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修身养性怎么翻译?

怎样做到修身养性呢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怎么才能做到呢?对我来说,真的难!世界已让我的心灵不在纯洁,我的本性还能回到当初吗?真的是变得太看重结果了,所以才会累、烦吗?
随着公务员考试日期的日益推进,总会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值得吗?也许是我抱有的希望与自己的实力不成正比才会累吧。对它充满期待,但是又怕面对失败和打击。其实,我经历的打击也够多了吧,再多一次也无所谓啊,可为什么这次就这么在乎呢,想把它抓紧一点呢?也许是我真的累了,漂久了,需要着落点吧,就想当然的把这个当成着落点了吧。其实对任何事都应该平常心对待,让自己的心灵纯洁起来,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恼昨天发生的事,把我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
关键是我今天要干什么,我也茫然无知啊。
我是否应该暂停思考,去感受一下周围的世界呢?我是否应该放弃关注结果的思维,用心去观赏美景,聆听悦耳的音乐呢?其实生活是美好的,关键是我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角度去看吧。要怎么样转变我悲观的角度呢,做到修身养性呢?真需要一个人生导师,引导自己,否则很难转换过来角度。
还是让自己尽快坦然起来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
我的图书馆
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
孟子认为,人性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人性之善能否充分体现出来,还需要人们不断地按照儒家教义进行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在孟子看来,人们必须通过养心、修身、慎行等几个方面的努力,才能符合儒家教义的“善”。&保持本心,减少欲望&“心之官则思”,“心”是人体之中最重要的器官。正是由于“心”具有思考能力,才有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才有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弟子公都子问孟子:“同样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能依从心志这样的大的要求下功夫就可以成为大人君子,被耳目之欲这样的小的要求所牵制的人只能成为小人。孟子从儒家等级制度的理念出发,将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身体的使用方面与偏爱程度上划分出了君子与小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孟子举例说,只知道吃喝的人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因为他注重了口腹之欲而忽视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如果喜爱饮食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就不仅仅是为了形体上的健全了。由此看来,君子与小人之分,根源在于人心的不同。因而,人性之善的根本在于“养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够保持本心。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那么,人应该如何保持本心呢?“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修养善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他的为人如果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缺失,也是很少的;他的为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一定是很少的。人欲是无止境的,人的很多恶行也多由欲望所至。孟子竭力反对权贵无休止的贪欲,居高临下地表示自己与他们挥霍无度的行为划清界限,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清高的骨气。“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们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要得志了,不会这么做。面前摆满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数百人,我要得志了,不会这么做。尽情饮酒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子上千辆,我要得志了,不会这么做。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所不愿做的;我所愿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孟子认为,养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修身养性。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必须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山坡上的小路很窄,专心致志地走,它便成了路;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走,就又会被茅草堵塞住了。&遵循仁义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基本精神,主张严格遵循礼义之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不符合礼制的‘礼’,不符合正义的‘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去做的。孟子认为,仁是人们最安定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不行仁义反而诋毁仁义的人就如同自己抛弃了自己。“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没有谁阻挡他(行仁),他却不行仁,是不明智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只能当别人的仆役。当了仆役而觉得当仆役羞耻,就像造弓的觉得造弓可耻,造箭的觉得造箭可耻一样。如果真的觉得可耻,不如就行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定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定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学习别人长处,与别人共同行善&孟子认为,人必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子路这个人,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大禹听到好的言论,就向人家行礼。伟大的舜更加了不起,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并以行善为乐事。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一样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如同与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人若让别人明白道理,自己本身必须是明白道理的人。