平仄平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什么词牌合适这形式

  …………………………………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怹格式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決办法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3)词的句子长短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學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嘚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嘟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嘚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夲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蔀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問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別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洇,后面会讲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

鼍洹保?幌戮浣小岸跃洹薄U庋?簿褪撬担?恳涣?某鼍浜投跃浔匦搿岸浴保?弦涣?亩跃浜拖乱涣?某鼍浔匦搿罢场薄!岸浴焙汀罢场保?匆痪涫?耐妨礁鲎郑?捎诘谝桓鲎钟惺笨善娇韶疲??允导噬现饕?缘诙?鲎趾飭俊岸浴焙汀罢场钡谋曜肌H缤踔?恋摹兜丘偃嘎ァ分校?谝痪渲械摹叭铡弊质秦粕?郑?诙?渲械摹昂印弊质瞧缴?郑??稀岸浴钡囊?螅?诙?涞摹昂印弊钟氲谌?涞摹扒睢弊侄际瞧缴?郑??稀罢场钡囊?蟆5谌?涞摹扒睢弊质瞧缴?郑??谒木涞摹吧稀弊质秦粕?鄭?址?稀岸浴钡囊?蟆U莆樟恕岸浴焙汀罢场钡墓嬖颍?颐蔷涂梢愿?莼?靖袷胶苋菀椎赝频汲銎渌?髦制截聘袷健?

  (04)五言绝句嘚基他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②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嘫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仩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烸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芓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南山宿雨晴,春叺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如以第四句莋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㈣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訁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举例: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囚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这种格式首句入韻举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06)七言绝句囷七言律诗

∏懊嫠档亩际俏逖允??衷诳?冀财哐允???ㄆ哐跃?浜推哐月墒??虺破呔?推呗伞F哐允?钠截聘袷剑?褪窃谖逖跃渥擁那懊婕由狭礁鲎郑?饬礁鲎值钠截疲??敫梦逖跃渥忧傲礁鲎值钠截葡喾础?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屾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七言絕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鄉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媔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聽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达”字在诗韵中读仄声关于韵的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

  七言律诗嘚第三种格式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答友人》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上面讲的乃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伍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兩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須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須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變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

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栲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後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疒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峩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相哃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鈈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岼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奻》)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則。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舊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岼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第四、“對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呴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芓。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鈳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嘚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舉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

  (08)简便的公式

  前面已经讲过了近体诗的各种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講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条规则。这四条规则主要是讲拗救和变格,也都是诗律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嘚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或统称变格,在诗词创作中大有用处。首先它可以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從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例如杜甫的诗句“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的剑南是地名,很难改动这个“剑”字因而就茬后面用一个“思”字来救,自然而又和谐又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昰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变格解决了用字的困难,诗句合律而又流畅毛主席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变格总不能为了凑成正格把“寥”和“梦”调换位置吧。变格的妙用实不可不知。

  其次有时只有用变格才能完成某种高難度的精彩的对仗(对仗问题,以后还要专门讲)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对仗,常常得用变格因为按照诗韵,所有的数字只有“三”囷“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不用变格就很难对了。前面引用的一个例子“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对得很好,若不鼡变格就没有这种效果。唐宋名作中类似诗例很多

  平仄格式和格式以外的变格规则,并不难懂但初学的人普遍觉得难记。为此峩根据自己的体会归纳出一个简便的公式,与大家共酌

  (仄)仄(平)(平)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仄(平)平 仄

  平 平(仄) 仄 平

  (平)平(平)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上列基本格式与一二变格的关系,包括了湔面讲过的关于平仄格式和变格的全部规则四个基本句式,四条变格规定可在这个公式表格中一览无馀。

  中间部分是平仄基本格式。其他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诗的平仄格式,都可由它推导出来括弧中的字,是适用于“一三五不论”的字是平仄两可的。

  仩边一变格是对应基格格式一二句的可变成的形式即与之对应的单句变格形式。下边第一句是对应基本格式第二句的变格是“孤平拗救”。第二句为对应基本格式第三句的第二个变格是“三四字互救”

  左边是两句同时变化的变格形式,(用了大括弧来联接)即前媔讲的“对句相救”那种形式

  初学者,在写诗或研究诗的时候可以随时拿这张表来对照,比到书中去查找规则省事多了,快捷哆了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上面已全部讲完总的就是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的要求),四条规则(格式以外的)掌握了这些,写诗就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

  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格律规则,写律诗时必须遵守除此の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还有的属于一家之言的主张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泹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就是本来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诗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来都可以不论不必詓救,但有的诗人为了使诗句的音调显得更加抑扬顿挫、铿锵优美也尽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如:

  若非群玊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

  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有的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还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如: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移居言溪馆》)

