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其父坎坷半生,存有几多离奇(古诗目)作

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6.4K89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5K1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3.9K2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3.1K2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4K2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5,743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分享优美经典的诗词古文,诗词名句。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注释  ①嘉禾小倅(cu&):嘉禾,宋时郡名,即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即小副官。这里指判官。张先此时是嘉禾任判官。  ②《水调》:曲调名,相传隋炀帝开凿汴河时自制此曲《水调歌》,唐代称《水调歌头》。  ③临晚镜:就镜自照而感伤衰老。  ④流景: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杜牧:"自伤晚临镜,谁与惜流年。  ⑤往事后期:以往的欢情,以后的期约。后期:瞻望未来。空记省(xǐng):白白留在记忆中。记:记忆,思念。省:醒悟,明白。  ⑥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暝:闭眼小憩。  ⑦暝:天黑,日暮。  ⑧花弄影:花在月光下摆弄它的身影。这是对花拟人化的描写。弄:摆弄。  ⑨落红:落花。翻译  饮着美酒听着《水调曲》,午间喝醉后已经醒来,可心中的愁苦却不曾排遣。送走了春天,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晚上对镜自照,惋惜青春年少、似水流年,往日相约,白白记得很清楚,后来却如同云烟。  沙滩上双宿的鸳鸯鸟已栖息,风吹走了流云,月光下花儿孤影自怜。一层层的帘幕密密的遮住了灯光,风儿在依旧吹,人声却渐渐地安静下来。明天的小路上一定是落满了花瓣。赏析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来源:&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自唐代诗人李百药的《北齐书&元景安传》  岂得弃本宗,逐他姓,
赏析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还有一个小典故: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个不详的兆头。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亲信,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刘秀又能夺回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这名亲信说不清楚,就随意应付说是因为王莽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杀干净。高洋信以为真,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高洋的残忍行为是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担心他们自己什么时候也会被杀掉,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有的人主张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这个人是一个县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断然拒绝了这种建议。他说,采用改姓的方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瓦片而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后来,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处死。但高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来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此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来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来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完整的唐诗三百首,宋词大全,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文大全,感受诗词名句和古诗词的豪情!鉴赏经典文言文的情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注释】:《满江红》词是否系岳飞所作?张秀平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他在写作《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 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如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他首先指出《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其次,他认为《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 壮怀述志的《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此,《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满江红》与《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作的?论争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不过,争论的双方都比较一致地肯定这首词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作用。------------------------------------------------[内容评析]国土沦亡之际,矢志报国的民族英雄心中一股悲怒之情难以抑制,凭栏远望,面对被金人占去的大片故国河山,怒不可遏,头发直竖,把帽子都冲起来了。这冲冠之怒正是岳飞以民族国家危亡为生命的几乎全部意义的外在化表现。「潇潇雨歇」更增壮怀,以复仇者的凛然大义,融合大英雄的发愤图强,作者禁不住情系四海而仰天长啸!一怒一壮,为全词定下一个气吞山河的总基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绍兴四年(1134),岳飞正值30岁,回首往昔,数十年抗战,艰危险绝,尘满征衣,功名所值几何;八千里转战,昼夜兼程,追云逐月,前路正未可期。