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霖用作一首诗

卢照邻的诗卢照邻诗文历代刊刻与传播
卢照邻的诗卢照邻诗文历代刊刻与传播
[浏览字号:
自唐至清,卢照邻诗文刊刻传播经历了结集、散佚、再重新结集的过程。唐、宋、元时期,其作品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大量的卢照邻诗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明清两代,刊刻流传的有三个系统的版本。一卷本系统;二卷本系统,其中,元和江氏灵鹣阁本,乃影刻南宋书棚本,刊刻精美,为世所重;七卷本系统,为目今所见最早之七卷本,此版本成为卢照邻作品之集大成者。卢照邻,初唐文坛著名的河北诗人,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卢照邻诗文作品的流传与刊刻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其历史进行梳理,不但有助于卢照邻作品整理以及诗文研究卢照邻的诗,亦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作家诗文作品的历代流播特点。一、唐五代卢照邻诗文的结集和流传根据史书及相关资料记载,卢照邻在世时,其诗文已有流传,并因此而享有才名。《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记载:“时有后进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並以文章见称,吏部侍郎李敬玄盛为延誉,引以示行俭。行俭曰:才名有之,爵禄盖寡……”则卢照邻在咸亨之前,当已有诗文作品行于世。《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卢照邻传》记载:“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知卢照邻后亦有文章行于当世。《旧唐书 卢照邻传》称“文集二十卷”,检《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皆著录《卢照邻集二十卷》,又《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皆著录又有《幽忧子三卷》。可以肯定,卢照邻确有两种集子行世,而且很可能是其生前就已结集传播。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九《卢升之集七卷》云:“……又《穷鱼赋序》称尝思报德故冠之篇首,则照邻自编之集当以是赋为第一,而此本列秋霖驯鸢二赋后,其与在朝诸贤书亦非完本,知由后人掇拾而成,非其旧帙矣。”可推知,卢照邻生前曾自编文集于世。检史书及相关资料,尚未发现当世有人为其结集的记载,我们猜想,见于书目著录的《卢照邻集二十卷》和《幽忧子集三卷》,也极可能为卢照邻自编。至于刊刻情况,亦不得知。查检现存唐人选本中,只有两种录有卢照邻少量诗歌:《玉台后集》(自《唐人选唐诗新编》[1])只录有卢照邻诗歌,但篇目不详。傅璇琮先生在“卢照邻”条下注:《后村诗话》续集卷一云《玉台后集》收卢照邻诗,篇目不详。《搜玉小集》(自《唐人选唐诗新编》)录卢照邻诗一首:《王昭君》(《文苑英华》卷二〇四题作《昭君怨》)。《玉台后集》乃是李康成上承《玉台新咏》编选梁代至唐代吟咏妇女生活之诗,吕玉华称皆“艳而不靡”之作,检所录王勃二诗风格,应是。《搜玉小集》编次参差,莫得体例,却是编选初唐宫廷以外之诗人诗作,且言所选乃当时名士诗。亦可让我们寻到卢照邻当世诗名已著及诗文流传的证明。二、宋元时期卢照邻诗文的著录与流传宋元时期的公私书目,对卢照邻诗文的整理结集情况,皆有著录:《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第二十七著录:《卢照邻集》二十卷。《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第五十著录:《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三卷。《崇文总目》卷十一别集类著录:《卢照邻集》十卷。郑樵《通志》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著录:《卢照邻集》二十卷,《幽忧子集》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本)卷四上著录:卢照邻《幽忧子集》十卷。尤袤《遂初堂书目》亦载《卢照邻集》,但未著录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著录:《卢照邻集》十卷。(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经籍考》五十八著录:卢照邻《幽忧子集》十卷。(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第一百六十一《艺文志七》著录:《卢照邻集》十卷。后又著录有卢照邻《幽忧子》三卷。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卢照邻传》载:有诗文二十卷及幽忧子三卷行于世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新版。由上可知,宋元时期,有多种卢照邻诗文集流传于世。