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大世界三大文学巨匠四在哪个校区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三贝先生家训沈从文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的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啬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还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寄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我们不是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zxxk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和担水卖的哑爷,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极有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节抄家训: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嵜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选自《沈从文文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D.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出三贝先生死后的种种反映,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2)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的认识。A. 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B.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C. “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D. 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转载]说一说多伦多大学的三大校区及区别比较
多伦多大学共有三个校区,其中:圣乔治校区St. George (downtown)
Campus有着近两百年历史,是北美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教育资源之丰厚,学术气氛之浓重,科研成果之众多,都让人望尘莫及。网址:
而多伦多以东30公里的士嘉堡校区Scarborough
Campus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相当于职业教育学院。士嘉堡校区有10,000名学生,最大特特点是针对国际生开放的“绿色通道项目Green
Path Program”和丰富带薪实习专业。网址:
以及多伦多以西30公里的密西沙加校区Mississauga
Campus。目前密西沙加校区有11700名本科生,500名研究生,740和教职员工在密西沙加学习。
多伦多大学这三个校区都是独立运作的,不仅经济上独立,而且,教育资源、学历文凭都是分开的,学校的三个校区都独立招生,各自开展自己的活动,互相之间并不认可。与其说是主校和分校这样的概念,不如说是三个定位不同的大学。其中圣乔治校区就是多大的代名词,圣乔治强调学术研究,多大之前所有的声誉都源自圣乔治校区,而两外两个校区,更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学习课程和就业结合更紧密,以士嘉堡校区为例,多数专业都开设了co-op课程,学生大二起就有4个月带薪实习,毕业前有12个月的带薪实习,这当然对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极为有利。
  第一,
学分不转让  作为多伦多大学的2个校区,按照组织上都是一个学校,相互了解,互相转学分是很正常的。但多伦多大学不同,如果从士嘉堡转去圣乔治主校区同样的课程,需要重新认证,有些课程如管理课的学分就压根不能转。
还有,在士嘉堡校区获得的第一学年奖学金,因为转校区只能拿到证书,有获奖记录,也被邀请出席颁奖仪式,但就是拿不到奖金。限制转学的自由,是各校区利益的博弈,也是学生转学的机会成本。可见,两个校区基本是两个学校的论点是成立的。培养方案、管理体制,学生待遇,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什么转学过去的学分要重新认证,管理课的学分就不能转?这和士嘉堡校区的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从招生门槛上看,士嘉堡的门槛很低,学生质量差,如果马上认可,大家完全可以把这个做成进入主校区的捷径,绕开主校区的激烈申请。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差别更大,同样的课程,士嘉堡是侧重实践和应用,而主校区是学术性更强。完全2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内容,怎么可能认可?
  但也不是完全都不能认可,也有部分优秀的学生获得转学成功。这就需要认证。多伦多大学是从第2年开始选择专业的。那么在士嘉堡校区转学前必须规定主修一定的课程,满足主校区的认证才可以转。如果你在士嘉堡当初没有修要求的课程是肯定转不过去的。
  第二,
课程设计大不同  看看学校的网站,士嘉堡校区只有6个小系,每个系的老师很少,课程开的也不多,重点推出的是合作或者是带薪课程。从网站的绿色通道的宣传文件看,多个学生献身说法,都强调怎么赚钱,有利于找工作和移民经验,个别也拿到名校录取,混淆在一起,感觉不错。但仔细看每个系的网站内容,学问很大,基本没有这个系的历史和成就,大多泛泛而谈,和主校区成片的名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看看校区的发展史,看的更让人辛酸,很像一个国内职业学院的历史似的。换校长啦,盖新楼了,招了多少人了,特色打工项目了,看不出和多伦多大学170年历史和成就相配。
  而且很多系成立时间很晚,很多专业获得颁发学位权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大多读完本科就没有对应的硕士学位申请。很多人可能就只能读到本科了,
根本没有多少人能进入有硕士学位的圣乔治校区了。一个本身定位职业学校角色的学校,就没准备在学术上有更多的课程。
  宣传中还强调,有多少学位专业,可是看后可选择的课程真的很少。一个万人的校区就区区几个专业就能满足各种学生,难到都去半工去了?
  士嘉堡校区在招生时,不主张学生选理论性强的专业,如物理学、哲学、政治学、文学,或者学术性强的专业,如分子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等,竭力推荐管理与信息技术、经济与信息技术等便于就业的“新”专业之类。其源盖出于此。
  本质上讲,应该没有所谓管理专业,它是一个大门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精算等具体的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深入,好像是宽口径,便于就业,但核心知识与系统知识的基础没有建立,长远看来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带薪实习  多伦多大学“一主两翼”式的多校区体制,概括成“以学术为导向的主校区”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分校区”的“一校两制”,在学术与职业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尤其对士嘉堡校区普遍实行的独具特色的CO-OP项目(
Cooperative
education,带薪实习)。其实,在多伦多大学的所有校区都有CO-OP项目,只是因为它在主校区的教学体制中的分量不大而被人忽视,或者说大多数本科生把自己定位在科研领域,更多关注学术论文与实验室研究,没有把CO-OP项目作为自己的重点领域。据我的考察,圣乔治校区的CO-OP项目需要自己去联系,取得合同后学校认可,就一样可以进入CO-OP项目。只是难度更大一点,更自然一些。
在士嘉堡校区,4年的本科学习从第2年会有工作机会,每年学生要读一个学期,再去工作一段时间。既可以赚钱也可以获得工作经验。
第四,学位和后续发展不相同  主校区按照严格的4年制大学正规授课。士嘉堡校区是完全不同主校区的课程设置,第一年是基础课程学习,相当于英语培训和中国高中课程,从第2年开始有4个月的打工时间,3年总共12个月打工,相当于完成本科学位需要4年8个月或者是5年学习,才可以获得学位。更多的课程是为了实践而学,不是为了读硕士课程而学。
  主校区4年获得是正规学士学位。而士嘉堡校区的学位是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发放的。这样的学位和主校区的学位差别很大,一般不能申请主校区的硕士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这样的潜规则是存在的。
  因为主校区的硕士申请,不会轻易认可士嘉堡校区的学士,可能存在课程认证的问题,或者对学位等级有严格的要求。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文化概论教案(第三次修订)
发表于 06-4-8 10:21:58
第三部分& &叙事文学(小说)的发展历程:
叙事文学主要指小说。
一、魏晋小说
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传说和先秦散文中的叙事片断以及汉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魏晋小说有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轶事小说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以辑录神仙鬼怪故事为主。如书中的宋定伯买鬼,干将莫邪,嫦娥奔月、仙女下嫁董永(天仙配)等均为后世流传的优秀神话传说。该书记神鬼妖怪,为研究中国宗教史和民间传说提供了宝贵资料。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按内容分类记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记述汉末到东晋的轶闻,以魏晋名流的言行为多。许多篇章表现晋代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如士大夫的清埃、放荡的风气,重视仪容、辞采、虚无、厌世的思想。读书对后代笔记小说颇有影响。
魏晋六朝小说被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是以当时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基础的,志怪多以“怪”、“异”为书名;志人多以“说”、“语”为书名,所以“志人”小说又被称为“世说体”。文学史上一般认为,六朝小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正式开始期。
六朝小说总的特征是驳杂而琐碎。性格、人品、情趣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人物都可以在小说里得到表现,他们既可以忧患时事,也可以高蹈避世;既可以津津乐道于人的外貌、仪表、风度、才智、德行,以及沉湎于由酒的剌激所带来的兴奋,也可以对鬼神怪异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形式上,既有简单的记载,又有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则是更加注重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也可以说,在儒、道、佛三教相与激荡的魏晋时代,六朝小说即是个人性格、思想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产物。
1、志怪小说
六朝小说所“志”之“怪”大体包括物魅、鬼魂、神仙和异人几种类型。这些类型以其神秘的性质或力量而区别于现实中的人,因而使人感到怪异。而且,六朝所谓“志怪”并非仅仅记述怪异之事,而总是用某个人见到、听到或接触到的“怪”和“异”,把现实中的人牵涉进去,也就是说,志怪中的人或物大多是作为怪异之事的人证或物证参与其中,是纯粹的记述而不发表对事件的任何看法或感受,六朝志怪小说有许多生动有趣颇有文采的作品,同一个母题,如死而复生、冥婚、洞窟遇仙等,在不同的故事中常常异彩纷呈,各有情致。其中时代较早的作品是《列异传》,代表作是《搜神记》,继《搜神记》之后另一部重要的志怪小说是《幽明录》。
(1)《列异传》作者己不能确知,有说魏文帝曹丕者,有说魏晋之际著名文学家张华者,其代表性和作品主要有两种类型:
其一,各种物怪以人的形态表现出现,物怪的物性特征与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之间包含有修辞学意义上的审美意味。如《魏郡张奋》中以高冠黄衣、高冠白衣、高冠青衣分别代表金、银、钱三种东西。客观存在的物体幻化为人或其他有生命的事物之后仍然保持物体原有的形态特征,这种物的拟人化非常有趣,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想象与审美回味。
其二,各种鬼怪妖魅常常具有令人恐惧的性质,当他们害人意图不能得逞时,戏剧化、游戏化的效果就有可能产生。如楚王少女“为魅所病”的故事。“鲁少千者,得仙人符···”“宗定伯捉鬼”即出于此书,后收入《搜神记》改为“宋定伯”。
(2)《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大约生活于西晋末、东晋初(317)年前后。此书己亡佚。在内容上,全书记述了各种神仙方士之事及其呼风唤雨、隐形变身等常人所不及的特异功能,也记录了大量的马化狐、兔生角、一身而男女二体等异常现象,既有妖魅鬼怪给人造成的恶作剧,也有人对妖魅鬼怪的嘲弄和打击;既有死者鬼魂的生活情景,也有人死而复生的故事等。书中所述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故事性的作品。如《丁姑祠》、《三王墓》等。《丁姑祠》记述丁姑神的来源,以及江南民间对丁姑神的祭祀活动,带有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特点和节日特点。对古代“受气媳妇”这一弱势群体有着特定的亲和力。《三王墓》记载了赤比为父报仇的故事。
第二类是人仙结合类的作品。如《弦超》、《董永》、《园客》等都属于人间男妇与非人间的神女或仙女的故事。其基本特点是神女或仙女主动出现在人间男子的面前,在帮助这些男子渡过难关后,她们或者“凌空而去”,或者把男子带入理想国一起享受快乐的生活。这些故事是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在志怪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类是冥婚类的作品。如《紫玉》、《崔少府墓》和《驸马都尉》等。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为生前未婚的死者操办“冥婚”的风俗。
(3)《幽明录》是《搜神记》之后另一部重要的志怪类小说。世俗色彩更加增强了,作者刘义庆(403——444),彭成(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除本书外,他还著有志怪集《宣验集》和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等。《幽明录》中的故事大多涉及到作者所生活的晋宋时代,场景和人物行动描写更为细致,情节的内部因果关系更为明显,语言也更为流畅、雅洁。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世俗生活场景和世俗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本书中一部分故事的重要内容。如《卖粉儿》(死而复生)、《宠阿》(离魂)等。
第二类,佛教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国,《幽明录》中一些故事的情节、场景、人物、主题也带上了佛教色彩。如《赵泰》(死后入地狱)、《新鬼》。
第三类,《幽明录》中的故事详细地描写了仙人的生活情景,并使之与世俗生活中的人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如《刘晨阮肇》(洞仙故事)。
2、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产生于六朝时期、与志怪小说相对而言的一种文学类型。因为所记内容“俱为人间言动”(鲁迅语),所以被自然数“志人小说。”又因为所记之事都是历史上实有人物的轶闻逸事,所以又被为“轶事小说”。
较早的志人小说有东晋时期裴启的《语林》、袁宏的《名士传》、佚名的《文士传》、郭澄之的《郭子》等,这些书早已亡佚。最有代表性、并且保存最完整的志人小说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此书中的许多条目也见于《语林》、《郭子》等书,说明这本书也是由众书辑录而成。全书都以汉魏以来、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实有人物——亦即“名士”的逸闻佚事为记述内容,所以此书也被历史学家所重视。全书以类书的形式来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雅量》、《豪爽》、《容止》、《俭啬》、《汰侈》等36篇。从阅读角度看,志人小说是所属时代的碎片,或者是某个人物一生历程中的片断。人的品行、才华、气量、性格、外貌甚至各种弱点和怪癖成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态、文化习俗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如《雅量》中“谢公围棋”;《忿狷》中“王蓝田”;《俭啬》中的“王戎”等。
二、唐代传奇
唐朝的叙事文学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内容已非常复杂。如沈既济的《枕中记》(记述唐开元七年卢生进京考试,在邯郸客店中遇到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屡试不第,吕翁乃授之青瓷枕,使之入梦。此时客店主人恰巧刚蒸上黄梁。卢生在梦中历尽荣华富贵,醒来后发现店主人所蒸黄梁尚未熟,因而悟得富贵功名如同一梦。作品对当时热衷功名的士人作了讽刺,同时也宣扬了“人生如梦”的思想。这一则故事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后世有两个成语(词语)皆由此故事发出——“黄粱一梦”、“邯郸梦”。李公佐的《南柯太守》讽刺醉心功名的文人。以爱情为主题的有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缜的《莺莺传》叙述崔莺莺与张生相互爱慕、私自结合而又被张生抛弃的故事“始乱之,终弃之”。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根据《莺莺传》题材写的剧本。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六朝小说以若干条目合成一个集子才有一个书名,唐传奇则每篇都有一个题目,以“传”或“记”名之,因而不可能与其他杂记性片断相混淆。唐传奇的发展初期大体上相当于历史上的初盛唐时期。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叙述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他不仅提供有关故事本身的信息,而且还经常公开自己的叙述者身份,交待故事的来源、创作动机、插入对人物事件的看法等等。因此,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小说化的读者。
第一阶段,从隋末唐初至开元、天宝以前,传奇数量不多,较早的有《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梁四公记》等。
第二阶段,唐传奇的繁荣期是在开宝之后,大约公元8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根据题材性质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这一时期的传奇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恋情故事。其中恋情故事还有多种形式,如
第一是人与非人之恋。如《离魂记》(作者陈玄佑,大约公元779年前后为其创作时间)、《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苏州人,生年不详)、《柳毅传》(作者李朝威,生平不详)、《李章武传》(作者李景亮,生平不详)等等。
第二是士妓之恋。如《李娃传》(作者白行简,约776——826年,字退之,太原人。为唐代白居易之弟。)、《霍小玉传》(作者蒋防,生平不详。字子徵,义兴人。)等。这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叙述书生志妓女的故事,这种故事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标准,这样,小说情节的构成和叙述者的态度便不同于以前的叙事文学了。
第三是才子佳人之恋。如《莺莺传》(作者元稹,公元779——831年,字徵之,河南洛阳人,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后人推断说《莺莺传》乃作者自叙。)
2、梦幻故事。这类故事也分有多种情形。具体说有
第一是理想之梦。如《秦多记》(作者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人,生平不详。)
第二是反讽之梦。如《枕中记》(作者沈既济)、《南柯太守记》(作者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生平不详。)
第三是异常之梦。
3、逸史故事。如《长恨歌传》(作者陈鸿,字大亮,生平不详。)、《东城父老传》,一说是陈鸿,一说是陈鸿祖。
4、侠义故事。如《虬&&客传》(作者宋人说杜光庭,唐人说是张说撰,并无确据)、《红线》(作者袁郊,字之乾,蔡州(今河南汝南)人,)、《聂隐娘》。
5、怪异故事。《玄怪录》(作者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续玄怪录》(作者李复言,生平事迹不详。)《博异志》。
& & 三、宋代话本小说的兴盛标志着叙事文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北宋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不断提高,两宋京城涌现了许多市民技艺表演的活动场所,即“瓦舍勾栏”,各色艺人在这些场所中靠演艺为生,其中就有以“说话”,即讲演故事为职业的一种小说家,小说家说话的文本叫做“话本”,“话本”就是民间“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后来,一些文人参与其中,专门为说话艺人编写话本,话本小说即由此而产生,并且成为宋元时期颇为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大致分“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类。其中的“小说”一般为白话短篇,多为爱情和公案。宋代话本从篇幅上来看,分短篇小说和长篇讲史两种。前者多以城市下层平民为正面主人公,反映他们的生活,赞颂他们的品德。后者大多依据历史,讲说历史兴废之事(类似于今天的说书、评书)。话本是面对听众讲述的底本,故事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写成,通俗易懂;艺术上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全面展开情节,讲唱结合地安排结构。它突破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描写社会上层或非现实情节的局限,并且把作品接受对象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在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代表作有:《京木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李师师外传》、《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
宋元话本所包括的内容主人有四个方面,即婚姻爱情类、讼狱公案类、神怪灵异类、人物佚事类,其中以前三类的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
1、爱情婚姻类的作品,大都是写普通市民的生死之恋,与唐代传奇中以士妓之恋或人鬼之恋有了很大的不同。体现出鲜明的市民文化色彩。如代表作《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秀秀是咸安郡王府的一个女奴,但她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要求冲破主子的统治,过自由人的生活,她对于爱情的正当追求,体现了城市市民的要求与愿望,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人物。
这样的作品还有《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和范二郎。
2、狱讼公案类的代表作是《错斩崔宁》。人物是崔宁和陈二姐。
3、神怪灵异类的代表作是《西山一窟鬼》、《陈可常端阳坐化》。
4、人物佚事类代表作是《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等。
四、明代话本的集大成之作《三言二拍》
明代最流行的话本是《三言》、《两拍》,这是明代人辑录的宋代话本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为明代冯梦龙编辑,共收话本120篇。“两拍”为《初刻拍案传奇》和《二刻拍案传奇》,为明末凌梦初编著,共80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后来又有抱翁老人从上述5种中重新选录,题名《今古奇观》。
