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那年花好月圆时时上庾楼,是什么意思

《春分日徐铉》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宋史·徐铉传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节选自《宋史·徐铉传》)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游:游玩,游览B.通署中书省事 署:代理C.辞理精当,时论能之 能:认为,,,,有才能D.见被毛褐者辄哂之 被:披,穿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檄乃汤悦所作 至于鞭箠之间,乃令人欲引节,斯不亦远乎B.煜以铉既行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礼遇皆与常时同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B.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D.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4分)(2) 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3分)(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3分)参考答案1. C(A. “靡”同。B. “壳”“曲”同。D. “馈”“聩”同)2.C(A句语序不当,“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颠倒;B句“如果”和“一旦”重复;D句成分残缺,“这对于金融危机是毫无益处的”应为“这对于金融危机的解决是毫无益处的”)3.【解析】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游”应为“交往,来往”。【答案】A4.【解析】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C表转折(A前为“是”,后为“才”;B前为“因为”,后为“凭”;D前为介词,“和、跟”,后为连词,“和”。)【答案】C5.【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侧目”应理解为“畏惧”。【答案】B6.【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答案】(1)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就当即斩杀而不等朝廷批复”亦可),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俟”“坐”“专”、被动句各1分)(2)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济难”“奈何”“止”各1分。)(3) 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冠带”“疏”“约束”各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徐铉十岁时就善写文章,不乱交往。出仕吴任校书郎,又在南唐李昪父子手下做官,主管草拟诏命,与宰相宋齐丘不和。有时候看到军中的文书,徐铉与他的弟弟徐锴就议论(评论)文书引证不当。文书是汤悦写的,汤悦就同宋齐丘一同诬陷徐铉、徐锴泄露军中机密之事,徐铉获罪被贬为泰州司户掾,徐锴被贬为乌江尉,不久官复原职。当时李景任命自己身边的车延规、傅宏在常、楚州管理屯田,办事苛求细枝末节(严格而琐碎),百姓忍受不了,导致盗贼纷起。李景命徐铉奉命巡察。徐铉到楚州后,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人害怕,畏罪而逃,徐铉追捕很急,权贵都很害怕。等到捕得盗贼头子,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周世宗南征,李景将徐铉贬谪(调)到饶州,不久召任太子右谕德。李景死后,侍奉他的儿子李煜做礼部侍郎,代理中书省的事务。宋军围困金陵,李煜派徐铉请求宋军退兵。当时李煜的部将朱令赟率领十多万士兵从上江(长江上游地区)来救援,李煜因为徐铉已经确定前往,想要阻止朱令赟让他不要东下(向东进军)。徐铉说:“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李煜说:“刚求和解却又要决战,难道对你有好处吗?”徐铉说:“要以国家安危为大计,难道能顾虑(顾及)一个使者的安危吗?可以置之度外(不必考虑)。李煜哭着送他出发。等到了宋营,徐铉虽然不能让宋退兵,但入见辞归,受到的礼遇都跟平时一样。到跟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太祖斥责徐铉,十分严厉。徐铉回答说:”我是江南大臣,国家灭亡按罪该死,不应当考虑其他。”太祖感叹地说:“真是忠臣啊!侍奉我要同侍奉李氏一样。”任命做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主翰林院,徐铉主学士院。徐铉跟随出征太原,军中文书很多,徐铉提笔即写,言辞流畅,内容精当,当时人们都夸赞他有才干。出师归来,加封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尼道安诬告徐铉奸诈营私(或“通奸”),道安因为不实诬告获罪受到处罚,徐铉也被贬为静难行军司马。徐铉初到京师,看见穿兽毛短衣的人就讥笑,邠州极寒冷,但徐铉始终不穿兽毛短衣,因寒冷而得病。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写完就死了,享年七十六岁。徐铉生性简朴淡泊,少私欲,朴实正直不造作。徐铉著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
范文二:徐铉,字鼎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 (节选自《宋史·徐铉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被毛褐者辄哂之
哂:讥笑B.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游:游玩,游览C.通署中书省事
署:代理D.辞理精当,时论能之
能:认为……有才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檄乃汤悦所作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煜以铉既行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礼遇皆与常时同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的一组(
)①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②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③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
④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⑤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
⑥终不御毛褐,致冷疾A.①②⑤
D.③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B.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D.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4分)(2) 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3分)(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3分)【参考答案】9. B.(“游”应为“交往,来往”。)10. C
