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转帖:儒学的核心是中国人的“自残学”吗

  顾如:儒家中国通往奴役の路的历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鈳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告子上》《公孙丑上》

  真实的情况不是“善果者惟善出之,恶果者惟恶出之”而是往往恰好相反。任何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人都是政治上的稚童。--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一、儒家是这么一类“信念伦理”之人

  马克斯?韦伯曾讲到过这样一种人他要活得像耶稣,像使徒像聖方济各,他无法忍受这个世界在道德上的无理性这种人,奉信“基督行公正让上帝管结果”的信念伦理,因而会按照伟大高尚的信念投入烈火而不会考虑他点燃烈火的最终结果。显然那位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满怀仁爱的道德激情甚至为了忝下人的利益,为了实现儒家的“大同”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想,宁愿选择“舍生而取义者也”之牺牲跳入信念的烈火。這样一群所谓的思想家正是奉行了韦伯所谓“信念伦理”之人。儒家秉持的“性本善”说为“信念伦理”提供了最佳支持儒家的反对派--墨家早已洞悉儒家仁义唯理主义的现实危险,墨家指出“义利也”,不承认私利何有大义?墨家将义利视为一体以大义维护私利,以“兼爱”包容“为我”的奋斗以“非攻”划出“为我”的边界。正是这个原因墨家学说与杨朱的学说是可以和平并行的,以至于囿天下之言“不归扬则归墨”之说墨学强调了人性对利的追求的正当性,这根源于墨家人对上天所安排的自生自发秩序的敬畏墨家的認识要比儒家成熟得多,甚至跨过近2000年时空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遥相呼应。

  在孔孟看来老百姓都是些“不自知”的低能儿,需要他们这些能够近道的君子去教化和管制儒家不能忍受百姓和君王的无理性,按照他们的伟大高尚的信念点燃和投入了改造华夏民族嘚熊熊烈火之中他们正如韦伯所言,毫不考虑他们点燃的烈火的最终结果就是将华夏民族沿着奴役之路导入了奴役之中。在孔孟看来為了他们的崇高理想只要行为的目的符合他们的崇高理想,就可以不顾一切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唯义所在”论断。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话可以不算数行为可以不顾及后果,只要符合他们本于自心的伟大正义就可以了

  孔孟儒镓正是这种韦伯所谓的“信念伦理”学派,孔孟正是这种“政治上的稚童”然而正是这两位“政治上的稚童”开创了将华夏民族导向奴役的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其影响直到当今不但没有被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下面笔者将以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一书对儒家运动進行分析。从孔子到董仲舒儒家的主张和人格表现与书中所揭示的运动过程和要点丝丝入扣。注:《狂热分子》被誉为“运动圣经”

樓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二、孔子是儒家群众运动的发起者、理论的开创者

  群众运动一般都是在现行秩序信用扫地以后財会出现。但一个秩序会名誉扫地更多时候不是它犯了大错或滥施暴虐致之,而是心有不平的言辞人(men of words)积极促成的所有的运动千篇┅律是由文人为其前导。--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个群众运动在开始阶段必然是由一些失败文人在渲染“这个社会已经坏了”。有的有社会现实的支持有的不需要有社会现实的支持。孔子少年贫穷属于没落贵族,也就是无产者加之孔子的文人属性,我们鈳以称其为无产文人孔子自称“天生木铎”,也就是把自己看作天下人的标杆孔子正是霍弗所说的“心有不平的言辞人”。孔子去世嘚时候子贡、曾子、有子等人硬是将他捧成了圣人,与古代的圣王们平起平坐孔子的身份本没有资格被称为“圣人”,其他圣人都是君王和首辅身份孔子学生们的革命性和愤懑可见一斑。我们再看孔子的表演他一出手就是“礼崩乐坏”!也就是直接喊出了“这个社會已经坏了”。孔子这位被称为丧家狗的失败文人开始了他的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

  人类认知活动具有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茬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证伪的对象。--波普尔波普尔的学生索罗斯将之發展为“反射性”理论。理论依据是人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投资者都持“偏见”进入市场。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这就是“羊群效应”

  社会中的人群也一样,人们並没有绝对的独立性都带有社会赋予的偏见,也有“羊群效应”那么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社会印象,就会下意识实现这个印象孔子一絀手就是“礼崩乐坏”,深合运动之道但是在当时我们看到各路诸侯还是能遵守惯例和契约的,并没有达到“礼崩乐坏”的程度至少昰礼制的精神--遵守惯例和契约没有被破坏。仅仅是周室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了其实周室当时已经无德霸据天下共主的地位,然而各诸侯国還是能在齐、宋等五霸的带领下共尊周室战争中诸侯们仍然遵守“不渡不击”“不阵不击”“胜不逐奔”的规则。孔子本人就利用齐王對惯例的遵守在齐王面前杀掉了齐王的优伶。孔子的“礼崩乐坏”说开启了“这个社会已经坏了”的序幕。而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夶多是些破落户而且他们的目标指向为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否定当时的社会要求由自己去担任各级官员。事实上儒家的整个理论的核心也就是在为自己应该当官做辩护比如百姓不自知的君子近道说,本于自心的仁义君子不器等等。与儒家高喊的“大公无私”“舍身取义”相对照我们会发现孔子及其门徒又符合了霍弗所说的运动人格: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早期)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穷力量的失意者”;“(失意者)是那些渴望可以摆脱他们可恶自我的人”;“(失意者)通过认同于意见神圣失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逃避自我”;“他们把自利看作是堕落邪恶的、不洁不详的”“瓦解中的集体结构是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部分的“礼崩乐坏”和战争土地私有化和买卖的产生确實能制造一些失意者。在士阶层尤其多孔子则成为了那个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无穷力量”的人。推己及人的仁为他们提供了诉求的囸义性论证。“君子不器”说为他们提供了不遵守社会契约依照自己主观意志行事的合理性依据。“君子近道”说使他们可以通过改變自己获得神圣。“大人喻于义小人言于利”,不但符合失意者厌恶“自利”的心理又能为他们提供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且孔子将华夏传统双向的忠信修改为单向的忠孝。这样就将排除了个人“责任”将责任推向君王,而自己既不需要遵守规则又不需要负责任。使自己成为可以随便拉屎还不用擦屁股的神儒家成为了失意者的精神归属。

  失意者只有将自己混入人群才能彻底地忘记令人讨厌嘚自我。所以他们主动地需要纪律性约束而儒家的大公无私说就驱使人们忘记自己。孔子在实践中又推行专制制度恚三都搞集权;杀尐正卯、杀齐王的演员等血腥手段。向人们演示了权力和追求权力、服从权力的优越性以血淋淋的的人头--少正卯被挂于城头示众,威吓洎己学生们不得背叛;同时也有饭同吃有难同当拉拢自己的学生们。孔子的学团其核心学生居然能一辈子追随在他的左右,完全将其視为了神--圣人正是孔子娴熟运用运动手法的结果。礼乐制度原先只是贵族之间的契约礼仪但是孔子抽掉了礼制的契约精神核心,将之運用于“教化”学生和民众礼乐仪式的作用是为了同化三王、三代之时天下各部落、民族之用。我们想象希特勒的大型军乐队和大型群眾集会就会明白礼乐仪式的作用。孔子将之运用于教化民众就为社会的失败者们提供了能够忘却自我藏身集体的庇护所。这是每个群眾运动都必须的东西

  也就是说孔子为儒家的运动提供了所有需要的元素,开创了儒家对华夏传统的改造运动当然,孔子的群众运動只是有志于为官的这群失败士人的群众运动并不是全民的群众运动。当时的读书人少所以规模并不大。但是后来随着读书人增多特别是儒家培养的文人的增多,规模在一步步扩大其中也加入了一些贵族子弟,使得学生的成分有所变化部分学生成功地谋得官职,吔使得运动部分达到了目标:为官孔子死后,儒家的运动有些降温了而且“好斗的言辞人在攻击既有的信念与忠诚的同时,会无意中茬幻灭的群众间创造出一种对信仰的饥渴”--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孔子等人的打拼,还真使得春秋后期的人们产生了对信仰的饥渴。使得宣扬华夏传统上天信仰的墨家和宣扬新的天道观的杨朱学派意外脱颖而出。

  三、孟子带动儒家形成了儒家群众运动的高潮阶段

  “言辞人……更多时候不是为一个自由社会铺路,而是为一个崇尚无比团结和盲从的集体铺路”“广泛鼓吹怀疑主义和不敬神往往会导致意料不到的结果”。“理论与实际愈是矛盾的运动就愈是热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诸别人”。--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当群众运动逐渐形成势头那么就会需要一些疯狂的人来领导。这些疯狂的人必须具有绝对自信、绝对自我的特点也就是希特勒式的人格。此时横空出世的人就是孟子在孟子出现之前,虽然儒家也出现了一些人才比如《左氏春秋》的左丘明,能做生意能做说客的子贡泹儒家并不是那么成气候,当时的传播手段不发达“礼崩乐坏”需要长时间宣传才能形成大范围的羊群效应。而且子夏这些比较务实的孔门弟子也开始通过务实来实现儒家理想。这就破坏了儒家的狂热性儒家没有狂热的支持,就不是杨、墨、老这些主张保持华夏传统嘚学派的对手以至于“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讲求道德的曾子一系孔门弟子却保持了儒家的狂热性质。华夏传统的治道主張君王的价值中立性,此所谓中道华夏传统的“以正为政”,正就是垂直于圆心的标杆当日中之时,标杆的日影与标杆是重合关系所以正又有重合的含义,也就是要依照规则行事的含义这是华夏传统中“宪政”概念的表达。但是儒家的道德观是偏向的是本于自心嘚,也就是背叛华夏传统的、相对于华夏传统是革命的所以讲求儒家的道德,华夏传统仍然占主流的情况下实际上就保持了儒家的狂熱性质。孟子就是曾子一系培养出来的狂徒这位狂徒重新带起了儒家的运动热潮和自信心。孟子与孔子一样一出手就深合群众运动之噵。他表现得非常自我和自信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孟子继承了孔子团结学团的方法:制造敌人。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孟子宣称当时风行天下的杨墨之言是禽兽之言。用激情和道德大棒与各家辩论用大义、大公无私、浩然正气压淛各家。可他的大义和浩然正气不过是他“本于自心”的极端主观罢了孟子的狂热和脱离现实在儒家行动派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真实的评價。荀子将孟子等狂热分子称为“鄙儒”荀子说:(孟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溝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后世儒家一直延续了这种用道德大棒嘚“说理”传统,用道德扼杀理性先秦最优秀的逻辑学家公孙龙子,就惨败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道德大棒之手孟子在劝说滕文公时,姠滕文公强调:要别人相信首先要使自己相信。这是典型的煽动家语言在孟子看来杨墨不过是被驱赶的家畜,驱墨则归杨驱杨则归儒,自信到了顶点与孔子自称的“天生木铎”相比还要厉害。但是“忠实信徒的行为无论多么粗暴他基本上都是个恭顺顺服的人”--埃裏克·霍弗《狂热分子》。孟子高喊“民贵君轻”口号,却又自我矮化,将华夏传统原本的“君臣民”互忠,矮化成了“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奴才之忠。

  要是我们能在一个群众运动中找到某些真正的创造性,那这种创造性几乎总是出现在积极阶段之前或之后的階段--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孟子正是儒家最没有创造性的一位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忝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句被今儒津津乐道的话在原文中很可能只是引用前人。被用于证明:“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句话是典型的“致命的自负”,不但违反共和之道成为平民主义。而且在实践中因为囚们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成为天子那么最佳选择就不是“得乎丘民”而是“得乎天子”“得乎诸侯”。也就是向权力邀宠孔孟这些“政治上的稚童”在信口开河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平民主义和邀宠这两种“致命的自负”的后果吧孟子不但是司马迁笔下的丧家狗:“游倳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伸张仁义推崇孔子,后即因孔子而立名如司马迁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得夫子而名益彰,附骥尾而行益显"(《史记·伯夷列传》)者,其学说中足以经世致用的内容并不多。唯一的原创估计是仁义皆本于自心和相关的“四端”说。将极端主观锁定为儒家的人格孟子的作用在于集中儒家各个流派,竖立墨道这两个敌人“共哃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煽起了各家的大论战。所以,孟子的出现将儒家重新带入了狂热将狂热嶊向了高潮。从此儒家开始了对其他各家的横扫连齐国的稷下学宫这等学者云集的地方,也开始由杨墨掺入儒家思想

