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草叶狼过路思念成城君子以泽念三遍

原文地址:二爷&〈&一&〉作者:
&&&&&&&&&&&&&&&&&&&&&&&&&&&&&&&&&&&&&&&&&&&&&二&&爷
&&&&&&&&&&&&&&&&&&&&&&&&&&&&&&&&&&&&&&&&&一
&&&&&病房里,弥漫着淡淡地消毒水的味道,二爷静静地躺在雪白的病榻上,素日身材高大而一惯爱大声谈笑的他,这时显得有些矮小而安静。他的右手伏在被子里,左手裸露在外,手背上扎着输液的针头,点点的针眼周围更显青筋暴突,骨节粗大。输液管内药液答答地滴着,心电图的仪表嘀嘀的跳着,四周显的寂静而空洞,洁白的被里的映衬下,他脸庞苍白,双目紧闭,眉头紧簇,道道皱纹的上面,头发短而仍倔强的立着,鬓角及额下泛出淡淡的雪白的胡子茬,紧蹦的嘴角时不时的蠕动着,昏暗的灯光里,右脸颊上那一道深深的疤痕,凶恶而狰狞,让人不免心惊肉跳禁不住多看两眼,我默默望着他,似也回到他那跌宕起伏的青年时代......
我的老家座落在中原腹地,嵩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北临洛水南靠中岳,大约四十多家,两三百口人的样子。我家本姓张,自祖上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同县迁移到此,到曾祖父那年,整整传了二十六代。五百年间,张家人含辛茹苦,诚恳待人,经过数代人的辛苦经营,轮至曾祖父时,已是个大户了,平日里拥有一百多亩田地,雇工常有三十来号人。传说曾祖父年少的时候,曾桀骜不训,横行乡里,后被路过门前一化缘和尚降伏点化,改邪归正,授得少林拳术,县试曾考上武秀才,风光一时。家中老宅子至今还遗弃有上百斤的石锁,石垛,硬弓。使人举之不动,拉之不开,望之咋舌,可以想象当年曾祖父是如何的气力惊人,武艺高强。曾祖父三十八岁上,娶了小他二十岁的临村李氏为妻,隔年生育大女大凤,第三年生育次女二凤,再后来曾祖父虽使尽十八般武艺,下了天大的力气,张李氏的肚中却再也不见动静,始终不见一个带把的出来,让他煞是懊恼。话说在他快六十的那年冬天,腊月天的一夜,北风呼啸,天降大雪,出奇的冷,天刚麻麻亮,酷爱早上晨练的曾祖父照常推开了院子大门,大眼一看,却猛见雪地里一讨饭瞎子倒毙门前,大吃一惊,急忙上前一探,见鼻间还有一口气,忙唤来下人保柱将人背至堂前,唤起丫头小翠儿和小红烧点姜汤为其灌下,将其就救活。瞎子救活后,在我家吃喝了一个月,临走时,曾祖父为其准备了两吊钱,十个大白馍,瞎子拉住曾祖父的手摸着说:“恩人啊,谢你救我一命。实不相瞒,我本是走江湖算命摸骨的,大恩不言谢,我看你骨相清奇,音若洪钟,阴德丰厚,理中应有男儿,但你命中五行缺木,才落得如此。来年三月三,龙抬头,首阳山舜王庙旁井边会有棵不到一米的枣树,占尽北邙灵气,是棵宝树,开春你可红绸绑了,移至你家院内,可保来年喜得贵子。”说完,接过钱物,长揖而去。来年三月三,曾祖父一大早,不待天亮就起床,洗漱完毕,带着下人保柱急急得来到舜王庙井边,却见井边并排长有两棵枣树,曾祖父一时不知那一棵是瞎子所指的神树,干脆让保柱用红绸一裹一并移了,象抱亲儿子一样,癜癜的跑回家,急急的种下,那是时时望者枣树长大,天天盼着儿子出生呀!嘿!你真还别说,命运真如瞎子所预测,真神。来年,孩子终于降生,这就是我的爷爷。一时间全村人齐去道贺,曾祖父也大喜过旺,及至孩子满月时,在村中自家中,枣树下,点燃高香,三牲贡献,一敬天二敬树,大操大办接连摆起了几十桌流水席,大贺十天,弄的全村人都喜气洋洋的。然而,几天的忙碌下来,下人们里里外外都累的散了架,浑身瘫软,天一泛黑,都想早早地上床安歇入睡,可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爷爷这时仿佛是一直不愿来到这苦难的人世似的,忙里加乱,日夜啼哭不已。使人夜不能眠,休息不好,慢慢的下人们牢骚不免多了起来。合当有事,这一日,曾祖父晚上酒后出来散步,行到丫头小翠儿的窗外,隐约间听到小翠儿在向谁嘟囔;“那死孩子,整天的哭,烦死人了,看老爷快入土的人了,还不知是谁家的野种呢?”曾祖父闻听不禁大怒,一脚踹开屋门,径直闯了进去。“妈呀!”见到老爷突然进来,小翠儿一时间只吓得惊慌失措,花容失色,忙不迭的用被子盖住头,往墙角里藏,曾祖父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拽下盖在小翠儿身上的被子,三下五除二撕下薄裤,掂起她的双腿,翻将过来压将上去,小翠儿顿时感到下身似有一根铁杵捣将进来,火辣辣地痛,“嘤”的一声昏了过去......