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十公分唐朝汉代铜镜拍卖市场的市场行情走势

唐代 铜镜精品赏析
我的图书馆
唐代 铜镜精品赏析
  海兽葡萄镜
  1980年出土于汉中市西乡县,圆形,直径21.3厘米,
  一周轮脊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伏兽钮,伏兽形体较为丰腴,肢体结构明显,肢爪劲健,背脊高耸,眼目犀利,造型巧致,显得矫健、灵敏。身披繁密华丽的鬃毛,工艺精湛,风格富丽华美。腹下穿孔,内区八只海兽姿态各异,或驻足或匍匐或就地打滚仰面朝上或戏耍打闹。
  瑞兽皆浮雕感很强,刻画细腻,形体丰腴,四肢矫健,鬃毛纤毫毕现,神态刻画细腻传神,目光炯炯有神,构图变化多端,极富动感。外区隐约一圈细轮脊,周围葡萄果实叶蔓缠绕,表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风光情景;数只走兽和飞鸟掩映在葡萄枝蔓叶实之中,瑞兽丰满灵动,雀鸟翎羽飘逸,翱翔盘旋,姿态娴雅,更显婀娜多姿,果实堆砌,枝条漫卷,花叶铺陈,充满生命力的葡萄枝蔓叶实显示出优雅秀巧之美,契合了盛世时期的审美风格。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而海兽葡萄镜的出现正是体现了这一高峰时期,是铜镜铸造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海兽葡萄镜是最早将高浮雕艺术使用在铜镜上,具有开创性和观赏性。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的物品。一般最小的有几厘米的,最大的大概齐有三十多厘米的,不过十五厘米以上的,就算较少的,比较高档的了。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装整容的实用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各朝各代均有制作。到了水银镜问世以后,逐渐停止了制作。人们喜爱铜镜,不但因它光面能照影,而背面的构思主题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古代铜镜上有的纹饰的寓意与配置,至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矩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海兽葡萄镜还被中外的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唐代马的艺术形象十分丰富,铜镜上的海马形象“似马非马”,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受了汉代“天马”神话传说的影响。
  这类铜镜在宋代的《博古图录》上称“海马葡萄镜”。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鉴》上则称之为“海兽葡萄镜”。另外还有的称为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名。但“海马”、“海兽”名称的使用还是较为普遍。&“海马”、“海兽”的称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释,究为何种动物,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早年德国有位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植物Haoma,后转化变为“海马”。还有人认为“海马”是海外的马。
  古传中国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骢”,则有的学者认为“海马”便是这种“青海之马”的简称。显然,这些是人们的推测。清代人注意到了铜镜上的兽“似马非马”,故称之为“海兽”。
  关于兽与葡萄的组合,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波斯或希腊罗马。其实,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我国就开始了葡萄的种植。在当时的丝织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纹饰。唐代的繁荣发展,在铜镜上饰葡萄纹饰也就不足为奇。
  真子飞霜纹铜镜
  唐,1984年西安市韩森寨出土。葵花形,直径30厘米。
  龟钮,素缘,荷叶纹钮座。钮上方饰云绕山峦及太阳纹。钮下方饰水池,池中
  荷叶挺梗而出水面,形成钮座。钮左饰一片竹林,林前端坐一人,头戴三楞冠做弹
  琴状,前有小几,几上置香炉等物。钮右一鸾凤,闻琴起舞,其上有树两棵。外区
  有铭带为“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名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
  ,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镜铭之意为夸赞铜镜铸制精美,同时表白
  了真挚的爱情。首句“凤凰双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种铜镜在当时应该是两两
  成对的。
  从真子飞霜镜表现的祥云、飞鹤、仙人等纹样看,描绘的内容,当是在民间流
  传较广的传说故事。“真子”即是舆孝子的简称,飞霜当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
  履霜操”的别称,纹饰内容是尹伯奇放逐于野的喻意。真子飞霜镜是唐镜中多见的
  题材之一,曾见于不少著录。日本学者多称为“伯牙弹琴镜”。
  仙人骑龙骑狮纹菱花镜
  1972年出土于西安市,菱花形,直径25.5厘米。
  半球形圆钮,素缘。镜背以云纹和花枝纹衬地,饰浮雕四仙人骑在青龙与狮
  子背上,两两相对,飞腾于空中,外区饰凤及仙人纹。仙人所骑的就是唐代流行的
  走龙,,与道教有很明显的联系。
  唐代是我国及汉代之后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
  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首
  屈一指的。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
  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
  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促进了手工
  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从东汉末年起,中国进入了少数民族南迁和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大分裂与民
  族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却未给铜镜带来巨大的发展,由于战乱导致人民
  流离失所和统治者无暇顾及,使铜镜进入了因循守旧的平稳发展阶段,六朝期间铜
  镜鲜有精品出现。在经历了隋和唐初几十年的准备之后,到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
