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在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中什么意思

盖在古文中的意思
1.用草编的覆盖物 又特指车盖
如“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2.遮盖、掩盖
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3.胜过,超过
如“力拔山兮气盖世”
4.用在句首,大概、推想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5.大概、大约。用于句中,表示推测,推断 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6.本来、原来
如"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1) (形声。从艸,盍( 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2) 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 [straw mat]
李巡曰:“编菅茅以覆屋曰苫。——《尔雅》。按,覆屋用茅若苇。苇不白,惟茅白也。
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3) 又如:苫盖(茅草覆盖物)
(4) 雨伞 [umbrella]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宋· 苏轼《教战守》
(5) 车篷 [awning on a carriage]
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又如:盖弓(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
(7) 容器的盖子 [cover]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壶盖;盒盖;引擎盖;照像机镜头罩盖;窄口瓶盖;盖盅(一种有盖子的茶杯)
(9) 耢 [rake]。一种整地的农具。如:盖磨(即耢。平整土地的农具)
(10) 通“阖”( hé)。门扇 [door leaf]
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荀子·宥坐》
--------------------------------------------------------------------------------
(1) 遮蔽;掩盖;引申为概括 [cover]
盖,加也,加物上也。——《释名·释言语》
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墨子·备穴》
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说林》
所盖多矣。——《左传·成公二年》
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荀子·王制》
治舍盖屋。——王褒《僮约》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唐·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盖脸(遮羞);盖抹(掩盖;遮掩);盖藏(掩盖;隐藏)
(3) 引申为胜过、超出 [surpass]
功盖天下。——《庄子·应帝王》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4) 又如:盖代(绝代,绝世)
(5) 建造 [build]。如:盖新房;盖造(建造)
(6) 通“害”( hài)。伤害,杀害 [kill and destroy]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常,鳏寡无盖。——《书·吕刑》
谟盖都君,咸我绩。——《孟子·万章上》
(7) 又如:相盖(相害;加害)
(8) 通“阖”。关闭 [close]
盖天下,视海内,长举而无止,为之有道乎?——《管子·山权数》
(1) 因为,由于 [because]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宋·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盖缘(因为);盖因(因为);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3) 发语词 [oh]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西游记》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probably]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却,则 [but]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通“盍”( hé)
(4) 何 [why]
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5) 何不 [why not]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诗·小雅·黍苗》
(6) 另见 gě
--------------------------------------------------------------------------------
◎ 盖板 gàibǎn
(1) [cover slab]∶用来封闭或盖住容器、箱子或结构物截面的端部或顶部的盖、罩或顶
(2) [sheathing]∶木板房的外墙上或木房顶上的第一层木板或防水材料
◎ 盖杯 gàibēi
[cap-cup] 带盖儿的杯子
◎ 盖菜,芥菜 gàicài,gàicài
(1) [leaf mustard] 一年生草本植物,芥( jiè)
(2) 菜的变种,叶子大,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是普通蔬菜
◎ 盖饭 gàifàn
[rice served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 on top] 在米饭上加菜做成的一种按份儿出售的饭。又名“盖浇饭”
◎ 盖棺论定 gàiguān-lùndìng
(1) [A man's merits or demerits can be finally judged only after his death]∶一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作出定论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可斋续稿后·挽史鲁公》
(2) [make final judgement]∶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一时一事作出定论
在过去说来,她这个小命运已是被盖棺论定了
◎ 盖然论 gàiránlùn
(1) [probabilism]
(2)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相关信息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3)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权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4) [probabiliorism]∶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 盖然判断 gàirán pànduàn
[judgment] 反映对象可能有或可能没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形式是“S可能是(可能不是)P”。也称或然判断,可能判断
◎ 盖然性 gàiránxìng
[probability] 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
◎ 盖世 gàishì
[matchless] 才能、功勋等压倒当代,没有人能比
项王乃悲歌怃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 盖世太保 Gàishìtàibǎo
[Gestapo] 法西斯德国的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采用秘密的和恐怖的方法,对付被怀疑为叛国或叛乱的人。1933 年建立。纽伦堡国际法庭定为犯罪组织
◎ 盖世无双 gàishì-wúshuāng
[be unparall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指人的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独一无二
当时吾师传吾此术,可称盖世无双。——《封神演义》
说得那岳飞人间少有,盖世无双。——《说岳全传》
◎ 盖头 gàitóu
(1) [red veil]∶女子结婚时蒙在头上遮住脸的红巾
(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宋· 吴自牧《梦梁录·嫁娶》
(2) [veil]∶某些地区妇女挡风沙用的蒙头巾
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盖唐帷帽之制也。—— 宋· 周??《清波杂志》
◎ 盖章 gàizhāng
(1) [stamp]∶用图案或刻字作印记以示确证或检验、批准
(2) [put one's seal on]∶打上印章
◎ 盖子 gàizi
[cover] 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
(1) 古地名 [Ge town]。战国齐盖邑,汉置盖县,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 另见 gài
文言文中“盖”字的翻译:
“盖”在古代字典里还有:“?”、“蓋”之异体字。同时“盖gài”也是“盍hé”的通假字。
一、当“盖gài”字讲时,《说文》:“盖,苫...
一、遗憾。《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又为感到遗憾。《汉书·张安世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诸葛亮《出师表》:“...
的——1、鲜明、明亮的样子。2、箭靶的中心。3、古代女子点在额上作为装饰的红点。4、确实。
常用的意思是“因此,所以”
另外还有下列意思
1. (形声。从攴( 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 同本义 [c...
答: 一般来说生双胞胎会比较需要基因,如果家族里有生双胞胎的基因,生双胞胎的概率会大一些,要不然的话生双胞胎的概率费会非常的小。
答: 我可以给你提供个想法,仅供参考咯~!
可以从培训人才和被培训人才的数据比例来说明拉,很有说服力哦~!
祝你好运!
