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两宫慈安太后罕见照片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怎样

简介/慈安太后
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与之婚。咸丰二年(1852年)封为贞嫔 ,又进为贞贵 妃,不久立为皇后。他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得帝之尊。1861年11月咸丰死后,进为慈安太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年同治时两宫垂帘听政,1874年光绪即位后两宫再次临朝。1881年暴卒,据说为慈禧所害。
人物生平/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朝服像道光十七年(日)七月十二日出生在广西。咸丰二年(1852)二月,诏封贞嫔。四月二十七日进内。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从车驾出狩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慈安皇太后。九月,回宫。十一月乙酉朔初一(12月2日),偕慈禧太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五岁,世人称为东太后。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号:慈安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同治八年(1869),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为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裕”二字。同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十(日),穆宗病痘,复训政。十二月初五(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统,复听政。光绪二年(1876)七月,四十慈庆,加上徽号“昭和庄敬”四字,至是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光绪七年辛已三月壬申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8日)病重,戌时薨,寿四十有五。五月,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11月8日)卯时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定陵东普祥峪,曰定东陵。付太庙。宣统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谥“诚靖”二字,全谥: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政坛历程/慈安太后
两个女人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顾命大臣拟旨后要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的临终遗命,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关于政变的过程和结局,许多书里都有详尽记述,这里不再多说。我们更关心的是慈安太后在这场政变中所起的作用。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理政之才慈安太后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一.重用能人,“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奕譞、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四、创造“同治中兴”。在清代同治帝年间“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在同治年间,慈安才是真正的国母,才是最高统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须经过慈安同意后才能实行,慈禧即使有那个心,你也没那个力。