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手掌答对下联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板报网! 今天是:
黑板报手抄报素材第一站!
当前位置: →
  记忆里永远的童年(儿童节贺诗,也是儿歌)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长大了你就可以去远方
  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踏遍万水千山
  那时候,我就盼呀盼&&
  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长大了就可以像大人一样
  去远方
  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踏遍万水千山
  童年 童年
  记忆里永远的童年
  常常在我的梦里展现
  它美丽也温馨
  它纯洁
  也快乐
  [花蕾]
  公园里万紫千红
  花儿朵朵
  开得真美
  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
  都有孩子们的影子
  [翅膀]
  那小小的 长了翅膀的心
  恨不得 飞到太空去
  晚上天空的星星
  眨眼诱人
  想摘满满的
  一花篮
  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激动的眼睛]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一颗颗晶莹剔透
  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
  翠绿色的幕幔缓缓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 用润湿的红手帕
  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七律 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别的同学还喜欢: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精彩评论:(2条)
CNBANBAO网友122.159.173.*发表于 10:49:16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兴趣
其他人还看93岁数学教授讲律诗对联:不能让唐诗宋词在我们手里绝了
&gt社会热点百思不得姐-内涵段子,冷笑话,搞笑图片,成人笑话,不得姐分享社区
上联:妹妹怕日手遮阴!跪...
上联:妹妹怕日手遮阴!跪求下联!
百思不得姐往日神贴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百思不得姐
百思不得姐网友都在看
关注百思不得姐
百思不得姐粉丝交流群[转载]千年对联佳话——二百篇对联故事(中)
千年对联佳话——二百篇对联故事(中)
<font COLOR="#.要当“潜龙”不做“雏鹤”
明朝有个大政治家叫张居正,他当过明神宗的首辅,在政治上作了好多改革,把国家治理得挺富强。
张居正十来岁的时候,在家乡参加考秀才的“童子试”。正好巡抚顾璘[l&n]来到学堂。顾璘还是个文学家,又特别爱惜人才。他看张居正聪明伶俐,挺不一般,就把他叫了过来,对他说:“会对对儿吗?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顾璘就说了这么一句:
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顾璘是说,你这孩子就像只小鹤,这会儿好好学着飞,将来就能飞万里,干出大事业来。这是顾璘在鼓励张居正呐。张居正听了,马上对了一句: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张居正是说,我不是小鹤,我是一条还没露面的小龙,将来一飞,就能直冲九天!
顾璘一听就乐了:这孩子小小年纪,志向可真大。心里一高兴,当时就解下了自己系着的金腰带,送给了张居正,还摸着他的脑袋说:“好孩子,有志气。将来准保比我有出息。”
顾璘的眼力不错,后来张居正真的成了个顶有能耐的政治家。
据清·褚人获《坚瓠二集》卷四《张江陵对句》,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四《金陵琐事》。
<font COLOR="#.有关张居正的几副对联
张居正是明代后期顶能干的一位政治家。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已经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又变得强盛起来,出现了明朝后期少有的兴旺景象。可张居正到了晚年,骄傲腐化起来。他收钱受贿,讲吃讲穿,还特别爱听奉承话。有些小人就投其所好,专门给他拍马屁。
有个小官叫邱岳,为了讨张居正的欢心,好往上快点爬,他想了个花样:拿黄金做了两块金楹联,送给了张居正。上面刻着: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副对联对仗倒是挺工整;还是合字联:“日”、“月”合成“明”字,
“丘”、“山”合成“岳”字;又是个嵌字联;里边嵌上了张居正的号“太 岳”。
从意思上看,上联是夸皇上的,下联是吹捧张居正的,“岳”就是高山,说张居正就跟一座大山似的那么伟大。
张居正得了这副金联,甭提多痛快了,马上把邱岳提升了。后来,张居正的三个儿子靠着老子的权势,都在金榜上题了名——考取了进士。而且一个考上了状元[在最高一级的朝廷考试中,头一等只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科举考试中,考上头一等的三个人也叫“及第”、“登第”;状元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一个考上了榜眼。马上有人给张居正送了贺联,写的是:
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高日月;状元榜眼,二男登两第,学冠天人。
上联是说,张居正又是丞相又是太师,辅佐了三朝[张居正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功劳比太阳、月亮还高。下联是说,张太师的儿子双双考中,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他们的学问超过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读书人。
可当时也有不少人不服气。有一天,张居正在家里举行宴会,庆贺儿子及第,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人送来了兵部的紧急军事情报。张居正赶紧打开一看,里边哪儿有什么情报呀,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向太师大人拜贺”,
接着是一首小诗:
老牛舐犊,爱子谁无?
野鸟为鸾,欺君特甚!
意思是:老牛用舌头舔自己心爱的小牛,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呐?可让野鸟冒充凤凰,让没什么学问的几位公子都高高地考取了状元、榜眼,这么欺骗皇上,也太过分了吧!
张居正看完了,脸都气白了,马上喊人去逮刚才送信的人。可冒充信差的人早就没影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很尊敬,见了他从来不叫名字,张口“先生”,闭口“先生”。朱翊钧还亲自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写的是:
忠可格天,正气垂之万世;
功昭捧日,体光播于百年。
意思是说,您的忠诚跟天一边高,您的正气能传到万代;先生辅佐我的功劳太显著了,美名能传几百年。“休光”,是“美名”的意思。
可张居正刚一死,“美名”传了不到一年,朱翊钧就翻脸不认人了。他派官兵们把张家抄了个净光,还饿死了十好几口人。又对张居正的儿子们[这会儿全被罢了官,轰回家里]严刑拷打,非逼着他们交待还有银子“存在朋友家”不可。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打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大儿子实在受不了,自杀死了;还有的儿子几次自杀都没死成,后来被流放到边疆充军去了。万历帝的功臣张居正一家,最后被万历帝害得家破人亡。这一方面说明封建皇帝的残暴,但是另一方面,也跟张居正晚年过于骄傲奢侈,招人忌恨有关。
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九《内阁》,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
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三《黄金对联》,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二《插菊寄》。
<font COLOR="#.“冯驯五马”和“伊尹一人”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十来岁的孩子,是跟父亲一块来的。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让小家伙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就是“冯二马”;“驯”由三个竖[“川”
字]和“马”组成,就是“驯三马”;“冯驯”合到一块,不就成了“五马”
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上联还真挺不好对。
没想到,工夫不大,这孩子就对出了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亻”[“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不“一个人”。“伊尹”
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伊尹”正好是“一人”的名字。
小家伙对得多好!在座的客人没有一个不夸他的。
据明·祝枝山《猥谈》,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四。
<font COLOR="#.“君子儒”骂“畜生道”
明朝有个木匠,特别好读书学习,干完活了,得空儿就看书。人们跟他开玩笑说:“你真成了个儒生了。”那会儿,人们管读书人叫儒生。木匠说:
“我不是什么儒生,只能算个儒'匠’——爱看书的木匠。”
有一天,他在一个道观干木匠活儿。有个道士挺看不起他:你个臭木匠,还敢自称什么“儒匠”!他就对这个木匠说:
匠称儒匠,君子儒?小人儒?
意思是说,你这个木匠自吹是“儒匠”,可你是读书的君子呐?还是读书的小人?道士在挖苦木匠是“小人”,不配称“儒”[“君子”]。
木匠一听,马上乐呵呵地回敬了他一句:
人号道人,饿鬼道?畜生道?
意思是说,你叫道人,是个“饿鬼”道士呐,还是个“畜生”道士?“饿鬼”、“畜生”是佛教、道教宣扬的一种迷信说法,说人干了坏事,死了就变成“饿鬼”或是“畜生”。
这位“儒匠”把道士骂得哑口无言,气得只会翻白眼儿。
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四《酬嘲部·儒匠》。
<font COLOR="#.“泥(倪)麻子”与“假(贾)畜生”
明朝的贾实斋[zh&#257;i]是地方上的名人,挺有势力,他仗着*自个儿脑子快,常拿别人开心。
一年冬天,他在家里正看书,忽然看见外边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鹅毛大雪。贾实斋来了兴头,赶紧披上貂皮大衣,站在家门口的高台阶上看雪景。
一会儿,走来一个少年,是贾实斋的街坊。少年姓倪[n&],长了一脸麻子,人们都叫他“倪麻子”。倪麻子脚上穿着一双木屐[j&#299;,木板拖鞋,下边有齿儿],他走过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坑坑点点的脚印儿。贾实斋看着那些脚印儿,心里一动,就把倪麻子喊了回来,对他说:“我出个对子,你能对个下联吗?”然后指着那些坑坑点点的脚印儿说:
钉靴踏地泥(倪)麻子;
贾实斋利用“泥”跟“倪”谐音,拿木屐踩出来的“泥麻子”来取笑倪麻子。倪麻子是个挺机灵的小伙子,他看了看贾实斋穿的皮袍子,说:“小人对倒是能对,可不敢对,怕老爷您生气。”贾实斋说:“没事儿,你对吧。我不怪罪你。”倪麻子马上对了个下句:
皮祆披身假(贾)畜生。
倪麻子也利用“假”跟“贾”一个音儿,骂贾实斋披着一身野兽皮,是个“假(贾)畜生”!
贾实斋一听,马上变了脸,可自己有话在先,也不好把倪麻子怎么样,
就红着脸自个儿骂骂咧咧地走进大门去了。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谐谑·贾实斋宪使》。
<font COLOR="#.“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是明朝中期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大写意泼墨画法,开创了青藤画派,对明清以至民国的绘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清朝的郑板桥,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这些国画大师都是青藤画派。徐渭能写能画,能诗能文,还会写杂剧,真是多才多艺。可这么个才子,参加乡里的考试,偏偏老考不上。后来,徐渭只好给浙江、福建总督胡宗宪当书记官。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日本海盗]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徐渭给胡宗宪出了不少点子,逮住了一些罪大恶极的倭寇。徐渭一生挺不得志,他看不惯不公平的世道,更看不惯那些有钱有势的
达官贵人。一些大官到他家去求字求画,他一边把来人往门外推,一边关门大声说:“徐渭不在,徐渭不在!”后来,徐渭受到迫害,他就装疯发狂,又加上重病缠身,他曾经九次自杀,可都没死成。直到七十三岁的时候,这位不被黑暗社会所客的老人,孤零零地病死在稻草和书稿之间,身边陪着他的只有一条狗。入土安葬的时候,也只有一领破草席裹身。这位才子的结局就是这样凄惨。
徐渭生前画过一幅《青藤书屋图》,画的就是自个儿的家。他在画上题了一副有名的对子: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上联是说自个儿住的几间破屋子,这是自我嘲笑。下联的“南腔北调”,本来指说话的口音不纯,北方话和南方话掺和在一块。可在这儿的实际意思是,我徐渭跟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唱的不是一个调!
