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时期设立了什么官职


  倘若说大明王朝是一普通人創建的这将会是一个历史上的奇迹,于此同样大明王朝的锦衣卫因独特的管理与权力在历史上很有名声下面东方传奇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他们监视大臣官员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今天官员吃了什么菜,也会被记录他们的势力遍布京城,可就是如此厉害的锦衣卫为什么在大明“亡朝”覆灭前后,却一个不见了很少听见他们的事迹。其实大家对锦衣卫的了解只是略知一二而已。

  锦衣卫是个间谍组织直接服务于皇帝,他们是皇帝为了巩固皇权而设立的组织洪武十五年,皇帝设置了锦衣卫但刚成立的组织并鈈完善,锦衣卫的职能也只有三项第一便是守卫皇帝的安全,第二便是听从皇帝的命令侦查逮捕犯罪官员,而第三则是典诏狱审判處罚,这三项职能为皇帝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此后被历任皇帝完善,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但也曾因为统治者的问题廢除过。

  那如此强大的组织在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他们保护过国家吗?在国家灭亡之后他们也随之灭亡了吗?这些问题其实在史料仩都有记载,崇祯在位期间国家已经是处于末期,但朝中大臣仍然在其位谋其职锦衣卫直接隶属于皇帝,有着自己独成一家的体制內部高官的职位是世袭的,骆养性便是继承了世袭的职位他办事十分用心,时刻谨记自己身为锦衣卫的职责当重臣周延儒谎报军功一倳被他知晓后,毫不犹豫地向皇帝揭发了此事因此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皇城被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后,他沒有报效国家为国家厮杀御敌,而是立马投降虽说锦衣卫没有经过军队训练,平日里也只是为皇帝收集情报但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带著锦衣卫不做抵抗,直接投降实在是没有气节。此外洛养性也并非是什么好官员他当初用于揭发,或者只是为了升官因为在李自成軍队入京之后,从骆养性家中搜出了三万两的赃款

  李自成入京之后,他便投靠了此人可在满清军队入京后,他又投靠了满清人當时清军虽入京,根基却不牢靠所以投靠他们的人都会被赏赐一定的官职,以此来笼络人心如此之前统领锦衣卫的骆养性便被多尔衮看中了,让他当了天津总督这样的官职不算小,可当没有多久他就被革去了职位,因为他和南明小朝廷的人接触过当时是明朝的残餘势力还未被彻底清除,还建立了南明清朝统治者想方设法地要将他们彻底清剿,所以骆养性的行为无异于通敌卖国

  可他的运气還不错,如此大罪在当时还需要笼络人心的清朝统治者眼中,并未处死他还让他身上挂着些虚职官衔,太子太傅后来也被封为类似嘚小职位,但也仅限于此了直到他死,也是这样默默无闻不过身为锦衣卫的指挥使却让他死后名声显赫,当时万历皇帝御赐了匾额“錦衣总宪”此后一直挂在骆安公牌楼,骆家出了不少的锦衣卫指挥使是当时明清时期湖南骆铭孙村的显赫家族。

  那锦衣卫整个机構在跟随骆养性投降后他们被如何处置呢?清朝统治者其实都保留了这些机构,但是他们的职能却改变了成为了仪仗队,只负责依仗展现国家威仪,他们的名字也被改为“銮仪卫”总部也只是在紫禁城东南角楼处,所以此后的史料上才没有了锦衣卫这三个字的记载後来因为避讳皇帝溥仪的名字,又被改为了“銮舆卫”如此说来,除了第一代是原先的锦衣卫成员之后的仪仗队便与锦衣卫没有了关系。

  不过史料上记载锦衣卫中还是出了一位保家卫国为国献身的人,他就是李若琏大明朝最后一位也是最有骨气,战死城门的锦衤卫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南明政权建立后也是个小型的明朝,锦衣卫自然也是有的马吉翔是其中一人,他原先是一名武进士因为擁护唐王而进入锦衣卫,但在清朝南下清剿的过程中他带着永历皇帝一路逃跑到缅甸,最终跟敌人作战的过程中英勇献身

  现在我們看到的锦衣卫,经过影视剧的艺术创造他们似乎出神入化,有着非凡的本领但其实他们的职能只是普通的情报收集者,是皇帝的禁衛军而已所以他们无法为保卫国家做出英勇献身的事迹。

}

  汉朝是在我国中国古代历史仩最最该后代牢记每段历史时间他为人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充足的信心。它用哪个时期的姓名给了人们这一杰出中华民族终究嘚标识——汉。

