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气血虚吃什么补好,气血两虚阴挺如何治疗

【女人气血两虚吃什么药】_气血两虚_女性_怎么治疗_如何治疗-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女人气血两虚吃什么药
气血两虚是女性朋友经常会出现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对身体特别不好的现象,不但会让女性朋友有没有精神的现象,同时也会对月经造成影响,重要的是容易,气血是我们每个人身体的基础,有了气血不足的现象后,一定要重视,那么,女人气血两虚吃什么药?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下了解。
黑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同时特也是一种食材,能够直接做菜服用,甚至于他也是一种茶,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服用。黑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增强身体,并且对于肾脏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延缓衰老、安神不学以及改善的作用,并且对于眼睛具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对于癌症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他具有很好的血的作用,如果和搭配之后效果更好。
第三:黄芪
黄芪性温,中医方面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升阳以及益气固表的功效,对于一些盗汗、身体浮肿以及倦怠、脾虚、还有脱肛等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于治疗一些气衰血虚的症状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人参是我国中医中传统的一种名贵补气药材,性温味微苦,能够很好的补充身体元气,同时对于智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还具有安神的功效,是一种大补的药材,非常的适合对身体进行保健。
以上就是关于女人气血两虚吃什么药的介绍,一般有气血两虚的时候尽量使用中药的调理,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在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通过日常的饮食和生活方法来进行预防,在出现气血不足的现象后及时的进行调理。
3501阅读4693阅读3977阅读3462阅读4153阅读4302阅读4369阅读
3369阅读3713阅读3556阅读4920阅读4864阅读4056阅读3521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阴挺最有效的饮食保健方法,阴挺吃什么好得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阴挺最有效的饮食保健方法,阴挺吃什么好得快
39健康网,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是中国历...|
总评分0.0|
&&阴挺最有效的饮食保健方法,阴挺吃什么好得快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阴挺怎样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阴挺的治疗方法,治疗阴挺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阴挺应该吃什么药。
日更新浏览数:3469收藏数:577
阴挺一般治疗
阴挺西医治疗的预防与调护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可大大降低阴挺的发病率。实行新法接生,及时修补裂伤的会阴。产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
阴挺辨证论治
阴挺中医治疗的辨证论治气虚型【证见】 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自觉小腹下坠,有物从阴中脱出,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尿频,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治法】 补气升提。【方药】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呆《脾胃论》)加味处方:北黄芪5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6克,党参30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或用金樱子根),枳壳15克,水煎服。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1)升陷汤(龚其恕《浙江中医杂志》1985.4)处方:柴胡15克,升麻15克,黄芪60克,桔梗10克,知母15克,党参60克(重者用红参15克,另炖后兑人)。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老南瓜蒂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老南瓜蒂6个。将瓜蒂对剖开,煎取浓汁顿服。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3)托垂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升麻4克(研末),鸡蛋1只。在鸡蛋顶端钻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圆孔,把药末放入鸡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小块,蘸水将蛋孔盖严。然后将蛋放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每天1次,10日为1个疗程;间隔2日,再服第2个疗程。型【证见】 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膝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治法】 补肾固脱,佐以益气。【方药】主方大补元煎(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处方:党参3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炙甘草9克,山药30克,北黄芪30克,白术15克,金樱子30克,菟丝子20克。水煎服。说明: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宫常脱出阴道口外,摩擦损伤,局部出现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色黄量多,或如脓有臭气,此时必须先清利湿热,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此汤外洗,再喷撒喉风散合珍珠层粉,以清热解毒生肌。局部症状改善后,按各型施治,或行手术治疗。的其他疗法1.阴挺的针灸治疗(1)气虚者,取督脉、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法并灸。取穴: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2)者,宜调补肾气,固摄胞宫,取任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穴:关元、子宫、照海。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阴挺治疗文章
厂家: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好评医院医生
相关疾病治疗  阴挺,指妇人阴中有物突出,实即子宫脱出,甚至脱出阴道口外。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胞宫失于维系所致。
常用药品:>>
在线购药:
阴挺相关测试
只需输入症状,自诊工具将告诉您可能患上的疾病,指导您正确就医!
当季多发症状:
阴挺的并发症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阴挺全面解读
阴挺医院医生
主任医师科室:中医科擅长: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生产厂商]&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阴挺患者关注的问题
: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阴道炎、外阴炎导致,可以使用洁尔阴清洗,最好到妇科就诊... []
:您好,您的这种情况考虑是阴道炎的可能性大,建议您最好去医院的妇科进行正规... []
:你好。这症状与阴道炎宫颈炎有关,可以做白带常规和彩超,同时服用复方杏香兔... []
:你好,根据你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勃起频繁是属于正常的 []
阴挺相关疾病症状我的图书馆
阴 挺    [概述]  妇人阴中有物下坠,甚则挺出阴户之外者,称为阴挺。  阴挺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历代医家根据阴挺的形状不同及溃烂后的变态,又有不同的名称,如。阴脱。阴癞.癞疝。癞葫芦,阴痔,阴痂。阴突、阴菌、阴纵,下瘗(p五n),鸡冠疮、宛突、痂病等。由于本病大都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后下物如钵、子肠不收等。  本病主要是指西医妇产科学中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这里主要讨论子宫脱垂。  [历史沿革]&, .  关于本病.早在晋代王叔和即有所论.《脉经.卷九》曰。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脱下。。首次从脉证的角度,提出了因虚致脱的病机, 由于该书为脉象专书.所以未作具体论述。最早提出本病病名的是隋代的《诸病源侯论》.在该书《卷四十。妇人杂病诸侯》中列有。阴挺出下脱候”,在卷四十四中列“产后阴下脱侯”,明确指出病因与生产有关,病机在于。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会阴挺出”。唐代在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方中》共载有治阴挺方十一首,有内服之方,亦有外治之涂、灸熨,纳阴中诸法,并提出“禁举重房劳。以预防,为后世内外并治本病打下了基础。宋代陈言在《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卷十八.阴脱论治》篇中曰:“妇人趣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状。