<font COLOR="#.徐渭怪联有深意
据说,徐渭还写过这么一副怪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下两联的词儿完全一样,这叫什么对联呀?其实,上下联不完全一样。这是一副同字异读联[一个汉字,有不同的读音,就叫同字异读],关键在那四个“好”字上。这副联应该读成:好[h&#462;o]读书,不好[h&o]读书;好
[h&o]读书,不好[h&#462;o]读书。意思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眼神好,精力旺盛,有条件好好读书,可惜有不少青年人不好[h&o]读书,荒废了青春;等到上岁数了,懂得了读书的好处,爱好[h&o]读书啦,可这会儿老眼昏花,体力也不顶劲了,根本不
能好好[h&#462;o h&#462;o]读书了。
徐渭在劝人们要趁自己年轻的好时候,抓紧学习,多读书。
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上下联》。
<font COLOR="#.翁状元巧对叶阁老
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叶向高有一次路过福州,到新状元翁正春家里去串门。俩人聊到天晚了,叶向高说:“今天晚上恐怕我回不去了。”翁正春一听,知道叶阁老要住在自己家里,就半开玩笑地说: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翁正春的意思是说,您这位皇上顶喜欢的大丞相,要住我这个穷家,恐怕要觉得冷清、闷得慌。有意思的是,这个上联的九个字,全是“宝盖儿头
“[“宀”]。
叶向高一听,吓了一跳,翁状元出了这么个“宝盖儿联”,这不是打算考考我吗,可不能让年轻的状元难住自己。他琢磨了一下,就说:
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
下联是说,我住你这个当官的家,挺宽绰的,我不会觉得寂寞,挺高兴。而且,九个字也全是“宝盖儿头”。这么着,叶向高就住了一宿[xi&#468;]。
第二天一早,翁正春送叶首辅上路。半道上,他俩路过一个池塘,叶向高看着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的鸭子,心里有了词,就对翁状元说:“翁兄,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
这个上联怪有意思的,是个数字对儿。七只鸭子浮在池塘里游水,数一数正好是三对零一只——七只。
翁状元被“将”了“一军”,使劲盯着池塘看,他瞅见水里的大鱼“砰”
地窜出了水面,打了个水花,又跳进了水里。翁正春也有了词儿,他说:
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
是说,一尺长的鱼儿跳出了水面,量一量是九寸零十分[“十分”等于
“一寸”]——正好是一尺。对得多巧!
<font COLOR="#.写联大骂妖僧恶道、贪官污吏
明朝末年,苏州一带闹了大旱灾,连着几个月没下雨,田地全裂成了大口子,庄稼也全打了蔫。
地方官不想法抗旱,倒找了一帮和尚、老道,整天装模作样地在龙王庙里磕头念经,求老天爷下点雨。可这帮人闹腾了好多天,“老天爷”连一个点儿也没下。
有个书生看这伙人一个劲瞎折腾,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就写了一副对子贴到了龙王庙的门前:
妖道恶僧,念退风云雷雨;贪官污吏,拜出日月斗星。
是说,你们这群妖道士恶和尚,念了好多经,倒把风云雷雨全给念跑了;你们这伙贪官污吏,磕头求雨,倒把云彩全给磕没了,光剩下大晴天了。这些天老不下雨,全是你们给闹的!
这副对子把这伙弄神弄鬼的骗子,骂了一通,真解气。对子一下就传开了。第二天,僧道们又到庙里“演戏”,看热闹的人里头,有人大声念着这副对子,把那些家伙气得要死。
据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祈雨》。
<font COLOR="#.一副最难认的“无书”对联
陕西周至县的终南山有个楼观台。传说周代的尹喜曾在这里研究天文,观星望气,所以人们把这儿叫做“楼观台”。后来,老子由楚入秦,也来过这里。到了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张陵又叫张道陵],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有好些道士来到这里修道。楼观台成了我国道教最早的宫观。道士们把这里赞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这里有个老子说经台,台上有一副石刻对联。对联的十四个字,像是“天书”,谁也不认识,在一般的辞典里也查不到——据说是“太上老君”写的。这副难认的对联写的是:
軉&#9632;&#9632;&#9632;&#9632;&#9632;&#9632;&#9632;;靕&#9632;&#9632;臹&#9632;&#9632;&#9632;。
亲爱的少年读者,你能想法儿认出这副联来吗?你的父母长辈能帮你认出来吗?
[注]可以从《康熙字典》及增补中,台湾出的《中文大字典》中查一查。这副最难认对联的答案,附在书末《关于对联的几种练习》后边。对一对,看看跟你们查找的一样不一样。
<font COLOR="#.东林党人的一副名联
现在在苏州的苏家弄这条街里,有一座小学校,叫“东林小学”。这里原来是明朝末年东林党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过去贴着一副特别出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写的。东林党是怎么回事呐?明朝末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在朝廷里做官。他俩都挺正直,看不惯朝廷里的坏事,就站出来批评。这就得罪了权力顶大的“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末了都被罢了官。他俩回到了家乡,就在东林书院里讲学。
虽说不当官了,可他们还挺关心国家大事,常常在书院里批评朝廷里的坏人坏事,特别对魏忠贤更是点着名的骂。顾宪成还特意写了上面那副对联,贴在书院里,告诉到这儿学习的人:不单要读书,更要关心国家大事。这么着,东林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他们还跟朝廷里的好些正直大臣,特别要好。这些大官也都同情他们、支持他们。人们就把这些人叫做“东林党”。
时候不长,东林党的活动就被魏忠贤一伙知道了。魏忠贤恨得咬牙切齿,就找了个碴儿,向东林党人开刀了。顾宪成在前几年已经死了,其他的一些东林党领袖象杨涟[li&n]、左光斗、高攀龙这些人,全被害死了。东林书院也给拆了。书院里的那副对子,却到处流传。人们都敬佩东林党人爱国家、敢斗争,不怕邪、不怕死的献身精神。
<font COLOR="#.有关魏忠贤的对联
魏忠贤是明朝末年的太监。他串通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客氏,抢到了朝廷大权,把朝里的正直大臣赶走了一些,剩下的杀了个一干二净。从朝廷到地方的文武大臣,全换上了他的狐群狗党。一帮不要脸的坏官,自愿拜倒在
魏忠贤的脚下,给他当干儿子、干孙子。顶有名的有“五虎”、“五彪”、
“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这伙人肉麻地叫他“九千岁”、“九千九百岁”,还给他盖祠堂。有的祠堂里,魏忠贤的像,是用顶好的沉香木雕成的,脑袋上戴的是金帽子,拿顶大个的珍珠当眼珠,肚子里的心、肝、肺什么的,全是用金子、珍珠、宝石做的!有个巡抚还亲自写了一副楹联,挂在祠堂里的柱子上:
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允文允武,并日月而常新。
楹联是说,魏忠贤是天地之间顶神圣的人物,能文能武就跟太阳、月亮一样,永放光芒。“允”当“确实”讲。
顶可笑的是,他吹棒的这个“大圣人”,倒实实在在是一个不认识字的文盲!有人把这副楹联抄下来,交给了魏忠贤。“魏圣人”不认识,就叫人念给他听。等念完了,他挺纳闷儿,说:“这家伙都说了些什么呀?他转[zhu
&#462;i]什么文呐?提黄阁老干吗呀?”原来,这位“圣人”把“立极”当成人名了,当时有个阁臣叫“黄立极”。旁边的人一听,直想笑,可又不敢笑,只好憋着,对魏忠贤说:“这是一个巡抚给您作对呐。”魏忠贤马上变了脸,大喊起来:“什么?他有多大胆子敢跟我作对?马上给我逮来!”身边的随从赶紧跟他解释,“作对”不是跟您过不去,是写对子、对联;再说他写的全是顶好的词,都是夸您的。这伙人就一个词一个词地给“大圣人”讲。完了,说得魏忠贤呲着牙哈哈大笑:“这小子挺不错,往后我得好好重用他。”
魏忠贤不但杀害大臣,对老百姓也同样残酷镇压。他手下的走狗特务,多如牛毛,到处抓人杀人,无恶不作。有一天晚上,京郊的一家小酒馆里来了四个人喝酒。里边有一位喝多了,不由得张口大骂东厂特务可恶[“东厂”
是皇家特务机关],越骂越气恨,竟指名道姓地骂起魏忠贤来。另外三个人吓得赶紧捂[w&#468;]着他的嘴,怕让人听见。可这位还不停嘴,大声说:“我就骂魏忠贤,他还能扒了我的皮?”工夫不大,门外就闯进来一帮特务,把四个人抓进了东厂。大堂上边坐着的正是魏忠贤,魏忠贤狞笑着说:“好小子!你敢骂我!你不是说,我不能扒你的皮吗?这会儿扒给你看看!”说完,魏忠贤下令把这人钉在了墙上,活活地扒了皮!魏忠贤真是杀人不眨眼的恶
魏、客二人再恶,人民也要反抗。当时有人就编了一副对联:
委鬼当头立;茄花遍地生。
上句的“委”、“鬼”拼到一块,就是个“魏”字;下句的“茄”字跟
“客”谐音。有些北方人把“客”这个姓,读成qi&#283;,跟“茄”的音差不多了。上句在骂魏忠贤是个恶鬼,下句骂客氏是个烂茄花。这副对子很快就流传开了。
朱由校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皇帝。崇
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收买人心,下令把魏忠贤赶出了北京。魏鬼走到半道,听说皇上要处死他,就自个儿找了根绳子上了吊。他到底做“鬼”
去了。客氏也被赶到浣[hu&n,洗]衣局,成了洗衣妇。没几天,崇祯让人一顿乱选钡墓靼阉?虺闪巳饨础?褪弦舱娉闪烁隼谩扒鸦&#257;保*
据《明史》卷三十《五行志三》,明·吕毖《明朝小史》,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作对》。
<font COLOR="#.李自成立志改换“旧江山”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十六岁的时候,在家乡跟一位老先生读书学习。夏天的一个晚上,他跟老师正在屋里念书。忽然,屋外“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一会儿,又刮起了一阵大风,风一过去,雨就停了。
老师带李自成走出屋外,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清爽。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满天的星星也一闪闪地眨着眼睛。老师看着这么好看的夜景,忽然来了兴致,想了个对句儿让李自成来对。老师说的上句是: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这句是说,雨过天睛,月光明朗,一下变成了另一种天地。李自成可没心思欣赏夜景。他望着月亮,心想着国家大事:如今朝廷腐败,又赶上闹灾荒,饿死的人数都数不过来了。老百姓被逼得没活路,接二连三地起来造反。这乱糟糟的世道也该换个样儿了!想到这儿,李自成马上对了一句: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年轻的李自成这会儿就立下了志向,得把“天昏云暗”的明王朝翻个底儿朝天!后来,李自成投奔了农民起义军,成了农民军的领袖,就是有名的
“李闯王”。后来,他带兵攻进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旧江山”。
据清·梁恭辰《巧对续录》卷上。
<font COLOR="#.李岩题联给崇祯皇帝“画像”
一六四四年四月,李自成带着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走投无路,跑到景山吊死了。
李自成的大将李岩带人清理皇宫,他看到被崇祯砍伤的大公主躺在地上直哼哼,赶紧叫人给她治伤。想到刚才看见的被崇祯砍死的几个妃子,横躺竖卧的死得真惨,李岩心里不由地冒出了一股怒气,提笔写了一副对子,贴在崇祯卧室门口。李岩写的是:
学骑坠地杖龙驹,试剑杀妃伤长女,君王神武似何帝?
