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中信个人以及个人简历大赛获奖作品品主要有哪些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张中信推出非虚构文学作品集《神韵巴中》
  本网讯(书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七届四川文学奖得主、巴中籍当代实力作家张中信倾力创作的反映大巴山风景名胜和地域文化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集《神韵巴中》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当代著名评论家蒋登科作序。
  《神韵巴中》以巴中历史文化为经,以自然风物为纬,围绕光雾山、诺水河,通江、巴州的历史、人文、景点和风情进行全景式非虚构创作,或抒情、或写意、或纪实。笔者十余年寄情山水,对名山大川、古迹遗址、民俗风情、石窟古镇等做了详细的著述与考证,梳理了时间场与空间场的巴中,为那些正在消逝而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篇章。
  《神韵巴中》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风格,用不同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巴中独特而绮丽的绝世风光,神秘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而朴实的风土人情。该书格调清新,文笔隽永,设计精美,印制典雅,装帧精致;内容虚实结合,气韵彼此贯通,堪称一个大巴山儿子书写故园情怀的精品力作。张海滨简介
张海滨,男,汉族,1968年出生,辽宁省沈阳人,现居住北京市房山区。
张海滨详细资料
张海滨,男,汉族,1968年出生,辽宁省沈阳人,现居住北京市房山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二站博士后,精品新鲜中药系统临床应用治疗疑难病践行-倡导-推广专家。现任北京广阳博海医院院长、北京市中草药示范基地负责人,房山区政协委员,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硬皮病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肺病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负责人,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做客鲜药专家,2012年获得法国拉嘎尔德市荣誉勋章。张海滨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6年制本科。1992年,本可留京的他,在家乡父老的深切盼望下,回到了沈阳市郊的区中心医院。在1993年初,创建了脉管炎研究所,担任学科带头人,从事周围血管病、风湿免疫病的科研与医疗工作,因医院地处郊区,在春夏秋三季有少量野生鲜药可用。
张海滨,早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参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进行新鲜中药的深入研究。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撰写论文20余篇。
张海滨博士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肺纤维化、血管纤维化、皮肤纤维化、硬皮病等风湿免疫病、肺动脉高压、周围血管病等领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不断寻求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和整合。两次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不仅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而且对现代医学也有深刻理解,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将两者融汇贯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上述疑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独到的认识和治疗方药。
经过大量的临床工作,他发现要想攻克更多的疑难病必须以科技为先导,要在新鲜中药上寻找突破点,于是本科毕业后进一步学习,先后师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著名长江学者田金洲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著名中医学家姜良铎教授攻读呼吸内科专业医学博士学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孙伟正教授,从事新鲜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博士后课题研究。1、创立并实现疑难病四元康复体系
张海滨博士总结长期实践经验,针对疑难病的复杂性、顽固性特点,创立了突破疑难病难点的四元康复体系,率先创建了全国首家系统应用新鲜中药的临床基地,在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硬皮病等疑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突破了诸多疑难病治疗的难点。
疑难病四元康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以科技为先导认识疾病、评价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向; 2 以精品新鲜中药为工具作为疗效的重要支撑点;3.整合多种有效治疗手段、拓展给药途径;4.养治结合,身心同治。
1.1、以科技为先导,认识疾病、评价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向
他邀请多方医药学专家组成学术协作委员会,紧密协作,跟踪掌握多种疑难病的世界前沿科研最新动态,借鉴其科研思路,取长补短,吸收优秀诊断治疗技术。
例如对肺纤维化的治疗,除采用肺CT片做为阶段性核心标准评价肺病变组织状态,总结阶段性治疗成果外,还引入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在国际通用的六分钟步行试验和指端血氧分析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良和细化,对患者不同状态下实时监测,及时反映肺部病变组织的康复情况。这种肺部病变组织康复检测方法更能反映患者肺的功能状态,对人体无损伤,可随时进行,费用相对低廉、易于接受,而且更直观、方便,快捷的分析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
1.2 以精品新鲜中药为工具作为疗效的重要支撑点
张海滨在长期从事疑难病治疗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药源因素对疑难病疗效的影响,因而离开了省级三甲医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郊区创建了新鲜中药临床用药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药效的若干问题,为临床医疗提供了大量精品新鲜中药。
由于精品新鲜中药的系统应用,并随着使用经验的逐渐丰富,从而成功的突破了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硬皮病等风湿免疫病及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疑难病治疗难点,使得对多种国内外医学认为无法逆转的疑难病获得成功治疗。多年来,全国各省地及海外,诸如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疑难病患者慕名前来求医。
