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洛”三水指的是哪三条江河?

五湖四海指哪五湖
五湖四海指哪五湖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集锦
我的图书馆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集锦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集锦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4.0mso-bidi-font-size:12.0color:#<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4.0mso-bidi-font-size:12.0color:#2
古风(选一首)
             &&&&&&&&&&&&&&&&&&&&&&&&&&
(唐)李白
   羽檄如流星①, 虎符合专城②;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③, 三公运权衡④;
   天地皆得一⑤, 澹然四海清⑥。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⑦;
   渡泸及五月⑧, 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⑨。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还,  投躯岂全身?
   如何舞干戚⑩, 一使有苗乎!
[题解]唐玄宗天宝年间多次发动对外用兵。这首诗是写天宝十年征兵讨伐南昭王阖 罗凤的事。这次兴兵先后出动了二十万人,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作者对于朝廷穷兵黩武、不顾人民痛苦的“开边”政策极端反对,认为对待外族应该采取以德服人的和平政策而不应轻易用兵。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反战的主张。
[注释]①羽檄——古时候征调兵员的文书,或其他急要军书,上面插羽毛取迅速之意。 ②虎符——虎形的兵符(发兵的信符),竹制,上面写字,剖分为二,两地分执,合以取信。 专城——一城之主,指州郡的主官。  ③紫微——星座名,主应天子,这里指君王。  ④三公——唐代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这里指元老大臣。&&& ⑤天地句——《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说天下太平的意思。&&& ⑥澹然——宁静貌。&& ⑦楚征兵——当时征募两京及河北河南兵南征,要经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⑧泸——泸水。唐朝时称金沙江为泸江,在云南省。&&&&&&&&& ⑨炎方——南方炎热之地。&& ⑩如何二句——干是盾牌,戚是大斧;舞干戚即执干戚而舞,是古代一种兵舞。相传虞舜时有苗民不服,禹请征伐,舜认为是自己德不厚的缘故,用兵非道,于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对有苗“敷文德”,有苗因而感化归顺。
[语译]调兵的文书急如流星,
   虎符发到州县,催促出兵。
   都说边情紧急,到处喧呼;
   惊起了树头宿鸟,黑夜飞鸣。
   君王的德威象太阳照耀四境,
   朝中有能臣,掌理国家大政。
   真是全国享太平,四海尽清明!
   什么事闹纷纷?道是朝廷大征兵;
   要五月渡泸水,赴云南去远征。
   胆小的老百姓,不比久历戎行的士兵,
   谁也怕去炎热的远方,长途行军。
   儿子们哭号着,辞别双亲,
   天地愁惨,使日月也象失去了光明!
   眼泪已经哭尽,快要流出血来;
   悲伤摧折心肝,相对泣不成声。
   象困乏的犬羊,面对着猛虎,
   又象绝望的海鱼,难逃大鲸的吞并。
   一千个出征军人,不见有一个回家,
   已经给拉上壮丁,哪能再望活命!
   为什么不修王道,敷文教,以德服人?
   使夷人归心臣服,边境永保安宁!
[作者介绍]李白,唐朝绵州(今四川绵阳县)人,字太白,号青莲。著名诗人,有“谪仙”之誉。玄宗时,供奉翰林,很受爱重。此后游历四方,结交诗友。安禄山作乱时,参加永王李璘的抗战军,被累获罪,流放夜郎,半途遇赦释回。他对当时朝廷好大喜功的对外黩武政策极为不满,所写诗歌中,有很多是表现反对非正义战争和热爱祖国人民的作品。
&&&&&&&&&&&&&&&&&&&&&&&&&&&&&&&&&&&&&&&&&&&&&&&&&&&
永王东巡歌(选二首)
&&&&&&&&&&&&&&&&&&&&&&&&&&&&&&&&&&&&&&&&&&&&&&&&&&&&&&&&&&
(唐)李白
 ㈠三川北虏乱如麻①, 四海南奔似永嘉②。
&&& 但用东山谢安石③,为君谈笑静胡沙。
 ㈡二帝巡游俱未回④, 五陵松柏使人哀⑤。
&&& 诸侯不救河南地⑥,更喜贤王远道来⑦!
[题解]唐朝天宝十四年,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胡人安禄山伙同契丹等北方民族发动叛乱,入侵中国,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受命保卫东南一带。其时作者正隐居庐山,出于爱国心的驱使,他参加了永王的抗战军。这首诗推崇永王而以谈笑却敌的谢安石自许,可见其非凡的抱负。
[注释]①三川——指泾、渭、洛三水,或指泾、渭、?三水,这里泛指河南、陕西一带。当年安禄山叛乱时曾先后攻占洛阳、潼关和长安等地。& ②四海句——四海泛指中国海内各地。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永嘉五年,胡人刘曜、石勒攻破洛阳,怀帝被掳,北方汉族大批南逃,史称“永嘉之乱”。& ③东山谢安石——谢安,东晋人,字安石。未做官前隐居会嵇东山。前秦苻坚大举南侵时,安石为征讨大都督,大破苻坚百万军于淝水,保卫了东晋王朝的生存。这里是作者自比。& ④二帝——指玄宗和肃宗。安禄山作乱后,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北上灵武自立为帝。& ⑤五陵——指唐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五个皇帝的陵墓。& ⑥诸侯句——这里暗指张巡苦守睢阳,虢(guo)王李臣等坐视不救的事实。睢阳地处黄河以南,屏障江淮,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⑦贤王——指永王。
  ㈠泾渭洛水上,胡人兵马纷乱如麻,
   又象一次“永嘉之乱”,人民弃家南逃。
   但请信用我——东山再起的谢安石,
   谈笑间,为你平息胡人搅起的风沙。
  ㈡两位巡游的君王都未返回京城,
   想起五陵松柏,使人暗暗伤心。
   侯王坐视不救黄河南岸之地,
   喜得有你贤王远道东下巡行。
前出塞(选一首)
        &&&&&&&&&&&&&&&&&&&&&&&&&&&&&&&&&&&&&&&&&&&&&&&&&&&&&&&&&
(唐)杜甫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①;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②。
君已富土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③!
[题解]原诗九首都是对从军出塞的怨叹。诗的背景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动对吐蕃、大食、契丹等国的几次战争。作者对于当时朝廷奉行的“开边”政策极为不满,因为它是非正义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这种战争的师出无名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注释]①悠悠句——悠悠,忧愁貌。交河,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②亡命句——亡命,逃亡。婴,触犯、遭遇。罗,捕鸟的网。  ③吞声——泣不成声。
[语译]悲悲切切离别可爱的家乡,
    满怀愁绪开往遥远的边疆。
    官府规定路上行军的期限,
    谁敢逃亡,就得惹祸遭殃。
    皇上的国土已经开辟得够广,
    为什么还要不断的扩张?
    害得老百姓抛撇父母恩情,
    背枪上路,哭啼啼好不悲伤!
