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这首诗里我明白在你的怀里了什么

从“静夜思”到“黄鹂鸟”:诗里故乡是月亮在的地方_凤凰国学
从“静夜思”到“黄鹂鸟”:诗里故乡是月亮在的地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一个中国人只会背诵一首古诗,那一定是李白的《静夜思》。一旦吟诵起“床前明月光”,全世界的华人就找到了心灵家园。因为我们来自同一种文化母体,这个母体中最美好、最柔软、最温暖、最让我们神往的家园,无疑是由中国古典诗歌构筑的。
原标题:乡愁与春望:从&静夜思&到&两个黄鹂&如果一个中国人只会背诵一首古诗,那一定是李白的《静夜思》。一旦吟诵起&床前明月光&,全世界的华人就找到了心灵家园。因为我们来自同一种文化母体,这个母体中最美好、最柔软、最温暖、最让我们神往的家园,无疑是由中国古典诗歌构筑的。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她唤醒我们心里美好的回忆,唤起我们的家园之感,甚至,唤醒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无意识。从&床前明月光&谈起吧!这首诗,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背了。这首诗非常简单,天真而纯净,天真得像一个童话,纯净得像孩子的目光;但是它也非常神秘、神奇,包含着我们中国文化的某种密码。当我们想到这首诗时,就会感觉到某种特殊的魔力;当我们去往海外或者其他地方时,悄悄涌上心头的往往也是这首诗。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反复吟诵中,一方面悄然进入了我们内心,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无意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样的熟悉,久而久之,我们往往忘记了它真正的含义,慢慢对它失去了感觉。我们的审美、情感教育,核心就是要唤醒我们原来对诗歌的这种感觉,把诗歌的语言变成我们心头的语言,变成我们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变成我们深层次的、内在的某种神秘的情感。对一首诗,我们可能当时不能明白它的含义,但在某个时刻,特定的人生阅历、人生遭遇会使我们突然对这首诗产生感觉,在一刹那,突然理解了其中包含的全人类共通的某种含义。这是古典诗歌的魅力。诗歌把我们内在的修养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况下突然打通,把我们的情感提炼、升华到了新的境界。宋徽宗竹禽图(暗合两个黄鹂鸣翠柳)《静夜思》,我们读得太熟了,往往就会忘掉它的特别。我们不妨尝试着重新来读,重新来想,看这首诗里面是否有某种奇怪的地方。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我晚上醒来时,突然看见了床前的月光照在地上,怀疑是铺了一层霜。&疑&表现了懵懵懂懂、不确定的状态,一刹那间的怀疑,一刹那间的感觉。当我们读完第一句,我们已经明白那是&明月光&了,但诗人最初的反应是地上的霜,为什么&疑是&霜呢?在古人心中,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审美倾向,那就是用自然来感受事物,常常把人比拟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比如形容一个女人长得美,我们常常说樱桃小嘴、杨柳细腰等等,都是用植物来比拟一个人。在中国文化中,自然之美是最高的美,古典诗歌很重视人作为&自然人&对大自然的感觉。当我们像植物一样感受大自然的变迁时,当起霜、起冰雪时,在我们心里唤起寒冷的感觉,唤起生命受到寒冷的侵袭、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开始枯萎的感觉。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没有生命力了。霜降之后,作用于自然界的植物、作用于人的心灵,古人称之为萧条、肃杀。所以李白的这首诗,在一开头、一刹那,就唤起了我们的凛冽之感,让我们感觉到生命力受到威胁的、惨淡的、覆灭的感觉,感觉到一股寒意,这股寒意让我们心里所有的花都枯萎、凋零了。所以一开始,在我们念完这句诗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寒冷的、肃杀的感觉。但是念到后面又不一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面是否有某种矛盾、某种悖论呢?我们仰头向上看,知道了地上的不是霜,是&明月光&。这首二十个字的诗中&明月&出现了两次,&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犯忌讳的,哪怕读音相同的一个字我们都是要尽量避免掉,何况两个字原封不动地重复?但这首诗读来却非常自然亲切,因为它重复得非常好,包含了一个动态的过程。一开始看见的是地上寒冷的月光,再抬头看见月亮本身,感情基调变了。最初的月光是人在寒夜中被惊醒的寒意、凛冽,扩大到人的孤独、寂寞、冷清,以&冷&为基调。后来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看着月亮让我们想家、想回家,月亮与家、与故乡联系在了一起,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这里有一种故乡情结、家园情结。&我要回家&在任何文化中都是非常神圣的语言,所有人在某个时刻都会有&我要回家&的念头,家的观念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缠结。当我们进入现代社会后,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从&植物人&变成了&动物人&,变成了移动的、流动的人。人可以自由流动了,就会改变&家&、&家乡&的观念。家在哪儿,哪里&好&,我们能在哪里立足,那里就是&家&。但这不代表&家&的观念就没有了,我们所有人还是&想回家&,哪怕我们住的地方离我们原初的故乡已很遥远,但我们在某个时候还是想要回去,寻根。从根本上说,我们是想要回到母亲的怀抱。甚至可以说,我们根本是想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子&宫&啊!