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伊莱恩.戴维森的东西用着有效不?大家觉得好吗?

&P&主要经历&BR&  钱锺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日)生于&A
href="/view/4141.htm"
target=_blank&江苏&/A&&A
href="/view/3052.htm"
target=_blank&无锡&/A&。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BR&  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A
href="/view/2239.htm"
target=_blank&苏州&/A&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A
href="/view/1563.htm"
target=_blank&清华大学&/A&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BR&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BR&  1935年,与&A
href="/view/4224.htm"
target=_blank&杨绛&/A&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文学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女士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BR&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BR&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BR&  1966年,&A
href="/view/1921.htm"
target=_blank&文化大革命&/A&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BR&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BR&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BR&&BR&&B&●全部生平年表&/B&&BR&&BR&  1910年(宣统二年)出生&BR&  11月21日(农历庚戌年10月20日),钱锺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爷钱基厚(孙卿)。&BR&  1911年(宣统三年)一岁
&BR&  钱锺书出生那天,曾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至此周岁抓周,抓了一本
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锺书”。&BR&  1916年六岁&BR&  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曾念《毛诗》。以后由伯父教他读书。读了《&A
href="/view/2583.htm"
target=_blank&西游记&/A&》、《&A
href="/view/6362.htm"
target=_blank&水浒&/A&》、《&A
href="/view/2372.htm"
target=_blank&三国演义&/A&》以及《&A
href="/view/157205.htm"
target=_blank&说唐&/A&》、《&A
href="/view/698989.htm"
target=_blank&济公传&/A&》、《&A
href="/view/60802.htm"
target=_blank&七侠五义&/A&》等小说。&BR&  1920年十岁&BR&  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锺书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说话的意思。
&BR&  1923年十三岁&BR&  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BR&  1925年十五岁&BR&  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A
href="/view/1117712.htm"
target=_blank&骈体文钞&/A&》、《十八家诗钞》
等大型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BR&  1929年十九岁&BR&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BR&  年十九———二十三岁&BR&  在大学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知识结构正式形成。
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特殊的学生。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BR&  年二十三———二十五岁&BR&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BR&  1935年二十五岁&BR&  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A
href="/view/9720.htm"
target=_blank&牛津大学&/A&埃克塞
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BR&  1937年二十七岁&BR&  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B.Litt)学位。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女儿钱瑗出生。&BR&  1938年二十八岁&BR&  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回国。&BR&  1939年二十九岁&BR&  夏,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开始写作《谈艺录》。&BR&  秋,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BR&  年二十九——三十一岁&BR&  在湘西两年。其间于1940年暑假曾回家探亲,因道路不通,半途折回。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
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非卖品)。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1940)。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1947)、《旧文四篇》(1979)和《七缀集》(1985)。&BR&  1941年三十一岁&BR&  暑假由广西乘船到上海,时值&A
href="/view/82707.htm"
target=_blank&珍珠港事件&/A&。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BR&  年三十四——三十六岁&BR&  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BR&  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由开明书店出版。&BR&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
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学丛书”之一。《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再版而止。是“开明文史丛刊”之一。&BR&  年三十九——四十三岁&BR&  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锺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实际干的是《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定稿工作。极少发表作品,以静静读书为主。&BR&  1955年四十五岁&BR&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A
href="/view/283064.htm"
target=_blank&堂·吉诃德&/A&〉引言》,刊载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的《文学研究集刊》上(&A
href="/view/158185.htm"
target=_blank&人民文学出版社&/A&1956年1月版)。&BR&  年四十五——四十七岁&BR&  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BR&  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亲,有《赴鄂道中》五首绝句,寄寓了对当时形势的感受。此年父亲钱基博病逝。&BR&  1958年四十八岁&BR&  《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BR&  五十年代末&BR&  成立《&A
href="/view/134346.htm"
target=_blank&毛泽东诗词&/A&》英译本定稿小组。袁水伯任组长,乔冠华、钱锺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暂时中断。&BR&  1966年五十六岁&BR&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锺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BR&  年五十九——六十岁&BR&  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钱锺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含冤自杀。&BR&  1975年六十五岁&BR&  此年前后,海外误传钱锺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BR&  1976年六十六岁&BR&  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BR&  1979年六十九岁&BR&  4月至5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
《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
