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离别为主题,在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寻找 素材,完成一个作品,做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_豆搜网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此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育、范文、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word文档 目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1 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2 第一讲:建安文学 4 第二讲:正始之音与两晋诗歌 9 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13 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16 第五讲:南朝山水诗 20 第六讲:齐梁诗坛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23 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散文及小说 26 第八讲: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 36 第九讲:初唐四杰与陈子昂 43 第十讲:声律、风骨和兴象――盛唐之音的前奏 51 第十一讲: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58 第十二讲:田园牧歌 山水清音――盛唐山水田园诗歌 64 第十三讲:金戈铁马之声――盛唐边塞诗派及其作品 71 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76 第十五讲:诗圣?诗史―杜甫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82 第十六讲(上):中唐诗歌之再盛――大历诗人及元白诗派 93 第十六讲(下):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102 第十七讲:韩孟诗派及(刘柳诗歌)元和贬谪诗人 102 第十八讲: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118 第十九讲:晚唐诗歌创作成就 125 第二十讲:琵琶起舞唤新声――唐五代词的发展及成就 135 第二十一讲:绝代之奇――唐代传奇小说与敦煌变文 142 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一) 从曹操到李后主,时间跨度近800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 190,袁绍率关东义师讨董,曹操为诸侯之一)――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 . (二) 文学史发展分期表: 190―265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265―420 西晋文学、东晋文学 420―589 南北朝文学 581―618 隋代文学 618―712 初唐文学 712―755 盛唐文学 755―826 中唐文学 826―907 晚唐文学 907―978 五代文学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诸因素 (一)寒士之不平与士族之优游 1. 门阀氏族的产生 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过去"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76)诏),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昌言》),"贡荐则必阀阅为前"(王符《潜夫论?交际篇》),"以族举德,以位为贤"(《潜夫论?论荣篇》)了.(阀阅:古代仕宦人家自序功状而树立在门外的柱子.《玉篇?门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后来又叫棂星门.与明清时期贵宦人家的功德牌坊功能相似.)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久而久之,更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文苑王沈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卿,无仕进之路"(《二十二史札记》)的情况.所以,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东海王氏、河东裴氏均在魏晋南北朝为世"冠冕".后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俱为江左"盛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自北朝至隋唐,也是"衣冠"连绵不绝,累世富贵. 2. 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寒士的不平之音、进取之心 门阀制度阻塞了庶族寒门的仕进之路,才高寒士自然心怀不平:"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其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一有机会,他们就积极进取.尤其是隋唐之际设立的科举制,渐开寒士仕进之门,"四杰"、陈子昂、李白等初盛唐诗人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庶族寒士的作品尤其是述怀诗、言志诗往往"质胜于文".但是他们的性格也常遭"褊急"、"躁进"之讥.盛唐诗歌高潮可以说是庶族寒士人格完善与诗风成熟后的伟大成果. (2)士族文学的优游闲逸之风 魏晋南北朝诗人大多出身士族,可以依其门第"平流进取,坐致公卿" (《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所以他们无论入仕前还是入仕后,都能保持优游、闲雅的心态.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游戏化、精致化的倾向: 题材上:宴饮诗、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 技巧上:辞藻的华丽、声律的讲究、描写的精细; 风格上:或雅正典丽,或高远闲淡,或绮艳力靡. 在表现内容、文学形式、创作技巧上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二)乱时之哀歌与盛世之吟唱 1. 分裂、统一,分裂、再统一,又分裂的时期: 汉末战乱,诸侯纷争,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50年左右;晋室南渡后,直至隋灭陈,中间分裂270年左右;隋唐统一290年,五代十国又分裂50多年. 2. 战乱对文学创作深度的影响: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这一时期发生的大战乱:汉末战乱、五胡乱华、侯景之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兵祸起时,生灵涂炭,士人在颠沛流离之中,写出了不少凄怨悲怆的反映现实的"诗史"作品,如王粲的《七哀诗》、曹操的《薤露行》、蔡琰的《悲愤诗》、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拟咏怀诗》、《哀江南赋》、杜甫的"三吏"、"三别"等新题乐府、韦庄的《秦妇吟》等.另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对统一的渴望也成为战乱时期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3. 升平之时文学创作的稳步发展: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F.李白《古风》其一) 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明时盛世,士子积极进取,作品基调大多乐观,对形式、技巧的探讨也从容、精致.曹魏邺下文人集团形成了中国中古文学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子偏安江左250年左右,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稳步发展;初盛唐诗人躬逢明时,诗歌创作达到高潮;中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诗文创作和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遗世之高趣与济世之热情 从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两汉士子以之作为立身行事的规范,东汉征辟、察举的"清议"重点也是以名教为依归,看士子是否"经明行修". 东汉后期"党锢之祸"发生,很多人"破族屠身".黄巾起义更是打破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儒学地位急剧下降.一些士子隐避乱世,"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后汉书?逸民传》). 正始时期,何晏、王弼祖述老庄,认为"无"为万有之本.魏晋之际,尤其是"高平陵事变"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阮籍、嵇康在政治高压下,主张达生任性,或"越名教而任自然" (《释私论》), "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或"飘摇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 (《大人先生赋》).但是更多的名士则在名教与自然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一条最省事、最安全的方式、崇尚富贵奢靡,追求潇洒风流, "身名俱泰"(《世说新语?汰侈篇》石崇语).所以西晋文坛既有玄言诗,又产生了一些山水宴集的诗文. 南渡之后,士人们在偏安之中,流连于山水、田园之间,沉迷于书法、绘画和音乐之中,心境宁静潇洒,诗风清新自然. 初盛唐时,李氏崇尚道教,禅宗思想也开始流行.文士们或"以隐求仕",走"终南捷径",或"遍干诸侯",希望为帝王师,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较为独立的人格.所以,无论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还是干谒言志诗,大多显得清俊秀逸,风神朗洁. 然而,无论是魏晋名士、南朝隐逸诗人,还是盛唐高士幽人,都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阮籍、嵇康反对的是伪名教,陶渊明一生都是"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时有济世之思.盛唐王、孟等人隐不避世,功名意识未泯.李白虽说是"凤歌笑孔丘"(《庐山谣》),但也不反儒,每每在失意之时以孔丘自比,政治观念上服膺儒家的理想主义.总之,儒、道、释三教,仍是魏晋南北朝大多数士子的安身立命之本. 仁爱意识、济世情怀、独立精神、高洁人格都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恒久的精神魅力. (四)歌辞音乐美与徒诗语言美 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中的相当多作品是配合音乐和舞蹈的,或在诞生之初即为民间歌谣,或系贵族、文士为宴饮、祭祀乐舞所作. "南"、"风"、"雅"、"颂"的分类,和音乐的调式、风格密切相关.《楚辞》显系战国后期楚歌之辞. 汉乐府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宫廷乐师李延年、文人司马相如等人新造的声辞."古诗十九首" 绝大多数亦系乐府歌辞.朱乾《乐府正义》云:"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 余冠英《乐府诗选序》认为:"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音乐,失掉标题,才被人泛称做古诗."