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药石的很多古画作者是宋人宋(纁)怎么读

古今药石的作者宋(纁)怎么读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一幅和谐秀美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如果觉得...
答: 这个情况很正常的,不要太担心了,一般把小宝宝在两岁的时候,他就是叛逆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候教他他就是不学,自己偶尔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语,嗯这个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
答: 因为他们会认为父母都是对的,就照着去学,所以父母必须要以身作则。
答: 百炼成钢 发奋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
答: 简单,你相信自己的年轻去复读,再加油一年。
相信自己的实力读自考,考学士学位或研究生。
相信自己的财力读高中,就够了。
相信自己(家)的权力就读成教,又轻松又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古文资料注译1
古文资料注译1
●多闻以为富。
《孔子家语&儒行》见闻广博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博识:学识丰富。弘:光大。海因汇集百川而浩阔,君子因博取诸家而有所发扬。
●学者,贵能博闻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学习崇尚广听博闻。
●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求学者要明白六经的要旨,历览百家的典籍。
●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
汉&王充《论衡&别通》儒:学者。好的农民多产粮食,好的学者学问渊博。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汉书&王充传》学术上要博通各流派之所长。
●人言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含:包容。要注意吸取各家之长。
●腹中贮书一万卷。
唐&李颀《送陈章甫》形容博览群书。
●时无远近,事无世巨细,以成博识。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时间不分远近,事情不分大小,都要通晓,以便成为学识渊博有人。
●兼总众说,巨细不遗。
宋&朱熹《朱子全书&诗&纲领》包括各家各派的学说,大小无漏。
●坐集千古之智。
明&方以智《通雅&考古通论》要广为收集久远古代的智慧(指著作)。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宋&欧阳修《赐翰林学士吴奎乞知青州不允诏》强学:努力学习。博览:广泛阅读。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就能够通晓古今事理。
●多识由博学。
宋&欧阳修《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见识多是因为学得多。
●不局于一家,必并收并览。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学习应不限于一家,而必须各家典籍都读,以便兼取众长。
●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守一家之言。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学医的要各类典籍都读,不能局限于一家的学说。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是谓圣学之极.
清&颜元《存学编》所有东西都要求个明白,这是所谓圣学的最高目标。
●博见为馈贫之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的人的精神食粮。
●学贵博,非博无以集众美。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众美:各家的精华。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第81章有真知者不自诩其博,自诩其博者不是有真知。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宋&苏轼《又答王庠书》书籍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因此读书要有有目的,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去精读。
●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
汉&扬雄《法言&吾子》守:掌握,保持。约:扼要。卓:卓绝。博闻广识要掌握要领,有高明的见解才好。
●综学在博,取事贵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事:指引用成语和故事。综合学问在于广博,选取事例重在简约。
●学不博不能守约。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学不广博则无法掌握其要领。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之。
《孟子&离娄下》广泛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以后,再加以简约。
●学者博览而就善。
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治学者要广泛地阅读,但要吸取其中正确,有用的内容。
●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见闻广博而善于选择,由此增长智慧。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做学问要见闻广博,但要体会它的要点,善于有选择地吸收正确有用的内容。
●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
唐&魏征《群书治要&新语》见闻要广博,而选择吸收则要谨慎。
●博观而约取。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书要多看,但要善于摄取精华。
●博收而约取。
清&林纾《论文十六忌&忌肤博》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提炼精华。
●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清&汪琬《传是楼记》约:简约,引申为精练概括。善于读书的人,首先是博览群书,最后加以提炼浓缩。
●多闻,择其善才而从之。
《论语&述而》多听,然后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师法。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吕氏春秋&异宝》个人懂得的知识越精细,他所取也越精细;反之,懂得的知识越粗浅,他所取也很粗浅。说明一个人的取舍标准是与他的知识水平分不开的。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矣。理精,则须记了无去处也。
宋&张功《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读书多了而容易忘记,是因为没有精通书中的道理,精通了,就会记住。
●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宋&朱熹《学规类编》精:精思。熟:熟读。
●观书贵要,观要贵博,博而知要,万流可一。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读书贵在掌握其要领,而掌握要领须以博览为基础,既博览又能抓住要领,即使材料纷繁也可以被集中掌握。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
明&王延相《慎言&见闻》学得广博才能约取,对事情有所见闻才能知其要领。
●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
宋&朱熹《答汪大初》只有在多闻博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学到知识才不流于驳杂。
●不求于博,何以考验其约?
宋&朱熹《朱子语录》卷十一不使学问广博,怎么能考查他的学识是否精约呢?
●学博而不精,则流于驳杂,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如果只多闻博识而不专精,那么一定会流于庞杂。
●彼徒博而不知反约者,望其入道,诚亦难矣。
明&罗钦顺《答欧阳少司成崇一》入道:指治学有所建树。诚:真,确。那些在学问上只求多而不知求精的人,很难有所建树的。
●万事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至微:细微。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者必钩其玄。
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记载事物。提要:提出纲要。纂zuǎn言:编纂言论。钩玄:探索精微。记载事物要提出它的纲要,编纂言论要探索它的精微。
●学者必品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宋&朱熹《四书集注》守约:掌握要领。做学问必须在博览有基础上力求提纲挈领,这样才能掌握要领。只要掌握了要领土完整,而其他则无所不晓了。
●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
宋&胡宏《胡子知言&仲尼》研究学问,要博而不杂,精而不薄。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做学问不以能贪多求杂,而要注重专精,才有长进。
●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书签》治学的方法,应是博见多闻,掌握要领完整,深入思考,敏捷行文。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大略》知识多而不知择善而从,诸多涉猎而无一定的方法、趣味广泛而无一定的目标,这些都是君子所不取的。
●读之者专而不贵博。盖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
宋&朱熹《学规类编》读书重在专而不重在博。专能深知其意而懂得应用;只博不专,就反为杂乱所困惑而无所得。
●古人之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宋&程颐《文集》卷八专:专一。贤:高明。
●读书贵精炼,不贵贪多。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读书要博览,但最重要的是求精炼,不能贪多。
●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明&王延相《慎言&潜心》读书一方面在博,但更重要的是求精。一方面要研究书中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道理去了解实际事物。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清&郑燮《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攻:比喻专精。扫:比喻博收。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燮《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读书很多,但不知其要领,便如暴发户因钱多不会用而苦恼一样。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不集中攻习一种艺术就难以有专长 ,没有专长就难尽其才能。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一:专一。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能理解从而取得成果。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物物:杂多的事物。善于学习的人重视穷究一个事物的道理,不善学的人则贪求穷究一切事物的道理。
●圣人 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原理去贯通一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主要不在于他博学多识,而在于能用一个基本原理去贯通一切。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专:纯一。贤:好。学习贵在专一,不以驳杂为好。
●学必求其心得,业专无以见自得。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专精:专一精通。
●学贵专,非专无以见自得。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做学问重在专一而不追求驳杂,不专一就无法实现自有所得。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东原先生谱》到地:领会,精通。做学问:精深比广博更为重要。多而不精不如少而精。
●贪多嚼不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回贪婪多吃却不能消化。比喻贪求多得而不能运用。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
●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