  ,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
  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
  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
  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
  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
  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灯特种新工艺。
  四鸾菱花镜
  唐代铜镜的装饰花纹有十一种之多1:(1)四神十二生肖镜;(2)瑞兽镜;
  (3)瑞兽葡萄镜;(4)瑞兽鸾鸟镜;(5)花鸟镜;(6)瑞华镜;(7)神仙人物
  故事镜;(8)盘龙镜;(9)八卦镜;(10)万字镜;(11)特种工艺镜。这是十
  一类纹饰以时间顺序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隋至高宗初)主要有:a、瑞兽
  葡萄镜,亦称海马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萄纹,间饰海兽,有的镜背用圆圈分出内
  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称“过架葡萄”,典型的瑞兽葡萄镜为兽钮;b、
  瑞兽镜,取材于云龙、龙虎、狻猊、嘉禾等,龙纹多单体蟠曲,劲健有力;c、四神
  十二生肖镜,四神为汉代以来传统题材。中期(高宗武后至德宗)主要以花鸟镜、
  鸾鸟镜、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为主,其中:a、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或花枝,
  雀绕花枝的多菱形,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形;b、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
  花枝、宝相花等作装饰,有的为团花6朵,有的则环枝8朵;c、人物镜,其纹饰题材
  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王子乔吹笙、伯牙
  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中的人物,如打马毬图,狩猎图等。晚期(德宗
  至晚唐)主要有八卦镜,万字镜等。
  唐代铜镜的纹饰布局主要有五种2:(1)对称式,大多为相似对称,主要用于
  花鸟镜、人物镜、瑞兽镜等;(2)散点式,常用于瑞花镜,如团花、折枝花;(3
  )单独式,多见于盘龙纹、鸾鸟镜、和万字镜;(4)旋转式,如缠枝花,狩猎图、
  打马毬图;(5)满花式,主要为瑞属葡萄镜。此外人物故事镜多采用绘画是构图。
  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主要有:(1)金银平脱镜,利用金银片的延展性,将金银锤
  打成极薄的薄片,修剪出各种形状,錾出各种花纹,然后用其粘合在镜背之上,再
  经反复涂漆、抛光等多种工序,是金银片与铜镜完美结合。(2)螺钿镜,用贝、蚌
  壳薄片经细细剪裁,再剔刻出各种图形,用漆粘合在镜背上,经反复抛光打磨,使
  表面异常光洁俊秀。螺钿用材,除贝、蚌壳外,亦有绿色孔雀石,黄色玳瑁,红色
  琥珀等,更显得异彩纷呈3。此外还有银壳镜,错金银镜,铅花镜,鎏金镜等。
  八卦十二生肖纹镜&唐
  1987年11月西安市东郊唐墓出土。方形,边长15厘米。
  半球形圆钮,素缘。绕钮饰四神八卦纹,以方棱相隔饰十二生肖纹。其外为篆
  书铭文带,其有铭文24字。
  唐代的铜镜之所以美仑美奂,光彩夺目,在它背后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大唐帝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使
  得他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反映在
  铜镜上则是众多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盛开的花朵仿佛是大唐蒸
  蒸日上的新气象。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十日王公大臣
  要献镜及绶带而皇帝也要向四品以上达官贵人赐镜等。“(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
  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二百僚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
  及承露囊”“(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
  以上金镜等5”。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
  是非常精致的,。这从贞观年间太宗赐与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可看出。由于有了统治
  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各种特种工艺镜就不足为奇了。
  大唐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即是唐诗,在经历了汉乐府和
  六朝骈文以后,唐朝出现了五言、七言的压韵诗体,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
  。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了丰富的词藻,四言、五言
  、七言,长短句,几乎没有雷同的句子
  ,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
  胆,特是自明心”“初成照胆镜,遥忆画眉人.舞凤归林近,盘龙渡海深……只应老为
  客,孤鸣复几春。6”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玄宗《千秋节赐镜》“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
  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白居易《感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7正是由于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
  一方面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另一方面铭文本身就是装饰的一部分。
  双鸾双兽纹镜
  繁复多样的唐镜纹饰,也是多方面造成的: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到唐代时已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了,虽然历
