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小说的写作风格小说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的

魏审磨:类型小说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炼成的
已有1587次阅读发布时间:字号:
 就在畅销外国文学都在打人性牌、挖掘生存价值的当下,国内却鲜有图书敢于挑战深度现实主义体裁。从类型上呈现的更多是:悬疑、惊悚、推理、心理、探案等故事性角本,定位于现代都市小说;并且也产生了大批类型影视剧、网剧,惹人关注的象《心理罪》《余罪》《法医秦明》等,此类作品又因为影视的热潮而带动了作者的知誉度、纸书的畅销。读者往往在其中看到的是现代时尚感的偶像包袱:系列案件、人物的戏剧冲突、追得是剧情,而忽略了现实主义作品应该呈现的社会价值和更深意义。
  悬疑硬派作家魏审磨,带来他的首部出版作品《肇事者》,挑战了这份“孤独”。
  魏审磨,「有读故事」签约作者,篆刻世家手艺人,焗瓷和金缮爱好者,深受北京南城文化熏陶,沉迷于传统文化。写作之前是个典型的理工男,资深混迹IT圈,因为短篇的参赛获奖引发关注,其所有文章在「有读故事」APP总阅读量都超过100000+。魏审磨的作品,有清晰的地域性,代表作短篇《蓟门烟树》和《金台夕照》,包括新书《肇事者》,都有很强烈的地标烙印。
  青年作家魏审磨在签售新作《肇事者》
  《肇事者》,一起马连道特大交通事故,将几个人的命运串联在一起。丧失双亲的孤儿、放弃索赔的当事人、玩世不恭的总裁、崭露头角的歌手;还有一心想升职的记者,小心谨慎的孤儿院院长……这些看似普通人的背后,都隐藏着各自的秘密,因为这场事故交织在了一起。随着事件被各种线索引发深层报导,尘封往事被揭开,罪恶扑面而来,伤害也顺势蔓延。每个人都想扮演救赎者的角色,却无意中触动另一个事件的发生,事情也往无法预知的方向猛烈发展……
  涉及这部小说的引进出版,阅文集团华文天下的策划编辑透露,过程并不简单;原文内容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东野圭吾的人性小说《白夜行》、还有促使韩国国会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的畅销小说《熔炉》,涉及现实体裁内容,有很多不得不“警惕”的敏感雷区,于是近半年时间的几番修改、删减、最终才达到出版标准,而成品已经有了很大成份的“变质”,这些删改对于敢于挑战“孤独”的原作者魏审磨来说,有的是核心细节描写、甚至是人物心理的源点,接受起来也并非易事。
  新人新作出版都会有考验期,《肇事者》也同样面临纸书市场的红海考验。但始料未及的是,新书刚一宣发,就引来多家影视公司关注和商谈,甚至广播电台也来重点预约有声版权,华文天下的策划编辑透露在影视版权方面已经进入报价阶段,包括一些成功类型剧的导演、带着编剧团队,也加入项目争夺里来,真是纸书未热,版权先热。
  无独有偶,在影视圈,这类现实体裁作品,也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从外国得奖又杀回来的情况,如罪案救赎体裁的《烈日灼心》、小人物人性破局的作品《白日焰火》,包括杨幂、霍建华的得奖新作《逆时营救》等。
  阅读《肇事者》,会有一种绝望中重生的感觉:一场交织的祸难、一段守望的爱情、一生无言的救赎。小说呈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极致。书中的诸多细节都让人触目惊心:公益的灰色地带、舆论的冷酷压迫、现实的不公和人性的虚假懦弱……然而,小说在最后还是给了人们温柔的力量,将扭曲成团的人物关系抽丝剥茧,破茧成蝶。
  【关于写作】
  CFT:如何定位自己写作小说的风格?