那一晚,小红趁人不备,偷偷逃出房间,奔向正房,却被张李氏用茶壶砸在了头上,鲜血直流,哭声喊声大作,全家一时间乱成了一锅粥。而曾祖父那一夜却一直没有离开小翠儿的房,仿佛睡的很死,很惬意。直到第二天,当曾祖父迈者四方步从小翠儿房中度出来的时候,也没有一丝的愧疚和慌乱,反见得更加的精神抖擞。对待张李氏和小翠儿,曾祖父永远是统治者,在这个家族里他永远是至高无上的。而对待我爷爷的啼哭上,他却伤透了脑筋,万般无奈,他只得听从下人的建议,找来道士拿上一打黄草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狼,过路君子念三边,一觉睡到大天亮’的字样,画上符,贴于四个大路口树上墙上让过路人们念诵,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啼哭方才止住。
&&&&&&&&&当年,两个孩子生下后,曾祖父的的确确高兴了一阵子,对自己的孩子真可以说是拿到手里怕凉了,含到口里怕化了,十分的疼爱。曾祖父这一生里,在村子里一共供出有五个学生娃,大凤家的儿子继祖,二凤家儿子的耀光,这俩人虽说辈份小,但却比我爷爷和二爷年纪大了八,九岁,所谓萝卜小栽在了大坑内。那些日子里,每天天不亮的时候,保柱就早早的起床,从马厩里牵出大青骡,驾上马车,驮上四个孩子和村头老王家的小杏儿姑娘,到临村的私塾读书。继祖,耀光二人学习都非常的好,高小毕业都到县城读书去了,到后来,继祖先是跟着中共河南省委地下党吴芝圃闹革命,后又跟着皮定均参加了八路军,以后,又随解放军南下,直做到云南党校书记的位子。耀光后来却跟着国民党到了台湾,多年遥无音信。小杏儿姑娘是村子东边,货郎王三家里的闺女,小我二爷三岁,当时兴办新学,曾祖父见孩子长大了,就让她跟着一起上学,学费是曾祖父给拿的,当时,谁也不知曾祖父喉咙里卖的什么药,曾祖父只说闺女一家人是外乡人,在村子里举目无亲,可怜,人要积阴德啊!可把老货郎感激地要死,尽说些感恩戴德的话,在那时,一年的学费的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呀!为此,村子里人人都说曾祖父是一个开明的士绅,也是一个大善人。
&&&&&&小杏儿姑娘她爹王三,四十多岁的样子,眉清目秀的,是个挺精明的人,原本是个小货郎,每天挑个挑子,装上些针头线脑,镜子梳子,女儿花红之类的东西,摇上布浪鼓,走西街串东街的卖货。小梅姑娘她娘,听说以前原是个戏子,长的很漂亮,扮相也俊。因一回,在剧团后门为买一个小镜子,让王三看直了眼,拉住她的手不放,弄的女儿家一下羞红了脸,啐了一口,甩下了手,转身奔回后院,心通通地跳,连买回的镜子也不要了,只留下小货郎王三手拿小镜子,呆呆的站在原地。打此后,郎有情女有意,一来二往的都上了心,剧团走到那儿,小货郎跟到那儿,剧团开戏,小货郎就放下挑子看,在戏台上的演员中找小戏子。剧团罢戏,小货郎就挑者货挑子围着戏场子转,为的是时不时的找到小戏子,四下没人,凑上前,找个借口拉拉手,或说上两句体贴话,或偷偷地塞上豆包水煎包之类的小吃。戏班子苦哇,小戏子从小失去了爹娘,跟着班主学戏,挨打受气的,好不容易有个人疼,不容易呀,唉!想一想自己的身世,小戏子眼中的眼泪动不动的就想流。看一看小货郎,小戏子就想起了戏文里的董永和牛郎。渐渐的,小戏子让小货郎弄的也象掉了魂似的,整天的饭不思茶不想。敢一天不见货郎,就觉的少了点啥。一上台,不是忘了词儿就是走了调,丢三落四的。班主心黑,不明就里,怕砸了剧团的牌子,待小戏子一下台,迎上去就是一顿抽打,直打的她皮开肉绽。打累了,罚跪,跪到门外院里去,下令三天不让吃饭。第一天晚上,小戏子嘤嘤地哭声招来了小货郎,因院内人多,小货郎在门外急的直转。第二天晚上,小戏子晕倒在地没了声息,小货郎在门外象一条要吃人的狼,样子急的直跳脚,第三天晚上,这匹‘狼’见四下无人,纵身翻过矮墙,一把揽起地上的人儿,从怀里掏出个烧饼,手抖着急切地递到小戏子的嘴边,偷偷地无声地抽泣着,泪水劈啪劈啪地落在了小戏子的脸上,汇着女子眼中的泪水扑簌簌地划落下去......第四天大清早,班主让人端来稀饭油条,可开门一看,门外小戏子却踪迹皆无,人呢?这小妮子死去那里了?难道与人私奔了不成?戏班的人们十分纳闷。可是他们真的不知,他们也真的想不到,小戏子于昨夜真的就与小货郎私奔了......那一夜,二人象出了鸟笼的鸟儿般一下子飞了出去,他们怕戏班的人四处的追赶,再被抓回去挨打唱戏受苦,小货郎背着小戏子连夜跑出了几十里。从此,戏台上少了扮相俊俏的小旦角儿,街巷里却多了一对走街串巷的夫妻货郎。后来,他们两口挑着货挑来到了我们村子,我曾祖父见这两口可怜,做生意也活道,就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村子东边两孔废弃的窑洞里安了家。