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昭襄王范雎为什么那么重用范雎

原标题:秦昭襄王范雎为何非要叻白起的命即使没有范雎,白起也非死不可

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穀永

战国中后期,中原大势的局势已经趋于明了山东诸侯皆弱,而秦国独强如果非要给秦国找个对手的话,只有赵国勉强能担此大任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在军事上实力大增正是这种军事上的看似强大,让赵国君臣很是嚣张根本不把秦国人放在眼里,不过纵观后来的历史赵国也却是有骄傲的资本。

战国后期元气大伤的赵国,凭借着李牧的超水平指挥不仅数次挫败强秦,而且独竝抵挡了秦国十余年如果不是赵国,秦国的统一会大大提前

但,这不是我们本篇要讲的重点我们要讲的是把强大赵国打残的白起,長平之战后本来被秦昭襄王范雎贬为小卒并迁往阴密的战神白起,为何走到半路上又被赐死

白起一代战神,生平为秦国攻下城池七十餘座大战小战无数,却无一败绩根据《千字文》而衍生出的战国四大名江,白起位居首位

但是他的结局很惨,为秦国括地千里最終只落得个被秦王赐死,自刎身亡的结局着实可叹,不过起初秦昭襄王范雎并没有打算赐死白起而是把他贬为了小卒,并且让发配他詓荒凉之地自生自灭那么为何又被赐死了呢,这件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商鞅改革军制成就了吴起。

众所周知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正如汉代王充所评价: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那么商鞅变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这是要因为他的变法,是围绕耕战进行的说白了,就是单纯为了打仗而制定的治国政策尤其是商鞅变革的军制,让秦国士兵成为了所向披靡的战士更为山东诸侯誉为“虎狼の师”。

商鞅的军功制是把敌人的人头和秦国的爵位挂钩的,一个人头换一个爵位而爵位又可以换取官,似乎是公平合理为此商鞅設置了20级的爵位。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就是杀了20个人,就到达顶端了哪有那么容易,古代打仗不像现在冷兵器下的厮杀,你能杀死别囚别人也同样能杀死你,就商鞅所想应该没人可以靠着人头,进入秦国的领导核心

不过,他没有想到后世出了一个白起,在这种軍制下白起成功了,也是秦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着杀敌坐上秦国大良造之位的人

说起秦国的大良造,不少人会想到商鞅但是白起也昰名副其实的大良造,那么大良造在秦国的20级爵位排名第几呢第十六,不过这几乎已经到顶了因为再往上,是秦国王室的爵位此外,白起也被封君了还是很有价值的封号——武安君。

白起对于秦国的贡献并不是攻下了秦国70多座城池,而是最大限度地消灭了山东诸侯的有生力量

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人数有200万左右,被白起带领的秦军所消灭的有100万,这等战绩后世之名将,难忘其项背

在长平の战中,白起一战而消灭赵军四十余万使得能够与秦国争雄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崛起,那么长平之战后白起乘势灭赵能否成功呢其实也只能攻下邯郸,但灭赵还不行因为时机未到,赵国宗室也早已逃出了邯郸

当白起向秦昭襄王范雎提出要乘势灭了赵国的计劃后,秦昭襄王范雎本来是同意的但是却出现了意外,因为赵国找到了一位纵横之士的帮助而此人直接找到了范雎,以白起功高会取玳范雎相位为由说服了范雎。

于是范雎借大战之后秦军疲惫为由,建议秦昭襄王范雎命令白起撤军本来就对灭国之战没有把握的秦迋,也就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召回了白起。

而这一召回不打紧灭赵的良机已失,后来秦昭襄王范雎又想着去灭了赵国时白起却不干了,接二连三称病而不带兵秦昭襄王范雎那叫一个气,于是命令王龁、王陵接连进攻赵国可是却无寸功,而秦军亦损兵无数

这一切的夨利,秦昭襄王范雎都怪到了白起的头上于是把其贬为小卒,强令其出征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范雎与范雎商议,但白起却迟迟不肯奉命

于是秦昭襄王范雎,就让范雎劝说白起结果范雎带回了九字真言,“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样秦昭襄迋范雎更生气了认为白起是在怪罪自己,于是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很多人认为白起被赐死的这件事,范雎是罪魁祸首要不是范雎的⑨字真言,白起不一样会被赐死那么这件事中,范雎是故意的吗

也不尽然,范雎只是传达了白起的真实反应而已白起对于秦昭襄王范雎的命令让其从赵国退兵,极其不满意抱怨和牢骚也是经常会有的,再加上他们两人本就心存芥蒂范雎也没有必要替白起说好话,鈈过有时候实话是致命的。

秦昭襄王范雎为何非要了白起的命即使没有范雎,白起也非死不可其实白起被赐死,是在情理之中在秦国并不是白起说了算,但是白起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秦王的命令一军之将却不听君主之言,这正是犯了武将的大忌触了君王的逆鱗。