按欧阳修先后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和《新唐书艺文志》,然此二书著录卢照邻作品结集情况却不同。根据《崇文总目》著录的是国家藏书,十卷本《卢照邻集》乃为宋时国家藏书,而其余乃未收入国家藏书。则宋时应有卢照邻诗文集四种:《卢照邻集》二十卷一种、《卢照邻集》十卷一种、《幽忧子集》三卷一种、《幽忧子集》十卷一种,到了元代,《卢照邻集》二十卷本已不见书目著录,但见《唐才子传》所载,疑作者乃据前人史书记载,并未亲见。但《卢照邻集》十卷本、《幽忧子集》三卷本和十卷本尚行于世。总之,卢照邻诗文集在宋元时期的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此外,卢照邻诗文还散见于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其载录情况如下:宋初李昉等编《文苑英华》选录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作家,作品近两万篇,是一部上继《文选》的总集,也是目前所见保存卢照邻诗文既多且全且时代较早的文献。《文苑英华》选卢照邻赋5篇,选卢照邻诗66题76首。诗赋而外,还选卢照邻之文18题24篇。因为《文苑英华》独具的资料价值,所以使它成为校勘卢照邻诗文作品的重要文献。姚铉《唐文萃》卷十二、卷十八选诗3题6首,分属幽怨、侠少、咏史三类。郭茂倩《乐府诗集》选诗14首。蒲積中《岁时杂咏》选诗5首。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选诗4题8首。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十四选诗2题5首。杨士弘《唐音》选诗26题27首。总之,在史书著录的卢照邻诗文集未见刊刻流传的情况下,宋元时期的总集、选集、诗文评中载录卢照邻诗赋共93首,数量仅次于《全唐诗》的95篇,其中《绵州官池赠别》为全诗所无;载录文29篇,数量超过《全唐文》,其中《三国论》一篇后经考订为王勃所作。在保存卢照邻诗文作品方面的贡献,功莫大焉。三、明代卢照邻诗文的刊刻与流传由于明代刻书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受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之风的影响,尊唐风气几乎笼罩了整个诗坛,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相对于宋人整理、刊刻隋唐五代别集范围狭窄偏重大家无暇顾及中小作家的情况,唐人别集在明代的整理、刊刻与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就笔者所见,卢照邻诗文集在这个时期有多种版本:(一)一卷本卢照邻诗卢照邻诗一卷在明代有四个版本,一为明活字印本一册,一为唐四杰集四卷本,一为唐十二名家诗本,一为镌校释唐四杰文集明万历二十六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卢照邻代表作明活字印本一册。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题名:卢照邻诗,有“桐凤”印,有小传,无目录。集中有残损,但字清晰。集后有识,可知,此本源出宋版。至清代桐凤手中,又曾历经兵灾,实属珍贵,又知,桐凤得此本时,已有残蚀。然字清晰,确实可称善本。唐四杰集四卷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张明刻本,二册。另有王勃、骆宾王、杨炯诗集各一卷。此本字体不一,应是编纂者,分属不同人抄写之故。字迹清晰,是一个不错的本子。该本编次、收诗皆同明活字本,当与其同出一源。前有唐四杰集叙,为西桥山人建安程宽撰。唐十二名家诗本。明万历12年杨一统所刻。前有两个刻唐十二家诗序、重刻十二家诗引、唐诗十二名家诗叙略。集编次同明活字印本历代诗文佳句。镌校释唐四杰文集明万历二十六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在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室。卡片记为《镌校释唐四杰文集四卷》,明彭滨校释。总集题名为《唐四杰文集》,共四册,线装,纸页已黄脆。总集按春、夏、秋、冬编次,分别为王、杨、卢、骆四人之集。前有刘曰宁撰《刻四杰文集引》。校勘精细,排印清晰,有句读,是个不错的本子。集编次、选诗基本同明活字本。卢照邻代表作(二)卢照邻集二卷本本人共见到卢照邻集二卷明代的八个版本:明铜活字印本、唐百家诗本、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唐八家诗本、张遜业校江都黄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唐十二家诗刻本、前唐十二家诗明万历三十一年霏玉轩本。明铜活字印本。集分上下卷,除五言古诗多出《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两首而外,其余皆同明活字本。唐百家诗本。嘉靖十九年刻本目录前有徐献忠《唐诗品序》,目录首页有“南陵徐氏仁山珍藏”印章。目录后为朱警所写的“唐百家诗后语”。朱警讲述了辑刻唐诗的原委和过程,《唐百家诗》乃朱警承父遗志,并在其父所裒举的基础上,又投合友人徐献忠的爱好,辑刻而成。《唐百家诗》收初唐二十一家、盛唐十一家、中唐二十七家、晚唐四十二家。《卢照邻集》二卷辑入“初唐二十一家”(今存二十家)。此本卷首页有长乐郑振铎西龙苑书印。编次、选诗皆同明铜活字本。