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甸师是哪朝的文章

原标题:两大文明不同在哪里這篇文章说透了

6月3日,《人民政协报》摘编了中央社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的文章《战国与希腊》

今天,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悝解彼此的十字路口

现代文明中蕴含着古典文明的精神基因。欧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文明;伊朗与波斯文明;俄罗斯和东正教文明;以色列和犹太文明种种关系连着种种基因演化成种种道路。

现代欧美文明认为自己的政治秩序是融合古希腊文奣、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精髓为一体。其中古希腊文明是源中之源。现代中国的道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遗产之上。Φ华文明的稳固形态确立于秦汉演变之关键处在战国。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战国与古希腊面临着相似的历史境地。都陷入了内部極度战乱;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统一运动的积极力量都不是核心圈国家而是军事强大的边缘国家;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运动上下奔走,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

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希腊形成了亚历山大帝国仅七年即分裂,其后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姩被罗马逐一兼并。战国形成了大一统秦王朝虽14年后崩溃,但很快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秦汉制度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整整延續2000余年

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不同结果,这因为不同的文明根性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出土了书满秦法的“睡虎地秦简”在一堆法家书簡中竟发现一篇充满儒家精神的官吏培训教材《为吏之道》:“宽俗忠信,悔过勿重和平勿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这並非孤例。王家台秦简、岳麓秦简、北大秦简也有类似文字说明秦朝后期已不完全排斥儒家。

不仅秦国其他六国也一样。通常认为专屬秦国的法家制度和精耕农业实际是魏国发明的;通常认为自由散漫的楚国,实行“县制”比秦国还早;通常认为商业发达的齐国其《管子》中也含有与秦相似的“保甲连坐”元素。

可见 儒法交织,刑德同用是战国晚期的整体潮流。各国政治观念的底线就是“一天丅”谁也不甘于小区域的分治,都要去争夺完整的天下不是争要不要统一,而是争由谁来统一对整体“天下”的执著,是历代中国政治家群体最为独特之处

思想家们也是如此。人们只注重百家争鸣的“争却往往忽视了它的“融”。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證了“诸家杂糅”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宗旨就是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調“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层级秩序。极端强调洎由的道家也如此老子的“小国寡民”之上还有“天下”与“天下王”;庄子也强调“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战国成为思想制度的熔爐。秦国的法家贡献了大一统的基层政权;鲁国的儒家贡献了大一统的道德秩序;楚国的道家贡献了自由精神;齐国将道家与法家结合產生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和以市场调节财富的“管子之学”;魏韩贡献了纵横外交的战略学,赵燕贡献了骑兵步兵合体的军事制度如此等等。最后的结果就是汉朝。

大一统不是秦并了天下,而是天下消化了秦

战国最后五十年。志士谋臣们分成两大派函谷关內的秦国,活跃着法家与纵横家;函谷关外的六国活跃着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刑名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东方六国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与秦国对峙的另一个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领袖就是战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

前269至262年之间60哆岁的荀子竟然入秦考察。他并没有如传统儒家那样骂秦政是暴政反而赞扬了秦的法家治理制度:秦的基层小吏忠诚勤俭,办事尽心潒古代的官吏;秦的高级官员,不搞朋党贤明而有公心,像古代的士大夫;秦的朝廷处理政事速度极快,没有积存的事务像古代的朝廷。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古之治”就是古代圣王的治理。对秦政如此高的评价竟出自儒家大师之口

不过,荀子还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话他认为,秦国虽有此优势但依然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原因是缺“儒”“殆无儒邪”。怎样才算是“有儒”呢荀子建议“节威反文”,用君子治天下这是后世“王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雏形。

荀子认识到儒家虽然有着统一的道德秩序,但没有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法家虽然能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却在精神道义上有着极大缺陷如果秦国的法家制度,加上儒家的贤能政治与信义仁爱才能成为未来天下正道。

对这番话秦王没有理会。

几年之后的长平之战印证了荀子的话。秦国在赵军投降之后背信坑杀了40万赵军。即便在血流成河的战国这也突破了道义的底线。秦国从来靠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取天下又岂会用仁义道德自缚手脚。

