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造句,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夕阳是动景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天净沙秋思古诗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的意思是?
哎哟wan193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夕阳落山了,撒下余辉一片,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苦苦思念着家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答案》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答案)《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观沧海》一、常识填空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范文九九网,它是一首 诗。2、《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 。他的诗以 见称。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次北固山下》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1
范文二:古代诗歌四首答案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类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诗句中也称为对仗互文:定义为文章中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现的字词,下句省略上句出现的字词,但上句与下句合并后成为一个意思: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翻译为: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对偶)(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观沧海》一、常识填空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范文九九网,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总写全景的两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山岛、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4.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慷慨悲壮表达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想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次北固山下》“次”意为,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5、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6.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7.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D)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对偶)(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9、结合语境,品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江水上涨,水面开阔,一页小舟飞快前行的情景。《钱塘湖春行》一、常识填空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3、该诗押的韵是i,韵脚是低、泥、蹄、堤。4、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最后到白沙堤,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绿杨阴里白沙堤。3、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四、探究提高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动词之妙。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早莺和新燕的动态,使诗中洋溢着活力和生机,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天净沙 秋思》一、填空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 散曲 。“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 。 作者 马致远 ,是 元 代著名 戏曲 作家,他的《天净沙o秋思》被称为“_秋思之祖___”。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人家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断肠人在天涯 。”3、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冷寂、悲凉。4、《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枯藤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昏鸦。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__思乡之情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断肠人在天涯。2、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能表达天涯游子心境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本曲中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的两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四、探究提高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7、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范文三:《古代诗歌四首》练习和答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一、基础训练(一)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杨花落尽子规啼范文九九网,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用原文填空1.曹操的《观沧海》中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 。诗中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天净沙·秋思》中的主旨句是 , 。二、课时达标(一)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题目。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二)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下列题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课后完成)三、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春 兴【唐】 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1.诗中“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3、4题。湖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答: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答: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一、基础训练(一)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课时达标(一)1.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二)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3.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
范文四:古代诗歌四首答案(15)15 古代诗歌四首一、自主学习1.汉代:赋 唐代: 诗 宋范文九九网代: 词 元代: 曲 明清:小说3.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三国 政治家 军事家 慷慨悲壮 曹丕、曹植 停泊 唐 王湾二、合作探究1、《观沧海》: 观 水、山、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日月、星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次北固山下》:顺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2、《观沧海》: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思乡之情三、展示交流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时序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合理即可)四、巩固提升1、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一、自主学习2、白氏长庆集 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曲 马致远 元 散曲二、合作探究 1、《钱塘湖春行》:孤山寺 贾亭西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绿杨 《天净沙 秋思》:B 断肠人2.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钱塘湖春行》:对春天西湖的喜爱之情《天净沙 秋思》:游子悲秋思乡之情三、展示交流略略四、巩固提升水面初平云脚低 小桥流水人家
范文五:《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练习一)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短 歌 行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范文九九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本诗的第一句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文中提到的“酒”指的是()。A.朝露 B.杜康 C.明月 D.周公2.请你解释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评价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评价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结合本诗,说说你是怎样评价曹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 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诗句“双袖龙钟泪不干”中“龙钟”和“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中具有相同意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往往成为诗人笔下的绝唱,如本诗的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为什么?请你再举一例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早春》,回答问题。早春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与《钱塘湖春行》比较,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是写_____景色的;从表达情感上来说,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____之情。2.“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忆一下写春的古诗,请你再默写出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天净沙?秋》,回答问题。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把本诗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比较,有何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与《天净沙?秋思》同样是写“秋”的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你各写出一句表现“悲”与“喜”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本期找)