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BR&  1980年七十岁&BR&  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围城》重印。&BR&  1982年七十二岁&BR&  《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BR&  1983年七十三岁&BR&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BR&  1984年七十四岁&BR&  《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此书上半部是1979年以后发表的三篇论文:《诗可以怨》(1981)、《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1982)、《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下半部从《谈艺录》补订本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BR&  1985年七十五岁&BR&  《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BR&  1989年七十九岁&BR&  《钱锺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锺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BR&  1990年八十岁&BR&  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BR&  1991年八十一岁&BR&  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BR&  日八十八岁&BR&  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A
href="/view/1781.htm"
target=_blank&江泽民&/A&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BR&&BR&&/P&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0 title=返回页首
href="/view/2041.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2&&/A&【主要著作年表】&/SPAN&&/DIV&
&P&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BR&  1941 《&A
href="/view/433256.htm"
target=_blank&写在人生边上&/A&》(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BR&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A
href="/view/496733.htm"
target=_blank&人·兽·鬼&/A&》(开明书店6月出版)
&BR&  1947 《&A
href="/view/464.htm"
target=_blank&围城&/A&》(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BR&  1948 《&A
href="/view/496697.htm"
target=_blank&谈艺录&/A&》(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BR&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BR&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BR&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BR&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BR&  1981 《&A
href="/view/496711.htm"
target=_blank&管锥编&/A&》、《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BR&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BR&  1985 《&A
href="/view/606193.htm"
target=_blank&七缀集&/A&》(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BR&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BR&  1995 《&A
href="/view/592837.htm"
target=_blank&槐聚诗存&/A&》(三联书店3月出版)
&BR&  1996 《&A
href="/view/1036697.htm"
target=_blank&石语&/A&》(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BR&&BR&&/P&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1 title=返回页首
href="/view/2041.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3&&/A&【钱先生其人】&/SPAN&&/DIV&
&P&钱锺书先生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等。&BR&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A
href="/view/138481.htm"
target=_blank&毛泽东选集&/A&》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A
href="/view/2693.htm"
target=_blank&周易&/A&正义》、《毛诗正义》、《&A
href="/view/19124.htm"
target=_blank&左传&/A&正义》、《&A
href="/view/10088.htm"
target=_blank&史记&/A&会注考证》、《&A
href="/view/2237.htm"
target=_blank&老子&/A&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A
href="/view/36901.htm"
target=_blank&太平广记&/A&》、《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BR&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BR&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一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A
href="/view/61891.htm"
target=_blank&中国&/A&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二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三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三家村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四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BR&&BR&&/P&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2 title=返回页首
href="/view/2041.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4&&/A&【钱先生其书】&/SPAN&&/DIV&
&P&《管锥编》是钱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作者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本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尽管出版者中华书局起初并没有为该书申报“国家图书奖”,然而,博学的评委们还是公正地将其列入了首届获奖名单。&BR&《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BR&《七缀集》是文艺论集。本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收入本书的是七篇被钱先生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此书当与《管锥编》参互而读。集中每篇文章就是《管锥编》中某一节之铺张扬厉、充类至尽;《管锥编》中每节札记则如本书各篇之缩略提纲。&BR&《宋诗选注》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卷首之序为钱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宋诗之后写成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文中不仅对宋诗的历史地位及其成败得失见解独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多所建树,而且对诗文选政颇有创见。钱先生素喜以小说家自居,故往往以小说家笔法勾勒形象、点染轶事;语虽简约,人物却活脱跳出。其论评皆警醒显豁,深入浅出,具体落实,常常别出心裁。&BR&《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钟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BR&《人.兽.鬼》是钱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共收作品四篇。其中,《上帝的梦》描写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猫》讽刺了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可以看作《围城》的雏型;《灵感》所表现的是自作自受和精神产品的异化;《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无法弥合与沟通的疏隔。&BR&《写在人生边上》是钱先生的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BR&《槐聚诗存》是钱钟书先生自己选定、并由杨绛先生抄录保存下来的旧体诗集。钱先生自幼读书学诗,几十年间所作至少也有上千首。但钱先生自觉比较满意而收入本集的,却尚不足三百首,足见其标格之高。书中言志、抒情、感时、论诗之作,应有尽有,殊耐吟咏。其中古意、无题诸章,最具李义山风致。作者在序中自叙少年学诗门径以及编定本书之原则与经过,皆是首度披露,必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BR&&BR&【七嘴八舌话锺书】&BR&&BR&&B&●写《围城》时的钱钟书&/B&