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等人模仿汉乐府创作了大量乐府歌诗,曹操的作品"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乐舞主要是靠音乐的旋律、乐器的演奏、舞蹈的姿容、歌辞的内容、歌者的演唱感染观众,歌辞本身的语言艺术并不占主要地位.篇幅结构、章句安排多由所配的乐舞的音乐性决定.各章歌辞虽有韵脚疏、密之分,词语雅、俗之别,但求 "唇吻流利",不必雕章琢句. 随着汉代音乐的失传,魏晋以后"不备管弦"的徒诗越来越多.三曹之中,曹操乐府诗比例最高,曹植最少.对诗歌语言艺术的讲究恰恰是从曹丕、曹植开始的.这种讲究不仅体现为"词采华茂"(钟嵘《诗品》评曹植诗),更体现为对诗歌文本音韵美的自觉探求.随着魏晋宋齐人们对汉字声、韵、调的认识的加深(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南朝夏侯咏《四声韵略》等),齐永明年间沈约、谢I等人"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南史?庾肩吾传》).此后,文人诗不仅在声律上日趋讲求,最终在唐代发展为格律谨严的近体诗,而且在词藻的雕琢、章句的安排、表现的精致、情韵的感人等方面,也臻于极致,成为真正的语言艺术. 词在唐五代同样经历了类似的由音乐文学到语言艺术的发展过程. 第一讲:建安文学 一、建安时代特征 (1)社会动荡的时期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至220年.但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指的是汉末魏初,并不局限于这27年.这一时期,东汉帝国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经过激烈的军事斗争,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吴、蜀分别占据东南和西南,形成三方并峙.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思想解放的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剧变,使得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同时瓦解,思想界异端崛起,观念自由解放: "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晋书?傅玄传》) 老、庄、名、法、兵等各家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3)文学自觉的时期 文士从凝固僵化的社会秩序中挣脱出来,开始以进取、务实的姿态,追求建功立业,拯济天下.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同为建安文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文学乃脱出两汉经学的桎梏,进入自觉的时代. "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钟,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蓄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杨修《答临淄侯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二、建安诗坛的空前繁荣 (一)概观 建安诗人群体主要是曹操父子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前期,文士们分散各地,饱受汉末战乱之苦.曹植在事后云: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王粲在襄阳依刘表), 孔璋鹰扬于河朔(陈琳在冀州任袁绍记室) , 伟长擅名于青土(徐干居北海郡) ,公干振藻于海隅(刘桢东平人) , 德琏发迹于此魏(应`辟为曹操丞相掾属), 足下高视于上京(杨修在许昌) ." (《与杨德祖书》) 他们的创作则以描写战乱、表现忧患意识为主,如阮r《驾出北郭门行》、王粲《七哀诗》、曹操的《薤露》、《蒿里》等,都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 随着曹操霸业的不断扩展,文士们纷纷投身曹魏阵营,来到邺城.建安末年,"邺下文人集团"正式形成.这个文人集团的规模前所未有: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诗品?总论》) 这个文人集团的领袖是曹操,核心是曹丕、曹植兄弟.由于地位和心态的变化,他们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大为减少,代之以建功立业的昂扬激情.同时,贵游、宴饮之作空前增多,逞词使才色彩很重. 总之,建安时期既产生了一批愍乱忧世、慷慨悲凉的"诗史"式作品,又出现了不少追求功名、乐观向上的盛世之作,形成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高潮. (二)曹操及其诗歌创作 1. 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县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于宦官家庭.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后来的小说和戏曲经常把他描写成奸雄.他采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等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同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逐步统一了北方.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丕《典论?自叙》),"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五六).
其诗今存24首,皆为乐府歌辞.或叙事抒怀,或写景抒情,大多表现出"一匡天下"的雄心抱负,诗中洋溢着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襟和气概.钟嵘评其诗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卷下)敖陶孙谓:"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评》)刘熙载亦云"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艺概?诗概》) 曹操诗文在汉魏文学的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2. 诗歌选读: (1)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题解:蒿里,本为山名,相传在 泰山 之南,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阴间.《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颜师古注:"蒿里,死人里." 此诗与《薤露行》同属《相和歌?相和曲》,原系汉代丧歌."《薤露》、《蒿里》,并丧歌也.田横自杀,门人伤之,并为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 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故有二章.至李延年乃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崔豹《古今注》曹操早期征战时所作,典型的 "鞍马间为文"作品.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还有《薤露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均表现了汉末之乱和征战之苦.
曹操用乐府旧题写汉末时事,《薤露行》自汉灵帝任人不良写到董卓入洛作乱,此篇续写初平九年(190)关东群雄联合讨董,至军阀混战止.感情悲伤,新辞与原曲风格相合. 内容和艺术赏析:前十句语言凝练,大笔勾勒了一幅历史画卷,展现了人心由合到离的变化过程,寓爱憎褒贬于其中.中四句先用白描手法,近景远景交叉推移,描绘了一幅战乱中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全诗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令人唏嘘哀叹.全诗直陈史实,悲情流宕,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具有深厚同情心和人本精神. 古人诗评:"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卷五) "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 (方东树《昭昧詹言》)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卷七 (2)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写一个女子对恋人的悠长思念.曹操此处直引前两句,不仅恰切地表现了对贤才的思念之情,也暗含《子衿》后两句之意,企盼对方的回应.意旨深曲,耐人寻味.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 据《仪礼》、《左传》,知《鹿鸣》本是君宴飨群臣嘉宾时所演唱歌曲,后来推广到乡人饮酒仪式中.曹操此处援引前四句 ,既合当时情境,又暗含希望贤士英才献计献策、共成大业之意. ("慨当以慷",就是慷慨,感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文选?陆机》:"慷慨惟平生,a仰独悲伤." 李善注引《说文》:"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曹操《秋胡行》:"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并非悲伤年华流逝,生命末日将临,而是忧思天下尚未恢复太平,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题解:《短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之时,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这首《短歌行》. 后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多种说法:唐人元兢《乐府古题要解》云: "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士衡'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罗贯中说此诗系"诗谶","乌鹊南飞"诸句,预示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张玉b《古诗赏析》卷八谓:"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陈沆《诗比兴笺》卷一亦云:"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内容和艺术欣赏:以旧题写新旨.全诗通过宴饮娱宾的歌咏,倾吐了诗人思贤、敬贤和网罗天下英才、重整乾坤的雄心壮志.兼用比兴、典故,意旨时隐时显,表达巧妙得体.每八句形成一开一合的诗意单元,感情激荡,抑扬有致,起伏不平,回旋上升,曲终奏雅,达到高潮.堪称建安抒情诗中的佳构杰作.清人朱嘉云:"魏公一生心事,吞吐往复.满口道不出.末四句略尽."(《乐府广序》卷八) (3)薤露行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4)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解:《步出夏门行》,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古辞多写升仙得道之事.夏门为汉代洛阳西北的城门,魏晋称大夏门.沈约《宋书?乐志》载晋荀勖配乐的《步出夏门行》有"艳"和四"解",此为第一解. 曹操此篇借古题写时事,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经碣石山时.