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把龙岩城围得铁桶似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红军过草地时的诗歌_百度知道
红军过草地时的诗歌
长一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七律 长征 [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 ??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 ??注释 ??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 ??〔从头越〕重新跨越。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说起长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长征诗。他的诗不但记下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 ?? 毛泽东长征诗的序曲,应该是《清平乐·会昌》。那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但仍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红军的出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进行战略转移的突破口和路线在粤赣交界处。毛泽东还乐观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 ?? 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写出了三首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他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视艰难险阻与崇山峻岭为“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不久就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于夕阳西下的时分,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娄山关,远眺如血残阳红染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俯瞰硝烟未散的战场,写成《忆秦娥·娄山关》。 ?? ?? 而《七律·长征》更是不朽之作。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毛泽东看作“万水千山只等闲。”而逶迤的五岭不过是“细浪”,踏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个“喜”字,更是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此时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 ?? 在《念奴娇·昆仑》中,虽然仍有乐观浪漫的情怀,但这时更多的是一种主宰天地的气魄,所以便高唱出了“而今我谓昆仑”的诗句。还第一次以一个巨人的姿态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 ?? 当红军攀登海拔三千米的六盘山,冲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毛泽东更是心潮澎湃,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有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而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注定要成为千古名句。 ?? ??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 ?? 十六字令三首() ??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 忆秦娥 娄山关(1935.2) ??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 七律 长征 ?? ?? (初稿写于1935年冬,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定型稿) ??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 念奴娇 昆仑(1935.10) ??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 ??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黎云)长征,给予了极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毛泽东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7首诗词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 ?? ??1935年3月中旬,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毛泽东来到机要科。此时的红军主力正在遵义地区的长干山和枫香坝寻歼贸然跟进的川军。 ?? ??“毛主席突然用湖南话特别大声地朗诵起来:长干山……枫香坝……看得出来毛主席心情非常好。”当时就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机要参谋杨初振回忆说,长征中,毛泽东经常来到杨初振所在的机要科,守着电话指挥作战。 ?? ??在杨初振的记忆中,毛泽东抽烟很凶、诗意很浓。 ?? ??不过,长干山和枫香坝之战并没有如期打响。否则,在毛泽东诗词中,也许还会增加一首关于长干山和枫香坝的传世之作。 ?? ??踏上征程,深沉悲壮励军心 ?? ??从广西的老山界到贵州骷髅山,直至红军占领遵义,挺进黔、滇、川,毛泽东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以“山”为题,写成《十六字令三首》。 ?? ??从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红军战略局势的细微变化:脱离湘江,红军“快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进,企图摆脱四面被围的局面;贵州境内,与数十万敌人艰苦鏖战,“倒海翻江卷巨澜”,撕破多路军阀布下的口袋阵,“万马战犹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再次以剑喻山,挥师北上,“刺破青天锷未残”,大显“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擎天豪气。 ?? ??“那段时间是红军很危难的时刻,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可能走不到大渡河就已经全军覆灭了。”时任中央军委电台党支部书记的老红军戴镜元回忆说。 ?? ??二渡赤水后,红军突然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一口气吃掉了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两个师。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战斗的老红军王道金回忆说:“瘪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全都装满了。” ?? ??日傍晚,毛泽东登上了激战后的娄山关,酝酿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他高兴起来,由于土城战斗的失败,使中央红军未能按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 ?? ??1958年,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也许,这就是毛泽东当时鼓舞士气的一种期望? ?? ??摆脱“围剿”,大气磅礴写春秋 ?? ??直到1935年秋,毛泽东沉郁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 ??9月,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正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向甘陕地区挺进。“当时已经走出了草地,看得到胜利的希望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不错的。”老红军黄家祥回忆道。 ??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密谋华北事变,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越来越高。毛泽东显然已开始谋划全民族抗战了。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在这首想像奇特、意境雄伟的《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起句大气,再现当年意气风发之势,让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后他那句大手一挥的惊世之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 ??“昆仑: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这样写道。 ?? ??日晚,通渭县城的文庙小学里,油灯如豆,中央红军干部大会在文庙小学召开。第二天,他们将继续北上,寻找陕北红军并创建根据地。 ?? ??毛泽东在会上对第二天的行动做了动员,还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主席朗诵完诗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老红军胡安吉回忆说。 ?? ??可能连毛泽东也没有想到,14年后的同一天下午,他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 ??立足陕北,壮志情怀绘江山 ?? ??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障碍。这对于一支正在走向胜利的部队,已经不在话下。 ?? ??天高云淡雁南去,红旗漫卷六盘山。毛泽东在猎猎红旗下,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 ??也不知道在写完这首词后,毛泽东有没有掷笔长笑? ?? ??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人,缴获战马200匹而胜利结束,实现了毛泽东不要把尾巴带入根据地的战斗目的。 ?? ??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毛泽东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 ??“山高路远坑深”——毛泽东在战前签发的作战命令上,第一句话也是如此。 ?? ??彭德怀看到诗词后,谦虚地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艰难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 ??1936年2月,一场大雪覆盖了莽莽秦晋,毛泽东冒雪来到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面对眼前千里冰封的滔滔黄河,他登高远眺,引毫疾书,写下了旷世名作《沁园春·雪》。 ?? ??而此时,那支经过长征锤炼的红色劲旅,正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向着抗日最前线疾进。