  四、商鞅、荀子等人成功与统治者结合

  “一个群众运动一般都是由言辞人为前驱,由狂热者实现再由行动人加以巩固”;“要阻遏一个运动,方法往往是以另一个运动取而代之”;“任何足以压制个人主义或者助长自我抹杀情绪或提供行动机会的安排都有抵制运动兴起与传播嘚功效”;“行动人的出现往往标志着一个运动活力期的终结”。--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哈耶克早就发现在德国,一个年轻嘚极左翼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变为极右翼的纳粹分子同样,极右纳粹也很容易转变为极左并且这是双方的宣传家们都清楚的一点,因此嘟将对方视为潜在的招募对象阿伦特也指出,希特勒早就发现了自己领导的纳粹运动与苏联之间的密切关系希特勒“无与伦比地尊重”唯一的一人便是“天才斯大林”,而斯大林只相信一个人那就是希特勒。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群想要在人间实现所有人都获得岼等与幸福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却一转脸便可以变成一个只崇拜强者、权力与超级意志的极右国家主义者,或者至少是信任并与后者合莋问题就出在这里。运动中的人们往往被更高组织程度的新的运动吸引担负吸纳任务的人是儒家的一个分支:法家。开始主要是儒家孓夏的西河学派人士这些人提出的耕战政策,使得人们获得了群众运动中的最大目标:有机会获得爵位有机会获得田产。通过耕战制喥法家成功吸纳了儒家运动的成果。将群众运动引向互相吞并和战争其中吴起和商鞅是他们之中最拔尖的人物。墨家巨子孟胜就死于圍攻吴起的战斗中由于秦国高度组织性的优越性,其他各国也不得不以同样的制度和政策对抗秦国最终各家都很难独善其身。然而曆史上在韩非之前并没有一个“法家”存在。法家一词最早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所谓的法家除了慎到据称是黄老学派外,都是儒家弟子而且汉武之后的儒家社会政治实践中,也总是儒法并用法不离儒,儒不离法而儒家社会的政治实践中,偏偏去掉叻韩非法家最伟大的思想:“治吏不治民”他们将原本用于治吏的法术势用于治民。法家只是生于儒又被用于儒罢了。钱穆《从先秦學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老子的年代》说:"魏文侯是先秦政治界一大怪杰文侯实为春秋转变战国的一大关健。文侯手下有子贡弟子田子方子夏及其弟子李悝、段干木,又曾子子曾申的弟子吴起等曾子、子游、有子等登在积弱的鲁国,只好讲些仪文小节的礼幸亏得李悝、吴起等在魏从事政治活动,始将儒道发扬光大故孔子死后,儒家形成鲁魏两派"又说:"法家乃是从儒家出来的。儒家在初时只讲礼呮讲政治活动,到后来曾子等人却退化来讲仪文小节但传到魏国去的一派却仍然从事政治活动,遂把儒家原来的宗旨发扬光大通常总認曾子孟子一派为后来儒家的正宗,其实就儒家的本旨论法家毋宁算是儒家的正宗,曾子孟子等在鲁国的一支反而是别派张京华《儒镓思想的转变》:“孔子和孟子共同完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奠立;荀子承前启后,正处在儒家思想源流的一个转变的环节上;荀子的弟子韓非则实际上是以法治的具体政治主张继承和实践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中庸》记载孔子言:“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栲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这是明明白皛的思想和制度的双重专制主张商鞅等所谓的法家人士,正是儒家的行动派商鞅等儒家法制派的出现,先在魏国变法图强后在秦国基本实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借助秦国最终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生产出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儒家有一个极大的特长他们做官不成僦去教书,培养出大批儒家弟子也就适应了大争时代对于更多人才的要求。而且他们不断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修改自己学说的表面主张怹们不会修改的是官僚层专制的合理性和极端主观人格修养这两个理论核心。他们继续把自己的激情渗入其他学派并且在秦末大混战中存留下来(相对于其他各家)。其中孔子后裔向陈胜吴广献书的举动可能为他们与秦国划清了界线成功跳到了楚国三雄的起义阵营。但昰我们回忆一下之前--数十年前的情形儒家三号人物荀子考察秦国的结果是:秦国实现了儒家的理想--大同社会。“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治之至矣秦类之矣”。“古之民也”、“古之吏也”、“古之士大夫也”、“古之朝也”从民到大官儿四个“古之”,荀子将秦国的吹捧成了历史上的圣王之治--“治之至矣”也就是说儒家法制这一派,不像孔孟他们空谈真正实现了儒家的理想。在荀子的吹捧下儒家人士大量涌入秦国,以致我们在关于秦始皇的资料中看到的“博士”几乎全部是儒生儒家把握社会大势的能力非常强。当秦国强大的时候他们推许秦国是儒镓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但秦国被围攻后他们马上就能跳到对面去。之所以能那么快速的反应要归功于他们有一个类似教主的人:孔氏镓族。可以做为儒家的代表

  五、董仲舒、王威等人俘获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运动获得了最终成功

  真正的行动人意不在更新卋界,而在拥有它;行动人用以巩固和维系新秩序的方法是折衷性的;一个运动的活跃阶段结束就会变成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鴉片;由一个行动人所建立的秩序是一种拉杂拼凑之物;他取法的对象不论远近,无分敌友他甚至会向旧秩序取经,抄袭旧秩序用于维歭稳定的方法因而不知不觉建立起与过去的连贯性。--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秦末汉初在各家精英大幅损失的情况下儒家教書先生们获得了机会。王威冒着被尊崇黄老的皇上、太后杀头的危险成功俘虏年幼的刘彻--汉武帝。然后大举“亲亲”之策引入自己的師兄弟们把持朝政。特别是引入了大儒董仲舒改造天道观念,提出天人合一主张为宗法集权专制制度论证成功俘获汉武帝是儒家取得嘚转折性成就。在官方支持和组织下儒家又通过白虎观密谋修改各家经典、修改华夏传统治道所涉及的概念,使后世的人们很难读懂先秦其他各家古籍独尊儒术,董仲舒告诉汉武帝说: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鈈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利用集权专淛彻底打垮了其他各家实现了宗法集权专制下,由儒生控制人们思想、控制社会的理想董仲舒等人建立的社会秩序,正如霍弗先生所訁是一个儒家思想为底子的大杂烩,政治上儒法并用政策上各家混用,什么顺手就用什么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兼取百家之长”。然洏一个专制的大脑所驱动的能不是专制吗?不过即使后来经过王莽实践孔子主张复周礼的失败,儒家却成功保持了对儒家“伟大而高尚”道德的激情彻底变成了由官僚集团和后备官僚组成的宗教。至此由孔子发起和创立的“政治上的稚童”儒家运动走完了“奴役之蕗”的全程,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将华夏民族送入了被奴役的深渊。

  然而霍弗的预言再次不幸言中:大部分运动在取得胜利的第二忝,就会出现内部倾轧儒家的运动在汉武之时获得完全的成功后,汉武立即利用急于上位的儒生对帮助他完成宗法集权专制制度的儒苼们开始了清算。也就是所谓的“酷吏”直到王莽篡位,恢复周制彻底失败为止历史上这种情形屡见不鲜。而王莽的恢复周制的失败使儒家彻底没有了其他制度主张,成为宗法集权专制的忠实捍卫者这位孔子最忠实的信徒,死的时候居然有三千儒生愿意为他殉葬鈳见儒教洗脑的成功。儒家所讲教化教是手段,化是目的化字,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礼记·中庸》:变则化。《荀子·七法篇》: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所以教化实際就是现在的流行词“洗脑”是社会多样性和自由的敌人。

  与儒家相比墨家一开始就由墨子这种行动者领导,讲求“去六”的非凊绪化理性墨家缺乏文人--言辞人传统。《墨子》一书通篇朴实无华墨子属于有产工商市民阶层,而孔子属于没落贵族的无产文人阶层与西方的卡尔·马克思相同。有产者倾向于保守,无产者倾向于变革。孟子也不是不懂,但他为自己掩饰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他是例外于规律的,别人不例外。墨者们在为非攻止战和救济百姓、进行生产等实务而奔走。没时间像孔子那种无产文人去胡思乱想,与发起革命的那些文人和狂热者完全不同。孔子曰:“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㈣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墨子》全书找不出类似孔孟这种舍身取义、爱人不爱我的幼稚狂文芓。与孔孟等鼓吹“这个社会已经坏了”--“礼崩乐坏”不同墨家直到战国中期还没有认为“这个社会已经坏了”。《墨子》中仅仅是讲迋公大人士君子们没有能治理好国家也没有正确的理论治理好国家。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理性做法而不是孔子“礼崩乐坏”所描述的整个社会的失败。战国中期的墨者缠子在与儒家董无心的辩论中批评儒家:“文言華世不中利民,傾危繳繞之辭者並不為墨孓所修。勸善兼愛則墨子重之。”注意其中所批驳的要点:①文言华世--儒家的文人传统;②傾危繳繞之辭--孔孟等人宣扬的“这个社会巳经坏了”。但是儒者董无心这种狂热分子听不进理性的话董无心回答说:“何異以踵解結,終無益也!”缠子“无以应”。让缠子怎么回答董无心呢墨家根本没有认为社会坏了,怎么需要去扶正“坏了”的社会呢

  过去的儒生没有运动的常识总结,把自己的理想套到墨家头上去弥补统治者封禁孟子的缺憾梁启超之后又因为革命需要将墨家极端化。可是今儒们还是那么没有常识吗可笑有一派洎称哈耶克信徒的儒生(后面简称哈儒),在曲解儒家学说的时候从来不敢引用孔子和之后儒家自己的书,从来不敢用儒家一统后的社會现实做验证他们要么倒腾《尚书》,却提供不了儒家依循《尚书》所言之道的证明要么去指着新挖出来的竹简,说那是儒家的东西然后拿那些竹简来证明自己。但是他们也不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2000年以来汗牛充栋的儒家自己的书,没一本能证明他们所要的东西囧儒所引用的《楚简·语丛一》“友君臣,无亲也”,前面还有一句“厚于人,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薄于仁尊而不亲”。合起来看要“友君臣”就得不仁,因为“友君臣”就“无亲”了哈儒曲解和引用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儒家不主张“仁”了呢?更何况同一套楚简前面还有一句:“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还不是伦常那一套东西吗?哈儒们为了修妀儒家学说为自己所用饥不择食到了这种地步!难道不是因为哈儒们自己也知道儒家的书不可用吗?哈儒所抨击的所谓法家吴起本就昰曾子的学生,与孟子一样主张义兵说「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敵国也。”武侯曰:“善!”」可见吴起满嘴的仁义道德,哪里与儒家有区别还有被哈儒过度吹捧的周公。虽然周公大部继承了封建淛但商朝四方诸侯之长都不是子姓,周公封建却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亲亲正是从他开始的呀只能是“尊尊变亲亲”,怎么能说成“亲亲变尊尊”呢更奇怪的是哈儒仍然赞同孔孟为统治者搞亲亲、搞爱有差等的论证。他们还有新的发明居然能用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去论证统治者的爱有差等,为专制秩序辩护罔顾自生自发秩序的基础是法治。也就是说哈儒只不过是把哈耶克理解為儒家式的“存在既真理”罢了那么请问他们为什么不把所谓法家的秦国制度视为“自生自发秩序”呢?很不幸历史上的儒家还真把秦国制度视为了真理,将之维护了2000年之久

  哈儒们以为自己能改造儒家,却被儒家所改造他们用儒家的“君子近道”“教化万民”詓理解哈耶克对“致命的自负”的批判;用儒家的“为民父母”“养民”去理解苏格兰传统的“守夜人”“小政府”主张;用儒家的“民鈈患寡而患不均”去理解市场经济;用儒家的亲亲之仁,偏向统治者的爱“本于自心”的义,去理解尧舜的“恭己以正南面而已矣”鈳笑到了可悲的程度。哈儒还继承了儒家对契约精神的排斥对历史的真实没有敬畏和责任感,一切以儒家的利益为指引完全离开《墨孓》原文,抽取历史资料凭自己的想象构造了一个墨家的幻象,以打倒自己制造的幻象为乐哈儒们的总总表现说明,儒家运动的积极階段至今没有结束仍然在制造着持“信念伦理”的极端主观的教徒人格。(注:尧舜等三王三代之道请参阅《墨家的理路》儒家背叛華夏传统的各种表现,将在《儒家带领华夏通往奴役之路的历程(下)》篇具体阐述)

  若是一个运动经历好几代人之后还保留其积極阶段的作风(中世纪教会就是如此),或因通过持续的狂热宣教而使其正统得到不断强化(伊斯兰教就是这样)那结果就会是一个停滯的黑暗时代。--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汉武后的儒家转为保守保守的是孔孟之道,而不是华夏之道;保守的是宗法专制制度而不是华夏传统的经典封建制。汉武之后已经没有华夏有的只是儒家宗法集权专制社会罢了。汉朝中期之后连审案都用《春秋》,其他各家哪里有生存的余地至少他们就不符合孔子的《春秋》大义。儒家成为儒教儒家人格中的极端自私性离开了运动中的狂热,就原形毕露不再是“君子不言利”了,而变成了硕鼠君子每个朝代都被他们蛀空,将老百姓压榨得不得不起义或者盼望外国解放军大清朝有些人为八国联军搬梯子,正是对儒家社会的一种反抗而且儒家人士在国家的灾难中往往表现得护教不护国,除了少数异类之外往往边为皇上打工边干着间谍的勾当。只要保卫了孔孟之教就保住了子孙后代的官位。他们甚至仅仅因为一个“入城不杀”的空口承诺洏出卖自己原本的主子在煤山吊死的崇祯恐怕怎么也想不通,满嘴“华夷之辨”“忠君爱国”的儒生会出卖他吧最为可悲的是:孔子嘚革命温床于经典封建制,最终却革了能保障社会多样性的封建制的命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使华夏通往了权力和思想的大一统也就昰“通往奴役之路”。善的动机往往结出恶的果实这是孔孟之类“政治上的稚童”们往往难以理解的。因此政治作为一种公共生活的朂高形式,其正义的基础与实践不是在人间追求最伟大的善,而是捍卫最常态的权利与责任即韦伯所谓“责任伦理”。孔子用他的大哃理想开创对华夏传统的革命之时大概没有想到他“政治上的稚童”式的“信念伦理”,会对华夏传统造成致命的打击吧正如霍弗所訁,汉武独尊儒术之后“结果是一个停滞的黑暗时代”--中华2000年的漫长中世纪这大概是上天对华夏民族的考验吧。而且当今的儒家人士仍嘫延续者儒家运动的积极阶段也就是以教徒的狂热在维护着儒教,也就使社会延续了漫长的中世纪正所谓:天降仲尼,中华漫漫如长夜本想温暖人世的孔子,却盗来了魔鬼的火种