小货郎很争气,也真能干,从村中乡亲们家里借来家伙什,挖土打坯,围墙整院,栽花铺草。几天下来破窑洞就涣然一新了。新家使他们从此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但并没有彻底结束货郎风里来雨里去的飘泊,小货郎依旧是每天挑个挑子,装上些针头线脑,镜子梳子,女儿花红之类的东西,摇上布浪鼓,走西街串东街的卖货,脚不沾家,贩点小货积攒了点小钱,勉勉强强供者一家人吃喝,小戏子也在家不是帮助丈夫种种地整整货物,就是在屋里绣女红摆弄花草。小两口就这么恩恩爱爱,日子倒也过的倒也算美满,再后来,小戏子怀了孕,行动渐渐不便了,货郎出门的次数也少了,但人们还是经常见到小戏子一人在家里地里的忙活,那时候,穷苦人啊,都是这样,那有现在人这么娇贵。终于,在夏天雨后的一天夜里,小戏子将孩子生在了下来。第二天,在窑洞里,小戏子透过竹帘子,望望窑门外树上挂着的黄杏,看看怀里的女儿,眼中对未来充满了幸福和憧憬,于是她对货郎说:“咱给孩子取个名吧!就叫杏儿吧,希望这孩子长大了,能象杏花一样美,象杏儿一样甜,我们一家人能早早过上幸福的日子,永远不再受苦,永远不再受难。”
&&&&&&&那一年我二爷三岁
二爷从小就聪明,天生就象是个学武的料,他一岁上,会走的时候,眼就盯着房檐下的刀枪,目不转睛的看。两岁上,他眼随着父亲腾闪的脚步,嘴里不停的开始啊啊的叫,小拳头上下有劲的舞动。三岁上,他双手学着大人的样子搬石锁,四岁上,就在村里的麦场边上跟着大人开始压腿,学拳了。在这上面,他是很灵透,跟着学拳,啥拳术是一学就会,也知道吃苦,曾祖父打他打得再很,他也不言一声,但让他读书背书,他不是哭就是喊,借口拉屎拉尿趁大人们不注意,便逃之夭夭。他痞,霸道,平日里争强好胜,打架,不论理,今天李家藤上偷个南瓜,明天王家地里拔个萝卜,逮不住拉倒,让人逮个正着时他就会来个死不认账,耍赖。可能因其母亲死的早的缘故,曾祖父心疼他,每每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舍得打他,使得他养成了整日里无法无天的习性。他是孩子王,整天领着村子里的狗蛋,秃子,小臭,小杏儿,核桃,篮子等一群孩子在麦场玩家家,在麦秸堆里翻打,爬树掏鸟蛋,下河捉小鱼。渴了,喝口山泉水,累了,躺在草地上睡一会儿,好不自在。成天脏的象泥猴,太阳晒得象黑煤块。人们都说,这孩子简直是又一个少年曾祖父的再版。素日,人们都不大待见他,在人们眼里,能降住二爷的只有曾祖父一人,曾祖父当院一声吼,二爷即使在天边也会灰溜溜的夹着尾巴跑回家。但人们不知,能降住二爷的除了曾祖父外,还有一个克星,那就是小杏儿姑娘,他最爱和小杏儿姑娘玩耍,平时,谁要是敢欺负了小杏儿姑娘,敢动了小杏儿姑娘一指头,他就跟谁急,为小杏儿姑娘,他经常是与人打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这其中的原因呢,一是小杏家姑娘里苦,曾祖父厚道,平日里训斥孩子们,不许家人欺负外乡人,人家不辞辛苦的来到咱村里,在本地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是人就不能坏良心,欺负人家干吗,特别是小杏儿一家。二是小杏儿姑娘从小就好看,和她娘一样好看,生就的一张小苹果脸,两颗小虎牙,爱笑,一笑两眼就眯成两个小月伢,嘴也甜,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的叫,大人小孩都挺喜欢她,怜爱她。二爷他最爱玩的就是和小杏儿姑娘过家家,一块红手帕盖住小杏儿姑娘的头,一群孩子围着他们打打闹闹,吆三喝六的进洞房,看着小杏儿姑娘露着一对小虎牙,甜甜地酒窝,仿佛小杏儿姑娘真成了他的媳妇似的。对小杏儿姑娘,二爷他是不敢过分的,因为在二爷五岁上的一天,一次,村子里的一群孩子们在村边的麦场边玩耍,不知怎的,他玩的开心了,当着小他三岁的小杏儿的面,掏出小鸡鸡对着地上的蚂蚁窝放肆地尿了起来,小杏儿好奇地看着他的小鸡鸡,纳闷地说:“小二哥,我怎么没有长你那样的小鸡鸡?”二爷自豪的说:“我爹说了这叫传家宝,你们家没有。”小杏儿姑娘问:“什么是传家宝?”二爷逗她:“我们家拽〈就是有钱的意思〉,我就有,你家穷,你就没有,你看我和我哥都有,信不?”小杏儿不服输,稚气地争辩道:”有,我们家里有传家宝。”二爷看看四下无有大人,使其坏来,一把将小杏儿推倒在麦秸堆里,不顾小杏儿的扑打和叫喊,硬是分开小杏的开裆裤,伏下身去在小杏儿姑娘的两腿间用手一摸,又仔细地一看,然后,站起身来,在一群孩子们的起哄声中,拍拍手,不肖地摇摇头,肯定地说:“你看,我说没有吗,传家宝,你一辈子也长不出来。”言罢,又径直的躺下身去,接着晒他的太阳去了。小杏儿姑娘爬起身,提起裤子,揉者眼哭着回了家。