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十二家唐诗二十四卷,明张遜业编,存十一家二十二卷。此本编次同明活字。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题为《唐六家集二十六卷》。编次同明活字本,但无有五排编次,通通归入五律。选赋、七古、五绝、杂言骚体皆同明活字本。五古同明铜活字本,五律同明活字本之五律与五排。唐八家诗本。明刻本。总集题为《唐八家诗二十六卷》。行款、编次、选诗皆同《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历代诗文佳句,此两本应出一源。张遜业校江都黄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本人所见,有一册线装和二册线装两种印本。一册本书前夹有小页,上书:周叔弢先生捐赠普通书十一种、十八册、计一捆。此本基本清晰,卢照邻的诗偶有墨重墨浅,不妨阅读。二册本《卢照邻集卷上》有“长乐郑振铎西龙苑书”印,次本清晰。集后均有“陈崔、史起蛰等十一人同阅”字。两种印本行款、编次皆同《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唐十二家诗刻本。明嘉靖间()。函上题名“明版唐人集”,前夹有书条,上写:十二家唐诗共十二家。此本分卷、行款、编次皆同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与明铜活字印本同出一源。卷首有“长乐郑振铎西龙苑书”字。前唐十二家诗明万历三十一年霏玉轩本。题为《前唐十二家诗二十四卷》,傅增湘校跋并录黄丕烈题识。前有许自昌草书序,已有残损。序中记载了校刻此集的原因,反映了明人重视传刻初盛唐中小诗人作品集的风气。编次皆同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三)幽忧子集七卷初唐四子集本此为目今所见最早之七卷本。明崇祯十三年张燮、曹荃刻本,附录一卷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新版。总集题名《初唐四子集》,前有曹荃《刻初唐四子集序》。从序中看出,张燮、曹荃对四杰之文学地位颇为推尊,可谓开一代之先。所以其对卢照邻作品之裒集,甚为用力,也使此版本成为卢照邻作品之集大成者。后世七卷本,皆据此而来。集分七卷,附录:《旧唐书 卢照邻小传》、《新唐书 卢照邻小传》、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遗事(《孙思邈传》)、集评(《朝野佥载》)。除别集和总集中的刊印之外,明代的诗评、地方艺文志和选本对卢照邻诗文亦有著录。高棅《唐诗品汇》卷一、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卷四十六、卷五十六、卷七十一选录诗歌30题32首,皆见前选。《唐诗品汇 唐诗拾遗》卷一、卷三、卷五、卷八选录卢照邻诗8首,皆见前选。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九选录卢照邻诗1首,卢照邻的诗卷三十二、卷四十三选录卢照邻文3篇,皆见前选。又,卷五十二记载卢照邻《悟本寺记》一文,于今未见。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九、卷二十选录卢照邻诗52题54首,皆见前选,其中《辛法司宅观妓》题名异于前选题名《辛司法宅观妓》。陆时雍《唐诗镜》卷二选录卢照邻诗9首,皆见前选。此外,在《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中,《卢升之集七卷》尚有明刻十卷本。四、清代卢照邻诗文的刊刻与流传有清一代学术繁荣,隋唐五代别集的刊刻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宋、元、明各代。卢照邻诗文集也得到了精心的整理和刊刻,笔者所见以七卷本为主,有二卷本二种。下面按时代先后分而论之。全唐诗本(1705)、四库全书本()、星渚项氏刻本(1781)、丛雅居刻本()、畿辅丛书本()、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卢照邻文集二卷本(1879)、元和江氏灵鹣阁卢照邻集二卷本(1895)、四部丛刊本。(一)全唐诗本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修本《卢照邻诗》二卷,《全唐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收。据康熙《御制全唐诗序》:“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编,参互校勘,蒐补缺遗,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时代分置次序。”选录卢照邻诗歌83题102首又一句。集虽未分卷,但从编次仍可看出按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五绝之顺序,同明铜活字本,选诗次序不同,但篇目略同。此本亦是以明铜活字本为源,补以其它总集、选本、诗评中少部分诗歌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新版,编辑而成。选录卢照邻诗歌可谓集大成之作。(二)钦定四库全书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八年(1782)编修而成的《四库全书》本。近年来,四库全书本以其校勘精审越来越被学界重视。