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问一下.(紫砂壶大师排名杯)得知紫砂壶大师排名杯有两种材质,一种为紫砂壶大师排名,另一种为化学砂,我就是想问一下化学砂

当前位置:&&
注册即可领取10元现金,仅限今日!
或使用合作账号登录
爆料人:sony**
爱喝茶的朋友们的爱物,紫砂杯子。江苏宜兴产的水杯,它是紫砂材质的,外观作红土颜色,绘以清新山水和古文篆刻,非常的古香古色,用来喝茶别有一番意境,适合拿来送给长辈寥表孝心。京东价格59元包邮,历史最低价,同款淘宝最低69有售。展开全文有使用说明,买的童鞋看看,这样能更好的保养紫砂壶。
使用方法:
1.用热水冲洗茶壶、茶杯,可以清洗1~2遍,如里面有杂物请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制作过程中留下来的泥料,有白色的则是烧制时必定要用到的防止壶身与壶盖粘在一起的沙料,只要用清水洗净就可以了。(另外再特别提示:在清洗过程中千万不能用洗洁精等有味道之类的东西清洗,一旦用这种洗过后紫砂壶将在短时间内一直会有这种异味存在,因为真正的紫砂壶是透气不透水,会把这种异味吸入紫砂中去)然后在紫砂壶中放入适量的茶叶,注满热水或注入4/5的水量;
2.待后把紫砂壶中的茶水倒掉(因为茶叶的第一汁茶汤是不能饮用的,最好倒掉,等第二泡才能饮用);
3.之后可以饮用好几次,饮毕,倒掉紫砂壶内的水和茶叶,再用热水冲洗,然后自然晾干;
4.长期不用时,请在壶体内放入一些没使用过的干茶叶盖上壶盖,放置在茶几上或者展示橱柜上,这样可以使紫砂壶在没有使用时也永远不失茶香味。
“精选特价”致力于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在线购物促销信息,以真正实惠的价格买到我们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是一个中立的分享平台。如果您发现了优质的产品或好的价格,不妨来爆料吧,。爆料的信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还请各位网友购买时注意核实。
已有32用户参加
你可能还喜欢
喜欢就说两句吧
爆料有奖 ,采纳最高奖100集分宝
(精选特价群)
(精选特价群)
(精选特价群)
&&爆料24小时榜
86 人认为值得买
149 人认为值得买
99 人认为值得买
109 人认为值得买
123 人认为值得买
热门优惠劵
Copyright (C)bi.com.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备:216如何选购紫砂壶? - 知乎496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902分享邀请回答25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0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紫砂壶泡茶中的茶漏你都用过哪些材质的呢?优缺点是什么? - 茶具知识 - 中国普洱茶网,www.puercn.com
紫砂壶泡茶中的茶漏你都用过哪些材质的呢?优缺点是什么?
紫砂壶泡茶中的茶漏你都用过哪些材质的呢?优缺点是什么?
&&来源:&&&作者:佚名&&点击:0&&
  茶漏没有公道杯茶杯用的这么频繁,但它是爱干净茶友最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茶漏,茶都没法好好喝了。茶漏过滤掉一些碎末,同时也能从茶漏里看到所泡茶的真面目。你用过哪些材质的茶漏呢?
  一些对茶汤品质有着极高追求的老茶客能通过体会不同材质的茶漏研究对茶汤的影响。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茶漏更有利于茶汤的表现。
  不使用茶漏:
  在实际冲泡中,有些茶友并不喜欢使用茶漏,不使用茶漏的优点体现在方便、完全真实地呈现出茶汤的真实面目,而一些散茶条索完整、制茶严谨、干净的,不使用茶漏也比较正常,或者在冲泡过程中前几泡使用茶漏,而后面茶碎较少时不使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大多数的普洱茶在压制或撬茶过程中,都很难避免出现细碎的情况。一般盖碗或的出水孔又不足以阻拦这些碎茶或杂质,这样既影响美感也影响品饮。
  各种材质茶漏的特点:
  1、金属材质
  这类茶漏主要有纯银、不锈钢等。纯银的较易被氧化,日常使用不多见,不锈钢茶漏应该是最早普及的茶漏。
  优点:经久耐用、便宜实惠。
  缺点:一是用久了较难避免生锈;二是金属器味可能会对茶有轻微影响;三是网漏孔不够细,通常在茶汤底部仍可发现小颗粒的情况。不锈钢茶漏虽然摔不烂、用不坏,但用久了容易堆积茶垢和出现铁锈斑疤,不便于清洗和卫生。
  2、动植物材质
  这类茶漏在市面上常见的葫芦茶漏,甚至有用海螺、贝壳制作的茶漏。
  优点:原生态绿色环保,可能也不便宜。
  缺点:容易有异味、不耐用、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
  3、陶质
  目前市面比较常见。
  优点:网漏较细、耐用、易清洗。
  缺点:久用后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陶不可避免有一定吸附性,吸附一些茶味,不同茶品互相之间可能有轻微影响。
  4、紫砂材质
  紫砂茶漏目前在市面已经有一些制作精美用料讲究的产品出现。紫砂茶漏与一般陶茶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紫砂茶漏可以蕴养,与和紫砂杯一样能够越用越润,只要用后及时清洗,紫砂茶漏多了一份把玩的乐趣。
  但紫砂茶漏一般不宜用于测试茶品的冲泡中,紫砂毕竟有些吸附茶气茶味的作用,可能会对茶品有轻微影响。
  5、瓷质
  瓷茶漏从一般实用性的到具备艺术观赏性,已经发展到青花、粉彩、汝窑、哥窑、青瓷等等,为茶漏赋予了更多的趣味。
  优点:易于清洗、网孔细密,不影响茶的香气味道,经过过滤的茶汤会更加通透明亮。
  一些制作精美的瓷茶漏甚至还具备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和把玩的价值,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老紫砂花盆收藏市场现疯狂
注:部分内容转自网络)
当你小心翼翼地锁好镶嵌在墙内的保险柜,用一幅油画挡住柜门,再鬼头鬼脑地检查身后是否有人跟踪时,你的保险柜里藏着什么宝物?
金条?钻石?还是一尊古代瓷瓶?
一些国际拍卖行家会告诉你,如果没有一老紫砂花盆在手,保险柜实在没有什么上锁的必要。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老紫砂花盆的价格就已经与黄金相差无几,只是少有人知罢了。“海归”“文革”老紫砂花盆受宠,市场追捧高温不退。
紫砂盆收藏价值与人工匠意息息相关,上海藏家“佛陶居”刘克军先生说。
盆栽花木是观赏性的园艺作品,也是高雅趣味和艺术修养的象征。由于盆栽对花卉、树种的选择,以及栽培技术都很有讲究,陈列几案之间,不仅充满着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更有物外风致。故对于追求各种风雅之事的文人来说,盆栽是不可缺少的室内清供之一。
盆栽以花盆、盆架、花木为三要素。因多作为室内点缀,盆栽所用的花盆都较小,不仅有与花木相配的审美要求,还要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排水性能,以利于花木的生长,紫砂花盆以胎质细腻、造型丰富、透气排水性好的特点,为人所推崇。紫砂盆通常底小口大,有圆形、方形、钟形、六角形、马槽形、腰形等多种造型,可与不同的花木相适配,有赤褐、淡黄、紫红、紫黑等多种色泽。一部分紫砂盆上面有文字图案和款识。巧手匠人以阴刻、阳刻、线刻等技法,在盆上镌刻诗文或花鸟小品,盆底则铭刻作者或作坊的钤印,汇集诗文、书画、印章于一体,字体银钩铁划,书画遒丽秀美,是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
古时文人,室内一年四季的花木清供不同。春日种兰,夏天种夜合或黄萱,秋天种菊,冬天种水仙或美人蕉,如此方才“入格”。由于各种花卉的种植土壤不同,花盆又是陈放于几案之上,不可与泥地接触,避免蚯蚓和蚂蚁从盆底的孔中潜入,啮伤花根,紫砂花盆有排水性和透气性好的优点,也就一展无余。故从清代起,紫砂花盆就取代了之前的瓷盆和陶盆,成为了室内盆栽的主要用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十三回:“安排花盆,揩抹桌椅,教琴棋书画。”以紫砂盆栽种花木,作为厅堂书斋的清供,即可增添生活情趣,又能予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是追求人文风雅的士人用以寄寓个人文化趣味的一种方式。
清代的紫砂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的紫砂制作名家,玩赏盆栽也曾盛极一时。到了民国时期,老的紫砂盆就已十分抢手,一盆难求。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主人周瘦鹃,曾津津乐道于自己当年在苏州的古董市场上与日本人竞购古紫砂盆的故事。因有着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观赏性,紫砂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很早就有了浓厚的文玩韵味。
上海老紫砂花盆藏家“佛陶居”刘克军先生说:近年随着紫砂文化的兴起,大量现代制作的紫砂盆问世,造型也不断出新,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但因其普遍,除了实用性,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收藏紫砂盆主要还看时代,其次是否为名家之作,最后看款式和纹饰,其价值与盆上的人工匠意息息相关。若为泥料细腻、器形玲珑、匠心独具的传世紫砂盆,则更具投资价值。
中美“佛陶居”刘克军先生收藏了大量的老紫砂花盆,有众多名人制品,为了保护紫砂文化,拒绝转让给美国、英国、日本等拍卖行以及其他求购收藏家。因怕仿制,甚至连参展都不愿,实是收藏大家的惋惜。
&#9734;:本文收集部分紫砂内容,仅供参考。
据悉:刘克军先生现于上海奥博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CEO。
老紫砂花盆收藏市场现疯狂--2
*注:部分转自网络。
中国的老紫砂花盆早已扬名海内外,外国人对中国老紫砂花盆的喜爱早在17世纪就已出现,“东方崇拜”与“中国热”就是最好的说明。在中国老紫砂花盆初到欧洲时,其价格堪比黄金,这些漂洋过海的中国老紫砂花盆,在当时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有时也成为了君主赏赐给大臣的物品。那么,到底是何等美丽的紫砂花盆如此受欧洲人的喜爱呢?最近,老紫砂花盆藏家“佛陶居”刘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渡盆、“海归”老紫砂花盆。
“海归”老紫砂花盆
“海归”老紫砂花盆显珍贵,在“佛陶居”陈列室里,那些精美的“海归”紫砂花盆让人移不开眼。而在众多的紫砂花盆中,顾景舟大师的六只微型紫砂花盆是刘先生的得意收藏。