命相年达十余辈,理财饷添千万两,政府昏横过暴秦!
这副对联在嘲笑崇祯干的几件事。他学骑马,没骑好,摔到地下,他爬起来,不说自己不行,却让人把马狠狠打了一顿。死到临头时,只会拿自己的妃子、女儿出气,向这些没一点反抗能力的人开刀。就凭这些“本事”,你算个什么“神武”皇帝?真丢人!
下联是说,朱由检对谁也不相信,一年里头,走马灯似地换了十几个丞相。他借口打仗,搜刮了老百姓几千万两银子,逼得老百姓没法活,就接二连三地起来造反。崇祯朝的腐败、残暴,超过了秦二世!
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什么“我不是亡国之君,都赖大臣们不争气,
个个全是亡国之臣。”他把国家败亡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手下人。李岩的对联写得真是一针见血——你朱由检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亡国之
<font COLOR="#.嵌字联痛骂洪承畴
洪承畴[ch&u]是明末的大臣,当过总督、兵部尚书。他率领明朝军队在辽东跟清军作战,打了败仗,被清军抓住了。洪承畴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军。
洪承畴投降以前,老爱跟别人吹,他对皇上怎么忠心耿耿。他还亲手写过一副对子挂在客厅里。对子写的是: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他投降了清军以后,有人在他写的对子后面,又添上了俩字,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矣[y&#464;],是文言助词,在这儿当“啊”讲,表示感叹;乎,文言助词,当“吗”讲,表示疑问。这一添字,意思可就变了,成了:皇上对你的恩德跟海一样的深啊!可你的气节真像山那么重吗?
改了的对联,在挖苦这个可耻的怕死鬼。洪承畴投降清朝以后,帮着清军杀害了好些抗清的明朝大臣和将领,还
杀死了明朝的五个亲王。凭着这些“大功劳”,清朝皇帝让他当了大官。
洪承畴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好多人来给他祝寿。不料,最后又来了一个披麻戴孝的人,是洪承畴过去的学生,穿着孝给“老师”送寿联来啦!管事人把寿联送进去,洪承畴打开一看,脸一下变得又黄又绿。原来,这个学生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鉴,在这里当镜子讲,法,在这里是动词,当“效法”讲。这副对联字面上的意思是,有人光明磊落,在历史这面镜子里,光彩夺目,流传百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可也有人没报答朝廷的大恩,倒对朝廷恩将仇报,投降敌人,当了可耻的帮凶。这副对子还是嵌字联。上联嵌上了“史可法”仨字。史可法是南明大臣、抗清名将。他率领扬州军民坚守孤城,宁死不投降。城被攻破后,史可法被俘,英勇牺牲了。下联嵌上了“洪成仇”仨字;“成仇”是“承畴”的谐音,就是指洪承畴。这副对子嵌上这两个人名,一忠一奸,成了强烈对比:一个是宁死不屈的爱国者,一个是贪生怕死的卖国贼;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据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
<font COLOR="#.“万事不如杯在手”的昏君
清军占领北京以后,在南京的官员们准备立一个新皇帝。当时逃到南京的有潞王和福王。正派大臣像史可法等人,主张立比较好的潞王为帝。可奸臣马士英、阮大铖都主张立光会吃喝玩乐的福王为帝。他们打算立个糊涂皇帝,好把大权抓在自己手里。马士英串通了一些掌握军队的总兵,硬把福王朱由崧[s&#333;ng]立为帝,定年号为“弘光”。
朱由崧是个光会吃喝玩乐的家伙,大敌当前,他还下令四处找美女,闹得老百姓连夜嫁闺女娶媳妇,人人心慌,家家不宁。马士英一伙就借机会卖官搂钱,只要给钱、不学无术的无赖也能当官。这一下,南京城里的大官小官满街都是。老百姓恨透了这伙昏君奸臣,就编了歌谣骂他们:
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职方,是兵部的中等武官;相公,就是丞相,指奸臣马士英一伙。朱由崧又盖了个新宫殿——兴宁宫。新宫盖成了,他让大臣们每人写副
楹联。大臣们写好了,朱由崧在里面左挑右选,挑了一副顶满意的,马上让人挂在宫里。福王看上眼的这副“好联”,到底写了些什么呐?原来,上面写的是——
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闹了半天,朱由崧顶喜欢的就是“万事不如杯在手”!好一个酒鬼皇帝!这伙昏君奸臣当权,南京朝廷还长的了?不久,史可法被排挤走了,在扬州战死。史可法一死,清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
福王听了,一点也不着急,让人把所有的城门都紧紧关上,然后叫来一帮唱戏的,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唱戏喝酒。一直折腾到半夜,朱由崧一挥手,把他们打发走了,自个儿也带着十几个亲信太监,开城门跑了。可福王没跑多远,就让清军给追上逮住。这位“万事不如杯在手”的福王,被清军押到了北京,砍了脑袋。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权就灭亡了。
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故事》。
<font COLOR="#.一副痛骂马、阮二奸的对联
南明时期,江南人民恨透了祸国殃民的奸臣马士英、阮大铖。有人在马士英的府门外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闯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兀直捣中原。
表面看,好象在骂李自成。李自成号称“李闯王”,人们编了这样的歌谣来欢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不纳粮”就是不用向官府和地主交纳粮食、租税了。可统治者却恨透了李自成,恶狠狠地骂他是“闯贼”。那些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常跟着这样说。
实际上,对联里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闯贼无门”,“闯”字无有“门”,就剩了“马”——这是骂马士英是个大国贼!“元凶有耳”,“元凶”的意思就是“祸首”。“元”字旁有个“耳”,就是“阮”——这是骂阮大铖是个祸国殃民的元凶!
<font COLOR="#.阎应元写联表忠心
江苏省江阴县有座阎典史祠堂。这是老百姓专为纪念明末抗清各将阎应元修建的。祠堂的大门两边,写着一副对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十万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
阎应元是明朝末年的北京人,在江苏江阴县当典史。清军向江南进攻的时候,有二十多万清军包围了小小的江阴城。江阴城里的明朝官兵只有几千人。面对几十倍的敌人,阎应元挺身而出,把全城的官兵百姓组织起来,英勇抗敌。这副对联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写下的。
上联中的“带发”,指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下了“剃发令”,命令汉族人要按满族人的习惯,剃掉脑门上边的头发,要是不服从,就砍掉脑袋。他们把这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阴人民忠于明朝决不投降,决不剃发,“带发”坚守江阴“八十日”,显示了明王朝还有宁死不屈的人物。这就叫“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明太祖建立的明朝,到崇祯皇帝,共有十六朝]。
下联“十万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是说十万江阴军民生死与共,守住了明朝方圆一百里的土地[江阴城方圆不过百里]。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
阎应元的这副对联极大地鼓舞了江阴军民。大家坚守城池,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打死清军七万多人,包括三个亲王和十八个将军。后来,城被攻破,江阴人民又在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巷战。江阴城被攻破的那一天,阎应元跳河自杀未成,被清军抓住,英勇就义了。
据明·许重熙《江阴守城记》,《后记》,清·韩涛《江阴城守记》卷上,
清·沈涛《江上遗闻》,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庙记下》。
<font COLOR="#.台湾郑成功庙的一副对联
在台湾一共有五六十座郑成功庙,其中要数台南市的郑成功庙最有名了。这座庙里的大殿中,有高大的郑成功塑像,庙里的一棵古树,传说是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以后,亲手种的。庙里有一副有名的对联: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是明末人。当时清军已经占了北京,打下了大半个中国。秀才出身的郑成功,坚决参加了抗清斗争。他曾经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伐,可惜没有成功,又退回了厦门。但他的反清活动,极大地振奋了人心,也为读书人作了榜样。这就是上联说的意思。
郑成功在一六六一年率领部队二万五千人,坐着大小战舰几百艘,洁浩荡荡,向台湾进发。经过九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打败了荷兰侵略者,台湾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国的大统一立下了丰功伟绩。
这副对联是清末台湾布政使唐景崧[s&#333;ng]写的。唐景崧非常佩服郑成功,在对联里只用“由秀才封王”和“驱异族出境”短短十个字,就概括了郑成功的经历和历史功绩。联中还号召“读书人”和“有志者”,以郑成功为榜样,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再鼓雄风”!