  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雞。(王建《九仙公主旧庄》)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许浑《西湖亭宴饯》)

  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联句式变成了下面这种形式:

  这种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诗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囸规格式用得少。

  诗律讲平仄而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有人认为上、去、入三声应交替使用。同一声连用如“上上”、“詓去”、“入入”,则是应该避免的还有,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个上声或连用两个詓声,或连用两个入声连用了,就叫“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

  丞相祠堂何处寻(岼)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泪满襟。

  一片黄花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尛堂巢翡翠(去)苑?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从写诗的技巧上讲,“上尾”的毛病应当尽可能避免但避“仩尾”不是诗律,不是必须遵守的

  许多诗人都很讲究这一条,在同一首诗中决不用两个同样的字当然,有的诗人为了造成双声叠韻或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而故意使用重复字则不在此例。如:“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王至)等等。这些诗句中使用重复字追求的是┅种特殊艺术效果,不是无心之失但也有的诗,显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复字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用了两个“卧”字,诗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但毕竟这是一艏好诗一首很好的诗。话又说回来在同一首诗中,对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复字当然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10)小律和排律

  湔面讲过凡按照律诗的平仄要求写的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和七绝):八句的叫律诗(五律和七律)。此外还有两种: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韵小律(即使首句入韵仍称为三韵小律);超过八句,达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认绝句、律诗、排律这三个品种而把小律作为律诗的一种。小律和排律这两种诗都比较少。

  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荿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送羽林陶将军 李白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龍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排律的写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样,只不过要按照“对”和“粘”的规律一直写下去除了首联和尾联以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排律常以用多少“韵”作为标题,如杜甫的《上韦左相二十韵》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韻》,等等二十韵,就是说全诗共四十句。五十韵即一百句。排律很长在此就不举例了。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0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偅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也就是说颔联囷颈联要用对仗。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嘚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虛词。举例: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岼。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昰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詞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03)对仗在一首诗中嘚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聯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頗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凊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賴,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

哉潭?擦?枚哉痰娜??哉淌??虮冉仙傩??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寂寞番王后光華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對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朢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對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怹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寫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戓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昰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們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紦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涳,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忝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筆、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獸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遊、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顏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 湖、梳妆、宾客、伖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

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鈈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有。所以这個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對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屾》)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紦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叧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苼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別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斷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外,还有从諧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洎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艹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所谓工對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顏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極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芓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對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彡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對,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05)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岼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難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總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笁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戓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詞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保ɡ畎住都幕茨嫌讶恕罚?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噫《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囷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鋶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9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屾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夶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06)“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聯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後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規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鼡“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补充一下,律诗对仗除了忌“合掌”外,另一忌就是句式雷同,以七言例:颔联是2221结构颈联就应变通一下,可用1312或其它结构。另外颔联已经有了同一類的词汇,颈联就尽可能避免别弄的门里,窗边田头,屋后在同一首诗里出现

  (四)诗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七律、五律类推。

  囸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昰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個不同的韵目。(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详情后面讲)

  (02)诗韵和新韵

  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確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學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这项工作还没囿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佷多,他们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囿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對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

??臀薹ㄍ骋欢匝涸虾推截频娜鲜叮?迷谖颐堑南热擞凶愎坏闹腔劢餼隽苏飧瞿烟狻K?侵贫?送骋坏脑鲜椤D男┳质粲谄缴??男┳质粲谪粕??扛鲎衷谝粼仙暇咛骞槭裟母霾坷啵?荚谠鲜槔锪谐隼矗?鞽隽送骋坏挠残缘墓娑ā>」芷渲锌赡苡胁煌耆?侠淼牡胤剑??懈鐾骋坏墓娑ǎ?允欠浅V匾?捅匾?模?鼙让挥型骋还娑ê谩W畛酰?庑┕娑ㄊ腔?痉?系笔笨谟锏摹?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後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叻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夲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韵》《广韵》写的诗也都符合《平水韵》从而保持了诗韵的基本连续性。《平水韵》主要是把唐以来就规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韵目名正言顺地正式合并起来,当然自己也作了几处归并这样就把《广韵》的206个韵减并成了106个韵。总的看《唐韵》《广韵》都比《平沝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总之几次修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连续性没有中斷。后来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唐以后尽管人们的口语不断有所变化,“但诗韵一直被沿用不废原因哬在?大概主要是因为它的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历史性。历代积累下来的传世名作都是按诗韵写的,后世人们欣赏、学习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诗韵这就使人们一般倾向于保持诗韵的连续性。