孟子所说的道理,显然离不开儒家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基本教义。“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想使别人清楚明白。&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孟子认为,人应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一个人只有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人只有做到了有所不忍、有所不为,他忍心去做和愿意做到的事就符合仁义了,仁义的行为是人从每一件点滴的事情中得以推广、充实的。“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这种心理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意去做的事,把这种心理推及到他所愿意去做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仁就用之不竭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义就用之不竭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走到哪里,行为都是符合义的了。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道德的要求,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就成了无耻之徒。“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对无耻不感到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人若不知耻,就必然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最终将会自取其辱,甚至招致毁灭的命运。“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不仁的人还能同他讲什么呢?他们面临危险还自以为安全,灾祸临头还自以为得利,把导致亡国败家的事当作快乐。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哪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从前有个童谣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了。这是由水自己招来的。”一个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自己招致毁败,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是自己招致讨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上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反求诸已,真诚待人&孟子认为,凡是遇到不顺的事情或者遭到不公正待遇,都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过来检讨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过来检讨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回应,就要反过来检讨自己恭敬的程度。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就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做人之道在于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身居下位而又不被上司信任,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取得上司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被朋友信任,也就不会得到上司信任了。要被朋友信任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得不到父母欢心,也就不会被朋友信任了。侍奉父母让他们高兴有办法,如果反省自己不诚心诚意,也就得不到父母欢心了。要使自己诚心诚意有办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行,也就不会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来自于“天”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极端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从不会有的事;心不诚是没有谁会被感动的。人如何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呢?孟子在这一段文字中给出了一个逻辑的推理过程。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面对自己的上级、朋友、父母。人若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必须真诚地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张来自社会的大网就这样织将起来。人在网中,终生结网,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无法真正地独立起来。诚固然重要,但一个人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关系”,谁也没有能力十全十美地处理好。如果将能否诚心地对待每一种“关系”上升到“天之道”的高度,“诚”也许只能沦为远离真理的庸俗关系学的代名词而已。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论修身养性的原理
我的图书馆
论修身养性的原理
作者;卢金龙
序言第一章论修身养性的原理第二章练功的要领第三章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法第四章静功太极拳36式第五章运用太极拳的功力帮人理疗的原理第六章怎么样用修身养性术和太极拳防病医病序言&&&&&&&&&&&&&&&&&&&&&&&&&&&&&&&&&&&&&&&&&&&&&&&&&&&&&&&&&&&&&&&&&&&&&&&&&&&&&&&&&&&&&&&&&&&&&&&&&&&&&&&&&&&&&&&&&&&&&&&&&&&&&&&&&&&&&&&&&&&&&&&&&&&&&&&&&&&&&&&&&&&&&&&&&&&&&&&&&&&&&&&&&&&&&&&&&&&&&&&&&&&&&&&&&&&&&&&&&&&&&&&&&&&&&&&&&&&&&&&&&&&&&&&&&&&&&&&&&&&&&&&&&&&&&&&&&&&&&&&&&&&&&&&&&&&&&&&&&&&&&&&&&&&&&&&&&&&&&&&&&&&&&&&&&&&&&&&&&&&&&&&&&&&&&&&&&&&&&&&&&&&&&&&&&&&&&&&&&&&&&&&&&&&&&&&&&&&&&&&&&&&&&&&&&&&&&&&&&&&&&&&&&&&&&&&&&&&&&&&&&&&&&&&&&&&&&&&&&&&&&&&&&&&&&&&&&&&&&&&&&&&&&&&&&&&&&&&&&&&&&&&&&&&&&&&&&&&&&&&&&&&&&&&&&&&&&&&我跟随中国气功协会原理事,上海市气功协会原副理事长,静功养生的理和法作者,吕继唐老师学习气功和太极拳多年,并且是他的入门徒弟之一。经过吕继唐老师20多年手把手面对面的教练,使我领悟到无极静功的深刻内涵。