因为在这座宫殿里,我们是王子,是太阳。所以,念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心里会突然涌上来一种柔软的、温暖的、亲切的感情。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个家。这首诗前两句的&月亮&,给我们的是凛冽的感觉,唤醒了我们的冷清寂寞、孤苦无依;而后两句&月亮&与故乡相连,给我们的却是温馨的感觉。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有这样一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从&露白&说到&月明&,说这里的月亮却不如故乡的美。李白是从&霜&寒说到月亮与&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把月亮与故乡联系起来,从月亮之中,找到了故乡。这是否说明,月亮与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感情基因相关,她代表了我们的家,我们的心。有首流行歌叫《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为什么能代表我的心呢?因为月亮与中国人亲切的情感相关,在李白这首诗中月亮代表我们的故乡。但是,我们应当注意,这首小诗是否出现了一种分裂、一种悖论呢?前面的月亮给人一种寒冷感、异乡感,后面的月亮给人一种温馨感、家园感、故乡感。所以这首天真而天才的小诗包含了很复杂的情感,是很难分析清楚的。那么,既然这里的月亮如霜般清冷,不如家乡的好,为什么不回去呢?我们都知道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山水。古代诗人或具有诗人气质的人,是否愿意在故乡终老一生呢?一个诗人,一个富有才华的人,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他一定不满足于待在一个地方,他一定有一种漫游的、浪游的精神,就像三毛所写的一首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任何人都不愿意永远待在家乡,都渴望着异乡;但我们心里又永远都念着家乡,在家乡又会觉得家乡是异乡,这是很复杂的。《红楼梦》中说,&甚荒唐,反把他乡作故乡&,可是,谁又能够真正分清&他乡&和&故乡&?!德国诗人彼特拉克说,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你在大地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是在异乡,因为你心里永远有一个&什么&地方,你认为那儿才是你的家。在李白这首诗里面,我们找到了诗人的故乡,其实是在月亮所在的地方。这样的一首诗,我们是否能够把它还原成最初的一霎那的感觉?我们读的遍数多了,听别人转述的遍数多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我们能否让它变得新鲜起来?其实,所有伟大的诗歌都是永恒的、永远新鲜的,只是我们的心不新鲜了,是我们用陈腐的心来对待它,忘掉了在最初的一刹那它给我们的感觉。如果我们认真地、深入地来分析它,我们会发现其实这里面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这样的一首诗,里面其实蕴含着很深的中国文化的、人类情感的某种秘密。我们为什么不说看到太阳会想家,而是看到月亮会想家?等等诸如此类。纳兰性德有一句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第一次相见时一刹那心头的颤动的美好。一切伟大的诗歌就是把初见的、陌生而惊喜的感觉永恒地保留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到那种感觉当中。其他古典诗歌是否也如此呢?中国的古典诗歌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小小的一首诗里面往往包含了情感的回环和跌宕、矛盾和发展。在这种矛盾和落差之中,我们感觉到一种特别的冲击力。《静夜思》如此,孟浩然的《春晓》也如此。&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仔细想想,会觉得很迷惘,孟浩然这首诗到底是说春天美,还是春天给我们的哀伤、悲凉感?前两句诗是一种春天的喜悦的感觉,到处都是小鸟在叫,醒来时心里很开心,但后两句听到夜里的风雨声,想到&花落知多少&,突然一种感觉袭上心来。&花落知多少&看起来像一个疑问句,但我们也可以为它加一个惊叹号,一个省略号,这后两句诗与前两句形成一种情韵的跌宕,这种跌宕却又转换得如此自然。当诗人说&花落知多少&时,是否有黛玉葬花的心情呢?春天、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当所有这一切到来时,是那么的令人喜悦。但这种时光却又如此短暂,容易失去。一阵风雨之后,很多花在我们的睡梦中凋零了,被吹落、被打湿了。诗中到底表现的是春天的生机勃勃给人的喜悦欢欣,还是青春易逝的哀伤悲凉呢?其中是否包含了生命的领悟和启发呢?这首诗其实存在两种感觉,这两种感觉同样重要,同时作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懒洋洋地醒来发现生机盎然的美好时,我们也会发现更美好的东西已经在黑夜的风雨中凋零了。这首诗给了我们如此复杂微妙甚至明显矛盾的感觉,我们需要回到诗最初给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深切的感悟。从这首&不觉晓&的《春晓》诗,我们很容易想到,也是写春天,同样脍炙人口的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对仗十分工整,像从律诗中截下来的中间两联。这点是很奇怪的,因为绝句没必要对仗得如此工整,看起来像&截句&,把律诗中多馀的东西砍掉,变成了&绝句&。这就像契诃夫教人写文章,要求他试着把小说斩头去尾&&把开头砍掉,就直接进入了文章的情境中去,把结尾砍掉,文章就有了馀韵,不把它说完,不把它说满,留下一个&未完成&,反而比&已完成&要好得多。这首绝句为什么好?不是因为它做不成律诗,做不成长诗,这四句其实就是把其他东西砍掉所剩下的。这样做在艺术上更加精美,但在形式上就显得有些奇怪,它是一首像律诗的绝句。