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异葛孔明”夜雨声烦出自哪个诗词一首诗词

《三苏传》-江上同舟诗满箧
嘉祐4年(1059)10月,三苏父子离家赴京。比起前一次赴京来,这次赴京有以下不同:一是成员不同,前次是父子三人赴京,这次是全家出动(苏洵《初发嘉州》:“托家舟航千里速”)除程夫人已去世外,苏轼之妻王氏、长子苏迈、乳母任采莲,苏辙之妻史氏、乳母杨金蝉皆一同赴京。二是所走路线不同,前次是陆行北上,这次是舟行南下。自眉山沿岷江、而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犍为(今属四川)、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出三峡,于同年12月初到达江陵(今属湖北),在此度岁;次年正月从江陵出发,陆行北上,经襄阳(今属湖北)、唐州(今河南唐河)、许州(今河南许昌),于嘉皊5年2月15日到达京城。二是费时不同。前次只走了两个多月,这次他们一路探幽访胜,走了将近半年。他们分乘数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好不热闹。在船上,下棋饮酒,吟诗作赋,弹琴高歌。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沿途多有亲朋好友、地方官吏接送,过得相当愉快。三是途中作诗多少不同,前次他们作诗不多,并大都失传了;这次作诗特多,而且十之八九的诗文流传至今。yishujia.findart.com.cn自眉山至江陵,三苏父子共作诗文一百篇,编为《南行前集》,由苏轼作序;自江陵至京城,共作诗文七十三篇,编为《南行后集》,由苏辙作《引》(巳佚)。两书合称《南行集》,这是三苏父子亲自编辑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合著的诗文集。它真实地纪录了沿途“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南行前集叙》)。在经过嘉州时,嘉州太守设酒宴款待他们,他们参观了龙岩、凌云寺,欣赏了著名的乐山大佛。可能就是在这次酒席上,苏轼兄弟认识了河西猛士,时权嘉州酒税的郭纶,对他屡立奇功却不得重用深表同情。苏辙的《郭纶》诗,揭露朝廷赏罚不明,为“屡战有功不赏”的郭纶鸣不平,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的尖锐。因为这首诗既描写了郭纶在西夏战争中的战功:“郭纶本蕃种,骑斗雄西戎”;“长遇西鄙乱,走马救边烽”;“昔在定川寨,贼来如群蜂”;“挥兵慑其元,模糊血腥红”。又描写了他在平定岭南侬智高之乱中的战功;“忽闻南蛮叛,羽檄行匆匆。将兵赴危难,瘴雾不辞冲。 行经贺州城,寂寞无人踪。攀堞莽不见,入据为筑墉。一时贼兵下,百计烧且攻。三月不能陷,救至遂得通。”同西夏的定川寨之战,同侬智高的贺州城(今广西贺县)之战,我们都是从苏辙诗中才知道这些具体情况的。苏洵在《游嘉州龙岩》诗中写道: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使君怜远客,高会有余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苏洵在《游陵(今作凌)云寺》诗中还形象地描绘了高与山齐的凌云大佛: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足踏重浪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膝前千帆竞过,脚下怒涛汹涌,背后乔岳崔嵬,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凌云大佛之高大和江山的气势。在嘉州有乡僧宗一来送行,苏轼在《初发嘉州》中写道: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早晨发船,鼓声阗阗,西风猎猎,画旗招展,故乡越来越远,锦江越来越细,直至再也看不到了,而奔腾的岷江在嘉州大佛寺脚下冲积成旷荡平川。“少陵山水是图经”,苏轼的纪行诗几乎也可作“图经”读,千余年后的今天登上乐山大佛寺,朗诵“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的诗句,你定会觉得苏轼真实地摄下了这里的壮阔景色。苏轼在诗末自注说:“是日期乡僧宗一会别钓鱼台下。”诗的末四句即指此。苏辙在《初发嘉州》中也写道:“飞舟过山脚,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倾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峭壁上无路。”嘉州三江汇合,水流湍急,舟过如飞。乐山大佛的一个脚趾拇就足以摆一桌筵席,因此,苏辙突出描写佛脚和脚趾(拇,脚的大趾),以极言佛像之大。乌牛即乌牛山,后来黄庭坚过此,以其名不雅,改名乌尤山。它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处,山高入云,石壁陡峭,故说“乌牛在中渚”,“壁峭上无路”。今天我们游乐山大佛寺和乌尤寺,仍不能不佩服青年苏辙刻画之工。在嘉州的乌牛山上有尔雅台,《嘉定府志》卷5《古迹》载:“尔雅台在乌尤山正觉寺外,……相传郭璞注《尔雅》于此。”yishujia.findart.com.cn《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书。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是东晋著名的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集《尔雅》学之大成。传说他曾在这里注释《尔雅》,乌牛山下的墨鱼,就是吃了他的洗砚之水而变黑的。苏辙在《初发嘉州》中记下了这一美丽传说:“闻有古,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在宋代,戎州(今四川宜宾)一带是汉民族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各民族间时常发生冲突,而战争一停,各民族间的贸易也很发达。