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

老子读懂了我内心的最深处|我的解读《道德经》(一)
老子读懂了我内心的最深处|我的解读《道德经》(一)
一个成功的人,可能读过《道德经》;一个一直成功的人,一定读过《道德经》;一个想去成功的人,有必要读一读《道德经》。有一本《道德经全集》从买回来就束之高阁,曾经也看了几眼,但是确实难懂,虽然有注解,但还不如没有!老子早就告诉你”大道无为“,但我们总是喜欢画蛇添足,拿自己的经验去注解!真的有违老子说的”大道无为“!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砖家,至少要先弄清楚老子的思维逻辑吧!本来就是玄之又玄的理论,被砖家乱解一通,我们小老百姓彻底被弄晕了!于是乎,我决定自己解读,让大家来批评指正!既然大家都将《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那我们也按照这个篇章结构来解读!自己绘制虽然《道德经》比较哲学,但不是不可以理解,估计老子并没想说的玄乎乎的,只是后人的添油加醋,让他的学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要理解老子的思维,最好放弃你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就像武侠里面说的一样,要练就绝世武学,你必须抛弃其他所有武功!道理是一样的!看到上图,简单的将第一章的四句话做了简单的划分!因为老子毕竟是人,他是在阐述观点,并且力图使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所以你试试从议论文的角度去理解这段话。老子在这段话中讲了大概三个意思:一是总结了”道“的本质,也是后面章节的统领;二是讲了”道“的应用;三是告诉你怎么理解接下来老子的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按照一般的思路,我们解读前必须弄懂什么是“道”,然而这里我不建议你去弄懂什么是“道”,因为一时半会儿你也弄不懂,讲不清,道不明,但是,你可能在某个时刻顿悟!所以不要走进钻研“道”的误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句话必须一遍看图,一边理解,先看一会儿太极图。道就在鱼尾,道就在鱼头,你能告诉我鱼尾在哪吗第一个“道”确实难懂,也许我们可以狭义简单的理解为老子的哲学理论,也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第二个“道”,你可以理解为说、讲、说道、研究,“恒道”就是一成不变的“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作为开篇的第一句,也许老子是在谦虚,可能他是在说:道是可以用来说的,用来研究的,我就在研究,我接下来的篇章就是在说“道”这个东西,但是我的言论仅代表我自己,我说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当然回到阐述哲学的角度,那就是说:道,是可以用来说道、讨论、研究的,但是研究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开个小差,对于某些专家解读的:道是可以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我只能笑而不语!“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得反推一下,结合下一句的“无名和有名”,我们可以猜测到“名”也许是在说一种“表象”,或者是“相”,这里我更倾向于“象或者相”,因为有句话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再结合《金刚经》里面的一段话“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虽然佛道有别,但“道”是相通的!所以将“名”往“相”的方向理解,似乎更准确!那么这句说了什么呢,还得从老子的心理角度分析,那就是说:“名”(理解为相)是可以描述的,但是我所描述的是我看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是永远在变化的!所以第一句话,我觉得是老子在谦虚的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道理,就是万物是在变化的!“道”就像一艘行驶在时间海洋里的大船,你在某个时间点上船,你的理解只是你上船后到你死亡的理解,你的理解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你可以生,可以灭,但“道”永远在时间海洋里航行!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万千事物的最最最开始,它是没有“名”的,也就是没有“相”的,你可以理解为混沌初开,混沌初开的时候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万物虚空,无名无相!你没法描述!不好理解的话,你盯着太极图的鱼尾一直看,看鱼尾巴尖儿在哪!当从无到有,相就有了,你可以看见、听见、闻见,但是这里老子并未追究“名”(相)的大小、形状、气味,他只说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东西,有了“名”或有了“相”,它就开始发展变化了!万事万物的母体、起源、根源,源于有“名”。(当然你非得用分子学说来解释,那就是抬杠啊,老子那时候能知道分子吗?)结合上下文,这应该是老子的对万千世界的认知,看了日月变化,看了风起云涌,看了沧海桑田,他总结了一下自然的一个本质,那就是“无和有”,无中生有,有可归无!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论证,特别是对“非恒名”的论证,他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举的是自然本质!本质告诉你,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个是对上面一句话的总结,“故”就是“所以”的意思!我们继续揣测,那就是当老子阐明了“有名无名”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也就是“道”这个东西,他将“道”的原理与“名”的变化结合起来,总结出这句话!“恒无”可以理解为绝对的虚空,或者你人为的将所有东西都排除在界外,你可以模拟你在三界之外,你从三界之外看三姐之内,那么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三界之内是如此的美妙!“恒有”可以理解为绝对的“有”,你在“恒有”的地方,就是说你置身一个“物”与“质”的环境中,你能看到什么?你看到的是这些物与质在相互交媾,它们彼此间的种种联系!串起来就是:恒定不变的无的状态,我也想知道,想进去看看究竟,看看那里面的奥妙;恒定不变的有,我也想去看看,看看他们是如何相互交织联系的!这里“欲也”就说明了老子的心理活动,他也想,但是事实呢,没有绝对的无,也没有绝对的有,所以只能是想想罢了,那怎么想呢?