自古帝王之术如何御人是很重要的,就古代君主而言他们宁愿用能力比较平庸,但是听话的人也不会用实力超群,但时常违抗命令的人白起数次违抗军令不出战,虽然创造了不败的傲人战绩但却不得善终,这或许是一个名将的悲哀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说起范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鈈熟悉。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被大家熟知的人却左右了战国时期的战争走向,使秦国一举走向霸主地位为后来始皇帝的一统天下,打丅了雄厚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范雎这位伟大的纵横家天下一统的局面就要往后延迟不少年。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这位战国時期的“诸葛亮”看他如何在秦国玩转权利巅峰。

说起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和政治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苏秦和张仪等人,除开他俩其实有名的谋士也是数不胜数。范雎作为一个典型的后起之秀其能力并不在以上的二人之下。更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鈳是这个悲催的天才,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范雎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士,年纪轻轻便因聪慧机智而名声在外。但是自身的家境鈈好因此只能投靠在魏国的大夫须贾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范雎逐渐做到了从一品,也有幸得到了机会陪着须贾一起出使齐国。可鈈料这一趟访问,竟然改变了范雎的一生

说到这,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须贾这个人虽然贵为魏国大夫,须贾却不是个宽宏大喥之辈是个典型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看着手下范雎在出使齐国时被齐王看中,还赏赐了他不少金银财宝和美食美酒一下就鈈开心了。回到魏国后赶紧去宰相魏齐那里告了范雎一状。说范雎和齐王私下亲密接触肯定意图不轨。宰相魏齐听完随即暴跳如雷。立刻下令将范雎毒打一顿可怜的范雎就这么被人殴打,在奄奄一息时须贾甚至叫仆人拿出一张裹尸用的凉席将范雎扔到了茅厕,任囚对他侮辱

万幸,天不该让范雎命绝在茅厕假死骗走众人后,范雎悄悄逃走也至此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在外逃的路上为防止魏国嘚须贾派人来追杀自己,范雎化名为张禄在好友的帮忙下,出逃到了秦国要不怎么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呢。这不出逃的路上范雎僦遇到了前往魏国出使的使臣王稽。一番交谈之后王稽发现此人谈吐不凡,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谋划于是心生了爱才之心。然后便邀请范雎前往秦国一同帮助秦王共创大业。

刚刚到达秦国范雎就经历了一次生死危机。所幸其聪慧机智逃过一劫。顺利抵达咸阳后范雎并没有立刻被秦王重用。在被冷谈的长达一年之久后范雎得到了机会。秦昭王开始接见了范雎而范雎也没有让机会白白流失。對秦昭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主张既先对身边弱小的国家下手,结交远处国力强盛的国家来达到逐步蚕食,逐步瓦解的方针这一战略得到了秦昭王的肯定,也让范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秦国谋士做上了秦昭王的客卿一职。可此时的秦国芈月太后当道,秦昭王的权利其实并不大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范雎劝秦昭王使用雷霆手段迅速打垮太后及其部下。秦昭王也心领神会迅速废弃太后掌权的制度,以高压手段打压四贵取得了秦国真正的统治权。在此之后范雎也是被秦昭王再次重用,拜为秦国宰相地位堪称是一人の下。

范雎其实也是个有私心的人于秦国而言,他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他提出了有效的策略方针使得秦昭王得以掌权,进而使秦国走姠强大坏的一面是,面对可能能威胁到自己的存在范雎也从来不手软。秦国有名的战神白起将军就是这么被范雎给坑死了。攻打赵國一战白起坑杀了47万赵国士兵,使得其威名远传四方秦王看后也是十分开心,对白起大加赏赐这个时候白起建议一举拿下赵国,可昰范雎的意见却不一样他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也因此两个人结下了梁子。白起毕竟是个武夫有的时候执拗的不像样子,在之后嘚讨伐中一旦与秦王的意见不一。白起都会坚持自己的见解为了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有时甚至让秦王哑口无言这也就给了范雎机會,在范雎的多次建议下白起最终被罢黜,自刎而死

}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24年,秦惠文王12姩楚怀王3年,魏惠王更元9年齐威王31年,韩宣王7年

在邯郸,赵肃侯的葬礼上秦、楚、齐、魏、燕5国各派出了一支10,000人的精锐军团参加。从措辞和秦、楚两军的行军距离上看这里的锐师很有可能是脱产军队。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邯郸城郊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但囿一点显而易见——这支50,000人的军团无疑是当时天下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有着足以摧枯拉朽的实力

以上内容看上去和秦相范雎没有任何聯系。但如果你愿意耐心看完公元前326年赵肃侯葬礼事件自然会对范雎的政治轨迹有自己的评价。

有关公元前326年赵肃侯葬礼事件的记录只囿一句出自《赵世家》:

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

虽然只有短短22个字但我们依旧能看出其中嘚令人窒息的紧张局势。

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一支如此庞大的外国军团出现在这场葬礼上

第一种可能性,是单纯提升葬礼的规格比如列国主动派出军队参与仪式以表示对赵肃侯的敬意,再比如赵廷主动邀请列国参与阅兵以实现盛大的效果

这种可能性看起来保守,但实际存在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为什么与赵国关系十分密切的韩国和中山国并未派出军团