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诗歌,要个完正的,少而精
采纳率:27%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在七律.长征中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红军过草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闽西是红军的故乡,早在1928年7月,这里就建立了福建乃至全国最早的红军营。苏区时期,闽西有10万女儿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称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整整5个军。
闽西在红军建军史上地位特殊,红四军在闽西长汀首次统一着装,首次发饷;红四军在闽西这块红色土地上扩编最快,至1929年9月从下井冈山时的3600余人扩至7000多人,整整壮大了一倍;红四军在闽西古田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从此,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从闽西走来。
闽西是共和国领袖及将帅的摇篮。革命岁月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帅曾在闽西战斗生活过,经战火磨砺的闽西儿女中有4位成为国家领导人、71位成为开国将军。为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假如把中国工农红军喻为一位砸碎旧中国,推倒“三座大山”的伟岸男儿,那么这个男儿生长、锤炼、成长的沃土便是赣西南、闽西。
翻开“中国工农红军史”、“闽西人民革命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
一、闽西是红军的诞生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红军故乡
△最早的一支红军部队在闽西诞生。
1928年6月底永定暴动后,邓子恢从上杭县官田村匆匆赶往永定,与永定暴动总指挥张鼎丞汇合,决定暴动武装退出县城,转至乡下,马上在暴动地区编制红军部队,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7月4日,张鼎丞、邓子恢以铁血团为主,从参加暴动的队伍中精选出最勇敢最坚定的200余人,在金砂金谷寺成立红军营,开始了革命武装的创建。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为党代表,下设3个连。这是全国较早、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各乡村则成立脱产赤卫队、常备队,加强防守。张鼎丞、邓子恢率红军营以连为单位,兵分三路,凭借山区的有利地形,依靠农民群众的支持,开展游击战争,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并且深入溪南和邻近各乡村镇压反革命,摧毁地主豪绅的反动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进行土地革命,正是由于这支红军部队的军事斗争,才使得溪南的武装割据达半年之久。
△早期红军部队很大一部分在闽西组建、壮大。
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
1929年3月红四军挺进闽西,当时全军主力只有3600多人,下辖三个纵队。闽西“四大暴动”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派王海萍于日在永定金砂古木督崇德楼主持召开了上杭、永定、平和、龙岩四县县委负责人会议,成立了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同时,成立了闽西暴动委员会。王海萍任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为副总指挥,并把杭、永、岩的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下辖了3个团。其中龙岩白土和上杭蛟洋的暴动武装编为五十五团,团长傅柏翠,党代表陈锦辉;永定金丰、上湖雷的武装编为五十六团,团长熊振声,党代表卢肇西;永定溪南里的武装编为五十七团,团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由于闽西红军是初次组织起来的农民队伍,缺乏作战经验和武器弹药,大多数战士又不愿离家太久,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决定将各县队伍开回原地坚持游击战争。此后,这支队伍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
1929年6月初,红四军入闽第二次攻下龙岩城后,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转战上杭时,红四军前委在旧县召开会议,决定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下旬,由军长朱德到连城新泉传达红四军前委的决定,并宣布红四军第四纵队正式成立。任命傅柏翠为纵队司令,张鼎丞为党代表,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为参谋长。四纵队共编有七、八两个支队。七支队由傅柏翠、罗瑞卿、曾省吾领导的五十九团、李云贵领导的连南十三乡工农革命武装、长汀赤卫团、永定部分游击队合编而成,陈紫峰为支队长,丰小牛为党代表。八支队由永定溪南湖雷游击队、龙岩白土游击队、上杭东五区(即稔田、蓝溪)的农民暴动武装合编而成。卢肇西为支队长,赖连璋为党代表。
随后,红四纵队和留在闽西的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及各县的赤卫团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