[作者介绍]杜甫,唐朝襄阳人,字子美,号少陵,著名诗人,爱好游历。年轻时应进士试落第,长期不得志。安禄山乱后,到处流浪,曾一度被肃宗任为左拾遗等职。后来又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做过官,严武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也称他杜工部。他所写的诗,很多是反映时事和爱国忧民的作品,有“诗吏”之称,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宋)辛弃疾
(宋)范成大
(宋)范成大
&&&&&&&&&&&&&&&&&&&&&&&&&&&&&&
&&&&&&&&&&&&&&&&&&&&&&&&&&&&
&&&&&&&&&&&&&&&&&&&&&&&&&&&&&&&&&&&&&&&&
(宋)张孝祥
关于几篇博文名称的调整
中国古代爱国诗词赏析()
中国古代爱国诗词赏析——(宋)岳飞:《题骤马岗》
2009年5月12日
中国古代爱国诗词赏析——(宋)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009年3月13日
中国古代爱国诗词赏析——(宋)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战城南()
中国古代爱国诗词赏析——(唐)李白:《战城南》
日记(2008年10月18日)
中国古代爱国诗词赏析——(唐)李白:《古风》选一首
日记(2008年08月20日)
再为四川北路商业街改造进一言
日记(2008年08月05日)
见“鬼”去吧!
日记(2008年08月01日)
不是故事的故事
&&&&&&&&&&& &&&&&&&&&&&&&&&&&&&&&&&&&&&&&&&
&&&&&&&&&&&&&&&&&&&&&&&&&&&&&&&&&&&&&
作者死的那年八十六岁,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他的遗嘱。他临死不能忘怀的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国家命运,甚至希望死后还能够听到收复失地的喜讯,这是何等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①神州路——古代称中国为赤县神州,简称为神州;这里神州路指中原被金国侵占的地区。 ②平章句——平章,思考筹划。分付,处理、处置。 ③太行句——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分界处,金兵南侵时,这里曾经是好几支起义军的抗战根据地。宗爷,指宗泽,太行山的起义军后来都归他指挥。 ④握蛇骑虎——不敢招惹,害怕接触的意思。 ⑤投戈句——投戈,放下武器,投降。“真吾父”,张用在江西组织农民起义军,岳飞写信争取他,张用看到信说:“真吾父也”,遂率部归降。又,唐朝时候回纥入侵,郭子仪亲自去见他们的主帅,回纥的酋长都放下武器下马而拜,说:“果吾父也”,这里是借用。 ⑥齐鲁——今山东省,古时候那里是齐国和鲁国的疆土。 ⑦两河句——两河,黄河南北两岸,指中原。萧瑟,衰败,荒凉。狐兔,形容荒凉,曹植《泰山梁甫行》诗:“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也同时借比金人。 ⑧祖生——指祖逖,东晋初,祖逖到豫州去做刺史,渡江的时候,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后来果然收复了黄河南岸一带地方。这里借指当年宗泽、岳飞等抗金名将。 ⑨新亭挥泪客——新亭在今南京市;东晋时候中原沦于胡人,许多北方南下的大官常到新亭游宴,一次有个叫周顗的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大家听了都流下了眼泪;这里借指南宋当时的一批苟且偷安的朝臣。 ⑩书生句——书生,作者自指。车中新妇,梁曹景宗做了官,对亲友说,“做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置闭车中,如三日新妇。念此悒悒,令人气尽”;这里借用。 ⑾塞鸿——边地上的大雁,借比陈子华。
吴语》:伍员死后,吴王“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革囊)而投之于江”,后人传说钱塘江的怒潮就是伍员的忠魂所化。这里借比岳飞遭受和伍员同样的命运。 ⑤断肠句——断肠,见范成大《宜春苑》注③。扬州,长江北岸,已接近当时国防前线,因为常常受到金兵的侵扰,城市衰败不堪。
)溪句——磻溪,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南,相传周朝太公望(即吕尚,世称姜太公)在这里钓鱼遇见文王,文王请他出来帮助治理国家。傅岩,在今山西平陆县东面,殷朝宰相傅说没有出来作官前,隐居在这里。 ⑥衣带一江——指长江,形容长江象一条衣带。 ⑦孤山林处士——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在西湖孤山,种梅自养,一生没有做过官,所以称他处士;这里借指当时一些不问国事、脱离政治的自命风雅的人。
曹风》的篇名,这首诗是曹国人对晋侯入侵捉去了他们的国君,周室衰微,无力帮助他们制服侵略者,感到悲痛而写的,这里借喻元兵入侵而国内靖难无人。 ②日近——日指皇帝,那时恭帝还在临安,所以说日近。 ③荒城——指经过兵燹后的苏州。
刘辰翁,南宋庐陵(今吉安)人,字孟会,号须溪。当过濂溪书院山长,因为不满当时的奸相贾似道,不愿出来作官。宋亡以后,家居写作,不问外事。他的诗反映强烈的爱国感情。著有《须溪词》等。
)——海中大鱼,这里指爱国志士。
(宋)文天祥
(宋)文天祥
(宋)文天祥
(宋)文天祥
,  凛烈万古存,
生死安足论!
,  天柱赖以尊(24),
,  道义为之根。
,  隶也实不力(27)。
,  传车送穷北(29)。
,  求之不可得。
,  春院閟天黑(32)。
,  鸡栖凤凰食(34)。
,  为我安乐国!
,  阴阳不能贼。
,  仰视浮云白。
,  苍天曷有极?
,  典型在夙昔。
这首歌是作者被元兵解往燕京后在狱中所写。诗歌热烈歌颂支持他顽强斗争的“正气”,认为“正气”是人类最崇高的德性,有了它,承平时期能够在政治上发挥卓越的才能,危难时期能够对敌人坚持斗争,表现宁死不屈的气节。虽然这种“正气”是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分不开的,但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战斗精神。全诗感情炽烈,充分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面貌。
①正气——正直的精神。 &&& &&&&&&&&  ⒁张睢阳齿——见张巡《守睢阳作》作者简介。 &&&&&&逆竖——骂人愚弱无能称为竖子,逆竖有叛逆、反贼的意思。& (22)旁薄——见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注⑥。这里有充满的意思。& (23)地维——地的四角,古人认为地是方的,所以有这个称谓。 ( 24)天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 25)三纲——中国古代的封建道德有三纲五常,见文天祥《过淮》注⑦。 ( 26)遘阳九——遘,遭遇。阳九,即百六阳九,指不吉利的日子;古时候有所谓九厄的说法,都是不祥的日子。 ( 27)隶——部下。& (28)楚囚句——楚囚,见宇文虚中《在金日作》注①。缨,系帽的冠带,这里作动词用。& (29)传车——驿站的车辆。& (30)鼎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人。& (31)阴房句——阴房,暗房,指牢狱。阒(qu),寂静。&
(32)閟——关闭。&
(33)皁——马槽。&
(34)鸡栖——鸡窼。&
(35)瘠——肉腐掉了只剩骨头。&
(36)百沴(li)——沴,阴阳不和,百沴,百病。辟易,退避、惊避。& (37)沮洳场——卑湿之地。(38)缪巧——智谋,机巧,诀窍。& (39)耿耿——明净的光,这里指心地光明。& (40)悠悠——见杜甫《前出塞》注①。 (41)哲人——圣人、贤人。& (42)古道——古代传下来的美德。