&BR&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BR&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BR&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BR&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序&BR&
&BR&&B&●钟情于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B&&BR&&BR&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BR&&BR&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BR&&BR&  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BR&&BR&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BR&&BR&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BR&&BR&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BR&&BR&&B&●童心苍老,不幸成为神话或靶子&/B&&BR&&BR&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钟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BR&&BR&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BR&&BR&  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评论钱钟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钱钟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应该给他过高的评价。一位博士生曾发表《我看钱钟书》一文,声称:“在钱钟书身上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学人的根本欠缺:缺乏体系性建构的能力。”表示要给钱钟书“上课”;1997年1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评钱钟书不行,钱学有病。&BR&&BR&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钟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钟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BR&&BR&&B&●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B&&BR&&BR&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BR&&BR&  &A
href="/view/467231.htm"
target=_blank&孔庆茂&/A&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BR&&BR&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P&
  钱锺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日)生于。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文学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女士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全部生平年表
  1910年(宣统二年)出生
  11月21日(农历庚戌年10月20日),钱锺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爷钱基厚(孙卿)。
  1911年(宣统三年)一岁
  钱锺书出生那天,曾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至此周岁抓周,抓了一本
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锺书”。
  1916年六岁
  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曾念《毛诗》。以后由伯父教他读书。读了《》、《》、《》以及《》、《》、《》等小说。
  1920年十岁
  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锺书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说话的意思。
  1923年十三岁
  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
  1925年十五岁
  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十八家诗钞》
等大型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十九岁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年十九———二十三岁
  在大学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知识结构正式形成。
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特殊的学生。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
  年二十三———二十五岁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
  1935年二十五岁
  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埃克塞
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二十七岁
  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B.Litt)学位。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二十八岁
  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回国。
  1939年二十九岁
  夏,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开始写作《谈艺录》。
  秋,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年二十九——三十一岁
  在湘西两年。其间于1940年暑假曾回家探亲,因道路不通,半途折回。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
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非卖品)。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1940)。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1947)、《旧文四篇》(1979)和《七缀集》(1985)。
  1941年三十一岁
  暑假由广西乘船到上海,时值。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
  年三十四——三十六岁
  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
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学丛书”之一。《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再版而止。是“开明文史丛刊”之一。
  年三十九——四十三岁
  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锺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实际干的是《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定稿工作。极少发表作品,以静静读书为主。
  1955年四十五岁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引言》,刊载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的《文学研究集刊》上(1956年1月版)。
  年四十五——四十七岁
  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亲,有《赴鄂道中》五首绝句,寄寓了对当时形势的感受。此年父亲钱基博病逝。
  1958年四十八岁
  《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五十年代末
  成立《》英译本定稿小组。袁水伯任组长,乔冠华、钱锺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暂时中断。
  1966年五十六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锺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年五十九——六十岁
  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钱锺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含冤自杀。
  1975年六十五岁
  此年前后,海外误传钱锺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1976年六十六岁
  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
  1979年六十九岁
  4月至5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
《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
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
  1980年七十岁
  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围城》重印。
  1982年七十二岁
  《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83年七十三岁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七十四岁