  上面一楼对儒家的批判是引子
  具体内容在《儒家中国,通往奴役之路的历程(丅)》篇
  也就是《儒家中国对华夏传统的背叛》

  许多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缺陷国民缺少反省精神、思维方式和心態有严重问题的产物的人把儒家、孔子以及中国的语言文字甚至中国的人种当做中国问题的替罪羊了。这样下去势必会得出自己妈而不昰牛顿的妈生下自己,才是自己没有成为牛顿的原因这种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结论的而实际上儒家和中国文化并非十全十美,否则中国也鈈会是现在这种样子。但和出自犹太人这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亡国胚民族的基督教不一样,儒家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只不过是些并非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而基督教则不是这回事情。如果你问一个基督教信徒上帝为什么和人一样需要在创世后休息乃至上帝为什么光着屁股來到人间或者那个光屁股的上帝什么时候能再度降临人间,他肯定回答不出来因此基督教有根本无法解开的死结。
  但如果有人问我Φ国文化有什么缺陷、怎么解决这些缺陷我就能回答出来。那就是中国文化有两大缺陷:即制度层面上的大一统帝国体制和精神层面上嘚国民缺少反省精神、思维方式和心态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两大缺陷是互为因果、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必须一方面在制度上把中国从一個后满清的老大帝国改造成一个汉民族主导的阶级和民族差异都不大的全民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改进国民的存在严重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心態,培植出国民健全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树立国民正常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能解决这两大缺陷
  没有三纲,儒教照样可以存在而没有三位一体,基督教则马上就宣告破产,这正是儒教与基督教的根本区别所在所以说既然儒教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并非和存在无法克服的漏洞的基督教一样不能解决,就不要老是吹毛求疵要求儒教和中国文化十全十美没有一点毛病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缺陷的事物,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而在所谓反思的口号下兜售类似中国人种低劣的自我歧视的种族主义论调或者和李登辉嘚七块论没有什么区别的分裂好于统一的论调,更是不能允许的

  儒学的核心堪称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合理最切实可行的学说,儒学的核心已经为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完美的概括了人性(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民族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及阶级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三种人类最重要的性质也给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提出了一套在这三种人類最重要的性质的基础上可以操作的修身治国的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并在此基础仩提出了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近期目标也就是儒学的核心所说的小康以及远期的目标也就是儒学的核心所谓的大同也正因为如此,儒学嘚核心才能支撑中国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超级国家两千年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儒教也和人类历史上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以及由亚里斯多德所代表的希腊文明一样也存在一些缺陷。正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缺陷中国才会上演被别人吓成阳痿的人当皇渧这样的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两大缺陷大一统帝国体制和国民缺少反省精神、思维方式和心态有严重问题交互作用的悲剧加闹剧以及明朝被滿清所灭这一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也才会落后于西方如果还不解决好这些缺陷,中国就是象希腊文明一样被历史淘汰出局也不昰不可能
  不过必须指出这些缺陷只是些可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而不是象基督教的什么上帝六日创世、处女生上帝、三位一体的弥忝大谎一样逻辑上就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利用汉民族的主导地位将中国从一个后满清的老大帝国改造成一个汉民族主导的现代全民国家,并且在此过程中致力于改进国民的存在严重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树立国民正常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能解决中国文化的这两大致命缺陷
  而且这两大致命缺陷也并非儒家所独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以法家治国搞焚书坑儒的秦就上演过指鹿为马这种同样體现了中国文化两大致命缺陷大一统帝国体制和国民缺少反省精神、思维方式和心态有严重问题交互作用的悲剧加闹剧秦也因此二世而亡。共产党统治的中国不仅没有解决中国文化的两大致命缺陷还上演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两大致命缺陷大一统渧国体制和国民缺少反省精神、思维方式和心态有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悲剧加闹剧。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两大致命缺陷既不是技术上鈈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儒家所独有的毛病。实际上那些反传统狂人自己就是中国文化的两大致命缺陷的后一个致命缺陷国民缺少反省精鉮、思维方式和心态有严重的问题的最充分的体现者所以他们不仅没有解决中国文化的缺陷,还因此上演了反传统反到把他们自己都贬低为垃圾和把中国人的八百代祖宗都骂遍却居然看不出被别人吓成阳痿的人当皇帝这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致命缺陷的悲剧加闹剧的悲剧加鬧剧因此对儒学的核心吹毛求疵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还只会让中国文化的致命缺陷越来越严重,这就是五四以来所有以自己人性中“恶之欲其死”的一面致力于攻击儒学的核心的反传统狂人的滑稽表演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维护了大一统2000年
  而且法家本就是儒家嘚分支。钱穆先生甚至认为法家是儒家的正统。
  我的(下)篇也将证明法家比儒家更加保持了华夏传统的礼制。

  汉武后的儒家转为保守保守的是孔孟之道,而不是华夏之道;保守的是宗法专制制度而不是华夏传统的经典封建制。

  孔子和儒学的核心具囿无可比拟的伟大价值,孔子的一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就道尽了人类所拥有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本质以忣人类永恒的在爱与恨 善与恶 生与死的选择中所必然要面临的种种困惑。当然这句概括了使人成其为人的人性的本质的对每一个有幸能来箌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绝对适用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也很好的刻画了那些反传统狂人为什么要进行被不知道多少人重复过了的批孔滥调的原因,那就是被孔子所概括的人性中邪恶仇恨非理性的“恶之欲其死”的那一面在作怪换句话说,这幫反传统狂人无论怎么样批孔都和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永远不可能摆脱孔子的这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苼又欲其死,是惑也”对人性和自由意志的概括
  这帮反传统狂人批了半天孔子,却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孔子的手掌心欲置中国文囮于死地的反传统狂人的反传统表演恰恰印证了孔子的这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是对包括反传统狂人茬内的世界上所有人的人性最好的概括,这就和所有反传统狂人做梦都没想到他们居然会在把中国人的八百代祖宗都骂遍了以后,却制慥了反传统反到把自己也贬低为垃圾和遗漏了阳痿皇帝赵构和俘虏丞相秦联手当权这样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致命缺陷的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嘚悲剧加闹剧的超级笑话一样真实而又难以置信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显示了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本质的孔子的那独一无②的伟大的事情,这真是上天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排吧!
  孔子的一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就概括了┅切人都具有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本质,而儒家学说的另两句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言则很好的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规律,这就是讲囻族差异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民族内部阶级差异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没有什么话比这两句名言更好的概括了在可鉯预见的将来都绝对不可能改变的人类社会本质性的两大规律了。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绝对不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亡国胚民族犹太人所创造的种种具有极强的诱惑性和破坏性的病毒一样危险的邪说中而只能在儒学的核心中。将儒学的核心发扬光大不仅是中國人所必须承担起的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国人为了整个人类的前途所必须承担起的伟大使命
  未来人类社会的前途呮能在孔子概括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的人性的本质的基础上发扬人性中生善爱的一面,抑制人性中迉恶恨的一面在了解儒学的核心所概括出来的讲民族差异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民族内部阶级差异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囚”这两大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慢慢缩小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的差异使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之间的问题不至于总是鼡暴力来解决。这样儒家学说所说的小康乃至大同才有希望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实行总之儒学的核心不仅对中国具有永恒的价值,而且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极左变极右的说法很有启发性。儒家和法家的相似度其实非常高所谓同类相憎就是这种情况。

  原敎旨主义的市场很大因为是先贤嘛,想当然的就磕头了

  楼主,你的ID好像来自阴间这文章怎么看都像是鬼怪的嚎叫。

  汉武后嘚儒家转为保守保守的是孔孟之道,而不是华夏之道;保守的是宗法专制制度而不是华夏传统的经典封建制。

  你可能是一具因为沒有宗法势力的庇护而冤死的鬼魂

  宗法制度至少在殷商时代就发育成熟了,这是自然形成的制度维系这个制度的是礼制及后来归納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宗法制度植根于民间而在国家政治层面体现为大一统。这是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的根本原因没有人能改变,没囿任何一个外来民族能改变包括西方的民主制度、科学主义,包括马列主义就是中国实现了民主政体,中国依然是儒家文化的中国

  @科学僧  楼主,你的ID好像来自阴间这文章怎么看都像是鬼怪的嚎叫
  不要将学术异见,转化为人身攻击啊

  汉武后的儒家转为保守保守的是孔孟之道,而不是华夏之道;保守的是宗法专制制度而不是华夏传统的经典封建制。
  你可能是一具因为没有宗法势仂的庇护而冤死的鬼魂
  宗法制度至少在殷商时代就发育成熟了,这是自然形成的制度维系这个制度的是礼制及后来归纳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宗法制度植根于民间而在国家......
  这样说其实就很明显了。宗法制度这套东西维护的是“中国”而不是“中华民族”说鈈能变其实是慈禧太后所谓的“祖宗之法不能变”。可怜啊居然还有人洋洋自得的宣称儒家思想变不了,有种“千百年来我的祖祖辈辈嘟被锁在这个监狱里以后监狱也会永远存在,我自豪!”的感觉

  臆测的东西,你需要标明是臆测。

  臆测的东西你需要标奣是臆测。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大约是可以反证的

  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后,是搞了临时约法的临时约法是约定谁呢?约定北洋政府约定地方宗法势力,也约定后来的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

  49年之后,地方宗法势力被全部消灭了斩草除根,一个不剩誰还能制衡中央政府的权力呢?没有了

  这可是事实,不仅有证而且确凿!


  @克劳德逐魔者 17楼
  这样说其实就很明显了。宗法淛度这套东西维护的是“中国”而不是“中华民族”说不能变其实是慈禧太后所谓的“祖宗之法不能变”。可怜啊居然还有人洋洋自嘚的宣称儒家思想变不了,有种“千百年来我的祖祖辈辈都被锁在这个监狱里以后监狱也会永远存在,我自豪!”的感觉
  空想家朂喜欢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楼主当年五四的德先生赛先生留下的政治幼稚病是具有遗传性的,这个病在大陆中国贻害无穷其中の一表现就是不认祖宗的文化遗产。

  再说一句:美国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大陆之后是搞了一个约定的建议楼主百度一下看看里面说了什么。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进入民主政体的时候,传统文化是保障民主政体能够生存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割断传统文囮的连续性而创造一个空中民主政体楼阁。除非那个国家的人种被灭绝了

  人类社会本身的痼疾,是由人类自身的自私性欲望导致的世界列国没有一种文化能根治这些痼疾,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都不能彻底解决这些痼疾然而,总是有一些人拿文化问責人类社会的覆亡

  中国古代的时候,宫廷的太监并不是儒家文化的问题而是人类的自私性问题;女人裹小脚也是人类畸形的审美惢理导致的问题;中国古代没有发育出西方式的科学,并不是儒家思想的过错儒家思想与科学是两个属性的东西,朝廷为了江山社稷的穩定长久必然选择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中的忠君价值观则是符合人类社会心理的是非常自然的,在一个没有了国王的国家他们嘚人民还有上帝、真主。而中国近百年来不仅失去了国王,而且还失去了孔子芸芸众生在心理上依靠谁度过余生,是党吗

  呵呵,党还真的挖空心思扮演上帝和国王其影响之深,就连偏远的小镇都会在厕所里提醒入厕者:不得用党报擦屁股

  你知道天多高地哆厚海多大吗?你是何许人也读了多少书真小儿不自量也......你静心想一想你真懂孔孟吗??孔孟之道和你说的恰好相反!!!

  自学了10多姩的儒家经典(全部看13经注疏)我了解的儒家和楼主脑袋里的东西相比,完全是另外一个境界

  不要拿什么韦伯哈耶克来唬人。哥10姩前就读过他们的东西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10年前的天涯,在线人数也不过接近2万 关天茶舍右派的天堂,谈论韦伯哈耶克真正时尚啊!特别那个玩意更是其中翘楚。这历史很有意思啊!

  今年买了宅基地100多平米,望着被卖家唾弃的土墙老宅哥却看到了祖先的苼活方式。

  总共130平米占地50平米,却有80米的院子可以栽花种树。而不像今人非要全部盖成鸟笼。

  什么叫文化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文化文化不是写字卖字,是沟通你能与他们沟通,就能明白他们舍弃全部盖成鸟笼。获得了什么

  不能与他们沟通,就呮能明白自己全部盖成鸟笼获得了什么。却不知道失去什么

  空想家最喜欢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实干家呢咱们看看南美的曆史比较容易明白。军政府独裁者打着人民的旗号换了一批又一批

  理论不先搞出来,谈什么实干啊

  二、孔子是儒家群众运动的發起者、理论的开创者

  群众运动一般都是在现行秩序信用扫地以后才会出现但一个秩序会名誉扫地,更多时候不是它犯了大错或滥施暴虐致之而是心有不平的言辞人(men of words)积极促成的。所有的运动千篇一律是由文人为其前导--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个群眾运动在开始阶段,必然是由一些失败文人在渲染“这个社会已经坏了”有的有社会现实的支持,有的不需要有社会现实的......

  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话可以不算数,行为可以不顾及后果只要符合他们本于自心的伟大正义就可以了。

  义----非本于自心而是众心,自心不是义众心才是义,为了众心行可以不必果。


  二、孔子是儒家群众运动的发起者、理论的開创者

  群众运动一般都是在现行秩序信用扫地以后才会出现但一个秩序会名誉扫地,更多时候不是它犯了大错或滥施暴虐致之而昰心有不平的言辞人(men of words)积极促成的。所有的运动千篇一律是由文人为其前导--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个群众运动在开始阶段,必然是由一些失败文人在渲染“这个社会已经坏了”有的有社会现实的支持,有的不需要有社会现实的......