作者曾和文天祥共过事,非常敬重他的为人;听到文天祥在燕京殉难后,心中万分悲痛。这首诗是作者在严子陵钓鱼台哭奠文天祥时所写。西台就是钓鱼台。
①残年——本义是衰年,这里作残冬解。按文天祥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冬天被害。 &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
微子世家》:“箕子过殷故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都是感叹宫殿化为丘墟的意思。 ②朝元阁——唐朝时候的宫殿名称,这里借指南宋故宫的宫殿。
(宋)林景熙
(宋)林景熙
),古代器矛的一种。  ④苏武节——见文天祥《正气歌》“在汉句”注。  ⑤杲卿舌——见文天祥《正气歌》“颜常山舌”注。  ⑥虹光——指剑气。郭璞《鲸鱼赞》:“壮士挺剑,气激白虹”。 ⑦书生——作者自称。
(明)于谦
(明)于谦
)——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战士。 ②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面,按玉门关外当时也受瓦刺侵扰,但不是作者指挥作战的地区,这里是借用。 ③羽书——见李白《古风》注①。
)。天地老,象天地一样无穷无尽,不会老、不会消灭。 ④文山句——指文天祥的《正气歌》。
①冉冉句——冉冉,渐渐行进貌。双幡,幡本义旗帜,这里双幡指挂着两片风帆的船只。
《辞源》里解说为,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
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明)戚继光
 悲凉的号角声吹动深秋的草木,瑟瑟哀鸣。
&&&&&&&&&&&&&&&&&&&&&&&&&&&&&&&&
&&&&&&&&&&&&&&&&&&&&&&&&&&&&&&&&&&&&&&
&&&&&&&&&&&&&&&&&&&&&&&&
&&&&&&&&&&&&&&
&&&&&&&&&&&&&&&&&&&&&&&&&&&&&&&&&&&&&
&&&&&&&&&&&&&&&&&&&&&&&&&&&&&&&&&&&&&&
&&&&&&&&&&&&&&&&&&&&&&&&&&&&&&&&&&&&&
&&&&&&&&&&&&&&&&&&&&&&&&&&&&&&&&&&&&
&&&&&&&&&&&&&&&&&&&&&&&&&&&&&&&&&&&&&&&&&&&&
&&&&&&&&&&&&&&&&&&&&&&&&&&&&&&&&&&&&
&&&&&&&&&&&&&&&&&&&&&&&&&&&&&&&&&
&&&&&&&&&&&&&&&&&&&&&&&&&&&&&&&&&&&&&
&&&&&&&&&&&&&&&&& &&&&&&&&&&&&&&&&&
佳气钟山望里真①。
留侯世家》。 ③金柝——柝(音tuo),即刁斗,见陆游《关山月》注③。④铁衣——铠甲。 ⑤青藜——杖,这里借指老一辈的人。 ⑥细柳——见张煌言《余自丙戍蹈海……
(明)夏完淳
&&&&&&&&&&&&&&&&&&&&&&&&&&&&&&&&&&&&&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61
&&&&&&&&&&&&&&&&&&&&&&&&&&&&&&&
&&&&&&&&&&&&&&&&&&&&&&&&&&&&&&&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4
&&&&&&&&&&&&&&&&&&&&&&&&&&&&&&&&&&&&
&&&&&&&&&&&&&&&&&&&&&&&&&&&&&&&&&&&&
&&&&&&&&&&&&&&&&&&&&&&&&&&&&&&&&&&&&&&&&&
&&&&&&&&&&&&&&&&&&&&&&&&&&&&&& &&&&&
&&&&&&&&&&&&&&&&&&&&&&&&&&&&&&&&&&&&&&
&&&&&&&&&&&&&&&&&&&&&&&&&&&&&&& &
&&&&&&&&&&&&&&&&&&&&&&&&&&&&&&&&&&&&
&&&&&&&&&&&&&&&&&&&&&&&&&&&&&&&&&&&&
&&&&&&&&&&&&&&&&&&&&&&&&&&&&&&&&&&&&&&
”.sixia. .chi..
&&&&&&&&&&&&&&&&&&&&&&&&&&&&&&&&&&
&&&&&&&&&&&&&&&&&&&&&&&&&&&&&&&&
. jian jia
&&&&&&&&&&&&&&&&&&&&&&&&&&&&&&&&&&
&&&&&&&&&&&&&&&&&&&&&&&&&&&&&&&&&&&&&&&&&
&&&&&&&&&&&&&&&&&&&&&&&&&&&&&
&&&&&&&&&&&&&&&&&&&&&&&&&&&&&&&&&& &&&&
&&&&&&&&&&&&&&&&&&&&&&&&&&&&&&&&&&&
&&&&&&&&&&&&&&&&&&&&&&&&&&&&&&&&&&&&&&&&&&
&&&&&&&&&&&&&&&&&&&&&&&&&&&&&&&&&&&&
&&&&&&&&&&&&&&&&&&&&&&&&&&&&& &&
&&&&&&&&&&&&&&&&&&&&&&&&&&&&&&&&&&
(,hu),..guzhua.
&&&& &&&&&&&&&&&&&&&&&&&&&&&&&&&&&
&&&&&&&&&&&&&&&&&&&&&&&&&&&&&&&&&&&&&&&
&&&&&&&&&&&&&&&&&&&&&&&&&&&&&&&& &
&&&&&&&&&&&&&&&&&&&&&&&&&&&&&&&&&&&
&&&&&&&&&&&&&&&&&&&&&&&&&&&&&&&&&&&
&&&&&&&&&&&&&&&&&&&&&&&&&&&&&&&&&&&&&&&&&&
&&&&&&&&&&&&&&&&&&&&&&&&&&&&&&&&&&&&&&
&&&&&&&&&&&&&&&&&&&&&&&&&&&&&&&&&&&&&&&&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网上发表结束语
前辈长者的辛勤劳作上了互联网,这是他生前可能连梦里都不会想到的事情。当今社会比较浮躁,能安下心来认真读书的人不多,尤其对古文之类要费点脑筋读的书,愿意花时间去读的人更少。但可喜的是,已有三万多网友光顾了我的网页,阅读了并欣赏了这些爱国诗词,这会令长者感到欣慰的。
编译完成这部作品,长者当时付出的辛劳是十分巨大的。一次次到上海图书馆去采集理想的诗篇,查找相关的有价值的资料,用手工抄写,凭记忆整理,不断修改和润色,使之尽可能的完善。他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一件事,“如果能够出版,对整理文学遗产也是一个贡献”。(引号内摘自长者的自传《浮生漫记》。下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本不是个“百花齐放”的理想时代,而长者这样的“戴罪”之人的生存环境更是可想而知的恶劣。“政历累人成罪案,诤言获咎是愚忠”, “阿Q不许干革命,‘余孽’安能作主翁!”但长者自信“立身处事坦荡荡,心无愧怍即安宁”,任凭窗外风雨如磐,仍心静如水做学问,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从长者编译的这部《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中,我们看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拳拳之心。爱国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这是一个人的大节和核心品质。不论你有何种宗教信仰,不论你参加哪个党派团体,爱国主义的大旗要在每个人心中永远高高树起。希望有更多热心的读者来阅读《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从中得到力量、知识和高尚的情操。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4.0
font-family:&MS Gothic&;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color:#11-4-30于上海