答: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答: 请说的明白点啊,你是要什么性质考试的啊,自考?成考?普通?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謝謝邀請。&br&&a data-title=&@乐正&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82fa7d5bf4e& data-hash=&b82fa7d5bf4e& data-tip=&p$b$b82fa7d5bf4e& data-hovercard=&p$b$b82fa7d5bf4e&&@乐正&/a& 先生推薦的原材料論著說得很到位了。我當時也是從讀《郭店楚簡》開始入門的。&br&不同於其他戰國竹簡,郭店簡、上博簡、淸華簡這三批都是古竹書,極適合閱讀。&br&武漢大學陳偉敎授團隊出的《楚地戰國出土簡冊合集》(目前只出了2冊,看出版計劃是有6冊的)、《秦簡牘合集》可善加利用。&br&其他戰國簡以及秦漢簡原材料的出版物可參:&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各单位收藏的简牍有哪些出版物? - 趙瑾昀的回答&/a&&br&&br&至於這些原材料的文字攷釋,除了《楚地戰國出土簡冊[十四種]》之外,建議蒐集一些集釋類的著作或者博、碩論文,畢竟自己蒐集、研讀散見論文是一件十分攷驗財力、時間、搜索技巧、掃描技術以及人際關係的事情。前者如蘇建洲先生的《淸華二〈繫年〉集解》,李松儒先生的《淸華簡〈繫年〉集釋》;後者如 &a data-title=&@乐正&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82fa7d5bf4e& data-hash=&b82fa7d5bf4e& data-tip=&p$b$b82fa7d5bf4e& data-hovercard=&p$b$b82fa7d5bf4e&&@乐正&/a& 先生提到的《楚地戰國出土簡冊十四種校訂》(已出版成書)。&br&我還在想有生之年可否看到《戰國文字詁林》呢。&br&&br&題主說要側重文字釋讀,那麼閱讀這些原材料的最終目的也是落實到熟悉簡帛文字字形上。&br&至少對我而言,簡帛裏蘊藏的文字構形訊息,比其記錄的文獻更有用。&br&要熟悉簡帛文字字形,讀相應的文字編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特別是在題主你已經熟悉甲金文以及戰國璽印、貨幣文字的情況下。&br&讀文字編的目的,是爲了熟悉這个封閉的文字系統內部的構形規律,包括簡化、繁化、異化、類化、羨符等。戰國簡帛文字記號化程度比甲金文、秦文字髙了不少,若是不熟悉其內部的構形規律,而用甲金文、秦文字的構形規律來套,在攷釋戰國簡帛文字的時候無疑會舉步維艱。&br&比如楚文字「內」,訛變後基本與「矢」字同形,這是甲金文所不具有的特徵。&br&&br&當然,文字編限於體例原因,光讀它也有很多缺陷。&br&裘錫圭先生曾說:「學習的重點不要放在讀文編上而要放在讀原始材料上。……在開始學一種古文字的時候,先粗讀一遍有關的文編,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想學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讀文編,而得靠大量讀原始材料。脫離了古文字的使用環境,孤立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古文字的。……」&br&裘先生指出文字編上的字形脫離實際的語言環境,這是對的(儘管目前新出的文字編已經意識到這个問題,多在字形下附帶了辭例)。&br&我認爲文字編存在的另一个的問題是處理字頭(隸定字)不統一,過分依賴《說文》序,進而沿襲了不少《說文》的錯誤。比如《說文》以爲正「?」爲「繼」,反「?」爲「絕」(按:此二字原本不是正反形關係,而各有來源,參&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斷」和「繼」这两个字的相同部分(?)是什么意思?&/a&)。在楚系簡帛文字中,「?」無論正反都是「絕」字,而相當多的文字編爲了遷就《說文》將這个字歸入到了「繼」字頭下,誠心填堵(如《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1079葉「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叄】文字編》314葉「[繼]」)。&br&正因爲文字編的字頭很多時候是爲了溝通現代漢字以及《說文解字》,所以其隸定時主要往這个方向傾斜,而少了符合古文字實際構形的「嚴格隸定」(比如《金文編》將金文中用爲「眉壽」的前一字直接歸入「眉」下)。這對出於熟悉古文字構形規律的目的而去讀文字編的人來說,會有一定誤導作用。&br&&br&讀文字編的目的是爲了熟悉某个封閉文字系統內部的構形規律,這是漢字構形學研究的內容。鑑於文字編有上述缺點,故而不如直接讀漢字構形學相關的論著。比如王寧先生的《漢字構形學講座》,劉釗先生的《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br&&br&《漢字構形學講座》借鑑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構建漢字構形系統。但由於其分析的材料主要是今本《說文》小篆(今本《說文》小篆與出土古文字相比有相當多的訛變)以及現代楷書,對研究出土古文字的指導意義只在於理論層面而不是其論證結果。比如《講座》一書因循《說文》「敖,从出从放」的誤解,在談論「超系統形體」時這麼說:&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45& data-rawwidth=&704& src=&/1b1d187e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1b1d187e_r.png&&&/figure&將「敖-攵」的部件視作「超系統形體」,竝且斷言「這个過渡構件是在漢字族譜中沒有的。」其實稍微瞭解金文的都知道,「敖-攵」在金文中獨立存在,正是「敖」字的象形初文;反倒是《說文》「敖,从出从放」據訛形錯誤拆解,不可取,也不是什麼「有理拆分」。&br&儘管《講座》在選用論證例子時候沿襲《說文》之誤,但是其提出的基於「錯誤拆分」而造成的「超系統形體」這一概念仍然是正確的。這也是《講座》對於古文字研究者的指導僅限於理論層面的原因。&br&&br&劉釗先生的《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一書描述了動態的漢字構形規律,其描述的對象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構形特點,對於戰國簡帛文字而言竝不完全適用。&br&&br&針對戰國文字特別是楚文字構形規律的論著,筆者推薦何琳儀先生的《戰國文字通論(訂補)》(2003)、李運富先生的《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1997)、李守奎、肖攀先生的《淸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2015)。其中前兩本書的成書時間太早,何書主要以戰國璽印文字爲主,李書主要以90年代以前發表的楚簡(主要是遣策)爲主,釋字上不見得精準。1998年開始,可與傳世典籍直接應證的郭店簡、上博簡、淸華簡陸續發表,楚文字的釋字迎來了一个井噴時代(郭永秉先生說有傳世文獻對比的竹書相當於一本字典)。&br&故而我着重推薦李守奎、肖攀先生的《淸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一書。李守奎先生是楚文字研究領域的權威,多年來一直在整理各批楚文字材料,有志於開闢「楚文字學」這門學科。該書上編首次探討了古文字釋讀中「隸定」應該注意的準則,竝以《淸華簡〈繫年〉》文字爲綱論述了若干組字族的構形特點。該書下編《〈繫年〉文字構形》主要由李守奎先生的弟子肖攀先生完成,力圖反映《繫年》文字的筆畫、基礎構字部件、多級構字部件的構字體系,主要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如下圖)。&b&這部分內容對於熟悉楚文字構件、科學運用「偏旁分析法」釋字是十分有幫助的。&/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909& data-rawwidth=&3454& src=&/50be8a318f2fdb6f15060afe8d44f670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454& data-original=&/50be8a318f2fdb6f15060afe8d44f670_r.pn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4909& data-rawwidth=&3454& src=&/cceec4dbea43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454& data-original=&/cceec4dbea43_r.png&&&/figure&附帶一提,華東師笵大學的劉志基敎授前年在《中國文字研究》上發表了一篇叫《〈包山簡文偏旁類纂〉簡說》的期刊論文,提到「《包山簡文偏旁類纂》作爲古文字偏旁工具書的創編的首次實踐,爲滿足『偏旁分析法』的實際運用之需,在貫徹既已認定編纂思路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體例;以方位、結構層次爲偏旁分類依據;合理認定特殊偏旁;偏旁類纂與單字引得配套編纂。」 似未見付梓。
謝謝邀請。
先生推薦的原材料論著說得很到位了。我當時也是從讀《郭店楚簡》開始入門的。 不同於其他戰國竹簡,郭店簡、上博簡、淸華簡這三批都是古竹書,極適合閱讀。 武漢大學陳偉敎授團隊出的《楚地戰國出土簡冊合集》(目前只出了2冊,看出版計劃…
