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阴阳命破攻的六级五彩石合成攻略不适合明教吗

属性1:阴阳内功会心提高80

条件1:铨身的(所有五行石)大于14颗(所有五行石)等级和大于等于45级

属性2:阴阳内功会效等级提高160

条件2:全身(五行石·木)大于等于6颗(五行石·木)等级和夶于等于35级

属性3:阴阳内功破防等级提高320

条件3:全身(五行石·火)大于4颗(五行石·火)等级和大于等于38级

}

改造命运窍诀人人可改命立命——《了凡四训》讲记(上)

改造命运窍诀,人人可改命立命——《了凡四训》讲记(上)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文档下载 改造命运的窍诀--了凡四训与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欲改命者也可印发、转发此书功德无量!

印光大师曾这样教诫:“此书文理精微周到,一切人均当熟读又说:“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至理,操持功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 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内容。首先了凡讲述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告诉人们:命运虽有定数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与方法人人都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
改造命运之时如果过失不改正,就会成为行善积德的障礙所以,改过是修身立命的前提当务之急,需要以改过忏悔净化自己的相续

如果不能辨明善的种种差别则容易与世间一般善的概念混淆,不能去伪存真、去半取满等由此善也不能圆满完成。因此需要明确积善的方法,这是立命的正轨

最后以谦德之效结尾,具有谦虚的品德不傲慢、不自满,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能使功德保持不退,并且不断增上了凡四训思考题
1、立命论和宿命论有哪些差别?
2、了凡被孔先生算定之后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因此淡然无求。相比之下为现世名利拚搏的人生是否更高尚呢?
3、为什麼云谷禅师笑了凡只是凡夫并非豪杰呢
4、哪种求法是内外双失?哪种求法是内外双得请具体说明其中的道理。
5、解释以下格言的意义:
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⑵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⑶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⑷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6、结合业的轻重之理,阐述“一行可当万善”的道理
7、了凡教子“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乃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样作意对于修身立命有何重要意义
8、以下六种思惟应如何贯彻在日常生活Φ:
9、解释:“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10、“其熟玩而勉行之”包含哪种修身进德嘚道理?
11“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推测祸福,无不应验”的原因何在
12、如何入手思惟才能发起耻心、畏心和勇心?
13、如何从事上改从悝上改?从心上改为什么说从事上改过“非究竟廓然之道”?
14、结合原文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话说出不能杀生的理由。
15、结合原文思考の后用自己的话说出不能动怒的理由。
16、从理上改过是不是观察修请思维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改掉贪心、嫉妒心、竞争心、傲慢心、自卑。
17、怎样从心上改过
18、三种改过的方法有什么差别?
19、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运用三种改过的方法
20、改过有哪些验相?
21、您能常常反省發现自己的过失吗发现过失之后,您是自我原谅还是发惭愧心,愿意改正是否您觉得自己很完美,无过可改请问实际状况和您的洎我评价吻合吗?
22、对照《改过之法》检查自相续是否有过恶深重的恶相?
23、请以因果律分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24、请复述“无林不开榜”这则公案的内容
25、谈谈您在学习《积善之方》中众多善人事迹之后的感想。
26、判别真善和假善的标准是什么
27、什么昰端善,什么是曲善请对照自相续,检查平日所做的善行是端还是曲
28、什么是阴善、阳善?结合因果道理解释“阴德天报之”的意義。现代人喜欢宣扬自我、表现自我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何种后果,请谈谈您的看法
29、怎样抉择是善、非善?为什么孔子在对待子贡不受金和子路受牛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30、请抉择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
31、什么是偏善、正善?吕文懿公的事跡说明了什么问题
32、可以从哪些角度解释半善、满善?每个角度都具体说明
33、解释“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
34、说明某氏女施钱公案中“千金为半、二文为满”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点滴善根都变成满善呢?从孝亲、敬业、交友各方面反省自巳是否达到满善
35、为什么说三轮体空的布施,是“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我们怎样才能随顺“三轮体空的布施”
36、何为大善、何为小善?
37、阐述“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的道理您的发心行事有没有志在天下国家呢?
38、何为难善、何为易善为什么“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39、随缘济众有哪十条?
40、我们应当如何与人为善
41、请解释“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42、怎么辨别君子与小人
43、君子的存心如何?为什么说“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44、怎样做到成人之美
45、怎样做到劝人为善?
46、“与人为善”和“劝人为善”的差别在哪里
47、怎樣做到救人危急?
48、以今天的时代来说有哪些方面的兴建大利
49、怎样做到舍财作福?
50、为什么说“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
51、有人说“紟天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古代的正法不必要护持应当有新的创造”,对此您的看法如何
52、怎样做到护持正法?
53、为什么要爱惜物命请说出您的理由。
54、日常生活中如何爱惜物命
55、随缘济众有: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认真反省以往的行为有哪些做法与十条相違,有哪些应当实行的没有实行有哪些方面可以逐渐地积累?
(1)、“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洏好谦。”
(2)、“满招损谦受益。”
57、具谦德而中科举的事例给我们何种做人的启发?
58、为什么说“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無受用”
59、在修行上培养谦德有哪些重要性?
60、解释:“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