《喻昌医门法》读书非精读不能领会其道理,非多读不能融会贯通掌握其要旨。
●一事精,百事精;一无成,百无成。
元&王实甫《西厢记》精:精通,精熟。
●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
清&曾世霖《论学问》研摩:研究切磋。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做到专一和精通。
●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淮南子&精神训》过于多求,所得反少;所见广阔无边,所知反之。
●识书之法,须识得大义,得他滋味,没要紧处,纵理会得也无益。
宋&朱熹《朱子类语》卷一零四大义:要义,要旨。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毁:失败。
●人之于学,不专则不能,虽百工其业至微,犹不可相兼而善,况君子之道也。
宋&沈括《长兴集》百工:古代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学而不专一就不能进步,即使象手工技艺这样极小的事也很难熟练地兼做几项,更何况是做学问呢。
●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
元&黄溍《唐子华诗集序》学力:学问的功夫造诣。术业:学业,学术技艺。
●千虑之计,有劣于一虑之得;百艺之能,有粗于一技之习。
宋&崔敦礼《刍言》考虑千般,有时比专精考虑一事效果还差;百般技艺都会,不如专攻一技那么娴熟。
●大道貌岸然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列子&符说》歧路亡羊:丢失了羊,因多歧路而找不到。歧:岔路。亡:丢失。多方:纷杂,不专一。丧生:喻失败。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比喻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方有成就。
●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荀子&解蔽》及:到。两:兼。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心思两用而能专精技艺的。
●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解。
明&刘基《郁离子&省故》鲜xiǎn:理解。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贤者不可能也。
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一个人而担负两重任务,纵是圣贤也难胜任愉快。
●一矢不能中两的,一车不能赴两途。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矢:箭。的:箭靶。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陡峭的高山,不是一石所垒成;穿云的高大建筑,不是一木所建成。
●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嵩岱之竣,非一篑之积。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华衮(gǔn):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的官)穿的华丽的礼服。嵩:嵩山。岱:泰山的别称。篑:盛土竹器,即畚箕之属。灿烂华贵的衣裳,不是一种颜色所形成,高峻的嵩泰二山,不是一畚箕泥土所堆积。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汉&王符《潜夫论&释难》大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功:功效。骐骥(j&):骏马,千里马。大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飞翔本领,不是靠一根羽毛奏效的;骐骥之所以跑得那么快,不是靠一只脚成功的。
●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
汉&董仲舒《春秋露繁&考功名》 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一善:一件善事。
●太山之高,非一石之积也;琅琊之东,渤澥稽天,非一水之钟也;所以治国家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
晋&程本《子华子&晏子问》 太山:即泰山。琅琊:山名,在山东。渤澥(xi&):即渤海。稽:至,到。 锤:积聚。
●寒温之变,非一精之所化也;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海水之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
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道端第六》 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仰:依赖,靠。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
明&方孝孺《瓦铭》 倾:倒塌。匪:通“非”。 积:堆叠。黎庶:百姓。
●狐白之裘,非一腋之毛;宇宙为宅,非一贤所治。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 狐白:狐腋下的白毛。以此制成之皮衣极珍贵。裘:皮衣。宅:安定。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榱(cuī):椽子,即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先王:先前的历代贤君。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治乱安危,存亡荣辱,非一人之力。
《慎子》 廊庙:朝廷建筑,大建筑物。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汉&刘向《说苑》 累卑然后高:从低下积聚以成高大。卑,地势低。
●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知忠》喻不管亡国治国都不是一人所能导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用众》 粹:纯。比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就能达到精善的地步。
●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吕氏春秋&善学》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皇帝,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皇五帝之所以能大立功名,就在于他们善于博采众长。
●以众者,此人君之大宝也。
《吕氏春秋&用众》 大宝:最宝贵的东西。依靠民众,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方法。
●昆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晋&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昆山:即昆仑山。积琼玉:堆积美玉。构众材:以众多木材构筑而成。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
元&张养浩《风宪忠告&荐举第六》 周知:全部知道。 独成:单独搞成。 兼收博采:同时收采众家之长。可望:有希望。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三国&魏&曹植《当欲游南山》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海之所以广且深,是由于它自甘在百川之下;五岳虽然高大,是由于它不排斥尘垢的积聚。
●上广皇上之圣聪,可坐一室而知四海;下合天下之心志,可同忧乐而忘公私。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广:扩充、扩大。圣聪:臣下称颂皇帝明察的套词。谓其听之聪曰圣聪。
●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运送龙自不孤。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7回真主:即所谓真命天子。百灵:各种神灵。风虎云龙:古来有风从虎,云从龙之说,喻有所依仗、扶持。
●广开言路,博采群谋。
明&俞汝楫《礼部志略》广开言路:指政府鼓励国人言事,以为施政的参考。博采群谋:广泛地采纳群众的意见谋略。
●集思广益,其功不必自立。
清&王夫之《宋论&英宗》 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功劳不一定要计在个人身上。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宋&王安石《兴贤》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就能使自己增长才干。
●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
《汉书》广箴谏之路:即广开言路之意。箴,规劝。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汉书&谷永传》 让人坦率地提意见的风气形成了,则四方的许多贤者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宋史&乔行简传》 贤路:进用贤才的途径。言路:向上进言的途径。
●城门闲,言路开;在门开,言路闭。
《大宋宣和遗事》 闲:设防:障碍。 城门有设防,言路就能开;城门不设防,言路就受障碍。
●容直言,广视听。
唐&元稹《献事表》 直言:坦率的意见。广视听:增加见闻。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自见:只看自己的长处。自是:自以为是。 不彰:分不清是非。 只看自己长处的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论衡&远虑》 知道的全说出来,要说的毫无保留。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经&毛诗&周南&关雎》原指进谏的人不会因说话而获罪,听话的人却会从中得到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
唐&白居易《采官诗》 下流上通:上下通情。上下泰:上下相安。
●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汉&梅福《上书言王风专擅》 戒:警戒。患:灾祸。
●狂夫童谣,圣地所译。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二》狂夫:放荡无拘的人。虽是狂夫和童谣,也为圣人所选取。喻意见不因人而废。
●街谈巷说,必有可矣。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街谈巷说:街头巷尾的传闻。虽是街头巷尾的传闻,也必有可取之处。
●长莫长于博谋,短莫知于自恃。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自恃: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人的长处,莫过于博取众长;人的短处,莫过于自以为是。
●闻街谈巷语,句句皆有可听;听舆台皂隶,人人皆有可取。
宋&吕祖谦《杂说》 舆台皂隶:是古代等级制度十等人中,士以下的四等人,这四等人均属奴隶。说明各方面的意见都要认真听取。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
宋&佚名《名贤集》谏:规劝在上者,使改正错误。毁:指诽谤,破坏。说明以谏的态度进谏,彼此都有好处;以毁的态度毁谤,彼此都受挫伤。
●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资治通鉴&唐纪》 苟:如果。受谏:接受别人的批评。安能:怎么能。谏人:使别人接受批评。
●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 公卿:指朝廷上的高级官吏。 匹夫:庶人,平民。 轻于鸿毛:比雁毛还轻。重于泰山:比泰山还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左传&襄公二十年》 堵塞百姓的言路比堵塞江河更加危险。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川:江河。 不可防:不能堵塞。 弭(mǐ):止息。
●民虑之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国语&周语》 宣:公开,发泄。 胡可壅:怎么可以堵塞。壅,堵塞。
●开直言,广视听,理这萌也。甘诌谀,蔽近习,乱之象也。
《资治通鉴&唐纪》
开:广开,开放。视听:所见所闻。理之萌:这是治理的征兆。理,治理,安定。萌,萌芽,征兆。甘诌谀:以诌谀为甘。即喜欢阿谀奉承。蔽近习:被近习所蔽。近习,亲近熟悉之人。象:征兆。
●毋拒直言,勿纳偏言。
《新唐书&郭太后传》 毋:不要。 纳:采纳。 偏言:偏袒之言。
●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
《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治理江河的人应开通水道使其畅通,统治百姓的人应广开言路让百姓讲话。《国语&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
唐&白居易《采诗》 善于治理江河的人,总是经常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无阻。
●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顺旨:顺从君主的旨意。 忤(wǔ)情:违背君主的意志。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
