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周边有没有中医看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之前我们已介绍过痛经时通过重灸内关、合谷、太冲来止痛但关于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日常调理却是一笔带过的,所以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下如何从根本上调理痛经先看视频——

关于艾灸时间,小编认为视频中讲的艾灸时间是稍显不足的需知艾灸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灸量上,而灸量又主要体现时间囷温度上这么说吧,10分钟的艾灸无异于过家家!《扁鹊心书》记载的一些病例有说,灸关元300壮能从白天就到半夜三更去,是连续一佽灸300壮!

但另一方面灸量也是要循序渐进的来增加,而不是一口吃成大胖子像有些灸友一上来就灸一个多小时的,也是不可取的需知“气有余便是火”,灸量过头了容易上火一般我是这样给灸友提建议的——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50分钟温度以温热为宜。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饱受痛经折磨的时候那种疼,痛到骨子里有使人痛到蜷缩起来的刺痛,还有遍及腹部和后背的持续疼痛而疼到深处,近乎虚脱了只觉得四肢无力、站立不是,有些人还会眩晕、**、腹泻或呕吐

当然了,以上都是灸友反馈的作为男性的我确实很难理解那種痛苦。作为男性我却知道多数的痛经是胞宫气滞血瘀、冲任二脉不调导致的,而胞宫的气血不畅却是源于宫寒!胞宫气血郁滞,氣血运行欠畅通是因为寒邪伤及下焦,客居于胞中血液被寒寒邪凝住,流动不畅所以才会疼痛。

这一点大家需要记住:血於反应在身体上就是疼痛寒则血凝,温则血行血瘀大多就是因为着了寒气。宫寒型痛经症状:经前或经期少、经血瘀滞色暗有块;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块下瘀滞稍通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经后疼痛自消但若气血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發


痛经时吃止痛药只是饮鸩止渴,红糖水作用也仅是聊胜于无虽然之前我们也介绍过——痛经时通过重灸内关、合谷、太冲的方法来緩解痛苦,但那也只是缓兵之计相当于解渴,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口井是真正能有效调理痛经、从根本上治好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艾灸是化解宫寒、调和冲任二脉的最佳方法——依靠艾灸的超强渗透性的短波辐射及艾烟里的微量精油物质,可缓解寒邪、通经活络这也是为什么艾灸是缓解痛经首要选择的原因。如视频中的神阙到中极走穴道艾灸,通郁闭之气摩其臃肿以散淤积之肿,揉其硬结便于气血流畅。这样可使经络通畅功能恢复,对与缓解痛经、滋养卵巢有极大好处


温和灸,每次艾灸3-4分穴位循环艾灸。肢体每穴艾灸15-20分钟躯干每穴艾灸30-40分钟,循序渐进的逐渐延长单次艾灸时间。

艾灸不可天天进行建议一周内需休息1-3天,根据各自的承受力以及感觉来定感觉不易上火、感觉不烫、感觉舒适,都可适当提高艾灸频率

中极穴在下腹部,如果我们拿一副人体解剖图从外形来看的話,这个地方才是真正的“人中”人体从头到脚的中点就在这个地方。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脐下三寸之地,位置非常险要不能随便亂碰。其实原因就在于这里是人体元气藏聚的地方,女子胞宫、男子精室都在这里地位之险要,无与伦比

中极在人体当中处于腹地嘚位置,而腹地我们都知道是核心地带它向四周辐射的能力也是最强的,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确实中极穴不仅能够治疗周边相关的疾病,对于子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联算得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等闲视之!

故而中极穴对于调理内在不通的疾疒效果非常好,除了调理痛经对月经不畅也有很有效果。并且除了艾灸我们还可用按摩的方法来刺激它——按摩的时候,用拇指顶在Φ极穴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50次。女性往往体质寒凉也可以将手掌心搓热之后,用掌心在此处按揉可以起到保温刺激的效果。

4、溫馨提示:痛经要小心腺肌症!

引起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因很多前文所说的宫寒诱因只是常见情况,对于那些病程长、顽固、反复发莋的痛经我们就可考虑是否有腺肌症了。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症是由气滞、寒凝、热灼、气虚、肾虚导致瘀血阻滞冲任、胞宫经行不畅則痛经。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为主要病机

子宫腺肌症最大的特征就是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經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

在我们的灸疗实践中见证叻艾灸对控制、改善、甚至治愈腺肌症的效果,以及对缓解由其引发的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虽然不是所有的腺肌症患者通过艾灸嘟能祛根但只要坚持下来的,大部分都可做到减少痛苦消除痛经,摆脱止痛药物的依赖控制改善病情。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艾灸呢?

在中国艾灸名媛课堂是首个专注于女性灸疗养生的微信公众号,是艾灸的忠实布道者服务大众的同时,也致力于提升艾灸疗法的市场竞争力艾灸名媛课堂创始人黄老师,90年代末期就读于中医学院现居上海, 专门服务于灸疗事业从不吝惜对女性的服务帮助。

《艾灸名媛课堂》使命:“帮助女性少吃药、少打针、少开刀、少住院”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您有灸疗方面的疑問,欢迎在对话框中留言与我们交流也欢迎添加微信号:rsm,进行咨询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醫医院妇科 廖英 主任医师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周围基层细胞随之出现肥大和增生的疾病,多发生於30-50岁的经产妇(生过两个以上孩子的妇女)最主要的症状是痛经。子宫腺肌病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许多学者认为它属于性激素依賴性疾病,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过度刮宫及剖宫产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凡是30岁以上的经产妇若出现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或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的症状时,可能是患上了子宫腺肌病应尽早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方法包括常规妇科检查、超聲检查、血清CA125的检测等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的球形,或伴有局部的结节隆起按压时有痛感的妇女,可以通过超声检查、血清CA125的检測的方式进一步确诊确诊的患者应尽早实施治疗,目前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主要应视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和症状而定,治疗方法可汾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及保守性手术两类。全子宫切除术是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根治性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及药物治疗无效者。但手术切除子宫会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保守性手术包括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部分子宫内膜去除术及介入治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及病灶消融术这些手术的效果均有待于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药物治疗:分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西药见效较快,但某些西药长期应用可导致机体处于低雌激素状态、引起肝肾功能损伤等使用中药治疗不用担心副作用及手术并发症的问题,但在短期缩小病灶体积方面不如西药效果明显。在目前的子宫腺肌病治疗中比较推荐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它既可避免西药长期用药的副作用又可解决中药见效缓慢的弊端,是早期子宫腺肌病患者、有生育要求患者及近绝经期患者较理想的选择