1、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博学多才,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丹青绘画,无不精通;他是通俗文学的集大成者,经他创作、篡辑、改编或增补的戏曲、散曲、小说等作品近80种,现存30余种。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凌&&初(1580——1644),又名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出身官宦世家。他一生所作和篡辑评点编刊的书籍很多,通俗文学著作己知者有20种。最有影响的是小说戏曲,小说最著名的是话本二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后人称之为“二拍”。三言二拍都是中、短篇小说。
3、“三言二拍”所反映的明代社会
第一,揭露明代社会的黑暗现象。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选自〈喻世明言〉,反映了沈炼之忠、贾石之义、闻淑女之智。
第二,反映宗法伦理家族中的矛盾斗争。如〈迟取券毛烈赖原钱〉(选自二刻拍案惊奇)、〈滕大尹鬼断家私〉(喻世明言)。
第三,爱情婚姻主题的新发展。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喻世明言)。
第四,明代商业活动的再现。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施润泽滩阙遇友〉(醒世恒言)。
第五,神仙怪异题材的新内容。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醒杨恒言)、〈叠居奇程客得助〉(二刻拍案惊奇)。
& & 五、明清章回小说
中国的小说历经了魏晋志怪、秩事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之后,到明清两代臻于极盛,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之为明代“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还有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及裴松的注释“七实三虚”演绎而成。但《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而不是通俗历史。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最典型的代表。全书一百二十回,取材于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魏、蜀、吴三国归晋的一段历史。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曹操为天下第一“奸雄”。听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他不但不恼,反而大喜。白门楼张辽怒骂操贼,曹操气急欲亲自拔剑杀之,但刘备、关羽为张辽说情,操又亲释其缚,延之上席。怒加一倍怒,爱亦加一倍爱,瞬息万变,深不可测,写出了曹操性格的多变与雄才大略,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他受到刘备知遇之恩,辅助蜀汉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诸葛亮又是“智绝”的典型。关羽是“义绝”的典型。自从桃园结义,一直忠心耿耿地跟从刘备,不畏艰难,不为金钱、地位、女色所动,被后人尊为义气的活化身。另外,书中把刘备的宽仁爱民、知人善任,周瑜的儒雅才略,鲁肃的诚恳忠厚,张飞的疾恶如仇,都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国演义》通过全景式的历史图画,把谋略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运用展示给了平民百姓。
&&2、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完成于明朝初年。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聚义反抗官府的故事。108人虽然出身各异,但他们都因不堪现实的黑暗,奋力反抗,聚义梁山。《水浒传》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林冲的坚毅,鲁智深的豪爽,李逵的莽直,武松的勇猛均写得栩栩如生。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林冲,鲁智深,杨志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不同,个性因之而异。鲁智深与李逵是一对性格粗鲁的人物,但鲁智深粗鲁之中带有细心与机警,拳打郑关西是最典型的一例,说郑装死耍赖,趁机逃走,阮氏三雄性格迥异:阮小二老成持重,临危不惧;阮小五精明强悍,爽快利落;阮小七急躁冒失,性如烈火。尤其可贵的是有些人物能按照生活真实成功地写出了他们性格地复杂性。如宋江。宋江性格地复杂性表现在他性格中地反抗性与妥协性的对立统一,对朝廷的反抗与忠义的对立统一。他一方面反对贪官污吏残害百姓,但又深信皇帝是好的,圣明的。他能站在被迫害者一边反抗官军,但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他支持好汉上梁山,可他自己迟迟不肯上梁山。上山后他一方面出谋划策壮大山寨事业,一方面又时时企图朝廷招安。宋江性格的两面性,正是传统忠义之士两面性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精神两面性的体现。《水浒传》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戏曲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许多戏剧皆取材于《水浒传》。直到现代,仍有许多水浒戏。如京剧《野猪林》《逼上梁山》。但在明清两代,统治者把水浒看作“诲盗”之书。
3、《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作的神话小说。它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孙悟空出世、学艺及大闹天宫,二是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西游记在中国长篇小说史上,首次突破了忠奸对立的传统二维模式。它的形象体系内部是三维模式:一维是以孙悟空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其中包括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白马。他们取经之志皆在追求真谛,造福生灵。二维是保守势力,包括以玉帝为首的“神”,以三清为首的“仙”,以如来为首的“佛”。他们是人间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在云汉的真实投影。三维是妖魔鬼怪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包括“天上来的精”、土生土长的精、与神仙有瓜葛的精,他们横行民间乡里,为所欲为弄得民不聊生。孙悟空与神佛的关系,既有反对神佛“不会用人”,“官官相护”把妖魔收回上界的矛盾;又有一路降妖,要求神佛协助擒服妖魔,与神仙合作的一面。神佛与妖魔的关系,既有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而孙悟空与妖魔的关系,则是对抗性的矛盾。《西游记》的艺术结构是金钱贯珠。“珠”是相对独力的众多短篇,八十一难,“线”是孙悟空等取经人。
4、《金瓶梅》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兰陵是山东兰陵县,笑笑生恐怕也是化名,后人推测可能是王世贞,但并无确凿的证据。《金瓶梅》取名于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人的名字。它的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演化而来。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商人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西门庆一家平常的家庭生活,夫妻、妻妾、主仆之间的种种矛盾斗争以及饮食穿戴,起居游乐等。《金瓶梅》暴露了西门庆等人疯狂的追求财富和情欲的罪恶。书中对西门庆的致富过程,经营方式作了详细描写。西门庆原来是一家药铺的东家,资金不过数千。后来他骗娶了富孀孟玉楼、李瓶儿,靠着“巧娶”,发了几笔横财,靠女人发家这才资本雄厚,开了当铺,而长途贩运、经营绸缎成了他的大宗收入,以此大发。商业资本数万,全部资财十万左右。以重礼买通官府,当上了锦衣卫掌刑千户,亦官亦商,炙手可热。西门庆这个由“西门大郎”到“西门大官人”,又变成“西门大老爷”的中国商人,正是明朝商人的典型代表,潘金莲的性格极为复杂,她狠毒凶残,但又妩媚恭顺;她嫉妒刻薄,但又心直口快;她乖巧狡猾,但又愚蠢可笑。她的成长与毁灭是当时黑暗罪恶的社会所造成的,因而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书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西门庆“害死人还要看出殡”的狠毒,潘金莲欲火中烧, 淫荡泼辣,还写了应伯爵、 吴月娘、 李瓶儿、 庞春梅、 陈经济等一大批混帐恶人 、奸险小人、 无良心的人、 枉为人 、不是人的人,他们寡廉鲜耻&&荒淫无度,巧取豪夺&&肆无忌惮,同时又相互陷害, 勾心斗角,背信弃义。作为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文人小说,《金瓶梅》在揭露社会黑暗揭示人性当中“恶”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书中虽对丑恶的揭露大于批判,并且有大量的淫秽描写(史称诲淫之书,“多言床第之事”——鲁迅),但它在告诉我们现实社会中往往有大量丑恶现象存在的同时足以警醒我们去正视、贬斥生活的丑恶,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在以丑衬美方面颇为独特。描写床第之事过多,但比《肉蒲团》要少的多。
5、清代乾隆年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问世,它旨在批判科举制度和这个制度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极端恶劣的影响。作品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之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怎样腐蚀着文人心灵,以及士子们热心应举的原因:未中之前因为是穷书生只好鄙躬屈节,受人嘲弄;一旦中举则众人献媚平步青云,升官发财,作威作福。儒林中有大量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如王惠 汤知县,凭借科举作官,贪狠蛮横是他们的共性,退仕的张静斋是个恶棍,严贡生横行乡里是个典型的劣绅。此外作者还歌颂了他认为是正派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作者在书中还揭露了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儒林外史》采用画廊的形式,表现了百丑图式的内容。最突出的成就是讽刺。如范进中举而发疯&&严贡生临终前因点两根灯芯而不瞑目,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具有巨大的讽刺力量。因此,它的讽刺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一般认为前十八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传统的观点认为《红楼梦》通过贾氏家族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的制度对人的才情夺性的野蛮束缚限制,表现了大观圆中一大批有情人的叛逆和抗争。贾宝玉虽然生活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但他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和被迫害的女孩身上,发出与封建观念截然不同的怪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被浊臭逼人”等。他不仅对有情的女子念念不忘,而且对无情之物如书房中里悬挂的美人图杏花的开花等。也是流连不已,一往情深。同时,贾宝玉对家族的种种的热闹繁华,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他不仅看不起应举觅官,认为富贵二字把人荼毒,而且懒得和士大夫接谈,痛骂那些古人“文死谏”“以武死战”来沽名钓誉的人物。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情人,她出身于清贵之家,却命运不济,寄人篱下。环境的险恶使她:“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说一句话。”为保持个人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用尖刻的语言揭露了周围不合理现象,她对贾宝玉情有独衷,和贾宝玉在价值观与理论观完全一致。但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在封建的重压下,宝黛的爱情终以幻灭而告终。除了宝玉和黛玉的形象之外,作品中还成功地创造了薛宝钗、凤姐、贾政、晴雯、袭人、尤三姐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红楼梦》在批判现实、否定封建的价值观念、宣扬个性解放和平等精神、为封建社会末日唱挽歌的同时,描写了一个在封建势力包围下“有情之天下”的毁灭。这种毁灭揭示了旧制度各种礼法的黑暗野蛮本质,同时启示人们对新的有情世界的向往呼唤与追求。《红楼梦》的语言多样丰富,在语言上它是中国古代小说最高典范。红楼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红学”,全国有几个专门研究所,菜谱、药学、建筑、对联、书法、绘画均有科学研究价值。《红楼梦》的译本很多,日 美 法文学界都有专门研究红学学,它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
