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得与失失、福与祸在生 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 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向阳的微笑》完成下列各题。&&&&&& 小的时候,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是很不屑的。那时候,我想是因为自己太小。到了初中,我遇到了一个和以前都不一样的老师,他是我们的班主任,一个又高又瘦的老人。在我眼里,他永远是一个温雅谦逊、和蔼可亲的长者。在他有条不紊、平静祥和的生活里,充满了对人世的热爱,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快乐。大约因为我的“懂事”和“听话”,老师很喜欢我,他让我做“副班长”。那时的我是个少言寡语见人就羞的小女孩,况且一无经验二无心机,“副班长”不过是个名头而已。学校惯例,每个星期五的下午,班里都要举行班会。每次班会,老师都要从报纸上选读一篇文章来让大家讨论。开始,文章是老师念,后来,他就要我到讲台上大声为全班同学朗读。我当然是脸红心跳,声音如蚊,但是每次当我不经意间瞥见站在教室门口的老师时,我的心立刻就会涌起一股温暖和轻松的细流:老师在微笑。老师老了,沧桑在他黑瘦黑瘦的脸庞上写满皱纹,他的笑那样浅淡那样会心,就像一个经历人世浮沉变幻的磨难者在阴暗里刚刚走出,他见到了阳光,他很高兴,但是那发自心底的高兴是那样浅淡地落在他脸上:在美丽的阳光下,他还看到了遥远的希望和希望里的拼搏……&&&&&&&&直到现在,我也仍然还是一个“不善言辞,怕羞内向”的小女子,但是如果必要,如果需要我当众发言,我会很勇敢地接受并且很勇敢地把它做好!&&&&&& 那时班里的钥匙一共有两把,一把在班主任手中,一把就在我手里。因为班长是本地学生,不在学校寄宿,所以钥匙交在我手里,开门方便些。谁知有一次,钥匙借来借去被弄丢了,害得全班同学站在门外不能上课,只好等老师来开门。他很生气,——他是很少生气的,而且生气的时候也不像别人那般猛烈——但我心里已经羞愧害怕得不行了。他在讲台上很严肃地批评了拿钥匙的同学,很严肃地讲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负责,教室里只有老师的声音,宏亮而深沉,同学们都垂着头,大气儿也不敢出。最后,他让我们上自习课,他自己呢,走下讲台,在教室里来回踱步“巡视”。我很惭愧地垂着头,根本不敢看他,每次他的脚步声在身边响过,我就把头垂得更低,然而,让我感到震惊和难以相信的事就在我不经意地一抬头时发生了:老师的脚步声不再响了,原来他就站在我面前,微笑着(我能看到他其实是微笑的)对我说:“这把钥匙还是你来拿着吧!”“哦。”我接过钥匙,低下头,两行滚热的泪珠从脸上簌簌滑落下来——可爱的人啊,您没有责怪我一句话,没有把我叫出去单独批评,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尽管大家谁也没有抬头,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听到了那句话)把剩下的唯一的一把钥匙又交给了我。&&&&&& 您交给我的,又何尝只是一把钥匙呢?&&&&&& 自那而后,我握着那把钥匙,再也没有丢失过…… 1、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请各用一句话加以简要概括。&&&&&&&&&&&&&&&&&&&&&&&&&&&&&&&&&&&&&&&&&&&&&&&&&&&&&&&&&&&&&&&&&&&&&&&&&&&&&&&&&&&&&&&&&&&&&&&&&&&&&&&&&&&&&&&&&&&&&&&&&&&&&&&& &2、文中第一段描写到“在美丽的阳光下,他还看到了遥远的希望和希望里的拼搏……”请在下文中找出印证这句话的内容。&&&&&&&&&&&&&&&&&&&&&&&&&&&&&&&&&&&&&&&&&&&&&&&&&&&&&&&&&&&&&&&&&&&&&&&&&&&&&&&&&&&&&&&&&&&&&&&&&&&&&&&&&&&&&&&&&&&&&&&&&&&&&&&&&&&&&&&&&&&&&&&&&&&&&&&&& 3、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班主任老师的“微笑”,联系上下文,品味其中的含义。&&&&&第一次:&&&&&&&&&&&&&&&&&&&&&&&&&&&&&&&&&&&&&&&&&&&&&&&&&&&&&&&&&&&&&&&&&&&&&&&&&&&&&&&&&&&&&&&&&&&&&&&&&&&&&&&&&&&第二次:&&&&&&&&&&&&&&&&&&&&&&&&&&&&&&&&&&&&&&&&&&&&&&&&&&&&&&&&&&&&&&&&&&&&&&&&&&&&&&&&&&&&&&&&&&&&&&&&&&&&& 4、小说结尾说“您交给我的,又何尝只是一把钥匙呢?”你认为“他”还给了“我”什么。&&&&&&&&&&&&&&&&&&&&&&&&&&&&&&&&&&&&&&&&&&&&&&&&&&&&&&&&&&&&&&&&&&&&&&&&&&&&&&&&&&&&&&&&&&&&&&&&&&&&&&&&&&&&&&&&&&&&&&&&&&&&&&&&&&&&&&&&&&&&&&&&&&&&&&& &5、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就“如何对待别人犯错”谈谈自己的看法。&&&&& 爱迪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灯泡后交给他的一个助手,让他送到阁楼上放好。这位助手深知责任的重大,当他接过灯泡时,手已微微颤抖,他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千万要当心,千万别摔碎了。可是,在上楼时,他还是因为太紧张而摔碎了灯泡。爱迪生没有责怪这位助手。不久后,爱迪生又制作出了第二只灯泡,他毫不犹豫地将这只灯泡又交给了那位助手。这次,这位助手将灯泡安全地送上了阁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前方不只有罗马  ①麦瑞·格丽13岁的时候,想要做一名出色的医生。