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王昭君》和杜甫 王昭君《咏怀古迹写法和主旨上的不同之处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王昭君变文》的民间写作与文化学阐释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在后世得到不同阶层的关注与描写,并因此赢得了广阔的文化书写空间与生命力。在昭君故事流传过程中,以昭君故事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数量众多,如诗、词、曲、赋、变文、传奇、小说、散文、戏剧等。通过对昭君母题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与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后世的书写主要有两种形态:追叙与重构。以追叙为主的文人写作作品主要体现在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创作的昭君诗词及散文作品中,如李白的《明妃曲》、杜甫的《咏怀古迹》和王安石的《明妃曲》等。该类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场域性。而以重构为主的民间写作,则多以其民间化的视角还原、补充塑造昭君这一形象,从而使我们在历史真实与文本叙事的断裂中发现其创造的价值,即以平等、真诚、乐观、悲悯、同情的书写态度还原了被国家意志湮灭了的真实的昭君形象,使其不仅具有英雄的气质胆略,又不失其来自民间的小女儿性情。而《王昭君变文》在众多昭君叙事的民间写作中更具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首次以鲜明的民间意识、民间写作立场对昭君故事进行历史重构,从而从文人墨客的政治化书写中脱颖而出,显示出鲜明的民间性,并使我们透过《王昭君变文》更深刻的理解民间,这一为主权话语与政治意志边缘化的群体的情感、意志、愿望与追求。因此,《王昭君变文》不同于传统文人写作的贵族精英式政治书写,而是带有鲜明的民间写作立场与写作态度。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的角度对其分析,进而我们发现《王昭君变文》深层的文化学内涵:民间在对昭君故事的历史重构中产生的群体身份认同,以及传唱消费中的集体无意识,即民间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宏大叙事理想与政治热情,以及在这种创造历史的个体英雄情结背后潜藏的政治失语与诉求表达。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咏怀古迹其三教案,题乌江亭,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琵琶行,王昭君,咏怀古迹五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咏怀古迹》(其三)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三、作者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四、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五、写作特色
《咏怀古迹》(其三)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六、课外延伸: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第 1 页 共 4 页
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5、说出《春望》一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6、结合《石壕吏》诗句翻译,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1.第一段.戏剧刚一开场通常会有段“开场白”,用来交待事情的前因和背景。课文第一段就相当于开场白了,在这里作者具体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时间(暮)事件(有吏夜捉人)、地点(石壕村)、人物(老翁、老妪、乳孙、寡媳、差吏)
(开场白完了以后就是演员们登场了。问: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如果你是导演,你要求演员着重表现的是哪些动作?)
——呼、怒、啼、苦
吏: 呼――大声叫骂(因)
声音(语言) 补充
怒――横行无忌
老妇:啼――悲惨哭泣(果)
苦――辛酸悲苦
3.第三段.
(人物已经登场,表演就少不了对白,下面是老妇的一段话。问: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第一层: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第二层:此时,里屋突然传来孩子的声音,差吏逼问,老妪马上转说。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第三层:为了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老妇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7、《石壕吏》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第 3 页 共 4 页
猜你喜欢的内容。。。
……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学案1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咏怀古迹》(其三)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精品】课件PPT下载_PPTOK位置: >> >>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点拨之六】&“环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原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八、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作者邮箱:&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 王昭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