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仙侠类网游小说/仙侠小说里好刀(砍马刀那种长度的)的比例一般是多少?

与同时访问此页的网友交谈
(0)(13)(3)(0)(0)(25)(1)(0)(32)(0)
事实上,项伯连夜赶回新丰鸿门后,便去见了项羽,并将刘邦的意思做了完整的转达。等传达完刘邦的意思后,项伯又对项羽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什么意思呢?
项伯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是刘邦先攻入关中,你又怎么能进的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了,你去攻击人家,这太不仗义了。不如好好的对待他。
项伯这段话,算是把项羽卖到家了。前半段是对他的指责,后半段则是赤裸裸的问罪了。那么敢于这么做,他凭借的是什么呢?
项羽对亲情的重视。
他是项羽的伯父。如果仅仅从一个长辈的角度来讲,项伯对项羽说的这几句话并不为过。他甚至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慈严长者对晚辈的忠告。
但可惜,这是在军营,项羽是这支部队的实际领导者,决策的最终制定者。项伯则是这支部队的高级参政军官。他有对项羽提出正确,合理化建议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他的这个建议是否合理呢?
显然不是。项羽做出攻杀刘邦的决定,是在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下完成的:函谷关被阻,曹无伤进言,范增冷静比较刘项二人之后的建议。正是这些因素的推波助澜促成了项羽上述决策的制定。
从战略方面考虑,范增的这种建议是正确的。刘邦此时已露“王者之气”,二者之战只争朝夕,与其等其坐大,不如将其扼杀于摇篮。这才是范增通盘考虑后的结果。
这一结果如果顺利实施,项羽此战或可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政治上的最大对手。而其他对手,则大多目的单纯,只求裂地封侯,重返秦前局面而已。
严格讲,范增为项羽设计的是“王”道。这同刘邦是一致的。但可惜项羽为自己设计的却是“霸”道。这同大多数诸侯是相同的。
项伯也是这种想法。他在被刘邦的假象迷惑后,用以真正打动项羽的一句话,就是基于这个立场提出的: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很多战争的发生都是基于对“义”的维护。就算到了春秋末期,甚至战国早期的时候。战争的引起,无论它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发起国还都要从义的角度出发,给它披上一件华丽的伪装。
项羽能够推翻刚刚做出的攻击决定,正是出于对“义”的向往。
其实,此时刘邦已经露出了破绽,给了项羽一个很好地开展打击的理由。
因此,对这个决定的放弃,简直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一个剑客不能一剑封喉……
一个杀手不能一击而退……
一个政客不能一战解决对手……
那么,留给自己的都将是无穷的祸患。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项伯的这个建议是多么的愚蠢。只凭刘邦的几句话,一杯酒,一张儿女亲家的空头支票,他就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和子侄。
这是很可笑的,但更为可笑的是项羽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摇摆态度。
从下达攻击命令到许诺项伯命令撤消,不过半夜的时间。再联系项羽前文的刚愎,这是很奇怪的,很有些令人难解,毕竟依据项羽的性格,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够促使他做出任何改变,无论这种建议正确与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这次立场的摇摆呢?以致给了敌方以喘息之机。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因素值得探讨。
一是对亲情的重视。和项伯的血缘情脉,对长辈的天性恭顺,导致了项羽对项伯的言听计从,甚至有些敬畏。这从后文的记述里,我们可以看出来。
二是项羽对刘邦其实并没有要真正进行攻击的打算。决策的制定只是众多因素的促成而已。换句话讲,他也许并不是真的要灭了刘邦,只不过是碍于刘邦玩的太过火,想教训他一下罢了。
三对项伯行为追查不利,折射出的项羽法令不畅,可做凭依的军令条文建制不全。
比如,项伯去了哪里?为什么他能代表刘邦转达谢意?他对刘邦又说过什么?刘邦怎么知道的项羽阵营中的攻击计划?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交易?