  《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此书上半部是1979年以后发表的三篇论文:《诗可以怨》(1981)、《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1982)、《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下半部从《谈艺录》补订本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七十五岁
  《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
  1989年七十九岁
  《钱锺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锺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
  1990年八十岁
  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1991年八十一岁
  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日八十八岁
  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主要著作年表】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钱先生其人】
钱锺书先生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正义》、《毛诗正义》、《正义》、《会注考证》、《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一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二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三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三家村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四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钱先生其书】
《管锥编》是钱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作者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本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尽管出版者中华书局起初并没有为该书申报“国家图书奖”,然而,博学的评委们还是公正地将其列入了首届获奖名单。
《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
《七缀集》是文艺论集。本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收入本书的是七篇被钱先生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此书当与《管锥编》参互而读。集中每篇文章就是《管锥编》中某一节之铺张扬厉、充类至尽;《管锥编》中每节札记则如本书各篇之缩略提纲。
《宋诗选注》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卷首之序为钱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宋诗之后写成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文中不仅对宋诗的历史地位及其成败得失见解独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多所建树,而且对诗文选政颇有创见。钱先生素喜以小说家自居,故往往以小说家笔法勾勒形象、点染轶事;语虽简约,人物却活脱跳出。其论评皆警醒显豁,深入浅出,具体落实,常常别出心裁。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钟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人.兽.鬼》是钱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共收作品四篇。其中,《上帝的梦》描写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猫》讽刺了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可以看作《围城》的雏型;《灵感》所表现的是自作自受和精神产品的异化;《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无法弥合与沟通的疏隔。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先生的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
《槐聚诗存》是钱钟书先生自己选定、并由杨绛先生抄录保存下来的旧体诗集。钱先生自幼读书学诗,几十年间所作至少也有上千首。但钱先生自觉比较满意而收入本集的,却尚不足三百首,足见其标格之高。书中言志、抒情、感时、论诗之作,应有尽有,殊耐吟咏。其中古意、无题诸章,最具李义山风致。作者在序中自叙少年学诗门径以及编定本书之原则与经过,皆是首度披露,必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七嘴八舌话锺书】
●写《围城》时的钱钟书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序
●钟情于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童心苍老,不幸成为神话或靶子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钟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评论钱钟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钱钟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应该给他过高的评价。一位博士生曾发表《我看钱钟书》一文,声称:“在钱钟书身上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学人的根本欠缺:缺乏体系性建构的能力。”表示要给钱钟书“上课”;1997年1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评钱钟书不行,钱学有病。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钟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钟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但是,你现在看着它们一定还是很头痛的。没关系,我们再来看看用日语的罗马字组成的五十音图。
a段 i段 u段 e段 o段
a行 a i u e o
ka行 ka ki ku ke ko
sa行 sa shi su se so
ta行 ta chi tsu te to
na行 na ni nu ne no
ha行 ha hi fu he ho
ma行 ma mi mu me mo
ya行 ya (i) yu (e) yo
ra行 ra ri ru re ro
wa行 wa (i) (u) (e) o
日语中的罗马字,它们与假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篇日语,可以完全换成罗马字。从这个由罗马字组成的“五十音图”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它是有规律的。其中,第一行是“a、i、u、e、o”,其它的每行都是在这五个音的前面加上一个声母。比如第二行是在第一行的基础上加一个“k”,就是“ka、ki、ku、ke、ko”;第三行是加上“s”,就是“sa、shi、su、se、so”。看到了吧,并不是很难的。(其中有几个是特殊的,如shi,是在i前加的sh,将在以后讲到)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罗马字近似的看作假名的拼音。“a、i、u、e、o”这样的罗马字的发音有的和汉语拼音一样,有的却不同,在下一回学习假名时,将对这些有专门的讲解。罗马字a的发音和汉语拼音一样
,也读作“阿”;第二行的ka中的k发音和汉语拼音一样,是“科”的音,ka就读作“卡”(第一声)了。假名的书写是挺难练的,但一共只上面这五十种(还有几个是重复的),其它的基本都是根据它们演变出来的:
浊音,日语中有二十个浊音,它们由是二十个清音的右上角加两点变出来的。比如,由か变成的辅音就是が。这二十个清音是四行,分别是“か(ka)行”、“さ(sa)行”、“た(ta)行”、“は(ha)行”。
半浊音,半浊音一共只有五个,它们是由“は(ha)行”的元音演化而来的,写法是在元音的右上角写一个小圈,如は的半浊音就是ぱ。
拨音,拨音一共只有一个,就是ん,发“恩”(拼音“en”)的音。
清音、浊音、半浊音、拨音,它们就是假名,再加上汉字,就构成了日文。而汉字的读音也是假名的读音组成的。比如日语中汉字“爱”,它的发音就是“あい”,用罗马字表示就是“a
i”,连起来读就是中文汉字“爱”的音了。(当然这个是巧合了,中日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不同的。)而如果你不写日语中的汉字“爱”,而写假名“あい”,别人也知道这是“爱”字。可见,假名除了本身可以构成日语成分外,对于日语中的汉字,它不仅能表其音,还能表其义。
例:东 西 南
奥さんが,子供(こども)を抱(だ)いて,表(おもて)でひなたぼっこをしていますと,道(みち)を通る(とおる)人が,子供を指差し(ゆびさし),
「ほんとに,この子(こ)は,东西南(とうざいなん)じゃなあ。」
といって通ってゆきました。
奥さんは,誉(ほ)められたと思い,嬉(うれ)しそうに家(いえ)に入ると,ご亭主(ていしゅ)に言いました。
「のうのう,おまえさん。どこの人か知らないが,この子のことを,东西南じゃと,とても誉めて
いかれましたぞ。」 というと,ご亭主,
「风吕(ふろ)にでも入れて,表へつれてでな。东西南とは,北(きた)ないということだぞ。」
中译文: 东西南
夫人抱着小孩在外面晒太阳,有一个过路人手指着孩子说道:“这孩子真是东西南啊!”说完就走了。
夫人以为人家是夸奖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对丈夫说:“喂,你瞧啊,有一个不知哪里的人说这孩子是东西南,特别夸奖他呢。”
丈夫听了之后说道:“你带孩子出去时,要先给他洗洗澡啊。所谓东西南,就是没有北,这是说脏的意思啊。”
(注:在日语中“没有北”[北(きた)ない]与“脏”[汚い(きたない)]发音相同。)
日语的音节有短音和长音的区别,长音的长度大约是短音的一倍,占二拍。前面出现的七十一个假名,除拨音以外,都代表一个短音。这些短音除作助词的假名以外都有相应的长音,长音单词和短音单词的意思不同,因为必须严格区分长短音。
长音的标记的规则如下:
特 征 词 例 例 外
あ段假名后加“あ” おかあさん
い段假名后加“い” おにいさん
う段假名后加“う” すうがく
え段假名后加“い” えいご 加“え”如:おねえさん
お段假名后加“う” おとうさん 加“お”如:おおきい
外来语用“ー” ノート
简单地记就是:该假名接该段元音(即"あ い う え お
"),え段接い,お段接う则构成长音.