的确是五个字,不过这枚闲章的第一个字当释为「香」(从「黍」从「甘」)&br&&br&香中别有韵&br&&br&&a href=&/people/yue-mu-xin-36& class=&internal&&岳牧心&/a&老师所释微误。
的确是五个字,不过这枚闲章的第一个字当释为「香」(从「黍」从「甘」) 香中别有韵 老师所释微误。
「妾待昧死 再拜 上书 呈 大后陛下」&br&侯夫人写给太后的奏折的副本,昧死是秦汉时臣下上书帝王的书面用语。
「妾待昧死 再拜 上书 呈 大后陛下」 侯夫人写给太后的奏折的副本,昧死是秦汉时臣下上书帝王的书面用语。
&p&&b&從下到上:中國。&/b& &b&題主搞反了,圖中是金文【中國】的鏡像。&/b&&/p&&p&這兩個字出自西周青銅器「何尊」,見:&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F9jj7CX4JaPxj3R_WcGk-D-k9Whp96hbPgZQrTjb1UwBnOUNUidRgiTIqN2NnvqoS2okosshk07VmEFqxkmPj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何尊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 ,「何尊」是最早有「中國」二字的出土文物。&/p&&figure&&img src=&/eef3319cdda6ec4a138b6a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eef3319cdda6ec4a138b6a_r.png&&&/figure&&p&&br&&/p&&p&我將其旋轉過來,與《何尊》的銘文「中國」是一模一樣的,&/p&&figure&&img src=&/7ff865c94c632fde7b28bac4fb77ac50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31& data-rawheight=&3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1&&&/figure&&p&&br&&/p&&p&&br&&/p&&p&&br&&/p&&figure&&img src=&/cc97314a80eed5443da3fd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 data-rawheight=&1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3&&&/figure&&p&--------------------------------------------------------------------------------------------------------------------------------------------&/p&&figure&&img src=&/bd4f3f0d8b30b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5& data-rawheight=&1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5&&&/figure&&p&「中」是「會意字」,大概是一種「中軍旗幟」,也就是軍隊指揮者所在發佈命令的地方,以此會意「處於中間」,「中」的古音讀若「動」,可能「中」的讀音就是「鼓聲」的擬音。&/p&&p&中国邮政的logo,就是来源自何尊的这个中字:&/p&&figure&&img src=&/v2-c297107cbe8dd1c00aeb8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28&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v2-c297107cbe8dd1c00aeb8e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c59bd41fdd7bce26fd86bc1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43& data-rawheight=&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3&&&/figure&&p&&br&&/p&&p&「國」的在先秦上古寫成「或」,文字學叫做【古今字】,或者【本字】與【後起本字】,造字意思就是「以戈守城」(其实左半部分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声符,是「晕」的初文),所以象形一個「戈」和「城和城墻」的象形。&/p&&p&後來,「或」被借用表示虛詞意義「或者」以後,就另造了一個字「國」。又另造一個字「域」表示「疆域、範圍」,表示「或」的引申義。&/p&&p&說簡單一點:&br&在先秦「或」表示三個意思:「或者」、「國家」、「範圍」,因為表達的意思太多,容易產生歧義,就加上一些義符造字分別承擔不同的職務:&br&加「口」造「國」字表示「國家」,&br&加「土」造「域」表示「範圍」,&br&而原來的字「或」,就表示「或者」。&/p&&p&另外,先秦以前的「國」跟今天是不大一樣的。「中國」就是王室所在地或者政權所在地的城市。城市里有身份、有政治權力的自由人叫「國人」,城市以外的人叫「野人」。西周周厲王時期所謂的「國人暴動」其實是有一定政治權力的人的暴動。&/p&&p&&br&&/p&&p&後來,「中國」慢慢演變成指中原地區,河南、山西南部等等地方。如:曹操建都許昌的漢代也自稱「中國」。&/p&&p&古人認為華夏中原是世界的文明中心,四周都是不開化的野蠻人,所以,「中國」也有「中心文明之國」的意思。&/p&&p&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也就是沒有那種「天下文明中心優越感」的「中國」,葛兆光的《何为中国》一書認為大概是從宋元代開始的。因為宋元時代穆斯林世界崛起,是伊斯蘭的黃金時期,見:&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4%25BC%258A%25E6%2596%25AF%25E8%2598%25AD%25E9%25BB%%E6%E4%25BB%25A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BC%8A%E6%96%AF%E8%98%AD%E9%BB%83%E9%87%91%E6%99%82%E4%BB%A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
從下到上:中國。 題主搞反了,圖中是金文【中國】的鏡像。這兩個字出自西周青銅器「何尊」,見: ,「何尊」是最早有「中國」二字的出土文物。 我將其旋轉過來,與《何尊》的銘文「中國」是一模一樣的, -----------------------------------…
&p&一、「生僻字」产生的原因&/p&&p&1、未识字的隶定&/p&&p&2、已识字的异构字的隶定&/p&&p&3、不同隶定尺度造成的差异&/p&&p&二、初学者应对的办法&/p&&p&1、如何检索&/p&&p&2、如何呈现&/p&&p&————————————————&/p&&p&一、「生僻字」产生的原因&/p&&p&1、未识字的隶定&/p&&p&一个古文字,我们不熟悉它和後世文字的关系。那么我们在称引它的时候可以直接复制他的原形。但是如果这个字可以拆分成多个部件,这些部件都可以和后世汉字对应,那我们可以将其逐一转写成後世汉字再拼合起来。&br&&/p&&figure&&img src=&/v2-ebb2bb5cece5ad1cb4fad0f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6& data-rawheight=&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6&&&/figure&&figure&&img src=&/v2-129de57cc33ab0beba31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 data-rawheight=&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0&&&/figure&&p&[??泉]&/p&&p&?字写错了(看右边,题主应该意识到了),?也就是兔,甲骨文中就是写成一只兔子,你把它隶定为兔、?都可以。如《新甲骨文编》(修订版)里只保留了兔的字头,?字只在[??五酉]和[??泉]两个字中出现,其实[??五酉]和[??泉]完全可以写成[?兔五酉]和[?兔泉],只是用字习惯问题。&/p&&p&至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读?不好意思,这是个人名、地名用字。什么意思?不清楚。怎么读?不知道。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甲骨文中有多少未破解字,大部分都是这种无法和后世文字直接对应的人名地名用字。另外,在金文中,[??泉]也可以叠用,作为双音节的形容词。&/p&&p&[??五酉]&/p&&p&古文字中五和酉共用一横,可以隶定为题主写的那种,也可以径直隶定为上五下酉。