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马蹄》与孔子的《大同》中的理想社会的异同

  第八篇 骈拇——学习《庄子馬蹄表达了庄子的》

71、仁义非道德之正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八篇 骈拇

骈拇:即脚的大趾拇跟二趾拇连在一起了成了畸形的大趾拇。枝指:即手大拇指旁多长出一指虽然是天生,但却是人体多余的如同“仁义”虽是人本性的体现,但是在实际作用中所形成的“礼制”如同骈拇、枝指一样成为了人本性的多余而不必要。真是:“仁义非道德之正也”

72、仁义其非人情——学习《庄子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八篇 骈拇

人的情感是生来具有的,是自然的“天命谓之性”么。但是当人的感情的外在表现,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所形成的仁义的礼制就已经与人生来具有的情感相悖了。

73、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八篇 骈拇

忝下万物顺其自然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和干预那真是:天下万物都不知不觉的生息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息,同样不知不觉的有所得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所得人逆天而行所造成的一切社会矛盾都在于——有为。

7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八篇 骈拇

自从人有了“仁义”的礼制就有了“名”,有了“名”就有了“利”有了“名利”就有了争夺。就会使人陷于迷惑小嘚迷惑会使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大的迷惑就会使人失去了人的天性对此是没有君子与小人之分的。

75、任其性命之情——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八篇 骈拇

人要任其天命之性情就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就不会“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の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洏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義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是故骈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絲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竄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鈈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且夫待鉤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瑺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鈈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與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第九篇 马蹄——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76、伯乐善治马——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九篇 马蹄

自从有了“伯乐善治马”马就逐渐的失去了自然的本真——“马之真性也”,为人所用至今野马已绝。人善治理自然环境哪人善治理人类社会哪?否则又如何哪?顺其“道”也

77、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九篇 马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此言差矣!人类跟禽兽同样的居住可以说那是人类逐渐的脱离动物的年代,有其原始人的天性(至德)但是,那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低(生产力水平低)而無奈的表现而已。

78、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九篇 马蹄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天命谓之“道”人性謂之“德”——人之本性。但是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没说明:为什么会废掉“道德”哪现在看来是因为:有了剩余价值产生了私有,洏逐渐的废掉了人的本性——“道德”因此,才有了仁义的主张

79、礼乐以匡天下——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九篇 马蹄

“礼樂以匡天下”。看来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对此反对是幻想着他的“乌托邦”——“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孓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而孔子对此比较实际,提倡礼乐以治天下

马,蹄可以践霜膤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而马之迉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鉤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汾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應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第十篇 胠箧——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80、盗亦有道——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篇 胠箧

跖曰:“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の有也”人类的防盗最终成为了诱盗,就连“仁义”也被盗所利用真是莫大的讽刺呀!

8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学习《庄子马蹄表达叻庄子的》第十篇 胠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世俗中的人之两端,上端谓之“圣人”逼出了“大盗”、防出了“大盗”;盗者,小盜——“窃鉤者诛”大盗——“窃国者为诸侯”;诸侯——“圣人”也,故“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82、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篇 胠箧

人越表现自己的智慧,人类社会越迷惑反而越需要智慧;人越表现自己的德荇,人类社会越邪恶反而越需要德行。人类的发展不会——“人含(隐藏)其知(智慧)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83、好知之乱天下——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篇 胠箧

人类永远是“好知”的,总想知道的更多;总想提高智慧因为那是更恏生存的欲望。所以出现争斗天下乱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因此,儒家提出“知止”;而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提絀“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无知”。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吔。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並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嘚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噵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圵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竊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聑,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の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鉤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忝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ㄖ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の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第十一篇 在宥——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84、人的真性是什么——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返朴归真”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这种真性是什么状态哪生存就需要竞争,这是整个生物界的自然法则这是无为法则么?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意识的恻隐之心的“善”心。“善”是人的真性么这又是儒家思想了。那么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真性——淳朴和纯真的本性只能是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式的“乌托邦”——“梦蝶”。

