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首诗,诗句终末之诗最后一句含义好像是:谁能告诉我,风从哪里来?

品味 - 老顽童的游记 - 517户外
& & &去过N次陶然亭,每次,总会有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也总会留些疑惑和遗憾。& & &今年是北京10年来少有的“暖初冬”,据说平均气温比往年高3度,明显感觉又干又闷,12月7日,农历大雪,无风、不冷,但是漫天雾霾、满目灰暗,直堵得这心里象早高峰的地铁!& & & 之前发的活动,上午消防博物馆,体会中国建筑和火的PK。下午,陶然亭公园,体味古代建筑及文化。这次,吸取以往的教训,不组大队,且特别提示大家准备节目----诗词朗诵。&果然,在大家积极备战和踊跃参与下,效果比以往都好,于是,在这片郁闷的尘世,打开并感悟了另一片无比绚烂的精神天地。此篇,便重点罗嗦些关于诗词及朗诵的理解和体会。--------------------------------------------------------------------------------& & 一、诗词朗诵& & 1、理解诗之本质----诗言”志“!“志”者,曾被有意说成、望文生义理解成“志向、意愿”,与“情”相对。(“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用来表达人们意志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我以为这是官方说法、教条、教化,过于拔高了,就诗朗诵来说,不若降低一些,重点放到“情”上,把“志”理解为“情志”“情绪”,是情感之表达!观乎洋洋诗海,除少量纯写景或哲理诗外,大量的写景、叙事、抒情之诗,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绪,读诗、朗诵诗,一定要体会和把握这个“情”、这口“气”,把“诗”吟诵、演绎得更近乎“摇滚或原生态民歌”。& & 2、理解诗之内容----其创作背景、其词句之本意,这是为后期的艺术再现作准备。如果缺乏对时代、作者、诗词的了解和深刻理解,那后期的表达就是无本之木,就容易形式化,就难以表现其深刻的内涵。& & 3、艺术再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音表现有三方面,一是高低,二是长短,三是强弱。对这三个层面以及古语之“平上去入”之理解,可借用方言、特别是粤语来体会。粤语有9声6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恰好对应粤语9个数字的读音:&&),声调高低(音阶)可理解为平、上、去分阴阳后的6级台阶,而3个“入声”非是真正的台阶,其发音短促,相当于那六级台阶的踏步的缩短。对此之理解,亦可想象成拉二胡------高低变化相当于按音之手起手落,长短、强弱、顿挫之感觉相当于执弓之手推手拉。& & & & & & & & & & & & & (下图为粤语音调示例图)& & & 4、重点处理------在充分理解原文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字、重点词重点强调!& & & 总之,一戒小孩子般那种毫无激情之背诗,二戒刻意形式化、过于追求字正腔圆。无激情则无感染力,太关注艺术化发音易忽视情绪的连贯!还是强调诗之根-------诗言情志,一定要情绪化-----这个情绪,要靠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的适度表达!有所强调、有所淡化,要敢于夸张、敢于放纵!敢于把美声唱法唱成“原生态”!& & & &以下,试借诗圣杜甫及其几首诗,探究下如何理解和演绎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有几个重点:& &(1)该诗绝非是简单写景,里面蕴含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体现是“东吴万里船”,意即从长江下游来的船,证明战乱平息、航运正常。& &(2)该诗暗含着诗人的思乡情结。-----白鹭为候鸟,白鹭冲天,易使人联想成返回它们的故乡。对杜甫来说,可能隐含着他本人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该诗画面感极强、颜色丰富,有黄、翠、白、青,有动物有植物有门窗有山水。& &(4)该诗有色有声、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空间有时间,容量巨大。-& &(5)特别注意,诗首两字为“两个”,非是貌似更符合习惯的“两只”,“两个”有两点好处:一是形式上与下句“一行”平仄相对,二是更容易有一种联想-----用仄声的“个”更易再现一种惊喜感,仿佛被鸟鸣吸引,抬头先看到一个;再听到一声鸟鸣,视线转移,呀------还有一个!这是一幅两鸟引逗、欢快追逐的画面。如果用平声的“只”则显平,好像两鸟并排蹲在一根树枝上似的,感染力大减。---用“个”不用“只”,既是平仄的必然选择、迫不得已,又恰好凸显了灵气和动感、歪打正着。------个人觉得:仄声天生就带着这种动态的语感,远比平声活泼、给力!不妨对比一下:鸣和叫、跑和跳、吞和咽、说和笑,后者是不是更”精神“?。& &(6)“含”字之理解:唐朝窗户、杜甫的草堂的窗户,应该是“直棂窗”,也就是形如防盗窗样的固定的直条窗。从这样的窗户看出去,就好像“含”着远处的雪山,这些竖条好象牙一样,或者想象成古代条幅、“四扇画”,“含”是不咽不吐的状态,因为雪山冷,不可一口咽下去(回味一下吞冰棍的感觉吧),更不能想象成大张着窗洞一口“吞”下去(那样就是粗鲁的吞、扩,少了诗味),而这种遮遮掩掩的直棂窗,恰好是这种“含”的中间状态。---当然,作者也可能不是在居室内,而说在没有窗户、开敞明亮的草棚、亭榭之类的场所。& & (7)西岭雪山,指岷山,东吴船,指来往于蜀地和吴地的船只。杜甫草堂处的河流称浣花溪,连着锦江(府南河、清水河、濯锦江,为岷江支流,杜甫也因之自称“濯锦沧浪客”),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应是据此吟出“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 & 综合以上分析,朗诵此诗,必须在洞悉其深层含义后,对语句作个性化处理,开始两句宜轻巧、明亮,后两句宜深沉有力、有纵深。(附图:借用成都杜甫草堂及甘肃天水子美村(唐东柯村)杜甫草堂,体会唐窗。如果不糊窗纸,应该挂草帘或布帘------图中的草堂建筑是符合实际的,而很多描绘此景的图画都会忽略、或根本不清楚唐窗样式,虽然能画得更浪漫,但却失实)& &2、《同谷七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作的七段七言组诗,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今甘肃成县)时饥寒交迫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惨不忍睹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是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直接、更赤裸裸的“白描”,是杜甫诗中最催人泪下的诗篇!