将有和无,推送到极致,站在极端看事物!也就是“恒有”和“恒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字面的意思是:两者是同时出现的,其实是说一个东西,只是名字不同而已!老子告诉你,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当然我们现在理解有,肯定是有,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我们给了它一个定义。怎么说呢,比如你怎么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们肯定先定义一个东西,一个范畴,男的就是xxx样的,女的就是xx样的,如果当初反过来定义呢?所以去除任何的人为的定义,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尘归尘,土归土。。。“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是老子告诉你,要理解我接下来的篇章,你的思维必须处于随时切换的状态,随时有“变来变去”“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的这种观念,这是你懂得我说的种种奥妙的法门!或者我们不从老子的心理角度去揣测,我们从学术的角度去揣测,老子说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经常跑到一个东西的对立面,从对立面看这一面,从这一面看对立面,这是理解其中奥妙的一个法门!《道德经》真不好解释,好在老子没有规定谁能解释,谁不能解释,所以你我都有机会解释!抛个砖,引玉出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作者最新文章《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第一章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上、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第一句 道,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
天道无言,语言已经将道偏离。这就是语言的相。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是折射后的东西而不东西本身。最完美的东西就像水一样,老子崇尚水之德认为水是最完美的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道德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我是这样理解的:事物的道理是可以说明的,但这个道理是具体的,不是普遍适用于所用的事物的。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這句?的字面意思,是說可以說出?淼?|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稱謂,就不是恒常的名稱。照這?咏忉?,道和名都是指稱謂、言說...
道:句中第一、三两个“道”是名词,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思是“说出”。“常”指永恒的。
整句意思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
出自《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二律背反 老子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的问题。 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没有...
“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了。
① 道: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
《道德经》有很多版本,不同的版本字数也不同。最少的4999,最多不超过5500.
答: 坐月子期间也不是说不可以吃,而说吃多的话,如果食物出现变质的话,反会导致拉肚子或者是其他症状,这样对孩子肯定是不好的。所以说还是不要吃的好。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社会民主连线是香港一个由激进民主派、在港组建中国各大政党的政治性组织。中文简称「社民连」,英文名称为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其目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点击收听 0804道德经06:40来自拙诚学堂本文大约1200字,阅读需要7分钟《道德经》一直是我国传统国学中的精华,这部集聚了老子智慧的书籍也透着它独有的透彻、孤绝和高深。有人说,它有些许艰涩,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高的高山;也有人说,它十分直白,句句都是警句,所以全书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无论从哪一扇推入,都能见一番天地。想读懂《道德经》,就需要先读懂老子,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也是老子的大智慧所在。1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道家思想中,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立足不败之地。在古代乱世中,常常遇见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大概是老子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2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3说话太容易的时代,闭嘴是门学问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4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皆是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独的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拙诚学堂(zhuochengWH)”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我的梦想就是站在万人仰慕的高度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第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