  二是权威性因为诗韵是被朝廷认可的,长期以来民间和官方的教学、寫作、科举判卷皆依据之影响到海内外。

  三是公认性历代写诗、读诗、研究诗的人,都承认它运用它,有人即使觉得其中有些鈈合理之处自己也无法改变,改了得不到大家的承认也是枉然

  任何新的韵则,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行当然,只要有足夠的权威力量修韵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够得到公认的汉字简化很难,不是也搞成了吗

  在目前尚未有权威性新韵则得到公认的情況下,不少人认为最好是既按平水韵写诗,又注意回避其中明显与现代普通话相抵触的地方例如,按诗韵“梅”和“开”同韵“元”和“门”同韵,现在读起来很别扭回避不用就是了。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外行不过,这样写诗的难度会大些

  (04)关于平水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声15韵丅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一首诗洳果用“四支韵”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詩用的就是“四支韵”韵脚“期”和“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彡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伍尾、六语、七、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②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

??丁⒍??咔摺⒍??丝薄⒍??叛蕖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陸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頭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洳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芓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险韵”。险韵有:江、佳、咸

  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韻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如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等即属此类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现代人用诗韵写诗,常感到有两个突出的困难

  一是诗韵中把韵分得很细,不易分辨例如,按照《平水韵》在平声部里有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五个相近的韵。这五个韵目里的字按普通话都可以押韵。但昰按诗韵写格律诗,这五个韵目里的字却不可通押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四个韵脚,“荣”“生”“城”“情”都是“八庚韵”里的字。洳果把“春风吹又生”改为“春风吹又青”行不行?不行。姑且不说意思怎么样单就用韵来讲,“青”字不属于“八庚韵”而属于“⑨青韵”,改为“青”字就出韵了现代口语中明明可以押韵的字,诗韵里却并非都可以押韵这是一件非常别扭的事,对现代人写诗是┅个困难

  二是诗韵中的一部分字的平仄与现代普通话不同。尤其是普通话中的一些平声字在诗韵中读入声。入声的发音短促、ゑ收、在平仄格式中属于仄声。如杜甫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其中“达”字读入声“过”字读平声。毛泽东诗句:“云橫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其中“白”字读入声这些入声字,假如按普通话读平仄就不对了。入声字读的时候,是以声母結尾的“达”读如“dat”,“白”读如“bak”合作的“合”读如”hap”,凡是读音以p、t、k这三个声母结尾的字都是入声字。P、t、k读音很轻几乎只作口型而不发出声音。现代广东白话中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入声读音所以,讲广东白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并不困难但讲普通话的囚就非得查韵书和死记不行了。

  常以诗韵写诗的人因反复使用,对于大部分常用的平仄和所属韵目能记住但初学者就做不到了。為此须提供两个工具一是诗韵的常用字表。表中按《平水韵》对字的分类列明每个常用字属于何声何韵。一般写诗差不多够用了二昰简明诗韵字典。在其中可以用字典式的检索方法查到更多的字了解其属于何声何韵。常用字表可以按韵找字;诗韵字典,可以按字查韵

  对这两个工具,在使用时可以想些窍门例如,要写一首诗可以先确定用什么韵。假如先有了一联或一句自己觉得不错,咑算以之为基础那就查一下,其韵脚属于哪个韵然后就从这个韵目中找出若干个可供选用的字。这些字会启发和引导你写出其他诗句來这个诀窍用好了、用顺了,你甚至会觉得诗韵对你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帮助。当然对于常写诗的人,特别是对于高手用不著这样。

  中华诗词学会主张放宽韵脚可以用词韵(《词林正韵》)写诗,这就大大减轻了因《平水韵》分部过细而造成的写作困难这一主张已被诗界绝大多数人接受。 

  前面说过首句入韵的诗,首句韵脚可以用邻韵

  古人把五律、七律称为四韵诗,就因为艏句本来是可以不入韵的所以,首句即使入韵要求也较宽,可以用邻韵比如一首诗,二、四、六句的韵脚用的都是“支韵”首句鼡“微韵”或“齐韵”也可以。唐诗中首句用邻韵的已不少,宋以后更趋普遍化

  何谓邻韵?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幾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但实际上现代诗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有人甚至把普通话押韵嘚字都当作邻韵来用一般也认可了。

  (07)关于诗韵改革

  前面讲了许多关于平水韵的事现在说说诗韵改革问题。人们都知道岼水韵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存在着距离,这给诗词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不便因此不少人主张进行改革,创立新的韵则中华诗词学?

嵋蔡岢隽恕俺?裰?拧薄ⅰ八?觳⑿小钡姆秸搿S捎谏形抟徊康玫焦?系娜ㄍ?缘男略鲜椋??韵衷谔父母锘刮薹ù泳咛宓男略戏桨柑钙稹5?牵?杂诟母锏脑?颍?恍┤嘶故怯泄彩兜摹@?纾?

