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怎样做产品运营是做什么的营

最会搞创意运营的Uber:如何做自己的两周年活动运营
BLUES以一个典型用户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优步深圳两周年的庆典。
这两天是深圳暴雨天气,敢于在户外搞庆典,太需要勇气,看一下现场照片,大家学习一下富有创意的UBER深圳公司如何搞这次庆典活动。
第一,吸引眼球的活动预热
深圳优步选择了深圳最高的地标建筑京基100,为两周年活动造势,极大的吸引了眼球,三三折14次打车的优惠码就出现在图片中,十分明确的认知:优步深圳两周年,优惠码在4月12日的图文推送后瞬间被秒完。
吸引眼球关注,引发传播,激发期待感,是做好一个活动预热的关键点。
Uber总是会搞些神秘感,他们的办公地址据说很少人知道。这次的两周年派对地址,也是神秘的……
第二,要选择一个有特色的活动地点,至少你平时很少去。优步深圳两周年派对地址,直到派对前一天才发出来,在深圳蛇口的深圳湾游艇会,很高大上的地方,一艘有UBER标志的游艇是会场的一部分。
第三,别致的现场装饰细节。从走进会场通道开始,让人感受活动氛围。
活动现场是游艇会的泳池,俗称泳池派对。比较特别的是泳池中间用白色幕布遮盖。开场前,纳闷为何把泳池遮盖住,后来活动开始,才知道是投影幕布,白色幕布经过一天暴雨的洗礼,想来真是不容易。
第四,基于产品本身进行活动创意。
看主会场舞台的两边,是两个“又”字,开始疑问是明明是“双”,为何分开两个又,后来活动开始,才知道是个仪式,现场嘉宾和主办方代表分别将两个“又”字推向舞台中间,组合成为“双”。
UBER中国华南区总经理罗岗做主题演讲,阐释主题内涵,分享深圳数据,最拥堵的前三名是,罗湖区人民南路,时速15公里,第二堵华强北,时速16公里,第三堵南海大道,时速19公里,BLUES作为每天走南海大道的乘客真心不容易[偷笑]。产品活动,必然是需要有用户代表的,BLUES和一位司机师傅分别作为乘客和司机代表登台露脸……挑选用户参与是需要有故事的,每个产品自己把握吧。
罗岗现场还宣传了深圳首条HOV车道,这对环保出行有极大的帮助,对UBER乘车服务也是利好消息。4月18日,深圳将在滨海大道启用深圳首条HOV车道(多乘员车辆专用车道),上下班高峰期,允许乘坐两人以上车辆驶入。HOV车道中文名称定为“多乘员车道”,标志标线设置上,多乘员车辆专用车道的上方或侧方间隔设置专用车道指示标志,专用车道与相邻车道车行道分界线为绿色虚线,地面设置相应文字及绿色多乘员车道图形标志,载客人数标识设定为“2+”
UBER这次活动最有特色的是现场使用UBER产品本身进行互动抽奖。现场嘉宾在APP菜单“优惠”里面输入“优步深圳双周年”,开启抽奖入口。第一条消息,就是现场抽奖开启成功;第二条信息,就是上一篇文章发布的优步深圳两周年优惠:14次三三折优惠。话说这个优惠真的很实在,真的给用户发福利。
下图,叫车的最左边变成“两周年抽奖”,定位地址可以看到是蛇口海边。
观众作为乘客点击“两周年抽奖”,抽奖就是叫车,罗岗作为司机接单,有幸叫到车的用户中奖,现场连线,接通电话,确认中奖,通话过程也是互动过程,将活动推向高潮。
第四,现场礼服让美女更美。
活动通常是少不了美女的,活动通知大家穿礼服,美女们的最爱,有机会穿美美的服装。
美女照片呢,BLUES没敢哪个手机拍美女,等着UBER官方发布现场照片吧。
最后,看一下整个活动时间安排,看着很简单,一些小创意则让现场不同。
小结Uber深圳两周年的活动运营方法:
结合城市场景特定的曝光方法和预热;
实惠的用户福利策划,让用户感受价值;(切记:成本上限预估,避免被刷);
特色的活动场所选择;
用户代表的邀请,要有故事,有影响力;
基于产品本身特点的现场活动设计;
现场出席者的服装要求,如果不是正式礼服,可以做些体现企业文化的服装,例如小米发布会通常是现场发服装;
现场细节打动参与者;
高颜值人群参与,美女帅哥总是吸引眼球;
运营活动,通常是提升用户活跃,提升品牌形象,活动做的好不好,就看参与者有没有自发拍照发朋友圈的冲动,有没有一些惊喜,哇,原来可以这样搞!