馆藏&6310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泾_泾的意思、读音、解释、组词_新华字典_911查询
输入汉字、、、、、、、笔顺编号均可查询
泾 泾的意思 泾什么意思 泾的读音 泾的解释 泾字的意思 泾字什么意思 汉字泾的意思 泾字念什么 泾怎么读 泾字拼音 泾字组词
泾 繁体: 繁体: 异体字: jīng jīng 注音ㄐ一ㄥ 5画IBCGICAG结构<span class="z_d p1<span class="z_d p统一码5BBB6CFE笔顺丶丶一フ丶一丨一ノノ一フノ一一一基本解释基本字义泾(涇)jīng(ㄐ一ㄥ)1、〔河〕水名,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注入陕西省渭水。简称“泾”,如“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水在会合处清浊不混,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2、&#x39;&#x31;&#x31;&#x67E5;&#x8BE2;&#xB7;&#26032;&#21326;&#23383;&#20856;2、(涇)UNICODE泾字UNICODE编码U+6CFE,10进制: 27902,UTF-32: 00006CFE,UTF-8: E6 B3 BE。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造字法形声:左形右声Englishname of a river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911查询大全(微信号 www911cha)后发送 U6CFE 或 泾 即可在手机上查看汉字泾的意思。详细解释基本词义◎ 泾涇 jīng〈名〉(1) (形声。从水,巠声。本义:泾水)(2) 同本义 [Jing river]泾,泾水也。——《说文》雍州其川, 泾汭。——《周礼·职方氏》泾以 渭浊。——《诗·邶风·谷风》(3) 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至高陵县入渭河 。如:泾渭分明(4) 古州名 [Jing prefecture]。故地在今甘肃省泾川县(5) 县名 [Jing county]。在安徽省东南部(6) 〈方〉∶沟渠 [ir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叶圣陶《一课》常用词组康熙字典涇【巳集上】【水部】&#x39;&#x31;&#x31;&#x67E5;&#x8BE2;&#xB7;&#26032;&#21326;&#23383;&#20856;《唐韻》古靈切《集韻》《韻會》堅靈切,音經。水名。《說文》水出安定涇陽开頭山。《書·禹貢》涇屬渭汭。《周禮·夏官·職方氏》雍州,其川涇汭。又丹陽有涇水。《前漢·地理志註》涇水,出蕪湖。又交趾有涇水。《水經注》涇水,出龍編縣高山。又通也。《莊子·秋水篇》涇流之大。《註》涇,通也。謂通流也。又州名。《韻會》漢武分安定郡,元魏攺涇州。又縣名。涇陽縣,屬西安府,本秦縣。涇縣,屬寧國府。本唐猷州。見《廣輿記》。又《集韻》棄挺切,音謦。泉也。又古定切,音徑。涇涏,直流也。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涇【卷十一】【水部】水。出安定涇陽幵頭山,東南入渭。雝州之川也。从水巠聲。古靈切说文解字注(涇)涇水。出安定涇陽幵頭山。東南入渭。禹貢雍州曰。涇屬渭汭。周禮職方氏曰。雍州、其川涇。前志曰。安定郡涇陽、幵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陽陵屬左馮翊。過郡三者、安定扶風馮翊也。今甘肅平涼府附郭平涼縣府西南有故涇陽城、漢縣也。幵頭山亦作筓頭山。始皇紀作雞頭山。在今平涼府西南四十里。今涇水出山之涇谷。經涇州。又經陝西邠州長武縣。至西安府高陵縣西南二十里入渭。曰涇口。大致東南流也。涇濁渭淸。故詩曰涇以渭濁。涇水漑田之利。自秦漢鄭國白公而後。迄於唐宋元明。皆修傷白渠。雝州之川也。周禮職方氏文。班氏述地理志曰。采獲舊聞。考迹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故每言禹貢某山。禹貢某水。某州川。某州浸。許意略同。从水。巠聲。古靈切。十一部。按爾雅直波爲俓。釋名作直波曰涇。云涇、徑也。言如道徑也。莊子。涇流之大。司馬彪云。涇、通也。大雅。鳧鷖在涇。鄭箋曰。涇、水中也。與下章沙訓水旁爲反對。謂水中流徑直、孤往之波也。今蘇州嘉興溝瀆曰某涇、某涇。亦謂其可徑通。音韵方言方言集汇◎ 粤语:ging1◎ 潮州话:哥英1(宫) 上古音系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涇巠耕痙ɡe??涇巠耕經ke:?廣韻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等呼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涇經古靈見青開青平聲四等開口青梗下平十五青kie?kie?ke?k??ke?ke?k?j?jing1kengkeng水名淮南子云涇水出薄[洛/落]之山涇痙巨郢羣清開靜上聲三等開口清梗上四十靜gi???ɡ???ɡi??ɡiae?ɡi??ɡi??giaj?jing4gjengxgienk[涇/]玉篇云寒也蒙古字韻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涇????g?ingkji?平聲中原音韻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涇京見庚青齊庚青陰平齊齒呼ki??洪武正韻牋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涇京居卿十八庚庚平聲分韻撮要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涇經見英第七英影應益陰平涇渭涇濁渭清新华字典为您提供泾,泾的意思,泾什么意思,泾的读音,泾的解释,泾字的意思,泾字什么意思,汉字泾的意思,泾字念什么,泾怎么读,泾字拼音,泾字组词,泾字笔顺,泾字五笔,泾字部首,泾字四角号码,泾字仓颉编码,泾字电码,泾字区位码,泾字成语,泾字翻译
偏旁部首查字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19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7个)身体健康
&2018  京ICP备号-3 京公网安备30 
911查询大全 微信公众号微信扫一扫关注阅读:1742回复:16
主题:泾渭分明---是泾水浊而渭水清
UID:97839
在线时间1991小时
关注(348)|粉丝(317)
泾渭分明---是泾水浊而渭水清
泾渭分明---是泾水浊而渭水清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由于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泾河含沙量大,因此水浑,渭河主要流经渭河平原,渭河平原水土流失较轻导致渭河含沙量小,因此水清.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
发图小贴士:
UID:471061
在线时间3044小时
关注(72)|粉丝(142)
泾水清而渭水浊,楼主错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误会你的根本不信任你,信任你的不会误会你;----黄药师
UID:471061
在线时间3044小时
关注(72)|粉丝(142)
这个要参考一些地方志之类的书籍,不能仅凭一句杜诗而妄下结论。。。
误会你的根本不信任你,信任你的不会误会你;----黄药师
UID:471061
在线时间3044小时
关注(72)|粉丝(142)
泾河中多石头,所以水清,渭河多流沙,所以水浊,哈哈。。。
误会你的根本不信任你,信任你的不会误会你;----黄药师
UID:145794
在线时间1071小时
关注(0)|粉丝(12)
UID:338411
在线时间2757小时
关注(218)|粉丝(76)
有时候泾水更浊,有时候渭水更浊,
离开这个吃人的国家吧
UID:125912
在线时间1084小时
关注(11)|粉丝(11)
到底谁对???