明清时期是我国紫砂花盆制造的鼎盛时期,据刘先生介绍,其实明代早期紫砂花盆多较为粗糙,到了明代晚期才变得非常精细,并以崇祯为最,为康熙时的鼎盛打下了基础。这是欧洲人依据自己的需要对中国紫砂花盆进行的一种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自然淡雅,而欧洲人则追求富丽堂皇,这种金属支架对紫砂花盆本身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装饰,使紫砂花盆有了“中西合璧”的味道。
而在清朝时期,雍正紫砂花盆是存世量较少的紫砂器,这和雍正的在位时间有所相关。
明清时期的紫砂花盆工艺成熟,作品也十分具有代表性,一直是收藏界的热宠。最近几年,海外回归的文物一直是收藏界争相收藏的热点,而“海归”紫砂花盆更是热点中的热点。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海归”紫砂花盆,一经拍卖必将诞生新的天价。时至今日,收藏界的明清紫砂花盆热依旧高温不退,如此便可看出紫砂花盆的受宠程度。而作为“留洋”海外的中国紫砂花盆,一经出现必将价值不菲。
当代收藏热与中国工艺美术资源——从宜兴紫砂收藏热看中国工艺美术资源发展前景
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拍卖会上,一把1948年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顾景舟也因此成为继徐悲鸿、吴冠中之后,艺术品价格超千万元的又一位宜兴籍艺术大家。
一、天价紫砂缘由何在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巴掌大的茶壶怎么会如此价值连城?确实如此,即便是金银所制,也未必值这个价,然而除却紫砂材质本身,更为值钱的是蕴含在壶里的紫砂文化以及文人情怀。这把“相明石瓢壶”创作于1948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壶壁篆刻“为君倾一杯,狂謌竹枝曲”,乃是“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早期代表作。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现今宜兴两万多紫砂艺人没有谁不会做这种壶形,为何偏偏这把壶深得众人追捧?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紫砂壶收藏的讲究。
紫砂文化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当代收藏紫砂壶,首推大师壶,明清及近代的名壶大多已流失,故当代收藏多是看重“紫砂七大老艺人”的作品。之所以收藏大师壶,不仅仅是因为大师壶在工艺上的登峰造极,更重要的壶所体现的制壶人的文人情怀。
以“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为例,他所创作的数十种壶型,堪称件件精品。其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比明代的时大彬。其作品特色是,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那么顾景舟大师又是如何达到这样的一个常人所难及的高度的呢?这般高超的壶艺境界,与其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分为开的。顾先生少年即立志于紫砂陶艺创作,从其祖母邵氏学艺,潜心磨练制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数十年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相关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学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方能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此刻的紫砂壶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器具,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制壶人的文化背景,人生履历,制壶过程中的精湛技艺,多文化,多艺术的结合下,加之壶本身的辗转经历,在当代收藏热的大背景下,这样一件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砂壶珍品拍得天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紫砂非议发人深省
就在“相明石瓢壶”拍得天价后不久,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宜兴紫砂壶大量造假的新闻,让世人认为宜兴紫砂假的不可再假,带毒,觉得宜兴的紫砂艺人弄虚作假,毒害人。虽然“紫砂门”事件最终水落石出,证明是虚惊一场,是由于部分企业及个人的私利,加之社会舆论以偏概全的导向性才引发了这场危机,但这对宜兴紫砂行业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索性央视二套《今日财经》栏目又以“砂里能淘多少金”为主题,对宜兴紫砂进行了全面报道,亦为紫砂原料稀缺,参杂有毒化学物质等负面新闻辟谣,让人们重新正确认识了宜兴紫砂。
针对这一事件,我想说的是,人们是否应该多关注一下它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就有那么些人想到在紫砂上动手脚,造噱头?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因为从中能够牟利,而且还是暴利!而之所以会获利,也正反映了消费市场及收藏市场对紫砂的需求。你说那些做化工泥的,做旧壶的,灌浆壶的有错吗?其实是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这样的东西产生。比如说烟草,大家多知道有毒,对人体有害,但烟草公司照样生产,全国的烟草局,经销商照样销售。你说那是谁的错?是经销商唯利是图吗?是烟草生产者违法生产吗?其实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
身边不少朋友都听说过宜兴紫砂,也知道好的壶要几千,几万,甚至上百万,来宜兴旅游都会象征性地买一些当作留念,说实话,我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大家都认可我们宜兴紫砂文化,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买的都是一些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甚至极为劣质的破烂廉价壶,有的压根儿连茶都泡不了,但依然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的购买,还互相赠送。想到这里,我又真的很难过,不仅为他们花了冤枉钱难过,更为我们的紫砂市场不能堵住这样的垃圾壶的滋生使得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名誉受损而难过。正是紫砂收藏热下大量的购买收藏需求,以及纯正紫砂工艺的难能可贵,才致使部分利益熏心的人有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宜兴紫砂这个世界遗产,民族瑰宝,她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幸逢盛世正以崭新的面貌被世人关注,认可。作为一个宜兴人,我真的很希望人民大众可以正确看待紫砂文化,摆正收藏心态,悉心呵护她,给紫砂,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留一片自由发展的净土。
三、紫砂发展以小见大
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某个时代的品味,规范了它的造型及纹饰。纵观紫砂壶的历史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经历了古朴、华丽、淡雅的三个阶段。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瓷器工业发展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当然,陶都的“燃烧近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中、出品精良且经久不衰之主要原因。
紫砂艺术品近三年才开始走到拍卖市场。起初的行情并不稳定,价格或高或低,在这一过程中也不乏有炒作的因素。2008年11月,“相明石瓢壶”在上海工美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得318万元
的业内天价;今年5月16日,同一把壶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以1232万元成交,再次刷新宜兴紫砂器拍卖单价之最。有关专家称“天价紫砂壶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但不是常态,紫砂壶收藏才刚刚启动。”
常言道“乱世藏黄金,盛世搞收藏”。收藏紫砂大有讲究,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器形的完美与制作技术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少紫砂收藏家肯定紫砂壶具有值得追捧的品质,却也直言紫砂壶惹的祸多少反映出市场的急功近利,这与紫砂壶特有的材质是相悖的。收藏紫砂要从内心喜爱紫砂文化,通过收藏来进行欣赏,进而“怡情养性”。不仅收藏紫砂应当如此,收藏任何工艺美术作品都应时刻拥有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尽一切力量,使这些凝聚着先辈心血和汗水、见证着历史沧桑的瑰宝得到传承,恒久展现出她无限的魅力。这一步做到了,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享受到收藏的另一项乐趣——创造财富。
顾景舟大师如是说:“识别砂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已的学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
有没有文化积累,是民间艺人从艺历程中最重要的门槛,也是大家与一般匠人的重要的区别之一。顾景舟重视这个渊源,并为之努力了一生。他甚至还阅读、钻研过与硅盐有关的书籍,从化学成份方面和化学分子式。在制壶实践中,他对选矿、原料制备、技艺加工,烧成等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代大师,为了艺术如此痴情,那么我们在收藏大师作品的同时,难道不应该传承这种精神文化吗?