=========
BLUES的营地教育创业项目招募,仍在继续,简历过多,来不及一一回复,大家见谅,下面是招聘广告。
BLUES创业团队招募
深圳,是我们工作的大本营,户外营地则分布全国。
除了具备1-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之外,希望你热爱运动,热爱教育,富有创业激情,创业真的不是那么好玩的,做好创业奋斗的心理准备,你一定不会像在大公司那样舒服,一定会遇到各种挑战,一定会更快成长!
欢迎 产品经理(策划、运营)、程序员、设计师、测试等同学加盟。
简历发BLUES的邮箱:
邮件标题:简历-姓名-岗位-工作年限;例如:简历-王刚-产品策划-3年;
如果是开发简历,请注明:前端(HTML、CSS、Java )、后端(PHP|C++|Java|Python)、iOS、安卓
我们的创业,从这片空间开始:
两个月后,将会是这个样子,设计和装修,也是创业的过程,相信这是一个年轻团队会喜欢的空间。
对于年轻人,工作最大的福利,或许就是可以和一群有趣的人一起成长,相信我们的团队和事业将一起快速生长。
==========
公众号作者BLUES(兰军);公众号ID:bluemidou;原创3年自媒体人,原迅雷产品总监,腾讯、YY语音高级产品经理,欢迎留言交流。
欢迎收藏和分享下面这篇目录,方便大家看标题,点击阅读具体文章。
产品经理:BLUES原创350篇文章目录集合
扫描二维码,关注BLUES原创文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Uber负责人采访:嘀嘀在系统化、精细化运营方面做的很好
今年 2 月,Uber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取名&优步&,在上海、深圳和广州开通服务;4 月,Uber正式入京,初期主要面向 CBD 和三里屯地区,不久前还在京推出了主打环保拼车的人民优步。现在,接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Uber 在京到底发展如何呢?我也与 Uber 北京的负责人 Ben 聊了下。
先来分享下我和 Ben 聊天当中有意思的点吧。
关于数据,Uber 一直讳莫如深;外界所有的数据,基本都是从去年流传出来的那张截图推演出来的。关于 Uber 在北京的运营数据,Ben 和 Uber 其他的员工也都很谨慎,只是给了两个小线索。一个是&北京是 Uber 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城市&,一个是&Uber 在北京的发展速度是上海的 3 倍,当时上海已经是 Uber 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城市&。这其中主要的指标就是成交单数。事实上,北京也是 Uber 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与伦敦、巴黎一样,是 Uber 最关注的几个海外城市。(上海、香港也是)。Ben 说,他 和 Uber 总部对现在的运营数据还是比较满意的。
Yammer 的 CEO 兼前 Paypal 的 COODavid Sacks 指出,地理密度会形成新的网络效应。对于 Uber 来说,要在北京形成网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增加车辆。东城区三里屯(晚上)和国贸地区(下班时间)已经比较顺畅了,周四下午我在中宇大厦附近试了下 Uber Black,5 分钟上车,司机还很耐心的直接开到了大厦门口,自己付了停车费。其他地区的覆盖率就挺低了,比如我在中关村海淀桥叫车,附近基本没有车,或者只有一辆车(一般都是人民优步)。在北京还有很多司机不知道 Uber,教育市场和司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 Uber 在美国地区的扩张。尽管如此,Uber 还是制定了淘汰机制,现在每个月有 10% 的司机会因为服务不达标被暂停服务重新培训。事实上,我曾经与两个 Uber 司机聊过这个问题,他们确实知道有这样的淘汰机制,只是关于到底得分到几分会被暂停服务就不太清楚了。今年Uber在北京的目标是能达到几千辆车,保证东城区的覆盖。而到底是 2000 辆车,还是 9000 辆车,Ben 也只是讲了讲到达这两个数量时能够辐射的范围。
而要如何扩展车和司机呢?Uber 现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鼓励司机介绍新司机,给与老司机补贴,这也收到了成效。加上前段时间绿色出行的活动,数据方面也有提升。激励司机加入的,除了对于 Uber 品牌的认知度,还有经济上的直接刺激。在北京,Uber 的司机收入因为接单时间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多的每月能达到 1 万元,少的也会挺少。我也与一个 Uber Black 的司机聊了下,他说在东城区差不多每天一般的收入能达到 300 元左右,Uber X 司机收入就要少些了。
北京的 Uber 司机得分是全球最高的,但 Ben 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在北京不少 Uber 的司机不会下车为乘客开门,从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来看,穿正装的司机也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本地化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 Uber App 上的 Facebok 和 Twitter 还是有些有碍眼,缺了微博、微信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分享平台还多少有些违和感,银联的信用卡还不支持用户还是会有些不顺手。这些实质性的工作,他们也已经制定了计划,只是因为优先级排序的关系,所以用户还没有看到进展。此外,很多他们要做的本地化工作还是比较&虚&的,比如教育用户,到现在北京地区还有很多用户是不知道 Uber 可以提供发票。