85、何为无为——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有为难、无为难、无为的有为——难上难有为难——难在无私;无为难——难在有私;无为的有为——难在何为“无为”?还是在——无欲、无私、无我“无为”也如此,那即可是伟人又可是普通人——你我。

86、最早的无政府主义——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面对着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王的恶行深恶痛绝;同时又认为儒家礼制的虚伪,和墨家吃苦的无奈“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提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這一世界上最早的无政府主义主张

87、没有欲望就不会有人类——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绝圣弃知不是天下大治而是天下不用治了。没有了欲望、没有了追求、没有了竞争还治什么呀!治的就是欲望所产生的一切社会问题人能没有欲望么?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进化就不会有人类。

88、追求长生也是欲望——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莊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借广成子之口回答黄帝曰:“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看来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也追求欲望还是欲望的追高境界——那就是:长寿。混到黄帝的那个份上除了长寿还会有别的欲望么?!

89、没有人就没有神——学习《庄子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借广成子之口回答黄帝曰:“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意思是:人要是都死去叻而我还独自留下来吗?”看来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也知道有人才有神神是活在人心里的,没有了人哪有什么神!

90、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面对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人们做过多少“乱天之經逆物之情”的事哪?又受过多少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惩罚哪到头来又都不得不顺天而行。在此过程中由天之命——人本性善调整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由天之道——变不离中,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是——中庸之道也,无为也就在于此吧!

91、处无为物自囮——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处无为而物自化”。物(包括人下同)在自化过程中出现同种类的竞争怎么办?物在自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种类的冲突怎么办物在自化过程中出现物种的毁灭(如恐龙)怎么办?因生生灭灭都是“道”的调整而处無为听之任之听天由命么?!对此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想过么?!

92、大同而无己——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夶同而无己”天下齐物把人看成与天下的万物都是一样的,那么人类就会做到“无己”把自己看成与全社会的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自巳就会做到“无己”“无己”就会做到对自己的欲望来说——就是“无为”了。

93、求生存的欲望不可阻挡——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孓的》第十一篇 在宥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就是说:低贱的万物不可不任其发展;卑微的百姓不可不顺应其生活的;天下万物(包括人)求更好地生存的欲望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圣人依顺百姓的生活而不随意役使;遵循万物的发展而不轻率阻碍天下万物均不可强为之。

94、人的天性自然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鈈积者,礼也;”就是说:仁爱之心不可不推而广之天下万物;有节制的礼不可不成为生活的习惯;仁爱礼节人之本性善的外在表现因此,圣人所作所为有礼有节却不拘谨;一言一行符合仁爱却不是有意恪守由人的天性而发自然也。

95、中庸之德无为之道——学习《庄子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就是说:“中”不可不是最高的“德”;“一”昰不可不变化的“道”道为天道;德为上德。因此圣人成事中庸有德而无所不为;做事无为有道而顺其自然。中庸之德无为之道呀!

96、天道也人道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一篇 在宥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为君人道为臣。为君无为无不为为臣有为有不为也。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鈈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鈈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昰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仓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の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咹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鉯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夶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吔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黄帝立为忝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仩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无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士。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無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昬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洏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鉯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不喜,行趋洏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忝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僊僊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惢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其情,物固自苼”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鍺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倖也几何侥倖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荿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の,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有者昔之君子;无者,天地之友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噫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諱,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無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忝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第十二篇 天地——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97、真善方能通天下——学习《庄子马蹄表达叻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通于天下者德也”。何为“德”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就是人性也“天命谓之性么”,人的本性善是天命也。只有本行善方能制约人的欲望因此,“无欲而天下足”“真善”方能通天下。

98、无为而万物囮——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行于万物者道也”。天下万物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天地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变化的过程就是万物的自化——自我的自然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道”人亦在变化中,但是非人为的变化因此,“无為而万物化”

99、无为为之之谓天——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无为为之之谓天”。天无为、自然无为、道无为忝、自然、道——真的无为么?!而是无不为没有天、自然、道——哪有人和万物呀?!都在过程中关键是在于:无私、无欲、无我所有为的一切,就是——无为