但如今却有不少藏友在盲目地搞收藏,心态过于浮躁,更多是以投资、投机性收藏为特征,商业化收藏为标志,而传统修身养性式的收藏已被边缘化,这种状态下所催生的收藏热必须及时予以规范和避免,引导大众走上正确的收藏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关于介绍紫砂文化及其他各种藏品的书籍,为人们收藏工艺品,了解工艺美术文化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帮助。
四、紫砂创作百花齐放
收藏紫砂虽然首推大师壶,并且极其注重制壶人的职称与文化修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涌现的异形壶也成了广大藏友的收藏对象,部分被称为“学院派”的壶艺人潜心于将紫砂文化更好的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巧妙地融陶艺,绘画,书法,篆刻,浮雕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除此之外,还有些壶艺人喜欢创作主体性的茶壶,如以降龙十八掌为主题的一套十八把茶壶,也极具收藏价值。
“紫砂壶与茶唇齿相依,泡茶的功能才是紫砂壶的真正价值所在。一味地将紫砂壶价格哄抬上去,让它离开茶桌变成只可远观而不可把玩的藏品,才是紫砂壶的悲哀。”上海宋园茶艺馆馆长顾剑林说。针对这一观点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毕竟现在有一部分紫砂壶已完全背离了紫砂文化的初衷。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发展的道路上,任何新奇的创新都不为过。就连如今最为经典壶形也是供春大师当年的颠覆之作,没有创新必定没有进步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资源也亟待创新,人们不仅热衷收藏“古玩”,也十分青睐寻觅“今玩”。历史价值固然重要,当代创新也别有风味
故宫紫砂收藏一紫砂器收藏价值的组成结构
紫砂器组成结构: 泥 形 工 款 陶刻 完残度 成品时间 制作数量 原创度 有无证书 作者名气(或职称)
是否纯手工成型与成型难度泥者,泥料也,紫砂原料贵吗?答案是否定的。上丁山时,在矿上有交易现货成交记录的最贵的成品泥是黄龙山四号井的优质底槽青,价格为200元/斤,200元对于一把略具备收藏价值的壶而言,零头而已。赵庄红,黄龙山朱砂,早期紫砂厂内供给高工专用的特拼......没有,连一斤都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应该如何算钱?如何评价贵贱?在两件器型,大小,成型工艺和制作水平近乎一样的两件作品上,作者真迹是自己拼出来的,而仿品是根据真迹原样用其他泥料实仿的,那最终的结论不是作品制作工艺来论定结果,而是以作品真伪来衡量价值了。举例说明,张大千的画和当代高仿张大千的画,即便画工无限接近甚至超过原作,一样不可能有原作的价值。结论:泥料在一把壶的总成本上只占极其微小的百分比,却在鉴定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型:形体,设计思路,美感,思想......形体的表达,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经常听人说,是怎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壶,这个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相当多的人都不做壶的(当然,他们曾经也做过),但他们的出品品质也不弱的。我们都能接受的所谓的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自出娘胎后就长在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基因。后期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经济条件改善后审美的提高而不是萌生。工:工艺,一把壶的制作的精细程度。在浮躁的当今,在紫砂爱好者群落普遍看不懂作者思想,设计理念,文化底蕴的时候,俗就俗点,去追工好的作品吧。如果看不懂艺,追求精工是最不容易吃药的。如果一个人连工艺精拙都分不清,那这样的人选择收藏紫砂壶绝对是致命错误。款:印章,篆刻是一门大学问,是鉴定紫砂器真伪必不可少的重要判断条件,一个印款的好坏,也会左右紫砂器的收藏价值。陶刻:老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话说陈曼生把诗文和画与紫砂器结合后,确立了文人紫砂器的时代,殊不知明末陈信卿,清初陈鸣远已经开始在紫砂器的正面和壶底署陶刻,这足以说明陶刻与壶的结合后被人认可并不是在曼生之后,至今的十大中,也有谭,鲍二位是以陶刻水准高立足于紫砂界,其他的如李,顾也有在自己作品上挥刀装饰,可见陶刻对壶品价值的影响。壶+刻的答案不等于1+1的概念,如果效果好,可以大于2,效果差的可以等于0。所以收藏带刻壶品一定要考虑陶刻水准的好坏。完残度:老人又云,收藏者,残一分则贬九分,有残缺的新品是几乎是没什么人愿意光顾的。而全美的老件更是万中无一。故在选择上要认真掂量。成品时间:一把壶的成品时间直接影响作品的价格,如某作者在70年代有做一款壶,而最近又复制了这一款壶,这两把壶即便长的很像,价格也是天地之间。因为作者在两个时期对壶的理解肯定不会一样,选用的泥料更不可能一样。而70年代留存至今,与新品的价格自然不会一样了。制作数量:一把壶极少会制作一两把,更难说只制作一两把就获得成功,而早前做过的多把,若因为作品流失,损坏,只省下极少数量的,定当值得珍藏,也有一些所谓的高工大师,无限制的复制自己的作品,一提到某位的什么作品,就铺天盖地都是,人手一把,如寻常人家买菜做饭,这样一来,收藏价值从何谈起?
原创度:一把壶的原创系数,是一个作者突破常规开创出来的新品种,一把原创的新作品要被市场认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原创这两个字,不是说作者根据老样品稍微调整比例,调整部件位置就算原创。能够真正意义上有思想原创的人并不多。而原创出来被普遍认可的人,少的可怜啊。有无证书:这个问题很艰难的回答。举例说明,早前有人把一把壶带到某作者家中,盒子刚刚打开还没把壶全部拿出来,已经被作者3米开外一声吼:假的!!后来藏家找了另外一个人把壶带过去,作者不但补开了证书,还写了一大篇文为这壶歌功颂德。丁山去年的圆桌会议传出了一句话:[我补一张证书,就
等于少卖一把壶]。而在这之前,也有作者对藏家说,[看到这壶回来,就好象看到子女回家探亲了一样],两者之间呈如此鲜明对比,可见证书对藏家乃至对商家的重要性。作者名气(职称):职称对于初级爱好者而言,是判断一把壶如何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在读不懂壶的状态下,有一个职称挂着,心理总是塌实些,这个也是无可厚非,但随着眼光的不断进步,会逐渐把职称的概念忘记掉,所以中间这个需求职称的过程越短,学费就交的越少,以国外的艺术家来论,大家听说过哪个国家是以职称给作品定价的?不就是中国吗?
是否纯手工成型和成形难度:不要排斥模子壶,但在有的选择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纯手工成品收藏。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然而,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由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技艺;二是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消亡,在当代,这种失传的速度加快,可能性加大。由此形成了技术更新带来的对传统工艺技术保护的矛盾,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作为拥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历史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在世界工艺园地保护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必须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所遇到大三大矛盾:是作为经济产业还是文化事业?技术更新与传统技艺保护之间如何处理?创新与传承怎样协调?中独领风骚。今天,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窗口,也是我们今天创造美的新生活的需要;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生产,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即使是今天,它仍是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互补,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有再认识的可能;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造物即产品生产,经济性是其根本的属性。在手工业时代,它是主要的经济产业形式之一;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仍然是重要的生产形式和部类,作为独特的经济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工艺美术作为产业,它与其他工业的产业形式又有根本的不同,它同时又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更准确地说具有文化事业的性质。
在今天,把工艺美术作为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或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看,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行业和一种经济性的产业,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已如是,成千上万的企业,生产产品、完成产值,将产品推向市场,其过程与生产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其特殊性仅在于其手工技艺和产品的艺术性。如果着眼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性质,试图将其作为文化产业来定性,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在产业的意义上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不同,因为产业要有产出,要有产品,产品必定要有价值和价格,其经济性必然包含其中了。但是文化产业并不一味强调利润而更看重社会价值,而经济性的产业不能不强调利润,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单纯的文化产业对待,在今天的发展经济的大潮中,不太实际,也有很大难度。而将工艺美术定义为文化艺术事业,则与作为产业对待又有很大差别。文化艺术事业不像产业那样追逐利润,国家甚至要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资助。因此,如果将庞大的工艺美术行业改为工业美术事业,则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认识其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的工作出发,加以不同的处理。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等等。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工艺美术是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特质的,具有文化遗产的性质,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诸多成分。作为物质文化,其物质材料是工艺美术的基础,因材才得以施艺,材料是物质的基础,也是非物质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从材料与工艺技术的联系,也能明显地看出其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所谓物质文化,材料是其根本,而“非物质”的工艺技术,本质上是处置物质的技术,进一步看,材料不仅决定了一定的加工材料的工艺技术,而且决定或规定了一定的
装饰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材料确定着形式,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
工艺美术既是传统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以物质文化而论,其从材料到产品都有显见的物质内容和形态,包括剪纸工艺美术在内;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看,工艺技术、方式与方法、过程,乃至设计创意、作品的功能都是非物质的。
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近二三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由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技艺;二是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消亡,在当代,这种失传的速度加快、可能性加大。由此形成了技术更新带来的对传统工艺技术保护的矛盾,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
传统手工艺在手工业时代,其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后,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机械工具所取代,手工艺中的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有的甚至质量也因此得以提高。如石雕、木雕甚至玉雕,电动工具使得初步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为省力和随意。现在,一些地区的木雕、石雕等雕刻普遍采用雕刻机械,有的甚至采用计算机控制的雕刻机械,生产是批量化的,手工只是某些工序,如人物脸部的刻画等等。从生产经营来说,机械化、自动化是方向,是值得提倡的;但从手工艺本身的价值和技艺传承而言,这种机械化和自动化又是值得质疑和探讨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艺保护,应该有传统的和手工的这两种限定。从历史发展来看,手工艺正是这样一步步不断被大机械工业所取代,如果不注重对其手工性的保护,任其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因此,不仅技艺传承和保护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而且其保护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大大增强了。
20世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化变迁的速度和力度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在现代性的旗帜下,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改造,历经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传统工艺美术所遭遇的外在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日日更新的文化环境,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主导的环境。这是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的外在环境。与外在的文化变迁相比,工艺美术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变,这就形成了文化变迁与传承的矛盾。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不变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变、怎样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文化变迁与传承的矛盾,具体的反映即创新与传承的矛盾。传统工艺美术本质上说是旧有时代的产物,亦是旧有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甚至是在科技主导的社会中,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不仅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守旧性,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如此。有的产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因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样式、质料、风格等等,都已成为一种定势,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如传统玉雕、象牙雕刻,已形成那种较为工整、逼真、细致的雕琢样式和风格,如果采用现代抽象雕塑的创作方法,将玉石、象牙之类的材料作抽象造型,这将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不仅因为传统的玉石工艺通过精雕细刻将玉石和象牙的材质之类充分表现出来,即一件作品展示了技艺和材质两方面,如若采用抽象雕塑方法处置玉石、象牙等传统工艺的材料,而着力表现其艺术的观念,似乎离传统工艺美术太远;重要的是,在人们的认识和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和固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原有工艺与材料统合而形成的传统本身具有封闭的结构,所有创新都将面临一个“度”的规定;二是人们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对其变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它既有来自已有作品样式、风格、工艺材料甚至技术的限制,也有人们已有观念、意指、心理定势等方面的限制。