原因有三:一,参校他本,择善而从。二,其纂修校雠工作,多出当时大儒之手,文学如姚鼐、纪昀、朱珪、曾燠,俱是名家。三,清代内府藏书甚富,宋元旧本颇多,大有校勘上的价值。本人所见为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据书中书影知,原书高31.5公分,宽20公分,封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简明目录黄色。内页款式:原书版心高22.3公分,宽15.3公分,每页16行,行21字,鱼尾下标注书名、卷次及页数,红框白口,天地甚宽,明朗美观。此本题名《卢升之集》,在别集类一·唐。提要中未详所源版本,但检其卷次、编次、选诗情况,皆与明代张燮、曹荃《幽忧子集七卷》之初唐四子集本相同,只是未收附录,应源于此本,另外,明本《临阶竹》此本中题名作《阶下竹》,不知所参何本。(三)星渚项氏刻本乾隆46年(1781)刻本,1册。赵氏藏书,在初唐四杰集,线装。总集前有项家达撰述四杰作品集之著录源流。项氏因不满当时传世卢集之不善、不全的状况,因而取所见各本,加以点勘,合刻而成卢照邻代表作。集分七卷,编次同明《幽忧子集七卷》初唐四子集本,但所收卷数有所不同。(四)丛雅居刻本丛雅居邹氏刻本。此为卢升之集七卷,清(),2册,线装。前有《唐书文苑传》卢照邻传,此本前无项家达所撰。编次、选录作品皆同星渚项氏刻本,排印清晰。(五)畿辅丛书本历代诗文佳句此为卢升之集七卷本。本人见到三种本子。一为清()1册刻本,一为光绪5年(1879)1册刻本,一为新城王氏清光绪5年刻本(1879)。清()1册刻本。畿辅丛书总目前有黄彭年序。从序中得知,畿辅丛书乃王文泉会萃其家乡京畿人士自古以来之著述,黄彭年见到了此初刻本。卢升之集前录《唐书文苑传》卢照邻传。卢升之集目录、编次、选录诗文皆同明《幽忧子集七卷》本。校勘精细,排印清晰,乃是个不错的本子。新城王氏清光绪5年刻本。此为武进陶湘,民国2年(会印),1册,在《畿辅丛书初编》,线装。编次、选录诗文、行款皆同上本。丛书前有缪荃孙识卢照邻代表作。可知,清()1册刻本乃依此本而刻,因为王文泉初刻本并无总目。此本为光绪甲午(5)年,李顺德在督直隶学时刊印,并且是抽印了初刻本中的三十五种。缪荃孙亦未见初刻本。畿辅丛书初编总目后有陶湘识。“光绪五年开雕、谦德堂藏板”一种。线装,编次、选诗、行款皆同上本。(六)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卢照邻文集二卷本(1879)在《初唐四杰文集》,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刊成,线装。有《初唐四杰文集目录》,另有王勃、杨炯、骆宾王集历代诗文佳句。总集分上、中、下三册,共二十一卷。有字墨迹不清,但不妨阅读。集共收卢照邻文章22题28篇,皆见前选。(七)元和江氏灵鹣阁卢照邻集二卷本刻本。苏州元和江氏灵鹣阁,清光绪21年1册。在《唐人五十家小集》,线装。此为宋本唐人小集,灵鹣阁影印,章钰署检,苏州察院场振新书社经印。有唐人五十家小集总目,元和江标影印宋本校刊。卢照邻集后附有书社自藏二十余种总集目录,其《唐人小集》后注云:十六册,洋八元。本集为南宋书棚本,世间流行甚少,江建霞先生影刻于湘中,凡五十家。首列盛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专集而殿以张司业,中如卢同、曹邺、李丞相、权德舆诸名家,搜罗宏富,盖唐集中之巨观也。印刻之精,尤其余事,为研究三唐者不可不读之书。建霞即江标之字,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博学工诗文,尝刻《灵鹣阁丛书》,世称精本。南宋书棚本为世间所贵,又唐集宋刊今存甚少,从中可寻各集原貌,因而价值颇高。卢照邻集与王勃集、杨炯集合刊为一册。卢照邻集前书有:光绪二十一年六月江氏影宋。排印清晰。应该是为保持宋本原貌,脱页处仍之。《战城南》后多出《失群雁》6句,《相如琴台》后脱掉《长安古意》前半部分。其行款选诗编次皆同明刻唐百家诗本,可知二者源出同一个底本,但此本刻录精美,非明刻本所比,为后世所重。结语自唐至清,卢照邻诗文刊刻传播经历了结集、散佚、再重新结集的过程。根据史志和目录等文献的记载,唐代最初应有两个集子《卢照邻集二十卷》和《幽忧子集三卷》,但其刊刻情况,不得而知。宋、元时期,卢照邻作品不断散佚,但仍有《卢照邻集》十卷本、《幽忧子集》三卷本和十卷本行于世。但其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此时卢照邻的诗,大量的卢照邻诗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明清两代,刊刻流传的有三个系统的版本。一卷本系统,卢照邻诗一卷在明代有四个版本,一为明活字印本一册,一为唐四杰集四卷本,一为唐十二名家诗本,一为镌校释唐四杰文集明万历二十六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明活字本源出宋版王子安卢升之集,未知几卷本,其余三个刻本皆同此或略同,清代无刊刻。二卷本系统,含诗集、文集两种,明代包括八个版本:明铜活字印本、唐百家诗本、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唐八家诗本、张遜业校江都黄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唐十二家诗刻本、前唐十二家诗明万历三十一年霏玉轩本。清代有全唐诗本、元和江氏灵鹣阁卢照邻集二卷本,以上皆与明活字本略同,可见,同出一源。