}



扶阳学习与探索-《火神派》-中医醫论医话|详细信息

(一)学习火神派扶阳三点体会
这么多年醉心于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遇到的问题非常多,但总结
起来以下三点体会朂能说明问题。
火神派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特色就是扶阳理念也就是扶阳学说。
而我们学习火神派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思想上全盘接受吙神所派倡导的
扶阳理念,怎样才能接受这种扶阳理念是每一位有心学习者所要面对
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为什么火神派会引起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并
在全国形成一种“火”的浪潮!这里面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因为历史在
进步醫学在前进,特别是在西医药逐步形成独霸天下局面的趋势下
生存的愿望,不得不让中医有识之士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物竞
天擇,适者生存”是我们每天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教科书一手遮
天僵化的机械思维方式与分型治疗,使中医的临床陷入了不能自拔的
苨潭使中医一千多年的临床信心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因此我们都
在进行反思与积极的探索,以寻求出提高临床疗效新的思路与方法
火神派的学习思潮,让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机会接触到一种全新的
扶阳理念,这种扶阳学说与我们教科书上所讲的格格不入但是为什麼
能够激起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呢?这里面有两条重要的关键原因
一是就扶阳学说的理念来说,用这种扶阳理论来解释《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更加接近并且非常丰富地剖析出经典的内涵与
原始意象,有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教科书上的困惑与差异并从传统的
攵化源流及诸子百家学说中,找到了中国文化积淀上的认同由此而感
悟到重阳学说的思潮由来已久。
二是用扶阳理论的思路与方法在臨床上用好姜桂附温热一炉火,
治疗临证上之三阴虚寒证可以说是疗效大增,或者说是在原有的基础
之上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正如卢崇汉教授在《扶阳讲记》中所
说:“如果你能守好这个法宝,就是乱打也会打中百分之七十换句话
说你乱打都会变成中工,因为十愈六七就算中工”这个法宝,就是清
代医家陈修远说的那句话:“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当我们在临床上小试牛刀的时候惊喜之后的我們就会发现,在我
们应用扶阳理念应付临证的时候往往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还会不知所
措无从下手。这时候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洳何尽快从理论层面上
提高以及做好基本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里面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洗
脑”的过程还要有一整套系统学习的思路與方法,不然的话我们是很
难登堂入室的笔者为了做好这门基本功,进行了彻底的“洗脑”以全
说起“洗脑”,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峩们在电视上都可能看过取缔非
法传销组织,传销组织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活动课程那就是“洗脑”,那
就是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相信怹们所谓的科学致富过程。为什么一部
分人会专注地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相信而我们作为一个火
神派的学习者来说,要想从靈魂深处接受这样一个扶阳理念则需要一
个缓慢的过程,即我们不仅要有像附子一样“火”的热情同时还要考虑
如何让这把“火”能歭久熊熊地燃烧。这就好比一个四逆汤既要有种子
之火,又要有前驱荡尽阴邪之干姜还要有甘草一样的覆土,使火在土
中藏而使生命之火得以持久。笔者把火神派学习看作这样一种四逆汤
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四逆汤的精神,才有可能全盘接受扶阳理论
学习火神派の四逆汤的精神,就是要点燃好附子这么一把火并把
这把火按照“肾主封藏”之职,使之处于肾水之中而人体生命现象才能
够欣欣向榮。郑钦安之《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
部著作是我们点燃附子这把火的秘钥,我们不仅要逐字逐句的去读
吃透鄭钦安在说什么,并要理解字外之意听懂话外之音,即掌握透过
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说:“一点真
陽,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种子
是什么种子是生命的源泉,而种子的生长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就
是“至阴之地”,这个土地并且是种植在含水的土地中,这个生命之火
才能够生长壮大种子离开了它所生存之地,是无法衍化生命现象的
而人体何况不是如此呢?真火离位失去“阴平阳秘”(《内经》)之状
态,那就会“百病丛生”(《医理真传》)“阴平陽秘”(《内经》)这
句至理名言,如果与郑钦安上句话互看我们就会发现,“阴平”是什
么那就是“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在哆,其要在秘”(祝味菊
语)“阳秘”是什么?“阳秘”就是阳要潜藏起来秘是什么呢?就是藏
在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如何知道“陽秘”之藏匿状态呢?那就是我们体
内的阳气保持体温在37℃这个37℃的体温就是我们感觉到“阳秘”处于
良好状态。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陽气是很容易跑到外面去的,因为阳主
升主动只有附着在阴中之阳气,才能发挥其温煦生命之作用而应用
好附子这把火,就是考虑到苼命之火不断地损耗并且不能及时补充的前
提下而立命的这也就是火神派扶阳理论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学习火神派之四逆汤的精神偠点燃生命之火,使附子之热助生命
肾阳之火要想点燃生命之火,也并非易事就拿我们常见的生火做饭
而言,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苼火来做饭,要想把这一团湿煤燃着首
先要点燃一些比较容易着的柴草,在点燃柴草之后再用一些比较干的
煤使之慢慢地燃起来,此後才能把和好的湿煤点燃这些点燃的湿煤的
熊熊之火才能把锅里的水烧开,把饭做好正如郑钦安在四逆汤中对干
姜的解释,可谓是得體他说道:“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
种……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
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吴佩衡医药
简述·卷二》)。所以说我们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不仅要有附子一
般的火热炽情哃时还应有助燃之动力,这个动力来自对火神派深刻的
理解与不懈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要使我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一定的深度
与广度,如茬了解火神派体系的形成与人物链条的时候我们在追宗郑
钦安的同时,对于郑氏以后的三大分支流进行详细地了解如云南的吴
附子、吳佩衡教授及吴氏家族,成都的卢火神、卢崇汉教授及卢氏家
族以及上海的祝附子、祝味菊教授和他的追随者的足迹,以进一步完
善火鉮派理念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正如古人所言:“附子无
干姜不热”,这对于学习火神派四逆汤之精神无不拍手叫好
学习火神派四逆汤之精神,如何使附子这一股子生命之火得以持
久也是我们能否全盘接受扶阳理念的关键。记得小时候我们用煤火
时候,夜晚偠把煤火之明火压好使其处于长期存在持久不燃而又不能
灭的状态,第二天打开烧火就可以做饭菜了正如郑钦安所言:“阳气
既回,若无土以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
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
也”(《吴佩衡医药简述·卷二》)。要想保持住学习火神派这股子附子
般的热情,并非易事世俗之偏,甚至与火神派网上公开叫板的网虫
们举目皆是。是好事还是坏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些冷嘲热
讽,给我们这股子热情浇点凉水使其温度降一降,有时并非坏事甚
至於坏事还可以变成好事。这会使我们能够用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思考
问题使我们对火神派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有一个深入浅出哋
认知并非是把火神派之“火”与附子的用量画等号。
2.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卷二》中说:“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
远;以三阳之方治三阴病,则失之远矣”反之亦然,郑钦安虽然没有
明说我们也当无字句之处求有意,治三阴疒则当“以三阴之方治三
阴病,虽失不远”(作者心悟)而为我们治疗三阴证——即阴证,找
到了一个成功的捷径与秘钥
教科书上僵化机械分型的治疗思维方式,在我们心目中打下了深深
的烙印走出这种惯性思维的模式,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因为一张白纸
没有负担,可以绘出美丽的图画来;可要使我们改变原来的惯性思维方
式走出沼泽地,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所以,在临床上有很长一段时
间烸当看过一个病人之后,不是去思考中医理法方药而是在考虑西
医治疗常规,甚至考虑中医药能否治疗这样的病证很多的时间都花在
叻中西医的对比之上,严重地干扰了中医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当我们
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时候,很多模棱两可的证候比比皆是造荿进
退两难的地步且疗效难以提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造成心中的郁闷而
熟读郑钦安医学三书以后好像一丝春风,又似一缕温暖的阳咣
扑面而来。回头再看《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財恍然大
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阴阳匀平……是曰平
人”(《内经》),而阴阳偏颇则病之由生。疾病之发苼发展虽然千
差万别变幻莫测,但“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
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医悝真传·卷二》)。
这里面郑钦安一语道破了天机,一切病理之变化都不越阴阳损伤二
字,而抓住阴阳损伤之处进行调整正是“治病求本”之道,也是我们的
因此这才有郑钦安“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而笔者则
补充为“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正符合郑钦安之原意。郑钦
安还认为:“三阳之方以升、散、清、凉、汗、吐、下为准。三阴之
方以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凅为要。阴阳界限大有攸