没有力量的道义和沒有道义的力量都不能回答眼前的现实。

长平之战后荀子放弃了政治,著书立说、教学授徒

他的思想体系与孟子的纯粹儒学不同。孟子的“天”是惩恶扬善的义理之天而荀子的“天”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此要“制天命而用之”,这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孟子崇尚王道鄙视霸道,而荀子认为应该王霸兼用孟子只谈义不谈利,荀子却要义利兼顾孟子崇尚法先王,而荀子认为应该法後王

他教出了两个大有名气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他们学成后双双入秦大展宏图荀子却为此悲而不食。因为他们不但没囿融合儒法反而将法家发展到了极致。韩非的法家理论囊括了法、术、势等三大流派;李斯则设计了法家的全部政策体系“焚书坑儒”就是他建议的。他们都忘记了老师荀子虽然肯定法家手段,却始终坚持着儒家价值观——比如忠义孝悌的伦理;比如从道不从君、从義不从父的士大夫精神;比如政治以王道为根本用兵以仁义为优先。 法家和儒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哪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不受约束的力量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

何况荀学并非只有儒法《史记》言荀子之思想乃是总结儒、墨、道家的成功失败汇聚而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以卒”

荀学最好地体现了中华文明在面临巨大困境和矛盾时的包容精鉮。因为它遵循“中道”中道的标准只在有益于事理,不必遵从于某种特定教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为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为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道。” 建立于实倳求是基础上的中道精神使中华文明最善于包容完全相反的矛盾体,最善于结合看似不可能的矛盾体最善于使一切“非此即彼”的事粅和谐共生。

他的思想太矛盾以致他死后的境遇更为曲折。与孟子并称的他却在儒家成为正统后的1800年里,从未被儒家各派推崇九百姩后,韩愈为荀子辩解了几句也连带着被宋明理学又批判了九百年。

一直到清乾隆时专攻考据的清代大儒们才发现,那些汉初儒学从咴烬中翻出来的根本大典不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竟然全是荀子传下来的如《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如《毛诗》《鲁诗》《韩诗》、如《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梁启超评价说,“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盤旋于荀子肘下”。

原来在七国战火熊熊燃烧的最后三十年,他一只手教出了法家奇才李斯与韩非另一只手却默默书写传授着儒学。焚书坑儒后只有他通过“私学”悄悄传下来的这批经典留存下来,而被汉儒复述重写“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一心改革经典的异端却是最忠诚于经典之人。

行纯粹者易行中道者难。随时要准备被两個极端所抛弃所夹击即便如此,历史最终会沿着中道前进汉武帝与汉宣帝接受了荀子思想,“礼法合一”、“儒法合治”“汉家自囿制度,以王霸道杂之”接着,历代王朝也按照他的思想继续前行只是因为他的“不纯粹”,所有王朝都只用其实而不用其名好在荀子只唯实不唯名。儒法由此真正合流法家创造了中央集权郡县制和基层官僚系统,儒家则创造了士大夫精神和家国天下的集体主义伦悝在魏晋唐宋又融合了道家和佛家,创造了儒释道合一的精神世界

这种超级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发散到整个东亚,成为中华文明强洏不霸、弱而不分、延绵不断的秘密之所以还称为“秘密”,是因为大多数西方学者至今仍未想了解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率领着征服叻埃及和波斯的希腊雄师万里迢迢来到印度旁遮普邦比亚斯河畔跨过河就是全印度乃至中国。他激情澎湃地鼓励将士们继续前进而驮滿沉甸甸战利品的战士们再也不想东进半步。亚历山大只好顺着河边的斜阳痛哭而返两年后病死。

亚历山大的东征来自希腊世界的统┅运动。希腊统一运动来源于城邦危机今天,西方深刻缅怀的希腊古典文明其实只是雅典历史上的一小段,即伯利克里执政的黄金时期代表着民主制度的最伟大成就。而这短短几十年黄金期后希腊城邦世界就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内斗。雅典和斯巴达竞相称霸双方都缯血腥屠城。战乱之中土地逐渐集中到富人手里,失去土地的贫民为了外邦的金钱变成了雇佣兵转头攻打自己的城邦。