(C表转折(A前为“是”,后为“竟”;B前为“因为”,后为“凭”;D前为介词,“和、跟”,后为连词,“和”。)11.B12. A(“侧目”应理解为“畏惧”。)13.(1)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就当即斩杀而不等朝廷批复”亦可),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俟”“坐”被动句各1分)(2)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济难”“恃”“止”各1分。)(3) 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冠带”“遽”“约束”各1分。)【参考译文】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徐铉十岁时就善写文章,不乱交往。出仕吴任校书郎,又在南唐李昪父子手下做官,主管草拟诏命,与宰相宋齐丘不和。有时候看到军中的文书,徐铉与他的弟弟徐锴就议论(评论)文书引证不当。文书是汤悦写的,汤悦就同宋齐丘一同诬陷徐铉、徐锴泄露军中机密之事,徐铉获罪被贬为泰州司户掾,徐锴被贬为乌江尉,不久官复原职。当时李景任命自己身边的车延规、傅宏在常、楚州管理屯田,办事苛求细枝末节(严格而琐碎),百姓忍受不了,导致盗贼纷起。李景命徐铉奉命巡察。徐铉到楚州后,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人害怕,畏罪而逃,徐铉追捕很急,权贵都很害怕。等到捕得盗贼头子,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周世宗南征,李景将徐铉贬谪(调)到饶州,不久召任太子右谕德。李景死后,侍奉他的儿子李煜做礼部侍郎,代理中书省的事务。宋军围困金陵,李煜派徐铉请求宋军退兵。当时李煜的部将朱令赟率领十多万士兵从上江(长江上游地区)来救援,李煜因为徐铉已经确定前往,想要阻止朱令赟让他不要东下(向东进军)。徐铉说:“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李煜说:“刚求和解却又要决战,难道对你有好处吗?”徐铉说:“要以国家安危为大计,难道能顾虑(顾及)一个使者的安危吗?可以置之度外(不必考虑)。李煜哭着送他出发。等到了宋营,徐铉虽然不能让宋退兵,但入见辞归,受到的礼遇都跟平时一样。到跟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太祖斥责徐铉,十分严厉。徐铉回答说:”我是江南大臣,国家灭亡按罪该死,不应当考虑其他。”太祖感叹地说:“真是忠臣啊!侍奉我要同侍奉李氏一样。”任命做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主翰林院,徐铉主学士院。徐铉跟随出征太原,军中文书很多,徐铉提笔即写,言辞流畅,内容精当,当时人们都夸赞他有才干。出师归来,加封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尼道安诬告徐铉奸诈营私(或“通奸”),道安因为不实诬告获罪受到处罚,徐铉也被贬为静难行军司马。徐铉初到京师,看见穿兽毛短衣的人就讥笑,邠州极寒冷,但徐铉始终不穿兽毛短衣,因寒冷而得病。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写完就死了,享年七十六岁。徐铉生性简朴淡泊,少私欲,朴实正直不造作。徐铉著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
范文三:【宋辽金】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南唐《开元通宝》(传为徐铉所题) 资料由书法报社赵志成提供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资料由可嘉提供徐铉《私诚帖》尺牍 纸本行书 册 29.1×44.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铉今有私诚。特兹拜托。为先有袪承人刘氏。其骨肉元在贵藩醴陵门里居住。所有刘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县大户张八郎。见在本处居住。今有信物并书。都作一角封记。全托新都监何舍人附去。转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门里面勾唤姓刘人。当面问当。却令寄信与茶陵县张八郎者。令到贵藩取领上件书信。所贵不至失坠。及得的达也。傥遂所托。惟深铭荷。虔切虔切。专具片简咨闻。不宣。()。再拜。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附录《宣和书谱》卷二篆书徐铉条目:徐铉,字鼎臣,江左人。仕江南伪主李煜,官至御史大夫。以文雅为世所推右。来使本朝,一时士人想望其风采。江南既平,随煜归朝。当太宗时,直学士院典诰命称得体。留心隶书,尝患字画汩以俗学,乃以隶字录《说文》,如蝇头大,累数万言,以训后学。尤善篆与八分,识者谓自阳冰之后,续篆法者惟铉而已。在江左日,书犹未工,及归于我朝,见李斯《峄山》字摹本,自谓冥契,乃搜求旧字,焚掷略尽,悟昨非而今是耳。后人跋其书者以谓:「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籀,气质高古,几与阳冰并驱争先。」此非私言,天下之言也。尝奉诏校定许慎《说文》三十卷行于世。又谓自暮年方得喎匾法,识者然之。今御府所藏篆书七:《大道不器赋》上下二 《蝉赋》一 《篆隶》二 《千文》二
范文四:宋太祖智敌徐铉宋太祖扫平江南时,各国臣服,年年朝贡。某年,南唐的国君派了能言善辩、博学多才的徐铉带着贡品来朝见。按礼节,宋朝派官员去迎接,但群臣都觉得口才敌不过徐铉,不敢去迎接。宋太祖思虑一下,下令在全国的朝官中抄写不识字的十个人的姓名,他随后在其中一个人的姓名上用笔一勾说:“这个人可以胜任。”被圈中的官员只好硬着头皮去了。此宋臣去迎接徐铉,徐铉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话锋犀利气势夺人,连旁边的人都深觉惊愕,不知宋臣如何对答。这位宋臣根本听不懂徐铉的意思,不知怎样回答,可又碍于面子,只是一个劲地说:“好,好……”徐铉不知对方说“好,好”是什么含义,也不便详细问询。这两个人彼此不懂对方的心思,相处了几天,徐铉起先还旁敲侧击地问他,可他避免正面回答,又唯恐说错话,总是连声说好,徐铉也终于感到很累了,不再大谈宏论。徐铉本来想从宋臣口中探知宋朝的一些情况,好回去向南唐君主请功,可碰到个唯唯诺诺的宋臣,竟然一无所得。(编辑/袁恒雷)
范文五:关于徐铉的介绍关于徐铉的介绍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1生平事迹先世会稽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炫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2宋史文载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 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复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历尚书在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八年,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 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无子,门人郑文宝护其丧至汴,胡仲容归其葬于南昌之西山。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不喜释氏而好神怪,有以此献者,所求必如其请。铉精小学,好李斯小篆,臻其妙,隶书亦工。尝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序》曰:许慎《说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余字,圣人之旨盖云备矣。