没有个五、六千万是办不成的,六千万对于当时可是天价了,卖了你慈禧你也拿不出这个钱出来。如果慈禧有这么多钱的话,早就拿来给自己修圆明园去了。要想拿到这钱,除非是从国库了拿,想动国库银两必须经过权力最大的那个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这个权力开国库。慈安要是不同意是不能实现“洋务运动”的,所以说能举办“洋务运动”是慈安的意思。如果说是慈禧的意思除非是慈安死了,慈禧才有那个权力开国库,既然慈安没死专家们没必要说是慈禧的功劳。还有就是《史书》上和《德龄日记》里都提到慈禧最讨厌洋人东西的人,而且是个非常守旧派的人,而“洋务运动”恰恰相反,“洋务运动”乃是向洋人学习反封建的活动,你说这么封建的一个慈禧反对都还来不及,怎会想办“洋务运动”造船等呢?如果说慈禧不像我们说的那种人,那慈禧为什么会反对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她恨透了《戊戌变法》,又怎会赞同举办“洋务运动”呢?事实上不管慈禧同不同意,由慈安说的算。我觉得一开始推荐“洋务运动”的人应该是恭亲王奕?,因为他是最喜欢洋人文化的人,是他推荐这政策给慈安,然后慈安才举办“洋务运动”。如果说谁才是真正“洋务运动”的功臣,那第一号功臣绝对就是:恭亲王奕?。第二号功臣是:慈安。第三号功臣是: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丁葆桢五位大臣。从始至终压根就没有慈禧的份,她和“洋务运动”一点边都沾不上。“洋务运动”之所以能举办成功,最主要是有恭亲王奕?其次是慈安太后,总之这两人缺一不可,历史也证实了这点,慈安和恭亲王奕?合作就能举办“洋务运动”,而慈安死后,恭亲王和慈禧合作,而什么事都做不成,反而被外国人打得又是逃跑又是签卖国条约,以恭亲王的政治才华根本不可能会输给外国人,更不会输给慈禧。恭亲王和慈安合作就一帆风顺,而恭亲王和慈禧合作就出事,很明显就是慈禧出了问题,通过慈禧晚年的种种案例,足以证明慈禧与“洋务运动”没有丝毫关系。虽然慈禧也有过通过改革富强国家的想法,可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时出现时,让她二选一时,慈禧选择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
暴崩之谜/慈安太后
死因谜团慈安暴亡在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是慈禧毒死法,第二病死法,第三,自杀法。经过科学考证对于自杀法,是不现实的,因此作出废除。真正导致慈安暴亡的原因大致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慈禧的《清德宗实录》和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记》。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法”1.慈禧的《清德宗实录》《清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告》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可信度极低,如果没有人找到更真实的证据来证明(慈安是病死的)它有真实存在性的,那《清德宗实录》的记载就彻底作废,因为慈禧不能替慈禧自己辩解。2.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记》在《翁同龢日记》里白字黑字写的清清楚楚,里面记载的是:“光绪帝从小到大体弱多病、常年精神压力大、光绪帝常年咳嗽、患有严重肺结核,因此导致中年病死。”翁同龢编造光绪帝的各种病情,远远超过编造慈安的病情,写光绪帝得重病的病亡率是慈安的10几倍,给光绪帝开药方的档案记载数都数不清。可是最后呢,光绪帝是被人毒死的,事实上光绪帝从来没病过即便是有那也是小病,其实光绪帝的种种病案都是慈禧多年来早就策划好的骗局,她要求的是宫外的人相信就可以,表里不一就是慈禧的目的,因此而让光绪帝的死因蒙上一层不该存在的纱。虽然翁同龢对光绪帝还可以,可翁同龢更效忠慈禧,得不到慈禧信任别说做不成户部尚书,更不可能做光绪帝的老师,慈禧是翁同龢的再生父母,是人都知道翁同龢只会站在慈禧这边,不可能站在光绪帝和慈安一边。既然有的人那么信任翁同龢,翁同龢说光绪帝是病死的,相信你也会说光绪帝是病死的那好,那你就找出证据,证明给大家看光绪帝是怎么病死的?