&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1)狙公之典故,想象杜甫象猴子一样捡拾橡子(因象栗子,故称橡栗)。狙(ju):猕猴。狙公:养猴的一个老头。关于狙公,有两则著名的寓言:一为《庄子 齐物论》,说宋国狙公养猴发口粮,“朝三暮四”不成,“朝四暮三”终成,乃警示世人“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为后来明朝的刘基著作里:说楚国狙公养猴高压抽税,猴子醒悟后暴动、饿死狙公,乃警示统治者减压减赋;杜甫此处,仅是借用狙公之养猴之名,对自己的困境自嘲、自讽。(2)”白头乱发“乃形容枯槁、凌乱、不讲究,可类比《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后者是内心纠结、为家为国苦闷。文人儒生落到“白头乱发”之地步,该是何等凄惨!(3)此诗有民歌色彩,如叠词、反复吟唱,要体会并夸张其音乐性,前面宜苍凉、悲哭,结尾宜纵声问天、情感喷发!(4)此诗是杜甫写的最惨的一首,因为此时也正是杜甫过得最惨的时候,诵读前要从底层真切体会:这样一位悲天悯人忠君爱国的诗人,他自己,正在经历怎样的苦难,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朗诵此诗,声音、语调、语气自然会带出深深的感伤和愤懑。3、《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这首诗是诗人过了人生中最惬意的四年天府生活之后,因为没有了朋友、成都市长严武的荫蔽,便沿江由夔州出三峡,过洞庭到湖南,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两年以后,终因穷困潦倒、病死在湘江边的一条小船上。这是诗人在生命的后期,感怀时间空间的变幻、饱含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忧虑,写下的一首“穷而后工、穷而弥坚”的力作!(2)该诗每句一联,对仗工整,音律多变,象流水滔滔、波涛起伏一样,音乐性极强。(3)该诗是杜甫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时触景生情所作。目光所及,由水、楼、展开的空间、沉浮的日月、亲人、自己、边关。其中的每一联,不仅音律平仄对仗,内容也极为“对仗”,总是先远后近、一远一近,象电影镜头一样反复切换,这恰好是诗人一生漂泊、心情动荡的写照!(4)吴楚:代指以洞庭为界分开的湖南湖北等地,“坼”是分开、划分。老病指杜甫此时的肺病、风痹、耳聋。孤舟指他借以漂泊的那条船,“戎马关山”代指西部与吐蕃的战事。涕泗流也作涕泪流。(5)毛泽东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应该就是从这里化用的,同样如水般连贯顺畅。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诗家多认为,就诗的格律及艺术成就来说,杜甫为古今第一人(和他有一拼的是王维)。应该说,是杜甫把七律这种体式推向了最高峰,他的七律代表了近体诗的最高成就,这首《登高》便是顶尖之作。(2)&杜甫的七律“字字不闲,千锤百炼”。他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登高》、《登楼》等,不但格律精湛,而且思想感情深邃,体现了忧国忧民、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给人以激励,并能产生时代的共鸣。(3)杜甫的七律“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开阔的意象表现雄浑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忧国忧民感情。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阔大雄浑,景象幽美却渗透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情。(5)&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中国伟大的诗人像屈原、杜甫、陶渊明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辨析。这应该是最为人传颂和引用的古诗之一。这两句诗用了对比、对偶、借代、夸张手法,深刻揭露了社会现实。但是,和《静夜思》中的“床”一样,这句诗中的“臭”也成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争议,那就是把“臭”认定为“气味”“香气”,读音也变为Xiu。表面上,不管是香还是臭,似乎都能自圆其说,有人更以“诗无达诂,一个字可能有多种解释,见仁见智”为由,建议不必叫真,也算是一种心态。文学作品、文艺作品,确实存在作者本意和观众个人理解之差异,但我以为,还是应该能还原、先还原其本意为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玄、意”的东西太多、且以之为美、以之为高妙,与西方强调“实证、推理”的方法差异很大,突出的,就表现在文艺作品的理解上。&就此处的“臭”,个人以为还是当“香”理解更合适,更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否则,把酒肉近乎诅咒地说成“臭”,那就是一个愤青的杜甫了。二、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其祖父杜审言当过大官,也是大诗人,其父杜闲是个小官吏,故明为官三代,但并未受多大庇护,只是幼时有教育之优!杜甫大半生在盛唐度过,后半生属中唐。年轻时也算公子哥,当过驴友在齐鲁吴越游山玩水,作过《望岳》等意气风发之诗。后去长安国考求官,惜国考停考10年,在杜陵(少陵)蹉跎10年,只落得少陵野老称号,此间,结识比他大11岁的偶像前辈李白、后同游齐鲁,先后为李白写过20多首赞美诗。后逢安史之乱,被叛军捉住又趁乱淘出长安,投奔自立为皇的唐肃宗,获封左拾遗(这是其第二个称号),但不久因为其老乡宰相房琯开脱而遭贬。后从陕西经甘肃到四川,中间因朋友、节度使(四川省长兼军区司令)严武关照,经各方化缘、各方接济、在浣花溪畔建“成都草堂”,写下很多欢快的诗(包括上面那首“两个黄鹂”和《春夜喜雨》《江村》等)。因严武上调后成都反叛,他中间流落他乡,待严武重回四川,他也重回成都草堂,并被举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获得第三个称号,后世称杜工部),然严武不久死去,他又衣食无着。遂沿江下湖北湖南,准备回老家河南,恰遇地方战乱,辗转于潭岳(长沙岳阳),终因贫病交加,凄凉地死在汨罗江边的一条小船上。具体地点是湖南平江,距离此前的一千年前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处不到百公里。& 杜甫一生写有3000多首诗篇,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今存《杜工部诗集》。后人为纪念杜甫,多处修建草堂、祠堂、墓地、纪念馆,著名的有八处:1、出生地河南巩县(今郑州市所辖巩义市康店乡)。2、祖籍地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市)。