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如何写产品受众分析化”?

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十) _中公考研网
咨询电话:400-
您所在的位置:
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十)
来源:中公考研&|&更新时间: 15:10:39
  2017考研交流奋斗群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是传播学的经典书籍,也是很多学校要求看的参考书,整理了这本书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2017年考生有所帮助。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话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 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随着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是人们与大多数&实物&不可能保持着实际接触,要了解它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当做实物的代替物。
  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第一条是利润原理。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因为&拷贝原理&具有&利润原理&和&政治或宣传原理&,所以他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用典型的大众社会论观点看问题,大众传播的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这可以说是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不过,在说明这种被动性时,传播学者更多地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来寻找因。以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的关于&拷贝的支配&的观点为代表。
  这种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把受众看做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于偏激。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并不是全部活动、他们同时还参与着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现实社会关系,而这样一些社会关系和实践也必然会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产生能动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受众不仅不是被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在考察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对传媒活动的制约。
  第二节
  1、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如果我们把受众看做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就会发现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以为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话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2、什么是&II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既&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建议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
  3、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他是不完全的。,不过,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传媒把受众看做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4、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权利: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知晓权: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
  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节
  1、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2、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有哪些类型?
  答: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3、试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要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实际 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得到满足,二是没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回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 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 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 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4、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内容和含义。
  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对卡兹的研究的进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具有总结的意义:
  (1)人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5、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 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 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新闻转播学考研中,专业课占据了300分的分值,中公考研建议2017年考生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范青】
中公考研课堂
考研政治网络课堂
2019考研政治基础精讲班
2019考研政治全程精讲班
考研英语网络课堂
2019考研英语一全程班
2019考研英语二全程班
考研数学网络课堂
2019考研数学一全程班
2018考研数学二全程班
2019考研数学三全程班
全程联报课程
2019考研政治+英一全程联报协议班
2019考研政治+英二全程联报协议班
2019考研政治+英一+数一全程联报协议班
经济学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经济学精品班(微观+宏观+政经)
2019考研经济学精品班(微观+宏观)
管理学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管理学串讲班(罗宾斯)
2019考研管理学串讲班(周三多)
西医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西医全科精品班
2019考研西医综合精品班
教育学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教育学精品班
心理学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心理学精品班
中医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中医全科精品班