作为一家海外初创公司,Uber 之前推出了人民优步的拼车服务。要知道,在国内,&人民 &一词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看起来顺风水上。Ben 说,其实他们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在北京,本地化、竞争和政府关系方面都遇到过不少难题。关于这部分,在后面会再详细地讲。
Uber的本地化
在本地化方面,Uber 最大的特色就是本地化的运营团队。Uber一般会采用了三人小分队突击一个城市的方法,每开通一个新的城市,通常的配置都是一个三人团队,总负责人,运营经理和市场经理,相当精干。他们需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从市场推广到合作伙伴选择。这种充分授权本地团队的做法,收效明显。
不过,现在北京地区,Uber 的团队已经超过了 3 个人,达到了十几个人,包括运营、市场、政府关系、研发人员。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地区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其他需要进驻地区的新同事,原本就在北京。这样来看,北京很可能也是 Uber 在华的一个战略大本营。现在他们也还在继续招兵买马。(有意向的童鞋,你们懂的,grace.)
事实上,Uber 在华也制定了进驻 15 个二线城市的计划,包括了西安、天津、杭州、南京、昆明等城市。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找到本地化的团队,一直被搁置着。Ben 表示,只要有合适的人,这些城市随时可以进驻。如果人没有招到的话,进驻这个城市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不如稳步推进。
除了团队的本地化,关于 Uber 的应用和服务本身也需要本地化。虽然,上面提到了不少应用的不足。但这半年,其实他们也确实做了一些本地化,语言的本地化这个就不用说了,地图和支付则是他们重点做的。当查看我司作者 Leon在4月份发布的文章时,你会发现当时的 Uber 界面还是中英文掺杂的,现在已经完全汉化了。Ben 说,关于地图定位准确性和支付的流畅性他们的工程师也在做优化,这是他们最主要的两个侧重点。
嘀嘀在系统化、精细化运营方面做的很好
与国外不同,在国内除了要与易到租车、AA 租车这些直接对手竞争,Uber 也感受到了来自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的压力。此外,BAT 最近也在积极参与、布局的商务 、高端租车服务,比如百度 + 易到(百度专车)、阿里 + 快的(一号专车)、腾讯 + 嘀嘀(U 优打车,现在已改名叫嘀嘀专车),在给这个市场加热的同时,估计也会加大竞争。
前几天,有消息称,海尔融资租赁公司宣布投入 30 亿元人民币,与易到用车达成战略合作,拟共同成立&海尔易到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为易到用车平台上的千余家租赁公司提供汽车融资租赁服务,资本将不再成为中小型租赁公司发展的瓶颈。我本来觉得这个会是个很有战略性的合作。对此,Ben 则有不同的看法,车的数量已经不再是制约易到的主要因素,易到现在有几万辆车,足以支撑其运营,反而是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会成为用车平台的发展关键。这一点,嘀嘀就做的很好。
Uber的下一步
对于一家身价 180 亿美元的企业,它的每一步都会牵动不少相关人士的神经。关于下一步计划,Ben 的回答还是挺谨慎的,一直强调 Uber 会做好自己的服务,环境、对手、政府都是他们很难预料和控制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扩展二线城市、继续做本地化、优化服务,Uber 也很可能会推出一些新的服务和产品。
不久前 Uber 牵手 Concur, 进军商务用车领域,帮助公司缩短交通费用报销流程,我问 Ben 国内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服务,Ben 并没有否认。在理顺了发票问题之后,近期他们也很可能推出 Uber for Business 的服务。
之所以喜欢 Uber,有一点就是它总能出其不意的提供各种有趣的按需服务,比如送冰淇淋和甜点、送快递、车中安放好儿童汽车座椅、搬家服务、送午餐快递。在国内,Uber 之前应该已经做过了上门舞狮、送孔明灯的服务,最近他们也在筹划有特色的新创意。(有想法的童鞋,也可以邮件联系他们,grace.)。
关于Uber的一些小思考