我自己也掌握了练习无极静功的基本功法和理论。教病人练功医病其中自己利用太极劲,帮病人推拿按摩经过不断探索和经历,在练功过程中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和磨难,在练功碰到难题时,一个人跑到大山深处去感悟大自然的灵气,到人迹罕至的寺庙去感应人文意境,甚至于有时一个人闭门修练几十天几十夜,终于悟懂:练功其实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把在练功过程中的现象和感觉,当作功夫去追求和保留,只能是走进死胡同,或脱离自己的形体去练一些幻象的东西,好象只要精神到了,身体上的一些问题就能解决了。这种追求虚幻的东西,只能是练无用功。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意念,那么他只能是一个躯体,身体是客观存在着的,要想健康长寿,只能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 & & &&& 我是从1980年开始进入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分配在公司冷作车间做一名冷作工,因冷作工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和电焊工混合在一起工作,整天的在一种强烈的光线(电焊光),烟尘(电焊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噪音(机械切割金属,和金属碰撞的声音),和高强度的劳动下,使得我这个刚从学校毕业稚嫩的身体,经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和超出自己体能的劳动强度,使得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人整天的腰酸背痛,腰上整天的贴着伤筋膏药,眼睛肿胀流泪,脑袋整天的有节奏的,轰轰作响,双耳鸣叫,严重失眠,整夜不能人睡,身体虚弱,有时双脚走路就象踩在棉花上一样的感觉,整天的看病吃药请病假,由于服用药物时间过长,引起胃部的不适,因受电焊光刺激和滴眼药水时间过长,整个人的头部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特别是有一次双眼瞬间一下子伸手不见五指,使我的内心陡生寒意,因经常不去工作,偶然机会跟随吕继唐老先生学习无极静功,想不到这一练就不能离开它了,再加上吕继唐师父的步步诱导,使我感觉到里面有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奥妙,于是我便全身心的投人了进去。师父教功不但是一种形体的动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意念的交流,师傅见我对无极静功追求执着,总是对我耐心的言传身教,多年来师傅传授给我无极静功的诀和窍,使我受益非浅,我愿将我学习的体会,奉献给有志于练习,和研究养身之道的朋友和全社会,让它为人类健康发挥作用。论修身养性的原理人由意念、有形的机体、气血这三部分来维持和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配合,互相牵制,这三者协调平衡则身体健康,反之则影响身体,直至衰竭。古人有修身养性之说,也就是通过意念来调整自己的形态,使得自己气血达到顺畅调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使得意念更深一层入静,入静之后,便能进一步调整,使得自己气血达到深层次的顺畅调和的形态,从而意、形、气三者相和,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有形机体、意念、气血互相混化进入空、虚、灵的境界,性就在空、虚、灵中。这样反复修练,就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功首先要使得意念入静,入静的前题要使得自己的心先放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一般人练功所忽略的,也是练功产生偏差或练不下去的根源所在。心与意就像风与树,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大可以吹落树叶,吹折树枝,再大可以把树连根拔起。练功一定要摆正心与意的关系,心要做到的就是不去干扰意。意也不要去想着心,意静下来之后,发挥它的感、觉、悟功能,感就是意静下来不要放和停留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在这种状态中,觉就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情况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觉有意念的幻觉,意静之后身体各部分气血之不平衡,的病灶部分自然而然的显现。是练功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悟则根据觉的显现而不断进化和调整意念和形态。不断消除觉的显现,使之达到净化身体直至达到一合相练功入门的目的。练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学艺的过程,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此时意化为灵,体化为虚,动中显静,静中显动,人好像已融化在空气中,感觉不到机体的存在,只有性随着人体的运动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中心位置。在这种意境中才能真正有养性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它是一种高度平衡的运动。但是这不是练上之后一劳永逸的,它和心情、身体、空间和环境切切相关,哪里有一丝问题就不会有这种境界出现。在实现最高境界的过程中,最忌的是呆板、重复。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练功者不断地领略和感悟其中的意境,而且每时每刻都根据自己身体的不同情况而变化着。即使超级大师如果不根据四时节气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他的身体也会有问题的,练功犹如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如果不懂得协调、察言观色、把握好尺度,那么他会处处碰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古人所说把握好火候的问题。意念形态和气血是互动的,有什么样的意念就有什么样的形态。气血随意念和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一般孩童时期的人,他的全身气血相对来说是比较平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和经历的事物增多。日长时久,有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动作,气血随着他们而产生变化。一般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动作,对于身体来说都是向着不平衡而发展的。而且身体上面和前面积聚的气血较多,年纪轻由于筋骨血管和肌肉韧性比较好,所以比较容易恢复相对的平衡。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的衰退,气血就不那么容易恢复了。久而久之人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疾病,诸如高血压、颈椎病等,即使通过一切治疗手段也很难根治诸如此类的疾病。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动作,即使吃了药和休息了一段时间病情会有所好转,但是工作时间不长老毛病又会犯起。练功最根本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动作,使之全身日趋紊乱的气血逐步恢复到全面平衡状态中,使得离开自己躯体渐行渐远的意念逐步逐步的回归。