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则文字为之大辂,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物之功与造化均不可忽也。虽王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本。及暴秦苛政,散隶聿兴,便于末俗,人竞师法。古文既变,巧伪日滋。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修仓颉之法,亦不能复。至光武时,马援上疏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及和帝时,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隶书之行已久,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反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轻心。至于六籍旧文,相承传写,多求便俗,渐失本原。《尔雅》所载草、木、鱼、鸟之名,肆志增益,不可观矣。诸儒传释,亦非精究小学之徒,莫能矫正。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于是刊定《说文》,修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说。夫以师心之独见,破先儒之祖述,岂圣人之意乎?今之为字学者,亦多阳冰之新义,所谓贵耳而贱目也。自唐末丧乱,经籍道息。有宋膺运,人文国典,粲然复兴,以为文字者六艺之本,当由古法,乃诏取许慎《说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臣等敢竭愚陋,备加详考。有许慎注义、序例中所载而诸部不见者,审知漏落,悉从补录。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皆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 其间《说文》具有正体而时俗论变者,则具于注中。其有义理乘舛、违戾六书者,并列序于后,俾夫学者无或致疑。大抵此书务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违古。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又许慎注解,词简义奥,不可周知。阳冰之后,诸儒笺述有可取者,亦从附益;犹有未尽,则臣等粗为训释,以成一家之书。《说文》之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几学者有所适从焉。锴亦善小学,尝以许慎《说文》依四声谱次为十卷,目曰《说文解字韵谱》。铉序之曰: 昔伏羲画八卦而文字之端见矣,苍颉模鸟迹而文字之形立矣。史籀作大篆以润色之,李斯变小篆以简易之,其美至矣。及程邈作隶而人竞趣省,古法一变,字义浸讹。先儒许慎患其若此,故集《仓》、《雅》之学,研六书之旨,博访通识,考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十五篇,凡万六百字。字书精博,莫过于是。篆籀之体,极于斯焉。其后贾鲂以《三苍》之书皆为隶字,隶字始广而篆籀转微。后汉及今千有余岁,凡善书者皆草隶焉。又隶书之法有册繁补阙之论,则其讹伪断可知矣。故今字书之数累倍于前。 夫圣人创制皆有依据,不知而作,君子慎之,及史阙文,格言斯在。若草、木、鱼、鸟,形声相从,触类长之,良无穷极,苟不折之以古义,何足以观?故叔重之后,《玉篇》、《切韵》所载,习俗虽久,要不可施之于篆文。往者,李阳冰天纵其能,中兴斯学。赞明许氏,奂焉英发。然古法背俗,易为堙微。方今许、李之书仅存于世,学者殊寡,旧章罕存。秉笔操觚,要资检阅,而偏傍奥密,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力省功倍,思得其宜。舍弟锴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锴又集《通释》四十篇,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玄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文字之学,善矣尽矣。今此书止欲便于检讨,无恤其他,故聊存诂训,以为别识。其余敷演,有《通释五音》凡十卷,贻诸同志云。铉亲为之篆,镂板以行于世。锴字楚金,四岁而孤,母方教铉,未暇及锴,能自知书。李景见其文,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内史舍人,因铉奉使入宋,忧惧而卒,年五十五。李穆使江南,见其兄弟文章,叹曰:“二陆不能及也!”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所著《稽神录》,多出于其客蒯亮。锴所著则有文集、家传、《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云。
范文六:徐铉行书《私诚帖》紙本冊29.1x44.8 cm南唐亡時,徐鉉隨李後主(937-978) 降宋。 太宗時直學士院,擔任書寫詔令的工作,頗受器重。 徐鉉降宋後,少有政績,致力於篆書與字學的研究。 《宣和書譜》記載,他曾以小字隸書抄錄《說文》,作為學子的範本。
他的篆書被認為是李陽冰之後,唯一寫得最好的。徐鉉(916-991),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初仕南唐,後歸宋,官至散騎常侍。擅長李斯小篆,也工於隸書。 與弟鍇齊名,世稱「大徐」,或與鍇合稱「二徐」。 精通文字學,曾與句中正等校訂《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著有《徐公文集》。釋文鉉今有私誠。 特茲拜託。 為先有袪承人劉氏。 其骨肉元在貴藩醴陵門裏居住。所有劉氏先已嫁事。 得衡州茶陵縣大戶張八郎。 見在本處居住。 今有信物並書。 都作一角封記。全託新都監何舍人附去。 轉拜託吾兄郎中。 候到。望差人於醴陵門裏面勾喚姓劉人。 當面問當。 卻令寄信與茶陵縣張八郎者。 令到貴藩取領上件書信。 所貴不至失墜。 及得的達也。 儻遂所託。 惟深銘荷。 虔切虔切。 專具片簡咨聞。 不宣。 ()。
再拜。特徵說明《集古錄》:「學者皆謂鉉筆雖未工,而有字學,一點一畫,皆有法也。」全作書寫較為隨意,用筆的細節上也不是非常講究,不過在結字帶筆等處,也是暗合法度,自然流暢。從這幾個字可發現,徐鉉用筆也相當紮實沉著,且線條健勁厚實,如黃庭堅所謂「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整體用筆豐厚而圓轉,這幾處則更加明顯,反映晚唐以來追求肥美的時代風尚,同樣的意趣在宋初書家李建中的作品中亦可發現。印鑑說明釋 文印主印主簡介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乾隆御賞之寶、養心殿鑑藏寶清高宗弘曆(),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為清諸帝之最。 清高宗亦熱愛鑑賞書畫,曾將宮中收藏編為《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續編數巨冊。在位六十年,廟號高宗,年號乾隆。()之印不明(圖畫)祕傳不明(義陽)世家不明宋犖審定宋犖宋犖(),商邱人,宋榷子,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 康熙間以蔭子入官,累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少師。 精鑒藏,善畫,著有《西陂類稿》、《緜津山人詩集》等書。嘉慶御覽之寶清仁宗顒琰(),清高宗第十五子,嗣為帝,在位二十五年。 謚睿,廟號仁宗,年號嘉慶。圖畫(祕傳)不明義陽(世家)不明徐騎省鉉不明不明印一枚
范文七:【荐书】《徐铉集校注》《说文解字》通行本的校订者、南唐文宗徐铉诗文集基本信息书
名:徐铉集校注(全二册)作
者:﹝宋﹞徐铉 著;李振中校注丛
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
号:978-7-101-12144-5出版时间:2016年10月定
价:268.00元开
本:16开装