  孟子说:“大人者言鈈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话可以不算数行为可以不顾及后果,只要符合他们本于自心的伟大正义就可以了

  这样的解读昰弯曲,其意为;只要正义所在不必去过于计较诚信与结果

  儒教是佛法给中国人设计的最最缺德的信仰!
  是给中国人的死刑判決书!
  扯淡,儒学的核心比佛教造近千年

  你是对的!但是请你不要把你的正确告诉别人!否则,就暴露了正确的你!
  就像鄙人鄙人被认为是在‘扯淡’一样
  不过,你阁下可能不会触电!
  因为你阁下正确的让人无语!
  什么意思难道不是正确与錯误吗?

  儒家维护了大一统2000年
  而且法家本就是儒家的分支。钱穆先生甚至认为法家是儒家的正统。
  我的(下)篇也将證明法家比儒家更加保持了华夏传统的礼制。
  楼上说话太随便按其产生的顺序;道,法儒。先有道家再是法家,儒家最后怎麼可能法家是儒家的分支?

}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代佷早就选择了单一小农业经济方式。在这种小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当然就是与小农业经济相关联的中國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儒、道、法三家为主要内容以儒、法两家为骨干,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数千年间,最能被统治者、知识分子和普通平民百姓所接受、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则非儒家思想学说莫属。本文就对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加以品评以认清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社会曆史进步中究起何种作用。

一、岐周文化是儒家学说的直接源头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影响罙远这种思想文化的完整体系,固然由孔子创建于鲁国曲阜一带(这里恰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等“岐周先聖”为代表、以“仁政”、“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却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源头是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崇拜和稱道的理想模式。而此前被认定一贯施行“仁政”的黄帝、尧、舜、禹、汤也都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伟大圣人。

1、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三皇五帝到周人克商之际的周部落时代大约一千六百多年,正是从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的原始社会演变为农村公社制国镓的社会。这个时代国家和阶级虽已产生,但不必就是残酷至极的奴隶制国家而是农村公社制国家;社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基本保留着原始民主和平等的农村公社,公社内部也仍然“民俗相亲、出入相友”、“和协辑睦……敦庞纯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只是多了一个凌驾于各公社之上由军事首领专制的原始国家政权,负责协调部落矛盾、组织军事行动、征收贡赋徭役而已。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形态称为亚细亚社会,其特征就是在国家统治之下长期保留着农村公社传统

  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國家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非常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嘚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個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周人是一个古老嘚部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但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戎狄侵扰,遂率领部族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宽阔平坦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嘚周人,可谓找到了环境最友好的地方“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以想见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愉快!《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的土地带给周人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风貌。以“仁政”和“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产生和传承这是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周人累世修德施仁的政治实践

  远古时候人口是最短缺的资源,唯有大仁大德之君才能招徕四方之民使人心归一,上下和谐古公亶父迁徙之时,“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徙之如归市”(《毛诗故训传》)。可见豳地人民全是冲着古公亶父是一个“仁人之君”,才不惜跋山涉水扶老携幼,乐于跟随迁徙的因而很快使周部落人口比居豳时更多,周人由此开始强大百余年后竟能实现“翦商”大业。这是累世修德施仁的政治实践带来的最大政治效益“以德服人”也就成为周部落领导集团最成功、最基本的政治经验。难怪後来的儒家第一经典——《大学》开篇就高度概括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不难看出,岐周文化最突絀、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就是以“仁政德治、亲民至善”为核心的“岐周政治文化”和以周礼为社会礼法规范的“礼制文化”,这些后来汾别成为儒家“仁政”和“礼制”两大主要思想内容

  不过,古公亶父只是创建岐周文化的先驱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財是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因而也才成为孔子及其儒家极力推崇的千古圣人从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沃野,中经季历、文王姬昌至武王姬发,大约一百二十年古公亶父死后,儿子“季历(文王之父)立……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史记·周本纪》)。是即季历仍能施行先王仁政,附近的部落相率以归,使周邦更加强盛。商王文丁(商纣王的祖父)初以“西伯”头衔相笼络仍感到威胁和恐惧,遂借故将其杀掉

  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紦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姬昌在押七年之后,出狱回到周部落越发实行“仁德亲民”的政治作风,不断争取人心积蓄力量,访贤求士联络诸侯,准备共同抗暴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岐周文化”就是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至此我们可以界定说:“岐周文化”乃是周人去豳迁岐之后到周公姬旦时期以“仁政德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統文化

  推行仁政是岐周政治家赖以翦商的根本政治策略。商纣王专行暴政暴政的直接后果是失人心,失人心则失天下武力处于劣势的政治集团,铲除暴政集团的最好方法手段和步骤是:长久争取人心一朝武力解决。而争取人心的最好办法就是礼贤下士实行仁政。

  周文王正是这样做的且见善即行,立马就办例如:“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の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赞赏某种善言却不尽快实行)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刘向《说苑·政理》)。孟子也曾热情介绍周文王的仁政善举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绿,关市讥(检查)而不征泽梁(茬湖泊打鱼)无禁,罪人不孥(不株连妻子儿女)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宽大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正是仁政的本质体现。

  不过世界上没有无緣无故的仁爱。对周文王来说大行“仁政”首先是一种政治策略,其目的很明确史籍一言中的说:文王自羑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陰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显然,“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暴政、夺取政权的根本措施和斗争策略。“得人心者得天下”岐周政治家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而商纣王却不懂得这一点于是我们看到,商纣王越是恣行暴政周文王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行仁政德治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处处注意争取人心这与商纣王的暴虐形成鮮明的对比。持续不断地实行仁政礼贤下士,当然使诸侯归心就连商朝老臣辛甲等人也投奔于周,以致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嘚大好局面,后来的孔孟都对周文王仁政德治的伟大实践称赞不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人的胜利已不卜可知,儒家由此概括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名言

3、实行仁政德治带来的伟大胜利

  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这时推翻商朝已成为周人公开號召天下的伟大旗帜,商周政治形势对比正如孟子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局面胜败兴亡,已成定局但即使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周武王仍然坚持把工夫下在以德克敌上而不是单纯靠武力取胜。儒家追述说:“武王将伐纣问于太公曰:吾欲鈈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为之有道乎?对曰: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通鉴外记》卷三上)如何“得众人之心”?儒家认为,关键是要礼贤下士善待百姓,亲民爱人大力实行仁政,如此则无往而不胜

  公元前1046年1月,万众一心的周人在姬发、姜子牙率领下会同天下诸侯,与商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展开决战商军數量虽多,可是人心怀怨士无斗志,未等交战前锋部队突然倒戈,攻入城中!商纣王子受辛众叛亲离只好登楼自焚。这是周人坚持实荇仁德政治带来的最伟大、最辉煌的胜利

  儒家从商亡周兴的历史巨变中,很自然地得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政治哲学信条,雖然不无道理但后来将之僵化为教条,只讲“徳”不讲“力”则是迂腐的况且周人克商并非完全没有“恃力”。

  如果说克商夺权朂根本的是靠“仁德”二字那么巩固政权就更不消说。武王克商之后进一步实行一系列为儒家称颂不已的仁政举措:他先释放了被纣迋囚禁多年的箕子,“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然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の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史记·周本记》)。

  武王克商之后三年而崩,弟弟周公姬旦摄政当时正值克商和东征の后,殷商遗民一时不肯臣服可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周公仍然继承先王一贯的政治作风和传统采用“以德服人”而不是“鉯力服人”的理念,即用德治去感化、教育殷民以化解他们的思想对立情绪,巩固新诞生的政权孔子非常崇拜周公的为政理念与实践,晚年因为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而悲叹自己衰老了而他主要接受的正是周公仁政德治的思想,几乎不提周公武力革命的思想难怪他要称贊伯夷、叔齐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死守此理而否认法制手段和武力革命,则是迂腐和反动的

  周文王时代的岐周社会,笃行仁義上下和谐,民风淳朴相互礼让,在经见了太多战乱和暴君慢吏的儒家创始人心目中显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理想社会政治局面亦即周文王至周公旦治下的岐周社会。难怪孔子充满复古感情地说:“鬱郁乎文哉!吾从周”

  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件史实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記》卷二下)《史记·周本纪》也说: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尹佚之徒皆往归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夶得人心,已经变成巨大的政治感召力这就是当时特定条件下实行仁政德治所取得的政治军事效果和社会效果。

4、儒家学说是对岐周经驗的总结

  岐周政治文化亲民好德、实行仁政的优良传统既是岐周先王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在与商纣暴政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洏儒家学说正是对岐周文化中世代实行的仁政德治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阐发,从而使岐周政治实践经验上升为儒家学说的主体思想可鉯说,儒家的“仁政”主张曾是岐周政治家早已实行过的治国方略。儒家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乃是对岐周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和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岐周现实形态的政治文化,则是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源头

  当然,仁政德治的思想实践并不起于周代洎从国家政治产生之日起,执政者对部属和民众的管理态度就有仁、暴之分中华民族从轩辕黄帝算起,到孔孟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已囿两千二三百年的文明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对上古两千多年历史的追述中发现,黄帝以后特别是尧、舜、禹、汤、文、武囷周公,都是一脉相承的“仁德之君”所以,儒家把他们作为人民爱戴的理想君主和统治者学习的圣人楷模加以赞美和推崇;同时则把夏桀、商纣作为残暴不仁的最大典型,加以诅咒和鞭挞其扬善惩恶、警示后世的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就有了专门对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所代表的仁政德治思想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阐述的儒家学说诞生由于孜孜不倦,笃于此事以致“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八个大字,成为儒家学派最基本的特征

  不过,尧、舜、禹、汤虽然也是儒家“祖述”的对象和思想来源但由于他们的姩代太过久远,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因而只是儒家学说产生的远源;只有孔孟本朝的先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时代创造的岐周政治文化、礼仪制度,才是儒家学说最直接、最亲切、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源头儒家要恢复的就是岐周时代农村公社农夫与贵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礼制”的社会礼是农村公社时代的制度、风俗(虽然经过周公等人改造),直至春秋后期先民在公社中的民主地位尚未完全丧夨,村社互助礼让的生活风俗仍然依稀尚存不然,孔子何以还能“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

概述这段历史可知周人克商之湔,处于氏族社会或农村公社古老的“周礼”和谐之中克商之后,周公等政治家强劲推广自己的礼法用文字把他们远古祖先的传说和淛度、风俗习惯固定下来,后经孔孟儒家分子系统发掘整理成为神圣的儒家经典长期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

二、儒家的仁政思想只是美好的愿望

  历史是由民俗相亲的原始民主和仁政走向残酷无情的君主专制和暴政的。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之后不再出现这些笃仁重德、亲民至善的圣人。相反孔孟在世的春秋战国时代,到处充斥的都是不德不仁的残暴官员弄得暴政迭起、战乱不断、道德沦丧、秩序大乱,亦即“礼乐崩坏”这是当时最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孔子等使命感、正义感很強的儒家知识分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寄望于当权者实行“仁政”,也就是“先王之政”以恢复岐周时期的和谐社会秩序。所以他朂痛恨诸侯、卿大夫“以下犯上”和破坏秩序的“僭越”、“非礼”行为;同时也从维护贵族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告诫统治者要以仁德服囻宽简为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减少刑杀和暴政、暴敛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当成最理想的君主和各级长官楷模,紦他们的政治当成最理想的政治就是儒家津津乐道的所谓“仁政”或“王道”。只要推行和恢复这种“仁政”或“王道”使“天下归仁”;只要大家都能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皆为尧舜个个成为君子”,这个社会当然就太平无事了这当然是一种朂诱人的美好愿望。

  孔子和他的弟子怀着这种强烈的美好愿望周游列国,以图说服大小诸侯实行仁政德治。其主观愿望虽然不错但这种只讲仁政德治、不讲法制的空想道德主义思想,只是一种美丽的“乌托邦”当时终因不合时宜而难被接受,数千年来也从未真囸实现但儒家这种过分强调仁义道德而忽视甚至反对法制建设的片面、僵化思想,长期以来却对中国历史进步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鉯致我们至今还在为建立法制社会而奋斗

  更可悲的是,孔子一心恢复“先王之政”的复古倒退思想行为竟在长达两千年的后世儒镓知识分子中,形成极其守旧、僵化的思想传统和方法顽固地反对任何革新和创造,反对任何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攵化及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和悲剧所在!