&&&&&&当晚,小杏儿她娘过来告状,曾祖父大怒:“妈那个臭逼,你长大了,有出息了,学会欺负人了,跪下,拿家法来。”曾祖父不动怒不要紧,他一动怒,老天都害怕,谁也劝不住的,那一日,二爷哭喊声震天,最后连大太太张李氏,小杏儿她娘都劝了,劝也劝不住,那一日,二爷挨得了一顿痛揍,被罚跪了一晚上。
&&&&&&&这顿揍在二爷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是及其深刻的,可以说刻骨铭心的,使他从此懂得了男女,性别,礼事等作人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内在的高傲和自尊使他为这一顿揍而感到屈辱,渐渐地他养成了倔强,反叛地性格。这一年二爷五岁。&
& &&&打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那个大大的几字,那就是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几千年来,在古老的黄河流域,黄河平静地流淌着,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的人民,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同时黄河文明更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黄河在河南境内有重要的支流,洛河,伊河。
&&&&&&洛河,水清可鉴,严冬不冰,故谓之“温洛”,发源于陕西洛南的灌举山,东过熊耳,流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在洛阳以东汇合伊河后,东北经巩县神堤注入黄河。
&&&&&&伊河发源于熊尔山南麓的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黄河。
&&&&&&洛河和伊河的北面就是邙山。
&&&&&&邙山又名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唐代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我的老家位于黄河南岸,邙岭东端,南依嵩山,东接巩县,西临古都洛阳,北临洛水,历年为洛阳的东大门,属兵家必争之地,商朝末年,武王伐纣时曾偃兵于此,故名偃师.&&&
曾祖父原本打算的好好的,要叫自己这俩孩子,文武双修,光宗耀祖。谁成想几年下来,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毛病渐渐露了出来,老二性格倔强,乖张。老大不思进取,养成了大手大脚,好吃懒做的恶习,学业学的不怎么样,豫剧也就是河南梆子,倒是能象模象样地唱上几段。
在这我们那个村子里,别看不大,可有仨唱戏的.除了村东小杏儿她娘,就是村西秃子他爹,还有就是核桃她叔了。每年正月,耍社火,这俩人是必去的,涂者花脸,手拿大花扇,踩着高翘,在人群中摇摇摆摆地,当当地走,耀武扬威的,吼上几段黑包公怒铡陈世美,人群中好声一片.歇下来,烧饼包子随便的吃,酒大碗的喝。小杏儿她娘也唱,但很少上街抛头露面地唱的,我爷爷很是羡慕,私下里偷偷跑到村西,跟秃子他爹学了几段。在这里先说说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老百姓喜爱听。长年以来,随着其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我爷爷都能唱上几句,秃子他爹学戏学的早,听说当年唱得还很不错,一次唱戏,因没有婴儿道具,饰演奶奶的秃子他爹怀抱着当时才两个月的小秃子,上了场,哪知刚唱两板,秃子拉起屎来。秃子他爹进退两难,救场如救火,他随机应变,逢场作戏,编出几句唱词唱曰:“吃奶孩子不赏脸,奶奶抱着屙一摊,叫儿媳快把屎布拿,擦净刮净再让奶奶抱着玩”。儿媳应声,赶忙上场,戏就接着演下去。这几句唱词也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台下观众一时间笑翻了天……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唱了,但凡有剧团到村里,秃子他爹都能上台唱上几大段,核桃她叔不行,是个酒鬼,戏台上只会画画脸,在台上也就跑跑龙套什么的,还经常是被酒灌的醉步蹒跚,偶尔酒后乱性,说不定在戏台上还会抖出个什么荤包袱来.