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茔地的前方如果有黑砖窑事件怎么处理为好

【同城播报】長城砖窑群,大梦醒来是沧桑_百度宝宝知道
【同城播报】長城砖窑群,大梦醒来是沧桑
宝宝3岁3个月LV.14
2017年秋最美好的季节里,第六届海子诗歌艺术节暨知名作家走进海港区活动启帷之际,有幸与全国各地的60余位诗人、作家和30位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相约秦皇岛。从海子石到天女小镇、从花海到明长城&&短短两天时间,我们用心阅读着大美海港,其间,顺便拜访了我的两位老友&&坐落在板厂峪景区的两座长城砖窑。
板厂峪景区的两座长城砖窑,在沉睡400多年后被发掘出来,宛如沧桑老者,重见天日的砖窑向后人诉说着他们经见的金戈铁马、风霜雪雨;与作家和诗人们伫立在砖窑旁,我就像述说家里的故事一样向同行人讲述着砖窑的故事。
老辈人口口相传大量长城砖窑沉睡在长城沿线的地底下。
2003年,作为记录者,时任秦皇岛晚报新闻部记者的我,跟随者主任鄢玲,有幸亲历了长城砖窑发掘的全过程。
那年的夏季,酷暑难耐的时节,都是在颠簸的采访山路上度过的。历时近两个月,眼看着两座砖窑面纱一点点地揭开,包裹一点点地除去,渐渐露出了他的真容&&
砖窑的东侧是一株百年老梨树,现在还依然开花、结果,恍然记起我采写的一篇稿件的标题就是《百年梨树要见旧邻》。
掐算下来,这棵梨树应该和砖窑同龄。
当年采写长城砖窑群遗址发掘的闲暇,梨花烂漫的季节,曾在在梨树下小憩。蓝天、青山、雪白的梨花,眼前的美景牵出无尽的遐思。
我在想,或许当年长城脚下就有这样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跟随戚家军来自遥远的南方。丈夫在长城上戍守、在砖窑劳作,妻子耕田、送饭。北方的冷风粗糙了他们肌肤,深重的乡愁让他们日夜牵念。一定是夫妻的挚爱,让年轻的夫妇在遥远的边塞扎下了根。他们在长城脚下建屋搭舍、养儿育女。清明时节,在砖窑的空地上栽下了一棵棵梨树苗。日月轮回、风雨寒暑,春天烂漫的梨花中,小夫妻日复一日地生活、劳作,直到苍颜皓首、直到生命将息。他们声声嘱告后人,根在江南,他们的坟茔和墓碑要面向东南方向&&
或许在长眠之后,他们才可以魂归故里,重返江南&&
多年的记者工作,对一些考古、文化方面的采访题材情有独钟,个种原因是,采访的过程也是一次成功的穿越、一次文化之旅。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用生命和灵魂解读、丈量长城。在月下瞩望长城,这轮明月也同样照耀着千百年前长城沿线的古人&&在这样的瞩望中,实现了与古人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在瞩望中实现与古人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或许这也是我采访长城砖窑、采访厚重的文化题材的最大收获。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或许百年、千年以后,我们也会成为后人眼里的古人,他们一样月下坐在砖窑边、梨树下,想象着我们的曾经。
多少年过去了,历时一整个夏季的长城砖窑发掘采访经历依旧难忘,只要到板厂峪,总要绕路去看看这两位老友,告诉身旁的朋友们,我当年如何看着他们一天天醒来。
考古人员确定待发掘砖窑的大致方位。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多罗里塔斯)
(狐狸树袋熊小姐)
(Mike Enoch)
(FR33CHRISS)
(出境小王子)
第三方登录:我的家乡—鸡泽县双塔镇申底村风俗及名人轶事
据传汉代洺河经常决口成灾,因该村位于洺河下游,地处低洼常受其害。至今还叫村西的一条路为“沟的路”,这表明它原是2000多年前被洺河水汛期泛滥冲成的一条沟。县官为治理洺河,修筑堤堰,变灾为夷。为纪念这项功绩,取名为“臻堤”,后演变为“臻底”。
该村在鸡泽县是数一数二的大村,人口上万,街道纵横交错,合起来数十条且都以姓氏宗族集中而命名。如赵街、崔街、杜街(东杜街、西杜街)、祁街、段街、王街、贾街、刘街、施街、乔街、李街、要街、周街等。一九四六年为方便管理,根据居住的方位分为四个自然村,分别是西臻底、东臻底、南臻底、中臻底。
再后来也可能是因为国家推行简化字的原因,当地人们约定俗成将臻底的“臻”字简易写成“申”,也就有了现在的申底村了。过去在没有划分四个自然村以前该村还叫“五门寨”。因为这个村的护村寨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和小北门五个门。据老辈们说,在村北面多开一个小门是便于农忙季时车辆进出,疏通堵塞而开的。至今当地人们还习惯称东门、西门、北门、小北门等。
申底村在两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民风淳朴,崇尚圣贤。良好的风俗代代相传,使人们互助互帮,邻里和睦,从不逾越老辈立下的规矩。“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这里的人们在婚丧嫁娶及逢年过节都很有礼数,通俗地说叫“知书达理”。
&& 婚礼程序
特别强调本街同姓不准通婚,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婚姻法》中并没有禁止同姓通婚,但这里的人们仍然遵循祖上传下的风俗,从无人冒犯。这种风俗是在不知不觉的漫长岁月中浸透到人们精神、骨髓里的一种传承文化,生命力极强,不因为社会变革而改变,更不因为一时造孽的人为而转移。
婚嫁都要按部就班地有序地进行婚礼,叫做“明媒正娶”。
首先由媒人(介绍人)提亲,男女双方及家人都同意后再“拉红绳”(即定亲)。即便现在早已提倡婚姻自主了,男女双方自己谈成后也得找个“媒人”头衔来到双方家里演示一下提亲过程。
其次,选黄道吉日迎亲。古时靠亲朋好友组成的八抬大轿,一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后来随着时代变化也改成骑自行车或骑摩托车,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也都由小轿车组成的车队取代了以往的迎亲队伍。这样热热闹闹将新娘子及亲戚迎到家里。但无论古时抬轿的人数还是现在的车辆都必须是双数,取成对成双之吉相。
其三,新郎新娘拜天地,敬爹娘,夫妻对拜。都要做到三拜九叩以示感谢天地好生之德,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珍惜夫妻之缘。此时主婚人宣布礼成。
次日早晨新郎携新娘一同到祖坟上焚烧纸箔香锞跪拜祭祖,向列祖列宗禀报男儿已完婚,新娘已进门成为家族中的一员。返回家里新娘子还要在婆婆的陪同下对所有长辈登门拜访,要大声喊出对长辈的称呼并行磕头大礼,也叫“改口”礼。&
人去世后首先是“报丧”。