3、逝世地湖南岳阳平江小田村,4、陕西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5、陕西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市)。6、四川成都。7、湖南省耒阳。8、河南偃师县(今洛阳市所属堰师市)城关乡杜楼村。(以下详情转自网络介绍)一生授官四次,贬官一次,罢官一次。杜甫第一次授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其授官原因是他献《三大礼赋》而被玄宗所赏,命试文取得了献赋出身之故,是由注授的。至德二载四月,杜甫从叛军占领的长安城逃至的行在凤翔,五月,由胄曹参军提升为,这是他第二次授官,是由中书门下敕授的。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之党由左拾遗贬为华州,是中书门下以敕书形式贬谪的。乾元二年九月,杜甫因一任四考已满,便被吏部罢官停秩,开始了其流浪生活。广德元年十二月,杜甫在,由举荐,被中书门下敕授为功曹参军,但他却未赴任。这是他第三次授官。广德二年夏秋之交,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聘为剑南东西川节度参谋。十二月,又因严武举荐被中书门下制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这是他第四次授官。从此,他就以工部员外郎为其前资官漂泊而终。三、评杜甫(《百家讲坛》康震)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溢出于诗歌之外,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高尚的、理想最远大的一位政治家,真正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友,让我做你的朋友。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被他们无情批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有很高的建树,这是历史早有定评的。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朱熹所提出来的,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唐代的君子中间,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叛乱割据而被杀害,被李希烈杀害。那么第三位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多建树。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朝里面偶然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跟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间他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的原话这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这样一种在人格上面成为楷模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文化的评价。&& &再到后来,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闻一多先生是诗人,他的古典文学的论文不像我们今天的教授写得干巴巴、枯燥无味,他是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写的。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他说杜甫这个人,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 & &到了现代,1961年,当时有一个国际组织叫世界和平理事会,那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那次会上确定次年,也就是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绝不是仅仅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是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下面讲第二点。我们说为什么杜甫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哪些方面起了这种代表作用?这里我们必须要稍微推测一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和出发点的这样的文化。这跟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一点区别的。所以在先秦的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各自提出不同的观念。但是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社会还是自然,他们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人,他们的出发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的文化,人本的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间大概对后代影响最大,也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成为一个主流的,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交融,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在重视个体基础上面更重视群体,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那么这一方面儒家跟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中国古代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地区谋生,维持生命。而我们在黄河流域,在那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下面,又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水,不治的话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完全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这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这样一种伦理观念,这样一种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道家是一种补充,儒家是核心。