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免赔特约险工拙抒性情,求下联!谢谢!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思無邪書店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时间:&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书名:孙宪华书法集定价:168.00元作者:孙宪华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7字数:页码:124版次:1装帧:精装开本:8开商品标识:jd编辑推荐暂无内容提要《孙宪华书法集》部分作品是作者近十年来所留下来的,主要以近二三年所创作的作品为主,内容有作者喜欢的一些诗词、格言,有的内容则是在某一瞬间的性情所致,有感而发,不计工拙的书写。目录暂无作者介绍暂无文摘暂无媒体推荐暂无"
孙宪华书法集(正版新书)
艺术品收藏王澍《翰墨指南》之《书法杂言三十四则》
我的图书馆
王澍《翰墨指南》之《书法杂言三十四则》
王澍《翰墨指南》之《书法杂言三十四则》
&&&& 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有腾跃跌宕之势,生意出焉。笔居指半,则掌实,如枢不转,笔不自由,乃成棱角,字则死矣。&&& 凡欲书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常令意在笔前,斯善矣。&&& 善学书者,起初不必多费楮墨,但取古人之书熟视之,闭目而索之于心,若有成字在前,然后举笔而追之,始得其一二,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右军为书,暮年更妙,盖思虑通达,志气平和,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子敬而下莫不竭尽精力,加功深造,卒之工拙不侔,亦缘性情异也。&&& 行草须悬腕,大草书须悬臂,则笔势无限也。五指撮管顶,可大草书。&&& 指实则节力均平,掌虚则运动便易。或恬淡雍容,内含筋骨;或折挫飘逸,外跃锋芒。&&& 点画撇捺,屈曲转折,须尽一身之力运之。&&& 字有缓急,如“鳥”、“馬”、“焉”等字,横直画须迟,下四点宜急。&&& 钟、王、虞、永多用篆体,欧阳、褚、薛多用隶体,张颠多用偏拂法。&&& 学楷书,既囫囵学,又须拆开学。囫囵以学其结构,拆开以学其笔法,则字学易成。&&& 楷书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字形本有长短阔狭,大小繁简之不齐,但能各就本体,尽其形势则佳。强使齐之,便不自然矣。&&& 草书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临古人书,不必沾沾学其形势,唯求肖其骨力,及得其骨力,则形势自生矣。&&& 古人用笔皆有意义,虽写真楷,而常出入于篆隶八分,时兼用飞白章草,故其书法能变化不测也。&&& 书小字,用笔着墨止宜三分,不可深浸,浸深则毫弱无力。&&& 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匀,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墨燥则笔枯,墨淡则乏神采,水太润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 凡作书不可自磨墨,令手战,筋骨木强,是大忌也。磨墨不得用砚中水,令笔涩墨滞,新汲水为佳。&&& 砚池宽而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骨肉得所。端石取细润停水,歙砚唯取发墨,兼之则尤妙也。&&& 书刚纸用软笔,书柔纸用硬笔。&&& 米南宫曰:“无垂不缩。”“有去必回。”则锋藏于笔画中矣。&&& 挑剔贵乎长短适宜,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用正锋为之,字虽劲,但少飘逸之致。至转折之理,不离方圆,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真以转而得妍,草以转而得劲,不可不知也。&&& 钟、王之书,潇洒纵横,至欧率更则平正,故世恒习之。&&& 东坡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草如趋。”未有未能立而能走而趋者也,故学书必先自楷法始。&&& 学书者须精篆隶,落笔乃能圆劲浑古。&&& 学字总在能运笔,能运笔斯能换笔,而无往弗中锋矣。一笔中,往往有半笔正半笔偏者,如“因”字、“国”字之方,“风”字、“九”字之圆,不解换笔,则上半中锋而下半偏矣。换笔,谓将大指微拈笔,则锋自中也。&&& 欧多用折,颜多用转。折者,疾提中断向外斗折,其势用捷。转者,则引笔外拓,其势用徐。折易而转难也。&&& 作蝇头书,须平悬肘高提笔,乃能宽展匠意。字渐大,则腕须渐低,腕低而臂乃高,笔乃实,气斯壮。若以字大而高执笔,则笔虚指弱,不能劲健矣。&&& 作书须有胆,胆大则悬腕自足,胆小虽悬肘不成。与其悬肘而支离,不如悬腕而调适也。&&& 笔能折,则起止力足,而上下承接,笔断神连,乃觉向背往来,笔外有意。&&& 势在逆,趣在断,不逆不断,是谓俗笔。解逆与断,而竟体疏硬,无游行自在之妙,是为枯骨。&&& 临帖须运以我意,参昔人之各异,以求其同。如诸名家各临《兰亭》,绝无同者,其异处各由天性,其同处则传自右军。以此思之,便有入处。&&& 临《兰亭》者,须得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临《西园雅集记》者,须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始得。&&& 东坡云:“短长肥瘦各有态。”又云:“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数语的是作书要诀。画不可如劈竹,竖不可如扁木。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_百度知道
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是元代一位学者郝经的《陵川集》中的,下文是: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
是讨论书法的。“书亦有道”,道为本、术为表,“道不足则技(术)”,技精而工成方可补“不足”之道,进而“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
所以有一种说法——字如其人嘛!