就是古人所说的练童子功和返朴归真。当你站在高山之巅,或一望无际的大海之边,你的意念可以无限自由的飞翔,但是你的血肉之躯却不能随着意念无限自由的飞翔。为什么?因为人类没有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在练功中要做到意与体合。要根据自己身体不同情况而恰到好处的用意,意与体合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也是人的本能,它只是没有很好的加以发掘和利用,比如人进食,意念会根据身体在此时的不同情况而有所选择,增加或减少进食量、或不进食。再比如人在要跳过一条沟时,会根据沟的宽度和当时身体的情况,来选择跳还是不跳,还是退后几步助跑了跳过去,很少有失误的时候。这是意念和身体互相测试互相配合,一种错综复杂的运动。练功是有意运动,意念不能超越自己身体,身体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意念。是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两者平衡点的运动。意念统领着人的一切运动,但是它的基础是气血,而气血的基础是形体。气血和顺身体才能健康长寿,用意调形使得自己气血顺畅是练功的主要部分,形体的舒展与相合是练功的关键,检验形体的正确与否,就是体会气血是否平衡和顺畅调和。形散则气散,形不正则气不顺,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形正、形合、和形体的舒展呢?太极拳是我们最好的选择途径,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打太极拳很简单,或每天机械式的定时定点的打一套拳,这种留于形式的锻炼只是一种太极操。如果身体不好硬练反而要出问题,就犹如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不懂得如何操纵和驾驭它,要它动你只能推着或拉着它动,如果不当心还会撞着你。要真正的懂得和打好太极拳,就是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练功的要领练功其实是做减法的,如果把所学和所看到的,和练功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分别加以储存和练习。而不能加以提炼和丢弃,使它融会贯通,使之归一,只能是越练越累,而不知所措,而达不到练功的目的。有一个寓言说的很好:说有一个老和尚躺在床上,即将去世,和他学艺多年的小和尚哭着对老和尚说:师傅,我和您学艺多年,在您即将归天之际,请您将练功秘诀传授给我,否则您的技艺即将失传。师傅听了之后说:有啊有啊,在我的床下有一个锦囊,我所有的秘诀都在里面。老和尚说了之后,就合上了双眼。小和尚小心翼翼从床下拿出锦囊,一层一层地打开,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小和尚恍然大悟。打太极拳最主要的是要懂劲,古语所说:懂劲之后越练越精,劲分四层:第一层劲:是绷劲,以人体为弓,两中指意对为弦,好像两手指之间有一根线绷着一样。第二层劲:是整体劲,在第一层劲的基础上,以腰为中心,以脚带动整个身体,上下、前后、左右、一动百动。第三层劲:是有了整体劲之后再升华到缠丝劲(缠丝劲另作祥尽的解释)。第四层劲:是化劲,到这一层,人好像已经感觉不到躯体的存在,整个身体好像每个细胞都在旋转,劲就像水银泻地一样,哪里有空隙,就自然而然地往哪里钻。到此功夫,就能活化和自然平衡体内的气血,减少身体动作对气血的消耗。能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功效。练功应注意的外部环境:如果练功在嘈杂的环境中,总在寒风中和烈日下,和大自然对着干,那根本不能达到练功的效果,可能还要出问题。练功应该在一个清静无人打扰,空气中无杂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才是练功的最佳环境。因为无人打扰心才能定下来,清静的环境和空气中无杂味,意念才能不受干扰,更深层次地入静,适宜的温度肌肉和筋骨才能舒展开来,这三者又能相互影响。怎么样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练功?人的身体状况和形态千差万别,性格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如果公式化地练学,和就事论事,机械式的教练,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应根据自己身体的不同情况而加以练习,如内部气血过旺的人,就应该练习形体的舒展,意念和身体外部的空间相联,以达到气血内外平衡的目的,以缓释身体内部的压力。如果内部气血过弱的人,就教他意念的收敛,扶本培元,以静养为主,以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总之要有明师因人施教,只有原理一致,没有统一模式。练功的第一步应该如何?练功的第一步先收心定意,用意念调整自己的形态,目的是使杂乱无章的意念归静,松散不正的形体归整。使自己身上混浊紊乱的气血达到清澈平衡调和的目的。它是做减法的,也是一个见效缓慢,过程复杂的练功沼泽地,一般人很难走出这一地块,即使他勤学苦练,也有明师指点,但是他改变不了他的性格和思维定势,就如同一块海绵,外面包着一层密不透风的塑料薄膜,即使把它放进水中,也吸不进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佛门难度,难度无缘之人之意,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练功的成败,第一步是练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入门的关键,在第一步中身体的各种情况、变化,以及各种幻相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有人就认为这是练上了功夫,整天追求这种现象,认为现象越多功夫越深,象这种情况在练习过程中,轻则对身体无助,重则伤身、走向偏差和迷信。那么总有人要说:练功练功,总要练出一点东西出来的,如果什么也没有,那练什么?练功应该练的是清除、是过滤,就如同一股混浊不定的泥水要它清澈透明,就要叫它先定下来,然后让它自然沉淀,任何时候外加的力,只能起反作用!如果能悟出这一道理,那么就不会整天的练无用功,练一点进步一点,就会使身体走向正常和清澈。
练功的第二步应该如何把握?
我们有了正常和清澈的身体,第二步我们就应该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努力,以舒展筋骨、动筋动骨为主,怎么样才能舒展筋骨、动筋动骨呢?太极拳是我们最佳的选择,打太极拳不是依样画胡芦,要打它的内涵,它的内涵是什么呢?是太极缠丝劲,不懂劲练一辈子太极拳,等于是做了一辈子太极操,根本就没有打过太极拳。什么是缠丝劲?怎么样才能练上缠丝劲?这就是我们第二步所要理解和要把握的,缠丝劲不是在身上缠,而是在空间缠,在自己身上劲顺的基础上,两中指意对,以人体为弓,两中指意对为弦,再丹田提气,在空间有一个支撑点,以这点为中心,在没有别劲和倔劲的基础上,整体旋转拧动。这基本上就是缠丝劲。它是人体牵涉面最广、最大的整体的运动,空间一支撑点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是比较抽象的,也是懂太极拳的师父密而不传的看家宝贝。无论什么动作,什么招式,只要有这一点就是太极拳。就如同一双手拿着一条湿毛巾反向拧动挤水,是有了中心点之后,它们的力才能起作用,而这中心点也是用肉眼所不能看到的,但是它是确实存在着的。这种劲可以把渗透在毛巾内的水分均匀地挤出来,也是它的最大运动。那我们怎么才能练上缠丝劲呢?首先要有第一步的基本功,然后要有明师指点,还要有虚心接受的态度,抽象思维的能力,要知道什么东西都是人发现和感知的,在人还没有发现之前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清除,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有了第一步的基本功,还有这些思想意识,持之以衡,再加上明师指点,就一定能练上缠丝劲。有了缠丝劲之后,对内能活血化淤,对外能舒展筋骨,可想而知一个全身气血顺畅,筋骨舒展的人,还会有什么大病去找他吗?