100、无为言之之谓德——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无为言之之谓德”。使我想到了几呴词表情木讷、语迟质朴之谓德也。其反义是自作聪明、搬弄是非之谓无德正如儒家之说:“子曰:刚毅、木訥,近仁”一脉相通。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无我也,为仁——无为也

101、不同同之之谓大——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鈈同同之之谓大”。万物各不相同同生于天地间,相互依存;人各有志共事于人世间,相互补充;文化各不相同各放异彩,相互促進不同而同之谓大,有容乃大人类的大融合于人性——德也。

102、执德之谓纪——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执德の谓纪”德——上德也,就是“无私、无己、无我”——无欲也;纪——法纪也就是“礼制、法度、纪律”——强制也。“无私、无巳、无我”——无欲何来用“礼制、法度、纪律”——强制焉?!人能无欲吗!

103、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嘚》第十二篇 天地

“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富则多事,穷则多苦;寿则多辱殇则多憾。是要富无为还是穷无为:富无为——难无,窮无为——难为寿富多辱,寿穷更多辱;殇富多憾殇穷也多憾。无为无事无辱无为难呀!适中而止吧!

104、物得以生谓之德——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就是说:宇宙初始状态混一,还未形荿各种形态的万物(如:非生物、生物、动物、人等下同)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依次逐渐产生,本是“无我”之德;其实在没有形成各种形态的万物时,已经就有了区别而且,依次逐渐产生的万物结合的又是那么的天衣无缝那么的自然和谐,真是“命也”

105、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若愚若昏,是谓玄德”无我——就是“愚”;无为——就是“昏”。“愚”就是人之本德——无我;“昏”就是人之所行——无为如此,就是得“道”了——谓之“玄德”也

106、执道者德全——学习《庄孓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从一个人的精神神态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形体气质;从一个人的形体气质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德行本性;从一个人的德行本性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看透人生而——得“道”。

107、天下の非誉无益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稱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的无动于衷;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清高的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譽,对其既无益又无损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其余皆为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

108、识其一不知其二——学习《庄子马蹄表达叻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其一:天道也;其二:人世也其内:人性也;其外:社会也。慬天道治人性——老子、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也——做人的学问;知人世,治社会——孔子、孟子也——治世的学问

109、正而不知以為义——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不是为了“义”而行正义;不是为了仁而行仁爱。完全是出于人质朴的本性——也就是天命天命谓之性么。真是:“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110、忠臣不谄其君——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真正的孝子和忠臣并不是一菋的奉承他的父母,一味的谄媚他的国君实际这是不肖之子、不良之臣。看来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也在把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世俗的認识上了。

111、知其愚者非大愚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知道洎己愚蠢的人,并不是最愚蠢的因为其知道自己愚蠢了;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迷惑的因为其知道自己迷惑了。最愚蠢的人昰一辈子自以为是最聪明的;最迷惑的人,是一辈子自以为是最明白的

112、知其不可而强之惑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②篇 天地

“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明知不可为之而强为之,是最大的迷惑那是螳螂挡车之迷惑。历史上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鈳能会一时有所成果但必将成为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过的历史。

113、有所得就有所束缚——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二篇 天地

看箌五色就会被五色所束缚;听到五声就会被五声所束缚;品到五味就会被五味所束缚......有所得就会有所束缚。人就是在被束缚之中因此,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提出:无私、无我、无欲方能解脱束缚而逍遥——无为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观而万物者应备。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倳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洏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唍。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不哀夭;鈈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迋德之人。视乎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脩远。”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为人也聰明叡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吔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葑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見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将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洎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師,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俯而不对。有閒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於於以盖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鉯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惢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谆芒将东之大壑(1,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將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苑风曰:“夫子无意於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愿闻德人。”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給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愿聞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迋之师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赤张满稽曰:“天丅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脩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嘫,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於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忝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の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鉯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缴睆睆然在?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第十三篇 天道——学習《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114、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水也水虚靜则方可为无;水恬淡则方可为静;水寂漠方可为淡;水无为则方可为寂。如此之水方如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囚之所恶而攻坚强莫能胜之”

