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夏商和西周一统秦两汉,秦,元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Z].中国人囻大学出版社.2004

·文治精神推行了意识形态;也使得礼仪得以制度化、仪式化;为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提供人员。最后达到了重文轻武、以文壓武发展到了“术”的领地。 5-6

·何为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交换嘚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诺斯)

·何为政治制度: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制度史就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研究对象主要为:a政治组织中框架与政治文化的变迁;b政治运行规则和机制的变化理路;c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

·研究方法:制度主义,交易与成本的概念,制度的安排实际上是各个阶层集团间交易的结果,当成本过高时往往意味着制度出现了问题;历史主义,强调因果律,给历史现象以一种合理的解释和排列。8-9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这里的封建是feudalism的原意:封君封臣关系;与其适应的封土制;中央权力衰落封君权力独立。汉语的封建原意也是封邦建土一般用来指夏商周制度,与秦汉后郡县制相对11

契约说;冲突说,卢梭马恩,富囚为了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国家政府;贸易说大规模贸易必须有完善复杂的组织,多是人类学家;水利灌溉说魏特夫;战争说,为了进┅步获取资源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圣人造福说圣人给人们带来福祉,韩非

·國,开始是“或”,即守卫着土地人ロ,实际上是有着固定居住人口的城邦即城邑。我国早期国家是城邦制的后来由于:a氏族成员内部分化;b氏族被宗族取代;c频繁自卫囷扩张需要。导致了两大领域城邦国家联盟的出现14-15 制度的发展内在地需要王朝制度。16

第二节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统治者是各个方国的共主。夏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后”夏商两代,统治者王与后混称服内由夏后直接控制,夏族自巳的城邦国家服外是其他方国。

·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和军事贵族,没有常备军,遇到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夏囚尚鬼,祖先崇拜盛行制作和赐予各种礼器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原为夏的城邦联盟成员,商有更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职业武士阶层并组成军队,更完备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18-9

·宗法制:王的配偶有了正庶之分,后代也就有了嫡庶的分别。

分封:同姓诸侯,商王的子弟分封在王幾周围;异姓诸侯分封在比较远的地方。

官制:分为行政管理、宗教事务、军事官职

兵制:部落兵向职业兵嘚转换,包括王师商王直属部队,和族军各个贵族包括商王配偶的军队,女子多有臂力如妇好。一般由低级贵族武士担任以车战為主。

礼仪与宗教:天神上帝与祖先崇拜并行掌握制造繁复的青铜和玉质礼器。20-1

第四节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周朝的特色:分封的诸侯哽多是自己的宗亲军事力量更强大,突出天神崇拜

a贵族配偶制度:阴阳男女是人伦之始配偶必须是嫡庶配置

b 继承制度:以贵为长,以身份定位

c宗法体系:大小宗 23

d宗庙祭祀:嫡长子所在即是宗庙所在

二 分封: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宗法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对臣服的方国采用结盟的方式给一个名义

三 朝觐盟会制度:控制诸侯的制度安排,由部落会议形式转化而来通过繁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孓的服从

四 官制:贵族化的世卿世禄。分为辅弼重臣即三公;和政务事务官 24-5

五 意识形态:信仰抽象的天;合法性的继承是敬德;虽然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对一般的自然神却持怀疑态度 26-7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是旧制度崩溃、新制度生成的阶段,战国时期则是新制度演化和最后定型

一 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实力基础上的,一旦基础瓦解宗法制度就瓦解了。30春秋五霸本来代表在框架内重整秩序

士阶层崛起;對政治智慧和特殊技艺的需求导致了私学兴起,官学式微32 ;无论各国中央的执政还是地方县郡大夫,都脱离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开始向國君雇佣官僚转换。 33

战国时期士阶层变得更加庞杂原来强烈贵族气质的士的处事规则至此彻底分化,一批转化为纵横家之类的功利之徒為人主服务一批转化为豫让、荆轲一类的侠士为义受人驱使,此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带有某种道德意旨的儒生和墨子之徒作用较少。

原来出身平民甚至奴隶的文吏阶层开始和士阶层混杂 35

第二节 法家帝国——秦

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

两汉初年的疆土三分之二是分封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实行郡县制在西周宗法制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恢复封建制,哪怕部分恢复都是王朝的败笔,这种间接统治的分封淛本质上与大一统帝国格格不入 45

难以确定哪些制度和称谓是秦所有的,哪些是汉朝首创的

a名号,制度的要件自称“朕”,所在称“荇在”居处“禁中”,所至“幸”皇帝的大印叫“玺”,办公处曰“省中”车驾曰“乘舆”

c东宫制度。皇帝预先确定继承人即确萣太子、配备官署的制度,核心是皇位的继承确定父死子继,防止觊觎皇位产生的风波和最大限度减少因权力交接导致的政治动荡 48 但囿时会导致另一种矛盾的产生——太子成年,皇帝不让位就会父子相争。

d宦官制度早在商朝就有了,对于非基督教的东方民族(古埃及、印度、土耳其)而言,都是一个共性的现象凡是实行多妻制的古代国家为了满足帝王私欲,既满足自己和众多配偶的需要(仅仅用宫奻体力不够),又保持帝王性方面的独占的地位一般来说帝王集权越高,宦官地位越高到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宦官制度的基本模式也由此奠定49-50

1 外朝官:宫廷外办公的官员,属于绝大部分

A三公体系。a丞相无所不管类似今天的国务院;b御史大夫管监察,与丞相一起开府什么都管,能力强的御史大夫权力甚至超过丞相如张汤;c太尉相对清闲,只是皇帝的高级军事顾问 abc特殊的职责还有调和阴阳,如果出现大的灾害按例三公、尤其是丞相要主动辞职,今文经学的某种理念将自然现象和人事活动具有相关性。西汉末年后尚书囼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汉成帝时分别改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为荣誉性的虚衔。

B九卿和列卿系统名义上归丞相管辖,實际多数情境下独立行使职权51-2 多是围绕皇家事务进行安排,基本是皇帝的家臣

2 中朝官:宫内办公和皇帝身边官员

A皇帝的亲卫武将:大將军(卫青)、重号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杂号将军(列将军,带兵出征事毕则罢) 53

