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咏白海棠棠诗词图片

《咏白海棠诗》赏析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写红楼儿女第一次结诗社,先是海棠社咏海棠诗,然后三十八回再结菊花社吟菊花诗(三十八回),最后以讽刺诗《螃蟹咏》结束。这是一段完整的故事单元。海棠社参加的人有探春,宝钗,黛玉,宝玉,湘云,李纨,迎春和惜春一共八个人物。作家一共安排了六首七律《咏白海棠诗》,其中探钗玉黛各作一首,特别安排了史湘云一人独作两首。并且还规定了作诗的规则:第一限题,即六首诗都以白海棠为题目;第二限韵,即依次用“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为韵脚,而且六首七律的韵脚要求词序相同,不许混不许乱。平心而论,这样的要求标准很高,不妨看做作家自己难为自己。其文学素养和教育背景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达到这个水准的人很多,但是这么写诗的人却不是很多。这几首诗给《红楼梦》作者打上了鲜明独特的印记。作家受到唐诗特别是李白的影响是很大的。李白写过《子夜吴歌》,其中的《秋歌》和《冬歌》的意境,分别被宝玉和黛玉写进自己的诗中。而《子夜吴歌》又是受到了汉乐府诗歌《子夜四时歌》的影响而创作的。这种文化传承是很明显的,是客观存在于作品中的。五言六句的《子夜吴歌》是不限韵的,二者相比较,作者创作的《咏白海棠诗》难度更大一些。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结构和风格上,无一不是对作家能力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提供了一条线索和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的七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依次组合在一起,以至于形成一种重叠的“起承转合”的结构。这种重叠的结构,表明了作家作诗的技巧和水平是很高的。这说明《红楼梦》作者应该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史格律诗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如果有作品流传于世,我们应该能看到的。
吴梅村,明末清初苏州太仓人,明末崇祯四年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他创立了明末清初的娄东诗派,是江左三大家之一,又是复社后期的领导人。
吴梅村的老师张溥又是明末著名学者和复社的创立者。这种历史的传承关系清清楚楚。既然有一席之地的身份,当然有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否则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无从谈起。最有名的要算长诗《圆圆曲》了。吴梅村的这些个情况很符合作为《红楼梦》作者的特征。同时这六首七律又告诉我们,《咏白海棠诗》又是一块试金石,又是一道分水岭,又是一堵防火墙,还是一块照妖镜。没有专业水准根本就无法创作出来这样的诗。按照今天标准衡量,差不多相当于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水平。
难为自己在先,作者当然不会是无目的的。其目的是确立自己的著作权。这是不是作家写《咏白海棠诗》的初衷?他是否有这样的想法,今天的人们当然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曹雪芹这个名字最早见于《红楼梦》第一回里。现在发现曹寅家谱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的名字;找遍清宫档案没有发现这个人的名字;中国文学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的名字,甚至连他的作品都没有。
那么,真正的《红楼梦》作者从哪里找呢?小说当中的诗词曲赋,长长短短共有一百四十几首。诗词曲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真作家的原笔原意,也是作家最高文学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红楼梦》的精华所在。那么在这里能不能找到作家的身影呢?