苏辙《戎州》诗写道: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投毡拣精密,换马瘦孱颜。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餏。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这些少数民族特别喜欢汉人的罗纨,都买走了,并以精密的毛织品来换又瘦又高的马。他们垂着高高的发髻,戴着圆圆的耳餏,说着汉人听不懂的该民族语言,历尽艰苦来争利于市。这里不仅表现了“汉虏更成市”的盛况,而且生动描绘了少数民族的习俗,是我们研究北宋川南一带民族问题的形象化的资料。这一带的民风是淳朴的,苏轼《夜泊牛口》云:日落江雾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儿女自咿?,亦足乐且久。看到这样美丽的河山和淳朴的民风,苏轼不禁嘲笑自己何苦奔走仕途: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苏辙现实得多,在他的笔下,牛口的百姓似乎没有那样的诗意。他在《夜泊牛口》中说:“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柳。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日莫(暮)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饿冷彻曙。”所谓“君臣上下有恻怛之心、忠厚之政”的仁宗“治世”(《宋史·仁宗纪》),人民就过着这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过重的剥削压迫使得他们精神麻木,默默无语,箕踞而坐,对人冷漠。在经过江安县南井口时,苏洵老友,时任简州平泉令的任孜又赶来会别。苏轼兄弟皆有《泊南井口期任遵圣》诗记其事。苏辙诗中有“愧余后期至,先到犯寒色”句,可知苏洵父子是分乘数舟,联翩而下的。苏轼在《江上看山》中写道: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峰。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睞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从各个不同角度描绘了舟行之快,特别是以举首欲与高山行人谈话而孤帆已如飞鸟远逝来衬托舟行之快,更觉奇趣盎然。在经过渝州时,渝州守张子立亲到江边见苏洵,他出峡后在《答张子立见寄》诗中回忆道:舟行道里日夜殊,佳士恨不久与俱。峡山行尽见平楚,舍舟登岸身无虞。念君治所自有处,不复放纵如吾徒。忆昨相见巴子国,谒我江上颜何娱。周代的巴子国就是秦以后的巴郡,治所在现在的重庆。从“念君治所”四字可以看出张子立的身份。十多年前,苏洵云游天下时,“未为时所知,旅游万里,舍者常争席”(苏轼《锺子翼哀词》)。现在,苏洵虽然仍是布衣,但三苏文名已震动天下,而苏轼兄弟又是新科进士,前途无量,所以沿途官吏都刮目相看了,他们或则设宴招待,或则亲到江边迎送,确实是以布衣而平交诸侯了。长江两岸有很多名胜古迹,充满了神话传说,在经过丰都时,他们游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观世眇无言,无人犯惆怅。”(苏洵《题仙都观》)一到丰都,“知县李长官”就对苏洵说,知道苏洵一行将到,苏洵问他何以知道,他回答说:“此山有鹿甚老,而猛兽猎人终莫能害。将有客来游,鹿辄放鸣,故常以此候之,而未尝失。”苏洵感到奇怪,这鹿子会不会是仙君阴长生的僮仆变的?他于是又写了一首《仙都山鹿》诗: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屈原遗宅秭归山”,屈原是秭归(今属湖北)人,一生未到过忠州,但后人追念屈原忠魂,也在这里修塔。苏辙对此是怀疑的:“过者迟疑不能识。”(《屈原塔》)苏轼《屈原塔》诗却说:楚人悲屈原,千岁意未歇。精魄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诀。南宾旧属楚,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诗的前十二句泛写千百年来楚人悲吊屈原形成“遗风”,作为壮士的屈原自然是慷慨赴死的,但楚人总是对他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中间六句是说巴东本是古蜀楚地,故忠州也有屈原塔。屈原是否去过忠州虽然于史无凭,但忠州人民怀念屈原的心意却是真切的。最后六句是苏轼发出的感慨,屈原很懂得富贵是短暂的,声名才是无穷的,因此,宁死也要坚守节义。苏轼对屈原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而就苏轼一生看,他也确实是以节义自守的。忠州还有严颜碑,严颜是东汉末的巴郡太守,刘备攻刘璋,张飞俘获严颜,怒斥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壮而释之。(事见《三国志·张飞传》)苏辙对严颜的临危不惧非常仰慕:“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严颜碑》)苏轼兄弟在忠州都作有《竹枝歌》,苏轼的《竹枝歌》也是哀屈原的:“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千百载,满船哀唱似当年。”苏辙的《竹枝歌》主要是写忠州的民间疾苦: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双鬟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山深瘴暖霜露干,夜长无衣犹苦寒。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岁乐年丰”都如此悲惨,凶年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瘴暖”“犹苦寒”,严冬何以度日!