UID:471061
在线时间3044小时
关注(72)|粉丝(142)
回 5楼(猴戏) 的帖子
当然由于上游的污染,现在已经看不到泾渭分明的胜景了。。
误会你的根本不信任你,信任你的不会误会你;----黄药师
UID:471061
在线时间3044小时
关注(72)|粉丝(142)
回 6楼(缥缈孤鸿) 的帖子
现在已经没有泾渭分明的胜景了,所以无所谓谁对了。。。
误会你的根本不信任你,信任你的不会误会你;----黄药师
UID:338411
在线时间2757小时
关注(218)|粉丝(76)
【泾渭分明】亦作“ 泾渭自分 ”。亦作“ 泾渭自明 ”。 泾 渭 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比喻优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然泾渭分明也是经过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泾渭分明”在古人笔下的大致分为两种:
一、2000多年前的泾渭分明——《诗经》:“泾清渭浊。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 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的界限很分明。
二、1000多年前“泾渭分明”——泾浊渭清
&&&&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也还有诗云:“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在唐代渭水原来是清澈见底的,而泾水是浑浊的。
根据现有资料的考证,渭清泾浊的变化发生唐代的鼎盛时期。
三、1000多年后的今天“泾渭分明”——泾水浊,渭水黑
由于发源于甘肃省的泾河途经的地方大量植被被毁,导致泾水泥砂含量很高,故呈现土混色;同样由于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河流经地方多有工厂存在,大量污水的排放致使渭水现在呈现黑色;在二水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离开这个吃人的国家吧
UID:338411
在线时间2757小时
关注(218)|粉丝(76)
论泾渭清浊的演变
&&&&史念海&&&&高瑞扫校&&&&点击: 3142
三、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
三、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
&&&&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因时而异的变迁,按着时代的顺序,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瞻望将来,泾河和渭河都是有可能趋于清澈的。
&&&&应该指出,一河清浊,有季节的变化、洪枯的差异。史籍所载的清浊异同,主要都是河流在常水位的现象,而不是在暴雨洪水的季节。遇有暴雨洪水,则土壤侵蚀加剧,泥沙俱下,不论泾渭都成了浊流。其实,就是暴雨洪水季节,泾渭两河所含的泥沙也不是都完全相同的。
&&&&(一)春秋时期的泾清渭浊
&&&&春秋时期承西周之后,周王朝的都城已由丰镐迁往雒邑(今洛阳市)。秦国逐渐由陇山以西东徙,定居到渭河以北的周原。后来又一再向东发展,奄有丰镐故地。秦晋两国曾争战于泾河的下游。由泾河上溯,秦国的版图当时似乎没有多远。周人的先世曾居于豳,又曾征服过密须。豳在今陕西彬县和旬邑县,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这些周人的故地春秋时期再未见提过,可能还不是秦国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秦穆公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其霸业可以称道的是灭掉12个小国。有人说这些小国在后来的陇西、北地两郡①,前者在秦国之西,后者却到了秦国之北了。秦穆公称霸于西戎,是溯渭河而上,向西发展,似乎和泾河上游无关。泾河上游是所谓义渠之戎的居地,它到战国时还是相当强大的部落。
&&&&西周时期渭河下游就已成为农业地区。春秋时期,当地的农业较前更为发达。渭河两岸的平原山地原来都有相当茂密的森林,农业的发展和农田的扩大,自然要和森林争地,使森林面积逐渐缩小。由林变农以后,土壤失去了天然的保护,自然容易受到地表径流的侵蚀,这虽只是限于渭河的下游地区,但已经影响到它的清澈程度。
&&&&可是泾河流域却另是一番景色。当时居住在泾河上游的戎人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泾河上游实际是一个草原地区。草原地区不能说就没有土壤侵蚀,但终究比农业地区轻微。何况当时游牧地区还向下游扩展,现在的彬县、旬邑、灵台等处都包括在内。因此,泾河和渭河比较起来,就显得清澈。
&&&&《诗&谷风》篇中所说的“泾以渭浊”正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后来情况有所改变,泾河由清变浊,一些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看到他们当时的泾河并不清澈,因而就悬想春秋时期的泾河本来就是浊的。并且还由此推论,说是泾河和渭河合流,由于渭河清澈,所以更显得泾河的浑浊。其实这样的悬想推论都根本不符合《谷风》这篇诗的实际情况。
&&&(二)战国后期至魏晋时期的泾浊渭清
&&&&西晋时,潘岳在《西征赋》中所说的泾浊渭清,乃是他亲自看到的情况,不会有什么差错。不过泾渭的清浊远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了变迁,到潘岳时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了。
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五《秦本纪》。
这样的变迁可由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时说起。秦始皇初年开凿了一条郑国渠,引用泾河的水流灌溉农田。当时称这股水流为“填阏之水”①。这是说水中含有很多的泥沙,已经相当浑浊了。郑国渠的开凿固然是为了灌溉,更重要的则是利用泾河所含的泥沙来改良盐碱地。泾河含有多少泥沙?西汉中叶已有具体的记载,说是“泾水一石,其泥数斗”②。根据《谷风》篇的描述,春秋时期的泾河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中的浅滩。战国秦汉时期泾河泥沙如此之多,和春秋时期迥然不同了。
&&&&这样的变迁与秦国向泾河上游的发展有关。秦国向这方面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春秋时期秦国的力量虽没有达到现在的彬县、旬邑一带,至迟到战国中叶这里就已成为畿辅的一部分③。战国后期,接着就在义渠之戎的故地设立了北地郡④。北地郡以北仍为匈奴所占据。秦国为了防御匈奴,修了一道长城,经过今宁夏固原县和甘肃环县⑤。今固原县东南彭阳附近的长城原,就是秦长城经过的地方,这条长城是由固原附近东南行,绕西峰镇之西,再由环县之北趋向东北。就是说,战国后期北地郡初设时,辖有泾河干流上游,兼有马莲河东西,长城以外的泾河支流是不包括在内的。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地郡才向北扩展到黄河岸边。
因此,秦国经营泾河上游地区,也有三种不同方式。今陕西彬县、旬县一带既已成为当时畿辅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成为农业地区。秦长城以南本是从事游牧生涯的匈奴族义渠戎王的辖地,秦国设置北地郡就是有意改变当地的生产方式。这一点在西汉时更为明显。虽然还有若干畜牧业,但已不占多大比重。秦长城以北的泾河支流各处则仍以畜牧业为主。这不仅因袭旧来的习俗,按照当地自然条件也不能不如此。直到现在那里不仅气候干旱,而且土地多含盐碱,发展农业还是有若干不利因素的。