等等这些问题,不知是项羽的疏忽,还是项羽刻意的进行了回避,抑或项羽根本就没有进行追查的意识。总之,在司马氏的记载里,这一项是个难解的空白。我们对它也只能加以猜测。而不能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破解。
项羽在听了项伯的一席话后,司马氏在《史记》中只用了一句话做结:
项王许诺。
这一句话也许足以说明上面的问题。
纵观以后的楚汉争霸,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直贯穿始终,甚至成了刘项战争的主线。
分析刘邦这个人的时候,很多史学家都评价说其人奸猾,善心计。其实,我觉得对刘邦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在司马氏的记述里面,刘邦是个痞子,年轻时重财好色,浪荡街坊。这就很容易给我们以上那种假象。
但通过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后,我发现刘邦其实具有很高的领导才能,是个一流的领导者,其卓越的领导艺术在对鸿门宴的策划里面彰显尽致。兼且刘邦为人温和,宽仁大度,能和下属打成一片,感情沟通较易,这就能让下属生出“必须为之战,”而非“不得不为之战”的卖命想法。当然刘邦还为人阴狠,有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鸷之气。
如果非要将刘邦此人用一句话进行概括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能“扮猪吃老虎”的多重性格的综合体。
能让人一眼看透的人只是愚人。
能让人完全看不透的人是智人。
只有表面让人看透,其实内里完全不被人看透的人才是高人。
项伯属于第一者,刘邦属于第三者,张良,韩信属于第二者。
鸿门宴是《史记》中第一次集中细致地描写刘邦的部分,很好地体现了刘邦以上的综合性性格。
张良进入刘邦的营房,将当前的高危局势尽数告诉了刘邦。张良的目的很明确:暴风雨就要来了,作为刘邦军团的实际领导者,最高决策者,刘邦要拿出一个实质性的意见,要么打,要么逃,要么另生他计。
这是张良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个优秀的下属,永远不要自作主张,要懂得等领导拿主意,做决定。哪怕你已经有了最高明,最妙到毫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行动的策划方案,也要等领导问你后,再拿出来。
《史记》记载,刘邦听后,大惊,问:
为之奈何。
这就是刘邦的领导艺术了:这可怎么办?
刘邦拿不出主意。就算他拿定了要跑的主意,他也要问问张良,听听他的意见。张良是当时世上独一无二的策划高手,很多实质性的建议对解决一些高难问题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功效。
能够给下属一个说话,表达意见的机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项羽显然不具备这种素质。在实际征战里面,他的军事能力太强,性格又太过刚直,他听不进任何实质性的意见。所以,后来他和刘邦的对战,其实他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刘邦的一个史上最强的超级团队。
张良听了刘邦的问话后,知道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但他还要弄清一个关键的问题: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给大王出了这么个骚主意?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和刘邦的这段对话很精彩。充满了双方的智慧。
张良要搞清事件的根源在哪里。刘邦则一面推脱责任,一面继续以一个乔装的弱者的态势向张良施压:
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这句话就不再是单纯的询问了。而是已经充满了命令的意味。
张良自然听的出来: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被项王也。
这是张良此次完美策划的第一步。合理利用项伯在项羽军团的超卓地位,给项羽传达一个信号:刘邦断不敢背叛项羽。
这个信号的传递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表达了刘邦不敢背叛项羽的诚意。
二:表达了对项羽的敬重之意。注意这里面对项羽的称呼,张良耍了一个小小的心计,巧妙地将项将军改为了项王。隐性的表达了刘邦对项羽关中王的认可。
对于张良的建议,刘邦应该是赞同的,但他还是有一些放不下心的地方,那就是项伯的来历是什么?他和张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为项羽军团的首脑人物,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但这些问题,他肯定不能这么直白的去问张良。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曲折的方式对张良进行试探:你怎么会和项伯有交情的?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张良早有了准备,但是此时项伯还在等着他的回信,他只能这么简单的回答刘邦:原来在秦的时候,项伯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紧急,他来告诉我。
刘邦知道了原委之后,对项伯进行了基本的判断。能将这种隶属于绝密范畴的攻击计划和盘对朋友托出,而且这个朋友还是敌对阵营里的高级军官,那么这种人一定性情耿直,没有什么心计。
而一个性情耿直的人,往往是最好对付的。也许美色和金钱不能打动他们,但美酒和肝胆相照的语言却一定能够让他们动容。
刘邦年轻时的经历,使他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从张良那儿弄明白了这些后,刘邦做了下面的几件事情,充分展露了他扮猪吃老虎综合性的性格。
首先,刘邦弄清了项伯的大致年龄。