采纳率:2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15年写字通讯
第1期&小编絮语&2014年度,《写字通讯》已编印了24期。要说压力,最大的不是“名家书法”栏目,也不是“习作点评”,而是卷首语的撰写和学生作品的征集。卷首语不好写,本期也一样。过去一年,感谢友禄和尚锋二位老师不吝赐稿,得以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小编欣喜若狂,再次谢了。接下来,小编还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支持《写字通讯》,能赐文稿,非常欢迎,能读拙文,不胜感激,能提建议,三生有幸。一年了,真是冷暖自知,悲喜交加。悲者,犹如呀呀学语的幼儿,虽有想法,却无法清晰表达,只得絮絮叨叨,比如最初几期的呼吁与呐喊,终究不可能“雁过留声”。又比如每期的“经典碑帖”,敢情真能好好欣赏的不会多,更别说会照着练了。当然,这不能把脾气撒在读者身上,毕竟要能欣赏还是有难度的,为此小编也时时犯难,常常自责。然别无他法,要把校本刊物办出特色,既要考虑当前普通读者群,也要考虑未来的书法爱好者,食之无味,品之无趣,终会被抛弃。而小编从创刊之初,就想让她成长起来,漂亮起来,走得更远,一路欢歌,一路从容。还比如“写字培训”,要是大家都能拿起笔练一练,从去年二月练到今年一月,字也不知道会好到哪种程度,可是,本是试探性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比赛,结果是预料之中,应征者寥寥,几番苦口婆心才收到六十余幅作品,且有一半多是惨不忍赌的。校长说,要将获奖作品作为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思来想去,还是作罢,因为实在没有几件能拿得出手,更别谈“佳作”了。不过,这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如此一想,又不免欣慰起来。《写字通讯》是一个大众平台,得到不少同仁的认可,甚至还将单页合订成册。还有书法爱好者不厌其烦,再三叮嘱为之留几份。对于学生的投稿,只要你的作品够味儿,就有上榜的时候,也为此增添了不少写好字的信心。好字不怕多,因为小编会“找上门”,宝贝说不定真能淘过来。不过,也请诸位相信,小编的眼力既犀利,也温和,为了一个和谐的未来,只要你有想法,尽管告来,说不定我们还能产生共鸣。再者,写字教育免不了会急躁冒进,总是期待奇迹的早日实现。殊不知,万事都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水到渠成,还得水落石穿,靠的是坚持不懈。作为学校写字阵地的维护者,《写字通讯》应当承担起她应有的责任---把握大方向,提出新思路。有责任才会有担当,小编必须一路小跑,才能赶上时间的脚步,及时将时代的呼唤传递给需要写字的人,包括你和我。小编也乐意这样做。进入2015年,自然有一些想法,比如增加子栏目、加强可读性、挖掘深层次,虽有困难,但是既已上马,就只有策马扬鞭了。 &&(文/叶桦)&墨池与临池&关于墨池,是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流传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譬,确是难得之佳作。而“临池”这个典故源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这个典故也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后人称之为“书圣”。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曾巩的《墨池记》里这样写道:“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故迹,岂信然邪?”(文/叶桦)&明·文征明&文征明(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文征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文/叶桦)&第2期&春联心结&自五代后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第一副春联以来,加上明代皇帝朱元璋的推波助澜,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又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春联。作为有一千余年历史的传统风俗,今天,过年不贴春联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因为这很容易给人留下“他家是否遭遇了不幸”的猜测。本来,贴对联离不开创作和书写,尤其是命题对联。比如结婚和乔迁之类的嵌名对联,尽管辛苦,还得硬起头皮,绞尽脑汁,为的是严谨、贴切。但是由于对联书籍和网络的广泛运用,现在实在没几个愿意去费脑子创作了,因为拿本书翻一下就有现成的,要不上网查一下,应有尽有,非常方便。方便之余,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网络上有一副“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初读顺口,再读则如鲠在喉——“福临门”不能对“吉星到”(词性不对),况且“万事如意”和“一帆风顺”也对不了(平仄不工)。可以归为“吉语”,但不可当做“对联”。曾经有人担心,手写对联会不会绝迹。说实话,印刷对联的滥觞直接冲击了手写对联的生存空间,但说会绝迹却是杞人忧天。以大余为例。距过年尚有十余天,县城的书法爱好者就组织了几次送春联进社区活动,虽然有“免费对联”的诱惑,但老百姓对手写对联的喜爱程度绝不亚于对绿色蔬菜的向往。红纸上写黑字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年味儿”!对联做不了,抄的也可以;对联写不了,印的也可以。但是,原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倒真的成了问题,那就是上下联怎么贴的问题。曾几何时,但凡读了点书的人都知道,贴对联就如读竖着印刷的书籍,有谁会从左边往右边念呢?就是这个基本常识,却常常被忽略。准确地说,上下联的方位要以主人的角度来定。主人由里朝外,左手为上,右手为下,而客人是由外朝里,自然由右往左来读。有人说,时代变了,书籍都是从左往右念,对联也应该与时俱进。小编也常常回以一句“对联有横着写的吗?”有时候想,连上下联都弄不明白的人,你还有必要跟他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么?对联不长,源远流长;对联不大,信息量大。关于对联知识的普及,作为老师,需要耐心,自己先弄清楚然后授之于人;作为学生,需要静气,多问个为什么然后细思之。如此,心结就会化为情结,而不会变成纠结,更不会变成死结。(文/叶桦)&尚韵·尚法·尚意&晋人“尚韵”。晋人,特指东晋士人书法家。所谓尚韵,其实就是对老子特别是庄子式的超然物外的空灵境界的向往和追寻。魏晋书风“尚韵”。所谓“韵”,即作品之“意”,即笔墨天成,是超然于有限物质形式的作品内在精神,同时,这个精神又源自于人。因此,所谓的“韵”,确切地说就是魏晋文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然心态、风度的自然流露。魏晋期间,外患内乱并起,社会动荡不安,但在书法方面却呈现了出人预料的高度发展。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行、草书,经过书家的奋力实践使之日臻于成熟,并被推向艺术的高峰。代表人物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之美。唐代楷书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法字体,并出现了欧、虞、褚、薛、颜、柳等一批擅长楷书、同时又各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名家。唐代佛教兴盛,涌现了大量经生。经生们为了把自己抄写的商品比较容易地转换为经济收入,在字体上必然追逐时尚、宗法名家,而且在抄写的书籍篇幅里要尽量做到字体规整划一。唐人经生书法,其“尚法”程度都远远超过一般的手写字体。对于书籍用字来说,经生书法字体更适用一些。宋人“尚意”。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特别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因此,书法艺术与人的品格性情有直接关系,书法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熹倡导理学所致,尚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要求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延续晋帖行书遗风,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叶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完全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三、渴涩生动的墨法。