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登高望远的古诗真空阔出自哪首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第十九篇
  贾母最终选择了薛宝钗
  一看到这个题目,不少的人都会说高鳄早在后四十回里就写明了的,还说什么?我不想说什么,而是要说为什么。为什么在宝玉婚姻人选上,贾母会最终选择薛宝钗呢?原因有三:
  一、王夫人的坚持
  大家知道,王夫人是金陵四大家之一的千金,又是贾府的当家人,其女儿元春乃是当今皇上的贵妃,丈夫是国丈兼员外郎,其哥更是九省统制的高官,势力之大,贾府内无人可及。只因是贾母的儿媳,出于孝敬婆婆,好多事情都尊重贾母的意见,即使自己有不同看法,也唯贾母马首是瞻。但是,唯有宝玉的婚姻人选,因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涉及将来贾府的当家人选,王夫人是死心蹋地看准了自己的亲侄女薛宝钗。既是血亲,又比湘云黛玉都强,是儿媳的最好人选。因此,王夫人虽未公开反对贾母偏向黛玉,但她为宝钗作了很大的努力:一是信告薛家让宝钗胸挂金锁早来贾府,通过二宝互识玉锁,大造金玉良缘之舆论;二是让元春下谕,命宝钗宝玉入住大观园,以便二人朝夕相处,碰出爱情火花;三是命元春单赐宝玉宝钗相同物品,显示意向赐婚;四是让宝钗与探春当家管事,“小惠全大体”,表现宝钗才干;五是暗挖贾母墙角,收买袭人,撵出晴雯,胁迫熙凤倒向自己,以扫清金玉良缘的障碍。王夫人所做的一切,贾母只能心照不宣,看
  在眼里,记在心头,不敢跟王夫发生正面冲突。为什么?就是因为王夫人家族势力和社会关系太强了,宝玉又是她的亲生儿子,母亲对儿子的婚姻人选享有决定权,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没有“奶奶之命”的说法。所以,贾母尽管想选择黛玉,但也不好明说,这就是贾母为什么迟迟不对宝玉婚姻人选明确表态的重要原因。
  二,宝钗的优势
  宝钗不仅长得品格端庄,容貌丰美,家财万贯不说,对人处事既低调随和,还八面玲珑,说话做事十分得体,滴水不漏。作为贾府未来的当家人,当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不但王夫人喜欢,如果黛玉是这样的话,那贾母更喜欢。宝钗理性,黛玉感性;宝钗现实,黛玉理想化;宝钗不说得罪人的话,“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很会搞好上下级关系,黛玉是我行我素,呸人口水,骂人放屁。宝钗点戏点贾母爱看的,点吃点贾母喜欢吃的,说话说贾母爱听的;黛玉在贾母面前除了放瓜就是使性。宝钗有比凤姐还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黛玉无管理家务的心思和体力。宝钗无情也要把坏事做好看,黛玉有情也易把好事搞糟糕。宝钗身体健康,容易长寿,生育能力强;黛玉体弱多病,身体越来越差,易早夭,生孩子的可能性不大。宝钗是商家之女,常为家里的生意出谋画策,社会知识广泛,很适合作贾府这个大家的当家人;黛玉是书厢门第之女,尘事的社会知识欠丰富,过的是诗化艺术化生活,在贾府当千金小姐可以,作当家人就勉为其难了。总而言之,作为贾府宝玉的婚姻人选,宝钗是最适合的,黛玉是不适合的,这一点,贾母心中未必不知道。
  三,& & & & 贾母的变化
  贾母选择孙媳妇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血亲人选。最初,贾母选择的是娘家的侄孙女史湘云,不然咋早早的让湘云戴个金麒麟来与宝玉一起生活呢?后来发现湘云不仅是个大舌头,咬字不明,还生性豪爽耿直,行为落脱不羁,与封建礼教要求的大家闺秀相去甚远,所以被贾母早早放弃了,然后才考虑了林黛玉。贾母对黛玉是百般呵护,万般怜爱,奈何黛玉身体多病,说话尖刻,多愁善感,无心尘事,若大一个家业,交给她谁能放心?而宝钗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超强的管理能力,文化学识不在黛玉之下,性格身体和变通能力又在黛玉之上,况且与宝玉又是最佳的性格组合。如宝钗是湘云或黛玉,贾母早就明确表态了。而更主要的是,贾母见黛玉病情日益加重,已是日薄西山,气息淹淹,朝不保夕的样子,彻底失望了,心冷了,才转过来随了王夫人而选择了薛宝钗。
  贾母最终选择薛宝钗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内,便于家庭的团结和统一。如果贾母执意选择黛玉,势必与王夫人产生不和,矛盾公开化,。而王夫人是实际的当家人,贾母只是被供起来的活菩萨而已,一旦真正闹僵,对贾母不利,对整个贾府更不利。到时贾赦邢夫人,赵姨娘就会趁机闹事,这样家庭就会分裂,这是贾母最不愿看到的。如是那样,黛玉又怎样自处?况且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在没有贾母的贾府里,王夫人又会怎样对待黛玉?这些家庭问题,贾母不会没有考虑过吧?第二方面是对外,宝钗当家灵活变通,应对社会关系深谙此道;黛玉当家,只知过小资式的生活,于宝玉倒是同鼻孔出气,但谁来维持与社会尘事的交往,谁来操这份心呢?不要说,还只有宝钗最适合,这方面她比王熙凤都强百倍。而那个时代大家贵族的社会地位,多半是靠妥善处理日常的社会关系得以维持和巩固的。尤其是女人与女人之间,太太与太太之间的交往更为重要。
  贾母最终痛苦地选择了薛宝钗作为宝玉的婚姻配偶,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是贾府的需要,是生活的辩证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时代和社会賦于宝钗黛玉悲剧命运的选择!
  第二十篇
  王熙凤是怎样当上管家的
  大家知道,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荣国府的大管家。但她究竟是谁的女儿?为什么会嫁给贾琏?又是怎样当上了管家的呢?今天我就来探她一番。
  凤姐是谁的女儿?不细心的读者也许不太清楚王熙凤的父亲是谁。有的读者认为是书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当了九省统制的王子腾,还有个别读者认为是王子胜,其实都不是。曹雪芹在第六回有明确交待,他在介绍刘姥姥女婿狗儿与王家关系时说:“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道有此一门远族”。这里就明确说出了王熙凤之父是王夫人之大兄,并且“只有”他和王夫人“在京”。那么,王夫人之大兄是否就是王子腾呢?显然不是。因为在第十四回中,王熙凤又要料理宁府秦可卿的丧事,又要料理荣国府的日常事务,其中“又有胞兄王仁连家属回南,一面写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说明王熙凤的父母在南京,她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也支持这种说法。而此时的王子腾升任九省统治外调了,王子胜在京都“长安”。这就明确区分开了。凤姐的父亲找准了,那么凤姐之父是干什么的?我想可能是凤姐的父亲原先也是在京城做大官的。他做大官的时候王子腾、王子胜也许还不在京城呢,不然刘姥姥咋说“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道有此一门远族”呢?凤姐之父可能后来或因政治、或因经济、或因党争犯下了罪过,得罪了皇上,翻过跟斗,被解甲归田而回到了南京。那么凤姐之父被贬,肯定会在凤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影响。可能是凤姐认为父亲之所以挨整,就是太正直太老实,太坚持原则了,因此凤姐决意抛弃父亲这些品行,多学些权谋机变。其父遭受打击后,也灰了心,有意无意对子女教育培养的取向也有一些改变,尤其是对凤姐“权充假子教养”,也就是当作男孩子教养。之所以凤姐小名叫“凤哥”,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这一培养教育方式的改变,给王熙凤创造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其他女孩子不敢想的她敢想,其他女孩子不敢干的她敢干,加上她那个胞兄王仁尽将她往沟里带,再加上她女孩子的细心与男孩子般的勇气相结合,几年之内,练就了口齿伶俐、心眼多多、口蜜腹剑、机谋善变,果敢决断等出色的品格作风,以及应对社会世俗的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管理才能。而且她在未出嫁之前,经常到姑妈王夫人家贾府来,王夫人又是荣府管家的,凤姐也见识学习了不少实际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王夫人是有心人,对凤姐精心加以调教引导,凤姐进步更明显。
  刚刚说到,王熙凤嫁到贾府之前,荣国府是王夫人当家理财。别小看了这荣国府的当家人,那可比一个县令甚至比一个知府的财权还大。按一般惯例,荣府应是长房即贾赦刑夫人掌权,怎么会是二房的贾政王夫人掌权呢?我想之前长房二房之间肯是有过一番明争暗斗的。只不过贾赦虽然袭了爵位,却没有实质性的官位,没有官位就没有实权,其夫人邢夫人又是小户人家出生,其性格、本事又俱在王夫人之下。而王夫人虽是二房媳妇,其丈夫贾政是朝庭的员外郎,是大官,有实权,自己又是大户人家出生的千金小姐,其舅子王子腾更是九省统治的大官,社会关系广泛显赅,自己生的女儿入了宫,是皇亲国戚,生的儿子不但粉面朱团,还含玉而来,属神童之类,为贾家争了光,深得贾母的偏爱。贾母为了贾府的利益考虑,也象一些帝王立储一样,立贤不立长。鉴于王夫人有如此诸多的优势,尤其是优越的社会关系网,故而将家政大权移交给了王夫人。王夫人风风光光执政了若许年,也还顺利。但到了王夫人四十多岁时,大儿子贾珠早已死了。大媳妇李纨又只是个德厚才弱的人,接不了自己的班;二儿子宝玉才几岁,娶媳妇还早着呢。更让人担心的是,大哥贾赦的儿子贾琏已长大成人,到了婚娶的年龄,倘或贾琏娶了一个能干的媳妇,自己年龄又大了,等宝玉娶媳妇又还有十来年的时间真空,况且长房媳妇当家又是天公地道的,到那时儿子不是自己的儿子,媳妇自然也不是自己的媳妇,自己又要交班。一旦那样,将来他们还会听我的吗?他们还会买我的帐吗?俗话说,官当得越久越恋权,自己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权利就这样轻易地拱手他人?实在心有不甘啊!怎样才能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家手中呢?有压力就有动力,于是日思夜想,终于找到一个好办法:自己的侄女王熙凤作风果敢、雷厉风行,说话做事心机甚多,一踩十二头跷,模样又标致,年龄又相当,嫁给贾琏,门当户对,让她在自己手下当管家,既缓和了与长房之间的矛盾,又为宝玉以后娶媳妇当家掌权赢得了时间,一旦事成,表面上自己交了权,实际还是自己在操纵,那有亲侄女不听姑妈的呢?况且贾府的规矩:下辈子当家,大主意还是老一辈的在拿。她只不过具体实施罢了。主意一拿定,王夫人就先让贾琏来给自己当帮手,并以此为借口让贾琏搬过来与自己一起住。等贾琏对家庭事务摸上了手,然后提出贾琏与凤姐的婚事问题。于是一经动议,首先得到了贾母的大力支持。贾赦邢夫人见贾母赞同,娶的儿媳妇又是大家闺秀,家境又好,又是亲上加亲,人材又好,聪明伶俐,为人处事,又远在贾琏之上,配个贾琏那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自然满心欢喜,欣然同意。于是王熙凤就顺理成章地嫁到了贾府来。