有本事就找出证据证明光绪帝正常死亡的,而不是被急性砒霜毒死的,找出证据证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专家研讨出来的结果是假的。只有你找出有利证据证明光绪帝是正常死亡的,证明翁同龢值得大家信任了,那你就可以说慈安是正常死亡的,否则你永远没有资格讨论慈安的死因,更没资格说慈安是病死。如果有的人又想拿《翁同龢日记》来到处宣传讲解,又想用现代医学专家分析的角度去美化《翁同龢日记》的,又找不到铁证证明光绪帝是正常病死的,宣传的那个人就证明你自己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第二类:慈禧逼死、毒死说法1、慈禧逼死《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2、慈禧毒死恽毓鼎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进士,任起居注官一职,与慈禧和光绪帝是0距离接触,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19年之久,到了清末宣统帝(溥仪)继位,恽毓鼎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里提到,光绪辛巳三月,孝贞皇后崩时,慈禧病甚剧,慈安固健康无恙。凶信出,百官皆以为西圣也。继而知为东后,乃大惊诧。相传两太后一日听政之暇,偶话咸丰末旧事,慈安忽语慈禧曰:「我有一事,久思为妹言之。今请妹观一物。」在箧中取卷纸出,乃显庙手敕也,略谓:叶赫氏祖制不得备椒房,今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唯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慈安持示慈禧,且笑曰:「吾姊妹相处久,无闲言,何必留此诏乎?」立取火焚之。慈禧面发赤,虽申谢,意怏怏不自得,旋辞去。慈安闲立庭中,倚缸玩金鱼,西宫太监捧盒至,跪陈曰:“外舍顷进克食(牛奶饼之类),西佛爷(慈禧)食之甚美,不肯独用,特分呈东佛爷(慈安)。”慈安甚喜,启盒,拈一饼对使者尝之,以示感意。旋即传太医,谓东圣骤痰厥,医未入宫,而凤驭上升矣。不过有的人认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是野史,不可信。如果说一个翰林院侍读学士大臣所记载的东西也被认定为“野史”,那《翁同龢日记》就更不用说了,《翁同龢日记》就更是“野史”了,那翁同龢的所有书籍可以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翁同龢这个人也可以从历史书上消失了。在恽毓鼎的《恽毓鼎澄斋日记》记载有,溥仪登基那天的情景;其中一段时;“上啼哭索母,声甚厉。……监国抱上步行,自殿后门入,升宝座,上啼哭不肯就座。监国一足立脚踏上,一腿跪宝座上,扶上立于座上”。还有隆裕太后在签《退位诏书》时的情景,赵秉钧等人向嚎啕大哭的隆裕太后三鞠躬,默默转身退出养心殿,等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亲撰序言,并对该书的整理出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日记》无疑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怎么因为《恽毓鼎澄斋日记》里没写有慈禧害死慈安的事,就说恽毓鼎的《恽毓鼎澄斋日记》是“正史”值得后人相信,而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写有慈禧是害死慈安的凶手就说人家的是“野史”。即便是变色龙也不可能变得那么快吧?很明显这些人目的是替慈禧翻案而来的、是带阴谋而来的,而不是以真实的历史来看待清宫历史的。.解密《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在民国期间有一个金梁先生说:“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谁又谁确见?”