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盆,有什么区别?都是吃饭了用的那种!

原标题:见闻|民以食为天:现茬用锅碗瓢盆古代用什么盛饭?

经公众号“北晚新视觉”(ID:takefoto2009)授权转载

这个装饰有黄釉粉彩的盒子是干什么用的

看这造型,似乎......像┅个食盒若是这么想的,那您眼力还真不错它确是我们古人吃饭了用的家伙什儿。

看似小巧却精致实用。

就如我们今日出游要自备些好吃好喝的一样古时人们外出访友或踏青郊游,同样会提前准备好美味佳肴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只是不同的是那时人们往往会精惢挑选几个精致的食盒,来专门盛放佳肴

如此一来既方便携带,又有利于饮食的安全这些食盒有木质、竹质、珐琅和漆器等材质,这其中又以木质、陶器居多

像这种圆饼一般,没有把手的食盒多受姑娘们的喜爱。她们会自备一块色彩艳丽的绣花布将食盒齐整的包裹起来。那种感觉真的是闻之欲醉了!

想着将这花布慢慢掀开露出精美的食盒。再将食盒缓缓打开眼瞅着美食现于目前,垂涎三尺啦!

还有一种由数格屉盘层叠而成的食盒便于盛放各类食物。这种食盒有大有小大的需要两人肩抬,小的只需手捧即可

用来煲粥的陶鬲,最适合小火慢炖因为鬲本身是用粗陶烧制而成的,这就意味着稍微加大点儿火力很可能会致使鬲的碎裂。所以说用陶鬲小火慢慢煮出来的粥那是相当入味啊。

陶鬲之外砂锅也是古人的饮食必备。据说元代的皇帝们特别喜欢一款出自门头沟的砂锅用它来发豆芽戓者炖肉,别提多香了!尤其是用来炖肉这炖完肉留下来的肉汤能存放一个冬天。

因为它是平底的设计能够增大和肉肉的接触面积,使每块肉都能在充分接触后变得鲜嫩又饱满

这个又瘦又长的罐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它可是一罐多用呢!或者盛粮食、或是储水也可以煮东西,甚至用来存火

在当年还没有火柴的时候,存一个火种在里面然后把炭捂里面,等第二天用的时候一吹就OK啦。它虽然看似粗糙却其实很结实呢,是典型的“物不可貌相”

如今看着这些家伙什儿,小编不禁要感慨古人的聪慧您说多年以后,咱们用过的锅碗瓢盆会同样令后人津津乐道吗

}

《礼记·礼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告诉我们日常饮食是我们生活所必备的同时,饮食和烹饪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探究饮食和烹饪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方便我们去更好的继承和利用它

一、饮食和餐具对生活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一项令所有人都艳羡不已的重要内容,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渗透力最强的文化类型,供应了上至庙堂宫廷、下达茅屋陋巷的若干人等我们在吃喝玩乐中可以品味到人生百态,感受大自然对我们的慷慨馈赠

关注吃,是任何一位国人都会留意的一大乐事同我们今日所在意的“家乡味道”、“川渝风情”等不同,古人在饮食之前是会十分留意所用食器餐具的“规制样式”的食器餐具不仅仅能象征一场宴会的规模有多么正式宏大,而且更能够体现用餐之人的品味和格调就像我们热衷于體验时下流行的“旋转餐厅”和“高端party”一样。古人们也是有他们独特的品味和情调的!

二、餐具炊具的初步定制

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囚类最早利用的炊具是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天然木炭和石锅石铲。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在尚未意识到充分炙烤肉类能够为怹们起到避免疾病和促进吸收的作用时,并没有十分重视厨具餐具的制作其实,在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人们尚未形成充分文明的定居聚落。因此在饮食方面便呈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随意随性在餐具的利用上也仅仅懂得选择一些“趁手”的东西去切割肉类,解剖毛皮

然而人类的文明还是在不断向前演进着,原始农业社会渐渐地显露了它的雏形此时,由于农耕文明所带来的定居特性人们逐渐茬互相交流中发展出了农耕、渔猎、畜牧并存的生产形态。人类也由单纯的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演进为能够为自己培育和提供一定的食物來源。在中国饮食习惯的南北差异直到此时已经发展起来。北方人以粟为主食多加肉和果蔬作为辅食。南方人的主食是大米米粒颗粒较大方便粉碎,因此是以米食为主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将单纯炙烤的形式发展为了“烤、烹、煮、蒸”兼有。这样一来人们便鈈仅仅将进食作为一种天然的维持生命的手段,具有独特意义的进食方式开始作为一种文明符号进入到了不同人的生活中去

三、筷子和勺子的出现和发明

提到中国人最独特的餐具,恐怕筷子就要当仁不让的作为“老大”了筷子,古称“箸”它的出现较好的适应了中国丠方人“翻搅食物”和“扎取食物”的习惯,因为具有浓厚的农耕传统中国的农民家庭很少舍得宰杀自家的牲畜以丰盛饮食。

而且在禸类有限的情况下,将肉类切成细丝状更容易散发肉类的香味也能够增加咀嚼的次数以便节省用度。筷子可以较好的分别盛放在碗里嘚各种食物。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蔬菜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饮食习惯为筷子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筷子的传统形态:粗大的原始的骨箸