帧:平装内容简介徐铉是易代之际文学演变环节中的重要链条,这主要取决于他的文学地位和创作实绩。徐铉向来有一代“文宗”的称誉(见陈彭年《江南别录》、欧阳修《徐铉双溪院记》、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五)。入宋之后,徐铉的儒雅风采及文学才能依然为中朝士人所倾慕。徐铉的博雅风采与文学才能获得了当时南北文人的普遍赞赏与尊重。在唱和中,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技法、结构方式、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都可能给对方以影响,进而影响文学群体、文学潮流、文学流派等。徐铉的文学影响,主要还通过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文学基因传承表现出来。徐铉弟子入宋较为著名的有吴淑、郑文宝、陈彭年、杜镐、胡克顺等人。前四人在兴趣爱好、主要的学术及文学成就方面,与徐铉都十分相似,可知他们在师承中,受徐铉影响很深。徐铉的文学基因,通过几代师徒依次传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初百年文学演进中,成就较大代表人物先后有王禹偁、杨亿、晏殊、欧阳修等,最为巧合的是,他们几人除王禹偁为北方人外,其他均为南方人,在地域上同属原来南唐辖区,而且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陈彭年为徐铉弟子,同时又是晏殊的老师,而欧阳修又为晏殊门生。本书录徐铉诗文集《徐公文集》三十卷,后附徐锴诗文、徐铉传记资料、文集序跋著录及年谱。以徐乃昌影宋明州重刊本为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版本及《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诗》《全宋文》等总集与宋人笔记等。笺注一般注出事由、出典,兼及词语解释。全稿采用全式标点。作者简介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李振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商丘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王梵志诗研究》、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徐铉文集校笺》。出版专著一部,在《红楼梦学刊》、《宗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多篇。名家评价徐铉生于江介,早著时名。尝居文翰之任,发挥诰命,有温雅之风;备预咨询,见该通之学。——宋真宗铉精于小学,所校许慎《说文解字》,至今为六书矩矱。而文章淹雅,亦冠一时。——纪晓岚诗致清婉,在昆体未兴之前,故无丰缛之习。其文俪体为多,亦雅淡有余。——清代校勘学家卢文弨铉为北宋初文学之最。——张之洞目
录卷一 賦诗颂德赋木兰赋并序新月赋早春左省寓直寒食宿陈公塘上将去广陵别史员外南斋将过江题白沙馆登甘露寺北望山路花京口江际弄水早春旬假独直寄江舍人从驾东幸呈诸公重游木兰亭赋得彩燕送魏舍人仲甫为蕲州判官题殷舍人宅木芙蓉送史馆高员外使岭南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宿蒋帝庙明日游山南诸寺赋得有所思赠王贞素先生春夜月爱敬寺有老僧尝游长安言秦雍间事历历可听因赠此诗兼示同行客游蒋山题辛夷花寄陈奉礼卷二 詩和殷舍人萧员外春雪寄蕲州高郎中寄和州韩舍人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过旧营宅作景阳台怀古春分日寄驾部郎中和王庶子寄题兄长建州廉使新亭谢文静墓下作观人读春秋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送和州张员外为江都令和明道人宿山寺晚归月真歌走笔送义兴令赵宣辅天阙山絶句除夜正初答钟郎中见招招徐鼎臣闻雁寄故人江舍人宅筵上有妓唱和州韩舍人歌辞因以寄寒食日作贺殷游二舍人入翰林江给事拜中丞徐鉉集卷三
詩徐鉉集卷四
詩徐鉉集卷五
詩徐鉉集卷六
制誥徐鉉集卷七
制誥徐鉉集卷八
制誥 祭告徐鉉集卷九
谥议徐鉉集卷一〇
碑銘徐鉉集卷一一
碑銘徐鉉集卷一二
碑銘徐鉉集卷一三
記徐鉉集卷一四
記 頌 贊 銘 哀冊文徐鉉集卷一五
墓誌徐鉉集卷一六
墓誌徐鉉集卷一七
墓誌徐鉉集卷一八
序徐鉉集卷一九
序 表 書徐鉉集卷二〇
表 書 狀 文徐鉉集卷二一
詩徐鉉集卷二二
詩徐鉉集卷二三
序徐鉉集卷二四
序 連珠 贊徐鉉集卷二五
碑銘徐鉉集卷二六
碑銘徐鉉集卷二七
碑銘徐鉉集卷二八
記徐鉉集卷二九
墓誌徐鉉集卷三〇
墓誌徐鉉集補遺一徐鉉集補遺二附録一
碑誌傳記附録二附録三
著録附録四 年譜作者: 李振中校注
范文八:徐铉及其诗歌研究内容摘要:徐铉是五代宋初过渡诗人中颇有声名的一位诗人,而学术界对徐铉及其诗歌的研究非常少。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对徐铉及其诗歌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徐铉其人部分中初步探讨了徐铉的生平与交游情况;在诗歌分类部分中将其诗歌分为酬唱诗、送别诗、咏物诗、题壁诗、其他等五类;在诗歌艺术特征方面,指出其诗歌对仗工整、善用典故、平淡流易、清新自然等特征。在整个五代宋初的诗坛上,徐铉是连接唐末五代与宋初诗坛的重要过渡。关键词:徐铉 五代宋初 诗歌 艺术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五代宋初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吴、南唐、北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全宋诗》录其四百二十一首诗,本文所引徐铉诗歌皆出自《全宋诗》。当前学术界专门针对徐铉的研究还不多,且大多都是对其生平以及他参与校对的《说文解字》的研究。对于徐铉及其诗歌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不足。因此本文希望从徐铉其人、徐铉诗歌分类、徐铉诗歌的艺术特色、徐铉诗歌与五代宋初诗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徐铉及其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一.徐铉其人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宋淳化二年(991)。徐铉历仕吴、南唐和北宋三朝。其少有才名,入仕甚早。十六岁时,徐铉由门荫入仕,为吴秘书郎,直宣徽北院,掌文翰。吴天祚三年,吴主禅位,李昪登基,南唐建立,先主以徐铉为知制诰。开宝八年,李煜降宋,南唐灭国,徐铉随后主一同入宋。作为降臣,徐铉在仕宋期间自然不能进入权力的核心集团。在此期间,他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是在文化方面。先后参与编撰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江南录》、《文苑英华》等著作,还与句中正等一起校对了《说文解字》。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陷徐铉与姜氏女通奸,虽查无实据,但徐铉依旧被贬邠州。此次被贬对徐铉的打击尤为严重,身心俱疲的徐铉来到环境恶劣的邠州没多久,便溘然长逝。时年七十六岁。二.徐铉诗歌分类关于徐铉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对其诗歌的分类做的也不是十分的全面,因此本论文想对徐铉的诗歌重新进行一次分类。(一)酬唱诗这类诗在徐铉所有的诗歌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据统计《全宋诗》共收录徐铉诗歌四百余首,其中酬唱诗约有二百首,占全诗的二分之一。如《赠王贞素先生》、《寄和州韩舍人》、《和王明府见寄》等。这类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五言、七言均有。有借景寄情的,如《晚憩白鹤庙寄句容张少府》(卷七,九七页):“日入林初静,山空暑更寒。泉鸣细巖窦,鹤唳眇云端。拂榻安棋局,焚香戴道冠。望君殊不见,终夕凭栏干。”作者先是向朋友描述“白鹤庙”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喧嚣、生活安逸,然后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思恋,期望能够和朋友同游此地。