  魏审磨:虽然走的理工科路,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前一直在写,基本都是无疾而终。那时的作品大多是摹仿之作,看了一些作品以后有所感触,就仿照着写法和叙述方式写起来。这种摹仿痕迹在我发文“有读故事APP”早阶段也还非常明显,现在回看十分可笑。
  在这种类似于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我其实也一直没有清晰的关于“风格”的概念。大学期间我经常在当时叫做“校内网”(后称“人人网”)的社交平台上发一些小文,受众寥寥,但是朋友们给我的反馈是我写的东西挺好读、有趣、挺有感觉,这些让我对写作维持了一定的信心。直到15年底,我无意间下载了有读故事的app,并用一些大学期间写的旧文投稿了比赛,最后还拿了两个奖项。在那个时候的评委评语中,所有评委几乎一致地对我某一篇故事中的“京片子”自述表示肯定,当时我才有这个概念,其实一直以来我写的东西能够吸引读者的,就是带有明显“京味”的叙述方式。
  除此之外,调动整个故事的走向,完成故事的所谓“反转”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最后也被定位成为了“悬疑作者”。
  CFT:影响你的阅读作品是哪些?
  魏审磨:大学期间沉迷于日本当代的推理小说,日本作家里我个人认为最值得读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岛田庄司、宫部美雪和伊坂幸太郎。岛田庄司把所谓本格推理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其对故事架构的把控,对场景的叙述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认为都是顶级的,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御手洗洁和吉敷竹史两位风格迥异的主角了。
  另外,宫部美雪的小说大多是非常深沉的现实题材,不过也不乏《继父》这样的典型日本轻小说,她的作品独特在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笔触,对深刻内涵的挖掘更胜一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模仿犯》这本,记得当时看到结局的时候我生生用了一宿的时间,生平第一次有那种一边对自己说“不想往下看了,这故事太扎心了”一边不停往下继续翻的矛盾感。
  伊坂幸太郎的故事大多较为轻松,风格也偏向“暖”的方向,属于非常高级的治愈系故事,他的大部分作品其实说不上推理小说,但是其对细节的把控令人惊异,前后文的呼应,以及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与前文的铺垫都结合得异常精巧,读起来令人受益匪浅。
  《肇事者》
  CFT:现实体裁的写作如何加强深度?
  魏审磨:我认为现实题材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的定义也不代表平淡如水,而是即使再离奇的情节发展和再跌宕的情节设计,作品中人物的反应以及环境的变化也都要在现实中有迹可循。就像表演学里讲的所谓“真听真看真感觉”,作者需要假象自己是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设身处地地揣度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导向。在此基础之上,我认为深度这个词就水到渠成了,因为真实的反应和情感流露本身就是“人性”这个词的本身涵义。我们要做的不是玩了命地去描写人性,甚至夸张人性,而是在有一定水准的情节架构中通过人物的所想所做把“人性”的黑暗或光辉带动出来。
  CFT:请分享处理人物性格和对话的技巧。
  魏审磨:对于人物的塑造来讲,我其实是最看重对话的,如果看了我的作品也会知道,基本上是充斥着对话,而描写是略少的。这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取巧的办法。而想要把人物的性格烘托出来,也无外乎是语言和肢体表现。
  再进一步讲,语言和动作,显然语言是更加直接,而且更容易传达内容的,因此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更加需要注意。第一是连贯性,不能刚开始这人满嘴俏皮话,到后来莫名其妙地开始念诗了;第二是语言和情境的结合,我们都知道我们在不同情境下说话方式是不同的,跟朋友聊天是这样,跟领导汇报工作是那样,到了公共场合如果要对很多人发表演说又会是另一个样,这里还有身体紧张度的问题。
  一个人,他的身份、年龄、学历、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面对不同场合的说话方式和松弛度。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当我们确定了一个人物的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之中,通过他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的语言来反向衬托出这个人的一切,这样显然就要比直接地去写出来个人物小传更加合理。
  【关于肇事者】
  CFT:《肇事者》的类型关键词是什么?悬疑?人性?还是心理?