从一个喜欢 Uber 的普通用户这样的视角来看,我觉得 Uber 在本地化、服务方面的进展还是多多少少有点慢的,比如一直还没有在 App 里增加微信、微博分享功能,比如微信公众账号里时不时出来的英文文章推送。作为一家发展到 180 亿美元规模的公司,Uber 已经不能单单算一家小创业公司了,就很难有小公司的灵活性了。这也是 Uber 的员工很谨慎的原因之一吧。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 Uber,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进展有些缓慢的 Uber。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问过 Ben,他对这个发展速度还挺满意的,在美国前 18 个月只有一个城市,前 24 个月也只有 3 个城市,通常进驻一个城市一开始都会比较慢,后期理顺了拓展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在美国 Uber 已经形成了等待时间、覆盖密度、利用率、司机的收入都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而在国内,要形成这个循环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车和司机就很可能是那个突破点。
互联网相关的国外公司进中国就没几个玩得转的,前面折戟的已经一大批了,新生代的 Uber 会怎样呢?这个还有待时间去验证。国内的一些用车平台,最初主打的理念都是中国版的 Uber,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品就会呈现出更适合国内用户习惯的特性,这就会成为他们的优势。事实上,不仅仅是 Uber,包括新硬件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会如此。所谓的&山寨&并不可恨,相反,他会加速中国互联网和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后期中国特色模式的积累,美团、微博等产品莫不如此。在按需提供服务方面,我觉得未来国内也会再现这样的历史。
责任编辑:杜敏为什么 uber 的运营比 滴滴的运营要强_百度知道
为什么 uber 的运营比 滴滴的运营要强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日本路面/地铁交通发达~能坐电车/地铁,或者自驾的基本没必要打车~而且日本出租的费用较高,除了特殊情况,没人愿意掏这个钱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Uber这么做标准化,你理解了吗?
[ 亿欧导读 ]
标准化的内核是对产品策略和运营逻辑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体现在产品上、结果上。产品上贴近用户,贴近服务者,结果使双边受益,最终打造一个新的机制和体系。这才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真正该做的标准化。
最近被炒得一团火热,随之舆论开始一边倒的对Uber毫不吝啬的站队和致敬。当然目前来看,Uber的确是一家值得学习和尊重的公司。但到底学习它什么?我想舆论刮错了风。
问题来了,Uber从大洋彼岸刮来的到底是啥风?这里咱们暂且按下不提。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国内创业公司目前在干啥。
l你是这么玩的吗?
自从提出互联网思维七字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和快”后,国内的创业公司尤其以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为甚,基本上就跳不开这七字魔咒了。而且这股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君不见卖个煎饼、煮碗面条、烤只鸭子都不论红黑绿白的被冠上了互联网思维的名头嘛。但雷军的七字诀真的是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的不二法诀吗?当然,因为小米的市场收割之战打的太过经典,以至于大面积的创业者纷纷群起效仿。于是各类型的创业者都疯狂地依照七字诀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依样画起了葫芦。
笔者根据雷盟主的七字诀简单总结了下这些创业公司目前到底干了哪些事?
1)寻找细分市场,打造小而精项目(专注)
仅目前来看,尤其是从洞开后,移动互联网能触及的细分市场几乎已被瓜分完毕。可以这样说:单凭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几乎可以解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类需求。大到生死:母婴项目(蜜芽宝贝)到殡葬行业(彼岸);小到生活:饿了就找饿了么,累了点到功夫熊,懒得打扫阿姨帮,不想做饭爱大厨,家电坏了一修哥,出行还好有滴滴……总之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2)努力搭建标准化,打造行业壁垒(极致)
笔者屈指算算也参加了几十场的行业峰会、创业分享会等等大小不一的创业圈会议,耳边听到最多的除了烂街的互联网思维外,就是标准化。创业公司也着实在这个点上做了最多文章。送煎饼的极酷外卖装,煮牛腩的异域面纱也算把标准化玩的出神入化了。普通做法是怎么也得标准个服务定价、着装穿戴、上门礼仪等等。一时间,江湖开始不拼内力拼外功了。至于行业壁垒的目的有否达成,笔者不知。
3)尖叫的用户体验(口碑)
用户体验这个词逢人必讲指数排名至少Top3。用户体验重不重要?自不必说。但几乎各家完成用户体验的方法除了上文的标准化,最重要的一定是补贴!1元美甲、1元洗车、1元看电影,你尖不尖叫?不尖叫才怪!遥想当年还不是姐妹花的时候,能让笔者三四块钱就打个车,笔者当然爽的跟个大爷似得。而如今,滴滴在我的手机桌面上都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补贴结束之后,用户持续尖叫,这才是创业公司大梦方醒后该思索的命题!