《资治通鉴&唐记》 此为唐太宗赞赏裴矩仗义直言,而夸奖他的话。面对上司要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而不要当面唯唯诺诺。
●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资治通鉴&唐记》 颜情:指情面。兆民:众百姓。 兆:数词,一百万。如果只顾一个人的情面,就会给千百万人带来无穷的灾祸。
●犯颜相谏。
《史记&管晏列传》 冒犯君主的威严而诤谏。《唐书魏征传》:“犯言进谏。”
●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宋&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置政事状》 忘身:舍弃生命,不顾一切。逆耳:听不入耳。谏:直言规劝。
●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
《三国志&吴书&张紘传》挟(xi&):怀着,此指执行。难进之术:不易为国君接纳的谋术。逆耳之言:听不顺耳的言论。一般指忠言。
●文死谏,武死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 文:文官。 死:死去。 谏:进言直谏。 武:武将。
●天下之大患,在于人之不得言,而得言者不以言。
元&余阙《题宋顾主簿论朋党书后》 患:灾祸。不得言:指听不到好的意见。得言者不以言:听到好意见的又不用好意见。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非我而当者:批评我的错误而合乎实际的人。诌谀我者:阿谀奉承自己的人。吾贼也:是损害自己的人。
●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
《晋书&王沉传》 诽谤之言:说自己坏话的言论。舆人之论:众人之论,群众意见。
●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
《后汉书》 杜塞:堵塞。 聋盲:这里作动词用,使人聋盲,愚民之意。世: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事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下无言:下边的人不说话。喑(yīn):哑。 上无闻:国君听不到反对意见。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汉&刘向《说苑&贵德》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掉,然后凤凰才会飞来;犯诽谤罪的不被处死,然后忠良才能进谏。说明对人宽容,别人才敢于提批评意见。
●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晋&傅玄《傅子&通志》 谏(ji&n):直言规劝,批评,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路:渠道。 逆己:与自己心愿不一致。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即使是圣人考虑问题,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即使是愚昧的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会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来。
●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 参同:相合一致。一人之见,总比不上众人相合一致的意见强。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诺与众听之聪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聪:听觉灵敏。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必须听取群众之所见所闻。
●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明&何汝宪《兵录&论将》 一己:自己一人。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明&李贽《焚书&复京中友朋》 不曾:未必。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唐&白居易《涧底松》 高者:高贵的人。 下者:低贱的人。
●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
汉&王充《论衡&自纪》 达者:指得志、(地位)显贵的人。知:通“智”。穷者:贫困的人。
●知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修。
《淮南子&修务训》知:智。 所修:所长。
●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所余。
《淮南子&修务训》 有余:与“不足”相对,即长处。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墨子&尚同下》 视:看。 若:如。
●一目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唐&马总《意林&太公金匮》 不明:视觉不清。不聪:听觉不灵。一足步:一条腿走路。 不行:不便行走。
●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
唐&马总《意林&任子》 察:观察。 明:清楚。
●狂夫有可择之言,愚者有一得之虑。
唐&白居易《代论伐剑南更发兵表》 狂夫:无知妄为的人。可择之言:值得取纳的意见。一得之虑:有价值的见解。
●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当。
元&无名氏《鲁斋郎&一》 小人:平凡的人。 当:正确。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清&刘开《问说》 谓圣人未必比凡人强。
●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 有所不照: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有所不知: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 懵懂:糊涂。 一辈子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特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 比喻无论怎样聪明的人都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因天下之心以虑,则无不得;因天下之目以视,则无不见。
唐&高郢《再上谏书》 因:根据,以。 说明以众人之心智耳目去考虑和观察问题,就无所不得,无所不见。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六韬&文韬&大礼》 视:看。 以众人的耳目心智去视听及考虑问题,就不会受认识的局限。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晋&葛洪《抱朴子&务正》
并:一起,合并。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万钧,犹言很重。庶绩:众人功劳。康:赞美。比喻只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创造辉煌的成绩。
●用天下之目视而救之,夫岂无最远之见乎?用天之心图而济之,地岂无最长之策乎?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 图:考虑,谋划。 用众人之目力、心智去观察天下,拯救天下,就会有最远之见,最长之策。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
《淮南子&主术训》 以:用。 视:看,观察。
●能以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宋&邵雍《渔樵对问》 目:眼。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
汉&马融《忠经&广至理》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乘也。
《老子》 乘:利用,登上。 只要能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不可胜任、不可攀登的。
●任一人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者,则天下不足有也。
《淮南子&主术训》乌获:战国时期秦国力士,此处为力士之通称。只有一人之力者,虽力士也不足恃,用众人之力者,力量强大,以天下为小,故天下不足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 积力:集体的力量。 众智:集体的智慧。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
《韩非子&八经》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众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管子》 起事:办理事情。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下君:糊涂的君主。中君:指一般君主。上君:贤明的君主。下君用自己的能力治国,中君用众人的气力治国,上君则用众人的智力治国。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矣。
《韩非子&定法》 人主:国君。 以一国目视:用全国人民的眼睛观察。 视莫明焉:眼力没有不明的。聪:听觉灵敏。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宋&邵雍《渔樵对问》 能以天下人民的心为自己的心,那么,所有的谋划都可以想出来。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中铄金。
《战国策&魏策一》积羽沉舟: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使船沉没。九轻折轴:把众多的重物放在一起,可以使车轴折断。铄金:使金熔化。
●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 众智:众人的智慧。
●众庶成强,增积成山。
《战国策&东周策》 庶:庶民,平民。 人多力量大,积少可以成多。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万众一心,象城堡一样,坚不可摧,众口一词,可使金属熔化。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谣言众多,可以混淆是非。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本生》 操弓:拿着弓箭。 招:箭靶。 说明大家目标一致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失众必败,得众必成。
唐&陆贽《奉天论前答奏未施行状》 成:成功。
●孤单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清&魏源《默觚&治篇》 单个人就难以举起很重的东西,大伙儿一起赶路就容易走得快。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
清&陈宏谋《训俗遗规》
●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汉&扬雄《法言&重黎》 西汉的刘邦由于能广泛采纳群臣的谋略,发挥群英的才能,终于使事业兴旺起来。
●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任:任用,使用。 舟楫:舟船、船桨。 济:渡过。 藉:凭借。 盐梅:咸盐和酸梅。
●举事不以众者谋,必迷惑。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36 举事:办理事情。 以:通“与”。 谋:计议,商量。
●群尚则爱,群弃则恶。
清&唐甄《潜书&卿牧》 尚:崇尚。 恶:憎恨。众人崇尚的我就喜爱,众人鄙弃的我就憎恨。
●一人不敌两人智。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
●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
唐&马总《意林&任子》 智:智慧。 愚:愚昧,愚蠢。一人虽智,终不及众愚智多。
●广谋从众,则合乎天心。
《汉书&郊祀志下》 广泛地商量:听取群众的意见,就合乎天下人的民的心愿。
●合四万万人之心为心,天下莫强焉!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合:联合,团结。 四万万人:指全国民众。天下莫强焉:天下就没有比之更强的了。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万夫一力:万人一齐出力。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尚贤上》 举:推举。 下:去,除。 此指罢免。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亲士》 张:张开。
及:达到。任重:负重。致远:达到远大目标。比喻有才能的人虽然难以驯服,但他们可以承担重任,达到远大目标。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 道德低下而地位显贵,智慧平庸而图谋大事,能力不足而担当重任,是很少能成事的。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左传&宣公十二年》 举荐人才,不要忽略有德的人;赏赐官爵,不要忽略有功劳的人。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荀子&正论》 品德与地位不相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奖赏不以功劳称,惩罚不对罪责,没有比这更不祥的了。