  魏审磨:这三个词选择的话,我肯定选择“人性”。
  首先对我比较熟的人大概都知道,《肇事者》这个作品大概是我写过的最不悬疑的作品了,压根就没往那方面考虑,但是因为一些或许是骨子里带有的“悬疑”DNA,导致这个故事是有一些悬念和反转的。
  我个人认为一个好故事,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创作手法,基于什么样的目的,情节上的苍白都是不太可以接受的。
  “心理”二字呢,近年来也有点被玩坏了,我不敢说我精于心理层面的揣度,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班门弄斧在作品里反映了一些心理问题,也只是浅尝辄止,因此这两个字我担不起。
  “人性”二字很难拿捏,一般出去拿人性说事,听起来也挺像招摇撞骗,不过好在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只要是有人类的参与,总归是逃不脱人性的左右,人性是解释任何难以理解的事实的最好答案,因此这本书里的所有千回百转,所有无巧不成书,所有你来我往,我觉得用“人性”来解释是最妙不过啦。
  《肇事者》作者魏审磨近照
  CFT:《肇事者》想传递的价值观是什么?
  魏审磨:我并不想传递什么价值观,在作品里我觉得我也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故事的整个走向,都是由人物的反应和作为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我的描写,我认为首先每个人都不一样,其中也包括价值观,生而为人我们有这样的权利去维护我们的不同,同时也没有权利去灌输给别人自己的价值观(这里指的是符合人类智力水平和道德准绳的价值观,小孩子的价值观不成熟,有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有偏差,那些不在考虑以内),因此我的故事就是单纯的故事,没有通过它要表达的什么东西,您若是读了,有什么思考,或者有什么发现,那是您基于自身价值观而形成的见解,不是我传递的,我也没有这个能力。
  CFT:小说塑造了一众复杂的人性,你认为最具看点的是哪一位?
  魏审磨:从笔墨上看,塑造得最为丰满的人物肯定是郭徽和李少君两个人,不过也正因为所着笔墨较多,其实这两个人的心理已经描绘得非常清晰了。其实在下笔的时候,我是很想好好处理一下袁帅和闫敬昱这两个人物,他们是儿时的同学,但是因为双方父母的出轨而造成了不同的悲剧童年和嫌隙。这段关系本身和故事的主线,也就是郭徽-裴雪这一线是完全分离的,并没有很强的啮合,因此本可以再多写一点。
  我觉得作为男人,童年经历过家庭的分崩离析,在成年以后面对婚姻时的微妙感觉是一个很好的讨论点,另外同样作为一个男人,闫的童年更加是充满了悲剧,先后经历丧父——被母亲抛弃——在孤儿院目睹的不堪往事,这一系列的遭遇对他的人生观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包括他对养父母的疏远,对周遭的冷淡,甚至是他对小龙命运的担忧,这些都可以再在故事中仔细揣摩一下,当然如果揣摩不出来,那都赖我写的不行。
  【关于IP】
  CFT:有不少影视公司已经在关注这部小说,你对影视改编的寄望。
  魏审磨:就现在而言,我只是一个作者,是一部小说作品的创作人,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任何的身份。
  我写的小说得以面市,得益于经纪团队的帮助,以及出版宣发团队的努力,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我写的比谁好,比谁差。而进一步谈到影视改编或者其他的版权项目,我认为和我个人就更加没有关系,因此没有更多可以发表的看法,只希望若是这部作品有机会以其他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祝福它是一个好作品。
  CFT:很多小说作家并非参与编剧,你自己的期望呢。
  魏审磨:还是遵照上一个问题往下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作者来说,本质上创作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工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只需要对写下的内容负责即可,和其他人并没有发生关系。
  但是一旦作品上市,有了更多的受众,它就一部作品来说,就要对更多的人负责,对读者,对为了这个作品上市努力做了很多工作的人,甚至说大点,对国家和民族,都可能会产生那么一些责任。但是我认为,此时这个作品的背后,已经不再是我一个人,还包括了为我审稿以及四处奔走的经纪团队,包括了对这个作品做出了精美包装和各种宣传的出版宣发团队,甚至说包括了把书号批下来的有关领导,我们都要为之负责。
  而参与编剧,则是更大的责任,要对导演、演员、影视作品的工作人员,以及观众们负责,在这一个层面站在这个作品身后的人就更多了,而在这里,我是否还需要站在浪潮的最前列,我认为并不重要。
  回到第一句话,说老实话,我只是个作者。
  《肇事者》立体书封
  CFT:现在很多类型剧大火特火,如果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你认为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魏审磨:若说我这个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我也不敢说什么大话。简单来讲吧,我一没撕逼,二没矫情,三没撒狗血,四没扯情怀,就这么踏踏实实地把一个自认为还算过得去的故事讲完了,自己想来也不是很容易,应该足够拿来竞争了,要是没竞争过去,那算我认输。
  《肇事者》人物小传
  小龙: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双亲的孤儿,还要面临难以承担的巨额赔偿;通过李少君的“肇事孤儿”栏目的帮助,富豪郭徽承担了赔偿金额,并将小龙收养。但是这个孩子的命运真的就能从此走向光明了吗?