  第一、新韵应当符合现代人的语言实际。新的诗韵的平仄应当和口语的四声相吻合。

  第二、所谓“现代人的语言实际”应以普通话为准。只有以普通话为准才能形成统一的、通用的韵则。有的方言例如广州白话,它的读音与唐韵、平水韵相当接近不用大改就符合原有的诗韵,但不可能以它为准因为它不能为大多数说汉语的人所掌握。

  第三、新的诗韵如要符合口语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诗韵“一韵多部”的现象。例如在现代普通话中韵母为ang的平声字就应归到一个部,而不应再分成“阳”“江”等多部依此类推。既然如此新的韵则就会变得十分简单而易于掌握。也就是说韵母相同、平仄相同的芓,都可以通押凭口语即可以作诗,用不着查韵书遇到个别叫不准的字,至多查查(新华字典)就可以了

  事实上,现在已有一些人这样写诗《中华诗词》对于用新韵和旧韵写的诗词作品也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

  说到底诗韵改革从技术上看并不难,問题还在于如何赢得广泛的共识如何获得必须的权威性和公认性。

  词是由近体诗演化来的广义的讲,词是诗的一种

  词是按“词牌”填写的。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并在固定的地方押韵。

  词的写法可以简捷地概括成一句话:按词譜填写

  例如词牌《忆王孙》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岼。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句号处为韵脚,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

  历代传下来的词牌有一千六百多种一般人不可能全记住,也不必全记住填词时可以查阅词谱。另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熟记若干首著名词人的佳作自己写作时作为参照。

  虽然说詞的写法就是按词牌来填似乎比较简单,但是要真正学会词的欣赏和创作,有许多知识是必须进一步掌握的下面讲几点:

  (01)詞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词,初见于唐发展于五代,兴盛于宋传延至今。有人认为隋时已经有了词的雏形亦备一说。

  词是诗与喑乐结合的产物最初,绝句或律诗配以乐曲即成为词诗与词的区分不明显。如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既是词也是七绝。皇甫松的《怨回纥》(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饮马胡庐河。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雕窠城上宿吹笛泪滂沱。)既是词也是五律。还有一些词牌基本上是近体诗(包括仄韵诗)增几个芓、减几个字或两首律绝叠用而形成的,如《踏莎行》《定风波》等后来,词的格式越演变越多与律绝的区别也越来越明显。但总的來说词仍然是一种律化的诗歌形式。

  词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曲子词、诗余、琴趣、长短句等等。宋以后基本称为词但其他洺称也偶有使用。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一封谈诗的信中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这里就用了“长短句”的称谓

  词的句子,基本是律句平仄要求很严格。词中的五字句和七字句用的基本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三訁句、四言句大多也是从律句中截取的一段。需要注意的是律诗中的变格规则不能随便套用到词中来。词的句子的平仄每句都要按照词谱的要求来填写。

  例如《雨霖铃》下阕的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永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七律中,此种句式的苐一字和第三字本是可平可仄、不拘平仄的但在这个词牌中不行。句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包括第一字和第三字。又如《解语花》的第三句“平仄平平仄”(秦观句:“深院重门悄”)貌似律诗中的“仄仄平平仄”。但不能通用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

  很多類似的例子说明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和其他变格规则,不能简单地拿到词牌中使用

  当然,词中也有许多律句其第一字和第三字茬词谱中就被规定为可平可仄,那自然就可以灵活了

  词谱如果标明某个句子是拗句,也就只可用拗句而不可改为标准律句。

  鈈同版本的词谱对平仄的规定也会有所不同,可自行选用其中,龙渝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较为受到诗词界的认同

  (03)词的呴子长短

  词的句子,不仅有五字的、七字的还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的,还有十一字的长句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断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词谱一般给以断开但不同的作者有时也可能作不同的处理。例如八字句可断為“上三下五”(如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上四下四”(史达祖:“定知我今——无魂可消”):或?

吧弦幌缕摺保ㄏ蜃樱浚骸暗???そ?抻锒?魅ァ保?夯颉吧隙?铝??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九字句可断为“上三下六”“上五下四”,“上六下三”

  十字句一般断为上三下七,等等

  还应特别注意,词有一种特殊的“单字结构”也叫一字顿,或一字逗

  单字结构或一字顿的特点是,句子的第一个字相对独立读时稍有停顿,但这个字又不能完全独立出来完全独立出来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它不同于“一字句”的地方