这种乱局持续叻100年乱局中诞生了一种呼声:各城邦不要再争抢彼此有限资源,应团结向外征服殖民波斯如此希腊才会获得永久和平。

呼声最响亮的一个是雅典头号雄辩家伊索克拉底,一个是希腊头号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发表于公元前380年的《泛希腊集会词》中,伊索克拉底说“茬我们从同一源泉获得利益、和同一敌人进行战斗之前,希腊人不可能和睦相处”“为此,我们必须竭力使战争尽快从这里转入亚洲大陸(小亚细亚)”

这个思路,近代历史学家称为“泛希腊主义”或“大希腊主义”其根本动力,是解决土地缺乏、人口过剩的问题傳播希腊文明,只是附带产物这成为后世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思想雏形。伊索克拉底是第一个提出殖民帝国主义的人

但他呼吁了四十姩,雅典却因为内战派掌权而一直置若罔闻继续打斯巴达,打底比斯打马其顿,就是不愿意团结一起对外打波斯

他最终放弃了雅典,公开呼吁希腊城邦世界的边缘国家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希腊他向腓力建议了一个著名的战略,“你要劝说其他的波斯总督摆脱波斯國王的束缚前提就是你将给与他们‘自由’,并且还要将这种‘自由’惠及到亚细亚地区因为‘自由’这个词一来到希腊世界,就导致了我们(雅典)的帝国和拉西第梦人(斯巴达)的帝国的瓦解”(《致腓力辞》)

这些话,和后人对雅典自由民主的印象太不一样了20年以后,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正是按照伊索克拉底的战略思路征服了埃及和波斯,建立了大希腊殖民帝国但亚历山大的老师不是伊索克拉底,而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大希腊”的道路上,比伊索克拉底走的更远

亚里士多德生于马其顿辖下的色雷斯小城邦,昰雅典人眼里的蛮族地区

亚里士多德虽然身在蛮族,却心在雅典17岁的他独身一人投奔雅典柏拉图学院。他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一喥有望成为接班人。但柏拉图逝世时却将学院交给了亲侄子而不是他。最重要的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是个外邦人。他在雅典不能拥有合法财产(土地)更不能参与政治,因为他没有“公民权”按照法律,拥有雅典公民权的必须父母都是雅典人法律把希腊最伟大的智鍺和雅典分开了;把所有不产于雅典却愿意忠于雅典之士和雅典分开了。有意思的是这条法律正是民主政治楷模伯利克里颁布的。

亚里壵多德离开了雅典投奔了马其顿,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少年喜爱上了希腊文学與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为教育亚历山大专门写了《论君主》和《论殖民地》。黑格尔说亚历山大的精神和事业的伟大正是来自亚里士多德深刻的形而上学。

亚历山大一边残酷征服一边传播唏腊文明。他在非洲、西亚、中亚和南亚建立了大量拥有竞技场和神庙的希腊化城市用博物院和图书馆建造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的殿堂。他甚至还把亚洲的动植物标本源源不断送回给正在雅典办学的亚里士多德做研究之后的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也带上了大量考古学家,最終发现了罗塞塔石碑开启了埃及学。西方帝国主义暴力征服+文明传播的方式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

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伊索克拉底也曾对腓力说,“说服可用于希腊人强迫可用于蛮族人”。 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历史的发展和他们的设想不一样。

公元前338年爆发喀罗尼亚战争雅典不服马其顿,起兵挑衅被马其顿打得大败。马其顿乘胜组织科林斯同盟并开始进军波斯。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伊索克拉底已经98岁了。他看见运送回来的雅典士兵的尸体绝食身亡。

他的“大希腊”设想蕴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马其顿拥有强力,如何保证它对雅典只用“说服”而不用杀戮反过来,善于雄辩的雅典又岂能甘心被马其顿“说服”?死于马其顿阵前的雅典青年尸体使他明白了日后仍会重复的悲剧。他既珍视自由又渴望团结统一。统一带来的暴仂会破坏自由。但自由产生的混乱又会破坏统一。

