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鹏:张之洞出的上联孙行者下联,梁启超对的下联

梁启超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
张之洞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则锐意改良,欲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处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这个下联非比寻常。梁启超将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儒、佛、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则人居末位。张之洞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问题刁难,梁启超则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应对,更是余味不尽。既打消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自己变法维新,追求适度合理,既不是冒进,更不肯守旧。梁启超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并列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曾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堪称近代中国之启蒙思想家。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里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深度参与了中国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变革的伟大变革。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加以总括。他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更是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梁启超以学者身份引领变革,张之洞则以重臣身份兴办教育。两人不自尘封、不自拘泥,而能够挺拔奋起,慷慨作为,正因为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深厚的文化修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我的图书馆
(一)传明朝大学士解缙未发达时与赵员外对门,过年写春联气赵员外
门对千棵竹
家藏万卷书
赵员外一气之下把家中的竹子砍短,解缙见之,续联为
门对千棵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赵员外气极,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拔起,解缙闻之再续联成
门对千棵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随成就对联故事。
(二)葛恩巧对朱元璋:
&相传“对联天子”朱元璋雪地遇葛恩,随问道:“天寒地冻,出来何事?”葛恩答道:“穷百姓鹑衣百结,不知何以御寒,特出来看看。”朱元璋感到此人关心民间疾苦,想结交之,随出联拆字联试其文才:“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冰的古写法)葛恩略思,化心愿对曰: “国难当头,王不出头谁是主。”&朱元璋大悦,随相邀共举大事。&&&&&&(三)张之洞对老师:
& 传说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少时聪颖好学,深受老师喜爱。
&&&&&& 一天,老师带其春游,触景生情,出了一个对句:
&&&&&&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 &张之洞歪着脑袋,两眼盯着路边的莲池,对出了一个俏皮对句:
&&&&&& 瘦脚莲蓬歪结籽,白鹭斜观
&&&&&& 老师听后又出了一联:
&&&&&&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
&&&&&& 张之洞思索了一阵后对曰:
&&&&&&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巧对老师
&&& (四)梁启超对张之洞: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其时张之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一方封疆大吏,又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国颓势,对张寄托极大希望。张之洞见拜帖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为不悦,张之洞差人将一上联送与梁启超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 张之洞出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但梁启超气度不凡,见后坦然对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见呈上的对联文字高雅,气势慑人,马上出衙亲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 后来,康有为荐梁启超到两江总督张之洞那里去任职。张之洞和他的幕僚们想出一上联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看过上联,深知此联之妙。江、淮、河、汉乃中华四大名川,确实要数长江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季确居第二。更妙在武昌旧称江夏,张之洞当时正镇守江夏(武昌)、常以“南帅”自居,欲与“北帅”袁世凯比高低。因此,他出口大言:“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巧妙地把“江夏”二字亦嵌在上联中,故极为难对。
但梁启超毕竟是才华横溢,才思敏捷,他将此联细看了两遍,微微一笑,略一沉吟,立即挥毫写出下联:
“三孝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一看,暗暗称奇,深深敬佩梁启超的过人才华,原来中华自古便把儒教、佛教统称“三教”,儒居“三教”之首。中国又把天才,地才、人才合称为“三才”,而“人才”又居“三才”之后。更有巧者,“儒人”旧指一般书生、又刚好嵌在此联里。值得称道的是梁启超不卑不亢用“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来巧对张之洞,可谓一步不让,点水不滴,妙极!(转自txf_6504博文)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孝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五)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向门官递上名片,上书:“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等模样人,门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张之洞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传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纸上写到: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这分明是一幅对联的上联。孙中山微微一笑,也提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呈上。张之洞见纸上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张之洞暗自惊讶来人的气派才学,急令门官大开中门迎接。摘自日《家庭科学报》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六)周恩来对毛泽东:
&&& 毛泽东、周恩来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他俩同车出发,车行至湘江橘子洲头岸边。毛泽东遥望橘子洲头,百舸争流,万帆竞发,回忆起青年时代,在这里与同学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景, 他不由得豪兴勃发,口占一上联:
&&&&&&&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此联即景生情,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谐音,应是对难度极大。
毛泽东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
周恩来正在思考时,小轿车已驶到一座亭阁前面,这座亭阁,就是毛泽东当年,常和同学们,谈论天下大事的天心阁。这时,一群鸽子,从阁内展翅飞出。周恩来才思敏捷,灵机一动,随口吟道: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即工整又流畅,整个对联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毛泽东会心地微笑着,不住地点头。(转自张方块博文)
&橘子洲,州旁舟,舟行州不行。&&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
馆藏&6035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张之洞见梁启超实在狂妄,就出一上联刁难,梁启超对后他哑口无言
梁启超,是清朝末期戊戌变法的主张人之一,与他渊源颇深的康有为大家都熟知,可大家却不知道的是,他与张之洞也有一段渊源。这件事说起来,也和变法这件事情脱不了干系,毕竟当初他们能够有交集,也是因为变法。
当初,为了把戊戌变法深入人心,打倒当时的顽固势力,让变法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建立新的制度,梁启超与康有为必须广结善缘,与当时的朝廷官员打好关系。而在当时,担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对此次变法来说,可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因为他显赫的身份,最重要的是他有维新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借,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救亡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又称维新派)发动了具有爱国救亡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于是,争取张之洞的支持,无疑是重要的。
这也是后来梁启超特意去拜访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启超来到了张之洞的府邸拜访,故事就从这次拜访开始。
来到张之洞的府邸之后,梁启超按照规矩礼数,首先递上自己准备好的拜帖,然后,他在门外等待着张之洞的接见。可是不曾想,就是这张拜帖居然引起了张之洞的不满,也为后来两人的小插曲埋下了伏笔。
原来,是张之洞觉得梁启超不够尊重他,竟敢在拜帖的最后称自己为愚弟,愚弟这个词在别人看来也并无不妥,甚至还是谦称。但是,对于这个心高气傲身份尊贵的人来说,那可不行。所以,当时张之洞可是火冒三丈,心里直觉得可笑,你一个小子,居然敢和我攀关系,和我称兄道弟,这成何体统。
于是,张之洞便派人写了一个上联给梁启超,想要警告一下这个狂妄的人。对联是这样的: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大致意思就是说梁启超乃是一个无礼的人。
梁启超看到这个对联,并不生气,反而对出了下联,对联是这样写道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既然,人家张之洞说他骄傲自负,那自己就表一表志向,也未尝不可。
这个下联,也是令张之洞没有想到的,反而突然觉得梁启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的勇气可嘉,还有他的才华也震惊了张之洞。
那么,到底这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思考之余,张之洞就想要见一下梁启超,会会这个狂妄小子。
后来,两人顺理成章的就见了面,可这个身居高位的张之洞可不是省油的灯,自然一来就给梁启超好脸色,于是,便想刁难一下他。梁启超也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连人家想为难自己也不知道。
这时候,张之洞就说了:我这里有一个上联,因江夏而做,不过我只想到上联,下联暂时没有头绪,就希望梁启超给自己接一个下联。
眼看梁启超并未拒绝,张之洞就亮出了下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对联,可不好回答啊,你说这长江是四水里的老大,夏又在四时里排第二,老夫又住在这江夏,那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
这梁启超也不是一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所以,当梁启超听闻了这个上联之后,也丝毫不畏惧。反倒是在张之洞觉得他答不上来的时候,给了他当头一棒。
但是,只听到梁启超缓缓地说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何等聪明的人啊,居然用自己与儒家相结合来对下联,这意思就是说,儒家居三教之首,人是三才的末,最后又隐晦的避开上联中张之洞所问的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反而自谦的回答,谁也不敢在前,谁也不敢在后。
这种回答可真是妙啊!张之洞听闻后,竟然也哑口无言。
想当初,这个张之洞是何等的盛气凌人,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信誓旦旦,可就是这么两句对仗工整,又暗喻的对联,也算是让他大开眼界,并且对梁启超改观。
果然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啊但是欣赏归欣赏,变法这个事情,对张之洞这个谨慎的人来说,绝对不会去趟这趟浑水的,毕竟朝中反对势力太多,难免会两败俱伤,并且连累自己。
多年的为官经验告诉他,还是自保更重要,所以,张之洞当然也就拒绝了梁启超,并且,明白告诉梁启超,对于变法这件事,自己实在有心无力,也因为如此,张之洞才在那次变法中躲过一劫。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对联故事 9、孙中山、梁启超妙对张之洞
我的图书馆
对联故事 9、孙中山、梁启超妙对张之洞
9、孙中山、梁启超妙对张之洞
孙中山、张之洞、梁启超,是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孙中山与张之洞、梁启超与张之洞之间,都发生过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布衣亦可傲王侯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经过武昌时,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官即将孙中山的名片呈送上去,张之洞一看很不高兴。问:“孙文,何许人也?”