红九军、红十二军成立:
根据日通过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决议案》,为统一对闽西红军的领导,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任命邓伟为军长、高静山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郑益为参谋长。全军共编6个团,3000余人,2000多支枪。龙岩亦卫团编为第一团,团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郭滴人,辖3个营计800余人,上杭赤卫团编为第二团,团长傅柏翠、政治委员黄华榕,辖3个营和1个特务连,共计800余人,永定赤卫团编为第三团,团长阮山、政治委员江桂华,辖3个营,共计500余人。连城赤卫团编为第四团,团长张斌、政治委员张瑞铭,辖4个连,共计400余人。长汀赤卫团编为第五团,团长张赤男,政治委员王仰颜,共计300余人。上杭北路和西路赤卫队编为第六团,团长丘棣华、政治委员陈开成,辖3个步兵连,一个特务连,共计500余人。
根据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军委关于“闽西六团红军,中央决定你们立即集中起来,建立红军第十二军“的指示,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于4月下旬,将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任命邓毅刚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壹为参谋长。全军辖6个团。
红二十军、二十一军、红十九军建立:
1930年5月间, 由于红十二军前往广东东江一带作战,减弱了闽西苏区的军事力量。为了更好地肃清一些民团、土匪,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各县赤卫军、游击队组建成闽西红二十军,任命胡少海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全军辖5个纵队和2个游击武装。
龙岩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一纵队,司令员卢肇西、政治委员陈昌山,计700余人。上杭县地方武装编为第2纵队,司令员(缺)、政治委员郑秋五,计600余人,400余支枪。永定县地方武装编为第3纵队,司令员卢其中、政治委员江桂华、政治部主任谢宪球、参谋长陈义,计700人,400余支枪。连城县地方武装编为第4纵队,300余人,200支枪。长汀县地方武装编为第5纵队,计900余人,500支枪。武平游击武装负责人练宝桢,计有200余人,150支枪;平和游击武装共有200余人,150余支枪。
1930年6月,闽西红军十二军已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二军,开赴江西作战。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闽西红二十一军。任命胡少海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毅刚为参谋长。全军共五个纵队。
日,根据中革军委决定,闽西红军独立第八、九、十三个师在上杭旧县组编,成立了红军第十九军。军长叶剑英(兼),政治委员杨尚昆(兼),政治部主任杨英。下辖第五十六师,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张平凯。原独立第八师改编为第五十七师,师长韩伟。第五十八师,师长杨海如,政治委员简载文。3月16日,中革军委东南战线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福建军区红十九军和新成立的独立第九师,被编为东南战线第四纵队,担任对东方敌军的牵制任务。
6月撤消红十九军建置并入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12月三十四师划归红五军团指挥,红军长征开始时担任红军总部后卫,是惨烈的湘江战役的主力。
二、闽西这块红色土地是红军成长、锤炼、壮大的沃土
△红军的成长、壮大离不开闽西,闽西人民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红色政权建立以后,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每当扩大红军的任务下达后,各级苏维埃政府都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动员,鼓动青壮年当红军。民歌队利用白天晚上、村前村后、山岗田头、平时墟日、大会小会进行宣传鼓动,到处都可以听到《扩大红军》、《十送郎》、《莫念家》、《十劝妹》等动听感人的扩红山歌。闽西大地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争当红军,党团员、区乡干部带头当红军的动人事迹。
扩红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上杭才溪区。“上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554人,外出当红军的有485人,占88%。下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756人,外出当红军的有526入,占70%”。据统计,1929年至1933年,才溪有3000多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一家2人当红军的有200户,3人当红军的有46户,4人当红军的有7户,父子皆当红军的有9户。受到红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的表扬,并将此事迹写进《才溪乡调查》一文,中央政府授予全苏区扩大红军的“第一模范区”。从1931年至1934年4年间,长汀县共有17200余人参加红军,上杭县参加红军的累计人数亦有15200多入。闽西苏区由此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一大兵源。