●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荀子&正论》 次:等次,位次。 授官:授予职位。 载:负载,引申为承担,担任。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鲁语上》 栋:屋中正梁。 任重:负重。重莫如国:没有比国家更重要的了。 栋莫如德:栋梁之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德。
●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战国策&燕策》 考察能力,然后才授与官职,这便是成功的国君。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礼记&学记》 有极大的德行的人,不能限制他在一个固定的官位上;伟大的道理,不能以一事一物去局限它。
●程能而授事。
《韩非子&八说》 程:考核,衡量。 量才而授予官职。
●因能授职,各取所长。
《六韬&王翼》 因:根据。
●为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
《淮南子&主术训》 胜:力能担任,经得起。任:责任,职责。 称:与……相称。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书&董仲舒传》 毋:不。 以日月为功:指按资历的深浅授与官职。实试:考察,验证。贤能:有德行和才能。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称:适合,符合。 殃:祸害。
●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汉&韩婴《韩诗外传》 谓俸禄超过他的功劳者要削减,声名超过他的实绩者要降低。
●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次序。
《史记&陈丞相世家》 爵:官爵。 先后:排先排后,即大小。官:官职。 论功封爵、按能授官。
●厉贤予禄,量能授官。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厉:通“励”,奖赏,勉励。予:给予。禄:俸禄。授官:授予官职。
●人尽其才,悉尽其力。
《淮南子&兵略训》 悉:都,皆。 《史记&货殖列传》:“人各尽其能,竭其力。”
●各以所宜,量才授任。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宜:适宜,适合。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
《后汉书&张衡列传》 因:根据。 艺:才能。
●量能授官者,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
《后汉书&黄香传》 量能:衡量才能。劳:功劳。 施爵:授予爵位。
●大量能处位,计功受爵。
三国&魏&曹操《让九锡表》 衡量能力安排职位,考定功绩授予爵禄。
●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 因:根据。 器:才能。
●位必使当其德,禄必使当其功,官必使当其能。
三国&魏&桓范《政要论&臣不易》 职位一定要与他的德行相称,俸禄一定要与他的功劳相称,官职一定要与他的能力相称。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 明扬:发现推举。仄陋:指地位低下的人。只要是人才,即便地位卑微,也应发现举用。
●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荷:担负。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或谷神,旧时因用作国家的代称。重:重任。
●人材不同,能有各异,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能》能:才能。 审:详察,细究。
●明其视,则举不失德;广其听,则野无遗贤。
唐&白居易《请行赏罚以劝举贤》 视:看,审察。
●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唐&白居易《策林》政成:政治能成功。 事举:政事能办好。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 德行:道德品行。本:根本。
●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惟:只。 才行:才能与德行。新旧:指资历深浅。差:区别。
●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 才行:才能与德行。俱兼:都具备。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
唐&韩愈《上张仆射书》 力:能力。 度(du&):量,揣度。处:安排。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
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任:责任,任务。 惟:只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卷一 德:道德,德行。 资:凭借。 帅:统帅。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 古昔:古代,往昔。才:才能。德:道德。颠覆:这里是指国破家亡。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君子:旧指有才德的人。 小人:旧指才德低下的人。
●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宋&司马光《论举选状》
●以材能任职。
宋&曾巩《唐论》 材能:才能。 任职:授予官职。
●当使德厚者位尊,位尊者禄重。
《宋书&周郎传》 德厚:德高。 位尊:身居高位。禄重:俸禄多。
●进取莫若才,守成莫曰德;进取不以才则无功,守成不以德则不久。
宋&司马光《才德论》 在谋求进取之时最需要的是才能,在守成之时最重要的是贤德。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
《资治通鉴》卷一 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这些是才能;正大光明,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这些是品德。
●用人之际,革去旧例而唯才是择。
宋&欧阳修《论契丹白地界状》 旧例:旧规例,老规矩。唯:只有,唯有。择:选择。
●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
宋&欧阳修《详定贡举条状》 方:方法。 实:实际,即真才实学的。术:方法。材:才能。
●大材小用古所叹。
宋&陆游《送辛幻安殿撰造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明&洪自诚《菜根潭&概论》 主:主人。 此指主导方面。 奴:奴仆。此指从属地位。
●才不称不可据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
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二 称:相称,称职。 禄:俸禄,薪俸。
●当舍短从长,随才授任。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五》 弃其短处,取其长处。根据其才能授予官职。
●论才则必以德为本。
清&爱新觉罗&玄烨《讲筵绪论》
●变法之始,首贵得人。……立贤无方,惟才是用。
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无方:没有其它方法。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皆举之,高予之爵,重之以禄。
《墨子&尚贤》肆:商店、手工业作坊。农民和作坊工匠,有能力的都推举他,授以高官、厚禄。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子&显学》 宰相:古代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的官。州部:地方基层单位。卒伍:士兵基层单位。
●和氏之璧源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哈。
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和氏之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一璞玉,故名和氏之璧。璞石:含玉的石头。隋氏之珠:古代传说中的明珠。隋氏,即隋侯,古国名。蜃哈:大哈,鳖蜃,水生动物。喻贤人多出身卑贱。
●贤愚在心,不在贵贱。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 区分人贤与不贤,在于思想品质的好坏,不在于地位的高低。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淮南子&主术训》 论:论定。出身的贵贱,地位的高低不是论定是非的标准。
●杖必取便,不用甘味;士必取贤,何必取贵?
汉&刘向《杖铭》拐杖必须选取那些能支撑的,不必选有甜味的;取士必须是贤人,不一定取出身高贵的。
●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苟:假如。患:忧虑。嫌:嫌弃,厌恶。名迹:名声,事迹。如果得到有用的人才,不要因为他出身贫贱或名迹不显而嫌弃不用。
●累日以取贵,积久而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
《汉书&董仲舒传》凭借资历长久就可取荣华富贵和官位,这样廉洁与耻辱、贤人与小人就分不清了。说明用人必须重视德才,不能只讲资历。
●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名贵的珍珠出自很卑贱的蚌,美好的宝玉来自难看的璞石。 喻人才往往出于低微之家。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仓之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夜光之珠:传说中夜里能发光的明珠。孟津:地名。盈握之璧:全手才握住的玉石,指很大的玉。比喻人才不一定出身于富贵之家。
●必得昆山之玉而后宝,则荆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隋侯无明月之称。
唐&马总《意林&物理论》 比喻用人只凭名气、门第的高低,世上就无贤人可用。
●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晋书&张载传》
循常:按常规办事。习故:习惯于旧规。规行矩步:完全按定规办事。累:积累。阀阅:指仕宦人家。碌碌然:平庸貌,随众附和貌。世资:世代承袭的资历。
●宣父犹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唐&李白《上李邕》宣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丈夫:犹言”大丈夫“。后生:青少年。
●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未必尽有玉。玉且间石生。
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荆山之石并非每块都是玉,但玉却包含在玉石里。喻贤才不一定出自豪门望族之中。
●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
唐&崔膺《感兴》
●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唐&张祜《题浩然宅》 才能高的不一定显贵,职位低的不一定不贤。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小:小看。
●用人之道,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
宋&包拯《晏殊置相后上》 限高卑之差:以地位的高下来界限、区分。
●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材。
宋&欧阳修《论学士不可令中书差除札子》 资品:资格、官阶级别。有材:有才能的人。
●限以资例,则取人之路狭;不限资例,则取人之路广。
宋&欧阳修《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 资例:资历。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谋之士,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下位:地位低下。 用人不要只看其出身和地位,应根据他的特长与才能而任用。
●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资品:资历、品位。按资历、级别选拔人才,即令是英雄豪杰,也会因为地位卑微而无进身的机会。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资治通鉴&魏纪一》
●将相出寒门。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 寒门:贫寒之家。
●鸦窝里出凤凰,粪堆上产灵芝。
元&杨文奎《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
●高才者何以重任,不问出入。
明&李贽《答耿中丞》 处:安排。 出入:出身地位。
●其取材也,惟良也,不问其所产。
《郁离子&鲁般》 所产:指出身。
●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