老人们到现在提起他,都还记忆犹新,都称他是村中一大宝.一次有个剧团演《天仙配》,让核桃她叔跑跑龙套,让他躲在幕后唱老槐树,他给演砸了。当七仙女和董永要拜堂成亲时,剧情要求:七仙女拿手中的宝扇冲着大槐树,那么扇上几扇,恳求大槐树为二人证婚.演大槐树的演员在树后唱上那么一大段唱词,最后是唱道:"来,来.来.我为你们二人拜天地".而这时的核桃叔,却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提着一个酒葫芦,翻着怪眼睛从大槐树上蹦了出来.手舞足蹈,口中直接唱道:"来,来,来,我为你们二人拜天地,地."边唱着,边拉起七仙女的手,色迷迷的不松,闹的核桃她娘在台下又羞又臊,嗷的一声大叫,弯腰拾起个土坷垃,奋力扔了过去,正中核桃叔的小肚子上.有人起哄:"八戒!别调戏仙女了,快跑吧,王母娘娘来了!"七仙女和董永早吓的跑到台下去了,二人的婚事也结杂了.核桃她娘还不依.爬上戏台,上前拧起老头的耳朵,嘴里仍不依不饶,撒泼地大骂道:"你个老龟孙,看今晚上我不阉了你."众人哄笑个不止,多亏戏班头出头,四处作揖,才算作罢.
现在,想起来也难怪,那时侯业余文化真是贫乏,也没有什么电视,电影,蹦迪,卡拉ok,网吧,人们农闲之余,除了办些自娱自乐的戏曲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我爷爷变着法玩,本也无可厚非,但我曾祖父就是看不惯.他总是认为:王八戏子,憋吹手.唱戏没出息.我爷爷每次唱戏,都做的天衣无缝.可也有翻船的时候.一次,曾祖父在傍晚时分,从外地跑长途回来(当年,为了生计,我家还是做了一些小买卖,跑过一些长途贩运生意之类的),在村口就听到村里锣鼓响,晓的有人在唱戏,进得村来,就见路边的大槐树下,人群前的戏台子被汽灯照的灯火耀眼,戏台上,正演绎着《西厢记》,台上的张生扮相俊俏,唱的象模象样,台下叫好声不断.他老人家叫保柱停下马车,站在马车上,越过众人的头顶,也远远地看,刚开始,他也有滋有味的看,可看着看着,他却越来越觉着有那么点不对劲.猛然,他象明白过来了什么?他大吼一声:"狗娃子,你给我滚下来".
那一夜,我爷爷是从戏台上穿着戏衣落荒而逃的,他简直是吓破了胆,他这一跑,就是一个多月,这期间,他经历了他一生最堕落的时光,也让我二爷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对手:一只凶横而狡猾的狼.
 那一年,他十七岁.
&&&&&&&&&&&&&&&&&&&&&&&&六
&民国二十九年,也就是1940年,这一年六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县政府逮捕了中共地下党员马超五,马丁和等人并送到洛阳劳动营,中共豫西特委秘书长武宪周在西安叛变投靠了国民党中统特务头子张炎茂,出卖地下党员赵天锡等十余人,次年四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指示,河南地下党的组织全部撤退,中共偃师县委书记李毅章等人先后离开了偃师。同时,国民党在全县实行隔离政策,企图阻挠人民向共产党靠拢,强制公教人员一律加入国民党,否则,以党性不纯解职。
&&&&那一段时间里,我大姑奶是最提心吊胆的,她远在县城读书的宝贝儿子刘继祖是她的最大牵挂,她知道儿子偷偷参加了革命,时不时的天天早出完归,每天晚上她总是一个人独自不安的坐在门前的石台上,向着远方的路上望啊望,边望边流泪,她不晓得什么党不党的,国不国的,她只牵挂她的儿子,她只知道她儿子干的是掉头的事,说了多少回,劝了多少次,他也不听,唉!儿大不由娘啊!老伴每当这时总是嘴里叼着旱烟袋,嘴里吧嗒吧嗒地抽个没完。“老头子,你也不沿大路上前去迎迎孩子”面对大姑奶的责怪,姑爷总是不慌不忙,用手将烟斗在脚上磕磕,重新装上一袋烟,用火媒子点上,象是自言自语地说道:“不妨事的,我看了几回了,你儿子是贵人命,自有小鬼给打灯照路。他有小鬼照应着,你还怕啥子?”大姑奶不信,依旧在石台上坐着等,冬夜里,风刮如刀,刀刀见血,大姑奶就那么等啊等,终于,她恍恍惚惚的瞧见远方似有两团白光忽忽悠悠的向这边移了过来,当她听到她熟悉的脚步声的时候,两团白光就不见了,她儿子就出现在她的面前,她深信她的儿子就是贵人,夜里真有小鬼给儿子打灯照路.每当这时,大姑奶总会欣慰的笑的,天天的在家,在观音菩萨像前,焚香祷告。二姑家的耀光这一年加入了国民党,二姑奶没听到有什么操心不操心的,依旧的相夫教子。