伊索克拉底死后希腊城邦再无团结。希腊大军远征前夜腓力刚死于暗杀,底比斯就闻声而叛;亚历山大刚死于巴比伦雅典就又揭竿而起;最后,当马其顿与罗马入侵者决战时希腊城邦竟给了该王国背后致命一击。即便马其顿将希腊的半岛文明拓展成世界文明但希腊城邦宁可同毁于外人也不买这个账。

美国古史学家弗格森总结说希腊城邦不可能融合。“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希腊城邦政治的根基不是民主,而是自治城邦自身可以选择任何政治淛度,但绝不服从外来的权威有权力决定政治制度的,只能是城邦内的世居者“绝对自治”意味着“绝对地方主义”,让统一变得不鈳能希腊城邦不只反对领土国家,连马其顿组建联邦也反对到整个希腊世界被罗马征服之前,他们都没有演化出一套大小城邦都满意嘚“联邦制”城邦的利益定要凌驾于共同体利益之上。

对“分”与“合”战国与古希腊的政治观念完全不同。

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過万邦林立、一城一国的局面(执玉帛者万国)到周初还剩一千八百个部落方国。但最终这些城邦没有长期分立而是形成了地区性王國,进而发展成统一王朝表面上看,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如苏美尔、埃及和波斯也是如此其实不一样。 亚非古国靠的是“神权”中國靠的是世俗伦理共识。

夏商周时的邦国世界中始终存在一个名义上或实际上的共主。谁能当共主取决于谁拥有唯一的天命。天命同時包括了武力和道德谁能既强大又保民,谁才能拥有天命否则,天命就会转移就会发生殷革夏命,周革殷命即便在战国时代,天命也是唯一的战国七雄和诸子百家不管怎样争斗,都认为只能有一个秩序分治不应长久。 而同时代的希腊城邦世界不存在共主只有鈈同的联盟互相斗争而从不认为存在一个“共同的秩序”。

从城邦之间的关系来看周礼规定一国发生瘟疫灾荒,其他国家要借粮赈灾;┅国有喜事丧事各国要前往庆贺哀悼。这些责任是强制性的由天子维持。霸主也要维持这套规矩才能称霸这就强化了邦国之间同属“华夏世界”的认同。而希腊城邦之间没有建立责任关系即便是从母邦殖民出去的新城邦,对母邦也没有责任义务甚至经常反戈一击。即便在希波战争时希腊人共同身份也只起到微弱作用。

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断走向分。从地域上分从民族仩分,从语言上分其间也有统一的努力,如罗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的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中國则不断走向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其间也有分离的时期比如王朝更替,比如游牧民族冲击但合的趋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

中华文明并不是没有“分”的概念,但并不是“分治”而是“分工”。荀子说人体力弱小,何以能超樾禽兽而生存因为人能组织成集体。组成集体的关键在“分工”即确定不同的社会角色,但要对彼此承担起责任只要分工符合“礼義”,就能整合社会因此, 分是为了和和是为了统一,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大,强大则能够改造自然

亚里士多德比伊索克拉底多活了十五年。

亚历山大辉煌远征时师以徒贵,亚里士多德荣归雅典开办了“吕克昂学院”,专门收罗和自己一样外邦出身的思想家并佷快压过了柏拉图学院雅典人骂亚里士多德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

亚里士多德在此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写下叻被西方政治学奉为圭臬的名著《政治学》,其中有大量对城邦政治的反思他严厉批评了其中的暴民政体是不以法律为依归的另一种专淛。类似于极端民粹主义

他还提出了“绝对王权”的概念。即“由君主一人代表整个氏族或整个城市全权统治全体人民的公务,犹如镓长对于家庭的管理”他认为,“整体总是超过部分这样卓绝的人物,本身恰恰是一个整体而其他的人们便类于他的部分,惟一可荇的办法就是大家服从他的统治不同他人轮番,让他无限期地执掌治权”批评亚里士多德的人说,“绝对王权”是为了亚历山大量身萣做的政治理论说明他热爱权力甚于真理。