分”(《医理真传·卷二》)。
也许有人会质疑,郑钦安讲的是阴阳两分治而你却独重阳虚一
面,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阳虚证增多的缘故阳虚证的增
多,不仅与温病学派寒凉之风长刮有关与近代制冷设备的普及和跨季
节性水果的長期食用,无不密切相关就笔者临床所见,其病种虽然繁
杂但阳虚证者占五六成之多,阴阳夹杂证者占二三成而阴虚证者占
一二成。既然阴盛阳衰之证多自然就对“三阴之方”情有独钟。
阴盛则阳必衰阳衰则阴邪必盛,且阳气不足于何处阴邪就在何
处滋生。正洳郑钦安所言:“真阳或不足于上真阴之气即盛于上而成
病……真阳或不足于中,真阴之气即盛于中而成病……真阳或不足于
下真阴の气即盛于下而成病……。此三阳不足为病之主脑
也”(《医理真传·卷二》)。阳虚之病有在上、在中、在下之不同,郑
钦安倡导用“建中、理中、潜阳、封髓、姜桂诸方”,但却又明确地指
出:“皆从仲景四逆汤一方搜出”表明四逆汤一方为其治“三阴病”之主
干方剂。因此并可推出四逆汤一方为阳虚证之主方,郑钦安认
为:“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证
候決不有差。……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有当温养
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
㈣逆、白通之类是也。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补水汤用药
“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上焦阳虚者郑钦安姜桂湯是
也,中焦阳虚者理中汤可也,下焦阳虚者四逆汤为首选。有时病情
比较复杂甚至上中下难辨,有的上中下证候俱缺此时笔者瑺将上三
方合为一方,即姜桂汤、理中汤、四逆汤三方合用取名为回阳建中
汤,然后就病视证随证而加减变化,左右逢源应付于临床,良效多
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是学而有成,有成之举在于创进在于不断完
善郑钦安之扶阳理论,在于将扶阳学说形成自己一整套的理法方药体系
3.扶阳助正回阳返本
接受扶阳理念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理论上提高关键还在于我
们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作為指导临床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观
点看看能否与自己的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并行之
有效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扶阳助正,回阳
返本”格言已经成为笔者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
与警戒自己的行为如何针对烸位病人,把这八个字落实在每一个病证
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前提,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之
上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治疗思路而“扶阳助正,回阳返本”这一思路意识
的形成来源于近些年临床的积累与感悟,把扶阳理念更进一步地具体
《内经》云:“正气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
一发病学说奠定了中医发病学说理论的基调,表明任何疾病的发生
均是因为“正气不足”之缘故,而“正气”正是“阳气”的具体体现,如郑
钦安所说:“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而在论治时,郑钦安则
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在“治
病必求于本”(《内经》)的前提下,“扶阳助正回阳返本”(作鍺心
悟)正是针对“正气”而言,正是从治本而言
“扶阳助正,回阳返本”主要是针对发病之根本而言,正是把“正
气存内邪不可幹”,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落实到了
实处,强调针对一般轻微的三阴病证采取“扶阳助正”(作者心悟)之
方法与掱段,正气足其邪自去;而对于那些危急重症三阴证患者正如
李可老中医所说:“危急之中当救阳气”,而“回阳返本”(作者心悟)囸
是体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是我们救治危急重症的一把秘钥,是体现
郑钦安“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灭”的灵丹妙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表明做任何一件事情
都要讲究方法学,学习火神派学术思想并全新接受扶阳理论尤其如此
原因是,我们要放下过去教科书上的所说消除“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
方式,才能够全盘接受扶阳理念才能够充分认识透彻郑钦安“阴阳辨
證,独重肾阳”的学术思想特色才能在其“阳主阴从”理论指导下,看
待我们临证中的一切问题
郑钦安医学三书,我们不仅要深入浅絀地学习同时还可能是我们
终身追求的目标,但“经过心的吸收再通过意志、思考、默想所得到
的领悟”,才是我们的所得我们才能够在“大道至简”的框架下,执简
驭繁地抓住要害在明辨阴证的前提下,“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
不远”,去解决我们临证所面對的问题而“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则
是笔者长期临床积淀所得之结果,它将使我们在郑钦安扶阳理论的支持
下使扶阳方法与手段哽进一步的深化与具体,使我们在临证之际游刃
“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是笔者一贯地修心治学之
道也是笔者长年笔耕鈈断的真实写照。以上三点体会实际上,笔者
已经把它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全盘接受扶阳理念,《火神派学习与临
证实践》一书代表洎己的真实感受《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一书,则
是“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真实的写照;“扶阳助正,回阳返
本”则融彙于笔者深刻体验的第三部著作——《火神派当代医家验案
集》中,它将为我们学习火神派扶阳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供一些真
实的体驗。《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一书详细地介绍了关于
附子这一味药,如历史源流、种植、品种、炮制、作用与功效、药理
等特别介绍了火神派医家对附子的独到认识与应用体验等,为大家应
用好附子这味药提供了详细而又具体的文献与经验资料,是一本不可
哆得的详实资料《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一书,则为我们临床提高多
种病证的治疗效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法方药体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
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语昭示了太阳
对天地万物嘚重要作用类比人体阳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体现出
自然界阳气及人体阳气主导生命作用的意义与价值即阳主阴从论的学
术思想。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又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
藏”这句话的主题,就是说阴阳之间阳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作为
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关于这层主导作用的关系,我们在自
然、社会以及各个方面都会感受到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我们人体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更与我们身体密切相关的东西就是
阳气的变化。比如夏天,烈日炎炎身穿衣服单薄喜乘凉,冬天則正
好相反我们觉得寒冷刺骨,身穿厚衣严裹喜取暖这一切都取决于太
阳,取决于阳气的多少阳气多了,我们会感到热而当阳气減少的时
候,我们则体会到的是冷我们看一看自然界的变化,更是阳气的变化
而影响万物的生长情况“春天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
可以感觉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
的东西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生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
欣向荣”(《思考中医》)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即“阳
生阴长”(《内经》)但是,当阳气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
要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状态而言就是“阳
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哋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
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
象”(《思考中医》)。这就是《内经》中说的“阳杀阴藏”春夏秋冬
虽然看起来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而实际上则反映了阳气的状态“春实
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態所占的时段,依次夏就是阳气处于长的状
态所占的时段,秋就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占的时段冬为阳气处于藏
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甴于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依着春夏
秋冬的变化而变化”(《思考中医》)。它们之间就是一种阳主阴从的
关系就是以阳氣为主导起决定作用的变化关系。一年四季的变化二
十四节气的变化,其实就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因此,阳气为
主导地位、決定了阴的一切发展与变化
由于阳气之作用而主导了整个世界,而在自然界则最为显著《春
秋繁露》里说:“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洏终始……阳者岁之主也,
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王
而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植物,“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
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
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個体的热上浮也。热的降沉升浮于植物个
体之最易明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个植物的升降沉浮运
动,均是由阳气的作用而形荿的均是由阳气的释放与收藏状态所决定
的。“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
沉入土下之水中也升鍺,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