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 举重房劳,皆能发作。”其所论述“趣产、劳力,努咽太过”之病因与现代所论较为合拍,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卷之五。产后阴脱阴挺方论》补充了方药,予乌贼鱼骨丸.达到益肾升提固脱之目的。《校注妇人良方.妇人阴挺下脱方论第十九》载有:。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损伤.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治疗“宜升元气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后世公认该法该方切合临床.为用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论述较为完备的.当推《景岳全书.妇人规》,在该书《前阴类.阴挺》一证中记载“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怒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周涩真阴为主。如阴虚滑脱者.宜固阴煎、秘元煎;气虚陷下者.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因分娩过劳、气陷者,归脾汤、寿脾煎;郁热下坠者,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并记载用水杨汤煎汤“引热气入阴中”之外治之法。清代吴谦在病因方面重视气虚及湿热两端,《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前阴诸证门.阴挺证治》提出了两者的鉴别要点:“阴挺下脱即癞病.突物如注或如菌,湿热肿痛溺赤数,气虚重坠便长清。。《叶天士女科论治.保产上总目》中.分别论述了产后“膀胱落下”和“子宫脱出”,似乎也意识到除子宫脱出外还有阴道前壁的膨出。其曰:“儿胞下后,膀胱脱出,名曰痂病.或因临盆用力太过.或由气血两虚。。又曰:。子宫脱出痛不可忍名曰魔疾,此由临盆太早,努力太过而然。。虽然在病因论述上师于前人,但对脱出物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对本病认识的发展和充实。解放后,为了保护妇女健康,对子宫脱垂进行了普查普治,挖掘了许多有效的外治方药以及一系列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因分娩所伤,素体虚弱,及其他因素导致。气虚、肾虚,因虚致陷,因陷致脱,甚至滑脱不收。  一、气虚 分娩所伤,如临盆过早、产程过长、临产用力太过、产后操劳过早;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咳嗽,便秘努责等均可致脾虚气弱, 中气下陷,任带两脉失于提摄,故阴挺下脱。《傅青主女科。带下》曰;。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脉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  此外气虚脾弱.生化泛源,荣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脉。前阴者.宗筋所聚也.肌肉筋脉失养而松弛,以致阴挺下脱。气虚下陷致脱,血虚筋脉松弛则可加重病情。  二、肾虚 肾居下焦.主封藏.司前后二阴。如若产育过多过密,或房事不节,导致胞络损伤,肾气亏耗;或因素禀先天不足,肾气虚弱,封藏失职,任带不固;或肾阳虚,八脉失于温煦.。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或因年高体弱,.肾元衰惫,肾阴不足.不能涵养子宫胞脉胞络亦可致之。  除此之外.不少医家强调和重视湿热和伤损两种病理变化。对于湿热,其实并非导致阴挺的直接原因,多因阴挺于外,磨擦感染,或脾虚湿浊下注,夹有肝火。蕴而化热。所以湿热不是本病的起始因素,而是病理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但在临床上如见湿热症状明显,即标本同病,标证显露时又当急则治标。伤损之说,多指胞络及宗筋的损伤。胞络,指与子宫有关的组织;宗筋,乃聚集于前阴的肌肉筋络.均用以维系正常生理状态。如因暴力.或难产,或接生不慎,会阴Ⅱ、重度裂伤,损伤了支撑子宫位置的有关组织而致阴挺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阴中有物下坠,或可见有物坠于INP之外(见各论图12…1),小腹重坠,腰酸腿软。  (二)检查:现在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关于子宫脱垂的分度标准。病人采取膀胱截石位,医生进行观察.并嘱病人在用腹压下进行双会诊检查,把子宫脱垂分三度(见各论图12-2).   I度:指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越阴道口。   Ⅱ度:子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在1963年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又将Ⅱ度分为轻重两型:   轻重度: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重Ⅱ度:子宫颈和部分宫体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脱出阴道口。    姜度:整个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其他可见阴中有物下脱之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阴挺一证多为虚证,气虚下坠而不能提摄,肾虚滑脱,则无以系胞,治法上应根据一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如兼畜湿热者, 当补益佐以清利.若湿热偏盛时,又当急则治标,先予清利。在治疗方法上.除内治之外,还必须配合外治之法.尤其是重,姜度脱垂的病者,外治之法更为重要。  一,气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户中有物突出,堕胀后重,平卧则回纳还纳,过劳则突出加,重.带下量多,质稀色白。  2。全身症状:小腹下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虚细。  3。证候分析:脾主中气。脾虚则中气不足而易下陷,故小腹下坠,子宫下脱,脾主四肢.脾虚中阳不振则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下元气虚则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下注,则带下量多,质清稀.舌淡苔薄,均为气虚之象。  (二)治疗 。  1.治则:补气升提。  2.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加川断,金樱子。  方中黄芪、党参、甘草益气升提;升麻、柴胡升提阳气,以助益气之力;白术健脾;当归补血;炒川断补肾:金樱子收敛固脱。  子宫脱垂较重者,补中益气汤中须重用芪、参.尤其是黄芪可用30~90克,以增强益气举陷之力,另外加入炙乌梅等收敛之品,也有单以枳壳来治疗者,药理研究枳壳具有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之作用,但枳壳剂量大于30克,才能达到升提的作用.否则反有泄降助泄之可能。  若继发湿热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有臭味.可于原方去党参,加黄柏、败酱草、苡仁等以清热利湿,或用龙胆泻肝汤(方见经行情志异常)治之。 .  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在《校注妇人良方。妇人阴挺下脱方论第十九》薛己案记载。“一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四周肿痛,小便频数, 内热晡热.似痒似痛,小腹重坠,此肝脾郁结……先以补中益气加山栀、茯苓、车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一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多用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朝用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诸症渐愈。”这些灵活加减确能指导临床。  二、肾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中有物脱出阴道口外,久脱不复。  2。全身症状: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小腹下坠,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  3.证候分析:腰为肾之府,肾藏精而系胞,肾虚则冲任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子宫脱出。腰酸腿软.小腹下坠.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肾精不足,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均为肾虚所致。  (二)治疗 .   1.治则:补肾固脱。  2.方药:大补元煎或当归养荣散治之。  (1)大补元煎(方见恶露不绝)加金樱子,鹿角胶、芡实、紫河车。方中有归地滋阴养血;杜仲,山萸肉、枸杞补肝肾;山药,炙甘草健脾和中;鹿角胶、紫河车温肾填精;金樱子,芡实收敛固脱。如命门火衰,元气不足者,可酌加破故纸、肉桂,誉此为“救本培元第一方”。  (2)当归养荣散(《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玉门不闭方论》)。  当归 黄芪 牡蛎 赤芍 防风 龙骨 陈皮 蛇床子 白芷 川芎 生地 升麻甘草.    十曰外加人参.熟地、白芍,地榆.去白芷、赤芍、生地,    再用枳壳,诃子、白矾、酸笃子草(即雀儿酸)煎汤熏洗。  明代陈文昭补按:“阴脱, 当大补药中兼升提.玉门不闭. 当大补药中加敛涩,蛇床子兼暖子宫、补命门,四物补阴血,参芪陈草补卫气,脱者升之.弛者敛之.虚者补之;虚寒者温而补之.至于阴脱之症,或肿痛,或淋沥.则方中有防风,地榆,白芷,白芍方药为作佐使也。。  近年来,子宫脱垂从肾论治者较多,如《中成药研究》1 980年第三期,《陕西中医》1 982,年第一期等,兹不再赘述。根据临床体会.肾虚失固者加鹿角霜,温肾气养督脉,加升麻、枳壳理气升提。补肾还须固脱.因此上方中必须加入金樱子、菟丝子,并须加入紫、河车,鹿角霜,鲍鱼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固任带等奇经,或可用五子补肾丸加龙骨,牡蛎、等药。  若子宫突出阴道口外,常因磨擦损伤,继发湿热证候,可出现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有秽臭气.肛门肿痛.发热口渴.小便黄赤。灼热而痛等症状。轻者可于前方加黄柏、苍术、土茯苓,车前草等以清利湿热.重者应首先清热利湿,待湿热清除后再行扶正,可先用龙胆泻肝汤。  