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文/叶桦)&第3期&晴窗幽趣一瓣香&翻开中国书法史,我们发现有关女性书法家的记载寥若星辰,或曰如凤毛麟角。这其中的因由当然是以男权为主体的特殊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男孩儿出生作“弄璋”,女孩儿出世作“弄瓦”。璋为玉质,上圆下方,佩身之意,一取其高洁,二则是经略天下之征也。瓦则是陶制,在此是专指织机上的“瓦砖”,泛指“女红”。而今天看来,这种习俗恰恰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想的久远与盛行。其实,即便如此,书法史上还是留下了一些足以“不让须眉”的女书家们的书迹和故事。如周代鲁国秋胡的妻子,据传于“浴蚕采桑”间发明了“雕虫篆”与“战笔书”。东汉蔡文姬,承传了父亲蔡邕的笔法,并将其传给后世。卫铄卫夫人启蒙了“书圣”王羲之。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不仅以“咏絮之才”著称,而且更是以善书名世。武则天《升仙太子碑》银钩铁画,不仅开创了草书刊碑之先河,而且其碑额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中的佼佼者而被书坛推崇。宋元以降,书之为道思想炽盛,出于“比仪风雅”的初衷,更多的女性习书临池。宋代皇后善书者众,更有如宫中女书家杨妹子比肩时贤,留下了众多佳话。元代赵孟頫妻子管道昇书法赵氏,书写间又见发明。明代《永乐大典》总编辑解缙的母亲高妙莹以书法擅长,并影响了解氏一生……准确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里,书法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与“艺”。更多的时候,它还反映出“承教化、助人伦”的文化理想。说到这儿,还真觉着女性的天性里真有一种东西与书法的气质相契合。试想,晴窗之下,一瓣心香,濡墨挥毫,这又是一番怎样的人生境界啊!修养身心,陶冶情怀,让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与懿德,在这从容的书写里映现出中华女性特有的优雅、慈祥之光。(文/书书)&行书源流小考&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便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也可以随处看到。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秋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叶桦/编辑)&米芾《蜀素帖》&米芾()初名黻,字元章,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收藏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时人以“米颠”或“米痴”称之,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列为北宋四大书法家。“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有鸟丝栏列,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於上,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此卷蜀素数余年,直至元佑三年(1088)八月,米芾应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方在这卷蜀素上留下墨迹,即兴写下八首诗,卷末署“元佑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记”,并钤有“米姓之印”,时年三十八。此帖内容包括他自作的各体诗八首,故此帖又名《书诸体诗卷或》或《拟古诗帖》。全卷依序为五言古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名《吴江垂虹亭作》二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舍人》与《重九会郡楼》各一首、五言古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一首与七言古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拟古》二首以行楷为主,第一首诗运笔尚称拘谨,到了第二首诗句“龟鹤年寿齐”,字形笔画愈见细瘦,而有奇险之风,且愈到后面越见流畅飞快之笔意,体现了米芾随意洒脱的个性和刷字的特点;第五首诗《和林公岘山之作》,字体更显纤细,笔势更见挺拔,随著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收放自如,表现灵动,结体纵长倾侧,写法字字不同,及书变化之能事,展现米芾“不偶於俗”的个人特质,且因蜀素不易受墨,是而枯笔随著渐干的墨渍,通篇墨色有浓有淡,笔画间也出现较多的飞白。书家紧凑的点画、粗重与轻柔的线条交互挥洒,流利的笔势与滞涩的触感相生相济,在鸟丝界栏内,飞扬行笔,丝毫不为格式所拘,风樯阵马的动感与雍容沉稳的静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章法。米芾自述学书经历由颜、柳、欧、褚等诸家,上溯二王,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此帖即米芾求古以达变的成熟佳作,亦是个人书风形成的起始点,在“尚意”的北宋书史上意义别具。米芾的字受王献之影响最深,有一种俊逸疏爽之气,在北宋四大家中,米字的笔法和速度最灵活而有变化。此卷虽书於乌丝界栏内,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叶桦/编辑)&第4期&三羊开泰&&&&&&铸造辉煌——大余中学校长张芳芳在2015年高三百日冲刺宣誓仪式上的讲话(节选)&老师们,同学们:今年是羊年。在高考备考百日冲刺开始之际,我送大家三个与“羊”有关的熟语,作为我对同学们冲刺路上的要求或提醒:一、要有羔羊跪乳的情怀。羔羊吃奶,总是前肢跪下,人们认为这是羔羊对母羊的感恩。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冲刺路上,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我们才能永不懈怠。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父母养育我们成人,在我们奋力拼搏时,还是父母在背后默默注视,祈祷我们成功。有一首歌叫《奉献》,歌中唱道: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18年了,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太多太多,高考前的100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竭尽全力?哪怕不能奉献给父母一个实实在在的惊喜,也必须给他们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感恩老师,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感恩老师,重要的是“亲其师,信其道”。&我希望每一位同学能紧跟老师不放松。任何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都是本学科的专家,老师的授课还是他们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按老师说的话去做,肯定不会错。我们提倡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但任何同学如果认为自己可以踢开老师另搞一套,结果都不会美妙。&&&还要感恩同学,我们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感谢帮助我的同学,是他们助我战胜困难;感谢歧视我的同学,是他激发了我的斗志。感谢比我进步的同学,是他们给了我超越的目标;感谢追赶我的同学,是他们给了我被超越的压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使在冲刺路上,我们也不要忘记团结互助,交流共进。二、亡羊补牢要及时。