当然也有像《陪郑王相公赋筵前垂冰应教依韵》(卷七,一零零页):“窗外虚明雪乍晴,檐前垂溜尽成冰。长廊瓦叠行行密,晚院风高寸寸增。玉指乍拈簪尚愧,金阶时坠磬难胜。早餐堪醒曹参酒,自恨空肠病不能。”这样的宴会唱和之作。还有像《奉和御制岁日二首》(卷九,一二二页):“运历三元正,升平及古同。五侯皆辑瑞,四海尽占风。圣政乾行内,群生寿域中。撞钟元会罢,晃朗日东升。正仗临轩万国来,汉仪周礼尽堪哈。光浮云盖青龙转,香透椒花白兽开。庆赐应时均亿兆,卜年从此数京垓。群臣共感文明运,况是天言诫懋哉。”这样的歌功颂德之作。作者先是用“正仗临轩万国来,汉仪周礼尽堪哈。五侯皆辑瑞,四海尽占风。”等来描绘国家的强大和太平,紧接着以“圣政乾行内,群生寿域中。撞钟元会罢,晃朗日东升。群臣共感文明运,况是天言诫懋哉。”来歌颂皇帝的贤能,政治的清明,感叹自己能够有幸效忠君主,对国家的未来表达了美好的期望。在徐铉所有的诗歌中,此类酬唱之作虽多但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都不高。(二)送别诗与唱和诗相比,送别诗的数量少了很多,但也有100首左右。有《送王四十五归东都》、《送史馆高员外使岭南》、《送和州张员外为江都令》、《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等。徐铉借助这类诗歌,在送别他人之际,诉说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如《送阮监丞赴余杭》:“杨柳依依水岸斜,鷁舟东去思无涯”;《送德迈道人之豫章》:“禅灵桥畔落残花,桥上离情对日斜”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徐铉对其友人的离去有着浓浓的不舍与深切的关怀。同时,诗人也从自身情感出发,借送别友人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如《送礼部潘尚书致仕还建安》:“名遂功成累复轻,鲈鱼因起旧乡情。履声初下金华省,帆影看离石首城。。”从首联的“名遂功成累复轻,鲈鱼因起旧乡情”,我们便可十分清楚的感受到徐铉浓烈的思乡之情。当然,徐铉的送别诗也不全是表达惜别和思乡之情的。在其政治生涯中,仕后主之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且受害于党争之乱,两次被贬。虽然在仕后主时期得到重用,但当时的南唐内忧外患,称臣于北宋。仕途的不顺,社会的黑暗使徐铉有了郁郁不得志、苦闷孤寂的孤独感。“我志两不遂,漂沦浩无涯”;[1]“世乱方多事,年加易得愁”。[2]身处乱世,却无力施展抱负,无力保家卫国的徐铉只有像大多数的文人一样用诗歌来宣泄心中的痛苦。(三)咏物诗咏物诗是徐铉诗歌创作中成就较高,对后世影响也较大的一类诗,《全宋诗》中所载徐铉的咏物诗只有三十首左右。有《山路花》、《赋得风光草际浮》、《赋得秋江晚照》、《春夜月》、《行园树》、《进雪诗》等等。咏物诗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美好的愿望。如《春夜月》:“幽人春望本多情,况是花繁月正明。竟夕无言亦无寐,绕阶芳草影随行”。幽静孤单的人在春天的夜晚望月本就足以涌起相思之情,更何况是在花正繁、月正明之时。漫漫长夜,诗人难以入睡。独自一人安静地在台阶前的花草间徘徊。在繁花、明月的映衬下,只有影子相伴的徐铉显得如此的孤单。壮志未酬、无力改变现实的孤寂感,“无言”而喻。   再如《山路花》:“不共垂杨映绮寮,倚山临路自妖娆。游人过去知香远,谷鸟飞来见影摇。半隔烟岚遥隐隐,可堪风雨暮萧萧。城中春色还如此,几处笙歌案舞腰。”从字面上来看,诗人是在赞扬山路边的野花性格高洁,不与杨柳在一起争高下,而是在崎岖的山路边独自美丽;游人从很远的地方旁边经过也闻到它的香味,山谷中的鸟儿从天空飞过也能看到它摇曳的身姿;“山路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不惧任何风雨。实则,诗人是以“山路花”自喻。表达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生态度,不愿与致使朝政混乱的“宋党”、“韩党”同流合污。相信有朝一日皇帝能看到自己能力,那时便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施展抱负、大展拳脚。(四)题壁诗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却盛行于唐宋。徐铉的题壁诗在二十首左右,有《题雷公井》、《题伏龟山北隅》、《题紫阳观》等等。此类诗歌意象丰富、色彩鲜明,乃诗人有感而作,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当时的情感。如《将过江题白沙馆》:“少长在维扬,依然认故乡。金陵佳丽地,不道少风光。稍望吴台远,行登楚塞长。殷勤语江岭,归梦莫相妨。”文中的“稍望吴台远”,“行登楚塞长”两句很恰当地描述了金陵的地理位置。 “少长在维扬,依然认故乡”一起,又表达出了诗人浓烈的思归之情。再如《题画石山》:“彼美巉岩石,谁施黼藻功。回岩明照地,绝壁烂临空。锦段鲜须濯,罗屏展易穷。不因秋藓绿,非假晚霞红。羽客藏书洞,樵人取箭风。灵踪理难问,仙路去何通。返驾归尘里,留情向此中。回瞻画图畔,遥羡面山翁。”这首诗是徐铉题壁诗另一种类型,它表达的是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宦海浮沉、国家内忧外患,虽一心报国,却是有心无力。面对优美的景色、无忧无虑的普通百姓,诗人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这种舒适闲逸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小舫行乘月,高斋卧看山。退公聊自足,争敢望长闲”;[3]“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4]这类题壁诗既可以看作诗人淡泊名利,也可理解为诗人期望逃避纷乱的现实,归隐田园,独善其身。(五)其他除却上述四种类型的诗歌外,《全宋诗》收录的徐诗还有五十余首。这些诗歌题材较杂、数量较少,很难对其进行分类,故将其归类为其他。此类诗歌中有《吴王挽词》、《太师相公挽歌词二首》、《陶使君挽歌二首》等悼念诗;有《禁中新月》、《北使还襄邑道中作》、《梦游三首》、《晚归》、等闲适诗;也有《咏史》、《病题二首》等杂诗。受题材与内容所限,这些诗歌的研究价值不高,但这也是徐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徐铉诗歌的艺术特色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不喜预作,执笔立就。他追求的“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也为后世所称道。历代评徐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颇近白居易诗风。笔者想就徐铉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做简要梳理。(一)对仗工整细看《全宋诗》收录的徐铉全部四百余首诗,每首诗的对仗都十分工整,从无例外。如“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登甘露寺北望》,卷四,六三页)此诗中的“京口”与“海门”、“沙上”与“江中”、“日影”与“橹声”两两相对,且词性统一,如“来”与“起”、“行”与“过”、“见”与“闻”都是动词。再如“案牍乍抛公署晚,林泉已近暑天秋。海潮尽处逢陶石,江月圆时上庾楼。”(《送欧阳大监游庐山》,卷五,七三页)此诗中的“案牍”与“林泉”、“海潮”与“江月”、“陶石”与“庾楼”,“晚”与“秋”、“逢”与“上”等等诸如此类对仗工整的诗作不胜枚举,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也由于其诗歌形式上的过于整齐,缺少了像乐府诗那样的灵动与参差之美,使徐诗在形式上看起来有些单调呆板。(二)善用典故徐诗除了对仗工整外,还十分善于用典。在其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以古论今,借古抒怀。如《早春左省寓直》(卷四,六二页):“终军年二十,默坐叩玄关。”借用了汉代“终军”的典故。