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被日本军队打败。第二年,
清政府跟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其中有一项条款,是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满腔怒火,坚决反对。后来,台湾人民组织了民主国,推选唐景崧当总统。可不久,日本强盗攻入了台湾,唐景崧被迫逃离台湾,回
到了大陆。
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二《题署》。
<font COLOR="#.“一枪戳出穷鬼去”
归庄,字玄恭,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明朝末年,清军打到了他的家乡。归玄恭就跟好朋友顾炎武一道,参加了家乡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归玄恭化装成和尚逃走了。
归玄恭的书法和绘画都挺出色,他写的诗、文也不错。归玄恭写过一首俗曲叫《万古愁》,有两千多字,非常有名。归玄恭有一肚子学问,可他不想给清朝统治者干事。有时候心里憋闷得慌,他就装疯卖傻地胡说八道。别人都叫他“归半疯儿”。归玄恭听了,还嘻嘻哈哈地傻笑。
归玄恭家里穷极了,椅子坏得没法挪窝——一动就散架,他就拿绳子拴绑起来凑合用。屋门破得关不上,他从来就没修过,也是拿绳子拴拴了事。反正小偷决不会算计他:屋里有什么可偷呐?归玄恭苦中取乐,还写了一条横幅,贴在屋里正中。横幅写的是:
意思是,屋里的桌子、椅子,还有大门什么的,甭管多破,我拿绳子一系[j&],就齐了,全“治”好了。
归玄恭还在自己的屋门两边,贴过这样一副楹联: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境接幽冥之地,人何寥落、鬼何多!
幽冥,是迷信里说的所谓“阴间”。这副联意思是说,我们老两口住在
“安乐窝”里,妻子太聪明,丈夫太古怪。周围可真够荒凉的,大概是挨着
“阴间”的边儿上了。要不,怎么人这么少,“鬼”这么多!
归玄恭说的“人少鬼多”,其实是在骂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好人少,吃人的恶鬼多!有一次大年初一,他在外院的破门上贴了这么一副春联:
入其室,空空如也;问其人,嚣嚣然曰。
“嚣嚣”在这儿读 &o
&o,意思是得意洋洋的样子。归玄恭的对联是说:走进我这个家,屋里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要是打听一下屋里的主人,我就洋洋得意地笑着跟你聊聊。对联写出了归玄恭以穷为乐,坚决不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
又有一年过春节,归玄恭在大门外贴了这么一副对子:
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戳,当“刺出去”讲。归玄恭用这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乐观的精神。第二天一大早,人们看见了这副春联,都笑得前仰后合。
据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三,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
<font COLOR="#.嵌字联智骂叶县官
清朝初年,广东有个县官叫叶初春,是个“搂钱榨油”的老手,把老百姓坑害苦了。百姓们恨透了这个叶县官。
这一年,灯节快到了。叶初春在县衙门的大门口搭了个大席棚,上面挂了好些灯笼,打算着到时候得好好乐一乐。
百姓们看姓叶的这么臭美,都恨得牙根直痒痒。有几个小伙子合计了一下,写了一副长长的对子,偷偷贴在了席棚的两边。这副对子写的是:
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
上联写的是,到了“霜降这个季节,田野里的菜叶儿都会被冻死,活不了啦。下联写的是,过元宵节,正赶上天下雨雪,冻得人们浑身哆嗦,都埋怨初春[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这会儿算是“初春”]碰上了倒霉的坏天气。上面说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实这是一副嵌字联,在对联里塞进了“叶初春”
三个字。实际的意思就成了:全县几十万老百姓[“四野”的“万民”]“难容”、“皆怨”你叶初春!老天要是有限,赶快让你这个“叶寒霜”滚蛋吧!第二天,人们看见了这副对联,一个个拍手叫好,甭提有多解气了。
据清·小石道人《嘻谈录》。
<font COLOR="#.龚炜十岁对佳句
龚炜[w&#283;i]是清初的文人。他小时候的私塾老师是位姓。王的先生。龚炜十岁那年学习对课,王先生出了个上句让他对:
燕语微风日;
上句是说,在和暖的微风里,燕子们在喃喃细语。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这里还用了拟人手法,把燕子人格化了,写得挺有趣味。
龚炜对的下句是:
莺啼细雨春。
是说,黄莺在春天的蒙蒙细雨中婉转欢唱。龚炜对的也是一幅春天的美景。两句对仗也十分工整,不单每个词都两两相对,而且声调对得也很工整:
燕雨微风日仄仄平平仄
莺啼细雨春平平仄仄平
王先生听了,十分高兴,连连夸他对得好。可不,十岁的小龚炜能对出这样的佳句,确实不简单。
据清·龚炜《巢林笔谈》卷四。
<font COLOR="#.偏旁巧对儿
清朝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写诗作对子。有一天,他跟几个文官聊天儿,出了个上联。让他们对:
水冷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
是说“水”[就是“冰”字]、“冷”、“酒”三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一点、两点、三点。
大臣彭元瑞听了,张嘴就对出了下联:
丁香花,百人头,千人头,萬人头。
“丁”、“香”、“花”三个字的字头“一”、“一”、“艹”,正是
“百”、“千”、“万”[“万”的繁体字]的字头。一”、“艹”,正是
“百”、“千”“萬”[“万”的繁体字]的字头。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对语敏捷》。
<font COLOR="#.乾隆皇帝的算术对儿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开始当皇帝,当了六十年把皇位让给了儿子颙琰[y&#466;ng
y&#462;n,就是嘉庆皇帝],自己当“太上皇”。他,正是活了八十八岁,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命皇帝”。
乾隆帝七十五岁的时候,他当皇上整整五十个年头了。这年正月,他在皇宫里的乾清宫搞了个“千叟宴”[叟sh&#466;u,就是上了岁数的男人]。他把全国活到六七十岁的大臣、官员、将领,还有老兵、老百姓,总共有四五千人,都请到皇宫的乾清宫里,开了个盛大的酒会。乾隆搞这么个隆重的“千
叟宴”,主要为了显摆[xi&#462;n ba&]自个儿是个“仁君”,治国有方,当时是个
“太平盛世”。
乾隆帝宴请的老人里边,有个顶老的“寿星”,已经活了一百四十一个年头了。乾隆帝见了这位“老寿星”,高兴极了。他猛地灵机一动,就拿“老寿星”的岁数,想了个上联,让大臣们来对下联。乾隆帝出的是个算术联,
挺有意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人满六十岁叫一个“花甲”。“重”[ch&ng],在这儿是“双”的意思。 “花甲重开”就是两个“花甲”:60
岁&2=120 岁。“三七岁月”,“三七” 是二十一岁。“外加三七岁月”,120 岁+21 岁=141 岁。正好是“老寿星”
的岁数。乾隆帝用中国算岁数的方法,凑成了一百四十一岁,还真不简单。 乾隆身边的好多大臣听了,是猴吃芥末[ji&
mo]——干*眨巴眼,对
不上来。这会儿,一个叫纪晓岚的说话了:
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
人活到七十岁叫“古稀之年”。“古稀双庆”,就是两个“古稀”:70 岁&2=140
岁。“春秋”,指一年。“还多一个春秋”,就是 140 岁+1 岁
岁,也恰好是“老寿星”的岁数。
乾隆帝的算术对儿出得妙,纪晓岚的下句也对得巧,真算得上是一副算术趣对儿。
<font COLOR="#.纪晓岚续联气先生
纪晓岚本名叫纪昀[y&n],是清朝有名的学者、目录学家。他当过乾隆皇帝的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主编了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这部大丛书收各种书有三千五百多种,一共七万九千多卷,装订成书有三万六千册,总共九亿九千七百万字!他还主编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卷,这本书到现在还特别有用,解放后印了好多次。
纪晓岚是个大学问家,他作的对子也挺有名,不少好对联流传到今天。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做完了功课就跑到后院去玩。有一次,他在院里的砖墙上掏了一个窟窿,里边养了只小家雀儿[就是麻雀],他怕鸟飞了,就在洞口堵上了一块砖头。往后,纪晓岚每次喂鸟,招得好多学生都
跑来玩。没几天,这个秘密就让老师石先生知道了。石先生挺生气,就偷偷把洞里的家雀儿掏出来摔死,然后把死鸟又塞进了窟窿里,再拿砖头堵上。石先生还在洞边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
细羽家禽砖后死;
等到纪晓岚再去喂鸟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挺纳闷儿,猛一抬头,瞅见了先生写的句子。纪晓岚才知道小鸟被石先生摔死了。他又心疼又生气,想了想,就在那句话的旁边,添上个下句:
粗毛野兽石先生!
第二天,石先生看见了这个下句,气得要死。他把纪晓岚喊来,说他不该骂老师是“粗毛野兽”。纪晓岚笑着对石先生说:“我没骂您呀,我不过是给您写的上句对了个下句。您看,'粗毛’对'细羽’、'野兽’对“家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不是都挺合适吗?您说哪个词对得不工整?要不,您重新写个下句,让我们看看。”
石先生皱着眉头,捻[n&&#462;n]着胡子使劲地对下句,可半天也没想出来。
<font COLOR="#.有趣的回文联
有一种对联,利用汉字的特点——每个方快字[在这儿是词]都有自己独立的意思,有时候正着念和反着念全能讲通。这种对联就叫“回文联”。
乾隆皇帝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天然居”是当时北京一家饭馆的名字]。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象是到了天上的客人。正念、倒念全讲得通,上下联的意思也有联系。
乾隆皇帝想出了这副回文联,心里挺得意。他就把这副联,当成是一个上联,说给了大臣们,让他们按格式对个回文下联。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言声。还是纪晓岚有本事,说出了自己的下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大佛寺”是北京东城的一座有名的大庙。这个回文下联正念、倒念也都讲得通,前后句的意思也有联系。前半句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后半句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真不
这副回文联放到一块就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font COLOR="#.摇手掌答对下联
纪晓岚是河北人。有一次,他到南方的杭州去办事。杭州的一个朋友准备了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吃饱喝足了,俩人坐着闲聊。朋友对纪晓岚说:“你们北方人是不是不太会对对子?头年我到北京去,给北方朋友出了这么个上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可他们听了,一个个光摇手,不言声。”
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说:“其实,他们摇晃手就是回答你了。”看这位朋友还不大明白,纪晓岚也伸出一个手巴掌,跟着说出了这个哑谜下联: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孤掌,一个手巴掌;五个手指有三个长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两个短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就叫“五指三长两短”。
对句的“三长两短”跟出句的“四面八方”还都是带数字的成语,对得挺巧。那个朋友这才明白了摇手的意思。
<font COLOR="#.纪学士对句谢皇上
纪晓岚的学问好,乾隆皇帝挺喜欢他,就让他当自己的侍读学士[陪着皇上,专给皇上读书、讲书的学士]。
可时候一长,纪晓岚就觉得有点闷得慌。整天得陪着皇上,不能随便离开一步不说,还得事事小心,处处留神。要是说话走了嘴,惹得皇上生了气,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自己的亲人也没法见到。纪晓岚为这事发愁,人也瘦了,脸也黄了,成天没精打采的。
乾隆皇帝看出来纪晓岚不大安心。有一天,他半开玩笑地对纪晓岚说:
“纪学士,我看你脸色儿不大好,是不是有心事呐?我琢磨着,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这个出句是个合字联,“口”、“十”、“心”合成个”思”字,还是个复字联,连着用了四个“思”字。
纪晓岚一听,干脆实话实说吧,就冲乾隆帝磕了一个头说:“皇上猜对了。要是您能给我几天假,让我回家看看老小,那就太感谢您了。我是——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纪晓岚对的也是合字联,“言”、“身”、“寸”合成了“谢”字,同时还重复用了四个“谢”字。
乾隆帝听纪学士对得这么高明,心里一高兴,当时就给了他假,让他回家看看。
<font COLOR="#.乾隆帝与纪晓岚斗对
有一天,乾隆帝给纪晓岚出了个上联:
纪晓岚对:
一瓯油。[瓯o&#363;,杯]
乾隆帝改嘴说:“我念的是——
两蝶斗;”
纪晓岚一听音变了,也改嘴说:“我对的是——
一鸥游。”[鸥o&#363;,一种水鸟]
乾隆帝又说:“我念的是——
林间两蝶斗;”
纪晓岚马上说:“我对的是——
水上一鸥游。”
看,纪晓岚的脑子有多灵!