先给死者穿上寿衣,装进买棺材,但不封盖,可使前来吊唁的亲戚好友一睹遗容。寿衣和棺材质量好坏,都得经过直系亲属验收过关,不妥之处必须改,否则视为大逆不孝!然后通知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死者的子女或孙子辈及直系后人要对前来吊唁的人说明死者病因与具体开吊时间。
其次是“破孝”。根据前来吊唁亲戚的远近和辈份大小,男的给与不同的孝帽、孝衣,女的给孝箍、大孝。直系晚辈亲属要穿全白的衣裤连鞋也得缝上白布,裤腿系上白腿带,头上戴的孝帽、孝箍还缝有棉花球。同辈或远房亲戚,男只有孝帽,女只有孝箍。
其三是“守灵”。为满足亲友前来吊唁,根据去世者家里的亲友多少,决定在家设灵时间长短,有五天的叫“排五”,有七天的叫“排七”。
其四是“移灵”。前来的亲友吊唁完毕后,将棺材盖封死,即用枣核的钉(一种两头尖的钉子)钉住,叫做“成验”,即通过验收了。在埋葬前一天要将死者灵柩在众亲友帮助下抬到大街上,高搭灵棚,摆上供品,以方便亲朋好友最后对死者瞻仰。当日晚上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尽可能地搞得排场一些,比如请响器班吹唢呐唱悲戏,后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出现了放电影,请歌舞团,民间杂耍等花样很多,以显示对死者的追思和纪念。有的为了在众人面前能够“体面”,借钱也得一项不差地高规格办理。
第五是“出殡”。次日,从一大早开始孝子陪同前来“上祭”(给死者送纸钱,上祭品的一种礼节)亲友的哭泣声一波接一波,声声悲痛,阵阵凄厉,再加上吹唱哀曲,杂耍稳重,在大街上巡回演出,烘托出悲哀、肃穆、庄严的场景。等到中午时分,所有前来上祭的亲戚朋友到齐后,开始“起灵”(即拆掉灵棚,众乡亲将去世者棺柩抬到墓地去)。此时死者的直系后人要跪在棺材头前面手执“劳盆”哭泣(“劳盆”是一种用土烧制成的盆子,在底上钻九个眼。传说人死后要用此盆喝迷魂汤,很难喝,所以就在盆子底下钻眼,让迷魂汤漏快点),当众人将灵柩抬起时,孝子迅速将“老盆”摔在事先放好的砖上,摔得越碎越好。然后重孝子走在前面,后跟着按本家族及亲戚远近的次序,晚辈人排列成的一个送殡队,个个披麻戴孝,举扛茔幡走在棺柩前面,边走边回头跪爬在地上大声哭泣,并且喊出对死者的称呼,如奶奶、爷爷、爹、娘……孝女同样有次序排成一个送殡队,身穿白孝衣,手持雪柳棍(用白纸条旋卷在柳树条上一种祭祀品)但要坐在车上哭泣念叨亲人。这里的车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由过去的人力排子车到现在的拖拉机、三码车甚至有的坐在小轿车上。
一路上浩浩荡荡到达墓地,紧接着是“下葬”。就是将灵柩放在墓穴里,调正穴位,由重孝子用手抓一把土洒向灵柩上,然后众乡亲再用铁锨填土筑成坟茔。第二天早晨众孝子还要再次到坟茔上填土修整成圆形坟头,叫“圆坟”。&
春节在传统节日中尤其重要,意味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大到国家、企事业单位,小到千家万户每个家庭,无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在新的一年里能事事如意,都会利用春节以拜年方式联络人脉关系,大多是打电话,发信息,转微信,单位给单位拜年祝福,个人向个人道贺吉祥!
但申底村人们却仍旧保持着千年传统拜年方式,也叫做“起五更”。
大年初一这天必须在五更天前起床,提示人们要勤劳不懒堕。紧接着敬神灵,放鞭炮,吃饺子,穿新衣,然后与本家族人结队成伙到长辈家里磕头并且说出给奶奶、爷爷或大伯、大娘、叔叔、婶婶拜年了的话,此时长辈会说:“一来就有啦,快起来,快起来。”将晚辈门扶起。晚辈如不跪下磕头,会被长辈指责为“不懂事!缺教养!”所以尽管现在科技发达也不能用电话、手机、微信来代替这一古老的下跪磕头拜年方式。因为这种传统拜年方式不仅仅是给长辈磕个头的外在形式,而是表明对长者尊重的内在的心灵闪烁,长者容易被感动!即使晚辈过去有些过错导致长者怨恨,也会随着这一跪拜就烟消云散了。这样不同姓之间互相给其长者拜年非常有利于消除隔阂,促进邻里和睦。这就是千年传承不变的魅力所在。
申底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氛围浓厚,亦文亦武,名人辈出,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这里说几段脍炙人口的申底明贤故事。&
赵鼎钟,赵街人(现南申底村),出生于清朝中期(生卒年不详),幼时身体软弱无力,常常受到同龄孩子欺辱,为此家长就想方设法给孩子请武师学艺,一来强身健体,二来可御敌袪辱。赵鼎钟练功刻苦,勤奋努力,寒暑不辍,日见功效,体质越来越壮,武艺越来越精,也就有了他很多匡扶正义,惩霸济弱之举的故事。
(一)显神力倒拔榆树、申正义横扫恶徒
赵鼎钟外祖母家是同镇双塔村人,她家种的地与永年县姚子营村是邻地,因姚子营村依仗人多势众连续几年都在小麦成熟季节强抢收割小麦,把赵鼎钟外祖母家及邻居的小麦或抢割一空或所剩无几,他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被恶霸抢劫又无力保护,只能是唉声叹气不了了之。
此时的赵鼎钟武功精湛且力大无穷已达顶峰时期,常闻外祖母及其邻居备受欺凌,气愤填膺,这一年又值逢麦收季节,于是他决心惩治姚子营村这伙恶霸。出发前他外祖母及其邻居们请他吃饭,当时最好的就是馒头加肉,没想到赵鼎钟的食量惊人,竟然将众乡亲凑来的一大箩筐数十斤馒头吃了个精光还外加上十斤酒肉。外祖母看到此景,不由心酸,眼泪夺眶而出,思忖:我外甥这些年咋过来,平常能吃饱吗!岂不知赵鼎钟乃神人助力,后文还有专述。
酒足饭饱后,赵鼎钟走在众人前面说:“大家只管收好自家的小麦,无论对方来多少人都没关系,我一人对付足矣!”有赵鼎钟撑腰壮胆,大家心里才有些平坦。
一会儿,姚子营那伙恶人气势汹汹带着镰、耙、绳索、担子等收割农具叫喊着直奔地中,要抢割麦子。赵鼎钟早站在地边,双手掐腰,横眉冷对,大喝一声:“谁敢迈进麦地一步,就让他立刻躺下!”这些恶棍欺人贯了,仍然盛气凌人,哪里还能听得进去规劝,照往常一样一哄而上,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了。
然而这帮恶徒哪里是赵鼎钟的对手,霎时间就被赵鼎钟打得躺的躺,爬的爬,不是抱着腿就是搂着胳膊在地上翻滚着哭爹喊娘。后面的几个人见事不妙,知道碰到“硬茬”了,赶紧跑回村子里去纠集大队人马。半个时辰功夫,上百人的“队伍”手持棍棒蜂涌而至,喊叫着要收拾赵鼎钟。赵鼎钟艺高人胆大,毫无惧色,走到地边一棵碗口粗的榆树旁,演绎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绝技,将榆树连根拔起。然后手执树梢,抡圆树身,奔向群敌,追赶数里路,恶徒们挨着必伤,眨眼功夫躺卧在地上一大片,只有鬼哭狼嚎,痛苦呻吟,毫无还手之力。
赵鼎钟大声地训诫道:“从今以后不许再抢割小麦,要和平共处,这次只是给你们敲个警钟,如再有冒犯,要你们的狗命!”从此以后,这伙恶徒再也没敢抢收、抢割,邻地相处益然。