近日某大学学报上刊载了一篇论文。“世间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间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把眼闭了。世间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间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好了歌》提醒人们从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之中解脱出来。另外还有一副对联,也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谓有处有还无”。这是对真假难辩的社会的诅咒。作者称,写作〈〈石头记〉〉的缘起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明确表示全书是“一把辛酸泪”的感情。
& & 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也体现了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富贵功名和情爱的辛酸。
发表于 06-4-8 10:22:14
第三节& &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 &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哺育,中国文学表现出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作家人生境遇的挫折,中国古代文学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为现实榨干的洒脱的超越精神。大量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例如“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大禹治水”其中的女娲、后羿、大禹等神话故事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都是关注现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诸多作家都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现实主义作品,无不是反映现实,即使浪漫主义作品,也都是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真善美丑的虚化反映。《离骚》虽然神游天地上下求索,但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西游记》中借助神佛的天界和妖魔鬼怪的混沌世界,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反抗邪恶势力的理想。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拯物济世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文以载道”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儒家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宣扬政治,提升道德。宋代理学家认为“文以载道”是指文学的价值在于阐述经典的道理,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近代梁启超等人所理解的“道”已不再是儒家思想,而是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不管他们是怎样理解“道”,有一点是肯定的,历代作家在理论上都注重文以载道。
理论上注重载道,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如此,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目的都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观点。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创作,离不开他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屈原借诗抒态,李白歌风咏月,杜甫批判显示都是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强烈的使命感。就是那些一度被人认为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中也不无带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如《三言》、《二拍》每小段故事开头都对人世道理作发人深省的阐述。明清六大小说代表作,也都是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道理的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不仅有批判现实政治的篇目,而且在写鬼说狐的作品中,通过描写一个充满人情和爱的鬼狐世界与人间的狭隘、冷酷、自私、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蕴藏着现实主义特点和教化意图。
文以载道的传统,培养和浇灌了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学家们关心现实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的作品重陶、感染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依恋。但是“文以载道”也有负面影响。主要是古典文学中道德判断往往代替审美判断。在创作中,作者所讲的有许多封建道德的糟粕。如《警世通言》中,“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宣扬的。庄子装死考验妻子是否改嫁。庄子死后其妻扇坟土,想早点改嫁被庄子看穿。另外,从载道的角度文学批评中赞扬唐诗而轻视宋词(宋词婉约派占主流&&主要表达情欲),注重伦理说教而反对人情的描摹。(金瓶梅被看作“诲淫”之书&&作者连姓名都不敢写),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缺憾。
三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写意手法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注重写意的作品。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如《汉宫秋》《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旨在写意。昭君自杀显示爱国。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成熟的样式是诗歌,诗歌大都是抒情性的,表现作者情感的。具体地说,中国古代的大量诗、文、词、曲都是表现作者悲情和愁绪的。如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意象: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都有一种悲情和忧患。叙事文学中如戏曲、小说中也往往洋溢着浓浓的抒情色彩。《红楼梦》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品中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意)——一把辛酸泪
中和之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文学界的反映。中庸之道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咱们都知道李白在情感表达上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并且常借助神话运用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激情。但是李白的激情里没有得意之外的忘乎所以,更多的是对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恰到好处的体验倾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是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是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之情,欢乐之中有忧愁,潇洒却又不如意,的仍然是中和,是情感有限度的宣泄,是情和理的和谐心境的和谐 符合文学描写中的中和原则。
中和的目的在于和谐,但在现实中总有毁灭,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中和”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解决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途径有二:一是对现实回避和超脱。陶渊明仕途失意后写了大量田园诗,从田园风光当中得到了归宿感。《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详和乐的社会。《金瓶梅》写了一个污浊的世俗世界,写出了种种人情世态的炎凉和丑恶。西门庆在时,家中的繁华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西门庆一死,立刻树倒猢狲散,败得快而惨。这种世情之恶应该如何解决?作者转向了空,把一切功名、富贵、情爱、欲望和仇恨都看空,让吴月娘从尘俗的痴迷中顿悟,把西门庆的遗腹子送给和尚出家。古代文学中,以出家作结局的作品绝不在少数。《红楼梦》中最后宝玉出家。古代文学中解决矛盾的第二种途径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即“大团圆”的结局。中国古代文学家往往在现实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美好理想转移为浪漫手法,去尽心描绘来世理想或“大团圆”结局。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夫妇的爱情爱到挫折,于是双双以身徇情,一个“举身赴清池”,另一个“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但诗人并未止笔,于是构思了一个鸳鸯鸣叫、树枝覆盖、叶叶沟通的理想境界。关汉卿的《窦娥怨》,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动和感情的激荡,但作者末尾写了窦天章出面平反昭雪的情节。《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一定要张生高官得中才皆大欢喜,称心如意,以至于成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的固定模式。
& &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及永久魅力:
& & 杰出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久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永久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一是爱国忧民的情怀:古代文学表现的爱国忧民的情怀鼓舞着现代人去关心现实,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使命。而且它也是当代文化建设应吸取的有益成分,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起人们的共鸣,千古流传。屈原的《离骚》鼓舞着我们“上下求索”。唐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鼓舞人们保家卫国。关汉卿的《窦娥冤》、无名氏的《陈州粜米》、马致远的《汉宫秋》都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 &2、二是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从文化价值和现实主义来看,有人生豪杰,如《水浒传》中塑造的108将。有不屈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窦娥冤》中的窦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有许多带有人性觉醒性质的张生和莺莺、杜十娘、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诸葛亮则是古代理想中的贤良知识分子(贤士)形象(智绝);曹操是奸诈的典型(奸绝);刘备讲义气(义绝)。
& & 3、三是脍炙人口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中国古代文学中简练、丰富、音律和谐的语言不仅是后代人师法学习的楷模,更是教育、熏陶和感染现代人的有益材料。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 第一,音韵之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和美的音律,使中国文学具有感染力。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言句。隔句用韵,富于变化。中国古典诗歌都有一种节奏的和谐感。词的音律之美,更加明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感真挚,音律和谐,能读能唱,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王实甫的《西厢记》的语言也为世人一致赞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几个季节性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语言流转如珠。
& & 第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如《史记》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是对实际生活的高度概括,极富表现力。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强烈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和谐押韵和诗歌中,还体现在散文情境的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小说戏剧中的简洁深刻的描绘之中。比如《红楼梦》的语言,简洁而纯净,朴素而多彩,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又为之落泪。
今天,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人们的世界人生体验和情感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并不责怪宝玉、黛玉的近亲结婚,更关注他们的感情专一,尤其是在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今天,可见在现实条件下,中国古代文学仍然数据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魅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总之,回答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标准答案为:
(1)中国古代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
(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
(3)也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观赏古装电视剧、电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电视剧在东南亚播出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
&&* 1、简述古代诗歌 散文和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各时期的著名作家及作品)
& &*2、简述诗歌的分类&&内容及艺术特征
& &*3、简述汉赋的文化意蕴内容及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 &4、为什么说唐诗宋词是交相辉映的艺术宝库
& &*5、为什么把杜甫的是称作“诗史”?219页
& &*6、简述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 & *7、掌握四大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
& &1、为什么古代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
& &2、论述古代文学的文化意蕴
& & 第十章& & 艺&&术& && && && & 6学时
一、教学目的
& &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 懂得艺术的目的。
& &二、教学重点
& &1、原始建筑、雕塑、书法艺术体系及分类常识。
& &2、原始彩陶及青铜纹饰的艺术价值。
& &3、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沿革及其代表作和成就。
& &4、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基本类型、最高境界。
三、教学效果追记
& &1、介绍原始彩陶、青铜纹饰应使用投影仪,资料可使用个人收藏的明信片&&画册及实物。实验证明使用明信片、画册、照片效果较好。播放投影图片时应配合讲解和分析,必要时可提问或讨论。讲授本章内容若无图片展示,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 &2、讲授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可结合《大学美学》、《新美学原理》当中的知识。
& &3、使用电化学教室投影仪授课之前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程序。(详见投影图片安排)
& &4、教学中的图片可使用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美术》中的图案。
第十章& & 中国古代的艺术 (板书)
艺术体系:陶瓷、青铜器、建筑、雕塑、园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文学
分类:空间——建筑&&时间——音乐&&时空——戏曲&&视觉——绘画& &听觉——音乐视听觉——戏曲
& && && && &&&第一节& & 辉煌的远古艺术
& & 一&&原始彩陶: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 大汶口文化——东南沿海人物动物 植物 几何
演化过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图案。由实到虚。——人面鱼纹
艺术法则——无始无终,回味无穷;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二&&青铜纹饰
青铜礼器:司母戊鼎&&宴乐渔猎攻战纹壶&&中山园王陵
商周青器礼器:编钟
艺术法则:重组变形
人兽共生&&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变。
神农、轩辕豆、鼎、爵、觚(gu 1 )、盥(guan 4)、埙(xun&&3)、饕(tao&&1)餮(tie 4)、鬲(li&&4) 鼎、夔(kui&&2)& &
& && && &&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 &
& &远古至中秋——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
& &战国至两汉——寻找自己的定位
& &魏晋至清代——确立地位
一、建筑&&田园地方
& &&&1、宫殿
特点:高、 大 、深、 庄& && &土木结构
& & 2、陵墓
秦陵、汉陵、唐陵、宋陵、明陵、清陵
& & 3、寺庙
佛寺、道观、白马寺、佛光寺、独乐寺、隆兴寺、华严寺、少林寺、千佛寺、金山寺、碧云寺、塔尔寺、潭拓山寺、大觉寺、觉胜寺、普宁寺、普乐寺、普陀纵寺、须弥富寺、
& & 4、园林: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华清池、圆明园、颐和园&&
二、雕塑:原始彩陶、兵马俑(陶俑)
类型: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古建筑群、工艺雕塑
& & 1、陵墓雕塑&&
& & 2、宗教雕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 &&&在庞大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必须有一个艺术体系。毫无疑问,艺术体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根据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艺术体系包括:陶瓷艺术、青铜器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艺术形象开展的原则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空间艺术,即艺术形象在空间开展,它包括绘画、雕塑、书法、陶瓷、青铜器、园林、建筑艺术等。空间艺术又叫静态艺术,即只描绘静止的现象或一瞬间的运动过程。第二类是时间艺术,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开展艺术形象,而不在空间开展艺术形象。它包括文学、音乐等时间艺术又叫动态艺术,即描绘事物运动过程的艺术。第三类时空艺,艺术形象既在时间上开展,又在空间上开展,这种艺术也叫综合艺术。它包括戏曲、舞蹈。所谓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只是就其艺术形象本身的存在形式而言的不能从一般的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它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按照人对艺术感知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艺术分为三类:其一,用眼睛感知的叫视觉艺术,如绘画、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陶瓷艺术、青铜器艺术和书法、文学。其二,用耳朵感知的叫听觉艺术,只有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三,既用眼又用耳朵来感知的叫视觉听觉艺术,又叫联合艺术。其中有戏曲、舞蹈等。