2019考研中医综合精品班
计算机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计算机精品班
历史学考研网络课堂
2019考研历史学精品班
& 2019考研半年集训营
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我们已帮你制定好,专业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心理管理,150天的拼搏换来一所理想的名校,获得你心仪的院校&
& 2019乐学周末面试班
中公考研研究院潜心研发攻克名校六大锦囊。锦囊一:M & UP专业院校定位体系;锦囊二:TOP教学体系;锦囊三:专业教研团队;锦囊&
考研实用工具
专业课题库
中公考研名师指导: 择校择专业 跨专业报考 1V1专业解答欧洲国家的数字电视与受众分化(英文)--《2006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论文集》2006年
欧洲国家的数字电视与受众分化(英文)
【摘要】:正Preamble In Europ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television broadcast is the most considerable structural phenomenon of the last years.We are dealing with a complex phenomenon, based on variou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and on various business models,which until now has followed various directions with very different outcomes amongst different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分类号】:G229.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1年01期
张端;[J];电视技术;1981年01期
张煦;;[J];电子技术;1981年10期
尤婉英,王贻良;[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2年04期
;[J];电视技术;1982年01期
J.L.E.BI.R.L唐治平;马友全;;[J];电视技术;1982年04期
毛恒光;;[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2年01期
刘曼文;[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3年02期
;[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3年03期
本刊记者;;[J];电视技术;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梅剑平;;[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杜百川;;[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钟玉琢;袁春;;[A];中国国际接入网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徐冬梅;;[A];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闫晓阳;;[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李大云;庞剑锋;;[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崔竞飞;杨杰;杨威;;[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陶巍巍;徐辰昊;;[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徐雨生;李增军;王胜平;;[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洪锐锋;;[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立红;[N];中国经营报;2001年
记者 卢丽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李玉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小一(记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元大都(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吴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3年
文进;[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赵泓;[N];中华新闻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泽祥;[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方涛;[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毛讯;[D];浙江大学;2001年
归琳;[D];浙江大学;2002年
赵海武;[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徐元欣;[D];浙江大学;2003年
王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刘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国狄非;[D];天津大学;2003年
吕卫;[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雪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吴绍荣;[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张卫锋;[D];浙江大学;2002年
焦向峰;[D];浙江大学;2002年
杨邦文;[D];浙江大学;2002年
刘少情;[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郭彤;[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张健;[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周金治;[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龚克宇;[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图文】受众分析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传播学概论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全媒体时代受众分化现象解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全媒体时代受众分化现象解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_博士论文_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
关键词: &&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2次