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全国大多数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而言,一方面是技艺失传,一方面是现有技艺面临无人承续的状态。过去子承父业,现在因为现代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很宽,相当多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工艺技艺和职业,其原因一方面是手工艺操持的辛苦,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手工艺非得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劳作和体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急功近利的一些当代人而言,确实视为畏途。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今天,传统工艺技艺的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
事。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10年时间,在全国37个省市(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中,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和条例,可见其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需要系统地加强挖掘、整理和研究。一些继承传统技艺的大师和技术人员,有的年事已高,他们作为传统工艺技艺的直接传承者,是活文物,如何在其有生之年,加强对这些人才和技艺的保护和研究,亦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在资金的支持方面,有些品类如瓷器、紫砂壶工艺等,因收藏热等原因,其产品能获得很高的社会回报,大师收入很高;但有的品种如剪纸、泥人、面塑、蓝印花布、风筝等,难以靠自身的商品价值获得持久的发展,必须对这些技艺和从业大师给予特殊的照顾,可考虑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支持其创作,以一定作品(精品)作为对国家经费资助的回报。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工艺美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中国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工艺美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当代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随着陶器烧造工艺的发展,从粗陶到精致的白陶、印纹硬陶到原始青瓷,再到瓷器,至东汉时期在印纹硬陶的产地浙江余姚、上虞等地就已经烧造成功了青瓷,魏晋时“南青北白”的烧瓷局面已形成,唐代则形成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系。宋代瓷业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前所未有的庞大瓷业系统产生出了定、汝、官、哥、钧等名窑名品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民窑,也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成为瓷器生产的经典作品。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
不仅陶瓷,中国传统工艺诸如青铜工艺、玉石工艺、竹木工艺、漆器工艺、染织服饰工艺、室内陈设工艺等等,均在世界工艺园地中独领风骚,成为人类造物艺术的经典之作。
上述简略的回顾,无非想说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在自己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中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历史的真实存续,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传统工艺美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迄今57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生产得以逐渐恢复,技艺得以传承和保留,经过生产体制等的改造,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据统计,1952年全国工艺美术从业人数近44万人,产值9895万元,出口值3322万元,换汇900万美元。至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数达1100余个,职工近20万人,产值突破1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近8亿元,换汇2亿多美元。工艺美术产品70%以上是外销产品,成为当时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和优势行业。1973年,国务院以国发(1973)46号文件批转轻工业部、外贸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国务院要求各地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的领导,促进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由此拉开了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序幕,当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比1972年增加一倍以上,达到2000余家,产值达15亿元以上,出口值14亿元。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这20余年,从“文革”后期经改革开放至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出口量倍增,行业发展迅速。全行业产值从1975年的20亿元至1978年突破30亿元,1980年已达到47亿多元,出口34亿元,换汇13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近47倍。1981年,产值达53亿元,换汇突破15亿美元。至1983年产值达53.4亿元,出口仍然是生产的主要导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由于产量和生产企业的迅速扩张,出口竞争加剧,以及国内经济和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成为产品销售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随着生产体制等方面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进入一个转制转型的高速发展期,民营、个体企业逐步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形成建
国以来工艺美术生产的一个新格局,其产量、品种、企业数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以北京为例,2005年企业数已增加至450多家,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0倍,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8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23.25亿元,出口已突破5000万美元,为历史最好水平。上海2005年工艺美术企业数已达800余家,是1990年的20多倍,年销售产值为375亿元。工艺美术行业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的江苏,2005年全省工艺美术行业的企业总数达2万家以上,年规模总量为260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广东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74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65.1亿元,占全国同行业总量的32.5%,出口30.86亿美元,职工人数达25万人。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艺美术行业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大更快的发展期,一方面是传统型企业转制后,一些集体企业甚至国有工艺美术企业转制成了民营企业,有的企业人员流散后,不少技术工人重新创业,由此产生了一批批新型的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如福建莆田是我国木雕工艺的重要产地,现有上千家民营、个体的企业从事木雕工艺生产,从业人员达10万人,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10余家。
一些传统产区,如陶瓷传统产区景德镇,这十几年来也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陶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05年陶瓷总产值近25亿元,比2000年增长90%,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类似的情况在各传统工艺美术产区都可以见到,从工艺美术企业数量和工艺美术产值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随着体制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盛期。传统工艺美术的四个当代价值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57年中,工艺美术行业依靠历史的创造和工匠艺人的智慧和勤劳,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为经济的外汇来源,关键的时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至国家经济日益强盛的今天,仍然以其特有的、不可取代的优势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产业价值:作为行业的传统工艺美术,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各地的工艺美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具特色,而且大多已经成为地方传统工业的支柱或城市的象征(所谓“城市名片”),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苏州刺绣、南京云锦、东阳木雕、福州漆器、北京景泰蓝等等;作为传统产业之一,传统工艺美术生产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的特点。具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的生产总值大约为1500亿元左右,而大量的工艺美术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经济总量亦十分可观。在现代高科技社会,工艺美术行业虽不是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作为特色产业之一,仍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就业价值:传统工艺美术在解决就业上亦有其他工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工艺美术主要靠人工和技艺,对生产场所和生产条件要求不高,有的还能适合于家庭生产或加工,成为家庭副业。据国家统计局20世纪80年代统计数据,每百万元固定资产,重工业安排94人,轻工业安排250人,工艺美术行业可以安排800人。从1973年至1983年11年间,工艺美术行业安排劳动力就业达100多万人。现在就业人数则更为可观,以广东省为例,200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从业人员25万,相应的副业加工人员达到150万;苏州镇湖乡全乡约3万人,有一半从事刺绣行业或相关的工作。初步估计,全国从事或与工艺美术生产、销售有关的从业者在1000万以上。可见,发展工艺美术,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市场价值:工艺美术有国内外两个市场。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据统计,1950年至1983年,工艺美术出口创汇达110亿美元;从1973年至1983年的11年间,出口创汇94.47亿美元。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工艺美术出口创汇达到15.1亿美元,占当年轻工业系统总出口换汇的30%,为全国出口换汇总值的7.2%,可见其贡献之大。9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出口创汇,从品种、数量上均有很大变化和增长,如北京工艺美术集团公司系统企业2005年出口突破5000万美元;而广东省工艺美术系统企业出口值达30亿美元以上。广东潮州作为新兴瓷都,2005年各类陶瓷产品销售额高达220亿元,出口10多亿美元。国内市场方面,改革开放初,国内市场对工艺美术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1983年全国工艺美术内销产值达到23.96亿元,比1952年的6573万元增长了35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市场对工艺美术的需求更为强劲,紫砂壶、木雕、艺术陶瓷、玉器、首饰、硬木家具等产品,国内需求量已超过外销,不少早先出口的工艺产品现在通过拍卖等方式已开始回流至国内市场,这一趋势仍持续。
文化价值: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第二,其工艺的技术和艺术亦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第三,作为民族文化,它既是历史性的又具有现代性,是现代生活文化的表现;第四,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以上海世博会“陶都风”为例
摘要:城市品牌是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包装城市、宣传城市、推介城市,以确立城市经营理念,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宜兴制陶历史悠久,典雅端庄的紫砂,如冰似玉的青瓷,古朴凝重的均陶,精致美观的精陶和姿色绚丽的美彩陶,被世人誉为陶都的“五朵金花”。宜兴紫砂更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外,冠绝天下。近年来,宜兴紫砂已成为宣传介绍宜兴的一个亮丽的城市品牌。本文以宜兴紫砂为例,挖掘“宜兴紫砂”这一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及市场效益,提高大众心理认知和审美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同时为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品牌,宜兴紫砂,城市竞争力