  因贾琏是住在了王夫人这边的,又是王夫人的帮手,所以婚后,凤姐贾琏仍在王夫人这边住。贾琏在料理外事家务,凤姐除协助贾琏外,自然也帮王夫人料理内务。说话做事又十分爽利得体,时间不长,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明显超过了贾琏,博得了贾府上下一致称赞。王夫人的年龄是越来越大了,精力也越来越不济。于是,提经荣府常委会集体讨论,王夫人只当董事长,由王熙凤同志出任总经理。贾琏同志嘛,继续干他的部门经理,负责外事吧。这一安排,体现了大房二房共同当家,对平衡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和维护荣府的团结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贾母十分高兴,贾赦邢夫人没话说,也满意,王夫人当然是表面严肃,暗自高兴罢了。就这样,王熙凤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荣府的大管家。这为她后来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智搭建了十分广阔的平台。
  第二十一篇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凤姐判词中的“都知爱慕此生才”,是对凤姐管理才能的充分肯定。王熙凤的管理才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很有特色。最能体现王熙凤管理才能的事例是秦可卿去逝,贾珍请王熙凤去协理宁国府。当时尤氏病着,贾珍悲痛得没了主意,贾蓉楞头青一个,来往客人人山人海无人妥善安排,吃饭、喝水、坐立无人热情打点,招呼照应不周,卫生无人打扫,购买东西不及时,家什用具被偷盗和损坏严重等等,可以说是闹哄哄乱成一锅粥。王熙凤应贾珍之请,在竭力说服王夫人同意后,毅然决然地到宁府走马上任,当起了临时大总管。
  凤姐一上任,第一件事不是什么发号施令,而是摸清基本情况,看看有多少可以使用的生产力。她首先“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了赖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府听差”。作了一番安排筹划。次日一早,众家人媳妇一到齐,凤姐先声夺人发话了:“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你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然后将众家口媳妇一一过目询问审视,看各自适合做何种工作,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工作量的需要将他们分成了八个小组,每组又分成两班,分别负责茶水、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收发酒饭器具,收祭礼、蜡烛、纸札,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卫生,接送客人,站岗守护等工作。并安排赖升家的做总监:“或有偷懒赌钱吃酒打架拌嘴的,立刻拿了来回我。你要苟情,叫我查出来,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有了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算帐。”又还规定了上下交接班时刻和点卯时间。要求各组按工作所需物资先造计划,经凤姐审查批准后发牌领取。进出库、上消帐记得清清楚楚。经过这一条列的整顿改进,人人工作职责明确,任务落实,工作流水线清析。顿时一改先前大哄大嗡的混乱局面,而是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开展工作,实现了自动运转。
  有一天,一个迎送亲友组的婆子点印时刻未到,迟到了。凤姐先冷笑说:“原来是你误了,你比他们体面,所以不听我的话”。正说着有领物资的拿着清单来了,凤姐略一审视,指出其计划造的与实际需要不符,打了回去。接着张材家的又来回事,凤姐火速处理完后,接着说道:“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就没有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别人了。”说到这里脸一沉,威怒喝令道:“带出去打他二十板子!”并叫赖升革他一个月的钱粮。这件事之后,整个宁府的下人才真正见识了王熙凤的厉害。自此各自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不敢偷安。
  在宁府协理丧事的同时,王熙凤仍要履行荣府管家的职责。比如给宝玉收拾书房;给贾琏打点大毛衣服;安排荣府送殡车桥及送殡占下处;缮国公诰命亡故,请刑王二夫人去祭吊送殡;西安郡妃华诞,安排送寿礼;迎春生病,每日请医服药;胞兄王仁回南,写家信叩拜二老及带往之物等。非但没有拉下一样,而且都安排得有条有理。
  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典型事例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摸清基本情况,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表现出来是,掌握了可用的下人人数,了解了混乱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混乱的原因是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纪律涣散,无人监管。第二,订立了上下班制度,明确了铁的纪律,把工作划分成若干项目,每项环环相扣,不留漏洞和死角,体现了大生产的流水线作业和封闭管理的原则。第三,责任落实到班、组、人,哪个班出了问题找哪个班,哪个人出了问题找哪个人,体现了能级管理的原则。第四,设立了监督机构,安排了赖升家的专门负责此事,做到违令必惩,奖惩兑现,以制度管人。第五、当领导的以身作则,准时上班,以自己的形象来感染激励下属和同事。第六、在处理人的过程中,遇有急需要办的行政事务,也是先把急事办了,接下来再处理人,体现了分清轻重缓急,先急后缓的高超领导管理艺术水平。这几个特点,就是现代管理也不过时。
  正因为王熙凤运用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协理宁国府,所以宁府的情况是前后大不一样。把一个蜂子朝王般的乱哄哄局面治理的象水冲石磨一样自行运转,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管理成本,贾珍满意,宁府满意,包括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大家都满意。王熙凤是成功的。那么,凤姐成功的背后,除了她自身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至少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物质条件,包括钱与物资。俗话说,巧女难煮无米之炊。如果宁府没有充足的钱财供她管理安排使用,凤姐就是再有能力,秦可卿的丧事也不可能办得那么风光漂亮。这一点上,贾珍是全力支持凤姐的,他把自己的对牌,也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印件拿给凤姐,叫她需要什么只管拿去领取,想怎么样便怎么样,只别替我省钱罢了。这是凤姐管理成功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绝对体现管理者的意志,而不受“公公”“婆婆”的衬肘,这是管理成功的关键。你看凤姐在制订制度,分配任务,甚至在处理人的时候,从没有见到过宁府的主人们来与她樽酌商量,更没见有谁来阻扰反对,这对宁府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试想,一个不是自己家里的人来管自家的人和事,还大把大把花用自家的钱财,自己连建议一下都不行吗?宁府的人,特别是当家人贾珍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任其凤姐自行处理。尤其是处理那个迟到的人,难道宁府与她就没有一点瓜葛?赖升家的与她没有瓜葛?但没见有谁来为她说情。联想到我们现在,一些上级领导成天对基层领导指手划脚,弄得基层领导无所适从,还怪基层领导无能。这些上级领导与宁府,与贾珍比一比,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贾珍毫不干涉凤姐的管理思路和行政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借鉴吗?
  先进的管理理念,雄厚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强硬的行政手段,这四点缺一不可的必备条件,是王熙凤管理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二十二篇
  丑恶的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最具立体感,艺术形象最鲜明的角色,是金陵十二钗里最厉害的女人。十二钗中宝黛湘妙元迎探惜虽性格各异,然均是知识女性。李纨清心寡欲,可卿贤惠早夭,巧姐尚小不谐事。只有凤姐虽不太识字,但具男人的杀伐决断,心机又多又阴损,又居荣府总管家高位,总管的位子给了她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同时也给了她虐待下人、假公济私、图财害命、打击报复等表现丑恶的舞台和机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她丑恶的一面。
  王熙凤出场不久,就害死了想占她便宜的贾瑞。凤姐体态风骚,贾瑞想与她亲热,凤姐假装应承,叫他夜晚到“西边穿堂儿等我”,结果贾瑞被冻了一晚上,没见到人影。两天后凤姐又叫他“你在我这屋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等我”,结果贾瑞被凤姐唆使的贾蓉贾蔷淋了他一身屎尿还被讹诈了五十两银子,回家就一病不起而命悬一线。王夫人让凤姐称二两人参给贾瑞救命,凤姐私下只凑了几钱渣末泡须就了事,最后导致贾瑞一命归西。贾瑞是不对,但你王熙凤不理他就行了嘛,或者义正词严地教训他一顿也就够了,你偏要设起圈套来治人于死地,这也太阴损了。
  在给秦可卿送葬的铁槛寺中,寺中的老尼说项凤姐为更改张金哥的婚事让贾府出面搬大官来压小官,凤姐开口就要了三千两银子,背着贾府的人把事作成,私吞了这三千两,害死了张金哥及其心上人。这是凤姐的贪婪。凤姐最贪的还要数她放债生息攒私房钱之事,她利用手中的权利,每月拖欠克扣众人的月钱,把它拿去放高利贷,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有好几千两,几年下来,她就存了四五万两银子的私房钱。有一次王夫人可能是因有人举报,问她为啥发月钱的时间迟了,发给奴婢们的银子少了一钱?凤姐在用谎言应付摆脱了王夫人的追问之后,一脚踏在门槛上乘凉,一手掏着牙齿说:从今以后,我倒要做点缺德阴损的事出来让这些人看看、尝尝!活生生一副为了钱天不怕地不怕的赌徒形象。为了整钱,她无所不用其极,金钏死了,王夫人身边有一个大丫头的空缺,她就借此大肆收受贿赂,却又不给人家办事,简直就是一个昧了天良的地地道道的财迷精!
  凤姐是王夫人的侄女,王夫人是董事长、当家人,平时最见不得赵姨娘,凤姐就狐假虎威地欺侮赵姨娘。贾环与宝钗的丫头莺儿耍钱耍输了,回去赵姨娘说他一句“谁叫你上高台去讨没意思?”被凤姐在窗外听见了,说:“凭他什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其口气就像大人在教训小孩。赵姨娘是贾环的母亲,难道母亲说儿子两句的权利都没有?就算赵姨娘是个妾没这个权利,你凤姐是个下辈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看在她与贾政的关系上,也不应该对长辈那样话话嘛,要说也该是贾母或王夫人说嘛。凤姐生日大家凑分子,众人都没提赵姨娘的话,是凤姐自己说出“还有两位姨娘”的话,连尤氏都看不惯了,说她“又拉上两个苦瓜子”。你想赵姨娘穷得来鞋篼子里连个象样的鞋面布都找不到一块,你还放不过她,还忍心整人家一个月的薪水来给你做生,人家咋不嫉恨你嘛?