精品新鲜中药在疑难病治疗中的攻坚作用,生动地体现了“手巧不如家什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二句谚语在医学领域的深远意义。
1.3、整合多种有效治疗手段、拓展给药途径
张海滨在传统口服中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鲜中药挥发性成分含量高、活性强的独特优势,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外敷、药浴等治疗方法,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尤其是新鲜中药的雾化吸入方法,使挥发性有效成份通过肺泡直达肺部病灶发挥治疗作用。这种治疗方法对如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慢性支管炎等许多肺部疾病有着强大优势作用。
新鲜中药外敷,其挥发性成分在具有直接治疗作用的同时,还起到引经药(引药至病所)的作用,在治疗硬皮病、白癜风等皮肤症状上展示出其强势作用。
1.4、养治结合,身心同治
众所周知“三分治,七分养”,是说“治疗”对疾病康复的作用占三成,而正确调养所起的作用有七成之重。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医生大多重视医疗这一环节,而针对患者自身进行有效调养这一重要元素所做的工作是不够的。对于调养环节中心理情绪因素的认识,则更是当前主流医疗实践中的一个盲区。
大量实践经验显示,如果患者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往往使治疗难度加大,并可能使病情加重;而良好的心态,可以使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海滨在重视精心治疗的同时,就患者身体、心理两大方面的调养进行系统疏导,一方面使患者身体得到恰当的锻炼,另一方面使患者有愉快、平和、健康的心态,这些综合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四元康复体系对许多疑难病的治疗、康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值得医、患双方共同参考。
2 对精品新鲜中药文化弘扬及科学应用的示范导向作用
新鲜中药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始远古春秋、经秦汉隋唐、历宋元明清、至辛亥无数著名医家用鲜药、论鲜药。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无法突破种植、物流运输、储存等技术瓶颈,使新鲜中药的广泛使用成为梦想。
2.1从提升中药疗效的源头入手,创建全国首家精品鲜药临床用药基地
张海滨在省级三甲医院长期从事疑难病科研及治疗工作,查阅历代医家文献,整理总结成功用药经验,结合亲身临证实践,深刻认识到精品新鲜中药的巨大疗效优势,然而一直苦于鲜药药源的匮乏。于是在2006年毅然开三甲医院,选址北京市房山区郊区的永定河畔,他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启动了临床鲜药基地建设项目。
在6年的努力中,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筛选出100多种适合房山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中药材品种。现已基本掌握了一整套新鲜中药反季节、无公害种植方法,新鲜中药温室大棚种植技术趋向完善,在种植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到2012年9月,新鲜中药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临床鲜药基地,占地100余亩,鲜药温室大棚30栋,种植中药材100余个品种。
2011年底,鲜药基地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指定为“北京市首批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示范基地”。
2011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部长及卫生局相关领导到鲜药基地考察、指导工作并题词。
2.2 提出精品新鲜中药理念
张海滨博士分析认为,当前应用的中药干药及饮片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医疗实践。因为历史上局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医生无法随时用到多品种的鲜药,在此情况下别无选择,只能用干药。也可以说干药的应用,如同吃干菜一样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药材中的许多药效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加长而衰减、转化,疗效也相应降低。
在近几十年来,由于中药野生资源渐至枯竭,极少量优质中药缺少合适的市场渠道,处于卖难、买难的两难境地。大多数中药材转为药农的自发人工种植,而药材的人工种植尚缺乏有效的质量把控标准。很多药材在种植过程中有机肥的投放比例极低,而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其生长周期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生长年限。许多因素严重影响着人工种植的药材的药效品质 。
张海滨博士基于以上原因提出精品新鲜中药理念,认为精品新鲜中药应有具备如下几点
(一)在种植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模拟原生态环境种植;
(二)药材要有足够的生长周期;
(三)以新鲜中药为原料,保持在新鲜状态下的动植物药及用鲜品刚炮制的未经长期储存、炮制后短期内就使用(以保证药效成分的丢失与异向转化较少)的动植物药材。
大多数新鲜中药与传统干品中药相比,很多鲜药具有双维性,即在具有较传统干药相同有效成分并且更加充足的特点外,还具备干药所没有的活性成分,因此它更有活力、更有生机,在治疗顽固性疾病时更能发挥它的活性优势。
2.3 提出中药药龄理念
在当今的中药市场上,判断是否可以出售基本上是以重量及大小做为常用标准,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当前很多多年生中药材在化肥及农药、激素催生的人工种植情况下,一年或几个月催生的中药就能达到三年自然生长的重量。还有一些中药本是多年生的中药就是一年就收了,这样未成熟的药材在治疗一些疾病所需的有效成分显得就不是很足。
张海滨博士根据古今文献及实践经验提出:多数植物类中药材的生长时间是影响药效成分重要因素,需要有足够的生长周期才能保证药效成分的逐渐积累。因此提出中药药龄的概念,以提高医药界专业人士对药材生长时间这一影响药效因素的认识。药龄概念的推广将对提高中药材品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2.4 与关注媒体、机构互动,大力弘扬推广新鲜中药
张海滨在应用新鲜中药治疗多种疑难病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显示出新鲜中药的强大疗效优势。为了能使鲜药的优势造福于更多疑难病患者,张海滨从不保守,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弘扬新鲜中药的疗效优势。
