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喜欢黑色幽默短篇小说小说的吗

【图文】黑色幽默小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黑色幽默小说
大小:7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黑色幽默小说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黑色幽默小说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黑色幽默小说是20世纪,60,70年代时期流行于美国的美国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小说简介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它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它以表面上的轻松语调叙述故事,从而产生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黑色幽默小说举例
《第五屠场》
《第49号邮票》
《路的尽头》
第一部是每个研究黑色幽默的学者都不会放过的小说,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后现代黑色幽默是从第4部开始的。黑色幽默还是生存之真相――关于胡性能小说《变脸》_中国作家网
黑色幽默还是生存之真相――关于胡性能小说《变脸》
  胡性能发表在《十月》杂志2012年第5期的中篇小说《变脸》,塑造了一个投机的诗人、冒险家、骗子和神医,在相当真实的场景中还原了谎言与欺骗充斥着的时代和人生。小说对于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下生活有着相当有力的涵盖,透过诸三里的人生,窥视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生活背后的隐秘运作规律,解读这种隐秘生活的欺骗性,以及用谎言编织的传奇与成功。人生会面对很多谎言,弥天大谎往往会成为一个无法言说的传奇。小人勤俭于利,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者,往往会通过匪夷所思的骗局而渔大利。小说叙述了骗子和骗术如何在当下的社会如鱼得水,诸三里从骗财到欺世的过程,无疑揭示了当下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无序与混乱。从胆战心惊的骗财,到骗子的财产最终被更大的骗局骗走,诸三里非但没有停下自己的骗术,反而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以自杀的方式去欺世,一切都在诸三里的掌控中,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按照诸三里的骗局一步步向前推进,从而完成一个骗子近乎完美的骗术表演。
  诸三里最早叫许伟,是个充满农民式狡狯气质的农村少年,他的经历在当下中国60岁左右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是个农村少年,却有着无法掩饰的不甘寂寞和不切实际的夸饰,这两点其实一直是中国有为青年的死敌,因为中国社会似乎历来都是那些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人的未来。他的成长也的确经历了颇为纠结的青春期:成为笑柄的情书,无法进入的大学,可望不可及的女性……而恰恰是这样的人喜欢似乎与现实最远的诗歌,当许伟沉浸在诗歌的想象中时,他的激情和想象力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发泄对象,且以诗人的气质掩盖了一个人的虚伪造作和实际功利,在诗歌中许伟找到朋友、恋人甚至妻子。当然,诗歌仅仅是许伟进入社会现实的一个入口,当诗歌从主流社会退却之后,许伟早已转身投入真正主宰生活的商业大潮。诗人虚空的想象和膨胀的自信心填充着市场经济时代,一批诗人醉倒在商海,一批诗人经过商海的洗涤成为商界精英,同时也成为中国最为成功的欺世者――像他通过抄袭各类杂志诗歌警句成名一样,他开始在商界以骗术快速致富并成名。欺世盗财在诸三里身上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善于抓住时代主流的人,流行诗歌的时候便做一个诗人,并和成群的诗人为伍。市场经济时代除了下海经商之外,在国学热中招摇撞骗成为一代名医,最后依然通过一个涅般的死亡来做最后的欺世与盗名。
  《变脸》探讨了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面相,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骗子,且人们为何那样容易上当受骗,成为愚蠢的局内人。在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旁观者,楚春来是个全知视角的旁观者,也是诸三里最后欺世的洞察者。桑树林是许伟少年时代的观察者,交代了许伟的来历与出处。邹鲁是诗人村夫的叙述者,并在对于村夫的叙述中发现庸人许伟的变化。杜安安作为诗人村夫的妻子,目睹了自己的丈夫从诗人到商人的变化,以及在婚姻生活中自以为无人知晓的欺骗。陈波是另一个许伟,他最早洞悉许伟利用谣言来赚钱的思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黎丹丹是从内部看清商人许伟的女人。整部小说实际上应该是个小长篇的容量,通过一个个叙述者来转述诸三里的人生和命运,这种写法虽然通过多视角极快地勾勒出了诸三里“骗”的人生经历,但是却在相当大程度上削弱了作为现代个体许伟的心路历程,在通向神医的更高级别的骗术中,诸三里的内心以及他是如何看待被他欺骗的世人?在小说对于“骗”的描写中,如果能够加入诸三里精神上的挣扎与某种程度的心灵救赎,可能会在另一个层面上提供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于这种困境的体悟。
  在小说文本中,作者探讨了谣言与骗术之间的关系。谣言止于智者,在一个谣言风生水起的时代,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当谣言和信息、新闻、现场报道以现代传媒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判断即成了问题。因此,骗术往往就在这个时刻成功上演。从庞氏骗局到华尔街的麦道夫投资巨骗,从三聚氰胺奶粉、饱含各类激素的肉食、皮鞋酸奶到喷洒福尔马林的蔬菜水果……骗局无论大小,只有一个目的:以最快的速度渔利,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人类诚信的底线,一路狂奔。小说在这样一个社会精神文化背景之下,许伟到诸三里的演变就是一种共相,而这种共相之下涌动的是整个社会诚信价值体系的崩溃和坍塌,相对于中国历来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论语?子路》说:“言必信,行必果。”韩非子有名言:“巧诈不如拙诚”。诚信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构架。骗文化同诚文化相对应,其实质是通过骗术谋取利益。《变脸》探讨了当下骗文化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揭示了一个时代骗子的欣然、受骗者的茫然以及旁观者的漠然,群体性受骗背后掩藏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心理根源。诸三里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在一个时代活得绚烂夺目,至死都以愚弄欺骗世人为乐,这是一个黑色幽默还是现实生存的真相?