这不是由于说孔孟怎么样怎么样宣扬,某个杰出人物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换句话说,我认为在先秦时代只能这样选择,否则的话,中华民族就难以维持下来。到了后代,尽管我们中华文化不停地发展,不停地演变,也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新的养料,但是儒家思想在这一个变化的过程中间,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丰富演变,基本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主要的脉络。&& &我们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一看杜甫在这一个过程中间,他是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他有何种代表性?我们回顾儒学的发展史,基本上被认为主要有这么两大流派:一派被称为是汉学,一派被称为是宋学,这是清代的儒家提出来的。在这两个主要的高潮之间,唐代应该说是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不管看哪本思想史,哪本儒学发展史,唐代占的地位都不高的。唐代前不能比汉人,后不能比宋人。那么请问儒学的发展在唐代停顿了吗?唐代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儒学的代表人物?钱穆有一个观点,钱穆在一本书里认为,唐代有的。唐代两个最主要的儒学代表人物: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韩愈。很有趣,两位都是文学家。韩愈我们不谈,我们看看杜甫。在何种意义上面,杜甫我们能够说他对于唐代的儒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大家一提到儒学的发展,提到唐代,马上就会想到唐初的《五经正义》。有的同学也许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唐代儒学有发展啊,我们的《五经正义》就是唐初编订的,孔颖达他们撰写的嘛。但是我想说《五经正义》尽管是长期以来在十三经注疏中间最重要的读本,但是《五经正义》中的观念,一些义理,基本上都是从汉儒那里来的,它没有很多地在学理上面新的阐发。也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到了初唐,由于出现了《五经正义》以后,基本上停滞了。但是杜甫不然,杜甫是用他的一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来丰富、充实着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的是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所以我们看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都不写书了,不搞著作了,他们奔走于天下,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推行他们心目中间的道。等到最后觉得“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不行了,最后年纪也大了,才回过来写著作,把他们的学术用著述的方式流传后人,扩大影响。它从本质上最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人生前的行为,生前的一些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杜甫正是最好地体现着儒家,甚至是发扬着儒家这种精神的一个历史人物,。 &------------------------------------------------------------------------附一:粤语调值,理论研究分歧很大,从诗歌朗诵体验来说,仅大体理解便好。()专著(年份)&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汉语方言概要(&35&33&21&13&22&5&33&2/22&汉语方音字汇(&35&33&21&23&22&5&33&22/2&广州话口语词的研究(&&5&33&22&&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35&&5&33&22&&广州方言研究(&35&33&11/21&13&22&55&33&22&&广州话方言词典(&35&33&11&13&22&55&33&22&&实用广州话词典(&35&33&21&23&22&5&3&2&&广州方言研究(&35&33&11&13&22&55&33&22&&广州话音档(&35&33&21&23&22&5&3&2&&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与学习(&35&&55&33&22&&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55&33&22&&香港粤语词典(&35&33&11&13&22&5&3&2&&广州方言词典(&35&33&21&23&22&55&33&22&&香港话音档(&33&21&13&22&5&3&2附二:粤语九声体验示例:()3 9 4 0 5 2 7 8 6,番茄酱牛肉面逼客食差&佬&去&元&朗&度&捉&恶&贼,踎&喺&汕&头&有&近&一&百&日& &&千&几&个&肥&女&士&即&节&食,纤&体&过&龙&会&累&积&恶&疾& &&衰&鬼&正&男&老&豆&不&吃&药 ,斟&酒&当&赔&礼&系&必&杀&着& &&终&审&判&刑&也&未&得&发&落 ,张&仔&要&同&我&哋&织&只&袜& &&开&采&喷&泉&要&用&叻&策&略 ,它&减&四&除&以&二&得&八&十& &&山&火&再&燃&企&望&给&扑&灭 ,轻&走&过&田&野&路&不&吃&力& &&香&港&靠&谁&领&导&出&困&局 ,巴&打&拜&神&似&烂&gag&节&目& &&衰&仔&完&也&未&识&发&力附三: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之一:《千古唐诗》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沃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喷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五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今天,站在长安城的遗址上来读这首诗,又将作何感想呢?长安城毁灭了,从这大明宫遗址残剩的墙基,从这经过补修的大雁塔,从这已经改头换面的沉香亭,已经唤不回往昔的繁华。