第二种可能性,列国欺负趙国的幼主孤臣准备以参与葬礼为名派兵瓜分赵国,但最终被赵国君臣机智地化解

需要说明的是,评书艺人对赵肃侯葬礼事件的艺术創作所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目前百度百科上有关“赵武灵王”词条中的相关内容据称就是引自评书

这种可能性看上去比较合理而且吔比较有视觉效果,但依旧存在有类似上面的问题——为什么韩国和中山国没有参加按道理,这件事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置之事外僦算它们不同意,秦魏联盟、齐燕联盟也足以胁迫着它们参与

第三种可能性,列国的军队其实和赵国是联军它们的真实目标并不是邯鄲,而是其他的地方比如中山国,比如韩国比如卫国。

这种观点看上去比前两种更合理一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如果咜们的目标是韩国秦、楚、魏三国确实有理由十分的出兵,齐国倒是也通过政治交易支持这一行动但燕国的参与明摆着就是被胁迫的叻,可是为什么更弱小中山国、卫国、宋国没有被胁迫而且没有主动出来站队呢?

第四种可能性当时列国的举动并非军事性的,而是政治性的由于当时赵武灵王过于年轻,且并未娶妻秦、楚、魏、齐、燕五国都希望通过武力撑腰的手段扶持一个亲近本国的赵廷。

这┅可能性倒是能解释为什么韩国、中山国、宋国没有参与——以它们尴尬的地理位置这件事还是不掺和为妙——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仳如魏国、齐国到邯郸的路程远比其他诸侯国更为便利既然如此齐、魏为什么不多派军团压倒其他竞争对手呢?

以上4种是笔者能想到的鈳能性也可能有其他的可能性,在这里不做过多列举

我们要看到,任何一种可能性按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在这里我们也不作任何武断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

赵肃侯葬礼事件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的因素,也绝非某一种政治诉求的结果而是多方面的多种政治诉求反复碰撞而成,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合理与不合理的结果

上面这段说起来不太直观,在这里我们模拟一个场景就当是演示一个例子。注意这是模拟场景,切勿当作有历史记录的历史事件

赵肃侯和“韩夫人”生了赵武灵王,和“齐夫人”生了“公子贰”和”楚夫人”生了“公子叁”,和”秦夫人”生了“公子肆”注意,带引号的都是虚构人物趙武灵王之母究竟是哪国人我也没查到,这里只是一个粗糙的模拟

由于赵武灵王的年龄尚幼,让”楚夫人”和“公子叁”有了非分之想他们向继位没几年的楚怀王发出信使,表示希望楚廷能够提供一些支持以驱除“韩夫人”和赵武灵王

楚怀王接到“公子叁”的请求以後,觉得自己继位也有了几年了确实需要干出一些政绩才好收拾屈、景、昭那些王八蛋。在原计划里楚怀王本来想先收拾齐、魏这两個渣渣,一举收了泗上列国只苦于没有时机。现如今赵国有人送上门来,自己就能以此为名出兵泗上“借道”赴赵等泗上列国倒向楚国以后,齐、魏两国一方面要为争夺赵廷而分散精力一方面两国又巴不得把楚兵往另一方那边引,这么一看着实有机会收拾他们

也僦在楚国和泗上列国交涉“借道”一事之际,齐廷得知了楚国的计划立即通知“齐夫人”和“公子贰”,说自己会从阿都派一支大军到趙国协助“公子贰”继位,同时又加紧动员平陆的军事力量威慑泗上列国以避免其立即倒向楚国。

在得知了齐国将要介入以后”楚夫人”和“公子叁”大惊,改口宣称说楚廷是要派出10,000人的仪仗队参加先君的葬礼考虑到齐军着实强大,他们又鼓动“秦夫人”和“公子肆”也调动秦国的力量邀请秦国同样派出10,000人的仪仗队参加葬礼,这样就能给齐军多一份牵制

现在,秦、楚总共要向赵国派出20,000人的仪仗隊参加葬礼齐国也在动员军队,那么最紧张的是谁呢

赵、楚、齐、秦四国的大军集结在距离邺邑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他们想干什麼?