为了实现灭金复国的功业理想,作者谆谆告诫;千万别让宝贵的青春年华虚度,空留下枉然的悲切和愧悔!词的下片抒写了词人志欲报仇雪耻的爱国激情及必胜信念。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还未洗雪,臣民复仇御侮的壮志何时熄灭?自「驾长车」以下,全用想像之词,直截了当;一旦驾战车长驱直入,踏破雄关险塞,报得大恨深仇,即要食其肉饮其血,抒发壮志,笑语豪情。那时,旧疆恢复,天朝一统,国家山河焕然一新,群臣拜舞阙下,山呼万岁,该是多么宏伟庄严、令人意气风发的情景!这是一首表现复仇御侮、英雄壮志的千古绝唱。全词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壮采,语言朴实粗犷,音调高亢悲壮,「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难词注释]①等闲:轻易,随便。②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京师和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一事。③贺兰山:在宁夏西北:一说为今河北磁县之贺兰山。④天阙:宫殿前的楼观,此指朝廷、皇帝。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 ,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 ,九曲刚肠 ,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 ;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之勉语 ,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 ,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 ?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 :&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幹 ,他作《贺新郎》词,也说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 ,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 西北&、& 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 ,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 。& 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 ,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注释】:[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集评】& &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 继昌《左庵词话》: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 ,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 ,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 ,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 、地 、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三句在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过片紧承芳草天涯 ,直接点出& 乡魂&、&旅思 &。乡魂 ,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 ,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 ,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来源:&
大石调·青杏子·骋怀
花月酒家楼,可追欢亦可悲秋[一]。悲欢聚散为常事,明眸皓齿,歌莺燕舞,各逞温柔。[幺篇]人俊惜风流,欠前生酒病花愁。尚还不彻相思债,携云挈雨,批风切月[二],到处绸缪。[催拍子]爱共寝花间锦鸠,恨孤眠水上白鸥。月宵花昼,大筵排回雪韦娘[三],小酌会窃香韩寿[四]。举觞红袖,玉纤横管[五],银甲调筝,酒令诗筹。曲成诗就,韵协声律,情动魂消,腹稿冥搜[六]。宿恩当受[七]。水仙山鬼,月魅花妖,如还得遇,不许干休[八]。会埋伏未尝泄漏[九]。[幺篇]众芳会首,繁英故友[十],梦回时绿肥红瘦[十一]。荣华过可见疏薄,财物广始知亲厚。慕新思旧[十二],簪遗佩解[十三],镜破钗分[十四],蜂妒蝶羞。恶缘难救,痼疾情发[十五],业贯将盈[十六],努力呈头[十七]。冻餐重馅[十八]。口刀舌剑,吻搠唇枪,独攻决胜,混战无忧,不到得落人机彀[十九]。[尾]展放征旗任谁走,庙算神机必应口。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吴兵斗[二十]。
注释[一]&花月酒楼&二句:意思说,歌楼酒馆中和歌妓们交往的生活,有快乐,也有悲哀。[二]&携云挈雨&二句:云、雨、风、月,古代常用来作为男女性爱的代称。这两句指和歌妓们来往。[三]回雪:回风舞雪,形容舞姿的飘忽轻盈。韦娘:即杜韦娘;唐代著名歌妓。[四]窃香韩寿:晋韩寿貌美,贾充让他作僚属,一次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看他,十分爱慕,两人于是私通。女以皇帝赐贾充的西域,异香赠寿,后被贾充发觉,把女儿嫁给他。这里借指风流男子。[五]玉纤:妇女洁白而纤细的手指。横管:指吹笛。[六]腹稿螟搜:暗中打腹稿这句连上面三句,大意是说:诗歌和曲子写得那么协律动人,是因为经过苦心构思的缘故。[七]宿恩当受:指歌妓们宿世有恩,当受到她们的报答。这是迷信的说法。[八]&水仙山鬼&四句:指这些美丽聪明的歌妓们一遇上他,就纠缠住了。[九]会埋伏未尝泄漏:指彼此暗中有情,却不露在外面。[十]&群芳会首&二句:意说自己是歌妓们的首领和老朋友。群芳、繁英,都是以花比歌妓。[十一]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写一场风雨过后,&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春天过去了。这里借用,指美好的日子过去。[十一]慕新思旧:疑当作慕新弃旧,即贪新厌旧的意思。[十三]簪(zan)遗佩解:把头上的玉簪和身上的佩饰(香囊、玉器之类)赠给对方,表示定情。[十四]镜破:孟棨《本事诗》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会被人掠去,分别时将一面铜镜打破,各执一半作为他日重见的凭证。钗分:古代夫妇离别,女方往往把头上的发钗分给男方,作为纪念,这句说夫妇离异。[十五]痼疾:经久难治的病。[十六]业贯将盈:罪恶将满。[十七]努力呈头:意义不详。[十八]冷餐重馅,馅疑作咽,即重吃冷饭的意思。从&慕新思旧&至此句,意思不很明确,可能是说因为有的歌妓喜新厌旧,使一些男子遭到遗弃,境况可怜。[十九]不到得:不会。机彀(gou):圈套。[二十]搦(nou):挑战。孙吴:指春秋时的孙武和战国时的吴起,他们两人都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来源: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