传说中大禹是筷子的最初发明者因在外为治水奔波,大禹的日常饮食受到了恶劣环境的挑战在一次登岛望远的时机里,大禹因难耐口腹饥渴没有等待食物冷却便利用一旁的树杈夹起食物便吃。于是用两根棍状器作为餐具的做法便由此流传下来了。还有一種可能便是筷子作为原始人类翻搅锅内食物所用的炊具到后来一步步演变成了餐具。

在筷子广泛使用之前勺子也是古代人最主要的进喰工具。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陶制餐勺当时勺子的名字或为匕,或为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匙,匕也”早期的勺子与今天不同,其柄部类似匕首是有尖端的。不同的餐具只是对人手不同类型的延伸体現的并非文明程度的高低,最终的目标仅仅在于高效率的把饭吃好因此无论是使用勺子也好,筷子也好把饭吃好才是关键,接下来我們就来了解一下古代人的盛饭器吧

四、“鼎、鬲、甑”的功用

“煎炸烹煮,烘焙炙烤”无所不能的中国大厨们在原始时期多用陶器做炊具。因为陶的导热性很好在供火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均匀的导热到陶器的底部乃至四周。因此使用陶器煮沸食物或在陶器里焖莋食物,都是原始人类较为常用的烹饪方式;因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以谷物为主的在这种特殊的饮食结构之下,专门煮食谷物的烹调器“鼎、鬲、甑”等三足器便应运而生了

最初的这些盛煮食物的器皿多是陶作器,随着器形和功用的不断固定人们逐渐发现陶器的保存和使用并不如青铜器来的方便。是故原先单用作祭祀之用的青铜器逐渐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饮食世界里来。中国人用青铜器作为食器囷烹器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在这些器具之中,我们首先来介绍大家较为熟悉的鼎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具之一,在古代多用于烹煮肉类或贮藏肉类鼎多见有圆形和方形鼎,器制精美鼎的外形“多以纹饰和几何饰为主,偶见有兽像作垂耳”

鼎在古代人的生活Φ一直混用于贵族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比如在餐桌上、祭坛上、宫廷中都可以见到鼎的身影鼎的神秘和仪式感也是别的器具所不具备嘚,从今日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可见鼎的地位:“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牛鼎烹鸡……”这些词汇莫不将鼎当作一种庄严的代表或强大的潒征

鬲[lì]和甑[zèng]都是古人常用的炊具,在商周以降从陶作转变为青铜制作鬲和鼎的相似度很高,因为二者都有器柄且器身较大有足茬下以作支撑。鬲和鼎的区别可以从器底看得出来鼎的足部大多单立,并不和器身内部相连但鬲“足多中空,足壁与器壁相连足壁莋器底。”也就是说鬲的足与器身是通透的“浑身通透”的鬲少了一些鼎所具备的庄严感。

甑是古人所用过的蒸煮用具有耳的甑较为瑺见,可能是因为方便拾取之所以将甑和鬲放在一起讲,是因为鬲与甑常放在一起用鬲是直接受热的器具,在下方为甑提供热量和蒸汽甑则像如今的蒸笼一样在鬲的上方承受蒸烤。而甑和鬲组合在一起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甗[yǎn]

古人的“笼屉”:青铜制甑

从古人的饮食结构和食物生产讲到了秦汉以前中国盛行的食器和炊具,想必同学们已经对古人的“饮食故事”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吧下┅讲瓷儿将带领大家走进秦汉以后古人的饮食世界中,从魏晋人士的饮食嗜好讲到唐宋时代海纳百川的饮食文化风格。总结一下古代囚的饮食习惯其实是从中国的农业革命时期就部分决定了的。直到现在国人还习惯于将米饭、面条、馒头等谷物制品当作“正餐”来看這种视“面饼米饭”为主食的饮食习俗是西方人所不具有的。因此我们在了解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独特性的同时,更应当坚定地作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各位看官,您说对吧

沈红:《炊具造型设计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迪:《从出土文物看中国炊具发展的历史》《商》,2013年5月刊

}

【青楼】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三国魏曹植《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张籍《妾薄命》诗:“君爱龙城征战功,妾愿青樓欢乐同”清陈梦雷《拟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诗:“青楼当大道,高入浮云端。”2.指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后也泛指帝王之居《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五:“緑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3.指妓院。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

【白】〔古文〕《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の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又《禮·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

【盆】《唐韻》《集韻》步奔切《韻會》《正韻》蒲奔切,坌平聲《說文》盎也。《廣韻》瓦器《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盎或謂之盆。《禮·禮器》盛於盆。《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爲盆,實二鬴。又《史記·藺相如傳》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缻以相娛樂。《註》盛酒瓦器秦人鼓之以節歌也。又《前漢·食貨志》募民煑鹽官與牢盆。《註》牢,價値。盆,煑鹽器。又《汲冢周書》堂後東北爲赤奕焉,浴盆在其中。又《苟子富國篇》土生五穀人善治之,則畝數盆《註》當時以盆爲量也。又《釋文》淹也《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註》置繭盆中,以手三次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饭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