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高适高适 别董大二首表现作者的性格

唐代著名诗人,从落魄书生到封疆大吏
唐代著名诗人,从落魄书生到封疆大吏
迪比特的梦想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高适的名气更大的在于他的诗名,他一生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而历史上的高适,其政治和军事才能也都是不错的,只不过到他五十岁时才得以体现,可谓大器晚成。高适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曾任韶州长史。然而,到高适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落下来。虽然穷,但是高适并不为意,他“性洒脱,不拘小节”,好交游,有游侠之风,平日里喜与人谈论王霸之道,俨然胸怀大志。20岁时,高适仗剑游长安并参加科考,凭着自己的采花他一位唾手可得,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落地之后的高适开始在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游历,继续他那贫穷和与人吹流弊、指点江山的生活。科举的失意没有使他消沉,在交游的同时,他继续读书,等待着实现理想的机会。公元730年,契丹背叛大唐,朝廷下令征讨。高适认为时机到了,于第二年北上燕赵,奔赴沙场。既然在科举上不能取得功名,那就在战场上实现他吧。面对大唐塞北的壮丽河山,高适当时的心情一定是这样的:男儿何不带吴钩,夺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为了实现梦想,高适投入到当时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中,并呈上一首诗《信安王幕府诗》,表达自己投笔从戎的愿望,可惜李祎没有太在意这个年轻人。试想,如果当时高适实现了其抱负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说道高适就会是唐代著名将领,而不是著名诗人。在边塞度过了两年时光后,高适无奈地回到长安。这次在长安,高适觉得还是应该走科举的道路,毕竟自己的实力自己是清楚的。然而,接连几次科考,每次都名落孙山。如果说最开始考不中,是因为高适自负才高,剑走偏锋。那么现在,却完全是因为杨国忠、李林甫两个无耻的小人。在这两个人掌权的时候,没有关系仅凭才华是没有用的。更荒唐的是,747年的科考,李林甫担任主考竟无一人被录取。面对这样的闹剧,李林甫居然对唐玄宗说:“天下贤士尽在朝中,民间已无遗漏,这真实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在这次落榜的人中,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杜甫、元结等。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使得高适相当郁闷,但他那颗豪迈的心依旧没有沉沦。在送别不得志的琴师董庭兰离开长安时,高适写下了千古名篇《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慷慨激昂、信心十足的诗,说是送给倍感失意的董庭兰,又何尝不是诗人送给自己的呢?人是不可能一辈子都不走运的,像杜甫那样命衰的毕竟是少数。公元749年,诗名远播的高适得到了张九龄的弟弟、宋洲刺史张九皋的赏识。最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官职——封丘县尉。然而没过多久,他却觉得没有劲了。官虽小,但应酬却一点儿都不少,最让他受不了的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终,3年后,他就辞掉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官。要说人的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才辞官没多久,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又看中了高适,邀请他加入幕僚。虽然只是一个幕僚,但比起那个九品县尉,高适觉得这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在这个时候,他写出了大量满怀壮志、雄心勃发的诗篇,比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从中可以看出那种向往军功的慷慨豪情。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命哥舒翰带兵讨贼,并擢升高适为大拾遗辅佐哥舒翰。然而奸相杨国忠弄权,贻误战机,再加上宦官的诬陷,哥舒翰被迫出战,结果潼关陷落,哥舒翰竟被贼生擒。不久,长安城破,唐玄宗匆忙逃亡四川。危难之际,高适从小路赶上了唐玄宗,向玄宗述说潼关失守的原因及经过。玄宗嘉其忠义,擢升伺御史,旋即又升为谏议大夫。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江淮的永王李璘又开始造反了,企图割据江南。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向高适询问对策。高适给肃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永王必将失败。高适的话让肃宗吃了定心丸,于是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定永王之乱。果然不出高适所料,才三四个月时间,永王李璘即兵溃而亡。平定永王之乱后,高适还曾讨伐安史叛军,救睢阳之围。因为战功,高适很受肃宗的重用,威望与日俱增。高适为人,性情耿直,史书称他“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当时权臣李辅国很害怕高适,于是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熟话说,时势造英雄,深处乱世,英雄更是挡也挡不住。761年,蜀地发生叛乱,高适被重新启用,先为蜀州刺史,后转任彭州刺史,率部平息叛乱,稳住了四川局势。五月,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在平息段子璋叛乱后,自己却抢占地盘,企图割据。肃宗怒而罢其官,擢升高适为剑南西川节度使。763年,吐蕃趁大唐刚刚平定安史之轮,元气还未恢复,乘机发兵犯境,先后攻占了嶲州、松州、维州。高适带兵进行了抵抗,虽然对吐蕃造成了重创,但终因实力不济,未能抵挡住吐蕃的进攻。朝廷很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没有追究高适的责任。764年,高适奉诏还京,迁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第二年,病卒。与同时代那些同样流弊哄哄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王昌龄等相比,高适算是拮据最完美的一个了。尽管,他五十岁才开始被人赏识(今天差不多是退休的年纪了),但是并不妨碍他展示其经世的才华,如果他能活的更长一些的话,干出更大的功绩亦为可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迪比特的梦想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这里有态度、文艺、理想和情怀,别样的感觉
作者最新文章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别董大,别董大赏析,别董大二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明万历家刻本的代表! 明万历十三年吴琯刻《唐诗纪》第30卷 (墨色浓郁、初刻初印、大开本、流传稀少,有高适《别董大二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千古名篇!”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纸张:竹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5.8*宽16.2(cm)册数:8000.00八品纸张:竹纸刻印方式:尺寸:长1*宽1*高1(cm)册数:1500.00八五品纸张:竹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4.6*宽15.8*高1.3(cm)册数:300.00五品纸张:竹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4.6*宽15.8*高1.3(cm)册数:400.00七品纸张:白棉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2.4*宽16.2*高1.5(cm)册数:3000.00八品纸张:竹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4.4*宽15.2*高0.5(cm)册数:800.00七品纸张:白纸刻印方式:尺寸:长1*宽1*高1(cm)册数:24000.00八品纸张:刻印方式:尺寸:册数:2900.00八品纸张:白棉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7.5*宽17.5*高0.7(cm)册数:2500.00八品纸张:竹纸刻印方式:尺寸:长265*宽170*高13(cm)册数:3200.00一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别董大高适古诗》
《别董大高适古诗》日期: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着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夏天的古诗 * 春夜喜雨古诗 * 竹石古诗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诗词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言] 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古诗别董大的诗意_别董大阅读答案_作者高适。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注释] 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古诗别董大的诗意_别董大阅读答案_作者高适。 ⑷翮(hé):鸟的羽翼。飘
分页: 1 2 3
别董大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全诗四句,可分两层。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别董大》高适《别董大》高适《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作品名称:别董大创作年代:盛唐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高适作品风格:胸襟开阔、雄壮豪迈作品原文别董大 第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第二首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注释译文【注释】(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3)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 -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鉴赏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董大 唐 高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