  李少君:电视台资深女强记者,自信要强的工作狂。意外怀孕后,本想洗手做羹汤的她却被男友告知还不想结婚。失望之际,她将全部精力放在“车祸事件”的后续报道与节目制作上,并希望借此升职。正是因为她的穷追不舍,两段尘封了二十年的伤痕往事又被揭开,并彼此交织在一起。
  袁帅:李少君的男友,高级白领。因父亲出轨同学(闫敬昱)的母亲而一直对婚姻有抵触心理。袁帅因小时候欺负过闫敬昱,并导致他进入孤儿院,因此一直对他心怀愧疚。车祸后的再次相遇,让他们解开了多年前的心结,也让他放下了对婚姻的恐惧,准备向女友求婚。但是面对李少君对闫的步步紧逼,刚刚鼓起的勇气却又沉到谷底。
  闫敬昱:肇事事故受害人之一,其母亲是袁帅父亲的外遇对象。从小被家庭冷落,还因母亲的婚外恋受到袁帅的霸凌,沦落至孤儿院。在孤儿院期间,他遇到了叶一琳,并萌生了朦胧的爱情。但由于亲眼目睹了王校长对叶一琳的所作所为和周老师的不作为,年幼的他选择了逃离孤儿院。当知道小龙已是一个孤儿时,他放弃了事故赔偿。面对过去凌辱过他的袁帅,也表示自己早就放下了一切。而十几年来,他时时会记挂叶一琳,并为自己的懦弱深悔不已。
  郭徽:国内知名科技公司CEO,肇事事故次要责任人的情人,在风月之事上十分高调。因在美国留学期间,目睹了自己的女友被白人强奸,女友最终自杀而对男女之事产生了恐惧心理。后又因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找回了童年缺失,产生对儿童依赖心理。内心矛盾的他一方面不断换女友,一方面坚持在孤儿院做义工。在爱上了歌手裴雪后,郭徽又因她的神秘失踪了解到她不堪的童年往事。为了正面自己的心魔,也为了帮助裴雪,他成了杀人凶手。虽然最终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但从伤痛中走出的他,已经可以坦然面对。
  裴雪(叶一琳):郭徽的现情人,新出道歌手,儿时曾被福利院的前校长侵害,内心十分脆弱但伪装强大。因无意间发现男友郭徽和福利院的瓜葛,一时失去分寸选择了逃离,而调整好心态回来面对郭徽时,又无意看到郭徽给小龙洗澡而再受刺激,引发了一次殴斗,也把整个故事带到了尾声。
  《肇事者》宣传海报
  《肇事者》故事梗概
  一起违章掉头引发三车相撞的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两人受伤的惨烈结果,记者李少君第一事件冲到现场,深入追踪后发现这起事故很有料可挖,负主要责任的掉头车辆夫妻双双遇难,留下一个七岁的男孩王小龙,另外一个死者是一名网红,她超速驾驶的奔驰车归于风流总裁郭徽名下,但郭徽对孤儿王小龙坚持要索赔;第三辆车主闫敬昱得知王小龙成为孤儿的情况后主动表示不再追责,其中隐情,也是因为他有一段不堪的儿时成长经历。
  女强记者李少君针对这起案件全力追查,专门做了《肇事·孤儿》系列节目,对于郭徽的不近人情还特别挖掘了不少资料,意外发现郭徽除了高调频繁更换女伴外,居然低调资助了一家“一心福利院”,还不定时到孤儿院当义工。李少君对此深感不解,在八卦记者圈朋友的爆料后,层层调查和追询中,无意中翻出一条旧闻,昔日的郭徽在国外留学时曾亲眼目睹女友被白人老外强奸,后女友不堪压力选择自杀。
  目睹女友被强奸却没能出手相救、最终也没能阻止女友自杀其实是郭徽的一块心病,这也是他频繁换女伴的原因,无意间的心理转移辅导让他发现缓解方法:做孤儿院义工、帮助无助儿童。也是因为孩子能让他内心感到平和安宁,想借此重新找回爱的能力。
  因为交通事故郭徽成为处在风头浪尖的新闻人物,新近结识的女友是一个刚出道的小歌星裴雪、个性十足与众不同,交往中郭徽对裴雪暗生情愫,但在《肇事·孤儿》节目电视播出“一心福利院”的内容后,裴雪却忽然神秘消失、不告而别。
  交通事故诉讼案宣判后郭徽在现场突然高调宣布承担本次案件的一切赔偿费用,解释之前坚持索赔是为了维护法理,并希望可以领养王小龙,引发热议。小龙沉默懂事,跟郭徽相处融洽,渐渐脱离丧失亲人的阴影。
  事故参与者闫敬昱也一直在关注案件的进展,从媒体挖掘的新闻中他发现郭徽的绯闻女友裴雪很像自己小时候在“一心福利院”的好朋友叶一琳,当年叶一琳受到侵害的时候他没能勇敢站出来、选择了逃避,远离了福利院,多年来他无法破除心结,一直惦记着叶一琳。