孰与君少长?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这是刘邦做的第一步,以兄长之礼来接待项伯。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使项伯对刘邦自然生出亲近之情。
然后,等项伯进来,刘邦亲自捧酒递于项伯,并向其表达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愿望。
最后,才向项伯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从刘邦的这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品是不太高尚的,但他表现出的一些面子上的功夫却做的很圆滑。
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能随意的表现出对人的亲近,宽和,有效地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随时给人一个宽仁长者的假象。从而使人把对他的戒备降到最低。
刘邦后来很多事情的成功,都得益于他的这种外表和善,内里阴鸷的性格。
他的这一席话,就是这种性格的体现。
第一句:他表达了入关后秋毫无犯的目的——而待将军。虽然这是一个莫须有的借口,是刘邦潜心设计的第一步,我留着咸阳的美色珍玩是等着将军的到来。
第二句:他表达了守关的目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种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隐藏的其实是刘邦更大的野心。这种野心是项羽没有的,他甚至连这种想法都没有,所以,他无法识破刘邦使用的这种伎俩。
其实,这正是刘项二人在战争目的上的本质区别:王、霸之别。
目的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第三句:刘邦又一次谦恭的表达了对项羽的尊重,甚至不惜卑躬屈膝的自称为臣。并以一句口号性的谦辞结束了谈话: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在他这番亲近(兄事、奉酒、为寿)、拉拢(约为婚姻)、表决心(不敢倍德)的强大攻势下,很快消除了所有敌对戒备心理,缴械投降,自觉的将自己和刘邦的关系进行了一番衡量。说出了下面的一句话: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这是项伯能为刘邦做的最高回报,利用自己在项羽阵营中的卓越地位,进行斡旋,以消除项羽对刘邦的歼灭性打击。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邦是暗中偷偷大笑的。
我们看,整个事件从发生到现在,刘邦付出的只有一杯酒,一张空头的儿女亲家的支票。而他所得到的则是项伯的倾力相助。这才是刘邦在那个战争纷仍,人事混乱的动荡社会里能够迅速出位的原因——
利用最小的代价成就最大的效果。
以项伯在项羽阵营中的地位,刘邦深信他能做到这一点。
他答应了项伯。
那么项伯又是如何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呢?
项伯在项羽阵营里地位超常。当项羽决定攻灭刘邦的时候。项伯没有任何考虑就连夜做出了决定。《史记》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是报恩去了。他把项羽天明要攻灭刘邦的消息和盘托出告诉了张良。并让张良跟他走:
毋从俱死也。
不要跟着刘邦一起死。
这是体现项伯政治幼稚性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很多史学家对他进行正面书写的一个方面。他从一个侧面表达出了项伯看重义气,有恩必报的高尚思想。如果项伯只是一介平民,没有项羽阵营中左尹的显赫官职,如果这只是他偶尔探知的一则消息,如果是在这两种种情形作用下,他具告以事于张良,那么他将真的成为能够彪炳千秋的“义士”,被计入历史,永世传扬。
但可惜这一系列的“如果”都仅仅是假设而已。历史无法去做任何后期的加工和更改。项伯作为项羽的高级参政军官,能够率先参与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的制定与商讨。那么他对这些军事机密的保护就是必尽的责任。
而他的“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显然是将项羽军的最高军事机密泄露给了敌方的高级将领。他已有了“泄露军机”之实。项羽完全可以依罪对其进行处罚。这种处罚是严厉的。特别是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就算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依,项羽一样可以斩了项伯。可项羽在政治眼光上是幼稚的,他不能看到项伯的这种做法会给楚军的将来带来怎样的后果。他甚至无可无不可的默许了项伯。这就为项伯后面一系列的“背叛”事件提供了可能。
从这一方面来讲,刘邦则做的较好。我们看曹无伤带给项羽一条错误的信息,差点引发了刘项之间的一场大战。但当刘邦知道这是曹无伤所做的时候,他马上在第一时间诛杀了曹无伤: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距。不能将潜伏在身边的隐患,以合理的方式清除,那么带给自己的很可能就是灭顶的灾祸。
项羽认不清这个道理,没有对项伯进行任何形势下的处罚,哪怕仅仅一句责怪的言语。
张良听了项伯的话,这么回复了项伯: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张良当时的心理已不可推想,但据这句话进行分析,张良肯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抓住了项伯性格上的漏洞,并一语中的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一个字:义。
项伯是为“义”而来的,他不能丢下张良不管,做“被义”之事。那么张良也不能丢下沛公不管,行“不义”之事。
这样,张良就很快的为两者之间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共通点,将自己和项伯放在了同一个层面上:义。言外之意,你项伯可以为义,冒着生死之险来告诉我。我不能不以你为榜样,不能不去把这件事情告诉刘邦,你不会把我放到“不义”的位置上吧!