一只水桶,它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万吨巨轮,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而葬身海底,这都说明补缺补漏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前的任何一次考试,暴露问题都是好事,都值得庆幸。问题暴露了出来,我们就有补救的机会,我们总会有弥补的措施。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行动,及时弥补!成长进步的过程,是一个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高考总分750分,好比是我们每个人放牧、圈养的750只小羊。有逃离有亡失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否则,我们的小羊会逃得精光,我们会劳而无功!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容许!三、奋勇争先,敢做领头羊。一次考试下来,有文科第一名,有理科第一名,每个班级有总分第一名,不同班级还有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第一名,他们都是我们年级的领头羊、班级的领头羊,还有学科的领头羊。然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个同学都要在心里问一句:这一次是他做了领头羊,下一次不可以是我吗?或者缩小点范围,在这个小组里面,我可以做领头羊吗?在这个寝室里,我是领头羊吗?推而广之,今天同寝室我是第一个起床的吗?今天进教室读书,我是第一人吗?今天早自习,背诵英语单词是不是我最多?今天晚自习,完成数学题是不是我最快?万米长跑的初始阶段甚至中间阶段,跟随也许是一种策略,但在冲刺阶段,一定要奋力拼搏,敢为人先。只要我们时时处处敢于领先,只要我们人人、班班勇于争先,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同学们,高考之路是一条成才之路,也是一条励志之路。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我们遨游题海,所练就的认真、细心、严谨、规范的习惯,将会使得我们在今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我们历尽煎熬,所培养的坚毅、自信、敢于胜利的品质,将会使得我们在今后无论开创何种事业,都能愈挫愈奋、铸造辉煌!&行书技法&用笔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实验表明,写楷书与行书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都是一致的,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 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结构特点: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叶桦/编辑)&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大字阴符经》墨迹本,96行,461字,传唐代褚遂良书。《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系道家哲学与修养之术,论涉哲学与军事,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相传此书出自黄帝,即中华始祖,在位任期最久,长达一百年。根据此说,《阴符经》被称为“古今修道第一真经”。部分学者认为是后人伪托,有人说商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有人说是北魏的寇谦之,也有人说是唐朝的李筌;成书年代也莫衷一是,暂时都无法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书中多隐喻,论述养生、政道、兵略思想时,以老融合易、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一部独步古今的经典之作。因此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曾先后为《阴符经》作注。朱熹更赞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杭州)人。贞观时历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又曾任河南县令,故人称褚河南。褚遂良书法师欧阳询、虞世南,上溯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世传褚遂良楷书有“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等,其中“倪宽赞”为墨迹本,余者为碑刻。就书法风格而言,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卷尾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专家认为褚任起居郎时,书法面目应是“伊阙佛龛碑”那样,而现在的“大字阴符经”却是褚晚年的风格。专家分析不无道理。不过此书就是伪作,也是当时学褚高手所为,书法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叶桦/编辑)&第5期&温话对联&读了叶桦老师的《春联心结》一文,于我心有戚戚焉。对联作为国学精华之一,其生命力在于“讲究”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平仄谐调,讲究传统样式,讲究意蕴趣味。若没有了这番讲究,则不妨称之为标语口号,而不必称为对联。年前池江镇政府有干部拟了两副对联,特地发给我看看,准备春节时贴在镇政府门口。其中一副为“五羊献瑞百姓欢,春风送暖万象新”。粗看没问题,细究味不对。第一,“五羊”之说没来由。广州别称“羊城”,其城标为五羊雕塑,估计有典故,但似乎与我们关系不大。改成“三羊”行不行?也不行。“三羊开泰”一词脱胎于“三阳开泰”,“三羊”不能单独用。第二,上联开头“五羊”含数字,下联开头也得数字(或表数量的词如“半”“全”等)才行,像后面“百姓”对“万象”就对得较好。第三,上联结尾须用仄声,也即我们现在之所谓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下联结尾用平声,也即我们现在之所谓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而上联中“欢”为平声,于平仄不合。我建议上联修改一下,改为“吉羊献瑞百姓乐”。&&&年后上学,路过东门小学,看到校门口挂的是这样一副对联:“旭日春光讲台展千秋画卷,春风送暖校园绽万树蓓蕾。 ”该联疑似从网上搜来的,因为教育局门口也是类似的内容。可惜并非联中佳品。第一,上联“旭日春光”是并列结构,下联“春风送暖”是主谓结构,而且上联已有一“春”字,下联不应再用相同的字。第二,“展”对“绽”读音太接近了。第三,“画卷”是合成词,“蓓蕾”是单纯词,结构不同,而且“蕾”是仄声。可修改下联,改为“甘霖雨露校园放万树红花”。水城小学门口贴的对联为“章江河畔含笑玉兰迎学子,庾岭山麓斗艳梅花报春归”。这明显是原创作品,其中“章江”“庾岭”“玉兰”“梅花”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彰显了个性特点。下联用“庾岭”而不称“梅岭”,与下文“梅花”避复,是联作者用心良苦之处。在网络为人们相互抄袭提供了极大便利的时代,原创尤其难能可贵,甚至让人肃然起敬。美中不足的是,“报春归”与“迎学子”明显不对仗。如果苛刻一点,“梅花”与“玉兰”虽同为花卉,对得也有不够工整之处。故我觉得下联可改为:“庾岭山麓斗艳红梅赞(或“献”)园丁。”由远及近。某日我站在萤竹楼的走廊上,看我们挂在综合楼上的高考励志对联,突然觉得其磅礴的气势之下,也掩盖着不少语文的问题。上联好说,“披星戴月攀书山全力以赴赢高考”。下联问题来了,“焚膏继晷泛学海持之以恒定乾坤”。首先,&“焚膏继晷”的原话是“焚膏以继晷”。膏者,油脂也,此指灯烛。晷,音“轨”,日光也。日光没了,用油灯接续,意思是指夜以继日,日夜苦读。这个词的结构与“披星戴月”貌合而神离。而且攀山是可以披星戴月的,“泛海”与点灯又有多大联系呢?其次,“持之以恒”与“全力以赴”两个“以”字重复且不论,结构也完全不同。“全力以赴”是“全力地奔赴”,是偏正关系;“持之以恒”是“用恒心来坚持”,属介宾结构后置。最后,“乾坤”是并列式词,与“高考”这个偏正词相对也有点勉强。我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同学们咬嚼了一番,他们认为可以改为:“披荆斩棘攀书山,矢志而行赢高考;乘风破浪泛学海,全力以赴奔前程。”不知有没有更好?(说总是比做容易,若叫我来,纵然搜肠刮肚,也断然拟不出这样有气势的东东。)对联被誉为“两行文学”,自然并非永远刻板得像一块死铁。据说袁世凯驾崩后,有一个学者送了一副挽联。