阴挺一般分为气虚、肾虚两个基本证型,对于病情延长、年高体弱者.更应重视补肾或脾肾同治。临床上以补气升提,补肾固脱为大法,兼顾清利湿热.如系产伤所致,或久治乏效者,当结合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一、针灸治疗  1.维胞穴,进针后大幅度捻转.病人即有子宫收缩感。  2.子宫穴,以病人感到阴部发酸上抽感为止。  3.三阴交.配长强、百合、阴陵泉。每周行针2~3次. 2~3周为一疗程。  二、外治法  1.丹参15克,五倍子、诃子肉各9克,煎水趁热熏洗。  2.蛇床子,乌梅各6克煎水熏洗。  3.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蛇床子各30克,黄连6克,苦参15克,黄柏10克.枯矾10克,煎水熏洗坐浴.用于稍有黄水淋漓,湿热下注者。  三.单方草药  1.棉花根30克、枳壳30克.煎服。  2.金樱子根60克,.煎服.连服3~4日。  临床上往往联合运用几种方法.颇收良效.南京地区在年曾对子宫脱垂进行治疗观察,采用熏洗、针灸,阴道塞药加体疗等法,有效率达98.2呖.其中痊愈率90.1 %。熏洗用乌头10克、五倍子l0克煎水.平位熏洗(忌下蹲),一日二次.连续4—7天。针灸选用:①中极、三阴交;②曲骨、足三里;③三阴交、膀胱俞、百会三组交替使用,针刺加艾灸, I度, I度子宫脱垂者.隔日一次. 重度者每曰一次。阴道塞乌芨散栓剂,即生川乌粉10克,白芨粉10克和匀,以消毒纱布包成两个较大的棉球,每次塞一个,七日换药一次.一般I度塞药三次. Ⅱ度塞药四次.重度塞药五次为一个疗程。据药理研究,乌芨散能使子宫,附属韧带、阴道及十二指肠兴奋,从而达到加强收缩的目的。  四、子宫托 子宫托治疗在于利用肛提肌的耻骨尾肌束将子宫托盘支撑于阴道穹窿部,阻止子宫颈下降,维持子宫颈在坐骨棘水平.托柄平阴道口,若阴道过于松弛者.用月经带支持托柄。适用于第一及第二度子宫脱垂者。  五、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为阴道前后壁修补、会阴修补及部分子宫颈切除术。但须根据子宫脱垂的发病机理及解剖方面的变化,在选择手术式时,还应考虑如下情况:1。脱垂的部位及程度;2。子宫的位置大小,宫颈有无肥大或延长及其程度;3.肛提肌裂隙的宽度及弹性;4.患者的年龄和身体一般情况,年老体弱者,难经受复杂手术;5。是否需保留生育功能,如已有小孩而在生育期年龄者,应考虑绝育;6.是否需保留性生活能力;7。有无并发张力性尿失禁。  [预防护理]  一、大力宣传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过密。  二,培训农村接生员,普及新法接生,提高接产技术.注意保护会阴.如有损伤及时缝合,正确处理难产。  三、推广产后运动,在产后三个月内要特别注意休息,不宜参加久蹲、担,提重体力劳动。  四,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支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五、哺乳期不宜超过二年,以免子宫及其组织萎缩。  六、根据妇女生理特点、体质、年龄、工种等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使用妇女劳动力。  七、加强妇女四期卫生的宣传。  [结语]  阴挺是以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而命名。本病系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肾气亏损。任带不固所致。治疗针对气虚下陷、肾虚失固两证而运用补中益气汤合大补元煎,但在治疗上除内服药外.必须配合外治之法或以外治为主,兼用针灸则疗效更好。  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根治较为不易, 当视其脱出的时间及程度而定.选择有效晦治疗方法,治疗后更需注意避免登高、举重及劳力太过等, 以防复发。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腹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yaa演)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惊.《脉经。卷九》作“痛”,故令下脱也。  《诸病源候论.产后阴下脱候》:产后阴脱者, 由宿有虚冷,因产用力过度:其气下冲,则阴下脱也。  《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阴脱阴挺方论》:产后阴脱,阴下挺出,由趣(音促).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或举痛,或房劳.或登高上楼皆能发作仍旧挺出,清水续续,不时而下,小便淋漓,夏曰则掀肿作烂。可服乌贼骨丸。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阴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或如鸡冠者,即古之颓疝类也。属热者,必肿痛小便赤数,宜龙胆泻肝汤;属虚者,必重坠小便清长,宜补中益气汤加青皮、栀子。外用蛇床子,乌梅熬水熏洗之,更以猪油调藜芦末敷之.无不愈者。          子宫脱垂  子宫脱离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者,称子宫脱垂,常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其阴中有物下坠,甚至挺出阴户之外,故中医称其为“阴挺”、“阴挺下脱”、“阴脱”、“阴突”等。根据其突出形态的不同而有“阴菌”、“阴痔”、“阴痂”、“阴癫”等名称。宋代以后对发生于产后之子宫全部脱出者称为“产肠不收”、“子肠不收”,以示脱垂有轻重之别。叶天士称其为“子宫脱出”,伴膀胱膨出者称“膀胱落下”,与现代相切。  这子宫脱垂早在晋代《脉经。卷九》即有论述:“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阴脱下。”首次从脉证角度提出因虚致脱的病理。巢元方首称本病为“阴挺”,于《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专立“阴挺出下脱候”,明确指出本病乃因“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并认识到其发生与分娩密切相关,而在产后病篇中专立“产后阴下脱候”,曰:“产而阴脱者,由宿有虚冷,因产用力过度,其气下冲,则阴下脱也”。巢氏之说切合临床而为后世所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载方药十九则,补充了巢氏有证无方之憾,拟内服“当归散”、“黄芩汤”,外用“硫黄散”,以及灸“身交五十壮”、阴道纳药、熏洗等法,创综合疗法之先河。孙氏还提出“禁举动、房劳,忌冷食”等治疗禁忌与保健措施。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脱论治》中记叙了本病的临床主症“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露。”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宗巢氏病源说,列《千金》方数则治疗方药。熊宗立在校注时以“蓖麻子研烂涂顶上”,立“温阳举陷”治法。薛立斋在《校注妇人良方.卷八.妇人阴挺出下脱方论》根据本病主因“气下冲则阴挺出”,提出“升补元气为主”的治疗大法,主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若“肝火湿热,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并列举二案阐明标本虚实之辨治。如“一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四周肿痛,小便频数,内热晡热,似痒似痛,小腹重坠,此肝脾郁结,盖肝火湿热而肿痛,脾虚下陷而重坠也。先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茯苓、车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更以加味归脾汤调理脾郁。”对另一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则“夕与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朝与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其论治方法灵活,影响深广,沿用至今。元.朱丹溪以“皮工”法治疗取效。《景岳全书.妇人规。前阴类。阴挺》:“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此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如阴虚滑脱者,宜固阴煎、秘元煎;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因分娩过劳、气陷者,寿脾煎、归脾汤;郁热下坠者,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因、证、论、治均较为完备。形成了子宫脱垂气虚、肾虚、湿热之主体病因证治学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着重于气虚与湿热证之鉴别,曰:“阴挺下脱即癫病,突出如蛇或如菌,湿热肿痛溺赤数,气虚重坠便清长。”《叶天士妇科。论治保产上总目》:“儿胞下后,膀胱落下,名曰痂病”。“子宫脱出”、“膀胱落下”,所称与现代相切,足见清代医家对本病认识与研究已较深入。  过去,子宫脱垂是劳动妇女的常见病,据肇庆地区普查,发病率为1.25%。而农民占97.96%;也有本病发病率占农村成年妇女1.5%一3%的报道。从普查资料分析,分娩损伤是本病主要病因,患者主要是劳动妇女,认为提高产科质量,注意产后保健。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在治疗上肯定了中医学传统的益气升提、补肾固脱法的疗效。在深入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肾主生殖而系胞.生殖系统属肾”,因而更应重视补肾。在群防群治中还挖掘出许多单、验方及外治方药。发展了针灸治疗法,并配合子宫托、体育锻炼等综合治疗,使大部分工、Ⅱ度脱垂者免除手术之苦,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本病防治中的优越性,同时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治疗机理,认为益气、补肾药可以加强子宫收缩,增强体力与肌张力,提高激素水平,利于下脱子宫之回纳,验证了中医药治疗子宫脱垂传统治法的科学性。  [病因病机]  子宫藉胞脉、胞络的维系而居骨盆腔的中央。胞络主要是指悬系子宫的韧带,也包括骨盆组织在内。子宫主要依靠阔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圆韧带和盆底肌肉、筋膜的支托而保持其前倾的生理位置。若胞络伤损,无力维系则令阴挺下脱。伤损之因,主要为分娩所伤、素体不足,劳力过度、年老体虚等。  一、病因  1.产伤 分娩产伤是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万氏妇人科》:“女子初产,身体纤柔。胞户窄小,子出不快,乃致拆裂。”旧法接生、暴力接产、年轻初产、多产、难产、急产、手术产等均可致盆腔筋膜、肌肉等组织过度伸展而弛缓难复,或裂伤破损,成为子宫脱垂的内因。