杜甫写的是初春,和孟浩然的《春晓》一样,表达的都是春带给人的&初见&,一种陡然的唤醒。古人用字考究,表达同样的事物有时用不同的字,如表示&绿&可以用&青&、&翠&、&碧&等。这里为什么用&翠&柳呢?&翠&是一种娇嫩的绿色,是春天刚刚到来、柳树刚刚发芽时微黄的绿,还没有变成&碧&,没有变成&青&。&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意是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但是&鸣翠柳&这种语序却有意无意给我们一种错觉,翠柳好像也发出了声响,也在鸣叫。杜甫特别擅长通过语序造成某种特别的感觉。&两个黄鹂鸣翠柳&,与孟浩然的&处处闻啼鸟&也有相似之处。孟浩然的&啼&字,与后面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某种深层次的情感的对应,似乎这个&啼&字在慢慢地勾引出后面的情感。啼叫的声音,像是小孩哭的声音,既让我们感觉到开心,又让我们感觉到某种温柔的揪心,一种娇贵的、娇嫩的感觉。但杜甫写的不同,&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是形容小鸟叫,一个&鸣&与一个&啼&的感情色调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在中国文化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鸣大放&等,都表现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势。春天来了,黄鹂很开心地发出充满生命活力的鸣叫,写出了一种娇媚的、温馨的、女性化的甚至情调旖旎的景象。但是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高远之处,把我们的眼界呼啦一下提升、提高了。春天来了,它不仅使我们的感情变得温柔了,同时也使我们的心气变得高远了,让我们有一种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态势。所以,这两句诗对仗虽然板滞,但两句的情调有了一种错位、差异,于是我们进入了高远之境。&白鹭&、&青天&和前面的颜色迥然不同,&白&有一种特别的明净,让我们的心体会到一种超越的、纯粹的东西。后两句诗特别重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雪&,在古代原生态环境中,可以真的是千秋不化的雪,不是诗人的夸大,但&千秋&二字不在于是否真的是&千秋&,而是灌注了杜甫强烈的时间感。在这样的一个春天,诗人往窗外一看,感受到了时间,在这一刹那,他的心通向了千秋万代。杜甫看到春天来了,看到千秋雪,于是想到了冬,想到了千古永恒的循环,所以说诗人看到的春天只是千秋万代之中的一个春天。人们当然可以幻想&四季减去夏秋冬&,但是,初春却反向提醒着&冬&。前两句诗中的春天,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骚动、跃动,一种心灵的飞翔和超越,但是在一刹那,往窗外一看,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冷静。原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的人生是很短暂的,只是一瞬。杜甫有句诗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这一联其实就可看作这句诗意境的一种扩展。&时序百年心&,时间不断地变化,让我们有了一种百年的心态。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史官文化,特别强调时间感、历史意识,中国人往往会注意在历史的坐标中掂量自己。杜甫用&千秋雪&提示了一种沧桑感,提醒我们春天的短暂,像我们的人生一样短暂,不变的只是千秋的雪,让我们在陡然之间感受到某种冷静,给了我们一种冷峻的、理性的刺激。让我们在时序的变化、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中,重新掂量眼前的景物。在这样长时段、大历史的对照之中,我们再来看黄鹂、白鹭、翠柳等等,从哲学上来说,是否有一种荒凉、荒谬、渺小和存在的虚无感?在这种变化中,一下子使得前面描写的春天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唤醒了我们生存意识中短暂、渺小、偶然等情感。但第四句情调又变了,打开了&乾坤万里眼&。&门泊东吴万里船&,尽管春天短暂、人生短暂,但是春天来了,坚冰破了,船可以向东吴出发了。&万里&赋予了船某种精神、某种动态,把诗人主观的情感加之于船。这艘船,虽然现在泊在这里,但它即将开往万里之外的&东吴&&&江南。江南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是人间天堂,停泊门口的船即将开往更加春光无限的江南。因此这首诗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一行白鹭上青天&与&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两相对,一个是已经上青天,一个是停泊在此。为什么船还没有开动却是&万里船&?这就是诗歌的表现方式,用反向的方式来引发我们的情感,虽然它现在在这里,但它注定会开向万里之外。所以我们在分析诗歌时,不能呆板地固定它字面的意思,字面的意思其实反向地揭发了我们另一个方向的理解。因此在杜甫这首诗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春天的主基调,充满了嫩绿的、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意境,但是也充满了对人生、对世界、对时间的沧桑的一种感慨。在这种感慨中,我们仍然保持着进取的、待发的、潜藏的、蓄积的精神,蓄势待发的态势。如果从更深层次分析,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具有一种时间的意识和辽阔的胸襟,即我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局限在一个地方,当春天到来时,它引发我们向广阔空间进取的一种精神,引发我们向往人间天堂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的心愿。