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哪有什么偶然,世间久别皆是相遇所有的相遇,皆有因由

这世上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偿还
来源| 小茶夜读(ID:vipyq95)
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万千世界,茫茫人海,无论你走到哪里,经历什么样的经历,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怎样的故事,一切都是该发生的,是你该路过的风景,也是你该到达的远方。
这一场旅程会让你有所失,也会让你有所得,但它们都在塑造一个更新的你。
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识的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五,相知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三,这么微乎其微的几率,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哪有什么偶然,世间所有的相遇,皆有因由。
就像佛家讲,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既然如此,那便怀一颗平常坦然之心去对待发生的一切,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到了告别的时候便认真地道声再见。
曾听人讲,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是什么感觉?
大概就是,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舍不得,连对方的喜怒哀乐都要从旁人口中听说。
朋友侃侃就曾经历过这样一段无疾而终的感觉,爱过痛过,哭过笑过,最后没结果。
很久很久之后再提起旧人,侃侃说:“其实时间久了也就释怀了,可能是哪辈子欠了他的,要这辈子来还,就当是情债一场,现在看开了就好了。”
如果你还没有放下那个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人,那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位书生,自和姑娘定亲以来,关系一直很好,书生以为他们会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可未等成亲,姑娘却离他而去,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
书生很气愤,去问高僧:明明我们彼此相爱,为什么她却要选择别人?
高僧说:一切皆有因果,一切都是宿命。
书生不明所以,高僧又给他讲了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女子失足落水,尸体漂流了很久才被冲到一处偏僻荒凉的岸上,她衣不蔽体几乎全身赤裸,在水中泡久了有些浮肿,看上去有些吓人。
有位行人路过这里,只看了一眼便匆匆离开了,之后第二位行人路过,想了想,把自己的衣袍脱下来覆盖在女子身上,之后也离开了。
第三位行人看到女子,心生不忍,便将她好生安葬后方才离去。
高僧说:这女子便是姑娘的前世,她的前世遇到三个男人,你是那个脱下衣袍为她盖住身体的人,今生相恋一场,她来还你的恩情,但她要报答一生一世的,是那个将她埋葬的人啊。
书生了然,放下了心中执念。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你心里是否也想到了几个人,也许是擦肩而过的路人,也许是爱过的旧人,也许是日日相对的枕边人。
因为相欠,才会遇见,这一场因缘结果,都是必然。
人这一生兜兜转转,都在找寻自己的另一半。
但就像故事里的那个女子,谁都没有预知功能,只有当那个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出现在你面前,你才会明白张爱玲说的那种感觉: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所以,没有什么可遗憾懊恼的,遇见一场,已然是莫大的缘分,爱对了是幸运,爱错了,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排。
生活中的事情同样是这样,欢喜是恰如其分,悲伤难过同样也有它的道理。
因为相欠,才会遇见。欠的多了,这一世便结伴地久一些,欠的少了,还完了也就散了。
就算真的有下一世轮回,我们也不会再记得彼此,那么便在拥有的时候,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慰,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
人生漫漫,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路过的风景,经历过的往事,都会使你成为更加温润的自己,使你在未来,可以更坦然地走下去。
余生,愿你想开、看开、放开,自在一些,且行且珍惜。
作者:茶茶,用心码字,用音传情,每天晚上九点三十分,温暖每一个孤独的你。听她的声音,小心会上瘾哦。微博:不知道是什么茶 微信公众号:小茶夜读(vipyq95)
主播:风筝,电台主播,配音演员,微博搜索水果摊大王是也
歌曲:醉赤壁—林俊杰
回复“80330”获取今日文章封面原图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智慧法语:佛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佛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华严经》: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注:一切报应都是从业而来的,一切果都是从因而来的,一切业都是由往昔的习惯和习气而来的。
香港志莲净苑毗卢遮那佛(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华严经》: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
注:一切报应都是从业而来的,一切果都是从因而来的,一切业都是由往昔的习惯和习气而来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闫秀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结佛缘,种福田  1、悟透人生----命由己造,福由心生  2、随缘自在---万事随缘,得自在之福报  3、淡薄清心----清净之心,幸福之源  4、自伞自度---命运在我,相信自己  5、懂得放下---爱恨恩仇,皆为福障  6、不出恶语---祸从口出,莫论是非  7、忍得耐得---小忍成仁,大忍成佛  8、心无妄想---不存妄念,安享太平  9、制心一处----用心做事,心自安然  10、慈悲为怀---心存善念,福报自然来  11、广结善缘---造福他人,成就自己  12、宽恕众生---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13、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4、乐善好施--佛,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15、虚心精进----认真做事,谦虚做人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 更多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经典佛语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金刚经全文(不过我看了好几遍,还是看不进去,包括看来它的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的著名偈颂