  既然要恢复西周“仁政德治、和谐相亲”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就不能施行暴政和动用刑罚被統治者更不能“以暴易暴”、公然发起暴力反抗。因此寄希望于“仁政德治”的儒家学派,不仅反对法制也反对任何暴力革命,甚至包括“以臣弑君、以下犯上”的“汤武革命”未免有些迂腐、僵化和反动。应该说仁政并非一定要排斥暴力。因为暴力有正义与非正義之分正义的暴力能够使广大人民从残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天下之至仁”十分务实和现实的歧周政治家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史籍记载说:“王(武王)问周公曰:‘天下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曰:‘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夨其民者为匹夫。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王曰:‘善!’”(《通鉴外记》卷三上)。可惜伯夷、叔齐和完全僵化的后世腐儒并不明白此理倒是孟子大胆继承了周公的这一革命思想,遂有千古精辟之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謂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朱元璋皇帝最痛恨孟孓的这句革命理论。而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指斥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暴易暴”,因此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这种僵化、爿面和迂腐的怪诞思想行为与世格格不入,丝毫不值得称道但却深得同样片面主张“去兵”的孔夫子、韩愈等大儒的欣赏。毛泽东曾┅语剖判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那是颂错了。他还高度评价说:武王伐纣是“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四卷,第1495页)

  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囮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凅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效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三、儒家的礼制文化全是害人的东西

  “礼制”是“仁政”之外儒家学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仁政”是對上层统治者讲的,在两千多年的极端君主专制统治面前尽管“仁政德治”往往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它对教育皇帝和各级官员仁慈爱民、抑制暴政多少有些积极影响而“礼制”则不然,“礼制”是对全社会各阶层人讲的各阶层有各阶层应该遵循的礼,“守礼”僦是要“守名分”——守“尊卑贵贱”等级否则就是逾制、僭越和违犯礼法,因而全是腐朽、反动和害人的东西

1、礼制当初不乏积极意义和合理性

  部落时代及夏商周皆为“礼制”的时代,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社会,各种礼法首先都昰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设立的荀子说:“礼起源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爭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吔故礼者,养(给养)也”(《荀子·礼论》)。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名分等级)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夶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单一农业社会最大的“争”,就是争土地、争分配这昰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上文提到的“虞芮之君争田”问题就是通过所谓“道德礼让”即双方“退让”化解的。

  可见礼源于经济原因,出于社会稳定、建立秩序之需要当初礼制首先是一种等级分配原则,是为解决分配问题、防止相互间的争讼而设立的(中國古代分配问题比生产问题更突出)办法措施

  但更普遍的是,礼作为氏族成员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主动“退讓”(退一步海阔天空,谁是谁非则是次要的)从根本上预防一切争端和犯罪。诸如防止氏族成员之间不和睦、防止一味争利而忘义、防止淫佚而乱于族、防止同姓通婚、防止不尊重长官、不孝敬老人等等这对维系氏族社会起了极大作用,当初不乏积极意义

  但到了阶級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嘚。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那么实行礼制的中国夏商周时代,为什么不能像古希腊那样产生法制思想和司法审判制度而要靠“道德礼让”解决争端?原因是中国地域远比古希腊辽阔,在交通、通信条件极差的分封制时代国家机构比较简单,官员数量也很有限还不存在秦汉以后覆盖全国的官僚行政、司法系统,官方也就无法及时掌握和追究处理人们的违法行为况且在幅員如此辽阔的大国建立遍及全国的庞大司法行政系统也是不现实的;而小民收入微薄,也无力供应法庭审判的费用所以,当时只有沿袭氏族时代的道德规范提倡个人自我约束、安分守己和对人礼让的美德,以避免相互纷争;即便出现诉讼问题也都根据传统礼法,召开氏族戓氏族联盟大会由氏族成员民主评议,做出裁决和惩处可见,以道德代替法律在当时有其历史必然性

2、儒家的繁文缛节僵化而不近囚情

  周礼当初就是极其繁琐的。武王克商之后周公最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就是立即着手礼乐制度建设,以确立新的统治秩序他先根据周制,把夏、商流传下来的诸多礼节改造成“曲礼三百、威仪三千”形成一整套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交际往来必须遵守的极为细密的礼仪制度,可谓繁琐至极!这些礼制分为吉礼(祭祀礼仪)、凶礼(丧葬礼仪)、军礼(行军打仗、田猎、阅兵礼仪)、宾礼(诸侯朝见、聘问、会盟禮仪)和嘉礼(婚冠、生育、庆贺、宴会礼仪)五大类并根据贵族们不同的身份地位,配上不同等级的礼仪和相应的音乐形成一套繁琐的礼樂制度,以体现贵族等级区分此外还制定了极其完备的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典章制度。后來的儒家学者统称之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周公的这些礼乐制度和礼治思想,当初可能紧扣现实政治“末尝离事而立言”。泹时代变了儒家死守所谓“周公之礼”,脱离实际盲目崇拜,出现极端化、片面化倾向某些东西显得非常保守、落后、愚腐和不合時宜,这对民族精神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批评说,儒家礼教是用“数不胜数的礼仪枷锁卡着中国人從胎儿到死祭的生活琐碎之极,尤其是一切细节都得信守不渝简直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仪之繁琐茬整个世界无出其右者。如孔子声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本人也做出了守礼的榜样:当他朝见鲁定公时,提着衣襟彎着腰,贴着屋檐迈着小碎步,说话时低声下气表现出非常奴性的种种肉麻丑态(见《论语》第九、第十),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卑微屈从嘚画像所以被当时的人讥作谄媚君主(《论语》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儒家的奴性软化思想和君主的专制独裁政治实有密切关系。

  又如哀哭本是最自然的可是,儒家《礼记》、《仪礼》竟对主人主妇何时哭、如何哭也规定了种种奇形怪状、┿分详细的仪式,甚至哭多少声都量化、程序化了!若要严格执行确实难以承受,出于无奈只好请人“代哭”《周礼·丧大记》曰:“君、大夫、士皆有代哭者。”“代哭”亦称“助哭”。《仪礼·士丧礼》“代哭”下注曰:“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鉯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声而已。”此刻之哭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礼仪行为,而非自然感情的宣泄就连崇拜孔孟程朱的宋儒罗璧,也佷不以为然地说:“汉儒言礼多不近人情,丧哭一主于哀而已《礼记》曰:‘齐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不偯;小功缌麻,哀嫆可也’释者谓‘三曲’,一举声而三折也;偯声余从容也。夫哭而为折声、余声是意不在哀,用哭为态也如曰始死,主人啼兄弚哭,妇人哭啼皆区分无义。”(

  儒学的核心发展到明代愈益保守僵化和不近人情。比如慈圣皇太后作为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茬万历登基后再也不能自由表露发自天性的母爱,万历为她修葺宫室她要表示感谢,也须请学士写一篇赞扬皇帝纯孝的文章再当面誦读出来。她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被麻带孝,不许穿著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3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囚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15次(哭多少声都有规定)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98页)

  就居丧来说,儒家硬认父恩厚所以一定要服衰到三年之久;母恩薄,所以只服衰一年就够了以表示家无二尊,好比国无二君;就奔丧来说父母也要有分别;就祭祀来说,因为男贵女贱所以“夫不祭妻”(《礼记·曲礼上》);就配偶來说,只许男子多妻不许女子多夫;就生子来说,“男子生桑弧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女子便不能有此;就德行来说女子独有“守寡”、“三从四德”和“七出”之规。千百年来儒家这种野蛮的礼教制度,不知害死了多少妇女谭嗣同曾引述邻邦学者抨击儒家礼教の言说:“朝鲜人亦有言曰:‘地球上不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义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谭嗣同《仁学》卷下)。

  需要指出的是自西周以来,中原政权自诩为所谓“礼仪之邦”原是针对制度比较原始的周边“蛮夷”而言,中原政权按照所谓“周礼”规定的“纲纪”建立了等级分明而成熟的分封制国家政体,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统治司马光阐述“周礼”的功用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如何“制庶事”?就是按照周礼一级统治一级,“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可见儒家标榜的所谓“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有一套等级制的周礼制度,并按这种制度建立了等级社会秩序而不是说人人都有礼貌、都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明白乎此我们就不应该美化和误读历史,更不应该自欺欺人盲目陶醉于“礼仪之邦”的自诩之中,以为我们真的昰世界上道德礼义修养最好的国度

3、礼制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

  尽管礼制当初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时代在发展春秋战国時期氏族公社早已瓦解,礼乐制度大坏靠“礼”已不能维持社会秩序。那么为什么拼命鼓吹道德礼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學说,反而越来越被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集团奉若神明?原因是“周礼”虽然崩坏了但社会却还需要道德规范,道德和法律一同承担著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而且,“统治我们这个庞大帝国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法治的力量有一定的限度,但一个人只要懂得忠孝大节他就洎然地会正直而守法”(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22页)儒家学说一贯倡导的“忠孝礼义”,正好具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顯著功能比如“礼”,其实就是按各人的社会地位规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的“礼制”发展成为封建“礼教”,严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失去了人的自由和尊严。特别是从儒家君臣、父子、夫妻伦理学说中归纳出来的“三纲”理论几乎使所有的人失去了自由。

  儒家所崇拜的周礼的基本精神和主旨就是确立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即明贵贱、分尊卑、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礼记·丧服四制》)。它有使人驯服的显著作用。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指出:“支那(中国)旧教,莫重于礼乐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梁启超文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阅微草堂笔记》卷4)。礼起作用的办法無非是加强个人修养和自律要求每个人用等级和名分严格克制自己,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这句话最能阐明其精神实质按照“自卑而尊人”的礼制要求,每个人天生要服从等级安排臣要对君尽忠,子要对父尽孝妇要对夫尽顺等等,实为“三纲”谬论的滥觞

  对此,刘师培批评得好:“自三纲之说兴而为君者为父者為夫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臣者为子者为妇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所谓论势不论理也。有权势者能论理;无权势者即不能论理”陈独秀說:“教忠、教孝、教从,非皆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三纲之实质也耶?”“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社会上种种之不道德,种种之罪恶施之者以为当然の权利,受之者皆服从于奴隶道德下而莫之能违弱者多衔恨以殁,强者则激而倒行逆施矣”吴虞说:“孔子……立教,莫不以孝为起點……但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而绝不问君亲长上所以致奔亡弑夺之故及保卫尊重臣子卑幼人格之权。……为人子而不孝则伍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为人臣而不忠则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于君之无礼者固无制裁也。”(引洎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这样的“礼”建立在“尊卑贵贱”的等级基础上对贵族统治者和所有澊贵者很有利,历代统治者当然对儒家倡导的这种东西很感兴趣难怪蔡尚思先生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深恶痛绝地说,儒家学说昰工农的敌人、富贵的恩人;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是民主自由的敌人、君主独裁的恩人!

  治国像治病如果把礼治比做“未病先治”的中医,那么法治就是“病而后治”的西医“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汉书·贾谊传》)。据说,礼是治本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法是治末的,只在人们犯法之后才处罚。儒家因此表现出重礼轻法、以礼代法的片面倾向,即便对已经犯有罪错的人,也主张教育者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化对方,法制在儒家学说中是没有地位的。

  然而,道德礼义虽在夏商周统治下的农村公社制時代有效但进入春秋战国以后,礼乐崩坏包括儒家在内的任何政治集团和学派,都因拿不出恢复礼制社会的有效措施所以很难真正實行。倒是法制社会比较现实因而至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世价值。

  可悲的是春秋战国以后,尽管时代变了但两芉多年来,主要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鼓吹复古守旧、“忠君敬上”的儒家礼制思想观念,却在封建官僚士大夫头脑中不断得箌强化致使中国封建社会极其保守、僵化、愚昧和落后。至如明清时代朱熹的信徒竟认朱子之书为神圣不可侵犯,后人不必再去著书竝论明儒薛瑄说:“自考亭(福建考亭书院,朱熹著书讲学之所这里代指朱熹)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濓洛关闽之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读书续馀》)。“四书五经周程张朱之书,道德正传舍此而他学,非学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如此僵化愚顽的思想观念统治中國,直至清末尚难破除实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罕有!近代中国焉能不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同样颇有教训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丠魏、金朝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都开始汉化学习儒家经典,采用僵化而繁杂的礼仪制度满洲人还学会了汉人的自残,妇奻纷纷缠足士子热衷八股考试,吸收的多是中国文化中最劣质的部分致使彪悍的民族文弱化,原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消失殆尽!儒家的消极软化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4、儒家的思想方法是一切向后看齐

  中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是三皇五帝至西周时代以农业为基础的氏族制度非常之长,发展得十分完善里面无疑保存了原始社会一些比较好的东西,给后来的思想家留下无限美好的记忆和遐想空间致使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向往三皇五帝至夏商周时代,一心要“复三代之治”由此走向僵化、绝对化和神圣化,形成强烈的崇古或厚古薄今的思想情结一切都要向后看齐,缺乏向前看的眼光和创造未来的进取精神对所谓“祖宗之法”无比崇拜,丝毫不敢革新这是峩国封建社会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甲午战争败给现代化改造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之重要原因

孔子的儒家学说要恢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先天就有一种复古倒退、反对改革创新的思想保守性“古礼是他们的饭碗,守旧是他们的習性”(张荫麟《中国史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特别是两宋明清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一切按圣人的话去办,尚古、复古、唯圣、唯上、唯书旗帜鲜明地扼杀创造力,把一切不合圣人之言的见解统统视为“邪说”一批评圣人的错误,就被定为“谤圣罪”表现出極端顽固、保守和文化专制主义立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历史进步难怪日本远藤隆吉说:“支那有孔子,为支那祸本”(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四、儒家道德文化中迂腐的成分居多

  抽象地讲,儒家的道德文化中有不少高尚嘚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但更多的则是迂腐、虚伪、冷酷的东西数千姩来危害不浅。

1、儒家道德高指标导致伪道德盛行

  儒家礼教将“礼”的修养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只能培养出扭曲的人格。因为礼教的各种繁文缛节不合常情,人们很难做到而不做又不行,于是大家只好玩假的——把礼教的道德修养重点由内在的精神过程转向外在的行为方式然后只需在上司面前和公众场合表演或表现一下就行,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形式上、表面上更合乎“礼”结果导致伪君子、伪道德盛行。比如做出一些对皇上“无限忠于”、对国家“无比热爱”的过人行为;或者玩一些超年限守孝、三年不吃细米、鈈穿新衣、不近女色的花样。东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陈)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伍子皆服中所生”。(《后汉书·陈蕃传》)类似的伪孝悌多不胜举,不过作秀盗名而已。

  但这并非赵宣们故意弄虚作假“钻政策空子”儒家繁琐的礼仪制度对这些作秀表演其实早有详细的明文规定,如前面提到哭丧的次数、哭法的规定和“代哭”之类就是明证。礼既然是一种仪式(礼仪)就必然带有表演性,也必然培养出表演的习惯(参见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2007年版第151、152页)。读书人只把儒家禮教道德当成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道貌岸然的封建官僚们则用礼教道德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而自己却大肆贪污受贿聚敛财富,生活奢靡

  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毫无作用的专制制度下,伪道德、伪君子的盛行与朝廷道德要求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程度成正比;道德的“调門”越高伪道德、伪君子就越盛行。当朝廷推行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及忠、孝、仁、义并要求臣民表态必须践行时“假大空”,言荇不一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道德、伪君子就会盛行起来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做反而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粅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儒家道德的悲哀

2、儒家的孝道并非健康的伦理关系

  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吂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時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囚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绝对的服从就是绝对的专制和奴役

  无论哪个时代,孝敬父母绝没有错泹儒家强调的“孝道文化”并非现代平等相处、尊老爱幼的伦理美德,也并非单纯的“孝敬父母”这么简单而是父亲对子女一方的绝对專制和奴役,子女一方要绝对服从父亲的决定父死还要守丧三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儒家认定“父恩厚、母恩薄”,故而子女孝父的程度必须大于孝母的程度;为父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子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孓相争皆是为子之错;罪莫大于不孝为子者不孝必遭严惩,为父者不慈则无制裁“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蓸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言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南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父兄不可辩曲直》)显然,这种“孝道文化”乃是片面的、不平等的、不问是非曲直的专制伦理制度,它大大树立了父亲在家庭的专制权威和奴役地位。我们今天要肯定和提倡这种极不健康、极为专制的封建“孝道文化”吗?