<font COLOR="#0.乾隆皇帝的自贺联
过生日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写副寿联,这种对联叫自贺联。乾隆皇帝在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就写了一副自贺联。他写的是:
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曾孙余一人。
十岁是一旬[x&n],“七旬”就是七十岁。“天子”是指皇帝。上联是说,活到七十岁的皇帝,从古到今,只有六个人。这六位“七旬天子”是: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岁;梁武帝萧衍[y&#462;n]在位四十七年,活了八十六岁;武周皇帝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活了八十二岁;唐明皇李隆基在位四十五年,活了七十八岁;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活了七十一岁;加上乾隆皇帝自己一共是六个。
下联的“余”是代词,指“我”。是说,这些七旬皇帝能够五世同堂的,就是能见到自己第四代孙子的,那只有我一个人。
看来。乾隆对自己的长寿,多子多福,是十分的得意。到了一七九&#9675;年八月,他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乾隆当皇帝已经长达五十五年。左都御史窦光鼎特意给皇上写了一副寿联,献给了乾隆:
天数五,地数五,五十五年,五世同堂,共仰一人有庆,春八十,秋八十,八旬八月,八方万国,咸呼万寿无疆。
窦光鼎的对联把乾隆皇帝捧得浑身上下舒坦极了,乾隆赏给了他好多财宝。其实,这副对联的内容,没什么可取之处。不过,联里嵌上了乾隆的生日、年龄、在位时间,共有十四个数字,对仗工整,还是挺巧妙的。
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
<font COLOR="#1.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帝在宫中张灯结彩,君臣一块猜灯谜取乐。乾隆帝一连气猜中了好几个灯谜,挺得意。他兴致勃勃地跟大臣们又来到了另一盏大彩灯眼前。只见上面写着一副用对联写成的灯谜: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帝一连把这副灯谜对联看了三遍,也没猜出来,身边的大臣也都摇头咂嘴,连说:“难猜,难猜!”乾隆帝就对身边的纪晓岚说:“这个灯谜是你编的,乱七八糟的真叫人莫名其妙,谜底到底是什么呀?”
纪晓岚笑了,对皇上和周围的大臣们说:“最常用的颜色是红、黄、蓝、白、黑。其中的蓝色里最深的,又叫青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所以,上联的前半句'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那就是个'青’。后半句说的是“犬’,犬跟狐、狼、猫、狗差不多[古时候的“狗”和“犬”是有区别的,小个儿的叫“狗”。大个儿的叫“犬”]
,犬虽说是人们家里养着用来看家的,可它不算是家畜。马、牛、羊才算是家畜:当然,它更不是野兽了。前半句的谜底'青’,跟后半句的谜底'犬’合起来,是个'猜”纪晓岚看大伙儿听得连连点头,笑着接着说:“下联的前半句是个'言’字,言者,字也。字嘛,当然'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了[《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一部很有名的书]。后半句是个'迷’字,'对东西南北模糊’——不是'迷’是什么?'言’跟'迷’合到一块,就是个'谜’
字。谜语称得上是'虽为短品,也是妙文’呀!”
纪晓岚看着大伙儿呵呵地笑了:“这副灯谜对联的谜底就是——猜谜。”
乾隆帝听了,哈哈大笑,连连说:“有意思,有意思。”大臣们也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font COLOR="#2.“南北通州”和“东西当铺”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这一天,他路过的一个城镇叫通州。乾隆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个上联,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个上联用“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大伙儿使劲想各处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
还是纪晓岚有办法,他没有死抠(抠k&#333;u)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动脑子。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字大招牌的当铺[当铺是旧时代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店铺],马上想出了下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个字:“东”、“西”、“当”、“铺”,重复组成。
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通州南北》。
<font COLOR="#3.一心编联句失身落水中
乾隆年间,有个文人叫刘维谦。一年秋天,他逛完西湖以后,乘着兴致连夜坐小船回家。坐在船头上,他抬头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侧耳听着岸边秋虫的轻轻叫声,远处的村子里还时而传来声声的犬吠。这一切使得农村的夜晚显得更静了。刘维谦触景生情,脑子里冒出了这么两句:
犬吠孤村月;蛩吟两岸秋。
“吠”[f&i]就是狗叫声,“蛩”[qi&ng]是蟋蟀,“吟”,在这儿是低声叫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一轮明月照着远处孤零零的村子,村里不时传来“汪汪”的狗叫声。在这个深秋的夜晚里,两岸的蛐蛐儿和秋虫们在轻轻地吟唱着。深夜显得多静啊!
刘维谦对自个儿琢磨出的联句十分满意,他摇头晃脑地一个劲儿的反复吟诵,着了迷似的想着句子里的情景。
突然,“扑通”一声响,打破了深夜的宁静,船舱里的人全被惊醒了。大伙儿走到船头,借着月光一看:哎呀,不好!有个人正在水里挣扎呐。大伙儿赶紧七手八脚地把水里的人捞了上来,仔细一看,是刘维谦。
原来,他琢磨联句想得发了呆,不留神身子一歪,掉进了河里。幸好人们发现得早,把他救了上来。虽说刘维谦这会儿成了个“落汤鸡”,可他苦心作联句的事,一下子传扬开了,一时成了美谈。
据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
<font COLOR="#4.魏源九岁应对
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九岁时去参加湖南邵阳县的童子试。当地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着的太极图,出了个上联让他来对:
杯中含太极;
“太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认为太极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太极图”是根据这种理论画的一种示意图,由两个一黑一白的对称的鱼形相对组成一个圆形图像。这种理论很深奥,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
这时,魏源怀里正揣着两块充饥的烧饼。他摸了摸怀里的烧饼,对出了下联:
腹内孕乾坤[qi&n
k&#363;n]。
县令听了,十分惊讶,问他:“你说说什么叫'乾坤’呀?”魏源拿出烧饼来说:“天地叫做乾坤,这烧饼一块像天,一块像地,我把它们吃下去,心里就要想着天地间的大事。”
县令和周围的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人小志气大。
<font COLOR="#5.第一个楹联专家的身世联儿
清朝的梁章钜是大学士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有名的文学家。梁章钜考上进士以后,当了几十年的官。往后上了岁数,他就辞官回到了家乡,把精力全用在了写书上,留下的著作多达七十多种。
梁章钜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他对对联有特殊的爱好,写了一本专讲对联的书,叫《楹联丛话》。这本书一共有十二卷,把对联分成了十类。梁章钜对对联的起源和各类对联的特点都作了研究,书里搜集了好多好联。这本书成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对联的专书,在我国对联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后,他又写了《楹联续话》、《楹联三话》,他儿子梁恭辰又写了《楹联四话》。他们父子俩还写了《巧对录》、《巧对续录》。梁章钜是我国专门研究对联的第一个学者。
梁章钜七十岁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王叔兰送给他一副寿联。寿联写了他一生的经历和贡献: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上联是写,梁章钜二十岁的时候,在省里考上了举人;不到三十岁,成了进士;四十岁在朝廷里当了礼部主事;五十岁到外省去做太守;六十岁的时候,去广西、江苏当巡抚、总督[清代把到外省去做总督、巡抚,叫做“开府”];快七十岁了,因为年老有病,辞官回到了家乡;打这儿起,闲暇[xi&]的日子多因了,过得挺逍遥自在,成了个有福气的人。
下联是写梁章钜的一生著作之多。他写的著作里,简要明了的有《古格言》十二卷,详细的有《退庵随笔》[庵&#257;n]二十四卷,广博的有《论语旁
证》二十卷、《孟子集注旁证》十四卷、《三国志旁证》二十四卷,精密的育《文选旁证》四十六卷,巧妙的有《楹联丛话》、《二话》、《三话》共十八卷,丰富多彩的有各种诗集;先生擅长[擅
sh&n]写作,一生的著作真是多极了。挠*下联里的“名山”是个典故,不是指有名的大山,而是指著作。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完《史记》以后,曾经说过要把这部书“藏之名山”,将来能流传下去。后人就把写书,叫做“名山大业”。
有人称赞梁章钜是“著述等身”,就是说他一生写出的书,要是摞[lu&]起来,就跟他的身子一般高。他写的书有多多书,呀!