在古今的变化中,人生尽管渺小,春天尽管短暂,但当我们把心放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我们有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当我们有了某种人生愿望、某种梦乡、某种乌托邦的向往时,我们的人生还是值得的,春天还是美好的。杜甫有一首《春望》,我们以为,这首绝句,写的是思想意义上的&春望&,是哲学的也是诗的&春望&!德国大哲学家谢林曾把人类精神比作两个部分的史诗,一个从中心出发而远离,一个是回归,正如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最具有远游精神的&诗仙&李白,在《静夜思》中写的是希望&回归&的&乡愁&;而&诗圣&杜甫在这首《绝句》中,表达的却是&春望&的心灵远游。悖反么?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悖反、悖谬,在诗歌的文本中就深刻地体现着,它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复杂、微妙和深沉&&(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注: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0年第4期&讲堂实录&栏目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867853
播放数:1443956
播放数:497045
播放数:5808920阅读下面的古诗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小题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小题2]“人闲桂花落 中的“闲 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小题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5分)【小题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5分)&&&&&&&&&&&&&&&&&&&&&&&&&&&&&&&&&&&&&&&&&&&&&&&&&&&&&&&&&&&&&&&&&&&&&&&&&&&&
【小题1】桂花&春山&明月&山鸟&幽静【小题2】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选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名称即可,从诗中找出一词来表达诗歌意境的特点。考点:诗歌内容了解点评:本题不难,问题简单,易于理解。阅读古诗,先要大致了解其内容,写什么,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然后再做点语言方面的品析。【小题2】试题分析:要先用“闲”来组词,理解此词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用“闲”来表现诗人静心赏影景的心态。考点:赏析诗句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赏析不得其法,只能作一般的“大意”分析。赏析,要抓住三点,一是写了什么,说出内容,二是怎么写的,说出写作方法,抓住关键字词分析,三是为了什么而写,指出诗中的思想情感。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选文有删改)【小题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小题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小题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3分)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小题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小题5】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选文有删改)【小题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小题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小题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3分)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小题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小题5】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5届江苏南京学大教育专修学校七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鸟 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5分)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5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南京市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选文有删改)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3分)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5.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2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这首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