  看到新闻后闫敬昱鼓足勇气回到福利院,找到当年的周老师也是现在的周校长确认裴雪的身份。周校长也对当年的事件也一直心存愧疚,确认了叶一琳是被裴姓人家领养后,也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的做法是否正确。
  尘封往事终于抽丝破茧地被揭开,原来,年幼的叶一琳美丽活泼、能歌善舞,老校长看叶一琳的眼神逐渐发生了变化,后来终于忍不住开始猥亵叶一琳,周校长不仅没有站出来阻止,还沉默的做了老校长的帮凶,被闫敬昱发现后周校长迅速安排闫敬昱被领养,除夕夜叶一琳的一次痛苦发泄打动了周校长,她才通知老校长的家人来把老校长送出国治疗,也为叶一琳找了老实可靠的人家来领养。
  周校长无意间在郭徽的眼中发现了跟老校长一样“诡异”的眼神,怕王小龙也被重蹈覆辙,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她决心坦白一切,找到记者李少君说出原委,希望她能想办法保护小龙。
  裴雪被“一心福利院”的新闻刺激到心中痛处,找安静地方平复了一下心情,回来找郭徽想解释清楚。其实在裴雪失踪的时候,郭徽已经查到了裴雪年少时候的经历,他对裴雪的遭遇深感心痛,这次他准备放弃懦弱,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心爱的人,并克制自己不要走上伤害小龙的第二条路。裴雪进门的时候郭徽正在帮小龙洗澡,听到一些含糊的对话恍惚看到自己当年被老校长猥亵的场景,激愤失常中的裴雪持刀向郭徽冲去,两人扭打在一起。
  守在郭徽家外的八卦新闻记者和李少君正好看到状况及时报警,警察将几个人带回警局做笔录,郭徽指纹录入系统时意外发现跟一具无名男尸身上的指纹匹配,此时郭徽终于坦白交代,他在愤怒中已经杀死了老校长,并坦露心声希望裴雪以后能生活幸福。
  王小龙再次成了孤儿,长久以来执着于报导和追踪的记者李少君面对她一手创造出来的这一系列故事结局无言以对,最终选择了沉默放弃。
  《肇事者》宣传海报
  延伸阅读:
  魏审磨:作家,「有读故事」签约作者,篆刻手艺人,焗瓷和金缮爱好者,沉迷于传统文化。
  1988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深受北京南城文化熏陶。
  201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就职于某全国十大证券公司信息技术部,业内资深IT工程师及项目经理。所有文章在「有读故事」APP总阅读量超过100000+,平均每篇文章阅读量超1500点击,共计收到近1000+个喜欢。
  在「有读故事」APP·文艺新生第二季比赛中,其短篇《蓟门烟树》和《金台夕照》,从入围的百余篇优质文章中脱颖而出,分别获主编特别奖与最佳新人奖,是整届比赛中唯一获得双奖的作者。如今在「有读故事」APP已被广泛用户所熟知。多次在平台内杂志举办的有奖创作活动中,担任特邀嘉宾评委,为年轻创作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肇事者》精彩书摘
  Ø “小龙,那姐姐告诉你,你的爸爸妈妈这次犯了严重的错,他们不遵守交通规则,把自己和别人,其中也包括你,把很多人的生命当成儿戏了。你知道吗?不只是你,还有一个哥哥受了伤,还有一个姐姐,她已经不在了。所以出了事以后他们两个人特别内疚,最后决定用自己的一辈子去抵罪。”
  说话的过程中,王小龙又是泪流满面,显然他已经明白什么叫作一辈子。
  Ø 电话那头的闫敬昱又是一阵沉默,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问出这个问题,只是对于王小龙的这个“孤儿”身份,他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能去孤儿院。
  李少君不知道闫敬昱心中的隐情,自然是有点摸不清这个闫敬昱的脉,但是她还是隐隐觉得闫敬昱这个人似乎有些特别,如果能够采访到他,或许能给事件的报道增加一点有趣的东西。这东西会是什么,李少君不清楚,暂且可以把这当作一个优秀记者的直觉吧。