张海滨对于疑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受到新闻部门的重视,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京华日报等均做了文字及图片报告。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北京新闻,进行了新闻报道。在2012年6月,他受北京卫视养生堂的邀请做客《养生堂栏目》,做了《阳台上的鲜药房》系列专题节目。日,张海滨给北京市100多位中医药专业人士做了鲜药的栽培与应用讲座,并带领学员到他的临床鲜药基地观摩学习。
由于张海滨博士的倡导,对精品新鲜中药在临床医疗、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及精品中药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
3、成功突破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的治疗难点
张海滨博士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了“新鲜中药治疗特发性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博士后工作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教授、全国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中华中医药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伟正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亚滨副院长、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院长张佩青教授等著名专家一致认可。
张海滨提出了“新鲜中药截断逆转肺纤维化的多层分阶段治疗战略”。 从数以千计的动植物药中筛选出一批抗肺纤维化有效品种;改进了药物的炮制煎煮工艺路线;在给药途径上,开发了呼吸道直接给药的方法和设施,充分利用了新鲜中药挥发性成分在抗肺纤维化方面的优势作用,疗效迅速直接;启用精品新鲜中药,选择其某一特定部位,使药效更强,从而解决了一些治疗上的难点。
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纤维化确立了以新鲜中药为主、中西并用、结合不同的氧疗及肺康复锻炼方案,迅速控制病情发展,纠正免疫紊乱,逐步逆转肺纤维化的系列方法。使得大量肺纤维化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肺部CT逆转改善,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2012年1月,由于张海滨呼的呼吸病科研团队在治疗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肺病科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4、在硬皮病治疗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通过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提出了“硬皮病阳虚风热痰毒”学说、“硬皮病皮肤生态” 理论。针对硬皮病的微血管异常、皮肤萎缩溃疡、皮肤瘙痒及色素异常、肺间质纤维化、心肾损害、关节挛缩等临床突出问题,寻求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和综合,开发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手段和方药制剂。
由于我院鲜药基地提供众多品种的新鲜中药,为突破疑难病治疗难点的提供了有效工具,我院在治疗疑难病方面的显著成效获得各级政府的肯定,
治学格言:学习+不发展=倒退,学习前人经验+与时俱进=继承。
办医宗旨:弘扬新鲜中药,功在当今;祛顽疾治未病,利在千秋。
行医准则:大医精诚、德润五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无愧于患者的每一份信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完成患者的真诚重托。
学术专长: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硬皮病、类风湿、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皮肤病、脑血管病等有独到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擅长中医药治疗多种妇、儿科杂病。现为“投资百科网”创始人、总裁,《从新手到高手》及《证券投资大百科 -实战应用版》作者,拥有12年大中华区证券市场投资和分析从业经历,曾在两岸三地一线投资银行担任股票研究经理,服务公司包括光大证券、台湾凯基证券、香港中信资本,有着广泛的A股市场及亚太市场投资实战经验与人脉。张先生在早期
(2000年前)曾是国内多家知名财经期刊专栏作者,包括《证券市场周刊》、《股市动态分析》、《中国金融信息》、《新财富》、《中国证券期货》等当时几乎所有证券类期刊,是国内最早推广股票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之一。张海滨先生拥有澳大立亚国立大学国立管理研究生院(亚太十佳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目前居住在上海。
目前真正掌握投资股票市场正确知识和技能的个人投资者仍只是少数,甚至许多机构投资者还处在学习阶段,而社会上也缺乏为投资者提供系统投资方法的培训,使得许多投资者在不了解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股市,很容易招致风险。
从这一两年国内股票市场大幅上涨5倍,然而竟有过半数个人投资者回报远远落后于整个市场表现甚至还有相当部分人亏损的情况来看,投资者亟需补课。张海滨,男,1983年 广东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现任泌尿外科主任、佛山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委、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委员、省中医药学会男性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临床兼职教授、佛山职工医学院外科教授、佛山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佛山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科协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湛江医用冲击波研究所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从事外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分别在广州、上海、北京及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进修深造。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擅长以膀胱尿道镜、前列腺电切镜、输尿管镜、肾镜、腹腔镜等腔镜技术处理临床各种复杂、疑难的疾病,在微创手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自八十年代起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至今已达近四百例,使肾功能衰竭患者获得新生。近年来应用TVT技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解决了妇女这一常见的老大难问题,取得十分满意的的效果。多年来撰写了三十多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国、省级多个有影响的杂志上,并曾获得市优秀论文奖。