  佛者,心也,空性是也,本质本心是也,能觉一切之本体,万物之源,  李太阳书法  亦名太极是也,何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即没有极性、没有属性、没有色相、无生无灭的本质,故名为佛性,名为法身,名为真如,名为摩尼珠,名为如来藏,此佛身,非色身,非因缘身,非有漏之身,若是如此,谁人学佛?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言: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清净本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妙明真心,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无生,故不灭,我非虚无,此心非得,无从得处,故然不失,是本然存在。有者当有,无者当无,初有终有,初无终无,无中生有,有灭成无,皆是戏论,是动静法。  《金刚经》:离一切相,名为诸佛,即名为诸佛。离于外相,求证真心,才能成佛,离于形体。佛同虚空,不生不灭,本质是也,故人信服,有法可依,有理可遁,有行可修,有佛可成,不着相状,不着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着于相,即是非佛,着相即为所缚,何可名佛?何名生死解脱?何能让人信服?离相证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乃名成佛。  《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  本觉上人书法  名无生。因此,故【坛经】言: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一切万法以心为本,离于本质本心,一切言说与取着,烦恼及生死,悉皆无所安立之处,如楼无基,如树无根,无有是处,此同虚无论、断灭见。  如来的智慧,就是妙明真心本来的清净,并因此而能够圆照整个宇宙一切。所以,真正的绝对唯心主义,其实就是唯质,而一切主观与客观的谈论,都是着著本质运动所产生的虚假表相,如同戏论,没有绝对定义可言,徙有其表。 是故,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有真心,因不见着,妄取外物,终不可得,抱揽诸尘,攀缘成身,亦不得久,头外安头,终不可得。  19  佛字照片集锦虚空实无增减,世人之烦恼与生死,皆因颠倒取相妄想而有,如人在梦中,不死言死,不见自心,若见地狱,何名为死?此假相终不常不实不久,何以能取当为真?以为常法?乱立定义? 是故,金刚经中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识一切相无人无我,亦无我所有,即能明心见性,名为见如来,见心根本,见心本质,常而不坏,一切苦乐生死,皆唯自心所现,心却不坏。  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所以,佛并不是指某人,人是本质所暂时依住的现象,见到不生不灭的本质,并能回归的人,才叫佛,本质即为佛,本质若不是佛,佛的法力与智慧又从何得来?妄想所得?终不实际,佛就因有法力,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雄,而不像耶稣那样被人陷害。  佛·胡德全书法  若实无此心此质此体,一切人物,即同虚无,若从虚无中生,何觉何受?何乐何苦?何动何静?本质虽有,不以色见,本质虽小,不等于无。因心自迷,不见自心,故有妄动,因有妄动,故有现象,因有现象,故有世界,若能归心,得还本质,名为得佛,法力亦得,故佛说虚空,不说虚无,无有是处,天堂地狱,唯心所现,离心则无地狱,亦无能苦能受能得者,故创世论,即同虚无论,无中生有,此为外道戏论,戏不见心者。  佛
  禅语语录  1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颜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心经  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4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 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  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8 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9 悟是空 空是悟 无悟无空亦是空 有云 大悲无泪 大笑无声 大悟无言 或曰 不可说 不可说  10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11 一切皆为虚幻。  12 日满翱翔在碧宵,青山绿水唱歌谣。流香但愿不曾老,自在云中自在摇。  13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4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  15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6 独秀枝头不觉伸,狂蜂浪蝶竞相春。谁堪作任莲华使,自有楞严入定人。  17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18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想了解佛先了解去那个寺院不要钱的!  
  回复第9楼,@cmfiwcy2013  禅语语录   1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颜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心经   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4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 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   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8 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9 悟是空 空是悟 无悟无空亦是空 有云 大悲无泪 大笑无声 大悟无言 或曰 不可说 不可说   10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  --------------------------  我想了解佛更想先了解去那个寺院不要钱的!  
  顶顶顶,赞叹楼主功德随喜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色在摇摆 14楼
17:48:23  想了解佛先了解去那个寺院不要钱的!  -----------------------------  所有寺院原本都不要钱,1949年之后有特殊情况,望谅解
  末世外道。  身体力行,先行自渡。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近两千年来,南京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界一直用佛教的布施、忍辱和无我精神来应对日本的侵略和屠杀。  佛教界涌现出了大量的汉奸:如宣化上人,本焕长老,净空法师,以及《无量寿经》汇集本的作者:夏莲居佛教学者等等……  近来,南京又有惊人之举动:    《去年买了个表!南京将大规模用日系车作出租车!》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经典语句)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玻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别冤枉佛了,楼主,这些话,很多都是你们这些小资,自己编造的啊  别冤枉佛了,楼主,这些话,很多都是你们这些小资,自己编造的啊  别冤枉佛了,楼主,这些话,很多都是你们这些小资,自己编造的啊  别冤枉佛了,楼主,这些话,很多都是你们这些小资,自己编造的啊  别冤枉佛了,楼主,这些话,很多都是你们这些小资,自己编造的啊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玻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