闽西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各区、乡成立了“拥护红军委员会”和“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制定了各种优待红军条例,如种红军公田、红军子女免费读书、红军减价购买商品,以及制定保护红军婚姻等规定。同时,闽西苏区人民倾其所有,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援革命战争,不但确保了红军作战需要,而且激发了闽西子弟参加红军的热情。成千上万的闽西儿女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队伍,投身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功立业。据不完全统计,闽西有近10万子弟加入红军,先后创建6个军,涌现出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等一大批开国元勋,成为闽西人民的骄傲。
△红色闽西是中国工农红军成长、锤炼的沃土,闽西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首战长岭寨告捷
由于闽西党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各县的武装暴动如火如荼,创造了有利的革命形势,加之闽西的反动统治相对薄弱,敌军兵力较空虚,且闽西地域广大,物产较丰富,这些都是红四军入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基于这样的判断,朱毛红军(红四军)决定从赣西南挺进闽西。
日,红四军从瑞金壬田出发,挺进到长汀县的楼子坝,次日进驻四都镇。盘踞在长汀城内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闻讯后先发制人,派出团长钟铭清带补充团赶往四都渔溪截击,但该团不敢与红军正面交锋,隐蔽在山头上放冷枪。13日清晨,毛泽东、朱德听取了敌情报告后,立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分析了敌情,决定主动出击,围歼敌人。上午日时,红四军分三路齐头挺进,在渔溪歼敌一半,钟铭清部便仓皇向长汀城方向溃逃。红四军各部乘胜追击,一直赶到长岭寨山脚下的陂溪村。陂溪村距长汀县城约15公里,毛泽东、朱德与前来联系的中共长汀临时县委书记段奋夫见了面,并立即召开红四军军委扩大会议,听取段奋夫关于地方工作和敌情的汇报,毛泽东、朱德等听完汇报后,认为闽西的革命基础很好,决定攻克长汀,然后再向闽西纵深发展。因此,决定进攻长岭寨,直捣汀州城。
长岭寨又名胜华山,位于武夷山脉南段,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汀州城南的重要屏障,也是红四军进入汀州城的必经之路。当红军主力进抵陂溪村时,郭凤鸣闻报立即率两个团进逼长岭寨,占领长岭寨东侧的梁屋头和河龙头等有利地形。14日晨,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在朱德指挥下,抢先占领长岭寨制高点,诱敌进入伏击圈。毛泽东率领军部和特务营迂回敌后,断敌退路。两部红军下夹击,郭凤鸣两个主力团、机枪连大部被歼。郭凤呜左腿中弹后在两个马弁的搀扶下,逃到牛斗头村的栗树园厕所内躲藏,在红军打扫战场时被查获击毙。这一仗,红军歼敌2000余,缴枪千余支,子弹数百箱。当天下午,郭部留守在汀州城内的卢新铭团向上杭方向逃窜,红四军乘胜解放了汀州城和周围乡村。
三打龙岩显神威
1929年5月初,粤桂军阀燃起战火,接邻粤东地区的闽西各大、小军阀,先后投入了这场混战。盘踞在龙岩的军阀陈国辉奉命参战,出现闽西腹地空虚的局面。
5月中旬,毛泽东、朱德在赣南宁都附近接到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建议红四军再来闽西的书面报告后,鉴于敌军赣南集中,闽西空虚的情况,决定避开赣敌进攻锋芒,再度入闽,开辟闽西新的割据区域。5月19日,红四军从瑞金出发,经长汀古城、四都挺进濯田。在濯田,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写了两封信,一封转交邓子恢,告知红军的行动,要求特委做好策应准备;另一封交给上杭地方武装负责人傅柏翠要他们在5月21日到达连城县庙前,共商红四军下一步行动计划。
5月20日上午,红四军进抵汀江渡口——水口,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迅速汇集9条大船,安全渡过了汀江,甩开了敌人,向龙岩方向疾进。随后,全军抵达连城庙前。21日晚,毛泽东、朱德在庙前孔清祠接见了应约前来的傅柏翠、曾省吾两人,他们听取了关于闽西革命形势和敌情的报告后,决定出敌不意首先攻取龙岩城,然后攻打永定或漳州,消灭陈国辉,相机攻打张贞,扩大红军的影响。红四军在古田稍事休息后,于当天下午到达小池。
毛泽东、朱德在进抵小池的当晚,就在小池“赞生店”召集军事会议。他们在听取中共闽西特委派来的龙岩县委负责人郭滴人的详细汇报后,分析了敌情,当即拟定了攻打龙岩城的作战方案:红四军一、三纵队正面攻击,二纵队绕道从左翼迂回,攻占岩城北山,断敌退路。 5月23日拂晓,红四军兵分两路出发,一、二纵队首先攻占了龙岩城的前哨阵地——龙门圩,乘胜追抵城下,猛攻西门及五彩巷的西桥,并分兵进攻南门,很快突入城区;二纵队在地方游击队引导下,经京园、山塘、铜钵,飞快占领了龙岩北门外的小山,控制了制高点。红军两路合围,锐不可挡。守敌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夺路而逃。负责留守部队指挥的敌参谋处长庄凤骞逃至漳平,补充营长彭棠率残部逃往永福。红四军首战龙岩获胜,龙岩城遂告解放。在红四军进军龙岩的关键时刻,中共龙岩县委乘势组织领导了规模浩大的全县性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暴动对配合红四军攻克龙岩城,以及推动龙岩农村的土地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天下,红四军为了诱敌归巢,并扩大红色区域,主动撤离龙岩城,挥师永定,攻占坎市镇。24日,红四军打下湖雷。25日,红四军二、三纵队在张鼎丞领导的地方武装配合下,占领永定县城。