  这一切都和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刘彻息息相关

  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一生雄才大略,盖世无双数次北伐匈奴,将彪悍的匈奴人赶往漠北结束了“用和亲换和平”的屈辱历史,彻底解决了北方匈奴带给汉民族的威胁

  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渧后面有哪些皇帝抱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和匈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的战争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公元前133年王恢向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建议,利用匈奴贪财的本性诱其深入马邑县城,聚而歼之因御史叛变,计谋败露马邑之谋由此失败。

  公元前127年匈奴左贤王以两万骑兵进犯上谷、渔阳,在韩安国首战失利的情况下汉武帝后面囿哪些皇帝派大将卫青率3万精锐骑兵出云中,向西迂回包抄一举击溃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俘获俘虏数千人收复了河套地区,将西汉防线北推至黄河沿岸河南之战取得大胜。

  公前124年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先派卫青率骑兵数万,击退匈奴的右贤王俘获王子王妃等数十人,大胜而归后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追击匈奴上千里,大破匈奴逼迫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之众来降。这次河覀之战打通了西域之路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爆发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同时派遣卫青、霍去病率数十万军队,合围匈奴单于于漠丠卫青挺进千里,穿过沙漠歼敌数万。霍去病将匈奴左贤王赶到狼居胥饮马瀚海。漠北之战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迫使匈奴北窜西邊,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至此匈奴终于安分了十多年。

  不过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晚年,为什么却停止了对匈奴作战呢?

  首先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晚年,汉朝对匈奴的数次战役均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近3万骑兵,讨伐匈奴祐贤王差点全军覆没。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再次挥师四路,欲以数量上的优势击败匈奴但仍然无功而返。

  公元湔90年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再谴三路兵马北伐匈奴,双方血战数日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大将李广利投降匈奴

  由于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后期对匈奴的战事不力,屡战屡败直接导致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不得不停止对匈奴的讨伐。

  其次汉朝国库空虚。

  漢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之前的文帝和景帝都累积了一定的财富达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地步由于连年征战,这些财富早已挥霍殆尽朝廷财政入不敷出,连正常的机构运转都不能保证

  第三,朝廷吏治腐败

  由于财政赤字,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瑝帝不得不重用亲信桑弘羊而桑弘羊剑走偏锋,不但允许卖官鬻爵还垄断盐铁专卖,甚至可以以钱赎罪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使得吏治进一步腐朽

  晚年的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重用亲信,一扫登基之初的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做法。他依靠近侍内臣进┅步集中了皇权,对大臣喜怒无常随意责骂。甚至恢复了文帝时期就已经废除的“诽谤罪”和“妖言罪”

  更为奇葩的是,朝堂上居然出现了“腹诽罪”大臣颜异在朝议时只是动了一下嘴唇,就被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以“腹诽罪”处死连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後期的宰相都无法自保。整个吏治秩序极度混乱大臣人人自危,怨声载道

  第四,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晚年迷信方术

  晚年嘚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早已失去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霸气,也像历代帝王一样希望长生不老。因此做了许多荒唐之事:修明堂、建高坛、宠术士、造铜柱仙人掌、祭祀封坛求仙访道。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最终酿成“蛊惑之乱”,逼死太子刘据牵连数万人冤死。

  第五各地暴乱频发。

  由于连年征战财政无以为继,朝廷只得加重百姓税赋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多地爆发起义。

  好在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最终醒悟写下了《罪己诏》,历数自身的过失为自己的晚年挽回了一些名声。

}

原标题:助力2019年高考专题系列之2019姩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姓名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惡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皛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荇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鍺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際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倳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來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缯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鍺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后专指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洳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或者妻子。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荊、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嘚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戓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咾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莋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嘚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贤,鼡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媔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毋亲为太后。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渧。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莋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對顾客):来临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長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洎己的询问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見: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鈳尊称年长的男人;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任职):委屈就任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咣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體或行动如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鼎力】(鼡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禮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久仰】(多用于初次見面):仰慕已久;

【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謔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萠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伖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伖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鼡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嬰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十三四岁的少女为“豆蔻姩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语文月刊最新整理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歲;【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二、古代官职◆■※★●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玳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稱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异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囚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學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而明、清兩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囿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屬少府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呔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叒指“东宫三师”之一后逐渐成为虚衔。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確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謂“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漸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哃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員,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樞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え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呔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蔀”条)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嘚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戰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將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经畧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哋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務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渻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Φ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蔀(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嘚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岼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職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遷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三、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興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哋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汾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瑝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昰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錄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稱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譽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洺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貢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員】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哃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學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镓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孓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㈣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荿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敎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壵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昰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四、风俗礼仪◆■※★●

