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中,最能触动心灵的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汉画像石、画像砖有屡见不鲜的斗鸡图。唐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对斗鸡的场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寒食东郊道,扬鞴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清明节巨献!哪一首清明节词最能打动你?史上最全清明节诗词赏读清明节巨献!哪一首清明节词最能打动你?史上最全清明节诗词赏读六不和尚百家号和尚有话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该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时节,人们追思怀远,感怀先人。暮春时节,草木争茂,过节时多有微雨,更容易惹起文人之思。而祭祖,踏青等活动也容易在人心中荡起涟漪,故而千载以来,寒食清明之诗词所在多有,佳作不断。清明将近,和尚辑纳古人诗词各二十首,附以短评以飨诗友,希望诸位能从中领会诗人之才思,用情之深挚。今为词部。蝶恋花(唐·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王和尚品词冯延巳是南唐著名词人,其词虽多艳科,然境界阔大,感慨幽深,常在词中表现浓烈的忧患意识。刘融斋在《艺概》评曰:“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其手法常层层递进,描写愁绪之厚重,感伤之浓烈。首句以行云比喻浪子,漂泊已远,而闺中人仍在苦苦思念。二句写丈夫在外被花草羁绊,春将暮而不思归。上阕以浪子为主角,着重写思妇对其之思念和担忧。下阙从思妇写起,泪眼登楼远望,燕子双飞刺入眼底,问它也不懂思妇内心。而此时她的心如柳絮般缠绕春愁,想飘到情郎梦里也希望渺茫。本次连用问句,思念层层叠加,有疑惑,有忧虑,有责问,以至于绝望。作者笔法朦胧而轻捷,感情怨而不怒,含蓄蕴藉,将思妇的寂寞和思量刻画得淋漓尽致。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宋·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是北宋早期著名词人,其词多写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男女思情,其用词含蓄蕴藉,意象繁复,其意蕴多恬淡悠远,凝练浓郁。其作品善用“影”字,时号“张三影”。本词“无数杨花过无影”即是一例。这首词上阕主要描绘寒食节风俗景象:龙舟、秋千、拾翠和踏青,写得层次分明,并且热闹灵动。而下阙则重点描绘作者内心的波动。时已向晚,笙歌渐歇,安静下来的心绪显得恬淡祥和。作者徘徊步月,唯有无数杨花在月光下轻轻飘动。下阙主要写静,这安静中作者的心绪描写得细腻敏感,富于生命力。这首词上阕以写得热闹欢快,下阙写得恬静自然,以时间贯穿全词,显示出作者既能与民同乐又能安静自省的性格。上阕作者是旁观者,下阙作者是体悟者,两者作者之内心都是安静并富有生机的。青门引·春思(宋·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首词主要写作者莫可名状的愁绪,写得哀而不伤,含蓄婉转。全词以景写情,淡淡写来,把作者的细腻的情感融入到意象中,显得浑然一体。春雨暂歇,微风瑟瑟,作者漫步庭轩,看到残花寥落,已是清明时节,但作者却像去年一样满怀愁绪,唯有借酒浇。楼头画角打破宁静,酒也渐醒,无人来访,门户萧条。偏偏是月亮不解风情,把隔壁游玩女孩的身影悄悄送来,在作者平静的心中荡起阵阵愁绪。作者触觉敏锐,多愁善感,因此一点点漾动就能在作者心中激起涟漪,而作者为何而愁,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愁绪淡而不绝,笼罩在天地四周,让作者沉浸在寂寞而悠远的情景中不能自拔。破阵子 春景(宋·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是北宋婉约词代表词人,其词气度雍容,含蓄清丽,多写闲雅情怀,旷达怀抱,其意贵而不俗,其情真而不艳。晏氏词多表现一种理性的自省和圆融的关照,堪称北宋婉约词宗。从这首词也能窥见晏殊清丽朴实的词风。这首词写清明节少女游玩的几个片段,表现少女青春的活力和天真无邪的心灵。清明时节,燕子翩飞,梨花萧疏,池上浮萍点点,树上黄鹂啁啾,柳絮飘舞,风和日丽。上阕写景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勾勒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暮春景色,行文轻快活泼,暗含喜色。下阙人物出场,少女结伴踏青,巧笑嫣然,游览之余还斗草为戏,赢者兴高采烈,突然想到昨夜春梦美好,原来昭示今天斗草能赢。纯用白描,笔法细腻,兼写心理,而略去斗草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首词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语带幽默,细致地刻画了清明时节少女们的游乐活动,读起来音调和谐,回味悠长,洵为佳作。采桑子 其六(宋·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堪称北宋一代文宗,其古文、史学、诗和词在当时都具有领袖的地位。欧阳永叔之词上承五代宴饮之词的余脉,开始着力抒发个人化人生感悟和通俗化审美趣味的表达。其词或写男女情爱,或写旷达情怀,均清新明畅,清秀闲雅,表现出士大夫的安闲享乐心态。《采桑子》是欧阳修移知颍州时,借鉴民歌“定格联章”的手法创作的一组词作,主要描写西湖不同场景和节点的美丽景色,表现对其喜爱之情。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词中每一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临江仙 暮春(宋·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作者寓居异乡,清明时节,看到燕子翩飞,蓦然生出一段思乡之情。花落憔悴,春江翻浪,而这萧疏凄迷的景象更增添了作者内心的忧闷。