杜甫《负薪行》说:“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从杜甫到苏辙,三百年过去了,这一带的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境遇,可说没有丝毫改善。万州武宁县木枥观,据传是旌阳许迈得道之所。县人说,许迈的棺睳还在山上,但是舟行木枥观时,舟人没有告诉他们,到了武宁县,他们才知道,苏洵、苏轼都有《过木枥观》诗记其事,为失访这一遗迹而深感歉然。这一带还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很多遗迹。他们在途经奉节时,寻访刘备遗迹,苏轼《永安宫》诗写道:千年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睹物思人,他为当年刘备兵败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深感惋惜: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法正字孝直,初仕刘璋,后邀刘备取蜀,任蜀郡太守,尚书令、护军将军等职,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刘备伐吴,诸葛亮屡谏不听,结果大败而还。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苏轼《永安宫》诗的最后两句即指此。在奉节县西南七里处,有著名的诸葛亮八阵图。苏轼在《八阵碛》诗中,也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深感惋惜: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老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唯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三苏父子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过份谨慎都是持批评态度的。苏辙《八阵碛》也有反映:“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进入三峡后,苏轼兄弟都有《入峡》诗。苏轼《入峡》云:“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苏辙《入峡》诗描写三峡风光说:舟行瞿塘口,两耳风鸣号。渺然长江水,千里投一瓢。峡门石为户,郁怒水力骄。扁舟落中流,浩如一叶飘。呼吸信奔浪,不复由长篙。黋柁破贏旋,畏与乱石遭。两山蹙相值,望之不容筰。渐近乃可入,白盐最雄高。草木皆倒生,哀叫悲猿猱。白云缭长袖,零落如飞毛。山口风大,瞿塘峡口因两岸峭壁高耸,风更大,诗一开头就抓住了入峡特征。千里长江,汇聚百流而为夔门所阻,江水不得畅流,因郁怒而非常骄狂,这是写江流汹涌。一叶扁舟在急流中行驶,转瞬之间,就随波逐流,奔腾而过,根本用不着篙竿,这是写江流之急。江中乱石林立,漩涡密布;两山相遇,十分迫近,好像连小船(筰)都不能通过一样,这是写江面之窄。峡中行舟,时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但转一个弯,又总是有路可走;白盐山高入云霄,山上草木倒生,猿猱哀号,白云缭绕,这是写峡中之山。苏辙这些诗句都能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特别是“两山蹙相值,望之不容筰”二句,任何一个游过三峡的人,都有同感。在峡中,苏洵又与杨节推、世旧宋某偶然相遇,共同泛峡:“与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峡。宋子虽世旧,谈笑顷不接。二君皆泛游,畴昔共科甲。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苏洵的祖母姓宋,所谓“宋君虽世旧”,可能指此。苏洵又有《与杨节推书》,从中可知杨节推曾托苏洵为其父写墓志铭。还有一篇《丹眣杨君墓志铭》,可能就是为杨节推之父所作的《墓志铭》。如果这一推测不错,从《墓志铭》就可知道这位杨节推叫杨美球。苏洵在峡中,还有一位叫杨纬的人送了他一座木山,他在《寄杨纬》诗中写道:家居对山木,谓是忘言伴。去乡不能致,回顾颇自短。谁知有杨子,磊落收百段。拣赠最奇峰,慰我苦长叹。杨节推、杨美球、杨纬很可能是同一人,节推为其职,美球、纬、或为名、或为字号;而所赠木山,很可能就是苏洵为其父作《墓志铭》的润笔。苏洵后来在京城所蓄的木山就是峡中杨纬所送的木山,而眉山家中的木山三峰,他并未带入京城。过巫峡,苏洵有《神女庙》诗,称赞“巫阳仙子云为裾,高情杳眇与世疏。”将至峡州,苏洵父子三人游了三游洞。三游洞在西陵峡口北岸,因唐白居易兄弟、元稹游此而得名。苏洵父子经过这里已是深冬季节,天气很冷。苏洵本不想游,但因苏轼兄弟的苦苦要求,父子三人仍同游了三游洞:“洞中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苦求去,吾欲居之亦不能。”(苏洵《题三游洞石壁》)从苏轼兄弟的同题诗看来,他们还在三游洞住了一晚上:“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苏轼);“液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篝火青如磷。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如浮云”(苏辙)。经过两个月的一面行舟,一面游山玩水,12月初苏洵全家到了江陵。他们把沿途所作诗文汇集成书,命名为《南行前集》。苏轼《南行前集叙》中说:“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奕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南行前集》早已失传,但《南行前集》中所收诗文大部份仍保存下来了,今存苏洵诗十一首;苏轼诗四十二首,赋两篇;苏辙诗二十三首(《栾城集》卷1《巫山庙》诗,当作于治平3年扶父丧返川时),赋两篇,共八十篇,尚佚二十篇。