终军,西汉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笔优美闻名于郡中。18岁被举荐为博士弟子,赴京师。到长安后,终军上书称旨官拜谒者给事中,奉命巡视东方郡国。又上书自荐出使匈奴,博得汉武帝赏识,升谏议大夫。后出使南越,被南越丞相吕嘉所杀,年仅二十余岁。徐铉借用终军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展示才华、施展抱负、忠君报国的美好期望。而在《送魏舍人仲甫为蕲州判官》中徐铉写道“从事蕲春兴自长,蕲人应识紫微郎。”这里,诗人借用的是唐代白居易《紫微花》中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用紫微郎来指代好友。还有《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中借用了“苏武牧羊”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此类借用典故的诗作在徐铉的诗歌中所占比重极大,是徐诗的另一大特点。(三)平淡流易、清新自然徐铉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平淡、流畅、易懂,虽重用典,但不生僻晦涩,读来朗朗上口,十分自然。如《游蒋山题辛夷花寄陈奉礼》:“今岁游山已恨迟,山中仍喜见辛夷。簪缨且免全为累,桃李犹堪别作期。晴后日高偏照灼,晚来风急渐离披。山郎不作同行伴,折是何由寄所思。”整首诗没有一个生涩难懂的字,“游山”、“桃李”、“晚来风急”、“寄所思”等字词清新自然,浅显易懂,使读者能够很轻松地读顺、读懂作品。再如《贬官泰州出城作》:“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偏游。唯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这首诗就像是徐铉在自言自语,平铺直叙地把自己遭贬的经过以及自己的感受叙述了一遍。让人一眼就能看清诗歌描述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四.徐铉诗歌与五代宋初诗坛的关系(一)对“白体”诗的继承和发展唐末五代的诗坛流行的主要有三种诗歌流派:以白居易为宗的“白体”,以温庭筠、李商隐为宗的“晚唐体”,以姚合、贾岛为宗的“西昆体”。作为活跃在五代宋初时期的重要诗人,徐铉受白居易诗风的影响较大,为五代宋初“白体”诗人代表之一。   元代诗人、诗论家方回,首次将徐铉列为宋初“白体”诗人。他在《送罗寿可诗序》中云:“白体如李文正(昉)、徐常侍昆仲(铉、锴)、王元之(禹偁)、王汉谋(奇)……”[5]又《瀛奎律髓》卷一六云:“徐铉字鼎臣……在江左与韩熙载齐名,诗有白乐天之风。”贺中复在《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中将白体诗的特点归纳为四点:吟咏性情,次韵酬唱,率意而成,清淡典雅。[6]那么徐诗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白体诗的风格呢?细看《全宋诗》中所录全部四百余首徐诗,不难发现与白体诗有以下三点相似之处:第一,从诗歌类型来看,徐铉全部四百余首诗歌中,酬唱诗占有一大半,比重极大;第二,从诗歌内容来看,不论是酬唱诗还是其他类型的诗歌,很大一部分是在吟咏诗人自身性情的;第三,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看,徐诗韵律协调、对仗工整,平易流畅。通过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徐铉明显受到了白体诗的影响。不过徐铉也并不是一味地继承白居易的诗风,其诗与白体诗还是有不同的:白体诗平易浅切,不重用典。反观徐诗,虽清淡流易,但也多用典故。如《赠王贞素先生》:“道秘未传鸿宝术,院深时听步虚声。辽东几度悲城郭,吴市终应变姓名”;[7]《和王庶子寄题兄长建州廉使新亭》:“谢守高斋结构新,一方风景万家情。群贤讵减山阴会,远俗初闻正始声”[8]等等。这类借用典故的诗作在徐诗中不胜枚举,且用典不生僻晦涩,没有破坏诗歌的流畅性,其诗依旧流畅易懂。这是徐诗有别于白体诗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徐铉对白体诗的变革与发展。(二)对宋初诗风的影响徐铉作为从唐末五代到宋初的过渡诗人,对宋初诗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徐铉的交游来看,他与宋初的李昉、宋白、王禹偁、王溥、李慕、王佑等名流都有所交往。李至、苏易简更是待徐铉以师友之礼。此外,像郑文宝、吴淑、刁衍、乐史、陈彭年等活跃于宋初的文人士子也都是徐铉的门人子弟。这些人在与徐铉的交游酬唱中,必然会受到徐铉的影响。其次,徐铉平易清雅的诗风对宋初诗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徐铉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在入宋前所作,其诗歌平易清雅。随后主降宋之后,徐铉便把这种平易的诗风带到了宋朝,直接影响到了开宋诗先河的王禹偁。王禹偁主张的“句易道,义易晓。”与徐铉平易清雅的诗风十分相似。同时,梅尧臣、欧阳修等追求诗歌平淡的艺术风格,也是受到徐铉了的影响。最后,徐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大,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便加入了诗教思想,希望诗歌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但受限于五代十国战火纷乱的时代环境,徐铉的这一主张并未得到实现。入宋后,宋朝相对统一安定的环境给了他实现诗教说的机会。王禹偁等人受到徐铉这一主张的影响,在诗歌中反映民间疾苦,宣扬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追求平淡浅易的诗歌风格,渐开宋诗新之面目。通过以上对徐铉及其诗歌的研究,本论文总结如下:首先,通过对徐铉其人的考察,可知他具有比较积极的建功立业的一面,这一点有别于与其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其次,通过对其诗歌内容和艺术特征的考察,可知他的诗歌多酬唱之作,对仗工整且平淡流易;最后,在与五代宋初诗坛的关系上,他继承了“白体诗”清淡典雅的诗风,同时又有与“白体诗”不同的“善于用典”的特征,对王禹偁、李至等人的诗歌创作影响较大,是连接唐末五代和宋初诗坛的重要过渡诗人之一。参考文献[1]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9.[2]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4] 清.吴之振.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5]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6] 元.方回编,李庆甲汇评.瀛垒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8.[8] 宋.徐铉撰.徐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9] 陈植锷.试论王禹偶与宋初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82(2).[10] 高颖.论徐铉送别诗中的归乡意象[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1] 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96.[12] 金传道.论徐铉的文学观[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13] 金传道.徐铉三次贬官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5).[14] 金传道.徐铉生卒年考补正[J].文献季刊,2007(2).[15] 张兴武.论五代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16] 倪文杰.徐铉诗韵考[J].