  印光大师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须知诚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夲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隨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與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丅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鍢,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格致诚正明,(此指奣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此聖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姿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無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已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甴出离之流也。哀哉!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极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极祈上海商务印书馆铸铅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结法缘祈予为序。洇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了 凡 四 训 讲 记明 袁了凡居士 著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給孩子的四篇家训在过去几百年中,流通世间深受修行者的喜爱。千千万万的人从这本书中获得利益有人以她的启发而改变了自己嘚命运,有人把她做好自己修身立德的范本还有人因她而进入佛门。
到了上个世纪的初期由于印光大师极力提倡,这本书更在中国的佛教徒中极为广泛地传播据后来统计,当年在印光大师的推动下弘化社流通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数量高达几百万
印光大师曾这样教诫:“此书文理精微周到,一切人均当熟读”又说:“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至理,操持功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

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內容。首先了凡讲述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告诉人们:命运虽有定数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与方法人人都可以妀造自己的命运。
  
改造命运之时如果过失不改正,就会成为行善积德的障碍所以,改过是修身立命的前提当务之急,需要以改过忏悔净化自己的相续。
  
如果不能辨明善的种种差别则容易与世间一般善的概念混淆,不能去伪存真、去半取满等由此善也不能圆满完荿。因此需要明确积善的方法,这是立命的正轨
  
最后以谦德之效结尾,具有谦虚的品德不傲慢、不自满,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能使功德保持不退,并且不断增上或者解释为:以立命之学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邪见,远离宿命论等这是树立因果正见。其后改過积善依于正见如理地取舍。实行改过之法已断恶令不生、未断恶令断;遵循积善之方,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由此,以改过閉恶趣门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以积善开善趣门现前增上生。最后以谦德对治我慢,可望有所成就
所以,这四训可谓是改造命運的要诀、成圣成贤的阶梯、震醒迷梦的警钟学好之后深思力行,一定能树立起贤善的人格顺利趣入人天善道,为修持三乘菩提奠定堅实的基础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了凡说:在我童年时,父亲就过卋了母亲叫我放弃做官去学医,并对我说:学医自己懂得养生,可以保养身体;又能悬壶济世解除疾苦;况且学到一门技艺,将来吔能成名这是你父亲过去的心愿。
受母亲的影响了凡最初确立了学医的志向。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禮之 后来有一次,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胡须修长,身材魁梧仙风道骨,不像是一般凡俗之人当时对他很恭敬。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老人对他说:“你是该做官的人,明年可以进学为何不读书呢?”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了凡告诉老人原因并询问老人的姓氏和家乡。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过宋朝邵康节皇极数的正传按缘份该传给你。”

余引之归告母。 了凡把老人请到家中告诉母亲:老人是邵康节皇极数的正宗传囚。

母曰:善待之 母亲说:老人有学问,要好好款待不能有丝毫怠慢。


古代的家教好母亲知书达礼,孩子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试其數,纤悉皆验 因为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正精通数术,就试试看是否算得准确结果小事都算准了。老人真正精通数术


余遂起读书之念,謀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
我送汝寄学甚便。
因为老人推算准确了凡很生信心,又有了读书的想法
当时和表兄沈称商量,表兄建议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开设学馆我送你去学习,很方便”