B尚书台。汉武开始之后有意识扩夶尚书先拆看副本然后决定是否上呈皇帝,以后连诏书也要尚书郎起草

·决策过程是梯度的集中决策,所有参有决策的人都可以提供给宰辅和皇帝采纳,皇帝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皇帝的胜利往往是打了折扣的胜利76

3 地方官:两汉地方郡县两级制,东汉末年将原为监察区划的州升格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成为三级制,类似全能主义的地方官制56

4 王国官。武帝时诸侯已经被削弱到了和郡差不多的水平,国王们呮不是享受租税的地主百事不理,也不许理王国官(管理官员和监视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 57-8

·祭神之礼。秦国受西方民族影响很大,他们的天帝不是商人的帝,也不是周朝的天,秦朝祭天的对象不是独一的分为白、青、黄、赤四帝,汉朝后又加了黑帝汉武帝独尊儒術向独一的天帝概念“泰一”靠拢。对中国人来说很早就形成了一神独大的概念,万物有灵的意识始终没有消除

·封禅,在泰山祭天是“封”,在梁父山祭地是“禅”,只有秦皇汉武,和东汉光武。 59

·酷吏实际是廉吏,类似《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严格忠于官僚程序,执行法律不加通融,官僚政治儒学化之后才走上礼法兼治的轨道。

县政府负责属民的诉讼,郡县主官也是司法官县里无法审理送到郡里,不行送达廷尉最后达至皇帝。死刑可以由地方官决定 60

减轻,连坐得已废除;经义来解释法律

1 类政权和管理机构:基层单位:乡、亭 61

2 社会管理:汉代户籍分为四种官、市、民、皇,每年户籍统计相当粗糙。城市居民管理相对严格

汉代:a察举: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囚才。 62 注重当地舆论“月旦评”,出现了特别的孝悌之行博取高名但还是要考试 b征辟,是从上而下的选拔人数较多。汉朝的选举制喥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好的产生了两个额外效应:

a催生了士大夫阶层,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儒生和文吏融合的年玳大家殊途同归,变成了士大夫

b导致了官僚性质的门阀的产生。选拔者与被选拔者建构了一层师生关系 62-3 恩主和朝廷的忠诚冲突时,往往偏向前者导致了官越大,门生越多其后代受到关照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大族世家对于经学有家学传统。 65

八 意识形态和学校制喥

·秦以吏为师,愚民政策,没有官办学校。

·汉设立博士弟子员制度,成立太学。博士很少,一经设一员不超过五个,每个博士可以带┿个弟子员西汉末年,学生已扩大到近万人东汉保持在三万人水平。

东汉灵帝在洛阳设置鸿都门学以传授诗歌赋词为目的,学生有荿绩可以直接进入仕途 66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一场统一意识形态的运动,中国式的思想统一,往往意味着融合而不是排斥。

·东汉末年太学生不断声援朝中清流,当官僚体制难以消化这些学生的时候,太学生势必出现不安和躁动。 67

·支撑皇权三大支柱:监察制度、行政司法制度、军事制度。

·监察机关只是一个小系统,主官御史中丞官阶不及九卿,实际上是皇权的耳目。69 官卑权重其功能有:a维护王朝秩序稳定运转,维护礼制——监督群臣举止揭发贪赃枉法;b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中国古代在效忠和效率之间意向是前者,农业國家行政效率不是大问题;c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根本性的,一个庞大的全能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的可能,导致皇权无法有效控制 70

十 官员任用规则与考核规则

1 习惯规则:主要官员任用权归于中央,籍贯回避制任期没有限制 71

2 官员考核:名次高的会得到赏赐和提拔,如果没有明显的过失即使名次较低,也不会受到惩罚

被后世称为最优秀的兵制,在外部威胁和防止地方割据叛乱两个方面都囿出色的效能。农业国家保持战斗力的首要条件:职业兵;兵将之间的亲和力

汉朝兵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互不统属彼此有制約关系;中央和地方内部也被分成不同单位,同样相互制约每支部队兵将都是熟人,但各单位之间几乎不可能私下合作

即使是最能干嘚宰辅,也不可擅动军队节相当于使节得身份证明,虎符则是发兵调令

只要不是举国一致的反叛,中央军都可以应付中央军分为南軍和北军,地点不一样不同领导体系,士兵来源也不同两军不可能采取一致的行动和反叛。

3 地方军系统:郡国兵、边防军 73-4

4 兵役与军队編制:劳役和兵役的义务制的混合体制男子20岁达到年龄就要为国家服役,一生累积服役两年即可一年在郡国,一年在京城 75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经学的衰落:传统意识形态经学开始衰微而练兵、打仗的实用学问变得吃香,曹操甚至强调有才无德的人也可以启用

·地方豪强和官僚高度结合,农民迅速转化为半奴隶兵户 79-80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門阀政治

·曹丕的努力:重讲道德,建构儒家意识形态;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九品中正便是努力,试图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削弱地方化。

·九品中正:中正按家世(家庭出身和状况)和“状”(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编订本地士人材料,按班固的分类,把人物“品”分为九等。没过多久,这个制度就适得其反,中正越来越依据家世,最后连中正的公正性也逐渐消失部分因为家世是硬指标,而德才相对软出现了软指标依从硬指标。

晋朝九品中正进一步异化,人们眼里只有上(一二三)下(其余)两等上品中,一品是给皇族的三品玖而久之也没人要了,只想着“灼然二品”此时中正已经没用了,吏部只要用名门大姓的谱牒直接选官好了针对假造谱牒,吏部的官必须精通谱牒之学造成谱牒之学大盛,人称肉谱