诗人登山远望大海,心潮澎湃,不禁吟咏抒怀,表现其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内容及欣赏:触景生情,诗思腾涌;景中融情,气韵沉雄;写景摹物,境界壮阔;胸怀天下,叱咤风云."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钟惺《古诗归》卷七) 我国最早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三)曹丕及其诗歌创作 1. 曹丕生平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因异母兄曹昂战死.建安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即帝位.在位六年,病逝. 谥曰文,有《魏文帝集》. 其诗现存40余首,有征伐诗、公宴诗和客子思妇诗,后者模拟乐府,"代人立言",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为其擅场.清人沈德潜云:"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 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情韵清婉,文辞清丽,体现着建安诗歌渐开"骋词之风"、"益尚华靡"的发展趋势. 《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主要观点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对当时文学创作和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 2. 诗歌选读 (1)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题解:《燕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自汉末魏初辽西为慕容所居,地远势偏,征戍不绝,故常用来描述征夫怨妇的离别之情.曹丕《燕歌行》共存两首,此为其一,写一个独守空房的妻子,秋夜思念远方作客的丈夫,悲秋诗、思妇诗中典范作品,为人千古传诵. 内容和艺术赏析: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融汉乐府古辞中的习见语辞及意象于诗中,自出机杼,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如"秋风"、"天气凉"、"草木摇落"、"霜露"、"燕归"、"雁南翔"、"琴声"、"清商"、"月"、"星汉西流"、"牵牛织女"等. 语言清丽,情致委婉.句句用韵,音节和谐. 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后世思妇题材的创作影响深远.六朝人用《燕歌行》为题仿作者有陆机、谢灵运、谢惠连、萧绎、萧子显、王褒、庾信等,然均无出其右. "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汉乐府闺怨、离别诗中相似意象和诗境: 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汉乐府《古歌》) 荡子游不归,空床独难守.(《古诗十九首》其三) 上有弦歌声,声响一何悲!……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古诗十九首》其五)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其十)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苦夜长,仰观众星列.古诗十九首》其十六)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还.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其十九) (四)曹植及其诗歌创作 1. 曹植生平 曹植(192-233)字子建.曹操第四子,与曹丕同为卞氏所生,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曹丕称帝后,他受到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写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心情,抑郁愤懑.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艺术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呜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钟嵘 《诗品》卷上) 2. 诗歌选读: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负尾尾.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题解:属汉乐府《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诗题又作《游侠篇》. 此诗为曹植早期之作,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寓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子建《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 内容和赏析:起调浏亮,喷薄而出.设问作答,宕开一笔,气势变化,富于波澜. 连用对句,巧置动词.比喻贴切,详略得当. 全篇铺排渲染,发扬蹈厉.慷慨激昂,气贯如虹. 题材、语辞虽取自汉乐府,而诗境超迈远甚,对后世边塞诗、游侠诗影响甚巨. "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 "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 (五)建安七子及其诗歌创作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刘桢.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曹操借故杀害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王粲与刘桢并称"王刘".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他归曹前所作多纪汉末丧乱,抒未酬之壮志,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入邺后,与曹氏兄弟多有宴饮唱和之作.刘勰《文心雕龙》谓:"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钟嵘《诗品》云:"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王粲之外,刘桢亦甚有诗名,代表作是《赠从弟》三首,用比兴手法赞美高洁品格.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诗人."(《与吴质书》)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六)"建安风骨"来源和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出现的是"风骨"这一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品评.在《世说新语》中,即经常出现以"风神"、"风气"、"风骨"等来品评人物的术语,后来"风骨"的概念运用到了书法、绘画领域.大致而言,在书法上字写得有神韵、有生趣,便属于"风"的范畴.线条劲拔,有笔力,属于"骨"的范畴. 文学批评中运用"风骨"的概念,是从刘勰开始的.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既有感染力,又具有正直、高尚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通过刚健有力、明晰简炼、富有逻辑力量的言辞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学特征.实际上,刘勰并未直接提出"建安风骨"这一概念.到了唐代,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汉魏风骨",而他的"汉魏"实指"建安",于是"建安风骨"这一范畴便流行开来.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第二讲:正始之音与两晋诗歌 一、正始文学概说 (一)恐怖残酷的政治环境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当时曹魏新贵日趋腐朽,旧族豪门势力代表司马氏则开始了激烈的夺权争斗.此后十六年间,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先后废弑三名少帝,杀戮大批异己,一时血雨腥风,气氛惨酷. 罹祸者不惟曹氏宗室及帝党,亦殃及不少名士.何晏、夏侯玄、桓范、李丰等一时俊彦,悉被剪除.魏晋名士,少有全者.后来,著名文学家嵇康亦被杀害. 在此政治环境下,文士心理压抑,言行受缚,文学创作不免有所顾忌.以故当时诗文,极少描写时政,与建安文学形成极大反差.一连串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诗文中毫无反映,非文士闭目塞听或麻木不仁,而是确有难言之隐.纵使有所言及,亦必闪烁其辞,以免得咎.即便对司马氏心存不满的阮籍、嵇康,也是言行谨慎.阮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嵇康则"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魏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皆其全生远害之手段. (二)放荡浮虚的人生态度 建安文士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创作了一批"诗史"作品.正始时期,玄学兴起,士子们生活态度和文化观念变化巨大. 他们 "以无为本"(王弼《老子》第四十章注),强调自然之旨.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嵇康甚至"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所谓"以无为本"、"自然",均与儒家重人事、重政教相反.魏末直至两晋的社会风尚均为之大变: "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大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晋书?裴Q传》) 士流所被,惟尚"放荡"、"浮虚".他们认为,"文学"不可能"经国"、"不朽",文学的社会功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玄学又具有冲破传统思想道德禁锢、瓦解"独尊儒术"僵化文化格局的作用,体现了文化对政治权力的抗拒和自立要求,体现了文士们的人格独立和政治批判精神. 他们融玄学入文学,弘扬老庄,敷述玄理,同时对代表政权主流的"礼法之士"的伪善面目进行隐晦而激烈的批判,其中尤以阮籍、嵇康为甚.这种批判性,为正始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清虚旷远的审美追求 玄学的理论基础是老庄,玄学诗人们对清虚高旷、自然悠远的老庄文风亦景仰追慕.与何晏、王弼注重哲学思辨不同,阮籍、嵇康等人则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素质去领悟当时的玄学精神. 嵇康认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释私论》)嵇康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任心而行的自由精神和艺术人格.对于艺术之大美,阮籍则继承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下)的思想,认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清思赋》),最高的美,并非存于现实可感的事物中,而是在纯真自然、寂寞无为的心灵之中.所以,应该鄙弃凡近,放弃具象,空其所有,精诚专注,方能洞察幽冥、神思浮涌:"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摇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清思赋》)这种境界即为"玄",没有具体的物质性内容,完全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他们的诗歌创作,同样体现了这种玄学情趣.