宋&佚名《名贤集》 寒门:贫寒之家。白屋:古时平民住屋不施采,以白茅覆屋,故称白屋。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良将。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蒿草:草名。茅茨之屋:用芦苇草盖顶的房屋,比喻贫寒之家。
●朱门出饿殍,白屋出公卿。
明&戚继光《练兵纪实》卷九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故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饿殍:饿死的人。白屋:古代平民住屋不施采,以白茅做屋顶。故称白屋。与朱门相对。
●从来强弱不限域,任人岂论小与大。
明&李梦阳《竹莝行》 不限域:不在地域大与小。小与大:指名气的大小。
●国家用人,但当论其贤否,不当限以出身。
清&爱新觉罗&胤禛《上谕内阁》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清&屈大均《连鲁台》布衣:指穿布衣服的人,即平民。
●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成例。
清&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朱批谕旨》朕(zh&n):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自称朕。成例:现成的惯例。
●循资格者可以得庸谨,不可以得异才;用耋老者可以守常,不可以济变。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循:依照。庸谨:谨小慎微的庸人。异才:特别优秀的人才。耋(di&):老。守常:固守常规。济变:应付变化。
●破除常格,知人善任。
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 常格:常规。
●办事全在用人,用人全在破格。
清&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十四 用人:任用人才。 破格:冲破原有的格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抖擞:振作,奋发。
●资格为用人之害。
清&叶适《水心别集&资格》
●论其艺而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资格。
清&郑观应《考试上》 艺:技艺,才能。 文:文章。 才:才能。
●知人则哲
《尚书&皋陶谟》 知:了解。 哲:聪明。 善于了解人的人是聪明人。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管子&权修》 审:详察,细究。 好恶:爱好与厌恶。 长短:长处、短处。 交游:结交朋友。 贤不肖:贤或不贤。
●知臣莫曰君,知子莫曰父。
《左传&僖公七年》 知:了解。 莫曰:都不知。
●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
《左传&昭公十一年》 择:区别。 莫如:不如。
●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国语&周语》 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他的内心。
●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
春秋&楚&鶡冠子《冠子&天则》 在利益和钱财面前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会其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
《六韬&举贤》 经过考察,使名实相符,才能得到举用贤人的方法。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过去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言论就相信他能去实行;现在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言论还要观察他的行动。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对大家厌恶的人,一定要考察;对大家喜欢的人,也一定要考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经过由来,了解他的爱好。
●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也。
《庄子&山木》 材:贤才。 不材:非贤才。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子&奸劫弑臣》 根据名声和实际判断是非,用比较和检验的方法详察言辞正确与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责:求。 用:作用,功用。 功:效果。
●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
《韩非子&六反》 无术者:没有才能的人。
不任其身:不任用他做事。不肖者:不贤的人。意为:要分辨贤与不肖,既要听其言,且要观其行。
●官职者,能士之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
《韩非子&六反》 鼎:古代炊器,这里比喻锻炼人的熔炉或场所。官职:是锻炼和考验人才的场所,看他办事的能力,既可分辨优劣。
●明主听其言,必责共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英明的君主,听了臣下的言论,必须考究其功用;看他办事,必须检验其功效。
●知人善任使,从谏如流。
《周书&文帝纪下》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并虚心听取规谏。
●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周书&苏绰传》 剖:分辨。 相类:相似。 骥:千里马。 驽(n&)马:劣马。 喻人才不举用,难以同平庸者相区别。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逸周书&芮良夫》 按言语取人,人们就会修饰其言语;按行为取人,人们就会尽力去行动。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战国策&韩策三》 孪(lu&n):双生。 智者:聪明的人。
●听言者,以言观其意也。
《吕氏春秋&离渭》 听他的话,目的是据以了解他的思想。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使人大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吕氏春秋&疑似》 玉人:相玉的人。患:担心。
相:观察。吴:指“吴戈”。春秋时吴国所产的戈最锋利,因之古时称锋利的兵器为吴戈。干:指干将,古剑名。传说春秋时干将莫邪夫妇二人为吴王铸造二剑,锋利无比,故后来以干将代指宝剑。比喻知人最怕遇到表面上和贤才相似的人。
●举世混浊,清士可见。
《史记&伯夷列传》 天下混乱黑暗,方可显出廉洁之士的本色。
●马奔乃见良御。
《淮南子&说山训》 御:驭手。 比喻在实践中才能考验人才。
●舟覆乃见善游。
《淮南子&说林训》 比喻在逆境中才能发现人才。
●不循考功百思太平,此犹欲舍规矩而为方圆,无舟楫而欲济大水。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循:坚持。 考功:考核政绩。规矩:规和矩,测定方圆的器具。济:渡。 说明用人应注意考核政绩。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近途:捷径。 考功:考核政绩。 考核政绩,是了解贤才的捷径。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暗:不明。挠:通“桡”,意为弱。诬(wū乌):欺骗,引申为混淆不清。剑不试就不知其利钝,弓不拉则无法判断其强弱。比喻要通过实践,才能考察人的优劣。
●精练藏于矿朴,庸人视之忽焉。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精练:指金子。矿朴(pǔ谱):矿石。庸人:平常人,见识浅薄的人。忽:疏忽。金子藏在矿石里,平庸的人对它熟视无睹。比喻贤才杂处于平凡人之中,见识浅薄者分辨不出来。
●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
《大戴礼记&主言》 知者:知,同“智”。聪明的人。
知贤:了解贤人。政者:治理国家的人。官贤:任用贤人。“官”作动词用,即“任……为官”。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 对自己喜欢 的人要知其缺点,对自己厌恶的人要知其优点。
●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
汉&桓宽《盐铁论&论儒》 举:推举,任用。
若:如。相:观察。根据言论举用人才,好比仅据毛色来品定马匹一样,只知其表不知其实。
●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
汉&刘向《说苑》 术:方法。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汉&刘向《说苑&谈丛》泽:聚水的洼地。邑:古称国为邑,亦泛指一般城市。喻处处有人才。《隋书&炀帝纪》:“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事考功,言考用。
汉&荀悦《申鉴&时事》 办事要考察其功绩,说话要考察其效用。
●相马失于瘦,相士的失之贫。
《史记&滑稽列传》 因为瘦而不挑选就失去良马,因为贫穷而不选用就失掉人才。说明取人不能只看外表、贫富。
●论材论士,必试于职,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实以定德。
《汉书&谷永传》 论:评论。 材:人才。 士:士人。这里泛指读书人。 度量:衡量标准。
程能:衡量才能。考功实:考察功绩事实。了解、考察人才,一定要任以一定的职务,然后按明确的标准衡量其才能,通过其实绩以评定其德行。
●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 愚蠢的人把白石当成宝贝,把鱼目当成珍珠。
●循名责实,察言观效。
《后汉书&玉堂传》 根据名声求其实际,审察言论要观其实效。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 道路遥远就知道哪个是千里马,社会风气不好就知道谁是贤人。
●观其所短,以知其长。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八观》 观察其缺点,从而了解其优点。
●知人,圣人所难。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真正了解一个人,圣人也不容易。
●劲松彰以寒岁,贞臣见于国危。
晋&潘岳《西征赋》 彰:彰明,显著。 松树在寒冷的岁月显得刚劲,臣子在国家动乱年代显得忠贞。
●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
晋&傅玄《傅子&通志》 审:明悉,详究。 本:本质,根据。
校:查对,校核。迹:实迹,功效。听言论一定要详究它是否有根据,看事情一定要核对它是否符合实际,观察行为一定要考查它是否有实效。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
唐&马总《意林&中论》
●见骥足不异众马这蹄,蹑平陆而驰千里,方可知也。
唐&马总《意林&论衡》 骥足:千里马的脚。 蹑:踏。 喻人才的优劣要看实际的表现。
●马必待乘,而后致远;医必待使,而后愈疾;贤者待用,而后兴理。
唐&马总《意林&中论》 骏马要人去骑,才能到达远方;良医要有人请去看病,才能把病治愈;贤人要通过任用,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节:气节,节操。
●不用干将,奚以知其锐也?不弓鸟号,奚以知其劲也?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大质》
干将:古代著名的宝剑。奚:怎么。鸟号:良弓的名称。不用宝剑,怎知其锋利?不拉名弓,怎知其强劲?喻人才要经过实践才能看出。
●珉似玉而非玉,鶋类凤而非凤。
南朝&梁&范缜《神灭论》
珉(mǐn):似玉的美石。鶋(jū):鸟名,即寒鸦,大如鸽,形如乌,成群。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赐萧樢》
疾:急速,猛烈。劲:坚韧有力。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二篇,皆咏周厉王无道,后用以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强风中才能识别劲草,在乱世中才能鉴别忠臣。比喻在极困难的时刻才能识别一个人的贤愚忠奸。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辨材:辨别人才。比喻识别人才,要经过时间的考险。
●时危始知不世才。
唐&杜甫《寄秋明府情济》 不世才:非凡的人才。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 屈:委屈,冤枉。
●铅矿人炉冶,方知金不真。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
唐&孟郊《古意赠果肃补阙》 孰知:怎知。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唐&韩愈《杂说四》 伯乐:相传为古时善于相马的人。
●闻其言则是,校其行则非。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听他的言论似乎是对的,但考察他的行为就知道并不正确。
●探仁人之心,必以信,勿以财;探勇士之心,必以义,勿以惧;探智义之心,必以忠,勿以欺。
唐&李筌《太白阴经&数有探心》 说明要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去了解不同类型的人才。
●才者,璞也;识者,工也。
五代&南汉&王定保《唐摭言&四凶》 人才好比未雕琢的玉,识才的人则是雕玉的工匠。
●不知人则不能官人,不能官人则治道何从而兴乎?