  凤姐的生日还有两个小插曲。她和大家在大厅里喝酒,贾琏就在卧室里偷人,凤姐因醉让平儿扶着回去休息,谁知贾琏派了个小丫头在门外放风,见了凤姐神色慌张不说实话,凤姐对她是又踢又打又用簪子乱戳小丫头的嘴,其凶恶的一面充分表现了出来。刚一进屋,就听见鲍二家的对贾琏说“将来把平儿扶正”的话,凤姐气不打一处来,先打了几下平儿又去打鲍二家的,接着又打平儿,醋劲大发,把平儿逼得找刀子寻死找绳子上吊。鲍二家的落在你王熙凤手里她难逃一死没说头,平儿平时对你王熙凤怎么样你心中不是没有数,她就是你的智囊、钥匙和首席助理,你还对她如此凶狠,可见你对下人也太狠毒了嘛!
  最能体现王熙凤阴损狠毒的还是在尤二姐事件上。贾琏背着凤姐在贾蓉的缀合和贾珍的默许下偷娶了尤二姐,凤姐得知后趁着贾琏出差甜言蜜语地把尤二姐匡到大观园来,安排心腹丫头善姐去暗里折磨尤二姐。贾琏回来得到父亲的赐妾奖赏,另有秋桐新欢,凤姐又利用秋桐来从精神上对尤二姐进行进一步的折磨。得知二姐怀了身孕,就暗里疏通医家将孩子打掉。尤二姐在身心遭受严重打击下,失去了生的希望而吞金自杀。至此,凤姐已与五条命案有关。此外,为了防止尤二姐的未婚前夫张华翻供,凤姐又唆使旺儿去杀人灭口,幸好旺儿怕自己也遭同样下场而阳奉阴违,张华才获得了一条生路。在尤二姐事件上,凤姐是用尽了心机,耍尽了阴谋,使尽了手段,整个故事把王熙凤阴损狠毒的性格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王熙凤在最后关头为了能讨得王夫人的欢心,在宝玉的婚事上居然违心地站到了薛宝钗一边,助纣为虐地设计出了令人发指的掉包计,出卖了黛玉,十分残忍地一刀斩断了宝玉和黛玉的崇高爱情,致使爱神林黛玉立马魂归离恨天,致使情种贾宝玉撒手悬崖离家出走当了和尚,致使封建礼教的殉道者薛宝钗独守空房受活寡而郁郁早逝。这虽然是那个社会的主要责任,但王熙凤在其中起到了帮凶的关键性作用。可能有人又要说,你举的是后四十回的例子,不作数。我认为,不能一概的全盘否定高鹗,他写的关于宝黛爱情最后的结局就十分完美地体现出了曹雪芹的本意;他写的王熙凤在重大历史关头的临阵倒戈也很符合她多谋善变的取舍性格。
  凤姐是双重性格,她既有真善美的一面(本文不讨论她的这一面),又有假丑恶的一面。她的双重性格,是她的成长阶段、她的地位和社会熏染所形成。贾宝玉曾有一句名言,说女儿的眼睛婚前是有光彩的,婚后就没光彩了,到后来就成了鱼眼睛了。这是说一般的女孩在婚前都有父母罩着,没有广泛接触社会,更没有深切体验到社会生活的残酷性,她们锺情着美好的未来,她们是真善美的,所以眼睛是有光彩的;婚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面对残酷多险、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感到渺小脆弱和茫然,婚前锺情的美好向往化为泡影,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折磨,所以渐渐的眼睛里就没有光彩了;由于长期受风刀霜剑社会生活的折磨而看不到希望,饱经社会沧桑,身心疲惫,到后来人眼睛就变成了既无光彩又一动不动的鱼眼睛了。王熙凤的命运与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她婚前既有女孩的天性,也有男孩的果敢决断,婚后当上了荣国府的总管家,生活向上,有前途有希望,估计她这时的眼睛还是有光彩的。但同时她的管家位子使她不得不广泛而深入地接触罪恶与凶险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她就必须具有应对和战胜这些罪恶和凶险的本事和手段。她得力于“假充小子教养”时的机谋善变,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而且学的来高人一等,凭她的才干管个贾府是轻而易举的事,你看她在协理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就一目了然了,怪道作者给了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的高度评价。然而她既然能驾驭生活运转贾府,她绝对受了很深的社会熏染,尤其是社会假丑恶的东西她学习接受了很多,从而形成了她性格里的假丑恶的一面,这就是王熙凤不同于一般已婚女人的地方,所以她才有那么的阴损歹毒。
  当然,凤姐的阴损歹毒里也包含有她自卫的成分,比如贾瑞事件、鲍二家的事件和尤二姐事件中,都含有凤姐为了保护自身或为自己婚姻不受侵犯的因素在里面,这无可非议。问题是她做得太过了,弄得非要把人逼死才算罢休,这就不是正当防卫就能解释得过去的了,而是她后天形成的凶残性格使然。有人说《红楼梦》是“大旨谈情”,主题是描写女孩儿们善良美丽的天性,是表现女孩儿们人性美的书。错!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就不支持这种说法,而是给了这种说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王熙凤在整本《红楼梦》中是出场最多的人物,十处打锣九处在,全书就数她戏份最多。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刻画描写这个人物,他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对王熙凤的演绎和写照,不单是对她个人命运的演绎和写照,同时也是对贾府命运的演绎和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演绎和写照。时代社会的命运连着贾府的命运,贾府的命运连着凤姐的命运。王熙凤本人是机关算尽,风光一时,作恶很多,到头来落了个赤条条的待罪之身而悲惨地死去,估计临死之前她的眼睛也变成了没有光彩、一动不动的鱼眼睛了;贾府同样是风光兴盛一时,同样也作恶很多,到头来也是因为罪案暴发而弄得“树倒猢狲散”,落得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局;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康雍乾是多么的兴盛和风光啊,但也因为封建腐败,凶残歹毒而且虚伪,对百姓作恶太多,到头来也必然会以“忽喇拉似大夏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方式而崩盘落幕。这,就是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中丑恶的一面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十三篇
  新解“一从二令三人木”
  凤姐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二百多年来难倒了不少红学大家,至今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有一种说法,“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描述凤姐一生的起落过程:即一是“从”,凡事服从贾母和王夫人的意志,以取得信任,为争取和巩固当家掌权打好基础;二是“令”,指凤姐当家掌权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养成了官派作风和恶习,甚至不把自己丈夫贾琏放在眼里了;三是“人木”,说由于凤姐得势当道时不把贾琏放在眼里,在贾府衰败凤姐失势时,贾琏就把凤姐给休了,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休字。这种说法虽也能自圆其说,但使人觉得未免有些牵强而且平淡了。
  另一种说法显然是受到了脂砚斋的影响,用的拆字法来解决问题。结果拆的五花八门,比如“三人木”拆成了“来”字。来与不来关王熙凤屁事;把“二令”拆成了“冷”字,还沾沾自喜的说联系够深刻的了,贾府的人对王熙凤不是外热内冷吗?那只鸟的足下不是有座冰山吗?冰不就是冷吗…至于“一从”拆不出来就不拆了,说是王熙凤毕竟女人一个,本应“三从四德”,但凤姐既无父无子可从,也未见她从夫,唯有从权从利而已,反正说话又不犯罪。至于有无意义,理解起来别不别扭,管他呢。
  但草根小民我的理解,直截了当的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依从二令三人没”。作者在这里用了谐音法,把“依”谐成了“一”,把“没”谐成了“木”。不过笔者水平欠佳,单独论述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还是让我们来联系凤姐的整个判词和书中的相关情节来加以讨论吧。
  众所周知,用今天的话来说,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经理。虽然她的上面还有王夫人这个董事长和贾母这个名誉董事长,但整个荣府的大凡小事,从钱粮珠宝、人事财经、到吃喝拉撒睡,无一不经她的心过手过,她就是贾府实际上的当家人,这也就决定她的起落、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连在一起了,所以作者在为她写判词和聪明累乐曲时,总把她与贾府的命运概括在一起来写。比如,乐曲中所说的“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夏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都把贾府的衰亡与凤姐的命运连在一起写的。
  好了,现在我们来重点说说凤姐的判词。书中写到:“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毫无疑问,前面两句,作者对凤姐的才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凡鸟偏从末世来”,是说凤凰本应在兴平盛世出现,才更添光彩,才更能显示她的才干。而她却生于末世,处于家道中落的阶段来治理家务,没有了更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实在是委屈了凤姐,连作者都在为她惋惜。“都知爱慕此生才”,不但作者对凤姐才能高度肯定,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有才能并且都喜欢甚至爱慕她的才能。这当中当然就包括了贾母和王夫人这两位王熙凤的顶头上司。正是因为这两位顶头上司爱慕、赏识她的才能,才让她担任了大管家、总经理的重任。但是,贾母和王夫人是不是事事的意见都一致呢?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有一件大事情,贾母和王夫人的意见和观点就是截然相反的,那就是宝玉婚姻的人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贾母都倾向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而王夫人则坚持自己的侄女薛宝钗,两人意见相佐,并为此而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明争暗斗。在这件事情上,凤姐又没有决策权,夹在中间很难办。这就出现了“二令”现象。所谓“二令”,也就是两种不同的指令,都要你去执行,谁都得罪不得。你既不敢反对哪一个,也不敢不去执行,你说难办不难办?以王熙凤的想法,她当然愿意接受贾母的意见,让黛玉配宝玉。那样,她的管家位置就不会受到多大的威胁,所以她刚一看到贾母有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开黛玉的玩笑:“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以此大造舆论,试图压倒“金玉良缘”的气氛。但她却遭到了王夫人的冷落和削权。王夫人借她“小月”不让她管事了。借“绣春囊”事件把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王熙凤感到薛(雪)家就象一座冰山冰冷的向她压来,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判词前面有一片冰山在她足下的原因。经过王夫人的打压,王熙凤终于想明白了,贾母毕竟老了,时日不多,而自己还年轻,日子还长,最终还得依靠王夫人过没有贾母的日子,所以后来凤姐在对宝玉婚姻人选的立场又转到了王夫人这边来了。贾母见凤姐倒戈,黛玉的身体也不争气,为了家族后继有人,不得已也渐渐妥协。贾母和王夫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娶宝钗。这也是凤姐“依从二令”的另一个意思,她不但主动设了掉包计,还承担了媒人的角色,精心策画并具体操办了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那么,“三人没”是怎么回事呢?所谓“三人没”,一指宝玉的结婚时,黛玉气绝而归离恨天,没了;二是指宝玉洞房内发现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顿感上当受骗,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对贾府而言,宝玉没了;三是指宝钗婚后独守空房,处境尴尬,郁郁寡欢而早逝,也没了。“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就是说,王熙凤“依从”贾母、王夫人“二令”旨意,精心操办了宝玉的婚事,导致了宝玉、宝钗和黛玉“三人没”了。书中的三大主角都没了,贾府又因东窗事发被抄了家,贾母随即离世,贾府被贬回南京原籍,真可谓忽喇喇似大厦倾了。但不管如何,一大家人还得有人支撑,王熙凤仍是不二人选。她很自然会想到今后的日子更艰难。路更不平坦,所以只能是“哭向金陵事更哀”了。
  可能有人要问:曹雪芹为什么不直接写“依从二令三人没”,而要用谐音来写成“一从二令三人木”呢?笔者以为,用谐音不仅是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是作者有不得已的苦衷所造成。许多人都认同《红楼梦》是作者在以家事写小说,书中人物又多有生活原形,作者曹雪芹本人就是贾宝玉的生活原形,《红楼梦》又是在作者家人还在世时就流传开了的,中华民族最闪光的优良传统又是孝道,试想,作者怎敢在家人还在世时就对祖母和母亲的矛盾冲突进行赤裸裸的揭露和批判?如果那样,他不遭到家族的打击和世人的唾骂吗?从书中描写的情形来看,作者对祖母、父亲的艺术形象贾母、贾政都是正面描写,褒奖有加,对母亲的艺术形象王夫人虽有彻骨之痛(是她断送了宝黛爱情),但也不敢说三道四,而且还处处为她掩饰。但对王熙凤的态度就不同了,揭露她图财害命、心狠手辣、两面三刀”等等,只因宝玉婚姻实与王夫人相关,投鼠忌器,才对她手下留情。因此,与其说用谐音是《红楼梦》的一种艺术技巧,还不如说是作者有不敢违忤的苦衷所致。
  第二十四篇
  关于彩霞婚姻命运的推测
  彩霞是贾环的丫鬟。王夫人因见她大了,又多灾多病的,于是开恩打发她出去了。我觉得这里出现的彩霞应该就是前面书中描写的彩云,很可能她本来就叫彩霞,只是主子有爱为丫鬟另取名字的习惯,她被王夫人安排来服侍贾环后,主子赐了她彩云的名字,放出来后又恢复了彩霞的原名。她的“多灾多病”多半是因为贾环的原因。当初她与贾环的关系如同袭人与宝玉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没被王夫人封成准姨娘罢了,但赵姨娘心里是认可的。回想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给贾环,本来自己要去承担罪名的,却被宝玉执意掩替了,贾环为此而大吃宝玉的醋,与彩云大吵大闹了一回,气得彩云哭得泪干肠断,赌气把送给贾环的玫瑰露等东西都撒在河内,顺水沉的沉漂的漂了。从此以后便和贾环产生了芥蒂。她一心锺情的人对她是这样的态度,她怎么不多灾多病?她被放出来,是否也有偷玫瑰露的原因?