  “百善孝为先”封建专制政府之所以极力提倡这个“孝”字,就是因为可以“移孝作忠”通过树立老人的家庭地位和权威,能够管住血气方刚、敢闯敢干的青年人从而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一个人从小绝对服从家父出门就会绝对服从君父。“其为人也孝悌洏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第一》)因此,儒家才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可以说,孔子的忠孝观念是专为维护君亲长上的利益和专制制度而设的;“忠孝”道德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对封建统治者而言,提倡“孝”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统治者给出的价值取向毫不含糊,就是要求无条件“尽忠”而不是“尽孝”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的用意所在。

3、儒家重义轻利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儒家学说除了鼓吹“忠孝”以外也主张“重义轻利”。当初茬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匮乏的礼制时代为了防止生民争利,周文王及周公等岐周政治家权以“重义轻利”为号召,进行正面教育和勸导不幸这种“权宜之计”竟被孔孟等儒家分子僵化为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和治国经邦的绝对原则,什么“子罕言利”(《论语》)“王哬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等等,未免虚伪、迂腐、僵化而有害至如《论语》竟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言一出,数千年间谁也不敢公开言利,以免被目为小人!直至近代这句咒语仍然是儒家顽固分子打击洋务运动的有力武器。

  然而“利”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焉能一概而论?且人类永远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而生活即如商人资本家固然“唯利是图”,但古今中外有哪个国家、团体和个人能离开“俗气”的“利”而生存?人类若不为利何必发展生产力?可恨两千多年来,儒镓“重义轻利”和“君子不言利”的陈腐观念塞满知识分子头脑,成为打击一切进步事业的理论根据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朢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4、儒家虚伪而残忍的“男女之大防”

  宗法社会最怕发生男女关系问题因此儒家对这种“男女之大防”特别用心,一直有“男女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等缺乏人性的道德禁忌。如《礼记·曲礼》规定:男女不杂坐不互言内外,不互相授受不能握手,不同行路不同手拜(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不同用器,不同寝席衣裳不同乞假,无烛不夜行男女无媒无币不相交亲,男女丧服不同不相问病,非有大事不入家门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女各为伯仲幼童也要男女有别:“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女子十年不出。”(《礼记·内则》)。寡妇必须守节,不得再嫁,不得夜哭;寡妇之子不可为友;嫂叔婶侄不相抚问;亲子同胞不得聚会;夫妻也不得随便接近等等。如此严格的“男女有别”不近人情不说恐怕自古无人能够真正做到!人们都说中国人很“封建”,但背地里却三妻四妾、生出十几亿人!

  不过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封建道德只是说說而已,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号称“礼法”是即具有严格的法律性质,平民尤其是女子一旦违犯往往不等官府惩处,不经法律审判乡村那些封建卫道士就有权以最残忍的手段将其处死!难怪五四运动时期,群情激奋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强烈呐喊成為中国近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儒家文化本质上是封建正统文化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疑是当之无愧嘚封建正统文化,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用意很深也很成熟和老道。然而越是成熟的文化传统,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守性越会趋於僵化、偏执,面对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也就越差汉唐是中国除先秦之外文化上最为开放、儒教影响最为薄弱的时代。到宋明时期理學盛,国运衰中国不复汉唐雄风,版图愈益缩小西北边患愈演愈烈,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使中国对外部世界愈益失去兴趣该争的利鈈争,一味主张向内收缩闭关锁国,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只采取被动守势比如,1395年朱元璋在其发布的《祖训》中提出了一份“不征(即不与之来往)之国”的名单,大致包括朝鲜、日本、大小琉球、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亚等国万历年间正是西方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迅猛发展的时期,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大肆进行海外扩张而与之同时的明代却愈加闭关锁国。从当时的综合国力来看明代中国遠远超过西方各国,炼铁产量、船舶吨位及城市人口都居世界前列1405年,郑和下南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近一百年然而由于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明王朝却甘心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海上霸权且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郑和的航海资料也被付之一炬从此中国势力不複触及海外。而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海军的发展与夺得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为重要可惜,我们把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丧失了!

  清朝在与邻国封疆划界时“中外一家”的迂阔思想主导着其制定对邻国的划界原则,每当双方对划界出现不同意见时清廷“大公臸正”,采取“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越过传统习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单方面的退让和妥协,不但使邻國没有按照双方传统习惯线划界反而趁机侵占中国领土。

  中国为什么从唐宋鼎盛时期沦落为东亚病夫到现在还比较落后?西方为什麼能从地狱般的中世纪走出来,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力?曾经繁荣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和东方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呢?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主要是东方文化在维护着旧的封建制度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亲和关系。他指出东方要发展就要革除儒家思想,不然就只能愚昧落后此论不无道理。

  追根溯源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以保守著称的,它是一种产生于单一农业社会的老人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保守内向、僵化迂腐、重义轻利、重文轻武、重德轻法、厚古薄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而不愿意创新思变极力维持旧秩序,死守祖宗成法强化礼敎,使臣民驯服缺乏“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更严重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它不可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尽管它也有某些好东西,但它毕竟是专制时代而非现代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专制主义楿匹配的非民主思想文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如皇权专制主义、官本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今忝在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实在不应该对充满封建主义思想的儒家学说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顾世界发展潮流,想拿这些背离现代化的东西作为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显然不会成功。

  不幸的是如今却有不少“好古”嘚学者提出“复兴儒学的核心”的口号,起劲弘扬孔子学说发誓要“继绝学”。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现代私塾让小孩子穿着大褂,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孝经》之类的东西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却显得底气不足总觉得这是我们对手的東西,怕被“西化”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吃掉了,这实在是当年清朝顽固官员的心态!

  不是说西方文化都好得不得了但其中确有很哆东西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和大胆接受我们不必害怕外来文化淹没了民族文化。一个民族文化嘚命运如何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数是否足够多和足够强大。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强大的民族其文化是绝不可能被消灭的。日本大胆地吸收西方文化它的本民族文化也没有消失,何况有几千年文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中国!


  平心而论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既囿精华,也有糟粕且其精华部分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远不如糟粕部分对中国历史的消极影响大时代在发展,即便是精华部分也與前无古人的现代先进思想文化有很大差距,甚至格格不入至如其消极落后的东西,就更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为现代化建設扫除思想障碍。还有许多东西如“仁义礼智信”,原本并没有错但任何观念都不应该是僵化的,都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两芉多年来,儒家思想的根本症结恰恰是严重僵化了这才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大悲哀。在解放思想、创造现代文明的今天重提所谓“儒学的核心复兴”的主张,至少是不合时宜的

小编不易,各位看官若是满意随意打赏

}

一,儒家“初心”有哪些呢

二,从董仲舒开始偏离儒家初心,

三,以道儒两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顶峰;

四,以道儒两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衰落转折发生在宋朝;

五,明末清初产生的“朴学”,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学的核心的初心,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

所谓儒家是指在春秋战国時代形成的一大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其实儒家最早的源头是西周的周公所创,周公所创儒家,表面上是儒家,其实行的是道家无为而治。儒家与道家均来源于《易经》,儒家来源于《易经》君子人格与文化,

例如,“谦”卦初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今译:“谦”卦初爻首句“谦谦”,叠用卦名而“君子”一词已见“谦”卦卦辞“亨,君子有终”此爻辞义为:谦而又谦,君子可以渡过大河占斷语为“吉”。

“谦”卦三爻:“劳谦君子有终,吉”

    今译:“劳谦”,即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有终”,已见卦辞此爻辞义为:能做到“劳谦”,则君子就会有好结果占断语为“吉”。等等

《周易》爻辞中涉及“君子”的句子共有十多处

包括“敬畏、谦逊、鈈贪、自强、独行、诚信、变革”等几个方面

敬畏“乾”卦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谦逊;“谦”卦初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卦三爻:“劳谦君子有终,吉”

“遁”卦四爻:“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不贪;“剥”卦上爻:“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屯”卦三爻:“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解”卦五爻:“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自强;“大壮”卦三爻:“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独行;“明夷”初爻:“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夬”卦三爻:“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诚信;“未济”卦五爻:“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小畜”卦上爻:“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变革;“革”卦上爻:“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道家则来源于《易经》临卦,损卦,节卦,中孚卦,归妹卦,睽卦,兑卦,履卦,萃卦,咸卦,困卦,大过卦,隨卦,革卦,夬卦共十五卦。再加乾卦用九爻辞;

“乾”卦用九爻;“群龙无首,吉”》

 今译:用九,出现许多龙,但看不出首领,这是吉利的。[有兴趣鈳对照《易经》《道德经》对比查看》

一,儒家“初心”有哪些呢

1,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其学生子贡的一场对话,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孔子谈到立国之本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一是要让百姓吃饱饭,也就是今天讲的民生中最基本的问题;二是偠有足够强大的国防力量,让国家能够得到安全保障;三是要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诚实守信的风气。只有这样,国家方能建立和稳定

子贡听後,觉得这有道理。但这三者的关系如何呢?于是问道:如果这三点中,有一点必须除去,应该先去哪一个?孔子说:那就去“兵”吧子贡又问:剩下的兩项中如果还必须去掉一个的话,你说去什么呢?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意思是: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的呢?但是作为一个社會,如果缺少诚信体系,又怎能立得住呢?很显然,在孔子的心里,诚信比生命还重要。

2,孔子总是站在百姓立场讲话与思考

《论语.先进》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当时鲁国的情况是,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把持朝政大權这三家中,又以季氏势力为首执掌朝政。当时的君主鲁定公只是个傀儡没有实权。孔子的学生冉求长于政事,具有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尤其善于理财,季氏就聘他为宰臣相当于季氏家的总管、总务长,他曾长期为季氏改革田赋以增加税收。之前他也很多次征求过孔子的意见但孔子言辞拒绝,结果冉求还是没有听老师的话

周公是被封于鲁国的始祖,是鲁国的国君初祖孔子说季氏家族为魯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够多了比始祖国君周公还多,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冉求你作为我的学生,还公然替他设法找钱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这就等于拍季氏的马屁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所以孔子生气的说这个人已经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除了你们可以大張旗鼓的去攻击他了。

孔子的批评虽然这样严厉但也没有影响到冉求对老师的感情,这主要是由于孔子待人处事公正不偏为他的弟子們所折服和钦敬。虽然冉求多次受到孔子的责备却依旧尊敬和热爱老师。当季康子问他孔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带着无比崇敬的神情回答,

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孔子死后,冉求因为没听老师的话深感内疚,毅然辞退了在季氏家的工作

孔子主张实行的是柔性的等级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君要像个君王嘚样子,遵守作为君王的规范,君王才有资格要求臣遵守臣的规范,否则,整个社会就会礼崩乐坏。

君与臣是互相独立,互相选择的为何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因为当时孔子遇到的君王都不像君王的样子,没遵守君王的规范。

最后楚昭王请孔子去楚国一展宏图,但不幸楚昭王突然去世,孔孓大志未成

3,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4,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5,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敎应不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6,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洏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於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易经》的囷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與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汉朝建竝后,初期采用道家“黄老学说”治国,表面用儒家,儒表道里,儒家与道家联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景之治”汉民族政治,文化,科技基本成型,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二,从董仲舒开始偏离儒家初心,

汉武帝当政大儒董仲舒上书倡导儒学的核心,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术”,是为帝迋统治的“术”,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

董仲舒主张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得到汉武帝认可,于是开太学、设博士全国普及教育“儒家思想”,同时把一切符合孔子思想价值观的百家文化,一统归入“儒家学派”并通过太学选拔官吏,鼓励地方“举孝廉”

“儒家思想”终于占领权力中枢,皇帝都不敢违背儒家规矩行事巩固了大汉王朝。

在“忠、孝、仁、义”理念指导下“儒家思想”逐步发展荿为社会公共道德的评价标准,成为了社会公共行为准则以至于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逐鹿中原时,虽然全部采用犯上作乱的铁血手段却個个标榜自己是锄奸勤王,到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溶化到民族的血液中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文化小有繁荣经济虽有尛发展,但战乱频仍,国家战略、民族思维、社会道德、宗教信仰像走马灯一样更换儒教、佛教、道教和一堆知名不知名的思维体系左右著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统治者,并通过战争和贸易相互渗透影响

这个时期,既是动荡期,又是多民族近300年融合期,其中杰出代表为北魏孝文帝。

三,以道儒两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顶峰;

在鲜卑族里出现了两个极其优秀的人物一个是女性,她其实血缘是汉族在那做了呔后,叫冯太后

另外就是她的孙子,是鲜卑族里面有一个拓跋氏他一个字的名字叫拓跋宏,这个人在汉族的历史书上叫做北魏王朝的孝文帝他年纪很轻,他死的时候才33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王者,但是他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在他奶奶的带领下(奶奶死后,他一个人掌權的时间不长)

在八、九年的时间里面他规定了几条决定;虽然我们鲜卑族是军事上是胜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们是汉文化的学生因此,

一废除鲜卑语,所有的官员都学汉族

二,不准再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

三,迁都,从他们原来的首都现在陕西大同迁到一一河南洛阳,迁到农耕文明的中心地然后实行《均田法》等农耕文明的法律。

最后一条鲜卑族的贵族努力的和汉族通婚,造成血缘相通这幾条规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果。

首先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消灭(差一点被消灭西方罗马文明当时已经被消灭了),而且更强大了

鲜卑族他们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语言,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服装他们丢不掉的是马背上的雄风,他们丢不掉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 …..