4)加速融资,迅速拓展,开启全国化运营(快)
“快”犹如一缕晨光,悄悄打在了创业公司早上八九点钟的窗台上,也悄悄地打在每一个创始人的心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没错,只要能快,干嘛要慢?快,犹如练功,也分数年的勤学苦练和十全大补丸的催化。创业如练功!不必说,自是勤学苦练来的踏实。可眼下的创业公司却偏偏爱上了大补丸,融资速度也越走越快,快的让人触目惊心!融资拿到了,自然是大面积招兵买马,然后跳楼价补贴用户。一家创业公司半年内要是没搞定北上广,都不好意思再谈执行力!
由于笔者内力有限,这些点无法一一分析到位。专注、口碑、快,就这三点国内创业公司的玩法笔者也不置可否,且本文要论述的主旨也并非在此。只能暂且不谈,单挑标准化这件事,死磕给大家看看。
标准化vs小米
论述之前,笔者必须说明两件事:1、标准化到底说的是什么?2、小米为什么敢谈极致?
1)标准化到底说的是什么?
a)标准化是啥?
标准化是指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
b)标准化是互联网思维?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实话讲,笔者到现在都没搞清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但笔者可以回答标准化一定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把视线拉长点,咱老祖宗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建驰道”是不是标准化?把视线拉近点,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作业是不是标准化?标准化不应该成为互联网公司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标榜自个儿的工具和牌坊!
c)标准化到底要标准什么?
标准化一定不止是服装、设备、话术、礼仪的同质化。不是一个外卖员穿着统一工装,戴着统一工牌,骑着一式的车辆,进门对我九十度弯腰,然后说句“您好,这是您的外卖。”这么简单;也不是拿着同一款pad给我展示几十种可选的美甲方案;更不是极炫极酷的装备。那么标准化到底要标准什么?是这种表象标准化吗?笔者先在这里卖个关子。
d)标准化能形成壁垒吗?
肯定能!请别怀疑笔者粗暴的论断。当然,这个论断肯定不是基于笔者上文提到的表象标准化。关子还是先在这里卖着,稍后笔者给您抽丝剥茧。
2)小米为什么敢谈极致?
a)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当笔者抛出自己观点的时候,请您息怒,因为笔者的表述可能跟您以往听到的不一样。笔者一直认为小米是一家很NB的公司,但它的NB之处却不是因为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笔者一直认为小米很好的抓住了时代转型这个大背景。
说白了,小米其实是一家后工业时代的异类公司。为什么这么说?那我们来看看小米到底跟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手机生厂商有何不同。我想这种不同,其实不多,真正关键的不同其实在于小米只做了一款手机,并且卖的方法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本没有多大威力。但有一点才是小米真正可怕的地方,它的营销手法几乎完成了雷军宣称的七字诀的所有内容!它的营销手法才是互联网!因为饥饿,所以发烧;因为发烧,才能尖叫;因为尖叫,创造口碑;因为口碑,所以快!
小米其实是传统生产行业借助互联网内核自我再造的一家处于时代接驳处的公司,或者用一下最近恐怕又要火热到烂街的词汇:互联网+。
b) 小米为什么可以标准化?
我们基于了解了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后,方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小米可以标准化。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标准化有多神圣,而在于你要标准化的对象是否可以标准化。我们稍微理顺一下其中的逻辑。首先工业时代的工业产品都是标准化产品,一样的品牌、型号,甚至里面的小螺丝。小米手机,从质上而言,它是一部工业时代的工业产品,所以它天然就是标准化产品。
知道了什么是标准化,以及小米为什么敢堂而皇之宣称标准化后,你认为的标准化,你还那么认为吗?
Uber告诉真正的标准化到底长啥样
标准化到底是要干一件什么事?别急,笔者正式进入正题,通过Uber的案例跟大家说说标准化。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大家必须先扪心自问一下,你觉得Uber的服务标准化吗?当然,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您可以出门左转,先行离开了。
1)Uber的司机,你是否有见过统一着装、统一装备?是否听过统一话术?当然没有,因为人家根本不认为这是标准化。
2)Uber的服务,你是否遭遇过被半途加价、恶意宰客?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只能从自己和周边朋友的答案中简单推理:没有。
3)为什么一打车,就想到Uber?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打动笔者的在于,它是真实贴近用户的,笔者基本上没有收到过Uber的推送消息,也切实体验到了它的优质服务。
那么它的标准化到底是怎么做的?