  (郭艳)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黑色幽默”小说
“黑色幽默”小说
  六十年代起,一批作家以对现实玩世不恭的挖苦态度出现在美国小说界,他们文笔幽默,讽刺辛辣,情调悲观,为美国社会画下了一幅幅文字漫画。1965年,作家弗里德曼(B·J·Friedman)收集了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弗·纳博科夫、约翰·巴思等人的作品,编辑成册,取名《黑色幽默》(Black Humor),黑色幽默派从此得名。   黑色幽默派作家对现实极度不满,认为美国的社会现实既荒唐又丑恶。他们不象五十年代许多作家那样回避现实,而敢于大胆暴露社会、政府和军队的阴暗面。但是,他们又对前途极度悲观,认为人的理智和善心无法扭转荒唐局面,改变丑恶的现实。因此,在愤怒之余,只能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一笑了之。黑色幽默善于表现人的绝望境地,以轻松愉快的口气描写毛骨悚然的事件,在两者的不协调中创造幽默。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之为“荒诞的幽默、变态的幽默、病态的幽默”。它是一种“把痛苦与欢笑、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往往能达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效果。黑色幽默派作家都希望以小说对现存的各种弊病进行高倍放大,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获得足够清醒的认识。   就作品反映的色彩而论,黑色幽默小说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它与同时期出现于英、法的荒诞派戏剧一样,用一种非常规的方法揭示生活的本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这也是黑色幽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文坛上造成重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在黑色幽默派中,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似乎是一位元老人物,他以自己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影响和培养了新的一代。   纳博科夫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自由派法官,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纳博科夫随父母流亡到西欧后,先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国和俄国文学,192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37年移居巴黎,1940年纳粹军队入侵法国前夕迁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早在西欧流亡期间,纳博科夫已用俄文写了大量诗歌、剧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从1938年起,纳博科夫改用英文写作。他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共有七部,其中《洛丽塔》(1955)、《普宁》(1957)和《微暗的火》(1962)是他较主要的作品。   《洛丽塔》描写一个四十岁男子亨伯特与他妻子的前夫之女、十二岁的洛丽塔之间的变态性爱。小说出版后遭到了许多评论家的非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非道德小说,也有些评论家为该书辩护。纳博科夫后来在论文中说: “《洛丽塔》毫无道德寓意。对我说来,一部虚构作品的存在主要在于它向我提供了艺术享受,艺术是唯一的标准。”   《普宁》是纳博科夫在美国第一部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全书共七章,其中前四章曾在《纽约人》杂志上刊登过。作者用既严肃而又滑稽的笔法描写了俄国流亡作家和教授普宁在美国某高等学校任教的生活,刻划了普宁善良而又怪僻的性格。这是一个离开故国的苦恼人,其中不乏作者本人的影子。小说把古老的俄罗斯文化与现代美国文明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具有抒怀、深情、感伤的气息,但又不乏诙谐和形象的情趣。   《微暗的火》被称为“纳博科夫小说中最富有试验性和最神秘莫测的一部,”小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结构上来看都是别出心裁的。它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诗人约翰·谢德写的共有九百九十九行的长诗《微暗的火》,反映了诗人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的生活,也包含诗人对艺术、生命、死亡等观念的看法。另一部分写一个从“赞伯拉”放逐出来的国王查尔斯·金伯特对谢德诗歌的评注。所作评注都是想入非非,随意猜测。书中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结构繁复,布局似谜,处处暗含讽喻。   纳博科夫一生著作甚丰,他逝世以后研究他的热潮正在欧美文坛上不断高涨。他对包括“黑色幽默”在内的“后现代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托马斯·品钦是他的学生,其他后现代派作家如霍克斯、巴恩、巴塞尔姆等也都很推崇他。   在黑色幽默这一流派中,库特·冯尼格(Kurt Vounegut,1922—)是以他充满幽默和奇妙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而著称的小说家。   