作者寒食思家,对花醉酒,写得虚实相应,哀婉动人。下阙视角延伸,写浪送归船,但是自己独留客地,唯有微雨疏柳陪伴,怎不让作者备受煎熬?这首词语言流畅自然,寓情于景,以江南暮春特有之景渲染出一片凄迷茫然的意境,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去感受不绝如缕的思乡之情,寄情于景,富有画面感和韵味,含蓄隽永,意在言外,很有感染力。三台 清明应制(宋·万俟咏)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据史载,万俟咏精通音律,诗赋俱佳,但屡试不第,遂纵情歌酒,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其词多应制作品,颂扬“仁主”,歌唱太平,他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故多长调作品。本词即是他创作的一首应制词,该词以赋之铺排手法叙述都城清明节的风光,描绘太平盛世景象。首片以写景为主,大笔勾勒暮春景色;第二片转入细节描写,写游人踏青游乐之景,间以景物点染,笔触明快;三片写清明节阴晴天气,化用韩翃《寒食》诗,归结到宫廷生活景象。整首词以铺叙手法,层次分明,节奏明快,辞采典雅平和,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望江南 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076年暮春,从杭州移守密州的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烟雨春色,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该词上面写景,下片写情,寓情于景。清明时节,弱柳扶风,春花灿烂,碧水如染,烟雨笼罩了整个城市。作者此时的心情也略显惆怅,有家难回,志向难伸,酒醒之后这些情绪涌上心头。但是苏轼旷达豪迈的性格很快提醒自己应该洒脱一些,去寻找和享受新的乐趣。“诗酒趁年华”表现出苏轼一贯的洒脱超逸。全词含蓄隽永,以诗为词,用语清新自然,玲珑剔透,感情跌宕起伏,耐人寻味。锁窗寒(宋·周邦彦)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全词就是在忽此忽彼的时空转换中,吞吐复杂心绪。全词字句典雅,巧妙化用前人诗句而无雕琢之痕。兰陵王·柳(宋·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这首作品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周氏长调多以铺排安排的赋式词为主,善于精雕细琢,并且能打破时间界限,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象融为一炉,结构严密,词意曲折。而其作品中展现的情绪多是淡淡忧伤,犹如清酒触之生凉,让人微醺。周邦彦曾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故其词格律声谨,极具音乐美。这首词就是代表。这首词题目是“柳”却非咏柳词,而是柳贯穿全词,以柳作为其伤别离恨的见证。作者笔触四面迭出,着重写“客中送客”之漂泊感,也有人认为是写其政治失意,离开京城时的作品。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念奴娇 春情(宋·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心绪之落寞,语浅情深。“萧条”两句,言风雨闭门,“宠柳”两句,言天气恼人。四句以景起。“险韵”两句,言诗酒消遣;“征鸿”两句,言心事难寄,四句以情承。换头,写楼高寒重、玉阑懒倚。“被冷”两句,言懒起而不得不起。“不许”一句,颇婉妙。“清露”两句,用《世说》,点明外界春色,抒欲图自遣之意。末两句宕开,语似兴会,意仍伤极。盖春意虽盛,无如人心悲伤,欲游终懒,天不晴自不能游,实则即晴亦未必果游。根据词意,这首词当作于南渡之前。明诚出仕在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满江红 ·暮春(宋·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稼轩词素以豪放闻名,但也不乏有含蓄蕴藉近可于婉约的篇章。此词,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细品味该词 既不落俗套 ,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抒发了一个女子暮春时节对远行情人的怀念之情。上阕写江南暮春景色,下阕由此兴起怀人之感。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旧,而当年此时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踪迹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闲愁满腹,最后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芜,不见伊人的倩影。全词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堪称佳作。菩萨蛮 其一(宋·吴文英)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落花”两句,述春景。此言词人在夜雨淅淅沥沥落英缤纷之中告别了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明后天如果天气转晴,他就将去南郊踏青游春。“玉靥”两句,由清明想到女子上坟时的哀哭状。妇女们清明外出上坟,祭扫先人之墓,必将因哀痛而泪落如雨,“千万重”,即言其落泪之多。脸上的胭脂、花粉,也将因涕泪滂沱而污损。这两句,着重写女子的重情。“伤春”两句,转而写男子之情。光阴如箭,来去匆匆、春光好比过客,转瞬即逝,因此我将因哀伤春天的难留而也会愁白了自己的头发。“人瘦”两句,实写其闲极无聊之状。此言词人漫步踱到轩园中绿树的浓荫底下,发觉自己的身影因阴暗而显得更加细长消瘦。回到室内,见阳光从帘隙之间漏入,又觉得这时光实在是显得太悠长了。一副无所事事,徘徊不定的无聊形象跃然于纸上。