发完一个音后,憋住呼吸,迅速做好后续假名的发音准备,停顿一拍后气流爆破而出,这种发音叫做“促音”。
促音一般发生在か行、さ行、た行、和わ行假名的前面。初学日语的人往往发不好促音。注意发音时必须占有一拍的长度。
促音用写得稍小偏下的“っ”或“ッ”表示,各占一格(竖写时小写偏右)。
カセット きって マッチ ざっし コップ せっけん スイッチ ベッド
1.同一汉字中,あ段假名后接い,一般读近似"え"的音.
例如:会社(かいしゃ)
2.か,た,ぱ行假名只要不出现在词首,一般读不送气音(近似于浊音)
例如:机(つくえ)
3.特殊词的读音:
人(ひと)(其中ひ的读音介于ひ和し之间).
きゃ キャ きゅ キュ きょ キョ
ぎゃ ギャ ぎゅ ギュ ぎょ ギョ
しゃ シャ しゅ シュ しょ ショ
じゃ ジヤ じゅ ジュ じょ ジョ
ちゃ チャ ちゅ チュ ちょ チョ
にゃ ニャ にゅ ニュ にょ ニョ
ひゃ ヒャ ひゅ ヒュ ひょ ヒョ
びゃ ビャ びゅ ビュ びょ ビョ
ぴゃ ピャ ぴゅ ピュ ぴょ ピョ
みゃ ミャ みゅ ミュ みょ ミョ
りゃ リャ りゅ リュ りょ リョ
きゃあ キャア きゅう キュウ きょう キョウ
ぎゃあ ギャア ぎゅう ギュウ ぎょう ギョウ
しゃあ シャア しゅう シュウ しょう ショウ
じゃあ ジヤア じゅう ジュウ じょう ジョウ
ちゃあ チャア ちゅう チュウ ちょう チョウ
にゃあ ニャア にゅう ニュウ にょう ニョウ
ひゃあ ヒャア ひゅう ヒュウ ひょう ヒョウ
びゃあ ビャア びゅう ビュウ びょう ビョウ
ぴゃあ ピャア ぴゅう ピュウ ぴょう ピョウ
みゃあ ミャア みゅう ミュウ みょう ミョウ
りゃあ リャア りゅう リュウ りょう リョウ
が ぎ ぐ げ ご
发鼻浊音[]时,舌位与[g]相同,区别在于发[g]时,气流经口腔冲出,发[]时,小舌下降,在软腭处形成堵塞,让有声气流经鼻腔冲出。
作为一种基本的结构,典型的日本句子的句式是主语-宾语-动词。例如,Taro
ga ringo o tabeta 照字面直接的意思是"太郎一个苹果吃"。
当日本人觉着从语境中听者能理解,也就是谈话者或作者自信谈话对象对所谈及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时,经常会省略主语或宾语。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讲的那个句子可能会变成,ringo
o tabeta("吃一个苹果")或仅为tabeta("吃")。
在日语中,不象在英语中,词序并不能表明名词在一个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名词并不象有些语言中那样,会因语法需要加以变化。代之,语法作用是通过名词后面的虚词来表示的。较重要的是ga,
wa,o,ni和no。虚词wa特别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句子的话题或主题。
日语中的动词变格不能反映出人称和单复数。在现代语中,所有动词在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元音u结尾。这样,动词taberu就象英语中"吃"的动词原形"to
eat",尽管它本身实际上是现在时,意思是"eat(吃的动词原形)/eats(吃的第三人称单数)"或者
"will eat"( 将吃,吃的将来时)。 其它的一些变格形式是tabenai("does
not eat" or "will not eat",英语的现在时不吃或将来时不会吃),
tabeyo("let‘s eat"or "someone may
eat"英语的起始句让我们吃或某人可吃) tabetai("want/wants to
eat",想吃或单数人称的想吃), tabeta("ate",英语中的过去时,吃过),
tabereba(if someone eats",英语的假设句,如果某人吃) 和tabero
("eat!",英语中的命令句吃!) 。
日语的学习
说日语,和说英语不一样,我也是初中才开始接触到日语,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有着一段历史,有着一段传统的东西所在.在学英语之外,学习另一种语言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好处,不过我还是更想抽空学习法语.我觉得法国给我的感觉很好,现在的考试都是英语,在英语之外,应该去学些自己喜欢的语言.中国是个13亿人口的国家,其实中国的语言是全球说的最多的语言,但是英语是适应现代发展的,有很多中学生都说"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我觉得这样说的很不好.适应未来的发展必须学习英语.况且爱国不应体现在这方面.网络的翻译网站很多,但是我试过,很多翻译网站翻译的都不够准确,准确率相当的低.还是自己懂一点比较好.日语,多多了解多多学习,我现在也正在学习!