范文六: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古代诗歌阅读考法一 唐诗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2.解析:①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②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答案:①选B ②(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3.范文九九网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1)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铁衣”等意象可以断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2)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答案:(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4.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解析: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的标题点明了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内容——怀古。诗歌前两联写近景,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作者路经古秦国,在荒郊野外,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泾水之滨,远村依傍,春草已被牛马啃食殆尽,田地刚耕过,只见古碑犹存。此情此景,令人黯然销魂。诗歌后两联写远景,作者纵目远望,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残阳映照下,烟雾茫茫,绿树环绕,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此诗融情于景,作者选择了诸多带有伤感意味的意象来抒发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1)本诗点明季节的是“橘柚香”,一个“香”,说明“橘柚”已成熟,可知是秋季。《雨霖铃》中点明秋季,直抒别情的句子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题目已经点明惜别,人因不忍“别”而“醉”,言情深。“江风引雨”言别时环境,秋风飒然而至,极其清冷,更兼秋雨,这里用环境之冷来衬托心境之凄凉。(3)“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意思是从对方角度思考,感情更为深远。理解了这句评语之意,可想到杜甫的《月夜》,同为从对方角度想象对方的举止心境,本题的关键是答出想象或设想,也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题目指向联系诗句便可。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考法二 宋诗1.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首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抒写重点是梅花,但作者却从“雪”“日落”“寒鸦”等环境描写及“惆怅”“恨”等情感的表达入手,可见这首诗并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主要采用了烘托和渲染的间接描写手法。明确了手法之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②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的丰富意蕴。景物描写“日落寒鸦”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可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感,而从“沉吟”“却望”“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落寞而又惆怅的。明确了这些,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一下即可。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颈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对友人的关心眷念。②尾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把以上的内容概括分析一下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5.(1)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解析: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解析:“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6.命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形象特点、鉴赏艺术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析:(1)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2)自选角度分析颈联,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7.命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2)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考法三 其他朝代诗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句中的烟,其色如云之白,这是把烟比喻成白云,写出了烟之白,之浓,暗示了月光的明亮;“流来野寺前”,这是把烟比喻成了水,写出了烟的动态美。比喻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之烟的特点,使诗句具有颜色美与动感美。(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凉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作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与回归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1)命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析: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出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2)命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析: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3.解析:这首诗题为“春暮西园”,点明诗中所写是暮春之际的西园景色。开头两句写芳草绕着绿地,水面映着晴空,这春天的雨洗尽了天空,也扫荡着春色,现在是暮春了。作者描写的虽是暮春景色,但却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明丽的色彩、清澈的水波,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后面两句作者写道:也许你会感叹春花的凋谢,这不,邻家花朵给暮春的雨摧折得零落满地了,但西园的菜畦,菜花正香,蝶舞蜂狂,飞得正欢,这暮春时节,不也情趣盎然吗?作者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这首小诗,借景抒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暮春之景的喜爱之情,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答案要点: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考法四 宋词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关系的理解能力。诗歌的结尾处,作者一般会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情感,以体现生动感人的特点。解答本题时,考生要结合下片中的“修禊”“卖饧”“江头柳”“苏堤”等内容,并分析词人夜不成寐折得江柳的原因,从而推知词人的皱眉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答案:(1)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2)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只能徒增烦恼,将自己的思乡愁绪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3分)3.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炼字、风格和虚实手法。(1)“嫩”字,是诗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2)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主人公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或回忆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答案:(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4.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默写古代诗文的能力。联系题干的提示词“鳜鱼肥”和张志和的诗作名称及前面的诗句可以联想起应补出的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对于“净”字妙处的理解,应结合诗句描绘的情景和词人抒发的情感来分析,如“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3)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词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5.命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一看背景;二看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三看写景叙事涉及的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解析: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解析: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6.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应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考法五 其他朝代词1.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考生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不仅要理解这句话的表面含意,同时还要结合全词、注释等相关内容去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和其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句话的大意是词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拒绝出仕。理解这句词要结合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感情来回答。这句词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无能”则是“辞官”的借口。表现了词人不屑于满清朝廷用来笼络人的高官厚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过凄楚的生活,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答案:(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2.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3.解析:“惆怅”意思是伤感、愁闷、失意。联系全词,词人惆怅的原因,既有对世人忙于喜庆而不理解端午的内涵的慨叹,又有对屈原的怀念。“无人解”,在这里是没有人理解。我们要分析的是词人的什么情感、情怀世人不理解。看到忙碌的世人在端午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并没有关注或不知道关注屈原而感到特别伤心,而这种伤感又无人理解,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同时也反映了世人对屈原的不理解。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表现手法中的对比手法。解答此题要细读全词,分析构成对比的双方。一是世人的喜庆和词人的惆怅的对比,一是世人对屈原的不理解和诗人读《离骚》的伤感的对比。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考法六 曲和对比鉴赏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语句。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中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从韦诗中的“独宿”和赵诗中的“不成宿”可知,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韦诗,结合诗句“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可以看出,该诗孤独中又有淡静。而赵诗,通过“冷”“残”“雨”“寒”等词语可以看出,该诗孤独中更显凄冷。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2.解析:“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句,是说社祭过后,社坛上的香火之烟渐渐变淡,大群争食祭肉的乌鸦,果腹后亦纷纷离去。此时轮到社祭的人们自己来饮酒作乐。“多稼”一词原指广种,后世常指丰收。据此总结出社祭之日,丰收之时,村民举杯,欢庆丰收。“霹雳弦声斗高下……山如画”句,是说欢乐的村民抱着良琴弹唱,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于是琴声、歌声、笑语喧哗响成一片。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解析: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的“秋社”两字。答案:B(3)解析:“日夕佳”出自高中语文课本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考生容易答出,可陶诗旨在抒写隐居之乐,本曲明言“致有”“西山爽气”,又“不羡日夕佳”,则可知二者旨趣有着明显不同。本曲透露出了积极的用世精神和安于古风淳厚的僻地而与民同乐的志趣。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3.