先解释密诏这句话∶当然是钟粹宫里的宫女太监看到的,慈安既然是公开烧密诏,就不可能叫她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退下,慈安反而会叫齐宫女太监全到钟粹宫正殿给慈安作证,当着众多宫女太监和起居注官的面烧毁密诏,以表慈安对慈禧是真心诚意的,永远不再防着慈禧的意思,也代表以后她们就是好姐妹的意思,经过这件事以后宫里的人就不会再议论慈安与慈禧不和之事了,既然慈安和慈禧和好了,那宫女太监和起居官作证是最好的见证人,在烧密诏时不可能叫她们全退下,说句再难听点,就算慈安身边没有宫女太监,那她身边也绝对会有贴身侍女,侍女陪慈安一起去承德避暑山庄,她天天陪在慈安身边,八位顾命大臣的事她都知道,密诏里的内容就更不用说了。相信陪同咸丰帝去承德避暑山庄的王公大臣们、宫女、太监们都知道“密诏”之事,恭亲王奕?也会知道密诏内容,因咸丰帝留“密诏”是特地冲慈禧来的,慈禧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即使钟粹宫里的下人不知道密诏里面的内容,但在旁边绝对听得到;……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慈安当众把“密诏”念出来,慈禧身边的下人和慈安身边的下人也会听到,那么多人都听到了那“密诏”从此就不再是秘密了,“密诏”内容也自然是宫里众人皆知的事了。若慈安不烧密诏的话可能就慈安身边的那几个贴身人和去过避暑山庄的人知道,正因烧了“密诏”后,证明以后不再保密了才对外公开的,金梁先生说谁会知道密诏内容,当然是皇宫里的所有人都知道。2.解密《食盒外进,谁又谁确见?》金梁说;食盒外进,谁又确见?当然也是钟粹宫里的人看见。以下文是恽毓鼎,真实笔记∶慈安闲立庭中,倚缸玩金鱼,西宫太监捧盒至,跪陈曰:“外舍顷进克食(牛奶饼之类),西佛爷(慈禧)食之甚美,不肯独用,特分呈东佛爷(慈安)。”慈安甚喜,启盒,拈一饼对使者尝之,以示感意。旋即传太医,谓东圣骤痰厥,医未入宫,而凤驭上升矣。这句话是说;慈安吃了慈禧叫太监送来的糕点,之后慈安当天就死了。金梁说∶“慈安之死的笔录被人载传多次才传到恽毓鼎那里,恽毓鼎的话不能信”。金梁拍慈禧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想想看,慈安是十号死的,第二天十一号恽毓鼎就记笔录了,哪用得着反复载转传抄,就算是恽毓鼎考中了进士后才写的,那也没过一代人啊,目击证人照样还可以亲口告诉恽毓鼎,于情于理都不存在反复载转传抄一事。又不是过来几代人,如果慈安是乾隆帝年间的皇太后,恽毓鼎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恽毓鼎记载的是乾隆帝的母亲的死因,可能被中间的那几代人更改过,最后才传到恽毓鼎这一代人,这时恽毓鼎的笔录可能有错。可事情不是这样,慈安在世时恽毓鼎就已经是举人,他已经有资格进皇宫,即使恽毓鼎还没有入宫资格,但钟粹宫里的宫女们和慈安有着0距离的接触,她们是目击证人讲诉慈安的死因,钟粹宫里的人比任何一个王公大臣任何一个皇帝讲诉的都更加准确。恽毓鼎相信宫里目击证人绝对是准确的。就像现代警察办案一样,只要是现场目击证人,贫、贱、富、贵都可以做证人,证人是不分身份的。她们的皇帝都没资格取消她们的发言权,你21世纪的人有什么资格取消别人的发言权?也许别的版本被人反复转载和传抄过,但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是一千、一万个不可能。金梁说:“慈禧不可能蠢到当着所有人的面送有毒糕点给慈安,让人捉到把柄。”没错!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可能蠢到杀人还故意让旁人看到,让人捉到把柄。但是,慈禧不是个普通人,慈安一死她就是最高统治者,她的话就是王法!是全国人都不敢得罪的人,别人杀人可能得偿命,但她却不用。正是因她的特殊身份她杀人不需要避嫌,光绪帝的死就是最好的例子。恽毓鼎在日记里说:“旋即传太医,谓东圣骤痰厥医未入宫而凤驭上升矣。”这句话是指慈安吃了慈禧送来的糕点后,“慈安太后发病时,宫女就速传太医,周围的人看慈安的病看起来呼吸很困难,总体就是说慈安难受得没有力气,呼吸都成了困难,可这时迟迟没有一个太医来看慈安,直到慈安驾崩。”翁同龢也说了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24个小时这句话明显告诉我们,慈安的病危时间在24个小时之内,在那么长的24小时里慈安痛苦挣扎,宫女也通知了太医,太医为什么不来?太医不来除非一个可能,就是他提前接到慈禧的口谕不可以去看慈安。有资格阻止太医入钟粹宫的只有慈禧一人,不过慈禧也很聪明在慈安没断气之前,不许任何人到钟粹宫看慈安,慈安有遗言指控慈禧也没大臣听。如果慈安的死真的与慈禧没有任何关系,慈禧根本不用怕见到慈安,慈安刚刚病发时就绝对有太医在了,慈禧就应该第一个去看慈安,可慈禧却是迟迟不到。如果慈禧真的是第一时间去见慈安的,而慈安发病却在24小时之内,那么慈禧绝对会立马快马加鞭到宫外通知各位亲王和大臣进宫,那么各位亲王们和大臣们绝对可以亲眼看见慈安薨逝。