学好日语的方法:
1.上课认真听讲,听老师一点一点分析,容易懂.
2.多做题,容易掌握语法.
3.多说,可以读出正宗的日语.
4.多听,有利于熟悉日语的环境.
5.偶尔找一些小文章背一背,熟悉语感.
6.多读些日本的文学作品,熟悉日语.
7.多问,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
学日语的用处:
1.留学日本
2.吸收日本的先进技术,发扬中国.
3.了解日本的文化
4.向日本展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
5.使自己的大脑丰富
6.锻炼记忆力和语言能力
7.使自己成为语言文明的传播者
日语的十二个月另类说法
一月 睦月(むつき):正月 初春月 年始月 太郎月 年端月
睦月的意思是睦表示对人尊重...关心他人...与他人保持友好关系...正是因为这样...一年的开始用睦月最合适...
二月 如月(さらぎ):梅月 解月 花月 草生月 芽月
如月的意思是欢庆...
三月 弥生(やよい):桜月 花见月 花咲月 桃月 嘉月 春惜月 梦见月
弥生的意思是新生...一到春天...花草皆露新芽...初生之象...
四月 卯月(うづき):卯の花月 鸟月 花残月 清和月 得鸟羽月
卯月的意思是生长...正是草木发芽万物更醒之际...代表无尽的活力与发展力...
五月 皐月(さつき):早苗月 五月雨月 雨月 橘月 早月 菖蒲月
皋月的意思是热暑...因为从这个季节开始天气会逐渐变得炎热...
六月 水无月(みなづき):风待月 松风月 伏月 常夏月 鸣神月 鸣雷月
水无月的意思是没有水的月...象征日本的雨季...猜得出这或许是出于对天神的虔诚谢意而起的名字...因为天神把雨全部降到地球上面...所以天上就会没有雨水了...
七月 文月(ふみづき):七夕月 七夜月 女郎花月 兰月 凉月 文披月
文月的意思是书信往来的月...也许正在你焦急等待之时会有信来...
八月 叶月(はづき):秋风月 月见月 木染月 浓染月 叶月 红染月
叶月的意思是离家出门...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传统的旅游季节...
九月 长月(ながつき):菊月 菊咲月 夜长月 小田刈月 红叶月
长月的意思是夜长的月...可能是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夜晚将会变的漫长的原因吧...
十月 神无月(かんなづき):神有月(出云) 神去月 雷无月 初霜月
神无月的意思是神仙离开的月...据说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各地的各路神仙都会聚集到出云这个地方来开会...在日本除了出云这个地方把神无月叫作神有月之外...其他的地方都会叫做神无月...神有月的意思是神仙回来的月...
十一月 霜月(しもつき): 霜降月 雪待月 神乐月 神归月 雪见月
霜月的意思是结霜的月...因为从这个季节开始天气会逐渐变的寒冷...
十二月 师走(しわす): 极月 蜡月 春待月 限月 果月 亲子月 梅初月
师走的意思是连平时很悠闲的老师都会变的繁忙...这反映出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大家都会忙于筹集钱财和还清欠债的习惯...总而言之...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时期...