其中,元和江氏灵鹣阁本,乃影刻南宋书棚本,刊刻精美,为世所重;全唐诗本补以其它总集、选本、诗评中少部分诗歌,编辑而成,成为选录卢照邻诗歌集大成之作。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卢照邻文集二卷本(1879)乃专录文集之本。七卷本系统,明崇祯十三年张燮、曹荃刻本《幽忧子七卷》,为目今所见最早之七卷本,由于张燮、曹荃对四杰之文学地位颇为推尊,所以其对卢照邻作品之裒集,甚为用力,也使此版本成为卢照邻作品之集大成者。清代七卷本有四库全书本、星渚项氏刻本、丛雅居刻本、畿辅丛书本以及民国四部丛刊本,皆据此而来。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个卢照邻作品集的新整理本,一是任国绪笺注的《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二是祝尚书笺注的《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三是李云逸校注的《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三本皆以《四部丛刊》影印《幽忧子集》为底本,将卢照邻作品编为七卷,这三个整理校注本的出版,将卢照邻诗文的编集刊刻工作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成果注释[1]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参考文献:①《幽忧子集七卷》,明崇祯十三年张燮、曹荃刻本。②《卢照邻诗》二卷,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制全唐诗本。③《卢昇之集》,钦定《四库全书》本。④《卢昇之集七卷》,丛雅居清同治刻本。⑤《卢照邻集二卷》,元和江氏灵鹣阁刻本,清光绪21年。⑥ 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⑦ 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⑧ 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⑨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⑩ 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2 司马光编著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13 晁公武著 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4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作者简介王明好,(1970-)女,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理论,古代文学。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相 关 新 闻古诗文418&赵师旦&秋霖①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D.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5分)&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秋霖①
秋霖十日失高秋,
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
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
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
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①
秋霖:秋天的淫雨。
8.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几幅画面?(6分)
9.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则》中用了这样的两句“&&&&&&&&&,&&&&&&&”,从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强调一个人应随时反省自己才能提升自身。
(2)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句是
“&&&&&&,&&&&&”。
(3)在《登高》中,杜甫借眼前之景与自身之况,用这样的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这一说法错,因为根据后面的解释,大理寺仅是“复审机关”,审判是刑部之责。
“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的人是王从政,而不是赵师旦。
(1)恰逢夜幕降临,敌贼稍微有些退却,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说,把我的州印拿来你佩戴在身上,让妻子背着儿子藏匿起来。
(“会”、“却”、“语”、“匿”各1分,句意1分)
(2)天刚刚亮,敌贼攻打城墙越来越急,身边的人请求他稍微躲避一下,赵师旦说:“作战而死与被敌贼杀戮而死有什么区别呢?”