那年的圣诞节,在床头挂上袜子的时候,她许下的心愿,是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后来,那副被处理过的骨架,被父亲带了回来。她总是喜欢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她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可以把骨架模型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  ②在被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时,虽然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就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来说,麦瑞或许并不次于一些在医学院学习了4年的学生。她的特珠,让霍普金斯医学院决定破例,提前允许一个新生跟随着教授们研究课题,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去坐诊,学习实际诊断的技术与经脸。对此,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而霍普金斯的副校长却说:“为什么不呢?既然她已经为到‘罗马’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们不妨让她的速度更快一些。”  ③在一次医院的手术中,身为助手的麦瑞发现,自己竟然晕血。当看到医师的手术刀割出剖口,鲜血涌出的时候,她的四肢冰冷、头晕目眩,没有听清医师说什么就昏了过去。  ④尽管难过,麦瑞却认为自己不能就这样止步。为了洗刷耻辱,弥补缺陷,她开始私下里在实脸室解剖青蛙、豚鼠。她为自己佩戴了墨镜,想通过看不到殷红色的鲜血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可惜还是失败了,闻到血腥的味道,她也会出现晕血的症状。  ⑤学校建议麦瑞专修内科,那里不需要与鲜血和手术接触。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内科的病号也有咳血等症状。在查房的时候再次晕倒,让麦瑞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  ⑥最疼爱麦瑞的祖母很是焦虑,她决定找麦瑞好好谈一谈。  ⑦那天下午,她拿着自己精心从《国家地理》上找出的图片,来到了麦瑞的外室。她把那些美丽的风景一张张地展示给麦瑞看。麦瑞不理解祖母想向自己表达什么。祖母在她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用手抚摸着她金色的头发,柔声说道:“孩子,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罗马’。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地方。”  ⑧看着祖母温暖的目光,麦瑞忽然哭了起来。眼泪,冲走了她之前关于理想的所有憧憬,无论什么原因,当自己与目标不得不擦肩而过,她知道,强求只能是自取其辱。而方向不对,最好的方法就是毅然决然地放弃,然后重新开始。  ⑨麦瑞重新选择了一所大学。毕业后,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的讨论。那些粉丝说,芭比的旁体实在是太怪硬T,能活动的关节不多,眼睛不够大,与之前人们希望她越来越像真人的期望相差甚远。  ⑩麦瑞想起了组成人体的那些骨骼,想起了自己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她顺利进入Mixko公司,并且完成了芭比娃娃征服世界之旅的重要一步——发明了骨瓷环,她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大的额头和更大的眼睛,让芭比更接近真人。  ⑩麦瑞无法想象,那个曾经固执的自己如果坚持下去,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或者一事无成,或者遥遥地幻想着自己的罗马而永远无法到达,其实祖母的比喻虽然直白,却无比正确。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罗马那么美丽,而前方,更不仅仅只有罗马一个目标。(选自(读者俱乐部),有改动。作者:刘密)1.本文情节跌宕,一波三折。请你仿造下面内容概括,完成填空。立志从医→______________→外科晕血→内科再晕→____________→又见曙光→芭比惊世2.英语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和本文题目“前方不只有罗马”的含义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联系第⑤段上下文,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具体表现麦瑞“心灰意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小题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小题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小题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小题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小题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小题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兼职得与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