慈安薨逝后,慈禧再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写慈安的遗命(上谕),即使是慈安和慈禧再不和,只要慈安死前没有控告慈禧谋害她,全天下人都不会再有人怀疑是慈禧毒死慈安。只要各位亲王、大臣、宫女、太监们从慈安病发到入大殓一直有人监控,慈禧就不会有任何机会单独叫她的心腹偷偷地给慈安化妆,慈禧也根本耍不了任何花招,到时是病死的还是中毒死的,在场的大臣都会亲眼目睹。可慈禧偏偏不敢这么做,如果是毒死的,慈禧绝对不会让大臣们知道得太早,太早的她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私下处理慈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与自己无关的事,为了避免怀疑都经常叫周围的人帮自己作证。慈禧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咸丰帝的所有嫔妃们都被慈禧给制服了,这么一位攻于心计的女人,如果慈禧没有害慈安,你说慈禧会蠢到连请周围的人帮自己作证的本事都没有?慈安在发病24个小时内,慈禧有十分充足的时间去通知大臣和亲王,慈禧故意浪费那些时间,不但如此,一直等慈安薨逝3个小时后才通知外边的大臣,叫心腹进宫替慈安入小殓,意图太明显了,慈禧推迟慈安薨逝时间,这事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磨掉的“正史”,慈禧的发慈安的《遗告》上谕说慈安是病死的是“正史”自导自演的相信度只有50%。而慈禧违规“推迟时间”也是“正史”,是全天下人和全体皇亲国戚都公认的事实可信度在100%以上,而“推迟时间”又正是代表慈禧谋害慈安的有力铁证,在明眼人眼里一看就知道是50%的有说服力呢?还是100%的更有说服力?慈禧违规推迟时间就凭这点,就足以打破千千万万本《清宫历史档案》书籍以及“野史”的各种猜测。3.慈禧杀害慈安的动机有的人说∶“慈安和慈禧以姐妹相称,慈安下令处死安德海,慈禧生气是肯定的但慈禧也没必要为这点小事谋害慈安。”慈安和慈禧以姐妹相称只是口头上的称呼而已,如果她们关系真的好到亲如姐妹,慈禧就不会虐待阿鲁特氏皇后,特意向慈安示威了。慈安与慈禧虽对外称两宫并尊,但在关键时刻就得分后、妃等级了。安德海犯下滔天大罪,慈安以国母身份下令处死安德海,慈禧的确没必要害死慈安,但经过慈安处死安德海,慈禧虐待害死阿鲁特氏皇后,发生两件大事之后,她们永远都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关系好了。有的专家拼命研究安德海的死,他们都忘了慈禧是什么样的人了,慈禧是个视权如命的人,她的一生最大心愿是想独揽大权,为了夺权可以不择手段,她是为权而活的而不是为安德海而活,慈禧每天想的都是如果从慈安手中夺权,而不是每天想着如果替安德海报仇,在慈禧心中权势力排第一,皇后梦想排第二,为叶赫那拉氏家族巩固后宫地位排第三,安德海排第四。如果安德海的死能换到她独揽大权,别说一个安德海就算是十个安德海慈禧眉也不会邹一下立马答应的,所以说慈禧谋害慈安的动机不是因为安德海的死。杀人动机是∶因为光绪帝,大家都知道慈禧是个视权如命的人,慈禧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皇后和成为大清朝真正的最高统治者。慈禧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压倒慈安的,所以她推荐她妹妹的亲儿子载湉做皇帝,就是想亲上加亲,将来光绪帝长大归政后就可以和他联合起来对付慈安太后,让慈安做一个傀儡太后,慈禧不仅得到江山而且还可以替安德海报仇,在慈禧临死前又可以叫光绪帝封她为皇后,完成她的梦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在光绪帝七年里光绪帝一年比一年的孝敬慈安。她们都知道谁得到光绪帝谁就得到了大清江山,慈禧是不可能让光绪帝和慈安站在她的头顶上,一山不能容二虎,迟早有一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是两人心照不宣而已。随着光绪帝一天天的长大,一般小孩子到了11岁就开始学会分辨是非了,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懂得做人道理也算是个小青年了。慈禧这个时候还是得不到光绪帝的心,就证明将来慈禧永远得不到光绪帝了,等了几年到头来是一场空慈禧会甘心吗?以前她的亲儿子载淳被慈安拐走就算了,可如今慈禧的亲外甥又被慈安拐走了,慈禧一生的梦想屡次被慈安破坏,你叫慈禧不恨死慈安才怪。