上联五个字:“袁世凯千古”;下联居然六个字:“中国人民万岁”。见了的人先是一愕,后是会心而笑:袁世凯真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文/刘友禄)&&行书技法(2)&行书为贵。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 》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其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其二,把方形的字写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其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其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蛇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创作要求。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让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认真临摩,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摩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字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构问题。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叶桦/编辑)&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叶桦/编辑)&第6期&4.23 全国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西班牙提出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每到这一天,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加泰罗尼亚地区作为“世界读书日”缘起传说的发祥地有一个传统,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花在街上走,像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有趣。时至今日,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依然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因此,几乎每年4月23日这一天,当地的书籍会减价10%,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4月23日则成为“圣乔治节”。同一天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实际上,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面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选辑/叶桦)&行书技法及代表人物作品&布&局 谋 篇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调整轻重。“险中求平”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行书里程碑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叶桦/编辑)&颜真卿·自告身帖&《自书告身帖》,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然疑为伪托。共386字。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后面有蔡襄、米友仁、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审定。”是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颜真卿之告”六字。后面继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言。董其昌。”此帖《云烟过眼录》、《清河书画舫》等均曾著录,南宋留元刚刻《忠义堂帖》拓本为所见早期刻本,后世丛帖、汇刻亦多收入。由于《告身》流传有录,又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所以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今人曹宝麟、朱关田经过考证,各自认为此帖并非真迹。启功认为“自书己告,实事理之难通者”。原迹现在日本。(叶桦/编辑)&第8期&任性写一回&“任性”一词,不知从何时起就风靡起来,“任性”起来。尤其最近一两年,从“年轻就任性”到“有钱就任性”、“有才就任性”、“漂亮就任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显然,很多事情一旦“任性”惯了,心态也就变了。按照《辞海》的解释,“任性”就是“纵任性情,不加约束”,语出《后汉书·马融传》:“善鼓琴,达生任性,不拘儒人之节。”写字,本来也无所谓高雅与低俗,既然古人创造了文字,流传至今就是供人类使用交流的,书写者用其情,阅览者品其韵,表情达意,两情相悦,各有所得。然而今天的人,写着写着,就任性起来了。前些日子到外地学习交流,几位硕儒谈到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任性书法”,发出“如果不加选择,不加约束,任由其发展,字将不字,国将不国”的感慨。虽然此言有点儿危言耸听,但也道出了教育者对于写字教育(或曰书法基础教育)的忧虑和愤懑。书写者可以任笔为体,可以“大隐隐于市”,可以“自己闹着玩儿”,别人是无权干涉的。当然也干涉不了,因为写字不犯法,只是写得不太好而已,自己都不恶心,你恶心什么呢?诚然,字写不好,又很张扬,到处展示,这样的“招牌”多了毕竟有碍观瞻。识者看门道,不识者看热闹。现在任性的人那么多,不是“识者”太少,而是“敢言者”太少。网上吐槽,微信求评,都不足以改变现实。有位仁兄,每有“拙作”,必定上传,其谦谦之心,令人佩服。然两年有余,似乎毫无进步:既不临帖,又不涉古。而跟帖者,无不阿谀,不吝奉承,这可害苦了仁兄。蜜罐子里还能养出什么货色?这又不禁想到教师的板书。长期以来,板书一直是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九十年代县里搞了几次教师基本功大赛,那个时候教师练粉笔字的风气很浓,可以想象,孩子们在这种漂亮板书的影响下,写不好字才怪!近来,微博上有人晒出某大学文学院教授的手写板书,照片中的粉笔字体宕拓有致、别具一格。“哪里舍得擦黑板”,不少网友赞不绝口。此前也有网友晒出地理老师手绘地图的视频,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反观现在的很多教师的板书,潦潦草草,歪歪扭扭,随心所欲,毫无美感,着实令人不敢恭维。这也跟大学期间不重视“三字一画”有莫大的关系。“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功夫在手上”,教师不仅要能说会道,还必须能写才行。教学当然需要先进的设备、优越的条件,但它们都不如一个有才华、有个性的老师那样不可或缺,尤其是板书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书写习惯和审美心理。愿我们的教育多一些优雅,少一些粗俗;多一份理智,少一分任性。&&&&&&&(文/叶桦)&略谈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二)&二、书体过渡及兼容如果有机会获得大学书法课程碑帖设置安排,依次临习,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将对未来的书写能力的提高奠定扎实基础。比如就楷书向行书转化,由《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和《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逐渐向《颜自告身帖》、《智永千字文》过渡,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过渡是写作中的常用语,一般是文章转入另一层意思时应用,起到顺其自然、前后呼应的作用。在临帖过程中,临摹者所面对碑帖有无限性,而学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学书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甚至是书法大师也不能避免。