如产时未及时修补,产后又失于调养,过早操劳,便秘努责,则受损的组织难以复原,“气下冲则阴挺出”。有研究者报道子宫脱垂发生于产褥期者占73.86%,旧法接生占96.6%。据普查的13403例资料分析分娩损伤对盆底的影响,子宫脱垂组与非脱垂组盆底提托力差者比例分别为26.52%与9.02%;会阴Ⅲ度旧裂的比例为40.99%与12.45%。  2。素体虚弱 《诸病源候论》:“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子脏虚冷”之“虚”是言不足或不全,“冷”是形容功能或作用减退,子脏虚冷是指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功能减退。虚而致冷,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为先天之本,生殖系统属肾,“胞络者,系于肾”,或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先天肾气不足,或因房劳多产耗伤,或年老体虚,肾气虚衰,天癸渐竭,精血不足,胞失所养,作强低下。或素体虚弱,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沉疴困扰,气血不足,肌肉筋脉失养,产时难以适应分娩引起的扩张,产后益虚,无力复旧,一遇劳力,则阴挺于下。徐惠珍报道一例新生儿子宫Ⅲ度脱垂。国外学者报道未产妇发生生殖道脱垂,主要是因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缺损。临床观察到年轻、未婚、未育者患子宫脱垂多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形体消瘦,即所谓“无力型”体质,(常合并胃、肾、肝等内脏下垂)。据我国调查,脱垂组与非脱垂比较,脱垂组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初潮年龄也较迟,贫血率较高,体质较弱,过去患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比例也高。  3.用力过度 陈自明“坐产努力”,张景岳“分娩过劳”,叶氏“临盆过早,努力太过”,皆指临盆过早而用力过度,劳则耗气,气虚下陷;或产后操劳过早、举重提挈,致脱之因。此外,慢性咳嗽,便秘努责则气陷而脱。或长期肩挑跋涉、蹲站位工作,皆可令气陷而脱。临床调查认为,腹压增加是本病的主要诱因。国外学者对腹内压力测定的研究显示。上腹部正常压力约8cm水柱,下腹部为20cm水柱,但当咳嗽、负重,排便等用力时,可使腹压增加至80一120cmH20。妇女负重在30一40kg以上,子宫即下降。中山医学院报道如肩挑重量为本人体重的100%时则子宫颈下降达1.4cm。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临床测量20915例正常妇女宫颈位置,用力较不用力时宫颈离处女膜距离明显缩短。据十省市、自治区调查,脱垂组与非脱垂比较,脱垂组中8—13岁开始劳动的占27.19%,而非脱垂组只占19.81%;走动劳动二组分别为37。99%与6.35%。  二、病机  “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因产用力偃气而阴下脱”,巢氏病源说以其切合临床而为后世所宗。陈自明又指出“坐产努力,举动房劳”,薛氏校注时指出“气虚下陷”为其主要病机,并观察到其病理过程中合并的肝脾郁结、肝火湿热证。《景岳全书》综合各家之说,列胞络伤损、分娩过劳、郁热下坠、气虚下脱、阴虚滑脱等,其主要病机为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  1.气虚 气虚主要指中气之虚。脾主中气,其气主升。若分娩临盆过早,产程过长,坐产努力,劳倦过度,或分娩处理不当,胞络损伤,加之产后过劳操持;或长期蹲、站位工作;或素体虚弱、营养不良、消瘦无力、或因慢性咳嗽、便秘等病患影响致脾虚气弱,中气下陷,无力升举,任带失约,胞络弛缓无力,不能提托子宫。或中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脉,以致胞络松弛无力维系胞宫,亦令下脱。  2.肾虚 “胞络者,系于肾”。肾藏精,主生殖,而子宫的行经、胎孕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生殖功能又属肾,先天不足,发育异常,早婚房劳多产,肾气亏耗,精血不足,无力作强,胞络弛缓;或年老体虚,肾元虚惫,天癸竭,精血虚少,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胞络、子脏失于温煦, “子脏虚冷”,气下冲则阴挺出。  3.湿热 子宫脱出之后,若调护不慎,易受湿热病虫侵淫,或脾虚湿注,兼夹肝火,合而湿热蕴生,可致子宫表面溃烂,红肿疼痛,是本病病理过程的并发症,因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肝脉绕阴器,故前贤责之于“郁热下坠”。  本病“虚”为本,因虚致陷,因陷致脱。脾主肌肉,其气主升,胞络者系于肾。故胞络弛缓无力,当责之于脾,或责之于肾,或见脾肾两虚,精气不足。子宫脱垂之后,若感染湿热病虫,可生他变,以致虚实夹杂,久病难愈。西医妇产科学也认为本病主因是骨盆内筋膜组织松弛,缺乏紧张力,因而失去支持力量。而松弛的原因,部分由于体质因素及内分泌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分娩时产道过度扩张与损伤,以致骨盆底肌肉功能不全。上述两种因素,如遇腹压持续增加的诱因,均可致子宫脱垂发生。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分娩产伤、难产、手术产、多产、旧法接生,产后过早操劳失于调护史。  2.长期蹲、站位工作,或肩挑负重等重体力劳动史。  3.素体虚弱,年老体衰,慢性疾病、咳嗽、便秘等。  (二)临床表现  子宫脱垂的临床表现在历代医籍中有形象的记载,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露”。《妇人良方》“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薛立斋:“其外证阴中挺出如蛇,如菌,如鸡冠花,或生虫湿痒,或溃烂出水……或肿闷坠痛,其内症伴体倦内热,经候不调……赤白带下,小水淋涩”所云,结合今天临床实际,归纳起来,可见:  1.阴道内脱出肿物 近阴道口或阴道外可见到脱出的肿物,随子宫脱垂的程度不同,突出物大小也不同。轻者,常在劳动、蹲站位、咳嗽等腹压增加时,感阴中滞碍,有物下坠,劳则病进,卧则内收;重度脱垂者,则整个子宫脱出于阴道口外,睡卧休息也不能自行回缩。  2.带下异常 带下增多、色白、质稀。若阴挺于外,复受湿热虫邪侵淫,表面溃烂,四周肿痛,则水出淋漓,带下色黄而气臭。  3.小腹坠胀,腰骶酸痛 为早期脱垂者常见症状,劳则症显,卧则症减,以合并直肠膨出者为著。  4.二便异常 严重脱垂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或膀胱、尿道、直肠膨出者,影响膀胱气化和大肠传导之职,则可见尿频或失禁,或二便不通,常需用手将膨出物上托后方得顺畅排解。  5.月经失调 阴脱于下,胞宫、胞络受损,冲任失调,可致月经失调,或先期,或闭经。  (三)妇科检查  以患者使用腹压时检查为准。子宫大小多正常,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或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可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或程度不同的尿道膨出,宫颈管可有延长。若阴道壁长期暴露,其横皱襞可变浅,甚至消失。阴道粘膜可见水肿肥厚、角化,失去正常弹性。  (四)子宫脱垂分度  子宫脱垂有轻重之分,根据1981年“两病”协作会议意见,分为三度,沿用至今。  工度:轻型,子宫颈距处女膜缘少于4cm,但未达处女膜缘。重型,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过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子宫颈。  Ⅱ度:轻型,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己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度: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若合并阴道壁膨出,应表明程度,其标准为:  轻度:阴道壁已达处女膜缘,但尚未膨出于阴道外。  中度:部分阴道壁已脱出于阴道外。  重度:阴道壁已全部膨出于阴道外。  据上妇科检查,子宫脱离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者,为诊断子宫脱垂之主要依据。  二、鉴别  1.阴道壁囊肿 本症可见阴道壁明显突出,但囊肿一般壁薄,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随压力而改变大小,不能移动,宫颈与宫体仍在正常位置。  2.子宫粘膜下肌瘤 子宫粘膜下有蒂肌瘤可下垂到阴道内或脱出于阴道口时,沿肌瘤向上,即可触到蒂的周围被一环状宫颈所包绕,而下垂之瘤体下方不见宫颈口。  3.单纯宫颈延长 本病虽宫颈外口部位离处女膜缘距离缩短,但阴道前后壁无膨出,宫体仍在正常位置,用力时不下降。  4.重度膀胱膨出 子宫脱垂常合并膀胱膨出,但单纯膀胱膨出者,阴道检查子宫颈仍在正常位置,用力时不下降。  5.完全性子宫内翻 较少见,阴道内可见翻出深红色的子宫内膜,与阴道壁颜色不同,在突出物的下方找不到宫颈口,但在其两侧角可见凹陷的输卵管子宫人口,双合诊盆腔无子宫。  [辨病论治]  子宫脱垂,常伴腰骶酸楚,小腹下坠。腰为肾之外府,女子肾以系胞,小腹为胞宫所居,为脾所主,故脾肾气虚,胞络失常,弛缓无力,不能升举为本病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升提,补肾固脱。  1.益气升提汤(《名医秘方绝招新编》)  组成:高丽参9g,黄芪30g,白术lOg,升麻4.5g,当归lOg,肉苁蓉18g,续断15g,菟丝子15g,柏子仁15g,枳壳6g。  本方有健脾益肾、升提固脱之功,用于脾肾气虚之阴挺下脱、崩中漏下、带下淋漓等证。本方为岑观海治疗子宫脱垂验方,以高丽参、白术、当归、柏子仁健脾益气补血;黄芪、枳壳、升麻益气升提;肉苁蓉、菟丝子、续断补肾固冲。脾肾健固,阴血充足,胞中肌肉、筋脉得以濡养,则筋健有力,而能提举,下脱之子宫可以回纳。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一疗程。  2.大补元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31))  组成:人参、熟地、金樱子、淮山药、白芍、牡蛎、白芷、五味子、白术、柴胡、山萸肉、升麻、乌贼骨、大枣共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本方有补脾益肾,升提固涩作用。本方为陈莜宝治疗子宫脱垂的经验方。他以本方治疗子宫脱垂78例,痊愈52.5%,有效30.7%。子宫脱垂常见并发症如带下增多、夜尿频、脱发等均随子宫脱垂病情的恢复而改善;并认为脾主肌肉,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行不畅,是造成盆底肌肉松弛的根源;且观察到本病肾虚证人群所占百分率大,夜尿频数者占98%,故治宜健脾补肾,而主用大补元丸。每次服10丸,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3.