________
&&①②&&《汉书》卷二九《沟洫志》。
&&③今彬县于汉时为漆县,今旬邑县于汉时为构邑县,皆属右扶风。汉右扶风本秦内史一部分。内史即秦国的畿辅。漆县与栒邑秦时皆已设县。这两个县既已划到畿辅之内,当然不是灭义渠后才列入版图的。
&&④《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⑤《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原州&庆州》。
&&&&战国后期始设北地郡时,当地有多少人口,已难稽考。不过设郡以后,秦汉王朝为了对付匈奴的侵略,曾一再向当地迁徙人口。大举迁徙至少有3次①。这些人口大都在上面所说的秦长城以南,因为秦长城以北泾河支流各处迄至西汉初年依然没有设县。当时对于北地郡稍南的地方也不断迁徙人口,仅秦始皇迁于今陕西淳化县附近的就有5万家之多②。西汉中叶继续大举移民③,使当地人口更有显著的增加。到西汉末年,六盘山东泾河上游的居民约有10.7万余户,41.4万余人④。按泾河上游流域面积平均计算,则每平方公里为2.5户,9.7人。迁徙到泾河上游的人口,本来都是从事农耕的,迁到当地以后,当然会在各处开垦农田,仍然以农为业。秦长城以南泾河上游是一个可农可牧的区域,改农为牧并不是十分困难的。而且草原初垦,土壤肥沃,产量较高,开垦者还会不断扩大耕地的面积。可是游牧地区一经改为农耕地区,由于土壤经过耕耘而显得疏松,再加之撂荒和农田的季节性等不如草原植被的保土作用好,就会加速土壤的侵蚀。
__________
&&&&①这是指汉文帝时用晁错的计策,徙民塞下(《汉书》卷四九《晁错传》),汉武帝时卫青收复河南地后募民徙朔方(《汉书》卷六《武帝纪》),及其后的徙关东贫民(《汉书&武帝纪》及《食货志》)诸事。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曾迁徙人口于云阳县。云阳县故城在今陕西淳化县北。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又卷七《昭帝纪》。武帝和昭帝都曾迁徙人口于云陵。云陵县故城亦在今陕西淳化县北。
&&&&④西汉在今泾阳县张家山以北泾河上游地区设有北地、安定两郡,兼有左冯翊和右扶风各两个县,又有上郡一个县。北地、安定两郡中有些县无考,有些县不在泾河流域中。《汉书&地理志》记载有各郡户口数。今按各郡县数求得每县平均户口数值,再以在泾河流域各县合计求得这个地区的实有户口数。
游牧地区一般说来是缺乏森林的。泾河上游,尤其是马莲河流域,也是如此。牧民随水草迁徙,不需要建筑房屋,使用材木不多。但是农业人口的大批迁来,对材木的需要就完全不同。秦汉时期迁徙人口时,首先在当地建筑房屋,准备农具,然后再营建城池①。这些设施哪一样不需要材木?草原上不能满足,当然是取之于邻近的山上。泾河上源出自六盘山东麓,马莲河傍着子午岭南流,六盘山和子午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伐木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自然会加速水土流失的发展。子午岭北段为土山,土壤侵蚀更为严重。追溯马莲河最早的旧名,就可看出它的严重性。马莲河在秦汉时期叫做泥水②,就显示出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今马莲河发源于甘肃环县北。泥水的上源实际上是今马莲河支流柔远川,而柔远川则由于午岭北端的西侧流下。泥水名称的肇始正说明子午岭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遂使这条河流蒙受了泥水的名称,同时也使泾河为之浑浊不清。
&&&&从渭河全流来说,这一时期的变迁并不很剧烈。渭河上游于秦汉时期为天水郡和陇西郡。陇西郡与泾河上游的北地郡同置于战国后期③,西汉中叶分置天水郡④。陇西置郡之后也尝一再迁徙人口,这两郡最多时达到7.7万多户,33.6万多人⑤。按渭河上游流域面积平均计算,则每平方公里为2.5户,10个人,较之泾河上游为多。人口虽多,但却不像北地郡那样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渭河上游在那时为森林地区,和泾河上游原为草原地区不同。当地居民普遍用木板造屋成为一时的风气⑥,就是例证。当然人口的增多,农田面积的扩大,也摧毁了一部分自然植被,使土壤侵蚀较前有了增强,但终究还是比泾河流域要好一些。这可从西汉时引渭灌溉的成国渠没有见到淤地肥田的记载得到证明。
&&&&________
&&①《汉书》卷四九《晁错传》。
&&②④⑥《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③《水经&河水注》。
&&⑤西汉在今宝鸡之西渭河上游设有陇西、天水两郡。按318页注④的方法求得这个地区的户口数。
(三)南北朝时期的泾清渭浊
虽然南北朝时期北朝人没有具体谈到泾渭清浊的问题,但泾渭的清浊还是有了新的变迁。这种变迁乃是由居住在西、北两方面的游牧部落逐渐向内地迁徙所引起的。
&&&&西、北两方面游牧部落的内迁可以上溯到东汉末年,十六国时期的迁徙更为频繁,进入南北朝时期才逐渐稳定下来。泾渭两河上游各地在这些时期也都有游牧部落的徙居,而泾河上游各地更显得突出。马莲河东西魏晋时期就已不设郡县。泾河上游其他各地在十六国时期虽偶尔有郡县设置,然废置不常,显然没有定居人口作为基础。比较起来还是渭河上游的郡县稍微显得稠密。游牧部落迁居所至,农业地区逐渐又复转变为草原地区。草原地区和农业地区的范围由郡县的分布可以辨别出来。十六国时期,泾渭两河上游地区大致和春秋时期以及战国初年相仿佛。南北朝前期,这些地方虽陆续有郡县设置,仍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提并论。当时这里究竟有多少人口,记载缺略,无由备征。然北魏并没有像秦汉王朝那样,向这里大量迁徙人口。当地的农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是可以想见的。
&&&&郦道元生当北魏后期,他也注意过泾渭清浊的问题。他曾经以泾渭的特殊情况来比拟黄河在下游和济水交流后的黑白异流。可惜《水经&泾水注》早已散佚,无由看到有关的论述。虽然如此,由他书所征引的片断。尚可略见一斑。据其所记,则泥水在当时已改称为白马水①。泥水名称的停止使用,显示河中泥沙的减少。实际在当地改为游牧的草原以后,泥沙是不会增多的。马莲河的泥沙既少,泾河自有转清的可能。
渭河上游地区虽也受到游牧部落迁居的影响,却和泾河上游略有不同。在游牧部落频繁徙居的时候,这里仍散居有许多农业人口。十六国时期前后秦交递之际,前秦苻登据有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夷夏归之者3万余户②。这里所说的夷夏是兼有游牧部落和农业人口。
_____________
&&①《太平寰宇记》卷三三《庆州》引。
&&②《资治通鉴》卷一○六《晋记》。
其实当时这里的夷夏杂居实不仅南安一地,前秦后秦相继在这里建置一些郡县,正说明当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北魏辰定陇右,渭河上游初告安谧,农业渐就恢复,地方官吏以劝农相标榜①,大小二麦也成了主要农产品②,附近地区的军粮因之有时就依靠这个地区来供应③。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渭河的清浊就不能没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南北朝时期渭河上游还有不少的游牧部落,当地农业虽已有所发展,还远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较。秦汉时期渭河是比较清的,南北朝时期自然不能更为浑浊。不过秦汉时期泾河里面含有大量泥沙,成为浊流,就显得渭河比较清澈。这时期泾河既已转清,渭河虽未更为浑浊,但和已经转清的泾河比较起来,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澈了。