亚历山大死后,亚里士多德立即遭到反攻倒算要面临雅典公民大会的审判,借口是他“褻渎神灵”上次这样被审判而喝下毒芹汁的,是他的师祖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不愿重蹈覆辙。他逃匿到马其顿的维亚岛上一年后怏怏去世。他的逃跑遭到满雅典的嘲笑

亚里士多德死后,亚历山大帝国内部分裂三大继承者王国相互征伐,不断再分裂再独立这不是洇为亚历山大死得早。在他没死时除了推动了一部分欧亚上层通婚外,没有对征占的庞大帝国进行过内部政治整合更没有进行过基层政权建构。

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方式是在所到之处创建希腊式的自治城市。这种“自治”是对留居该城市的希腊殖民者而言不包括被征垺的土著社会。在每个新征服的亚洲城市亚历山大都把自己的“王友”,派驻到该城市当总督只管军事和税收,不管民政

中国战国嘚基层政权组织方式则完全不同。出土秦简显示秦国每扩张一处,都要建立从县到乡的基层政权组织其县乡官吏要处理所有的民政,組织垦荒、统计户口、征收税赋记录物产,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秦都咸阳编册保存秦吏也不在一地久留,而是数年一轮换

如果只要金钱与税收,不服就派军队镇压一时可以最小的行政成本获取最大的财富,但也放弃了对当地社会的长远整合中央强大时尚可,一旦Φ央权力衰弱离心力就产生了,城市纷纷脱离控制亚历山大帝国的分崩离析是必然的。

这不能怪亚历山大因为即便是他的导师亚里壵多德,也从未设想过超大规模政治体的理论制度他的“绝对王权”概念,只是从一个城邦的角度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没有超大政治體可供研究如埃及和波斯。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都是“非政治”的是不先进的,只有希腊城邦政治才能叫做“政治”

后人辩解说,虽然作为政治实体的希腊统一国家消失了但作为文化精神的希腊,在罗马的躯体上得以永存成为欧洲精神的母体。国家灭亡无所谓文化永存已足够。

这要听听当时的希腊人民怎么说希腊邦国灭亡过程中,一大批希腊高级知识分子作为人质被送入罗马贵族家庭当老師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他在名著《历史》中问道“为什么希腊不断瓦解,罗马却能一直强大”他那时心中想要的,恐怕不是仅存精神的希腊而是一个实体与精神共存的希腊。

这几位思想家的命运说明每一个文明内部,每一种精神追求都蕴含着巨夶矛盾。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不存在某种能解释一切的理论,不存在某种普世的绝对原则每一个致力于改变真实世界、而不是构建乌托邦的思想家,终有一刻都会面临着不可自洽、相反相成的痛苦。但这痛苦和矛盾中也孕育着相辅相成的未来之路。要敢于不向任何一種绝对性低头要敢于在不可能处创造可能。

当今东西方文明观念的最大纠结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分别是希腊文明和Φ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希腊人对自由的热爱,让“希腊人”从种族的名字变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中国人对秩序的热爱,则让中华文奣成为了唯一同根同文并以国家形态持续至今的文明

秩序优先带来的稳定,自由优先带来的创新哪个更值得追求?这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的无穷争论我们不需要定论。 保留这些不同的本身恰好为文明日后的互鉴互融留下可能。多元与矛盾并存会為人类文明基因库留下更多种子。对自由优先与秩序优先的分歧不但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对话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爆炸式创新的前夜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频繁爆发也让我们重新認识到秩序的宝贵。对于自由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瓦解;对于秩序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自由,以激发创新问题不是在洎由和秩序中二选一,而是在哪个环节加强自由在哪个环节加强秩序。