冯尼格出生在印第安纳州一个建筑师兼画家的家庭。十八岁时考入康奈尔大学,学生物化学,两个月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应征入伍,不久派赴欧洲作战,旋即被德国俘虏,关押在德累斯顿战俘营。1944年德累斯顿遭盟军大轰炸,德国平民死伤无数,冯尼格因躲入地下冷库幸免于难。战后他被遣送回国,在芝加哥大学修完大学课程。1950年起成为专业作家,1973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   冯尼格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迄今已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他的头两部长篇小说《自动钢琴》(1952)和《泰坦族的海妖》(1959)主要循科幻作品的路数。第三部长篇小说《夜妈妈》(1961)则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小说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霍华德·坎贝尔的间谍的复杂心路。坎贝尔公开为纳粹广播作宣传,暗地里又为盟国递送情报,使他犯了“违背良心的罪行”,最后他死在战犯监狱里。这部小说的问世,使他的创作转向了荒诞的形式,以表达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主,逐渐形成了“黑色幽默”的独特风格,并成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六十年代陆续出版的三部长篇小说《猫的摇篮》(1963)、《上帝保佑你,罗斯瓦先生》(1965)和《第五号屠场》(1969)代表了他的创作成就。七十年代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顶呱呱的早餐》(1973)、《滑稽剧,又名不再孤独》(1976)和《囚犯》 (197)虽畅销一时,但并无新意。   《五号屠场》是冯尼格最有影响的作品。在他的眼中,暴君统治加上先进技术,正是把世界推向灾难;而人在命运面前越来越无法自助。美国郑入越南战争便是灾难的预示。小说正好是在反战高潮中发表,产生了很大影响。小说主人公比利·匹尔格里姆生于192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入伍刚参加战争就被德军俘虏,关入德累斯顿战俘营。后来英美空军滥炸不设防的城市德累斯顿,比利躲在屠宰场的地下冷藏库里,幸免于难。战后回国当了一名配眼镜的技工,娶了当地富豪的丑女,他们的儿子后来被送到越南特种部队打仗。比利四十四岁时被外星球特拉尔法马多利亚人派来的飞碟抓走,被送入那里的动物园展览。但比利从这些外星人那里学到不少的知识,还学会了作时间旅行,他看到过自己无数次的生与死,他的一生不过是在生死之间作旅行访问。小说将幻想与现实交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看似零乱、实则有意的现代派画面。全书结构松散,没有主要故事线索,来回跳跃,场景迅速变换,因此小说仿佛是印象片断和零星感想联缀而成的札记。冯尼格后来的作品沿袭了这一路数。荒谬的描写衬托荒谬的世界,作者以犀利幽默的笔触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冷嘲热讽,笑中带泪,发人深思。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 1923—)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布鲁克林柯尼岛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参加美国空军,曾赴欧作战,驻扎在意大利等国。战后入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52年后在《时代》、 《展望》等杂志工作。他早期写的两个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和《雪堡》,在风格上模仿海明威。196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轰动一时,成为六十年代“黑色幽默”文学的拓荒之作。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某飞行大队为背景,叙述了这支部队驻扎在地中海皮亚诺小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人公尤索林,该飞行大队所属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既不想升官,也不想发财,只想早点完成规定的三十二架次的飞行任务后回家。但他感到周围有人企图暗算他,“不安全感”笼罩着他的身心,他怀疑有人在食物中放毒,他断定上级命令他执行任务和敌方高射炮的射击都是想谋杀他。为了保全性命,他要逃离这个疯狂的世界,但他孤立无援,那条该死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紧紧地箍住他的脖子。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满了三十二架次的人可以不再执行任务,但它又规定下级必须服从司令官的命令。飞行大队司令卡恩卡特上校为了捞到一个将军头衔,一心想讨好上级,就任意提高定额,四十次、五十次、六十次,结果使尤索林一次次的失望。他怀疑世界真的疯了,大家也都认为他疯了。按照“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停止飞行的申请得由本人提出;而一个人既然有提出请求的意识,那么他并不是疯子。这样尤索林还得不断地执行飞行任务。   作者在小说里把“第二十二条军规”概括为军事官僚体制用来箝制人物的一个圈套,它象征美国社会压迫制度中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执法者可以利用它作随心所欲的解释来制裁人、压迫人。“第二十二条军规”已作为一个新词汇在英语中广泛使用。   