红四军转向永定之后,退往漳平永福的陈国辉残部,于5月25日窜回龙岩城。中共龙岩县委立即集中了千余农民武装把龙岩城团团围住,他们采取轮番进攻的战术,把敌人弄得精疲力尽,提心吊胆。为引诱陈国辉主力回援,聚而歼之,应龙岩县委的请求,红四军前委决定:以第三纵队攻打龙岩城,第一、二纵队分别在永定坎市和龙岩龙门一带,一面注视广东方向敌之动静,一面深入发动群众,扩展斗争区域。
6月3日拂晓,第三纵队与闽西地方武装红五十团及龙岩赤卫队相配合,分南北两路,向岩城逼近。他们首先占领周围山头,然后向西门进攻。城内守敌兵力单薄,刚一接火,敌补充营首先溃散,出东门逃窜,留下的机枪连、特务连抵挡不住,再次逃往永福。二克龙岩获胜,红军入城以后,配合地方武装搜捕反动派,没收地主土豪财产,分给贫苦工农。
红四军二克龙岩以后,又随即主动撤出龙岩、永定,向西及西北转移。6月7日,红四军在闽西红军五十九团配合下,分三路向白砂进攻,消灭了卢新铭的一个营。红军乘胜追击,进占了上杭东北部的旧县、才溪、南阳等地,随后进驻连城县的新泉,推动了连城南部十三乡暴动,使长汀、连城、上杭、永定、龙岩五县边界地区全部成了红色区域。
这时,陈国辉率部从广东大埔匆匆撤回闽西,红四军仅以零散部队沿途袭击,且战且退。陈国辉以为红军力弱无能不敢交锋,便趾高气扬地率其主力开入龙岩城,随即在城里举行“庆功祝捷大会”,对红军毫无戒备。国民党报纸也吹嘘说:“陈国辉班师进剿,红军败退江西。”
6月17日,毛泽东、朱德在新泉驻地接到闽西特委送来的报告后,得知陈国辉主力已全部返回龙岩,歼敌时机已到,遂决定奔袭龙岩,彻底消灭陈国辉部。当晚,红四军全部开往上杭古田镇住宿,18日下午神速抵达龙岩小池。当晚,前委在小池圩“赞生店”楼上召开军事会议,缜密部署了三打龙岩城的计划。由于地方党组织和当地群众的大力协助,严密封锁了交通,敌我虽近在咫尺,但龙岩城里的敌人对红军的行动竟一无所知。
6月19日拂晓,红四军乘敌不备,在闽西地方武装配合下,突然从南、西、北三面向龙岩城发动猛攻,迅速突入城内,激战到下午2时左右,除旅长陈国辉只身逃脱外,敌第一混成旅驻岩城的主力2000多人全部被歼,“共缴步枪九百余支,追击炮四门,水机关枪六架,手机关枪四架。”红军第三次占领龙岩城。
红四军三克龙岩,充分运用了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制订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战术,成功地运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使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较井冈山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巧袭攻取“铁上杭”
1929年9月,击退国民党军队三省“会剿”以后,闽西西红色根据地日益巩固。但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上杭县城仍被军阀卢新铭部盘踞。
上杭城位于汀江中游西岸,城墙坚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有“铁上杭”之称。有民谣说道:“铜铁上杭,固若金汤,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鱼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卢部拥有兵力1200余人,据险在此固守。
中旬,朱德率部返回闽西,根据闽西特委和上杭县委的要求,红四军前委决定集中兵力攻下上杭城,拔除敌人占据的这一重要据点,彻底消灭地方反动势力。随后,一、四纵队奉命赶到上杭白砂集结。
9月18日,红四军4个纵队,秘密到达上杭城郊。朱德主持召开支队以上干部会议,制定了攻城战术,主力部队选定第二天夜间,由地方同志作向导,从水西渡择水浅处涉水过江,一纵队进攻西门,用迫击炮猛轰,将敌主力引向西门,二、三纵队主攻北门;四纵队一部配合赤卫队攻取东门,另一部和赤卫队佯攻南门。朱德一面和各纵、支队干部研究战斗方案,一面派人进城摸情况,联络地下情报站,命令部队做云梯,搭舟桥,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19日,红四军和地方赤卫队、运输队、担架队共1万多人,云集上杭城东北地区,在汀江东岸潜伏。此时,杭城驻敌对红军的行动毫无觉察,还在对岸河里洗澡、洗衣服。晚上l点钟,总攻开始。在中秋明月照耀下,各部队按照预定的作战方案迅速投入战斗。守城敌军孤注一掷,拼死抵抗,红军战士勇猛地架起云梯登上城墙,被敌杀伤二、三十人。一纵队第二大队长曾省吾看见久攻不下,组织敢死队亲身跃上云梯,边打边上,不料被敌弹打中,在登城中壮烈牺牲。但是,红军战士越战越勇,奋力拚杀。卢新铭见势不妙,慌忙带少数随从从南门浮桥遁逃。战至20日天将亮时,上杭东西两城门同时被红军攻破,一时“杀”声震天,红军部队从东西两面向城内合击。朱德军长亲自指挥二、三纵队攻打北门,经过一夜拼杀后,战士们突破城防,迅速打开北城门,红军部队蜂拥进入城内,消灭残敌。到20日清晨,红军攻克了400年来无人攻破的“铁上杭”,打破了汀江天险的神话。
红四军进城以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工作。朱德在县衙门前的广场上主持召开了军民祝捷大会,亲自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纲,号召群众团结一致。红四军还帮助建立了县总工会、农会、工人纠察队、赤卫队等组织。随后,红四军各纵队迅速分赴武平、永定、上杭三县地区,继续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扩大工农武装。
毛泽东有感于闽西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清平乐o蒋桂战争》一词中充满激情地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此后的龙岩考塘大捷,连城朋口战役,更显示出我红军指挥艺术不断成熟,闽西各级党组织,闽西人民对红军的大力支持。
松毛岭上铸英魂