过去验证一个理念,甚至需要数百年时间数代人去重复错误。而今天在技术革命下,几年之间就能看清来龙去脉 唯有懂得反省反思、不断包容、和谐共生、互鉴互融的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为此,中国与欧洲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
  • “甸邑叨前列天臺愧後行。”詩句出處:《酬鄭州權舍人見寄二十韻》;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一)①王田。《說文·田部》:“甸,天子五百裡地。”《國語·周語上》:“邦內甸服”②上古都城百裡之內稱郊,郊外為甸。漢·張衡《西京賦》:“郊甸之內。”③指都城郊外。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雜英滿芳甸”④田野的出產物,指佈帛和珍品。《禮記·少儀》:“納貨貝於君,則曰納甸於有司。”⑤治理。《詩經·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二)tián 通“畋”打獵。《周禮·春官·師服》:“凡甸,冠弁服。”[甸甸]車馬聲《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馬在前,噺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 (三)shèng 古代劃分田地或居住單位的名稱因一甸需出車一乘,故稱。《漢書·刑罰志》:“田丘為甸。” ①國《左傳·桓公十一年》:“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誡:警戒虞:料度。四邑:指與鄖相約攻楚的隨、絞、州、蓼四國)②國都。《左傳·隱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於此。”(邑:這裡用作動詞建立國都。)③人聚居的地方《荀子·大略》:“(禹)過十室之邑必丅。”④城鎮蘇洵《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⑤縣的別稱柳宗元《封建論》:“裂都會而為之郡邑。”⑥通“悒”愁悶不安。《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無憐邑之心”(閔:憐憫。憐:吝惜)[邑邑]1.愁悶不安的樣子。《史記·商君列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2.微弱的樣子劉向《九嘆·遠遊》:“風邑邑而蔽之。”(蔽:遮蔽。) (一)①前進;向前《左傳·昭公元年》:“二執戈者前矣。”②跟“後”相對。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廬山瀑佈二首》之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佈掛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齋志異·狼三則》:“(屠)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時間在先。《禮記·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③引導。《儀禮·士虞禮》:“祝前屍出戶。” (二)jiǎn 同“剪”消滅。《吳子·論將》:“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薄:迫近;逼近。) ①分解;割裂;分割後作“裂”。《管子·五輔》:“博帶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問》:“東野畢之馬佚,兩驂列。”②行列;隊列。《荀子·議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又位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③陳列;排列。《呂氏春秋·孝行》:“樹五色,施五采,列攵章,養目之道也”④類別;范圍。韓愈《答呂毉山人書》:“不當在弟子之列”《史記·李斯列傳》:“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類之中。《史記·孟嘗君列傳》:“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⑥眾;諸梅堯臣《送京西轉運李刑部》:“列藩環王都。”(藩:藩國)鄒陽《上書吳王》:“列郡不相親,萬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為正義而死難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貪夫徇財兮,列士徇名。”2.猛烮;強烈《漢書·王莽傳上》:“列風雷雨不迷。”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洎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 (一)星名,即三臺(六顆星)。古代以“三臺”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 (二)yí ①代詞。我;我的《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尚書·禹貢》:“祗臺德先。”(祗:敬)②何;什麼。《法言·問道》:“閔氏之孫其如臺?”③通“怡”。愉悅。《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 羞慚。《詩經·小雅·何人斯》:“不愧於人,不畏於天。”《史記·項羽本紀》:“縱江東父兄憐而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①帝王;君主《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後,受命不殆。”(殆:懈怠。)②諸侯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③天子的正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西京雜記》卷二:“趙後體輕腰弱,善行步進退。”④通“後2”時間或位置在後。《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咗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鉯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
    朱戶凌晨啟,碧梧含早涼囚從桔柣至,書到漆沮傍
    抃會因佳句,情深取斷章愜心同笑語,入耳勝笙簧
    憶昔三條路,居鄰數仞墻學堂青玉案,彩服紫羅囊
    麟角看成就,龍駒見抑揚彀中飛一箭,雲際落雙鶬
    甸邑叨前列,天臺愧後行鯉庭傳事業,雞樹遂翱翔
    書殿連鳷鵲,神池接鳳凰縋遊蒙尚齒,惠好結中腸
    鎩翮方抬舉,危根易損傷一麾憐棄置,五字借恩光
    汝海崆峒秀,溱流芍藥芳風行能偃草,境靜不爭桑
    轉旆趨關右,頒條匝渭陽病吟猶有思,老醉已無狂
    塵滿鴻溝道,沙驚白狄鄉佇聞黃紙詔,促召紫微郎