目前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省科技厅立项《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市科委立项《应用组织工程技术重建尿道的临床研究》及《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张海滨,贵州铜仁人。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称国际政治系),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环境政治、中国环境外交和联合国研究。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新潟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学校做访问学者。兼任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商务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成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委员会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论界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委员、WWF中国气候变化论坛核心专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主编之一)、《当代韩国政府与政治》(合著),代表《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挑战与机遇》、《论国际环境保护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联合国改革:渐进还是激进?》等学术论文30篇。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育部《21世纪初叶中国的生态安全》、财政部《未来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中的气候变化资金问题研究》、环保部《亚太区域绿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等国家、部委及海外合作课题10余项。
所在系:国际政治系
简历: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国际政治专业主任
所授课程:
国际组织(本科主干基础课)、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生课程)、环境与国际关系(本科、研究生中英文授课)、环境外交(硕士英文课程)
1. 专著:《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时事出版社,2010年。
2. 专著:《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主编:《撕破的海棠叶:中国版图变迁大纪实》,广州出版社,2000年。
5. 合著:《WTO与中国贸易政策分析》,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年。
6. 合著:《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
1.《气候变化正在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
2.《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3.《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述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第3期。
4.《哥本哈根会议重大问题断想》,《绿叶》,2009年第10期。
5.《联合国与气候变化》,载联合国协会主编:《中国的联合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6.《应对气候变化:中日合作与中美合作比较研究》,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5月转载)。
7.《奥巴马执政后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载于《国际问题论坛》 2009年春季号,总第54期。
8.《印度:一个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有声有色的主角》,载于《世界环境》2009年第1期。
9.《中日关系中的环境合作:减震器还是引擎?》,载于《亚非纵横》2008年第2期。
10.《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挑战与机遇》,载于《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6期。
11.《联合国与国际环境治理》,载于《国际论坛》2007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8年第1期转载)
12. 《论国际环境保护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载于《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
13.《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
14.《国际环境保护正在重新塑造国家主权》,载于《绿叶》(国家环境保护部主办)2007年第4期。
15.《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外交面临重大挑战》,载于《绿叶》2007年第8期。
16.《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现状与未来》,载于《绿叶》, 2007年第12 期。
17.《印度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载于《绿叶》2008年第8期。
18.《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连续性与变化及其原因解析》,载
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2期转载,并被收入《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
19.《联合国改革:渐进还是激进?》,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12期转载,并被收入《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
20.《环境问题与中日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1期。
21.《东北亚环境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22.Constantin Holzer & Haibin Zhang,“The potentials and limits of China–EU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security”,Asia Europe Journal,7-227.(被SSCI收录)
23.“China's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eace,Vol.3, No. 2,Dec.2006.
