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作者所表露出的表达思乡感情的诗歌也算是艺术吗

再别康桥中以诗人离开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线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相关信息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从回忆中到离别时的忧愁
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
答: 祝国庆节快乐的藏头诗是什么?我家孩子超级好学的,总想让我教他藏头诗,所以我想举个例子给他看看~~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当前位置: >>
古代诗歌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 一、考纲展示 2014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 文”。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考点主要指鉴赏古代诗歌的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 二、热点动向 1.选文标准稳定2013 年全国高考 17 套试卷, 古代诗歌鉴赏题共
选 19 首诗歌, 唐宋诗歌 16 首,约占 84%;宋代诗歌 11 首,约占 58%。2013 年 依然以唐诗和宋词为主要命题材料,并且宋代诗词唱主角已成特 色。从作者看,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陆游等著名诗(词) 人的作品共 12 篇, 约占全部作品的 63%, 约 37%的诗歌是非著名 诗(词)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2.体裁、题材集中 (1)既会考查一些“顶级诗人”的非著名作品,也会考查一 些非“顶级诗人”的作品。 (2)要重点关注唐代和宋代的作品,而新课标全国卷考查元 曲的可能性不大。 (3)文本体裁将百花齐放。近三年来高考选用的体裁中, “词”“七绝”“七律”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五律”占比略 少。(4)文本主题类型较为集中,写景类是重中之重。 3.凸显探究导向 2013 年古代诗歌鉴赏题中,赏析性试题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 答案相对固定。而评价性试题难度大且答案开放,因此考生在解 答评价性试题时要注意多元解读。 鉴赏古诗读懂始――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提示: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 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关键是能否读懂 诗歌。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沉下心来,反 复咀嚼,从诗歌的题材入手,领悟古诗本身传达给我们的内 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 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 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 分类,中国古诗大致分以下七类: 一、山水田园诗 (一)阅读点拨 题材特征:山水田园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 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 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 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 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1.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树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 月、渔歌等。 2.思想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思想情感主要有: (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 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 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3.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手法。 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 用。 ③白描与工笔。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工笔, 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如谢灵运的《登池上 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 禽。”“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 风。“新阳”为新春,“故阴”是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 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 塘、春草、园柳、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 容,极其细腻。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 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 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如杜甫的 《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 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 谧安静。 (3)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 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 饭食的原因。文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 情。 二、边塞征战诗 (一)阅读点拨 1.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 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 维、李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 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 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 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2.常见意象 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 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 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翔、箭 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 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 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 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 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 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 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 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 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 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 化现象。 3.思想情感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 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 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 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 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 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 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 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 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 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 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 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 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4.常用技法 (1)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①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 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 的爱国热情。 ②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 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③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 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④用典。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 为斩楼兰”句子。《汉书? 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 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 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两 句,便是化用这个典故,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情怀。 (2)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 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三、怀古咏史诗 (一)阅读点拨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 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 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为题。从表达的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 的。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 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 “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 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 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 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 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 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 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 ――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二)阅读训练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汴 河① 曲 (唐 )李 益 ②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 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四、咏物言志诗 (一)阅读点拨 咏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能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情 感,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 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这类诗歌从题目上看,多以所咏 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 己的《早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 1.思想感情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 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 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或借物抒 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 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 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 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 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 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如李 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 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 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 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2.常用技法 从整体构思看,常用的技法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方法上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二)阅读训练 4.(2010?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 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 ng):悲伤。 这首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 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 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 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 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 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 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 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 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 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五、羁旅行役诗 (一)阅读点拨 1.题材特征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 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 下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 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 (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 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 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 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特别是暝 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 而生。 2.思想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 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 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 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 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羁旅思乡诗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 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 现手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 过,何日是归年)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 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 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 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4)细节描写。