收宫散(《陕西中医》1984{1))  组成:白胡椒20g,附片20g,官桂20g,白芍20g,党参20g。共研末,加红糖60g,混匀分成30包。  本方有健脾温阳作用。党参健脾益气,附片、白胡椒、官桂温阳散寒,白芍开阴结,引阳药人阴以温中散寒。每日早、晚空腹服1包,开水送下,15天为一疗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产后多虚,本病多发生于产后,因产胞络受损;或素体虚弱,子脏虚冷;或劳力过度;或年老体虚;或房劳多产,总因为虚而致胞络虚损,不能维系胞宫致阴挺下脱。若伴气短神疲,小腹下坠,面色少华,四肢乏力,带下色白,劳则病进,脉虚细者,主因气虚;若子宫脱垂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坠溲勤者,证为肾虚。若宫脱日久不收,见表面溃烂,红肿疼痛,黄水淋漓,带下气臭者则属湿热,乃虚中兼实。  二、治疗原则  子宫脱垂之治疗,应根据《内经》“陷者举之”、“虚者补之”、“脱者固之”的原则。以“升补元气为主”,包括补血、益气、助阳、扶阴等内容,从补虚和充实体质及功能的不足,来消除一切衰弱的现象。本病主因脾虚气陷,肾虚滑脱,胞络损伤,故治宜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使之上有提系,下能固摄。气虚者,以益气升提为主,佐以益肾:肾虚者,宜补肾固脱,佐以益气;兼湿热者,以清热利湿先治其标,继以补虚治本。药理实验提示,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能提高肌张力,促进平滑肌收缩;补肾温阳益精能提高雌激素水平,兴奋性功能,增强体力,以利子宫复原。  在治法上,除内服外,应重视外治。《备急千金要方》共列治疗阴挺方药13则,其中8则属外治,今人吴民收集治疗阴挺验方86则,其中44则为外治,可见外治之重要。外治法主用药物熏洗、阴道纳药、局部敷贴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治疗、上子宫托等。因人因证制宜,以综合施治疗效高。对脱垂重、病程长、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此外,治疗期间,还应配合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注意加强提肛肌与腹肌锻炼,以提高骨盆底组织的张力。并应禁劳力、举动,节房事,忌生冷,以利子宫回纳。  三、分证论治  1.气虚  (1)临床见证:子宫下脱,或伴阴道壁膨出,阴中滞碍坠胀,卧则内收,劳则病进,甚则阴挺脱出不收。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下坠,面色少华,小便频数或失禁,或二便秘涩难解。或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淡胖,苔薄白,脉虚细。  脾主中气,其气主升,中气下陷,胞络弛缓,无力维系而阴挺下脱,轻则子宫仅下坠于阴道内,而感阴中滞碍坠胀,卧则内收,甚则整个子宫脱出于阴部之外,不能还纳。  (2)辨证依据:  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下坠,面色咣白。  ②难产、分娩产伤史,或产后过早操劳史。  ③长期蹲、站位劳动,肩挑负重史。  ④素体虚弱、慢性疾病,咳嗽、便秘史。  ⑤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虚细。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气升阳,举陷固脱。  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枳壳、诃子肉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升麻、柴胡、甘草、陈皮、枳壳、诃子肉。  水煎服,日l剂,连服2周为一疗程,有效者停1周后,再服1周以巩固疗效。未效者,加服1个疗程。工、Ⅱ度脱垂者疗效较佳。  本方为甘温之剂,以人参(或党参代之)、黄芪合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为君,“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提下垂之子宫;黄芪合当归,益气补血生肌,使肌肉、筋膜得以濡养而承载有力,适于气虚胞络损伤无力维系胞宫之证。加枳壳意在加强胞宫活动,增强肌张力。病程长,体质差者,应重用党参、黄芪30~90g,以增强其益气升提之力,且黄芪又有生肌作用,能促进产伤的愈合。枳壳能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剂量宜大才能达到升提作用。  有研究者以本方重用枳壳至90g,治疗150例子宫脱垂,均获良效。叶克义等以枳壳15g,茺蔚子15g浓煎至lOOml,1日分2次服。共治924例子宫脱垂,显效602例,有效173例,总有效率83.8%,而对照组单服补中益气汤116例,疗程与服法与之相同,总有效为54.31%。梁祖坤单用枳壳30g加米双酒250ml,同置砂锅内用文火加热,待煮沸后打开锅盖,熏蒸阴部,每次20一30分钟,一般1次见效,2次痊愈。这些临  床报道说明了枳壳内服、外用的升提作用,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本病加枳壳,方可提高疗效。症见腰骶酸痛者,可加川断、桑寄生以强腰益肾。小便频数或失禁者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以固缩小便。带多色白、质稀,加淮山药、芡实、金樱子固涩止带。若带下色黄气臭,甚或脱出,子宫表面溃烂,黄水淋漓,则按湿热处理(见后),先治其标。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属于兴奋及强壮类方剂,可促进营养吸收而增强体力。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对在体与离体子宫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药物治疗子宫脱垂,可增强子宫及附近组织的张力。脾主肌肉,健脾益气能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抗疲劳,补中益气汤可兴奋内脏肌肉与韧带,提高其张力,而使下垂内脏复位。使用时有升麻、柴胡作用明显,去之作用减弱,且不持久,表明升、柴与方中其他药物有协同作用。在该方中加入枳壳、益母草等药时,其作用更突出,本方还能提高免疫与抗衰老,增强体力,而有利于脱垂的恢复。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有类似生殖内分泌作用,可使白鼠动情期延续至10日之久(正常动情期约1日),能兴奋平滑肌器官和横纹肌,使其收缩加强。人参浸膏能引起未孕豚鼠离体子宫收缩,促进性腺内分泌功能,加强肾上腺素对家兔子宫肌的兴奋作用。白术含维生素A、D,能使脊髓反射功能亢进,故对身体虚弱、肢体无力等症有效。当归水溶性非挥发结晶成分能兴奋子宫,使子宫收缩加强。《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现代认为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薛立斋倡子宫脱垂治疗以“升补元气”为法,主以补中益气汤,至今沿用。如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治疗23例,治愈率为72.29%,有的在普查中以本方治疗,治愈率高达93.4%,最低为78.9%,验证了本方疗效的可靠性。  ②升麻汤(经验方)  组成:升麻、枳壳、党参、黄芪、牡蛎、当归、益母草。  水煎服,每日l剂,连服2周。  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固摄升陷,方中升麻、枳壳合牡蛎升提固摄,黄芪、党参、当归益气补血举陷,故宜于气虚阴挺之治疗。  ③三越十全大补口服液(浙卫药准字(1996)第002101号)  本方有温补气血之功,用于气血不足,食少无力,久病虚弱,未老先衰,气短神疲,头晕心悸,子宫下坠,月经过多,外科手术创口久不愈合者。口服,每次10ml,每日 2--3次,1个月为一疗程。  2.肾虚  (1)临床见证:阴挺下脱,腰脊酸楚,头晕耳鸣,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胞宫居小腹正中,腰为肾之外府,肾虚系胞无力,致阴挺下脱,腰脊酸楚。小腹下坠。因先天发育不全者,常发于青春之年,但少见,而常见年老绝经者。因多产房劳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且与分娩有关。  (2)辨证依据:  ①腹坠溲勤,头晕耳鸣,腰膝酸楚。  ②先天不足,多产体弱,年老体虚。  ③带下色白,清稀如水,小便频数,夜间尤甚。  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肾固脱。  ①大补元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组成:人参、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熟地、当归、淮山药、炙甘草。  原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荣危剧等证。景岳称:“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加强子宫收缩,具抗衰老作用,故适于治疗素体不足,年老体弱,多产房劳,元气不足,精血虚少之子宫脱垂。  本方具益肾气,固真阴之功。阴足以济阳,气旺则阳升,以达补肾升举固脱。可加入升麻、枳壳以加强升提之力。带多色白、质稀者,宜增人鹿角霜、艾叶、金樱子以益肾止带。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能兴奋中枢神经,提高体力,人参与当归均有加强子宫收缩作用。人参合当归、熟地补益气血,使肌肉、筋络得以濡养,功能加强。熟地、甘草补肾精,益阴血,均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枸杞子滋阴壮阳,强筋骨,泽肌肤,其主要成分甜菜碱加入饲料中,能明显增加雉鸡体重和母鸡产蛋量,可使小鼠体重明显增加,且毛色光泽,肌肉丰满,血色鲜红,具明显抗衰老作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盖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补肾药能促进卵泡发育,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使子宫收缩加强,利于下脱子宫之回纳。  ②经验方(《陕西中医》1982(1):12)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川断15g,桑寄生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升麻9g,柴胡9g,杜仲炭9g,车前子9g,黄柏9g。  方中党参、黄芪、升麻、柴胡补中气、升中阳、提子宫;续断、桑寄生、杜仲、煅龙牡补肾固脱。中气升,肾气足,使子宫上有提系,下能固托。  ③全鹿丸(《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本方有补肾填精,益气培元作用。原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精神衰惫,妇人虚羸劳瘵、崩中漏下,阴挺脱肛等。每次6g,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3.