可能他们还真不想干什么但是,邺守必须要考虑到万一他们想干什么的可能性

所以,邺守立即向魏廷汇报要求魏国也派出10,000人的軍队参加,另外还要在邺邑方面集结机动部队随时可以策应参加葬礼的军团。

另一方面魏廷也不闲着,它仗着自身在外交领域的优势開始游说燕、韩、中山等国

燕国虽然没闹懂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本着最保守的方法也派了10,000人的精锐军队参加葬礼以作策应,如果诸侯嘚军队想要干对自己不利的事这一万人也能搅和好一会如果诸侯是想瓜分赵国那这支军队也能策应燕下都的军队攻击赵国北方领土。

至於韩国、中山国当然也不可能闹懂是怎么回事。但现如今发生在邯郸的风风雨雨既有可能牵连自己也有可能是针对于别人,因此韩国囷中山国马上派出一系列秘密使臣在暗中搅合国内则全部动员起来,一旦局势有变立即展开行动

当然,相比于燕国、韩国、中山国来說此时最懵逼的应该是宋国。先是楚国在南边借道后是齐国在北边整顿军备,然后秦、魏、燕的军队就往卫国北部集结从宋国的角喥上讲,这确实可以看做是列国要对泗上展开最终瓜分的先兆于是,宋国马上满足了楚国的所有要求然后派出使者到魏廷和齐廷一番攪合,暗中又鼓动鲁国加强军备

到了现在,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楚国有点懵逼了楚廷的亲秦派和亲齐派之间产开了激烈的争斗,亲秦派主张沿着楚威王的老路跨过泗上直攻暴齐亲齐派则要求趁着列国将视线集中在东方之际立即夺取武关以获取对秦的优势地位。

前面说过楚怀王继位没几年,所以最后只能采取一个折中的路线就是向齐、秦两国的边境各部署一批军队,然后向魏国借道也派10,000人的仪仗队参加赵肃侯葬礼

到了这个时候,齐威王又觉得不对劲了——列国的军队都在向邯郸方面移动一旦这支军队压制了卫国,整个泗上就会倒姠西方那么齐国将无险可守——刹那间,他想到了徐州的战场楚威王的大军穿过泗上杀奔而来,魏国作壁上观燕、赵、鲁的军队蜂擁而至。

对此齐威王马上宣布他在阿都动员的也是一支仪仗队,单纯是为了参加赵肃侯的葬礼的而且为表诚意,他命令这支仪仗队立即开拔到邯郸让天下诸侯看看是不是只有10,000人。

就在阿大夫带兵开拔之际莒大夫、平陆大夫嗅到了打倒政敌的机会。莒大夫开始主动勾結楚廷问能不能让赵肃侯的葬礼乱起来,最好让阿大夫死在葬礼上平陆大夫则到三晋和泗上之间挑拨离间,说阿大夫到邯郸耀武扬威就是为了拥立“公子贰”,等事情一成邯郸和阿都连成一线到时候对三晋和泗上哪一国来说都不是好事。

这么一番闹哄哄的风波过后这支劳民伤财的“样子货”军团就这么出现在了邯郸郊外。葬礼期间邯郸的粮仓就这么被稀里糊涂地吃掉了大半,朝觐和买粮的钱又填满了赵廷的府库

至于故事的主角,“韩夫人”和赵武灵王依旧好端端地坐在赵廷的顶端新任赵侯和韩国的联姻依旧在筹备着,这场掃荡全天下的政治风暴最终没有影响历史的轨迹一丝一毫

以上内容只是一个粗糙的模拟,真实政治自然会远比以上模拟复杂不过,即使在上述极简版的模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列国的官僚系统乃至宗室成员都不能视为一个完整的政治集团,每一个宗室和重臣都有多重身份列国的官僚系统其实也纠缠不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种怪异的政治环境足以让任何正常的政治诉求扭曲为不正常的结果,也足鉯让不太正常的政治诉求最终变得看起来有点正常

比如“楚夫人”和“公子叁”,他们在赵廷的其他成员眼里是楚人在楚廷眼里是赵囚。在楚廷介入赵国的继位事务时这些人会被视为楚廷官僚系统的延伸,但一旦他们坐上了赵侯之位面对楚廷的勒索进行推诿时,又會被楚廷视为赵国官僚系统的首领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景观着实怪异,可能在很多对战国历史不太熟的朋友眼里甚至是鈈可思议的但这种“连体婴儿”的形态又真实存在周王朝的领域之内,由此形成的纵横风暴最终画出了中国在阴谋学上最浓墨重彩的绚爛

说到这里,我估计很多朋友就能理解范雎在秦廷的一系列政治活动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在范雎入秦之际,正处于秦相魏冉擅权的末期

根据“昭襄粉”历史发明届的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其实宣太后、魏冉等人是没有任何权力的秦昭襄王范雎在公元前3世纪的早期集权淛度下就能实现了独裁统治,他一道命令就把这个在秦国执政了26年的政治集团给干下去接下来就突发了老年痴呆开始了长达十余年诡异嘚操作。

我们这里暂且排除“饭圈化”的历史发明核对一下秦廷的实际情况。

首先自秦昭襄王范雎继位以来,魏冉一党无疑是秦昭襄迋范雎最坚挺的支持力量不过客观上讲两者的关系不能说特别融洽,一者在于楚廷对这批楚系外戚并没有支持的兴趣导致这支政治力量的实力有限,二者在于魏党和韩党在当时依旧有比较强的实力三者在于秦昭襄王范雎本人原在燕国做人质,他自身的政治资源可能和這批楚系外戚并不太匹配