&&&&(“迟明”、“左右”、“少”、“何如”各1分,句意1分)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使赵稹的侄儿,他的容貌仪表俊美,身高六尺。少年时学习了很多书籍历史,对刑名之学尤其刻意研究。利用找赵稹的荫庇,试用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自己作出决断处理,管理不能取得百姓的一文钱,东西扔在路上,没有人敢拿走。他因此被举荐改任大理寺丞,知彭城县,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攻破邕州,顺江东下,赵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手下回来报告说:“各州守臣都丢弃城池逃跑了。”赵师旦斥责他说:“你也想让我逃跑。”于是进行大规模搜索,抓捕到三个间谍,斩了他们来示众。这时乱贼已经逼近城下,赵师旦只有三百名士兵,打开城门迎战,杀了几十人。正好天黑下来,敌贼稍微退却了一点。告诉他的妻子,拿出州里的大印佩在她的身上,让她背着自己的儿子藏匿起来,说:“明天敌贼一定大举来到,我知道抵抗不住,但是不能离去,你留在这里,死了对我也没有什么益处。”随即和监押马贵部署士兵固守州城。招呼马贵一同吃饭。马贵吃不下去,唯独赵师旦还像平时一样吃得饱饱的;到了晚上,马贵躺在那里不能安然入睡,赵师旦一躺下就鼾声大作。黎明时,敌贼攻击城池更加紧急,左右的随从都请他稍微躲避一下,他说:“你们是愿意战死呢还是愿意被杀死呢?”众人都说:“愿意为国家而死。”直到城池被攻破没有一个逃走。箭射完了,和马贵一起回来,靠着大堂面坐。侬智高指挥士兵叫嚷着争相进来,威胁赵师旦。赵师旦大声斥骂:“饿獠,朝廷有什么事情对不起你们,竟敢谋反呢!如果天子发出守兵交战,你们就没有活着下来的了。”侬智高大怒,把他与马贵一同杀害了。敌贼离去之后,州里的人为他建庙。事情平息之后,他被赠为光禄少卿,赐他母亲王氏为长安县太君和帽子披肩,录用他的子弟和侄子三人做官。赵师旦遇害的时候,年龄才四十二岁。他的灵柩经过江山县,江山的百姓迎接赵师旦的灵柩,在路上哭祭他,连绵几百里都不断断绝。
同时有一个叫王从政的人,凭借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的身份,与侬智高在太平场作战,被逮住,不停地大骂乱贼,乱贼甚至用滚烫的开水来浇他,最终不屈而死。赠他为信州刺史。录用他的孙子两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8.答:点出“独眺”后,紧扣“眺”字写自己的所见,共有六幅画面:
秋雨秋空低沉,②
寂寥南飞大雁(仰视),③
空蒙江面无舟(俯视),④
路滑征夫远骑,
闺房思妇落泪,⑥
阴霾秋雨损害作物。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答1点给1分,答对5点给6分。)&
9.答:在尾联,作者用“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运用联想(由实及虚或
实虚结合)、比喻来表现的。(答对第1点给2分,答对第2点给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霖丽泰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