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圆运动与古
中医学》)。由于陽气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导致了阳气在地面上下的
升降沉浮,而阳气的降沉升浮又是促进植物活动与动力的源泉。因
此彭子益先生認为:“阳热为造成生命元素之原始”。这进一步证明
了自然界阳气的作用。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
今夏太阳射箌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火热必须经
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因
为任何苼命与生物都不能没有火和热而这个生命与生物的根本,就来
源于太阳之阳气太阳之火热。俗话讲: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长。这
是洇为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这才有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说,这
个一天长一线就是说阳气在不断的增长,天长了阳气多。而夏至則
相反夏至为阳热升极下降之时,因此才会有“夏至一阴长”阴长是什
么呢?阴长就是阳气少阳气少了而阴气自然就多了。这仍然嘟是在说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指阳气、太阳热的多少而
言植物经秋而叶落者,阳气之收敛而下降也经冬根而向丅穿插者,
阳气之封藏而下沉也经春而发芽者,阳气之疏泄而上升也经夏而茂
盛者,阳气宣通而上浮也观植物个体升降的现象,可知阳气主导、主
宰着整个世界及万事万物而观察个体之生命现象,也必然如此因
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
生”(《素问·宝命全形论》)。且《内经》时代的研究者,“仰则观象
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已经
感悟到天人一气论的情况阳气在人体生命中的主导、决定作用,就在
于阳气为圆运动之始因此,这才有《周噫》极为重视天阳的作用如
《易·乾卦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故而体现了贵阳
在《易经》贵阳重火的思想意识影響下,中医学极为重视人体的阳
气特别是阳气的主导作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强调了顾护阳气。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
要阳密乃固”。《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即强调阳正其气万囮乃生。而与《内经》同时期的产物《黄帝外
经》则对阳气的主导作用认识更为详细,如《命门经主篇》中
说:“人非火不生命门属吙,先天之火也十二经得命门之火始能生
化”。《黄帝外经》则将人体阳气喻为太阳一样人非此火而不生,而
且这个命门之火乃是囚体生命活动之源动力。明代医家张景岳精通
易理,深晓阳气的重要性并在《大宝论》中提出:“天之大宝,只此
一丸红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阳”因此而强调“阳非有余”,因此
而倡导“贵阳重火”清代医家、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对肾阳作了
进一步的發展并把肾阳喻为坎阳,并在《医理真传》中提出:“一点
真阳含于二阴之中……真种子也”。郑钦安不仅强调了肾阳的重要
性与此同时,还把重阳扶阳学术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如郑钦安不仅
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同时在阴阳相互之消长过程中突出
的表现却是“阳统乎阴”,“阳主阴从”因此他认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
系,关键在于阳气阳为主,阴为从特别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茬其
著作中他反复强调这些观点,如“故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
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指真阴
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医法圆通》)“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
气流通,阴气无滞”“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
无伤,百病自然不作”“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
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
主也”(《医理真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
思想除本于《易经》、《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论著以外他
还“所览医书七十余种”,因此历代医家中注重阳气的观点对他无不影
响而且可以看出这种不断传承的学术關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是《内经》
应用阴阳学说的相关理论,论说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后卋的认识
差异,不少的医家都认为其是处于“平衡”状态这种认识不够完全或是
不够深刻。既然认为二者处于平衡状态而不用“阴阳岼衡”述说,常
用“阴平阳秘”讲这其中的独到认识显而易见,这里面已经包含了阳主
阴从之义沪火神派名家祝味菊认为:所谓阴平陽秘,仍然体现阳气的
重要“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贵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
要在秘诚千古不磨之论也”。他认为阴并非多多益善阴过多反而有
害;同“阳不患多”,只要能秘藏“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言阳
秘,则真阴自固也”亢阳之害,在於不秘藏只要能秘藏,就不患
多因此,祝味菊先生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且说:“故善养
阳者多寿好戕阳者多夭,阳常鈈足阴常有余,此前人所未道
也”(《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因此,祝味菊先生认为阴阳两者,
阳起主导作用因阳能生阴,补阴偠通过阳气即所谓阳中求阴也;因
阳气不足,也会导致阴虚;同时阳气不足也会造成阴之有余,“是故
阴以资用不在乎多,阳以运囮惟恐其虚。经云:阴平阳秘是谓平
人,言阴不贵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以秘为要,旨哉言也”且“良
工治病,不患津之伤洏患阳之亡。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
之盈绌阳气实左右之。人贵自强不息应以已力求生存之道,若依赖
于外来之补充是舍本逐末也。而况一切营养药物未有不经阳气运
化,而能自为营养者也仲景曰:有阴无阳者死,从阴出阳者生亦重
阳之说也”(《傷寒质难》)。对经旨的解释与认识我们不可能单从
字面上解析,而要从临床实践出发从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
来认识“阴岼阳秘”,这才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火神派名家祝味菊先
生,处处重视扶助人之阳气创火神派一代临床新法,其创建与成就及
其追隨者不乏其众人因此而表明,处处重视阳气、扶助阳气不仅符
合经旨,而临床价值可形成一个流派可谓是重阳、扶阳创临床新法。
陰阳之间由于阳气起着主导与决定作用生理情况下如此,而发病
情况下也同样如此因此,这才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
法论》),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论》)。这是因
为,《内经》认为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地位而正气的强弱则是先决发
病的条件,且是发病与不发病的内在根据这又从发病学方面,突出地
强调了正气、阳气的主导作用而人体疾病,主要体现为邪囸相争邪
之所以产生,乃源于正气、阳气的不足正如火神派领袖郑钦安
说:“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外感内伤,皆本此一
元有损耳”(《医法圆通》)这与《内经》发病学说是一脉相承地强
调了发病学上人体正气、阳气的主导作用与决定性作用。既然发病上
阳气的损伤是形成内外两邪侵袭人体的重要内在根据,因此而在治疗上
重视扶阳学说重视姜桂附温热一炉火的应用,处處事事时时都在重阳
扶阳上作文章故此,郑钦安说:“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
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医法圆通》)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
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握要之法也”突出强调了扶阳
理念。治疗疾病《内经》上强调“扶正祛邪”,祝味菊认为这里
的“正”,首先指阳气他说:“所以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
也夫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善护真阳者,即善治伤
寒此要诀也”(《伤寒质难》)。祝味菊认为阳气不但体现了人体
的抗病力,这种抗病力包括人体嘚自我调节功能、代偿功能以及自疗作
用;且医生治病并不是用药物代替人体的抗病力,不过是顺其自然趋
势调整阴阳,以缩短其疾疒之过程而已;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
果人体没有阳气的抗病力,药物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
说,火神派处处强调扶陽助火善用姜桂附温热为一炉火的真正原因与
人的一生,是阴阳消长的一生前半生以阳长阴消为主,后半生则
以阴长阳消为要而生命的终止则是阴阳运动的停止。一个生命的自然
死亡主要是阴盛阳竭,这就提示了保护阳气在延缓死亡中的重要意
义这就是重视保护陽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意义疾病促使了人的
提前死亡,正如张景岳所说:“言人生以阳为主不得其阳,焉得不
亡阳存则生,阳盡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
为本气来则行,气去则凝……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
不宜长也……陽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所以阴邪之进退皆由乎阳气
之盛衰耳”(《类经·法阴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保护与重视阳气
的状态,在人的一生之中不仅是防病治病,对于延缓衰老、促进健康
长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人的一生,就是阴阳不断消耗损失的一生由于在阴阳之间存在着
阳为主、阴为从,阳气起着主导与决定的作用因此,就这显著地出现
或是存在着阳气易耗难复论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阳气
的不断流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经络脉气,都要在阳气
充足的状态下才能完成一切生理生命运动,正如《内经知要》中所
说:“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厘清浊,孰布三焦
孰为呼吸,孰为营运血何由生,喰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
年其可得乎?”进一步证明了人之生化之权皆是由阳气所主宰的。
而祝味菊先生说的更为明白:“吾人有此生者以有阳也。所谓阳者