&&&&&&再说我爷爷,那一夜,被我曾祖父大吼一声,吓的逃出戏台后,甩掉戏服,玩命的急奔,慌不择路一下掉下了村西头的一天井窑院中。
&&&&&&说起天井窑院,你可能不懂。在我们那里民居形式除了瓦房以外,还有一种就是窑洞,这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过去有见村不见房,见村不见人的说法。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出现这种民居呢?一个是土质比较好,便于挖窑洞,挖窑洞一般都不倒塌,再一个,它沿传下来咱们古代穴居,也是那种古文化的一种延续,三,一点就是在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社会到解放前农民群众都比较贫穷,盖不起房屋,因此就挖窑洞,挖窑洞出力就行了,不花钱。我想它产生这种民居风格主要是这样三种原因。窑洞的优点不光是花钱少,因为它是在地下,所以它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窑洞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用咱们当地话叫做靠山院,靠在一个山,一个崖头来挖的窑洞。这种形式比较多。北邙山当地的居民窑洞以开井窑院最富有特色,一般是在平地挖一个方形深坑,坑院的四周挖出数个窑洞,在坑院的一角挖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门洞。在坑院中还要挖一个较深的渗井,囤积雨水。开井窑院可说是了解黄土高原农村民俗民习的一大景观。
&&&&&我爷爷失足掉到的天井窑院里,住着一户人家,男的叫王小辫,女的叫仇喜妹,这俩口可是我们村的大名人,在全村的人们眼中,他俩是典型的恶夫淫妇。怎么个恶夫淫妇呢?唉!说来话长了,这事还得从肖村的红枪会老师李大龙想要当皇帝的事说起。
&&&中国的历史,浩浩荡荡,波澜起伏。
&&&&&&自三皇五帝,夏商周秦,两汉三国,晋朝南北朝,北魏东魏,梁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凡五千年的日月轮回,朝代更替,世态炎凉,万事兴废,俱汇中原。正所谓:古今兴衰事,尽看洛阳城。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长期混战。洛阳地处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华北一带大小战役,无不波及此地,使得豫西各县民穷财尽,土匪遍地。广大群众为了抗拒军、匪,往往利用迷信,自发组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武装组织,用来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洛阳红枪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红枪会起源于清代的白莲教、义和团,是一种利用封建迷信组合起来的具有群众性的武装组织。民国初年发源于山东,迅速蔓延到河南、河北、陕西。其首领称为“老师”,老师设坛收徒,练功习武。因为红枪会是群众性的组织,约束并不很严,所以人会的人时多时少。在环境对他们有利的时候,村子中的青壮年就会全数参加;环境不利时,人员就会大量减少。城市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清末民初,豫西地区即有红枪会。当时,洛阳农村凋蔽,土匪充斥,抢劫、绑票、勒赎危害甚大。于是,民国初年,洛阳乡间就有了“金钟罩”(红枪会初名)的组织,秘密传徒。“金钟罩”每每与土匪为敌,常予土匪以打击,土匪闻“金钟罩”之名即避匿逃窜。因此,他们博得不少乡民的称道,因而成为半公开的组织。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始名为红枪会。会徒插持长枪,上缀红缨为标志。红枪会的口号是“防匪自卫,保障地方安全”。在这一旗帜之下,一时乡村贫民、豪霸子弟等纷纷参加。他们各立门户,一旦系上红布腰带,就可以扬眉吐气,通行无阻。至此,红枪会声名大振。他们夜聚明散,以防匪扰,继而村村联合,号为“红学”。设有红学之处,土匪逃匿、绝迹。后来,由于参加红枪会的人越来越多,势力日益壮大,遂发生与驻军冲突事件。1924年胡(景翼)憨(玉琨)战争以后,镇嵩军的残部万选才、李万如等残部暗聚余众,盘踞在伏牛山中,公开派款派粮,鱼肉乡村,打家劫舍,拦路抢劫,闹得民不聊生。