湿热  (1).临床见证:阴挺下脱,带下增多、色黄、质稠、气臭;或脱出的子宫表面红肿疼痛,或溃烂渗液,带下色黄如脓,气臭;伴口苦口干,发热,肛门肿痛,小便黄赤,甚或尿频,尿痛。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湿热并非子宫脱垂之起始原因,而是子宫脱垂过程中的并发症。其局部及全身症、舌脉征均呈现一派湿热病虫侵淫诸候。  (2)辩证依据:  ①脱出阴户之子宫表面红肿,或溃烂,黄水淋漓。  ②带下色黄、质稠、气臭。  ③发热口渴,纳差便溏,小便黄赤。  ④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  ①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淮山药、芡实、黄柏、白果、车前子。  原治带下之湿热者。今阴挺下脱,因脾虚运化失职,水湿郁而化热,不仅下注任带且有碍胞宫之回纳。宜先健脾利湿,清热止带以治标,再以益气升提以治本。如若带下色黄、气臭,伴口苦咽干,苔黄腻,此乃土虚木郁,可借鉴薛氏朝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气,夕服龙胆泻肝汤以清湿热之标本兼治法。  ②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生地、木通、车前子、泽泻、黄芩、当归、黑栀、龙胆草、甘草。  原治肝火湿热下注之子户肿胀坠痛及两胁疼痛。前阴者,宗筋所聚;肝脉者,绕阴器,今子宫脱出于阴户之外,并发红肿、疼痛、表面溃烂、黄水淋漓,伴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发热口苦,正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故而习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泄热除湿,并可配合外阴熏洗等,待热清湿解之后,方议益气升提,培本固脱。  子宫脱垂的治疗,临床分气虚、肾虚论治。先贤提出“以升补元气为主”的治疗大法。盖万物之本,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与生俱来,藏之于肾,靠后天脾胃之充养,是以临床以健脾补肾并举疗效为佳。尤其对病程长、年高体弱者,更应脾肾同治。钱天相主用党参、黄芪、续断、桑寄生、杜仲益气补肾,汪克明以全鹿丸治疗本病,均获佳效,是为典范。  此外,子宫脱垂的治疗应重视固涩收敛药的配合应用,以冀提高疗效。 《本草纲目》:“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收敛药味多酸涩,而能收敛。现代研究发现本类药常含有大量鞣质,其味涩,而鞣质的收敛作用也早为西医学所确认。如金樱子属强壮收敛剂,其主要成分为苹果酸、鞣酸等,味酸涩。《本草从新》谓金樱子能“固精、秘气”。浙江瑞安报道以单味金樱子煎汤内服,治疗不同程度子宫脱垂203例,有效率为79.5%。又如五味子,其味酸性温,功能滋肾生津,收敛涩精。药理研究提示,五味子粗提取物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具抗疲劳作用,和人参作用类似;五味子还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节律性收缩,并提高其紧张度。在益气补肾方中加入五味子能提高其升提固脱的疗效。此外,五味子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可能与其所含有机酸有关,其在体外对绿脓杆菌也有抗菌作用。正因于此,子宫脱出合并感染者,用之亦甚合拍,尤以外洗、外敷效更佳。  [其他疗法]  一、单验方  1。金樱子根lOOg,黄芪5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 Et为一疗程。具益气升提,固精秘气,收敛强壮之功。适用于子宫脱垂不伴湿热象者。  2.升麻4g,研末,鸡蛋1个。先将鸡蛋顶端钻一黄豆大圆孔,将药末放人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块蘸水将孔盖严,蒸熟食用。早晚各一次,10天一疗程,结束后,停2天再服。  3.棉花根30g,每日1剂,煎服,连服10日一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二、外治法  (一)熏洗方  1.蛇床子60g,乌梅60g,煎水熏洗,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2。金银花、地丁草、败酱草、蛇床子各50g,黄连lOg,黄柏lOg,苦参15g,连翘30g,枯矾15g,煎水熏洗。适用于子宫脱出伴溃烂流水等湿热证候者。每日1次.用至溃烂消失。  3.生核桃皮50g,水煎200ml,温洗,每次20分钟,早晚各一次,1周为一疗程。核桃皮具较强的促进子宫肌肉收缩和收敛作用,并有祛湿杀虫之功。  (二)阴道纳药  1.五五丸 五倍子30g,五味子24g,桃仁4g,枯矾21g,雄黄1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粒10g。用消毒纱布袋盛之,袋口留一长线,以便拔出。阴部消毒后,纳1丸于阴道内。每日1次,连用1周。  2。提宫散 制川乌50g,制草乌50g,白及100g,共研细末,过筛,取1.2g盛人绢制小袋内,袋口用衣线缝一圈,留一段五寸长的线头,可使袋口收放。纳入阴道后穹隆,每天1袋,留阴道内6—8小时后取出,或当患者感到腹部发热,抽提达于顶点时,即将药取出。  3.子宫丸(经验方)  组成:白矾、乳香、没药、硼砂、儿茶、雄黄、蛇床子、冰片、钟乳石、麝香、血竭、章丹。  具杀菌止痛、止血暖宫、通络活血、防腐解毒、消炎生新、燥湿之功。先将子宫复位,后将药贴于宫颈或阴道壁,再用大棉球蘸温开水,挤干,压紧。一般上药6—10次即不脱出。子宫脱出不能还纳复位者,不可用之。  (三)外敷  1。干芙蓉叶30g,乌贼骨30g,五倍子15g,五味子10g,枯矾8g,共研细末,高压消毒备用。适用于脱出之子宫溃烂流水者。早晚各上药一次,至溃烂消失。外以消毒纱布保护,并令其卧床休息。  2.五倍子15g,冰片1g,荷叶蒂烧灰,共研细末,局部上药。适用于脱出之子宫表面溃烂者。  三、针灸疗法  (一)针灸法  主穴:百会、关元、曲骨、维道、太冲、三阴交。  配穴:中极、气海、子宫、肩井、大赫、照海、足三里、次穋、提托穴、气冲。有健脾补肾,升阳举陷作用。每日主穴选3个,配穴选3—4个。上部穴针朝下刺,下部穴针向上刺,补法,留针30分钟,或加用电针治疗。虚寒者,艾条温针身,或出针后于主穴上艾灸三壮。每日1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病情好转后,隔日一次,疗程间隔3天。子宫回纳后,再治疗1个疗程以巩固之。或单独用隔姜灸法每日1次以巩固疗效。  (二)针剌法  主穴:维道、维胞、维宫。  配穴: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  用六寸芒针,进针后沿腹股沟向耻骨联合方向透刺,深度一般在肌层与脂肪层之间,双侧同时进针,捻转。幅度、频率由小到大,由慢到快,以病人能接受为宜。当会阴部或小腹部有明显的由下而上的抽动感后即可退针。主穴每次1个,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三)耳针  取子宫、皮质下、外生殖器、交感等耳穴,或以经络探测器、耳针探测仪,或以针柄在耳廓三角窝找出敏感点。直刺2—3分,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或用皮内针埋针。  (四)穴位注射  取穴:三阴交、足三里、提托穴、八穋穴。  用50%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等药物刺入穴位得气后,注入药液2ml,隔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每次选2个。  (五)穴位敷贴  1.用蓖麻子仁30粒,捣烂,贴百会穴,~'bDH热敷,可提高疗效。每日3次,每次贴30分钟,连用7天为一疗程。  2.鲜蓖麻子仁45g,熟烟叶6g,共捣烂,加50。白酒调成饼,贴于关元穴。头晕重时去药。3—5天为一疗程。  3。枳壳15g,升麻15g,五倍子lOg,小茴香lOg,青盐6g,麝香0.3g,共研末分成2份,先取麝香0.15g撒人脐孔,继填药粉,加盖槐树枝,再以荞麦面调成糊状,贴于脐上四周,后加艾炷灸之,每日1次。  (六)穴位埋线  取子宫或提托穴为主,加肾俞或次胶,得气后,取“0”号肠线1寸推入穴位。针灸治疗以健脾补肾、固摄升提为法,取穴以肾、脾、肝三经,冲、任、督、带奇经穴为主。其具疗效好、经济、方便等优点,易为患者所接受。  四、药物注射  1.肌内注射 注射液如复方三七注射液,每次2—4ml,每日3次肌内注射,4周为一疗程。近期总有效率为84.4%,实验证明该药对动物的骨骼肌、肛门括约肌有一定兴奋作用,可提高离体子宫、阴道平滑肌及圆韧带的兴奋性,主要表现为频率和张力的提高。  2.宫旁药物注射 国内外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应用。注射液如:无水酒精、明矾普鲁卡因、复方三七注射液等。注射部位一般在主韧带及宫骶韧带。其机理主要是用药物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局部组织纤维增生,形成疤痕挛缩后,致松弛的主韧带缩短,使子宫上提。对轻度脱垂有一定近期疗效。但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以损伤膀胱、直肠和输卵管。注射过浅时,会使阴道粘膜发生溃疡和坏死,而且注射后的疤痕粘连,会给以后的手术造成困难,故使用时多加注意。  五、药食疗法  1.黄芪60g,当归30g,升麻15g,共研末,和糯米90g人猪肠中炖粥服。  2.黄芪50g,陈皮15g,枳壳15g,鸡蛋2枚,共煮,吃蛋饮汤。空腹服,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3.黄芪50g,金樱子50g,当归lOg,炖乌鸡。隔日一次,连服3剂。  六、子宫托疗法  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维持子宫颈在坐骨棘水平,使子宫和阴道壁保持正常生理位置的工具。只要盆底肌肉尚有支持子宫托的能力就能发挥其支持作用。上托期间,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上托初期,主要起支托作用。由于被支托的组织不断发生变化,如子宫的血液循环改善,子宫旁支持组织的紧张度逐渐恢复,韧带和筋膜的负担减轻而不再下垂,重新维持生理功能而治愈。据广东环形子宫托治疗7044例脱垂,远期治愈率为11.94%,有效率为96。67%。上海报道以喇叭形托治疗480例脱垂,随访17年。治愈率为27.5%,有效为84.61%。可见使用子宫托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各度子宫脱垂者,均可根据需要,酌情使用,自行操作。早上放人,晚上取出,清水洗净,抹干保存。  (一)子宫托的类型  子宫托的种类甚多,其规格大小亦不同,各类子宫托均有其特点,常用的主要为环状子宫托与喇叭形子宫托。  (二)子宫托的选择  选择子宫托应注意其质量、大小及形状。塑料托表面光滑,遇酸碱不易变质,对组织刺激小。所选子宫托、大小必须适宜。过小易脱落,过大或质量不良,则使患者不舒,甚或产生局部压迫、引起不良反应,如分泌物增多、炎症或溃疡等。一般选择以稍大于生殖裂隙为宜,常用中号。可先试放小号,如加腹压后,托被进出,即改换中、大号,至不被进出为宜。上托后,子宫与阴道壁回纳,患者即感舒适,则为配置适度。  (三)子宫托的适应证  1.子宫脱垂无其他禁忌证者,均可使用。  2.