  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毁佛灭佛事件,但比不过为对佛教产生太大的影响,到唐代时
  佛教已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唐朝皇帝也崇信佛教
  ,先后有八位皇帝前往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武则天更是希望借佛教而革唐的命。
  道教在唐代也备受重视,统治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认同姓的道教教主李耳为
  始祖,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还在各地大力兴建老君庙、太上玄元皇帝宫,
  并将《老子》、《列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作为教科书,考核以及第对待,称
  道举,授官职8。正是由于佛道的大倡而导致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出现了大
  量的宗教题材。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
  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武后长寿二年规定读“wan”字;婆罗树镜,婆罗
  树是佛教的圣树,佛经说释迦牟尼诞生于树下,又涅槃于林中,它在铜镜中表现的
  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呈经卦,是《周
  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
  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此外还有童子玩莲镜(沈从文先生认为这是根据《莲花太
  子经》制作的10)、四叶佛像八凤镜、王子乔吹笙镜等一些佛道色彩纹饰的铜镜。
  唐代的对外交往同样丰富了铜镜的素材,唐帝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而使四方臣
  服,其影响更是远播波斯、大秦等国,故在铜镜的纹饰中反映出了异域的风格。马
  毬本是波斯的运动,唐时传入我国,并很快流行,唐朝皇帝很多都是马毬高手,铜
  镜中出现的一类打马毬镜,生动地描绘出了打马毬时的场面。11唐代铜镜上的连珠
  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中早已出现
  过;同时在萨珊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可见
  这都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
  由于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从而影响到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唐镜
  的纹饰中出现了大量的瑞兽镜、花鸟镜,在一面镜背上完整的构筑出瑞兽、花鸟、
  蝴蝶、蜜蜂、游鱼等,代表了人们祈求安定祥和的心理和包容、开放、乐观的自然
  审美情趣。如宝相花镜,钮周饰六朵孕子荷花,花瓣簇拥着莲瓣,其间蕊珠成环,
  代表了人们多子多孙的祈求,这与当时的国力昌盛和社会的安定太平十分不开的。
  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很多地方都是后世所无法超越
  的,大唐文化远播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唐代的铜镜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
  、经济昌盛的集中体现。它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很多工艺都为后世所沿用。
  小簇花八瓣纹镜&唐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
  亚形镜等等。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
  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
  ,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
  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天马鸾凤纹铜镜&唐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
  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镜以秦为较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
  。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
  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
  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批量铸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
  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
  是汉朝的产物。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
  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
  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
  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
  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
  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
  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
  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
  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
  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
  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
  、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双鸾月宫葵花镜 唐
  商州市商州区出土
  隋朝青铜仁寿纹镜(局部特写)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