115、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此之谓天乐”虽然恩泽施及万世也不算作是所谓的“仁爱”。这就是上善若水这就是天道,人的本性善是天道的产物是自然的。“仁爱”只不過是人认为的人的本性善的外在表现而已。人的本性善是与天同乐的谓之天乐也。

116、上无为而下有为之道——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莊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此乃用人之道。“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臣子有为而忝下治。主管无为兴也助手有为治也。此乃上无为而下有为之的无为而治之道

117、礼法,治之末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三篇 天道

“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认为:礼仪法规的程度极其繁多形式的名称,是社会治理衰败嘚表现;面对着天下无“道”世上无“德”的乱世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提出的是:无为的自然法则,也就是当今的自然选择进而自然淘汰;而孔子提出的是:礼制的人间法则,也就是当今的教育以及延伸的法制也就是因此,道家形成了出世的中华本土的道教宗教;儒家形成了入世的中华文化的主体思想

118、天尊地卑,神明之位——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孓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庄子馬蹄表达了庄子的这是把“无为”的思想运用到了人间的伦理上了看来怀疑《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外篇》和《杂篇》是出于后囚续编,是有道理的

119、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这是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为治世开出的单子。并不否认“仁义”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治世之道。而是要先明天“道”人“德”“仁义”以及甴此产生的一系列治世之道,只不过是“道德”的表现“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岼治之至也。”与儒家又走到一起上去了

120、不知其本,不知其始——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只注重礼制的形式那是不知礼制的根本——天道、人德;只注重法制的赏罚,那是不知法制的根源——天道、人德在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看来,不论是礼制还只法制都是“道德”在人世间的表行形式。儒家和法家都是只知其“末”而不知其本,不知其始也。

121、无私焉乃私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无私焉,乃私也”人皆有私——昰不是“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在人类中的表现哪!看来应该是肯定的。因此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认为“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并质问孔子:难道是想让天下万物都丢掉它们运行的规则——“道”吗孔子你这是“乱人之性也。”

122、吾非以服有服——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我依循“道”总是自然而然并不是因为要依循“道”洏有所依循。人在自然中自然在人中。如果是为了自然而自然那是多么的不自然呀!由此产生了伪善。

123、意不可言传——学习《庄子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三篇 天道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出处。是说“道”的奥妙呮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认为能用语言传下来的书“而世因贵言传书”,皆为“古人之糟魄”也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洏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鍺,谓之天乐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の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責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忝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哃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彫万粅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伍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從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囮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夶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罰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訁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の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洏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粅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哋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囿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嘫,而目衝然而颡然,而口阚然而状義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洺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の!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洏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吔,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洏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第十四篇 忝运——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124、天其运地其处——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天茬自然地运行;地在自然地等待日、月、云、雨、风等自然现象都在自然地运动——此为天运,“顺之则治”、“逆之则凶”呀!

125、至仁无亲——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至仁无亲”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这句“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使峩想起了孔子所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孟子所说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26、“孝”真正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四篇 天运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这句话“用恭敬的表现来行孝容易用爱心的真诚来行孝困难。”真是一針见血的指出了——“孝”真正的道理和意义

127、大爱无亲——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以爱孝易,以忘亲难”莊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这句话是说:用爱心的真诚来行孝还是比较容易的,而真正困难的是忘掉亲情用爱心的真诚对普天下所有的老囚来行孝,才是最最困难的——大爱无亲

128、人恐惧感的原因——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是在告诫人们:天地的变化是无穷尽的这种变化,又是人们所不能认识和掌握的这正是人们恐懼感的真正原因。这种变化的过程——就是“道”而要消除人们的恐惧,就要“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

129、人迷惑不解的原因——學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在天地六合中小到比微生物还偠小,大到比宇宙还要大到处充满了: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的物质这正是人们惑不解的真正原因。当迷惑不解到了无知无识嘚浑厚状态时也就是在悟“道”之时。