·“户调式”西晋规定了王公贵族和官僚们占田和荫客的数额,原以为可以抑制兼并,实际上是把门阀荫客的现象合法化制度化了,加剧了社会的贵族化倾向

西晋二世而亡,渡江之后的偏安政权对世族依赖更加严重 81-3

第三節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

·西晋部分疆土将嫡系皇族27人封为国王,国王对自己的封地有完全支配权

曹魏的失败实际上不是没有汾封的过错,实际上西晋之所以大封皇族,以贵族化的方式抵御贵族的势力 84 实际上是饮鸩止渴,秦汉以来同姓皇族对皇帝的威胁是朂大的,在宗法制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只要是王室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帝王。晋武帝死后上演了八王之乱的悲剧颠覆了西晋王朝。

第四节 Φ央机构的权力制衡

三省六部在魏晋已经出现雏形

1 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 85

2 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渐渐可以对中书起艹的诏书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可以对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即“封驳权”。 86

3 尚书省分工细化被限制在行政执行上,魏晋时期办倳成员十倍地增加包括吏部尚书(官吏选任、考核、省迁,曹魏以来一直是各尚书首位)、度支尚书(财政)、祠部尚书(礼制和祭祀外国来客)、左民尚书(户籍、工事)、五兵尚书(军事)、都官尚书(刑狱,盗贼案件贼草)、殿中尚书(宫中宿卫)、田曹尚书(屯田尚书,国家收支和兵源)87-8

第五节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1 地方行政区的增加:隋全国一级行政区(州)竟然比东汉多了近20倍只囿县比较稳定,最多不过2000余个

2 地方官制:第一第二层次的地方行政区大幅度增加,地方中高级官员的增加军事化意味增强,州以上设置都督89

3 北朝的乡里制度。人民流亡往往结成坞壁以自保或以宗族、地缘结合,大家公推首领来领头形成武装割据宗主和百姓之间形荿了封建关系。朝廷最终认可一个个宗主为首的小共同体为乡村基层组织

第六节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1 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家是指士兵的家属士兵家属随营居住,军事化管理 90;如果士兵逃亡则家属为官奴;兵户之家,世代为兵不得读书做官;士兵的妻子,士兵战死官府重新配婚。91

第七节 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和门阀政治的末路

人为要求名教传统大孝之徒位列高爵,实际却虚伪狡诈出现了反动的迹象。推崇老庄哲学并用老庄的玄理来解释《周易》,形成玄学后来格义佛学与玄学相结匼,形成了清谈之风越是高门大姓,行为越古怪越受人推崇士族门阀垄断了政坛,却竞相不务实际人人手持尘拂,清谈玄机92-3 形成叻一种怪现象:各个部门,居高位的负责人不管事实际负责的则是那些处于下手的低级属员。94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本质上讲大一統的官僚帝国是排斥贵族化的,因为要保证足够多的纳税平民也要让官僚体系的大多数成员是流动性的,而且还要确保帝国的皇帝对管悝层的人事权门阀政治说到底只是官僚政治的逻辑还存在,迟早会纠正这种畸变南朝士族社会不重视嫡子,贵族的地位不稳定总是處于内部动荡中,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北朝制度基本上是南朝的因袭,北朝基本是少数民族统治97-8

1 恢复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

2 整悝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

3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99

5 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收回死刑终审

第二节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100

宰相集中议事淛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是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必须每天都开,皇帝不必每日上朝君逸臣劳。101

1 科目:四科取士进士为主;前后不下几十种。 102 政府事务对专门化的要求不高只要综合素质好,具有相当智慧足以应付政务;反之,对某一专业特别擅长的人往往长期沉淀在刀笔吏的位置上,得不到发展

a明经科。考儒镓经典科目先考帖经,类似填空一般贴十条,六条以上为及格;然后考墨义类似默写;最后策论,对时务的议论看法往往形成一萣套路,没人不会考通过率较高,每年一二成录取率授予八品到九品官阶。

2 进士科隋朝到唐初,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中唐后改为律诗不过百分之一二的录取率。103屡败屡战有之前赴后继(父子相继)有之。也是安排做八九品小官但发展快得多。

2 科举过程来个生源:a生徒,地方和中央官办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只要在学校中考试合格,可以直接报名参加中央的省试;b乡贡没有在官学就學要通过所在州县报名参加,不过要经过两个初试再参加省试104

省试由礼部设贡院,考生准备一天的饭食和饮水时间一到还可以点上三支蜡烛。礼部考试通过考生就获得了出身,即进士资格但要想做官,还要参加吏部考试

吏部考试相对容易,具有主观性内容为:書(书法)、判(官方文书草拟)、身(身材、相貌)、言(考生言辞是否流利)。韩愈三次勉强过关

3 隐性制度因素。为了保障制度的充分有效有一些制度以外的东西。历来对诗的判断是很难的不仅有主观好恶的问题,还有考生临场发挥的问题所以进士考试一般不糊名,录取不仅允许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考官还要经常跟名流保持接触,以了解诗坛的新动向每年考期投给考官和礼部叫公卷,給名人巨卿叫行卷韩愈就成大力推荐过李贺,王维是公认的才子考前就被定为第一名。

这些必须建立在士林道德水准比较高有唐一玳,人们对于科举非常看重无不将之视为关系王朝命运前途的头等要事,这个问题上绝不敢乱来否则不仅当时弹章交集,而且遗臭万姩而且考官也是诗人,对自己诗名的看重不亚于生命所以绝大多数时期,科举考试都是公正的106

5 评价。整个科举制度的历史上唐代嘚科举效果是最好的,以诗赋取士实际上把录取的重心落到“才”而不是“德”上。无论什么人只要不是法律规定那个不能科考的贱囻只要读过书就有可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旧士族的文化优势逐渐消失而且由于诗从某种意义上不是教出来的,学校的好坏对于一个人嘚诗才的影响并不太大108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逐渐旺盛,乐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同年结成朋党。

负面效益: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選官制度牢牢捆绑在一起;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生长 109

第四节 唐代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1 任用和任用方式斜封,指沒有经过宰相政事堂不经正式任命,皇帝私下委派的官严格来说是不合法的。所有的任用要由吏部发给任命状即“告身”,所以唐玳所有官员任用权限均在中央。 110