小说虽然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以任何史实为依据,而纯粹出于想象创作。意大利的皮亚诺扎岛是个地球上不存在的地方,小说中也没有交战双方阵营,真正的对立面在美国军队本身。第二十七空军司令佩克姆将军与联队司令德里德尔将军之间互相倾轧暗算,仅仅为了军队营帐的门应朝哪边开便闹得不可开交;斯克斯考夫中尉以战争为乐事,以每次能使用机会杀气腾腾地向士兵们高喊而自满,后来居然因发明了使士兵在正步时手臂的摆动能整齐一致的秘诀而升为中将司令官。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飞行大队伙食管理员米洛的飞黄腾达,米洛居然可以利用战争敌我双方而大做投机生意,他既跟美军当局订立合同如何去炸掉德军防守的桥梁,又跟德军当局订立如何用高射炮攻击美军飞机而保住桥梁,这样他不必费一兵一弹却从双方捞取了巨额的经费;他还利用军用飞机搞投机买卖,最后竟成了马耳他的副总督、米洛公司的大老板,他所到之处人们都高举他的画像夹道欢迎。   作者在小说中虽然摈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整个作品没有一条完整的情节发展线索,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混乱、喧闹、疯狂的气氛,但海勒所强调的是一种“严肃的荒诞”。海勒曾经说过:“我对战争题材不感兴趣。在 《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诚如作者所示,这部小说显然是借美国军队讽喻整个社会,从它内部的肮脏、腐败、堕落来判断它的本质,当权者牺牲部下来遂自己的野心,投机者以同胞的生命财产作赌注。主人公最后只好单枪匹马逃离这样的社会。所以,小说的特殊艺术形式和内容并非为了卖弄荒诞的技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它严肃的主题。   海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1974)主要写一个公司职员的精神苦闷,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主人公罗伯特·斯洛克姆物质生活虽然很富有,却得不到精神快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是用黑色幽默笔法细致入微地描写心理括动,通过荒诞畸形的形象来讽刺现实,书中以苦恼的笑料来表现真正出了毛病的正是这个社会。   同冯尼格一样,海勒的作品比较集中地表露出了“黑色幽默”流派的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疯狂和混乱的现实,起到了醒世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 1937——)是“黑色幽默”的后起之秀,大学期间曾师从纳博科夫。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而形成特色。   品钦的写作开始于1958年。1963年,第一部长篇小说《V》的出版为品钦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并获得1963年首次颁发的“威廉·福克纳奖”。《V》作为一部小说,本身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它写的是三个学生围绕着“V”字线所展开的探索:第一个学生从他父亲那里发现了神秘的“V”的含义,但他收集了许多无结果的迹象,依然找不出可靠的东西;第二个学生扩大了“V”所包含的范围,把它看成是百科全书式的机器人,可以模拟历史、地理街道。第三个学生从当代有意义的生活出发,认为“V”代表着人类毫无意义的生命,就象一根绳子穿过一块小板抓住绳子两端旋转的游戏。品钦在这里是隐喻人的生命毫无代价的结束,他认为人把生命消耗在别的物质上,当能量降到零度时,生命也就结束,人就从物质转向反物质。所以,物质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世界和宇宙就是在混乱中日趋死亡。   品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49号地的叫喊》(1966)以一种神秘的幻想色彩的笔法,描写了美国一个代号叫“W·A·S·T·E”的秘密组织,如何通过邮政系统保持联络以最终达到暴动的目的。据说这个组织最初起源于 1577年的欧洲,发现这一秘密的奥迪帕夫人,最后在49号地大拍卖的叫喊声中提供了这一组织存在的证据。   《万有引力之虹》(1973)是品钦的代表作,获1974年的“全国图书奖”。这篇小说在长达八百多页的篇幅中,充满了五花八门、古怪零乱的叙述以及物理学、导弹工程学、高等数学、心理学、变态性爱的许多描写。小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V—2导弹袭击伦敦,英、美谋报机关企图搞到导弹的秘密。后来他们发现美国负责心理战术的情报军官斯洛士罗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导弹落下的地点也往往是他发生性行为的地方。于是,美、英双方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小说把人的性欲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死亡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天地间普遍存在的物理力量的结果。所谓“万有引力之虹”即指导弹发射后形成的抛物孤线,作者企图用它来象征世界、象征死亡,因此充满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悲观情绪。9029被浏览743982分享邀请回答1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89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载搞笑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