门官回话:“是一介书生。”
张之洞当即书写一联交门官,命其打发孙中山。联曰:
&&&&&&&&&&&&&&&&&&&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看后微微一笑,马上写好下联,退还给门官。联曰:
&&&&&&&&&&&&&&&&&&&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了回应联,暗暗吃惊,急命大开中门,迎接才华横溢的孙中山。
& 注:①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早年反清,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8220;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8221;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8220;三民主义&#8221;。<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0" Month="10" Year="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被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8年将中国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由于陈炯明叛变,陷入绝望境地。在中共和俄共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8220;联俄、联共、扶助农工&#8221;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存世的著作是后人编辑的《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
②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今河北省)南皮人,是清朝的封疆大吏。13岁中,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26岁中第三名(),1863年中,授翰林院编修。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他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任,升任军机大臣。1909年病死,文襄。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张之洞是的前身----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的鼻祖,中国幼儿园的创始人,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他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办新式教育,二是办实业,三是训练新军,四是抵御外辱。
&&&&&&&&&&&&&&&&&&&&&&&&&&&&&&&&&&&&&&&&&&&&&&&&&&&&&&&&&&&&&&&&&&&&&&&& &&&&&&&&&&&&&&&&&&&&&&&&&&&&&&&&&&&&&&&&&&&&&&&&&&&&&&&&&&&&&&&&&&&&&&&&&&&&&&&&&&&&&&&&&&&&&&&&&&&&&&&&&&&&&&&&&&&&&&&&&&&&&&&&&&&&&&&&&&&&&&&&&&&&&&&&&&&&&&&&&&&&&&&&&&&&&&&&&&&&&&&&&&&&&&&&&&&&&&&&&&&&&&&&&&&&&&&&&&&&&&&&&&&&&&&&&&&&&&&&&&&&&&&&&&&&&&&&&&&&&&&&&&&&&&&&&&&&&&&&&&&&&&&&&&&&&&&&&&&&&&&&&&&&&&&&&&&&&&&&&&&&&&&&&&&&&&&&&&&&&&&&&&&&&&&&&&&&&&&&&&&&&&&&&&&&&&&&&&&&&&&&&&&&&&&&&&&&&&&&&&&&&&&&&&&&&&&&&&&&&&&&&&&&&&&&&&&&&&&&&&&&&&&&&&&&&&&&&&&&&&&&&&&&&&&&&&&&&&&&&&&&&&&&&&&&&&&&&&&&&&&&&&&&&&&&&&&&&&&&&&&&&&&&&&&&&&&&&&&&&&&&&&&&&&&&&&&&&&&&&&&&&&&&&&&&&&&&&&&&&&&&&&&&&&&&&&&&&&&&&&&&&&&&&&&&&&&&&&&&&&&&&&&&&&&&&&&&&&&&&&&&&&&&&&&&&&&&&&&&&&&&&&&&&&&&&&&&&&&&