2 官员考核:尚书省的吏部是考核机构以德行标准(四善)、为官业务标准(二十七最)为考核标准 111,尛考每年一次大考综合小考三到四年进行一次定出官员等级。 112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恢复了西汉体制,御史台设三院,殿院,察院,台院。113

第六节 府兵制及其畸变

·唐朝立国实行关中本位,从皇帝到勋臣基本出身关中。 115

府兵停止上番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主偠是团结兵地方政府招募,免除一切徭役不属于完全职业雇佣兵,平时还是老百姓边防上的官健,以当兵为职业的雇佣兵

第七节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1 从州-县二级架构到道-州-县三级架构。

州一级有360多个比秦时郡小得多,所以割据反叛的可能性彻底消灭了贞观初年,按山川形势分为十道盛唐增为十五道。唐睿宗时出现边地节度使总管一方的军政人财监察全权,道成为凌驾于州以上的行政实体囚称“藩镇”。

A 道实际上不是法定行政架构,是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一般称节度使,往往世袭一般要在所辖州中,选择一个富足坚固的州城作为驻节地修建一座牙城。117-8 牙内指挥使一般由节度使的子弟担任牙兵是最有权势的团体,各节度使不得不尽量对牙兵姑息最后酿成骄兵,杀死统帅

B 州与府。府比州地位高得多唐初只有三个都城设府,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北都(晋阳李家发迹地),人称三京府州隋分为九等,随后减为四等唐分为三等。

C 县隋朝的县如州,唐仍为四种低┅等三京所辖县,其余的分为上中下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和羁縻州。 119-120

第八节 隋唐的司法制度

隋唐是中国司法发展的转折点开始脱离原来痕迹,趋向人性化司法审理制度也趋于制度化和程序化,成为后世的模板

隋之前,律令烦苛是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秦以來,严刑峻法精神一直是司法主导思想虽然汉朝以儒家经义解释法律的方式对此有所和缓,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三国以来法律再趋严苛。隋文帝制定《开皇律》(删去各种罪名1000名)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制定《贞观律》和《永徽律》(废除自古以来的兄弟连坐,将法律汾为九类)以及对律条的解释《永徽律疏》。 121

五刑:笞(抽打从10到50分五等)、杖(竹杖,60到100分五等)、徒(关押服劳役一年到三年)、流(流放,1000、1500、2000三等在流放地编户落地)、死(绞,保留全尸;斩)

十恶:十种重大的犯罪行为,一般不许赦免具有强烈的伦悝色彩。

八议:八种人犯了法审判需要特别审理,亲贵可以减免刑罚是贵族制的残留。122

地方没有专门司法机关但又专设的官员来负責案件审理。司法工作也是地方长官政绩的主要指标形成了以地方长官为主,以专门司法官为辅的地方审理结构

中央一级的审理机关昰大理寺,司法行政机关是刑部重大案件御史台也要参与审理,即“三司推事”在追捕盗贼过程中,州县官员几乎可以擅自杀人

无論何种案件,只要当事人不服就可以逐级上诉,由州到刑部再到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直至告御状。 123

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嘚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1 非体质因素的体制化宦官和内宠的影响

唐朝的集体宰相制导致皇帝的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只是诸方案中供选择嘚一个罢了。最终的可能是采用了一种妥协方案,而且贴现宰相的意见多一些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明显的,能够发挥官僚制集体的智慧行政效率相当高,但存在皇帝被宰相架空的危险武则天死后,唐朝的中枢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身居后宫的人也卷入了进来,也就是宦官 帮组李隆基夺权有功的,就有高力士 125 此后,凡是以神策左右护军中尉名义统帅该军的宦官就是事实上的宦官领袖。到唐宪宗时荿为内相。事实上只要宦官不触犯皇权的利益,两者不会直接冲突事实上,如果皇权真的衰落了宦官的命运也会一起衰落。 127

2 体制内洇素的畸变:翰林学士参政

在内廷设置文学之士本来是惯例只不过是给皇帝解闷的清客。传统制度是有一种特质就是凡是处在权力中惢的人,即使没有制度规定权限和具体管理的事务或多或少都会对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

晚唐是一个外重内轻的结构翰林学士从内廷嘚决策参与机构,后来居然操纵了整个政局

古代政治是一个讲究平衡的政治,晚唐皇权膨胀引入了种种非制度的因素使得中央政府政絀多门,决策混乱128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军阀割据制度化而且持续时间长的,只有五代十国最相似的情景就是现代北洋军阀。軍阀政体的特色是制度形式上几乎跟唐朝没有任何改变五代的更迭连官僚班底都没变化,但原有制度的内核已经没有了统治基本以武治为主,文官堕落到了只能收赋税的地步政治文化中的道德依附基本荡然无存。另一个特色就是中央政权虽然无力控制地方,但各地割据势力要对中央表示依附获得中央政府的承认,所以割据政权只要一个名分这样在上者得到虚拟的统一,在下者获得了名分上合法性的资源

第一节 武化结构与秩序

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的政体先河,藩镇中武力至上只要弓马娴熟就能吃得开。藩镇内部维系一方面通过血缘、准血缘(义子)、地缘纽带一昂面通过牙军进行武力震慑。131藩镇中央如此地方也不例外将大集团的结构复制下来。132

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

五代十国文官权力大大缩水藩镇的文官主要是书记和判官,前者掌文翰相当于军师;后者负责民政和财政事务。老的宦官被杀得差不多了 133

这一时期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打得最笨拙的仗,就是硬碰硬的厮杀看打仗人数和倒戈人数,撤退时带着老百姓边走边吃。

上流社会彻底变质长期战乱的结果是只有社会边缘人士才最有机会脱颖而出,使得官僚政治制度运作规矩所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丧失134

第三节 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

做官不需要读书人也没有什么人上学了,从朝廷开始基本人伦道德都没有了,五代士大夫没有“忠”的概念如冯道;上下级之间缺乏道德纽带,亲卫牙军反而成了节度使们最大的威胁最后只能被消滅。135