项伯显然不会,他是一个重义的人。他不能合理的摆正政治和情谊的关系。所以,当二者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他首先看到的是朋友的情谊,而不是将要到来的政治危险。而且更为可气的是他不知融会贯通。不能委婉的,甚至曲线的,以谎话的形式将张良救走。他选择的是一种最低级,最愚蠢的报恩方式。
所以,但张良说那段话的时候,他没有表达任何反对的意见,任由项羽军团制定的最高军事机密送达到了刘邦手里。
从项伯的这种行为分析,项羽的治军也不是尽善尽美。起码对军事机密的保护他做的不到,他肯定没有对属下灌输过这种观念,过程性的管理欠缺,导致了这种恶性结果的发生。而且当这种结果发生时,他没有出台明确的处理意见,这就助长了项伯这种习气的蔓延,为项羽以后的灭刘大计平添了不少磨难。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智慧。在对大局观的把握上,张良是聪明的清醒的,他能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这件事对整个局势的影响,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安排。事实证明,正是他后来所做的一系列策划,才成功的助刘邦脱离险境,为以后积蓄力量,重返关中打下了基础。
这是同鸿门宴最无关,又最有关的一次事件。
说无关,他发生在鸿门宴之前。其时熊熊的抗秦烽火还没有点燃。说有关,正是他的存在才导致了鸿门宴的发生,也正是他的存在才导致了鸿门宴戏剧性的发展。
张良“刺秦”行动失败后,隐匿于下邳城内。对于张良来讲,这是一段相对轻松的时光。他可以在潜心钻研《太公兵法》的同时,悠闲的生活。
而铁锥力士虽然被捕,但终因言语不通,讯问不出什么,很快被处以极刑。正是得益于他的原因,秦对“刺秦”行动主谋的追查渐渐放松。因此,张良在下邳城内,并非足不出户,潜心藏匿,而是常常走向街头。
就是此时,他结识了项伯。这段历史在史料的记载中相对简单。我们今天对他进行的任何复原,除了出自历史典籍的蛛丝马迹外,更多的是依据史料所做出的推测。
其时,项梁和项伯一样,身为项燕的后人,在楚亡之后,被秦追捕甚急。
但项氏兄弟和张良不同。张良是在进行周密的准备后,开始的“刺秦”行动,并在行动结束后,详细的规划了逃亡路线,藏身地点。相对于项氏兄弟来讲,他的准备更加充裕,资金准备也更为充分,能够相对较好的安排个人生活。
项氏兄弟不同,逃亡过程中相对匆忙,准备不够充分。逃亡路线的规划也只是依据个人对政治事件的敏感程度,做出临时的安排。我们现在看,项梁深富谋略,在充满的逃亡过程中能清晰的感知秦的追捕动向,并做出合理的路线规划。至于后来被捕,则纯属非智力可以判断的“出卖”行为所为。
项伯的智慧谋略和项梁相比,差距显然很大。逃亡过程也更艰辛。
纵观整个《史记》中对项伯的记载,这是一个感性认识较强,比较注重情感建设,对人热情坦诚,讲义气相对心计较少的人。这种人往往为人做事缺乏一定的计划性,性情莽撞,不考虑后果,也不能深入的分析某一事件对大局的影响。
可以想象,这种人在逃亡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很多磨难,甚至九死一生。他的逃亡路线缺乏规划,往往被逼而为,只知道被动的躲避追兵,而不懂得主动的引导追兵,让追兵向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发展。
他闯入下邳城,《史记》里虽然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记载,但应该是他被追捕的后果。
恰遇张良。成了他一生里的一个转机。
张良长于规划,做事有非常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有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主导偶发事件向着利于自己方向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更难得是他有强大的亲和力,而且长于人脉的建设。
项伯率性,张良随意。正是基于这种情况,项伯向张良表达了需要救助的意向,这件事也可能是张良探知了项伯的身世,主动联系项伯,从而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张良利用自己在下邳建立的人脉关系,较为充足的资金力量,给予了项伯必要的物资支持,并提供了秘密的隐匿地点,使项伯安然的躲过了追捕,直到后来风声渐息。
这种活命之恩,作为项伯来讲,是不得不回报的一种感情预支。而且这种感情远远超出了生命之外,进入了下意识的状态。
事实证明,项伯后来对张良的回报正是在这种下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没有任何思考,不计任何后果。他的这种“愚义”后来被很多人从多个方面进行过评价。但我始终认为,他这种所谓的义气,是一种极莽撞的行为,其对战争的错误引导,甚至导致了整个楚汉争霸的优劣方向。使项羽失去了
“兵不血刃”取得天下大势的绝佳战机。
对于项羽来讲,项伯堪可称为“千古罪人”。
当然由这次整体事件的发生,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张良在人脉建立上的强大能力。他无意中为自己储存的人脉基础,在后来的征战里,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活命的机会,还为自己施展才好,建功立业创造了良机。同时,他也指出了储存人脉基础的一种范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经意的好意,都可能是自己以后的助力。
这里面的借鉴意义是非凡的。
范增是项羽手下第一谋士,对政治事件的把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严格讲,项羽如果能用好范增的话,就能很好的弥补他政治眼光不足的缺点,那么这两个人的结合就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一的结果。
但可惜,项羽性格天性刚愎,不能听从不同意见。这就导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终为刘邦所灭的惨痛结局。
鸿门宴前后集中的体现了两人之间的这种矛盾。
项羽攻破函谷关,入驻新丰鸿门。此时刘邦屯兵霸上。刘项双雄争战的态势初露端倪。范增最先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并向项羽提出了如下建议: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范增的这种看法,是在刘邦做出了封存府库,约法三章,还军霸上三条举措后提出的。显然刘邦的这一系列做法,最大程度的笼络了关中军民,赢得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反观项羽,在坑杀二十万秦降卒后,关中军民对他的态度已形成了“极度仇恨”的定势。
正是在比较了二人的不同做法后,范增提出了上面的建议。
首先,他从刘邦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刘邦没起事之前,即好财又好色,是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这同现在很多对刘邦的分析不谋而合)。然后,他将刘邦现在的表现和以前的做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得出了他的结论:这小子志向不小。
那么刘邦的志向是什么呢?