解析: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属”“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答案:还未展开 芳心(2)解析: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范文七:《古代诗歌四首》学案答案《古代诗歌四首》学案(答案)。第一课时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碣( ji?)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xiāo)(s?)哉(zāi )悬(xuán)2、辨别下列字字形,并注音组词。 碣(ji?)(碣石) 澹(dàn )(澹澹) 竦(sǒng )(竦峙)揭(jiē)(揭示) 瞻(zhān)(瞻仰) 悚(sǒng )(悚然)竭(ji?)(竭力) 赡(shàn)(赡养) 涑( sù )(涑水)萧(xiāo)(萧瑟) 沧(cāng)(沧海) 瑟 ( s? )(萧瑟) 箫(xiāo)(洞箫) 沦 (lún )(沦落) 琴 (q范文九九网ín )(琴弦)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观沧海》——乐府诗 《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二、诗歌朗读的停顿。四言、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奏来读,如:“日月/之行”“潮平/两岸阔”。七言诗句一部分三节来读,如:“问君/归期/未有期”。三、研读《观沧海》1、合作探究,感知理解(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些诗句是写现实的?那些诗句是写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何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那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的胸怀。2、品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四、研读《次北固山下》合作探究,感知理解(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2)诗人当时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身在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课后练习一、填空1、 文学常识填空(1)《观沧海》一诗选自 《乐府诗集》 ,作者 曹操 字 孟德 , 东汉末年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他与其子 曹丕 、 曹植 合称“三曹”。(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停泊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2、诗歌理解性填空(1)《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 ,。(3)《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5)《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6)《观沧海》中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二、背诵、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第二课时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寺( sì )贾( jiǎ )莺( yīng )啄( zhu? )堤( dī )藤( t?ng )gǔ )( 商贾 ) m?i )( 没有 )jiǎ )( 贾姓 ) m? )(淹没 ) 2、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 《天净沙 秋思》——元曲(小令)二、研读《钱塘湖春行》1、合作探究,感知理解(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首联:诗人从大处着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颈联:谢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第二问略(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2、品读赏析(1)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诗眼”是“早”“新”:“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乐趣。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嬉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惬意。三、研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劳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课后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字,晚年又号2、《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3、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汉代 赋 ,唐代 诗 ,宋代 词 ,元代 曲 ,明清 小说 。二、诗歌理解性填空。1、《天净沙 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2、《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春到西湖,鸟儿开始活跃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4、《钱塘湖春行》中写花草生机勃勃的句子是5、《钱塘湖春行》中交代诗人行踪的句子是 。6、《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 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8、这首曲中点名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断肠9、本曲中具有对比反衬意味的两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本曲中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的两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三、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 秋思》。课后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观沧海》的作者是 曹操 ,与其子 曹丕 、 曹植 并称“三曹”。《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 白居易 ,与 杜甫 、 李白 合称唐朝三大诗人。二、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1、东临碣石(来到)2、山岛竦峙(挺立)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好像)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很)5、乡书何处达(家信)6、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木)7、次北固山下.....(停泊)8、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9、最爱湖东行不足(不够) ....三、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仲春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 1、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2、酒肆:酒店。 3、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 4、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 5、尽觞:干杯。简析: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 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暮春)《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②谢:凋谢。 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简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初春 )《卜算子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释: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②驿外:指荒僻之地 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③无主:无人过问 。④著(zhuo):值,遇。⑤一任:完全听凭。⑥碾:轧碎。⑦断桥:残破的桥。⑧零落:凋零。简析: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四、诗词鉴赏填空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一首 五言绝句 (体裁)。这首诗描绘了乐游原的晚景,表达了诗人珍惜大好时光的感情,并发出了“时不我待”的感慨。诗的头两句写登赏乐游原的 时间 和 原因 。傍晚时分天色近暗,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惆怅之感。后两句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 晚景 之美,对这种美景即将遁去表示出 留恋与惋惜 。“无限好”与“只是”,一正一反,一放一收,将诗人当时那种既赞叹又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文八:《古代诗歌四首》扩展阅读01白居易人物简介人物简介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范文九九网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1白居易石像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他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也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白居易的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等。2
范文九:《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答案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一、读《观沧海》,完成后面问题: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范文九九网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二、次北固山下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钱塘湖春行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四、《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参考答案一、(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3)C(4)①√ ②× ③√ ④× ⑤√ ⑥√(5)D(6)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认识诗人的本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景是作衬托的。(7)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8)写观海所见的情景。(9)到“洪波涌起”为止。(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11)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12)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答案3、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4、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5、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6、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7、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8、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9、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10、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参考答案: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3.D4.C5.①向阳的树②不够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0、(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5)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参考答案:1.小令 曲牌名 题目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5.B6.D
范文十: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一课时 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 ) (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范文九九网/p>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夕阳西下的造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