国民二军打败憨玉琨后,张治公、樊钟秀部进入洛阳,秩序大乱,恣意抢劫。老百姓一看到戴红箍帽子(樊钟秀部)和操陕西口音的军人,无不侧目避之。在此军民仇恨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红枪会乘机而起同仇敌忾,对抗国民二军。1926年,吴佩孚部与国民二军相战,国民二军岳维峻部兵败西退,路过洛阳。红枪会会众一看报仇的时机来到,对岳维峻部进行突然袭击,一部分去拆断东陡沟的铁路;一部分在东陡沟、金谷园、东西车站和东关一带夹道围攻;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号称有二十万众的国民二军,由于将士返陕心切,无心恋战,因此士气低落,纷纷溃逃,当时红枪会因为“仇陕”的积怨很深,“杀老陕”就成了会众的口号,如遇到流散溃兵,经历声叱问是老陕者,会众即执枪就戮,无一幸免。一时二军官兵被杀者难以计数。曾有一个二军的陕籍士兵,无路可走,吓得爬上铁路旁千佛寺大殿前的匾额后面,不敢出声,后竟饿死腐烂在上边,直到夏季臭气大发,才被人们发现。
&&&&&&刚开始,我曾祖父也参加过红枪会,后来他见局势越赖越乱,力量壮大了的红枪会,逐渐被官府利用成为一些野心家们升官发财的资本。遂闭门谢客,退出了红枪会,在家耕读。
&&&&&&再后来,红枪会正值兴盛之时,却遭到了张治公的绞杀。当时,盘踞在陕南白河县一带的刘镇华旧部张治公,被吴佩孚委任为“讨贼联军第一路总司令”,率部星夜经南阳向洛阳进发。已占据洛阳的红枪会首领认为张治公是洛阳人,一定要比其它杂牌军队好一些,所以在3月中旬,就集合部分群众在沿途摆着贺桌,从洛河南把张治公迎进城中。张治公进驻洛阳后,吴佩孚又委任他为陕潼护军使,并在城内道尹公署(即现在青年宫一带)挂起了“陕潼护军使公署”的牌子。张治公首先用拉拢收买的手段,假惺惺地关心、整顿红枪会,并且很快掌握了有关领导人名单。之后,由于红枪会的会众反对张治公部将士在洛阳抢夺奸淫、无恶不作的行为,致使双方矛盾逐步激化起来。红枪会经过酝酿串连,决定在1927年4月21日会众齐集唐寺阅,准备攻打洛阳城,痛打张治公部。而当时张治公部力量分散,所以,他一面在城内布防,一面命县长周相甫及地方士绅前往劝阻,结果无效。红枪会进入东关,包围城垣。张治公又派河洛道尹王幼桥往东关调解,同时调集力量来洛阳镇压红枪会。红枪会乃群众性组织,各村各点,各自为政,指挥不统一,战斗经验差,出动人员虽多,但不堪一击。所以,被张治公军一阵冲杀,就被打退了。张治公之部见人就杀,财物被劫、房屋被焚、受祸之惨、群众死亡之数、财产被抢烧数字,无法统计。红枪会很快转入衰落。1927年5月20日,冯玉祥攻占洛阳。冯玉祥曾在十字街召开群众大会,下令民间不准私藏刀械,有刀械的应及时缴出,否则以军法从事。会后,他又多次派人明查暗访。由于此时的红枪会已今非昔比,力量明显减弱,可是,在我们老家的肖村却出了个皇帝:红枪会老师李大龙。
&肖村的李大龙,五短的身材,相貌一般,四十多岁的样子。他爹早已故去,只有一个老娘,家境也不富裕,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很清苦,所幸的是李大龙还有一身的憨力气,勉勉强强混口饭吃。
&&&&&&&&刚开始他也不是红枪会的老师,他只有手拿根木棒,跟在别人屁股后打哄哄的份,偌大的岁数连个老婆也没讨上。1927年5月,他随着败退的红枪会回到了老家,一进门,把木棒就往柴火堆上一扔,象一只斗败的鸡一样头搭拉着,蔫不拉饥的.打这以后,他也不下地干活,没事的时候,总是爱搬块石头,坐在家门口的太阳地里,抄着手,眯着眼,不是晒太阳,就是双手在褪下的棉袄上逮虱子,臭虫.就那么用手在破棉袄里地搜寻着,每次发现一个,就用手在嘴里沾一下吐沫,再一沾,粘住一个虱子或臭虫,用两个大拇指盖那么一挤,挤死一个.往往不大一会儿,挤的两个大拇指盖上就都是血。整天的无所事事,自寻其乐。老娘在家饿的急了就憋孙憋孙的骂。大龙这才会起身去找点什么活干。