慈禧可能她并不想慈安那么早死的,经过光绪帝和“密诏”的事外,再加上最近慈禧病了慈安独自一人垂帘听政,慈禧亲眼目睹了从未有过的事,慈安、恭亲王奕?和懂事的光绪帝联合在一起的那一幕,势力比以前更强大。慈禧却成了孤家寡人,以后别说想站在慈安头顶上,就连奕?都比她有权,慈禧是个视权如命的人她宁可死也不会让奕?胜过她,擒贼先擒王慈安必须马上死,只有慈安死了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处置光绪帝和恭亲王奕?,慈安死后历史也证实了一切。4.解密《述庵秘录》里的真实表达内容《述庵秘录》里讲述到;光绪庚寅冬,慈禧病,御医诊无效,诏行省督抚进良医。直督李鸿章、江督刘坤一、鄂督李瀚章,皆有进。故事,两宫坐朝,东西位南向,慈禧既病数月,孝贞后独视朝。“辛亥春,三月十日晨,召见军机,御容和怡无疾色,但两颊微赤。辛亥春,三月十日晨,召见军机,军机退,午后四钟,内廷忽传孝贞崩。……时有伶工金某者,得慈禧宠,出入宫闼。慈禧疾久未愈,孝贞往候,至见慈禧与伶卧榻上,孝贞痛数责之。慈禧跽谢,逐金伶出宫,寻赐死。孝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饼进御,逾数时薨”。里面特别讲到,慈安当时是“两颊微赤”,而“两颊微赤”的意思就是;慈安的脸是微红色的(赤色就是红色)。其实人的脸上代有微红色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比如说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作者描述白雪公主的外貌时说,她的皮肤像雪一样洁白,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发黑如乌木,因此国王和皇后就把她取名“白雪公主”。又如东北、甘肃省北方一代的小孩子有50%的人脸都是常年通红,尤其到了冬天脸被冻红的小孩子就更多了,难道你也敢说那些十六周岁以下小孩子都是病人吗?又例如唱京剧的戏子和拍电视剧演员,脸上也是经常在双颊上涂上微赤色的化妆粉,演员最喜欢的是有白里透红的效果。通过种种的案例可以断定,脸上有微红色属于正常人。随便问一个大医院里的正规医生,到底是红光满面的人是正常人?还是脸色苍白的人是正常人?毫无疑问当然是红光满面的人是正常人,不过也有的病人是吃了上火的东西才红的。有的时候脸红的确是病据统计有3%的红脸人因此而死,有97%的红脸人是正常人。可即便是那人全脸大红,红的可怕但也不可能在短暂的两天之内死去,真正的一个病人也是从微红渐渐地变成大红,最后无药可治,这个过程最少也要一、二个月时间。对于那些说一个健康人脸上突然出现脸上微红就立马死去的人,一看便知道是骗局,简直无稽之谈!从以上可以总结出来,慈安两颊微红有可能是女人爱美,那天特意在脸上打上红粉,现在大臣面前显示自己白里透红的皮肤、也有可能那天她吃了上火的东西、也有可能是那天她病了但绝对是小病,根本不可能是微红一点点就死了。若是人脸微红一下就能把人弄死,那通常男女第一次拍拖时经常出现女方脸红或者男方突然脸红,那是不是脸红了就是“肝阳上亢”,血压很高了马上得死去了是吗?人一脸红就必须得死,那世界上的人不就全死光了吗?其实事实证明慈安的的确确是个健康的人那天两颊微赤完全是她自己用化妆粉化妆出来的,能证明慈安那天的确是化妆出来的,那就是《述庵秘录》里明确讲到;“孝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饼进御,逾数时薨”。《述庵秘录》讲诉的是慈禧给慈安送去糕点,慈安吃了之后,慈安当天就死去了。这足以证明《述庵秘录》说的是慈禧毒死了慈安,与他写的慈安“两颊微赤”毫无沾边,《述庵秘录》记载那天慈安“两颊微赤”,指的是;“那天慈安化妆得很美丽、很健康的意思”。《述庵秘录》真正想表达的是;“那天慈安很健康可很奇怪到了晚上就薨世了”。可偏偏被后人误认为“两颊微赤”是“肝阳上亢”,血压过高而死的,因此导致各种谜团。如果说《述庵秘录》的作者真的是认为“两颊微赤”就是指“肝阳上亢”,血压过高而死的,他就被必要说;“孝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饼进御,逾数时薨”,因为你前面说“肝阳上亢”是正常死亡,后面又说是慈禧毒死的,这不就牛头不对马嘴了吗?经过科学考证100%的可以证明《述庵秘录》里记载的“两颊微赤”指的是;那天慈安心情很高兴化妆得很漂亮,人很健康的意思。其实凡是在书籍上说“两颊微赤”这四个字的,那都是正常健康人和爱美人士的代表,而不是病人。