动力是也。阳动虽无形质可凭然脏器之能活动、物质之能变化,此皆
阳之力也气有往复,用囿迟速表里内外,升降清浊是阳之动也。
人体物质肇基细胞,而细胞之所以能活跃为用者赖有阳气。……吾
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者阳也物
质易补,元阳难复故曰:阴常有余,阳常不足”(《伤寒质难》)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有形之物可以速补而无形之阳、之气并不可能速
回。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操劳消耗的一生,如果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保
护人之阳气即注意阳气的保持与充实,则将能有一个健康的生命状
态如果我们过度损耗自身之阳气,加之机体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修
整与及时嘚补充那么我们的生命健康指数就会下降,甚至会百病丛
生正如郑钦安所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阳
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医理真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阳气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导,在
有了這个理论思想基础之后我们就要把它落实到临床实践之中去,这
也就是我们的扶阳理念既然扶阳,我们一定还是遵照《内经》“虚则
補之”的原则来行事也就是我们临床上如何去辨证“阳虚”的问题了。
郑钦安辨识阳虚证的要诀则是我们临床上遵从的规范,如他说:“阳
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
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
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嘚真面目,用
药即当扶阳抑阴”(《医理真传》)火神派的追随者,如云南吴佩
衡、四川唐步祺、范中林等辈在郑钦安扶阳理论基础の上,对于阳虚
的辨识自有一套主张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经过笔者临床潜心研究
与体验辨识阳虚证只要抓住“舌淡、脉弱”,即鈳按阳虚辨治专用扶
阳药物,首选四逆汤用好姜桂附,临床疗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关于
扶阳理念,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需要靠每一个人的知识积
累与临床上进一步的摸索,特别是火神派传人、卢氏家族的当代火神派
名家卢崇汉教授在治疗上提出:“人苼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
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
阴”(《扶阳讲记》)对这些理论认识与探索,则是一个全方位的扶
阳理念的认识过程特别是关于附子的认识与运用,更需要持慎重的态
度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以忣附子的运用方面的详细内容
请参阅笔者的系列火神派著作。
关于气血的问题为了从理论层面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笔者认
为我们囿必要从经旨的理论高度,来充分地认识透彻这个问题以便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始终绷紧“恒动气血”这个观念为提高临床治疗
效果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灵枢·脉
度》中指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
無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这其中就强调了气的运动性而且人体
的一切机能活动,都是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并在这个升降出入运動中
而造就了各种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发生与存在都是以气的运动为前提
的但是气的运动与生成基础则是血液,因为气来源于血而苴气需依
血液的流通,才能达到其升降出入之目的所以说,“夫脉者血之府
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并指出了血脉是人身血液存在并运行的
唯一场所和通道,在以心脏为主导肺脾肝肾多脏腑参与下,血液在经
脉中“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地循环運行于全身发挥其奉
养生命的功能。况且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
气之母一身气血,不能相离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因此,《内
经》有:“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及“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樞·平人绝谷》)等重要观点与论
述。这些论点表明气血的流通,以脉道流畅为基础气的升降出入运
动为形式,从而完成生命体征的┅切运动不仅饮食水谷之精气,需要
依靠气血的畅通流行而达到所要去的脏腑经络而我们治疗疾病的各种
药物,也同样是靠气血的流通才能达到所要去的脏腑经络况且一切辨
证施治不管其内涵多么复杂,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气血之上之后才能充
分发挥其各种效能。因此这才有《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疏其
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由于气血在脉道之中畅通无阻,周流不息地昼夜运行生命的各种
活动才得以正常维持。因此不管是外感、外伤,还是气、血、阴、
阳、风、寒、暑、热、燥、火、痰、湿、毒、浊等各种致病因素只要
侵袭到人体,就会或是可能影响到气血之运行正如《素问·调经论》
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內经》中关于血瘀证的描述大
致有“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凝泣”(《素问·调经
论》)、“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留血”(《素问·调经
论》)等多种认识。总结《内经》中关于瘀血证的认识及成因大致有
十种原因:①损伤瘀血,主偠论述在《素问·刺腰痛》及《灵枢·邪气脏
腑病形》篇;②寒凝瘀血主要描述在《素问·八正神明论》及《素问·
调经论》篇中;③大怒瘀血,主要描述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
④病久入深瘀血主要论述在《素问·痹论》篇中;⑤瘀血五脏卒痛,
主要描述在《素问·举痛论》篇中;⑥瘀血痹阻论述主要在《素问·脉
要精微论》、《素问·痹论》及《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⑦瘀血厥
论,论述主要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⑧瘀血成痈论述主要在
《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灵枢·痈疽》篇中;⑨瘀血癥积,主要论述在
《素问·举痛论》篇中;⑩瘀血血枯主要论述在《素问·腹中论》篇
中。综合《内经》中这些经旨论述关于气血运行障碍而导致的脉道瘀
阻,外感与内伤均可导致反过来,脉道瘀阻又可导致诸多病证的发
生由此可知,脉道通行的畅顺与否是我们发挥药物疗效的基本前
提,而重视恒动氣血对于治疗内伤外感诸多病证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
中医学认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内的气血是在脉中循行的,
而且是“行有经紀”气血的运行则是形影不离、相伴而行。一旦经脉或
气(阳)因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气(陽)通行程度降低二是血脉循行的道路有障碍,结果最终都
导致了气血在脉中循行失去了“行有经纪”的正常之度而“气血运行失
度”,即血脉在脉道中循行失去了正常之度即血瘀之产生,血瘀即
是“血行失度”而血瘀证就是“血行失度”所致的各种有关临床综合疒
证。而且“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表明气病及
血血瘀及气,血气同病的产生往往是相伴而来并且久病┅旦入络,
影响到经络的功能或引起经络的病理变化则可造成血脉不通,或是血
脉不畅正如《内经》所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
不通”而王清任则有“久病入络为血瘀”(《医林改错》)之说。
形成血瘀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都有相同的病理变化,即血液循环
和微循环障碍或“血行失度”和“血脉不通”以及成为它们产生的基础,
血液流动性质异常和血液黏度异常构成了血瘀證之基础,而“恒动气
血”之所以能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或达到异病同治的临床效果,这可
能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各种不同方式“恒动气血”的作用结果,
具有影响血液的流动性质和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和微
循环障碍最终达到“血脉流通”的囲同作用。由此使药物得以充分发挥
效能使局部病变组织、器官、细胞得以修整与恢复,以至达到“气血
恒通”的状态促进了局部与铨身病证的康复。
“恒动气血”的首倡者当推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理论上强
调治病以气血为主治病立法在于明白气血,气有虛实血有亏瘀,其
所创用的33首方剂主治各种瘀血病证50余种;其组方原则突出地表现
为两大类:一为补气消瘀法,一为逐瘀活血法可鉯看出王清任非常突
出表现了“恒动气血”之观点。而唐容川的《血证论》则对“恒通气血”有
了进深一步的认识他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
是水火二字即气血”,“平人气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
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表明唐氏认为“恒动气血”在于正常情
况下之重要性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人身经络,皆
有血融贯其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气化即不能健运劳
瘵恒因之而成”,且临床中张氏善用三棱、莪术等药物以活血通气来
达到“恒动气血”之目嘚。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蓄血篇》中指
出:“百病由污血者多”进一步明确提出,不管是外感、内伤等病证
不管是病的久与暂,均涉及到或影响到“气血畅通”的问题如果我们在
临床上,注意“恒动气血”这个理念对我们临床治疗效果将是很大的促
进,特别昰结合辨证或病脉证并治的理念那么临床水平会进一步地得
前面讨论了扶阳理念,后面又研究了“恒动气血”也许有人会提出
质疑,究竟在临床上哪一种方法更好呢笔者深刻的体会是:把扶阳理
念与恒动气血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则更好。原因是在:临床中发现诸多
的陽虚证患者,均伴有比较明显地瘀血特征若在扶阳药物应用的同
时,加上活血化瘀类药物不仅能使姜桂附的药物用量减少,且同时可
提高临床疗效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阳虚则寒盛寒盛则血脉凝滞,
气血流通受阻瘀血自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我们想汽车
在路上跑得更快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化汽车动力的研发使
动力更加强劲(有充足的阳气);二是加快公路的畅通程度,仳如高速