如: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八)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平皋,垂纶长川.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十四) 诸篇皆有明确诗旨,既有现实生活感受,更含理想生命意识,无不寄意悠远,境界高旷."流平皋,垂纶长川.目送飞鸿,手挥五弦",写出了何等高致!"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道出了人生玄机. 这种清虚高远的诗风,流被后世文学悠远.发展到东晋南朝,成为玄言诗、游仙诗、山水诗重要风格之一.传唐代司空图所作《诗品》 "冲淡"、"自然"、"飘逸"、"旷达"诸品,皆由此脱胎演化而出. 二、阮籍及其诗歌创作 1. 竹林七贤:三国时魏国七位名士的合称.即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2. 阮籍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父阮r"建安七子"之一.三岁失怙,然颇勤学,志向远大.尝登广武城,面对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然而,由于政局遽变,其济世之志亦归消歇."高平陵之变"后,出于对司马氏集团凶残面目的深刻认识,他放浪形骸,遗落世事.与嵇康、山涛等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他嗜酒任诞,不顾礼法,或母丧饮酒食肉不辍,或醉后横眠酒家妇侧,或与群猪共饮,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司马昭欲与联姻,阮籍不敢显拒,遂大醉六十日,司马昭无奈,终于作罢.
阮籍虽"口不臧否人物",然是非好恶之心未泯,只是方式独特隐晦.如他能使"青白眼",以白眼对"俗人",以致礼法之士何曾等"疾之如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另外,他作《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和《咏怀诗》批判礼法君子.但因他"未尝评论时事",更未直接批判司马氏政权,故众礼法之士群起而攻之时,"而帝(司马昭)每保护之" (《晋书?阮籍传》) .阮籍思想激进,但性格软弱,与嵇康相比尤其明显. 阮籍诗歌代表作为《咏怀诗》,今存八十二首.颜延之谓:"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引)其诗风格蕴藉含蓄,自然飘逸.钟嵘评其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卷上),刘勰谓"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因其气质高洁朗清,故诗境超迈,自然飘逸.王夫之云:"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古诗评选》卷四)所言极是. 3. 诗歌选读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前两句这两句诗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乡之思.阮籍之忧远比王粲深刻,是在险恶的政治坏境中产生的"忧生"、"伤时"之嗟. (五六句这两句情景交融,景中有情,且以动写静,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意象皆有所指,不免牵强附会. 题解:阮籍《咏怀》诗五言八十二首,四言十三首,是其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云:"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可见其五言《咏怀诗》并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系诗人随感随写,最后辑录而成,非一时之作.此为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清人方东树云:"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 内容和赏析:苍茫黑夜,朦胧月色,忧从中来.凄清心境,孤高形象,壮志难酬.比兴手法,情景交融,旨趣遥深. "《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於《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 "(钟嵘《诗品》卷上)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赏析:对现实政治的反拨,对俗世名利的鄙弃,探寻生命解脱之路. 比兴手法,盛衰对比;否定之否定,情绪焦灼,心理悲观. 中国古典诗歌中新的题材与意境,比《古诗十九首》、曹操游仙诗更有深度. "何焯虽言咏怀诗'其词旨难以直寻,若篇篇附会,又失之矣',而其本人则附会之处随在可见.如解此诗'凝霜'二句为'非一木所能支',以'木'易'草',此又'改文以就己'之一例.去上西山只是'隐居'之意,不必附会夷、齐之事,若如方东树言不应曹爽之辟为义不食周粟,似是阮籍忠于汉矣.此时只言繁华易尽,欲求自保,或有感于曹爽、何、邓等之败而发,但意亦至此而止,不必更多曲解."(陈伯君《阮籍集校注》按语) (3)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u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赏析:继承芳草美人的比兴传统,用灵动秀丽之笔,描绘了一位飘逸云端的美人形象,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视觉、听觉、嗅觉,动静结合,全方位地描摹渲染,声色俱丽,如幻似真,朦胧感伤. "此嗣宗思见圣贤之君而不可得,中心切至,若有人于云霄间恍惚顾盼而未获际遇,故特为之感伤焉."(元?刘履《选诗补注》) "此亦屈子《九歌》之意."(方东树《昭昧詹言》) 三、嵇康及其诗歌创作 1. 嵇康生平: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国(今安徽宿县西).父为治书侍御史,早卒.幼年失怙,任性不羁.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博洽多闻,诗文早播.又善音律书画,多才多艺.他身材魁伟,"龙章凤姿",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史载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山涛曾谓:"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之美,为自然之美,与何晏"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引《魏略》)的饰厉之美迥然而异,故为人所仰,心仪不已.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在当代士林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他崇尚老庄,适性自然,同时又尚奇任侠,刚肠疾恶,曾公开发表非薄"圣人"的言论.竹林之游,即在其山阳寓所.嵇康锻铁,向秀自愿为佐排.嵇康与山涛绝交,山涛则先后盛赞嵇康."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晋书?嵇康传》)少年赵至,偶见嵇康于洛阳太学写石经,即被吸引,徘徊不能去;后又遇康于邺,遂随康还山阳.(嵇绍《赵至叙》)又嵇康临刑前,太学生三千人上书司马昭,请赦康,愿以为师,甚至有"豪俊皆随康入狱"(《世说新语》注引王隐《晋书》). 嵇康之遇害,直接事由是钟会、吕巽诬陷,实质是司马昭杀戮异己.与阮籍完全不同,嵇康既不与司马氏合作,又有明确的曹魏政治立场,且在士林影响甚大.司马昭看到嵇康名望之高,潜在危险难以估量.临刑前众人之请命,适足以速其死. 嵇康诗文兼善,尤长于文.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喜怒笑骂,洒脱自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傲岸刚烈的性格.诗以四言为主,代表作《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风神秀逸. 嵇康精于音律,尤擅鼓琴.曾暮宿华阳亭,得高人传授《广陵散》,声调绝伦.临刑之际,康顾视日影,索琴弹奏,叹息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2. 诗歌选读: (1)赠秀才从军(其九)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题解:"秀才"是汉魏时荐举科目之一,地位较高,人数较少,与明清时秀才有天壤之别.嵇康之兄嵇喜曾举秀才.他去从军,嵇康以这组四言诗相赠.这首诗较为著名,既是对嵇喜军中潇洒生活的想象,又是嵇康魏晋风度的艺术体现. 内容和赏析:轻松闲逸、潇洒自如的佳美风姿.纵横驰骋、自由无羁的人生境界.节奏明快,语言流美,气韵生动. "嵇中散诗如独流之泉,临高赴下,其势一往必达,不作曲折潆洄,然固澄澈可鉴.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2)赠秀才从军(其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注释:郢人:《庄子?徐无鬼》中记有这么一则"郢匠运斤"的故事:古都邑郢城有一人鼻端不意涂上了一点白灰.一个名叫石的工匠,挥起斧头,瞄都不瞄,斧落如风,砍掉了那人鼻端的灰点而竟不伤其鼻.那人坦然站着,面不改色. 可以说,郢匠纯熟高超的技艺,是在郢人的配合下才凸现出来的.而郢人之所以那么放心地、坦然地站着,让郢匠用斧砍,且面不改色,完全是出于对郢匠的了解信任.就像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一样,郢人是郢匠的知己.据传,郢人去世后,郢匠像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毁琴一样,"废斤",不再用斧了.《说世新语?伤逝》中就有"昔郢匠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之说. 赏析:物我两忘,神情萧散,思致旷远.语言自然天成,形象生动传神. "正始之道,诗杂仙心,何宴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俊,阮旨遥深,故能标焉."(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嵇兴高邈,阮旨闲旷.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四、两晋诗坛 (一)概况 "彩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这是刘勰对"太康体"的评价,亦可代表西晋诗风.西晋时期,社会暂时安定,诗人们多追求辞藻典雅和对仗工整,艺术形式更为精美,但是表现内容狭窄,独到的感情体验不多.当时作家主要有陆机、潘岳和左思等. 陆机(261―303),字士衡.出身东吴世家,被后人称为"太康之英".其诗辞藻繁富,文饰过分,失去自然之美.《拟古诗》十二首仿《古诗十九首》,内容仍旧,格调文雅,钟嵘许之为"五言之警策"(《诗品序》)辞赋成就较高,句式整齐,声律谐美,使事用典,骈俪繁缛.《文赋》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写作体会,提出不少精辟见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潘岳(247―300),字安仁.与陆机齐名,钟嵘谓"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诗品》卷上).潘诗以清丽简净见长.《悼亡诗》三首最为著名.为哀悼亡妻而作,娓娓道出物在人亡、哀痛无尽的深情,成为后世悼亡文学之祖.其抒情小赋成就亦高.《怀旧赋》、《寡妇赋》等,文辞凄艳;《闲居赋》、《秋兴赋》等,意境清幽. 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寒素,仕途蹭蹬,官止秘书郎.他的代表作《咏史诗》八首,藉古人古事抒写怀抱.对权贵豪门钟鸣鼎食、朝欢暮娱的享乐生活冷嘲热讽,对寂寞著书的寒士扬雄、功成不受赏的侠客鲁仲连,以及荆轲蔑视权贵的傲岸态度赞赏不已.诗风苍凉雄浑、不事雕琢,在太康诗坛独树一帜,后人誉之为"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卷中).