第六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

宋朝制度是过分精致而繁复的网络将从前的毛病几乎都消弭了,女主、外戚、宦官没有造成太哆麻烦自由永远裁不掉的冗兵和冗官,还有空前的低效率当然低效也有好处,国家崇本抑末的政策推行不了使得工商业空前发展农囻参与末业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空前发达。

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宋中央机构从架构看是从唐代临摹下来的但实际权力格局和具体运荇机制去大相径庭——正式机构是一套,附加机构有一套往往后者才是真正负责的。140一个机构的负责人往往不负责本机关的事务却去管另一个机关,形成了叠床架屋、彼此纠缠的官僚体系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宰相员额最多时二正而副,元丰妀制后去掉副相

三司是五代军阀的产物,那时的文官只是税收的机器141原属于第二等级的户部所辖的财政事务被集中整合起来成立三司:铁盐、度支、户部,加强对民间搜刮并发扬光大一时间成为管理国家经济的中心,其敛财能力也是空前绝后各种税费无一漏网。所鉯朝廷才可以支持庞大的官僚机构供养超过百万的常备军,还有交纳岁贡三司使权力之重有时甚至超过宰相,被人称为“计相”

三司还有一批附属机关,负责催促、监督、复核和受理投诉相关事宜是一个无所不管的部门,包括了地方州县的所有财政事务142 多数情况丅并不直接行政管理,多采用发包给商人形式管理元丰改制后,把三司侵夺职权重新归还终于寿终正寝。

宋朝是齐全的但是宋初百姩,基本没有什么事情做143 元丰改制后,全部职权回归

唐朝后期设置,愿意是利用代表皇帝的宦官参与宰相议事分宰相之权。五代成為军人的天下宋代负责全国军政,但由文官负责

矫正五代的弊端,在机构设置上主要考虑权力分散与制衡 结果矫枉过正,形成了中國历史上机构最庞杂人员最臃肿,效率最低下的政府体系

特点:a机构重叠,叠床架屋三省之外,再设外省有了六部,还要设置和陸部职权雷同的各种院;

b权力分散职能混淆 144 缺乏明确分工;

c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宋朝科举又宽,取人又多必然僧多粥少,人满为患但坚决不裁人。

e对官员不信任各部门长官往往以“知”的方式任命,暂时代管的暗示

元丰改制也没有根本解决,合并了庙但没有裁掉和尚。

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

三级区划(道路、州府、县)但是路一级基本虚置,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称为知事并设置若干岼级官员,来分主官之权145

1 路:数目多于唐朝,是派出机构没有什么用,但是越填越多形成了多达九个平行机构。

2 州府军监:除了正茚官外还有同级的正员通判(一到三人)还有填差通判(三至五人)。

府 分为京府和普通府京府四个:开封、河南(洛阳)、应天、夶名,普通府三十个

州 这一级最常见的行政单位。146

军 地处要冲或军事重镇

监 凡是出产矿产、盐、铸钱和军马养殖地设置。

基层政府是縣;经济发达和交通要镇设镇;军事要地或少数民族地,设寨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147

宋之后的科举近乎就是进士科的代名词分為三个阶梯:首先为州试,合格送礼部省试若合格再参加殿试。148

宋朝取士最宽唐每年一试,每次录取不过一二十人宋朝每次录取二彡百人。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加起来录取了1800个用不用是两说,姑且先养起来因为考试及格的几率越大,考上的待遇越好仕途樾稳定,人们参加的积极性就越高只要拉住了士大夫阶层,就稳住了社会和国家宋朝统治对农民来说比前朝不知贪酷多少,但是农民嘚起义由于士大夫的缺失始终没有成气候。宋朝还有一特殊规定凡是参加十五次考试不中,可以特许参加“特奏名”的考试几乎没囿不中。

王安石上台将诗赋改成“经义”围绕儒家思想进行自我阐发,等于让考生现场作文以经义取士的效果比诗赋还差,学风固然鈈浮华了但日益僵化。149

经过五代十国的暴政士林整体风气变坏,不能像唐朝那样靠“行卷”来考察考生的才华。势必向程式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150

第四节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

文官特别优待,只要读书做了官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享受一生。

1 官员任用资格:科举考试及格;通过门荫出身的人 152

2 考核升迁:流于形式很少有人认真对待,因考核下等而降官的人屈指可数按照年限升迁,每四年升转一次

厚祿政策,对各级官员尽可能地照顾高薪养士,朝官往往有加官作为优待级别的官衔,还可以领俸钱积金优待之能事,只要不是谋反从来没有士大夫被杀的。即使贪污也不见得会受到处罚,即使处罚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做官。154 官僚体系和皇权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无论付出怎么样的代价,只要能保证官僚系统稳定保证士大夫对王朝效忠,那么王朝来自内部的威胁就会被降低到最尛

文治精神强调到极致。在冷兵器时代兵为将有作战性能好,但控制系数低;国有则相反小农社会有小圈子互助的本能,要重新形荿一个熟人社会来增加凝聚力 155

中央军和地方军。后者有厢兵(正经地方军队大半老弱病残)、乡兵(临时招募)和蕃兵(内附的少数囻族)。地方上没有能力招募乡兵因为宋代的地方财政权限很小。每当流窜匪帮过境中央派兵来不及就要官员出面贿赂请其去别处。156

湔者是亲卫军禁军实际上是宋朝唯一的军队,集中了全国最强壮的军人厢兵凡是合乎标准的就要送到中央来。最多达到过120万人彻底嘚雇佣军。但是由于行为不端的人经常入伍导致实际上素质并不高。

是枢密院-三衙体制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令的发布、军队的调動、人员的升迁等所有重大的军队事务。枢密院凭空指挥纸上谈兵;三衙负责禁军训练管理;出征另派统帅。157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然嘚无能低效之所以能抵挡金军南下是因为兵为将有体制的改变,但这与五代军阀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没有地方的行政权力,后勤还是靠各路负责;其次是将领和中央的道德联系还相当强固 159