宜兴是著名的紫砂产地,制陶历史十分悠久。典雅端庄的紫砂,如冰似玉的青瓷,古朴凝重的均陶,精致美观的精陶和姿色绚丽的美彩陶,被世人誉为陶都的“五朵金花”。其中宜兴紫砂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外,冠绝天下。
自世博会于1851年在英国举办以来,宜兴紫砂曾多次参加世博会,并屡获殊荣。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宜兴市于5月11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上海展”。这次会展展出了陶都宜兴的168件(套)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精品,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陶都灿烂的陶文化,还展示了宜兴紫砂与历届世博会深厚的渊源。
宜兴紫砂与历届世博会的深厚渊源带动着宜兴老紫砂花盆的不断升温。方兴未艾的宜兴老紫砂花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紫砂“文化热”和紫砂“市场热”。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团队从多方面来调研了“紫砂文化”和“紫砂市场”的相关情况,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宜兴“老紫砂花盆”。
图一:1915年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梅桩壶”。
一 宜兴老紫砂花盆的表现之一:紫砂文化
自世博会开幕以来,宜兴紫砂已成为热门的世博礼品之一,上海的不少酒店都将宜兴紫砂作为礼品赠送给入住的客人。仅在长期经营紫砂业务的上海百佛园,截止5月6日,就已销售各类紫砂礼品一千余套。宜兴已在上海掀起了一波以世博为题材的紫砂壶销售高潮。宜兴紫砂还将作为上海世博局高级礼品馈赠国际友人。
紫砂礼品在世博的热销,不仅仅因为紫砂礼品纪念意义,更因为紫砂礼品自身的文化收藏价值。在历史上,上海的海派文化与宜兴的紫砂文化联系密切。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许多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收藏家、鉴赏家就积极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和书画装饰,留下了传世珍品和文化佳话。
神奇的紫砂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从广义上说,紫砂文化是紫砂陶器创作过程中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工具文化,师从文化,名人文化,造型文化,装饰文化……从狭义上说,紫砂文化集中反映在紫砂的典籍、题咏和壶名壶铭、印章款识等方面。在这里,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了解紫砂文化的神奇之处。
图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紫砂合斗壶
(一)紫砂文化的产生
紫砂文化丰富于华夏文明泡茶、品茶讲究的是“静逸”、“空灵”的禅意境界,崇尚的是内心宁静、自然淡泊、超尘脱俗的生活,心浮气躁必然无法享受到好茶的清香,悟得茶中正道。这是伴随饮茶而生的文人茶道的核心思想。在宋代,文人茶道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
图三:宜兴紫砂壶——花货
文人茶道指引了陶手们制壶的方向。宋代苏东坡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即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紫砂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宋代起,文人参与设计,这种方式更是直接把华夏文明的精髓要素融入紫砂壶设计中,经过历代陶手的锤炼、融合后,逐渐形成独特的紫砂文化。在紫砂壶的光货中,圆器追求浑然自如,方器则尽显威严稳重。紫砂壶的花货,大多直接取材于民俗或古代艺术家看来有意思的东西,如松竹梅三友、莲子青蛙猴子等。因此,紫砂文化产生于华夏文明,丰富于华夏文明。
紫砂文化附属于茶文化茶文化在中国的渊源久矣。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到了宋代,茶更是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北宋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云:“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亦成为贵族们攀比的一种工具。
据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从供春开始,紫砂壶便继承了茶文化的内涵。此后,紫砂的发展一直围绕着“茶文化”这个主旨。虽然它造型千变万化,但始终是为茶而存。武夫好酒,文士爱茶,紫砂壶若离开茶,与文人的缘分就隔了。因继儒、曼生等文士的介入,紫砂壶在文人阶层甚至是权贵阶层广泛传播,开始成为精舍案几上的雅物。紫砂制作的其他茶具的发展历程也证明,紫砂文化附属于茶文化,茶文化推动者紫砂文化的发展。
(二)紫砂文化的表现
紫砂壶是紫砂文化的独特载体,而紫砂壶的陶刻艺术则是紫砂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紫砂壶陶刻,“诗书画印”,寄托精神。紫砂壶以“内秀”见长,陶刻具哲理人文,意味隽永者最佳。紫砂壶的陶刻艺术可以分为两部分:
1线条艺术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条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它随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行笔自身的轻重疾徐、二维空间自身的位置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力量以及时空感觉,构成了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意密而笔周、形疏而神纵的线条艺术,加上连勾带皴的笔法,溶铸石恪、梁楷等前人的简笔泼墨因素,再经过锻炼、升华,最终构成了紫砂壶刻中的线条艺术。 
2刀骨肉以刀代笔,刻画线条,又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笔墨功夫。用刀的快慢、浮沉、宽窄、深浅、平仄,都会显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独特的表现风格。明清以来的壶刻名人,亦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石刻的基础上利用犀利的刻刀,通过千锤百炼,使文人书画、金石碑刻和紫砂壶真正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今天宜兴紫砂陶刻艺术的新境界。
(三) 紫砂文化发展现状
紫砂文化,集金石雕塑、书画诗词于一身,是东方文化里带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紫砂的关注和研究也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新闻出版界的关注
关于紫砂研究的专著很多,主要分为古代紫砂壶专著和现代紫砂壶的作品专集。国内外媒体也多次报道宜兴紫砂,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扬子晚报》、《新
图四:郑奇绘顾跃鸣刻石瓢
民晚报》等。美国纽约、底特律等地的华文报纸陆续刊载了关于宜兴紫砂的文章。
2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
宜兴多次举办国际陶艺研讨会,当地陶艺家与国际陶艺家一起探讨紫砂艺术。欧美陶艺家还组团到宜兴来亲自看,亲自做紫砂。他们称之为陶艺的“寻根之旅”。
3紫砂文化收藏热
国务院有关机构曾多次来宜兴征集定制紫砂作品,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国礼”,或作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品。国务院办公厅向有关制作者颁发了收藏证书。国内的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都收藏了紫砂的传世名作。民间也大量进行收藏。过去一度是港台地区收藏较多,现在内地也掀起了紫砂收藏热。
4影视创作的新元素
近年来,紫砂进入影视创作,如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组拍摄了
6集紫砂专题片。文艺性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热播了40集。其他省市的电视台也经常有关于宜兴紫砂的专题介绍播出。
这些既展现了紫砂文化魅力,又不断丰富着紫砂文化,源远流长的紫砂文化将在未来更加流光溢彩。
二 宜兴老紫砂花盆的表现之二:紫砂市场
宜兴紫砂壶,具有极高的经济收藏价值,一直是收藏家的最爱。紫砂壶的收藏带动了“老紫砂花盆”,同时又带动着紫砂市场不断变化发展。
(一)现代紫砂市场的发展
宜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陶瓷产区之一,已有7000多年的制陶历史。紫砂壶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历来都备受收藏者的喜爱。现代,宜兴紫砂壶已是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产品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善、陶艺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丰厚。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各地对于紫砂的收藏,为紫砂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二)2010年央视“紫砂门”及世博会“陶都风”对宜兴紫砂市场的影响
近5年来,紫砂销售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形成一条80亿元产业链。丁蜀、大浦等镇到处是“家家捶泥,户户业陶”的兴旺景象,陶工人数多达10万之众。在2010年沸沸扬扬的“紫砂门”——央视曝光紫砂壶中掺化工原料后,丁蜀镇门庭若市的景象慢慢不复存在,部分商品壶批发市场关门歇业,当地乡下靠卖低档壶为生的村户如今显得无所事事。
对此我们特地去宜兴紫砂工艺厂及丁蜀一带的紫砂销售市场对紫砂销售展开了调查,了解“老紫砂花盆”受“紫砂门”的影响。在本次问卷调研中,我们一共发放了20份问卷,实际回收20份,回收率为100%,据我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我们所采访的大部分被调查者中,75%及以上的紫砂工作者都具有10年以上手工制作经验,而那些经验比较缺乏(从事紫砂工作少于3年的)的工作者基本上来自宜兴临近的地区或者正处于学徒时期。
5u%3年以下3-5年5-10年10年以上
2被调查的20人中,有85%的紫砂工作者都以个人工作室的形式,经销各种价位的紫砂。据调查显示,“紫砂门”事件,45%的调查者认为它对紫砂市场的销售具有一定影响。而这部分影响67%主要集中在50-200元的低价位的紫砂壶上,对高价紫砂壶也有一定影响,占19%。
但这两种影响是不同的,低价位的紫砂壶销量大量减少,中高档紫砂壶销售量则出现增长。经过我们采访得知,这是由于外界紫砂的采购人士来到紫砂影响销售的紫砂集中的价位67P-200元200-500元900以上
作坊采购紫砂壶时,大多采购中高等价位的紫砂壶,很少采购低档壶。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团队还调查统计了“世博会”对紫砂销售的影响,并与“紫砂门”时期紫砂销售进行了对比分析。世博对紫砂销售的影响25u%一定作用无明显作用
1虽然本次上海世博会上有长达10天的紫砂展,但好多紫砂工作者以及销售者表示并不知晓,而且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世博会并没有给他们的紫砂销售带来特别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其中还是不乏一些紫砂销售老板会接到很多关于世博的紫砂订单。被调查者表示世博对紫砂销售的推动肯定是有的,因为它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认识紫砂,而且借助世博会这个时机,一部分紫砂销售者也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紫砂主要销售市场354&%5%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华北西部
2据调查得知,紫砂壶销售往全国各地,其中95%集中于东部及中部地区。上海世博会作为一个媒介,可以更好地为紫砂销售打开市场。紫砂销售主要还是集中广州,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经过“紫砂门”事件,这些地区的低档茶壶的销售订单明显减少。
(三)紫砂工艺品拍卖与紫砂市场的发展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紫砂工艺品拍卖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在历年紫砂工艺品拍卖成交前十名中,9件为近一年来的新纪录,2010年的高价成交记录更有8件之多。近一年来,紫砂工艺品的拍卖专场也屡见不鲜,如
2009年11月“紫泥箐英--紫砂古器遗珍”专场;2009年上海崇源秋季拍卖设立了“紫泥精华”专场;长风拍卖2010年春季拍卖中也设立了“静悟堂藏紫砂艺术专场”等。专场的出现更说明紫砂工艺品具有一定的市场买气。因此,紫砂行业的发展的前景是非常良好的。
三 宜兴“老紫砂花盆收藏热”对宜兴紫砂发展的影响
宜兴“老紫砂花盆收藏热”,不仅宣传了紫砂文化,促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而且“老紫砂花盆”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带动了紫砂经济的发展。截止号,据不完全统计,“老紫砂花盆收藏热”的对宜兴紫砂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从业人数来看,目前参加紫砂制作的约有20000多人。
2从业者的成分看,有师承关系的、有外来与本土的、有从其它行业转入的、也有无师自通者。
3、从业者的文化程度看,有国家级、专家教授级、有硕士、学士学位者、有大学本科和专科者、有中等专业技校者。艺术院校与工厂的相互结合和补充,双向交流,共同培育和创造了紫砂的辉煌。
4、走出国门,请进国门。改革开放初期,紫砂艺人们走出国门,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大地都留下足迹。随后,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纷纷来到宜兴,陶艺家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索。
5、目前紫砂从业者的职称情况。目前紫砂从业者队伍,拥有各级技术职称者约700余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7人,已故一人;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16人;以上均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约50多人。
总体来说,宜兴“老紫砂花盆”带动宜兴紫砂达到了历史的繁荣时期,技艺人员队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创作新品层出不穷,不少历史上的传统工艺更得到了恢复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四 关于宜兴“老紫砂花盆收藏热”的冷思考 - 12 -
为使宜兴“老紫砂花盆”向更加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文化和经济双赢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在“老紫砂花盆”中进行一些“冷思考”。思考之一:“老紫砂花盆”也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紫砂原料矿藏的无序开挖和过度开采。紫砂泥料是紫砂文化的物质基础,紫砂矿却是有限的,如果只注意眼前利益,对紫砂矿进行掠夺式开采,无异于杀鸡取卵。
思考之二:目前,紫砂价格比较混乱,高价壶可达到几十万元,低的不过几元钱。其中,除紫砂品本身具有一定影响因素外,紫砂销售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紫砂销售人员如何更好地销售紫砂产品?