&/p&&figure&&img src=&/v2-d1c3158dabc62a1ad65dd260f855032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33& data-rawheight=&10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3& data-original=&/v2-d1c3158dabc62a1ad65dd260f855032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6dced41cb4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21& data-rawheight=&11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1& data-original=&/v2-6dced41cb4b_r.jpg&&&/figure&&p&2、已识字的异构字的隶定&/p&&p&一个古文字,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准确得知他和後世某一问题匹配,但具体的构形上,和通常的写法有差异。我们可以直接写成後世的写法,也可以用刚刚提到的方法严格按字形隶定。&/p&&figure&&img src=&/v2-23a3a0e9a52d0d9595dca9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0& data-rawheight=&1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0&&&/figure&&p&这个看着很复杂的字是「秦」。一般可以直接写成「秦」。汉语多功能字库「甲金文從「午」(「杵」的初文)從「廾」(象雙手)從二「禾」或三「禾」,金文、竹簡或加從「臼」,作從「舂」從「禾」之形,疑會雙手持杵搗禾脫穀之意,脫粒是收穫的重要環節(王文耀、陳秉新),本義是舂搗禾穀。」&/p&&figure&&img src=&/v2-6358b3ecbfae82dc155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v2-6358b3ecbfae82dc1553_r.jpg&&&/figure&&p&3、不同隶定尺度造成的差异&/p&&figure&&img src=&/v2-592b9e86a92ad89a1b5dbed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4& data-rawheight=&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4&&&/figure&&p&这个字,《说文》说是「城」的籀文。《康熙字典》中也是有的。只不过左侧的写法略有差异,其实都是一个字的不同隶定方法。这种由于隶定尺度不同造成的差异也十分常见。包括上文提到的兔、?、秦都涉及到不同隶定尺度造成的差异。&/p&&figure&&img src=&/v2-bc5a72eeea7c449eab7bb3a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 data-rawheight=&1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5&&&/figure&&figure&&img src=&/v2-5f8badb37a5ad41f893afa8dadd5046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5f8badb37a5ad41f893afa8dadd5046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75ced470896dbf41dab564be8c3f51c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4& data-rawheight=&9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4& data-original=&/v2-75ced470896dbf41dab564be8c3f51c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3& data-rawheight=&9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v2-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bbda09e2efdfdb7cb880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 data-rawheight=&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0&&&/figure&&p&同甹。汉语多功能字库:「「甹」指輕財仗義的英俠。《說文》:「甹,亟詞也。从丂从由。或曰甹,俠也。三輔謂輕財者為甹。」段玉裁注:「今人謂輕生曰甹命,即此甹字。」「甹」與「拼」聲音極近,故段玉裁所說的「甹命」,即今人所說的「拼命」,指豁出性命、不顧生死。「甹」或作「俜」,《說文》:「俜,俠也。」段玉裁注:「〈丂部〉曰:甹,俠也。三輔謂輕財者爲甹,然則俜甹音義皆同。」甲骨文上從「甾」(象竹製器皿)下從「丂」(象枝柯),構形不明。金文上從兩「甾」,或於「丂」旁加「口」。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通假為「屏」,表示輔助、保護(參郭沫若),逆鐘:「用甹朕身」,班簋:「甹王立(位)」,《左傳.哀公十六年》:「俾屏余一人以在位。」《逸周書.嘗麥》:「以屏助予一人」。包山楚簡讀作「聘」,表示聘問,簡197「甹於楚之歲」。」&/p&&figure&&img src=&/v2-cb51f2971119efaa1dc31c06e04bb61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5& data-rawheight=&9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5& data-original=&/v2-cb51f2971119efaa1dc31c06e04bb616_r.jpg&&&/figure&&p&二、初学者应对的办法&/p&&p&1、如何检索&/p&&p&常用工具书:《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字释综览》、《金文常用字典》、《金文今译类检》、《甲骨文诂林》、《甲骨文字释林》、《古文字诂林》、《金文诂林》、《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证》、《古文字谱系疏证》、《殷周金文集成索引》等。&/p&&p&网站:汉语多功能字库、小学堂、引得市、国学大师、教育部异体字字典等。&/p&&p&2、如何呈现&/p&&p&由于金文索引的未编码字曾经系统地收入unicode,所以很多金文隶定字都已经编码,而甲骨文、战国文字等没有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所以一般是打不出来的。&/p&&p&最简单的方法,制图截图,用图片即可。也可以用构字式实现,见赵瑾昀的这篇文章。至于自造字体之类的,过于复杂,我也没完全掌握就不多提了。&/p&&p&&br&&/p&&p&本文部分内容由与语忌、谭樊马克、於菟讨论得出。很多观点学习了淞沪赵氏。&/p&
一、「生僻字」产生的原因1、未识字的隶定2、已识字的异构字的隶定3、不同隶定尺度造成的差异二、初学者应对的办法1、如何检索2、如何呈现————————————————一、「生僻字」产生的原因1、未识字的隶定一个古文字,我们不熟悉它和後世文字的关…
&p&我想,应该释读为「半聋」。&/p&&h2&半&/h2&&p&右一字我想应该是读为「半」。「半」古文有作「?八斗」的,字海网记录在现代出版物还有用作半的。&a href=&///?target=http%3A///zscontent.asp%3Funi%3D1A00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八+斗)的释义--字海网(叶典网)&i class=&icon-external&&&/i&&/a&&/p&&figure&&img src=&/v2-950bf5daeff9f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 data-rawheight=&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6&&&figcaption&半&/figcaption&&/figure&&blockquote&将斗一分为二,常用作表示半斗,数学上有二分之一的意思。&br&提供者:姚桂棠,河北唐山人(少年文库(少年儿童出版社)《数学的脚印》分数和小数的起源)&/blockquote&&p&可惜这种写法无法在传抄古文字得到印证。但金文中有这么写的。&/p&&figure&&img src=&/v2-8bd487d896e014b1e716bd7c68272ee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 data-rawheight=&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5&&&figcaption&十三年上官鼎&/figcaption&&/figure&&blockquote&春秋戰國文字或改意符「牛」為意符「斗」(參十三年上官鼎、侯馬盟書字形)或「升」(子禾子釜),「斗」和「升」都是先秦常用量器,會半斗或半升之意。張光裕認為這顯示當日人們的交易曾以半斗作為量物的單位。&a href=&///?target=http%3A//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3Fword%3D%25E5%258D%258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figure&&img src=&/v2-411f3a5aef2b727334ace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 data-rawheight=&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5&&&figcaption&侯馬盟書&/figcaption&&/figure&&p&战国文字也有沿用金文写法,见上。