一统天下,成为天子。
当然,这话不能就这么对项羽说。范增还是比较了解项羽的。这个人主观性太强,不能听从不同的意见。如果就这么直接对他说的话,很可能会引来他的哂笑。成为天子?他凭什么?难道他还能打得过我项羽吗?刘邦此时显然打不过项羽。所以,范增换了个角度,从一个很玄异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证据:望气。刘邦有天子之气。范增究竟有没有望气的玄异能力,谁也不知道。项羽也只能半信半疑,起码他不能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反驳。
最后,范增才表明了自己的目的:急击勿失。抓紧时间,灭了刘邦。
我们看,范增提出建议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他很好的针对了项羽的弱点——刚愎自负,进行了有理有节的建议。
那么他的建议是否可行呢?
比较刘项二者的兵力。项羽无论是在士气,还是在兵力配备方面都要远远优于刘邦,而且,项羽的战争天才更是非刘邦所能望其项背。所以,如果二人此时真的开战的话,那么项羽拿下刘邦的可能性几乎接近于百分之百。
但我们知道,刘项是作为盟军存在的,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开战的借口,项羽是不会贸然向刘邦发动进攻的。
所以,有没有这么一个合适的借口,就成了范增的建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刘邦正巧给了项羽一个借口:兵封函谷关。这是刘邦个人的一次失误。他在没有客观的分析双方实力差距的前提下,主观的以为——凭借函谷之险足能将项羽挡在关外。但他没想到,他封关不久,项羽就破关成功,顺利的进入了关中。四十万的大军一旦摆在了刘邦的面前,他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这一次头脑一热的冲动很可能带给他的是灭顶之灾。但此时显然为时已晚。此种态势之下,他只能拿出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进行最大限度的开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我入关,没别的意思,日日夜夜就盼着将军的到来,至于封关那只不过是防盗的一种措施罢了!”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曹无伤此时却向项羽表达了和他的说辞完全相反的意思: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这种种事件的整合,都势必让项羽形成一个不得不为之的计划:整兵,攻灭刘邦。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就将刘邦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打,势必覆灭。跑,心有不甘。就是这时候,项伯出现在了霸上,为刘邦脱离尴尬境地提供了可能,使范增辛苦建立的大好局势流产落空。
3.策划高手张良
二十九年,始皇东巡,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史记》中这段话清晰的记录了秦始皇当年东巡时,在博浪沙遭到刺杀的事情。策划这次刺杀事件的就是张良。
遍观史书中关于张良的记载,基本都指向于张良军事谋略家的称号,是刘邦手下第一谋臣,在楚汉争霸中居功至伟。曾被刘邦赞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但我看,张良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对一些重点事件的策划,是一个策划的高手。
策划刺杀秦始皇是他的出关之作。
张良出身于宰相世家,其祖张开地,其父张平都在韩国为相。正是这种显赫的家世,使张良从小受到的教育熏陶,都侧重于对重点事件的分析谋划。秦亡韩后,张良立誓为韩复仇,刺杀秦始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进行的。
但张良本身为一文士,不具备独立刺杀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刺客。
一个好的刺客,往往千金难求,当然一个好的刺客也可能分文不收,全凭意气相投。这需要缘份。
张良深知这个道理。
所以,他变卖了家财。张良祖,父两辈曾经相五世韩王,家境殷实。筹集了充足的资金,作为寻找优秀刺客的物资保证,是刺杀秦王的第一步。
第二步,确定寻找刺客的方向——东方。这儿距原秦国较远,保密工作易于开展。而且这儿民风剽悍,是较易产生优秀刺客的所在。
这些准备工作相对较易,但真正寻找起来却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一个真正的刺客往往藏身市井。这可能同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有关,“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举战国时期,一些优秀的刺客,大抵如此。他们在逍遥世外的同时,又能不脱离红尘,更注重心性的修养而不是形式的修炼。但这种刺客寻找起来却相对较难,他们隐身市井,相貌普通,和平常人一样。当然作为刺杀本身来讲,普通的相貌正是他们能够成为第一流刺客的基础。