苏洵父子在荆州度岁,住了将近一个月。他们拜会了荆州知州部,苏轼有《上王兵部书》,苏洵作了《王荆州画像赞》。苏辙还与王荆州之子王璋交游,他后来在《送王璋赴真定》中回忆说:“昔年旅南服,始识王荆州。威动千里肃,恩宽行客留。从容见少子,风采倾凡俦。温然叶词气,已觉清且修。”他们父子在江陵过了春节后,于嘉皊5年(1060)正月5日继续北上:“初来寄荆渚,鱼雁贱宜客。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新春始破五,田冻未生麦。相携历唐(今河南唐河)许(今河南许昌),花柳渐芽拆。”(《辛丑除日寄子瞻》)在北行途中,苏洵重游了荆门惠泉,苏洵在《荆门惠泉》诗中写道: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嘈嘈幽响远,衮衮清流活。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盢。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前四句写眼前之景;次四句回忆二十年前自己再举进士,东出三峡,北上入京,途经荆门惠泉的情况;最后八句是感叹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自己已经“老且瘦”了,而当时的“同游子”,半已作古了。渡汉水,至襄阳,他们瞻仰了诸葛亮的故居隆中,苏轼《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他们游览了城西十里的万山,苏洵作有《襄阳怀古》、《万山》诗。这里有晋人羊祜的堕泪碑,杜预沉铭的万山。据《晋书·羊祜传》载,羊祜喜爱山水,尝登岘山,每感慨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自来贤达胜士登此山者多矣,湮灭无闻,使人悲伤。襄阳百姓后来就在岘山羊祜游息之所建碑立庙,杜预名之曰堕泪碑。苏洵过此,感叹道:“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襄阳怀古》)杜预鉴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自然界变化太大,曾刻二碑以纪其功,一立岘山之首,一沉万山之下的潭水中,以便今后潭水干涸、铭石出现,使其功业垂名后世。苏洵写道:“詙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苏洵也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想到诸葛、羊祜、杜预名垂千古,后世少有能继之者,自己年过半百却一事无成,不觉涕下沾巾:“自从三子亡,草木无豪英。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同上)襄阳城东二十里有刘表的呼鹰台,刘表(142—208)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表好鹰,东汉末治襄阳时常登此台,歌《野鹰来曲》,故人称呼鹰台。但刘表好谋而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他死后其子刘琮即投降曹操。苏辙作《野鹰来》感慨道:“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鹰来野雉何暇走,束缚笼中安得翔!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脁鹰犹可伤。”yishujia.findart.com.cn刘表虽好鹰,但他们父子却不是什么鹰,而是任鹰宰割的野雉,甚至连野雉都不如,野雉尚能以爪脁鹰,刘琮却不战而降。联系到当时朝廷对辽、夏的软弱态度,苏辙这些诗句显然皆有感而发,而非仅仅是怀古。过叶县,苏洵作《昆阳城》诗。这里是昆阳之战的战场,汉光武帝刘秀以兵三千破王莽军数十万,死者以万计,江水为之不流,比秦赵长平之战死的人还多。苏洵对刘秀的大屠杀显然不满,他写道:“杀人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英雄争斗岂得已,盗贼纵横亦何数。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经过一个多月的陆行,苏洵一家于嘉祐5年2月中旬到达京师。后来他们把自江陵至京师途中所作诗文汇为《南行后集》,此书亦早失传。但在苏氏父子三人的别集中还保存了一部份,从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他们这次陆行入京的情况。“江上同舟诗满箧。”(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在这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是苏洵诗歌的丰收季节,存诗共十五首,占他全部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南行集》也是三苏父子唯一一次同行唱和诗集,很多诗都是同题分作。嘉祐元年他们北行赴京很可能也是沿途有诗,如苏轼兄弟经过渑池,曾题诗奉闲僧舍;但除苏洵有几首诗留存外,其余全部失传了。而这次三父子南行北上的诗,却多数都还存于各自的集子中,共有一百多篇,因此特别值得重视。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苏洵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何异葛孔明”出自哪一首诗词?
“何异葛孔明”出自哪一首诗词?
08-09-10 &
《襄阳怀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何异葛孔明”出自哪一首诗词?
“何异葛孔明”出自哪一首诗词?
08-09-10 &
《襄阳怀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自古诗词的男孩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