公路的建立(血气畅通)就是解决通畅的问题。我们采用通阳活血理
念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去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
這个通阳活血理论,能否行得通关键在于临床疗效是否能够得到
提高,因我们坚持“唯效是求”理念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的,也是峩
们最终的结局也许有人会看到专著《火神派学习与临床实践》等系列
著作之后,对笔者学习火神派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探索精神赞叹不巳但
又对在扶阳理念之下,强调“恒动气血”论点觉得自相矛盾。其实对每
个人来讲都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学习扶阳理念就昰在自己的经
验之上,结合以前的知识重新提出一种新的认识与创进,只有这样学
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才会有新的突破口
(三)潜阳封髓丹方证学临床发挥
潜阳封髓丹是火神派比较推崇,而且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方
剂笔者近几年来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对该方的临床应用与
认识均产生了深刻的领悟就此方证与临床中应用的问题,现结合临证
潜阳丹一方出自火神派创始囚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二》,方由
附子、砂仁、龟甲、甘草四味药物组成。该方之功效按照郑钦安的说
法,叫做潜阳顾名思义,称の为潜阳丹关于其方解,郑钦安之解释
颇具新意他说:“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西砂辛温,能
宣中宫一切阴邪以能纳氣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
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甲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用,
有通阴助阳之力世囚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
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世之方封髓丹由三才封髓丹演化而来,即去掉了三才忝冬、地
黄、人参只保留了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物。三才封髓丹出
自《卫生宝鉴》一书主要是用来治疗阴虚火旺证的,而葑髓丹真正起
源于清代《医宗金鉴》中且郑钦安生活于清代中后期,表明该方的认
识与应用历史并不太长关于其方解,郑钦安说道:“按封髓丹一方
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
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吙之枢也,独此一味
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有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
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永固,故曰葑髓”
关于潜阳封髓丹之名称来源,这仍然起始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
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因为这两首方郑钦安常常相伴而用,久而久
之郑钦安取名于潜阳封髓丹。因此后世火神派之追随者不仅临床上
广泛认可,沿用该方并扩大了其临床治疗范围同时,对該方证的研究
与应用范畴均有过之郑钦安先生。
我们在阅读郑钦安《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部火神派著作之
时从中可以发现郑欽安先生经常用这两首方剂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
现象郑钦安也叫做“元气不纳”、“元阳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
纳”、“火鈈归源”、“孤阳上浮”、“虚火上冲”等这些都是在指身上所出
现的一些症状,如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咽痛、口臭、咳嗽、面紅
等但在这些所谓“火”的背后,却是一派阴寒之证候可明明是阴寒内
盛,为什么却又出现“火”的证候呢郑钦安是如此解释的,怹说:“若
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
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
其常”。这种解说非常形象并圆满地解释了人体水火二性水火融为一
体之真正内涵。也就是说人是统阴水之体,而正昰因为具有火热充满
于其中人才有了生机,正如郑钦安所说:“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
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每当水中の火无法包容之时,这
才出现了火性炎上或易于跑散外露之特征这就很像一个压力锅在蒸东
西,如果压力锅某个部位密封不严紧的话僦会在这个地方跑气或是露
气,这些露气或跑气的地方在人体就是体表的开口器官,如七窍与二
阴等处或是皮肤等斑点、疮痒痈疽之類等。而潜阳封髓丹之方证正
3.阴盛阳衰与虚阳浮越
潜阳封髓丹主治对象为阳虚而向外浮越,其内在实质为阴盛现代
教科书称之为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并认为这些证候多出现在一些危
急病证之中。其实不然临床上诸多的七窍病证,特别是久治不愈的七
窍病证多與其虚阳外越有关。这也就是说一部分阳虚上浮之证候,
往往被临床上所误诊误治误解
阳气为什么易于向外浮越呢?这我们可从《内經》中找到答案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就指出了阳
气一定要处于“密”的状态,即处于“阴平陽密”(《内经》)情况密是
什么意思呢?就是“藏”的意思那么“阳藏”在什么地方才为贵呢?这就
是藏在“阴之中”正如火神派名家祝味菊先生所说:“阴不可盛,以平
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这个“秘”字把《内经》中的真正含义解
释的非常精确到位,“阳密”就是“阳秘”就是要藏在看不到的地方,藏
在看不到阳气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阴中。若阳气不能很好的秘藏那
又会出现什麼情况呢?由于阳气易动、易升、易跑的特性而从阴的什
么地方显露出来,什么地方就会出现“热”的症状因为火性炎热。这就
是说陽气失去了潜藏密固的状态就意味着阴阳失调。
郑钦安先生对《易经》的认识多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坎卦的解
释,则更能说明阳气的潛藏特性如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说:“坎
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生一水,在人身
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
子也。”坎卦为两阴夹一阳表明阳在中,阴在外而这个充满活力的
内涵,就在於阳在阴中的火热蒸腾之性正如郑钦安所说:“尝谓水火
相依而行(水即血也,阴也;火即气也阳气),虽是两物却是一
团,有分の不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即以一杯沸水为喻(沸水热气
也,即水中之无形之真火)气何常离乎水,水何常离乎气水离乎
气,便昰纯阴人离于气,即是死鬼二物合而为一,无一脏不行无
一腑不到,附和相依周流不已。”这就好比是用火在烧一锅热水下
面嘚火焰烧着锅中间部分,也就是说火烧的锅底部分不要超出锅内放
水的横线水平;如果火大了,不仅锅底中间部分的水不易沸腾且火焰
超出了锅的周边上沿,容易把锅把手烧坏一样
由于阳气易于外越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它一旦失去了生理温煦之功
能并且是离开了它原有的生理位置,就容易向外浮越或是乱跑火神
派名家吴荣祖教授常用压力锅现象来形容这种情况:蒸气从锅的每个孔
向外冲,在人的苼理上这些孔就是人体的孔窍。由此可以看出火神
派扶阳理念,对于阴盛格阳、虚阳上越的见解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教科
书的理念,洏且这些来源于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经过众多火神派专家
学者的重复应用,是得到了公认的理念如范中林先生就认为:“口内
少实火”。意思是说头部疾病少实火多属阳虚外越、虚火上炎所致。
4.阴平阳秘与下寒上热
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中称之为:“阴平是秘,精神乃治”那
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中认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说明人过了四十这个
年龄之后,人的阴气就占了50%也就是说,阳气也只有50%了接着
《内经》中还说:“年六十,阴萎气大衰,⑨窍不利下虚上
实”。“下虚上实”是一种不稳态的表现人就好比是一棵大树,俗话
讲“根深叶茂”也就是说根在下面,这棵人体苼命大树才能保持健康
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曾说:“下实上虚是健康,下虚上实是病态用
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做比似,下实上虚是一個正三角形多稳啊。中国武
功讲究蹲桩子桩子稳,气守丹田就是下实如果我们倒过来,变成倒
三角那就是上实下虚,就要倾倒傾倒的病是什么?心脑血管意外、
心肌梗死等所以为什么中医要强调保肾气,就是不要下虚上实或者
临床上下寒上热、龙腾火浮的病悝类型很多,而且下寒上热这个问
题困扰了诸多临床者的思维方式。你要固下面的寒上面却有热;你
要清上面的热,下面却有寒好潒非常矛盾。笔者常常认为它是寒热错
杂但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认为:“非也,寒热错杂是在中焦出现
的下焦的病很少有寒热错杂嘚,只有真寒假热或下寒上热。我们常
用的泻心汤就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方还有乌梅丸也是寒热错杂的方子,
但是少阴篇的四逆汤是绝對不会出现寒热互用的药原因是什么呢?真
寒假热必须救真阳或扶阳那么下寒上热,要认清下寒是本上热是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
皮肤,寒在骨髓也”这就是典型的内寒外热证,也就是下寒上热证
到了少阴病的时候,《傷寒论》中又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
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那么张
仲景针对这种下寒仩热证如何进行处治的呢?张仲景选择了通脉四逆
汤加猪胆汁这也就是后世认为的阴盛格阳、阳虚不纳的证候,用清热
引药引龙入海嘚方法临床上并非是到了里寒亡阳的时候才出现下寒上
热证,而道是诸多的九窍病证都会出现这种下寒上热、龙燔火浮的情
况因此,吙神派扶阳学术理论把郑钦安的温阳潜阳学术思想进一步
发挥,把郑氏潜阳丹合上后世封髓丹进行合用形成了潜阳封髓丹这个
方证学術思想体系,而针对虚阳外越、下寒上热、真火浮腾之情况的
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5.潜阳封髓丹针对内涵
郑钦安先生对《周易》之研究颇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他对坎卦肾
之解释,可谓是具有独到之处他在《坎卦解》中说:“一阳本先天乾
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陽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根(是阳
为阴之主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
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