尽管几百年过去了,赵鼎钟力敌百人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人们津津乐道。
& &&&(二)小炉匠访友炫技、赵鼎钟拔柱压袍
赵鼎钟力大无比,拳脚精湛,再加上他多次匡扶正义打霸济弱之壮举,一时间英明远扬,方圆百里声名赫赫。同时也震惊武林拳坛,以明、暗不同方式前来较技切磋访友的络绎不绝,大多乘兴而来,铩羽而归。
有一次,一武士化妆成走乡串街招揽生意的小炉匠,在申底后大街(东杜街)的老爷庙门口支起了炉灶,倚坐在庙门石柱子前,一边吆喝:“谁家打镰刀、斧头、锄头农用家具的快来啊,保证质量,又快又好!”,一边给炉灶生火。奇怪的是他生火不用柴炭而是拿来半布袋杏核,用中指、食指和姆指将一个个杏核捏住,凝神聚气大喊“嗨”的一声,就听到杏核“嘎巴”已被其三个手指碾碎,前来观看者都觉的特神奇,为他的刚指功夫连连喝彩!越是有人喝彩,这个武士越来劲,不停地吆喝不停地表演捏杏核,一会儿聚集了上百人围观。
这哪里是在生火,分明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功了得!有好事者早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赵鼎钟。赵急步赶来一看,果不其然,心中明白:他是冲着自己来的。赵鼎钟没吱声,悄悄走到武士身后,如同“倒拔垂杨柳”一样将老爷庙前的数千斤石柱拔离下面的石台,再用左脚尖将武士的长衫挑入石柱与石台中间,然后轻轻将石柱放下压住武士的长衫衣角,信步而去。赵鼎钟轻松完成这一举动只在数秒之间,武士并未察觉。当武士准备向前移动时才发现自己穿的长衫衣角被压在石柱下,恍然大悟,知道高人已出现了,随即脱掉外套长衫,收起炉灶,前去登门拜访赵鼎钟了。
此时围观的人也都心知肚明,“小炉匠”做生意是假,访赵鼎钟才是真正目的。所以“小炉匠”得到大伙的引领,顺利找到了赵鼎钟住处。一见到赵鼎钟双手抱拳施礼说:“惭愧!惭愧!在您面前我只是雕虫小技,今天彻底领教了你的功夫,佩服!佩服!”,赵鼎钟客气的说:“四海皆兄弟,武林乃一家!彼此,彼此。”两人敞开心扉,屈膝畅谈,甚为投机,后结为金兰之好。
&&&&(三)为佛掏耳结善缘、弱少年因梦得神力
赵鼎钟少年时体弱多病,面黄肌瘦,常常卧床休养,后来到青壮年时变得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扶正祛邪,除暴安良,不但有不少轶事而且还有神人助力传说。
一年夏天,赵鼎钟拖着疲弱的身躯,来到村东寺(因寺在村的东面,所以当地人习称东寺,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把寺改建成鸡泽县五.七中学,现在叫鸡泽县第三中学)一棵柏树下面席地蜷卧午休。睡梦中有一和尚苦苦地哀求他说:“请给我掏掏耳朵!请你给我掏掏耳朵!”连说数遍。赵鼎钟被梦中和尚的痛苦表情惊醒,看看周围也没有什么变化,就又倒头入睡。一会儿又梦到和尚哀求且说同样的话,赵又醒来看看没有变化就又倒头睡觉,又做梦……这样连续三次做同样的梦,都是一和尚哀求他掏耳朵,赵鼎钟再也没有睡意,站起来四周巡看有无异样。突然,赵鼎钟发现一尊大佛像耳朵里面有一个蚂蜂窝。据老辈人口口相传,此佛像的耳朵内可容纳四个人坐在里面摸纸牌玩耍,可想象出这尊佛像有多么高大雄伟。
赵鼎钟似乎明白了,这佛像耳朵里的蚂蜂窝不就是和尚哀求他掏耳朵的缘故吗?他急忙搬来梯子,找了根长竹杆,照准蚂蜂窝猛捣戳几下驱赶群蜂,紧接着将蜂巢挑落地下,又在竹杆一端绑上一笤帚将佛像的耳朵扫除干净,这才从梯子上下来,然后继续到大柏树下蜷卧休息。
赵鼎钟很快又进入梦中,只见那和尚笑呵呵地说:“你帮我掏了耳朵,解除了痛苦,我得回报你,你需要什么?”,赵鼎钟心想,难道遇到神仙啦!想到自己体弱多病,平日里常受同龄人欺负,就随口说:“那您给我点力气吧!”那和尚畅快地说:“好!把我小手指上的劲给你吧。”赵鼎钟醒来回到家里突然想拜师学艺,练拳舞棒,他的想法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从此以后赵鼎钟在练武中往往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拳脚精进,力气倍增,三五年之后在武学中独步一时,成为大家。
有一些神话传说是用现在的科学无法论证的,犹如中医里的经脉、穴位、巫术、气功等等,这些存在的大量事实不能因为现阶段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不了而轻易否认。关于这一点,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是前科学。”即在西方没有“科学”前就有的科学。
无论怎样看待一些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赵鼎钟的故事中可以吸取他的担当大任,惩恶扬善,仁慈孝道之精神。
&&三代通背拳宗师
施继文,乾隆年与嘉庆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不祥,申底后大街人(现西申底村)。他有两个弟弟,大弟施同文,小弟施继奎(出家道士,人称三道人)。施继文早期居住山西洪洞,行医为业。自幼学过二郎拳、红拳,青年时期,拜第二代传人贺怀璧为师学习通背拳。施继文天资聪明,身材高大魁梧,再加上勤学苦练,数年后功力大成,多次擂台角逐屡屡获胜,威震江湖,声明赫赫。
过去擂台比武是不分男女的。有一次,一女子武功高强,脚蹬三寸小金莲,鞋尖佩戴红缨,内藏钢钩,立擂比武,并承诺谁能打败她将许终身。几天来,连伤数人,无人再战。当时施继文正值年轻力壮,获知比武招亲就登擂应战。数回合的较量后,击败了对手,结为夫妻。所以,后来在传拳过程中,有不少武艺都来自于师娘所传,特别是她的三个女儿都得到了母亲的真传绝技。
之后,施继文在朋友帮助、妻子的辅佐下放弃行医,开设了镖局,主要走镖线路是张家口、天津、北京等地。开设镖局长达20余年,从未失镖,但是江湖险恶,也打了不少硬仗,得罪了一些盗匪流寇,这些匪寇总是伺机报复。虽然暗算次次落空,却也给施继文带来很多麻烦,他权衡再三,决定变卖家产返回老家安享晚年。他们携家带口十几个人骑马上了路,途经十几里的险地峡谷路段,两边群山陡起,怪石林立,是贼寇常常打劫埋伏之地。其时,已有匪徒探悉施继文要撤回老家,早有20多个人埋伏于此,意欲制施继文一家于死地,以报仇雪恨。
施继文走到此地抬头环视,发现山上有几个人影晃动,凭多年江湖走镖的经验就知道有一场恶战。来者不善啊!因匪寇在山上,短兵器够不着,于是,施继文就命家人都掏出流星大锤,做好战前准备。接着高喊:“绿林好汉,请让一条路,也希望你们能改邪归正,不要再干伤天害理的事了。如果不听话就让你们尝尝流星锤的厉害。”话音未落,流星锤早已飞到山中一块怪石上,只听“嘣”的一声,石块飞溅,火花四起。这并未镇住匪徒,领头的却恶恨恨地喊道:“为了报仇,弟兄们给我砸!”他们仗着居高临下,乱石飞投。施继文等人左躲右闪,同时十几个流星飞锤一齐舞动,只打得袭击来的石头空中粉碎,火花四溅,碰到铁锤的歹徒非死即伤。一时间,厮杀的呐喊声,兵器的撞击声,战马的叫声混成一片,约半个时辰,施继文一行结果了几条匪徒的性命,剩余的见事不妙,仓惶而逃。