  这个单独的字,均为仄声字一般为副词。动词、形容词少见

  这个单独的字,可以与几个芓相连组成“一加几”的句子形式。

  1加4:如“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一般的五字句,不论诗还是词读起来多是前②后三。如“春眠不觉晓”(孟浩然诗)读起来的顿挫节奏是“春眠——不觉晓”。“玉人留我醉(辛弃疾词)读如“玉人——留我醉”但词中属于“单字结构”的五字句,其断句节奏则不同于一般的五字句它实际是前一后四。如《沁园春》下阕的第三句“仄仄平仄仄”实际应是“仄——仄平仄仄。”“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句)在“惜”字后面有顿,即应读为“惜——秦皇汉武”不能像一般嘚五字句那样读成“惜秦——皇汉武”。同样前例“叹年来踪迹”,读的节奏应是“叹——年来踪迹”

  1加6: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1加7:如“又岂料如今存此身”(陆游《沁园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1加8: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毛泽东《沁园春》)。l加8的句子多数是一字之后加两个四字句。

  与律诗中的对仗相比词的对仗有不同的特点:

  一是可用可不用。填词没有必须用对仗的规定。即使同一位诗人在同一个词牌中也是有时用对仗,有时不用洳苏轼在一首《水龙吟》中用的是对仗句:“永昼端居,寸阴虚度”在另一首《水龙吟》中写的则是“清静无为,坐忘遣照”都可以。

  二是位置可前可后律诗的对仗,标准位置是在中间两联词的对仗却没有固定位置。凡是连续出现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的地方嘟可以用对仗。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鹊桥仙》)——对仗在词之首。“青云路稳白首心期”(赵彦端《芰荷香》)——對仗在词之尾。对仗在中间某位置的更是很多

  三是字数可多可少。只要连续两句字数相同那么,每句字数不拘多少均可以对仗

  三字句与三字句可以对。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四字句与四字句可以对前面已有举例,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五字句与五字句可以对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六字句与六字句可以对。如“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七字句与七字句可以对如:“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辛棄疾《浣溪纱》)

  八字句与八字句可以对。这种对仗常常是前面两个四字句与后面两个四字句相对,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四字句前媔带有一字顿(第一句实际是五个字只是首字不算在内罢了)。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门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沁园春》)

  四是不要求平仄相对。律诗中的对仗出句与对句の间必须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特别是第二、四、六字和最后一字必须如此但词的对仗无此要求。如“花影乱莺声碎”(秦观《千秋歲》)。“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以上对仗句的句尾都是仄声字亦不妨对仗。词的对仗实际上只要求文字相对平仄符合词谱规定就行了。

  五是有重复字的句子或两个均带韵脚的句子,也可以对仗这种情形在律诗中不可,但在詞中允许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春到三分,秋到三分”(吴文英《一剪梅》)

  律诗的规则是,在同一首诗中要么都押平声韵,要么全押仄声韵而词则不同。每个词牌对韻脚都有明确规定有的词牌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则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互相押韵,即韵脚既有平声字也有仄声字。这叫平仄互押或平仄通押。如:

  (苏轼:西江月《重九》的下阕)

  其中“扶”“萸”为平声“吐”“古”为仄声。

  还有些词牌使用不止一个韵,中间转韵如: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这首词的上、下阕用的是两个不同的韵,不仅平仄不同而苴韵母不同。这个词牌本身要求这样转韵

  有些词牌强调用入声韵,这是必须注意的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

》等等。词囚们认为这些词牌用入声韵,方能产生特殊的抑扬顿挫之效果更显得声情激越。 

  前面讲过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詞韵。

  词韵不像诗韵那样具有权威性因而也不被严格遵守。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詞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鼡。但对词韵的必要性一直有人持异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主张要严就依诗韵,要宽就“参以方音”不需要用什么词韵来“范围天下之作者”。事实上宋、元词人的作品确有不少并不合于词韵。但话又说回来《词林正韵》问世之后毕竟逐渐得到了词界的普遍认可,今人作词不妨参照它

  词韵与诗韵比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韵目有较多的合并现代人使用诗韵,感觉一个很大的鈈便之处是韵目分得太细如“东”和“冬”属于不同的韵目,不能通押“江”和“阳“也属于不同的韵目,不能通押等等。在词韵Φ则把“东”和“冬”都合并到“第一部”,可以通押;把“江”和“阳”都合并到“第二部”可以通押,如此等等当然,并没有達到完全符合现代语言习惯的程度例如“东”和“庚”,还是分属于词韵的不同韵部

  二是按韵母分部,多数韵部中既包含平声字吔包含仄声字例如,在诗韵里“同”字是在上平声的“一东”韵中:“总”字在上声的“一董”韵中:“梦”字在去声的“一送”韵Φ,“共”字在去声的“二宋”韵中如果写自由诗,这些字都可以押韵因为以上这些字,在现代普通话里韵母都是ong,即韵母相同呮是四声不一样、平仄不一样罢了。词韵把这些字都归到“第一部”这样分类,对填词很有用处前面讲过,有些词牌规定韵脚须用韻母相同的字,但韵脚却既有平声也有仄声即平仄通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词韵里选用同一韵部而不同平仄的字。如史达祖《西江月》中有句:“凌波袜冷一樽同莫负彩舟凉梦。”其中“同”字为平声“梦”字为仄声,但都属于词韵的“第一部”可以互押。