第三步应该如何把持?我们有了第二步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那么我们要向延年益寿而努力,而这个努力,并不是每天定时定点的努力练功,而是如何把握协调平衡、清澈透明的问题,在于一个养字,养什么?养性,性是什么?性命,关键我们要感到性的存在,怎么才能感到性?眼睛睁着是感不到的,只有眼睛闭着,身体清除过滤到极致,意静到无牵无挂,此时意消隐了,性能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任何外加的,想象的,脱离自己身体的都不是真的,但是无意也不行,只要用意它就不会有真实的体现,到了这一步只能养不能练,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感,只能用一首诗来形容:“白云朝升上,甘露撒须弥,自饮常生酒,逍遥谁得知。”其中意境只有自己去领会,到了这一步练功才能真正的入门,俗话说老师引进门,学艺靠自己,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是无常性,无定性,它是语言和文字难于表达的,只有通过相互之间心灵感应,才能悟懂里面的真实含意,这就是练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字可以概括它的全部。我们应该领悟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每时每刻都在控制着我们,而且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谁违背它就会受到它的惩罚,甚至于消亡。什么事情能升华到它的最高境界,我们的语言和文字,都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其实万法同源。说到这里就有一点玄了,因为它没有可以拿出来看的东西,而且以各人的性格和社会阅历不同,所理解的方式也不同,比如说:两个人到大山深处去游玩,一个人完全溶汇在美妙的风景之中,感叹大自然的造化,而另一个人却在掂念着他的家事,那么这两个所感到的风景,应该是不同的。两人同样练功,前者可能能到高层次,而后者无论它如何努力,如果它不改变自己的性格,那是永远也练不上功夫的。我们尝到了第三步的滋味,身体上什么事情都可以万事大吉了吗?要知道什么事物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知道事物相生相克的循环法则,在日常的生活和处世之中,处处注意把持,才能达到我们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三章& & & & 养生修性基本功法
一:静立站桩法,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齐相靠,两脚尖距离以大趾跟高骨处容开本人横拳四指宽为准;膝盖微曲对大脚趾根,身体的重心放在脚心,使得脚心打开来。尾闾对足跟,保持身直;掖胯敛臀,使肚皮不能超过自己的脚后跟。松腰竖脊,虚领顶颈使得脊椎骨节节松开。舒胸松腹,松肩坠肘,开腋以腋不紧为度,两臂自然下垂,小指对裤缝,两手指根松,手心开,两中指尖通过脚心用意相连。头正项正鼻对脐,脸部肌肉放松,眼睛微闭,眼底放松,牙齿微着,舌尖抵着上颚,舌根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归于丹田。练此功法一般以15—30分钟左右,如感适意也可延长时间。静立的方向,要面阴背阳,能使意气的活动保持平衡。收势:在静立的基础上,两手以小指尖带动,向左右斜前方(两臂前合约30度)徐徐翻转上去,在翻转的同时,带动两手的劲,逐渐的从小指尖,扩散和移动到大指尖,至手与胯平,继续上起,至于肩平,手心向下。不停,大指提,园转上起,象摸圆球一般,至手于头平,小指微内扣,中指对手心斜向下方,手在上来时应注意松肩,坠肘,两肱圆不停两手反转下落至胸前,两中指靠拢相对,手心向下徐徐下按至腹部时两手左右分开回至原式。手在移动时,五个手指尖的劲,根据手的不同位置而不断的变化着。在练功中一般能使七个窍松开,并能把握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七个窍分别是:(1)主窍:在两眼之间的下面一点。此窍,是初练者即不能练也不能想的地方。它是统领其它六窍的主窍,只有经过多年的修练,有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只要一想着它,就能做到形体舒松,意念适定。(2)中窍:在胸部檀中穴上约一寸五分处。是形的中心。此窍的松开对于心脏疾病和精神萎靡不振,有很好的辅助理疗作用。练此窍是以两中指意对(两中指之间,不论什么动作,都好象有一根线相联着,),沉肩(肩不要杠着),坠肘(肘放到膝盖上),提腕(使肩上流下的气血顺到指根),塌指根(把到指根的气血顺到指尖),虎口圆(大指和四个手指间在意念上形成一个没有棱角的弧度),扣指尖(使得整个手心产生一种绷劲,使得劳宫穴自然而然的打开来),两臂相合成为弓形,两中指意对成为弓玄,开掖(以不抬肘杠肩为度),再保持头正,颈直,鼻对脐(鼻准对肚脐),中窍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3)下丹田:在脐下约一寸五分处(小腹内部)是气的中心。对于气血两亏,身体虚弱者,应该先意守丹田,以静为主来培养真元之气,等到气足血旺才能打开此窍,此窍开对理疗肠胃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就犹如田地种粮食一样,种出的粮食只给它归仓,而不加以利用,日常时久再好的粮食,也会变质,腐烂。种好的粮食应该拿出来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种了用,用了种,就会使粮食越种越好,同样也会使粮食越用越好,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和逐步的进化。而且它也是练气化劲的基础,练此窍是在练中窍形体要求的基础上,掖胯敛臀(两脚大指根内侧与肩外侧同宽,两脚尖微内扣,膝盖微曲,以不超过大脚指为度,臀部以不露出脚后跟为度。尾履下垂,曲膝微挺,做到了上述形体之后,再用意一想丹田,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来。(4)阴窍:约在裆部两阴之间。