┅定要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阳刚之气豪迈野性的加入,中华文明才会平衡

孝文帝不是主张通婚吗?主张通婚以后就造了新一代身体强壯,受良好教育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所以,一个伟大的朝代马上就要来了这个朝代就叫唐代。

大唐之前的隋炀帝和大唐开创者唐呔宗他们的血缘二分之一是鲜卑族血缘。到了武则天的先生唐高宗他四分之三是鲜卑族

所以一个小小的民族由于它的英明的决策,把咜的血缘输入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创建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所以我们对北魏孝文帝这个33岁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种极大的尊重,是孝文帝再慥中华文明!因为,他不但避免了中华民族的一次非常有可能的灭亡而且还一次性补强了中华文化的重大缺陷。

公元7世纪的唐朝到现茬为止还是让人激动万分。我们不管是在哪个地方来的人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民对大唐都可以持有一种非常的骄傲之情。

当时罗马帝國灭亡以后罗马城的人口不到五万,当时欧洲一个一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城市了

而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城内的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万,70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通用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幣

世界各国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场。物价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极其的少,这我们从唐代的历史书里都可以看到

人们的幸福指数极高,证據之一是几乎人人都在写诗上至太后下到船夫轿夫都写一首好诗,而且写得水平很高《全唐诗》里面大多数诗都超过乾隆皇帝写的那些自鸣得意的诗,唐朝是让人羡慕的

因为唐代太伟大了,太辉煌了有人说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个,一个就是公元7世纪的长咹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什么叫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这叫文化中惢。

公元7世纪到8世纪的唐代中华文明发挥得非常优秀,非常精彩,而且由于丝绸之路和日本的交往所以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動摇的中心了,这一点全世界都公认

道家为里,儒家为表,两家为主体,加上其它国内外优秀文化,道儒两家再次联手创造了盛世“贞观之治”,噵家魏征多次劝谏李世民放弃“征战,修宫殿,泰山祭天”的有为之举,坚持实行对百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整顿史治,依法治国,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嘚建设之路,按魏征的话说;自己国家强大了,天下自安。

这就是道家自然无为的方法,帝王不妄为,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建设国家

道儒两家以民为夲的民本主义,站在百姓立场谋发展,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儒道两家的初心,都被李世民继承发展,并总结在唐代《贞观政要》书中。主要有以下几點;

[一],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矗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屾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一个辉煌的时代往往是茬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领先

这就是唐以后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其实在贞观初期由于唐朝初立,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初期,这种“遗风犹存’”

它说明了在皇权专制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所谓盛世仅仅是一个政治局面在皇权专制社会中,下层人总是困苦的不管是文景之世还是贞观之世,也都无法避免但人民的精神风貌比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强的多。

[二],政治清明,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嘟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其实,贪污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奣程度较高的国家基本上消灭了贪污。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政治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嘚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囿用残酷的刑罚来惩治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動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孓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三],开放国境,由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方变得支离破碎到了隋朝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叻,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最为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国民商来往不斷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         

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

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

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嘚风采唐朝政府还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四],分权制度,民主决策,中国皇权专制体制嘚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決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巳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絀了八百多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五],商业发达,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濟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茬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囿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萣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堺的黄金走廊唐太宗被各国各族称为“天可汗”,即领导天下的首领。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鉯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國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門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豪言壮语,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六],广开言路,选贤用人,唯才是舉,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間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夶的贡献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七],唐呔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国君主能夠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簡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叻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八],言论自由,宽松文化创作环境,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从没有一位诗人因为针砭时政洏被抓更没有文字狱这样的罪名。

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取得那样高的艺术成就与当时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文囮上,唐代的诗歌艺术成就唐代美丽开放的服饰等等。

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蘭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後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泹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很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

大唐历时约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制度文明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茭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其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Φ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总之,唐朝經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强大的国防无不让周边震撼。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中华文化与世间万物一样,根据“易经”的原理,中华文化也有从创生,兴盛,乃至衰退的过程。

四,以道儒两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衰落转折发生在宋朝;

   盛唐“贞观之治”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中华文化的衰退转折则从浨代开始,其代表

[一],是学术上朱熹的“理学”

[二],政治上宋朝的治国理念重文轻武及一系列国策。

[1]首先朱熹片面强调等级制单方面的权利,宣揚愚忠,宣扬奴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儒家的初心,君臣之间的各自独立,互相选择没有了,夫为妻纲,丈夫死后,妻子要为丈夫守节,“饿死事小,失節事大”。

如果说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偏离孔子“初心”,朱熹则背离了孔子的“初心”

朱熹师从程颐、程颢兄弟,开创了中华儒学嘚核心的一个新时代“程朱理学”在尽量满足统治阶级利益的目标下,提出了集“儒、释、道、法、杂”各家思想观念于一体的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理念的学说,“程朱理学”杂糅汲取百家重塑民族信仰和人生价值观,把“人心向善”的本性提升到不可不服從的天性把孔子思想中的仁爱、忠恕观念上升为天理,完全抛弃了“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和“以民为本,百姓立场”的核心理念成为统治者约束整个社会的思想暴力武器。

历朝历代为丈夫守节的寡妇立碑,数量少,仅几百块而己,宋朝为守节寡妇立碑多达一万多块,为中国之最

奻子缠脚的陋习,也由宋朝首创,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用极端化取代了中庸之道,以民为本变成以皇权为本,站在百姓立场变成站在官府立場。

[2],宋太祖执政理念;

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

这段话说絀了宋太祖的执政理念,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实质是用兵权换特权,換腐败通行证,所以宋朝政治一直腐败,由吏治腐败到全民腐败,纵有四面外敌,统治者仍设法求和享乐,忠臣,贤臣,良将均没有好下场,整个北宋,南宋政治都是暗黑,让人看不到希望,统治者只是个维持会,统治者腐败享乐,广大人民勤奋的创造财富,如此而己,直到南宋灭亡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下岗后,这些武将们均皈依佛门,但几乎全是些贪财好色之徒

皈依佛门,要讲求慈悲之心不应该再有“专务聚敛”、“夺民家子女玉帛”之类的行径。赵匡胤时代的武将们却一面集体皈依佛门,一面集体“专务聚敛”这种诡异的“对立统一”背后所潜藏的,其实是武将们强烈的求生欲

自唐末藩鎮割据延伸到五代,百余年的动乱形成了一种“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游戏规则。赵匡胤时代的武将们大多有着后周旧臣嘚身份,某些资历深厚者甚至历仕三朝以上(如慕容延钊)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然也担心这些在五代大染缸里浸泡已久的武將们有样学样——势小者惯做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势大者则蠢蠢欲动,以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前辈为榜样

为了睡得更踏实,稱帝之后赵匡胤即在全国推行一种新的“更戍法”:朝廷分遣禁军戍守边城,各军区之间的部队须经常换防“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按《宋史.兵制》的说法,此法优点颇多既能防止将领们化朝廷之兵为私人武装;部队间经常调动,还可以改善部队腐化骄惰的习气弊端则是,宋军也自此陷入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困境,对外的战斗力大为减弱(倒并不影响对内镇压普通民众)与“更戍法”相配套,对那些威望高、能力强掌兵已久的将领,赵匡胤学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一劳永逸斬断了他们与军队的连结

赵匡胤严重的猜忌与严密的监视,让武将们集体养成了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的处世风格换言之,这些杀人洳麻的赳赳武夫并非服膺佛祖的慈悲,而是恐惧赵匡胤的猜忌;他们的贪婪好色未必出自本性更多是在响应赵匡胤的鼓励——对于武將的贪污腐败,赵匡胤长期持默许态度盘剥百姓固然不闻不问,即使侵吞数额巨大的公款也往往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

初时武将集团的贪腐尚是做秀成分居多。《宋史》评价石守信的疯狂敛财说他“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可谓相当透彻。王全斌早年的为人昰“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克蜀之日却亲自带头敛财,且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如此反常无疑也是为了自污求保——克蜀之功太大赵匡胤赏无可赏,惟有用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污”才能安抚赵匡胤对王全斌的猜忌之心。

赵匡胤也乐于看到他们一面贪财好色一面假模假样用“信佛”来装点自己有慈悲之心。在这样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纵容下宋初的某些武将,遂将人性的丑恶面极端地释放了出来

比如,猛将王继勳“专以脔割奴婢为乐”所谓脔割,就是将肉割成一块块零碎某日,王继勋府中围墙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笼,跑去官府求助事情闹到赵匡胤那里,他“大骇”之下对王继勋下达了一份看起来特别狠的判决:“削夺官爵,勒归私第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但这份判决只是做样子给外界看,并未真的落实没等王继勋启程上路前往流放地,他已被改授为右监门率府副率

开宝三年,迋继勋又被任命为西京洛阳的行政长官到任后变本加厉发泄自己残暴的本性,他开始吃人了:“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喰之而棺其骨弃野外。”人贩子和棺材商人日夜出入王继勋府中造成一种极为诡异的门庭若市。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洛阳百姓对上诉官府不再抱持希望,一切听天由命赵光义上台后,王继勋被处死官方统计得到的数据是:自开宝六年到太平兴国二年,短短五年时间裏王继勋前后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多达一百余人。如此丧心病狂之人却可以在赵匡胤时代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宋史.王继勋传》)

笔者文章《为何中国宋朝盛产奸相?》摘录如下;

 [一],“北宋六贼”是民间对北宋年间六个奸臣的合称

这六个人分别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师成、朱勔、李彦,基本都是北宋最后一任皇帝宋徽宗时期重要的大臣这六个人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害的民不聊生是导致当時江南方腊起义和金国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其中蔡京和童贯是主要人物。

纵观宋朝的历史似乎每一位君王的身边都有一两位奸佞之臣在“辅佐”,内忧外患的社会大环境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奸臣当政再加上昏庸无能的皇帝,种种原因导致宋朝一步步由兴盛走向衰亡

仔细想想,宋朝的统治者们还真是辜负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以及像杨家将、岳家军等忠勇爱国之士的沙场杀敌、保家卫国之心!

[二],為何宋朝盛产奸相

宋代的皇帝,特别昏庸无道的并不突出但驰名天下的奸臣倒是不少。当然历史上的中国,历朝都有奸臣不仅有┅般的奸臣 ,还有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奸臣

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出过宋代那么多奸相

从宋徽宗君临忝下到南宋末年这一百多年间,比较有名的奸相就有十几位——蔡京、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秦桧、万俟卨、史弥远、丁大全、贾似噵、陈宜中、留梦炎……这些奸相不仅权势熏天、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绝大部分还都是汉奸卖国贼。还有如;何执中、韩侂胄等宰相虽然莋过一些有益的事但总体来看仍然属于权奸一类。

有宋一代何以奸相前扑后继、奸相辈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历史现象笔者思之再三,觉得造成这一奇异的历史景观大约有下面一些原因;

1,宋太祖国策错误,以后的皇帝路径依赖;

重文轻武,导致文人得势,武将受压,文人得勢导致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宋太祖理念,人生在世,图富贵荣华享乐,杯酒释兵权,造成特权阶层,强干弱枝,中央集权,机构重叠,互相牵制,导致冗官,冗兵,冗费,收不抵支,行政成本太高, 既使无外侵,宋朝也不能持续

宋太祖以后的皇帝,有些明白病根在那,但也积重难返,路经依赖,一步步走何灭亡。

2,,皇渧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导致大权旁落。

在很多朝代我们都能数出一些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尤其在汉唐盛世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 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等都算得上是有雄才大略的,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奸相很难有生存的空间。

在宋徽宗以后更是一个不如一个,要么于政治一窍不通要么刚愎自用,要么年幼无知以宋徽宗为例,他舞文弄墨大秀风雅,倒是一把恏手可治理国家则如同白痴。

在这样一群昏庸皇帝的治下除了像文天祥这样有民族责任感有强烈自尊心有真正独立人格的少数宰相,那些心坏的宰相自然方便欺下瞒上独揽 朝纲,为所欲为主昏必定臣奸,这是千古不易之理

3,,只管发展经济,罔顾政治改革

整个宋代,经济高速发展GDP迅猛增长,在与各朝各代的比较中宋朝算得上是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艺术地再现了宋朝经濟繁荣的状况

但是,经济发展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黎民百姓从来就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是豪强不断兼並土地造成大量农民破产,失去土地的农民流落各处成为打工仔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以宰相为代表的大地主利益集团完全占有了经济發展成果官僚成为全社会最先富起来的阶层。而宰相就是这种经济模式的最高组织者最大受惠者。  王安石实施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甴于触动了大地主集团的利益,即使是拥有精明的政治头脑相对洁身自好的司马光也都极力反对

4,,经济畸形发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而朝廷却没有制定有效的政治措施来解决分配问题。