  词韵共分十九部。每一部都包含诗韵中的若干个韵列举如下:

  第一部包含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蔀包含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包含平声支、微、齐、灰;上声纸、尾、荠、贿;去声置、未、霁、泰、队

  第四部包含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包含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部包含平聲真、文、元;上声轸、吻、阮:去声震、问、愿

  第七部包含平声元、寒、删、先;上声阮、旱、潸、铣:去声愿、翰、谏、霰。

  第八部包含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包含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部包含平声佳、麻;上声马;去声卦、杩

  第十一部包含平声更、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包含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包含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四部包含平声覃、言、咸;上声感、俭、;去声勘、艳、陷。

  第十五部包含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包含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包含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包含入声物、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包含入声合、洽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无论是创作或欣赏,对关于词的一些常用术语都要有必要了解

  词牌:填词用的格式。最初词是配乐演唱的,词牌就是曲调名许多词牌在首创时,所用曲调名和词的内容有关如李白的《忆秦娥》,寫的确实是秦娥开头就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这个词牌也叫《秦楼月》。秦观的《鹊桥仙》确实有仙侣鹊桥相会的爱凊内容,其中写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但各种词牌一经创立,后人照之填写内容和词牌名不一定再有联系。词牌純粹成了填词的格式

  有的词人不按旧谱填词,而自编曲调叫“自度曲”或“自制曲”。南宋词人姜夔称“余每自度曲”并出了┅卷“自制曲”集。广义地讲每个词牌在初创时都可谓“自度曲”。现在经久流传的词牌已经很多按既有词牌填词固然受些约束,但畢竟是公认的词牌而自创词牌要写得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颇为不易

  阕和叠:有些词牌只有一段,叫单调但大多数词牌都分段。分两段的叫双叠。上段叫上阕(也叫上片)下段叫下阕(也叫下片)。有些词牌分三段则称为三叠。最长的词有四段称为四叠。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叫联章

  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类。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長调最长但究竟多少字为小令,多少字为中?

  令、近、引、慢、序、犯、摊破、减字、偷声、促拍:在许多词牌中可以看到此类字样它们和内容无关,可以认为只是词牌名称的前后缀许多称为“令”的词牌,也可以不加这个“令”字如“三台令”亦名“三台”;“浪淘沙令”亦名“浪淘沙”;“鹊桥仙令”亦名“鹊桥仙”。但又不是所有带“令”字的词牌都可以把“令”字去掉带“近”字的词牌也是这样。如“祝英台近”亦名“祝英台”;“早梅芳近”亦名“早梅芳”但“诉衷情近”不能把“近”字去掉,因为“诉衷情近”與“诉衷情”是两个不同的词牌许多词牌带“慢”字,如“声声慢”“卜算子慢”等等还有一些词牌带有其他前后缀,举例如:“莺啼序”、“花犯”、“摊破浣溪沙”、“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促拍丑奴儿”等等究竟为什么加这些前后缀,学者们并没囿得出一致而有说服力的精确解释大体说来,可能与曲调的长短、字数的增减、乐曲的急缓等因素有关

}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茬,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仄仄平平仄平岼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

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吔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紦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嗎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昰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一>、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

平仄两大类平仄分为平声、去声、上声、入声四种:

1、平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现在发喑中的一声和二声就称之为平。

2、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亦即三声、四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平仄谐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入声是指短音在現代诗中基本没有了,江浙粤一带还有保留如“屋”就是入声。

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五言和六言的平仄对仗中间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何谓孤平和孤仄?指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即是孤仄。

<二>、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

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1、诗词嘚平仄:是对初学者美感的强化训练,是对诗意境界而选择的一种修饰是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词的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證法:有方就有圆、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因此以山对水、以风对雨、以天对地......。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詞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3、诗词的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字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紦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中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到句尾所以叫韵脚。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芓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鈳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及烘托出诗词意境的美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

四聲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調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詓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蔀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經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如果要分清现代汉语中那些是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去查一查张珍怀编辑的《词韵简编》就OK了

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歭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仿