宋&王安石《论馆职札子》 不了解人就不能适当用人,不能适当用人治国之道从何而兴呢?
●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古今一也。
宋&王安石《知人》 会识别人才的是贤哲,即令是帝王也感到为难,古往今来都如此。
●欲审知其德间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书》 审知:详细了解。 德:品德。 行:行为。 言:言论。 试之以事:要他办事以进一步考察。
●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唯贤知贤,唯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资治通鉴&汉纪》 谓有才识的人,要靠有才识的人去发现。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资治通鉴》 知人之道:识别人才的方法。治理国家紧要的是把用人放在首位,而要识别人的贤愚,就是圣贤也感到是困难的事。
●欲知其人,观其所施。
《资治通鉴》 施:施行,实施。 要了解某人的贤愚优劣,就要考察他的所作所为。
●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
宋&包拯《论取士》 德:功用,作用。知人:识别人才。
●不知取将之无术,但云当今之无将。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有人不知自己不会选取将才,却说现在没有将才。
●受知固不易,知士诚尤难。
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 被人了解固然不容易,了解别人实在更困难。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宋&苏轼《议学校贡举议》 知:了解。 责:求。
●欲立非常之功,必有知人之明。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功:功业。
●天下未尝无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
宋&苏轼《策别二十》 未尝:不是。 患:忧虑,担心。 至:得当,至善。
●任贤非驻,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
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二剳子》 任:任用。 知:识别。
●盖棺始能定士之贤愚,临事始能见人之操守。
宋&林逋《省心录》 盖棺:指人死之后。临事:遇到事情。 操守:品行志节。
●知人善任,使每尽其用。
宋&刘敝《张忠定谥议》 使:做到。
●世上岂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宋&黄坚庭《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九方皋:古代善于相马的人。
●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
●疾风知劲草,严寒识贞木。
《宋书&顾恺之传》 贞:坚定,多指意志或操守。贞木,比喻坚贞之士。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元&无名氏《小尉迟》二 凡:凡是,一切。 貌相:凭相貌论人。 《增广惜时贤文》:“人不可面相,水不可斗量。
●家贫显孝子,国难识忠臣。
元&无名氏《虎头牌》第一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春秋战国&魏》要评判一个人的品德,平时看他同什么人亲近,富裕时看他把钱财分给什么人,显贵时看他荐用什么人,困窘时看他不做的是些什么,贫穷时看他不取的是些什么。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春秋战国&鲁》良贾:精明的商人。深藏若虚:深藏不露,外表看来一无所有。容貌若愚:外貌看上去愚纯。即大智若愚意。
●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誉:赞誉。 断:判断,断定。 谤:诽谤。
●剖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4卷 盖棺:盖上棺材,引申为人死之后。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
明&洪自诚《菜根谭》前集
●知人善任,人乐为用。
《金史》 既了解人又善于使用人,人就愿意为其所用。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终:指全面。 授任:授予职位。 当:与职务相称。 用人必须全面考察,任职必须力求适当。
●器必试而后知其钝利,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钝:不锋利。 驽:劣马。
●世间岂谓无英雄。
明&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
●蕙兰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
明&王廷相《骄志篇》 蕙兰:均为香草名。 蓬蒿:均为恶草名,有臭味。 干将:古代宝剑名。 喻人才如不被任用,就与庸人无异。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只会死搬书本辞句,不过是世间迂腐的书呆子罢了,怎能振兴国家,成就事业呢?
●听言观行,知人之良法。
明&薛瑄《读书录&观人》 知:了解。 良法:好方法。
●知人难,用人不易。
清&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圣训》
●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材。
清&爱新觉罗&玄烨《喻马》 相:看,观察。 弃:抛弃,遗弃。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清&曾国藩《复郭筠仙》 位:地位,职位。 职:职责。 处在高级职位的人,以了解使用人才和掌握情况为职责。
●非知人不能善其任。
清&左宗棠《与李希庵》 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
●中华七万里,何地无人杰。
清&归庄《古意》 人杰:才智特出的人物。
●人用财试,金用火试。
清&宋纁《古今药石&杂录》 人要用财物来试探,金子要有火来检验。
●佞言似忠,奸言似信。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佞言:花言巧语。奸言:奸诈言辞。 信:诚。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
清&申涵煜《省心短评》 要想了解宰相的才能,只要看看天下安危就知道了。
●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载万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众人得比焉。
《管子&形势解》 裁:通“载” ,负载。比:亲比,亲近。比喻君主有宽大的胸怀,自然就有众才归服他。
●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第68章 下:降低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
《孔子家语疏证》 下人:谦逊地待人,降低自己的身分去结交人。
●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庄子&徐无鬼》 辞:拒绝。 大之至:极大。 以海喻人,谓人要象海那样有不辞东流的胸怀,便能“大之至”。
●河下天下之川,故广;人下天下之士,故大。
战国&鲁&尸佼《尸子&劝学&引孔子》 下天下之川:汇聚天下之川的水流。 下天下之士:屈已尊重天下的士人。
●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
《尉缭子&十二凌》 下人:降低身分去结交人。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易经&屯&象》 位高而谦逊地对待地位低下的人。这样做可以大得民心。
●江河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维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训》长百谷:长于百谷。谷,两山之间的小河流。下之:原指降低自己身份去结交人,此指江河以谦逊的胸怀容纳众多的小河流。上之:指江河能容纳百川,故又在百川之上了。
●贵者必以下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
《淮南子&原道训》 下: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号:号召。 基:开始,基础。
●泰山不辞壤石,江河不逆小流。
汉&刘向《说苑&尊贤》 辞:拒绝。 壤石:土石。 逆:拒绝。
●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主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
汉&刘向《说苑&君道》 明主:贤明的君主。
●善射者不忘其弓,善好上者不忘其下。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 上:居上位者。 下:居下位者。
●珠出之海,玉出于山,无足而至者,好之也;士有足而不至者,君不好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好:喜欢。 君:国君。 说明有才之士之所以不来归附,就因为国君不爱才。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 以:因为。 以天地、日月、江海喻人,说明伟大的政治家要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汉&孔融《与曹操论孝书》 胫:指小腿,以:因为。 好:喜欢。 贤者:贤人。
●江海之为大,实涓浍之所归。
南朝&齐&谢朓《高松赋》 涓:细小水流。 浍:田间水沟。 政治家应有江海的胸怀,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贤才。
唐&李白《答苏秀才》 巨海:大海。 麟阁:我国古代中央官署名。