据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六。
<font COLOR="#6.合字嵌字对联讽贪官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学官叫吴省钦。吴学官的学问不算大,可捞钱的本事倒不小。他靠着职务上的方便,贪财受礼,捞了不少“外快”。
有一年,他去江西主持考试,哪个考生送的钱多礼多,他就录取谁。有个穷学生,非常用功,可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儿有钱送礼呀?不过,
他觉得自己学问不错,这次试卷答得又挺理想,考上问题不大。可等到发榜的那一天,他去了一看,榜上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名字,倒有几个平时不正经读书、不学无术的阔少爷。
穷学生气坏了,想要出出心里的这口恶气。他琢磨了一下,对,就在考官的名字上做文章。编了一副对联,贴在了考场的大门口:
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门额上还有一条横批:
对联的意思是:你这个脏官,不长眼睛怎么能看出好文章?我这个穷学生,没钱给你送礼,哪儿有希望考得上!横批的意思是:你这个贪官,那张贪财的大嘴,大得能吞天!这副对联编得十分巧妙,还是个合字嵌字联。上联的“少”、“目”,合成了“省”字;下联的“欠”、“金”,合成了“钦”字;横额的“口”、“天”,合成了“吴”字;正好嵌上了贪官的名字:“吴省钦”三个字。对联把贪官吴省钦骂得痛快淋漓,穷学生们看了拍手叫好。
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四。
<font COLOR="#7.小学童出联难学政
李调元是清朝有名的文学家,他在乾隆朝考上了进士,后来到广东去当学政[学官,是朝廷派到各省专管童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的官]。
当地有个姓傅的小童生[准备考秀才的读书人,不管岁数大小都叫“童生”;要是八十岁还没考上秀才,还得叫“童生”],听说这位李学政能对对子,心里就有点不大服气,倒憋着“考考”学政大人。傅童生琢磨了几天,想了个主意。
这天早上,他在李调元要路过的道上,搬了三块大石头,在道中间垒成了一座“桥”。他坐在旁边等着。
不大工夫,李调元坐着轿子过来了,走在前边的差役,一看三块大石头挡着道儿,就过去把石头踢到路边去了。小傅看了,就跑来成心跟差役争吵,让他赔“桥”。李调元听见争吵,就钻出了轿子,一看是个小孩,挺奇怪。没等李调元说话,小
傅就上前行了礼,然后说:“学政大人,我听说您特别会作对子。学生我有个上联,请大人对下联。”李调元一听,笑了,说:“什么上联呐?你说说看。”小傅一指那三块石头说: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起初一听是个七字对儿,以为“白玩儿”,可一细琢磨,没那么容易。这是个拆字对儿,“磊”字被“踢破”,就变成三个“石”了。李调元盯着那三块石头,想了好半天,楞没想出
下联来。他只好跟小傅说:“我再想想,明儿早上还在这儿,我告诉你下联。”
李调元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在屋里坐着发呆。妻子看他那模样,心里好
笑,问他怎么了。李调元就把道儿上的事说了。妻子一听,“扑哧”笑了,说:“这有什么难的,亏您还是学政大人呐!你就对个——
剪开出字两重山。”
这也是个拆字联,“出”字一“剪开”,不正是两个“山”吗?李调元听了,乐得眉开眼笑。
第二天早上李调元又去了,小傅早在那儿等着呐。李调元就把下联说了。小家伙一听,哈哈大笑,说:“我猜这个下联不是您想的,倒象是女人想出来的。”李调元吓了一跳,赶紧问他:“你怎么猜是女人想的呐?”小傅说:
“您想呀,男子汉气魄大,爱用'劈’呀、'砍’呀的这些字眼儿。女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在屋里用针线呀、剪刀呀做些针线活儿,她们才爱用这个轻巧的'剪’字呐。大人说,是不是呐?”李调元听了,闹了个大红脸,可心里真佩服小家伙的聪明劲儿。
<font COLOR="#8.李啸村送郑板桥的“三绝”对儿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从小就没了母亲,生活挺苦,可他特别要强,学习努力,乾隆年间考上了进士。
郑板桥在山东当县官的时候,替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干脆把官印一扔,辞职不干回家了。
他在家写字、画画儿,连带着作诗,靠卖字卖画儿过日子。他的诗讲究说真话,有股子正气;他的书法揉合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笔体,有独特风格;他的画更有名,特别是兰花、墨竹、怪石这几样儿,画得尤其好。人们把郑板桥诗、画、书法,说成是“三绝”。
有一天,郑板桥正在家里跟几个朋友聊天,他的好朋友李啸村来串门。郑板桥连忙招呼李啸村坐下喝茶。一个客人说:“李先生出口成章,作副对联吧。”李啸村笑了,说:“我正是送对联来的。”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张条幅,上面写着:
三绝,诗书画;
客人们一看,写的正是郑板桥,都点头说好,可大伙儿一时谁也想不出个下联。客人们就撺掇郑板桥对个下联。郑板桥摇了摇脑袋说:“难对。宋朝那会儿,辽国使臣出了个'三光,日月星’的上联,大学士苏东坡对了'四诗,风雅颂’,人们都说苏学士对得绝,夸这副对子是绝对儿。这会儿李兄出的上联也够绝的,大伙儿好好想想,要是对不出来,咱们可都甭吃饭!”
这伙人在屋里抓耳挠腮地想下联,过了好半天,郑板桥对李啸村说:“李兄,你也给想个下联。”李啸村没言语,笑呵呵地又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张条
幅。大伙儿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
一官,归去来。
原来,这正是个下联。“一官”就是指郑板桥,他不是当过县官吗?”
归去来”是晋朝有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弃宫回家以后,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这篇文章挺有名,叫《归去来辞》。“辞”是一种文体。“归去来”的意思是:离开闹哄哄的官场,不当官了,回家去!李啸村用陶渊明的事儿,来说郑板桥这会儿的遭遇,是太合适不过了。大伙儿看了下联,都佩服李啸村对得妙。
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杂缀》。
<font COLOR="#9.又一副偏旁巧对儿
阮元是清朝中期的有名学者,他编的《经籍纂诂[zu&#462;ng&#468;]》、《十三经注疏》这些书,到今天也挺有用。
阮元考上进士以后,当过编修,还当过两广[广东、广西]*和云贵[云南、贵州]的总督。他做总督的时候,对英国侵略军]在边界上的骚扰、捣乱,进行了坚决打击。
有一天,嘉庆皇帝颙琰[y&ng
y&#462;n]请阮元喝酒。喝到半截儿,嘉庆皇帝笑着对阮元说:“你能用自己的名字,对个下联吗?”阮元稍微一琢磨,就对了一句:“伊尹。”
伊尹是商朝汤王的大臣,顶受汤的重用了,帮着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阮元的下联不单光对上个人名,更有意思的是:自己的名字是“阮元”,
“元”是“阮”的偏旁;对的“伊尹”,“尹”正好也是“伊”的偏旁,而且“元”和“尹”这两个偏旁,全在字的右边。多妙!嘉庆皇帝听了,连声夸奖。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对语敏捷》。
<font COLOR="#0.小吴济巧对人名联
清朝时候,苏州有个吴济,九岁就特别会对对子。他自己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里:
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
小吴济是说,屋太小了,要是把家门挪到靠着山坡的地方,把山坡当个大床该多好啊;小破屋老得修修补补,一下雨就发愁,怕把屋里的书给淋
[l&n]湿了。吴济和一个叫张济的小伙伴一块儿在小学校里念书。一天,学校来了个客人。客人听说小吴济会对对子,就出了上联说:
张、吴二济联床读;
是说,张济、吴济你们两个叫“济”的,坐在一块儿[“联床”]读书学习。
小吴济听了,稍微一琢磨,就对了个下句:
严、霍同光间世生。
吴济说的是两个都叫“光”的古人:严光和霍光。严光是东汉初期的一个名人。他跟汉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等到刘秀当上皇帝以后,让严光出来当官儿。可严光不当,还改名换姓藏到山里去了,死也不肯出来。霍[hu&]光是比严光早一百多年的西汉时候的政治家,当了二十多年的大官儿。“间世
ji&n,隔着]的意思,就是他俩是隔代人。霍光和严光这俩叫“光”的,一个是西汉人,一个是东汉人。隔着一百多年呐,还不是“间世生”?客人见吴济对得又快又好,肚里的历史知识还真不少,连连地夸奖他。
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杂缀》。
<font COLOR="#1.十字短联说了一生
安徽霍山县有座山叫韩侯岭,岭上有座淮阴侯墓。淮阴侯就是秦未汉初时候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帮着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楚王,可后来又降成了淮阴侯。淮阴侯墓前边的祠堂里有这样一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别看上下两联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可这两句差不多说了韩信一生主要的事。
上联说的“一”个“生死知己”就是西汉丞相萧何。萧何慧眼识人,劝刘邦重用出身卑微的韩信,终于打败了项羽。“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所以,韩信能建功立业是萧何这个“知己”帮助的结果。可是,汉朝建立以后,韩信跟汉高祖刘邦不和,后来被刘邦的妻子吕后用计杀了。而参预杀韩信的人当中也有萧何。所以直到今天还留下这么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跟这个上联“生死一知己”,是一码事。
下联的“存亡两妇人”又是怎么回事呐?这两个妇人,一个救过韩信的命,一个要了韩信的命。救过他的是一个洗衣服的穷老太太。韩信年轻的时候,穷得没辙了,就跑到淮阴城边的河里去钓鱼,有个老太太常在河边给人家洗纱,看他挺大小伙子,饿得怪可怜的,就省些饭给他吃。韩信感激极了,说:“将来我一定得好好报答您。”往后,韩信当了楚王,找来了救济自己的老太太,一再感谢她,还送了她一大笔钱,给她养老送终。这就是让韩信
“存”的“一妇人”。
让韩信“亡”的“一妇人”,就是吕后。前面已经说了。
淮阴侯祠堂的这副对联,只用了短短的十个字,就把韩信由倒霉到走运、发迹,直到被杀,这些大事差不多都包括进去了。
<font COLOR="#2.昭明太子读书台的一副对联
杨州有个昭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太子是南北朝时候梁武帝的儿子萧统。萧统从小聪明好学,他把前人和当时的有名作家总共挑出了一百三十多个,选出了他们写的好文章四百八十篇、好诗七百多首,编了一部《文选》。《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文选》刻印流行以后,受到所有读书人的欢迎。这本书成了后代知识分子读书学习的重要课本,影响很大。可惜萧统太子只活了三十岁,没能当上皇帝。梁武帝送给早死儿子的谥号[谥号sh&h&o,封建时代皇上、太子、大臣死了以后,得到的称号]是“昭明”——明亮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管萧统叫“昭明太子”了。
扬州昭明太子读书台是萧统成年累月读书的地方,这儿有绿竹清溪,夏天也非常凉快,是看书学习的好地方。有人给读书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
上联的“五六月”是阴历,阳历就是七八月,正是顶热的盛夏,可读书台凉爽宜人,没一点“暑气”,萧统在这儿正津津有味地读书、编《文选》。下联是说《文选》编成、刻印、流行以后,影响之大。《文选》编成的时候,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欢迎,成了必读之书。确实是这样,《文选》编成以后,各个朝代都刻印过。解放以后,中华书局也影印了《文选》,供文学爱好者和研究看来使用。
<font COLOR="#3.“五品天青褂”和“六味地黄丸”
清朝,扬州有个卖药的掌柜的叫陈见山,他挺会做买卖,药铺越开越大,钱也就越赚越多。陈见山钱多了,觉着光当个药铺掌柜的不过瘾,打算弄个官当当。可他一字不识,怎么能当官儿呐?谁想到,他还真当上了个五品官!原来,那会儿清朝腐败极了,政府缺钱,就想了个法子,允许老百姓花钱买官儿当,把这叫做“捐官”。陈见山就是花了好些银子买了个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厅长]的。他穿上了天青褂五品补服[官服],整天美不唧儿地在城里晃悠。赶上城里一些喜庆宴会,陈同知——过去的陈掌柜,就穿上五品天青补服,人模狗样儿地高高坐在上头。一些正派人可讨厌他了。
这一天,有一家正举行酒会,陈见山穿着官服又来了,一进屋就大模大样地坐在了中间。一个书生看他那份儿德性,气就不打一处来,他脑子一转,对大伙儿说:“我这儿有个对子上句儿,请诸位对个下句儿。”书生冲客人们挤了一下眼睛说:
五品天青褂;
旁边一个年轻人,马上大声念了个下句儿:
六味地黄丸!