  七十二的回目也很奇怪,叫“来旺妇倚势霸成亲”。说的是凤姐的陪房来旺家的儿子大了,要娶王夫人放出来的丫头彩霞为妻,彩霞本人极不愿意,彩霞父母也不答应,其理由是来旺的儿子成天吃酒打牌,不务正业。来旺妇便来找凤姐去给彩霞父母施压,迫其应承。果然,凤姐出面一说媒,“那彩霞之母满心纵不愿意••••便心不由意的满口应了”。
  来旺妇在书中很少出场,只有这回才给人有印象,倒是她的男人旺儿是王熙凤的铁杆奴才,负责在外收贾府的帐不说,还外带为凤姐放高利贷效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尤二姐事件中,旺儿最初是为贾琏偷娶尤二姐瞒着王熙凤,后来被凤姐严厉警告后,转而死心塌地为凤姐整治尤二姐效力,他先给凤姐打探清楚了尤二姐与张华婚约的前因后果,又奉凤姐的旨意唆使张华去衙门告状,又为此而顶替认罪坐牢,后又被王熙凤派去对张华杀人灭口,只是旺儿怕自己也落同样下场,才私放了张华一条生路。至此,旺儿手里起码捏有凤姐放高利贷和企图致人于死命两大罪状,所以来旺妇才胸有成竹地来找凤姐玉成儿子婚事,不怕凤姐不就范。只要凤姐一出面张罗,彩霞的婚姻归宿凶多吉少!
  虽然彩霞的母亲口不由心地应承了王熙凤,但彩霞姑娘是个有脾气有主见的人,以她的性格他绝不会屈从于自己十分不满意的婚约的,她不会坐以待毙。我们来看彩霞是怎样来处置这件事的:“且说彩霞因前日出去,等父母择人,心中虽是与贾环有旧,尚未作准,今日又见旺儿每每来求亲,早闻得旺儿之子汹酒赌博而且容颜丑陋,一技不知,自此心中越发懊恼,生恐旺儿仗凤姐之势,一时作成,终身为患,不免心中急躁,遂至晚间悄命他妹子小霞进二门来找赵姨娘,问了端的。赵姨娘素日深与彩霞契合,巴不得与了贾环,方有个膀臂,不承望王夫人又放了出去。每唆贾环去讨,一则贾环羞口难开,二则贾环也不大甚在意,不过是个丫头,他去了,将来自然还有,遂迁延住不说,意思便丢开。无奈赵姨娘不舍,又见他妹子来问,是晚得空,便先求了贾政。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赵姨娘道:‘宝玉已有了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贾政听了忙问道:‘谁给的?’赵姨娘方欲说话”被外面的一阵响声打断了。
  还有一个情节,林之孝专程来找贾琏,谈话中说到旺儿家想娶彩霞之事时,林之孝说“依我说,二爷竟别管这事,旺儿的那小儿子虽然年轻,在外头吃酒赌钱,无所不至。虽说都是奴才们,到底是一辈子的事。彩霞那孩子这几年我虽没见,听得越发出挑的好了,何苦来白糟蹋一个人。”林之孝是王夫人的铁杆亲信,他两口子在贾府都是头号白领级的“二主子”人物,一个管内一个管外,说话举足轻重,是否是彩霞父亲托他来说情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彩霞找了赵姨娘,不但搅活了一大盘棋,她的婚事命运也有可能朝几个未知的方向发展。首先,她得到了赵姨娘的有力支持,并将此事传递给了贾府的最高舵手贾政,贾政并没有表示反对,只说再等一二年放人不迟。贾政说的“放人”和王夫人的放人含义不同,王夫人的放人是把人放出去不做丫鬟了,贾政的“放人”是把人放在屋里头,就像平儿放在贾琏的屋里一样做通房大丫头。他说他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赵姨娘跟他说的是彩霞,彩霞又是一直跟着贾环的,贾政又并没有把彩霞排斥在外,这表明贾政至少已经默许了赵姨娘的要求。如果不出意外,彩霞在贾府“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很有可能会成为贾环的通房大丫头或姨娘。同时,贾政得到了宝玉房中已有人二年的消息,并追问是谁。贾政早就不喜欢袭人这个刁钻的名字,认为是浓词艳赋花粉气太重,有误宝玉读书上进。我估计贾政多半看中的是麝月,麝月老实本分,细心勤快,不像袭人晴雯娇媚心机重。
  既然贾政已知道了两儿子房中的内幕,且又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势必后来要开个家庭会来决策彩霞和袭人的命运归宿。决策的结果,袭人的命运是确定的,那就是离开宝玉,另嫁了蒋玉函。这显然不是王夫人的本意,当中也可能有薛宝钗的排挤因素,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贾政手里,不用说那肯定是贾政的意见占支配地位。
  然而彩霞的命运归宿却没有确定。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一开头就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有人说这判词是专写晴雯的。我认为,这是把晴雯、麝月和彩霞三个丫鬟合起来写的,其中的“彩云易散”就是说的彩霞。只不过她服侍的是贾环,不像晴雯袭人服侍的是宝玉,跟人没跟对,因此她不但被贾府中的势利眼们所歧视,也被大多读者所轻视。但曹公同情她重视她,把她等同于晴雯麝月的地位和分量,所以把他们三个人合写在同一个判词里。既然判词都说了“彩云易散”,可见她的命运归宿的确不太容易把握。初步推测,彩霞最终的命运归宿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是如果来旺拿手中握有王熙凤的两大罪状来相威胁,又铁了心要娶彩霞,尽管贾府所有的人都不情愿,但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就是主子小姐也要舍出去,何况是一个二等丫头。但这样一来,旺儿一家的生活乃至一家的生命能有安全保障吗?贾府要奴才死或让他“失踪”,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来旺在贾府干了那么多年,难道心中还没有数?他有那个胆量有那个实力与贾府对立干到底吗?所以这个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存在。也就是说,彩霞不可能在这中情况下进入旺儿家。
  二是王熙凤已说了媒,彩霞的母亲也应承了,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游戏规则,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赵姨娘不干,赵姨娘与王熙凤是死对头,又在贾政的耳边吹了枕头风,与贾政的主意又是不谋而合,只是时间早迟而已。难道赵姨娘不会把贾政的态度给彩霞家通风报信?彩霞家得到赵姨娘的准信后,腰杆还不硬起来吗?万一两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贾政就不干预过问一下此事?贾政如一出面干预,凤姐的说媒还算数吗?彩霞母亲本来就是迫于凤姐的淫威违心地答应的,这时一家人感谢贾政还感谢不过来呢。赵姨娘与王熙凤打仗多数是吃败仗,被王熙凤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次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她怎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来他个宜将剩勇追穷寇而夺取彻底的胜利呢?因此,彩霞最终被放在贾环房中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三是贾环与彩霞有矛盾有过节。贾环不像宝玉,本身脾气不好,对女孩儿又缺乏尊重,什么“不过是个丫头”、“意思便丢开”、“他去了,将来自然还有”等,始终把彩霞当作丫鬟看待。再加上彩霞与他有旧,缺乏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又不是自己主动争取来的,而是她主动送货上门的,其尊重程度肯定更加下降,很可能在贾环眼里彩霞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丫头。别忘了贾环与彩霞前次闹翻的原因,是宝玉替彩霞承担遮掩了罪过,贾环大吃宝玉的醋而闹翻的。难免将来宝玉就不再关心帮助彩霞,也难免贾环将来就不再吃宝玉的醋,很可能闹得更频繁更厉害。在贾环这诸种因素的作用下,彩霞后来的生活肯定会过得不开心没滋味,甚至生不如死。你想彩霞是何等性格的人,她能长期过这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吗?她不是死掉就是离开贾环,离开的可能性很小,多半是身心备受折磨而悲惨地死掉了。所谓“彩云易散”,就是在人世间蒸发了。
  第二十五篇
  贾瑞之死的教训――风月宝鉴
  都说《红楼梦》写尽了人间百态,的确不假。这不,书中的贾瑞又是一态:一个单相思的典型!