又结尾两句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都为倒装句式,即“绿阴浓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之谓。越溪春 其二(宋·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此词表现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清明节又在风雨中度过,当年分手时的情景,仍时时出现在眼前。如今绿柳荫浓而伊人安在?回首往事,触目伤怀。词中以柳丝喻柔情。春寒醉酒,莺啼惊梦,已觉愁思难言。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故地重游,旧梦时温,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更见痴绝。末句“一夜苔生”极言“惆怅”之深,又自含蓄不尽。这首词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一反其堆砌辞藻,过分追求典雅的缺点,却又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湘春夜月(宋·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的词流传很少,但他的词的确写得“风度婉秀,真佳词也。”(万树《词律》)《湘春夜月》这个词调,是黄孝迈的自度曲。其内容与调名切合 ,描绘湘水之滨的春夜月色 ,抒发“楚乡旅宿”时的伤春恨别的情绪。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不愧为一篇佳作。朝中措(宋·张炎)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抒发飘泊沦落之悲情。此词写情愁,选景独出心裁,写情愁言愁之精妙,表达之条理。这使在词中平素并不显眼的词语,在词人笔下却显得幽默,有韵味。该词在表现上采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几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题,词的思路,情感的层次是很有条理的。词人往往用后面的个别词语,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内容,只有把握全词,方可融会贯通。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宋·谢枋得)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青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脩墓,男子正当如是耶!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古人评注谢枋得身处南宋末年,其时神州陆沉,举世皆悲,谢氏曾在江东纠集义军抗元,被捕不去,昂然殉国。其作品多沉痛苍凉之句,表达故国之悲,复国之望,慷慨悲凉,催人奋起。这首词就暗含对国破家亡的愤慨,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国已沦丧,虽风柔日媚,但是作者看处确是“感时花溅泪”。作者祭奠祖坟,也暗含故国之思,祭品寥落,鸦雀无食,语虽调侃,内含沉痛。下句用反语,怨天尤人,暗含对元朝统治的讽刺,嘲弄中更见风骨。下阙则更加决绝,视死如归,对人生归路已经胸有成竹,以道家语言计划以清都紫府为家。尾联更是表示对富贵荣华的鄙弃,立志效忠宋室语言辛辣决绝。无俗念 灵虚宫梨花词(元·丘处机)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虽是道士,丘处机却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心系百姓,有着浓烈的济世安民的思想。并且他还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其诗词大多朴实晓畅、明快沉实,虽有传道之作,但也反应当时社会状况和百姓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本词却以咏物写人,以梨花之高洁,不食人间烟火寄托自身的超逸绝尘之志。梨花洁白犹如堆雪,在夜光中与银月交相辉映,内有浩气,不同流俗,好似仙界清绝之物。作者化用古人诗句,运用典故,从多个角度来写梨花之清高绝俗,虽世人难赏其妙,仍然能够自在开放,无意求功,只有修道者才能对其美心领神会。临江仙 清明前一日种海棠(清·顾太清)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出身世家大族,又很有文学天赋,虽是女流,但是才华不让须眉。其词神完气足,信笔挥洒,不造作,无矫饰,如行云流水直抒胸臆,但是没有女词人常有的纤弱秾丽之句,反而清新自然,畅达恣肆。寒食节作者从寺庙移植一棵海棠花,欣然赋词一首。“万点猩红”写其艳丽,“回出凡尘”点出移植之事,虽然现在它干细枝柔,但是山高万仞起于累土,终有一日海棠花会长得蓬蓬勃勃。这一句表现出作胸怀阔大,眼光长远的气概。而其结句谆谆告诫,海棠花长大后,要记得种花之人,絮絮低语,含情脉脉,似与海棠对话,也似安慰自己,儿女情态中带有人生感悟。摸鱼儿·和陈其年清明悼徐郎(清·储贞庆)怅风流、玲珑在否,顿增无限凄切。荒山野径埋年少,恰是清明时节。风雨烈。浑不见、当筵对酒歌喉咽。云穿石裂。叹罗绮灰飞,管弦尘涴,谁谱旧歌阕。江南岸,有约扁舟同挈。十年旧事空说。眉山海外从游者,一样云随湮灭。肠寸结。还恐是、海棠血洒梨花雪。青枝骤折。但转眼经年,柳绵飘处,春又过寒食。清明时节,淫雨霏霏,作者念及亡友,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阙词。起句即擒题,正是春色宜人之时,故友不在,顿增无限凄切,朋友夭亡,风流顿逝,此时唯有无情风雨。回忆一起对酒当歌,而今唯有旧罗绮,管弦凝噎。由生死无常,作者感到人生虚无,肝肠寸断,山盟旧约不在,柳枝徒然苍翠,但是梨花如血,海棠如血,都带有旧时欢乐的印记。时光流逝,唯有柳絮像朋友游魂一样飘飘荡荡,陪伴着作者寂寞的心灵。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六不和尚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