张良没有能够找到这种刺客。他深入东方,后来经人推荐找到了仓海君。他本是东夷地区(今韩国境内)一个部落的酋长。专门传授各种奇特的武功,手下高手无数。其人为张良的诚意所感动,推荐了一个力士给张良。该人身材伟岸,相貌奇特,能使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能够远距离命中目标。
这应该是为张良的刺杀计划,量身定做的一个高手。秦灭诸国后,想刺杀始皇者不知凡几。荆轲当年一击更是险些成功。这种态势之下,秦始皇不能不加强防范。所以,出行的时候,他除了配备大量的随身武士之外,还配备了众多的副车,内置替身为饵。这就为刺杀增加了困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力士的远距离攻击计划,正适合在这种态势之下实施刺杀。
余下的问题就是选择攻击地点,确定始皇主车位置,设置逃跑路线。
攻击地点张良选在了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的路上,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依据常理推断,这儿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
一便于隐匿,二便于逃窜。
主车位置的确定是个难题。从后面刺杀的结果来看,张良对主车位置的确定一直到刺杀计划进行时,可能都不是确定的。他没有能够成功的找出秦始皇实际乘坐的车辆,无奈之下,只能尽最大可能的做出直观判断。
力士的铁锥远距离击出,准确的命中目标,但可惜是个副车,刺杀计划遗憾的失败。张良和力士按计划好的路线分头逃亡。
但力士的相貌相对突出,不便于隐匿,很快被抓。反观张良则成功逃脱。他的相貌相对普通,据《史记》记载:状貌如妇人好女。
这样一个娇小文弱的男人,任谁也不能想象他会是这次刺杀的主谋。
张良逃至下邳,隐身城内。
严格讲,张良的这次策划不是很成功,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弱点:
一是对刺客的选择,虽然选择了最佳的攻击方式,却没能兼顾到最有利的隐身方式。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要说一个一流的刺客普通的相貌是一个基础的原因。张良就具备成为一个一流刺客的基础,但可惜他从小所受的教育都趋向于策划,而不是技击。
二是没能准确确定始皇的位置,贸然出击。使刺杀行动流产失败。刺杀讲究的一击必杀。在没有百分百把握的前提下,进行的任何刺杀行动,都会为继续刺杀增加成倍的困难。
但总体来讲,张良的这次处子秀还可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其对逃跑路线的确定,隐身地点的选择更是可圈可点。
他同当年项梁逃亡时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深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的一次杰作。我们在欣赏他们这种杰作的同时,不仅要佩服他们的胆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借鉴他们的这种眼光谋略。
这么说不是要教大家都学会怎样逃亡。而是在现实的社会里,无论是商战,还是实际的军事战争这种谋略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笔财富。
这次行动后,张良一直藏身市井,苦心钻研《太公兵法》(至于这本书的确实与否,本书不作讨论)。
随后,抗秦烽火四起。张良投身到抗秦大剧中来,并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功策划了多起案例。帮刘邦完成了一统大业。
鸿门逃生,就是张良重新出关后,策划的第一次迹近完美的个案。
总之,以上这几个人对于鸿门宴的发生,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这几个人的存在,才让鸿门宴一波三折,充满了无尽的变数。成了迄今为止,最为引人瞩目的一次生死盛宴。
2.项羽的大爷项伯
《史记》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依据我国古代兄弟之间排行称谓伯、仲、叔、季,来考校,项伯应该是项羽最小的叔叔。而同在《项羽本纪》里一样的称呼还出现过一次:
其(羽)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
同一个项羽,为什么有两个季父呢?是另有原因?还是司马氏的笔误?
我的观点趋向于后者,这应该是司马氏的一次笔误。
季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称呼,指的是最小的一个叔叔。因为“最小”的特殊性,季父仅有一个。因此《项羽本纪》里出现的项羽的两个季父,应该有一个是误写。
在我国汉前的历史里,一般百姓只有姓没有名。为了称呼上的方便,人们往往就以排行为名,老大叫作伯,老二叫作仲,老三叫作叔,老四叫作季。如《史记》里记载刘邦:姓刘氏,字季,这个刘季指的就是刘家第四个儿子。有趣的是考究历史,刘邦的大哥的确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三哥应该叫刘叔(好像没有记载),刘邦排行老四自然就叫刘季。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普遍的。如果依据这个规律,项伯的“伯”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指呢?