& &&&我们首先给艺术分类,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从总体上把握艺术的不同类别,也从宏观上了解艺术的总体情况。在分类过程控中,凡有艺术细胞的同学可能都会感觉到,我们所列举的艺术门类并不全面,我们的分类也有不严密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只要你看看咱们这一章的标题你就会明白了。在现代艺术中,占主流的是电影、电视,而它们的年龄不过才百十来年,所以我们在这里不研究电影,也不研究电视。我们研究的是中国古代艺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促进各种艺术的繁荣。对于我们这些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为了掌握古代艺术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欣赏艺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素质。起码可以在将来工作以后,除了在与别人谈经济、谈生意之外还可以谈艺术,谈点高雅的甚至可以在谈论中国古代艺术之中,显出你也是一位很有艺术修养的人。咱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艺术,首先要追根溯源,从中国的远古艺术谈起。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 & 要研究中国艺术的源流,就当从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说起。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洞内面积约多平方米,在这个大洞内,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经签定,它们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经过专家们的苦必研究,山顶洞人的文化大大超过了前人。依据是在山洞察内发现口小石珠、青鱼骨、海蚶壳,而且这些东西上都有洞眼,就像现代人戴的项链一样,小石珠、青鱼骨和海蚶壳可以用线串起来做成装饰品,有的还染上了红色,这些装饰品的出现,说明早在一万八千年以前,人类刚刚懂得穿衣御寒,就已经知道爱美,开始打扮自己,开始有艺术活动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了。但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只能算作人类艺术活动的萌芽。
& & 随后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贺兰山、昆仑山一带山岩上和山洞内民现了三千年至一万年前人类绘制的岩画,如贺兰山上的岩画“公牛”,有的是人的面孔、有的是羊的样子,如贺兰山上的岩画“公牛”,现在人们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的一些地方仍能看到这些原始人所绘制的岩画(电视上播放过)这些岩画也能证明远古时代的人类已经有了艺术活动。不过,这些岩画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还比较粗糙,太原始了,因此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把西北岩画和山顶洞察人的装饰品看作中国艺术的萌芽。在中国艺术史上一致公认原始彩陶是中国华夏文化的核心,并且一般都从彩陶讲起。因些,我们讲中国的远古艺术,也从原始彩陶讲起。
& & 一、原始的彩陶
& & 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通常在灰黄色的器物上绘有黑、白、红等颜色的形纹或几何图案,器形及图纹均古朴自然,具有极度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原始彩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陶器是我国最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瓷器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世界艺术中的精粹。在寻常百姓家里,绘有花鸟虫鱼与人物场面的瓷器,不仅实用,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器具,同时也最广泛地把艺术普及到千家万户之中,给用户以美的享受。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活动中,瓷器不仅是接待场所必备的装饰品,也是人国赠送外宾的高级礼品,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都把中国瓷器视为珍宝。在收藏家眼里,瓷器更是收藏品中最高贵、最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之一。不管是国家的收藏机构还是个人收藏,假如没有几件珍贵的稀世瓷器,那么他的收藏是上不了档次的。由此可见,瓷器是长盛不衰的手工艺术品,而瓷器艺术也就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在世界上亨有“瓷国”之誉。江西景德镇是最著名的“瓷都”。世界上一说瓷就会想到中国:CHINA&&中国瓷器。
& & 我国古代的瓷器品种有1.彩陶&&2.青瓷&&3.白瓷&&4.彩瓷&&5.花瓷&&6.影青瓷&&7.青花瓷。最早出现的是彩陶。距今6000年前的仰韵文化以彩陶为主,又称彩陶文化丰富多彩的陶器是仰韶文化的最大特征,仰韵文化的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器物种类多样,陶器上一般绘有黑色、棕色可红色的几何、植物、动物图案,所以仰韵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验室。距今是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也属彩陶文化,所谓仰韵文化是指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韵村而得名,但黄河流域的文化均称仰韶文化。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均属仰韶文化。所谓大汶口文化,是指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为典型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一般把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均称作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区也有大量彩陶出土。
& & 彩陶出现并盛行于新石器时代的6000年至少4000年间,在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彩陶是当时人们的生少活用具和艺术品。关于原始彩陶的起源,有的说“神农作瓦器”,(传说神农教民务农,勇尝百草还说他发明了瓦器)。有的说“轩辕氏作碗碟”(轩辕氏即黄帝,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因崇尚土德,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传说黄帝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发明了车船、蚕丝、衣服、连文字、乐器和彩陶也塌源于他们那个时代。因此,黄帝尊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搞不清究竟是谁先发明了制陶,就把他归功于理想中的人物.应该说制陶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结晶.在生活和劳作中可能偶尔发现粘土经过火烧而变硬,后来发明了制陶.制陶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
& & 在六千年至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较完善.其艺术性也较高.这个结论是有大量依据的.下面结合一次考古发现来证明这个结论.1971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岸发现了一处距今约六千多年,面积约一万八千多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的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村落南靠骊山,北望渭河,村落的布局相当完整而有规律.包括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居住区大致分为五个群落,每一群落内必有一间大房子,周围散落一些小房子。在居住区的东、南、北三边。有宽一米多,深两米多的壕沟。制陶的窖,位于壕沟内,房屋建筑群的两侧。从制陶留下的碎片中找出一些碎片化验证明:这些原始彩陶产生的条件是:高岭土作胎;高温烧焙,火候达到1200℃~1300℃以上,胎体烧结;吸水性弱(低于190),有的表面还有彩色釉;在物理性能上,胎体结实、坚硬、叩之发出清越的金属声。又从氏族公共墓地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总的来看,妇女死后的随葬品比男性多一些母系社会在随葬品中,有陶器,陶器上有鱼纹、鱼蛙和人面鱼身的标志。这些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六千年以前,我国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已经开始注重陶器的造型和图案了。除了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原始彩陶以外,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山东济南的大辛庄、益都、河南郑州人发公园等地的遗址和幕葬中,也都发现了原始彩陶的瓷器和碎片,从这些出土的原始彩陶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其造型并非都是瓶子、盘盘、碗碗的形状。有的摹拟动物造型,如河姆渡猪形方钵;(形状象盆);有的募拟人物造型;当然最常的还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能成盛水的以下几种:碗——造型多种多样,以高足碗居多。罐——多为直口丰肩敛者,有直口大腹罐,有的还的盖。盆——盆边多有沿,盆身垂直而下部稍丰,平底。壶——有大小不同造型多种,壶上端有中,有的还有把.瓶瓶的造型最多,有的仿葫芦形.有扁瓶.有上小下大的扁瓶,另外还有缽(即“钵”的异体字),形状象盆但比盆小,就象现在的饭盆。盛饭,盛菜,成水用的。豆——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形状象高足盘较大,是用来盛粮食用的,水缸般大小,容器部分浅腹大中如盘,无盖无耳。鼎——源于代八千年前的原如社会,作为普通炊具。1978年河南新郑发现的陶鼎,形状为园腹、环底、三足。根据出土的发现,鼎底有黑色烟灰,说明鼎主要用来煮饭或盛放食物用的。目前北起辽宁、南至福建都有陶鼎出土,后来到了奴隶社会会,除陶鼎外,还有青铜鼎。鬹——原始社会陶制炊事器具,形状很象鼎,有三个空心的足,园口,有的还有两耳。陶&&现很少。以上介绍的种种原始陶器如果只是作为生活用具来使用的话,只有使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上种种原始彩陶之所以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们的造型或表面的图案是有艺术性的。
发表于 06-4-8 10:22:31
在以上种种原始陶器的表面上大都有令人叫绝的图案,有人物纹样,(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图案,半坡出土的陶盆上的图案)青海大通县出土的原始彩陶盆,盆内画有五人为一组拉手跳舞的图案,图案之间用“〈〈〈”形纹饰隔开。还有动物图案(半坡出地的陶盆有鹿纹图案,在其它地方出土的原始陶器上较常风的动物图案有壁虎和鱼)南方某地一原始陶器上绘有“鹳吃鱼”的图案,左侧是高大的仙鹳,右侧是奄奄一息的鱼,鹳嘴里咬着一条鱼。据专家考证。这个图案表示“鹳”家族战胜了以鱼为标记的家族。植物图案更为常见,有花辨纹、叶纹、三角纹、园圈纹、云纹等等)其中,最著明的是庙底沟出土的陶器上的花朵图案、马家窖出土的陶器上的波浪图案,半山出土的园圈图案、以及西安半坡出地的陶盆上的“人面鱼纹”。(见图)
(注:原陶器上绘有黑色或红色的图案,绘于原始陶器之上而后无烧之)
& & 从上面介绍的原始彩陶的基本状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说让我们都去收藏原始瓷器,也不是说让我们去做古代瓷器的鉴赏家,而是说让我们从古代的原始彩陶中去发现艺术的真谛,找出原始彩陶所显示的美的法则。
& & 首先,我们可以从原始彩陶图案的变化中发现艺术的演化过程,那就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图案的演化过程,由实到虚的演化过程。我们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来,开始的原始人类是把陶器作为生活用具而创造的,这些陶器只有使用价值,在造型和图案上都没有什么讲究,后来人们依照植物的样子、动物的样子、人的样子制造陶器,即使是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碗、罐、盆、壶也要在其表面上纺出具体地说图案,美化生活。另外,仅从陶器的图案上也可以看出由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演化过程,开始的们在陶器上绘上人的形象、鱼的形象、猪的形象、鹿的形象,后来西安半坡的原始群落就把人的形象和鱼的形象合而为一,绘出人面鱼纹的图案。至于几何图形更是极度为抽象化的,只是觉得对联称的、连续不断的水波纹好看,大小一样的方格纹一个连一个看了叫人赏心悦耳,于是就将这些图案绘在陶器上,追求的就是和谐之美、对称之美、比例之美、均衡之美、节奏之美。而变些美联社的法则正是后世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所遵循的。彩绘者在彩陶上已能熟练地运用重复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证明人类在制作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