24.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ed.,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Essay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orld Affairs Press, 2004.
25.“China and the US: moving forward on climate”, China Dialogue, January, 2008.
26.“New hope for 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Dialogue, January, 2009.
27.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Why US-China Cooperation Lags Behind China-Japan Cooperation?”, in Gerald Curtis, Ryosei Kokubun, and Wang Jisi (eds), Getting the Triangle Straight: Managing China-Japan-US Relations,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10.
28. 《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国际气候合作的若干思考》,《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主要报刊文章:
1.“How to make progress on climate issues?” The New York Times, Wednesday, March 4, 2009.
2.《加强国际环保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解放军报》日。
3.“世界形势变化促国际组织转型”,《人民日报》日。
奖励荣誉:
2012年《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一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2年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2010年《环境与国际关系》一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6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奖一等奖。
张海滨图书分类
按首字母检索
按国籍检索
按职业检索
$(function(){
$("#top_back").click(function(){
$('body,html').animate({scrollTop:0},500);美文欣赏 || 张中信诗散文《失语的村庄》连载(十二)
山坳偏僻,院落稀疏,那就是我的家园野茶灞。
庭院中那口斑驳的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柳鸢猴跃的童年时光。吊绳晃荡,水桶起伏,恰如我童年的心事,漫无边际地张扬着。
童年的岁月,像翻卷转动的辘轳,日夜不息,永不停止地向前翻动着。“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在母亲的古朴童谣牵引下,我颤颤巍巍地成长着。
长大后翻拣那些音犹在耳的童年歌谣,母亲早已红颜尽失,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白发人。虽然,母亲的声音不再显影我童年的梦境,血液却灌溉着我的身体,伴随着我行走在风雨飘泊的人生。
我流浪的脚步早已远离家园。可当我伸出双手,滴落的却是十指参差的乡愁。这样的时刻,让我的心境无法不起涟漪。那挥之不去的乡音,那欲罢不能的记忆,日夜折磨着我疲惫的灵魂。
家园啊,难道您只在我的梦里?
春风说变暖就变暖了。春雨说淅沥就淅沥了。漫山遍野的花香草木,争先恐后擎起一颗颗闪亮的晶莹,让野茶灞一夜间变得苍翠欲滴。我的思念,追逐着拔节而长的竹笋,萌动在家园的清澈小溪边。
童年,已幻化成季节的水藻和浮萍,点染着温馨如昨的诗情画意,洁净着我积满水泥尘埃的心灵,充斥着我森林城市喧嚣的身体。
房前屋后的樱树桃木,早已花开花落。青石板上的牛铃,开始叮当欢乐。我横握的牧笛,被风的纤手拉得悠长悠长。
那曾经被我轻易摇落桃红柳绿的音符,还有伙伴们争先恐后拣拾么?他们的生活轨迹,与这座村庄的轮回,身不由己地扭结着。
远远地,崎岖的山村小道上,走过的一个单薄而瘦削的少年。
家园啊,你可知道那个快步如飞的少年,遗失的执著、天真与活泼?
无论是站在城市阳台,还是坐在宽敞的办公室,我的面前却耸立着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峦。一座名字优美、传说动人的文笔山。
那座充满神秘的文笔山,寄托着祖祖辈辈的梦想。祖父携我攀登过,他挥动手中的利斧,为我删去了荆棘;父亲带我流连过,他用手中的镰刀,为我削去了芜草。
关于这座山的古往今来,他们没有说出深奥的道理。而今,我终于读懂了它的故事:一座山的历史就是一个家族生存、发展、繁衍的历史。
除了搜寻童年的记忆和家园踪迹,我早已失去年年岁岁的攀登文笔山的机会。那曾引领我攀援的祖父和父亲已独卧寒山。他们喁喁的声音,他们巍巍的步履,已成为风中飘逝的绝响。
什么时候,我才能抛开尘世间的烦扰与冗俗,回到故园的山水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叶落归根么?