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下边把汉语方言粗分为和非官话两大类来说明。官话分布在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与之间沿江地带以及、、、4省,包括北方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2/3。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到,相距3000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南部,大部)、(大部,东部,西北部,湖北东南部,西南部)、(湖南大部,北部)、(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福建,台湾,广东的、,)、(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汉语方言之间语音上的差别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别最小。语音的差别在声母的繁简、辅音韵尾的多寡以及调类的区分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吴方言塞音声母有浊塞音[b、d、g]、不送气清塞音[p、t、k]和送气清塞音[p弧弧
]3套,官话方言只有后2套。辅音韵尾有[m、 n、K、p、t、k]6个,只有[n、 K、?]3个,只有[n、K]2个。广州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中阴入、阳入9个调类。北京话有、、、4个调类。烟台话平声不分阴阳,所以只有平声、上声、去声3个调类,是声调系统最简单的方言之一。
由于现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之间有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所以通常就用平、上、去、入等古调类的名称来标记现代方言调类。要注意的是方言的调类名称相同,并不表示调值相同。例如北京话的阳平是升调(35),天津话的阳平是高平调(55),而汉口话的阳平则是曲折调(214)。
  上文说汉语方言语音的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的差别小。这是从大体上说的。从细处看,和语法上相异之处也并不少。拿词汇来说,政治、文化、科学方面的词是全国性的,可是日常生活里用的词有许多是地方性的,因方言而异。拿语法来说,方言之间在词法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例如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形式、形容词的后缀、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以及名词后缀“子”和“儿”的表示方式(例如“儿”杭州话用成音节的语素表示,而广州话和温岭话用变调表示)等等在不同方言里有时有相当大的差别。
  方言之间句法上的差别可以举“把”字句和反复问句为例。“把”字句是官话区方言里十分重要的一种句式,可是粤方言和吴方言都没有这种句式。例如北京话用“把”字的句子(把衣服洗干净),广州话往往要用“动词+宾语”的说法(洗干净件衫)。在大部分官话方言里,反复问句的形式是“
V不V”(V代表动词,例如:去不去│认得不认得)。可是在某些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例如昆明话)以及一部分吴方言(例如苏州话)里,反复问句的形式是“可
V”(可去│可认得)。
汉语的分支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例如赵元任认为标准语(普通话)是方言,闽语、粤语等也是方言。然而实际上,习惯上所称的“汉语方言”相互之间或与标准汉语之间无法互通,语言距离往往比欧洲同一语系之下的各种语言之间还要远。例如一个只会的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语和另一位只会的人达成沟通,但一个只会粤语的人和一位只会闽语的人对谈时,是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
  中国国内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分支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传统的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粤方言的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与操台山话的广东人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他们可能不能相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方话地区,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口头交流,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较小地理范围内可能存在相互口语交流困难的方言。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福建某地,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自如口头交流了。
  汉语方言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西北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以扬州话为江淮话的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
  需要指出的是,“官话方言”,过去曾经称为“”,并不局限于中国北方。相反,中国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南方方言也属于官话方言。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的和绝大多数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点是平声,上声不分阴阳,但入声,去声分阴阳。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敗保菜莆屎诺墓室舯晔墙艉硪簟#┰谌肷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敗I轿鞣窖匀员S姓庵秩趸肷逼咧指ㄒ粼衔病C瞿嫌锸呛河镏猩鹘细丛拥姆窖灾唬菀粲校父錾鳎ú缓嵘闹菀簟⑾妹乓簟⑼惨簟⑻ㄍ逡敉ǔS衅吒錾鳎ú缓嵘M保瞿嫌镆彩潜A糁泄藕河镒钔暾姆窖灾弧H菀艉驼闹菀羰瞧渌档哪赣铮觯希┨ㄆ拿瞿嫌锬诓拷衔恢隆9阋宓拿瞿戏窖曰拱êD匣啊⒊敝莼啊⒄隳厦鲇锏龋褂妹瞿嫌锏娜丝诖笤嘉苁模矗玻ァ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全部清化的新湘语相对接近西南官话。分别以长沙话(新)及双峰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湖北两省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详情见图,早先3000万的数据是不够准确的),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
/view/775972.htm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擼(这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擼)。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相传时有“万国”,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上的刻铭、《》、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
据《礼记·》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这种汉语使用于、和(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
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和《》《》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用一种浅显的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这场运动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短短几年之间,白话文学就站稳了脚跟。不过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而是拿北方官话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话小说相当大的影响,还带着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兴词汇和欧化句法的混合的文体。鲁迅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文体的典型的代表。
  以上说的是文学作品 。至于新闻报道、