1934年2月,蒋介石任命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漳州,在闽西南地区驻扎了10个师。蒋介石当时的占战目的是“把重兵放在北路和东路,采取稳扎稳打,逐步前进的办法。第一步先攻下宁都、长汀,然后再进取瑞金、兴国,压迫共军于赣江而消灭之。” 4月中旬,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博古、李德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保卫广昌,经过18天的决战,虽然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红军遭受了重大伤亡,广昌失守。此后,国民党军分6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推进,“左”倾中央领导者改“全线出击”为“全线防御”,以6路分兵的办法对付敌人的进攻,结果,战局进一步陷于被动局面。
担任主攻连城长汀的第三师师师长李玉堂令第八旅旅长许永相率部开到朋口以西10余里的温坊驻守。由于敌人没有发现担任保卫松毛岭任务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红九军团(司令员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和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政委杨英)共1.5万余人已经运动到松毛岭以西的南山、童坊一线,因而放松警戒。红军利用这一机会,在松毛岭战役之前先发起温坊战斗。战斗于9月1日晚打响,至次日拂晓前结束,将敌第八旅全部消灭,旅长许永相趁黑夜只身逃走。
3日清晨,李延年不甘失败,从第九师和第三师抽调3个团,向温坊反扑,结果,敌第九师先头部队1个团,又被红军全部消灭。整个温坊战斗,红军全歼敌军1个旅和1个团,共4000多人,其中打死打伤2000多人,俘虏2400多人,缴枪1600余支,自动步枪、轻重机枪100余挺,迫击炮6门,子弹44万多发。
温坊战斗,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是,个别战斗的胜利补救不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整个战略方针的错误,难以挽回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局面。
温坊战斗之后,因兴国战事告急,红一军团奉命开赴江西增援,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仍留守松毛岭一线。这时,临时中央已经在秘密进行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为延阻国民党东路军对长汀、瑞金的推进时间,一场空前激烈的松毛岭战斗在紧张地准备着。松毛岭是长汀东南境内的一座大山,是中央苏区东部的最后一道屏障。从南至北横贯80多华里,从东至西宽30华里,到处是高山峻岭、茂密森林,中段是全线要冲,唯有两个通道,一个叫白衣洋,另一个叫刘坑口,两处相距五、六华里,地处主峰,十分险要。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这两处布下重兵,构筑了坚固的工事碉堡,居高临下,严阵以待。在其它几个山峰上也作了周密布置,大小据点组成火力交叉。阵地内挖有交通壕,互相连接沟通。阵地前挖有外壕,用鹿柴和竹签作障碍物。主阵地前筑有简易工事,作为警戒阵地。
温坊战斗后,蒋介石极为恼怒,把逃回去的旅长许永相枪毙了,师长李玉堂由中将降为上校。又调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取代蒋鼎文,加强东路军指挥力量,并重新调整进攻部署,以三十六师担任主攻白衣洋主峰;第十师推进到新泉一线;第九师集结于朋口以西地区,以一部在三十六师右翼协助进攻;第八十三师集结于连城、朋口间,担任右翼的警戒,并派一部向连城以西地区活动。
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保卫战开始,敌东路军第三十六师等3个师向红军主要地段上的阵地发起进攻,数十时内就发射了迫击炮弹几千发。几十架“黑寡妇”德制飞机轮番轰炸,鏖战整日,红军扼守的阵地巍然屹立。红九军团司令员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等亲自在二线指挥所指挥。中午因敌人炮火猛烈,饭送不上去,红军战士已两餐没吃饭,仍坚持战斗。入夜,红军战士们加紧补修工事。此时,工人师及闽西红二十四师奉命暂归红九军团指挥,也加入了保卫松毛岭战斗,担任右侧防线。
29日晨,敌军向松毛岭突然又发起猛烈的进攻,出动10余架飞机助战,红二十四师、工人师与敌军决战至下午2时许,左侧唐古垴高地陷落,形势严重。红九军团七、八两团奉命重新投入战斗,晚上乘敌立足未稳组织反击,夺回了唐古垴高地。此战歼敌百余人,红军也伤亡百人,七团团长刘华香负伤。深夜,红九军团两个团撤出松毛岭。至此,松毛岭保卫战己整整打了7天7夜。据《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钟屋村观寿公祠堂门前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下午3时,利用雨雾气候,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长汀钟屋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闽西子弟在红军艰难的斗争中血洒疆场,建功立业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众多闽西子弟随中央红军离开故土,离开赣西南、闽西,踏上了更加艰难的革命之路。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烽烟四起的抗日前线,血火交融的解放战场,以及鸭绿江畔、西南边陲,无不传诵着许多闽西子弟的英雄赞歌。