思考之三:紫砂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讲求传承与创新,同样我们如何处理好紫砂文化和紫砂市场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五 关于“老紫砂花盆”思考的建议
针对老紫砂花盆的冷思考,我们团队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以人为本 “紫砂门”事件体现了大家对紫砂相关知识的欠缺。对此
(1)相关宣传部门应当多渠道宣传紫砂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紫砂。
(2)紫砂营销企业应当为有关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价值。
2.紫砂销售中应用合作营销理念
(1)营销人员与顾客合作。营销人员主动请客户留下联系方式,一方面,进行积极的客户回访,在回访中以优良的表现赢得客户更多的信任,从而争取更多潜在的客户;另一方面让客户就产品设计,服务流程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2)同一行业组织间的合作。由宜兴的龙头紫砂企业联合本地的规模企业进行紫砂产品的集中展示,宣传各自的品牌,从而取得单一企业无法获得的更大的宣传效应。亦可联合外地的紫砂品牌在全国进行巡回展示。还可与运营类型相似的行业进行合作宣传销售,如与景德镇瓷器的联合展销。
(3)与相关行业组织合作。紫砂归根结底是种文化,因此可以与文化类行业合作。如可在大型书市进行展示,在文化产业的集聚地开门市店等。同时,宜兴紫砂产业可与宜兴旅游业联手,积极推广宜兴紫砂品牌,形成独特的紫砂文化产业特色。
(4)与不相关行业组织合作如可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将趣味玩赏型的紫砂小产品列为移动用户积分可兑换礼品。这样既扩大了紫砂小产品的本身的销售,更可以在广大移动用户中无形宣传,扩大紫砂产品影响。
(5)相关企业要利用数字联盟相关企业要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一宣传平台,推广宜兴紫砂,扩大紫砂这一城市品牌的影响力。
3.创新发展古代先人创作的紫砂艺术,已成为引导今人再创造的智慧之光。(1)紫砂工艺制作者要汲古代之智,发今代之光,在创新中求发展。(2)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鼓励紫砂艺术的创新等。在当地中小学中,对学生进行紫砂文化和艺术的乡土文化教育。(3)相关行业及相关企业要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为紫砂艺术和文化的交流提供平台,推动紫砂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宜兴紫砂作为宜兴的城市品牌,我们借助它提升着宜兴的城市竞争力。同时,我们应不断升华紫砂文化与艺术,葆其永恒的生命力!
城市品牌是一个特色的资源。它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城市建设中,无视这种能量将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应该善于识宝,善于取宝,善于转化能量。每个有城市品牌的城市都可借此促使竞争力的提高。如果大家都能深层次地挖掘城市品牌或其他城市标识的文化资源,必可有助于我们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宜兴紫砂名人榜
  &&石泉&&--字清竹, 号大痴. 青年陶艺家, 书画家, 安徽宣城人,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95年涉足紫砂, 得顾绍培等大师的精心指点. 运用紫砂独特的内涵, 将造型与绘画篆刻等手法,
把很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内容让其融合, 使其升华. 作品风格华而不媚, 艳而不俗,
被誉为&&文化壶&&&&文人壶&&.
  黃玉麟
十三歲起就學習紫砂技藝,造詣較深。他的作品形制工整,嚴謹不苟,在選泥配色上也別出心裁,不僅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等傳統名壺,而且還開拓了製作紫砂假山盆景的新途徑。他所制盆景或奇峰巍峨,或層巒叠嶂,或掇以瀑布、小橋和亭台房舍,妙若天成。晚年時每制一壺必精心構思,積多日方成,時人常以重金購買,可見他名聲之大
  王寅春(
日-日)祖籍江蘇鎮江,父輩定居宜興川埠上袁村。13歲拜制壺藝人金阿壽爲師,開始求藝生涯。三年滿師後,幫窯戶制坯當客師,24歲後在家自産自銷紫砂壺。因手藝好,上海客戶紛紛定貨,並贈“陽羨惜陰室王”印款蓋於壺底,名染滬上。後由宜興蜀山切玉聖手金石書畫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贈,寶愛此印,一生一直用此章鈐於壺底。
  1934年宜興吳德盛陶器店,訂制300只花盆,外銷日本,因工期僅爲二個月,其率先採用紫砂模具擋坯成型,如期交貨。1935年到上海爲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接觸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復揣摩,把握精神氣質,成功複製了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陳光明、陳小畦等名師的佳作。1937年抗戰時不惜抛棄日常生活用品,而珍藏制壺工具,爲了生計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同時亦製作《洋桶壺》、《線圓壺》,銷往泰國,《15頭咖啡茶具》銷往歐洲,並製作《96頭滿漢全席的紫砂食具》,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藝聲譽。1954年提攜幼子王小龍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與1960年兩次被評爲縣勞動模範。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藝精巧令人讚歎。先後帶徒50餘人都是制壺快捷高手。爲人寬厚誠樸,樂於助人,愛徒如子,藝徒們對其尊如父輩,企業領導對其極爲敬重。
  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國家禮品,如《十三頭咖啡茶具》、《五頭梅花周盤茶具》、《玉笠壺》、《圓條壺》、《八方盅型壺》、《六方菱花壺》、《紋井壺》等。著名京劇演員梁會超爲得其《六方菱壺》曾三次慕名到廠,遂如願。江蘇畫院著名畫家亞明設計了《亞明方壺》、《六瓣高瓜酒壺》由其製作,二位名家“遷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獨具匠心,點土成金,是留世傑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爲滿足同仁意願,連續幾十天,製作《牛蓋洋桶壺》50餘件,件件光澤和潤,充滿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視之如寶。74歲時還創作了《裙花提梁壺》,與半浮雕於體,用冷金黃色段泥製成,造型俏麗,線條陰陽,合度流暢。
  王寅春是位勤奮多産的名藝人,傳世力作頗多,有《亞明方壺》、《六方菱花壺》、《梅花周盤》、《半菊壺》、《小梅花壺》、《六瓣高瓜酒具》、《銅錘方方》、《圓條茶具》、《漢群壺》、《高流京鍾》等。技藝風格獨樹一幟,方器選型規矩挺括,敦厚樸實,筋紋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一生爲紫砂事業培養了大批技藝人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爲紫砂陶藝的繁榮和發展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石耕原名王長根,1924年出生於宜興一個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壺製作大家,爲“民國七藝人”之一。石耕子承父業,從小就跟父親學藝制壺。在其父嚴格要求下,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秉承乃父衣缽,成爲“王派壺藝”的嫡傳。在王石耕15歲那年他頭一遭徒手獨立完成了兩把仿古壺:一把“掇球壺”、一把“線園壺”,嘴平正,口蓋准縫,頗見功力,是他壺藝生涯中的“處女作”。這兩把壺被丁蜀鎮上一位老中醫珍藏著。
  王石耕數十年的陶藝生涯中曾一度脫離制壺工藝,從事技術管理工作,但他始終把“捏茶壺”作爲自己一大生活樂趣,追求創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興紫砂的春天,國際上掀起一股“紫砂熱”,海內外的壺商、收藏家、陶藝家紛至遝來,踏破了紫砂廠的門檻。陶都一時“洛陽紙貴”,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們爲求得一把名壺而費盡心機。這年春天,王石耕年屆花甲,光榮退休。但他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繼續留在紫砂廠,步入他藝術創造的又一個春天。