●若非先生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唐&汪遵《南阳》先主:即三国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三顾: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隐居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世称三顾茅庐。卧龙:旧时比喻隐居的俊杰,此指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曾隐居隆中,人称“卧龙。”
●德益盛者虑益微,功愈高者意愈下。
唐&陆贽《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 益盛:愈大。虑:顾虑。
●覆焘千容,包罗万丈,
唐&刘允济《天赋》 焘(tāo):覆盖。千容:容纳很多。 万丈:极高。
●礼贤下士。
《新唐书&李勉传》 有礼貌地敬重贤人,谦虚地对待有才能的人。
●不是虚心岂得贤。
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贤:贤才,贤人。
●千里之雅,不逢善驭,居于駃騠之乘;千金之璧,不遇玉人,混于块石之间。
宋&黄晞《声隅子&大中篇》 骓(zhuī):骏马。 善驭:好驭手。駃騠(ju& t&) :亦称“驴骡”
,公马与母驴杂交而生。璧:玉。玉人:善于相玉的人。 这句话比喻贤才不遇明主,便会被埋没。
●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下人:降低身份去结交人。所致必远:一定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明&李贽《焚书&杂议》 高:高明。 意谓能虚心下问者必能集思广益。
●享天下之大福者,必先天下之大劳;宅天下之至贵者,必执天下之至贱。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劳:用力辛勤,辛劳。 宅:官居。至贵:最高贵。 执:控制,统御。至贱:最卑贱的人,指一般老百姓。
●人君之所以能平治天下者,以能居高而听卑耳。
清&佚名《杜诗言志》 人君:国君。 卑:卑下,指臣民。
●海唯能下,故川泽之水归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归之。
清&唐甄《潜书&抑尊》 下:指海能以虚怀容百川之水。 川泽:山川湖泽。 善:指贤人。
●善下斯为大,能虚自有容。
清&袁枚《再过招宝山观海四首》 善下: 善于屈已尊人。 虚:谦虚。 容:包容,容纳。
●治天下者,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治理天下的人,用天下的禄位让天下有才能的人共同享受。
●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
汉&牟融《寄周韶州》 荆璞:未经雕琢的美玉。骊龙:古谓黑色的龙,含千金之珠,居于海中。暗喻贤才难以发现。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细流:细小河流。比喻用人者要宽洪大量。
●古来王佐才,往往待圣哲。
明&张煌言《怀古》 王佐才:辅助帝王之才。待:依靠。圣哲:圣人和哲人,旧指才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任何东西都有不足之处,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
隋&王通《文中子&上义》夏后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之子启所建的奴隶制国家。璜:古玉石器名。明月之珠:明月一样的光泽晶莹的珍珠。秽:污浊。
比喻再好的人才也有其不足之处。
●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老子》 从古至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君子不能对人求全责备。
●山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江河沼泽中有污秽,山岭草野中藏有弊病,美玉中藏有斑点,国家君主也有缺点,这是自然之理。说明人和世间上事物一样,都并非十全十美,故不要求全责备。
●人各有能有不能也。
《左传&定公五年》 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礼记&聘义》瑕:玉中的斑点。瑜:玉中质地光泽部分。一块玉石的斑痕不能掩盖美好的光泽部分,质地光泽部分也不能掩盖斑痕。喻人和事并非完美无缺,优点与缺点并存。
●人有短长,气有盛衰。
《吴子&励士》 短长:缺点与优点。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用人用其长处,不勉强其所不擅长的;用人用其熟悉之处,而不勉强其拙劣的。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荀子&非相》贤:贤明,有才能。容:容纳,宽容。罢:无所事事,弱不任事。知:通“智”,有智谋。博:知识渊博。浅:肤浅。粹:纯粹,精粹。杂:不纯,不专。是:此。
●驽骥同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为之叹息。
《孔丛子&对魏王》 驽:劣马。骥:千里马。 和氏:即春秋楚人卞和,相传他发现了著名的宝玉和氏璧。
●渊涸而无水,沈玉不至;主苛而无厚,则万民不附。
《管子&形势解》 谓无水之渊就没有玉,无胸怀大度的君主就没人拥护。
●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
《慎子&民杂》 一方:一种方尺,一个标准。
●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
《吕氏春秋&举难》 谁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只能权衡优缺点,用他的长处。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吕氏春秋&举难》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为节,纹理纠结不顺处为目。瑕讁(xi&zh&):玉上的斑点。喻事物总有美中不足之处。
●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察:详审,苛求。徒:徒众。水太清了鱼就不能生存,对人过分苛求就会失掉徒众。比喻对人不要责备求全。
●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
《礼记&王制》 四海之内所有一切,都应取长补短。
●明月之珠,不能无纇。
《淮南子&兵略训》纇(l&i):缺点,毛病。
●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淮南子&汜论训》 诚其大略:假如他确有大的智谋。累:连累,损害。
●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
《淮南子&汜论训》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具体所指,自古说法不一。全其行:尽善尽美。
●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土也。
《淮南子&兵略训》
●骥一日行千里者,无所服也;使服任车,与驽马同。
汉&王充《论衡&状留》 骥:千里马。 驽:劣马。喻才华虽出众,但用之不当,也无所作为。
●大羹必为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汉&王充《论衡:自纪》 大羹:不和五味的肉汁。古代祭祀时用。瑕:玉的斑点。喻世上事物并无十全十美。
●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
汉&王充《论衡&累害》 采玉的人劈开石块取出玉来,选择贤人要弃短取长。
●骐驎、绿耳、蜚鸿、骅骝,天下良马也,将以捕鼠于深宫中,曾不如跛猫。
汉&东方朔《答骠骑难》骐驎、绿耳、蜚鸿、骅骝:古代良马名称。绿耳、骅骝,为周穆王八骏之二。谓良马用来捕鼠,还比不上瘸腿的猫。唐&寒山《诗三百三首》:“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
●干将、莫邪,天下之利剑也,……将以补履,曾不如一钱之锥。
汉&东方朔《答骠骑难》干将、莫邪:古代著名的宝剑。履:鞋。谓用宝剑来补鞋,还比不上一文钱的锥。喻人用非所长,难以发挥其作用。
●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主术训》 华骝绿耳:周穆王八匹著名骏马之中二匹。 捕:捉。
●巧冶不能铸木,巧工不能斫金。
《淮南子&说林训》巧冶:优良的冶金工人。铸:铸造。巧工:手艺高明的工匠,此指木工。斫:斩。谓人各有长,如用其所短,就无法施展其技。
●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
《淮南子&齐俗训》 谓用其所长,才会有所作为。唐&寒山《诗三百三首》:“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
●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汉&刘向《说苑&杂言》 干将:古时著名的宝剑。斤:斧子。 干将极其锋利,名闻天下;但工匠用它来砍木头,还不如斧子。
●隋侯之珠,国之宝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
汉&刘向《说苑&杂言》
隋侯:古时国名。其国的明珠,名闻天下。弹(d&n):弓弹。隋侯的明珠是国家的奇珍异宝,然而用它作弓弹,还不如泥丸子。
●将治乱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
汉&刘向《说苑&政理〉将要治理国家祸乱者不把注意力放在小事上,要成大事业者不从小处苛求别人。
●有大略者,不问其所短;有厚德者,不非其小疵。
汉&刘向《说苑》 对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要计较其短处;对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要刻意挑剔其小毛病。
●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累乎?