  贾瑞本是一介寒儒的子孙,与贾府是同族。爷爷在贾族学堂教书,贾瑞也跟了爷爷在学中与贾府的公子哥儿念四书五经。爷爷有事时还会令他代为管理学中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班长之类。但他这个班长人品却不怎的,一味的占便宜贪好处,甚至拉帮结派,挑动群众斗群众,自己从中得利,心地原本也不厚道。
  贾瑞到了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龄,自然也想男女之事了。不知怎的,虽说家庭不富裕,但要娶个穷家小户或丫环之类的女子好好过日子也是绰绰有余的嘛,但他却偏偏觑上了有夫之妇的亲叔伯嫂子、贾府响当当的管家大红人王熙凤,而且一见面就调情,语言也来得陡,什么“也合该我与嫂子有缘”啦,我来这里嫂子也来这里,“这不是有缘么?”按一般常情,叔嫂间开一两句这样的玩笑也并无不可,但贾瑞在说话的时候,“一面拿眼睛不住的觑着凤姐儿”,这就不是开玩笑那么简单的了。聪明的凤姐当然知道贾瑞不怀好意,将计就计,假意煽情的几句话,就让贾瑞身上“木了半边”,而心里却骂他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禽兽,老娘要耍出手段来叫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贾瑞这边在一心想与凤姐求欢,凤姐那边在精心设计玩贾瑞。在贾瑞厚颜无耻的要求下,凤姐约他“晚上起更时在西边穿堂”等她。结果冻了一整夜没等着,还挨了家里一顿打,罚他不准吃饭,跪着读文章,“其苦万状。”但是贾瑞不思悔改,还去找凤姐。凤姐又假意约他“今日晚上――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房屋里等我――不信就别来!”贾瑞一迭连声:“来,来,来。死也要来!”这一次挨得更惨,不但没见到凤姐的影儿,遭写了五十两银子的欠条不说,还淋了一身屎尿。
  照理说贾瑞应该醒悟了,但沉迷进去了的人就是这样,九死而不悔。他日日满心想凤姐,以他的“意淫”之法来解决问题。寒冬的两次整夜冷冻,加上心中想着挥之不去的人和手里搓着不听话的玩意儿,三下五除二就落下了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棉,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典型的相思病!吃了好几十斤药,不但没效果,还越发沉重了。后来不得不用独参汤了,王夫人叫凤姐给他找二两好的人参,凤姐只将渣沐泡须凑了几钱应付了事,心中巴不得他早死。果然,贾瑞在风月宝鉴的帮助下越发离不开凤姐了,时时刻刻地与风姐狂欢而幸福地进入了天堂!
  贾瑞的死,是未婚青年的一个典型悲剧。男性青年往往到了性发育阶段,理智上还来不及弄清什么是情爱什么是婚姻,体内就有一种原始本能的性冲动,浑浑鳄鳄的,还不懂得怎样和女性交往和交什么样的女人,见到哪个女人风骚性感,也不管别人婚没婚配,知不知道,愿不愿意,意向目标就锁定在哪个女人身上,王熙凤就属于那种女人,书上说她“体态风骚”。不过,那种情况只是短时的,而且绝大多数都只是暗恋,并不敢有明目张胆的作为。性的冲动促使人赶快去阅读社会情爱婚姻这本书,有了认识后,其原始本能的冲动就受到限制和约束了。贾瑞的情况却又不太一样,一来他大约也没来得及去读那本书,就胆大妄为起来;二来他锁定的目标也很特别。
  说他胆大妄为,是他胆敢明目张胆地去主动勾引和调戏大名鼎鼎的有夫之妇王熙凤!尽管胆大妄为,但如果勾引的是老实本分或一般的未婚女性,或许也有成功的可能。就是不成功,情况也不会那么糟。你想王熙凤是何许人?什么地位?她身边的面首多的是,就是再风骚,也岂能沦落到与你贾瑞穷小子为伍的地步?身份地位不相符嘛。
  说他锁定的目标特别,是因王熙凤不但是有夫之妇有权有势,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心机很有手段十分歹毒的女人。你想,王熙凤是过来人,对一般男人不会轻易动心的,除非是她主动勾引非常喜欢的男人。当她遇到不顾廉耻向她进攻而她又反感的男人时,她肯定认为你是怀了歹意,她就要还你以恶报。贾瑞如锁定的是一般目标,对方或是义正词严的拒绝,或是婉言相拒,虽然当时脸面上可能不太好看,但过了就算了。而王熙凤则不然,她内心不同意,还要表现出同意,本来是厌恶,却表现出喜欢,并且三番五次地给贾瑞说约会时间和约会地点,逗得贾瑞晕头转向神魂颠倒。
  贾瑞遇到了王熙凤,可以说叫楞头青遇到老油子,你不遭我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结果连凤姐儿的皮都没沾到一下,就报销了,遗憾;而王熙凤之遇贾瑞,可以说叫猫逗耗子玩,还没玩尽兴,耗子就被玩死了,没劲!
  曹雪芹之所以在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中安插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用意:
  其一,初步展现王熙凤多谋善断的心机和阴险歹毒的性格,利用贾瑞来为塑造王熙凤丰满的形象服务。在这出戏里,出场还不太久的王熙凤得到了小试牛刀的机会,为后来凤姐的人物形象作了扎实的铺垫。有了这个铺垫,再看凤姐在宁府中的管理、金哥案中的图财害命、大发醋劲逼死鲍二家的这些情节,就非常的顺理成章了。到了她处心积虑地处置尤二姐事件,就把她的性格和才能立体式的推向了顶峰,读起来荡气回肠!应该说,《红楼梦》虽然塑造了很多成功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塑造得最成功、最丰满、最有立体感的还是王熙凤!这与凤姐戏贾瑞这个铺垫不无关系。
  其二,就是塑造了贾瑞这个年青人的单相思形象。每个人都要经历青年时的生理过程和初恋过程。通过贾瑞的教训,曹公意在告诉我们(尤其是未婚青年们):要理智地、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自己的生理现象和情爱婚姻,在初恋时不要被对方的甜言蜜语和温情所迷惑,尤其特别要注意象王熙凤那种面善心黑、明是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人。一旦陷进去了,很难解脱出来,造成悲剧,有的甚至痛苦终身。须知,性生活、情、爱虽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作为人,还有事业、理想、抱负的追求。而且从时间段来看,前半生情爱生活浓些,后半生则事业理想的追求往往成为主要的生活内容。
  贾瑞的手中为什么拿了个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中为什么是王熙凤的身影?说白了,风月宝鉴的意思,就是叫你在风月场上要以此为鉴,以贾瑞为鉴!以王熙凤这样的人为鉴!贾瑞当以王熙凤为鉴而没鉴,所以死掉了。他的教训是用宝贵生命换来的,因此叫做宝鉴。风月宝鉴在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了这个前车之鉴!这才是风月宝鉴的本义。从这个意义上讲,风月宝鉴不是指镜子,而是指贾瑞。要不,为何贾瑞一死,镜子就消失了呢?所以,年青的朋友们,特别是在性、情、爱方面遇到问题的青年朋友们,珍惜吧,珍重吧,千万不要象贾瑞那样一条道走到黑!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的一生还很长很长,生活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第二十六篇
  蒋孝严私生子的身世与妙玉是何其相似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妙玉——贾政的私生女》,那是我第一次写红楼梦的文章,写的不好,有的观点阐述不透徹,还有的根本没有阐述到。上网一发表,自然引来不少的反对和批评。有说那时有个私生子女是多么荣耀的事,何必放她在尼姑庵而不予承认;有说贾政娶妙玉之娘为妾是顺理成章的,完全没有必要偷偷摸摸搞婚外恋,正大光明娶进来不就完了;还有的说妙玉聪明漂亮,是贾府的一大资源,如把她嫁给王公贵族,则扩大和巩固了贾府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甚至对我不厌其烦讲解当时婚姻制度的有之,谆谆教导我认真学习封建礼教关于婚姻家庭知识的有之…等等。总之,不认同的反诘之词一时铺天盖地而来,弄得我顿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最近,偶然在资料上看到蒋介石的孙子,蒋经国的儿子,台湾当过国民党副主席的蒋孝严先生向公众介绍公布了他的身世,原来是个私生子!蒋先生原名章孝严,1942年生。他的出生是蒋经国先生与章亚若女士婚外恋的结晶,而且还是双胞胎兄弟,一个叫章孝严,一个叫章孝慈。这对双胞胎出生不久,也就在42年8月,章亚若突然莫名奇妙地死去了。据孝严先生说是他父亲的手下注射了毒针。之后这俩兄弟就生活在舅舅章浩若家。其父母的名字登记是父亲章浩若,母亲纪琛(章浩若之妻),一直到2002年才改过来。解放战争期间,孝严兄弟俩转到台湾生活,后在东吴大学读书。孝慈后来早逝。孝严先生凭借自身的勤奋拼搏,又到乔治城大学读书,取得了硕士学位。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政,八九十年代,担任过多种行政职务,多数负责外交工作,后来还任过行政院副院长和国民党的秘书长。近来又当了国民党的副主席。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勤奋上进,素养高厚,地位显赫的人,却长达60多年得不到家庭的认可。蒋介石在世时,不认这孙子,蒋经国在世时,不认这儿子,就是临死前,孝严先生去看他,也只是眼睛一瞟就过去了,始终没认这个儿子。一直到蒋方良女士离世后,到了2005年,整整过了63年,孝严先生才恢复了蒋姓。才敢叫作蒋孝严。
  孝严先生还算幸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到底恢复了本姓,而其胞弟孝慈就只能带着章姓到阎王处报道去了。蒋家为什么不承认孝严孝慈这兄弟俩?说白了不就是因为这兄弟俩是私生子吗?承认不就是意味着有辱门风吗?不就是有损于家庭的名誉和脸面吗?为了家族的门风威严,为了家庭的名誉和脸面,蒋介石、蒋经国无情地抛弃了孝严孝慈两兄弟,永远把他们拒绝在家门之外,这也说明蒋氏父子封建礼教思想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孝严先生想起这些就十分心酸,他用了三年时间写了一本自传性的书,书名就叫《蒋家门外的孩子》。
  看了孝严先生的基本情况后,我深感现实生活中的蒋孝严与小说《红楼梦》中的尼姑妙玉的身世十分相似。第一、都是私生身世(当然,妙玉的私生女身份是笔者分析推断出来的),都是家庭明不承认暗关照。孝严先生去台湾那肯定是蒋经国安排的;妙玉进大观园也是王夫人下请帖用车轿抬来的。第二、虽然改了姓或没有姓,但名字中都保持了本家排行的辈份字。蒋家排行那一辈是“孝”字辈;贾家那一辈的排行是“玉”字辈,只不过《红楼梦》故意把排行辈份的那个字放在名字的后面而已。第三、都很重视自己的私生子女学习知识文化。蒋家先让孝严就读于东吴大学,后又让他到乔治城大学读硕士生;而贾政也让妙玉“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并成了一个庙宇的长老主持。有所不同的是妙玉是女性,又生在那个时代,生活路子窄,没有名份只能固守尼姑庵;而孝严是男性,又生在相对民主的时代和社会,生路相对来说就宽得多。第四、都是高官大户人家的私生子女。蒋孝严就不说了,爷爷、父亲都是总统,皇帝级的;贾家虽然不如蒋家显赫,但因元春是贵妃,所以也是皇亲国戚,贾政是员外郎,相当于副部级高官。第五、都最终或曲折地把本姓反应出来了。蒋孝严不怕舆论,决心认祖归宗,在经历了长达63个年头,终于在爷爷、父亲和前母离世后的2005年恢复了本姓;而妙玉的姓则是贾雨村说的“甄家的女子从男子之名命字”,“假作真时真亦假”,甄家就是贾家,甄妙玉就是贾妙玉,够曲折的了。第六、都具有私生子的心态。妙玉在给宝玉生日送贺帖时,上面落的款是“槛外人”,就是说自己是贾府门槛之外的人,贾府的家庙又叫铁槛寺,是家门的向征,妙玉的意思是,她是被拒绝在家门之外,永远迈不进贾府门内的人,典型的私生女心态。只不过她是尼姑,巧妙地用了不入红尘之槛作掩护而已,这就是不少读者没有理解到“槛外人”三字真正含义的原因;而孝严先生就非常直接了,自传书的名字就叫《蒋家门外的孩子》,赤裸裸地反应了一个私生子的悲愤心情,他的“门外的孩子”和妙玉的“槛外人”是同一个意思,表达的是同一种心态和感受。第七、母亲都死了。蒋孝严的母亲是生下他来不久就被父亲手下用毒针注射死了,蒋经国不开口他手下敢吗?残酷啊!妙玉的母亲也就是妙玉的师父,当母亲的为了女儿能进贾府,伟大而英勇地圆寂了,这当然是妙玉进大观园的前提和条件。残忍!