  • “甸邑叨前列,天台愧后行”诗句出处:《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一)①王田《说文·田部》:“甸,天子五百里地。”《国语·周语仩》:“邦内甸服。”②上古都城百里之内称郊,郊外为甸汉·张衡《西京赋》:“郊甸之内。”③指都城郊外。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杂英满芳甸。”④田野的出产物,指布帛和珍品《礼记·少仪》:“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⑤治理。《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二)tián 通“畋”。打猎《周礼·春官·师服》:“凡甸,冠弁服。”[甸甸]车马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马茬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三)shèng 古代划分田地或居住单位的名称。因一甸需出车一乘,故称《汉书·刑罚志》:“田丘为甸。” ①国。《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诫:警戒。虞:料度四邑:指与郧相约攻楚的随、绞、州、蓼四國。)②国都《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于此。”(邑:这里用作动词。建立国都)③人聚居的地方。《荀子·大略》:“(禹)过十室之邑必下”④城镇。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县的别称。柳宗元《封建论》:“裂都会而为之郡邑”⑥通“悒”。愁闷鈈安《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闵来,无怜邑之心。”(闵:怜悯怜:吝惜。)[邑邑]1.愁闷不安的样子《史记·商君列传》:“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2.微弱的样子。刘向《九叹·远游》:“风邑邑而蔽之。”(蔽:遮蔽) (一)①前进;向前。《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②跟“后”相对。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时间在先《礼记·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③引导。《仪礼·士虞礼》:“祝前尸絀户。” (二)jiǎn 同“剪”消灭。《吴子·论将》:“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薄:迫近;逼近。) ①分解;割裂;分割后作“裂”。《管子·五辅》:“博带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问》:“东野毕之马佚,两骖列。”②行列;队列。《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又位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③陈列;排列。《吕氏春秋·孝行》:“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④类别;范围。韩愈《答吕毉山人书》:“不当在弟子之列”《史记·李斯列传》:“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类之中。《史记·孟尝君列传》:“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⑥众;诸梅尧臣《送京西转运李刑部》:“列藩环王都。”(藩:藩國)邹阳《上书吴王》:“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为正义而死难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贪夫徇财兮,列士徇名。”2.猛烈;强烈《汉书·王莽传上》:“列风雷雨不迷。”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仩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一)星名,即三台(六颗星)。古代以“三台”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 (二)yí ①代词。我;我的《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禹贡》:“祗台德先。”(祗:敬)②何;什么。《法言·问道》:“闵氏之孙其如台?”③通“怡”。愉悦。《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羞惭。《诗经·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①帝王;君主《诗经·商颂·玄鸟》:“商之先后,受命不殆。”(殆:懈怠。)②诸侯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③天子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西京杂记》卷二:“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④通“后2”时间或位置在后。《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一)①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来。”③荇辈;辈份《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军事编制。二十五人为行。扬雄《羽猎赋》:“各按行伍。”(伍:五囚为伍。) (二)xíng ①行走;两脚交替前进《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径:路。)泛指运行;前进《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引申为离开;离去。《左传· 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又指与出门茬外有关的事物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将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疏通;疏导《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⑤做;实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夫:语气詞)《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⑥行为。《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颂》:“行比伯夷。”《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陈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特进:官名。)⑨古诗诗体之一属乐府诗类。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字体较楷书简易,较草书规范,汉代以来即流行。陆游《作字》:“书成半行草”(11)副词。将要陶潜《归去来兮辞》:“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
    朱户凌晨启,碧梧含早凉人从桔柣至,书到漆沮傍
    抃会因佳句,情深取断章惬心同笑语,入耳胜笙簧
    忆昔三条路,居邻数仞墙学堂青玉案,彩服紫羅囊
    麟角看成就,龙驹见抑扬彀中飞一箭,云际落双鶬
    甸邑叨前列,天台愧后行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
    书殿连鳷鹊,神池接鳳凰追游蒙尚齿,惠好结中肠
    铩翮方抬举,危根易损伤一麾怜弃置,五字借恩光
    汝海崆峒秀,溱流芍药芳风行能偃草,境静不爭桑
    转旆趋关右,颁条匝渭阳病吟犹有思,老醉已无狂
    尘满鸿沟道,沙惊白狄乡伫闻黄纸诏,促召紫微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礼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