《史记索隐》里记载:项伯名缠字伯。项伯原来叫项缠,伯是字。现在很多史料指出,项伯庶出,那么庶出是否就不参与兄弟排名呢?显然不是的。所以,项伯其实应该是项羽的伯父,至于季父的说法应该是错误的,是司马老先生的一处笔误。
既然确定了项伯是项羽的伯父,那么从年龄看是不是合理呢?
《史记》中在记述鸿门宴时,刘邦和张良曾经有过一段对话,言项伯的年龄:
良曰:(伯)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我应该用兄长之礼来接待他。这句话很清晰的表明了项伯的年龄大于刘邦。而刘邦生于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鸿门宴发生于秦二世三年(即公元前207年)岁末,此时刘邦已是近50岁的一个老人。所以,项伯当时的年龄起码也应该在50岁之上。
而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鸿门宴之时,项羽25岁。项伯的年龄在项羽的2倍以上。我国古人结婚生子普遍较早,这样从年龄上计算,项伯是项羽大爷的可能性非常大。
项伯是项羽的大爷。但这并不是他在鸿门宴中作用特殊的原因。
鸿门宴中曾经有个二项舞剑,其中一个就是项伯。他有意的对刘邦进行了身体上的掩护。使刘邦没有在宴会进行中就被刺身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居功至伟。刘项争霸结束后,刘邦没有忘本,赐项伯刘姓,封射阳侯。
身为项羽阵营的高官(左尹),无论怎样的理由,掩护蔽翼敌方首脑,使己方军事行动终结或者失败,这都是不可饶恕的军事错误。
正是项伯的这种错误给了敌方以喘息之机,为张良赢得了合理的安排时间,使己方精心设计布置的斩首行动落空,为日后的项羽兵败自刎伏下了隐患。
从这些方面看,项伯这人,政治头脑简单,军事大局观欠缺,不能合理区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项羽对他的任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也正凸显出了项羽家族观念强烈,以项氏主导楚军的治理理念。鸿门宴上,项伯和项羽齐据主位,除了说明项氏叔侄之间关系亲密之外,还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项伯被纵容,从而导致项庄舞剑失败,而没有被追究责任的原因。
项庄能够被范增请了出来,作为刺杀刘邦的杀手,除了他身为项氏子弟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的勇猛。以项庄在楚军中的特殊地位(项氏子弟),并凭借天生的武勇。如果不是项伯凭借自身在楚军中的特殊条件,他对刘邦的周护很可能不会这么成功。换句话讲,他或许会同刘邦一起血溅鸿门。
《史记》上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他清晰的指出了项庄不得击的原因。司马氏只用一句话就将项庄的忿恨,项伯的政治品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1.鸿门宴中曹无伤的投机把戏
【新解项羽】之谜团重重之11.1
1.曹无伤的投机把戏
我们已经说过,项羽兵力有四十万之众,号称百万。而刘邦当时只有十万之兵。项羽在战争上的杰出才能又为大家有目共睹。这种强弱分明的情况下,刘邦阵营里肯定会有一些投机之徒,扯顺风旗,私下里搞些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把戏。
曹无伤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看好项王的强大,派人这么对项羽说: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分析这句话,我们看曹无伤他的目的。
首先,他歪曲了事实。刘邦的部属在初入咸阳时,的确进行过抢劫,但这种暴行随着约法三章的实施,很快被制止。
其次,他向项羽传达了刘邦想做关中王的信息。这同项羽的想法显然是相悖的。
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挑起刘项的争斗?还是向项羽表达投诚的决心?