  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
  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
  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另外,在
  《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
  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
  镜随葬的习俗。
  铜镜不但成为古代贵族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内也常有发
  现。当然,王公贵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的平
  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属于普通常见的品种。
  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
  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
  铜镜也是爱情婚姻的信物,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
  是最好的说明。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
  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
  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
  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
  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凄
  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
  是渊源有自的。考古发掘中也曾见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
  四神十二生肖纹镜
  1952年出土于西安市,圆形,直径16.4厘米。
  半球形圆钮,内区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纹,其外一周分十二格,
  分饰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外有
  锯齿纹一周。素缘。这种四神十二生肖纹是隋代铜镜典型纹饰。
  四神十二生肖的组合在隋唐时期一种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组合方式,比如十二
  生肖均朝向顺时针方向,呈按顺序跟进之状,表现出明确的时空循环往复的含义;
  而四神所代表的四个方位与十二生肖所代表的十二地支的方位相配套。
  隋朝青铜仁寿纹镜
  1978年出土于永寿县,圆形,直径24厘米
  圆钮,双线八角形钮座,钮座角内饰云纹和章纹。八角纹突出的双直线纹将镜面分八部分,分别饰“东王公”、“西王母”、“四神”和神兽。镜背的外区有一周铭文:“淮南起照,仁寿传名,不斟表,熔金勒成,时雍炎晋,节茂朱明,爱摸彻,用拟流清,光无亏满,叶不枯荣,图形览质,千载为贞”。其中“仁寿”两字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而“淮南起照,仁寿传名”是指隋文帝杨坚在淮南发布准备讨伐陈后主的征战檄文,开始了统一的历史。铭文之外饰十二生肖、朱雀、玄武纹饰一周。此镜体大,纹饰内容丰富,是“仁寿”字纹镜中珍品。
  蟠龙纹铜镜&唐
  双凤纹鎏金大银盘&唐
  1962年西安北郊坑底村(大明宫西夹墙外)出土,高2厘米、直径55厘米,
  此银盘形体相当之大。圆形、宽边、六曲浅腹。盘心饰一对飞翔的凤凰,空间填以宝相花图案。盘腹分六瓣,每瓣中饰宝相花一簇,边上饰两鸟衔蝶(或花)六对,与六簇宝相花相互间隔。纹饰皆鎏金。盘底背面有刻文两行:“浙东督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大中大夫越东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裴肃进”,共36字。
  双凤纹鎏金大银盘(细节放大图)
  这件银盘是唐德宗李适的重臣裴肃进献的礼物之一。而这个巨大银盘的出土地点非常耐人寻味,未央区的坑底村就在大明宫西夹墙的外面,而唐德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泾原兵变,也许这件银盘就是兵变士兵在洗劫大明宫之后带了出来,但在出宫之时由于不便携带丢弃在这里了。
  鎏金&是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是将黄金溶在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在铜器或银器的表面,然后加温,使水银挥发。金子就附着于器物的表面。这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工艺。
  其工艺流程大体分5个步骤:
  ①做“金棍”,将铜棍前端锤扁,略翘起。打磨光滑,抹上热酸梅汤后沾满水银,晾干;
  ②煞金,将黄金碎片放入水银之中,加热熔解;随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浓稠的黄金和水银的混合物――金泥;
  ③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浓硝酸(古时以盐、矾等量混合液代替),将其涂在铜器上;用细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匀;
  ④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铁丝笼内,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烘烤,让水银蒸发,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⑤压光,用玛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以使镀金光亮耐久。二里头文化三期所出铜刀刀背细纹间见有鎏金痕迹,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鎏金实物。到战国时期,鎏金工艺比较成熟,辉县固围村战国墓所出鎏金铜兽为其代表。以后历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术增强器物的美感。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送拍邮箱: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_参考网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摘要:本文探究了铜镜艺术的历史进程,以唐代社会发展为背景分析了铜镜艺术在唐代达到鼎盛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唐代铜镜中蕴含的设计美学,及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与应用。