& & 其次,原始彩陶还给后人留下了两个重大的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原始彩陶虽有多种造型,多种图案,但主要造型是园形的。人们在观赏这种园形陶器上的图案时,是“步步移、面面观”,无始无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总也看不够,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原始彩陶的这个“无始无终、回味无穷”的艺术法则在后代的瓷器制作中得到了发扬光大,比如商周时期的青瓷、唐代的彩瓷、宋元时期的影青瓷、青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都已经成为专门供观赏的工艺品,而且都是以园形为主的。瓶子形状,上面的图案更讲究“无穷无尽、回味无穷”。至于后世的园林和绘画也都发扬了“回味无穷”的艺术法则。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的法则,原始陶瓷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在图案的绘制上都照顾到由上方下视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如人面鱼纹由上观下是条头朝下的鱼(上面鱼尾,底部鱼头),左上一条小钱鱼,右上一条小鱼,左下右下又是两条对头的鱼。这就是说,原始彩陶很注重整体欣赏效果,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和散点透视的法则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很大;原始彩陶的造型对后世的雕塑,尤其是塑像影响很大;原始彩陶的烧制艺术对后世的建筑影响很大,后世建筑装饰如瓷瓦的彩色纹饰屋顶装饰也是受到原始彩陶烧制艺术的影剧院响,原始彩陶中的陶埙是中国乐器的始祖。其“回味无穷”的法则对诗歌、园林影响极大。因此原始彩陶极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源头。
& & 二、青铜纹饰
& & 中国青铜器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有价值。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朝代。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已经能铸造工具和装饰品等小件青铜制品。根据学者们的意见,商朝和周朝的青铜礼器是青铜文化的核心。
& & 古代青铜器按使用功能分,包括(1)工具(如小刀、钻、锥、凿等,基本上是仿石、骨工具制作的,造型很简单)(2)农具(斧、铲、鱼钩等)(3)兵器较多(戈——用于钩杀。弓形器、盔、兽头刀、雕脊刀等)(4)饮食器(仿陶器而制,如大方鼎、园鼎、还有大量成套使用的饮食器)(5)酒器(爵——铜制带足带把的酒杯,三条腿、觚、盛酒器具,尊、酒杯)(6)梳妆用具有:盥、洗手洗脸的用具。铜镜现存最有价值的铜镜是非曲直976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周代的妇女孑墓里的四面铜镜,共有四件,其中大型一件、中型两件,小型一件。镜面为弓形,背面有花纹。水器,有盂、罐、盆、瓢,出土数量较少。(7)车马器即车上的用和饰品,如铜铃。符(就是符节,当时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的东西。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8)玺印(就是印章,铸或刻在铜章料上,一作为权利的象征。)(9)乐器:(埙,古代吹奏乐器红薯一样中空有眼。铜鼓,如商代的传世品:“双鸟饕餮纹鼓”,鼓面有鳄鱼皮和钉皮的鼓钉。都是铜制的,但仿的十分相像。1977年湖北出土,是商代作乐而铸的,后代皆无发现。鼓的四周是对称几何纹饰图案。又如编钟,编钟是西周中后期以后出现的,这时的编钟以三枚为一组。目前最早的编钟是陕西宝鸡茹家庄所出,共三件,大小相次,以后在陕西长安也发现了三件西周的编钟,在陕西扶风县还发现了八枚一套的周末的编钟,春秋时期的编钟,由周末的八枚发展为九枚。战国时期的编种,其音域,表达能力都超过春秋。最杰出的代表是楚国属下一个县候叫曾乙候拥有的楚国编钟。在曾乙候墓中发现了65枚编钟,其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这套编钟的音阶俱全,可与现代乐器媲美!楚国编钟说明楚国的青铜音乐最发达。青铜器当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礼器。青铜炊具、食器、饮器主要是祭祀用的,夏有夏礼、殷礼、周有周礼,而礼藏于器,所以夏商时代的礼器是十分发达的。下面咱们介绍几种礼器。一种是鬲,本来鬲是古代炊具,大口、袋形腹,其下有三个足,有立耳口,有的方鬲下面有门可以开合,门内放入木炭可以点燃加热。西周晚期的鬲数目较多,在一些基葬中发现不少铜鬲,多以偶数出现,如四个、六个、八鬲和九鼎同墓,由此推知,鬲作为礼器央活人和死人的生活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第二种是鼎,狼千年前有陶鼎,到了奴隶社会,鼎众日用器皿中分化出来成为礼器,青铜鼎最兴盛的时代是商周阶段,商代前期限有园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后来鼎变成祭祀用器,并且成为权力的象征了。当什么官用哪类鼎已有严格规定。此外礼器还包括尊、觚、爵、角、壶、觥、禁等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时所用的物品。以上介绍的各种青铜器皿,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们的造型和纹饰上,如果在造型上和纹饰上没有艺术性,那就谈不上是艺术品了,比如尊的造型。青铜尊原是盛酒器,有园的、有方的。在商周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鸟兽的造型,尊有的像牛、有的像羊、有的如象、有的像鸟、有的像虎,甚至还有多种动物合为一体的四羊尊、龙虎尊、牛象尊、双马尊,还有一种四足尊,牛头形状的盖子、大弯角、前足象鸟爪,后足是人头,通身是龙和鸟的花纹。体现当时人们人兽共生的愿望。
再说各种青铜器的饰纹,商代时期的青铜器常常出现的花纹是云雷纹、园涡纹、园圈纹、龙纹,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的花纹就复杂得多了:有写实的虎、牛头、蛇、鸟、龟、鱼、蝉、蚕等等;还有非写实的龙、凤、饕、餮、怪鸟、怪兽;还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如云雷纹、园涡纹、三角纹、蕉叶纹等。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就更复杂了,兽面纹、龙纹为主,云雷纹为底纹,不过龙的形象为张着大口、短身子、躯体卷曲形状。鸟纹变成了长尾高冠的凤鸟纹和分尾的长纹。双身纹饰增多,总的来看,商周时期青铜器皿上的纹饰是以怪兽为主的。不同时代的青铜器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商代的青铜器形质重华丽,纹饰多兽面纹,充满了神秘、威慑的气氛。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春秋后期到战国,器形奇巧,轻灵,纹饰易于理解。秦汉时期向轻便、精巧方向发展,往往以独特的造型取胜。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有许多是世界级珍品,咱们从中选出几个介绍给大家。
一个是司母戊鼎。商代后期王室的青铜礼器,1939年在海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三足两耳,鼎内铸有“司母戊”三字,据考证是商五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所铸的。长方形腹,立耳,柱足,饰饕餮纹。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肯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方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大概是用二十个部件合铸的,外表的饰纹铸得天衣无缝,难度相当大的,该方鼎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二个要介绍的是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形状、图案相同的有两件,一件传世品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出土于成都百花潭。据专家考证这两个壶是战国时期的艺术品。这两个铜壶都是鼓蝮、园足、斜肩,肩上有衔环二兽耳,壶身满饰图案。图案以贵族狞猎、宴乐的礼仪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三角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画面反映了战国时代生活的许多侧面,对研究当时的生产、音乐、生活、战争、礼俗、建筑等均有重要价值,毫无疑问,这两个壶也是青铜器中的珍品之一。壶上的纹饰,以当时人类生活为主题,镶嵌精致、结构严谨,比例和谐,画面半满,人物生动,是后代绘画和雕刻艺术的样板,其镶嵌艺术可与当代的景泰蓝媲美。
三是中山国王陵出土的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十五连盏铜灯》为其代表。
从以上介绍的各种青铜器来看,青铜纹饰主要是反映出两个明显的现象,这两个现象体现了中国艺术的两个艺术法则。
一是重组变形法则。我们前面介绍过青铜器上的纹饰主要是怪兽,其中见的最多的也是这个时期刚出现的形象是饕餮纹。饕餮是什么呢?《辞海》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来。古代钟鼎礼器上多刻其头形作为装饰。当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饕餮形象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重组变形。这种重组变形的形象在当时的龙和凤的形象上也到了体现。至于青铜器上的其它怪兽,(虎面人身)等各种原始面具服装等等都是重组变形。这种重组变形的艺术法则对后世艺术影响极大。比如从商周时期开始出现的龙凤纹样成为后人乃至现代中国人生活中的艺术精华。在整个封建社会,龙凤是皇帝和后妃政治权势的标志;在民间生活中大量的石刻的形象是龙;结婚娶亲也是龙凤标记;生儿育女后也用龙或凤来取名;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人们出门旅游,也喜欢看巨型龙雕塑—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和故宫九龙壁,都是著名的龙的胜地。这些都说明青铜器上产生的龙凤形象对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也是重组变形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青铜纹饰的另一类现象,也就是它留给后人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人兽共生,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普遍采用的纹饰是把具体形象抽象化了(如人面鱼纹)而在殷商和西周,则是人兽和一,人兽共存的图案,如前面介绍的四足尊,前足象鸟爪,后足是人头,通身则是龙和鸟的花纹。显然这就是人兽合为一体的图案。另外在有些酒器上,饰有虎头中含着人头,或两个动物对称地张着大口,口中有一个人头,这些图案主要想表明:人兽一体为神物。人通过兽才能与上界沟通。这时的大量的怪兽图案也能说明这一点。到了后代,人们在艺术品上就不再突出这些主题了。而是表现人对兽取得主动地位,人能胜兽是主题。比如著名的“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功战纹图壶”,它反映了人在狩猎生活中的乐趣,人能胜兽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远古至春秋,艺术图案逻辑反映出中国文化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过程。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远古至春秋,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想联系。这个演化过程从瓷器和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来。距今四千年前至六千年前的原始彩陶,开始是很讲究它的实用性的,造型上模拟动物,植物,人物,图案也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后来才有了更多的几何图案,人兽合一图案。