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 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 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 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 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 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 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 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 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六、赠友送别诗 (一)阅读点拨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 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 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 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 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常用如下意象: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柳(柳 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 “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 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酒:把 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 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 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 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 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漾象征离情无边。②草(离情之漫 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 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 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 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 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 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 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七、爱情闺怨诗 (一)阅读点拨 1.题材特征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 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 (包括宫怨诗)。 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 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 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 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 或带有思人韵味凄清的意象,如张籍的《忆远》(行人犹未有归 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内容情感 纵观古代爱情闺怨诗,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 悼亡诗两类。如杜甫的《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与元 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 诗、别离相思诗。 (3)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爱情闺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 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与忧 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和对 命运的哀痛与怨恨,对自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 说玄宗) (3)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这类诗或写思妇空闺、思亲念远 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或写盼夫早归、夫 妻团聚的渴望。 (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美好的爱情总是无法得到圆满, 诗中表达的常常是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一种不 能圆满而又至死不渝的情感,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 念,萦绕着一种怅然失落的哀愁。如李商隐的“爱情诗”。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孤寂悲凄, 这类诗是痛彻肺腑的哀歌,也是夫妻真情的颂歌。或睹故物而 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表达生死两隔的愁绪哀伤与抑郁痛 苦;或追忆从前生活情景,叙述亡妻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 与怀念;或触景伤情,情染于物,表达孤独的情怀与物是人非 的凄楚。 3.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 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 渲染气氛的作用。 (2)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 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先扬后抑 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 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 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 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 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 悲伤与幽怨。 注意点: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 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 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 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 用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很注重塑造形象,常以此来寄托情感,表达主旨, 因而,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诗歌的形象具 体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 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 形象。再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 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类诗歌往往 是用第一人称写法。 后者如《诗经?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 的热烈痴情、 淳朴憨厚, 女青年的漂亮活泼、 伶俐俏皮靡不毕现。 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 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苏轼在 《赤壁怀古》 中塑造了周瑜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写 法。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 它可以 是人物的一个眼神、 一个笑容、 一个动作、 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 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 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 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③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1.鉴赏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口 (1)从标题、 注释入手, 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 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 如例 1 中诗人的“倦卧”“闲吟”等行为, 显露出诗人是一个洒 脱高雅之人。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即用一句话“盖帽或总结”,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 英雄、隐士等)。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 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 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形象+具 体分析+意义或情感。 ? [清] 钱继章? 鹧鸪天|酬孝峙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 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 这首词,就是词人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写照为中国词史留下的一幅爱国词人的肖像画。这位爱国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 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 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的 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也就是这个爱国词人,时或轻拄手杖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他出任官职吗? 回答是:“干不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他 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 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 (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案: ?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 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用意: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例2(2012? 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题目: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作分析。“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载书归”“林风透卧衣”说明 邹明府担任县令三年,为官清廉,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品行。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 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 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 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 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 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绿蓑青笠”,“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 ?后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宁静的图 画,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 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 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第一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 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 二、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 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 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 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 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 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 诗人的感情,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再如于谦的《石 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曾平反冤狱, 救灾赈荒, 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 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 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 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 (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 作者在塑造形象 时,往往赋予形象以情感,所以考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 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 (2)提炼所写事物特征的词语, 重点是抓住事物的形态、 色泽、 特征、生长环境等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如例 3,抓住右兰花的绽 放环境“雪径”,花的姿态“偷开”“乱吐”,花的颜色“浅 碧”“红”和受到处士的喜爱“名在山林处士家”等, 就可断定 右兰花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的特点。 (3)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自然特点去透视作者赋予其的精神属性, 即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悟。如例 3,把握诗歌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 手法, 就可知作者借高洁的右兰花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愿 望。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 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4.(2012? 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 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 诗意: ?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 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析 针对诗句“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有两个答题点要注意:一是标点符号“?”不能忽视,反问之 意,赞美之情;二是野菊的形象,要提炼概括,中心语是“高 洁”。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 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 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 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物 景(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如韦庄 《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无情的“台城 柳”。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 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 即 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 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 分析画面和意境。 (一)考查意象类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 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 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 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3)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 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 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 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分析画面和意境 (1)诗歌中的画面是指由一组意象组合而成的特定的情景, 其 考查重点在于要求考生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画面的内容, 如“星垂 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由“星”“平野”“月”“大 江”等意象组合而成了一个星月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 江东去的壮阔瑰丽的画面。 (2)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即诗中 “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 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其重点在于描述诗歌中主 人公的情感与心境。 (3)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 对画面的 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 一”。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是由一组意象组成的,因而把握意境的特点,抓住诗歌 中的意象是解题的关键,如例 5 中,抓住“残雪”“橘”“冻 雷”“笋”四个意象是解题的关键。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4.指出意境特点,说明诗歌表达的情感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 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 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句写小桥流水,自是江南水乡特色;次句写绿岸浮萍,突出石湖的宁静清 雅。三、四句写景即为写人。全诗意境空灵而寄寓幽远,造语 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的感情基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