  那年他慶祝六十大壽,特意製作了兩把壺:第一把爲“石圓壺”;第二把爲“蛋包提梁壺”。這兩把壺就像他少年從藝時的“處女作”,在他晚年的壺藝生涯中重又贏得聲譽。人們交口稱讚,王石耕果然寶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術全面、技藝精湛,老而彌堅,屢創佳作,接二連三設計創作了幾十個新品,方貨、圓貨、花貨樣樣都有,款式之多,産品之精,令人羨歎。他決心要在創作上與年輕人試比高低,一顯身手,發揮他製作組壺的強勁優勢,推出力作“五彩繽紛”組壺。這套組壺爲五把小壺,泥分五色,色澤潤和,分別由“布紋六方壺”、“綠泥凹肩壺”、“紅泥八卦壺”、“黃泥梨式壺”、“黑泥砂珠壺”組成,或方或圓,形制不一,造型各異,在風格上卻是一個統一有機的整體。這組作品在1985年江蘇陶瓷新品評比中榮獲金獎,曾在海內外引起轟動。
  堪稱王石耕方貨代表作的“五頭砂漢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時,得到與會行家們的一致好評。這套茶具古樸典雅,通體採用四方造型,朱泥拼砂,線條舒展流暢,以直線突出主題,縱橫直線相間架的結構,取得直體平衡,“直中寓圓、圓中有直”,平衡中見變化。另一套“五頭貴方茶具”造型古樸,施藝嚴謹。壺和杯均呈四方新鬥型,採用回文圖案裝飾,通體雕以漢玉紋飾,技法精美。嘴、、蓋棱角分明。他制的方貨精品如“方鍾”、“抽方”、“提梁六方”壺等都是輪廓周正、角線挺括,不失爲“王派壺藝”的嫡傳。
  王石耕不僅精於光貨器,尤擅長筋瓤器的製作。他設計製作的筋紋壺形神兼備,線條流暢,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壺的設計上獨具一格。著名的“13頭希菊茶具”和“9頭高菊茶具”,均以菊爲題材,造型以18瓣菊花構成筋紋,紋理清晰,過渡自如,點、線、面嚴謹和諧。在紫砂界筋瓤貨工藝要求極高,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傳統的“保留節目”,難怪人們讚歎王石耕此種功力既得之於祖傳,又得之於他本人的才學。他晚年的作品總是傳統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實用,如他創新製作的一套“裙風茶具”就是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實力之作。從實用角度看,大小合適,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暢。從藝術效果看,結構嚴謹,變化多端,通體18瓤,瓤瓤相同,紋路陰陽交錯,上下貫通。工藝精細,口蓋嚴實,瓤瓤通蓋,達到了難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壺塑器最能顯示他的藝術匠心和創造才能。他設計製作的“鵬程萬里壺”,似一隻振翅欲飛的大鵬屹立在峰巔,斜岩爲壺嘴,磐石爲壺把,鳥爲蓋鈕。氣勢磅礴,構思奇妙。1993年精心構思的“金雞報曉壺”,光素的壺體上立著一隻神采奕奕的公雞,在黎明破曉時引亢高啼,喚醒沈睡的大地,充溢著鄉野田園的氣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鑠,“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創作力旺盛,爲紫砂藝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裴石民 
  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慶雲,又名裴德銘.其幼時念過幾年私塾,14歲拜大浦姐夫祖臣爲師,學習制陶技術,22歲到利永陶品公司製作紫砂陶器其時已在紫砂陶業中嶄露頭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收藏紛紛邀請其製作紫砂陶器34歲時由張槐卿和江祖臣介紹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燒成後陳設于莫家櫥窗,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製作精細,頗爲好友珍愛,因而爲&&悟其壺&&.其技藝聞名江南,並博得了”陳鳴遠街道二”的雅號.二年後又先後給幾個古董商仿製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回宜興.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開石民陶器店自做自賣.極喜養貓,鳥,金魚,松鼠,蟋蟀等小動物並以寫生悟性,把物性可愛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田螺水盂&&,&&九條藝桑菜盤&&,&&螃蟹荷菜盤&&,&&十件果品&& 
  吳雲根
  吳雲根一生勤勞純樸,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給子女們私下留存一件他個人的作品。他的紫砂作品,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製作的《提把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選定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創作設計的竹花盆、大長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雙色柿子,還有《魚罩壺》、《春寧壺》等在傳統手法上頗具創意。他的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爲題。竹節爲壺身挺拔剛勁,壺咀、壺把、鈕、綴以小竹枝攀於壺體,由曲枝構成,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疏密有致;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在製作處理手法上以竹節爲主體的合理結構,以葉、莖、枝、芽爲襯托,充分表現翠竹的神韻。又如《柿子壺》是常見的造型,他採用多種手法製作,有宜於裝飾銘文,且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重在表現柿子生態的翻蓋柿子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傳爐壺》敦厚樸實,《弧菱壺》方中富圓,圓中見方,他的作品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
  任淦庭
  任淦庭(1889年-1968年):又名幹庭,字缶頭,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
  出生于世代書香門弟,排行老三,長兄淦坤,精於刻紙,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專工花鳥人物。家境貧寒,幼年唯讀過三年私塾,但極爲刻苦好學,常折樹枝席地作畫寫字,被鄉人視爲奇才。15歲時,跟隨宜興名雕刻書畫家蘆蘭芳學習紫砂陶刻工藝。滿師後在宜興城吳德盛陶店陶刻作畫爲主。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陶業漸有恢復,才又從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於順與陶器廠。1955年,藝人歸隊,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並擔任理監事。1956年被江蘇省命爲技術輔導員,當選爲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和朱可心、顧景舟等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和朱德委員長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任淦庭一生酷愛書畫,每天作畫不止,留下大理畫稿。他潛心研究紫砂陶刻藝術,上承清末宜興書畫,金石家陳懋生、陳研卿、沈瑞田、蘆蘭芳、韓泰、邵雲儒等,下傳當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譚泉海、毛國強、鮑志強、沈漢生、咸仲英、鮑仲梅等,其紫砂陶以傳統風格爲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爲主,尤以梅、竹、蘭、菊爲勝。書有正、草、隸、篆、鍾鼎、甲骨文等種書體。鐫刻時以多變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達陶刻線條的趣味和美感,將書法、詩詞、畫意裝飾、簡約得體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藝術相映成題。奇絕處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對瓶揮毫落墨,畫出相同而對稱的花鳥、山水、圖案。
  任淦庭的陶刻藝術,在我國美術界影響頗大,與許多美術家結爲摯友。他如嚴師、慈父般的對待紫砂陶刻藝徒,當今門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時,還每日習字作畫,對每個藝徒按各人特長,分贈畫稿,供學生參考練習,後雖腕力不濟,仍以鋼筆作畫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爲世人銘記.