我们还是先看一下曹无伤这个人。《史记》中对曹无伤的记述好像仅止于他导起的这次事件。他属于一个刚拉开序幕就到了尾声的特殊人物。但对于鸿门宴会,很多人都认为他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曹无伤对于鸿门宴会从某些方面来讲,影响不大,就算没有曹无伤,一样会有一个李无伤,王无伤出来,策动鸿门宴会的发展。
鸿门宴会的发生,是刘项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这就像“萨拉热窝事件”,有没有一个导火索,都一定会发生。导火索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事件的策划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光明正大的理由。
这就是曹无伤在这次宴会中的作用,他导起了鸿门宴的发生。这是他的特殊性。
正因为这种特殊,现在对于曹无伤的研究,讨论日趋激烈。观点主要趋向于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曹无伤为投靠项羽自保而出卖刘邦。
二是:曹无伤是项羽派在刘邦阵营里的间谍。
我觉得这都是不正确的。我个人观点更趋向于曹无伤是为挑起刘项争斗,而有意向项羽做出的暗示。
他的这种心态是很好分析的。曹无伤其人虽然在史记中记述较少,但他能够做到左司马的官衔,应该是跟随刘邦已久的老人,是刘邦阵营中的元老级人物。
那么刘邦在咸阳所做的努力,他都是一目了然的。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要中伤刘邦呢?从这个方面分析,“曹无伤是间谍”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一个优秀的间谍,向组织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客观的,能够对己方分析敌情,进而打击对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无伤的信息却不是如此。对于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这样进行设想,假设曹无伤是项羽的间谍,那么他的信息应该是这样传递的:
刘邦在攻破咸阳后的处理上,表现出的是一个真正的关中王的姿态。已经取得了关中军民的强烈拥护,这种人万万留不得,应该乘其羽翼未丰,加以剪除。
从以上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无伤绝对不会是项羽的间谍。
那么他是不是要投靠项羽呢?也不是。
他的那句话,很显然是要激起项羽的怒气,从而对刘邦展开攻击。这样他的目的就单纯了。
他只不过是一个挑起双方争斗,进而混水摸鱼的投机分子而已。
如果项羽胜,他自然能够自保。如果侥幸刘邦胜了,他也可自保。对于他,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双方玉石俱焚,从而他收渔翁之利。
这才应该是他的真实目的。
3.项羽攻破函谷关之谜
【新解项羽】之谜团重重之11.3
黥布受命到达函谷关,存在攻关的困难。
对于黥布来讲,在狭小的范围内,无法展开兵力上的优势,一些常规的攻城械具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一些常规的攻城方法不能有效的展开。只能以精锐的兵员去冲击。但对于函谷守兵来说,在狭小的范围内,更利于集中有限的兵力,有限的防守设备,凭借险峻的防守系统,进行无限的防御。
鉴于这种情况,黥布只能令生他想。《史记》记载:
至关,不得入,又使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遂得入,至咸阳。
可见,战争初期,黥布曾经尝试过对函谷关的硬性攻击,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这里面还有很大的伤亡。
可以预见,在狭小的范围内,无论架设云梯,还是巢车,火车等攻城械具,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高效的发挥攻城效能,而且还必然会带来无谓的伤害。这种情形下,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项羽在军事战争上的天赋。他授意黥布另辟蹊径,在层层山谷中开发出一条新的道路,然后组成敢死队,由此入关,因为历史记述的原因,项羽这支神秘部队具体入关的过程,已不可考。但当日这支神秘部队的神兵天降,一定让守城的士兵很惊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奋起应战,很快被击退。又一次展现了项羽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被动的条件下,将弱势转换成优势,以出其不意的效果对敌方进行有效的打击。
此时,项羽才优裕的进入函谷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从而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大戏。
比较刘项二人入关的不同表现,我们发现:
刘邦更像一个政治家,一个真正的国家领导者。
他的几点做法可圈可点,约法三章,封存府库,还军霸上,刘邦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关中王的位置之上,自然的摆出了亲民爱民的朴素思想。虽然他还有自己的领导盲点,但他手下以张良、萧何为首的伙计班子正在快速的成长起来,并发挥了高效的引导作用,使刘邦安稳的避开这些盲点,维持了整个团队的高速运转。
刘邦正是在这些人正确的建议之下,完成了上面的三点做法:约法三章、封存府库、退出咸阳还军霸上,建立了在关中的人脉基础。
项羽不同。坑杀二十万降卒,举兵入关。他从战略方面进行的周密考虑,在使他减少了隐性存在的敌对力量的同时,他也失去了在关中的人脉,成了关中人民切齿痛恨的杀人恶魔。进入咸阳的一把大火,更是直接将自己永远的放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丧失了人心的项羽,此时就已基本丧失了天下。
更为可悲的是,面对自己领导上的盲点,虽然他的伙计班子也能给予正确的建议,但项羽的刚愎决定了他不能正确的处理不同意见。这使他始终一个人在战斗。虽然他能够给出正确的军事方略方案,并能进行有效的打击,甚至歼灭。但他始终不能窥视到政治领导的范畴,自觉的将自己放到一个天下领导者的位置上来。
他一生最大的目标只不过是做一个天下霸主。
正是政治远见的不同决定了楚汉争战日后的胜负。
项羽入关之后,驻军新丰鸿门,和驻军霸上的刘邦遥遥相对。初步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文/兖州马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侠仙侠修真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