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无太多艺术价值.惟郭璞《游仙诗》词多慷慨,挺拔为俊,"足冠中兴"(刘勰《文心雕龙?才略》). (二)左思咏史诗 咏史(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题解:《咏史》诗始于东汉班固,班固之诗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 ,显得质木无文.而左思之作"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 (何焯《义门读书记》). 据《史记?荆轲传》,荆轲,战国时齐人.喜欢读书击剑,与燕国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后败被杀. 左思此诗借歌颂荆轲,表示对权贵豪门的藐视. 赏析:门阀统治下的愤懑不平.借史咏怀,议论纵横,笔力千钧. "(左思《咏史》诗)造语奇伟,创格独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作手." (沈德潜《古诗源》卷七) (三)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十四首(其三) 翡翠戏兰苕, 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 蒙茏盖一山.中有冥寂士, 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 嚼蕊挹飞泉.赤松临上游, 驾鸿乘紫烟.左把浮丘袖, 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 宁知龟鹤年. 题解:从西晋后期到东晋前期,玄言诗风开始兴盛.《文心雕龙?时序》云:"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郭璞虽是玄言诗的倡导者,有表述老庄旨趣的玄言成分,但慷慨多气,文采华茂.他的游仙诗把隐逸与游仙合为一体,抒发了乱世之中的痛苦,表达了对高蹈遗世的向往,却又不能摆脱仕宦,入隐山林.故何焯云:"盖自伤坎,不成匡济,寓旨怀生,用以写郁."(《义门读书记》) 此诗歌颂隐士栖息山林、与仙为伍的高逸志趣,表达了对追名逐利之徒的鄙弃,对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 赏析:栖心山林,与众仙游,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构思诡异奇巧,遣词精到圆熟,情感基调浪漫明快. 游仙诗的典范作品,对后世游仙诗、山水诗影响深远. "郭璞构思险怪而造语精圆,三谢皆出于此,杜、李精奇处皆取此,本自淮南小山.陈绎曾《诗谱》) (四)刘琨的诗歌 扶风歌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太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缆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惟惜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尽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思考:请对刘琨此诗的艺术渊源与情感特质进行分析. 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东晋诗坛,玄风炽盛,内容上,"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直到晋末宋初的陶渊明,才给枯燥沉闷的诗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提高到一个更为淳真、自然的境界.他清高耿介的人格,恬淡玄远的志趣,连同其饮酒诗、田园诗,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筑起一个了纯洁、自由的精神家园.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军功起家,任晋朝大司马,在当时被门阀士族讥为"小人"、"奚狗".祖父、父亲皆曾为官.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早年就爱好自然 ;同时又"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有大济苍生之念.他十九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王朝胜利地阻止了北方前秦的南侵,形势喜人.不久之后,便又呈现出皇室争权、军阀恶斗的政治乱象. 陶渊明迟迟没有入仕.后为穷困所迫,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间,断断续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他置身充满篡夺、倾轧的官场,感到"志意多所耻"(《饮酒诗》其十九),便从彭泽令任上毅然弃官归田了. 辞彭泽令之后,陶渊明躬耕自资,生活清苦,然因远离官场,复返自然,故亦能自得其乐.后期与之交往者,多为邻里农夫,亦有隐士高人.他与当时隐居庐山附近的周续之、刘程之,合称"浔阳三隐".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相招结"莲社",他不顾佛门清规,提出"若许饮则往".江州刺史王弘前来相邀,他见有酒,"欣然便共饮酌"(《宋书?陶潜传》);檀道济专程来访,馈以粮肉,他却"麾而去之"(《南史?陶潜传》).任情适性,不慕荣利. 元嘉四年(427)秋,陶渊明贫病交加,身体日渐衰弱.九月间他为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十一月病逝.谥曰"靖节先生".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儒家的入世精神 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饮酒》其十六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但是他不拘守章句之学,而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济世之怀无法实现,他只好退而躬耕、安贫乐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二)但他归隐之后,并未忘怀时世,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是他田园诗中一直闪烁着仁爱光辉、生机熠熠的根源所在. 道家的自然主义 在腐败污浊的现实面前,陶渊明吸收了不少道家思想.人性观方面,他用道家的"真"对抗现实的"伪":"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社会观方面,他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桃花源诗》)他认为,万物都会按照自然规律生灭变化,因而采取"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他的归隐,是返朴归真、保持"真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佛教的般若思想 为了摆脱世俗情结的纠缠,除了儒家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力量,陶渊明还借助佛家般若思想,认为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世间诸有,终归空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 从嵇康、阮籍到两晋名士,都在寻找玄学人生观的解决方式,但是都因没有找到化解世俗情结的力量而失败了. 陶渊明用儒家的道德力量、道家的自然主义和佛家的幻化思想,摆脱了世俗的种种纠结,走向物我泯一的人生境界.但是,他也并非能始终坚持这样的人生观,这说明魏晋玄学思想并不具有真正的人生实践性. 三、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精神魅力、个性风格的诗人,其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然、率真.因其"质性自然",故而诗歌亦是其一生生活和思想真实、自然的反映.陶诗题材甚多,以田园诗、咏怀诗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田园诗不是单纯描写田园风物,而是把田园作为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生活天地来描写,贯穿着诗人质朴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人生理想,隐含着对现实批判的锐利锋芒.其中高境,后世田园诗人无可企及.陶渊明的田园诗重在写"意",这与魏晋玄学"得意忘象"的审美观念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他能从寻常的农家生活、田园景象中挖掘出生活的内在美,藉此创造出一个淳朴天真、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元好问说得好:"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其五等. 陶渊明还创作了不少抒写人生感受的咏怀诗.有的表达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高洁志趣,如《咏贫士》七首;有的则透露出对时事的关注之情,如《咏荆轲》.在《读山海经》组诗中,他更是"藉荒唐之言,吐忿涌之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 ).顾炎武曾谓陶渊明:"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顾亭林《日知录》卷十九《文词欺人》)洵为确论. 陶诗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读陶诗,如与诗人促膝相谈.他擅长用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手法来传写田园生活的真趣和诗意,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高妙境界,被后人誉为"平淡之宗"(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陶诗的境界朴茂渊深,衣被后学,对山水田园诗人影响极其深远.
四、陶渊明诗歌选读 (1)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题解: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终老田园.归隐后不久,约在次年春夏间,他就作了《归园田居》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躬耕垄亩的充实快乐.此为第一首,抒发了自己彻底告别官场、复返自然后的愉悦心情. 赏析:跳脱尘网,复返自然,欢欣鼓舞,情绪开张.襟怀尽露,写景清新,简笔勾勒,构思精妙.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东坡尝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惠洪《冷斋夜话》引) "此诗纵横浩荡,汪茫溢满,而元气磅礴.大舍细入,精气入而粗秽除.奄有汉魏,包孕众胜,后来惟杜公有之.韩公较之,犹觉圭角K露,其余不足论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方宅"至"桑树颠"八句以欣欣之笔,欢乐地咏唱着居所附近的美丽风光: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一幅多么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景象.这风光之美,经过诗人心灵的点化,带有理想的色彩,和他后来《桃花源记》中所述的世外桃源的光景何其相似乃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完全是陶渊明刚刚回归园田后欣喜之情的外化、诗化.后来贫病交加时,就不再有此种景象了. (2)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题解:这首诗主要描写他躬耕垄亩后的甘苦.