经此恶战,施继文带着家人平安闯了出来,返回老家。
施继文一生教授了不少弟子,特别是儿子施泽九、侄儿施根林(字老儒)以及三个女儿,个个武艺高强,各有绝活。
施继文在通背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发展通背拳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通背拳第四代传人施泽九,生卒年不详。自幼跟父亲施继文习武,生性暴躁,心态浮漂,常惹事生非。所以父亲不轻易教他拆招,但是施泽九为了学到绝技,多次偷袭其父,结果不是被掷出丈外,就是被拿住疼得嗷嗷直叫,有几次还被摔得鼻青脸肿。此刻,施泽九并不叫苦,反而高兴地说:“爹,我每挨一次打,都能学到你的一些绝技。”平时,施泽九很留意观察父亲教授弟子时的技法展示,再加上悟性高,用功刻苦,后功力大成。
青年时期的施泽九,喜欢骑马。一次,偷着牵出父亲的战马,翻身上骑,哪知此马性烈,又不是主人,就放开四蹄,怒吼飞驰。施泽九一时惊慌害怕,紧张的两腿紧夹马肚,这样马不但未停反之更猛更快,没有多远,在街的拐弯处摔了下来。好在没摔伤筋骨,受了点皮肉之苦。后来父亲告诉施泽九:骑马时,如让马慢行或停下,要两腿叉开,不能挨贴马肚子;如让马快跑,要两腿紧夹马肚子,如让马飞跑,要用两腿击拍马肚子;如让马向左拐弯,要用右腿击拍马肚子;如让马向右拐弯,要用左腿击拍马肚子。按照指点的要领,没多久施泽九就练成了一个出色的骑手。
正值年轻血气方刚的年龄,为了生计,施泽九只身前往内蒙古做起了贩卖骡马生意。一走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每到过年时回来,就到处炫耀自己在外面挣了多少多少钱……
往往会引来一些社会上闲杂人,开始赌博、喝酒,每每都将钱花的精光,有时候,就把田地当出去(施泽九原来所拥有的地,就是现在西申底村的‘传道地’)然后再去贩骡马。
有一年,在内蒙古发现了两匹好马,堪称“千里驹”,施泽九顿起贪心,偷骑着跑了。失主发现后,纠集数十人手执兵器前截后追,施泽九毫不含糊,施展浑身解数,近则刀砍,远则流星飞锤,使拦截者难以近身。打斗中,骑着的马被刺伤,行动迟缓,施泽九凭着高超的骑技,飞身换骑,冲出众围。回到老家,有很多牲口贩子前来欣赏“千里驹”,倒也买了个好价钱。但终因施泽九生活奢侈,挥霍无度,手中难留积蓄,反复数年,还是没有将当出去的土地赎回来。
施泽九也教了一些徒弟,是通背拳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通背拳第四代传人施根林(字老儒),施同文的儿子,生卒年不详。其性情温和,知书达理,深得大伯施继文的器重,遂将通背拳倾囊相授,经数年研练,成为一代宗师,在武林界德高望重,声明显赫。他教授的弟子主要有儿子施长更,邻居杜磨的,本县浮图店乡焦作村的王存仁。
通背拳第五代传人施长更,字老西,(1883——1963),是施根林的次子,共哥仨,大哥施计兰,弟施计更,他二人都不爱武,却有一手烧砖窑的好手艺。
施长更膀宽腰圆,身材魁梧,长相黝黑,秉性暴躁,自幼酷爱舞枪弄棒,在父亲的指导下功力日增。青少年时,常在庙会上、看戏时或人流聚集地逞强好胜,挥臂拍胸,立擂较量,伤人不断。这使父亲又高兴又烦恼,高兴的是儿子武功出众,烦恼的是太惹事生非啦。举一例,过去办喜事时,按当地风俗,新郎官在娶新娘上轿前,女方一些婶婶、嫂嫂、或小伙子们都要强行在新郎官脸上涂一些锅底黑、碳灰之类的脏东西,起哄搞笑,也叫喜事嬉闹吧。施长更结婚时,自然有一群人一哄而上,东拉西拽强行在他脸上涂黑。他感受侮辱,一时性起,扎衣撩袍蹲身,一个扫堂腿将三四个人扫倒在地,引起一场风波,女方哄闹的人认为新郎不懂事、不知礼,纠集几个青年人要打架。后由施长更本家的一个叔叔出面赔礼道歉才得以平息。类似的事举不胜举。
为此,父亲施根林对儿子就侧重于武德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办法。就将一些绝招先教于邻居性格温柔、处事平和的弟子杜磨的,而不传授给施长更。并嘱托杜磨的要用这些绝招控制住长更,不能再肆意生非啦!
久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亲的教诲,再加上自己的修为,施长更越来越稳重、成熟,渐渐受到父亲的喜爱。此时,父亲感觉时机成熟就放心地将通背拳内在之真谛倾授于施长更。领悟奥秘,如虎添翼。施长更更加努力刻苦,珍惜来之不易的武学文化,近不惑之年,功力大增,师兄弟之间无有对手;也渐至德行兼备,侠肝义胆,匡扶正义之境界。从而也演绎了很多次伸张正义,拔刀相助之壮举。
上世纪二十年代,哥仨一块在山西一家砖窑上当烧窑把式。烧出的砖块是四角八棱六面光,一敲响声当啷啷,质量非常好。尽管如此,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没有瑕疵。一日,来了五个青年人,每人手持一尺多长的铁棍,买砖时都要逐个在砖上敲三下,如声音不好听或少有破裂就扔掉。这样傲慢无礼的做法,使施长更按耐不住,上前劝阻道:“按规矩卖砖可带百分之十的次砖。你们这样挑砖是不允许的,请住手!”这几个青年瞟了一眼站在面前的黑汉,四十多岁,两眼炯炯有神,气宇非凡,大有英雄气概。那个小头头长期在当地横行霸道,无人敢惹,其父亲是武举,再加上他仗着人多,有恃无恐,并没有把施长更放在眼里,就大喊一声:“弟兄们,给我揍这老家伙,让他多管闲事。”说时迟那时快,几个青年蜂拥而上。施长更怒吼一声:“那就让你们尝尝爷爷拳脚的厉害。”施长更脚踏八卦,身走游龙,勇如猛虎,灵似猿猱,娴熟运用单劈锤、摇身炮、扫堂腿、托掌、金鸡抓素等招法,几分钟功夫就将五个恶棍打得滚的滚、爬的爬,哭爹喊娘,狼狈逃窜。领头的那小子跑在远处喊:“老东西,你等着瞧!”
半个时辰后,挨打的几个小子簇拥着一个中年汉子,气势汹汹来到砖厂。一望便知是一位行武之人,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上着高档皮裘,下蹬软底快靴,这就是当地的武举。他声似洪钟,大喊:“哪一个吃了豹子胆啦!在此地竟敢打我的儿子?”施长更见状,毫不示弱:“是爷爷我,我就要教训这些霸道崽子!”来人怒火冲天,不分青红皂白挥拳就打,施长更知道来者不善,早已拉开了架势,你来我往劈劈啪啪交上了手。武举的拳脚快似流星闪电,呼呼生风,且力大难敌。十几个回合后,施长更体力渐渐不支,此时,他的师弟王友仁,王街人(现中申底村),身材矮小,灵活多变,瞅准机会冲到举人的背后,钻进其皮裘大衣下面,将他拦腰抱住。武举身后带着个人,仍然拳如疾风,连连得力,将施长更逼挤到一个角落,无处躲身,局势非常被动。在这紧要关头,施长更大哥施计兰从砖窑炭火里抽出两米长的铁火棍冲了出来。因刚在烈火中烧过的铁棍,经阳光闪耀,看上去逞白色,武举误认为对方拿的是木棍,就伸手抓住,想夺取过来,不料被滚烫的铁棍烫伤了右手,疼得嗷嗷直叫,铁锤般的拳头失去攻击力。武举人捂着受伤的手大喊:“小子们,那个白棍不好惹,不能碰啊!”