  既然孝严先生与妙玉小姐的身世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那么我们又来对比一下,看谁更容易被家庭承认一些呢:
  首先,从时代讲,孝严先生更易被家庭承认。妙玉是封建时代的女性,封建时代重男轻女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她被社会被家庭的认可度不会高也不会宽。又由于封建礼教的习俗,那时骂人骂得最毒的都与“私生”有关,如“私娃子”,“龟儿子”,“野种”等等,想躲都躲不及,谁还愿去主动承认呢?而1942年孝严先生出生时,早已是民国时代,是推翻了封建王朝,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那时早已打倒了孔家店,提倡新生活运动。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那时非婚同居的,娶小老婆的,搞婚外恋的、认养私生子的多如牛毛。虽然蒋家还是比较注重封建礼教那一套,但整个社会已经弱化。蒋经国有一个把私生子,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既不影响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也不影响蒋介石当他的总统。即使当时因某种原因不能马上认养,在后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也完全有机会有条件认养的。
  其次,从家庭地位上讲,蒋家也完全可以认养孝严孝慈这对私生子。蒋介石、蒋经国是先后总统皇帝,手握党政军大权,至高无尚,一个人说了算,就是承认了这对私生子,谁敢说个不字!多半还会出现众官僚前来贺喜的热闹场面;而贾家虽说是皇亲国戚,贾政虽说是员外郎的高官,但一旦暴露有私生女,不但皇上会觉得亲戚在给自己丢丑,同事也有了讥笑你的资本,政敌也有了攻击你的武器,社会上也会当作特大丑闻广泛传播,弄不好会丢官弃职,颜面扫地。
  再次,蒋方良和王夫人这两个前母相比,蒋孝严也有优势。蒋方良是外国人,受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相反有较为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比较现代的情爱观、婚姻家庭观。更容易妥善接受孝严孝慈和正确处理其关系。再说,即使方良女士有梗阻,她又不是蒋府的当家人,只要蒋介石或蒋经国一点头,同意接纳孝严兄弟,在她那里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而王夫人既是贾府的当家人,家庭地位举足轻重,又是接受封建礼教教育很深的人,是非常不容易接受这类有伤自己和家庭声誉的丑闻丑事的。只要她不同意、不赞成,贾母也拿她没奈何。你看她对赵姨娘对贾环都是那个样子,她还接受得了飞身进来的情敌和情敌的女儿么?能够同意不明不白把妙玉养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中已经是她的最终底线了!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讲,蒋家都比贾府更有条件更有可能承认蒋孝严这个私生子。但事实却是,蒋介石不认,蒋经国不认,宋美龄没认,蒋方良也没认!最后还是蒋孝严等他们都死了后,才自己认自己是蒋家人。妙玉是两百多年前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可以说她不是私生女,文学欣赏嘛,各有各的看法这很正常;蒋孝严先生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总该不会去非议他不是私生子吧?与妙玉相比,拥有那么多优势的蒋孝严先生最终都没有得到祖辈和父辈们的认可,难道我们还有理由去苛求贾府来明正言顺地认可妙玉这个私生女吗?!
  第二十七篇
  《红楼梦》书名更替演义
  《红楼梦》的第一回,说女娲补天所剩的那块石头,下凡来经历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又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只不过回去后全身刻满了字,这就是最初的《石头记》。后来遇到空空道人从这里经过,逐一看去,认为大旨谈情,无伤时局,便抄录了回去。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自己也由道入佛,不仅把自己改名为情僧,还把《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了。
  对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十六个字,以及为什么空空道人要易名情僧,并把书名也改为《情僧录》,我的理解:空空道人本是道教中人,道教在中国比佛教悠久得多,它的宗旨就是清净无为,教化人们安分守己,顺其自然。既是空空道人,一切皆空,肯定是个高级别的道家教授了,但看到《石头记》后,经不过书中几个奇女子故事情节的诱惑和石头几句话的搧动,可能也是空得难耐,居然无事找事把石头记弄回家把玩去了。既是把玩,看到书上那些奇女子们的品貌才情,这辈子都没见到和领略过,而区区一个贾宝玉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由的心生羡慕,而且就象初恋一样的感觉,心就动了,这就是所谓“因空见色”。但当看到这些出类拔萃的奇女子们一个个命运悲惨,最后都进了薄命司,空空道人就产生了怜惜、同情、义愤填膺,乃至拍案而起,这就是“由色生情”。此时的空空道人,心中大约也不那么空、那么静了,他把自己对这些奇女子强烈的爱憎感情全力倾注在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赋于了她们全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这就是“传情入色”,只不过这时的“情”和“色”比前面提到的情和色提高了一个层次了。前面的情和色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和色,而“传情入色”中的情和色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练出来的,通过再创造而升化出来的、艺术化了的情和色了。它饱含了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一次质的飞跃。这时的空空道人,即亦作者本人,感觉现在的自己与先前的自己不一样了,判若两人。通过写石头记,写那些奇女子们的悲欢离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得到了升化,由写家事到写社会,由写个别到写一般、普遍,由表面现象深入到实质,变发私愤为发社会不公不平之愤,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都上升到另一个颠峰上去了。而对自己的兴衰际遇,委屈坎坷则看轻看淡了。把所有的精力和向往都集中在作品中,集中在几个奇女子身上去了,做到了心中无我,所以叫“自色悟空”。
  作者塑造一个空空道人写石头记,经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几个阶段思想感情的转变,从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境界转变到“普渡众生”的佛家思想境界去了。须知出色的文学作品比某些政策法令的感召力还强大,而且会持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空空道人之所以改变自己的信仰出道入佛,把自己易名为情僧,把《石头记》更名为《情僧录》,是由于他的思想理念已经由清净无为变为普渡众生了,他的情操得到了升化。这也说明,在中国,在当时那个社会时代,佛家比道家更进步、更有用。严重不公平和十分腐朽的社会还叫大家清静无为,何人来收拾残破的山河?佛教普渡众生的宗旨,前朝的和尚朱元璋就做到了,以后的“有材补天”的能人志士就做不到吗?这也很可能就是当时曹雪芹的一种观点,所以才让空空道人出道入佛,易名情僧。
  当然,空空道人其实就是曹雪芹本人的化身。空空道人转变升华的过程,其实也是曹雪芹在创作《石头记》过程中自身的转变升华过程。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不存在什么《情僧录》了。这不难理解,无须多言。
  由空空道人易名的情僧把《石头记》更名为《情僧录》后并没有尘埃落定,接下来书中写到:“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吴玉峰、孔梅溪何许人也?他们为什么要更改书的名字?曹雪芹又为什么“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把书更名为《金陵十二钗》?这当中存在什么联系?有没有因果关系?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
  1、“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吴玉峰,谐音“吴越风”,也就是吴越地区的风气或风潮。石头记写的是金陵省的人和事,属吴越的中心地带,书中多有吴越的乡音土语。而吴越的苏、杭、扬及秦淮河等地,是出名的青楼事业最发达的地方。伎院中的琴棋书画、歌舞乐曲等青楼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中尤其是以梦为题的青楼传奇故事流传更加广泛,所涉及的大多是青楼名妓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如桃花扇、杜十娘等等。而《石头记》(情僧录)所写的是贾王薛史四大家贵族小姐及其丫环们的才情品貌和传奇故事,是写的红楼中发生的事情,是红楼文化。《石头记》既然写的是金陵人的事情,在当地更容易首先流传盛行,家乡、身边发生的事情写进了书里,谁不想先睹为快呢?然而不管是《石头记》还是《情僧录》,在字面上是分不出颜色来的。为了有别于盛行已久的青楼文化,这个地方的人(当然也是作者曹雪芹)就把石头记叫作《红楼梦》了。这也许就是“吴玉峰(吴越风)题曰《红楼梦》”的真实含义吧?