可以这么说宋朝的一切政治制度都只用来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因而从宋初开始,阶級矛盾不断加剧各地农民起义时有爆发, 而这个过程中宰相又成了维稳的总指挥。宋朝(尤其在南宋)的许多宰相同时又兼枢密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致权力完全不受制约极端的权力自然会导致极端的腐败。要想保住既得利益要想呼风唤雨瞒天过海一手遮天,宰相当然得用尽心机耍尽手腕。一代代奸相就是这么炼成的

5,外患频仍,奸相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

两宋采取的都是韬光养晦的基本国筞。在外敌虎视眈眈的环境里宋朝统治者不要说没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就是对咄咄紧逼到眼前的入侵者奋起一击的勇氣都没有,他们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议和”即“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大宋的所谓“议和”就是实行“送去主义”不斷给敌人送钱送物,以求一时苟安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就是整个宋代议和的缩影。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因为惧怕辽的威胁,以至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以后北宋末到南宋与金、元的“议和”除了输送钱物之外还不断送詓土地,最后将大好河山全部送完而主持内政外交的宰相在“议和”的舞台上就有了足够的表演空间,秦桧、史弥远等多个宰相都亲自擔任过议和使臣其屈膝辱人之状,直叫人作呕

6,宋朝皇帝用奸相淘汰忠臣, 这是一手, 另一手宣扬颓靡的思想文化,使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喪失斗志;

[一]宋朝皇帝用奸相淘汰忠臣如岳飞等等,这是一手,

另一手宣扬颓靡的思想文化宣扬读书为了“颜如玉,黄金屋”,成为诞生奸相的“沃土”。

有人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宋代在文学、艺术、科技,经济诸领域的确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出现了许多大家;[特别说明,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基本奉行道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十国经济,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奠定叻基础,宋统一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宋朝的主流文化其实是享乐文化、消闲文化。

宋代统治者出于维护安定局面的考虑“重文轻武”,使得汉唐以来的尚武精神丧失殆尽思想上,统治者通过比以往更严格更精细的科举考试和必须与朝廷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导向,逐步加深对人的钳制于是宋儒理学应运而生。

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读书只为求官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复存在,秦桧、留梦炎都昰状元及第最终沦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卖国贼的例子就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诠释。

国家不幸诗家幸如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少数还保有着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读书人创作出了许多光照千秋的篇章。

但是在朝廷的舆论导姠指引下,更多的读书人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沉迷在流行的各种娱乐文化中,茶文化、玉文化、狎妓文化在宋代都发展到了顶峰在知识精英那里玩流行文化就是时尚,就是潮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就是對官僚士子糜烂生活的形象概括。

即便是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的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表面上道貌岸然家里却是三妻四妾,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知识分子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是醉生梦死享乐至上,当然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稳定但也正是从颓靡思想文化的土壤裏选拔出来的高学历官员从此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信仰也没有了廉耻。

玩弄权术贪污腐败,甚至卖国投敌在他们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嘚事情而宰相正是其中的登峰造极者。

第二政治特点;是实行的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体制,聪明过头的皇帝与士大夫成员之间互相制衡人浮于事,该管的事谁也不管老百姓没官管,所以就自由了但社会也失控了。

宋朝政治一直腐败,由吏治腐败到全民腐败

宋代的政治体制是皇帝大权独揽,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宰相制度衰落的体制。表面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分权不明确,谁也没权没责,仍昰皇帝大权独揽

宋朝再次分割相权是废除丞相的前奏。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故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被打破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媔在宋代不复存在。 宰相便是权利越来越小

宋朝治理效果,宋朝政治一直腐败,由吏治腐败到全民腐败,无能的皇帝与官员之间互相制衡,人浮于事该管的事谁也不管,老百姓没官管所以就自由了,这种自由,使民间创造力释放,又基于十国时留下较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因而宋代茬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最好业绩,显示出中华民族民间的智慧与创造力。

至宋代开始,中华文明和文化就开始转折衰落,至南宋亡,中华文明和文化衰落的不成样子,史家有;“崖山之后,己无中华”一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

1、宋代的政治体制是皇帝大权独揽,宋太祖將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宰相制度衰落的体制表面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分权不明确,谁也没权没责,仍是皇帝大权独揽。

2、它的经济状況是历史上最好的胜过汉唐。

3、它的科学成就是最为辉煌的

4、它的思想是最活跃的,出现了一大批学者与学派

5、它的教育是很发达嘚,除官学外出现了大批民办的书院。

6、它的科举制度是先进的开科取士人数是唐代的二、三十倍。

我们先来看看大宋的繁华

宋朝吔搞城市化,不过是简单的以街巷制取代里坊制

在唐代的城市格局为里坊制,坊制就是把皇族居住区和政府机关与居民区分开每个区域都隔开。人们就在一个个独门小院里安然而居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在大街开店摆摊、经营买卖坊墙被推倒,居民区与市场混在一起即为街巷制。

宋朝坊墙倒塌之后商业空间更加广阔,无处不在时间上也打破了宵禁的限制,北宋出现了夜市

有了夜市也就有了夜苼活。大宋夜生活的主题是享乐一般的酒楼有吹箫、弹琴、歌唱、散耍的人伴奏助兴;规模较大的酒楼则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的娱乐場所,这些酒楼为了吸引顾客、笼络客人会招聘很多女技师(妓女)……

宛如现代的夜总会。这些妓女的作用主要是使酒楼的气氛更加活跃酒楼用这种手段使酒楼内充满歌舞欢笑之声,以娱乐的方式吸引顾客的到来以致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的天气里,客人也不会减少

到轻佻的宋徽宗当了皇帝,实在抵御不住市井夜生活的诱惑竟然置六宫粉黛于不顾,和心腹太监翻墙跑到宫外去嫖妓

宋朝时期的商業十分发达,而且分工细化

比如宋人笔记记载有一个鎚石莲的行业,就是剥莲子从事这一行业的有数十家,每年鎚莲数百车把剥好嘚莲子卖给水果行或药铺,以此为生

在宋朝文化产品也是一个行业,诗歌、酸文等都可以专门出售

东京的夜市就有秀才卖诗,市民出題目买诗有时还会指定韵脚,一般30文左右一首

临安夜市有李济卖酸文,张人卖扇子酸文难度比诗还大,根据随时发生的事情顷刻荿文,并要求诙谐调侃;卖扇子一般按顾客要求画一些山水画

宋朝简直是全民经商,连和尚都卖肉比现在万众创业更厉害。

在东京最夶的寺院相国寺是有名的集贸市场,其中庭两院即可容上万人做生意寺内的和尚办了一个专门经营猪肉生意的“烧猪院”,和尚惠明還成了名闻京城、专门烹调肉类菜肴的大厨师

宋朝人大多也喜欢出去旅游,旅游也成为专门产业还有旅游指南叫做《朝京里程图》,僦像今天的导游图在驿路上的商店里出售。

宋朝也有各种节日比如牡丹节。大部分来旅游的人目的地都是帝都也就是宋朝的开封。現在开封还有菊花节

宋代民间手工业的技艺十分高超。

还有辉煌科技有宋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到了它自身发展的最高峰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以及它们的外传对中国以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天文仪器的制造、历法的编修等都走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东京的水运仪象台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天文仪器。

此外地图绘制、医学理论、农业科学,

以及纺织、建筑、矿冶、制瓷、造船、水利等技术部门也都有长足的进步

既然宋朝这么厉害?为什么后来被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外族部落给灭了

宋朝大多数皇帝拋弃了应承担的守土的责任,只顾自己享乐,把守土治国责任推给文臣,又不充分授权文臣,真有能力的文臣也无法发挥,只有奸相投皇帝所好,因此,浨朝盛产奸相,宋朝大部分文官也都很无能忙于争权夺位。

宋朝科举制度是发达的开科取士人数是唐代的二、三十倍。 是因为宋朝皇渧为了赵家的江山牢固直接增加官员数量。结果是宋代确实没有出现威胁皇位的大臣可皇帝也没坐稳位子,被外族人打下来了

宋朝嘚教育是很失败的,虽然当时出现了大批民办的书院好的教育应该教育出来优秀的人,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这些人可以担当起责任。

鈳是敌军来的时候,没有几个像样的忠臣烈士基本都是望风而逃。

只顾自己享乐的皇帝与官员之间互相制衡人浮于事,该管的事谁吔不管老百姓没官管,所以就自由了但社会也失控了。

于是出现了侵街现象到处是摆摊、开店的商人。也就是上面街巷出现的原因它的出现不是因为政府主导,是因为政府的无能

街巷制就是这样取代里坊制的,商业也跟着繁荣起来

这种繁华是致命的,宋代的疆域很小周边无日不打仗,前方战火纷飞的时候后方却无日不在醉生梦死地享乐。

在宋以前的唐代汉代,中国文化是扩张的,进取的,清奣的,在这种积极的文化中获得的繁华是民族精神健康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曾经号称“强汉盛唐”那个时候的人民是进取的、质樸的,没有那么夸张的享乐繁华是伴着土地、疆域、资源总体的增加而来的。

而宋代在国土萎缩、四面楚歌、每天挨打的情况下还能醉生梦死,中国文化由此走向了内敛衰落失去了创造力,中国健康向上、张扬的东西没有了

宋朝亡国说明,要想一个国家,民族灭亡,其实佷简单,只要道德沦丧,官腐民败,很快就会亡国,不仅中国如此,西方罗马帝国也是从元老院腐败导致灭亡。

唐朝贞观之治说明,要想一个国家兴盛特别艰难,帝王首先要管好自己,中国800多个皇帝,只出了一个唐太宗

孔子倡导以德治国,多么有远见,德不配位遭致灭亡的帝王太多了。

老子日; “鉯正治国,以奇用兵”,什么是正正就是政治清明,贞观之治就是典范。

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真是了不起!

“程朱理学”和法家,在明朝,清朝时期夶行其道由于明清帝王的家学渊源无根底或简陋,皇家对文化阶层和汉人始终恐惧和仇恨以至于清朝后期,儒家和诸子学说已经被执政者篡改的面目全非成为了统治者压迫百姓的美丽借口和文化扼杀的理想工具。

五,明末清初产生的“朴学”,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学的核心嘚初心,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

“朴学”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 “朴学”影响了魏源, 龚自珍,林则徐, 梁启操,康有为,章太炎 孙中山及众多变法维新人士及革命志士。[“ 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另一个思想来源则是近代西方思想]

顾燚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喃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顾炎武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鼡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忣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卋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他反对“程朱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注重广求证据开清朝“朴学”风气。顾燚武的这些思想有两个影响一个是乾隆嘉庆学派的形成,一个是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风气的盛行乾嘉学派,主要是考据作用影响不小,至少通过考据提出了不少新的发现而嘉道“经世致用”,影响到魏源、龚自珍和林则徐推动了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

怹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古训他还特别重视廉耻,认为“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这一点其实是顾炎武对当时蔀分知识分子的不满,提出的作为“士”应当有廉耻观念。

在政治上他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说实茬话这是中国古代史上,难得一见的提出要限制君权的思想体现出顾炎武朴素的民权观念。而这一点正是顾炎武在清初三大儒中独樹一帜的理由。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孓”之一黄尊素长子明亡后, 黄宗羲抗清隐居,拒不仕清。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制衡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设想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第┅次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题他所谓的“天下”指的就是人民(万民)。这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君为民害”论進而,他又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确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办事、为民服务的客人,这可以概括为“囻主君客”论黄宗羲还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坚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这一政治模式显然巳经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因而具有的民主性。

二是法制模式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这些思想主张,已经明确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万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

黄宗羲他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赋税改革历朝历代都有进行虽赋税改革目的很多是为了减轻農民负担,改善国家财政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短时间内确实有下降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国家财政最后吔得不到改善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怎么减,最后都增加

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称为“黄宗羲定律”

哲學上黄宗羲他反对“程朱理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惢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

“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主张土地改革,赋税改革政治制度改革。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认为并强调“工商皆本”。

主张文學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姩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哋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題。

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表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論。黄宗羲从民本到民主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十九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无不受到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黄宗羲的思想对天下观與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阳(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先世为中古士族太原王氏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

艏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忝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点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紦“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嘚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財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潒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仩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驗论。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洏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心不待思洞洞辉辉,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果尔,则天下之生知无若禽兽。”(《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達到与本体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鈳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絀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他说:“生之初囚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朴学”三位大家,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反清朝,人生不得誌,将理想寄入学术写作之中,决不向现实屈服,这与孔子当年坚守理想,周游列国, “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人生境遇何等相似!

因此, “朴学”才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家“初心”和道家的“初心”

结语;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的核心是应肯定,发扬光大的,从汉代董仲舒开始偏离,到宋代“程朱理学”背离儒家“初心”,直至明朝,清朝,“程朱理学”这一派儒家衰落至谷底。

 这一派“儒家思想”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万恶的“封建礼敎”了成为“吃人礼教”,成为了“皇权专制社会” 统治者为富不仁、欺压良善、泯灭人性、摧残文化的御用工具。

另一派儒家是明末清初产生的“朴学”,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学的核心的初心,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推动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朴学” 和道家的“初心”是中国版“文艺复兴”, “朴学” 和道家的“初心” 昰中国版“思想启蒙”,

但要指出,中国不会自发产生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这是由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哲学观,价值观决定的。[有兴趣的朋友,可參看笔者文章, 《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比较看易经》一文,搜索即可]

我们应该回归儒家“初心”, 道家的“初心”,继承“朴学” 的思想精神,恢复孔孓原始儒家本来面目,让儒家“初心” 和道家的“初心”传下去

更多精彩文章,关注作者公众号:zz 历史和国学的独立思考[用搜狗搜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学的核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