写行书很好的未必能写好篆书,写草书的未必能写好楷书,反之亦然。所以说,并不是任何书体对所有人都合适,从一种书体到另一种书体,如何处理过渡很关键。比如说,从楷书到行书,笔者认为褚遂良最合适。褚书为行楷,以其来作过渡最合适不过。同时褚遂良属二王一脉,可以由此入手打好二王基础,再专攻其它碑帖则游刃有余。相比较而言,李邕和赵孟頫也为行楷,但李邕过于险峻,而赵偏于俗态,赵从李出,笔画变得很平实,不容易出来,因而选择褚遂良最为理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书体的可塑性决定被选择的可能性,颜真卿和王羲之之所以强调必学,即在于其中的包容性,个性愈强自然可塑性愈小。一般说来,有了二王或颜真卿的基础,选择其它碑帖都可以上手。所谓书体兼容,是指不同书体结构、气息等方面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书体之间,如王铎行书与颜真卿楷书,《石门颂》和黄庭坚都属于开张大气一路,学起来会上手一些;二是相同书体之间,如当今盛行的?二王米芾王铎?的学书套路。概括起来讲,兼容需要把握的有两点,对碑帖来说,要么是风格默契的,有协调作用,要么是截然对立的,也能起到调剂作用。对书家来说,主要是看是否有继承和延续的关系,如前文所提及到的二王米芾王铎的路子。并不是所有的书体都是能实现柔和最终水乳交融,如果选择不当,则容易出现“夹生饭”。关键要对每种书体进行风格定位,在选帖时就要把握好,实际上是对于碑帖美感层次的把握。临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看起来只是照着样子学,但“他法我法”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每个人的天资和勤奋皆有差别,面对同样碑帖的领略角度并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差异。关键在于要领悟其中精髓,不能浮光掠影,流于皮毛,应适合自身情感,寻找最佳突破口,才能事半功倍。(叶桦/编辑)&&秦·峄山刻石&《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 《绎山石刻》 、《绎山碑》 、《绎山铭》者。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原秦峄山篆碑,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拓跋焘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残损不堪,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又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 《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此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叶桦/编辑)&第9期&高考进行时&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老师都在左叮咛右嘱咐,唯恐哪个地方交代不清楚而耽误了三年的操心;也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学生自个儿都在暗示在提醒,默默祈祷接下来的两三天能正常发挥而金榜题名;至于家长,只需静静地等待高考日子平稳度过,毕竟,高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不同寻常,不着急是假的。进入高三下学期以来,学校里的一系列活动(比如&“631”计划)都在围绕“我们的高三”进行着。无论是“成人之礼”、“百日宣誓”,还是“激情演讲”、“歌舞献艺”,一丝不苟,有条不紊。以5月27日的“第九届冲刺高考书法笔会”来说吧,就充满着师生的期待。“挥毫泼墨”为高三学子壮行是大余中学的创举,独一无二,六年来,她早已变成了毕业生们的念想。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奔着释放学生压力而来,已经成为常态了。高考,也确实应该成为常态。换句话说,高考也不应当成为折磨人的大事。去年一位朋友的孩子考上一本大学,我们本该前去道贺,看人家孩子怎么说,“考个大学有那么稀奇吗?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读大学的,读研读博甚至出国留学的都数不过来了,用得着为一个大学生而热烈祝贺吗?”。呵呵,升学酒是没得喝了。无独有偶,三月刚过,大余中学有多位教师的孩子相继接到读研通知。显然,对孩子继续深造,家长已经没有了四年前刚接到大学通知书时的那份冲动,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现在读研也很正常”。你说,考研还会比考大学容易吗?显然,是孩子的心态已静若止水,而家长也因此变得淡定闲适起来了。浮躁的心必须得到宁静,得到休息。大学要读,且要读好;高考要拼,且要秣马厉兵。不为别的,就为从此不后悔,得儿了!默默使劲儿吧,哪怕不能完全如愿,人生也是无悔的,但大可不必轰轰烈烈。喜欢晚自习之后看看韩剧,那就洒一把莫名的眼泪吧;喜欢周六黄昏骑单车溜达,那就恣意地溜去吧;喜欢和弟弟妹妹们玩纸牌,即使来点儿放肆又能怎么样?甚至,儿童节也来一份冰点?傻傻的,慢慢品,也没什么。这就是还高考以本来面目。只要你努力了,奋斗了,能上北大清华当然值得弹冠相庆,但是考不上也不必哀愁,毕竟不是谁都上得了的,那可是中国顶尖大学呀!高考没有完成时,所以才有老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感慨;高考没有过去时,所以才有老师“把平时当高考把高考当平时”的释怀;高考只有进行时,所以每年都要上演不同的高考故事,主人公有你,有他,也有我。这就是再平常不过的国考——高考!&&&&&&&&&&&&&&&&&&&&&&&&&&&&&&&(文/叶桦)&关于草书(一)&《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关于草书的故事。“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译文)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同行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意。一天,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他所写的字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叶桦/编辑)&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张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善诗。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外孙,自幼得其传,工书法,精通楷书,最善草书。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为笔法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是书坛“狂草”的奠基人。自言“观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他那变化万千、奇状莫测的草书,达到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境地,被后人称为“草圣”。据史书记载,张旭嗜好饮酒,每当喝得酩酊大醉时,他便呼叫狂跑,然后挥毫下笔,其字逸势奇状,潇洒豪放,有时则用头发蘸墨写字,待到酒醒,观之如神来之笔,不可复得,被人称为“张颠”。他是当时长安城里的“八仙”之一,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赞道:“张旭三怀草圣书”。韩愈曾说:“旭善草收,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揭示了张旭用充满激情的书法语言抒写心头奔腾澎湃的情感。其传世作品有《古诗四帖》、《千字文》、《郎官石柱记》等。其书法开启了中唐的浪漫主义写意书风,展示了唐代书法全盛时期风采,唐文宗李昂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定为“三绝”。《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传为唐代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古诗四帖》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环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叶桦/编辑)&第10期&时间是最好的方法&一个重复了上百次的忠告“每天练习半小时,还你一手漂亮字”,从2014年的9月1日一直持续到2015年的6月30日。