下句儿不单对得工整,还特别逗乐儿。是说上面这位身穿“五品天青褂”
的大老爷,其实不过不个卖“六味地黄丸”[中药名]的!
在座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陈见山气得脸色铁青,一甩袖子走了。
据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一。
<font COLOR="#4.“席上常常撒酒风”
清朝,有个私塾[s&#299;sh&,私人办的小学校,一般只有一个老师]先生,平时好[h&o]喝几杯,喝醉了就借酒撒风。学生们看见了,都觉得挺好笑。有一天,先生上对课[先生出上句,学生按要求对出下句。这是为往后做诗打基础],让一个学生来对对子。先生先说了一个字:
那个学生也对了一个字:
先生又在“雨”前边添上了两个字:
学生看了看先生,想到了先生平时喝酒以后的样子,就打算开个玩笑。他也添上了两个字:
先生听了有点不自在,可还想试试学生的学问,就又添上了四个字,成了七字联儿:
园中阵阵催花雨;
先生说的是花园里的各种花木长满了花骨朵儿,一阵阵细雨轻轻地飘撒在枝叶和花骨朵儿上。满园的鲜花一块开放,该有多美!可他的这个淘气学生,对得下句实在是不大美。学生对的是:
席上常常撒酒风。
先生听了,自嘲地说:“你对得倒还工整,就是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
据清·黄图珌《看山阁全集·闲笔》。
<font COLOR="#5.李状元拍马有方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状元叫李绍仿。他中状元以后,正赶上嘉庆皇帝过生日。皇上叫大臣们人人写一副贺联,然后评出最好的一副来。文武百官一看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就争先恐后地写好贺联送了上去。大家都交上去了,单单就剩下了状元李绍仿没交。
一个朋友就劝他:“你是今年的状元,好歹你也得写一副送上去,兴许还能讨得皇上的欢心,那可就走红运了。不然,皇上怪罪下来,不是玩的!”
李绍仿听了,哈哈大笑:“谁说我不写?我不是不写,要写准得评上第一!”
身边的官员们一听,都觉得这个姓李的也太狂了。大伙儿就冲他挤眉弄眼的,有的还撇撇嘴。李绍仿看大臣们都挺不服气,也没再说什么,“嘿嘿”地冷笑着走了。他回家后,马上把早就写好的贺联送了上去。
末了一公布名次,群臣大吃一惊:第一名正是这个李绍仿。李状元到底写了什么“妙联”呐?他那么胸有成竹。大伙儿一看他写的那副对联,就全都明白了。原来,李绍仿写的是一副嵌字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要是单看上、下联,字面儿上不过都是些吉祥话儿,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儿,可上下两联合到一块就大有名堂了。两联上下正好嵌上了“顺治”、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清代开国以来五个皇帝的年号。贺联是在说,清王朝世世代代国泰民安、国运昌盛,清代帝王们可以名扬千古、流芳万年!
这副对联不单吹捧了当今皇上嘉庆帝,还把他的几辈祖宗全都捧上了天。嘉庆帝看了,心里能会不舒坦?再说了,这样的对联,有谁敢(包括嘉庆帝自己)不评第一呐?李绍仿拍马的招数确实“不凡”,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事。
可惜,纸上的字改变不了活生生的现实。嘉庆时的清王朝已经走向下坡路了,内优外患,日益严重。“嘉千古”、“庆万年”,不过是统治集团的梦想罢了。
<font COLOR="#6.无能丞相和哭鼻子太师
一八一三年[清朝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的中午,北京庆万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天理教的农民起义军二百来人,由宫里的一些太监做内应,在大白天就勇敢地打进了皇上的老巢——皇宫。
事变发生以后,留在北京的体仁阁大学士、丞相曹振镛[镛y&#333;ng]吓得心惊胆战,急得团团乱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派人给远在承德的嘉庆皇帝去送信。
当时,嘉庆皇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玩乐,一听这个消息,就是一哆嗦。身边的大臣们也都六神无主,一个个傻了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董诰[诰g&o]当着皇上的面,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大哭起来。
后来,有人听说嘉庆君臣这些狼狈不堪的模样,就编了一副对联来嘲笑他们:
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
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被俘的战士和他们的亲属全都惨遭杀害;可攻打皇宫这一壮举,狠狠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嘲董曹》。
<font COLOR="#7.“鱼蹙水纹圆到岸”
清朝时候,有个叫蔡寿昌的青年。他从小就被人们叫做“神童”,当地的太守赵学辙[zh&]特别喜欢他。人们叫做  有一天,赵太守带着蔡寿昌到碧浪湖去玩。湖岸长着一排垂柳,长长的柳条伸向湖面,一阵清风吹过,柳条来回飘舞,就像姑娘们的美发。湖水又绿又清,好多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几条大鱼,还把嘴伸出水面,吐泡泡玩。鱼嘴一露出水面,就把湖水推成了一个个的圆波纹儿,一下一下,慢慢
推到了湖边。
赵太守看得入了神,不由得随口说了一句:
鱼蹙水纹圆到岸;
蹙[c&],当“皱”讲。这句上联的意思是说,鱼一动,把水面弄出了一个个水圈波纹儿,一直连到岸边。
蔡寿昌在旁边听了,马上对了一句:
龙嘘云气直冲天。
那会儿,人们都以为天上有“龙”,是专管给人间下雨的。这句是说,龙吐着云气[嘘,吐气],一下飞上了天。蔡寿昌这。句也暗含着将来自己要飞黄腾达。
赵太守听了挺高兴,后来就把闺女嫁给了他。可没想到,蔡寿昌命短,刚刚三十岁就死了,人们都说,怪可惜了儿的。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蔡明经》。
<font COLOR="#8.“老子姓李”和“高祖是刘”
李元度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他对文学很有研究,在当地也有些名气。有个四川人叫刘乃香,听说了,心里不大服气,就专门去访他,打算难为难为他。
刘乃香千里迢迢来到了李元度的家里。一见面,刘乃香就不容气地问李元度:“先生贵姓?”李元度一看刘乃香盛气凌人的样儿,心里就明白了几分:这哪儿是拜访我来啦,是成心想给我难看呐。想到这儿,李元度不慌不
忙地笑着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老子”就是李聃[d&#257;n],李耳,也叫老聃。“老子”是对他的尊称。他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写过一部有名的书,叫《道德经》。到了汉代,道教一下子兴盛起来。道教徒们就把死了好几百年的老子抬了出来,让他当了道教的祖师爷。《列仙传》里说,老子曾经骑着青牛西游,路过了函谷关
[在河南省]。上联的“老子姓李”,是一语双关。老子可以指老聃,也可以指自个儿——不过,这是一种狂妄自大的口气。所以,这句既说了春秋时候的想思家老子姓李,又说老子[这里的“子”读轻声,l&#462;o
zi]我也姓李。李元度搬出了古代一位姓李的大人物,暗含着老子(我)跟李聃同姓,出身不一般。这句的口气可够大的。
李元度说完了,马上反问刘乃香:“请问您贵姓呀?”刘乃香也不示弱,
稍微一思索,马上大声回答了一句:
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
下联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本来是个小小的亭长,后来他起兵反抗秦朝的统治。有一天,他带着一伙人赶路,走到半截儿,碰见一条大白蛇挡着道儿。刘邦趁着醉意,走过去,拔出宝剑,一下把大蛇砍成了两段。后来,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大,攻入了武关[在陕西省],灭了秦朝。四年以后,刘邦又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这里的“高祖是刘”,也是一语双关。“高祖”既可以指汉高祖刘邦,又可以指自个儿的祖宗。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姓刘,我的祖上跟汉高祖是同姓。这位的口气也不小。
刘乃香说完,俩人互相看着,突然哈哈地放声大笑起来。他俩心里都挺佩服对方的才学。俩人赶紧重新行了礼,客客气气地手拉手进里屋聊天去了。俩人情投意合,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刘乃香一直在李家住了好多天,才恋恋不舍地走了。
<font COLOR="#9.赃官写誓联
清朝有个县令,自吹是个“清官”,还装模作样地在县衙门的大堂上,桂起了一副亲手写的誓联。上面写着:
得一文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
“得一文”、“听一情”是说贪污一个小钱,或用私情办一件案子。这个县官起的誓很厉害,说如果这样办了,他就是“男盗女娼”,就被“天诛地灭”!