经过科学考证的重重考证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就是慈禧宠幸一位姓金的男子,有一天,慈安突然到慈禧寝宫,发现慈禧和姓金的男子正躺在榻上,慈安痛骂慈禧(对于不了解内情的官员来说他们可能认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当时是在吵架,也就有了后来不现实的《清碑类钞》),并把姓金的男子赶出宫。当天慈禧并以花言巧语请求慈安原谅她最后一次,慈安向来心软原谅了慈禧,与此同时慈禧也骗到了咸丰帝给慈安的“密诏”,慈安并心甘情愿的烧毁掉。慈禧离开钟粹宫后,马上命太监给慈安送去有毒糕点,慈安为了领慈禧难得低头认错的表现,因此就有了《崇陵传信录》里的;“慈安启盒,拈一饼对使者尝之,以示感意”。慈安吃了慈禧送来的糕点之后,当天就暴亡了。慈禧态度还有的人说:“慈禧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天明以后,各位守候在宫中的大臣,接到旨意,进入钟粹宫。慈禧命太监去掉蒙在慈安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此时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着一切。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翁同龢与各位王公大臣进入慈宁宫以后,看见慈安的金匮置于地中,金匮“甚大时灵驭已移至宫,安奉于金匮之西”。如此安排可以证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处理其后事的,没有丝毫的怠慢。”敢说出这样话的人简直毫无人性!慈禧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就能代表与慈禧无关了吗?你见过哪个做贼的人承认自己是贼,你见过谋杀案敢明目张胆的干过吗?你不明白“谋杀”的含义吗?不明白就查字典吧。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作为一个成年的知识分子怎会蠢到这地步,销毁证据是犯罪分子惯用的手段,换的人是你自己,你会自己出卖自己吗?既然慈禧是在暗处谋害慈安的,那她绝对不可能会故意留下太明显的线索,慈禧胆子再大,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向全国大臣和老百姓宣布自己是谋害慈安的凶手,让自己遗臭万年。慈安死后慈禧叫她的心腹给慈安化妆掩盖下毒罪证,敷衍一下这是必须的,再说派人化个妆也不是什么难事,命令官员做几份假记录也没什么难事。犯罪分子销毁证据、伪造证据是家常便饭的事。除非有的佐证无法销毁。有的人认为:“给慈安一个“金匮”、给慈安一个风光的葬礼,就代表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慈禧那么重视慈安的葬礼,因此不可能害慈安”。对于在网上说出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祖制,什么是权力,只知道起哄无理取闹。慈安作为一位国母,是位母仪天下的大清国皇太后,是统治大清国20年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皇太后薨逝了,给她穿一件国母朝服,给她一个好金匮,难道不应该给吗?难道非要把慈安的尸体扔到乱葬岗去喂野狗,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慈禧害死慈安吗!如果慈禧真的残忍到这地步,那她不仅向全世界人民承认她毒死慈安了,还向全世界人民承认她是个十恶不赦的魔头了,作为一位善良的慈安皇太后薨逝都那样虐待,可想而知慈禧的心肠毒到了极点。不仅中国人不会原谅慈禧,就连全世界人民也不会原谅慈禧,外边有洋人、内有百姓,上百亿人盯着慈禧,不管你慈禧愿不愿意给慈安办葬礼,你不办也得办由不得慈禧胡来,再说金匮和办葬礼的的开支是从国库里拿,也说不定是慈安生前早就给自己备好了“金匮”,不管怎么说也用不到慈禧出钱。给慈安一个大金匮、给慈安办一个符合皇太后身份的葬礼、给慈安放陪葬珠宝、给慈安穿皇太后朝服、给慈安一个清定陵墓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葬礼,于情于理都应该有这最基本的待遇。如果慈安的葬礼就像普通百姓家庭一样草草了事的,那她就不是什么太后了,就是普通的村妇了,慈禧虽母凭子贵荣幸做太后,但永远没有权力废掉慈安的国母身份!