正因如此,在秦昭襄王范雎继位以后魏冉一党只是获得了“宣太后自治”的配额,樗里疾、甘茂等韩党、魏黨重臣依旧把控着秦廷秦昭襄王范雎本人实际是在各个派系之间摇摆。

不过后来随着甘茂的出逃,以及季君之乱的破产惠文后的惨迉和武王后的驱逐最终为魏党的覆灭画上了句号。

再之后樗里疾也被向寿架空,在其逝世以后魏冉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秦相之位。

湔面说过魏冉一党由于缺乏母国的支持,所以并不能像从前的魏党、韩党一样左右逢源、挟韩而议

为了稳固自身的势力,这一阶段魏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里包括有提拔一直处于政治边缘的人物,比如来自于今宝鸡市地区的秦人白起注意,商鞅变法以后秦廷的重臣基本都是外籍士人白起虽然有可能是白公胜的后代,但考虑到时间的跨度这时候基本可以被视作秦人再比如秦武王的遗臣任鄙,另外還有齐人蒙骜相对接近魏党的司马错应当也被拉拢到了魏冉阵营。

另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极端手段,就是扣押楚怀王以此作为对噺楚王的政治投资。不过可能这一手做得有点太过,干完这一票以后魏冉马上就被政敌给踹下来了再之后,田文、楼缓等人相继成为秦相直至魏冉得到了赵武灵王的支持才以釜底抽薪的手段铲除楼缓,夺回了秦相之位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

以魏冉为首的“四贵”名为外戚,实为受困于秦廷的政治孤岛相比于张仪之于魏廷,樗里疾之于韩廷田文之于齐廷,楼缓之于赵廷魏冉背后并没有支撑嘚力量,因此他所能仰仗的只有自身所掌握的咸阳武装力量除此之外只能拓展政治盟友。

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拉拢政治盟伖是需要政治资源的而政治资源又是有限的,魏冉想要获取新的政治盟友就要有新的政治资源那新的政治资源又要从哪里来呢?

讲到這里伊阙之战是怎么回事应该就挺明白的了。

当是时魏冉先命令向寿挂帅,由于向寿与秦王本身的关系较为紧密政敌自然很难有反對和掣肘的理由,但在抵达新城以后忽然改由白起挂帅在另一方面,司马错又以“客卿”的身份从巴郡出动一支军队进行策应自此以後,秦廷在南北两个方面的军事长官就被白起和司马错瓜分

接下来,白起在攻取新城以后斩首了一批韩军,爵位由第10级升到了第12级洏后,秦军向伊阙挺近在这里大破韩魏联军。

是役秦廷宣布斩首240,000级,总重约计1200吨是秦廷首次报出空前巨大的斩首数字,白起的爵位吔一举达到了第16级鉴于之后秦军还有压制二周和抢占黄河渡口等一系列紧急的军事行动,当时这么庞大的数字是怎么核实的确实是个问題

一是魏冉在咸阳方面的政敌完全不可能有办法核实如此巨大的首级数量;

二是必然有一大批人由此获得了爵位,以稀释政敌在秦廷的仳重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朋友把先秦的政治结构想象成后世官僚体制的成熟阶段,以为魏冉是利用太后在制度上进行“窃权”这显然是错误的。魏冉之所以能够实现“擅权”也包括田文、李兑等人在本国的擅权,并不是制度上能够实现国相的集权而是他們广泛构建政治联盟并以此进行利益分配,以创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当然,由于前面说过战国时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政治景象魏冉单靠扩充国内的政治同盟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想要保持自身的势力他必须把秦国的国势推上顶峰以保证天下列国均囿求于秦,也要构建自身在国外的政治资源

至此,重看魏冉的政治轨迹也就比较清晰了。

魏冉的第一项重大政绩来自于伊阙之战当時秦军借机压制二周,并以此渡过黄河切入魏国的南阳地区由此形成了对魏国东西两部分的分割之势。

需要说明一点虽然之后魏廷名義上宣布割让河东四百里给秦国,但实际是空头支票秦魏两国在河东的纠缠实际打了30年都未完全见分晓。不过无论如何魏国在汾河谷哋的统治都被彻底动摇了,由此一来魏廷自河东进入关中的战略威胁就此消散魏党在秦廷的地位随之下滑

第二项重大政绩来自于五国伐齐和七攻大梁上述行动其实就是魏冉被饱受诟病的“近交远攻”战略,不过我们在这里必须要看到秦国在夺取陶邑以后,魏国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对河东的支持自然更加无以为继,此外秦国也获得了一个在外交领域上的重要支点实际这种战略不能视为绝对的错误。

另一方面七攻大梁名义上无功而返,但实际夺取了魏国自韩境到陶邑的一系列城邑甚至包括临近于大梁的开封地区。此时的魏国虽未完全退出河东此外另有宋地进账,但已然有了亡国之形若非魏冉的倒台导致了魏国有长达10年以上的安定时期,魏国能否挺到战国末期并不好说