政府文告、公文、商业合同、甚至私人信件,往往还是用的文言。这一方面是传统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言文有简括的优点。这种情形,就全国范围来说,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文言文才完全让位给白话文。除了打电报和有意拟古以外,没有人再写文言了。
  上文指出,现代书面汉语是包含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成分的混合体。无论从句法上或词汇上看都是如此。拿句法来说,书面语句式除了跟口语相同的那一部分之外,有的是从文言来的,后来渐渐融化在书面语里,成为书面语句式的一部分。例如“进行、加以、予以、给予”是书面语用得十分频繁的几个动词。这些动词原来的意义已经虚化,主要的功能是放在双音动词前边以适应句法和节奏上的要求。这种句法构造来源于文言。“进行”的前身是“行”(另行议处),“加以”的前身是“加”(严加管束),“予以”和“给予”的前身是“予”(不予追究)。在文言句法里,“行、加、予”前边必须跟一个单音副词配合,造成双音节构造,后边的动词也必须是双音节的。在现代书面语里,这几个动词都双音节化了,后边还是要求跟双音节的动词,语法上的制约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书面语开始形成的时候,曾经从旧白话小说的语言里继承了一些句式。这个阶段现在已经结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遗迹。例如“在+处所词”的构造可以放在动词前头(“在台上坐着”),也可以放在动词后头(“坐在台上”)。在北京话里,前置的“在”用“跟”、用[āi]
[tǎi],后置的“在”用[·tY],都不用“在”。用“在”的说法是从旧白话小说里继承下来的。
  有些书面语句式是受外国语(、日语、等)的直接或间接(通过作品)的影响产生的。在这方面可以举一个影响全部书面语句式的重要语法现象作为例证。上文曾经提到,汉语里和关系松散。的主语往往可以不说出来。有些句子甚至根本没有主语。现代口语和古汉语都是如此。可是现代书面语要求句子在形式上都要有主语。如果没有,就会感到结构不完整,逻辑上不周密。这显然是受了印欧语的影响。
  书面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双音词的比重大。书面语双音词除了从文言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以外,大都是19世纪末叶以来100多年间新出现的。其中一部分是从转借过来的,另一部分是新造的。新创造的词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语素
(书面上就是汉字) 造成的。这种构词方式是能产的,生命力很强。
汉语是精确的。记得在本人早年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皇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汉语不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度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输入呢?却似乎滞步不前了。
汉语的发展
&汉字的构字法巧夺天工。词头前缀词尾后缀是英文常用的构词法。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词头,但它们即便对英美人士也非易事。一维的串状结构是导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我测试过的几个母语是英文的工科研究生是不认识的。试问读书至研究生,连酵母菌与糖精都不知道,又该教人如何感想呢?用汉字组词描述起来简洁明了。即便是没吃过糖精、没用过酵母菌的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练部份”,比糖更甜(尽管这不确切);酵母菌是“一种菌能引起发酵”。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组词,即便组出来也恐怕令人难以接受:Sugessece="Sug"ar"Essence"(“糖”字与“精”合起来),Yeabacteria="Yea"st"Bacteria"(“发酵”与“细菌”和起来)。这不太不像话了?还别说,在当今的英语社会,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词根早字法已逐渐被甩开了,类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点都不是笑话,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里不同品牌的巧克力、糖果总会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们会随某个厂家的某种巧克力糖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当一个澳大利亚人读到这个词时,他不会意识到这是北美某个地区的很受欢迎的一种糖果,多半只能和中国人一样摇摇头罢了。
信息科技时代偏爱汉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数学&&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等新学科领域?如果接触过,您便会理解人类的艺术、哲学、感觉看似不“精确”,但实为目前它们超越了当今人类的知识水平所能精确描述的范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它们逐渐会被人类以全新的知识结构所精确地把握,以上所举的新学科只是这一新知识结构序幕的小插曲。汉字集中体现了东方艺术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所在。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们尚不能完全认识,但正在方兴未艾地被发掘。这种说法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盲目的,毕竟15年前的人们没有意识到传统汉字出版业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们没有料到汉字的输入会比英文快,而且会更快;5年前的人们没有想到传统的报业媒体会被逐渐淘汰,《南方都市报》会与百年老报《大公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互联网上抢码字新闻。谁又敢横着心大胆地讲10年之后,20年之后汉字编程不可能或不如英文呢?是啊,天晓得后辈们的本领会有多大!还是对未来多一份信心的为好。
&与拼音文字一维串状前后缀构词法不同,汉字是通过二维方式构字的。例如:
“人”“囚”---“人”在无门的四堵墙内便成了“囚”;
“木”“困”---“木”在无门的四堵墙内要受“困”;
“雨”“路”=“露”--下“雨”天在大马“路”上要暴“露”雨水之下了
“米”(与粮食有关)“唐”(表声)=“糖”
“禾”苗上又长“草”=“菌”
“木”“林”“森”---分别是tree,woods,&forest意思,但比较之下那一种构词法更好?答案一目了然。
这种说文解字法难道不比Saccharo-更灵活更高明吗?
汉字是灵活的,但需要灵活的人使用;汉字是聪明的,但有赖与聪明人的开发;汉字是充满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她的价值。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汉语,人类主要语言种类之一。产生于中国中部,定型于汉朝,最初是汉民族的通用语,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20世纪中叶,借助联合国的形成,汉语进而发展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
和人类其他种类的语言一样,汉语有古代和现代两个形态,有口头与书面两个体系。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都是汉语,时代上没有截然的时间界限。
汉语在口头上分方言与官腔,语音体系庞杂。随方言流行的地域不同而各具情采,声韵优美。汉语的官腔,一般随中央政府驻地的变迁而更换。现代汉语的官腔叫“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准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语书面上以汉字为书写符号。汉字源于象形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繁衍过程。汉字历史悠久,目前尚不能断定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文字。汉字目前有繁体和简体之分,繁简古今总字数约87000,一般社会成员只要能够认读并书写出3500个即可借助汉文的语用习惯开展书面交际。〔真语文
08321提供〕
Chinese (language)
汉语 Chinese dialects
方案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汉语拼音字母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汉语史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大陆和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莱恩.韦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