为探索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和开展其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唐代;铜镜;设计美学;现代应用中图分类号:J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8-02一、唐代铜镜的设计探源青铜器通常也称为为铜器,铜也称为赤金和黄铁,青铜器是铜锡合金。广义上的青铜器包括工具、用具、利器、兵器、饰物等等。青铜器经历了夏代的发源,商周的鼎盛高峰,春秋战国的精巧细腻,至秦汉的衰落等发展过程,后逐渐因制铁、制漆、制瓷的兴起而日渐衰微,由体现贵族礼制的工具而逐渐退居到普通的生活器具。至秦汉末年,青铜器使用的范围己大为减少,到了唐代,礼器和酒器的数量减少,但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铜镜数量增多。《说文》:“镜,取景之器。”铜镜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人类文明不停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强盛与繁荣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时代。公元618年隋代官僚李渊、李世民父子组织建立起以中央集权制为基础的唐王朝,此后的300年里,唐朝地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安居乐业,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军事力量,唐朝都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与唐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这一时期,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诗歌、绘画、舞蹈也达到鼎盛,作为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各国争相与唐朝进行交流、往来。唐代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和精神风貌也对当时的世界和现代产生巨大影响。古人制作铜镜用来照容,在人人求美的唐代,作为日用青铜业的铜镜铸造业也达到了它的高峰。铜镜历经止水吉金的早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勃兴、汉代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缓进,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用水照面为鉴,铜镜也称铜鉴。陶器出现前,古人以水为鉴,后来用陶容器盛水照面——上古之镜、其大盆也,故曰为监,《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形,故用以为镜”在掌握青铜铸做工艺后已铜器为鉴。磨光的铜片最后发展为了铜镜,春秋战国以前一共只有24面镜子流传下来,它们造型较小、制作粗朴、铸造水平低下,有的还留有供悬挂的洞,更像是一种配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得改变,铜镜也发生着变化。铜镜发展鼎盛的隋唐五代时期也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隋至唐高宗时,唐高宗至唐德宗时,唐德宗至五代时。第一阶段为承前启后的时期,纹饰内容和图纹布局、圈带铭文的内容还沿袭汉镜的一些因素,但又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二阶段是唐镜新风格、新形式、新题材的成熟期,它题材广泛、色泽鲜明,尤其是千姿百态的花鸟、人物,充满了生活与艺术的气息;第三阶段是衰退期,图纹简单粗拙,从此以后铜镜趋于衰落。总的来说唐代铜镜摆脱了秦汉以来古朴、庄重的特点,它的造型、装饰、题材、铸造工艺别具一格体现了唐代铜镜富丽堂皇、千姿百态新风格。二、唐代铜镜的设计美学分析1.题材、内涵的设计美。唐朝国强民富、经济发达,人们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妇女热爱化妆、打扮,妆面变化快,对于铜镜的需求大大增加。铜镜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打磨的光亮用来照面,背面运用各种工艺与色彩饰以各种装饰和铭文。唐代铜镜背面纹样也顺应着时代的繁荣呈现出丰富多姿的一面。唐代铜镜的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到达一种极致的状态,种类繁多,有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瑞花鸟、神仙人物故事镜、四神镜、十二生肖镜、花枝镜、宝相花镜、团花镜、龙纹镜、双狮镜、双鱼镜、双犀镜、八卦镜、万字镜、素镜类等。带有珍禽奇兽花鸟纹的铜镜将仙鹤、喜鹊、鸳鸯、狮子、牡丹、莲花等图案巧妙的构思设计出来,有机的结合组成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富有自然生动的情趣。随着铜镜制作达到鼎盛,花草枝叶类纹饰逐渐摆脱了从属、点缀地位,而一跃成为主体花纹,涌现了包括宝相花、花枝镜在内的瑞花镜等主要以花草纹饰的镜类,这些镜子以其艳丽华美的风格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镜类之一。例如,带有浓厚故事情节的神仙人物故事镜,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内容,常见的嫦娥奔月题材——《月宫镜》,直径仅有14厘米的镜上,镜背浮雕就是取材于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铜镜中部有一株桂树,树右有呈飞仙状的带着披帛嫦娥和一只跳跃的蟾蜍,树左边为捣药的玉兔。嫦娥长衣飘拂,美若天仙,好像腾云奔来,玉兔被夸张为大如成人,蟾蜍和月桂也拟人化了,嫦娥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化身,寄寓着唐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表达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图一)。描绘了生活场景的打马球镜,四个人骑在马上,每个人形态各异,有的高举鞠杖、有的附身向前,做出击球、抢球等不同姿势,身下的马也姿态各异,周围搭配花枝纹样,场面生动,体现了激烈的打马球的活动景象(图二)。其他诸如“孔子见荣启期”的三乐镜等有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得唐代铜镜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铜镜,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景再现。