起誓归起誓,实际上,他还是”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谁给他的钱多,他就向着谁,不管有理没理。这家伙是个地地道道贪赃枉法的赃官。有人看不惯,就拐弯抹角的对他说:“大人怎么忘了写的誓联啦?'得一文’可得'天诛地灭’呀!”赃官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做的没错呀,我'得’的可不止'一文’,多了去啦;我'听’的也不止'一情’,数不过来啦。明白不?”
看,这家伙脸皮有多厚!
据清·黄图珌《看山阁全集·闲笔》卷十五《誓联》。
<font COLOR="#0.上联嵌四季下联嵌四方
清朝,有个书生出了个上联:
冬夜灯前,夏候氏读《春秋传》;这句是说,冬天夜晚,一个姓夏侯的人在油灯前边读《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战国初写成的一本有名的历史书]。有意思的是,这个上联嵌上了“春”、“夏”、“秋”、“冬”四季,下联就不太好对。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又过了些天,恰巧南京来了个戏班子,在城楼上演戏。这下,有人就想出了下联: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北西厢》,就是有名的元杂剧《西厢记》,是用北曲来唱的。这下联对得挺巧妙,名词性词组:“东门楼”对”冬夜灯”;方位词:“上”对“前”;名词:“南京人”对“夏侯氏”;动词:“唱”对“读”;最后,戏名《北西厢》”对书名“《春秋传》”。同时,下联也是个嵌字联,嵌上了“东、南、西、北”四方。这跟上联嵌上的“春、夏、秋、冬”四季,正好相对。
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六引《痂留编》。
<font COLOR="#1.“父子状元”与“父子当龟”
清朝时,广东梅县有个才子叫宋湘,性格豪爽,对联也写得好。有一回,他路过一个小镇子,站在路口上,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忽然来了兴致。他找来了笔墨,在路口的一间酒铺的白墙上,写了一句上联:
一条大路通南北!
写完了以后就走了。过了些日子,他又路过这个小镇。一看自己写的上联还在呐,可没人对出下联。宋湘就拿笔自己添了个下联:
两边小店卖东西。联里嵌上了“东西南北”。镇上的人看了,都夸宋湘写得好。宋湘的家乡有个大官,过去是个状元,后来他儿子也考上了状元。父子俩靠着有权有势,平时在乡里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乡亲们恨透了这家子人。有一次,大官在他家的大红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诗”,是指我国古代最旱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书”,是指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献历史书《尚书》,也叫《书经》。《书经》和《诗经》是我国封建时代,学生们必须学习的经典课本。这副对联在吹嘘,这家子是诗书礼义之家,父子双双当过状元,天下“第一”!
宋湘路过这儿,一看这副对联,心里就有气。他早就听说过这家人的可恶,就想耍笑那状元父子。可巧,状元家的斜对过,是个大药铺。宋湘眼珠一转,心里有了主意。他就跟掌柜的商量,给他写副对联,替他揽生意。掌柜的一看宋才子要白给自己写副对子,甭提多高兴了,就请宋湘赶快写。宋湘一会儿就写完了,掌柜的马上就贴了出去。对联写的是:
熟地一,生地一,熟生地一;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生地”、“熟地”、“附子”、“当归”都是中药名。宋湘表面上写的都是药铺卖的一些药材。可实际上,宋湘是在跟状元家的对联唱对台戏,用谐音对,大骂状元父子。上联骂状元父子是“畜生第一”(熟生地一)。下联的真正意思是:你们家父亲当乌龟,儿子也当乌龟,爷俩全是乌龟!
老百姓们看宋湘的对联跟状元家的对联遥遥相对,把横行霸道的状元父子,骂了个痛快,心里真解气。大伙儿就成心站在街上,冲着状元家大声地念:“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
<font COLOR="#2.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他当清朝钦差大臣的时候,在广东没收了英、美等国商贩用来毒害中国人的鸦片烟,一共有二百多万斤,并把这些毒品在虎门烧了个一干二净。这就是有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小时候,努力好学,功课特别好。有一年,父亲带他去考秀才。参加考试的人挺多,到了考场的大门口,特别挤得慌。父亲怕挤坏了儿子,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往考场里走。主考官远远地看见了,觉得挺好玩,等他爷儿俩走近了,就开玩笑地冲他俩说:
骑父作马;
这是说林则徐拿爸爸当马骑。周围的人一听,都哈哈大笑。林则徐的爸爸挺不好意思,闹了个大红脸。小则徐看爸爸这么不自在,马上在肩膀上大声地对主考官说:
望子成龙!
是说,我爸爸这么体贴我,是希望我将来能成个有用的人材。这也是他在替爸爸说话呐。
主考官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自己随便说了一句,小家伙马上就对出了下句,不单对得挺工整,还真有志气。主考官就笑着对“马”上的林则徐说:
“好样的。”爸爸也呵呵地笑了。
<font COLOR="#3.俞樾一家的问答联
俞樾[yu&]是清朝末年有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就做过他的学生。
有一天,俞樾和妻子,女儿一块到杭州去玩,累了就在冷泉亭上歇着。老伴一抬头,看见亭子上写着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这副对联是明朝末年有名的书法家、画家董其昌写的。“泉”是指冷泉亭,“峰”是指杭州的飞来峰。“飞来峰”是西湖有名的景致,是一座孤山。传说东晋时候,有个印度和尚来这儿看见了这座山,说是象天竺国[天竺zh&
国,我国古时候把印度叫“天竺国”]的灵鹫[ji&]山,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儿来了。打那儿起,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飞来峰”。
老伴让俞樾作一副答联,俞樾笑着说:
“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老伴说:“不如说——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的女儿俞绣孙听了,笑着对两位老人说:”我也作了一副答联——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上联的“禹”[y&#468;]是指大禹,大禹治水的传说谁都知道,这好懂;可下联的“项处”是怎么回事呐?
俞樾就问女儿:“这'项处’是指什么?”俞绣孙笑嘻嘻地说:“爸爸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不是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要不是他把这座山给拔起来,怎么能飞到这儿来?”
俞樾老俩口听了,哈哈大笑。
据清·俞曲园《春在堂随笔》卷一,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一。
<font COLOR="#4.出对易对对难
清朝时候,浙江有师生俩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这个出句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可头一个“关”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
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呐,也连用了两个“过”字。可跟前边的“关关”
相反,头一个“过”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后边的“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呐,还是考我呐?要对上下句,真够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儿容易,对对儿难呀!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对句: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下联不单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
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
<font COLOR="#5.黄鹤楼的一副楹联
黄鹤楼座落在湖北武昌的蛇山脚下,早在三国时候就有了。传说,蜀国有个费文袆[w&#283;i]在这座楼上,坐着一只黄色的仙鹤飞走了,成了“仙人”。打那儿起,这座楼就被人们叫做“黄鹤楼。”
到了唐朝,好多文人都到这儿来玩,还写了不少诗。最有名的要数崔颢[h&o]题写的《黄鹤楼》了。这首诗的前几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朝大诗人李白后来也到黄鹤楼来玩,他正准备题诗,一眼看见墙上崔颢先前题的诗,不由得连连夸奖说:“好,写得好!”李白就把手里的笔撂
[li&o]下,对旁边的人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说,眼前的美景实在太好了,可我不能再写《黄鹤楼》的诗了,因为崔颢在这儿已经写出了最好的诗。
到了清朝,有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在黄鹤楼上写了这么一副楹联:
恨我到迟鹤已去;怪人早来诗先传。
黄鹤楼过去毁了好多次,也重修了好多次,最后一次被烧掉是在清朝末年,一直没能修复。这几年,武汉人民又重建了黄鹤楼。新建的黄鹤楼有五层楼高,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煞是壮观。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黄鹤楼联》。
<font COLOR="#6.刘凤诰妙笔成趣联
刘凤诰[g&o]是清朝后期的文学家,学问好,脑子快,还很有风趣。有个白胡子老翁听说了他的大名,就买了贵重的纸张,来找刘凤诰,请
他给自己写副寿联。当时,刘凤诰正在写字,见老翁来做客,连忙让坐敬茶。他听了老翁的来意,满口答应。铺好了纸张,刘凤诰随口问这位老寿星:“您老人家的生日是哪月哪天啊?”老人笑着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浩一听,就在纸上写了个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吓了一跳,心里暗暗叫苦,这叫什么对联呀?可惜了儿我这么贵的纸给糟践了。
刘凤诰看老人有点不高兴,装没看见,又问:“您今年高寿了?”老翁回答说:“我今年整整八十岁。”刘凤诰随手写出了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一个春秋,就是一年。老人今年八十岁,正好过了八十个春天,八十个秋天。上下联对仗得也挺工整。数字正好重迭相对;“月”、“日”是时间,跟季节“春”、“秋”也正好相对;上联是老人的生日,下联是老人的岁数。意思好,对得好,又通俗好懂,随手就来。真是难得!
老人一看,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千恩万谢地捧着对联走了
<font COLOR="#7
周鲁跟邹齐是一对好朋友,俩人常在一块作对子。有一天,周鲁出了个上联: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邹齐一听,这有什么呀,张嘴就对了个下联:
麻鸭游水,脚踏万顷绿波。
周鲁笑着说:“你对得倒挺工整,可我的上联是个谜语,你对的下联也得是个谜语才成。”邹齐细一琢磨,一下明白了:人们点的油灯,灯心是根细白绳,周鲁把它比作“白蛇”;灯油呐,比作江水,灯心泡在水里,这不是“白蛇过江”吗?一点上油灯,灯心头就有个红红的火苗,周鲁把它比作了“红太阳”,不正象“头顶一轮红日”吗?这个谜语上联比方的还真形象。邹齐就说:“你的上联说的是灯心吧?”周鲁笑了:“对。这回就听你的了。”
邹齐一时想不出这个谜语下联,心里挺着急,就在屋里四处张望,猛地瞅见了挂在墙上的秤,不由心里一动,有了主意,跟着就说出了下联: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的“白蛇”是跟灯心打比方,下联的“青龙”是跟什么打比方呐?就是秤。“身披万点金星”,是指秤杆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铜星,那些小铜星表示斤、两、钱这些重量单位。
周鲁听了,拍着手连声说好。
<font COLOR="#8.“朝白、午红、暮紫”和“春青、夏绿、秋黄”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对对子挺有水平,远近闻名。润州[就是今天的镇江市]太守也听说了,就么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试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风吹绿千枝柳的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