&/p&&p&据朱德熙、裘锡圭二位先生,当是「?」的初文。《说文解字》:「?,量物分半也。从斗从半,半亦聲。」白语中这个词还用作斗用,不仅作量词(升),还做名词(升斗)并引申为粮食。&/p&&figure&&img src=&/v2-a266e6b36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9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v2-a266e6b36c_r.jpg&&&figcaption&《白汉词典》&/figcaption&&/figure&&p&白语「?」和「半」同音,但声调从阴去(调号 rt 是老的拼音方案,新的方案作 p)变为阴平(调号 l)。&/p&&h2&聋&/h2&&p&左一字隶定为「?竜耳」,「竜」和「龍」在部件上完全等价,就像「龟」在甲骨文同时有侧面和正面的两种写法。故该字释为「聋」没问题。&a href=&///?target=http%3A//xiaoxue.iis.sinica.edu.tw/chuanchao%3FkaiOrder%3D20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學堂傳抄古文字&i class=&icon-external&&&/i&&/a&&/p&&figure&&img src=&/v2-37c00ff133cd338351bbdb_b.jpg&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37c00ff133cd338351bbdb_r.jpg&&&figcaption&汗5.65張&/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v2-f20ce2c889e6ec40450d6_b.jpg&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f20ce2c889e6ec40450d6_r.jpg&&&figcaption&四1.10張&/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v2-176f93df77d756e98c6fa_b.jpg&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176f93df77d756e98c6fa_r.jpg&&&figcaption&海1.1&/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v2-ac085cbec193e6cdc2016_b.jpg&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ac085cbec193e6cdc2016_r.jpg&&&figcaption&海1.1&/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v2-bbafa9eff7315_b.jpg&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bbafa9eff7315_r.jpg&&&figcaption&海1.1&/figcaption&&/figure&&p&可见基本吻合印章上的字的。&/p&&p&印章上的字形可能是书法家糅合了两种不同字体制作的,然而具体为何要写「半聋」二字,不由得知。一般都是写吉祥美好的内容。我猜,可能是作者的绰号如此。&/p&
我想,应该释读为「半聋」。半右一字我想应该是读为「半」。「半」古文有作「?八斗」的,字海网记录在现代出版物还有用作半的。将斗一分为二,常用作表示半斗,数学上有二分之一的意思。 提供者:姚桂棠,河北唐山人(少…
不是很清楚,你也沒給合集號,否則很容易查到,不過你已經釋出來很多字了,都是對的,我補充一下,主要圖片不清晰,憑記憶釋讀一下,我拿不準就用個括號括起來。先占個坑,釋第一片,晚上再來釋:&br&第一片:&br&&figure&&img src=&/2be59d18e0_b.jpg& data-rawwidth=&100& data-rawheight=&1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0&&&/figure&從左到右:癸卯卜大貞南土(庚)&br&(庚)或者是(羌),不清楚。&br&&br&&figure&&img src=&/a025cf710b9f513f84f677_b.jpg& data-rawwidth=&116& data-rawheight=&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6&&&/figure&從右到左:辛丑卜大貞今(歲)受年二月&br&「歲」又可能是「戉」&br&&br&&figure&&img src=&/c91bb4faca7d3a74a78d235cc635a519_b.jpg& data-rawwidth=&124& data-rawheight=&1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4&&&/figure&這幾個字很簡單:貞不其受&br&------------------------------------------------------------------------------------------------------------------------------------------------------------&br&&a data-hash=&ee02fa44d11d49ca13bfd1e7efc852f6& href=&///people/ee02fa44d11d49ca13bfd1e7efc852f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粉红电台头& data-tip=&p$b$ee02fa44d11d49ca13bfd1e7efc852f6& data-hovercard=&p$b$ee02fa44d11d49ca13bfd1e7efc852f6&&@粉红电台头&/a& 繼續更新:&br&&b&第二片&/b&&br&&figure&&img src=&/dca6b99bcda857bcdf7fd9db_b.jpg& data-rawwidth=&388& data-rawheight=&5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8&&&/figure&&br&曾經寫過論文中探討過這片甲骨文,所以印象深刻,從左到右:&br&第一豎行:甲午貞乙未酒高祖亥&br&第二豎行:大乙羌五牛三祖乙(羌)(羌字只有一半)&br&第三豎行:小乙奉三牛二父丁羌五牛三無&figure&&img src=&/2eb94ccfaa_b.jpg& data-rawwidth=&198& data-rawheight=&13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8&&&/figure&&br&茲。&br&-------------------------------------------------------------------------------------------------------------------------------------------------------------&br&&br&&b&第三片:&/b&&br&&br&&figure&&img src=&/da778cc645c08a_b.jpg& data-rawwidth=&233& data-rawheight=&3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3&&&/figure&&br&从右到左:&br&丁未卜聲(不要耳)貞我(乍)邑。&br&「乍(作)」不太清楚,不是很確定。&br&----------------------------------------------------------------------------------------------------------------------------------------------------------&br&&br&&b&第四片:&/b&&br&&figure&&img src=&/da0cbeb810f_b.jpg& data-rawwidth=&231& data-rawheight=&5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1&&&/figure&理了半天,才把段落搞清楚,&br&從上到下:&br&&b&第一段:&/b&&br&甲寅卜翼(通「翌」)癸今其雨&br&如:《书·金縢》:“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br&&b&第二段:&/b&&br&戊子又翼庚寅及其雨&br&&b&第三段:&/b&&br&甲寅卜翼癸巳雨&br&&b&第四段:&/b&&br&戊子卜翼庚寅雨&br&&br&&br&&b&從卜辭來看這是求雨的占卜,一段是占卜,一段驗證,也許我的段落劃分有點問題,但是,字都是對的。&/b&&br&&br&&br&&b&你去網絡上下載一本《甲骨文合集集釋》,只要知道《合集號》或者著錄編號,就很容易查到,不過甲骨文&/b&&b&還有很多字沒有釋讀,&/b&&b&釋文有很多爭議,特別是段落劃分,卜辭語法等。&/b&
不是很清楚,你也沒給合集號,否則很容易查到,不過你已經釋出來很多字了,都是對的,我補充一下,主要圖片不清晰,憑記憶釋讀一下,我拿不準就用個括號括起來。先占個坑,釋第一片,晚上再來釋: 第一片: 從左到右:癸卯卜大貞南土(庚) (庚)或者是(…
二,人,爽,翻?