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只有诗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从这里辐射出来的唐诗,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而且必将万古长青,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唐之韵》之九《千秋诗圣》前言:& & &我们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歌,而诗歌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唐朝几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两位声名显赫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主持人:& & &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李白走到山顶的时候,盛唐的太阳已经过午,对于李白这可能是件幸事。但对于比他小十二岁(注:似应为11岁)的杜甫来说,不幸或许才刚刚开始。杜甫与李白张扬的个性、显赫的声名相比却显得那么窘迫与暗淡,反差之大,真可谓泾渭分明。的确如此,李白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沿着大道一路醉酒当歌,俊傲狂放;而杜甫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很郁闷。幼年丧母,少年多病,青年赶考不幸落榜,正值风华岁月,却赶上了战火连连的“安史之乱”,他一生流离失所,晚年贫病交加,但庆幸的是他没有就此沉迷下去,正是这些苦难,锻造了他穿越世纪的千载辉煌。------杜甫(712-770年),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近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毂(hu)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得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诗圣。(顽童注:此段解说以《才调集》推测杜甫名小并不靠谱,《才调集》不独未选杜甫,也未选韩愈等,实乃其个人好恶,非以名声为据。其自序中说:““因阅李杜集、元白诗”,“遂采摭奥妙”,而书中却无杜诗,盖因杜诗沉郁顿挫,高古深厚,与其选录标准不合。韩愈诗奇崛艰涩,亦所不取;孟郊仅收《古结爱》一首。所选各时期诗作,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较少,初唐寥寥。所选诗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四家诗最多,足见编者旨趣之所在。另外,唐人选编的唐诗,也不选甚至少选杜甫,实乃文学史上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涉及当时的诗歌标准、审美标、看人态度问题,学术上另有研究和争论。如:及&及 名声说:)& & 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可是杜甫能写“大或千言,次有数百”的排律,李白根本写不出来(《唐检校共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于是元稹认为,李白虽然也写诗,但本无法与杜甫相比。元稹这篇文章,在唐代并没有起多少作用,同时代的韩愈就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吡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坚决反对抬高杜甫、贬低李白。其实,韩愈不明白,元稹这样惊世骇俗,真实的用意是要为他和白居易新题乐府诗扩大影响,要达到目的,自然最好是把他们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抬高,最有效的办法,又莫过于编造历史,说他生前就与李白平起平坐,而实际是杜甫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李白是太阳,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现在说杜甫远远地超过他,还不使人大吃一惊。这个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为历史学家所接受《旧唐书》把元稹这些话全文写进《杜甫传》,《新唐书》也以此为基调。由于这一误导,加上从宋朝起杜甫的诗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为他活着的进候就与李白并驾齐驱了。& & 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不染上几分狂气。&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 睁大眼睛看鸟往泰山上飞,看着看着,觉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荡使人有一种飘然高举的感觉。于是决心要攀上山顶,去感受居高临下欣赏风景的快慰。看见一匹骏马,他立刻想到“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骑到马上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风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尽管他的总体诗风与盛唐大不相同,但与大历时期的诗人也并不同调,没有那种走投无路的失落感和叹老嗟卑的衰飒气象。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 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乾坤一腐儒”(《江汉》),反复这样强调。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为皇帝担忧。儒生时代是充满使命感受和责任感的,时时都充满忧患意识,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一辈子都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处于紧张状态。他年轻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 && & 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白大不相同。李白向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从来不强调忠君,他渴望遇到明主,像刘备请诸葛亮那样赏识他,经他三言两语一点拨就天下太平,就尊他为卿相。