此刻,砖窑掌柜的也带着几个社会名流赶到现场,给双方左右相劝,好话说尽,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事后,武举人了解到自己儿子确实做法霸道,再加上与施长更交手,感到对方除年高体力差之外,他的出手敏捷,防守巧妙绝在自己之上,自叹弗如,肃然起敬。通过砖窑的掌柜,在几个名士陪同下,设宴给施长更赔礼道歉。施长更也通过交手,深感武举人武功高超,内心佩服,更是不拘小节,就握手言好了。真是不打不成交,一打打成了好朋友。
施长更授徒数百人,前所未有,为通背拳在家乡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有不少传人在教、练这套古老的武学文化。据有关专家依据拳理、拳法、拳谱考证,这套拳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陈氏太极拳的前身。
红拳宗师李茂玉
李茂玉,申底后大街李街人(现西申底村),出生于清代嘉定年末(生卒年不详),是一代出类拔萃的红拳宗师,关于他的轶事一直在民间代代相传。
红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盛行中原大地,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一种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攻防技击的拳脚功夫,申底村当时也有一批青少年每天冲拳踢腿演练这套拳法,其中一个气力超人、拳脚麻利的少年最为突显,他就是李茂玉。
&(一)勇少年傲盛闯祸、老拳师惜才解围
臻底村(申底村)往西70余里有座洺山(亦称聪明山),风光秀美,山上的“昭惠王祠”香火旺盛。
有一年农历三月三,善男信女结队到昭惠王祠烧香许愿,时年十六七岁的李茂玉也一同前往。他一路上都走在别人前面,中途也没有休息,到达后又饥又渴,就跑到为香客临时搭起的灶棚中,拿起一只瓷碗要水喝。此时一位负责舀水的厨子看到这个少年也不说客气话,有些无礼,就故意拿着瓢往外翻手腕给李茂玉倒水。李茂玉年龄虽小,但他懂得只有给罪犯舀水才会外翻手腕倒水的规矩。李茂玉觉得受到了极大地侮辱,抓着碗不接倒给他的水,厨子也急啦!伸手抓住碗的另一边,想夺过来他手里的碗,李茂玉运足劲气抓住不丢,两人僵持不下,只听“叭”的一声,碗被拽开了,可见他们的手上功夫都非常了得。旁边的人看到此景上前劝阻才免争斗。
吃过饭,喝足水,上完香,敬过神。大家自由自在四处转悠看着洺水北绕,蜿蜒如带,山川峻岭,植被茂盛的美景,好不惬意!忽然,听到咚嘡、咚嘡的锣鼓声和夹杂在一起的哼哈、哼哈练武声,李茂玉闻声而去,一看在“昭惠王祠”大殿前的一片空地上有十几个赤膊耍拳,舞刀练棒的把式在展示武技。李茂玉不禁手脚发痒,按耐不住自己,也没经过人家的同意就跳进场子里干净利落地打了一套红拳。
这是江湖上一大忌,行话叫“踢场子”。
对方两个青年拳手上前厉声指责李茂玉“大胆!太不懂规矩啦,滚出去!”,李茂玉满不在乎地回答“让谁滚出去?那得拳头上见!”。对方血气方刚,李茂玉年少傲盛,双方互不相让,噼里啪啦就交上手了。眨眼功夫,李茂玉将那两个青年拳手掀翻在地。这时他们的大师兄站了出来准备教训李茂玉,他身材魁梧,气宇非凡,三十岁左右,一望便知是一位功夫深厚的武者。其实,他们的师父早在一旁将这里打斗,包括李茂玉与厨子(也是他的徒弟)较力那一幕,都看得清清楚楚,觉得此少年尽管有点鲁莽,但是难得的人才,只能教育,不要伤他。老师父大喊一声“助手!”,接着把李茂玉叫到身前语重心长地讲了江湖规矩,要注重武德和做人道理,再加上旁边还有一起上山烧香的长者规劝,李茂玉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给老师父跪下认错道歉。老师父急忙将李茂玉扶起,笑着说:“改了就好,改了就好。”
通过此事李茂玉在做人处事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以后行走江湖奠定了基础。
& & (二)完银子夜行回家、打鬼魂跪求述缘
清朝道光年间,中原一部分地区纳皇粮时改缴银两代替,称“完银子”,即完成交皇粮的任务。
这一年农历五月间收完小麦,李茂玉代表家族到三十外的鸡泽县城“完银子”,事毕,夜幕降临,已是黑夜。过去一般老百姓家没有代步车马,只能徒步而行。李茂玉思忖,反正天已黑了,只有夜行,先填饱肚子攒足劲好走路回家。他来到一家饭馆叫来店小二,要上饭菜,吃饱喝足,已是午夜时分了。一般人都会找客栈住下,次日再走,可李茂玉身怀武技,健步灵活,行走如飞,预计一个多时辰就能到家,还不影响第二天耕锄种秋,何必住店多花钱?
李茂玉扎紧腰带,背上行囊,一路急行,还不时蹿蹦跳跃,旋风摆腿,抡臂劈拳,直奔申底村。很快就走了20余里路,穿过了风正村,隐约能看到自己的村庄了,李茂玉更为起劲,阔步前行(注:过去是从风正村直达申底村,两村中间没有自然村。现在风正村至申底村之间的新风正村、胜利庄村、新军寨村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老村里搬出来的一些户组成的新村)。忽然,迎面来了一个丈余高的黑色人影挡在路中央,既不说话也不让路。李茂玉走近细看,那人头脸灰暗不清,问他话,他也不应。李茂玉就丹田提气,拉开架势,大喊一声“你到底是谁?如不搭话,我就要出手啦!”对方仍无语。李茂玉一个箭步冲上去朝着那人的腹部就是一拳,却如同打在棉花包上,虽然将那黑人影击出一仗多远,但他好像没有什么痛苦感,又晃悠着走了过来,李茂玉又接着连进三招,拳如暴雨脚似刮风,可那黑人影仍旧没有痛苦,晃悠着堵住李的去路。
李茂玉不仅毛骨悚然,倒退几步,心想难道遇到鬼魂了!在民间一直都有这样的传说:鬼魂属阴性物质有两怕。一、害怕见太阳或火,二害怕“透风耳光”扇他。“透风耳光”就是将五个手指岔开,抡圆臂膊使手缝中透着一股凉风可渗透到鬼魂的要害。想到此李茂玉镇静好多,自己嘱咐自己:一是要坚持到天亮日出,鬼魂自然驱散;二是运用“透风耳光”看是否有效。
接着李茂玉运足气力再次抡圆臂膊变挥拳为挥掌,快若雷鸣电闪噼噼啪啪劈向那黑人影,果然,没几掌下去就听到“嗷”一声怪叫,那黑人影变成一个黑团跪在李茂玉面前说“饶命!饶命!我是军寨村人,叫某某,前几天在地里拾小麦,因天热没有水喝渴死在地理,也没人将我埋葬入土,我好可怜啊!”。一会儿听到鸡叫声,天快亮了,黑影转眼不见了。
民间传说见到鬼魂后,都得大病一场,身上褪一层皮。李茂玉回到家中疲惫不堪,卧床不起,不知是劳累加惊吓缘故还是像传说的那样,真的大病了一场,身上褪了一层皮。
本家的人看到李茂玉的病情和他讲的途中的经过,就按照所说的那个人名去往东三里地的军寨村打听有否此人,结果是确有此事此人。因那人无亲无故,所以没有人给他料理后事。这样李茂玉本家几个人一起将这具尸体入穴安葬后,李茂玉的身体也渐渐恢复痊愈了。这个故事一直在村中流传,即使阴阳不明事,不可能人人都有亲身体会,但也不能排除存在的可能性。
李茂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红拳宗师毋庸置疑,笔者曾亲眼看到他的后人还在练习他传下来的红拳。
申底大刀会
大刀会是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兴起的民间武术团体,主要练刀、排枪、排砖石等硬气功,又叫做“金钟罩铁布衫”功夫。具有吞符念咒运气之法,静心连诵咒三夜即能运气御刀,气之所至,以刀猛砍、枪猛刺都不入,功力深者还可以防御土制猎枪轰击。所以大刀会在与敌对阵时都会头扎毛巾,赤膊上阵,挥舞大刀,口中喊着:“刀枪不入!”向前猛冲猛打!