是练功下盘的中心。是人体气血上下相联,及平衡的关键,此窍开对高血压,男性的前例腺炎,下肢酸冷,关节炎有很好的理疗作用。练此窍,是在练上述两窍形体要求的基础上开档合膝,使挡部产生一种绷劲,使档部的绷劲到了一定的力度,过轻不行,过重也不行,在绷劲恰到好处的时侯此窍才能打开。开此窍,会对人的键康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在修练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修炼者耐心习之。(5)尾闾窍:又名命门关,他又不在尾闾处又不是命门穴,它是在与下丹田前后平行相对的腰椎间。太极拳称之为腰际。是练太极拳劲的中心。此窍开对腰酸背痛,腰肌劳损有很好的理疗作用,练此窍,是以丹田为基础,在丹田开的基础上,保持上述练窍的形体要求,丹田提气 ,丹田气自能走尾闾关而通达四梢,使整体内外产生外包内撑之感,从而产生刚柔相济的劲,它是练气化劲的窍。(6)夹脊窍:它的位置在两肩胛之间,与中丹田前后平行相对的脊椎骨之间。是人体与空间相联的中心,俗称势。此窍的打开,对于人体内部气血过旺所引起的内火,以及营养过剩所引起的血脂过高,及一切实热之病,人体前后左右气血不平衡所引起的形体木纳,歪斜,都有很好的理疗帮助作用。练此窍的方法是;在练前面几个窍的形体基础上,外包内撑再加一点整体力度,两手之间带有一点相反方向的整体拧劲,再意想着窍,自会有一种人与空间相连,相平衡,相通的感觉。(7)玉枕窍:在后脑枕骨的中间,它与上丹田前后平行相对,是神的中心。此窍开有醒脑提神的作用,对于心烦意乱,心神不定,以及脑部疾病有着很大的理疗帮助作用。练此窍以静为主,是练气化劲,练劲化势,练势化神,练神还虚的关键所在,是练修身养性功从有为之功,走向无为之功的转折点,通俗一点讲就是从主动走向被动,从有形走向无形,从有常走向无常,练上了此窍,练功才能算入门了。练此窍,要在练上前面几个窍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它的形体要求是;(1)含神内视,上下眼敛放松,眼神不要外露,面部肌肉,上下牙床舌根放松,(2)收颌藏喉至鼻准对肚脐,使头后部凹陷进去的玉枕关有限的突出来,它的意念要求是;(1)要知道神的母体是意,脱离了意去找神那是空的,练到老都是一场空,(2)要收心定意,使杂乱的心绪归顺,使无章的意念归静,(3)意静到了极致之后,此时意会自然而然的归于主窍。(4)意归于主窍之后,收颌藏喉只要略一加一点劲,使得头顶轻轻一点,意便能从主窍而达到神窍,使神窍自然而然的打开。检验这七窍的位置,只要练功者意静下来,用手心对着窍,有一种不能离去的感应,这就是窍的位置,& & & & & & & & & & & & & & & & & & & & 在练功中不能单练一个窍,要六个窍同时平衡的一起练,以用意调形顺气为主,这样才能不使意和气,同时停留在某一个位置。造成偏差或不舒服感。又能锻炼意不偏不倚,照顾周全。又能使气,气遍周身不少滞。初练者应该在明师的指点下练习,切记不能一个人看了书之后,盲目的闭门修练。也不能故意的意守某一个窍,或者脱离了形体用意空练,如果这样练容易产生偏差,或至少是练一辈子无用功。也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循轨导矩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才能功到自然成。
在练功中每一个动作要求都要求松;松是有中心的,是向着四面八方无规律的,平衡舒展的运动。在身上每块肌肉都放松的前提下,舒开身上的筋脉至每一个神经末稍,展开每根骨节,节节松开。松不是瘫软无力,是挺拔,是扩展,是松到身体每个细胞都打开来。就犹如发酵良好的面包一样舒松。在习练过程中意念贯串始终不停留。起到主导的作用,用意即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过重容易引起形体气血的呆板与僵持,会越练越重,越练越累。过轻会引起形体气血的松散,而达不到练功所要的目的。古人有:意不轻传,宁给十两金,不传一口意,或天机不可泄漏,非自己的亲身骨肉不传。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或凭自已的想像,或故弄玄虚,来引导人,把意搞得很神秘。练功用意是关键,而且它是动态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时段,用意都不同,只有通过明师的心传口授,和练功者本身的领会,来悟懂其中的道理。意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对自己身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方方面面、照顾周全。时刻监控在练功过程中身体所发生的内外变化,以及达到上面所述动作形体的要求,分分秒秒纠正在练功过程中,动作行为的偏差。清除杂念,过滤身体,使之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静立站桩法,这一功法是我们所练功法的母体,所有功法包括太极拳,都不能离开这一母体的内涵。二开合运气法;姿势要求;(1)在静立的基础上,左脚左移平落,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脚尖微内扣,两脚外侧成平行直线。(2)两手徐徐向前方上起与肩平,两手相齐,距离与肩宽,手背向上。(3)微曲膝坐身,松肩垂肘,两臂各成半圆形,腕与肩平,两手心相对,注意劳宫穴相连(劳宫穴在手心中间。)。(4)注意体松意静,等到两手劳宫穴有麻胀之得气感时,将两手徐徐内合(用意不用力),好像按一气体,有合不拢之感,慢慢合至两手距离二至三寸时即停止。再用意将两手慢慢向外拉开,此时会感到有吸力相联,有拉不开或自动分开之感。可拉至比肩略宽,但两臂不能拉成直线。如此内合外啦,反复多次(约五分钟左右),两手之间的气感有逐渐增强之感。说明:运气法能使练功之人很快就有得气感,请习练之人,不要去过分追求气感。二:静坐法:类似平常坐凳的姿势,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宽,两脚间微内扣,以两脚外侧平直为度。如凳子高于膝盖时,两脚可稍向前伸。如凳子低于膝盖时,两脚可向后收。以感到两脚的重量平衡为度,两臂自然放松,两手放在膝盖上,放的具体位置以两臂感到舒适为度。保持头正身直鼻准对脐,其他要求与静立法相同。