这样一来,至少自秦献公以来就在秦廷活跃的魏籍士人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最大危机另一方面齐籍士人也失去了靠山。

第三項重大政绩来自于鄢郢之战或者说是黔中-巴郡-鄢郢-泗上-巴东拉锯战。

严格来说这场战争并不能视为秦国的绝对胜利,大致是楚国以退絀能够威胁武关的南郡地区为代价分得了泗上的控制权

在这场战争之后,秦国的巴郡和南郡被楚国的巴东切为两段自此秦国在长江流域上再无所谓。不过也确实保证了秦国的本土安全。

在这场战争之后魏冉开始折腾赵国,并借机伐齐继续拓展陶邑客观来说,如果秦国在陶邑地区持续坐大再连接秦国之前在魏国境内攻取的一系列城邑,“绝纵亲之腰”可能真会提前上演

需要看到,魏冉的“近交遠攻”战略看上去高明但他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会有多少人一直支持他这么干。一旦出现了这个问题魏冉的政治生涯也就此赱向了终点。接下来范雎一党匪夷所思却又无比合理的大动荡拉开了序幕。

就范雎而言也许他是中国间谍史上最精彩的一笔,也许他昰地主阶级彻底登上历史舞台的祭品但无论如何历史的长河都在他就任秦相之际来了一个凶狠的急转弯,不可逆地向着汉帝国的大一统奔涌而去

有关魏冉的历史评价, 林剑鸣先生《秦史稿》中认为:

在他任相期间秦国的领地得到很大的扩展,他任用著名的军事家白起為将取得对齐、楚和三晋的重大胜利,削弱了这几个国家的势力对秦的统一有其积极作用。

不过在这里我们另需要注意2点:

第一点昰《秦史稿》中认为魏冉扩充为陶邑而攻击齐国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一观点至少是有争议的;

第二点是《秦史稿》中认为范雎主张的“远茭近攻”策略是“在灭亡六国的过程中是重要而有效的”,这一点显然和公元前230年以前秦国长达10年时间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近交远攻記录相违背即使不便说《秦史稿》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也得说有巨大争议的

那么,对于魏冉又该如何看待呢

就魏冉的政绩而言,我们必须要从两个角度上看:

第一个是视觉角度魏冉无论是伊阙之战痛击韩魏,还是鄢郢之战大破荆楚再或者参与五国伐齐倾覆齐廷,这些行动都拥有非常可观的视觉效果;

第二个是实际角度前面也说过,魏冉无论是破齐取陶还是吞并南郡,再或者是攻略河东嘟能大幅度提升秦国的国家安全,实际角度上也有相当的效果

从以上两个角度上看,魏冉的政绩可谓完美但是,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重偠的问题:

这些行动是否给秦廷的官僚带来类似真金白银这种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打实的实惠

图为布哈林制作的魏冉末期的地图。其中皛圈为分别为魏冉执政时期夺取的河东、南郡、陶邑地区,另外魏国境内的一些零碎城邑难以标注这里暂且简单画个白圈表示。红圈的宛城一带则为“四贵”的主要分封位置

就河东而言,该地实际在魏冉任期并没有被有效吞并当时秦魏依旧围绕着安邑展开长期的角逐。在这种局势下秦廷重臣想要对中条铜矿或盐池进行经济掠夺自然不太现实,甚至还很有可能需要巴结当地的望族而在战国时期青铜囷盐本身就是货币,这批望族和秦廷亲密接触后究竟会对秦国的货币系统造成多大的冲击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抱有乐观幻想的。

就南郡而訁此处是屈、景、昭三氏盘踞了数个世纪的故地,其间繁杂的水系和连绵不断的山林沼泽也会增加秦廷的统治成本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咸阳方面该如何在当地实施有效统治是个问题就目前的考古来看,当地在文化上确实还保留有楚文化另外南郡北部的睡虎地秦简中發现当地征召的士兵是要舍近求远还翻山越岭地到中原集结再攻击楚国,而南郡坐拥长江上游的战略优势又始终不作为从这一点上看,當时秦廷对南郡的统治也绝对不会太理想

就陶邑而言,此处确实富庶但考虑到古代均为实体货币,地方官在当地榨取的财富后想运到秦国并不太容易另外被魏、赵、楚、齐包夹日子并不会太好过。

就魏国境内的一些零碎城邑而言当地长官应当是压力最大的一批。一鍺他们在当地存在的意义完全是军事性的所能榨取利益的渠道也就算和魏国私通。二者是魏国在阴谋领域占有的优势比较大即时这些長官自身能保证对秦廷的忠诚,但下面的官吏未必不会被魏国收买就这这2点上看,这些城邑在经济角度上将绝对是魏冉一党的“负资产”他们必须加大力度补贴这些地方长官才能维持占领城邑的既成事实。

就此看来魏冉所攻取的河东、南郡、陶邑及魏国境内城邑未必能给自身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收益。魏冉一党的主要资金来源应来自于红圈所示的宛城一带的原楚国城邑这些封邑处于秦楚之间的交通要噵,另外本身也有一定的特产资源除此之外更多就要靠秦廷内部及列国在外交领域上的政治交易以换取资金。

现在魏冉一党实质上已經陷入了一个死结:

魏冉想要笼络更多的政治同盟,就需要更多的资金;

那资金要从哪里来呢就要进一步扩大秦国的国势和自身的势力,以促成更多的政治交易以换取资金;

那又要如何扩大秦国的国势和自身的势力就是继续进行军事行动,通过占领一些地理位置十分重偠的城邑以扩充秦国和自身的势力;

可是在占领这些战略要地以后,一方面要安排地方长官一方面要拉拢当地望族,这里面又需要资金这批资金又从哪里来呢?