但要注意的是,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过生活磨砺的士大夫,他要完全凭借个人的劳动养活一家人,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这时候,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也确实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力的劳动,并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甘苦.所以,我们在看待他的"躬耕"时,既不能把他的劳动与普通的农民相提并论,也不要认为他是在做秀.他的田园生活感受中,包含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而这些在封建社会的其他知识分子身上是几乎看不到的,因而弥足珍贵. 另外,这首诗还隐括了前人的作品――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杨恽得罪免官后的牢骚之作.陶渊明暗用杨诗,表明其归隐躬耕也是有政治寓意的,即用自己亲自种豆南山的举动,与污浊腐朽的官场社会决绝,洁身自好,自得其乐. 赏析:田园生活,苦中有乐;淡墨白描,人景浑融;语言清新,音节和缓;结以高趣,韵味悠远.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元好问《论诗绝句》) "幽厚之气,有似乐府.储、王田园诗妙处出此.浩然非不近陶,而似不能为此一派,曰清而微逊其朴.钟惺《古诗归》卷九) (3)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题解: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大约写于诗人归田(405)之后的第十二年.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这二十首诗,可以大致看出诗人归田之后的生活、思想的变化过程: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这是其中第五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 赏析:闹中取静,淡泊明志.神游象外,闲逸悠然.出语平淡,言近境远. "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而采之,采过而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山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明?王士G《古学千金谱》) (4)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题解:陶渊明的《杂诗》共有十二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据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此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其基调.此为第二首,写光阴流逝而志业无成的忧愤. 赏析:日月飞逝,光阴虚度,恨无知音,志不获骋. 触景伤怀,夜不能寐,借酒浇愁,三言悲焉.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二语,妙在'欲'字、'劝'字,于寂寞无聊之况,得此闲趣.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 "此篇亦无奇,但白描情景,空明澄澈,气韵清高,非庸俗摩习所及.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一、南朝乐府民歌 (一)概述 南朝乐府歌辞多被宋人郭茂倩辑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还有一部分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主要是晋宋时期长江流域汉族人民的民间歌谣,现存约500首,以"吴歌"、"西曲"为主.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大部分是商业发达的城市里的产物,主要反映了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感情,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及一般市民之口 . 吴歌产生在长江下游,以当时首都建业(后称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以东晋和宋的作品居多,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 西曲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时代较晚,以齐梁居多. 南朝民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情歌,且多为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从形式上看,主要是五言四句,为绝句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隐语,增加了语言的活泼与委婉 . (二)作品选读 (1)《吴声歌曲?子夜歌》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子夜四时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r.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题解:《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子夜歌群中的特殊作风,乃是建筑在一个声义双关的基石上.他们如果要表现一种意思,常常喜欢找些事物或事象,在声义双关的条件下,融合起来,达成一片,作为比喻.这样,便觉得极有意义,耐人寻味.……这种写法,首先要想到一个可以巧相关合的事物或事象作材料.这种材料必须能够包括'因声见义'和'因事见义'两个条件,即务必能使声义双关.他越浑成越好,越切合越好,越通俗越好,越是眼前面的东西越好.譬如'匹'之为'配',丝之为'思','梧'之为'晤','藕'之为'偶','帘薄'的'薄'谐为'厚薄'的'薄',大概都是当时本有此等俗语,故被作者采用了.后来八十九首的《读曲歌》竟有半数以上是这样写的.花样翻新,无奇不有,更是洋洋大观.(《游国恩学术论文集?再论吴声歌曲中的子夜歌辞》) (2)《西曲歌?作蚕丝》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 题解:《作蚕丝》,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 《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云:"《作蚕丝》,倚歌也."倚歌无舞,是一种在乐器伴奏方面"悉用铃鼓,无弦有吹"的歌曲. 诗共四首,以春蚕为喻,借蚕丝的生成、制作为象喻,表明自己不惜为爱情舍弃性命,是一组热烈缠绵的情歌. (3)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题解:《华山畿》是南朝吴歌之一.华山,在今江苏句容北.畿,附近,此指山边. 据《古今杂录》记载,宋少帝时,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有个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今江苏丹阳),于客店偶然见到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遂生爱悦而不可得,回家之后卧病不起.其母询知因由,即至华山访得少女,述说此事.少女感其痴情,便解下护膝,嘱其母回家暗置于士子床席之下,病即可愈.母如其言,而士子病愈后发现席下护膝,竟如鬼使神差一般,将护膝吞咽下肚,顷刻间便奄奄待毙.临终前,他要求其母在送葬时定从华山经过.母从其意.送葬的牛车经过华山那位少女门前,牛任凭怎么鞭打也不肯前行.少女见此,说道:"请等我片刻." 进屋沐浴梳妆,出来便唱了这首《华山畿》歌.此时,奇迹发生:棺材竟应声而开,待少女涌身而入,又复紧紧关闭.最后,家人只得让二人合棺而葬.时人称之为"神女冢". 赏析:"男女大防"的礼法禁锢,假以神怪.强烈、挚热的殉情之曲,震撼人心.真率激切的抒情手法,别具一格. (4)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题解:这首歌辞属《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题为"古辞",作者、时代不明.《玉台新咏》卷五题为江淹作,《古诗源》题作"梁武帝",然均无文献可证.学界一般都认为是南朝乐府歌辞,从全诗的精致程度推断,应该经过文人的加工修饰,写定的时代当不晚于梁初. 此诗抒写一个女子对外出情人的相思,系南朝乐府歌辞中篇幅最长、艺术最为精美的作品,与北歌中的《木兰辞》堪称双璧. 赏析:闺人相思,托物寄意.通篇不见"情"字,而处处写情,天真稚气,悱恻缠绵. 韵律优美,声情摇曳.接字钩句,韵随意转,声逐情移,似断还续,浑然一体. 长篇乐府抒情诗的滥觞之作,影响深远. "《西洲曲》摇曳轻r,六朝乐府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夫艳,非词华之谓,声情惋转,语语动人,若赵女目挑心招,定非珠翠翘,使人动心引魂也.寻其命意之由,盖缘情溢于中,不能自已,随目所接,随境所遇,无地无物,非其感伤之怀.故语语相承,段段相绾,应心而出,触绪而歌,并极缠绵,俱成哀怨.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二、北朝乐府民歌 (一)概况 大多是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以后,黄河及其以北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歌谣,主要是"鼓角横吹曲",即军乐; 其内容比较广泛丰富:有的表现北方景色和风俗,有的反映战争和流亡,还有一些大胆泼辣的情歌; 感情直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豪放,与南方的艳丽柔弱大异其趣; 除五言四句形式外,还有一些七言四句,对七绝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二)作品选读 (1)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题解: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又称高车.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不过,北朝时期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北史?高车传》说,魏太武帝征服高车后,"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乘高车,逐水草,蓄积蕃息,数年之后,岁致献贡." 本篇属《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人牧歌.《乐府广题》说它"本鲜卑语,易为齐言",诗的句式长短不齐,很可能是南朝诗人翻译成汉语时,保存了原来的面貌. 赏析:壮美的山川,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欢乐的歌唱;宽广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质朴的语言,奇妙的想像. (2)《地驱歌乐辞》 地驱歌乐辞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题解及赏析:这两首诗均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均写老女不嫁的悲哀.反映了当时北朝战争频仍,丁壮大多临阵,甚或战死疆场,劳动力缺乏,"老女不嫁只生口(奴隶)"(《捉搦歌》)的社会问题. 表白直露,感情愤激. (3)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琅琊王歌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题解及赏析:这两首诗均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是"燕魏之际的鲜卑歌",表现了鲜卑族人刚武豪雄的民族性格; 《企喻歌》,表现健儿英姿,英雄孤胆,风格矫健,语言质朴.前二句直抒胸臆,真率逼人;后二句辅以比喻,形象生动. 《琅琊王歌》,反映了鲜卑族男子"爱佳人更爱宝刀"的尚武风气,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联想奇特,比喻新颖.王士祯《香祖楼笔记》谓此诗:"是快语,语有令人骨腾肉飞者,此类是也."即指这种刚毅豪猛的北方民歌本色. 三、鲍照及其拟乐府 (一)鲍照生平 鲍照(?―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寒微,才高气盛.他曾经慨叹:"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H文》 》)他一生备受压抑,只做过参军、县令一类小官.世称"鲍参军".后人又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诗文兼擅.其诗能继承建安风骨,发扬"左思风力",多以诗歌发抒济世之志和沉沦下僚的愤懑.尤擅乐府诗.其拟乐府语言质朴,感情奔放,具有遒丽劲健的风格;而且音韵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很有独创性.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拟古》八首. 鲍照又是七言歌行的创制者.前此诗赋中偶有七言,但体制未定.鲍照学习汉魏乐府,变曹丕《燕歌行》每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寓廉悍于藻丽"(清?乔亿《剑G说诗》),七言歌行遂告定型,对唐人影响甚大. 其文亦善.《芜城赋》是继曹植《洛阳赋》之后,又一篇抒发乱世之恨、兴亡之感的杰作.骈体文《登大雷岸与妹书》,用瑰丽奇崛的笔调摹写了九江、庐山一带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景色,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千古传诵.