所以说金匮与慈禧毒死慈安之事毫无沾边,慈安之死与慈禧是否有关关键在于慈禧的态度、关键在于她们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慈安薨逝后,慈禧对慈安的有种种在暗处的行动。有的人说:“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处理其后事的,没有丝毫的怠慢”。其实慈禧把慈安放在皇太后位置上,只是你个别人认为而已,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慈禧如果真的把慈安放在了太后位置上的,作为妹妹的慈禧给姐姐慈安披麻戴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在死人面前戴孝需要的是诚心,是仆人没法代替的。慈禧连戴孝都不肯,这算是哪门的姐妹啊?慈禧真的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了吗?姐妹关系友好30年,好在哪里呀?有实际行动吗
家庭成员/慈安太后
曾祖父:陕西延绥镇总兵官策普坦曾祖母:扎库他氏祖父:西甯办事大臣福克精阿祖母:爱新觉罗氏(觉罗)父亲: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嫡母:爱新觉罗氏(宗室)、爱新觉罗氏(觉罗)生母:姜氏(后改为姜佳氏)
轶事典故/慈安太后
光绪六年一次在祭祀咸丰帝的祭礼上,在咸丰帝的神牌案前设置了两个跪垫,慈安太后见状,心想在自己之前,丈夫咸丰帝还有一位嫡福晋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虽然萨克达氏已亡故多年,但慈安太后还是将神牌案前左侧的跪垫空下,自己跪到了右侧的跪垫。本来,这两个跪垫分别是要给慈安和慈禧的,左为慈安、右为慈禧(清朝以左为尊),但此时慈安太后已经跪在了右侧的跪垫上,已经没有慈禧太后的跪垫了。慈禧太后当场虽然感到难堪,但也只好跟着随礼的太监宫女、王公大臣一同站着行礼,最多也只能稍稍站在队伍较前端。
史书记载/慈安太后
《清史稿·孝贞显皇后传》
陵寝被盗/慈安太后
何晴版慈安1928年7月,国民党第20军军长孙殿英以其无赖妄为、唯利是图的本性,冒天下之大不韪,以 “剿匪”为名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世人称之为 “东陵第一盗案”。事隔17年,日投降之后,东陵的守护和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真空”,鬼子走了,伪警察散了,虽然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人民政权,由于内战烽火迭起,八路军作战频繁,当时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抽不出军队来守护陵寝,只好组织附近村庄的民兵配合区小队来看管,加之当时没有有效的护陵机制,无形中成为盗陵者作案的最佳时机。于是一小撮坏人打着 “打倒封建地主的头子皇帝”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除顺治帝的孝陵外,其他陵寝全都盗掘一空。由于多种原因,清东陵第二次被盗案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他们作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咸丰皇帝奕詝的陵寝定陵。日这天正逢集日,守陵的班长轮到新立村的张小秃。经过精心策划,王绍义把盗陵队伍分成两拨,一拨在陵西用雷管炸药打石头以掩人耳目,另一拨盗陵。这次所盗的珍贵之物,全归头目所得,剩下的珍珠玛瑙、翡翠等小东西,给参加盗陵的20多个村民每人抓上一把了事。定陵被盗后的又一个日落西山、百鸟入林的清秋之夜,王绍义与赵子新、刘恩、杨芝草、赵国正等人聚在一起,将慈安太后的盗掘一空。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传奇·大历史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时代报告(下半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26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38:4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安太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