纵观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单元。这两回中《咏白海棠诗》加上《咏菊花诗》和《螃蟹咏》总共有二十一首七律。全书前八十回总共有三十五首七律,这两回就占了二十一首之多。因为涉及到版权所有,作家一点都不客气。是否深谋远虑已经预见到后世会有人故意指鹿为马,还真的不好说。但是作者确实是在《咏白海棠诗》里用暗语写下自己的名号——梅村。这二十一首七律就像战略轰炸机进行地毯式轰炸一样,早将“伪作者曹霑”炸到爪哇国去了。孙子兵法上说“正兵当敌,奇兵制胜”。十二首《咏菊》为正,出奇制胜用的是六首《咏白海棠诗》。从作品的结构来看,这又是中盘绞杀,根本不给对手留一点机会。“伪作者曹霑”压根儿是一文盲,念几句顺口溜也就罢了,什么是七律,什么是起承转合,什么是修辞,有关的典故怎么运用,此人恐怕连听都没听过,如坠五里雾之中,摸不着头脑,更别说写诗了。这不是难为人吗?对,这就叫“接不归”。
曹学认为曹霑自学成才。请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请拿出他的作品证明!用事实说话胜于强辩。曹霑不是曹雪芹。一个文盲,二十岁的时候动笔写红楼,这可能吗?掴自己耳光罢。自学成才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指导老师点化的。这是规律,没有人可以逾越的。下面我们还是欣赏《咏白海棠诗》,看看作家吴梅村的诗才吧。
第一首是探春的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寒草:秋草。秋天气候转凉,所以叫寒草。带:连接。重门:重重院门。苔翠盈铺:青翠的苔藓长满花盆。头两句是探春眼中赏花的情景:在雨后黄昏,大家聚在秋爽斋赏花作诗。(虽然这两盆白海棠并没有见着——被人直接送进了怡红院,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的诗兴。)&&&&&&&&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二句:以玉和冰雪比喻白色的海棠花。意为冰清玉洁的气质令人喜爱。这两句用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韵》诗意:“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同时,这又是以花拟人,因为《庄子·逍遥游》曾说仙女“肌肤若冰雪”。销魂:使人陶醉。梅花村:作家的名号就是“梅村”。这两句诗源于苏东坡诗而又高于苏诗的意境,绞尽脑汁反映的是作家良苦用心。
芳心一点娇无力: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借用此意,作者以娇嫩的花蕊拟人。倩影:俏丽的身影。《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形容美丽的女子。月有痕:月有影。李商隐《杏花诗》:“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意为:深夜的月亮照出了白海棠柔弱美丽的身影,不要说她要飞天而去,就像白衣仙女一样陪伴我身旁多情地吟咏,这有多么美好啊。缟仙:古时候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这里代指白衣仙女。以“白衣仙女”说花,承前“雪为肌骨”。羽化:道家称成仙或飞升叫“羽化”。末尾一句用唐代刘兼《海棠花》诗意:“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
四十八回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贾探春的这一首诗,风格端庄,中规中矩。很符合贾探春庶出的心理特征。探春的生母是赵姨娘,小老婆是奴才身份,而探春却是主子身份。所以探春一言一行都要端着主子的身份,不越雷池一步。可谓工整,隽永。这一首诗涉及到庄子,苏轼,白居易,李商隐和刘兼的诗意,这么挥挥洒洒可以想见作者博览群书,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可见作者的功力。
探春爱的是白海棠冰清玉洁的气质。
再来看薛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手瓮:浇花的陶器。“胭脂”二句:诗的一种修辞句法。意即浇花时候水掉到台阶下,与台阶边缘的露水混在一起。而白海棠更显得亭亭玉立娇嫩无比,更惹人喜爱。秋天的早上有露水,然而作者却说这是白海棠招来的,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方法。怡红院中有一棵西府海棠,开红花。宝钗诗的意思是:浇花的时候水把红色洗掉了,于是海棠的花就变白了。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记住,宝钗的诗就点出了西府海棠,也就带出了愁绪。枝条上的瘢痕被形容为“愁千点”,这是指西府海棠。下一首宝玉的“独倚画栏”对仗“不语婷婷”的宝钗那是一种含蓄,作家要大做文章。
早晨薛宝钗梳洗打扮完以后,出来顺手带上房门,提壶浇花。露砌魂:形容台阶边缘密密麻麻的露水珠,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就好像这是一幅中国画——蘅芜海棠图,很有现代蒙太奇的感觉。后四句则是薛宝钗的心里活动写照:白海棠花临风含露,冰清玉洁,高贵无比,她用无言的美丽来报答白帝(秋天之神)的雨露化育之恩。整首诗意境优美,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联想万千。作者的笔触细腻,精工细雕,一个古代窈窕淑女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首诗的风格是含蓄浑厚,雍容华贵,很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被诗社社长李纨评为第一。探春也认为宝钗这首诗当属第一。那么她的诗内“愁”从何来呢?注意,作者要偷换概念了。