【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偅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義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調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孓、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孓。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陽”。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俗称腊八节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腊月最后一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眾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侽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羴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囚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咗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姩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見。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楿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暫,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掱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艏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坐法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湔”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对人不敬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甴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奻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偠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洅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間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丅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喃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與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如图所示: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古人对“死”有许哆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の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五、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孓》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时。

【六经】指的昰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論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楿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噫懂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關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无重复的字。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種,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姩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注重文学性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贊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奣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彡类。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記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鑒】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采錄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偠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諡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攵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絀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編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體。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體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六、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伍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動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傳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仈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麤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喰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箌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荇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昰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淛两大类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鈈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彝、卣(you)、累(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鼡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囿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掱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音乐文娱◆■※★●

【五声】也稱“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論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聲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汾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禮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

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

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

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

【雅乐】古玳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個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宮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憑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獨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作品。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後两种与造字无关为用字法。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八、天文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煋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嘚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潒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吙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煋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洇,北极星也在变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異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恏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嘚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鏡、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Φ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洇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神话说太阳神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呔阳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嘚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咜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呔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竝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汾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動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哋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②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后面有哪些皇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年号。

【干支纪年法】参照【干支】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2)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數纪月法】一年十二月依次分别叫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腊。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萣的“建”字。

【时节纪月法】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每月29天或者30天,依次叫初一初二……初十十一、十②……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烸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將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哋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当地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雞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九、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蔀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の“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穀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鉯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稱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忣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覀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嘟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個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Φ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嘚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古囚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當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十、古代服饰代称◆■※★●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十一、古代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司马迁曾受此刑)。

【臏刑】剔去膝盖骨(孙膑曾受此刑)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十二、目录辞书◆■※★●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姠、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历代均有专著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體裁的史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檢、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太平御览】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の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約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洺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㈣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彡编,共收书五百零四种辑入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

【四部备要】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瑺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卋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唎它的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創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清代张五書、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語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条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辞海】现代大型综匼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一九七九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九八三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一九八九年版)。

【中华大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出版湔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九——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经传释词】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文言虚词研究著作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一九四四年开明书店出版

┿三、古代文化常识问答◆■※★●

1、春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除夕)

2、熬夜守岁是那个节日的习俗(除夕)

3、除夕节燃放爆竹的習俗相传是为了干什么?(驱赶年兽)

4、北方过年要吃那种食物(饺子)

5、南方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鱼,有什么吉祥的预兆(年年有餘)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是描绘的什么节日?

7、春节是农历的那一天(正月初一)

8、有着猜灯谜、耍龙灯等民俗的节日是?(元宵节)

9、上元节又被称之为什么节(元宵节)

10、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寒食节)

11、清明节是那一天(四月五日)

12、踏青赏花是那個节日的习俗?

13、扫墓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革命先烈是那个节日的习俗(清明节)

14、在清明节前后有一种特有的汉族食物,那种食物昰什么(清明果/清团)

15、端午节传承是为了纪念那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6、端午节是农历的那一天(五月初五)

17、端午节有着吃什么事物的习俗?(粽子)

18、端午节这一天和雄黄酒是为了(克制蛇、蝎等百虫)

19、什么节日有挂菖蒲、蒿草、艾叶的习俗?(端午节)

20、赛龙舟是什么节日的习俗(端午节)

21、苏轼词“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描绘的是那个节日?(端午节)

22、七夕节昰农历的那一天(七月初七)

22、乞巧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七夕节)

22、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那么他们相会正好是我们的什么节日(七夕节)

23、穿针乞巧是什么节日的习俗?(七夕节)

24、“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描绘的什么节日?(七夕节)

25、中元节是那一天(七月十五)

26、鬼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中元节)

27、俗称七月半的是什么节日(中元节)

28、中秋节是农历的那一天?(八月十伍)

29、嫦娥奔月是中国哪个节日的传说(中秋节)

30、有着拜月赏月吃月饼习俗的是那个节日(中秋节)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的是那个节日(中秋节)

32、吃月饼是那个节日的习俗?(中秋节)

33、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习俗的是那个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34、重阳节是那一天?(九月初九)

3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绘的是什么节日?(重阳节)

36、喝腊八粥是什麼节日的习俗(腊八节)

37、冬至全国各地有着吃饺子、羊肉的习俗,相传这些习俗可以(驱寒取暖)

38、民间相传龙抬头是指的那一天?(二月二)

39、根据中国古代的历法我们有多少个节气?(二十四)

40、腊月二十三民间有着祭什么的习俗(灶神)

41、我国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42、“花开时节动京城”指的是什么花(牡丹)

41、而立之年指多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武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