家园的荒坡上,零零碎碎地生存着一些三月莓和星星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也没有被人宠爱的幸运。
默默无闻,寂寞孤独。迎来送往一个个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一个个日月沧桑。
为让我能吃到那颗最红的草莓,芒刺穿透了母亲攀摘的手指。鲜红的血沿着母亲粗糙的衣襟飘落下来,迅速凝结成一个个火红的逗点,停滞在季节的某个角落里。母亲飞快地把那染浸了鲜血的红草莓喂进我嘴里。
直到如今,那些吃三月莓的芳香日子,仍电影般回放在我的脑海。那甜甜的日子,分明是母亲一分一厘地掰来的。白发飘飞的母亲早已不记得我童年的那些故事了,可我能轻易忘却那些母亲用心血熬成的甜甜的日子吗?
我想,即使等到母亲移居黄泉的那一天,即使我把膝盖跪进坟茔的那一刻,我与母亲之间的那份母子生生息息的血肉联系也无法割舍!
母亲呵,是你用慈祥的目光,为我找寻坎坷的岁月履痕,也为我擦亮了累累无私的人间真爱
老屋房前屋后茂密的银杏林,便是鸟的天堂。也是我孩提时常来常往嬉戏的乐园。每当我走进银杏林,父亲便会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卖力地帮我寻觅树上的鸟儿。
父亲已不再年轻,修长的身子微微佝偻着。他长手长脚地从屋里搬来竹梯,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搭放在银杏树下,一趟趟地在树上来回攀爬着。父亲的身子向下移动的时候,我看见他的双腿在空中颤抖地忽闪着……
父亲没有感觉到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当他小心地捧了白生生、透亮亮的一窝麻雀蛋向我走来时,脸上露出天真的微笑。
银杏林风水依旧,家园的老屋空空荡荡。没有人愿意搬动梯子去掏鸟窝了,我如诗如画的文字只好停留在回忆的境界。我却分明感悟到,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仍满怀童心地在银杏林不停穿梭。他卖力地张着嘴巴,鹦鹉学舌般数着那乱七八糟的鸦雀窝:“一窝、二窝、三窝……”他眼窝深陷的双眸,明亮中闪着晶莹。
我读到自己情不自禁淌下的泪水了。故园犹在,岁月流逝,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早已消逝。银杏林葱郁依旧,童年的光阴早已湮灭。
我在这个世界的冷漠中,向着另一个世界的父亲无声的祈祷!
屋前蜿蜒蛇行的山路,崎岖连着艰辛,跨越千年沧桑的板板桥,通向外面的世界。
我千百次走在曲折的山道上,那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脚印,带着我少年的向往。我的足迹,铭刻着山里与山外世界的期冀。
从乡村走进城市,对乡村来说是一种诱惑;从城市走向乡村,对城市来讲是一种解放。这些父亲都不懂。他毕生的意愿,那就是拼死拼活把我们送到大山外面去。
父亲是见过山外世界的,但他不得不从外面的世界返回。因为他的根在大山里,外面的世界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对父亲来说,山路的里端是他的根,山路的外端是他的梦。对我来说,山路的里端是起点,山路的外端是目的。
父亲离开这个世界时,我离开了山路的里端,在山路的外端生存。我该怎样的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阴雨连绵,河水暴涨,诺水河拼命地发泄着胸中的郁闷,轰轰隆隆地把五岭四山、九溪十八沟涌来的洪水向山外奋力宣泄着。
父亲带着我到河边看洪水,我满脑子兴奋的是那四周山岭白练似悬挂的水瀑山泉,那你追我赶的溪涧河水。心中一个劲地盼望着雨再下大点,最好能把大河填满。祖母不是讲过“洪水滔天”的故事么?
我多么渴望能亲眼看见那洪波汹涌,山川浩荡呵!