再来看贾宝玉的《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拦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秋容:白海棠开花在秋天,又称秋海棠。指花的容貌。七节攒成:形容花在枝上层层而生,繁茂的样子。攒:簇聚。雪:喻白海棠花。出浴太真:用杨贵妃浴后娇无力比喻白海棠洁白娇嫩。白居易《长恨歌》写到,说她“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用杨玉环肌肤白嫩借以说白海棠花。捧心西子:西施心口疼,皱着眉头捂着胸口,是一种病态的美,用来比喻海棠花。这一句就有些别扭。杨玉环这个典故探春已经用过了,贾宝玉再用是不是词穷意尽,思维枯竭?这叫“败笔”。所以李纨说宝玉这首诗是“倒数第一,你服不服?”林黛玉昵称“颦颦”,是皱眉头的意思,在第三回里是贾宝玉给黛玉起的表字。“玉为魂”一句又把话题往林黛玉身上拉,则更为可疑。“晓风不散愁千点”,这一句转的蹊跷。杨贵妃西施愁从何来?宝钗诗云“愁多焉得玉无痕”,是说枝条上的瘢痕是花愁出来的,当然这也是拟人手法。宝玉直说“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宿雨:经夜之雨。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是说下了一夜的雨,晨风中,雨珠还留在了花叶茎上,所以宝玉才说“愁千点”而不说“雨千点”。&&&&&&
注意,这里贾宝玉的思路变了。
还要申明一点,秋爽斋起诗社作诗时这两盆白海棠众人并没有看见,而是按照宝玉的指令被直接送到了怡红院,放在了院子里。“也宜墙角也宜盆”(湘云诗)。也就是说,宝玉的这首诗,是以两盆白海棠为幌子,实际上吟咏的对象是院子里的那一株西府海棠。西府海棠上有雨珠,宝玉才说道“愁千点”。西府海棠开的是红花(“葩吐丹砂”——见十七回),一红一白两种花。浇花的时候水洗去胭脂红而显出白色——“胭脂洗出秋阶影”,宝钗巧妙的比喻句也涉及到西府海棠,告诉我们白海棠的来历,为下一首宝玉的诗预先做了伏笔和铺垫。这种变化和机巧藏于不动声色之中,层层叠叠,雾里看花。看他是怎么结尾的: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意即:如果西府海棠真有情意,我愿吟诵边塞诗送黄昏。
一个“独”字明白无误,原来名义上贾宝玉在《咏白海棠》,骨子里却是在《咏西府海棠》。这种话题转移来的是那么的轻巧,不露痕迹。于是全诗的结尾收在“清砧怨笛”上。那么西府海棠有什么愁(仇)有什么怨?为什么这么结尾?这就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独具。这还得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说起。在白居易的笔下,马嵬坡的杨玉环逃过一死,避难在海外的仙山上,思念着唐玄宗。而唐玄宗也在长生殿上思念杨玉环,是当初二人在长生殿定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全诗的结尾,突出了一个“怨”字,合的严丝合缝,足见作家的功力非凡。那么“清砧怨笛”从何而来呢?清砧:捣衣石。《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怨笛: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作者:王之涣(唐)。这两首诗属于名家名篇名句,是属于代表作之列的。于是这就说到了古典文学史上的“边塞诗”。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多以“闺怨诗”的形式出现,如《诗经》里的《君子于役》,写一个女子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有许多闺怨佳作传世。唐代闺怨诗一扫前代缠绵悱恻的风格,赋予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这就是唐朝的边塞诗,边塞诗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写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的《春怨》更是家喻户晓: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这一首《出塞》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春怨》的特点是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李白这一首《秋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而百读不厌。全长安的百姓都为守边关的将士们洗衣裳,准备冬衣。这是一首古代版的《洗衣歌》。
前文说过,探春的诗是“起”,宝钗的诗是“承”,宝玉的诗是“转”,那么林黛玉的诗就是“合”。这四首诗是“起承转合”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王昌龄的这一首《出赛》来分析,第四句结尾一定要“合”在“转”上,交代愁和怨的来历。所以第四首黛玉的诗就有“秋闺怨女拭啼痕”一句。直接就表明了作者深藏不露的心迹:借用边塞诗的意境来表达埋藏心底最真实的感情。那么作者最真实的感情是什么?“此恨绵绵无绝期”。
具体说来就是:明亡清兴之恨,改朝换代之怨。
【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宝玉别有用意重复使用杨贵妃的典故,被李纨评为最后一名。实际上作家又给自己加上一道保险,故意把水搅浑。