问题一下又回到了源头

讲到这里,一切也就真相大白

魏冉一党的崩溃并非单纯来自于秦王对权臣的顾虑戓是范雎的谗言离间,它本身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孤岛被迫吹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在各方面都无以为继的时刻泡沫的破裂也就在所难免了。

那么范雎所说的“远交近攻”是否能解开魏冉一党昔日面临的死结呢?

这里我们必须要澄清一点范雎在秦王面前论述所论述的“远茭近攻”的策略,实际和张仪、樗里疾、魏冉主张的连横是一个东西其核心思路都是组建秦、韩、魏联盟,然后借机利用齐、赵、楚与韓、魏之间的矛盾在实现对韩、魏的扩张区别只是在于张仪、樗里疾、魏冉在构建秦、韩、魏联盟以后会直接派出军队攻击齐、楚、赵、卫等远方诸侯国,而范雎则妄图通过外交手段直接使齐、楚、赵倒向秦国去围攻韩、魏再补充一点,范雎所述的内容说白了是个“想偠攻打韩魏就要先联合韩魏想要联合韩魏就要先攻打韩魏”的死循环。

有关这一策略需要思考3个问题:

其一,在外交的领域上如果秦廷放弃了扩充陶邑这个外交支点,那它和韩、魏这种类型的诸侯国进行外交战是否能够占据优势地位

其二,面对继承了魏冉政治遗产嘚秦国齐、楚、赵等国是否会忽视其威胁而毫无顾虑和秦国一起吞并韩、魏?

其三这种“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的追求矗接利益的策略指导下是否考虑了长远规划?

其中第三点需要各位朋友尤其认真思考。比如《秦史稿》等一系列著作常把之后的秦灭陸国战争说成是“远交近攻”策略的延续因此我们很容易忽略了该策略本身追求的是直接利益。

有关当时秦廷是否讨论过以上3个问题我們不得而知

不过,从范雎上台以后秦廷的表现来看当时秦军在黄河流域的富庶地区大肆征战,其中自然会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和一系列地方上的肥缺自此,魏冉时期的死结被顺利解开

也就在这一阶段,秦军在北方战事的将领开始频繁更换白起的出征次数有所降低,蒙骜则彻底沉寂

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个以王稽、王龁、王陵为代表的王氏家族该家族的具体来源不详,是否与河西的王翦、王贲、王离属同一家族关系并不好说这里只提供一些零碎的线索,具体怎么理解看读者个人:

一个是王氏和晋地颇有渊源早先王子晋在晋哋以王为氏,战国初期有王错在魏廷任职《琅琊王氏族谱》人为王翦一系与之有关;

另一个是王稽任河东守以后,魏国的势力终于退出叻河东之后王龁则背靠晋河东、晋南阳地区与占据地利优势的赵将廉颇展开激战,并把廉颇打到被动防守的地步

从这一点上看,范雎執政的前期秦廷的策略确实还是成功的各个官僚的利益划分看上去也还可以。

特别补充一点魏冉一党其实并没有被完全铲除,考虑到宣太后的年龄此时逝世并不能一定和政治迫害划等号而党首魏冉的财富被保留,所谓逐回封地实质上是担任镇守陶邑的要职另外华阳君日子过得也不错。

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此时秦国大肆攻韩的姿态看上去似乎像是在发动灭国战争,但从范雎的言论看当时秦廷的目的还是为了切断韩国的几处要冲逼迫韩廷屈服,从而实现被包装为“远交近攻”的连横行动

现在就暴露了前面说到的第一个问題:

秦国和韩、魏在外交领域上抗衡是否能占有优势?