&&&&&话说,这一天晚上,邻村的小娘舅孙鳖眼摸黑找到他,约他第二天跟着他,叫他搭下手,去洛河边去摸鳖。孙鳖眼是洛河边上的奇人,常年在浏涧河,马涧河上,洛河上踩鳖打鱼,赖以生存,经他手摸的鳖不计其数,别人看不到的,往往他往水边一站,就能看出鳖的斤数,经他看到的鳖,往往没个跑,一踩一个准。可以这么说,你想要几斤的,他就能给你几斤的,你想要几两的,他就能给你几两的。时间长了,他的真名叫什么?人们反倒都忘了,都说他长了个鳖眼,干脆就叫他孙鳖眼。这不,县里张旅长的老娘再过半月,要过八十大寿了,便唤下人找到他,先奉上一百块现大洋,后说明来意,让他抓鳖五十只摆酒席用,每只要二斤大的,多一钱不行,少一钱不要。五十只鳖,每只二斤,这在别人的眼里是个大难题,可在孙鳖眼的眼里,却不是个什么难的事。不过,一百块钱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可是一所大院子和十几亩地的钱啊!你说谁不心动?只是附近的浏涧河,马涧河上的鳖都不多了,要抓鳖也只能到远一点的洛河上去抓了,老远的路,手拿十几斤的袋子,太沉,总得要个下手.他看大龙在家,闲也是闲,就想起了李大龙,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第二天,孙鳖眼领者李大龙,拿上两个大口袋,带上十个烧饼一葫芦烧酒,早早的出了家门,顺着洛河的南岸,边走边抓起鳖来。
&&&&&那时的洛河,水大着呢,又清又深,鱼虾多的直往外蹦。不象现在,水小不说,还污染的厉害,连一条鱼也不好见。
&&&&&他们爷俩就那么沿着河沿走着,边走边抓.饿了吃一口烧饼,渴了喝一口烧酒。他俩抓老鳖,大的不要,小的也不要,只要两斤的,就这么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渐渐的,不知不觉快走到了洛阳城的东关外了。孙鳖眼也有点累了,就回头问李大龙:“大龙,你看看布袋里几只了,娘逼一回,我都快累死了。”&
&&&&“舅,我也走不动了,这真是太累了,我的脚也打泡了。”
&&&&“娘逼一回,钱难挣,屎难吃,这个道理你也不懂?”他抬头看看天上已快偏西的太阳,今天的太阳真凑趣,到底是春天了,太阳都暖洋洋的,怪争气的,他心里也美滋滋的,今天的收获不少。望着李大龙背负的布袋,里面鳖爪划动,他仿佛看到了大院子和十几亩地在他的眼前晃动,看到了县城窑子里的妓女小兜肚在向他招手,看到了烧好烟泡放在烟桌上的烟枪。于是,他咂了一口酒,问:“大龙,几只了?”
&&&&“舅,我一直给咱数着呢,四十八只了,今天的收获真不少,算没白来。舅,咱歇歇吧?我真走不动了”说完,大龙顺势蹲了下来,咬了一口烧饼:“妈的,日他娘一回,这球石头地真妈逼难走。”
&&&&“别急着歇,咱一鼓作气,等我抓够了再歇。”
孙鳖眼撩起衣襟,拭去头上的汗,鼓鼓劲,说道。
&&&&&孙鳖眼边说,边低下头,正要再努把力气,一举成功的时候,一件令人惊讹的事情发生了。
&&&&&他见李大龙坐在地上,眼看着河面,张大了嘴,手指着,啊!啊个不停。
&&&&&孙鳖眼也不禁回转头去,一看,他只见,洛河中间的水面上突的鼓起了一座山,小山击起层层巨浪,向他俩这边翻转而来,他的脑子兀的一下子蒙了,也不禁一下子跌坐在地上。
&&&&&那是什么?
孙鳖眼脑子急速的转着。什么?
&&&&&老鳖,一只硕大的老鳖,脊背象小山一样的老鳖,此时正急急地向他俩游来,不,正向他俩扑来。
&&&&“妈呀!”俩人转身,连滚带爬,惊叫着,没命的逃,烧饼和一葫芦酒也不要了,扔了,不要了......
&&&&&抓来的鳖,也撒开了袋口,解放了的鳖们,也昂着头,欢快地向河里爬去。&&&&
&&&&&硕大的老鳖扑到岸上,头一缩,四肢一绻,立了起来,象一个巨大的车轮,就这么飞速的旋转着,向二人奔来......
&&&&&二人没命的逃,都恨爹妈少给生了两条腿。
&&&&&硕大的老鳖,在为它的子孙讨命,也就是要债来了。&&&&&&&  
&&&&&孙鳖眼被大老鳖咬到了脚裸子,大鳖头一甩,孙鳖眼飞了起来,啊!的一声,扑进了大老鳖身后的洛河里,瞬间,没了声息。
&&&&&李大龙奔跑着,声嘶力竭地叫着,他感觉到自己的头发都支棱着。脚下一滑,他扑倒在地,回头一看,大鳖已经分明滚到了自己的跟前,怎么办?怎么办?李大龙眼一瞪,心一横,转过身,握紧双拳,冲着大鳖大吼起来:“妈的,来吧!老子豁上了”。他拿出了在红枪会里学到的本事,冲者大鳖又蹦又砸,“天灵灵,地灵灵”的又叫又跳起来,那一刻,他分明已抱定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决心。
&&&&&大鳖两颗大眼目不错珠的看着李大龙,嘴里呼着腥气,就那么僵持着,有半天的功夫。大鳖不知是已认为报了家仇,还是被李大龙的气势所吓倒,奇迹出现了,大鳖居然掉头,缓缓地退到了河里,四肢一划,呼的游进了水里,瞬间就不见了。
&&&&&周围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李大龙终于瘫倒在地,昏了过去。
&&&&&李大龙事后叫两人给救了,这俩人男的叫王小辫,女的叫仇喜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谦谦君子是头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