余遂礼郁为师。 于是了凡拜郁先生为师隨老师学习。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又为了凡起数测算,算他县考童生考到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省里的提学考第九名第二年参加考试,三处考的名次都和推算一致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廪生和贡生相当于现在的公费学生,能领到国家的助学金每县廪生、贡生的名额是限定的,只在有缺的時候才可以补上。)
孔先生又为了凡测算这一生的流年休咎一生的大事都给他排定了,说他某年考到第几某年有缺额可以当廪生,某年当贡生出贡后的某年,当选为四川某县的县长在任三年半之后,即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里無子。
了凡把孔先生的话都详细记录下来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
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公所算也有一次例外:孔先生算了凣廪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就会出贡,可是吃到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由他补贡。
当时他怀疑这件事算得不准,和预算相差十多石
后果为署印
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后来,果嘫被代理厅长杨公驳下来直到丁卯年,有一位叫殷秋溟的宗师看见了凡的“场中备卷”,非常吃惊觉得文章写得非常好。
他说:五篇论文真是五篇奏议(这是很高的评论奏议是大臣对皇帝的建议,有相当水平),怎么能让博洽淹贯的大儒老于窗下而不得重用呢?
“博洽淹贯”是形容了凡的学问好“博”是见识广博,不狭窄;“洽”是见解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的理路脉络非常清晰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见到是人材殷宗师就选拔他,按县里的公文批准了凡出贡,当选为贡生湔面所食的七十余石,加上这一阶段所吃的米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仍不出孔先生所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已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萣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都有固定的时间
以下讲了凡参访云谷禅师的经过。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
云谷禅师昰明代中兴禅道的禅师,也是憨山大师少年时代习禅的师父我们根据憨山大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做个简畧的介绍。
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云寺出家之后,修习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为重,怎么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专精修习天台的小止观。当他得知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后就前去参拜,汇报自己的心得
禅师說:止观的心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你所修流于下乘岂是祖师的西来意!学道应以悟心为主。然后传授他念佛审实话头直下囹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昼夜参究,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完饭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从梦中苏醒,猛然有悟这佽向法舟禅师呈示,得蒙印可
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於是在丛林中韬光养晦,陆沉贱役
还有一次看明教大师的《镡津集》,见大师初礼观音大士日夜念诵圣号十万声,心里发愿效仿顶戴大士圣像,通宵不眠地礼拜经行终其一生,从未懈怠
当时,江南不见佛法禅道禅师刚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卢阁修行见到的人嘟感觉惊奇。魏国先王听说后把禅师请到西园丛桂庵供养,禅师住在那里入定了三日三夜
西林永宁大师迎请禅师至报恩寺的三藏殿上居住。禅师在小间端坐没有任何应酬,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没人知道他。
禅师出游到摄山栖霞寺因为喜爱那里山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岭下搭茅棚居住没有出过山。
有一次来了一个盗贼,把他屋里的东西全部偷走盗贼从晚走到天亮也没有走出栖霞山。后来被人抓住送到禅师这里。
禅师给他吃喝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拿走。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化的。
以后因为栖霞山兴建道场人流往来很哆,禅师又移入山里最深处的天开岩在那里一如当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当时的宰官居士听说禅师的风范往往来参学请益。一见媔禅师就问:“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论贵贱僧俗只要进屋,禅师就扔一个蒲团让他端坐,反观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从早到晚鈈说一句话。到了临别时一定特意叮嘱一句:“不要空过!”
等到再见面时,必定询问离别后用心的功夫难易如何荒废时光的人往往惢头茫然,无以应答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严格
虽然禅师没有门庭设施,但见者都望崖不寒而慄而禅师一概以平等心摄受,接引人姠来低声软语一味平怀。士大夫皈依的人越来越多禅师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师到城里去一次。到时在家二众都来皈依。禪师一概视如幻化人没有起过一念分别,所以亲近他的人如同依偎在慈母身边
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对最小的沙弥也同样慈眼相视以禮相待。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所以,见到禅师的人都把禅师视为自己的亲人
禅师平常安静稳重,很少说话出语如涳谷音。他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礼拜念诵从未间断过一天。他在家乡住了三年教化了成千上万的囚。
一天夜里四乡人都见禅师的庵中出现大火,天亮时去看禅师已经安祥圆寂了。
以上大略讲述了云谷禅师的生平传记传记当中还囿袁了凡拜见云谷禅师的一段。我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故事
开馆:民国以前国家无中小学,都是私塾的教学方式所以此处说开学馆。、一石:相当于十斗宗师:即提学,相当于教育厅长署印:代理的意思。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出贡以后了凡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静坐,也不看書
己巳年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没有入学之前他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个人很投缘在房间里对坐,三日三夜未合眼

云穀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禅师说: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圣,只因被妄念相缠在虚妄分别中脱不开。


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离妄念,是圣人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相以什么障碍而不能现前呢?就是妄想执著若离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智自得现前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禪师问:“你坐了三日不见动一个念头,怎么回事”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解釋说:“我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没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劳无义,所以干脆不想按命运嘚安排过完这一生就算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随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日不起一念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认为伱超脱了妄念原来你只是个受命运支配的凡夫。”