&&&&&&&&&&&&&&&&&&&&&&&&&&&&&&&&&&&&&&&&&&&&&&&&&&&&&&&&&&&&&&&&&&&&&&&&&&&&&&&&&&&&&&&&&&&&&&&&&&&&&&&&&&&&&&&&&&&&&&&&&&&&&&&&&&&&&&&&&&&&&&&&&&&&&&&&&&&&&&&&&&&&&&&&&&&&&&&&&&&&&&&&&&&&&&&&&&&&&&&&&&&&&&&&&&&&&&&&&&&&&&&&&&&&&&&&&&&&&&&&&&&&&&&&&&&&&&&&&&&&&&&&&&&&&&&&&&&&&&&&&&&&&&&&&&&&&&&&&&&&&&&&&&&&&&&&&&&&&&&&&&&&&&&&&&&&&&&&&&&&&&&&&&&&&&&&&&&&&&&&&&&&&&&&&&&&&&&&&&&&&&&&&&&&&&&&&&&&&&&&&&&&&&&&&&&&&&&&&&&&&&&&&&&&&&&&&&&&&&&&&&&&&&&&&&&&&&&&&&&&&&&&&&&&&&&&&&&&&&&&&&&&&&&&&&&&&&&&&&&&&&&&&&&&&&&&&&&&&&&&&&&&&&&&&&&&&&&&&&&&&&&&&&&&&&&&&&&&&&&&&&&&&&&&&&&&&&&&&&&&&&&&&&&&&&&&&&&&&&&&&&&&&&&&&&&&&&&&&&&&&&&&&&&&&&&&&&&&&&&&&&&&&&&&&&&&&&&&&&&&&&&&&&&&&&&&&&&&&&&&&&&&&&&&&&&&&&&&&&&&&&&&&&&&&&&&&&&&&&&&&&&&&&&&&&&&&&&&&&&&&&&&&&&&&&&&&&&&&&&&&&&&&&&&&&&&&&&&&&&&&&&&&&&&&&&&&&&&&&&&&&&&&&&&&&&&&&&&&&&&&&&&&&&&&&&&&&&&&&&&&&&&&&&&&&&&&&&&&&&&&&&&&&&&&&&&&&&&&&&&&&&&&&&&&&&&&&&&&&&&&&&&&&&&&&&&&&&&&&&&&&&&&&&&&&&&&&&&&&&&&&&&&&&&&&&&&&&&&&&&&&&&&&&&&&&&&&&&&&&&&&&&&&&&&&&&&&&&&&&&&&&&&&&&&&&&&&&&&&&&&&&&&&&&&&&&&&&&&&&&&&&&&&&&&&&&&&&&&&&&&&&&&&&&&&&&&&&&&&&&&&&&&&&&&&&&&&&&&&&&&&&&&&&&&&&&&&&&&&&&&&&&&&&&&&&&&&&&&&&&&&&&&&&&&&&&&&&&&&&&&&&&&&&&&&&&&&&&&&&&&&&&&&&&&&&&&&&
(二)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康有为推荐梁启超到武昌张之洞那里去任职。当时,梁启超是颇有知名度的文人。张之洞凭着显赫的权力、地位与真才实学,神气十足,根本瞧不起梁启超这介书生。于是和他的幕僚出了一个上联来为难梁启超,意在使他知难而退。他和梁启超见面,相互刚叙过常礼,就说:&#8220;听说梁先生是康先生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苦思尚无下联,请赐教。&#8221;他也不等梁启超回话,接着就吟出了上联:
&&&&&&&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面对张之洞的傲气,不肯示弱,略加思索,有了下联。很有礼貌的说:&#8220;总督大人,晚辈不才,想出一联,不知妥否?献丑了&#8221;。接着高声吟出下联:&
&&&&&&&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意想不到梁启超能立即对出下联,而且对仗工整,天衣无缝,言辞锋芒毕露。心想:此人不可小视。于是连说&#8220;佩服!佩服!&#8221;此后对梁启超倍加器重。
注:①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和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人称&#8220;康梁&#8221;。编辑《西政丛书》,参加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戊戌政变失败后,逃亡日本。
② 四水---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又一说是江、河、湖、海的统称,习惯把江放在前头。& ③ 四时——春、夏、秋、冬。&& ④ 三教——儒、佛、道。&& ⑥ 儒人——读书人。&& ⑤ 三才——天、地、人。 &&&⑦ 江夏——武汉的旧称。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之洞和梁启超的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