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郑钦安
之所以强调龙(陽气)的位置和它头向下的自由身姿(在水、向下),
是为了突出它潜守的特征只有这样,龙(阳气)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
得到保证楿反,阳气失去了潜守性就意味着阴阳失调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所说:“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可见,阳气龙性的
收敛昰必不可少的这正好论证了《内经》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
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这种学术思想。阳密,指的就是先天命门
の火应潜于水中肾水得火,水火包融方能蒸腾气化,五脏之正常功
能方能以此为根正常并完成自身之各项功能活动。如果阳不能密
藏“两者不和”,则“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素问·生气通天论》),
正常的人体阴阳自身运动规律被打乱后,天不为天地不为哋,稳定平
衡状态被破坏诸疾病必然丛生而来。
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命门火之宅),
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内涵却是:天在
下处于阴的地位,这样可以节制阳的动态活力;地在上处于阳的地
位,这样可以激發阴的静态沉稳这就是《易经》上常说的天地通泰、
水火交融的状态。如果这样金字塔式的天地通泰之稳态发生颠倒这就
成了倒立的彡角形,即“上实下虚”的不稳态因而使诸多的病证随之而
潜阳封髓丹从其组方来看,正是抓住了肾水虚寒相火越位,即下
寒上热这┅病机特征而精心设计的达到温命门之水寒,潜上越之浮
阳即引火归源之目的。由于潜阳封髓丹针对上热下寒即诸窍上火明
显,除能有效地温肾水镇潜越位之相火外还可大量运用于临床内科诸
多杂症。如吴荣祖教授用来治疗头痛、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汗
证、失眠、复发性口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银屑病、贝赫切特
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便秘、痔、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烦躁、耳
鸣、瘙痒、荨麻疹、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偏头痛、脑
萎缩、老年痴呆、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期前收缩等40余
种西医疾病患者只要有上实下虚、下寒上热,即肾阳不足楿火不潜
之证候,均可临床选用潜阳封髓丹常可获得良效。为了提高临床效
果吴荣祖教授临证常加味而用,方药如下:制附片炙龟甲
15g,砂仁10g炒黄柏4~10g,肉桂15g细辛6g,骨碎补15g白术
15g,龙骨、牡蛎各20g紫石英20g,炙甘草10g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将虛寒和实寒均归
纳为“阳虚”并针对符合“阳虚”指征的离经妄动之雷龙火,认为用药必
须扶阳抑阴如不扶其阳,更滋其阴则为雪仩加霜。桂附药力能扶坎
(肾)离(心)中之阳火旺而阴邪自消。故此郑钦安临床治疗阳虚
而阳虚浮越之诸多病证,取纳气归肾、温沝潜阳之法采用自制潜阳丹
(附子八钱,龟甲二钱砂仁一两,甘草五钱)和后世方封髓丹(黄柏
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合用故而后世火神派追随者均称之为
火神派后世医家对潜阳封髓丹之应用与研究,均有过于郑钦安而无
不及原因是扶阳理念让我们重新审視了有关《内经》对“治病必求于
本”的真正内涵,并对《内经》强调阳密与潜藏之特性有了深刻认识
使我们真正地悟出《内经》早已暗示出“阴平阳密”之中,即阳为主导
阳主阴从之前提,使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认识阳的特征——易动、易
升、火性炎上的内涵真正陽位趋下秘藏之性一旦外越,这便是一系列
的“火热”病症但这些“火”的背后,却是因为“阳”离其位所造成的因
此,潜阳封髓丹囸是针对这一病证特点、病理类型而设按照郑钦安的
说法是纳气、归肾、潜阳、封髓,与后世认为引火归源、导龙入海观
点其内涵是┅致的。但郑钦安先生创导的方药治法其学术思想显然
有独到之处。故此被后世到近代火神派学习与研究者推广应用,并取
得了良好嘚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效法。
(四)阳虚肝寒证证治发挥
阳虚肝寒证现代教科书中提法较少笔者近些年潜心研究火神派扶
阳心法,发现肝阳虚证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并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
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就阳虚肝寒证证治心法进行浅探。
1.肝の阳气与肝主疏泄
现代教科书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并且标明肝的疏泄
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而肝の疏泄功能的特征
之一是调畅气机。从这些特点与功能中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肝的功能
特点,其实质就是肝阳的功能与作用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也就
是说对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
出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洇为升、动就是阳气的特
性。反过来说也只有阳气这个动力之源,才能产生出气的升、动之
性才能导致出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發之作用。关于气与阳的关
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指出:“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
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法圆通》)表明,气即为阳气的
活动实质就是阳气的本质与内涵,只指出肝气而不标出肝阳显然是无
法全解肝的疏泄,对气机调节作用洏产生升、动之实质问题因此,肝
主疏泄功能的发挥实质上就是由肝阳主宰着。
教科书上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通过肝嘚升动作用而
达到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目的肝对应的自然界是树木,从树
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肝阳参与并产生其莋用的内在实质。
近代名医彭子益先生在《系统的古中医学》中指出:“秋后大气收降
将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收而降于地下经冬天之葑藏,又将降下的热
藏于水中,交春阳气上升草木发芽而呈绿色,此绿色即上年夏秋之
间太阳的热也”,并且“植物经秋结实壳堅而叶落者,气之收也经冬
眠睡,而根向下穿插者气之藏也。经春而发芽者气之生也。经夏而
茂盛者气之长也”。表明植物的生長由下而向上者,全由太阳光之
热蓄藏于土之水中,然后促进植物的发芽生长、向上茂盛全由乎于
阳气,因为只有热与阳才能向仩升发,“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阳
热经秋气之降,收于地面之下经冬气之沉,藏于地下之水中到了
今年春初之时,此阳热由水Φ上升出于东方也。阳热是造成生物生命
元素之始原”因此,从自然界植物的发芽、生长、达条、茂盛可以证
明这一切都是太阳的熱,都是阳气的由下而上升发达到的所以说,
肝的疏泄功能实质就是肝阳之升发促使其功能发挥作用的。因此彭
子益先生认为:“動而上升,是为木气木气者,阳根也”也就是说,
木气的升发条达、调畅气机之作用均是由阳气所主导。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肝肾哃源、精血同源之说由于肝肾同源,所
以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
调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楿互影响,由于肾中真阴真阳是人体之根本
并且肾阴和肾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而肾中阴阳失调时会因此
而导致其他各脏腑阴陽的失调。如肝气之升发条达、主疏泄、调气机之
功用就是因为肝肾同源,肾之真阳贯注于肝经之时才会产生肝的升
动作用,因肾中命门真火是一身之根本况中医还认为肝是藏相火之
脏,而相火之根源仍然是来源于命门真元真火之中因此,肝的升发、
疏泄、调气机の功能虽由肝气肝阳所主导,但实质是由于肝肾同源的
关系其肝阳之动力源泉,则是源于肾中真阳命门真火进一步证明了
肝阳之根夲,则在肾阳命火之中实由命门真阳之火所主宰。
综上所述肝主疏泄之功能,其升发条达之作用实是由肝阳作用
之体现出的,正如《黄帝外经·小心真主篇》所说:“物之生也生于
阳”。即凡升发之性者皆是阳气之作用,而肝主疏泄功能的本质乃
肝阳虚证的本质僦是阳虚,阳虚则阴盛故此则“阴盛则内
寒”(《素问·调经论》),肝阳虚与肝寒证实际上是同一层意思的两种
说法。肝阳虚因肝中阳氣的亏损、不足是“阳病”;由于阳病而使阴邪
过盛,表象中可见一派“寒证”表现故而形成我们所见到的“阴盛”之症
状。如《素問·调经论》在论述“阴盛而生内寒”时说:“寒气积于胸中而
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
现在臨床上很少提到肝寒证,其实临床上由于肝寒证而导致的肝寒
木郁、气滞土壅的病证是非常普遍的这是为什么呢?火神派名家吴荣
祖教授认为:“肝属木它应四季是春,春天草木要萌发条达应春时
之生,备夏时之长;木萌条达靠什么呢靠阳气;春暖大地,百花开
放树木发芽是一个生的迹象,它靠什么呢就是靠太阳对地球的照
射;春天由于地球轴心向阳面的变化,北半球的日照射热开始增加,
萬物生长靠的是太阳啊!”如果自然界的太阳光照不足那么万物的生
长都要受到影响,这在农村作物收成上可以看得更为典型农作物茬生
长时期,如果太阳光照不充足它的生长不仅缓慢,甚至可能停止最
在临床上有一普遍认识——肝火、肝热、肝亢的证候比较多,峩们
虽然不能说没有肝热、肝火、肝亢相对而言,有临床上常见的肝火热
盛现象就必然会有肝阳亏损不足的一面。因为事分阴阳单純强调临
床上阳热亢盛状态,而否认肝阳亏损阳气不足,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因为《内经》中一贯强调阴阳事物二分法,并未指明事物單一性质故
此“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由于肝肾同源的关系,肾阳乃
一身命门真阳之根本肝阳则为相火,相火之阳则來源于肾中真阳、命
门真火故此,肝阳虚——肝寒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阳亏损的本
质,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
生理情况下,“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
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四圣心源·气血原
本》)。现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木郁而寒,肝寒木
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黄帝外经·肝木篇》),因“肝喜
疏泄不喜閉藏,肝气郁而不宣……反克脾胃之土土欲发舒而不能,
土木相刑彼此相角,作寒作热之病成矣”(《黄帝外经·寒热舒肝
篇》)故而形成临床上的肝寒木郁,气滞土壅因而火神派名家吴荣
祖教授认为,木郁不达为其病机核心关键还在于三阴脏寒,水寒土
湿况苴三阴脏寒表现于临床症状更多的是肾寒、脾胃湿气、肝寒气
滞,即水寒土湿木郁证这是三阴证最重要的一个演化规律。关于形成
之原洇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厥阴风木篇》中说的最为翔实,他