A. 对用户而言
1)对结果标准化
对于服务行业而言,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从来都不是致胜王道。对结果的标准化是,才是永恒的基调。服务过程再Perfect,只要结果是0,前面再多的完美,都会被乘法法则清零。Uber能够将你尽可能便捷的送至目的地,这是结果!
启示:结果标准化,是一切标准化的内核!表象标准化只是加分项,没有内核,再多的加分项都会得到零分。对不起,结果就是这么残酷!
2)对计费标准标准化
结果只有对用户正向才有意义。对于用户而言,付费标准必须要了然。当然这个了然,并非说用户需要扒着算盘知道每一分钱的明细。了然在于对比,只要对比结果,用户满意,那么标准化才有意义。如果有一天Uber把计费标准也白纸黑字的告诉你,但是结果却是最终付费远远高于路边扬招或者同类型公司价格,那么这样的标准化又有何意义!
启示:用户要的不是流程、说明,而是真正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3)对用户选择机会标准化
Uber的司机接单前是不知道任何一张需求订单得到送客距离远近的,它让用户完全机会平等的出现在平台上。对用户享受服务机会的公平,或者说对于用户打到车几率的公平化,促使了服务结果的标准化。
启示:用户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必须通过产品和运营设计,做到公平、有效!当产品有歧视用户需求的可能,那么用户肯定会忽略你!
4)表象标准化里的服务态度和礼仪才算真正的加分项
Uber司机对于用户的服务态度和礼仪,总体是比较不错的。或者对于Uber司机而言,可能本身就因为是共享经济的缘故,态度一般都较好。而出租车司机毕竟是固有体系内的人,或者用出租车司机自己的话说“一接班就意味着份子钱”,所以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平台订单最多是减轻工作压力的一个辅助,而不是解法。
启示:用户也需要笑脸!但给不了笑脸,能给一个比较下来合适的结果那也不错!
所以用户需要的其实很简单,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产品、贴心运营,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结果比什么都重要!
B.对司机而言
1)尊重也是一种标准化
不管从招聘,到后续的管理,Uber始终会让司机在共享经济里享受尊严。这不不体现在所谓的客气里,而是体现在Uber团队背后的逻辑里。不要求统一工装、统一装备本身就是尊重。而且产品里对于司机的尊重才是重点,不管是地图导航功能,还是提示功能,至少证明Uber在想,也在做。
启示:尊重是一切标准化出发的基点。
2)计费模式的标准化
这里的计费模式除了对于定价策略外,对于司机的奖励和补贴机制也被纳入到整体的计费模式的标准化里。至少共享经济的红利,司机理所应当的应该享有。
启示:让服务者理所应当的受益,才是平台应有的价值。
C. 整体的产品策略和运营逻辑的标准化
1)Uber的成功不在于模式的新颖,而在真正贴近用户和服务者。从他产品的首页、功能提示等等很微弱细小的点可以体会到它是在刻意弱化自己,但最终它真的收获了用户和服务者。
启示:贴近才能靠近,创业团队必须本能地贴近用户和服务者,否则你凭什么可以做好!
2)Uber从未明火执仗的去强行制度和流程,它打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的名字叫做机制。它从一开始就完全重新定义了一个新的玩法、新的机制,不管从它的定价策略、奖励机制,还是用户运营策略、司机运营策略来看,它都相对成功的构造了一个新的体系。
启示:放低补贴、花样营销的作用,真正该做的是打造一个新的机制和体系。
言至此时,笔者终于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标准化的内核是对产品策略和运营逻辑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体现在产品上、结果上。产品上贴近用户,贴近服务者,结果使双边受益,最终打造一个新的机制和体系。这才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真正该做的标准化。
所以,如果你还在挖空心思想方设法的在表象标准化和营销上做文章,那么你的标准化又能走多远?
本文由作者胖微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由SHMBA创投联盟主办的将于日举行,邀请到卫哲、章苏阳、董占斌、方宇锋等20位投资嘉宾出席,并举办创投酒会。大赛将围绕“新消费、新金融、智能科技、医疗科技”四大板块展开,优胜项目将有丰厚奖励。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胖微;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诸多利好不及行业自勉
你知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017发展热点看热词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微信扫码登录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填写个人信息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好产品运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