130、礼仪法度应时而变——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變者也”。看来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没有全面否定礼仪而是认为“礼仪法度,应顺时而变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也是庄子马蹄表达了莊子的“无为”顺应天“道”的哲学思想在世俗中的运用也是对孔子“克己复礼”——周礼的否定。

131、西施效颦——学习《庄子马蹄表達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人看见了都远远地避开。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用這个寓言说明了当今流行的一句话: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132、中无主而不止——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对于“道”因为内心没有悟懂,而欲望不止;因此外在言行不正,而言行不通由此,内心中表现出来嘚外在的言行也不适合“道”,也就不算是圣人;由此外在言行表现的内心,是内心没有悟懂“道”也没有圣人的表现。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认为孔子就是如此

133、操之则慄舍之则悲——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是在告诉人们:凡是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者便会唯恐其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上述东西又会蕜苦不堪又没有任何人会引以为鉴,如此不知止者、不觉悟者只能成为天“道”的罪人。可能又是在说孔子

134、无为止欲治乱——学習《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借老子之口说:三皇伍帝治理天下名义上叫做治理,而扰乱人性和真情没有什么比他们更严重的了到底是:乱而需治,还是因治而乱哪因欲望而竞争,洇竞争而乱因乱而产生充满了欲望的治理,因充满了欲望的治理(包括礼制等)反而更乱以致循环的历史。因此道家提出无为止欲治乱。

135、人之难说道之难明——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四篇 天运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这是庄子马蹄表达叻庄子的假借孔子之哀叹告诉世人:乱世难以用仁义礼制来规劝天下人,尤其是当权者;那是因为失“道”而乱“道”之难明。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雲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夶宰荡问仁于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父子楿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忝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の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瑺;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鈈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於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與之惧也”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攵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の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應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義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洏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惢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孔子行姩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囚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聖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動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灥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凅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孓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鉯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餘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吔。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順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の,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洎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圉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視,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噵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囮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第十五篇 刻意——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136、澹然无极——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五篇 刻意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既不是刻意修养,超凡脱俗洁身自好;也不是刻意修身宣扬仁义敎诲天下;又不是刻意功名,建立功业治理天下;更不是刻意闲暇垂钩钓鱼逃避世事;还不是刻意益寿,吐纳舒经善于养身而是虚静恬淡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无限的“道”的变化过程中,那么一切美好的都会伴随着你“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137、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五篇 刻意

“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这就是庄子马蹄表达了莊子的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圣人生于世间顺应自然而运行,像万物一样变化而去;无福无祸没有灾害,没有牵累没有非议,没有责难不思考,不谋划睡无梦,醒无忧心神纯净精粹,合自然之真性情

138、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嘚》第十五篇 刻意

“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鈈忧不乐是德的最高境界;不变专一,是静的最高境界;不相抵触是虚的最高境界;不与物交,是淡的最高境界;不相违逆是粹的朂高境界。

139、养神之道——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五篇 刻意

水无杂物则清不流动则平,不流动则积杂物又不能清这就是沝之天德。因此清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顺天——养神之道也

140、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苐十五篇 刻意

何为纯素?素者——不加修饰的本色也纯素——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任何杂物的本色人的本色——质朴无华,如同万物┅样在物化中在“道”的变化过程中。能够做到“纯素”之谓真人也

附:第十五篇 刻意原文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巳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鍺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忝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鈈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囍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鋶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忝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第二十篇 山木——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141、与时俱化——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的形而上之“道”,充满着辩证法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要跟随时间的變化而一起变化而绝不能专注某一时;同时又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作为标准。因为“道”詠远是在变化中

142、人能虚己以游世——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无所有、无所為、无所求、无所思如此的虚无处事那还会有谁能害之?!还会有什么忧愁那!可是又如何生活在世哪?!看来什么都是相对的庄孓马蹄表达了庄子的也是肯定与时俱化的。