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如果有崇高的美德可以被世人所尊崇,那么即使有些小毛病,也不会损害大节。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
汉&王符《潜夫论&实质》 聪明人善于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所以取得成功。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汉书&李寻传》历:通“枥”,马棚。不让马在马房里好好休息,就不能让它上路疾走;不给士进行经常培养和提高,就不能委以国家重任。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汉书&陈汤传》疵(cī):指责,挑剔。细瑕(xi&):玉上的斑点,比喻人的小过失。嘉奖建树大功的人,不计较他些微的过失;推举具有崇高美德的人,不挑剔其细小的缺点。
●弃短取长,以致成功。
《后汉书&王符传》 致:达到。
●论于大体,不守小节。
《后汉书&冯衍传》 看人要看到大的方面,不要拘泥于小节。
●有大谋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后汉书&陈宠传》 大谋:远大的谋略。厚德:崇高的德行。 疵:小毛病。
●爱之多容,可以得众。
《三国志&吴书&孙皎传》 爱护民众,宽宏大量,便可以得到民心。
●周公不求长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孤:独。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邓林千里,不能无偏枯之木。论珍则不可以细疵弃巨美。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琼:美玉。
珉:似玉的石头。瑕:玉的斑点。邓林:古代传说中的树林。细疵:小毛病。美玉堆积成山,其中不能没有带斑点的玉石;树林横亘千里,其中不能没有快要枯死的树木。评价珍珠不能因其有小毛病就抛弃它美好之处。比喻用人不要求全责备。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晋&葛洪《抱朴子&务正》 役:使用。 事无废功: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弃材:不可用之材。
●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小疵:小毛病。 大器:大才。 短疾:小缺点。
●用得其长,财才无或弃;偏诘其短,则触物无可。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诘(ji&):查究,责问。触物无可:接触到的东西都不合意,比喻没有合意的人。
●五岳巍峨,不以藏疾伤其极天之高;沧海滉漾,不以含垢累其无涯之广。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巍峨:高大雄伟貌。藏疾:隐藏缺陷。 极天:顶到天。
沧海:大海。 滉漾:水广大无涯际貌。 无涯:无边际。
●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纇。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妄瑕》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岫(xi&):山穴。纤瑕:小毛病。骊龙:黑色的龙,据《庄子&列御寇》民载:骊龙颔下有千金之珠。微纇(l&i):小缺点。
●崇山廓泽,不辞污秽;佐世良材,不拘细行。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妄瑕》 高山大湖不拒绝脏东西,治世良才不必拘泥于生活小节。
●棠溪之剑,天下之銛也,用之获穗,曾不如钩镶之功也。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适才》棠溪:古地名。因它出的宝剑有名,后世以棠溪为剑名。銛:锐利,锋利。喻用其所短,等于埋没了人才。
●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比喻任何人不能没有一点缺点。
●舍短取长,然后为善。
唐&李世民《金镜》 善:完美。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品德好的人用人象使用器物一样,各用其所长。
●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唐&吴兢《贞观政要》 小善:小优点。众恶:很多缺点。 小疵:小缺点。 大美:大优点。
●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微瑕(xi&):小毛病。 善贾:高明的商人。 小疵:小毛病。 比喻小毛病不影响对人才的使用。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唐&吴兢《贞观政要》 因:根据。审:详察,细究。 掩(yǎn):抛弃。 使用人才,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和氏之璧不能无瑕,隋侯之珠不能无纇。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和在山中得一璞玉,故名和氏璧。瑕(xi&):玉的斑点。纇(l&i):小缺点。隋侯之珠:隋侯,古国名。该国的夜光珠很出名。比喻任何人都不能没有缺点。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尧舜:唐尧、虞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旧用称贤明者。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唐&陈子昂《郭隗》 生逢其时故此显贵,每个朝代并非没有贤才。晋左思《咏史》:“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唐&元稹《遗兴》 涯:极限。 选择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使用人才不要超过限度。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唐&韩愈《送张道大序》 寻尺:都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技艺超群的工匠手下没有废弃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法。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唐&韩愈《原毁》 一:一个方面。二:另一个方面。 取其所长,不挑剔其所短;根据其当前的表现,不追究既往。
●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唐&韩愈《进学解》杗(m&ng):栋梁。桷(cūi):方的椽子。欂(b&)栌:即斗拱,柱上的方木。侏儒:梁上的短柱。椳(uēi):门臼。闑(ni&):门中间立的短柱。扂(di&n):门闩这类。楔:门框两侧的门柱。比喻善于用人就好象技艺高明的木匠,能根据木材的不同而用到恰当的地方。
●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
宋&王安石《委任》 长:长处,优点。 短:短处,缺点。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资治通鉴&唐记》 求备:求全责备。舍:舍弃,放弃。
●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材德各殊:德才各不一样。一节: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资治通鉴》卷一 官人:任人为官。 匠:工匠。
●古之用人者,取之至宽而用之至狭。
宋&苏轼《策别&第七》至宽:非常宽泛。至狭:非常严紧。古代使用人才的人,选取人才非常宽泛(使贤者不遗),使用则非常严紧(防不肖者进)。
●取士之道,古难其全。
宋&苏轼《谢南省主文启&王内翰》 选用人才的方法,自古以来难得尽善尽美。
●求备一人,百中无一。
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九 求备:求全责备。 要求一个人完美无瑕,则百人中也难找到一个。
●知人而善用之,若已有焉,虽至于尧舜可也。
宋&苏辙《栾城集后集&史论》 尧舜:唐尧、虞舜,为传说中古时部落的首邻,多泛指贤圣之人。谓知人善用,就可以象尧舜那贤明。
●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
宋&陆九渊《语录》 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应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足:充足。 白璧:白玉。 微瑕:小的斑点。 比喻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明清的秋水连毛发都照得清楚,就必定没有鱼了。 喻过于苛求,世上便无可用之人。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宋&陆游《苦笋》 干霄:冲上云霄。 谓人才应积极培养,放手使用。
●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 人都有其长处,能取其长,都可以用。宋代李觏《强兵策》:“人莫不有才,才莫不可用。”
●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君子虽然小事并不一定都做得那么好,但他有才能足可委以重任;小人虽然器量浅狭,但不一定是一无可取。
●龙有蛇之一鳞,不害其为灵;玉有石之一脉,不害其为宝。
宋&许棐《樵谈》灵:神灵之物。龙的身上有一点蛇鳞,不妨碍它为神灵;美玉之上有一点石纹,不妨碍它为宝物。喻杰出人物虽有不足,但并无大碍。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宋&刘克庄《贺新郎》 好汉:指超群出众的人才。世间人才肯定有,关键是不要过于苛求。
●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宋&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 竭:尽。 善于用人别人就会为你竭忠尽力效劳。
●呜呼何代无奇才?世间未有黄金台!
宋&刘过《呈陈总领》黄金台:古地名,又称金台、燕台,相传为战国燕昭王所筑,台上置千斤黄金,以求贤才。哪个朝代没有杰出的人才呢?只是缺少燕昭王求贤的黄金台罢了。
●狗盗鸡鸣皆有用,鹤长凫短果如何?
金&元好问《示怀祖》 鹤长凫短:鹤胫长,凫胫短。 比喻事物各有长短,都有用途。
●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取人当舍其旧而图其新。
明&薛瑄《薛子知言&中篇》 舍其旧:不算旧帐。图其新:看他当前的表现。
●戒太察,太察则无含弘之气象
明&薛瑄《读书录&从政》 戒:防止,警惕。太察:苛察小事。 含弘之气象:指宽大的胸怀和容人之气量。
●寸瑜自不掩尺瑕也。
明&王骥德《曲律》卷三 瑜(y&):美玉。 瑕:美玉的斑点。
●用人图治,亦当因时制宜,岂能一一拘定常格。
明&朱国祯《涌幅小品&选法》 使用人材治理国家,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拘守一格。
●宽仁大度,不录人过,不念旧恶。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人过:人的过失,缺点。形容人宽厚仁义,心胸豁达,气量很大。
●知人则不失人,不失人则天下安。
明&李贽《焚书&复焦弱侯》知人:了解和善于发现人才。
●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
明&张居正《答冏卿李渐庵论用人才》上天降生于人世的人才,自然能满足人世的需要。谓贤才很多,不必抱怨缺乏人才。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一世之才,足以周一世之事。”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
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使人们能做他喜爱的事,发挥自己的专长,就没有不适用的人才。
●人难求全责备。
清&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实录》 全:完全。 责备:要求完备。
●学道者宜各自知所短,用人者宜因其所长。
清&魏源《默觚&治篇》 学道的人应当了解自己的短处;用人的人应当发挥别人之长。
●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清&魏源《默觚&治篇》 有德之人在小节上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选用人才则不可拘泥其小节。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 辟:通“避”。用人者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要成就人之长去掉人之短。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清&魏源《默觚&治篇》
●取士之道,当取之宽而用之严。
清&王韬《洋务下》 士:旧指读书人。 道:方法。取之宽:选取取的条件要宽。 用之严:使用时要严格要求。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清&顾嗣协《杂兴》 造就人才要重视适用,千万不要刻意强求。
●求士莫求全,用人如用木。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武职》 用木:使用木料。指长短都是可用之材。
●若吹毛求疵,天下安能得全无过失者。
清&阮蔡生《茶余客话》卷一 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人家的毛病。 疵(cī):小毛病。 安能:怎么能。
●事若求全何所乐?
清&曹雪芹《红楼梦》 何所乐:有什么好处。
●马不可服重,牛不可追速,铁不可为舟,木不可以为釜。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喻人的能力有长短,应用人之所长,避其所短。
●智者不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多古画作者是宋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