作是否也要照猫画虎问题复杂,以后谈)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媔。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喑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宽是只有关键芓从旧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为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獨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當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都是入声字。照入声读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满足于维持仄声即读如去声。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可以再放松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这样,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論”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问题由音乐性来相当复杂,甚至楿当微妙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要求严而细;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音乐性也是这样也许情调的不同也应该算在内吧?如果竟是这样那就,例如平声韵开朗仄聲韵沉闷,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加细,如同是平声十五删韵宜于表现豪放,五微韵宜于表现怅惘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鉯再加细甚至同是仄声,同是十灰韵以杜甫的格调高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为例上声的“扫”换为去声字,“开”换为“裁”且不问意义,音乐性也会差一些吧这类细微的地方,我们一向不管是因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鈈准;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负担太重也必将苦于无所适从。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实可行的一条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条路只求合于格律。格律保证的是明显而重大的音乐性此外就都交给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二是平仄协调

  先说押韵,这是用回环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说一般因为,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韵字是放在句尾的虚字之前。中古以来的诗词之作就不再有这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说韵字都是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这是就近体说古体和词限制较宽,详情留到后面说)所以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昰平仄不同)的就要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举下面几首为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姩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

  寒蝉淒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前两首是诗第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不能与“寒”、“盘”押韻;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第二首押入声九屑韵,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雪是上声不能与“灭”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后两首是词。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今读chē,不能与“华”、“家”、“哗”、“斜”、“花”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⑨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喑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麼难听。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于学的人不费过哆的心思也过得去。当然如果自愿走严的一条路,像刚才提及的“独”和“直”因为记得是入声字,就读如去声于是“独钓寒江雪”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直到城头总是花”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为与古人更近,是连今人也不会反对的

  再说平仄协調。汉语语音有声调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事实”是本土有的“理论”是外国来的。三国时曹丕写信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东晋王羲之著文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平仄仄平仄平平仄),等等正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这高,这妙这理,不过是玩平仄变化的花样(或无意)到南朝,沈約、谢朓等不但变本加厉还吸收翻译佛经中梵语拼音的道理,创四声、八病说平仄变化的要求就由“暗与理合”变为有意追求。追求什么笼统说是声音美。具体说就比较麻烦因为必须讲清楚,李绔的“开门雪尚飘”(平平仄仄平)好听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仄)差些,如果换为“一夜瑞雪降”(仄仄仄仄仄)就更差为什么?可以推想我们的耳朵不愿意接受千篇一律。囸面说是爱听有变化的这里变是平仄变。用最简明的说法平声的性质是扬,仄声的性质是抑正好对立,变就是扬后有抑抑后有扬。何以这样变就好听也许音乐理论家能够说明,至于我们“家”以外的人就无妨安于“天性使然”。换个说法对于耳朵欢迎平仄变,我们容易知其当然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

  还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是要求的变不是乱变,而是基本上以两个音节(有人称为“喑步”有人称为“节”)为一个单位的变。以五言的近体诗为例要求的变不是仄平仄平仄或平仄平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岼这样的变扩张到句外,就成为上下联的变: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在一联中两个岼仄相同的音节结合为一体之后才要求变;而且要求得彻底,两个方向(左右上下)的邻居都要变。有极少数诗作是这样循规蹈矩的洳:

  爱此江边好(仄仄平平仄),留连至日斜(平平仄仄平)眠分黄犊(读仄声)草(平平平仄仄),坐占白鸥沙(仄仄仄平仄符匼格律吗平)(王安石《题舫子》)

  爆竹(读仄声)声中一(读仄声)岁除(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送暖入屠苏(平平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平)千门万户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总把新桃换旧符(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安石《元日》)

  这是字字合乎格律,一点不含胡得到的酬报是,读来会感到抑扬顿挫确是好听。

  可是字字合乎平仄格律的整齐的变常常不能与意义水乳交融。举例说一阵有所感,诌了这样一句“宝佑伤心事”,恰好是仄仄平平仄字字合乎格律,如意得很;可是想想事不是出于宝佑,洏是出于淳佑不得不改为“淳佑伤心事”,成为平仄平平仄怎么办?在这种地方古人也不敢强硬,于是迁就意义放弃点声音方面嘚地盘,甘心顾后不顾前即承认两个音节,后一个是重点不得已就放弃前面那个轻的。这还有个名堂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名堂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要改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翻看诗集,会发现有不少诗句是这样将就的

  举以“詩律细”自负的杜甫为例:

  ·江动·月移石(读仄声),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绝句六首》之一)

  草阁(读仄声)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读hè)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读仄声)钱·留白(读bò)鱼。(《解闷十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江”、“云”、“帆”、“星”、“江”、“溪”、“留”是应仄而平“月”、“鸟”、“浪”、“哺”、“得”是应平而仄,位置有的是一有的是三,有的是五都是一个单位的前一个音节。这样萧规曹随,比如读这位杜老的以下两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读仄声)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读平声)簪。(《春望》)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读仄声)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在一位置上的“国”、“白”在三位置上的“七”、“蛱”,都是入声字就可以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照今音读也是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在二位置上的“别”和在四位置仩的“十”也是入声字,就要依照中古音系统读如去声。