&&(四)隋唐时期的泾浊渭清
&&&&由前面征引的唐代诗文,可以知道当时是泾浊渭清。为什么有这样的变迁?这得由南北朝末年说起。
&&&&泾河上游的郡县到北魏后期虽已陆续增置,不过马莲河流域还只限于下游。西魏时,先后在马莲河流域设置了朔州(今庆阳县)等3个州。这几个州到北周时虽又废去④,但已显示马莲河一带不尽是草原地区了。
北魏行将分为东西的时候,六盘山下泾河上游还有相当的畜牧业⑤,可是当宇文泰起于平凉时,就征发邠、泾、东秦、岐4州的粮食,以供军用⑥。其中件6州为今甘肃宁县,泾州为今甘肃泾川县,皆在泾河上游。泾河上游所出产的粮食可给军用,正说明当地的农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庾信以南人人北,上距东西魏分裂不过20余年,他只称道渭河的清澈,显示泾河又在转浑。这说明农牧业对于土壤侵蚀差异的影响十分明显。
_________
&&&&①《魏书》卷五一《吕罗汉传》。
&&&&②《魏书》卷五一《封敕文传》。
&&&&③《魏书》卷五一《皮豹子传》。
&&&&④《隋书》卷二九《地理志》。朔州而外,还有蔚州和恒州。
&&&&⑤《周书》卷二七《赫连达传》。
&&&&⑥《周书》卷一《文帝纪上》。
&&&&泾渭两河上游再度成为农业地区以后,人口也相应地增多。隋时,泾河上游有20.1万余户,渭河上游也有7.1万余户①。按泾渭两河上游各自的流域面积平均计算,每平方公里的户数,分别是4.7和2.3。与西汉时相较,渭河上游差相仿佛,而泾河上游则大为发展。唐代泾河上游有8.5万余户,65.2万余人。按流域面积平均计算,每平方公里以户计为2户弱,以人计为10.2口。虽不能与隋时相比拟,但口数却多于西汉。唐代渭河上游仅有2.8万余户,12.3万余口②。按流域面积平均计算,每平方公里以户计只有0.9户,按人计也仅有4口。如以泾渭两河上游相比较,则隋唐两代泾河上游的人口皆较渭河上游为稠密。这和西汉时期正好相似。西汉时,泾河上游地区仅有10万余户,从事农业耕耘,已使泾河水色浑浊。隋唐时期人口皆较为众多,在耕耘技术没有什么更改的情况下,泾河由清转浊,也是有可能的。
由于泾河转浊,遂使渭河比较显得清些。就隋唐时期的具体情况来说,渭河也再没有更为浑浊的原因。渭河上游隋代人口较多,充其量也只是和西汉相仿佛;唐代由于吐蕃不断地骚扰,人口有显著的减少。也就是说经过南北朝时期,渭河上游农业的恢复最多也只是到达西汉的水平,农田面积没有新的扩展,到唐代更等而下之,相对地还有减少。渭河上游本与泾河上游不同。泾河上游原来是草原地区,而渭河上游则是森林地区。森林地区如无其他的摧残,农田不再扩展,原来的森林当然可以得到保存,甚至还可继续滋生发展。当地黄土丘陵顶部和其近处河谷底部的相对高度虽大,由于森林的被覆,还不至多受侵蚀,这自然会有助于渭河的清澈。唐人一再说浊泾清渭,正是实际的描述。
___________
&&①隋时泾河上游有弘化、平凉、安定、北地4郡,渭河上游有陇西、天水2郡,皆见《隋书》卷二九《地理志》。计算方法同318页注④。
&&②唐代于泾河上游置庆、原、泾、宁、邠5州;于渭河上游置秦、渭2州,分别见《新唐书》卷三七、卷四○《地理志》。计算方法同318页注④。
&&&&(五)唐代以后的泾清渭浊
唐代泾河方浊的时候,当地情况又逐渐显露出了新的变迁。泾河在关中平原以上各河段及其支流的谷地,除近于源头的段落而外,迄今已经下切到前第三纪基岩。是什么时候下切到这样的地步?由于促成下切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时难得明确解释。不过沿河有些城池或其遗址,在现在看来,已经近于基岩,或与基岩高差不大,很值得注意。因为这些城池始建以来,迄今已数百年或者竟在千年上下,经过这样悠久的时间,城基与基岩的高差犹不甚悬殊,正可说明建城之时基岩已经露头,或者建城的地方已经接近于基岩。汉代的彭阳县城旧址,在今甘肃镇原县东南28公里(以直线距离计)茹河北岸井陈家,其地一片瓦砾,间有残瓦当出土。故城旧址紧濒茹河,与现在显露出的基岩高差仅约10米,是当时茹河谷地可能已有基岩外露,或者行将外露。今甘肃宁县城据说是五代梁时所筑①。其城夹处于城北河与九龙河会合之地,城西南隅与基岩高差不逾15米。今甘肃合水县东北的老合水,为合水旧城所在地,雉堞依然完好。据说旧城始筑于北宋时②,倚山临水,东南距合水川100米,与河床的高差亦仅10米上下。这里虽只举出几个县城,已可以看出唐宋之际泾河及其支流谷地的基岩若非全部显露,至少已显露出相当多的部分。泾河上游及其支流沿岸其他各县城,如平凉和泾川两县,马莲河畔的环县与庆阳两县,茹河旁的镇原县,汭河岸上的崇信县,达溪河侧的灵台县,马栏河北侧的旬邑县,其建筑年代皆可上溯至元明之间,甚至更早一些。平凉、
____________
&&&&①②&&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六一《庆阳府》。
庆阳两县和城侧河床基岩间高差较大,这是因为平凉城始建时,有意选择泾河南岸的坂上①。而庆阳城则位于马莲河和柔远川会合之处。庆阳城有南北两关,南关关门与北关北墙间的直线距离为2.5公里,城西马莲河的河床在此两点间的高差为10米以上。地势陡,落差大,故河谷较深。除此两县外,其余各县城与其城侧河床间的高差皆在10米上下,甚至只有几米的。显然在始建城池之时,当地河床的基岩有的已经显露出来,有的接近于基岩了。正因为如此,唐代以后泾河的含泥沙量就逐渐减少,若非暴雨大雨之时,河旁原上山坡没有被侵蚀的土壤随水流下,则泾河中所含的泥沙就比较少些。清代中叶勘查泾渭水流时,发现泾河的含泥沙量不大,应该是符合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但是渭河流域的情况却向另一方面发展,使渭河逐渐由清变浊。引起这种变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渭河流域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隋唐之际,都城长安所需用的材木,尚无须外求,而终南山中的森林仍受人称道②。就是偶然到外地采伐,也只是在关中西部的岐陇诸山③。可是到了唐代中叶,长安城中所需用的巨木,却要远求之于吕梁山西黄河两岸④。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被摧毁无余,只剩下了一条赭色的土山⑤。由于岐山以西的秦(今甘肃天水市)陇(今陕西陇县)两州的山林尚相当富饶,因而也成了采伐的集中地。当时北宋与西夏交争,秦州渭河北岸皆为夏人所占据,宋夏争夺采伐材木,往往引起衅端⑥。今甘肃武山
_______________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原州》。
&&②《柳河东集》卷五《终南山祠堂记》。
&&③《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凤翔府虢县有升原渠,“运岐陇水入京城”。岐陇水当是岐陇木之误。
&&④《新唐书》卷一六七《裴延龄传》。
&&⑤《苏东坡集&前集》卷二《东湖》。
&&⑥《宋史》卷二五七《吴延祚传》,又卷二七○《高防传》。
县东的洛门当时也多产巨木,宋人为了采木,甚至贿赂当地的羌人,以求假道①,据说每年可获大木材万株②。再加上官吏的私采私运③,竟使都城开封的良材堆积如山④。当然,对森林的破坏并不是到北宋就告结束,而是长期延续下去,最后终于使渭河上游的森林基本消失,渭河也就成为滚滚浊流。
&&&&这样的变迁还可以从长安附近的灞、浐两河得到证明。唐代灞、浐两河还是玄素分明⑤。当时人提到灞河,也是说它“旁连古木,远带清濆”⑥。这旁连古木,正说明了灞河清澈的缘故。可是到了清代初年,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浐河里面的石子犹磊磊可见,而灞河里面的浊浪却像黄河一样,滔滔奔流⑦。细沙随处沉淀,成为西安地区近年来建筑砂料的主要产地。灞河这种巨大的变迁,正好说明森林的存毁与河流清浊的密切关系。