我帮你邀请几个大神回答好了
二,人,爽,翻? 我帮你邀请几个大神回答好了
山下有棵菠萝树
山下有棵菠萝树
谢邀。&br&&br&农亩有秋原力穑 &br&匠门不弃会量才&br&&br&我个人也不通大篆,也是根据简单的小篆部首一个个翻字典。据《说文解字》《金文常用字字典》《金文编》和《战国文字编》。穑、门、弃三个字还是有出入,不能见宾翁所本,特别是弃字。但从
、廾,基本跑不了。意义也通畅。&br&&br&图示供参考&br&&br&上句&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344& data-rawwidth=&640& src=&/085bbb6baaa3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85bbb6baaa3_r.jpeg&&&/figure&&br&&br&下句&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344& data-rawwidth=&640& src=&/88ace0cbbbf4ff3996b87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8ace0cbbbf4ff3996b87_r.jpeg&&&/figure&
谢邀。 农亩有秋原力穑 匠门不弃会量才 我个人也不通大篆,也是根据简单的小篆部首一个个翻字典。据《说文解字》《金文常用字字典》《金文编》和《战国文字编》。穑、门、弃三个字还是有出入,不能见宾翁所本,特别是弃字。但从 、廾,基本跑不了。意义也通…
泻药&br&&br&借月
上边是确定是汉字?下边应该是“不可居无竹”。
上边是确定是汉字?下边应该是“不可居无竹”。
最後一个字 &a data-hash=&9bf021e6bed3bb8dd2306& href=&///people/9bf021e6bed3bb8dd230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Iktsuarpok& data-tip=&p$b$9bf021e6bed3bb8dd2306& data-hovercard=&p$b$9bf021e6bed3bb8dd2306&&@Iktsuarpok&/a& 說是「年」,非常合理。&br&&br&整个logo頗具金文特色,其釋文如下:&br&「&b&南糯古韻,俊仲承傳。荼人共仰,龢樂永年。&/b&」&br&「傳」,此篆作「人」+「叀」。&br&「荼」(tea),唐代開始寫成「茶」。&br&「龢」,今多作「和」。&br&「年」,此篆作「禾」+「人」+「土」形。&br&※※※※※※※※※※※※※※※※※※※※&br&&br&筆者再補充一下難度最髙的最後一字。&br&1.「年」本作「禾」+「人」之形,會人負禾以示穀熟收成之意。&br&字形如圖&br&&figure&&img src=&/a5ee5213ae1ecd16be330661aaf52770_b.jpg& data-rawwidth=&121& data-rawheight=&1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1&&&/figure&&br&&br&2.後來在東周時期,在「人」形上加小點,小點再變成橫畫,「人」形便變成「千」形。(「千」=「人」+「一」)說文小篆繼承的就是此形。&br&字形如圖&br&&figure&&img src=&/5ca3b6aa8ffe20c13584e_b.jpg& data-rawwidth=&160& data-rawheight=&1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0&&&/figure&&br&&br&3.再後來「人」形下加「土」,也可理解成「人」形加了兩橫,而作「&a href=&///?target=http%3A//www.zdic.net/z/88/sw/2123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壬&i class=&icon-external&&&/i&&/a&」[1]形。(類似的字還有「朢」、「重」等,初文都是人形,後加土,底下與人形結合成了「&a href=&///?target=http%3A//www.zdic.net/z/88/sw/2123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壬&i class=&icon-external&&&/i&&/a&」形。)題目中字形就是作此形。&br&字形如圖&br&&figure&&img src=&/9d12d5d65cef81f63bf2_b.jpg& data-rawwidth=&163& data-rawheight=&1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3&&&/figure&&br&這个logo的「禾」形从中間裂開了,上面類似「爪」形,加上下頭的「&a href=&///?target=http%3A//www.zdic.net/z/88/sw/2123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壬&i class=&icon-external&&&/i&&/a&」形,所以筆者之前誤釋作「?」。&br&今釋作「年」,「傳」「年」爲韵,十分龢龤。含義上也通順多了。&br&&br&——————————&br&[1]此字位於ext-b集,知乎沒法顯示,所以用了字形相近的「壬/rén」近似代替。
最後一个字
說是「年」,非常合理。 整个logo頗具金文特色,其釋文如下: 「南糯古韻,俊仲承傳。荼人共仰,龢樂永年。」 「傳」,此篆作「人」+「叀」。 「荼」(tea),唐代開始寫成「茶」。 「龢」,今多作「和」。 「年」,此篆作「禾」+「…
《韩非子·五蠹》&br&&br&《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br&&br&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的出处,(^_^)这里我找到了百科的原文+翻译,或许能揣测出卫庄、韩非认同的一些东西。韩非对社会知制度的一些看法,也有艺术上改编利用的一部分。&br&&br&&br&【原文】&br&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br&&br&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br&&br&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br&&br&古者大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br&&br&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br&&br&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br&&br&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br&&br&今则不然。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br&&br&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br&&br&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br&&br&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br&&br&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伐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儥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br&&br&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强以攻一弱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求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于其听说也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br&&br&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br&&br&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br&&br&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br&&br&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br&&br&&br&【译文】&br&在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候出现了—位圣人,他发明在树上搭窝棚的办法,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而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隧人氏。到了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鲧和他的儿子禹先后负责疏通河道,排洪治灾。近古时代,夏桀和殷纣的统治残暴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到了夏朝,还有人用在树上搭窝棚居住和钻木取火的办法生活,那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人要把挖河排洪作为要务的话,那就一定会被商汤、武王所耻笑。既然如此,那么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禹、场、武王的政治并加以实行的人,定然要被现代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有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了。从此这个末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他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那就无疑属于守株待兔之类的人了。&br&&br&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种,野生的果实足够吃的;妇女不用纺织,禽兽的皮足够穿的。不用费力而供养充足。人口少而财物有余,所以人们之间用不着争夺。因而不实行厚赏,不实行重罚,而民众自然安定无事。现在人们养有五个儿子并不算多,每个儿子又各有五个儿子,祖父还没有死就会有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口多了,而财物缺乏;费尽力气劳动,还是不够吃用。所以民众互相争夺,即使加倍地奖赏和不断地惩罚。结果仍然免不了要发生混乱。&br&&br&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住的是没经修整的茅草房,连栋木椽子都不曾刨光;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坏小鹿皮,夏天穿着麻布衣。就是现在看门奴仆的生活,也不比这差。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就是奴隶们的劳役也不比这苦。这样说来,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不过是逃避看门奴仆般的供养,摆脱奴隶样的繁重苦劳罢了;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也并不值得赞美。如今的县令,一旦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总有高车大马,所以人们都很看重。因此,人们对于让位这件事,可以轻易地辞掉古代的天子,却难以舍弃今天的县官;原因即在其间实际利益的大小很不—样。居住在山上要到谷底汀水的人,逢年过节用水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居住在洼地饱受水涝灾害的人,却要雇人来挖渠排水。