患者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炎、肾炎等,经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或复发,又不能耐受手术者。  3.因故未采用,或不能采用中药或针灸等综合治疗的。  4.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治疗的患者,兼用子宫托疗法可提高疗效。  5.矫正子宫脱垂所致的压力性尿失禁。  (四)子宫托的禁忌证  1.有生殖道炎症或溃疡的患者。  2.阴道口宽敞、松弛,阴道短浅,或穹隆部过浅,甚或消失者,不能支持子宫托于固定位置。  3.会阴Ⅲ度裂伤,或有尿瘘、粪瘘者。  4.盆腔有炎症或肿瘤者。  (五)子宫托的使用方法  1.上托(以环形子宫托为例):放托前先排空大小便,将手洗净,平卧床上,屈膝、两腿分开,或采取蹲位、半蹲位、半卧位、全身放松,先将脱出的子宫用手推人阴道内,一手将大小阴唇分开,另一手拇、食指持托,将其斜着慢慢放人阴道内,继续用食指把托环的先进部送至后穹隆,再把后进部向上方推,卡于耻骨内侧,使托环套在子宫颈上。  2.取托:取托姿势与放托同,用食指勾住托环前缘向后、向外牵拉,轻轻取出。  (六)使用子宫托注意事项  1.认真指导,第一次使用子宫托时,要由医生检查有无禁忌证,选择好适合的型号,教会患者自己上、取子宫托的方法。  2.嘱患者冬季时每隔两三日将托取出清洗后,第二天早晨再重行放置。夏季需每晚取出清洗一次。切不可长期不取出,以免引起阴道炎症变化,甚至发生压迫性坏死及嵌顿。  3.上托后3个月、6个月时定期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发现子宫脱垂程度减轻时,应更换较小型号的子宫托。  七、气功与体育锻炼  气功疗法与体育锻炼是一种自我调理的整体疗法,以达健身祛病。  气功疗法多样,诸如“吐纳”、“导引”、“静功”、“内功”等。气功治疗主要是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练,以达培育元气的目的。治疗子宫脱垂主要采用“内养功”,配合“保健功”,以静制动。  体育锻炼常用的方法有:肛提肌运动和腹直肌运动,每日锻炼2—3次,每次5—15分钟。上述中药、针灸、子宫托等治法较适于工度与Ⅱ度轻之子宫脱垂,且诸法应联合应用,方可提高疗效。  八、手术治疗  子宫脱垂经上述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又复发, Ⅱ度重、Ⅲ度脱垂患者,或病程长,临床症状重,无手术禁忌证者,应根据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及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术式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合理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劳动保护,避免超负荷劳动及长期从事蹲、站位工作。  3.实行晚婚与计划生育。  4.加强孕妇管理,定期产前检查,及时纠正胎位,以防难产。  5.提高产科质量,正确处理分娩,及时修复产伤。  6.励行“四期”保健,尤需注意产褥期摄生,避免过早操劳,但应及早进行腹肌及肛提肌收缩运动,以利于盆底组织的复原,并保持二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  7.做好更年期保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8.积极防治增加腹压的慢性病,如慢性咳嗽、腹泻、便秘、腹水等。  二、调护  1.保持外阴清洁,衣裤宜柔软,活动亦须小心,避免或减少擦伤。  2.避免举重、登高、劳力、房劳。  3.调饮食,忌生冷、辛辣,以免发生腹泻与便秘。  4.慎起居,适寒温。  5.脱垂重者,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  [疗效判定]  治愈:子宫恢复正常位置,半年未复发。  好转:宫颈与宫体向上回纳,但未恢复到正常位置。  未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阴 挺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使子宫颈外口抵达坐骨棘以下水平,甚则子宫脱出阴道口外,或阴道前后壁膨出,统称“阴挺”。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  阴挺症证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明确提出了阴挺的定义,“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本病常发生于劳动妇女,与产时损伤、产后调护不当等因素有关。  (主要病机)  本病以脾虚肾亏为主,脾虚中气不足,升提无权,带脉失约;肾气虚弱,冲任不固,系胞无力导致子宫升提摄纳失司,此为虚证。脾肾亏损,湿浊内蕴,流注下焦,或体虚湿毒内侵;冲任带脉失束,此为本虚标实证.  西医认为,子宫主要依靠盆底组织及各种韧带,特别是主韧带的维持,使子宫在盆腔内处于正常位置。若盆底组织损伤,韧带松弛,则子宫失去支持而沿阴道方向下降,导致子宫脱垂.影响盆底组织及韧带损伤的原因有妊娠、分娩、腹压增加、肌张力减低、会阴裂伤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 断  (1)病史:有分娩损伤、产程过长、产后过早负重劳动、产后调护不当等病史,诱发本病的发生。  (2)临床表现:外阴及阴户坠胀,自觉有物自阴道脱出、站立、下蹲、提重等劳累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或可好转,尿频或大小便困难,甚则需用手指将膨出的阴道脱出物上托后,方能得以大小便.  (3)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子宫颈外口低于坐骨棘以下水平,或阴道前、后壁膨出,双侧附件无异常.  妇科检查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关于子宫脱垂的分度标准。病人采取膀胱截石位,医生进行观察,并嘱病人在用腹压下进行双合诊的检查把子宫脱垂分三度。  工度:指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越阴道口.  Ⅱ度:子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度:整个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在1963年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又将Ⅱ度分为轻重两型:  轻Ⅱ度: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重Ⅱ度: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脱出阴道口。  2.鉴别诊断  (1)与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子宫颈肌瘤鉴别。检查时重点在于了解有无子宫颈口及蒂的存在,B超检查可协助鉴别。  (2)与子宫颈延长的鉴别:用探针探测或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3)与阴道壁囊肿或肿瘤的鉴别:病变主要在阴道内,固定、肿物较大时可引起性交困难,子宫颈及宫体仍存在,B超检查有助诊断。  (因、证、辨、治]  本病主要因为气虚及肾虚,气虚则下陷而不能摄纳,肾虚则胞脉胞络受损,冲任不固。  阴挺本证多为虚证,气虚下陷而不能提摄;肾虚滑脱,则无以系胞,故子宫下脱或脱出阴道口外,病久体虚受邪,湿热下注为虚中夹实。  辨证主要根据症状及舌脉,若子宫脱垂伴有气馁神疲,小腹空坠者,多属气虚;若伴有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脉沉弱者,多属肾虚。若伴表面红肿、渗液多屑湿热下注。  治法上应按“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或清热除湿调摄.  1.气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分娩时用力太过,或产后操劳持重,或久嗽不愈,或年老久病,便秘努责,损伤中气,中气下陷,固摄无力,系胞无力,以致子宫下垂。  主要证候 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劳则加剧,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产后过早劳动史;子宫脱垂或见阴道前后壁膨出,伴小腹下坠,四肢无力、气少懒言等;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 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见“月经先期”节)加川断、金樱子.  2。肾虚证  病因病机 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体弱,肾气亏虚,冲任不固,系胞无力,以致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  主要证候 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夜尿多、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弱。  辨证依据 素体肾虚,产后过早操劳史;子宫脱垂、或见阴道前后壁膨出,腰酸腿软,夜尿多等;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脱。  方药&大补元煎(见“产后血晕”节)加金樱子、芡实、鹿角胶。  3。湿热下注证  病因病机 气虚脾弱,或肾气亏损,邪气乘虚而人,或外阴调护不当,湿毒外袭,湿热流注下焦所致。  主要证候 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表面红肿、疼痛,或溃疡渗液、色黄臭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依据 素体脾虚,有产后劳动过度及护理不当史;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局部红肿、疼痛、渗液、色黄臭秽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见“多囊卵巢综合征”章)合五味消毒饮(见“带下过多”节)。  (多种疗法]  1.针灸治疗  (1)维胞穴:进针后大幅度捻转,病人即有子宫收缩感。  (2)子宫穴:以病人感到阴部发酸上抽感为止。  (3)三阴交、配长强、百会、阴陵泉。每周行针2"--,3次,2—3周为一疗程.  2.子宫托 子宫托治疗在于利用肛提肌的耻骨尾肌束将子宫托盘支撑于阴道穹窿部,阻止子宫颈下降,维持子宫颈在坐骨棘水平。托纳平阴道口。适用于工度及Ⅱ度子宫脱垂者。  3.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为阴道前后壁修补,会阴修补,部分宫颈切除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预防及护理)  1。大力推行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过密。  2.普及新法接生,提高接产技术,注意保护会阴,如有损伤及时缝合,正确处理难产。  