  Ø 郭徽猛然睁开眼,周围虽说黑暗,但是透过纱质的窗帘,他还是能发现这里不是他的家。在短时间之内,他没法作出判断这是哪里。他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一片树林里,那片远在大洋彼岸,地球另一端,但是却永远深深印刻在他脑海的树林里。
  Ø 那栋破旧的砖楼,夏天的时候外墙爬得全是爬山虎,把红砖都给挡上了,甚至有些窗户都打不开,一打开就是浓烈而潮湿的植物味道。不开窗的时候,整个楼里也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像是汗味,又没那么臭,像是奶味,又没那么香。那种气味闫敬昱自离开那里以后,就再也没在任何地方闻到过,大概那就是所谓的孤儿的味道。
  Ø “后来我没地方去,被街道送到了孤儿院。你说孤儿院就孤儿院吧,还叫什么福利院,有什么福利?这不是见人就叫爷爷——装孙子嘛。我去了孤儿院以后,觉得还不如在学校,那里面有股味,我说不上来,反正很难闻,我每天什么都不想干,就想一个人待着。”
  Ø 为了能死死按住这段尘封的往事,为了现在的一心福利院,周校长已经努力了十几年。当它已经几乎都快要被她自己遗忘了的时候,当自己的努力已经几乎完全达成期望的时候,任何一点失策造成的满盘皆输,都是她无法接受的。周校长不得不调整状态,仔细考虑,而郭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
  Ø 郭徽不想让自己陷入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里,但是他又确实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不能做,他能感觉到裴雪从他生命里消失的脚步,因为这种感觉他曾经经历过。这感觉让他非常害怕,而他现在这种失魂落魄的状态让他仿佛一下就回到了多年前,斯坦福的那个漆黑的树林里。
  Ø “我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曾经跟着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民警去家访,那家邻居说父母打小孩,我们去核实情况,如果属实,可能就会申请孩子的保护措施。到了那里一看,家里穷得叮当响,孩子四五岁了都快该上学了,连件正经衣服都没有,身上很多伤痕。我们问他,你的父母是不是打你,孩子满眼都是泪,一双纯真的大眼睛水汪汪的,就那么瞧着我们,隔了好半天,跟我们说,没打过。我当时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说谎,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不敢想象失去父母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样的世界比现在的暴力更令他恐惧。这就是孩子,纯真质朴的孩子。
  Ø 成年的闫敬昱站在过道,看着年少的闫敬昱,他很想对那时的自己说:“如果你不去听周老师的话,如果你再坚持一点,再叛逆一点,去找叶一琳,试试看,或许就不会有悲剧发生。”
  可惜他并不能跨越时光的鸿沟做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市场导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2),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当前位置:首页&>&社团学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
&&&&&&正文字号:【小】【中】【大】
小说创作:类型化导致平庸化
    近一二十年来,中国作家对故事的迷恋已经由文本的层面上升至价值、意义、标准甚至伦理的高度,写一个好看的故事成为很多作家的创作旨归。但故事于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真的重要到了如此的地步么?