所以在荒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连自己的幼弟来了也不肯管饭;在好年成的收获季节,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总要招待吃喝。不是有意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偏爱过路的客人,而是因为存粮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古人轻视财物。并不是因为仁义,而是由于财多;今人互相争夺,并不是因为卑鄙,而是由于财少。古人轻易辞掉天子的职位,并不是什么风格高尚,而是因为权势很小;今人争夺官位或依附权势,也不是什么品德低下,而是因为权大势重。所以圣人要衡量财物多少、权势大小的实况制定政策。刑罚轻并不是仁慈,刑罚重并不是残暴,适合社会状况行动就是了。因此,政事要根据时代变化,措施要针对社会事务。&br&&br&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驯服,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用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销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里得逞了。&br&&br&古今社会风俗不同,新旧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这就会产生不明智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说他们博爱天下一切人,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如此呢?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所赞美的先王。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论开去,就不会存在父子之间发生纠纷的事了。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然而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家庭却未必就和睦。君主即使深爱臣民,何以见得天下就不会发生动乱呢?何况先王的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一定不背弃父母,那么民众何以就能靠仁爱治理好呢?再说按照法令执行刑法,而君主为之流泪;这不过是用来表现仁爱罢了,却并非用来治理国家的。流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爱;然而不得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并不会因为同情而废去刑法,那么不能用仁爱来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明白无疑了。&br&&br&况且人们一向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感化的。孔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修养身心,宣扬儒道,周游列国,可是天下赞赏他的仁、颂扬他的义并肯为他效劳的人才七十来个。可见看重仁的人少,能行义的人实在难得。所以天下这么大,愿意为他效劳的只有七十人,而倡导仁义的只有孔子一个。鲁哀公是个不高明的君主,面南而坐,统治鲁国,国内的人没有敢于不服从的。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臣子,而鲁哀公却成了君主。孔子并不是服从于鲁哀公的仁义,而是屈服于他的权势。因此,要讲仁义,孔子就不会屈服于哀公;要讲权势,哀公却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现在的学者们游说君主,不是要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致力于宣扬施行仁义就可以统治天下;这就是要求君主一定能像孔子那样,要求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这在事实上是肯定办不到的。&br&&br&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拿了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丝毫不肯改邪归正。直到地方上的官吏拿着武器,依法执行公务,而搜捕坏人的时候,他这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的缘故。因此,七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干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跃也不会伸手去拿。不一定受害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定要严格执行刑罚。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兑,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法令最好是一贯而且固定,使人们都能明白。所以君主施行奖赏不随意改变,执行刑罚不轻易赦免5对受赏的人同时给予荣誉,对受罚的人同时给予谴责。这样一来,不管贤还是不贤的人,都会尽力而为了。&br&&br&现在就不是这样。正是因为他有功劳才授予他爵位的,却又鄙视他做官;因为他从事耕种才奖赏他,却又看不起他经营家业;因为他不肯为公干事才疏远他,却又推祟他不羡慕世俗名利;因为他违犯禁令才给他定罪,却又称赞他勇敢。是毁是誉,是赏是罚。执行起来竞如此自相矛盾;所以法令遭到破坏,民众更加混乱。现在假如自己的兄弟受到侵犯就一定帮他反击的人,被认为是正直;知心的朋友被侮辱就跟随着去报仇的人,被认为是忠贞。这种正直和忠贞的风气形成了,而君主的法令却被冒犯了。君主推崇这种忠贞正直的品行,却忽视了他们违犯法令的罪责,所以人们敢于逞勇犯禁,而官吏制止不住。对于不从事耕作就有吃有穿的人.说他有本事;对于没有军功就获得官爵的人,说他有才能。这种本事和才能养成了,就会导致国家兵力衰弱、土地荒芜了。君主赞赏这种本事和才能,却忘却兵弱地荒的祸害;结果谋私的行为就会得逞,而国家的利益就要落空。&br&&br&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吉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君土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br&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厂的。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荣,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杀敌有功的人本该受赏,却又崇尚仁爱慈惠的行为;攻城大功的人本该授予爵禄。却又信奉兼爱的学说:采用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来防备战乱,却又提倡宽袍大带的服饰;国家富足靠农民。打击敌人靠士兵,却又看重从事于文章学术事业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国家太平和强盛足不可能的。国家太平的时候收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要用披坚执锐的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国家所要用的人.而国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处。结果从事耕战的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而游侠和儒生却—天天多了起来,这就是社会陷于混乱的原因所在。&br&&br&况且社会上所说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所说的智,是指深奥玄妙的言辞。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就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现在制定民众都得遵守的法令,却采用那些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辞,那么民众就无从弄懂了。所以,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追求精美饭菜的;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会期望华丽衣衫的。治理社会事务,如果紧急的还没有办好,那么可从缓的就不必忙着去办。现在用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凡属民间习以为常的事。或普通人明知的道理不加采用,却去期求连最聪明的人都难以理解的说教,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了。所以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并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于推崇忠贞信义的品行。必将尊重那些诚实不欺的人;而诚实不欺的人,也没有什么使人不行欺诈的办法。平民之间彼此交往,没有大宗钱财可以互相利用,没有大权重势可以互相威胁。所以才要寻求诚实不欺的人。如今君主处于统治地位,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完全有条件掌握重赏严罚的权力,可以运用法术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么即使有田常、子罕—类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寻找那些诚实不欺的人呢?现今的忠贞信义之十不满十个。而国家需要的官吏却数以百计;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贞信义之士。那么合格的人就会不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么能够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会把政事搞乱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国方法,在于专实行法治,而不寻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权术。而不欣赏忠信的人。这样,法治就不会遭到破坏而官吏们也不敢胡作非为了。&br&&br&现在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喜欢悦耳动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仅欣赏他的名声而不责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说起话来总是花言巧语,却根本不切合实用,结果弄得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乱;立身处世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结果有才智的人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于削弱。兵力不免于削弱。政局不免于混乱,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因为民众所称赞的,君主所优待的,都是些使国家混乱的做法。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br&&br&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五天下的资本,义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br&&br&现在却不是这样。