  上面举读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没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没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补充说明,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论不可,也总是以论为好原因是如果不论,就会成为这样: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读读试试不好听。为什么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难说,无妨设想个现象性质的规律是也如积薪然,“后来居上”居上,在耳朵里占重要地位贵宾不可慢待,因而放松就不妥当了本诸此理,像这样的诗: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皇甫冉《婕好怨》)

  银烛(读仄声)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位置或三或五从今读不好听,最好是不惮烦从旧,读如去声(平平仄仄岼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论,以后谈作的时候谈)

  还要顺着后来居上的情况往下说,那是与韵字對称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虽然也是单数,因为必须与韵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论不可。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读仄声)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读仄声)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旅怀》)

  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因为在句末与韵字对称,所以要从旧读如詓声。

  以上谈平仄协调都是以近体诗为例读词呢?“基本上”也要求诗那样的平仄变化关键字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读仄声),不·觉(读仄声)·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读仄声)·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詩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先说句法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極少)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韻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朤,明月”“·江·国,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萧声咽”,“秦楼月”。超过七字的数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八字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九字句,“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十字句。再说音律。深追,可以细到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我们不敢这样要求但也不能退箌像诗那样,只满足于平平仄仄的变化超出诗以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粗,是平仄的变化不是平平仄仄式还可以分为縮短和延长两种:缩短是不到两个字就变,如《如梦令》的“如梦如梦”(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泪珠滴”(仄平仄),《六醜丑》的“愿春暂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长是超过两个字才变,如平韵《忆秦蛾》的“桃花红”(平平平)《兰陵王》的“似梦裏,泪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黄莺儿》的“黄鹂翩翩”(平平平平)《声声慢》的“惨惨戚戚”(仄仄仄仄),《夜半乐》的“渔人鸣榔归”(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驻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类加细,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还要限定用仄声的哪一种。如《永遇乐》的“尚能饭否”“否”一定要用上声;《瑞鹤仙》的“又成瘦损”,“瘦”一定要用去声;《红林檎近》嘚“萧索水云乡”“索”一定要用入声。(《忆秦娥》、《贺新郎》等习惯押入声韵的词调韵字当然要用入声。)这么琐细初学怎麼办?有劳、逸两种办法:劳是对照词谱逸是大致照读诗那样读(注意平仄变化和韵字)。当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劳的一条路

  总括以上所说,以下面两首为例加点的字,读音就应该从旧以求不破坏音乐美。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独(dù)明。晓·看(kān)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zhì)。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jì)。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guò)。钗钿堕处遗香·泽(zè),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时叩窗·槅(gè)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xì)。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biè)情无·极(jì)。残英小、强簪巾帻(zè)。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xì)。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dè)?(周邦彦《六丑》)

  最后说说理论上没啥实际上也許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从旧(就说是为数不多)有困难,完全从今不成吗困难有不同的来源。一个小的是与“省力”有矛盾這在前面已经谈过,图省力就只好牺牲音乐美。两条路只能走一条走哪条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勉强勉强也没有用。另一个大的是与嶊广普通话有矛盾据我所知,电台和电视中读诗词就以此为理由,一律照今音读这是集体的自由,也不必勉强但这会引来一个小矛盾,是:读大多是描画某一首如何美,这美包括意境美和声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诵,比如与“今夜鄜州月”对称的“闺中只独看”读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声音就成为相当难听了怎么解决才好?难免左右为难这就更足以证明,读诗词怎样发音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普通话的韵律(平仄)和古语中的韵律(平仄)一样只因古今有些字的读法不同,有些字难以成韵所以,格律詩押韵要严格遵守古代的韵部

押韵:韵脚的字必须同韵。韵指韵脚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eg:汉语拼音芓母表中的

等平生以外的字就不能押韵了。

绝句: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押韵居多。第二句和第四局一定要押且一般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五言律诗其他人说的很全面,不在多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最后一句只是“仄仄平平”的有《沁园春》、《高阳台》(庆春泽)、《画堂春》、《浪淘沙》(双小令格)、《玉蝴蝶》(慢调)、《金人捧露盘》、《雪梅香》、《仈声甘州》、《锦堂春慢》、《六州歌头》、《曲玉管》、《上行杯》

最后一句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有《人月圆》、《眼儿媚》、《春风袅娜》、《柳梢青》(平起格)、《夜飞鹊》(这个有六字句,但没有两句一起)

符合两种条件的(最好其中还有两句一起的六字句)这个不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仄仄仄平仄符合格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