大刀会是自卫组织,公开活动练拳习棒,保卫家园,缉剿盗匪。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刀会局子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此时,臻底(申底)大刀会局子也应运而生,任务是“上惩治贪官污吏,下铲除土匪恶霸”。因此,申底村涌现了一大批英雄豪杰,如独具代表性人物有:杜孟祥、杜喜贵、李广胜、杜吉林。杜梦太,(字老济的)。
杜孟祥(),现西申底村人。他身材矮小,但身手灵活多变,进退神速,刀法娴熟,常常冲锋在前,克敌制胜;又因他两眼一瞪呈三角形,令敌生畏,能达不战而曲人之兵之效果,被大刀会同门亲切地称“三角眼孟祥”。
杜喜贵(),现西申底村人。他目光凶狠,身材高大,膀宽腰圆,臂力过人,手握120斤大样刀可在胸前背后轻松翻滚,又因他性格刚直,疾恶如仇,认准的理无论谁在中间调停都难于改变他的执正秉性,少有人能说服他,所以人称“老难”,在剿匪时横冲树杀往往以一当十,令敌闻风丧胆。
李广胜(),现西申底村人。他魁梧壮实,秉性淳厚,气力超人,武艺高强。双手耍起120斤重的大样刀呼呼生风。每与剿匪缉盗时总是冲锋时在前,撤退时横刀断后,在大刀会局子里口碑较好,都称赞他“忠义”当先。所以,众同门都愿意追随他。
杜吉林(),现西申底村人。他健硕高瘦,灵活矫健,刀法娴熟,对土匪盗贼绝不手软,犯者必斩。为保一方平安,常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巡逻、查岗、放哨皆占居第一线,深受百姓之敬仰。
杜梦太,字老济(),现西申底村人。他身架匀称,处事中庸,持家有道,在自己努力下不断丰富家产,后拥有数百亩地,是村中为数不多的财主。他天赋孝慈,支持正义,为大刀会发展壮大慷慨捐资,率先北行,逢村就开设大刀会局子,远达南和县、平乡县多个村庄,在短短的一年内就开设了上百个大刀会局子,达到村连村,户接户,形成一个强大的大刀会局子网络。威震贪官污吏、土匪盗贼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率众大刀会同门排刀排枪,练武扬威;深夜急行,智剿匪枭;怒杀贪官,砸烂县衙;为民除害,强攻窝匪,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之歌!
(一)排刀排枪 &练武扬威
大刀会在杜孟祥等人的带领下迅速组成一支上百人的队伍,为震慑土匪盗贼,他们经常利用庙会公开演练排刀排枪等硬气功绝技。
具体方式是在方圆几十里内无论哪个村有黄天大会,他们这支队伍就上身赤膊,下着灯笼裤,头缠毛巾,腰扎功夫带,足蹬软底快靴,手提钢刀走街串乡,喊出口号“惩治赃官,铲除盗匪!”转眼间就有数百人聚拢围观。紧接着开始表演,先挥舞钢刀在大街上打开场子,然后并排放上三张桌子,每个桌子上放着一杆猎枪,有三个人各持一枪待命开枪。对面相对也有三个好汉手执钢刀口诵咒语,运气丹田,待命御枪。双方准备就绪,指挥者大喊“放!”,就听到“咚、咚、咚”三声枪响直射到各自对面人的肚子上,这三人也毫不示弱大喊“嗨!嗨!嗨!”并挥舞大刀,迎着枪口,箭步冲上去,这叫“排枪”。此时,开枪三人已双手掐腰稳扎马步,念咒护符,运气丹田,等待刀砍。“排枪”三人毫不客气,抡圆钢刀朝着对自己开枪人的肚子上“嘣、嘣、嘣”连砍三刀,被砍的人应着刀砍的节凑大喊三声“嗨!嗨!嗨!”,这叫“排刀”。
观看的人群中夹杂着土匪盗贼,他们亲眼看到大刀会演练者均安然无恙,乃名副其实的“刀枪不入”甚为震惊,收敛起恶念,不敢轻举妄动。当时的行话叫做“震会”,即起到震慑盗贼,保一方平安的效果。
& &(二)深夜急行
& 智剿匪枭
臻底(申底)大刀会在方圆几十里内,无论哪个村庄逢遇庙会就排队到那个村庄里去“震会”,
仅用一年时间名声大噪,威慑匪胆,使大小盗贼无越臻底(申底)村雷池半步,保住了一方平安,可以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然而,土匪盗贼不敢进臻底(申底)村却仍在邻村继续他们的入宅“掣户”(绑架家中的主要人当人质),拦路抢劫之恶行,使那些村的人们整日生活在恐慌之中。邻近的双塔村也出现一些富有正义感的人站起来为保家园与邪恶直面相博,但几经交锋又因没有斗争经验和进步武器皆以失败而告终,只能任土匪盗贼蹂躏横行。
邪不压正!乱世出英雄。申底村的一女子嫁与双塔村,目睹了被欺压之惨景,气愤填膺,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求剿灭这伙匪徒。经多方探听到土匪窝居的村庄是往正西跨过铁路线70里路的永年县十北口村的准确消息,就提前踩点侦察了周围的详细地形情况,然后急切地回到娘家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申底大刀会,并且自报奋勇向导引路。
大刀会会首们一听当机立断,决定对这伙匪徒立即正法,随率队数十人连夜出击。前来禀报的妇女虽受封建社会裹脚的摧残,脚小拗乜,但仍走起来一阵风,走在大家的前面带路,由此可见她除匪之志!因她走路快,胜过毛驴,又因长的黝黑,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黑驴”。
经过几个小时的急行,拂晓时分来到了永年县十北口村土匪窝居地。他们观察到这是一个不足两米宽的深胡同,可隐约看到胡同上横放着数个农用耙齿,尖朝下,上面布满了石头砖块等物。一望而知,土匪们是为了防止遇到袭击时,就可冲到房顶,占领制高点,以利器重物砸向来者。而且,宅院里的是个什么样的布局?有几个土匪?他们住在哪个房间?长枪、短枪有几支?等等,这些情况都不清楚。
大家分析后认为,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为麻痹土匪,先由妇女“小黑驴”装成卖火烧的去敲门要账,骗得土匪开门,大家紧跟于后,打他个措手不及。
策略一定,立即行动。刘家女子走在前面到门口就用力“嘣、嘣、嘣”敲响了门环,并连喊数声“快起来还俺火烧钱!”,里面的匪徒一听是个女人声音也没太在意,大大咧咧地说“大早晨的,谁她妈的在喊叫?”。说着拉开了门栓,门一开,“三角眼”杜孟祥手起刀落就结果了这个开门匪徒的性命,“老难”杜喜贵、李广胜、杜吉林带领其他大刀会同盟已箭步冲进东屋卧室内,只见两个匪首头朝里脚朝外躺在炕上,他们一看情况不妙,急欲从枕头底下摸枪反击。说时迟那时快,“老难”杜喜贵挥刀砍匪手,剁匪头,只在哼、哈之间;李广胜身高力大,左手按住另一个匪徒的臂膊,一刀刺进其胸膛;堂屋(北屋)的两个匪徒听到喊杀声音知道不妙,就爬梯子欲上房,占领制高点,利用居高临下之优势负隅顽抗。“三角眼”杜孟祥、杜吉林手疾眼快,二人手起刀落将两土匪断手臂,砍腿股,两匪从梯子上跌落下来,二人再补上几刀,结果了性命。
短短几分钟这伙恶贯满盈的匪徒就被全部剿灭,还了社会安宁,使人们从整日生活在恐慌中悬着的心平静了下来。大刀会侠肝义胆平霸除匪的壮举深受人们敬爱!这段佳话一直口口相传至今,众乡亲都为本村出过的这些英雄豪杰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怒杀贪官
& 砸烂县衙
清末,封建王朝官员腐败贪婪、巧立名目、酷征暴敛,苛捐杂税就有100多项,大大增加了农民负担,出现了“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全中国捐金银各项杂税,又好比吃人肉豺狼一群”的悲惨情景!