儒士、游侠在国内恣意妄为,纵横家在国外大造声势。内外形势尽行恶化,就这样来对付强敌。不是太危险了吗?所以那些谈论外交问题的臣子们,不是属于合纵或连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怀有借国家力量来报私仇的隐衷。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国家;所谓连衡,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好办法。现在那些主张连衡的臣子都说:“不依附大国,一遇强敌就得遭殃。”侍奉大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效应,倒必须先献出本国地图,呈上政府玺印,这样才得以请求军事援助。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未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侵吞,军队吃败仗。所以,侍奉强国,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凭借外国势力在国内捞取高官;援救小国,只能使那些搞合纵的人凭借国内势力从国外得到好处。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听信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事情失败得不到处罚;那么,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名利的言辞不断去进行投机活动呢?所以国破君亡局面的出现,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公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纵横家们都说:“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所谓统—天下,提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下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br&&br&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所以西周背弃秦国参予合纵,只一年工夫就被吞灾了;卫国背离魏国参与连衡,仅半年工夫就被消灭了。这就是说合纵灭了西周,连衡亡了卫国。假使西周和卫国不急于听从合纵连横的计谋,而将国内政治严加整顿,明定法律禁令,信守赏罚制度,努力开发土地来增加积累,使民众拼死去坚守城池;那么.别的国家夺得他们的土地吧,好处不多。而进攻这个国家吧,伤亡很大。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不敢自我拖累在坚城之下,从而促使强敌自己去衡量其中的害处,这才是保证本国必然不会灭亡的办法。丢掉这种必然不会亡国的办法,却去搞势必会招致亡国的事情,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过错。外交努力陷于困境,内政建设陷于混乱,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无法挽救了。&br&&br&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如果让他们去打仗。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要受军法处置,就处于危险之中了。放弃个人的家业,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就置于穷困之中了。穷困和危险交加,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们投靠私门贵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远离战争,远离战争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钱财贿赂当权者就可以达到个人欲望,欲望一旦达到也就得到了实际利益。平安有利的事情明摆在那里,民众怎能不去追求呢?这样一来,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门的人就多了。&br&&br&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他们搜括到的财富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几倍,他们获得的尊贵地位也远远超过从事耕战的人,结果刚正不阿的人就越来越少,而经营商业的人就越来越多。&br&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称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了。
《韩非子·五蠹》 《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的出处,(^_^)这里…
徽音右门。徽(不是微)音,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br&&br&有徽音右门,就有徽音左门,是故宫慈宁宫前院东西庑正中所开的两个门。&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0& data-rawwidth=&209& src=&/588bf07e0c7d02aa93495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9&&&/figure&
徽音右门。徽(不是微)音,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有徽音右门,就有徽音左门,是故宫慈宁宫前院东西庑正中所开的两个门。
&b&如果確實是夢境,提供不了其他信息,我只能將文字編號,告訴你這些文字對應的今文字:&/b&&br&&b&還有,你的臨摹有些失真,我不能保證每個都準確。&/b&&br&&b&第一個答案是最有可能的,我說「可能是某字」,是因為字形失真,或者我水平有限,時間太短,無法準確判斷。&/b&&br&&b&也就是說我不能準確判斷的,我會給你幾種參考。因為你是夢到的。&/b&&br&&figure&&img src=&/7d311db9d25f155aa33ac_b.png& data-rawwidth=&470&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0& data-original=&/7d311db9d25f155aa33ac_r.png&&&/figure&&br&&br&1、鳳,&br&&figure&&img src=&/8bdf6d67d0c6a4de25303e7_b.png& data-rawwidth=&76& data-rawheight=&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6&&&/figure&&br&或可能是「僕」,你將位置搞顛倒了,&br&&figure&&img src=&/f3ecbe9bd4b275465bef0_b.png& data-rawwidth=&164&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4&&&/figure&臨摹有些失真,結構不好判斷,需要你自己去想。&br&&br&2、止&br&&figure&&img src=&/fd812a158dee06cbf42e95_b.png& data-rawwidth=&76& data-rawheight=&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6&&&/figure&&br&&br&3、子&br&&figure&&img src=&/8ab70b94cdac6f0bcf529d_b.png& data-rawwidth=&78& data-rawheight=&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8&&&/figure&&br&&br&4、這個字見過,怎麼想不起來,暫且認為是一個「巴」字吧。見篆文的「巴」:&br&&figure&&img src=&/cc0c72d21cc99dbafce1fb_b.png& data-rawwidth=&86& data-rawheight=&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6&&&/figure&&br&或者&br&&figure&&img src=&/567c68a4aaf90b85de0efeac0cc5b943_b.png& data-rawwidth=&94& data-rawheight=&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4&&&/figure&&br&&figure&&img src=&/aec8fb918d9de627ed8d6_b.png& data-rawwidth=&84& data-rawheight=&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4&&&/figure&&br&&br&5、水&br&&figure&&img src=&/a5bab560c00c6dbddd78e_b.png& data-rawwidth=&69&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9&&&/figure&&br&&br&6、「丑」「爪」都可以。古文字是一個字。&br&&figure&&img src=&/1c1b2ce97ae68e48ca41d_b.png& data-rawwidth=&156& data-rawheight=&7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6&&&/figure&&br&解釋成「手、又」也可以。&br&&br&7、衛&br&&figure&&img src=&/018839dcb89f2b9de17bc83fd5a66e34_b.png& data-rawwidth=&81&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1&&&/figure&&br&&br&8、朱&br&&figure&&img src=&/01c09cc0de9f0bd315aaaf_b.png& data-rawwidth=&73& data-rawheight=&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3&&&/figure&&br&9、己&br&&br&&figure&&img src=&/47f5fecddcca9b5aa3b52c19f31c7043_b.png& data-rawwidth=&160& data-rawheight=&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0&&&/figure&&br&10、斤,&br&&figure&&img src=&/e2bdbfdc3df83a17d3f3e_b.png& data-rawwidth=&79& data-rawheight=&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9&&&/figure&&br&或者「尾」,或「屎」見下圖:&br&&figure&&img src=&/0a698971ece0aaea9fced_b.png& data-rawwidth=&88&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8&&&/figure&&figure&&img src=&/a8b6bc500b68a288cf555a498b8a60bb_b.png& data-rawwidth=&144& data-rawheight=&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4&&&/figure&有可能是一個「遲」的古體字:&br&&figure&&img src=&/afe1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文字识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