生活化的场景描绘,流畅的线条表现手法,使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即使是描绘神话故事的铜镜纹样,其中的神话人物也不再不再像汉镜那样神秘威严,与其说是表现了对神的崇拜,不如说一种现实生活的美好侧写。这些纹样融合了当时工匠们巧思妙想的审美情感,将审美、内在情感融入在镜子的设计的题材和制作中,设计的美离不开人的视觉与思维的美,唐代铜镜不同题材形成的纹样通过点的集中、线的集合组成面,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魅力与内涵表达。2.材料、工艺的设计美。唐代铜镜背面纹饰的富丽多彩、铜镜镜面光洁平滑,这正是依托于工匠们不断探索、不停追求的的美得心态,唐人的审美理想也通过精湛工艺的运用得以展现。铜镜制作、产生之初,铜锡比例为1:0.096的铜锡合金,锡的含量很低,因为锡含量低,所以光洁度很差,到了唐代,铜镜含铜量的比例下降,铅锡合金比例加大,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银,所以镜子泛白,并且映影十分清晰,厚实光亮的质地和机理效果,加之设计风格、工艺水平的多样化,显露出唐代的大国气象,铸作的精巧、工艺的华美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可比拟的。
唐代铜镜除了传统的铸造方法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种工艺,有用漆将金、银薄片粘在镜子背面的金银平脱镜,例如花鸟纹金银平脱镜(图三)。有用漆将贝壳、碎石构成花鸟、动物、人物贴于镜背的螺钿镶嵌镜(图四)。贴金贴银镜,在镜背贴金板、银板然后在上面刻出各种纹饰,或者是在铜镜背面凸起的纹饰上贴金银片,给人以高低起伏的半立体的肌理效果。这些镶嵌金、银延展性好,便于精雕细刻,可以细腻地刻划人物、鸟兽的神情,并使各种装饰纹样显得精细灵动。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量感,镶嵌的螺钿产生出形、色、光的奇妙的视觉效果,既精美又华丽,极富观赏性。唐代铜镜的兴盛,不仅在数量的丰富,更在质量与工艺。铜镜上的装饰设计,是依赖于一定物质材料的视觉艺术形式。运用不同的材料,对工艺的不断探索,才能将唐代铜镜制作工匠的设计更好的表达出来。3.色彩的设计美色彩是设计美得重要构成要素,它可以直观生动的将设计师的想法或意念传达给消费者。铜镜的色彩分为铜镜主体的色彩和铜镜背面装饰纹样的色彩,铜镜的主体到了唐代因为制作工艺的改变,铜镜中铅锡合金含量增多,含铜量下降,因为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银,所以铜镜整体呈银白色。到唐代铜镜的反光度增加,光洁度也增加了。唐代铜镜整体形象的提升是当时经济发达,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同时,在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唐代人民对华丽色彩的深度迷恋。金银平脱镜中金丝的同心结、金光闪闪的花鸟,银光点点的八瓣莲花座和羽人。闪着贝壳、宝石光芒的螺钿镶嵌镜。贴银鎏金的纹饰和铭文。这些特种工艺镜上面多使用贵金属或各色玉石等高贵材料和散发光芒的自然材料,材料本身就已具有了华美的色彩,又利用金银平脱、金花银背、镶嵌等工艺,两种以上的高贵材料同时并用,又更使得铜镜的装饰色彩格外的斑斓华美、绚丽迷人。唐镜上这些兼容并蓄、工艺精湛的设计,给我们带来华丽的色彩设计魅力(图五)。4.结构与形态的设计美唐以前铜镜多是圆形、方形,一面铜镜有正反两面,铜镜的正面光亮平滑,可以照容,而背面又称镜背,它的文化内涵也基本通过装饰的花纹或铭文体现出来。镜背中央有突起的钮,中间有孔,可以穿系绳带,便于手持或系在镜架上,常见的钮有弓形(桥形)、圆形、半圆形、兽形等。钮座为镜钮周围的装饰设计,有圆形、方形、连珠形、花瓣形、叶纹形、柿蒂形等。钮座外部装饰由里向外通常分为内区、外区,体现主要内容的纹饰通常布置在内区称为主题纹饰或主纹,铭文多装饰在外区,称为铭文带。外区之外称为镜缘,或宽或窄,或光素,或饰有花纹,均高于镜体。唐代铜镜纹饰的构成中排列多自由,纹样生动活泼充满变化,即使是对称式的构图也是相对的对称在规则中又有着变化,但造型风格的一致又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富有自由、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这又使唐代铜镜满含着比整齐划一更进步的和谐设计美感。唐代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铜镜的造型十分丰富,突破了圆形、方形的传统,为了适应主题纹饰的变化,出现了葵花、菱花等花式镜形和亚字形(四方委角形),内容与形式更好的结合了起来。铜镜后面的铭文、圈带铭文也消失,镜背不再受内外界限的限制,给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更多的空间。三、唐代铜镜的设计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历经勃兴、繁荣、缓进、鼎盛、衰落的铜镜装饰造型艺术,在唐代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用品,或作为献礼或馈赠的礼品,记载了唐代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却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唐代铜镜必须更多的具备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才能重新迸发出新的光彩。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国家与国家间的往来、普通人群之间的旅行交流越来越频繁,唐代铜镜以其所具有的文化、纹样内涵为依托,作为交流、文化传播的媒介,可以作为收藏品、礼品等形式进行仿古铜镜制作,或是运用于现代的镜子的装饰中,也可以通过铜镜装饰纹样的符号化,使得铜镜上所描绘的各类自然纹样,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内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得到升华。同时,我们也可以将金银平脱镜、螺钿镶嵌镜、贴金贴银镜中的这些精湛工艺或是其表达形式运用于服装、配饰、工艺品、广告、雕塑等设计领域。不论是唐代铜镜中丰富的题材、深厚的内涵、不断探索的材料、精巧工艺、夺目的色彩还是复杂多变的结构与形态,我们都可以将其重新演绎、设计,用一种更符合现代审美、社会需求的方式应用于现代设计当中,用新的设计语言创作出不失传统韵味与内涵具有生命力的新作品。参考文献:[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4]宋燕燕.大唐雄风·唐镜工艺美术赏析[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5]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杨璐(女),1993年出生,汉族,山东人,就读学校:天津师范大学,专业:艺术设计;主要研究方向:服饰文化研究与服饰设计。
2016年26期
人间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镜鉴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