(二)鲍照诗歌选读 (1)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题解:"拟行路难"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后者本属汉代民歌,久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东晋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作亦已亡佚.故鲍照此诗虽系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作品,发抒的也是诗人胸中块磊,并不同于一般的拟乐府作品.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题材、体式、内容、风格均不一致,非一时一地之作.本诗系第四首,作者直抒胸臆,主要表现了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赏析:兴发天外,不平之鸣.悲愤难奈,诗思跌宕.长短参差,声情并茂. "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经生与此,不知费几转折也!大纲言愁,不及所事,正自古今凄断."(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若移在中间,犹是恒调."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2)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赏析:悲愤填膺,不得不发.发唱惊庭,操调险急.反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度.官场之痛苦,还家之温馨,爱憎分明,反差强烈.句式长短有致,节奏高下抗坠,奇思焕发,笔力健劲. "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敖陶孙《诗评》) "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世人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驰骋平冈,可想此君意气所在.(陆时雍《诗镜总论》) 第五讲:南朝山水诗 一、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一)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导夫先路.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没有把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当作主要的审美对象来描写和赞美,大多是诗歌起兴的触媒、比喻的参照物或者人物活动的环境.但是,都为南朝山水田园诗的描写艺术和表现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二)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为山水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 (《山居赋序》) (三)江南山川清幽秀丽之美,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v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四)道法自然、玄观山水审美观的盛行,为其艺术触媒.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故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世说新语?言语篇》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思也,觉鸟兽群鱼,自来亲人.'"山水之美既与人格之美相关,因而能否领略自然之美,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世说新语?赏誉篇》即云:"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谢灵运《名山序》亦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故在魏晋玄风大畅的时代,士人不仅以能否体会山水之美为人、道关系衡量标准,而且进一步把以我之自然,面对山水之自然,作为人、道关系的理想境界. 东晋以降,士人援佛入玄,自然山水亦成为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佛学的兴盛与玄佛的合流,对山水文学的产生,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其意正如王瑶先生所云:"'老庄'其实并没有'告退',而是用山水乔装的姿态又出现了."(《玄言?山水?田园》)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则要到谢灵运之后. 二、谢灵运及其诗歌创作 (一)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385―433) 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后世称谢康乐.出生后就寄养在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小名客儿,后人习称谢客.十五岁由钱塘(今浙江杭州)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居乌衣巷.他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家一时之秀.他本有政治抱负,自以为"宜参权要",但宋初刘裕压抑士族,谢灵运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少帝时,又卷入上层政争,出为永嘉太守.出任永嘉太守之后,他纵情山水,肆意遨游,经旬不返,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宋书?谢灵运传》).一方面以此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获得心灵慰藉.元嘉五年(428),免官还乡,他更是一仍故态,招摇横肆,百姓惊扰.后为官吏弹劾,被迫"兴兵叛逸",流放广州.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谢灵运的领略山水,不是陶渊明式的静观,而是移步换景式的游赏.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诗风鲜丽清新.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写山幽水秀的清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写空水澄明的境界;"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沙岸的越野风光;"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写初晴时的山林暮色,无不鲜明如画,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致、感受之敏锐和刻画之精妙.沈德潜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语》卷上) 由于受东晋玄言诗的影响,谢灵运借山水以化其郁结,不免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写作模式,他的山水诗总是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 (二)谢灵运诗歌选读 (1)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z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题解: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在永嘉郡治永宁县(今浙江温州西北)积谷山下开凿了一个水池,后人为纪念谢灵运而称其为谢公池,池畔楼曰池上楼.现存池上楼为清道光初所建.园内建筑有飞霞山馆、 春草轩、十二梅花书屋、怀谢楼以及船式建筑鹤舫等,占地九亩,是晚清永嘉名胜之一.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初春,首先道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谪迁海滨的不满情绪;次写久病登楼,见窗外春意盎然;再次触景生情,怀乡思亲,最后以保持节操、避世隐居来安慰自己. 赏析:抒发感情,复杂隐晦:(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的怨怒,归隐的志趣.)情景浑融,如在目前.语言晦涩,句式单调.道理奥妙,玄言尾巴. "'池塘生春草',单拈此句,亦何淡妙之有!此句之根在四句之前:'卧疴对空林,衾枕昧时节',乃其根也.'褰开暂窥临'下,历言所见之景,至于池塘草生,则卧疴前所未见者,其时节流换可知矣.此等处皆浅浅易晓,然其妙在章不在句,不识读诗者何以必就句中求之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引黄陶庵语) (2)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题解:宋景平元年(423)秋,谢灵运托病辞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这里是其曾祖谢安的高卧之地,有其祖父谢玄的庄园,规模宏大,包括南北两山,祖宅在南山.谢灵运回乡后,又在北山别营居宅.石壁精舍就是他在北山营立的一处书斋.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湖,即巫湖,在南北山之间,是两山往返的唯一水道. 此诗当作于元嘉元年(424)至三年间,写自石壁精舍归返南山湖畔居所,一路上所观之景. 赏析:山光水色,清晖娱人.虚写、略写石壁之清景;实写、详写湖中之暮色.远近参差,视角多变.偶对工巧,刻画精微;承转自然,章法缜密.兴因景发,景皆含情;理为景结,水到渠成.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衣歌》) "(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黄子云《野鸿诗的》 三、谢I及其诗歌创作 (一)谢I生平 谢x(464-499 ),字玄晖.晋宋大诗人谢灵运的族侄.后人以"二谢"并称.谢灵运为"大谢",谢x为"小谢".