最后我们来欣赏林黛玉的佳作: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帘:湘妃竹制成的帘子。七十回黛玉作《桃花行》也用“湘帘”一词。用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碾冰:用玉盆的高洁来衬托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比探春句更有诗意。碾:研磨。碾玉即加工玉器的工艺。偷来梨蕊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的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用其意境。月窟仙人:嫦娥。缝缟袂:缝衣裳。缟袂:白色的衣裳,袂指袖口。下一句是“秋闺怨女拭啼痕”。作品告诉我们,前四句咏白海棠,后四句则以花喻人,缝衣裳的不是嫦娥,而是在月夜灯光之下为守边关的亲人赶制冬衣的“秋闺怨女”。她的品貌比嫦娥美丽,她的风骨就像雪中的红梅,她的气质冰清玉洁。这是“秋闺怨女”的形象吗?当然这是一位古代的“军嫂”,具体来说,就是明朝末年的“军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两句,明确告诉读者,这是用李白《子夜吴歌·冬歌》的诗意: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翻译:明天早上驿站的车队就要出发了,“我”连夜为守边关的亲人赶制寒衣,为的是能赶上车队出发。拿针的手在冬夜中很冷,还要把握冰冷的剪刀。路途遥远,不知寒衣合适才能到边关。
临洮:在甘肃省,泛指边关。“娇羞默默同谁诉”指缝制寒衣时专注的神态,“倦倚西风夜已昏”是指完工之后,“我”伸伸腰长出一口气,而这个时侯夜已经很深了。“倦”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李白的《冬歌》对缝制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剪裁,只写了拿针和剪刀的手的感觉;林黛玉的这一首诗,则写了缝制的过程中“我”的专注神态和完工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
总评:宝黛的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子夜吴歌》的翻版。宝玉用的是《秋歌》,黛玉用的是《冬歌》。从艺术上来讲,《红楼梦》的作家深受唐代诗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二度创作。而这种创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底和博学多才的知识面。同时宝黛的诗又告诉我们,边境的平安,乃是国家的大事。
纵观这四首诗,探春是将白海棠比喻成白衣仙女;宝钗是说花太白了,惹人愁;愁从何来呢?宝玉直说清砧怨笛送黄昏;而林黛玉更直白——秋闺怨女拭啼痕。清砧怨笛和秋闺怨女与白海棠和西府海棠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到底,还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安定了,自然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想,这样的思想情绪,应该是《红楼梦》的积极意义。
九十四回将西府海棠妖魔化,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思想情绪,代表了一种逆历史潮流的反动。因与本文无关,就不说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是一代文豪、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七言律诗,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林黛玉的诗中“碾冰为土”一语,评者多欣赏它设想的奇特,若看作是对薛宝钗讥语的反击则锋芒毕露。以缟素喻花,实际上暗示她的夭亡,而丧服由仙女缝制,可能是因为她本是“绛珠仙草”。此外像“秋闺怨女拭啼痕”之类句子,脂砚斋评语已点出“不脱落自己”,也如同她的“眼泪还债”。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作品原文
半卷湘帘半掩门(1),碾冰为土玉为盆(2)。
偷来梨蕊三分白(3),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4),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作品注释
(1)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这句是说看花的人,“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2)“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3)“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曹雪芹之祖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作品赏析
小说中,众姊妺结成“”后首次吟咏诗歌,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限韵,监场。诗成后,大家认为林黛玉的最好,李纨却评的为第一,表示赞同,则为林黛玉不平。第二天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称赞不已。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古时贵族人家的闲情逸致的表现,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也不会例外。这些诗和有关情节给读者提供了认识这种生活的画面。如果从这一角度看,诗本身的价值是不大的,但作为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手段,它仍有艺术上的效用。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来归宿也借他们的诗隐约地透露给读者了。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作者简介
曹雪芹(或),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白海棠 诗歌鉴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