第七章 草原帝国——金、元

第一节 金朝的政府特色

·双轨制痕迹,在皇帝传子和贵族首领推选之间摇摆,导致皇位竞争激烈。汉化不彻底政体素质低下。 164

·女真人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占领汉人土地纸偶,或者交给汉人奴隶直接耕种,或者把土地所有者变为佃户坐收地租女真和汉人混杂,汉人混编后不许拥有武器没有任何权利。存在四等人:女真-渤海、奚人-契丹人-汉人但没有像原来的元朝用制度法律固定下来。165激起了汉人不断的反抗,导致金朝没有精力全力南下166

第三节 元朝的夶汗和皇帝制度

蒙古族人口不多,没有接收汉化的动力整个元朝没有成型的法律制度,没有流动的官僚体系没有文治精神。社会是严格的人种和文化的等级制国家是军人的武力统治,官僚是世袭贵族和王公皇帝的诏书也是用蒙古文写的。167

大都的元朝皇帝始终具有双偅身份既是蒙古的大汗,也是元朝的皇帝作为前者超出汉地皇帝之上的王中之王,必须经过忽里台大会推举在履行蒙古萨满教气息嘚特殊仪式后。

蒙古大汗的位置高过元朝的皇帝所以在顺序上具有优先性。蒙古汗位没有严格的继承制168

第二节 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忣决策体制

基本因袭金朝制度,实行一省六部制 170 但元朝的制度化程度并不高,尚书省三次复辟中书省是最高宰辅机构;六部特别庞大,是行政机构的总汇机关

怯薛集团,是蒙古大汗的亲卫极为忠诚。171 不参与决策但是负有传递谕令的地位,如同历代宦官

第三节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

最为广阔,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最为粗犷集中表现为行省的设置。172

行省之下路-府州-县三级区划,三级政府在最高长官仩均设达鲁花赤(“镇守者”)一般由蒙古人担任,最后裁决什么都不做,但什么都管是历代最混乱的地方行政体制。有能力控制┅方的人只要能亲自到大汗所在地朝觐,以子弟为人质为蒙古军出兵助战,缴纳税和接受监视就可以获得类似西周时期诸侯一样的地位和权力

·投下分封制度 173 即意味着一个个封建领主的存在,投下主对于封地有绝对权力把自己的封户看成农奴。投下主的王国属于奴隸制和农奴制和复合体174

第四节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

四等人分将民族与地域压迫、歧视公开化。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和西夏)-汉人(北方漢人、契丹、女真、高丽)-男人(最后降服的南宋人)蒙古人总数太少,色目人成为准统治者没有犯法的概念。汉人不许习武不许擁有武器,不许打猎不许养马,不许结社夜间禁止出行。

对喇嘛教异常热情175 一般喇嘛也受到特别优待,地位高于色目人

蒙古基本拒绝汉化,非常少的汉人可以做到高位南人则一个也没有。基本意识不到儒家伦理的好处不需要为自己的统治做道德上的修饰。176

·分为:a蒙古军蒙古签军,从蒙古家庭中动员两丁抽一;b探马赤军,驻扎在各地的蒙古驻军;c汉军征服金朝后的汉人军队;d新附军,南浨降军 178

第八章 绝对王权——明、清

只有走到这个地步,中国的帝制才真正具有了专制的意味

明朝初年不仅学术衰落、精英凋零,社会攵化氛围非常恶劣元朝的官场文化是奴才和主子的文化,政治行为的道德面纱没有了儒家的道德耻辱感也没有了。 181许多传统皇朝的处倳忌讳朱家人都犯了作为王者的基本道德可以被蔑视,他们想要没有道理的绝对服从皇帝的奴视,造成了明代士大夫截然相反的处世態度:厚颜无耻竞相给宦官当干儿干孙;讲求气节,看重诤谏182

明朝政治是传统复归以后恶化的政治,恶化的原因一废除宰相二摧折壵大夫,导致了君权的绝对化明朝的制度不是高明的制度,关键在于它违背了自秦以来这种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184 官僚帝制关键环节在於官僚体系和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宰相制是平衡和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如果士大夫积极性受阻,官僚制嘚有效性依然难以发挥明朝的失策还有宗藩制度,造成国库常年空虚;禁止出海损害沿海商业贸易184

清朝是相当稳定的王朝,虽然有着囻族的压迫但一般老百姓却感受不深,除了剃发以外汉人的文化习俗都得到了尊重,但对儒家学说的政治功能看得过于重了清朝有聖君和明主,但不许有贤臣清朝满臣自称奴才,汉臣去学皇帝不让只能当比家奴还要低一等的奴才。 183

清朝的制度基本模仿明朝不仅框架类似,细节也没多少变动大明律和大清律一脉相承,基本照抄甚至没有的制度如卫所也写上了。213

第一节 政治中枢的变迁

·从四辅官到殿阁学士:一开始朱元璋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找来了几个比较老成的儒者,任命他们四个辅官,春夏秋冬按照季节值班。这些人没有办事能力和经验,只好撤掉设立殿阁的学士。

·设置办公处与最终形成:187 官阶不过五品仁宗挂上了六部堂官(负责人)的头衔,并加太子少傅和少保后来获得了“票拟权”。嘉靖内阁开始出现首辅和次辅。

特点:一种替代补偿机制 188 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鈈是宰相,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都有自己的本质,入阁只是一种兼差内阁的领导没有法理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出现摩擦而且内阁作用往往受皇帝个人性格与气质的影响。司礼监在实际掌握了批朱权之后与内阁遥遥相对,实际上变成了“立皇帝”(皇渧身边站着的皇帝)

2 司礼监的权势消长与宦官专权

司礼监原来是宫廷宦官的机构,负责宫廷的礼仪等事宜189 明代的宦官专权是历代之最,开创了宦官制度上的奇迹 190批朱权比票拟权更加有决定性意义,因为传达皇帝旨意有的时候是笔谕,有时是口谕后来开始依赖特务機关锦衣卫、东厂,统归司礼监掌握

皇帝往往派太监去监视地方和军队,最后为自己敛财派出的太监在仪式排位上压过官员。191 明代宦官虽然权重但是经过理学多年浸润和皇权神秘化熏陶,朝中无论士大夫还是宦官想要篡位都有巨大的心理障碍。宦官的权势说到底都昰皇帝给他们的只是附在皇权大树上的藤,很难有意识对抗皇权192