粗略算来将近150小时的练习,真正坚持下来的有多少,不得而知,而没有付诸行动的却大有人在。几乎所有的技艺要想达到炉火纯青,只有时间才是最好的方法。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要练出一手好字,非得付出长期的辛勤汗水才行。练书法,要练心。聚精会神,静若止水,是写好字的基本前提。心不静,专注力不够,你就不能观察仔细,也找不准笔画的位置,一写就容易走样。半个小时的书法练习完全可以达到心静如水。练书法,要练勤。勤奋是一种品质,没有勤奋做基础,任何美丽的梦想都不能变成现实。勤奋,也要包括勤思考,光身体力行,如果没有大脑的参与,效果照样不会很理想。一个星期的不间断练习可以让你感觉心手双畅。练书法,要练技。熟能生巧。技能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的手上。你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试验,花心思琢磨透彻,把笔性、纸性、墨性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手腕灵活了,毛笔听话了,宣纸安分了,而墨也不会耍性子了。持续一个月的枯燥乏味练习可能让你几乎放弃,但是,你只需坚持一下,喝口茶,再接着写,甘甜自然来。练书法,要练智。智,就是智慧、智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比如,经常使用“上看下看,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正看斜看”来比较和分析一个字,一组字,或一行字,就能将字的空间感协调起来,练帖的方法也能较快掌握。推而广之,学习音乐、美术、设计,都离不开协调能力,而协调能力本身就是智力的体现。实践证明,练习书法确实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力。半年的咬牙坚持,开始让你的书法水平与同学拉开距离。练书法,要练气。灵气,文气,正气,都可以由练习书法而获得,这一点是毫不奇怪的。懂音乐舞蹈的人,灵气四射;经常读书的人,文气浓郁;习武健体的人,正气铿锵;而懂得书法的人,则能将灵气、文气和正气集于一身。一年的持之以恒,让同学和老师对你的书法刮目相看。这时,你不仅养成了写字的好习惯,你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时间是最好的方法。每天练习两小时,你就可能由业余变成专业。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在时间面前,一些不好的习惯都有可能得到矫正和医治。时间是最好的导师。在你迷茫的时候,可以停笔,但不可以停脑,花点时间反思得失。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当你成功的时候,时间给你鼓掌;当你沮丧的时候,时间给你抚慰。她让你变得阳光,变得坚定,变得坦然。&&&&&&&&&&&&&&&&&&(叶桦/文)&关于草书之“草书涅槃”&广义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是为正体字的开端。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2] 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叶桦/编辑)&蔡襄《澄心堂帖》&《澄心堂纸帖》,尺牍,纸本,1063年作,北宋蔡襄书,行楷,纵617.5px,横677.5px。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年款,时蔡襄年52岁,《澄心堂纸帖》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叶桦/编辑)&第11期&高考后话&2015年高考结束了。书法课究竟对高考结果有多大影响目前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平时练字勤快的学生,一路阳光,而不太关注写字的学生则沮丧不已。可能除了考生自己和阅卷老师,再也没有人会来关心你的写字状况。在国考竞技场上,你是运动员,而阅卷老师是你的“生死判官”。所以,说得势利一点,平时作业你可以鬼画桃符,可以不尊重老师的感受,但是到了几乎可以决定你命运的关键考试,你还得老实点,不可放肆,不信你试试。高中毕业证如期发放到学生手上。因为不少班级填写毕业证的写手水平不高,招致学生吐槽:“好不容易读到高三毕业,就这么马马虎虎写几个字打发我们,太不负责了。”闻者心戚戚。也是,现在涉及文字的一切东东,包括证件,都可以电脑打印,毕业证又为什么不能呢?再者,找几个写字好点儿的誊写一下,给人家记几个加班费也是情理之中嘛。对学生毕业证一事,还是要加以重视才对,你恶心一时,学生则恶心一辈子。据报载,2014年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邀请书法名家捉笔,一行行漂亮的毛笔小楷让新生耳目一新,大呼过瘾,学生们心中对武汉大学立时肃然起敬。这就是书法的魅力哟。高考贫困生补助表陆陆续续上交到办公室盖章,一检查才发现,连名字都不好好写的大有人在。照理说,你是“求”人家要钱,就更应该态度良好,认真填写每项内容,甚至毕恭毕敬也一点儿都不过分。至少,这写好字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让人家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心里舒服些。也难怪现在考公务员要真正的“笔试”了,因为领导字迹潦草而误事的现象频频被曝光,有的还因此丢了乌纱帽。所以,作为学生,老师要求你把字写好真的在为你好嘞!在一本书法杂志上看到一篇小文,说到当代书画大家齐白石有一个怪癖:凡是邀请函字迹不端者,概不赴约。按照老人的解释,既然尔等不恭,吾等又何必敬哉?!暑期也接到过几张“红色罚款单”,其中有两三张写得实在不好,更谈不上美观。虽然不必像齐白石老先生那么较真,但看到也真的没心情去赴这个宴,还得顶着炎炎烈日。现在的社会交往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那份斯文与谦恭。如今物质丰富了,可是文明并没有因此真正进步。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看来这个“礼节”是要重新予以确立,予以规范,并付诸实践,不然它真的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作为“节”的“见面礼”——一手好字,是无论如何要练好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今后还将长期如此。呵呵。(文/叶桦)&关于草书(三)&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上图),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章草”传世的法帖,计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所书《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叶桦/编辑)&三希堂法帖·《中秋帖》&《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该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后由清宫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金收回。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叶桦/编辑)&第12期&高考后话(二)&随着2015年高考尘埃落定,2016年高考的序幕又徐徐拉开了。各地都在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为明年的高考擂鼓助威。据说,就连毫无高考压力的江西省高考的龙头老大——临川一中,也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搞“运动”;赣州中学也不甘示弱,又是动员,又是誓师,把高考的浓厚氛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大余中学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在来年的决战中能一如既往,再创辉煌。&&&&而争夺新高一的生源之战也是硝烟弥漫。据说赣州城区内的几所重点高中大有“千方百计争政策,不择手段挖生源”之势。作为先天不足的下面市县重点高中就只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了。