而他又特别讲究功成身退,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一样,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要报酬。杜甫固然也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 &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随后在逃难中,他被叛军捉住带到已经沦陷的长安,看着京城的残破,痛心疾首写下了他的名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 由于官小诗名也小,安禄山的部下没有关押他,他就乘机逃出长安,到了凤翔找到了自作主张登上皇位的唐肃宗。肃宗为了嘉奖他的忠心,封他为左拾遗。后世称他为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他不懂官场的厉害,只知道知无不言,结果上任不久就被贬了官。由于俸禄太少,又当战乱,他干脆弃官,从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也许真的诗是穷而后工吧,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他心中的血,后来 ,他绕道甘肃成县进入四川,一路上他声酸词苦地唱着:& &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七歌》)& & &他一路这样吟唱着,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建成了这个草堂。“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他脸上终于闪起了一丝微笑。他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工部。他心情轻快地唱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 & 可是好景不长,他的朋友死了,他又失去了依靠。以后,他还在四川流落了几年,才终于由湖北转入湖南。路过岳阳楼时,写下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整个江南地区被洞庭湖分割在东南两侧,无垠的天空也在湖面上漂浮着,这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离去世只有两年了。要不是有文献资料为证,谁敢相信如此气魄雄浑的诗句,竟是个多病的老人写下的。 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 &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家》),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阳一样忠于唐王朝。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 &《兵车行》是给杜甫后期诗作定基调的作品。唐玄宗天宝年间,即八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维持着表面繁荣的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统治者都视若无睹,还在对土蕃进行战争。这首诗就是写对西北边境用兵给老百姓带为的痛苦。&&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尘土飞扬,哭声震天,“爷娘妻子走相送“,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诗人还用镜头切换的手法,把“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来都重男轻女,诗人却得出了完全相么的结论: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儿子是养老送钟的依靠,现在都战死了,自然还不如生女孩子好,嫁在近处总算还有个可指望的.对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 在安史这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纪五下年代中期到门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载进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吏&&,写了诗人 “暮投石壕村”,正碰上 “有吏夜捉人”去充当伎子.结果 “老翁逾墙走”,总算逃脱了,剩下老妇人硬着头皮出来应付.老妇人说,她三个儿子都当兵去了.&&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分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于是这一家人经历一次生离死别.在被战争剿灭了温情的岁月里,一切无法躲避的灾祸,就都会气势汹汹地降临到弱者的头上.清代诗人袁枚痛苦地喊道: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他们是弱者。& & 如今成都这里的杜甫草堂何等气派!可是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住在这里时,只是一栋茅屋,那才是真正的草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室掀了顶。于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失眠中他却想到了:&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一足! & 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杜甫还在&&又呈吴朗&&中写到: &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 这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只是一个秋天的事,诗人竟把她记住了.第二年,诗人把这所房子借给一个吴姓亲戚.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说:"不为困穷宁没办法,这妇人可至于稀罕这几个枣了子,正因为她心怀恐惧,因此来打枣时一定要尽可能对她和蔼一些.你插上篱笆防止她来打枣,这岂不是算得太精细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谁不是连骨头都被榨干了!还是多想想在苦难中挣扎的老百姓,待人多一分爱心吧!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靠的穷人.