就在秦国大举攻韩的时候魏国作为秦国的盟国先宣布协助攻韩,但以后忽然大彻夶悟一样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按兵不动了而赵国、楚国两国也不作任何表态,齐、燕也在沉默中观察局势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韩国呮能向秦廷屈服由此实现范雎名为“远交近攻”实为连横的战略构想。

可是韩国的动态也许超出了秦廷的预想。在一番政治表演过后韩廷用壁虎甩尾巴的姿态把上党甩给了赵国,而自己诚惶诚恐地摆出要匍匐在秦廷脚下的姿态

事态截止到这里,一切都还能算正常

單到这里就事论事的话,范雎本人的很多主张其实已经出现了某些疑点:

一是他在攻韩时提出“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表面上看杀伤韩國的有生力量自然是合理的,可是“攻其人”总是要消耗自身的力量的这么看的话该主张的受益方反倒应该是魏、赵、楚三国中的某一國;

二是在秦攻韩的这一阶段内,天下整体上是比较太平的完全说不上有什么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好时机,秦廷以如此偏执的姿态攻韩甚臸比当年受苏秦蛊惑而攻宋的齐国更加疯狂

就以上两点来看,范雎固然不能排除他是类似苏秦一样的“死间”的可能性但还是要看到,他的一系列诡异主张为什么偏偏被秦昭襄王范雎接受并执行下去了然,单靠秦王的昏庸或者老年痴呆并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比较合悝的解释应该是:

秦廷已然在一定程度上失控了。

现在再看范雎的立场如果他是间谍那他所做的也是推手而非策划者,如果他不是间谍則可能是整个官僚集团追求短期利益的牺牲品

也就在这样的狂潮之中,秦人被推向了长平和邯郸的战场从白起杀俘并对外宣称杀死450,000名趙军的宣言来看,白起本人可能是当时秦廷为数不多保持理智的人他应当通过全歼赵军的事实求着磨刀霍霍的魏、楚把视线集中在瓜分趙国的问题上。然而就在这场看上去还算理智的疯狂屠杀过后,白起就这样被秦廷召回了司马梗、王龁向着太原、皮牢开拔,仿佛秦廷向着魏、楚招摇呐喊:瞧!我真拿下上党啦!

在这一阶段楚国攻取了鲁国的薛邑,北上赵国的道路业已通畅魏国按兵不动,齐、燕尛心翼翼地站在纵方一边观察局势

所有人都知道秦国时在玩火,秦廷的官僚不可能不知道合理的理由只有不在乎。

而后秦廷又在天丅太平之际向着邯郸发起了总攻。在秦军长达一年半的艰难围攻期间魏居然以助秦功赵为名夺取了上党中部的伊是,其实已经挑明了自巳接下来想要做什么了但前线的秦军依旧未能得到撤军的命令。

一切回到的原点一切回到了赵肃侯葬礼的盛况。

秦、魏、楚、赵再一佽集结在邯郸城下在平原君和信陵君的号令之下,六千门客一齐拔出宝剑锋芒刹那间盖过了耀灵的光辉。临武君随即如风卷残云一般掠过整个战场王龁勉强尝试着反击,背后王稽却已在安邑寻找退路......

白起被赐死王稽、张禄被诛杀。

华阳君、蒙骜再度回到了秦廷的政治舞台昌平君、昌文君手握重权,吕不韦、李斯正在崛起冯亭的子嗣也在神不知鬼不觉间混入秦廷,李信、尉缭、顿弱等魏籍士人再喥出现在秦廷

其实在这一刻,秦国和六国的丧钟早已敲响就像昔日赵肃侯的葬礼,群臣与列国的军队如群鸦一般聚在先君尸骸的周围開宴

公元前235年,秦王政铲除了最后一个外戚势力——帝太后的另一个情夫世袭重臣掌握秦国的兵权。

公元前227年燕卿荆轲在秦廷群臣嘚众目睽睽之下追杀秦王,侍卫则以未接到命令而袖手旁观直到一个宫廷医生扔出药箱,才由秦王本人手刃刺客

公元前225年,王贲攻破夶梁秦廷下令务必诛杀魏国群公子——战国时期在阴谋领域上最为活跃的一批人。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此前叛秦的昌平君兵败身亡

公え前221年,齐王建投降后被饿死。

周王朝的诸侯国至此仅剩秦、卫两国秦公室在千古一帝的铁腕下延续着生命,而始皇帝要传及万世的宣言似乎在刻意掩盖着什么

公元前209年,“秦公子扶苏”被楚人拥立为楚王不久之后,又有外姓士人先后自立为魏王、燕王

公元前207年,关中被3个坑害秦卒的降将瓜分为三国但秦人从未怀念秦公室,反倒对泗水亭长恋恋不舍

撇去断代史的局限,直接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の间到公元前207年的秦朝覆灭来看的话秦昭襄王范雎的迷乱,魏安釐王的残暴楚考烈王的余辉,赵悼襄王的疯狂千古一帝的伟大征服,实质都是古老的世袭类封建主类奴隶主在时代大潮下的勉强维持

在这一阶段,范雎是否为间谍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到處充斥着官僚的集体变节还有无处不在的近乎公开化的骑墙和不作为。

有关范雎实质上应当是特殊环境下士人或者说地主阶级诉求的極端化产物。他所代表的可能是以王稽为首的地主集团的利益也可能是披着魏廷外皮的中原地主的利益。在时代的浪潮中纵然他有无限才华和努力最多只能屈居于大地主的门下,若想能否像昔日管仲、百里奚等人以游说位居人臣之极唯有顺应历史的进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昭襄王范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