广西大学学报,1987(2).[17] 李文泽.徐铉行年事迹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18] 陈洪,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9] 吕肖焕.宋诗体派论[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0] 木斋.宋诗流变[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21] 杨希玲.浅论徐铉前期诗歌的清雅之风[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2] 尹恭弘.论宋初的主要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83(1).[23] 张海鸥.宋初诗坛“白体”辨[J].中山大学学报,2000(6).[24] 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注释:[1]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七,第96页。[2]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七,95页。[3]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八,第108页。[4]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六,第89页。[5]李修生:《全元文》,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七册,第51页。[6]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五期。[7]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四,65页。[8]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五,第68页。(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
范文九:五代宋初徐铉《私诚帖》徐铉行书《私诚帖》,尺牍,纸本,册,29.1×44.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集古录》:“学者皆谓铉笔虽未工,而有字学,一点一画,皆有法也。”全作书写较为随意,用笔的细节上也不是非常讲究,不过在结字带笔等处,也是暗合法度,自然流畅。从这几个字可发现,徐铉用笔也相当扎实沉着,且线条健劲厚实,如黄庭坚所谓“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整体用笔丰厚而圆转,这几处则更加明显,反映晚唐以来追求肥美的时代风尚,同样的意趣在宋初书家李建中的作品中亦可发现。释文:铉今有私诚。特兹拜托。为先有袪承人刘氏。其骨肉元在贵藩醴陵门里居住。所有刘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县大户张八郎。见在本处居住。今有信物并书。都作一角封记。全托新都监何舍人附去。转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门里面勾唤姓刘人。当面问当。却令寄信与茶陵县张八郎者。令到贵藩取领上件书信。所贵不至失坠。及得的达也。傥遂所托。惟深铭荷。虔切虔切。专具片简咨闻。不宣。()。再拜。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其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俱精通文字学,被称为“二徐”、“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有《篆书千字文残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摹本)、《成武王庙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范文十:由《质论》浅析徐铉的政治思想摘 要: 《质论》是集中体现徐铉政治思想的一部作品,我们从其中现存的六篇文章中可以发现徐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论述君臣之道及君臣关系。徐铉的臣道观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家“义”思想为准的,要求臣子以天下公义为根本,再以道家无为守道、以损求益思想为护航以求全生保身。对于君臣关系,徐铉要求君子无为而臣子有为,并以师友相尊,最终实现上下交感、用心以一的政和人谐局面。关键词: 徐铉 《质论》 政治思想徐铉是五代时期屈指可数的学者型文人,他的博学多才、风度淹雅可谓冠绝当代。《徐骑省集》卷末所附李至、杨徽之、张洎等人《祭文》称其“今也儒宗,古之君子,五百年来一人而已”;欧阳修在《徐铉双溪院记》中称:“在江南皆以文翰知名,号‘二徐’,为学者所宗。”史温《钓矶立谈》也记载:“徐铉及其弟锴,久被眷顾,家素富贵,多收奇书,弟兄皆力学,以儒术名一时。是以后进晚生,莫不宗上。”他一生著述颇丰,且各种类型均有涉猎。学术性著作最出名者莫过于重修许慎的《说文解字》,此外还有《棋图义例》、《篆书千文》、《徐铉草木虫鱼图》等,小说类作品有《稽神录》,文学类作品有《徐骑省文集》《徐铉杂古文赋》。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徐铉的学者身份和文人身份,但同时他还是一位累仕多朝、历经宦海沉浮的政治家,这种政治家身份在他的《质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质论》,宋郑樵《通志略》艺文八,《宋史》卷二O五《艺文志》四和《崇文总目》卷十二都有记录,但其大部分内容今已亡佚,我们无幸得见它的完整面貌,只能从《全宋文》中看到仅存的六篇,分别为《晁错论》、《伊尹论》、《出处论》、《君臣论》、《持权论》和《师臣论》。文章虽少却思想鲜明,值得玩味,正如胡克顺在《徐公行状》中所云:“《质论》十四篇,极行政之要,尽君臣之际,井传于世。”一、臣道与臣节《晁错论》和《伊尹论》体现了徐铉的臣道观和臣节观。晁错和伊尹都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晁错为加强皇权主张削藩改制导致诸侯起兵,天下大乱,后因此被景帝腰斩于东市。有观点认为晁错是被枉杀的忠臣,因为诸侯谋反蓄意已久,晁错的削藩主张只是一个导火索,叛乱的结果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但也有观点认为晁错是咎由自取。比如苏轼,他认为只有“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才具备对天下之大难出而纾之的能力,而大功之名是自然而至,相反,力邀功名的无能之辈、挑起祸端却逃避责任的无义之辈,得到的只能是祸患了,晁错即如此。徐铉的评价则显得更为客观和全面,他首先肯定了晁错的忠义之心,并责难于景帝的过听之羞;同时认为晁错自身也有失“臣道”之矩。(一)“忘公家而务私怨”。换句话说晁错取私利而忘公义,为了个人的功成名就与私人恩怨而不顾国家天下的公家大义。“皆欲功名在我,而莫肯疾病让夷,故相与为敌”。在这一点上,苏轼与徐铉的看法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认为,晁错身为臣子治理国家,出谋划策最主要的动机在于为博得自身的功名以流传千古,而非以诚挚的心来为国家天下付出。这是不义的行为。在儒家的人格理想中,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贷》)、“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义是人格自觉、道德高尚的“君子”至上的、首要的、本质的德行和为人处世原则。一个想成为君子、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以义为首要修养,以义为最高原则。君子是儒家理想型人格的统称,通常也兼有臣子的身份,当义的范围随着臣子的身份扩大到国家时就只能是天下之公义、大义和通义了,臣子为了实现这种公家之义就必须舍弃掉个人小义,更别说个人私利了。