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全国多地不堪重负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反帝反封建的高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申底大刀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岂能袖手待坐?主要会首研究决定:攻打鸡泽县城,除掉县衙官吏!但考虑到县衙毕竟是统治阶级的一级政府设置,衙役卫兵百余人,个个佩带长短兵器且天天练武习棒,武艺高强,欲胜之,谈何容易!此时,杜梦太站出来说:“我们必须组织超出衙役卫兵数倍的大刀会同盟围而攻之,才能稳操胜劵。”说完他就安排数路人马分头连夜到各个村大刀会局子里下发了次日早晨攻打县城通知。为防走漏风声,还命令下发通知的人不准离开所负责通知的村庄,监督那里的一切动向,如有变故立即报告,以便应对,如一切正常,第二天一早与他们一同攻城。
因在方圆百十里的各个村中开设大刀会局子时,杜梦太不仅出钱出物而且不辞劳辛,四处奔波,亲临现场指导同门新人吞符念咒,排刀排枪,建立了师徒关系,所以声望高,号召力强,一呼百应。第二天早晨从四面八方聚拢了数百名赤臂膊,扎头巾,手持钢刀的大刀会同盟,口中喊着“刀枪不入!刀枪不入!”。会首“三角眼”杜孟祥等人站在最强面,看看同盟们个个精神抖擞,气势高昂,就挥舞大刀,大喊一声:“弟兄们,砸烂县衙!冲啊!”,说罢带领同门数百人潮水般地逼进县衙。衙役们对大刀会的勇猛作战早有耳闻,看到如此强大的攻势,大多胆战心惊,浑身哆嗦,如同筛糠,毫无战斗力,为保小命,一个个脚底下抹油——溜之大吉。剩下的几个县官亲信保护着主子躲进一隅,负隅顽抗,但岂能敌得住大刀会乱刀猛砍梦杀,仅半个时辰就全部毙命了。
紧接着大刀会会首就组织清理了县衙里的粮食、金银、布匹、细绢等物品,按人口多少分给百姓。百姓分到粮食物品个个喜笑颜开,伸出大拇指连连夸赞道:“大刀会是咱们老百姓的主心骨啊!”。
会首(三角眼)杜孟祥、杜喜贵、李广胜、杜吉林等人也都从县衙获得马匹中挑出自己喜欢的骑上,一路上向夹道欢迎的百姓招手示意,凯旋而归。
臻底(申底)大刀会怒杀贪官,砸烂县衙,均分财物,为百姓撑腰做主之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中原大地,更多的村庄积极响应参加,大刀会得以迅速壮大。同时也担起了更大的责任,从保一方平安到保八方安宁,只要发现哪里有贪官污吏、土匪盗贼猖獗活动,他们就义不容辞,雷厉风行,快速前去正法。真正成了百姓的保护神!
(四)为民除害
大刀会声名远扬,威震四方,使贪官污吏、土匪盗贼收敛很多,赃官不敢明目张胆欺压百姓,盗贼更不敢冒然祸害百姓。但也有一些顽固不化的官吏自以为谋略过人,就勾结百余个十恶不赦的土匪盗贼沆瀣一气,盘踞在距臻底(申底)村往东南方向100里左右的魏县码头镇上,昼伏夜出,有计划、有次序地继续行使拦路抢劫、砸户绑人、强男霸女等暴行。一时间使魏县周边村的百姓人人自危,日无安宁。大刀会会首们得到禀报,觉得这伙顽匪仍胆大妄为,搅得鸡犬不宁,不仅单是祸害了百姓,也是公然在与大刀会对抗,决定必须尽快铲除!
遂派人前去侦探,查出共有匪徒100余人,各有一长一短兵器(长枪、短枪),盘踞在码头镇里面,堡垒易守难攻。他们凭借厚重镇门,高大镇墙,居高临下,又有枪械在手,自诩可以一当十。当时没有大炮、炸药,轰不开镇门,从大门口进攻是不可能的,只有搭梯子爬上镇墙强攻了,可是大刀会用的是大刀,对手用的是火枪,自己要往上爬梯子,对手是由上往下打,也可拿重物往下砸,大刀会取胜有多大希望?大家意见分歧,更多的人担心失败。这时,会首(三角眼)杜孟祥说:“在地理位置上他们占优势,但我们是正义,他们是邪恶,我们有更多的民众支持和帮助,他们处孤立无援之境况。所以,只要我们大刀会带头猛冲,就会呈现出一种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气势,窝匪看到这样强大的阵容,多半会下的屁滚尿流,抱头鼠窜的。”
会首既然下了决心,其他的同盟也都表示同意强攻。说干就干,毫不迟疑,立即连夜派人分数路到各个大刀会局子下发次日攻打魏县码头镇的通知。
窝匪也得知臻底(申底)大刀会要攻打他们,就将镇门数道栓插上,再用土堆上把大门封死,以御来袭。而且,镇墙上也派了土匪喽啰们持枪昼夜巡逻,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
第二天早晨,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的大刀会同盟和一些正义民众有数百人,个个手提钢刀,百姓抬着数十个攻登镇墙备用的梯子,在会首带领下将码头镇围了起来。那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老百姓传说,剿匪是天意,这个天象告诉人们:驱除昏暗,迎来晴朗的时候到啦!
会首杜孟祥站在众人前面下令:“十人一组,抬一个梯子,组与组间隔一丈远距离。”听到会首命令后,大刀会同盟迅速组成了一个个梯队,待命出击。杜孟祥看到战前一切准备就绪,就与杜喜贵、李广胜、杜吉林等大刀会主要人员抬着梯子一齐同喊:“冲啊!”,紧跟着几十个梯子队数百人一哄而上,将梯子靠在墙上,挥舞钢刀往墙上冲去。霎时间,刀光闪闪,尘烟滚滚,喊声震天,真如会首杜孟祥估计的那样,早有一部分匪徒被这正义的强大气场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了。
会首杜孟祥第一个冲到了墙上,挥舞大刀连砍数名匪徒,但其他的十几个匪徒又围攻过来,将杜孟祥团团包围,杜拼力与顽匪厮杀在一起,终因寡不敌众,后续人马又没赶来相助,死于匪徒乱刀之下。
此时,杜喜贵、李广胜、杜吉林等人带领众同盟也冲到墙上,看到会首被杀,怒吼着冲向匪群,匪徒惊慌得有的胡乱放枪,有的不及反应就成了大刀会同盟的刀下之鬼,前后不到两个时辰窝匪就被全部剿灭。可谓大获全胜,稳定了人心,还了社会安宁!