  2、“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大家知道,鲁就是鲁国,是封建礼教的创立者、大教育家孔夫子的故乡。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人受孔子的影响远比其他地方深,孔子的封建礼教理论体系,在这里深入骨髓,根深蒂固。虽与吴越相距不甚远,但却是两重天,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在吴越,人们只把这部书当成有别于青楼文化的红楼文化来欣赏阅读,并不存在什么危险和惊恐。而流传到了齐鲁,特别是东鲁一带,就被一些道学家们视为洪水猛兽,惶惶不可终日。但禁又禁止不了,那么多品貌才情俱佳的奇女子谁不想看啊,大观园那种神仙般的生活谁不向往啊!怎么办?为了化不利为有利,就以书中的贾瑞及黛玉、司棋、金钏等凡有孛于封建礼教而遭遇悲惨的事例来教育大家,警告民众:要切记贾瑞的教训呀,思想行为千万不能越轨呀等等,竭力维护孔子的礼义廉耻,生怕天下因此而大乱了。所以他们就把石头记更名为《风月宝鉴》,叫大家去看书的背面。“东鲁孔梅溪”,谐音就是“东鲁孔没戏”或“东鲁恐没戏”。“孔没戏”是说此书一到齐鲁流传,孔子创立的封建礼教将会受到摧枯拉朽式的冲击,那套理论体系就会土崩瓦解,没戏了;“恐没戏”就是怕没戏了,所以才“则题曰《风月宝鉴》”。这当中的“则”字,是个转折,表示与吴越的提法截然不同,这也反应出了两地文化的不相容关系。
  3、“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我理解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初稿投向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以东鲁为代表的有话语权的主流社会意识反应强烈。看来既要保全自己,又要让作品流传于世,还要做很多工作。首先应该对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吧?怎么修改呢?尽量低调点吧?因此申明自己是为了悼念红粉佳人(悼红轩)才写的书;其次把书名也改了,改成《金陵十二钗》,意思就是说,我只写的是金陵的事、我家里的事,不关社会上任何事,够低调的了。第二层,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在作品形成并流传开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如只是修改作品,他真的用得了十年时间吗?我认为,这十年中,曹雪芹除了修改增删、篡目分章之外,可能最主要的精力还是用于批注自己的作品上去了。“披阅十载”:“披”,就是“批”。因为作品前期投放社会后,收到了方方面面的反响,甚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存乃至生命。他不得不想出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来脱身,那就是以脂砚斋的名义批注《石头记》,并在批注中说明曹雪芹早在壬午除夕夜死了,还让脂砚斋为他哭了几声,掉了几滴眼泪。最后还以脂砚斋的名义推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说到这里,尽管我孤陋寡闻,还是禁不住陡胆要问:有谁见到过脂砚斋本人的确切资料?既有重评就有初评,有谁见过《脂砚斋初评(或一评)石头记》?又有谁见过曹雪芹所说的《情僧录》和他自己更名的《金陵十二钗》?又有谁见过吴玉峰题的《红楼梦》和孔梅溪题的《风月宝鉴》?我认为,书名的不断变化和翻新,既是作者写作技巧和创作手段的表现形式,也是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起伏变化的反应。特别是到了后来,不得已金蝉脱壳,逃之夭夭,这是作者为保护自己,为省麻烦而耍的技俩。
  曹雪芹金蝉脱壳后,很可能化名找了个清静地方躲起来,静观社会上对他作品的反应。可能他看到的是,社会上对他的作品越炒得热,乾隆王朝就越禁的凶,最终不敢出世而默默终老。直到程高本一百二十回问世(或前一两年),人们才从曹雪芹提供的几个书名中,选了《红楼梦》作为书名,并一直缘用到现在。
  第二十八篇
  小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重”字
  众所周知,“重”字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重(虫),也可以读重(众)。由于读音的不同,其意义也就相去甚远了。如果读重(虫),那就是重来、重复的意思;如果读重(众),那就是重量、重要的意思。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重”字,究竟是该读重(虫),还是该读重(众)?今天我就来闲侃一盘。
  很多的红迷网友和红学专家教授们都认为这个重字该读重(虫),理由是曹雪芹写的《石头记》,脂砚斋评的《石头记》,写书在先,评书在后,而且还不了评一次,起码是评了两次以上,所以才称之为“重(虫)评”。根据这个逻辑推理,专家教授们不但认定这个字该读重(虫)音,还至死不渝前赴后继上天入地大海捞针地去寻找一个叫作脂砚斋的人,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找了一两百年,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就瞎猜臆断,有的说脂砚斋是史湘云,有的说是妙玉,有的说是曹雪芹的情人或小妾,还有的说是曹雪芹的兄弟、朋友,甚至有说是曹雪芹父亲、叔父的。但均无真凭实据,都是是似而非。
  红楼梦这部小说虽然最早的时候叫《石头记》,但那是曹雪芹在书上说的。从专家们研究考证出来的成果我们看到,红楼梦最早出现在社会上的书名就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1754年的甲戍本;而最早有时间记载的《石头记》在社会上出现是1776年的靖藏本(还遗失了),迟了前者整整二十二年。按时间逻辑推理,应该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前,《石头记》在后。即便假使《石头记》在前,那有“重评”就应该有“一评”或“初评”,但有谁见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最早投向社会的时间恰好在曹雪芹生前或刚去世不久的时间之内(因为有说他四十岁死的,有说他五十岁死的);而《石头记》最早出现的时间离曹雪芹去世已经十几二十年了,估计是一些书商为了版本新奇好卖,把脂批去掉后投向社会的。所谓脂批,应该就是曹雪芹本人在批自己的作品。关于这点,我在《脂砚斋就是曹雪芹》和《畸笏叟何许人也》中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多言了。所以,认为那个字读“重(虫)”而去寻找脂砚斋,是永远也找不到结果的。
  大家读红楼梦时都感觉得到,曹雪芹写书的笔调轻松愉悦,飘逸潇洒,并且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事态美、人性美。对实质性的社会矛盾和矛盾冲突的实质性原因一般是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甚至正话反说,但在脂批中多有评点,有的一语道破,点到根本。还有就是小说行文中不便明说的诸多问题也留在了脂批中来加以解决。所以,我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重”字不应该读重(虫),而应该读重(众)。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批语明确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在行文中专门说了此书是大旨谈情,不涉及时势政治,即便有也是歌功颂德皇恩浩荡。但脂批却在作品刚一提到补天之石时就说“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你以为这是作者真的叫读者不要那样去想吗?实则是从反方向来调动和强化读者“补天济世”的思维理念;不信你看,脂批在“无材可去补苍天”的后面就直接了断的说道:“书之本旨。”本旨者,根本宗旨也。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书最根本最核心的主题思想就是“无材补天”。“书之本旨”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钧!你说这脂批有没有力?重要不重要?批得重(众)不重(众)?
  脂批揭示的当时那个烂天之下的人情世故,那就太多了。仅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在地陷东南的“人情”“风俗”中,亲老丈人对女婿是半嫌半赚,最后见甄士隐无油水了,“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的好吃懒作。”脂批在此连批道“所以人之情大体如是,风俗如此也。”“大多不过如此。”“若非幸而”有银两,“则有不留之意。”这是不是对当时人情世故的深刻揭露?揭露得重(众)还是不重(众)?
  用真实生活中的原形事例来作艺术创作的补充:如秦可卿,小说中把她描写成了一个正统完美的大家闺秀的媳妇形象,而脂批则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把可卿明正暗淫的形象补充得十分丰满;再如,当正文叙述到元春在宝玉三四岁就授了他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时,脂批道:“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这就把小说补充得和真人真事融为一体了。这样的补充十分重要。
  对作者艺术手法的直评,这在批语中尤其多。随举一例:“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早蛇灰线、空谷传声、一鸣两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皲万染诸奇书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缪。”这条批语,客观准确地概括了《石头记》诸多的艺术技巧和写作手法,是为力批!
  《石头记》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而脂批为读者提示了全书的结局走向和人物命运的归宿。如“树倒猢狲散”一语,为全书结局走向定了格;再如贾宝玉悬崖撒手,王熙凤狱神庙托孤,妙玉瓜州渡口遇老朽枯骨,袭人出嫁蒋玉菡等等,都是脂批对读者最重要的提示。
  此外,脂批的条款很多,量也很大,涉及到方方面面,为我们阅读理解《红楼梦》或《石头记》提供了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基于上述几点,所以我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重,应该读重(众),而不应该读重(虫)。也就是说,评的力道很重,而且也很重要!
  第二十九篇
  红楼一梦
  秋高气爽,外出旅游,晚上高卧红楼宾馆。半醒半梦之间,忽而进入了楼上礼堂。只见礼堂里坐满了人,礼堂前方高悬着“《红楼梦》n期学术研讨会”的横幅,横幅下面有一个既看不清头部面容又看不见足的老者正在发言,只听他说道:“当初我写《红楼梦》,不!应该叫《石头记》。当初我写《石头记》的时候并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复杂,那么多背景。我只是写了自己的家事。没想到这二百多年来,你们对这本书是如此的器重,还专门成立了红学会,分了那么些学派,出了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导师,撰写了那么多浩如烟海的专著文章,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是我的罪过,白白浪费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精力,耗费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这是我制造出来的人间悲剧!在此,我真真诚诚地向你们赔罪叩头。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现就《红楼梦》或《石头记》中你们所不解和疑虑的地方向我提问,我给你们以明确的答复。如今天解答不完,约定一个时间下次再答。放心,我不收一分钱。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赎罪。现在,提问开始,哪个先来?”
  问:“请教曹公,当初写《红楼梦》的动机是什么?书写完了没有?”
  答:“写《红楼梦》的动机:一是看到《水浒传》里主要写了一群男人的悲剧,就想写一本一群女人悲剧的书;二是自己确实经历和见到了自家女孩子们的才情和生活遭遇,的确也激发了创作冲动。谁知修修改改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就是十年。第二个问题:书是基本写完了,但投向社会的当时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只是草稿或提纲,尚在修改整理过程中,谁知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了。不过,我在前面的书批中多少还是流露出了后四十回的一些构思和设想。大家知道,一部书的开头和中间都好写,结尾最难,何况是百万字的大书,更何况那时的生活境况已经不允许我静下心来著书立说了,所以没完全写完。还好,程高二人不管怎么说算帮我完成并发表了,虽然有的地方不全是我的原意,但就是自己写书,最后的结尾也未必就能完全保持最初的原意。我对后四十回的定稿内容不作苛刻的反对,所以我还是要对他们二位表示感谢!
  问:“有人说您把一切传统写法都打破了,是这样的吗?”