父亲的脸上布满阴云,他朝着手舞足蹈的我发泄起无名火。父亲的臭骂,让我索然无趣恹恹回家去。就在转身的瞬间,我看见面对滔滔洪水,父亲的眼角浸润出点点的泪滴。
就是这次山洪暴发,野茶灞有五户人家流离失所。他们的哭泣和悲嚎超过了洪水的汹涌。父亲除了诅咒这万恶的洪水,他的心思牵挂着那些流离失所村民们的生计。
当家园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黄昏,座落在山坳里稀稀落落的院子,便有或细或粗、或曲或直的烟柱升起。它们从太阳困倦的眼睛里抽芽后,开始在青灰湿润的天空疯长。
牛羊哞哞的山峦踩在脚下,挥汗奔跑的山溪毫不理睬,直到田野中犁铧啮啃完最后一缕阳光。溪边池畔便陆续有了被泥脚搅和的朦胧声隐约传出。我的目光从老黄牛笨拙的身影上逐渐位移,不断攀升的影子,心中生发出心急火燎的渴求。
早已干瘪的肚皮,似乎闻到了那烟柱散发出的油腥味,咕叫得一阵比一阵响。城市朦胧的天空,永远都灰蒙蒙的,像瞌睡人耷拉的眼睛,不会产生那种冲天的烟柱。
我知道,烙印在脑海中的,永远便只有家园的那些永不风化的黄昏风景线了。
怀念家园,怀念家园中的父老亲人:辛劳一生,悄然逝去的祖父;勤俭持家,苦凄隔世的祖母;拼搏一生,永隔幽冥的父亲。
每当想起他们,我便情不自禁泪雨滂沱。
小木屋前的煤油灯,和煦温暖着我的童年;老祖母掉牙的故事,滋润哺育着我的记忆,家园里的山与水,活泼着我的身影;亲人们对立,呵护着我的成长。
如果真可以在土地上诗意般栖居,如果乘上一枚邮票就可以进入家园,如果冥冥中真有灵魂的寄托,我情愿失落现实中的自我。
那样,我便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攀援成家园篱笆墙头,那一株永不衰老的牵牛花,让荆紫色的喇叭向着家园,呜呜吹响。
想起祖母,便想起老屋墙角的那架织布机。“娇娇女,纺线线;快长大,建家园。”我听到祖母缺牙的瘪嘴念叨童谣的声音了。
虽然织机始终像一架风干的标本,吸引着我们好奇的眼光。我们却没再见过祖母纺线织布的身姿。因而纺车和织机的往事,也只张扬在祖母的絮絮叨叨的述说中。
偶尔,祖母也会拎着自己的粗布大褂,不厌其烦地回忆起她少女时的织机。
我试图在孤零零的织机上寻找答案,却一无所获。踏进那间厢房,祖母颤巍巍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我看到了她昏浊的眼眸中散发着对往事的怀想,对现实的失落。
祖母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她始终睁大着眼睛,既捉摸不透这个不断变换的世界,更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迷离。
图片来源:百度
张中信 :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公务二十年,官场无故事;创作廿余载,文坛少名声。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已在国内外20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诗词、散文诗、小说、散文作品2000余件,作品入选30余家选刊。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张中信诗选》《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神韵巴中》等著作22部;散文集《野茶灞时光》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人生格言:“宁坐板凳十年冷,不为斗米半折腰。”
投稿及刊发流程
栏 目:小说、诗歌、散文(非虚构)、书评、影评、文艺评论、文坛轶事、万里路等栏目均可投稿,文坛速递、作协动态、网络文学、巴蜀艺苑等栏目也可投新闻稿件。
作家推介:作家简介,清晰生活照和2张一寸证件照,请标明文章题目、文学体裁、字数、创作经历等介绍。
刊发流程:投稿请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及联系方式, 收到投稿后三个工作日内,四川文学网编辑部将进行内容评审。通过评审的稿件,经与投稿人联系确认后,根据我网各媒体平台特性和传播主旨分别在不同平台刊发
1,投稿内容为原创且在四川文学网作为首次发表,如发现有抄袭或已在其他网站刊登过,一律取消文章的刊发。
2,请谨慎投稿,投稿作者文责自负,本网暂无稿费,但经本网推荐,发表在其他文学报刊或在各平台商业收益,利润50%归作者。
3,四川文学网会员优先发表刊登,并优先享受签约作家待遇;一经投稿,表示认同本网宗旨,本网编辑有修改权利(跟作者沟通),也有优先改编影视剧的权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信个人网上银行登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