引 用: 0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分化日益加快,社会开放程度与内在活力不断提升,但由此也导致了社会成员在价值方面的迷乱和分歧,甚至反过来影响到社会关系和谐乃至于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正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电视媒介为例,聚焦于快速分化中的社会利益群体的社会认同及其电视媒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为社会认同的重构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在实证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设计”的研究方式,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节目形态的案例分析等方法。在理论分析方法上,笔者借鉴西方研究的理论,将认同建构过程视为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编码――解码”的互动过程,在解读媒介信息过程中,受众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研究发现,不同职业地位群体的社会成员在收入、权力以及声望等维度的认同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身份认同上存在着迷失;在与电视媒介的接触上,其收视习惯、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以及对电视内容的评价和信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最终促使其在一些价值观念的认同上存在某些分歧,具体体现在社会归属感、个体自利认知以及公共性观念上。面对电视受众的快速分化,电视节目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所导致的价值迷失,但在虚构类节目和真实类节目的创作实践中,节目创作者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和重建受众的认同。基于研究的发现,本研究结合当前媒介融合文化的浮现,受众能动性增强以及价值领域内真空乃至于混乱的现实,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在新时期要重建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必须坚持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电视作为“文化论坛”,推动社会主体在这一平台上的协商而逐步形成共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媒介对于受众的价值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8-9ABSTRACT&&9-15第一章 中的受众重建:背景与方法&&15-45&&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5-18&&1.2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18-23&&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23-26&&1.4 研究程序与实施过程&&26-32&&&&1.4.1 受众的定量研究:问卷调查法&&26-28&&&&1.4.2 受众的定性研究:访谈调查法&&28-30&&&&1.4.3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媒介内容的案例分析&&30-32&&1.5 研究背景:上海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现状&&32-36&&1.6 相关概念范畴阐释&&36-43&&&&1.6.1 社会分化:利益与功能基础之上的价值分歧&&36-38&&&&1.6.2 社会分层:职业地位的分化&&38-39&&&&1.6.3 认同:基于价值的社会认知&&39-41&&&&1.6.4 受众:从被动到主动&&41-43&&1.7 篇章结构&&43-45第二章 电视、受众与认同:媒介与社会的互动&&45-77&&2.1 认同危机的浮现:全球视野与本土问题&&45-55&&&&2.1.1 认同与认同危机:现代性的后果&&46-48&&&&2.1.2 后现代认同:危机与转折&&48-52&&&&2.1.3 当代我国认同危机:本源与出路&&52-55&&2.2 社会分化与认同分歧:经典理论与现实分析&&55-65&&&&2.2.1 阶级分化与社会意识:社会学的源流&&55-59&&&&2.2.2 信息鸿沟与媒介不平等:传播学的分析&&59-61&&&&2.2.3 我国社会分化与意识的多样化&&61-65&&2.3 媒介与社会:交互与塑造&&65-77&&&&2.3.1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回顾&&66-68&&&&2.3.2 认同建构中的受众身份:从被动到主动&&68-71&&&&2.3.3 媒介文化与认同;认同建构中的媒介角色&&71-77第三章 实践中的受众行为:收视行为的社会分化&&77-107&&3.1 指向与追求:受众行为分化的内在逻辑&&77-83&&&&3.1.1 受众收视行为的分化:确定性的追求&&78-80&&&&3.1.2 媒介认知的分歧:认同塑造的现实背景&&80-82&&&&3.1.3 研究假设:受众行为的分化与文化的区隔&&82-83&&3.2 文化的区隔:受众收视习惯与行为的分化&&83-105&&&&3.2.1 收视行为:主导模式下多样化&&84-89&&&&3.2.2 使用与满足:电视媒介的受众分化&&89-92&&&&3.2.3 节目决定权:媒介决定的微观权力关系&&92-96&&&&3.2.4 接受与影响:媒介认知与动员潜力&&96-102&&&&3.2.5 评价与信任:电视的社会公信力&&102-105&&3.3 结语:受众文化的社会区隔&&105-107第四章 身份焦虑与受众的社会认同&&107-131&&4.1 认同模式的转变:媒介塑造与价值分歧&&107-113&&&&4.1.1 认同模式与受众视角转变:从现代到后现代&&107-109&&&&4.1.2 社会认同的媒介塑造:从身份到价值&&109-112&&&&4.1.3 研究假设: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分歧&&112-113&&4.2 认同缺失与身份焦虑&&113-122&&&&4.2.1 阶层认同状况和阶层意识&&114-118&&&&4.2.2 认同分歧与身份的迷失&&118-122&&4.3 基于职业地位的认同分化&&122-129&&&&4.3.1 电视媒介与职业地位群体:认知的分化&&122-125&&&&4.3.2 职业地位与价值认同:不同群体的分歧&&125-129&&4.4 结语:作为认同转化中介的电视媒介&&129-131第五章 意义、转译与认同:逻辑与过程&&131-157&&5.1 媒介与认同建构的机制:中介化与公共记忆&&131-137&&&&5.1.1 媒介的“中介化”:拟态环境的创制&&132-134&&&&5.1.2 公共记忆的塑造:认同建构的基础&&134-137&&5.2 注意、转译与认同:受众认同塑造的心理机制&&137-148&&&&5.2.1 呈现与引导:媒介价值的渗透&&138-141&&&&5.2.2 注意与选择:电视信息的筛选&&141-143&&&&5.2.3 理解与转译:文本意义的接受&&143-145&&&&5.2.4 记忆与认同:受众价值内化机制&&145-148&&5.3 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媒介与受众的互动&&148-155&&&&5.3.1 意义的生产与创造:编码过程&&149-151&&&&5.3.2 认知与认同:受众意义的再生产&&151-155&&5.4 结语:共识与认同塑造的媒介过程&&155-157第六章 意义系统的重建:以电视媒介为例&&157-190&&6.1 意义系统的变乱与媒介的定位&&157-162&&&&6.1.1 娱乐至死与意义消解:意义系统的变乱&&158-160&&&&6.1.2 市场利益与社会公器:媒介角色的错位&&160-162&&6.2 重建意义系统:认同整合的基础&&162-188&&&&6.2.1 真实类节目:以纪实信息传递来凝聚&&163-176&&&&&&6.2.1.1 媒介事件:通过仪式来凝聚认同&&163-167&&&&&&6.2.1.2 民生新闻:以平民化视角引导&&167-170&&&&&&6.2.1.3 纪实故事:以戏剧化叙事促共鸣&&170-172&&&&&&6.2.1.4 电视脱口秀:对抗性与合理化&&172-176&&&&6.2.2 虚构类:与大众文化中潜移默化&&176-188&&&&&&6.2.2.1 为了“分化的受众”而生产:契合审美习惯的题材选择&&176-179&&&&&&6.2.2.2 引导受众融入情节:以叙事结构创造“拟态环境”&&179-182&&&&&&6.2.2.3 情感投射与心理归属:以人物精神塑造心理认同&&182-185&&&&&&6.2.2.4 价值冲突与观点碰撞:以现实争论推动价值认同&&185-188&&6.3 结语:认同危机与媒介意义系统的重构&&188-190第七章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认同的挑战与危机&&190-202&&7.1 媒介融合对电视的挑战:互动式参与的浮现&&190-193&&7.2 在分化中扩散:互文性与新受众的形成&&193-195&&7.3 从身份到价值:受众认同建构的媒介转向&&195-198&&7.4 商讨共识:认同机制重构的路径&&198-202参考文献&&202-219附录:电视媒介与精神生活调查问卷&&219-226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226-227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227-228致谢&&228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引起受众的注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