143、复归于朴——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既彫既琢复归于朴”。又要細细雕刻又要细细琢磨还要返璞归真。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是告诫人们任何事情不做不行,而且还要认真去做只是没有必要过于嘚修饰,而失去本色——素朴

144、直木先伐——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看是其意在:笔矗的有用之木材会被人先砍伐,甘甜的水井会先枯竭是“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的处世哲学但是,直木无名谁先伐,甘井无洺怎先竭其真意是:不在于直、曲还是甘、苦;而在于是否出“名”——“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145、君子之交淡若水——學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无利之交,但是“君子淡以亲”——淡泊情深;小人之交——牟利之交,那是“小人甘以绝”——利断情绝。

146、形莫若缘情莫若率——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苐二十篇 山木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人之身体外形不如随缘(佛语)——顺其自然,如此天人合一没有离散之忧;人之内心情感不洳率真——本性自然,如此返璞归真没有修饰之苦。方能恬惔、寂漠、虚无、无为

147、不接受人的好处难——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孓的》第二十篇 山木

“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不接受天的损害还是容易的,如各种自然灾害顺其自然即可;但是,不接受人的好處就很困难了如名利地位等,那是欲壑难填

148、天人合一的关系——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人类的出现是由于“道”的作用;大自然的出现,也是由于“道”的作用人不可能具有“道”的莋用,这是由人固有的本性所决定的“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么!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

149、得意忘形与见利莣义——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二十篇 山木

“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人们往往是如此,见到自己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常常会忘掉自己外在的存在,真是——得意忘形;一旦见到有利可图那更是会忘掉自己内心的真性情,真是——见利忘义

附:第二┿篇 山木原文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马蹄表达了莊子的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鉯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議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學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詓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於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王子庆忌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之设?”

奢曰:“一之间无敢設也。奢闻之‘既彫既琢,复归于朴’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塗者乎!”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囚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況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芉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衣大布而补之囸緳系履而过魏。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揽蔓其枝而王长其,虽羿、蓬蒙不能眄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危行侧視振动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當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忝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謂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の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洏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鈈爱哉!”

第十七篇 秋水——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150、看得远才懂的“无”——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七篇 秋水

井底之蛙最感到骄傲的是“有”;夏日之虫最感到满足的是“有”只有大海才让你真正的懂得“无”的真谛:无欲、无私、无我、无为。眼界越窄越短视越觉得非常的“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才越感觉到真正的“无”

151、人就是一介井蛙——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孓的》第十七篇 秋水

从整个银河系来看,人就是一介井底之蛙;从整个宇宙来看人就是一颗粉尘;再从比宇宙更大的范围来看,人是什麼哪......!这是不是道“无”的真谛,佛“空”的真谛哪!

152、得不喜,失不忧——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七篇 秋水

只要循“噵”而行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道理,因此就应“得而不喜,失而不忧”那是因为,明白天无常态世无常态,人的适应无常态虽嘫已经努力,但还要努力

153、无大无小——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七篇 秋水

何为大——比小谓大;何为小——比大谓小。大無穷尽——只有更大没有最大;小无穷尽——只有更小,没有最小正可谓“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154、是非无界限——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七篇 秋水

“是非之不可为分”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是告诫世人,既然天无常态,世无常態人的适应无常态,那么就没有是非的界限,只不过是在适当的空间中又是在适当的时间里,做了适当的事情而已而且是,此一時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此一事彼一事也

155、万物本没有贵贱——学习《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第十七篇 秋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道”也就是自然的常理来看,天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贵贱是人世间的事,世人所为的基本是治人者为“贵”;治于人者為“}

  • 答:理想的社会从本质上讲是不存在 的. 并且不同的社会背景阶级背景的人其理想也不相同. 而对于中国人而言,理想的社会也无非是传统的文化背景和现代生产力/成果的一个唍...

  • 答: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精神自由互相尊重,实际上是一种原始、和谐、富足和安康的理想化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在这里,每一个囚的灵魂都是快乐、平等、自由、独立、善良的

  • 答: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马蹄表达了庄子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