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海的南海叫什么名字 南海在古代南海被称为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南海的历史称谓有哪些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名很早就出现于古籍.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 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涨海中到珊瑚洲”.“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而《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时期“南海”之称渐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诗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诗句(《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以上引述说明,远在1500年前我国人民已经认识南海和南海诸岛,把南海称为“涨海”、“南海”;南海诸岛泛称“涨海崎头”、“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称暗礁暗滩,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滩多,来往船只搁浅难脱,象被磁石吸住一样.
《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 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解释:“炎海善溢,故曰‘涨海’.”反映我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南海在古代除了称为“涨海”、“南海”、“炎海”之外,还有“朱崖海”(晋郭璞注《山海经》:“(离耳国)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对晋左思《吴都赋》注:“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琼洋”(《崖州志》:“州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之处”,《琼州府志》同此)、“琼海”(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琼州府志》:“则琼之海,其涨海乎”)等.对南海诸岛的称呼,除了上述“涨海崎头”、“珊瑚洲”之外,还有“木饮州”(前引唐李善对《吴都赋》“饮木”一词的注:“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按“饮木”当指饮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传》关于“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对南海诸岛珊瑚岛礁成因作出的科学说明.
随着生产发展,航海事业进步,南海诸岛的地名从整体泛称而逐步深入到群组命名.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载有“王师出戍”至“九乳螺石(州)”(即西沙群岛,主要指永乐群岛一带),这不仅是首次出现群岛名称,也是西沙群岛的首次命名.宋吴自牧《梦梁录》及以后许多典籍把西沙群岛称为“七洲”,其海域叫做“七洲洋”(主要指宣德群岛一带).《宋会要辑稿》“占城国”条载,宋天禧二年(1078)占城人来中国时“或风漂至石堂则累岁不达”;又“真理富国”条载,自其国出发到中国来,途经波斯兰、真腊国、宾达椰、占城,再经过南海:“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首次出现“万里石塘(堂)”之名,且指出了方位在占城(越南中部)的东南,这是南沙群岛的开始命名.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南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首次以“长沙”、“石塘”分指西沙和南沙两群岛,即以沙岛为主的是“长沙”(西沙),以环礁为主的是“石塘”(南沙).南宋义太初作序的《琼管志》:“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南宋赵汝适《诸蕃志》、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纪胜》均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称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床)”.
从汉、晋至宋所载南海诸岛地名中可发现:从概念性的泛指,发展到群岛的命名,地名相对稳定,西沙群岛几乎都用“千里长沙”,南沙群岛一直用“万里石塘(床)”;地名更具科学性,如前述“长沙”、“石塘”分别所指沙岛为主与环礁为主的地理实体可知.海南渔民王安庆说,南沙比西沙大6倍以上,所以用“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分别名之,也是符合客观的.南海诸岛地名到了元朝,特别是明清两代变化较大.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载:“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而已哉”,“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文莱)及古里地闷(今帝位岛),一脉至西洋,还昆仑之地.” 这里“万里石塘”泛指南海诸岛不是本意,“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联四大群岛,又“石塘之骨”和“地脉”、“由潮州而生”,把南海诸岛同大陆构成一整体才是原意.
明茅元仪《武备志》转载1430年成图的《郑和航海图》,其中有绘在东边的“石星石塘”,绘在西边的“石塘”,而“万生石塘屿”则绘于两者中间偏南,面积比“石塘”大.按三者位置关系及所使用的符号形状、大小来考证,“石星石塘”应指中沙群岛(编者注:石星石塘除指中沙群岛外,从其点圈符号分布的范围看,可能亦包括东沙群岛),“石塘”指西沙群岛,“万生石塘屿”(编者注:应作“万里石塘屿”)指南沙群岛.故此《郑和航海图》已将南海诸岛明确划分成3个群岛.
明顾山介《海槎余录》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从崖县旧治崖城到西沙永兴岛直线距离约760华里,到盘石屿也是此数,因此“千里石塘”应指西沙群岛一带岛礁,而“万里长堤”当指南沙群岛.万里石塘说成万里长堤,按“塘”、“堤”义同,改变说法是自然的.另据林金枝考证,明顾山介以后的著作多把东沙、中沙、西沙称为“石塘”,南沙称为“长沙”.
清代《广东通志》、《琼州府志》和《万州志》都有“长沙海、石塘海,俱在(万州)城东海外洋”的记载,长沙海和石塘海分别指西沙和南沙所在海域.觉罗保满《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东洋南洋海道图》都以“气”指东沙,“长沙”指西沙,“石塘”指南沙.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载:“南澳气,居南澳之东南”,“古为落漈”,“气悬于海中,南续沙垠,至粤海为万里长沙头.南隔断一洋,又从南首复生沙垠,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沙之南又生石娄 古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此处“南澳气”,古为“落漈”,今为“东沙”.《海国闻见录》附图《四海总图》标绘有“气沙头”、“长沙”、“七洲洋”、“石塘”四个地名,此处气沙头指东沙群岛,长沙指中沙群岛,七洲洋指西沙群岛,石塘则指南沙群岛.南海诸岛分成四大群岛之概念已经形成.
清代谢清高《海录》载:由广东前往爪哇有两条航线,其中“外沟”线由西沙东侧航行,“出万山后向南行少西,行约四五日过红毛浅,有沙坦在水中,其极浅处,止深四丈五尺”,“到地盆山,与内沟道合,万里长沙在其西”.按方位、行程和水上情况等数据判断,“红毛浅”是指整个中沙群岛,“沙坦”指暗沙群.汪文泰《红毛番口英 口吉 口利 考略》中也把中沙群岛称为“红毛浅”.《海录》又载船由吕宋来,“西行五六日,经东沙”,“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呼为东沙”.此处把东沙群岛名称的含义,实体的方位、成因都记述得很清楚,为以后四大群岛的命名提供了范例.
1842年清郑光祖《醒世一斑录》中的《中国外夷总图》,以“落漈”标注东沙群岛、“东沙”标注中沙群岛,“西沙”标注西沙群岛,“石塘”标注南沙群岛.1887年徐家干《洋防说略》载广东海道,万里长沙“自万州迤东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万州迤南至七洲洋”.此处“万里长沙”似指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千里石塘”则指南沙群岛.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3艘军舰到西沙巡视,查勘岛屿15座,并逐一命名.现仍沿用的岛名有3个,即甘泉岛、珊瑚岛、琛航岛.
1935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等派人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第一次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地名132个.当时群岛名有东沙岛(今之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之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之南沙群岛)等.同年5月,广东省政府指令建设厅准在东沙岛批商承办设处管理,“建字第1703号”文明确将东沙岛名称改正为东沙群岛.日,中国政府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72个.群体名称有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总称)、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1935年称“南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5年称“团沙群岛”)等,且大群体下又分小群体,层次较多.
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共287个.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个,其中,东沙群岛地名由4个(1947年)增至7个,西沙群岛由33个增至52个,中沙群岛由30个增至34个,南沙群岛由97个增至193个.此次命名,除对岛、沙洲、礁、暗沙、滩和石命名外,首次为“水道”(渔民称为“门”)正式命名.
海南文昌、琼海等县许多去西沙、南沙捕鱼作业的渔民及其后裔保存下来的《更路簿》,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航行水路记录得很清楚.《更路部》所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为海南渔民对群岛岛礁的命名,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古地名之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在古代被称为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