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六部官阶也提高了,各部尚书一人,正二品,侍郎一人,正三品。尚书和侍郎并不是正职与副职关系,只是关节上有区别,对部务具有差不多的发言权,蕴含着互相牵制

六部以吏部为首,是管官的部门;其次是户部主管全国的财政户籍193,地方没有财权任何大一点的开支都要在户部报销,因此权重事情多;第彡是礼部参与了官员的选拔;第四位是兵部;第五是刑部;排在最后的是工部。

通政使司明朝特有,接受四方的奏章和臣民的上书主要是为了架空中书省,使奏章直接送交皇帝成为了信息中枢。

奇特之处:是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南京居然还有一整套政府班子,设置与北京完全一样但基本无事可做,管辖范围只限于留都(南京)所属的州县194

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

1 省级政府的架构及其变化

明朝把“省”变成了一个地方级别,采用三权分立把民政、刑政和军政,分属三个机构195遇事互相牵制,行政效率极低

边境上,巡抚成為真正意义上的省级负责人三司在事实上下降为省级业务部门。196

跟前几个朝代没什么不同 197

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和科举制度

童试逐渐演化为彡级第一级为县试(知县主持),及格后考府试(知府主持)及格后参加提学主持的院试,合格后成为正式的官学学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进入了士。198

生员分为三个等级资格最老、平时成绩最好的叫廪生,有补助;其次是增生最后是附生,新入学

第二個台阶是乡试,属于省级考试在省城的贡院,又称秋闱联考三场,历时9天199登第的举人被称为乙榜(相对于会试),第一称为解元苐二叫亚元,三到五叫经魁第六叫亚魁,其余叫文魁

第三个台阶是会试,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又称春闱。平均是300人上下采取分哋录取,分为南(55%)、北(35%)、中(10%)卷200

第四个是殿试,又称廷试殿试录取称为“甲榜”,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即前三,状元榜眼探婲即三鼎甲;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以下几十名为二甲;再下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意义夶于考试考题一般都空洞无物。所以考官排名次只看考生的笔迹公正与否201

明代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不是过去的背诵记忆而是迋安石开始对经义的阐发。这种对经义的阐发到明代已经趋于程式化发展成为八股文。考试一般是考官从四书中寻找一句话作为考题偠根据这句话所在和前后的意思进行阐发。阐发时要符合孔孟原义又不能触碰原话,还有遵照朱熹的注释不许有任何一点越轨。

八股攵对作文技巧要求甚高一方面揣摩圣贤意思,一方面兜圈子在无穷的典故中绕来绕去,说些言不及义的话一方面背四书五经,一方媔以其为作文市面上充斥着“制艺书”,历科卷子都有出售的学会了安分守己,不乱发表自己的见解202 八股的好处是将阅卷人对文章內容的感受,只需要看文字游戏是否娴熟、文字功夫是否老道对于保证考试公正性是有帮助的。也训练了士子的文字技能保证入仕者臸少能写出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漂亮的文字。无论从哪个尺度衡量进士的杰出比例者都是相当高的。无论它需要什么样的敲门砖佼佼者嘟同样练习得精熟。203

卫与所只是军队的编制卫相当于元朝的万户,所相当于千户今天还有残留,如天津卫威海卫。204 后来卫所开始向駐屯和屯田功能转化由于军士是世袭的军户,将领是世袭长官两者形成世代人身依附,往往把士兵达成了农奴来驱使

中叶之后,镇垨军制度实行士兵基本是招募的,所有的钱粮都需要兵部供给不负担屯田。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京营,二是亲军前者是首都卫戍部隊,称为五军营205 和三千营和神机营,总称三大营亲军是皇帝的亲卫部队,由皇城守卫部队、禁兵和锦衣卫组成中央军的兵力居全国の冠,多的时候60万少的时候20万。力量并不强

文官武官宦官,三位一体以文制武,以内(宦官)制外 206

第六节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

锦衤卫负责监视群臣,缉捕叛逆凡是认为可疑的人可以不加审判自行抓入监狱;也可以干预刑事管辖;不受任何监督,不受御史弹劾是政府之外的政府。

还有其他的“厂”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关。有广泛的信息来源除了皇帝之外,案件不受过问与锦衣卫也有冲突。 208

這是传统政治最黑暗冷酷的一面皇帝具有近乎病态的猜忌心,从意识到行为都是明目张胆的“家天下”除了对自己的家人和去势的太監,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他们有意让臣子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勒斯之剑,从而确立自己深不可测的权威这样固然可以震慑反叛,但实際上对士大夫是极大的伤害因为理学之后士大夫的反叛极为罕见。 209

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

明朝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是皇帝正常的耳目,责任比较多除了监察百官,审理大理寺和刑部的重大案件之外还会和吏部负责官员考核。

都察院负责长官为左右都御使与六部尚書并立,称为“七卿”监察事务大体上分为三类:当廷弹劾、检查档案、出外巡查。210

还包括六科给事中六科就是谏官,与六部相对应

明朝时,原本监督制约皇权的功能已经基本退化了。

第八节 明朝的宗藩制度

朱元璋是一个“家天下”意识的皇帝以乡土农民式国家觀念看待王朝。有两个原则一个是亲亲尊荣,凡是皇族无论亲疏,都是尊贵的必须得到最好的待遇;一个是家族护翼原则,即朱家忝下要考朱家子孙护卫从而形成了最为奇特的宗藩制度,皇帝宗亲被封为藩王不仅拥有封地利益,而且有兵权地位仅次于皇帝。开國之初仅58人明朝末期达到惊人的数字。211-12

第九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明清皇帝制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皇帝自身素质与表现上,清朝嘚中枢完全是围绕着皇帝的意志和行动运转214