3。推广产后运动,在产后三个月内要特别注意休息,不宜久蹲、担、提重体力劳动.  4。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支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5。加强妇女四期卫生的宣传。  (疗效判断]  1.治 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手术后或其他治疗后子宫恢复正常位置。  2。好 转 症状及体征改善。  3。未 愈 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现代研究报道)  王德润认为子宫脱垂多属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所致,治以补气升提,药用枳壳20g,山药15g,扁豆lOg,白术lOg,党参lOg,菟丝子lOg,升麻lOg,柴胡lOg,水煎服,辨证加减.  《中西医妇科临证指南&&一书中指出穴位注射法治疗子宫脱垂。取穴:曲骨、维胞(双)、会阴、肾俞(双),取缩宫素IOU加生理盐水至10ral,或维生素B1、B,。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四穴分两组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入1,~-,2ml药液,每天1次,7天为1疗程。&&&&&&&&阴 挺&& 阴挺系因脾肾气虚所致。以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甚则脱垂于阴道外,或阴道前、后壁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膨出,甚至脱出阴道口外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膨出等病。 .&  诊断依据  1.妇女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至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2。有下腹隐痛、坠胀等症。  3.妇科检查:子宫下垂的程度,一般分为三度。  一度:子宫颈下垂至坐骨棘平面以下,但不超过阴道口。  二度:子宫颈与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三度: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证治概要  阴挺的主要病变在脾与肾。其致病原因,有临盆过早,难产,产程过长,产中用力太过;各种增加腹压的劳动;或房劳多产,损伤胞络;或体质较差等。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气陷,肾虚失固。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气虚、肾虚。其治疗方法,应以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重度子宫脱垂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分证选方  一、脾虚气陷证  [主症] 子宫脱垂,劳则加剧,卧则消失,小腹坠胀,面白少华,四肢乏力,少语懒言,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补气升提。  [常用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30—60g,党参30g,白术15g,当归10g,炙甘草、陈皮、炙升麻、柴胡各5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者,酌加山药、芡实、桑螵蛸以止带固脱。  2.二度到三度脱垂者,加入金樱子、炙乌梅以收敛固脱。  3.大便溏泄者,加砂仁、六曲、炮姜以健脾和胃。  4.兼夹湿热见带下量多,色黄质浓稠者,加败酱草、薏苡仁、炒黄柏、紫花地丁、半边莲。  [按语]  1.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的著名方剂,阴虚火旺,肝经湿热偏盛者忌服。  2.据报道:本方治疗子宫脱垂23例,脱垂一、二、三度者分别占21.7%、43.5%、34.8%。结果:痊愈76.2%,有效9。5%,无效14.3%。  3。据报道:仿本方方义,将黄芪、当归、升麻各等份制成注射液,治疗子宫脱垂111例。结果:一度54例中治愈45例,二度34例中治愈8例;三度23例中治愈4例。  4。据报道:本方对动物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时作用尤强。  [参用方]  1。华占福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生黄芪30g,党参15g,升麻4.5g,白术12g,益母草24g,枳壳12g,地骨皮4.5g,石榴皮4.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升提。主治:脾虚气陷之子宫脱垂。  2.升提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238):枳壳、茺蔚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益血,升提胞宫。主治:轻度子宫脱垂。  3.收阴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术、枳壳、升麻、陈皮各9g,沉香、肉桂(另研)、吴茱萸、甘草各3g。上为粗末,分4剂。每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3次。功用:补气养血,温中升阳。主治:产后劳伤过度,子宫脱垂不收。  4.收膜汤(《傅青主女科》):生黄芪30g,人参、炒白术、炒白芍各15g,当归9g,升麻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大补气血,升举阳气。主治:妇人产后阴户中垂下一物,其形如帕,或有角,或二歧,往往出产门之外,至六七寸许。  5.补气升肠饮(《傅青主女科》):人参、生黄芪、当归各30g,炒白术15g,川芎9g,升麻0.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升提。主治:产妇气虚,子宫脱垂不收。  二、肾阳亏虚证  [主症] 子宫脱垂,腰酸腿软,小腹下垂,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脱。  [常用方]&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3—10g,山药、熟地黄、杜仲、炒当归、山萸肉各lOg,枸杞子9g,炙甘草6g,金樱子、菟丝子、紫河车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小腹冰冷者,加制附片、鹿角胶(烊冲)、补骨脂以温阳暖宫。  2.纳欠腹胀者,加陈皮、煨木香、炮姜以温中暖胃。  3.心慌寐差者,加青龙齿、合欢皮、炒枣仁以宁心安神。  4。兼有湿热,见带多色黄,质粘腻如脓样者,加炒黄柏、败酱草、薏苡仁、鱼腥草、茯苓以清热利湿。  [按语]  1.本方大补脾肾之精气,凡体质虚弱者,除兼夹肝经湿热者外,均可治疗。  2.如子宫脱垂明显者宜加黄芪、升麻、炒柴胡等益气升阳之品。  [参用方]  1.乌贼鱼骨丸(《陈素庵妇科补解》):白芷9g,当归15g,龙骨、牡蛎各9g,熟地黄30g,山萸肉15g,柴胡、升麻各3g,黄芪9g,白芍、川芎、杜仲各15g,五味子9g。上为末,用乌贼鱼骨炙,研,同为丸。每次9g,空腹用白开水加醋少许送下,每日3次。功用:益气升提,补肾调肝。主治:产后子宫脱垂。  2.加减磁石散(《古今医鉴》):磁石30g,当归尾、白芷、蛇床子、赤芍、丹皮、血余炭、荆芥穗、川芎、生地黄各lOg,陈皮、甘草各6C。水煎服,空腹时温服,每日1剂。功用:缩宫止血。主治:产时用力过度,子宫脱垂者。  3.铁粉散(《妇科玉尺》):当归、磁石各15g,铁粉9g。上为细末。每次3g,米汤调下,每日2次。功用:养血固涩。主治:子宫脱垂。  4。施明仙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党参50g,白术、茯苓、乌梅、金樱子、桑寄生各lOg,炙甘草、柴胡、升麻、制附片各5g,黄芪15g,当归30g,杜仲1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补肾固脱。主治: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小腹下坠,腰脊酸痛等。  三、湿热下注证  [主症] 子宫脱出日久,表面溃烂,黄水淋漓,小便灼热,或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录自《医方集解》)。  龙胆草6g,黄芩、栀子各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柴胡6g,生地黄9g,当归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临证一般宜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薏苡仁以加强清热解毒化湿之力。  2.兼气虚下陷者,加黄芪、太子参、升麻以益气升提。  3.兼肾虚失固者,加续断、桑寄生、肉桂以补肾助阳。  [按语]  1.本方泻中有补,清中有养,但湿热较重应去生地黄之类滋阴养血之品。如湿热不太甚,配用少量生地黄、当归,既可缓解实火损伤阴血,又可防止苦寒泻火,清利湿热药耗阴。  2.本方苦寒药过多,易伤脾胃,脾胃虚弱,阴虚寒湿者忌服。另外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3.据报道:本方能增加幼鼠胸腺重量,产生不同类型的T细胞,从而释放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并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加强,激活的巨噬细胞又可释放淋巴激活因子,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后调节抗体产生,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参用方]  1.三物汤(《杏苑生春》):荆芥、藿香、臭椿皮各等份。上为粗末,煎汤熏洗,每日1--2次。功用:清热利湿。主治:产后阴挺下脱。  2.阴挺丹(《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炒黄柏150g,雄黄、炒五味子各75g,枯矾、煅龙骨各30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g。用丝棉包好,丝线扎紧,留一长线头,再用蜡纸包严,置室内阴凉干燥处备用。每用1丸,纳入阴道,线头留在阴道口外,每3日1次,8次为1疗程。功用:收敛固涩。主治:子宫下垂。  3。螵蛸散(《普济方》):桑螵蛸、枯矾、五倍子各等份。上为末,研桃仁拌匀,熬之。功用:收敛固涩。主治:产后房劳过度,或劳累举重致子宫脱垂。   疗效评定  1.治愈:子宫恢复正常位置,半年未复发。  2。好转:宫颈与宫体向上回纳,但未恢复到正常位置。  3.未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血两虚吃什么中成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