会首杜孟祥为民除害而壮烈牺牲,在抬着他的尸体回家的路上,沿途村庄的百姓自发地在路旁哭泣相送,都以不同的方式举行怀念仪式。
会首虽然壮烈牺牲,但大刀会精神没有丢,仍在杜喜贵、李广胜、杜吉林等人的带领下继续行使除霸安良,维护社会安定的正义之举,使方圆百十里的百姓都能精心耕种,安居乐业。大刀会的这种精神仍然震撼着有非分所想之徒不敢妄动,就连如狼似虎的日本鬼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侵略中国,占据了平原,在臻底(申底)村东三里的三陵村修了炮楼,闻听臻底(申底)大刀会有神符护体,刀枪不入之功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事迹,都惧怕三分,始终不敢到臻底(申底)后大街去扫荡,自然百姓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老秀才”李梦寅
李梦寅,字老公(1903——1980),申底村李街人,现东申底村人。他熟读四书五经,崇尚孔孟思想,精通周易八卦、风水、中医、兽医等传统文化。因民国年代已废除了科举制度,所以他没有机会参加考试,但有一些老文人根据他的才华全面衡量说:“如果他要参加科考,水平应在秀才之上。”又因李老常常义务帮众乡亲书写契约文书、书信、对联、婚、丧、嫁、娶的大书小帖,摘选黄道吉日,调理阴阳宅风水,还能医治牲口的疑难杂症,总之,为乡亲们作了很多善事,所以在村中都尊称地称他为“老秀才”。
在上世纪文革期间尤其“批林批孔”的运动遍及神州大地时,李梦寅不无感叹地说“乱了!乱了!怎么敢批圣人呢?”,但迫于当时时局,又不亦公开发表言论,一旦被抓住“小辫子”就会以“现行反革命”处理,轻者在大街上头戴两三米高的纸糊帽子被游斗,重者蹲监坐牢危及生命。李梦寅避开锋芒,随即编著了很多著作,影射动荡时局,抨击逆天悖论。如《小老鼠告状》中的“东结党西称霸搅闹乾坤,圣贤书不读念另选新文。男削发女放脚男女不分,有三纲并五常全都不论”、《虱子告状》中的“跳蚤蹦周身咬侵人肌肤,可怜我虱子慢被挤送命。阎王爷您要为虱子做主,切莫使跳蚤跑自在逍遥”等作品,其内涵深邃,读起来顺口押韵,既可融通历史,又可感悟儒道思想,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读物。当时的干部多为工农出身,文化浅,对他的作品理解不透,认为是闹着乐罢了,但也觉得有点不对劲,可又没有明显的把柄说他是“反革命”,就视为是个“老顽固”。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结束十年浩劫之后,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李老不仅不是什么“老顽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申底村的捍卫者。在他的影响下吸引了村里、村外的一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的青年,都利用农闲时间登门拜访,侧耳恭听,李老成为他们的启蒙老师。相继臻底(申底)村出现了一批中医、兽医、算命的、看风水的人士,大大丰富了人们生活中的文化气息。这些人士大多受过李老的指点和谆谆教诲。
李梦寅是申底村传统文化继承传播者,当之无愧!
“御厨”周新胜
周新胜(),申底村周街人,现东申底村人。自幼加入儿童团参加抗日,以学徒蒸馒头为名作掩护,经常为八路军递送情报,稍大后加入了共产党。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人们都回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各谋生路。因周有一手蒸馒头的手艺,就以卖馒头为业,他蒸出的馒头看着光滑圆亮,吃着脆甜劲道,所以,街邻乡亲无论谁家遇上红白喜事都会到他那里订上几百斤馒头。久而久之,周新胜在申底村就成了有名的“馒头王”。
新中国成立以后,邯郸地区运输公司的大食堂招聘厨师,由于周新胜蒸馒头的手艺精湛,在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成为正式工人。
参加工作以后周新胜更是兢兢业业,除保质保量做好面食本职工作外还在厨艺上勤学苦练。为了练好刀功常常加班加点,一人干多人的活;为了练好颠勺不知把手上磨出多少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厨艺上有了质的飞跃!切出的菜长短圆有型,烹饪出的菜色香味俱全,在单位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周新胜业务精湛,工作认真,在整个运输公司有口皆碑。后来在领导提议和民众选举下担任了大食堂主任。
周新胜担任食堂主任后,为使员工能按时吃上香甜可口的饭菜,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带领员工从洗菜、切菜、烹饪到揉面、蒸馒头、上笼等一系列厨技程序严把卫生关,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完善每个环节,他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和赞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邯郸地区下乡调研,亲自到农户家与农民促膝谈心,了解民情,体验人民公社大社堂之利弊。周恩来总理在邯郸调研的几天里,他的就餐由邯郸地委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业务竞赛,最后筛选出五名厨师来做。四个厨师每个人做一个菜,另一个厨师专门做汤,合起来迎合了周总理平时用餐“四菜一汤”的习惯。
周恩来总理第一次用过餐后说:“我们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应俭省节约,要从我们干部做起,以后我无需‘四菜一汤’,只吃一个土豆丝就好!”。以后连着几天几乎总理都在吃土豆丝。吃饭期间,周总理说:“这个土豆丝刀功好!味道好!这是哪个厨师做的啊?”旁边陪同的省、地区领导详细地介绍了厨师周新胜的情况,周总理的秘书也不失时地作了详细记录。
两个月后,国务院在下发调整人民公社大社堂意见的同时,也给邯郸地区行署来了一个公函,内容是调周新胜到国务院事务管理局报到。
听党指挥,服从安排。就这样周新胜经过简短的政治培训,带着邯郸地区行署领导反复灌输的“一定要服务好中央首长,为邯郸人民争光!”的寄托,按公函上的报道时间准时到国务院事务管理局报了到。
刚开始工作,他被分配给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做厨师。艺高人胆大,周新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熟练掌握了许老所习惯喜好的饭菜技术,总会按时、按季变换不同的菜肴,使许老非常满意。周新胜在许老那里一干就是十三年,亲如一家人。周新胜家属及子女到北京,许老总要抽出时间问这问哪拉拉家常,合影留念。许老的孙子也时常跟着周新胜来到农村体验一下生活。在申底村,笔者亲眼目睹许德珩的孙子那时尽管才十四五岁,自理能力非常强,他带着针线包,穿着补丁衣,没有一点在老百姓心里所想象的高官人家的阔少之相。由此可见许老不愧是教育家,对家里人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后来,国务院事务局为能更好地服务中央首长的饮食,根据各个厨师的特长做了统一调整。周新胜被调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公寓工作,负责方毅的饮食。此时的周新胜厨艺更高,根据营养师提供的首长身体状况,迅速做出适合于首长口味的饭菜已是轻车熟路。
同样,周新胜在方毅副总理那里工作如同一家人,茶余饭后,方毅不太忙的时候也会聊一些家常。尤其周新胜每次回家探亲返京或他的直系亲属到北京后,方毅都必问农村一些事宜,如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呼声等等,总像在做基层调研。方副总理心系民生啊!
周新胜厨技高超,尽心尽责,一直在副总理方毅处工作了十七年,直到退休。退休后的周新胜在村里待的多了,也经常和乡里相亲聊天下棋,高兴了还会做几个菜请大家品尝,并诙谐地指着菜说:“这是中央首长吃的菜,让你们也享受一下中央领导人的待遇吧。”
可惜他的厨技没人继承下来。
臻底(申底村)千年历史,几经地形变迁、朝代更迭,但老祖先的思想及聪明智慧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丢,仍代代传承,可谓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真是---江山载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当今,人们欣喜地看到,申底村不乏有武术家、企业精英,还有捍卫国家神圣领土、领海、领空的陆海空优秀指战员,以及众多国内外求学的莘莘学子,都在各自的行业、学业波峰之上,尽显风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砖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