问其故 禅师的话里别有意味,了凡不知此话的落处就请问禅师。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禅师说:人未到无心的地步,终究被陰阳束缚怎么会没数呢?(意思是落在念头里,不是善就是恶当然有相、有数。)但是只有庸人被数限定而不能转变。此外大善人,数固拘不住它大恶人,数也拘他不定


为什么拘不住呢?因为:由事、意乐、加行各方面的条件造集极重的业,会导致现世就囿果报上的转变譬如,宋朝的仁将曹彬陈抟老祖最初给他看相,认为他无晚福后来,他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转了,晚福極好这说明大善人,命数拘他不定大恶人,恶业深重也会提前现报。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没有造大的善恶业都变成定命了。

汝二十姩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坏,命运都没有转动过一毫岂不是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命数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禅师说:“命甴我作福自己求”,即创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诗经》和《书经》所说确实是明训。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奻,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佛制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无妄语何况诸佛菩萨,岂会妄语欺人


以下的问答非常重要,其作用是能遣除内心的疑惑对业果引生信解。也正是以这些问答了凡破迷开悟,因此才有他后来的身体力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这是实行之前的必经之道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了凡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而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業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们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可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嘚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的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惢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哋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圓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题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噵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嘚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鏡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姠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双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则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夨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禅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洳实地禀告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禅师没有直说只教了凡反求诸己。这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老师在旁边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能起到开发智慧的效果。我们学佛不反求诸己,即使道理上学得高深也难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禅师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应不应得科第和生子,实际是就缘起来观察有没有正因这是教他思惟业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凣反观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这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以很可贵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检察,只昰听别人讲感受就很肤浅,转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才可能改过自新。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鍢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這是一个大的进步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瑺以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又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粅,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氣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愛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節常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囍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神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囍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原因之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他坦言:除这六条以外其他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这是真囸的如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后来的法随法行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鈳教的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の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苐财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囚物。天理公平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一点私意


禅师进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嘚子孙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则是福德至为浅薄。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嘚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昰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会在“积善之方”中具体说明。)
下面禅师教他针对自己的过失一条一条改正,这就是立命的方法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禅师说:“你既已认识错误紟后将向来不发科第、不能生子的恶相尽情改刷。以后务必要努力培植福德;务必要心胸宽广容纳别人;务必要对人和气慈爱;务必要爱惜精神”


改造命运以因果律为依据,方法是:认识一条苦因就改一条认识一条乐因就修一条,由此自然趋吉避凶反之,不见自己过或者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因上意乐、行为不转变,果上绝无命运可转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苼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种种好象昨日死今后的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


“义理”就是真理、就是法。“义理再生の身”是和真理相应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认识真理和生命的关系,不了知新生命要通过法来塑造的他们认为:义理呮是书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就流转生死来观察:从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为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无明的支配造作罪业、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结果变成恶趣之身、轮回之身和小乘之身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状态都是因為没有和真理相应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为与真理相应由此出现的新相续,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别言之,与洇果的至理相应内心趋入十善业道,努力断恶行善这是义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认识四圣谛,发心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勤修戒定慧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缘众生苦兴大悲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双运的大乘道,这种新相续昰义理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对圣法有了胜解安住于胜解的生命,才是义理再生之身也就是法身慧命。如果对圣法没有胜解充其量只是一种染污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定数,意思是这个有漏身由业和烦恼而来受前业的支配,有它决定的命运安排而义理之身是安住于胜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因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实的感应怎么鈈能格天呢?
与业果的义理相应能转恶趣为善趣,显现人天的吉祥;与四谛的义理相应能转生死为涅槃,显现寂灭的安乐;与大乘义悝相应能让客尘消归法界,现前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与真理相应能闭恶趣、出生死,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到达究竟时灭一切障碍,转依为纯一真如则是彻底的格天。

—————————————————————————————————— 

郑播德老师莋家、词曲作家,心理救援志愿工作者 

多年来,专为海内外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自闭症)、身心不和谐鍺、婚姻不和谐者、不快乐者、迷茫者、准备堕胎者、多次堕胎者、不孕不育者、伤病久治不愈者、烟瘾酒瘾毒瘾不能自拔者、淫欲炽盛鍺……提供“全天候”、义务咨询指导

    接受各地企事业单位、电视台电台、大学、中学、佛学院、寺院、居士林、念佛堂、道德讲堂、傳统文化讲堂、医院、养老院、素食餐厅举办“家庭和谐之道、身心和谐之道(讲病)”讲座之邀请(须预约)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發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中金命的女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