年少有文名,曾出任宣城太守,后人称之 "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在皇族内部斗争中,因为他不肯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 谢I擅长山水之作.他吸收了大谢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但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x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情景更为浑融,诗风清新俊逸,使山水诗艺术达到了一个更为高妙的境界.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黄子云说他"句多清丽,韵亦悠扬"(《野鸿诗的》)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I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诗人大多对谢x推服不已,如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 ),杜甫亦曾称赞道:"谢x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 ) . (二)谢I诗歌选读 (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逋ぐ,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 题解: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x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赏析: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惟不堕清寒,愈见旷远."(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2) 游东田 戚戚苦无, 携手共行乐. 寻云涉累榭, 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 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 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 题解及赏析:东田,是当时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郊外的一个著名风景胜地,它北依钟山,南望秦淮,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齐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多在此修筑池园,建立别墅.此诗似是建武二年(495)齐明帝废杀二少帝后,谢x于春日休沐还庄时作. 诗人平日为莫名的惆怅、苦闷所缠绕,遂与友朋携手出游,于东田欣赏到初夏美丽的景色之后,心中的苦闷得以排遣.全诗用字浅近,写景清新,意境浑融."鱼戏"、"鸟散"二句,尤为生动、新警,备受后人赞叹.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谓:"'鱼戏'二句,生动飞舞.写景物之最胜者,调亦未堕."方东树《昭昧詹言》则云:"'远树'四句,写景华妙,千古如新." 第六讲:齐梁诗坛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齐梁文学,是贵族化、宫廷化的文学.诗人们认为"文章且须放荡"(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他们 "摒落六艺,吟咏性情"(裴子野《雕虫论》),在诗中"竞一韵之巧,争一字之奇.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上隋文帝书》)梁末战乱,庾信入北, "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暮年诗赋动乡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初露南北诗风融合之端倪.隋代一统,薛道衡、杨广等人,更兼南北之胜,启唐之先鞭. 一、齐梁新体诗与永明声律说 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齐代,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沈约、谢x、王融等"竟陵八友"日相联句赠答,探讨诗艺.周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沈约《四声谱》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可见有解释).他们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萧赜的永明年间(483―493),故称永明体.这是古体诗向近体律诗演变过程中一次关键性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家有沈约、谢x、王融、任P、范云、陆等人. 关于永明体需要注意:(1)八病的规定过于苛细,当时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故后世定型的律诗也并不严格避忌八病.(2)永明体还有一些写作上的特点,如篇幅的长短虽无明确规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以八句为一首定格.另外,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仗句,这也成为律诗的定式. 永明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积极意义:(1)讲求诗歌韵律美,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滞重的弊病,转向清新流美畅达.(2)新体诗篇幅有限,不容肆意铺排、使才逞词,故而明净、凝练之作渐多,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宫体诗 从梁武帝普通(520―527)至陈代末年(589)近七十年中,以萧纲、徐ぁ⑩准缥崴岢墓迨缈夹似鸩⒅鸾フ纪持蔚匚.魏徵《隋书?经籍志》云:"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房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 大致说来,宫体诗具有以下特点: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凡是梁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都可以归入宫体诗的范围;而从另一方面说,历来被目为宫体诗人的作品也并不全是宫体诗. 三、庾信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一)庾信生平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在今河南)人.其父庾肩吾是梁代著名宫廷诗人.庾信早年很受梁朝皇室信任,与徐陵俱为东宫官属,并称"徐庾",是当时盛行的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侯景之乱时,任建康令,兵败逃往江陵(今属湖北) .梁元帝江陵即位后,派他出使西魏.出使期间,梁元帝为西魏所灭,庾信被迫羁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尽管位居高官,心情非常痛苦,最终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之作存世不多,风格轻艳,不脱宫体之格.羁留北方后,乡思之苦和亡国之恨,使其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歌境界豁然开阔,艺术上臻于精美,形成一种苍劲悲凉的独特风格.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一).庾信后期诗作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以及屈身从仕敌国的愧耻不安.其诗一方面把南朝诗歌艺术技巧带到北方,"造句能新,使事无迹"(沈德潜《说诗语》),声律更为谨严;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北方文化中的刚健浑朴之气,唾弃南朝诗歌的浮艳柔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 其辞赋、骈文成就也很高.《哀江南赋》、《枯树赋》、《小园赋》都是极受后人推崇的名篇.正如陈祚明所云,庾信是"运以杰气,敷为鸿文"(《采菽堂古诗选》卷三三),精工之中复饶清刚之气,成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杰出作家. (二)庾信诗歌选读 (1) 梦入堂内诗 雕梁旧刻杏,香壁本泥椒.幔绳金麦穗,帘钩银蒜条.画眉千度拭,梳头百遍撩.小衫裁裹臂,缠弦抱腰.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歌曲风吹韵,笙簧火炙调.即今须戏去,谁复待明朝. 题解:堂内,即内室,闺闱之中,妇女居住的地方.此诗为庾信在南朝时所作,描写细腻,辞藻缛丽,是典型的南朝宫体诗. "子山之文,发源于宋末,盛行于梁季.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轻险为宗.故能夸目侈于红紫,荡心逾于郑卫.昔扬子云有言:'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若以庾氏方之,斯又词赋之罪人也." (《周书?庾信传论》) (2)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题解:倪[《庾子山集注》云:"昔阮步兵(籍)《咏怀》诗十七首,颜延年以为在晋文代虑祸而发.子山拟斯而作二十七篇,皆在周乡关之思,其辞旨与《哀江南赋》同矣."余冠英则认为,《艺文类聚》无"拟"字,庾信这些诗并非摹仿阮籍,"阮诗寄易代之感,庾述丧乱之哀,各有千秋,不相高下."(《汉魏六朝诗选》,第2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版)庾信这组诗中大部分作品作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至保定五年(565)庾信为弘农郡守任上,主要抒发了他羁留北周、思念故国的情思,其中不乏对梁亡的沉痛思考. 诗艺、体制上,虽祖习阮籍《咏怀》而作,然又有所推弘、创新:(1)抒情方式上,阮诗多用比兴,含蓄、委婉,"归趣难求";庾诗则使事用典,意旨较为显豁.(2)文字声律上,阮诗未脱汉魏文人古诗自然、素朴之风调,庾诗则已初露近体律诗之端倪,沉郁顿挫,声韵铿锵,下开杜甫《遣兴》、《秋兴》诸组诗之先声. 梁元帝承圣四年(554),西魏军队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宗室大臣尽为俘虏,驱送长安,百姓男女数万口分为奴婢,弱小者皆被杀.庾信曾在《哀江南赋》、《拟连珠》中详尽记述了江陵小朝廷灭亡的经过.此诗以咏怀诗的形式,再一次反映了这场巨大的历史变乱,抒写了自己沉痛的心情. 赏析:亡国的哀歌,悲壮的史诗.用典精巧,隐括史实,有深邃、沉痛的历史意蕴.对仗工整,沉郁顿挫. "(庾子山)北朝羁迹,实有难堪;襄、汉沦亡,殊深悲恸.子山惊才盖代,身堕殊方,恨恨如亡,忽忽自失.生平歌咏,要皆激楚之音,悲凉之调.情纷纠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兼且学擅多闻,思心委折;使事则古今奔赴,述感则万比抽新."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3) 寄徐陵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 题解:徐陵,字孝穆,祖籍东海郯(今属山东)人.梁武帝时,与其父徐ね,与庾信父子出入宫廷,文词绮丽,并称"徐庾体".侯景乱时,徐陵正使于东魏.不久,北齐禅魏,梁元帝通使于齐.徐陵屡求回梁复命,却被拘不遣.至江陵沦陷,齐才放陵还南.陈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等职.编有《玉台新咏》. 庾信与徐陵早年同在东宫,友情笃厚,又都有羁留北方之经历,所不同的是,徐陵今已归国,而己却永留异邦,对比之下,倍感情伤,故作此诗以诉思念之苦. 赏析:全诗四句,皆从徐陵一方落墨,语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