由灞浐两河玄素的差异可以推论出渭河全流清浊的变迁。因为玄是黑色,黑色的水流都较清澈。以黑水为名的河流自然都是较清的。郦道元撰《水经注》,于《渭水注》中曾提到一些黑水的名称。如渭河在洛门以下,流过黑水峡;黑水峡南侧,有一条黑水北流人于渭河。黑水峡在今甘肃武山县洛门镇东,而黑水就是三十里铺旁的乔家沟,渭河的一条较大支流,现在叫做葫芦河,而那时称为瓦亭川。瓦亭川也有一条叫做黑水的支流。这条黑水河实际就是现在葫芦河的上游。现在甘肃天水市东北的清水县,是以濒于清水河而得名的。清水河今为牛头河及其支流樊河。渭河的支流还有一条名为黑河的,在今陕西周至县,直到现在仍然沿用原来的名称。这些黑水和清水陆续的注入,使渭河能够保持其一定的清澈程度。而黑水峡的名称更说明渭河自源头以下流到峡中都还是清澈的。
__________
&&①《宋史》卷二六六《温仲舒传》。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
&&③《宋史》卷二五七《王仁赡传》。
&&④《宋史》卷二七六《张平传》。
&&⑤《全唐文》卷七四○,李庾《西都赋》。
&&⑥《全唐文》卷三三一,王昌龄《灞桥赋》。
&&⑦王士祯《秦蜀驿程记》,在《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第七帙中。
&&但是这些名称并没有沿用很久。黑水峡以后再未见诸记载。瓦亭川支流的黑水,在宋时已改名为武延川①。据《水经注》的记载,这条黑水行将流入瓦亭川时,西侧接纳一条名叫[氵+毖]水的小河。这条温水现在叫做滥泥河。河以滥泥为名,当然是十分浑浊的。这个河名不知肇始于何年,不过总不会是近年才有的事。黑水与瓦亭川相会合后,南流经秦安县城西,明代称为陇河。据当时记载,陇河“水浊善溃,人以之比黄河”②。这虽与滥泥河有关,但还不仅是滥泥河影响的结果。清水县的清水河改为牛头河,也在明代后期③。据说是因为流经牛头山下而改名的。清水河本来就经过牛头山下,为什么明代才更改名称?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清水不清了。这条黑水和清水名称的改变都在明代,正说明明代的渭河已经成了浊河。明代的康海和龚懋贤仍称渭河为清渭,显然是违背实际情况的。
&&&&渭河显得浑浊,也和它的谷地未能完全下切到前第三纪基岩有关。渭河的一些河段还是砾石、砂及部分砂壤土的现代河流冲积层。就是葫芦河也是如此。而葫芦河正是浑浊得像黄河一样。当然像渭源、陇西两县的渭河上源,以及千河、清姜河、石头河、黑河等仍比较清澈,但仅有这些短促的河段和较小的支流依然改变不了渭河浑浊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
&&①《明一统志》卷三五《平凉府》。
&&②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七四《秦州》引《秦安县志》。清代前期秦安县未闻修志。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二二《艺文&著书目录》著录秦安胡缵宗撰《秦安县志》,为明嘉靖年间撰修的。《大清一统志》所引当是此书。
&&&&③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七四《秦州》引《巩昌府志》。所说的《巩昌府志》为明末天启年间所修。
然而促成唐代以后渭河的转浊也和当地降水量的变迁有一定的关系。泾渭两河在关中合流。关中曾经是一些王朝建都的地方,水旱天灾的记载比较详细。不过这些记载往往与泾渭两河都有关系,难于分别清晰,这里略而不论,只就两河的上游说起。有关这些地区的记载,从宋代起才稍稍详备,然亦多限于大雨暴雨。由北宋初年到清代末年,泾河上游的大雨暴雨仅有14次,渭河上游则为38次①。大雨暴雨次数多,土壤侵蚀必然严重,泥沙顺水流下,增加河水的浑浊程度。论泾渭两河的清浊,不能仅以大雨暴雨的时候为准。但经过大雨暴雨,所形成的冲沟对于平时的土壤侵蚀也有加强的作用。
&&&&根据唐代以后这些具体情况,可以说清代中叶的勘查所得的泾河清澈而渭河浑浊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这只能说明唐代以后的具体情况,不能以之推论以前的各个时期。
&&&&根据年在张家山和林家村分别测得泾渭两河的各自平均含沙量来看,泾渭两河的清浊还是相当明显的。这10年来在张家山测得泾河,1月份平均含沙量为O。208公斤每立方米,7月份为326.4公斤每立方米,年平均为149.8公斤每立方米。在林家村测得渭河,1月份平均含沙量为0.634公斤每立方米,7月份为180.9公斤每立方米,年平均为65.5公斤每立方米。显示出在枯水季节,
泾河含沙量犹小于渭河,故较渭河为清。只有在洪水季节,才较为浑浊。
综上所述,泾渭清浊的历史变迁,与当地植被的存毁与水土流失的缓急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两河的清浊也就有了显著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清代中叶的勘查虽取得一些成就,对于以前有关泾渭清浊的旧说,作了一点阐明,但未能因此而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泾渭两河中的泥沙,使清者愈清,浊者也能逐渐变清。
_____________
&&&&①据《宋史》卷六一《五行志》,《元史》卷五○、卷五一《五行志》,《明史》卷二九《五行志》,《清史稿》卷四○《灾异志》,《古今图书集成&庶征典》卷一二九,《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天文志附祥异》的材料,删其重复,统计出这些数字。
泾渭两河的由清变浊,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而人为的原因实际上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今后如果能够防止这样人为作用的重演,再减少自然的原因,则泾渭两河都是有可能趋于清澈的。
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一期
[ 此帖被猴戏在 16:0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离开这个吃人的国家吧
UID:378023
在线时间1655小时
关注(70)|粉丝(130)
看不到泾渭分明啦!
UID:60860
在线时间63小时
关注(5)|粉丝(21)
去了泾渭分明的地点,还能看到泾渭分明的景象,没有想象的壮观,出乎想象,不是公园也不是什么景点,只是两条河的交汇处,周围什么也没有。
渭河黑而泾河黄,相比泾河显的清些,
笔者认为,历史上应该是泾河浊,因为流经黄土高原
渭河清,像李白等文人骚客常到渭河边,他们常在宫廷出入,不可能任渭河污染,而过去也没什么工业污染
泾浊渭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花开花落花无错,人喜人忧人有情。
http://zp95.blog.hsw.cn
UID:197542
在线时间1343小时
关注(20)|粉丝(94)
回 1楼(泾水贤人) 的帖子
沙发你错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芦声阵阵,同歌一阕。
UID:97839
在线时间1991小时
关注(348)|粉丝(317)
感谢楼上各位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华商论坛 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7x24小时)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029- 活动洽谈:
华商论坛公众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泾水渭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