三:盘腿静坐法:(1)便盘坐姿势先将右脚盘回放在左腿下,再将左脚下盘到右脚下,左脚外,右脚内,两小腿交叉。左手大指尖与中指指端相对,接成圆形,右手大指从左手虎口放到左手无名指根内侧,右手其余四指轻握左手背上,自然放在小腹前,手心要向内向下合,头正身直,鼻准对脐。其他要求与静立法同。(也可以两手,两脚反过来便盘)(2)单盘坐:姿势:先将右脚盘回,放在左大腿根上,再将左脚盘回放在右大腿根上,左脚外,右脚内,两小腿交叉,(也可以两手,两脚反过来单盘)。其他要求与便盘坐同。说明:盘坐法是练修身养性功的主要方法,坐的姿势,虽然与静立法不同,但要求和练法以及功效都是一致的,都是以静心养气为主。静立的动作是不带有强制性的。以松静自然为主,而静坐就不同了,它看似静止不动,在松静的前提下,其实它的下盘筋骨在做最大的拉伸运动,它的主要功效就是体现在这里,是练太极拳最主要的基本功法之一,是柔化,稳固,灵活,下盘(如汽车为什么能高速行进,是因为有四个橡胶轮胎和地面软硬相合的旋转,为什么在高速行进下转弯而不翻车,是因为底盘和车身之间有扭距,而化解了车身的惯性),的最有效功法之一,也是防病,健身的主要功法,动作容易安祥入静,能够延长锻炼的时间。静坐时应注意凝神垂帘(使发散在身体外面的意念逐步逐步的回归,意念归入体内之后,它会自然而然的入定,意念入定之后,此时神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它也是安神,养神的关键功法之一,要知道神旺才能体健,垂帘就是面部肌肉放松),练此功法对康复头部,脑部疾病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特别对失眠,头痛,头晕,只要有明师的正确指点,和练的得法,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式要特别注意头正项直,鼻准对脐,松静自然。初练盘膝坐时,不要硬扳两腿,以防扭伤。至于采用何种坐法,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和功夫来确定。盘坐可在坐骨下垫高一寸左右,容易保持身直和防止前倾。四:静卧法(1)仰卧式:枕头应比平常睡高些,以鼻对脐为准。平卧,两脚踝交叉,两脚尖微上跷,下边脚趾尖靠在上边脚趾跟的上面。手背对手心,抚在小腹上。左脚在上时,右手在左手上;右脚在上时,左手在右手上。(2)侧卧式:两腿曲,下脚勾在上腿小腿上,两脚尖微上跷,身弓,以鼻对脐为准。下臂曲,下面手四五指拳曲,大指靠太阳穴,中指靠前额发际,上面手放在下面臂中间,上手劳宫穴对下臂“郗门穴”(郗门穴在小臂内侧,腕肘之中间)。说明:睡法亦是练修身养性功的主要功法之一,它可以利用睡眠时间经常锻炼。可以以练代睡。如要入睡,将两脚尖放松即可。在练功时,用仰身或侧身,可按自己的习惯。左右侧身均可,姿势相反,要求相同。以上几套功法,适合初练者及身体虚弱者练习,以养为主。五:八卦站桩法:从静立开始,两脚平行分开,中间距离要超过肩宽。曲膝坐身,掖胯敛臀,膝盖对大脚指根,尾闾对脚后跟,人好像座在一个球上一样,有弹性。同时两手向前向上徐徐抬起,至于肩平。松肩沉肘(把肘放在膝盖上,使肘膝相合)两手成立掌,两臂各成半圆形,两中指上舒意对护头顶,虎口圆,食指回指意对眉尖,四五指并拢,小指微内扣(以刚刚从外侧看不到到小指根为度)‘大指内合,手心空含。此式是锻炼内劲的基本功法,有增强体质,推动气血循环之功。要求做到气遍周揣,劲达五梢(两脚指,两手指,头顶)。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头心)、相合。以达到劲整势圆神凝,内外相合之功。初练时,可能产生腿臂酸胀或有外动现象,坚持下去,自会正常。身体弱者,初练此式可以少些时间,逐步增加。身体强者,如能坚持四十分钟,很快就不会酸胀,而且会有舒服的感觉。此功法略带有一点刚性,以拔筋、松骨,形合为主,是气滞血淤,营养过剩的人练习比较合适。太极抱球法;它是动功,就是在八卦站桩法的基础上,两手心慢慢相对,与肩同宽。中指意连,两手好像抱着一个圆球一样,以腰为中心,用脚带动整个身体,慢慢匀速运动。其它动作要求与上面功法相同。所有太极拳的动作,都是从这一动作变化和展开的。只要把握了原理,无论动作千变万化,其实它只有一个动作,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万法归一”。初练太极拳的人,可以在这一动作内,悟懂很多太极拳的道理,应该单练这一动作。
第四章& & & & 运用太极拳的功力帮人理疗的原理
帮人理疗应该和被帮助人是互动的,是对病人意念的引导和外力的作用。辅助人康复和保健,应该根据各人的情况而辩证施治,要感应到自己也要感应到对方,是有意推拿和用意调控,帮人首先应该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情况要优于被帮助人,就如用一块擦布擦桌子,如果它本身不干净,不但擦不净桌子,可能还越擦越脏。穴位和经络是固定的,是一成不变的,而人身体各方面的情况是变化着的,而且练功和打太极拳所有的内劲与能量,也是有限的,身体内有些气阻血淤,如果超过它的能量,那么它就没有办法了,我们只有通过外力来解决了,第一先要有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还要得到被帮助人的配合,要叫他意念静下来,身体肌肉放松,保持意静形松的状态之后,然后用你清净的身体,去感应他的身体,一般身体不正常的或有病变部位的气血,是和身体正常部位不同的,他身体内部气血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地或多或少的显现在你面前,你再根据他的情况而辩证施治,如气血过活,就用意调节他的意和形叫他定下来,如某一地方气血过淤,就用意控制手中的力,击打病灶部分,力过轻病灶部分动不了,过重也动不了,也有可能反而会伤着它。要恰到好处的用劲,而且用劲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着,恰到好处的用劲衡量标准是,病灶部分和你的手引起共震,自己的意念和被帮助人的意念引起共鸣,这是推拿与按摩的最佳点。推拿与按摩的原理是:要叫被帮助人保持意静形松的状态来配合,且俩人的意念相合,被帮助人的意念波动和身体变化都在掌控之中,理疗方法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着。杂则清之,身上某些地方杂乱证明这些地方有炎症。