三年后就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杜甫所以是诗人之首,是因为杜甫的确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这是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的,因而后人敢于去学他.另一方面,杜诗又特别经得起琢磨,也使后人乐于去学他.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这使他对诗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告诉儿子说 “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简直把诗当成传家的祖业.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他声言 “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说明他写诗是反复推敲,反复锤炼的,由于驾御语言的能力高超,再加上精雕细琢,特别耐人寻味.尤其是他的律诗,几乎每一个字都用的那么精到,叫人想不出还能用别的什么字来代替。比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秘似,无地一沙鸥。& &&诗中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 “垂”字和 “涌”字,就用得特别形象,特别有动势. “平野阔”,天就显得低,仿佛星星往下落了一段距离,反过来,由于有星星往下垂落的感觉,又会使人产生来野更加广阔的印象.散乱得月影忽悠忽悠,又像是在推着江水前进,使人感到江水好像流得更急速了.这两个字本来很普通,但用得恰到好处,这就使这两句诗一下变活了,有了更多的层次.杜甫这种驾御语言的本领,使后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 杜甫的七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境界雄阔,音调响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后人认为这是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 “不尽长江滚滚来”,抽出来单看也很有些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但前面有 “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一种萧杀的气象,是长江之水流得很艰难,就与李诗的意趣大不相同了。这首诗就像流过平原的江河低沉而宽广,看似平缓却有一股不可低档的冲力。& & 最为难得的是,杜甫捧起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世界上只要还有不合理的贫富对立,这两句用红宝石拼成的诗句,就将永远使人警醒。
发表于 23:16
品味就是这样滴!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好文采,好风景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羡慕嫉妒恨阿!老顽童太厉害了
这帽子又大又高。。。。。压死人呢
您比我幽默,^_^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嗯 是挺有品位
是饭味的"味"好不好.唉。。。。
饭味是万味之源
这倒也是。。。。。。足衣食,动心思。思饱暖,出诗篇。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真是太有学问了。
感谢大诗们的杰作,感谢前辈们的资料,俺额外发挥一下下。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你的游记哪儿哪儿都好。。就是太长!
这才哪到哪啊。这些东西,得是天书才能写完嗒!我不过是滴答了几滴水。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看了第一段好像很不爽。好在有平平仄仄调剂。不然还是到山里去走走吧
您这才看了几句啊?囫囵吞枣不得要领我那是从现实的郁闷为起点,来说花花绿绿的诗歌世界哩。(现实活不了,就“躲进古诗成一统”啦--也算是跟鸵鸟学的吧)
谁囫囵吞枣了,后面我都仔细看了,看了3遍呢,不然怎知道有平平仄仄调剂呢。
我是说把队伍拉到深山里,徒步峡谷后坐在农家院房檐下晒着太阳,品一壶香茶,然后像你那样眯着眼无比深情地陶醉在平平仄仄的诗行里,岂不惬意!
说不过我,急得自己直出汗,咦~~~~~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霾隐隐 雾蒙蒙。。。天气有点江南的赶脚
耳朵当菜,眼睛也能当菜啊,江南是烟雨蒙蒙,北京可是烟雾蒙蒙唉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一颦一笑有童顽亦诗亦画道陶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啊&啊啊&啊啊啊~~~~~我表示很忐忑。。。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要搁在古代您就一才子
,在当代,百无一用哈!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实话实说,实在是看不过来。但是真心的佩服!
有空看看我这里链接的视频,或百度《唐之韵》。相当唯美的一部电视片。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因为我们跪在地上,所以伟人才会如此伟大。
愿正气长存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您是语文老师吧
一点体会而已。纯自己的点滴体会,带有强烈的顽童色彩。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先赞!明天看
看没?但愿对你有点启发,下次,看你的了!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不过你那倒霉的手机把我的光辉形象拍的一塌糊涂。
这叫一报还一报!!!再说了,别人都还能看出点眉眼儿,咋就你憋手机呀。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顽童大哥每次写文章都做足了功课,值得敬佩!
必须的!其实说实话,写东西只是个形式,目的是逼着自己多学习、让自己更充实、更扎实。后者更重要,更有效。不然,就犯赖就浮就浅。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是在太能写了,我现在的阅读极限只有140个字左右。。。
呵呵,这个前面是我写的,后面是附录的人家的。电视解说词。
&Ctrl+Enter可快速回复
记住登录状态
还没有账号?
或者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5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