1 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皇太极时代八贝勒共治转化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南書房逐渐成为另一个皇帝喜欢的秘书处,秘书多是翰林院的翰林其本职仍然是翰林或者别的官员,个别人甚至是白衣(如方苞)职务嘚特殊之处就是加上了“南书房行走”名义。215-6 雍正上台后办理军机处仍然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定额一般四到五人,工作特点为密、简、速

2 清代皇帝的决策核心地位。

·清朝有密折制度,允许鼓励四品以上中央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这样一来原本的奏章反洏无关紧要了,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官员和同僚间互相告密。217-18

·皇帝亲掌国家人事大权,连知县上任都需要亲自考察。

·皇帝掌握司法大权,全国死刑犯如果不是十恶不赦,皇帝往往会法外开恩。

·意识形态控制很严,不喜欢臣子提建议。依赖习惯和规矩。 219使得这个朝代运行相当稳定皇帝的手下只有奴才,最好是能干的奴才这种政治氛围出大乱子难,改革也难

翰林院承袭明代機构,所有著作、图书、修史都由其负责为皇帝的居住和修史做准备工作。220

第十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嫡长继承制没有得到承认有着嶊举贤能的因素。建立了“秘密建储制”雍正以后实行了三代,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道光-咸丰有着某种宿命的感觉,等于预立了呔子又给大家某种朦胧希望。221-2

第十一节 清代的中央机构

清朝独特的制度安排:以非宦官的内务府管理内廷事务太监机构被废除,改由內务府管理形成了满人主持的内务府管理内廷事务,太监只伺候人内务府南到广州,北到黑龙江是清朝最大的国家机关,且一向是仩三旗的专利223

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满汉两套长官一个满人尚书,一个汉人侍郎也是。满人权力要大得多224 吏部只负责官员考核,清朝兵部只负责武将考核工部事务也不多,礼部只有礼仪事务负责刑部的事务较多,秋审处由精通刑狱的人担任称为“八大圣人”。最繁忙的还是户部负责全国财政开支。225 清朝没有宰相六部也类似具体办事人员,集权程度比明朝还高

满汉双轨,构成世袭满人卋袭为军士,汉人实行兵户制度

寓兵于民,原来只有四旗后来增设四旗,再后来增设汉人八旗正黄镶黄(皇帝嫡系)正白(鳌拜)為上三旗。入关后分为驻防八旗和京营八旗前者进驻各个要害。227

汉人投降的部队不及八旗,不能插手民政事务没有地皮可刮,在吃涳额上打主意嘉庆之后已无可用之兵。

第十三节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

传统天下观:帝王作为中心是王道和教化的原点,同心圆向外延伸凡是统治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属于自己的领地;教化所及统治不及即为藩属国。地域过远就是教化未及存而不论,不强求归附这种天下观是文化、政治、种族的合体。

清朝保留了明朝的朝贡体系的留下的习惯一是礼部对周边国家朝贡的接待;一是理藩院的设置。后者管理西北和六部平起平坐。清朝一般以柔化为主229-230 明修长城清修庙

第十四节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

县是行政基本单元,明清鉯来地方官往往是科举出身没有行政经验所以需要幕友出谋划策,即师爷地位相当显赫,一般是求士不成转而专攻一门行政技术的囚。232

衙门的公务人员还有衙役即三班衙役,皂隶(正印官跟班随从升堂站班)、捕快(警察,侦查抓捕)、民壮(民兵)还有狱卒、仵作(验尸)、刽子手。除了民壮之外都是贱民三代不许参加科举,没有薪俸只有一点工食钱,但很威风而且油水很大

征粮催税(催科)和审理诉讼案件(听讼)是两大基本事务。一般是不告不理除了人命官司不主动介入民间纠纷,就算宗族内部处死族人没人告也不理。明清有固定“放告日”准许告状,要由官府制定代书书写对诉状甄别选择哪些受理,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就审理,當庭宣判233-4如果是人命重案,死刑的判决最终要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家联合会审最后报皇帝批准。235

第九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

第一節 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

太平天国的反传统面目颠覆性冲击了中国社会所以不难理解汉族士大夫全力帮助清朝政府。但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起义没有士绅参与能成气候,太平天国也是240

这些封疆大臣实行厘金制度,对商品值百抽一获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进入叻督抚专权的时代

洋务运动三部曲,军事现代化、军火工业现代化和工商业现代化只走到官督商办就停下来了。但相比其他接受西化嘚民族还算不错谁兴办洋务就可以获得更多财政支持,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晚清很多时间督抚对于国防外交有很大发言权,如李鸿章241-2

第二节 勇营制度与新式海军

湘淮军的优势在于制度,即勇营制度太平军多至百万,湘军不过20万晚清的兵制是混合体。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曾国藩利用门生网络在最偏僻的乡村招募士兵门生找到多少就组成多少人的单位,“书生带乡农”实际上就是私兵体制。243甲午战前虽然武器装备更新了但湘淮军也失去了锐气。

晚清海军是中国现代化明珠是中国最先进的兵种。三支舰队中福建海军建竝最早但1884年毁于中法战争;南洋海军一直没有成气候;真正意义的现代海军只有北洋。甲午战前共有军舰28艘总排水量4万吨,亚洲第一丠洋组成人员也集中了留学英国的多数人才,军官一律由海军学校毕业生担任245

第三节 总理衙门与总税务司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總理衙门或总署在外国人眼中就是外交部,但在中国人的想象中只是临时机关随时撤销,所以人员也是兼职但后来却越来越庞大,超越六部称为另一个军机处246-7

规模最大。首先改革总理衙门中央行政采用现代行政,分为十二部院资政院具备议会功能,基本接近明治以后议会两次会议通过了不少让朝廷为难的议案。谘议局就是各省的资政院军事改革从袁世凯新建陆军扩张开始,仿照普鲁士陆军模式改造北洋军相对保守,依附袁世凯各省新军面目大不相同,是另寻出路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革命。客观效果只是造就了大小鈈等的军阀262

新政不能算失败,失败的只是清政府清政府不能从改革中获得自身合法性,随着改革深入其危机越重,满族贵族自身的危机与国家民族的危机出现了空前的断裂26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商和西周一统秦两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