所以,即便追求建功立业是儒家入世精神的一种外化,但若妨害到臣子履行公义的原则就是有违“臣道”的表现。而人道只是对天地之道的一种模仿,是天地之道的形而下,所以当人道之义被践踏时,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天道必会主持公道。(二)“以智能为身荣”。即违反了道家无为守道、以损求益的全生保身原则。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根是道,而道是无为的;人应依循道,所以人也应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上篇)飘风不能终朝,骤雨不能终日,从事于激烈的作为,必不能持久。人如欲持久,必须从事于道,效法道之所无为。为人臣子履行公义,为天下国家而为是必须之责任,但要立得长久大业就必须懂得全生保身之法,以无为而为。能达到无为的方法就是尽量去减损身外之物,去私以至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下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下篇)一切事物发展到极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欲保持长久的正面发展,则只有不使发展到极度,在减损中达到真正的增益。所以徐铉认为:“夫古之君子,为而不有,功成不居。付物以能,任之则逸,故能成可久可大之业。”“智能”“身荣”都是身外之物,对功名权欲的膨胀满溢会导致公义之心的减损并为自己带来祸患。这也是有违臣道的。由上可知,徐铉的臣道观和臣节观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他以儒家“义”思想为准的,认为人臣之道的根本在于以天下公义为原则,其次还要以道家的无为守道、以损求益思想为护航以求全生保身,而“成可久可大之业”。这一观点在《伊尹论》中一样有所阐述。汤死后,伊尹不满继位者太甲的横行无道,冒着以下犯上的罪名放太甲于桐宫三年之久,直至太甲诚心悔过,具备一个天子应有的德行才干,始交还政权迎其复位。在徐铉看来,伊尹的作为非但不失臣节,反而是一名贤臣的最好典范。因为他以宗社大事、天下大义为出发点,能考虑到天子的领率性影响和整个国家、天下百姓的大福祉,而不是在乎自己的私名,“一身处其忧责,?|兆蒙其福寿”。而当太甲学会勤政修德、能当天下时,他又能不恋私欲而功成身退,“天下既理则辞之,巢由是也;天下不理则受之,汤武是也”。因此,伊尹才能够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余载,权倾一时,并得贤相之称。徐铉认为伊尹的成功还在于他是一位明知天命的守道之人,人间的君臣关系须顺应天时,为君为臣自有天命决定,这是天道的一种体现。“如令太甲遂失德,天下归伊尹,伊尹复何辞哉?今天下未忘成汤,故伊尹复奉太甲,无伤于至公也。”伊尹顺道而行,无伤天下大义,所以能够成此大业。《晁错论》和《伊尹论》,一个反面论述一个正面阐发,徐铉的臣道观也就明晰可见了。二、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古代政治社会中最关键的一种社会关系,它直接牵涉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历来政治家思想家所积极关注的问题。因此论述君臣关系也成了徐铉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徐铉所认为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君主的无为而治与臣子的有为而治交相呼应,形成上下交感、用心以一的政和人谐局面;二是君主和臣子还可以是师友的关系。(一)无为与有为。“无为而治”本是道家老庄的思想。道家相信人间道是天道的一种模拟和对应,因此万事万物都各有自性,人主所能做的就是仿效或者因循天道,让世间万物各归其性,各司其职,在自然状态中达到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刻意去改变、追求有所为,逆道而行只会取得相反的结果,就是动乱与祸患。这种“无为”弱化了人的主动性,以自然之道为依凭,强调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徐铉也有君主“无为而治”的观点,他在《持权论》中对老子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深表赞同。但他的无为观与道家相差甚远,是在臣子的有为基础上所进行的无为。所以,君主实现“无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放权与礼贤下士,选用并信任能有所作为的臣子来替其所为。《持权论》说:“权者非他也,赏罚而已矣。赏公则当善,而为善者进矣;罚公则当恶,而为恶者退矣。若然,则君子在位,小人在野,而权不在公室者,未之有也。中才之君,知赏罚之权不可失,而不知所以守之之道。欲人之怀己也,则必赏自我出,欲人之畏己,则必罚自我行,此乱之本也。老子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赏罚者,受之于先王,行之于有司,人君正其本遏其淫而已。苟自为之而自执,其与几何!”权力的关键在于知赏罚,而君主知赏罚之道竟在于不要过多去干预赏罚,不要亲自去执行赏罚,因为君主自己执行赏罚很容易被一己之私所左右、而造成偏听、偏好,然后“偏听则朋党有所付焉,偏好奸邪有所入矣。朋党势固,奸邪在侧,人主以不闻过为贤,不违命为治。如是,赏罚者则朋党之所为,而假手于人主矣。当时人之知其如此,亦且弃正义而事朋党,背公义而向私门,非徒竞利,且以避害,然则权安在哉?”君主的偏听偏好造成朋党奸邪各为其利,而朝中左右,君臣上下就不再是诚心一矣,生变生乱就成必然。君主越想掌权就越应下放权力,以一种无为的姿态与权力保持距离来实现公正,所以就需要礼贤下士,选择一批能臣来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无为。在君与臣的关系中,徐铉首先肯定了君臣之间应该有一种上下交感的互动姿态。《君臣论》说:“君人者,推赤心以接下者也;臣人者,推赤心以事上者也。上下交感,政是以和。”“在上者其道下降,在下者其道上行。”同时他还强调这种上下交感的互动关系中,君主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为君主的势、贵、富、义都足以感召贤人君子望景而归之。最关键的是君主是否有足够宽广的心胸来容纳贤臣,因为自私与自胜常常会造成君子亲小人而远君子:“自私则惭与君子言,自胜故惮与君子言,此小人所以易见亲,君子所以易见疏也。”除此之外,徐铉的君臣观还有另一层面的看法,就是存在于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师友关系。战国时的郭槐论述君臣关系有四类:“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可见帝师关系是君臣关系中最理想的一种状态了。如《师臣论》中所言:“君之有臣也,所以教其不知,匡其不逮,扶危持颠,献可替否,其任大矣。故君失之,臣得之,臣失之,君得之,上下相维,乃无败事,非徒承其使令,供其喜怒而已。故曰师臣者王,友臣者霸。”贤能的臣子辅佐君主是向老师和朋友一样,能看到君主的过失建言献计,从而完成“匡其不逮,扶危持颠”的大任。所以君主要想王天下,势必要和臣子之间形成一种任贤使能与互相敬重的关系,从而构建“上无为而下有为”的良好态势。总之,徐铉认为,明君治世行政之道,应学会使贤者尽其才能,以臣能而能不尽,所以君主纵然不贤而可以为贤者师,纵然不智可为智者长。而臣子事君也因以公义为先,以师友自尊,履行扶危献言的责任。最终上下之间交而感,和而泰,实现治世目的。这就是徐铉所期盼的真正旨归所在。参考文献:[1]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3]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5]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6]赵文洁.徐铉生平诗文编年.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开月圆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