其实,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就像中国受到欧美国家几十年的技术封锁、经济打压与政治排挤一样,反而促使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想,不怕别人抢生源,就怕糊涂过日子。做足“文化立校、文化兴校”这篇文章,也是2 0 1 5年高考后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的举措。不必说“江西某某学校建校6 0周年庆典”,也不必说“广东某某中学新校区落成典礼”,其目的就只有一个,想尽一切办法来扩大自身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我们还沉浸在今年高考丰收喜悦之中的时候,人家已经将“免费参会券”之类的“诱惑”提前半个月发到了非本学区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家长手上,进而提前“套牢”我们的优质生源,明看是“文抢”,但却暗流涌动,充满杀机。文化,有人称为“软实力”。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一所学校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更体现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具体谋划上。今年四月底有幸参加全省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早在2 0 1 4年1 0月,中国书协就启动了“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工程”。虽然这项工作我们省比其他省份启动要迟,但迟总比没有要好,说明省教育厅开始意识到提高全省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继续放任自流就终将为老百姓所不齿。如果说省教育厅的谋划可以称之为“顶层设计”的话,那么再读一读曾军良的教育著作,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直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其实他的“思维”、“方法”等等“顶层设计”一点儿新意都没有,他最出色的地方偏偏就是“地面设计”“坚决的执行力”。这,正是我们很难学到的地方,又是我们必须去学的地方。(文/叶桦)&关于草书(四)&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後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後,独步无双。”张怀《书断》说:“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未,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是速写“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自序说:“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使转之运益;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之致者,最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语,可说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益趋简捷的所在。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张怀璀《书断》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正是章草与今草不同体势和运笔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贤女帖》。&&&&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古人谓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真是“众巧而百态,无尽不奇”。作者可借其抒发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驰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但由于其省笔多,形体与楷、行二体相差太大,故较难辨认。&&&&今草又称一笔书,张怀瑾说:“(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书断》所谓“一笔书”是指今草在创作过程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映带连属,顾盼多姿,或笔笔连级,或笔断意连,所以草书又称为一笔书,张芝今传(将军帖)便是其代表作。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十二月帖》,“一笔书”表现得就更明显了。不管怎么说张芝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难怪有人称之为“草圣”。(叶桦/编辑)&汉隶·礼器碑&&&&&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 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礼器碑》的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和居延汉简书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阳书法法,更是精美绝伦。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有一种变化之美。&&&&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吉朴、《孔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叶桦/编辑)&&第13期&字有百病 &唯俗难治——林散之谈写字(一)&学字要才、学、识。“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资,但单纯靠此不能成功;“学”,是学问,“学”的时间最长,三五年,几十年,在古人里面钻;躯壳脱掉,写出自己的面貌来要“识”,增长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书法与旧文学是分不开的。能钻进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译才懂。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谨防学成“书匠”。书法最难的脱不出俗气。邓石如这样的功夫,在书苑中也脱不了个俗。他读书少,在北京待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体都好,他的隶书写得好,其他也不怎样。书法要写得不俗就不简单,一般人写到形式美就不简单了。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刚而柔,乃称名手。最怕俗。写字要有功夫,要写字,要读书,要有书卷气,否则是匠气。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终归有俗气。这个俗气实在难除。书最难读,非一朝一夕之功,游历还属于第二阶段。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山川的气象不能尽心写下来。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如民国年间还有些读书的人,都流寓香港了。这个关不得过。什么关?就是俗字这个关。要读书,古读万卷才能不俗。变换气质才能不俗。高二适先生说:“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其实连字匠也够不上!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艺术水平的捷径是不够的。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艺术创作除了读书及前人作品外,还要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它的篇幅无限,每天都在延长、拓深。(叶桦/编辑)(待续)&魏碑(一)&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计其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