△血染湘江红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参加长征的闽西子弟兵近3万人。主要分布在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该师基本由闽西子弟组成)、红九军团的二十二师、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五师和红八军团第十四师。他们在征途中,担负着前锋或后卫、政工或后勤、侦察或救护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务,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突出的贡献。特别是以刘亚楼为师政委的红二师,以杨成武为团政委的红四团,担负着先锋师和先头团的重任,他们一路过关夺隘,探路架桥,排难解危,勇往直前。在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草地探路、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聂荣臻赞道:“这个团在漫长的征途中经常担负先头团的开路任务……任务完成得很好。他们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样,充分发扬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由5000多名闽西儿女组成的红三十四师,则担负着掩护中央和红军大部队过湘江的后卫重任。当他们苦战三天三夜,完成掩护任务后,被敌军隔绝于湘江东岸,面对数10倍于已的敌军的重重包围,孤军奋战,英勇拼杀,全师从师长、政委到干部、战士,绝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染湘江,他们中除少数人突围成为幸存者之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成了无名英烈,有我市党史工作者亲见,处于湘江边的“湘江战役纪念碑”上竟无几位是闽西烈士,真乃无名英雄。另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2000多人在甘肃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长征到达陕北时,闽西子弟兵仅剩下2000余人。三万剩两千啊,他们是勇敢者也是幸存者。有人做过粗略的概算万里征途上每走一里就倒下一个闽西子弟。
凯旋平型关
全面抗战爆发后,以邓子恢、张鼎丞、刘亚楼、杨成武、陈丕显等同志为代表的闽西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以“不灭豺狼誓不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毅然投身并奋战在各抗日战场,前仆后继,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编入八路军中的闽西子弟兵,在华北战场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功勋。
闽西子弟兵最集中的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于1937年8月下旬分批从陕西三原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千余人。打响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第一枪,受到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电令嘉奖,其战闽西子弟功不可没:一一五师团营连干部一半多是闽西人,整个平型关战役打了大小二十余场战斗,有十多场次是闽西子弟率部打胜的。
六八五团营教导员刘振球,指导员兰庭辉、涂则生率部平型关北坡与日军血战三小时,硬是拖往日军一部。
六八六团营长杨尚儒、吴岱率部激战老爷庙取胜,对整个战局起了关键作用。
六八七团刘彬、邱子明率部奋力阻出,硬是与10倍之敌血战。
△黄土岭奇功
平型关战役后一一五师在聂荣臻率领下,纵横于晋察冀边区,粉碎了数十万伪军的围攻、“扫荡”,创建了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年的杨成武司令员,在黄土岭战斗中指挥部队一举歼敌900多人,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使日朝野震惊,日军闻风丧胆。一部由罗荣恒等率领,转战晋西南、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又奉命挺进山东,和山东纵队相互配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大“扫荡”,创建了包括山东大部,河北、江苏各一部,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有建国后选入中学课本的“狼牙山五壮士”便是杨成武、罗元发领导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所在的七连六班五名年轻战士。
在一二0师的闽西子弟和全体指战员,由贺龙、关向应率领,于1937年9月从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向晋西北敌后挺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等战斗的胜利,收复了苛岚、五寨、偏关、河曲、保德、神池、宁武等城,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夜袭阳明堡
在一一九师的闽西子弟,由刘伯承率领,于日从陕西富田出发,开赴山西前线。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机场,烧毁敌机20余架。接着,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挺进太行山,驰骋于晋、冀、鲁、豫广大边区,连续取得了七亘村、黄崖底、广阳、长生口、神龙头、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太行山、冀南等地区的多次大规模“扫荡”,挫败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创建了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责任编辑:曹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五次反围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