  答:“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我只不过是在传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发挥和创新而已。比方说,在形式上,我仍然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在构思上我借鉴了优秀小说的特点和技巧,如《水浒传》写男人主要用天煞星下凡排列了一百零单八将(当然,其中也有三个女的),我写女人就用地坤的十二生肖来排列组成金陵十二钗;水浒写男人的义,我就写女人的情;水浒写的义最终害了那群男人,我写的情最终也害了那群女孩子。又比如《西游记》用了一个经历了日月精华的石头作为孙悟空的母体,我就用了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作为贾宝玉的半母体;孙悟空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于造反的草莽英雄最后被改造的皈依佛法,贾宝玉从一个厌恶读四书五经、反对八股的浪荡公子被改造的被迫与宝钗成婚,被迫参与八股文的考试,而女人的眼睛也因社会环境的原故由婚前的有光彩到婚后的没光彩而到后来的死鱼眼睛了,可谓殊途同归。再如我也借鉴了《金瓶梅》的白话和俚语方言以及诗词赋曲的应用,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特色。总之,我不是打破了传统写法,而只是继承发扬当中有所创新罢了。哪里赶得上你们现在火箭式的速度和电脑式的思维呢!”
  问:“脂砚斋是谁?与您是什么关系?他为何要对《石头记》作书评?”
  答:“脂砚斋是我的书房。它和我的关系就是书房和我的关系。之所以自己评自己的书,原因有两点:一是因写家里发生的事,又要顾忌孝敬父母尊长,所以有些话不敢写;二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字狱,有些话根本不能写,必须写的时候,只能用隐笔、曲笔、谐音字等。但既怕人们看不懂,又怕不该读懂的地方被读者读懂了,又想逃避文字狱的追究,总之当时的境况复杂得很,所以就在书中作了大量的批注。该让读者弄懂的地方,就在批注中加以进一步的阐明;该不让读者弄得太清楚的地方,就用批注来进一步的忽悠读者。这虽然有些对不住观众,但却是为自己、也为这部书留了后路和生路。这也就是我的辛酸泪之一。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说批书人不了一个,除了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梅溪、立松轩、绮园、松斋、鉴堂、玉兰坡、棠村等等。我告诉大家,除了畸笏叟是我批书的化名外,其他包括脂砚斋在内都是地名或处所名。你想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总不至于十年时间只在一个地方披阅增删吧?比如春暖花开时,我就在绮园(书中的大观园)批阅;白雪皑皑时,我就在梅溪批阅;天高云淡时,在立松轩或松斋批阅;海棠花开时,就在棠村批阅。当然更多的是夜深人静时,就在自己精心命名的脂砚斋批阅。总之在什么地方批阅,就用什么地方的名字命名。就这么简单。正因为在脂砚斋批阅的时间最多,批阅的量最大,所以我把带批注的书命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下大家清楚了吧!你问我为什么要用畸笏叟来作化名?笏这个东西,要朝廷的宰相大臣等高级别的官员才有,朝臣秉笏向皇上敬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又没有做官,更没有资格在朝堂上秉笏直谏,只能通过《红楼梦》来描述社会的不公和男女的不平等,在朝外为朝廷为皇上提意见,所以自称为畸笏叟。懂了吧?”
  问:“《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了,大家一致公认它的艺术价值达到小说界乃至文学界的最高峰。请问曹公,您是怎样把它写得这样好的?您感到写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有没有败笔?”
  答:“呵呵,回答你提的问题比较难。这样说吧,我不是神人、全人,而和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位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我就是爱冲动,性情中人。我在青少年时代不但读书用功还傍收杂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写《石头记》之前,我也写过一些言情说教之类的小说和闲情逸志之类的诗文。那个时代小说是不入流的下三滥,作者一般只图卖钱不图留名,所以作者一般是不留真名的;诗词歌赋品位虽高,但那时的文字狱恐怖,我生活周围挨了的就不少,所以我也没敢轻易传阅,留着自我欣赏罢了。写《石头记》的过程中,我就尽可能有机的把原先写的东西揉合进去,比如菊花诗、海棠诗等;又比如风月宝鉴和尤二姐的故事。当然,在揉合进去的过程中也作了必要的修改,使之更近情近理。总之做到胸有大局,立意要高远,细节要认真,有时为了一个字,一句话,反复琢磨推敲了若干次甚至几月、几年,在写作修改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思想得到新的提高。《石头记》就是在这样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写成的。我感觉我最成功的地方是立意浑厚和主要人物性格独特,形象鲜明,其中最得意的是贾宝玉、王熙凤和贾母这三个人物,很有立体感。宝钗略嫌阴暗,黛玉又显单薄,自我感觉不尽如人意。我有败笔,而且是一系列的败笔,集中体现在‘王熙凤赚取尤二姐’的故事之中:一,贾琏偷娶尤二姐两月有余,凤姐平时的警惕性哪里去了?她自己感觉不到?她众多的心腹和手下是干什么吃的?二,凤姐去请尤二姐说了很多的话,仅一段就不停口的说了六百多字,虽然话说得在情在理,但却像在做长篇报告,给人的感觉有点生编硬套。三,凤姐撒泼宁府,尤氏和贾蓉为何那样的软弱?虽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还是你们贾琏的责任嘛!再说爹不是亲爹。奶奶也不是亲奶奶,儿子也不是你王熙凤的亲儿子,日子是各过各的,饭也是各吃各的,凭什么任你欺侮还那么低三下四的又是告饶又是作业磕头?四,你王熙凤敢把家丑暴露于社会去官府告贾琏打官司吗?还牵扯出贾蓉出来!你王熙凤能买通官府贾珍不能买通吗?贾珍不会把此事通报给贾赦么?贾赦知道后大家去想会怎么样。末了还去奈人家的银两,这符合逻辑吗?再说,家丑暴露于社会,贾母和贾政王夫人能容忍吗?本来就很有一肚子气的贾赦邢夫人能容忍你吗?五,尤二姐怀孕,又在贾府生活,‘十人就有九人知道’,难道贾赦邢夫人却不知道吗?他们难道不想有个孙儿?他们有能力保护,为什么不保护?就算贾赦邢夫人不知道,贾琏是知道的吧?王熙凤对尤二姐不怀好意贾琏也是知道的吧?他很自然地应该去寻求保护,至少会到贾赦邢夫人那里去寻求保护,但没有。可以说,整个尤二姐事件,荣府的核心人物关系没有形成生活真实的根本性互动,贾母就像王熙凤玩的木偶,也没见王邢二位夫人的一句话一个态度。只是凤、秋、尤在小范围互动罢了。六,贾赦不但没帮贾琏,还在国孝家孝中奖励了贾琏秋桐小老婆,这就违背了王熙凤说的家孝国孝期间不能婚娶的原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我在临终前把尤二姐的故事揉进去没来得及做重大修改是很大的失误!希望所有创作文学作品的人记取我的这个教训。哎呀,天快亮了,我不能多呆,暂到这里,下次再见。”
  曹雪芹走了,我的梦也醒了,脑子里一片茫然••••••
  第三十篇
  脂砚斋就是曹雪芹
  红学研究中,对脂砚斋其人是谁,是众说纷纭,各说不一,但均无定论。而我认为,脂砚斋并非他人,就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为什么?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脂砚斋”这三个字的意思:脂者,脂粉裙钗也,表年轻女性,在书中具体表金陵十二钗正副册所包含的女孩子们;砚者,笔墨纸砚,书写工具也;斋者,书房是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书房里用书写工具把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女孩子们的生活遭遇写出来,即《石头记》。谁写的《石头记》?曹雪芹写的。所以,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此其一。其二,我们再从“脂砚斋”每个字的结构来分析:为了叙述方面起见,用中间突破法,先说那个“砚”字,由“石”和“见”组成。大家知道,书中的“石”,是女娲氏炼的补天石中所剩下的那块“无材补天”之石,它幻化到人间就成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他“见”证了大观园女孩子“脂”们的生活遭遇,所以“砚”就是石头看见,见证的意思。从书中正文和脂批多次称“石兄”表明,石头又是指作者自己。次说“脂”字,由“月”、“日”和“匕”构成,令我震撼的是:古人造的“脂”字惊心动魄!原来女孩子们的岁月是伴随着短刀匕首度过的,尤其是白天,每日头上都悬着一把刀!难怪“红颜薄命”、“贱内”、“男尊女卑”等词语是那么的耳熟能详,又难怪《聊斋》中专门用《胭脂》命名写了一个女孩子被几个恶棍乱打淫邪主意,更难怪我们的林妹妹会发出“一年三白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叹。黛玉的深切感受,简直就是对“脂”字形象逼真的解读。“砚”和“脂”意在表明,石头见证了裙钗们所过的风刀霜剑的岁月,她们被压迫在社会生活底层,无自由和独立生活的空间,任随男权社会和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蹂凌束缚,生存困难,遭遇悲惨。再说“斋”字,由“文”和“而”构成,石头见证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生活遭遇,却无能为力,无法改变,“无材补天”,所谓“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文”把它生动地描写和深刻地揭露出来“而”已,作文“而”已。作的什么文?作的《石头记》。以上分析充分说明,“脂砚斋”三字是曹雪芹精选出来作为自己批书的化名。
  脂批中有一首诗最能说明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本人。“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戳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我理解这是曹雪芹写《石头记》时的深切感受。“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戳自张罗。”是全诗之总起,是说创作时作者自己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又不断处理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构思过程。这是凡写小说者最基本的常识问题。“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这是反应曹雪芹在作品中对人的爱和对社会的恨。茜纱公子是指书中的贾宝玉,是曹雪芹本人在书中的艺术形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曹雪芹年轻时期的生活写照,青年时期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美好向往都体现在贾宝玉身上。脂砚先生是写作《石头记》时的曹雪芹,是更成熟的贾宝玉,他的“恨几多”?与前面的“情无限”相对。情有好多恨就有好多。恨什么?恨那个社会制度,恨那个虚伪腐朽的伦理道德,恨那个男权社会,恨那个世途经济,恨那些贫官污吏,恨社会边缘人物找不到生活出路,恨女孩子们遭到的凌辱悲剧。“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著书人回想从前经历的事情就象做梦一般在眼前一幕幕重现,而自己却没有能力改变和阻止任何一件悲剧的发生,空历过,“无材补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如今只有在闲风闲月中回忆、痛惜、吟哦、哭泣。脂批说,“芹为泪尽而逝”,我理解是曹雪芹看到社会的丑恶及这种丑恶不断制造出来的悲剧,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而心泪已干,并不是人死了,而是抗争的心死了,所以“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虽然曹雪芹“无材补天”,改变不了社会的任何现状,但他对社会的弊病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对生活在这个腐败社会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这个腐朽社会的女孩子们的命运还是一往情深的关注着,他把这个社会的腐朽及人们因为这种腐朽而造成的悲惨遭遇,深情而客观广泛地描写出来,希望人们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丑恶,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