实则虚之,实证明一个人内火旺,一般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用意念调节,要引导他想着空间,使自己身上气血和空间相平衡,要知道人体是虚的,不是密不透风的,他是和外界相通的。淤则化之,气阻血淤,使人行动迟缓,萎靡不振,要活血化淤,需要舒展运动,有时要针对气阻血淤的部位单独运动,和外力的推拿与按摩。乱则整之,气血紊乱,证明这人心烦意乱,感受过惊吓,久而伤身,象这样的病人先引导他意念逐步的定下来,然后再慢慢点整和他散乱的气血,散则合之,形体松散的人,久病伤身,气血两亏,抵抗力差,象这样的病人,要选择静养,在养中调合,这个合不是一合就呆板,而是合中带养,养中带活,使身体渐渐地整合。总之要掌握平衡的法则,身体内外那里气血不平衡,那里就会引起人体的不健康,那里就可能是疾病的根源所在,每个人的气血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变化着,人们身体内部的变化,和病变部分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只是科学家还没有把测量人体外在形态变化的仪器发明出来,老中医可以凭自己多年的经验,察言观色来帮病人医治一些疑难杂症,处事老道的人可以从一个人的表相来判断他的内心世界,象这样一种人的高级思维感应,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探索。凡事都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也不要不信,也不要迷信。有形的事物是被无形的法则所控制和利用的。它只是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方法的一部分,是医治疾病的一种补充,有病还是要看病吃药,但是看病吃药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就要知道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无力和渺小。只有遵循自然赋于我们的无形法则,使自己溶汇在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份子。众所周知不好的心情和意念,会使人得病,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根源所在,那么良好的心情和意念也会为人治病,医生帮病人医病,也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医疗知识,用意念运用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帮病人看病和配药。古语也说,心病还需心药医,那么我们的心药是什么呢?是意念,用意引导形态使气血协调平衡,是修身养心术和太极拳的治病原理。
第五章& & & & 怎么样用修身养性术和太极拳防病医病
  修身养性术和太极拳不是包治百病的,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它对某些疾病确实比药物有效,不要短期内修练好了,某些纠缠自己多年疾病的症状,就认为它很神奇,甚至于到了崇拜迷信的地步,或短期内修炼不好,加重了疾病,就认为它无用,甚至于认为是骗人的,希望习练者以平常之心对待它,要知道每个人的性格和疾病都是不同的,疾病的轻重,气血的强弱,在练功医病的方法中,应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而不同的区分对待,运动健身,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在医学上也是认可和提倡的,但不是只要练了就会好,关键是要练的得法,和明师的指点,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现象有无数种,而本质只有一个。不要去管它的现象,要修理它的本质。浊则清之,乱则定之,杂则顺之,僵则松之,淤则化之,实则虚之,虚则养之,散则合之。用意既不能强求,也不能不到。强求容易引起气血的僵持和伤身。意不到根本不起作用。恰到好处的用意是治病起效的关键。用意调形顺气是练功治病的基础,气是不能练也不能调的,如用意练气或调气,轻则不舒服,重则出偏差。怎么样用意念来帮自己防病呢?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的现状,一般人的意念都是外向的,只有身体不舒服向它发出了信号,意才会被动反观一下自己的身体。有些人对这些信号根本不加以理会,只有这些信号整天的纠缠着自己的意念,使得自己不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他才被迫的到医院看病和休息。到这时可能就有慢性病的发生,或小病酿成了大病。练功最高级的就是防病养生,把自己身体可能生成的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那么我们就要练就一个敏感的,先知先觉的身体,怎么样才能练就这样的身体?那就是把身体清除到极至,就犹如清澈到极至的水里,丢进了一粒沙子,静到极致的森林里,能够听到小鸟扑翅的声音一样。越清纯越简单,就越能感觉到变化,练功防病就是意念静下来,自己主动反观自己的身体,有现象有感觉的地方,就是有病或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类都是进化着的,练功打太极拳不是越古老越好,也不是越祖传越好,关健是要把握它的原理,掌握它的窍门,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加以练习,如果一味的去追求古代的祖传的秘诀,秘方,那么我们就会迷失了方向,要知道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国外的例强们不是也利用中国的四大发明,赶超中国,甚至侵略和霸占中国,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和事物,每时每刻都是进化和演变着的,我们对每一种人和事都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在动态中把握它,是我们不变的法则。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