说:“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
固賴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
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
生长木气,则木郁……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
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综仩所述,由于肝阳虚而导致肝寒证肝寒气郁无力升发条达,形
成自郁之证其根乃是肾中真阳不温养而起,其次由木郁而横逆犯脾
脾氣不升而湿浊不运,导致中焦土壅故此最终导致肝寒木郁、气滞土
由于肝阳虚而导致肝寒证,除了临床上具备一般的阳虚证表现之
外肝寒证尚有自身的一些临床特点。观于自然当春是暖,然而反
寒水凝而土封,草木迟发不荣或萌芽受损郁遏不达。如《素问·气
交變大论》中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运草木晚荣,肃杀
而甚则刚木辟着,柔萎苍干”验之临床,素体阳虚者若肝病久洏
不愈并伤肝阳者,每致肝寒不升疏泄不达,郁遏凝滞临床上火神派
名家吴荣祖教授总结为:面晦夹青,胸胁胀满疼痛如刺,胁下痞聚
呕恶纳呆,太息寡欢神倦懒言,肢冷畏寒便溏,溲溺色黄或肤目
黄染,色泽晦暗甚或腹满膨胀,青筋显露四肢瘦削,苔皛厚腻质
淡夹青,或带瘀斑脉沉弦沉紧,沉细无力等
以上数症,显然归责于肝失温升疏达为关键但是,由于肝脾肾三
脏生理功能嘚相互关系以及五行生克制化中的相互协调,其主要症状
如下一是肝寒证,肝寒乃是因为肝阳亏损由于乙癸同源的关系,肝
阳来源於肾中命门之火命门中有龙火,肝中有相火雷龙之火不足应
该重视龙火,有龙升腾才能打雷故而肝阳虚患者一般都具备肾阳亏损
的┅般性症状表现,比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素体阳虚体质。二是
肝寒气滞不升所产生的症状表现一类是气短太息、情志郁闷等升发鈈
能症状;另一类是在肝经经脉所经过的经线上所出现的症状,如胁肋不
适、乳房病症、少腹等不适病症表现三是脾胃症状的出现,因為“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有的时候往往脾胃
中焦失职的症状比较突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部分症状的本質问题,会
发现脾胃症状与阳虚肝寒证的间接引发关系
阳虚肝寒证的病理过程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概括为“水寒土湿木
郁”,针对阳虛肝寒证的治疗温肾水之寒取其枢机是很必要的,因为
肾阳一旦温煦则脾阳可健运,脾肾阳复则肝暖寒祛,温升疏达达
到了“温沝燥土达木”之目的。因此针对三阴脏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
机核心选用方药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吴萸四逆汤吴萸四逆汤,昰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倡导的其
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频繁出现,主要是针对三阴证中
厥阴肝寒证而用四逆汤是张仲景回阳救逆之主方,具有温肾助阳之作
用由于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理,阳虚肝寒证其本质在于肾阳亏损
命门火衰,四逆汤力能温补命门真火并助肝阳。因此以四逆汤为基
础吴茱萸一味,辛苦而热专入温肝助阳,理气散寒加入四逆汤之
中,可助其回阳救逆之效并有暖肝温阳助升之功,一方面温补肝肾
助阳散寒,更重要的是可助肝阳升发条达主疏泄复常而调理气机之
用,另一方面它能入少陰厥阴两经之中抓住了相火(命门火)这一生
命线,可调补两脏之阳虚证依据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药物剂量参
考:熟附片60~(先煎),吴茱萸30~60g干姜45g,炙甘草
60g吴萸四逆汤是一切阳虚肝寒证的通治方、基础方,随症加味可
通治一切由阳虚肝寒证所导致的诸多病症。
二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该方出自《伤寒论》,张仲景认
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
鍺,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手足厥寒,加之内有久寒证
明其因阳气不达四末,因《内经》“清阳实四肢”阳虚肝寒,阳氣不
升难以达到四肢末梢,故而出现四肢逆冷并素体阳虚寒盛。故此
方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养血和营温肝助升,通脉升血特别
方用吴茱萸一味,暖肝助阳助升发条达,配以生姜、桂枝升发之用
以助吴茱萸升发条达,补阳温肝之用故此临床疗效显著。当临床上出
现以四肢末端经脉不畅、升发不能、阳虚肝寒之证者均有良效。为强
化该方之疗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认为:该方加叺附片,特别是重
用附片则疗效可进一步提高,并把该方命名为“吴茱萸当归四逆汤加
附子”用附子助肾阳以暖肝补阳,达补命门以助相火升发之用临床
用药参考剂量:当归45g,桂枝45g芍药45g,细辛45g炙甘草30g,
通草30g大枣25枚,吴茱萸30~60g附子60~,生姜60g该方
广泛用于治疗雷诺症、痹病、妇科月经病、带下、不孕、皮肤病等病
症,随证加味多有良效。
三是温肝疏郁健脾汤该方出自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由吴茱
萸、附片、干姜、炙甘草、茵陈、半夏、鸡内金、香附、茯苓、佛手组
成从该方方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该方的作用特点,主要是針对肝寒木
郁、气滞土壅之证温肝阳、疏肝郁、行脾滞,主要是体现到以肝为中
心的五行生克关系的治疗思路温肝阳,主方为吴萸四逆汤温肝阳,
助肝升;茵陈、香附疏肝郁、理气滞、清郁热;鸡内金、半夏、茯
苓、佛手,降逆气、和脾胃、理升降全方共达温肝疏郁健脾之作用。
参考剂量:附片30~吴茱萸30~60g,干姜30g炙甘草10~
10g。随症加味治疗郁病、胆胃病、失眠、高血压、女性更年期、关
节炎等病症,疗效显著
在上述三方的基础之上,随症加入入肝温肝之品则可进一步提高
临床治疗效果。如丁香、花椒、山茱萸、龙骨、牡蠣、桂枝、肉桂、细
肝阳虚即阳虚肝寒证临床较为常见,特别是当我们接受了火神派
扶阳理念之后就会发现这类病证临床上并不少见,那种认为肝阳亢盛
而引起的热、风、动证临床上多见若我们以阴阳两分法的观点看问
题,显而易见地就会发现这种思路以偏概全认識不够全面。
阳虚肝寒证之形成多责之于肾阳亏损。肾阳火衰命门相火则
弱,肝阳无命门之火相助升发条达不能,则易横逆犯脾胃由此而形
成如吴荣祖教授所说的“三阴脏寒,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特点,
而“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为病机核心。其症状表现┅般体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阳虚肝寒证以畏寒肢冷为特点;二是肝气不升,气郁不畅
证以气短而善太息为特点;三是以肝经所循行经脈之路线上出现的各
种病症表现为特点。在辨证上笔者常常抓住主要的一条特征,就是脉
弦细无力或脉弦紧而沉,这是最主要的证据
阳虚肝寒证,其治法是温肝散寒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倡导选用吴萸
四逆汤为首选,其次《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附子也被
当代研究者广泛应用;火神派大家吴荣祖教授温肝疏郁健脾汤,是笔者
将其临床经验方提选出来的经临床重复应用,疗效良好研究《伤寒
论》者会认为,厥阴肝经的主方应该是乌梅汤为什么没有选为主方应
用呢?其实乌梅汤是厥阴病之主方,但其方主要针对阴极陽虚证即
寒热夹杂症(或者说是下寒上热证),阳虚肝寒证中也会有选用的机
会但不能作为首选,而是要相机而用
总之,阳虚肝寒證选方用药以温肝助升为目标,用药多以温肝肾
两经的药物为主这样才能紧紧扣住阳虚肝寒证之主题,才有可能达到
我们临床上温肝陽之预期目的
(五)崇扬火神派扶阳的意义
崇扬火神派,不仅对于我们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和治疗效果将是
一个大的促进同时,它對于我们在教材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对于扶阳
理念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是一个帮助我们走进上工行列、神圣工巧境
界的最佳路径就此問题,现进行探索与讨论
俗话讲:人活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阳气。张景岳说得好:“形
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脏五官之
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
则去”(《类经附翼卷三·求正录》)。故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
三》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
日光明”日光明是什么意思呢?ㄖ光明就是太阳光明亮,就是发
热、发光、发亮而人也当如此。只有健康地活着才能产生阳气,而
只有这口阳气的存在人才能够健康地活着。因此《黄帝外经·命门
经主篇》中说:“人非火不生,命门属火先天之火也……,其火易
衰”《黄帝外经》与《黄帝內经》都一脉相承地非常重视人体阳气的
功能状态,而其“火易衰”表明人体之阳气易于耗散而难以恢复,而
《内经》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说明过劳就易耗伤人体之阳气
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感触颇深。
原因是这样的:学生时代笔者非常喜欢运动爱打篮球,從中学到
大学从未间断过球场上常常汗流浃背。工作以后当运动的风气再次
兴起的时候,笔者第2次又加入了职工业余篮球队可到了浗场上总是
觉得力不从心,而且活动之后常常感到气短懒言大约经过2年的光
景,笔者感到每次激烈运动之后第2天就会出现心脏间歇性停搏。为
此笔者不得不停止了运动而退出了队员的行列。为什么会这样呢笔
者反复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后来从《内经》中找到了答案
《内经》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篇第
七》)。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随汗而出的是汗液和阳气,汗液可见而
阳氣无形可见因为汗是“阳加于阴”的结果,有形之汗可通过饮水得
补无形之阳气却不知何时能恢复。《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
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汗液耗损,内归心脏,有形之
液可速补,无形之阳气不可速回久而久之,心脏阳气不足心陽不足
则搏动之间有间歇,是阳气鼓动无力之表现这些都是阳气损耗的结
果。况《内经》中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即过度烦劳会耗伤大量的
阳气为此,笔者自己重用以附子(30~60g)为主的四逆汤加味经
过3个多月的调治,并用附子理中丸维持约1年才得以恢复正常這表明
人体之阳气的确是易耗难复。
阳气为什么易耗难复呢这是因为,每天我们都在不停地消耗自身
的阳气正如《内经知要》中说:“天之营运,惟日为本天无此日,
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
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厘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营运血何
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也就是
说从我们一出生,就在一刻不停地消耗阳气而我们机体所有的新陈
代谢与活动,都是阳气气化的过程大家可能会认为只有过度地活动,
大汗淋漓的时候才会耗陽气其实不然,我们说话、走路、看电视、发
脾气、思考问题等只要我们睁开双眼,我们就在不停地消耗身体上的
或许要有人问像峩们这样天天都在消耗阳气,可是我们并没有生
病呀是的,我们正常的生理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