  顾景舟
  又名景洲,号瘦萍、壶叟、曼晞,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陶瓷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宜兴市政协常委、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1915年生于川埠上袁村陶艺世家。18岁初中毕业起从祖母学艺,2年后即在宜兴紫砂工艺界中崭露头角,跻身于名手这列。他具有较深的文学艺术素养,熟悉陶艺工艺学,对紫砂历史的研究、传器的鉴赏与断代有独到之处,并发表多篇论著。在技艺上精通各式壶艺制作流程,且善创新仿古,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顾景舟在5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不仅为我国古老的紫砂工艺开拓新路,争得荣誉,且“桃李芬芳”,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材,出于他门下的紫砂工艺新秀有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高海庚、周桂珍等,不愧为紫砂史上的“一代宗师”。代表作有:汉云、雪华、鹧鸪、13头提壁茶具、大梅花茶具、竹小盂、上新轿、凤嘴壶和僧帽、仿鼓、石瓢、牛盖莲子、云肩三脚鼎等,其中牛盖莲子、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并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蒋蓉 (女)
  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日生于宜兴县川埠乡潜洛村一个祖辈以紫砂为业的家庭。11岁跟随父母亲学习紫砂成型工艺。1940年到上海向伯父蒋鸿臬学习仿制紫砂古董技艺,后来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供职,曾为古董商虞仁恩仿制紫砂古壶。民国34年回家从业假山石景及陶瓷玩具工艺。1955年,参加紫砂生产合作社。蒋蓉设计制作的象形工艺、文房雅玩及壶、盆、杯、碟等作品,以陈设观赏性为主,兼有一定实用性。象形果品是她最拿手的作品。她利用五色斑斓的紫砂泥,巧妙地制成花生、核桃、瓜子、菱角、茨菇、板粟等,维妙维肖,生意盎然,形式了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有着迷人的吸引力。代表作荷花壶、南瓜壶、白藕酒具曾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得到专家学者很高的评价。
  徐汉棠
  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总工艺师,宜兴市政协委员。1932年5月生于蜀山陶业世家。50年代初拜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为师,为顾第一弟子。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什袭珍藏。
  代表作有:古兽窥今壶、四方冰裂壶、四方藏园、三代同堂壶等。
  徐秀棠
  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37年12月生于蜀山陶业世家(徐汉棠胞弟),富有艺术天才。1954年随著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1958年在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民间雕塑,曾多次参加省内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1960年参加淮海战役纪念碑雕塑处工作2年。1972年开始专攻紫砂雕塑,闯出了紫砂工艺新路,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对陶瓷历史及造型艺术、美术理论颇有研究,有与李昌鸿、叶龙耕合撰的《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显微结构》、与顾景舟合撰的《紫砂小传》以及自撰的《紫砂陶刻初论》、《赏壶入门之一》等论文,分别发表在香港、台湾等专刊杂志上。他的作品题材大都出自历史典故与民间故事,饶有情趣,塑象栩栩如生,博得艺术界教授专家的很高评价。他善书画、篆刻,又善茗壶创作设计,人称紫砂工敢史上的一代“全才”。代表作有:四大书法家、异兽、钟馗、萧翼赚兰亭、银桥壶等。丙寅大吉集锦、雪舟学画,曾先后获全国同行业设计创作一等奖。
  李昌鸿
  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1979年11月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后任党总支副书记。日生于蜀山镇。1955年5月进厂,从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学艺。他天赋聪敏好学,善集众家之长,对紫砂历史和造型设计有较深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于香港、台湾等刊物上,作品古朴而有新意。他与爱人合壁设计制作的“竹简茶具”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86年与徐秀棠合作的“丙寅大吉”集锦,获全国陶瓷创作评比一等奖。
  代表作有:奔月壶、五头竹简茶具、华贵、雍容、方壶等。
  沈蘧华 (女)
  高级工艺美术师,1939年1月生于蜀山常安村,1955年随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学艺。她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1983年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工艺技术上,功力深厚,作品构思新颖,渊得雅致。她制作的“五头竹简茶具”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代表作有:竹简茶具、窈窕壶、小玉柱壶、铜镜壶、饮和壶、百福百寿狮象玉鼎等。
  李碧芳 (女)
  高级工艺美术师,1939年12月生于丁山东贤街。1955年师名家朱可心。她虚心、肯苦、好学,技术全面,尤以筋瓤货擅长。80年代,她创作了较多的新品和高档佳作,深得紫砂收藏家喜爱。由于她制作壶艺高超不凡,当时在同辈中享誉“男有春芳,女有碧芳”的称号。
  代表作有:新绿菱壶、硕蕾壶、仲芳圆壶、掇英壶等,深受好壶者青睐。
文革宜兴紫砂盆的落款
文革时期的紫砂盆早期一般都没有落款。见过阿拉伯数字1xx、3XXX的编号,后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宜兴紫砂一厂"款,再后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因当时制作紫砂壶处于萧条期,许多技能精湛的制壶高手就不得不制盆了如沈汉生、范洪泉、周桂珍、程辉、潘持平、毛国强、陈国良......等等。徐汉棠在上海满着大师《师傅顾景舟》为上海盆景爱好者制作了二百五拾多种微型盆景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那特定的年代生产出许多优质花盆,可别小看没落款的花盆,其中有出自名家高人之手。
其中一等品都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二、三等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文革时期的紫砂精品花盆现在在市场上少至又少。我见过一只50多左右乘30多的大器《阿平》款,私人买卖时开出的价已是5位数。可见文革时期紫砂盆的收藏前景!!!个人愚见。见笑!各位大佬海涵!!!我家原来有一文革前的花鸟盆,让拆迁时弄坏了,,现在想起真是悔啊文革时期的紫砂盆早期一般都没有落款。见过阿拉伯数字1xx、3XXX的编号,后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宜兴紫砂一厂"款,再后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因当时制作紫砂壶处于萧条期,许多技能精湛的制壶高手就不得不制盆了如沈汉生、范洪泉、周桂珍、程辉、潘持平、毛国强、陈国良......等等。徐汉棠在上海满着大师《师傅顾景舟》为上海盆景爱好者制作了二百五拾多种微型盆景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那特定的年代生产出许多优质花盆,可别小看没落款的花盆,其中有出自名家高人之手。!!!其中一等品都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二、三等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文革时期的紫砂精品花盆现在在市场上少至又少。我见过一只50多左右乘30多的大器《阿平》款,私人买卖时开出的价已是5位数。可见文革时期紫砂盆的收藏前景!!!个人愚见。见笑!各位大佬海涵!!!学习了,好贴。学习了回复
罗汉松888...........................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工号!!!!!学习了感谢楼上盆友的帖子!编号的作用还有一说:就是每一制盆者的工作号,也是检查制盆者质量的评审依据。烧制出来后,质量好坏无法查出谁制作的;而采用了一种方法!是当时检验盆的标志。
宜兴紫砂盆艺的沿革及特点
紫砂花盆,是宜兴紫砂陶门类中杰出的产品之一。其泥质稀贵,色泽雅致,造型丰富,技艺精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的结晶。早在宋代,就出现许多花盆造型,从羊角山考古的盆体残片及《宜兴县志》记载来看,有原始圆形及长方体的紫砂素器花盆,通常是光货素器,制作粗糙,残片构造杂质较多,紫砂泥的基调尚未形成体系。
  进入明代后,随着紫砂材质为诗人所接受,紫砂陶土配置方法已开始运用,更多的陶工参与制作,工艺技法有所改进,形体也逐渐多了起来。这样,原始盆逐渐向早期紫砂盆历史进程迈进。如陈用卿“式尚工,如莲子、汤浦、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款。”(吴骞《阳羡名陶录》)其制作的花盆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另外如陈和之、欧子明等为代表的名艺人亦都创作了许多形体的花盆,如79*
30cm大红袍莲花盆,80*47*27cm粗砂长方盆,80*47*29cm大红袍长方盆等,从造型角度看,这些盆的比例相当成熟,长方盆和当今的马槽非常相似,线条也比较挺括流畅,泥色偏红,称之大红袍,非常好看。盆脚较厚,绝大多数产品无装饰,部分作品在苏州盆景园林资料中可见。
  明代盆艺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泥料材质的选择,配置稍为合理,杂质较少,并进行手工煉坭达到一定深度。二是造型呈多样化,成型工艺技法已能初步借鉴多种工具。三表面加工处理工艺进一步得到提高。四是造型与器用功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盆底孔一般是长方孔或方孔。五对部分产品进行装饰,“物不足而饰之。”例如万历年间的陈仲美“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盆……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吴骞《阳羡名陶录》)当时的装窑、烧成等不稳定因素较多,固变形状态较严重。
  沿袭至清代,紫砂盆艺,以方圆、筋瓢、雕塑三大造型体系才得以自立面貌,成为紫砂盆艺的传统风格。当时以陈文伯、陈文居、葛明祥、彭再生、蒋德林、魏忠明为代表的名艺人,将紫砂盆艺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选料煉泥、形体、工艺品位、内涵等方面的表现,形成了基本的定格并沿及至今。
  旅游-转载宜兴紫砂盆艺的沿革及特点-汪成琼。
  清代,特别要介绍的盆艺名人,蒋德林,字万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所制花盆种类多,品位高,为众人难以企及,如紫砂《斗方盆》、《竹节盆》、《六角盆》等,式样新颖,制作工细,为一时之冠。清代是盆艺发展的成熟期,装饰上已有著名书画家介入其中,当时的产品有很大部分销往国外,以日本最多,现日本资料称之为“古渡盆”。
  新中国成立以来,紫砂产业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文人专家的参与下,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陈福渊、徐盤大等老艺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五十年代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荘教授带领学生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厂,为人民大会堂设计花盆,教授和艺人的合作如虎添翼,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一批全新款式的紫砂盆艺脱颖而出,这给紫砂盆艺带来了一股春天般的清新之风,同时为紫砂盆艺奠定了文化基础。
  陶瓷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崛起,七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多次为宜兴办班,造就了一批紫砂艺术精英,如徐汉棠、李昌鸿、汪寅仙、沈蘧华、顾绍培、蒋蓉、潭泉海、鲍志强、沈汉生、毛国强、程辉、潘持平、何道洪、周尊严、施小马等,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巧于立意精于制技,将紫砂盆艺推向了世界艺术之林的地位。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由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厂、合新厂一分厂、红旗厂二分厂组成了紫砂集团企业,合新厂由一分厂专业生产紫砂花盆,当时,由总厂顾绍培、程辉、潭泉海、沈汉生等诸多大师及工艺师,为一分厂创新设计人员在材质、造型、制技工艺、装饰品位等各方面给予了精心指点,为推动紫砂盆艺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一分厂一批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中青年创新骨干在总厂老一辈名人们引导下崭露头角,新品新作层出不穷。在盆艺设计观上,继承发扬了优良传统,又结合了现代点、线、面的构成理念,对作品的主题及整体构成处理,力求准确、灵活地表达含义,例如在线条上,以直线刚劲、曲线柔美,粗线庄重,细线纤弱,生动、鲜明地运用到盆艺造型中去,在历届全国省陶瓷展评中,我们高兴地看到盆艺从形式到格局都具有新的突破,不少作品都以较强的艺术内涵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关注,因而也频频获奖。
 旅游-转载宜兴紫砂盆艺的沿革及特点-汪成琼。
  目前,在宜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花盆制作随处可见,其品种琳琅满目,其规模日具扩大,其数量堪称之最,大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现代精神风貌的新颖盆艺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盆栽爱好者。紫砂盆艺以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紫砂泥”,丰富的造型艺术,精湛的制作技艺,集诗、书、画、文学于一体的装饰艺术,给人以美的感染,并为开放的中国创造更多的效益。
  如何来鉴评紫砂盆艺,我以为要“四看”:一看泥质,二看造型,三看做功,四看装饰。一件盆艺精品,不光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应给人一份空间,使人言难尽,意自乐,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的真挚感受。
  紫砂盆艺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开拓发展,而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一味追求仿古、仿制,这种墨守陈规是不可取的,前人留给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砂壶如何开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