在青铜器造型上,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表明,在夏朝以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已经能铸造青铜用具和装饰品,但造型小而薄,造型极为简单。青铜器的发达时期和鼎盛时期是商代。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是:造型多样化。特别是礼器成套。另外,在青铜的纹饰上,商代的青铜器最多,这些纹饰多是重组变形,比较抽象,是人们跟据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概括,归纳而成的,因此也是比较充满理性的。另外商末至周初,人们在青铜器上开始铸符号,注文字。符号多为标记族名而铸的,文字大都是较长的记事性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的彩陶和夏商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足以说明中国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过程。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至西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个时期,有许多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很能说明某种艺术有了特种功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建筑方面,秦始皇陵,汉武帝庙,由于我国考古技术上不发达,至今尚未全面开发。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而兵马俑又是当时雕塑艺术的杰作。
在绘画艺术上,咸阳阿房宫出土文物中有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壁画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相当高的造诣。汉代墓室壁画盛行,76年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可谓代表。壁画以长卷展开,描绘了墓主夫妇在仙翁、仙女和怪兽的陪送下生入天界的情景。1976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幅覆盖在棺材上的西汉前期的绘画。内容分三段:上段绘天界、玉兔、嫦娥、女娲及天门神,形象逼真。中段画墓主人拄杖而行,前后有数人相迎送。下段画一巨人,立双鱼上,双手托物,郭沫若认为此画的主题是“引魂升天”。
在书法艺术上,稍微懂点书法的同学都知道,秦篆是书法艺术史上的两座丰碑。秦篆分大篆、小篆,多刻于石上,如著名的《封泰山碑》,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泰山,丞相李斯等颂泰德而立。汉代隶书也是风格独特的一种书法。至今人们常说:学篆非秦不可,学隶非汉不可。很能说明秦时的大篆,小篆和汉代的隶书已经在书法史上找到了自己的特有位置。
在文学艺术上,先秦的诗歌散文。两汉的辞赋,在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声乐和乐器方面楚国的编钟举世闻名。在建筑方面秦长城,汉长城号称“中华国宝,世界奇观”,以上的成就足以表明:战国至两汉,特别实在秦汉时期,各门艺术较为成熟,并且以特有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第三个时期,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这个时期是指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人们最推举的诗文,其次是绘画和书法,再其次才是建筑,雕塑,音乐,戏曲。
在文学艺术方面,魏晋南北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最辉煌的文学艺术门类。
在绘画艺术方面,东晋时的画圣三绝顾恺之(三绝谓其痴绝、才绝、画绝),其代表作是《维摩结》、《洛阳赋图》。前者为寺院争得百万钱捐款,后者是描写曹植的《洛神赋》的故事的。共五本,第一本藏故宫,第二本藏东北博物馆,第三在美国美术馆,第四也藏故宫,第五本在日本有印本。至于魏晋以后的画家,那是数不胜数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画家是多才多艺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意出尘外,元代书法家赵子昂(赵孟&&)的山水画,人物,马,花木竹石都很精刻。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除在书法上创造了板桥体之外,他画的兰竹也是一绝。
在书法方面,晋代的王羲之最有名的《兰亭序》,可惜现在流传于世都是临摹本,真迹己散失。唐代颜真卿、刘公权的楷书流传至今。“楷非唐不可”。宋代的书法成就主要在行书方面。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是在行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清代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小楷、行书也有独到之处。
在建筑艺术方面,至今尚存的北京古建筑就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想必大家都亲眼见过,在此不多介绍了。
在雕塑方面,自魏晋以后雕塑无处不在,在建筑物上,在园林里,在帝王陵墓上,在寺院里,在桥梁上等等,都有雕塑。最有名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佛象石雕。现存上至西凉、北魏,下至清代的大量彩塑和石雕。
在艺术方面,仅仅以乐器为例,就能说明音乐在这个时期已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代的琵琶和箜篌,秦代以前出现的筝,瑟,都是从古至今一直保留下来的民族乐器。许多诗歌,绘画中描绘了魏晋至清代演奏音乐的壮观场面。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见当时弹奏琵琶之美妙无比。由上述可以正明:各门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都有自己最辉煌的时期,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在文化整体中的地位己基本确立。
在中国古代人们最重视诗文,其次是绘画,再次是建筑,雕塑,音乐,戏曲。
下面我们选择几个艺术门类,分别加以介绍。大家应当掌握的重点是:某类艺术的(1)历史流变,(2)基本类型和(3)美学原则。
中国建筑艺术起源于五千至七千万年前。据1986年8 月6日《光明日报》和7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秦安清理出原始房屋240座,灰坑342个,墓葬79个,窑址38个,出土各类文件八千余件。其中的房屋遗址呈现出原始居住大村落或部落布局的轮廓,除矮小的窝棚式建筑外,还发现有殿堂式建筑。被编号为f901的房屋整体,分主室,左室右室,后室,前面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场地建筑几部分。
从远古到清代,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即①宫殿,②陵墓,③寺庙,④园林。此外,城池、塔刹、故居、长城、桥梁、亭台、楼阁,等也属建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实体。下面依教材一一介绍:
古代称高大的房屋为殿。《汉书》颜氏古注“古者屋之高严,通称为殿,不必宫中也。”不过依现在的解释,宫殿以帝王的皇宫为代表。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宫殿现状来看,宫殿在秦汉时期以后以成为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如秦时的阿房宫、北京的故宫、西汉的未央宫、等都是中国古宫殿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宫殿的特点是高、大、深、庄。高主要是显示帝王高人一等。大,是指宫殿占地很多,让人们产生对帝王的敬畏情绪。深,宫殿都排列井然有序,能给人森严的感觉,因此宫殿之深,主要是为了体现等级秩序。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对称是为了显示四平八稳,规规矩矩的特点。红颜色主要是为了体现庄严、肃穆、不可动摇的气派。
因此高、大、庄、深都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庄严。
发表于 06-4-8 10:22:41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极有文化价值。因此目前尚存陵墓的地方肯定是旅游胜地。
我们首先到历代著名陵园来转一转。
在陕西临潼县东鲡山北边,建成于公元前210年。这个陵的主体尚未打开。经调查发现冢高76米,周长两千米。陵内有内外两城,有十个城门,内外城四周都有角楼,经调查发现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始皇墓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但究竟如何?待开棺验尸后才能见分晓。我们见到的秦始皇兵马俑只是秦陵的一个部分,但它己是世界奇迹。
在陕西咸阳北部,有十一个西汉帝王陵墓。最著名的是长陵(刘邦陵)和茂陵(刘彻墓)。1978年在霍去病墓所在地建立了茂陵博物馆。茂陵附近有“白鹤冢”遗址李夫人墓,霍去病墓。
3、唐陵:在陕西关中六县。其三大特点是:封土为陵,神道偏东;因山构成。武则天的碑文是无字碑,叫后人琢磨不透。
4、宋陵:北宋陵集中在河南巩县境内。南宋六陵都在绍兴城南。南宋的陵被盗严重,宋陵的特点是地点集中,石象较多,但规模不如唐陵大。
5、明陵: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紫金山下(孝陵),其他十三位帝王皆葬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南骊,就是人所工知的——明十三陵。
6、清代:清代帝王陵墓分为东陵和西陵。清东陵在河北遵化县,昌瑞山下,有十四座帝王和后妃的陵墓。其中有五位帝王的陵墓: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东陵占地两千五百公里。清西陵在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总面积小于东陵,埋葬着四位皇帝,九个皇后,五十七个嫔妃。其中有光绪、道光、嘉庆、雍正。光绪的地宫已经开放,清代皇帝的墓区规模宏大,建制完备,保存较好。
综观自秦至清,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点:高、大、深、庄。几乎所有的帝王陵墓都是由神道和山岭两部分组成,陵上陵下的各种建筑也非常讲究对称、和谐、森严,实际上是宫殿风格的延伸。
寺庙属于宗教建筑。其中佛寺与道观是有区别的。道观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寺院是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建立起来的,是佛教的活动场所。一般说来,佛寺与道观的直接区别是,佛寺有塔,而道观无塔,但也不是肯定的。如峨眉山的万年佛寺,本应有塔但无塔。
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据传,东汉明帝时期朝廷接纳外国僧人以后,才有了以塔为标记的佛寺。东汉帝接纳外国僧人布道传教,并安排他们住在鸿胪寺。后来就根据外来僧人的建议,改建为精舍,专供僧人居住。所谓改建就是在原址上建一座塔,由此开始后代都在佛寺建塔作为佛门圣地的标记,之所以取名位为白马寺,也有记载:“外国国王曾毁坏寺庙,为鸿胪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止,因改鸿胪寺为白马寺。”现存佛寺最著名的有:①唐代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其中佛光寺最为著名。该寺坐距山腰,三面环山,环境幽雅,松柏苍翠,建筑错落有致,共有120余座。传说北魏时孝文帝见佛光照遍山林,便名为佛光寺。②辽宋时期:独乐寺在天津附近,关于命名,一说“因寺独有乐水;另一说唐安禄山在此誓师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名。隆兴寺,在河北正定,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当时规模较小,称龙藏寺,宋初改名为隆兴寺,清代乾隆为隆兴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三大文学巨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