  当前中国文学真正缺少的是巴尔扎克式的“力量型”“全能型”作家,他的小说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做出了细腻的描摹、精准的概括和极富思想高度的超越。而当下的部分中国作家已经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把握,更遑论对更广阔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整体进行提炼、穿透和概括的能力。有些小说读过后会令人心生疑虑和困惑,不知道作家为什么要把一桩无聊的事件写得如此热闹,而读者又为什么要去读这样一个华丽但却虚妄的故事。对故事的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费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小说的类型化。类型化写作的操作模式通常是追求故事的好看、易懂,排除掉与主体故事情节无关的、不必要的心理描写和文学性叙述,采用线性的一贯到底的单纯结构模式,消弭掉语言与结构本身对阅读的间离和阻滞,耐心而细致地营构几组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快速进入故事,竭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单纯通透的阅读感受。其特征就是小说剧本化、情节戏剧化、故事世俗化、思想平庸化。
  将所谓的“好看故事”作为小说创作之圭臬,这样的写作伦理之下能诞生“伟大的小说”吗?我不否认在每年数千部的长篇小说中偶有优秀之作产生,但就整体而言却乏善可陈。囿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狭隘的文学视野,如何能创作出为人类文学提供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方法的作品?
  基于上述判断,我看好新世纪以来的中篇小说。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时代,中篇小说和它的作家队伍较少受到干扰或影响,一直保持在较高的艺术水准上。与长篇小说相比,中篇小说更重视在一个浓缩的故事空间中艺术地表达对于生活与人性本身的理解;其内蕴的生活含量,以及为了表达这一丰厚含量所要寻找到的独特言说方式,成就了它明显的文体优长。
  回眸中国当代作家的写作路径,基本上都是先从短篇起始,然后是中篇,再后是长篇,为什么不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这就涉及文学语言、文体特征、生活积淀、创作心理等复杂的因素。新世纪以来,不少写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了,甚至一些没经过一定文学训练的作者也从长篇小说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何以如此,我以为商业化出版的诱惑与类型化写作的误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作者以为只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经验,只要参照某一类型的模式就可以写长篇,而且马上就可以赚到钱。说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的长篇创作已经纯粹是为稻粱谋亦并非妄言,当然还有一部分作家把长篇创作视为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志,这样的认知并无大错,问题出在急于出长篇,急于通过长篇来奠定自己的文学地位。说到底,许多作家对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自身驾驭长篇的能力还缺乏深刻的认知。
  新世纪长篇小说似乎掉进了商业化的陷阱,有过度“类型化”之嫌,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一味的写实方法,一味地讲述好看故事。“好看”的语义有点模糊,但隐藏着的无疑还是读者与作家“共谋”的世俗化欲望。莫言获得诺奖当然是因为他对中国农村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描写,但更重要的我以为还是他的非凡的想象力与文学性感觉,他的诸多长篇小说充满了独创的诗性与宏大的史诗气象。
责任编辑:钟鱼
文档附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风格的类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